温室菊花脑早熟高效栽培技术

温室菊花脑早熟高效栽培技术

一、菊花脑大棚早熟高效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汪李平[1](2018)在《长江流域塑料大棚菊花脑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表明菊花脑,又名菊花菜、菊花叶、黄菊仔、路边黄等,是菊科菊属以宿根越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幼嫩茎叶可作蔬菜食用,炒食、凉拌或煮汤均可,由于其具有浓郁的菊花香味,食之清爽可口,能增进食欲,同时还具有消暑解渴、润喉化痰、清热凉血、调中开胃、降低血压等作用,是较好的药食同源两用植物。菊花脑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纤维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

徐颖,陈全战,蔡小宁[2](2013)在《菊花脑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综述了近年来菊花脑的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营养价值、食用方法、药理作用、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贮藏保鲜、遗传与进化、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菊花脑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刘燕婷[3](2011)在《菊科植物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化感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铜绿微囊藻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的发展,正在全世界蔓延泛滥,虽然对藻处理进行了很多研究,但传统控藻的方法都具有一定的缺点。随着藻类化感作用研究的开展,有些学者认为利用植物化感作用可能是控藻的有效途径,当前研究多以水生植物对藻类的影响为研究对象,而对陆生植物研究较少。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索通过陆生植物对藻类的化感作用防治微囊藻的新途径。菊科(Compositae)是被子植物中最大的一个科,也是化学成分最多、最复杂、最进化的科之一,约有1000属,25000-30000种,我国约有200余属。国内外主要对它们的杀菌活性、自毒作用进行了研究或对其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但迄今为止对菊科植物化感抑藻作用少见报道。本文选择了三种常见的菊科植物菊花脑、一年蓬和小蓬草,研究这三种植物的茎、叶水浸液和乙醇提取液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效应,研究了三种植物提取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以及对铜绿微囊藻叶绿素荧光参数(Fm、Yield、Fv/Fm、Qp、NPQ)的影响,探讨了三种植物提取液对铜绿微囊藻化感作用抑藻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菊花脑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有明显的化感作用,主要表现为低促高抑,不同溶剂的浸提液化感效应不同,对藻的最低抑制率浓度也不同,其中10g/L的菊花脑叶乙醇浸提液抑藻效果最好,而且对铜绿微囊藻的生理生长具有一定的胁迫作用,明显降低藻细胞的Fm、Fv/Fm、Qp、NPQ值,抑制其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2.一年蓬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有明显的化感作用,主要表现为低促高抑,一年蓬叶水浸提液的最大抑藻率为63.55%,茎水浸提液的最大抑藻率为50%,茎乙醇浸提液的最大抑藻率为44.95%,10g/L的一年蓬叶乙醇浸提液抑藻效果最好,抑制率达到95%以上,铜绿微囊藻Fm、Fv/Fm、Qp、NPQ值明显下降,结果表明:一年蓬叶乙醇浸提液对藻细胞光系统PSII的电子传递量、光能转化率、利用率降低,藻细胞的光合作用受抑制,藻细胞的光系统受损。3.小蓬草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有化感作用,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小蓬草叶水浸提液的抑制率随浓度的增加而提高,10g/L的叶水浸提液的抑藻率为82.55%,对铜绿微囊藻的荧光参数影响较为明显,而小蓬草叶乙醇浸提液的抑制率不高,最高仅为22.99%,且对铜绿微囊藻的荧光参数影响不明显。

申海进[4](2009)在《野菊花黄色素的理化与功能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野菊花(Flos Chrysanthemi indici)为试材,进行野菊花黄色素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野菊花黄色素有两类:一是类胡萝卜素类色素即乙醚提取物,其主要呈色及活性成分为总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及金属元素等。二是黄酮类色素即60%的乙醇提取物,其主要呈色及活性成分为总黄酮,槲皮素,木犀草素,芹菜素,刺槐素,蒙花苷,绿原酸,咖啡酸及金属元素等。2.乙醚提取物为深黄色膏状油树脂,易溶于弱极性溶剂。稳定性试验显示:色素在光和pH影响下易褪色;遇酸和还原剂有悬浮物形成;遇金属离子有沉淀产生。光处理下色素降解规律符合一次曲线,溶液中类胡萝卜素的浓度逐渐下降,黄色变浅,由绿变红。60%乙醇提取物为黄色或棕黄色粉末,易吸潮,易溶于强极性溶剂。稳定性试验显示:色素遇金属离子易变色;对光和pH则不敏感。光处理下色素降解规律符合一次曲线,溶液中各活性成分的浓度均逐渐降低,黑暗和黄光处理下降低较少,说明黑暗环境和黄光环境有利于保存。3.乙醚提取物中有害元素、农药残留及黄曲霉毒素B1均符合WM/T2-2004规定。急性毒性试验显示雌、雄性大鼠LD50均大于15g/kg·BW;遗传毒性试验中,Ames、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小鼠精子畸形等试验的结果均为阴性,提示其属于可食的无毒物。油脂模拟储藏试验显示,200mg/kg的乙醚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强于20mg/kg的BHT。60%乙醇提取物各卫生指标也符合WM/T2-2004规定。清除自由基试验显示,·O2-的IC50为41.98μg/mL;·OH的IC50为39.11mg/mL; DPPH的IC50为2.30mg/mL。还原能力试验显示,浓度达到5mg/mL时,其还原能力超过BHT,50mg/mL时,其还原能力与Vc相近。两类野菊花黄色素均为耐受性较强、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并具一定治疗保健效果,是风味怡人兼具营养价值的植物色素。

赵永敢[5](2007)在《贮藏条件和保鲜剂对菊花脑品质及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南京地产的菊花脑(Chrysanthemum nankingense)为试材,研究贮藏温度、包装方式、植酸和复合保鲜剂对其品质、生理特性和贮藏效果的影响,探索菊花脑的保鲜技术。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采用0℃、10℃、室温三个贮藏温度和敞口、挽口两种包装方式相结合处理对菊花脑贮藏期间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常温(20℃)下贮藏5d敞口、挽口包装的菊花脑失重率分别为9.87%和3.73%,黄化率分别为30.00%和30.10%,均失去商品价值;10℃贮藏15d时,敞口、挽口包装菊花脑的失重率分别为22.10%和3.20%,黄花率分别为25.00%和27.00%,也失去商品价值;0℃贮藏20d时两种包装的菊花脑几乎没有黄化发生,失重率分别为6.00%和0.40%;0℃贮藏20d后维生素C和叶绿素的平均保存率分别是同期10℃下的2.33倍和1.65倍。菊花脑0℃下贮藏20d无冷害症状发生,0℃是其适宜的贮藏温度。2.研究了不同贮藏温度和包装方式对菊花脑贮藏期间生理特性的影响。菊花脑的呼吸作用旺盛,达129.80 CO2mg·Kg-1h-1;菊花脑贮藏期间温度愈低、强度愈低、变化愈小。常温贮藏5d时敞口和挽口包装菊花脑的呼吸强度分别高达是243.10 CO2mg·Kg-1h-1和179.30 CO2mg·Kg-1h-1,分别是10℃和0℃的1.31倍、1.04倍和1.75、1.22倍;除10℃贮藏20d敞口包装菊花脑的呼吸强度稍低于挽口包装外,贮藏10d和20d时挽口包装菊花脑的呼吸强度均低于敞口包装。菊花脑入贮时O2-含量为8.87nmol.g-1;常温贮藏期间菊花脑组织O2-快速增加,5d后敞口包装比挽口包装高8.71nmol.g-1;10℃和0℃下可显着降低菊花脑O2-生成,尤以挽口包装明显;菊花脑O2-贮藏的前15d变化较小,贮藏20d时10℃敞口、挽口包装和0℃敞口、挽口包装菊花脑O2-含量分别是32.21nmol.g-1、17.4 nmol.g-1和13.35 nmol.g-1、10.92 nmol.g-1。贮藏温度和包装方式对菊花脑MDA变化的影响与O2-相似。菊花脑贮藏期间电导率逐渐增加。0℃能显着降低电导率的上升,但两种包装间没有差异。菊花脑POD的活性贮藏时为96.00U.g-1,贮藏期间逐渐增加,20d时10℃敞口、挽口包装和0℃敞口、挽口包装菊花脑POD活性分别是179.00U.g-1、161.60U.g-1和148.80U.g-1、135.60U.g-1,敞口高于挽口。POD与O2-(r=0.86943)、MDA(r=0.91733)和电导率(r=0.92379)都呈极显着的正相关。3.试验研究采用不同植酸浓度处理对菊花脑保鲜的效果。结果显示,0.10%植酸处理的菊花脑贮藏在10℃下12d,黄花率和失重率分别为19.55%和8.99%;低于0.05%植酸处理的29.15%和11.35%;更低于对照;0.50%植酸浓度菊花脑出现有轻微的灼烧症状。0.10%植酸浓度处理在减少降低叶绿素、可溶性固形物和蛋白质的下降、降低呼吸速率、丙二醛和超氧阴离子的上升速度、保持较高的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优于0.05%和0.50%。植酸对于菊花脑的保鲜作用尤以在贮藏后期更为突出(迟效性)。4.应用正交试验研究6-BA、GA、SA和OVI复合对菊花脑的保鲜效果。10℃下贮藏12d的正交以叶绿素保存率为指标的试验结果显示,复合保鲜剂中6-BA和SA达到极显着水平,GA和OVI达到显着水平。各组分抑制菊花脑黄化的重要性次序为:6-BA>SA>OWI>GA,菊花脑叶绿素保持起主导作用的是6-BA,其次为SA、OWI,作用最小的是GA。采用正交试验选取四种物质的最优处理组合为10ppm 6-BA+20ppm GA+14ppm SA+100ppm OVI。以筛选的复合保鲜剂与起主导作用6-BA的最优浓度处理为对照的试验显示,10℃下贮藏12d,复合保鲜剂处理挽口菊花脑的黄化率、失重率和叶绿素保存率分别为0、4.90%和98.77%。复合保鲜剂处理菊花脑的蛋白质损失、纤维素合成和可溶性固形物质保持等方面优于6-BA处理的菊花脑,并可更有效抑制超氧阴离子、MDA的生成速率,保持较高的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延缓采菊花脑衰老速度。

毛焕胜[6](2000)在《菊花脑大棚早熟高效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表明

种昕冉[7](2018)在《菊花主要园艺性状的关联分析及候选基因功能鉴定》文中研究说明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和世界四大切花之一,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在花卉生产和园林应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菊花种质资源丰富,蕴含着丰富的遗传变异信息。经过1600多年的栽培育种历史,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菊花栽培类型,然而这些栽培类型与野生近缘种的亲缘关系尚不清晰。菊花的许多重要育种目标性状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机制十分复杂。尽管关于这些性状的遗传基础已有相关报道,但至今仍不十分明确。鉴于此,本研究拟通过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开发菊花SNP分子标记,研究不同类型菊花种质资源的系统发生关系、群体结构和群体遗传分化,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挖掘菊花主要园艺性状(花型、花色、舌状花类型、栽培类型、花径、舌状花数和开花时间)紧密关联的SNP位点和候选基因,开发便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dCAPS标记;另外,通过遗传转化等手段进一步鉴定部分候选基因功能。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解析菊花主要园艺性状的遗传机制,为菊花分子育种提供重要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和基因储备。主要内容与结果如下:1.对来源广泛、性状类型丰富的199份菊花资源进行SLAF简化基因组测序,获得了 92,830个高质量SNP。系统发生关系分析表明,五种不同类型菊花资源可以很明显的区分开。基于群体遗传分化FST、进化距离以及系统发生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相比大菊类菊花品种,小菊类菊花品种与野生近缘种亲缘关系更近,且盆栽及地被菊与之关系最近。此外,通过对盆栽及地被菊与切花大菊和盆栽及地被菊与传统秋菊的这两对群体间进行选择清除分析,鉴定出571个受选择的分化区域。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188个SNP位点与花型、舌状花类型和栽培类型3个重要园艺性状显着相关,在此基础上挖掘了 6个相关的候选基因,未检测到与花色显着关联的SNP位点。2.以107个切花菊品种群体为材料,基于测序获得的SNP,并结合3个重要的花部性状(花径、舌状花数、开花时间)连续两年的表型观测值,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来解析3个花部性状的遗传机制。共检测到81个SNP位点与3个目标性状显着相关,单个SNP位点的表型变异解释率范围为22.72%~38.67%,其中有44个显着关联的SNP位点在两年中均检测到。通过计算两年均检测到的稳定关联的SNP表型效应值,鉴定出15个与目标性状关联的优异SNP等位变异位点。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优异SNP等位位点存在聚合效应,且与花径、舌状花数和开花时间的表型值之间存在极显着(P<0.01)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9、0.42和0.28。与开花时间显着关联的SNP位点Marker7840-50和与花径显着关联的SNP位点Marker7810-165被选择用来开发dCAPS标记,其辅助选择效率分别为82.7%和87.2%。此外,挖掘了 6个与目标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本研究不仅为深入解析菊花花部性状的遗传机制奠定了基础,还为今后分子聚合育种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了基础。3.对GWAS挖掘的候选基因CmTPL1-1进行基因克隆和功能分析。根据转录组注释的TPL/TPR基因序列,从切花菊‘神马’中克隆得到Cm TPL1-1基因。组织定量显示CmTPL1-1基因在茎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叶和花。亚细胞定位发现CmTPL1-1蛋白定位在细胞核。转录激活活性验证结果显示,CmTPL1-1无转录激活活性。构建了 CmTPL1-1的植物遗传转化载体pMDC43-CmTPL1-1,并异源转化野生型拟南芥。结果发现,拟南芥中,超表达CmTPL1-1后,转基因植株和叶片均变小,呈丛生状,分生组织数目增多,莲座叶数目增多、花型发生改变和雄蕊数目减少。为了进一步研究CmTPL1-1参与生长发育尤其是花发育的调控机制,以CmTPL1-1为诱饵蛋白,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出CmWOX4、CmLBD38及CmLBD36互作蛋白。CmWOX4和CmLBD38无转录激活活性,而CmLBD36具有转录激活活性。通过酵母双杂交和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BiFC)验证,CmTPL1-1与CmWOX4、CmLBD38及CmLBD36均互作。以上结果表明,CmTPL1-1可能与CmWOX4、CmLBD38及CmLBD36蛋白相互作用来调控目标基因的表达,从而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4.对GWAS挖掘的候选基因CmPUB43进行基因克隆和功能初步分析。根据转录组注释的PUB基因序列克隆得到了一个编码U-box蛋白的基因,命名为CmPUB43。序列分析发现CmPUB43含有一个U-box保守结构域,C端含有3个ARM重复结构,属于第二类U-box E3泛素连接酶。系统发生关系分析表明CmPUB43与青蒿的AaPUB43亲缘关系最近,且同源性达到95.74%。通过多种蛋白质定位预测软件分析发现,CmPUB43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中。构建pMDC43-CmPUB43植物表达载体并转化拟南芥,与野生型拟南芥相比,转基因株系表现为植株和叶片均变小,分生组织数目增多,花瓣呈不对称分布,表明该基因也参与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

卢凌霄[8](2008)在《中国蔬菜产地集中与主产地形成研究 ——现状、趋势及机制分析》文中指出蔬菜作为中国居民日常消费的重要副食品之一,是各地改革开放后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当各个蔬菜产地围绕着周年供应,通过产品多样化的策略使消费者的周年消费得以满足时,整个蔬菜产业也开始向过剩时期转化。众多蔬菜产地的相互竞争日益激烈,很容易造成价格低落,甚至使整个蔬菜产业陷入利润率为负值的状态。为了避免过度竞争,产地间的协调就显得相当必要。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有必要对中国蔬菜产地竞争及其集中进行规范的实证研究,分析中国蔬菜产地布局由分散向主产地集中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影响蔬菜产地间竞争及蔬菜主产地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各自的作用机理是什么。如果能够验证蔬菜产地间竞争导致蔬菜产地集中,蔬菜产地集中可以促进生产效率,那么政府层面应该如何操作来规范蔬菜产地竞争并引导蔬菜主产地形成呢?本研究拟围绕上述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其研究结果将对中国蔬菜布局政策提供理论与经验依据。目前,改革开放进入第三十年,全国范围来看,农民增收、农业结构调整进入困境,比较利益驱使蔬菜成为各地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总量的过剩使得蔬菜生产开始由价格竞争进入品质竞争的时代,蔬菜产地的竞争及其变化将直接影响各地蔬菜生产、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目前中国的蔬菜主要生产地区如山东、河南、江苏、河北等地蔬菜播种面积与蔬菜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比重,这些区域的蔬菜产地集中一方面推动了当地蔬菜产业的发展以及区域农业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产地之间开始寻求新的竞争策略。因此,研究蔬菜产地集中的演变机理和发展趋势,可以为各蔬菜产地生产政策以及竞争策略的安排提供指导,为全国蔬菜产地间的协调提供参考,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1985年蔬菜流通体制由政府宏观调控的计划经济向放开为主的市场自由流通变动后,蔬菜市场放开,流通突破区域限制,从“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封闭格局转变为“一地生产,全国销售”的开放式格局。宏观上大市场、大流通的客观条件导致大生产的出现。经济体制变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共同作用,推动蔬菜生产发生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蔬菜总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迅速增加;二是蔬菜生产出现产地集中,主产地开始形成;三是蔬菜生产竞争从总的数量竞争到品种多样、质量提升、周年供应变动。蔬菜具有生产季节性和消费鲜食性的特征,在自然资源禀赋一定的情况下,生产技术、交通设施、市场条件等因素在蔬菜主产地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作用重大。本文对全国和山东省内蔬菜产地集中和主产地形成的现状和趋势进行描述统计,重点分析了引起蔬菜产地集中的原因,为政府制定蔬菜生产布局相关政策提供理论和实证分析的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研究内容一:蔬菜产地集中相关理论的总结概述。对产地间竞争、主产地形成、产业集聚、新经济地理学等理论进行溯源廓清。农业生产区域布局主要取决于地区资源禀赋,资源相似地区存在着基于产品数量与质量的产地间竞争,产地竞争导致主产地形成,主产地形成带来的准内部经济又推动农业产业集聚进一步发展。本研究在梳理主产地形成相关理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分析该理论在中国蔬菜产地集中的适用性,为这套理论体系以后在其他农产品区域布局与变迁的应用提供借鉴。研究内容二:中国各省和山东省内各市蔬菜产地集中的程度。首先通过对美国、日本蔬菜产地集中和主产地形成的分析,表明蔬菜产地集中是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生产技术,交通条件和市场条件改善后的必然产物,中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作为新兴的经济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国家,美日蔬菜生产布局的变动为制度变迁和技术改善后的中国蔬菜产地集中提供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其次,本文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衡量区域集中情况的相关指标,描述出我国蔬菜生产在总农作物生产中比例的变动,全国分省市蔬菜产地集中情况,以及流通体制改革后蔬菜生产迅速增加,目前成为全国蔬菜生产集中程度最高省份的山东省的蔬菜生产集中及主产地形成的情况,还利用有限的数据分品种考察了不同蔬菜在地域空间上的变动。这些宏观层面数据统计表明我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市场和技术条件的改善,蔬菜产地集中在全国层面和省的层面都不同程度的出现。研究内容三:影响中国全国和山东省蔬菜产地集中的原因分析。本文结合农业经济、区域经济、主产地形成和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和中国蔬菜生产的实际情况,将导致近20年来蔬菜生产布局变动的原因归纳为制度因素,技术变动和市场条件改善,制度因素主要体现在蔬菜流通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自由流通的变迁以及政府在推动地区蔬菜产业发展上作的努力,因为全国各地基本都是从1985年后逐步放开蔬菜流通体制,而制度又难以定量,因此本文在全国层面用研究期间的调整回避掉这个问题,在山东层面用国际蔬菜博览会的召开与否来衡量,技术和市场条件具体又细分为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公路里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集贸市场成交额、非农就业机会、上年蔬菜播种面积等可以衡量的因素,通过全国分省数据和山东省分市面板数据的模型回归,在全国和山东层面证实了这些因素对于蔬菜播种面积的相关联系。研究内容四:山东省主要蔬菜生产地蔬菜集中程度和集中原因的调查分析。蔬菜是一个大的分类,不同品种在单产、产值、品质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数据所限,前文对于全国和山东的分析忽视了蔬菜的这种特性,为弥补这一缺陷,本文通过对山东蔬菜主产市重点乡镇的实地调查,来验证蔬菜产地集中的趋势,更详细的描述出蔬菜集中以及不同品种的集中,调查结果也表明,市场条件、政府支持和交通条件是地方官员最为认同的导致蔬菜产地集中的原因。研究内容五:案例分析——以山东省寿光市蔬菜产地集中为例。结合以上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剖析,本研究通过对山东寿光“买全国、卖全国”的案例分析,应用波特的钻石模型,还原了寿光市蔬菜产地集中和主产地形成发展的历史,进一步验证了前文的结论,指出生产和交通技术、市场条件改善和政府政策在蔬菜产地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全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各区域自然资源情况、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设施、市场流通条件等差异很大,将来蔬菜产地集中的趋势会有所不同。从保障蔬菜供应总量的稳定,优化资源配置,保护农业生产资源出发,在具体管理各区域生产布局时,应该采取不同的方针,在制定政策时应有所侧重。尤其是蔬菜生产已经从总量稳定逐渐向品种和地区以及供应期间的不均衡转变时,地方政府制定政策中,应该更多的考虑加强蔬菜生产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相应技术指导、加强交通条件和市场体制建设以及树立品牌上提升本地竞争优势。

曹征宇[9](2007)在《耐热叶菜品种“夏凉”和“浦玉白”的选育与栽培技术》文中认为野菜是自然生长未经人工栽培的可食用的蔬菜,是重要的食用野生植物资源及蔬菜生产的主要补给源。野生蔬菜长期生长在天然环境中,基本没有受到农药、化肥等的污染,加之营养丰富,因此倍受人们的青睐。本研究从1999年开始引进南方野菜与特色蔬菜材料260多份在上海试种。其中从海南及广西引进的半野生蔬菜少花龙葵(Solanum photeinocarpum Nakamura et Odashima)中选择2个优良单株进行杂交,杂交后代经过6代选择,选育出1个优良株系进行扩繁,并进行生物学特征观察、营养成份、重金属含量和生产试验,表明该品种不但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而且耐高温高湿、抗病耐虫、产量较高,2004年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夏凉”。另外从湖南西北部引进半野生青菜,从中选育出适宜上海地区种植的青菜品系,再从品系中选择产量高、株型佳、抗性强、口感好的1个株系进行提纯繁殖,同样对其进行生物学特征、特性定株观察、系列生产试验、营养成份测定,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生长快产量高、适应性强、耐热性好、营养价值高等特点,2005年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浦玉白”。同时通过多年小规模多点栽培试验,总结出了上述2个品种的栽培技术。这2个叶菜品种均耐高温,能在上海地区夏季作为青菜后续品种并也可在早秋高温期间播种上市,对该地区高温季节叶菜供应有着较好的调剂作用,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郑秋道[10](2005)在《新乡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展无公害蔬菜可以全面提高我国的蔬菜质量;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创汇;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尽快实现农业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树立我国的国际形象。新乡市地处河南省北部,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寒夏热,秋凉春早。新乡市不仅具有蔬菜生产的悠久历史,而且也非常适合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和发展。本研究在对国内外无公害蔬菜生产模式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新乡市的具体情况,通过认真分析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与蔬菜生产的关系,调查新乡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模式的现状和优势,找出影响新乡市目前无公害蔬菜生产主要因素和主要问题,根据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的要求和国内外成功经验,通过比较、归纳和系统分析的方法,试图提出新乡市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模式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整体发展布局,研究出一套适合新乡市各县区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的主要模式,并就今后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发展提出建议。新乡市现有蔬菜播种面积4.667万公顷,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4.7%,其中,节能型日光温室、塑料大棚蔬菜栽培面积占蔬菜总面积的14%。蔬菜总产21亿kg,除满足当地市场供应外,向外省市蔬菜市场提供新鲜蔬菜12亿kg。2004年底,通过认证的无公害蔬菜的面积1.154万公顷,通过产品认证品种21个。新乡市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具有5个方面优势:种植历史悠久、环境条件和区位优势明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无公害蔬菜市场已经建立、无公害蔬菜质量检测框架基本形成等。目前存在5个突出问题:生产模式单一、设施相对落后、规模较小;品种布局不合理;蔬菜深加工业薄弱;专业科技人员匮乏;具有发展潜力的外向型、野生蔬菜、观光旅游式无公害蔬菜生产模式还未形成。新乡市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模式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提高蔬菜产品质量为原则,以提高农民经济效益和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充分发挥现有基地优势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新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模式。加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技术培训,采取跟踪生产全过程监控的措施,确保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可靠,把新乡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新乡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模式整体发展布局是:在经济较发达的县区发展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生产模式和高科技示范园模式;在太行山区和黄河滩区发展野生蔬菜生产模式和生态农庄模式;在离大城市较近的县区发展芽苗菜生产模式;在畜牧业发达的县区配合目前新乡市正在推广的沼气工程,发展“三位”一体生产模式:在经济不发达的县区应着重点发展外向型露地蔬菜生产模式;全市露地无公害蔬菜重点发展防虫网、遮阳网生产模式;在无公害蔬菜生产成熟地区发展高标准的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配合推广节水灌溉、二氧化碳施肥等技术;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深加工产业。根据新乡市各县区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各县区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的主要模式分别是,牧野区应重点发展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芽苗菜、和高科技示范园生产模式;辉县市应重点发展“三位”一体生产模式、野生蔬菜生产模式、外向型无公害蔬菜生产模式、生态农庄模式;新乡县应重点发展“三位”一体生产模式、芽苗菜生产模式,建立七里营甜椒生产中心;卫辉市应重点发展“三位”一体生产模式、野菜生产模式,建立唐庄镇日光温室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心和尚乐村镇特菜生产中心;原阳县应重点发展外向型保护地和露地无公害蔬菜生产模式、适度发展芽苗菜生产模式、野菜生产模式;长垣县应重点发展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生产模式,结合建立大型蔬菜加工企业,重点发展露地无公害蔬菜生产模式和野菜生产模式;延津县应重点发展塑料大棚无公害蔬菜生产,建立小潭乡胡萝卜生产加工中心;封邱县应发展保护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外向型露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建立王村乡芹菜生产中心;获嘉县应发展保护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建立太山乡优质无公害大白菜生产中心;凤泉区重点发展露地无公害蔬菜生产。为了促进新乡市无公害蔬菜生产今后能够持续稳定发展和提高,笔者提出9点建议:采取综合措施治理污染;继续提高蔬菜质量;迅速引进和培养一批蔬菜专业科技人员;进一步发展无公害蔬菜深加工业;加强技术培训规范生产经营行为;改变土地经营体制;加强无公害蔬菜的检查和监管;合理引导消费需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不断提高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标准和生产规模。

二、菊花脑大棚早熟高效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菊花脑大棚早熟高效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长江流域塑料大棚菊花脑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栽培特性
    1.1 形态特征
    1.2 生长环境
2 品种类型
3 栽培季节
4 繁殖方法
    4.1 播种育苗
    4.2 扦插育苗
    4.3 分株繁殖
5 栽培技术
    5.1 田间管理
    5.2 保护覆盖
    5.3 适时采收
    5.4 病虫防治
    5.5 留种

(2)菊花脑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菊花脑的生物学特性
2 菊花脑的化学成分
3 菊花脑的营养价值、食用方法及药理作用
4 菊花脑栽培技术
    4.1 品种选择
    4.2 繁殖方法
        4.2.1 种子直播栽培
        4.2.2 分株繁殖法
        4.2.3 扦插法
        4.2.4 多年生栽培法
    4.3 菊花脑的栽培要点
        4. 3.1 整地
        4.3.2 菊花脑的田间管理
        4.3.3 菊花脑的采收
        4.3.4 留种
        4.3.5 栽培密度
        4.3.6 土壤质量要求
    4.4 生长适应性
5 菊花脑的病虫害防治
6 菊花脑的贮藏保鲜
7 菊花脑的组织培养
8 菊花脑的遗传与进化
9 菊花脑的开发利用
    9.1 工业应用
    9.2 食用保健

(3)菊科植物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化感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化感作用
        1.1.1 化感作用的定义
        1.1.2 化感作用的基本特征
        1.1.3 化感物质
    1.2 化感作用与抑藻
        1.2.1 化感物质对藻类的生长抑制作用机理
        1.2.2 化感抑藻的研究方法
    1.3 化感作用抑藻研究现状
    1.4 菊科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
    1.5 论文研究内容、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菊花脑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作用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3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菊花脑不同组织水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化感作用的研究
        2.3.2 菊花脑不同组织乙醇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化感作用的研究
        2.3.3 菊花脑不同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率比较
        2.3.4 菊花脑叶乙醇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快速荧光动力学曲线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一年蓬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作用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一年蓬不同组织水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化感作用的研究
        3.3.2 一年蓬不同组织乙醇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化感作用的研究
        3.3.3 一年蓬不同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率比较
        3.3.4 一年蓬叶乙醇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快速荧光动力学曲线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蓬草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作用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小蓬草叶水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化感作用的研究
        4.3.2 小蓬草叶乙醇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化感作用的研究
        4.3.3 小蓬草不同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率比较
        4.3.4 小蓬草叶水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快速荧光动力学曲线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本论文研究特色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4)野菊花黄色素的理化与功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野菊花基原植物
        1 野菊基本概况
        2 野菊研究前沿
    第二节 野菊花药材
        1 野菊花本草考证
        2 野菊花研究进展
第二章 野菊花黄色素的提取制备及组成分析
    第一节 色素鉴定及提取
        1 材料、试剂与仪器
        2 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色素鉴定
        3.2 色素提取
        3.3 色素得率与制备
    第二节 色素组成分析
        1 材料、试剂与仪器
        2 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乙醚提取物(类胡萝卜素类色素)
        3.2 60%乙醇提取物(黄酮类色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野菊花黄色素的理化性质及稳定性
    第一节 基本性质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光谱学特性
        3.2 显微观察
        3.3 溶解性与浸出物
        3.4 干燥失重与灰分
        3.5 色价、色彩与色差
    第二节 稳定性
        1 材料、试剂与仪器
        2 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光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3.2 温度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3.3 pH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3.4 金属离子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3.5 添加剂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野菊花黄色素的卫生安全与功能特性
    第一节 卫生检测与安全评价
        1 材料、试剂与仪器
        2 方法
        3 结果
        3.1 卫生检测
        3.2 安全评价
    第二节 抗氧化能力
        1 材料与试剂
        2 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乙醚提取物对油脂氧化的保护作用
        3.2 60%乙醇提取物清除自由基活性及还原能力
    本章小结
全文结论与研究展望
    全文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情况

(5)贮藏条件和保鲜剂对菊花脑品质及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篇 文献综述
    1 叶片的衰老
    2 影响叶菜采后贮藏期因素
    3 叶菜类蔬菜保鲜技术
    4 菊花脑研究进展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篇 研究报告
    第一章 贮藏温度和包装方式对菊花脑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贮藏温度和包装方式对菊花脑黄化率的影响
        2.2 贮藏温度和包装方式对菊花脑失水速度的影响
        2.3 贮藏温度和包装方式对菊花脑 Vc含量的影响
        2.4 贮藏温度和包装方式对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2.5 贮藏温度和包装方式对菊花脑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6 贮藏温度和包装方式对菊花脑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2.7 贮藏温度和包装方式对菊花脑中酚类物质的含量影响
        2.8 菊花脑贮藏中感官品质的变化
        3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贮藏温度和包装方式对菊花脑贮藏生理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贮藏温度与包装方式对菊花脑呼吸强度的影响
        2.2 贮藏温度与包装方式对菊花脑O_2-含量的影响
        2.3 贮藏温度与包装方式对菊花脑中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2.4 贮藏温度与包装方式对菊花脑中 MDA的影响
        2.5 贮藏温度与包装方式对菊花脑中 POD的影响
        2.6 贮藏温度与包装方式对菊花脑中 PPO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植酸对菊花脑保鲜效果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植酸适合保鲜浓度的确定
        2.2 植酸对菊花脑中叶绿素的影响
        2.3 植酸对菊花脑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2.4 植酸对菊花脑失水速度的影响
        2.5 植酸对菊花脑中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2.6 植酸对菊花脑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2.7 植酸对菊花脑中超氧阴离子含量的影响
        2.8 植酸对菊花脑中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2.9 植酸对菊花脑中过氧化物酶活力的影响
        2.10 植酸对菊花脑中多酚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复合保鲜剂对菊花脑保鲜效果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复合保鲜剂正交试验结果
        2.2 复合保鲜剂对菊花脑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3 复合保鲜剂对菊花脑黄化率的影响
        2.4 复合保鲜剂菊花脑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2.5 复合保鲜剂对采后菊花脑中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2.6 复合保鲜剂对采后菊花脑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2.7 复合保鲜剂对采后菊花脑中O_2-的影响
        2.8 复合保鲜剂对采后菊花脑中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附:硕士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第一作者)

(6)菊花脑大棚早熟高效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选择
2 整地作畦
3 育苗
4 田间管理
5 双膜覆盖
6 采收

(7)菊花主要园艺性状的关联分析及候选基因功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菊花的起源与演化
    2 菊花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2.1 菊花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
        2.2 菊花遗传多样性
    3 菊花主要园艺性状的遗传研究进展
    4 高通量测序技术及主要应用
        4.1 全基因组重测序
        4.2 简化基因组测序
        4.3 单核苷酸多态性
    5 关联分析方法与应用
        5.1 关联分析概念及优势
        5.2 关联分析的主要影响因素
        5.3 关联分析的策略及其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
        5.4 关联分析与功能标记开发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不同类型菊花种质资源的遗传结构及主要园艺性状的关联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观赏性状表型数据的调查
        1.3 基因组DNA的提取
        1.4 酶切建库和测序
        1.5 SLAF标签的开发和SNP标记的鉴定
        1.6 进化树和群体结构分析
        1.7 群体遗传学统计分析
        1.8 选择性清除区段的鉴定
        1.9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于SLAF测序的SNP标记开发
        2.2 基于SNP标记的进化树分析
        2.3 群体结构和主成分分析
        2.4 亲缘关系分析
        2.5 不同类型菊花资源间的遗传分化分析
        2.6 不同栽培类型菊花间的差异化选择分析
        2.7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2.8 相关候选基因确定
    3 讨论
第三章 切花菊花部性状相关优异SNP位点挖掘与dCAPS标记开发及候选基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及花部性状表型值的获得
        1.2 SNP分型和群体遗传学研究
        1.3 GWAS和优异SNP等位位点的确定
        1.4 CAPS/dCAPS标记开发及验证
        1.5 花部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确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切花菊品种花部性状的表型分析
        2.2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2.3 花部性状的GWAS分析
        2.4 优异SNP等位位点的确定
        2.5 优异SNP等位位点的聚合效应
        2.6 dCAPS标记的开发及验证
        2.7 3个花部性状的候选基因确定
    3 讨论
第四章 菊花花型相关候选基因功能验证
    第一节 菊花CmTPL1-1基因克隆及功能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载体与菌株
        1.2 候选基因TPL/TPR1对应的SLAF标签序列的验证
        1.3 菊花CmTPL1-1基因克隆
        1.4 菊花CmTPL1-1蛋白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树构建
        1.5 菊花CmTPL1-1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1.6 菊花CmTPL1-1亚细胞定位
        1.7 菊花CmTPL1-1转录激活活性分析
        1.8 CmTPL1-1基因遗传转化表达载体构建
        1.9 CmTPL1-1基因遗传转化拟南芥
        1.10 菊花CmTPL1-1互作蛋白的筛选
        1.11 互作基因的克隆及载体构建
        1.12 CmWOX4、CmLBD38和CmLBD36的转录激活活性分析
        1.13 CmTPL1-1与CmWOX4、CmLBD38及CmLBD36互作验证
        2 结果与分析
        2.1 CmTPL1-1基因的克隆
        2.2 CmTPL1-1基因序列分析与系统进化树
        2.3 CmTPL1-1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2.4 CmTPL1-1亚细胞定位及转录激活活性分析
        2.5 CmTPL1-1转基因拟南芥鉴定及表型观察
        2.6 CmTPL1-1转基因拟南芥分生组织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特性
        2.7 酵母双杂筛选获得CmTPL1-1互作蛋白
        2.8 CmTPL1-1互作蛋白的转录激活活性分析
        2.9 CmTPL1-1相关互作蛋白验证
        3 讨论
    第二节 菊花CmPUB43基因功能初步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载体与菌株
        1.2 候选基因PUB43对应的SLAF标签序列的验证
        1.3 候选基因CmPUB43在‘神马’中的克隆
        1.4 菊花CmPUB43基因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树构建
        1.5 CmPUB43超表达载体构建
        1.6 CmPUB43转基因拟南芥
        2 结果与分析
        2.1 CmPUB43基因的克隆
        2.2 CmPUB43基因序列分析与系统进化分析
        2.3 CmP UB43转基因拟南芥鉴定及表型观察
        3 讨论
全文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8)中国蔬菜产地集中与主产地形成研究 ——现状、趋势及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图表目录
附图表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蔬菜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1.2.2 蔬菜产地集中对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
        1.2.3 蔬菜产地集中对消费者的重要意义
    1.3 研究目标、假说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假说
        1.3.3 研究内容
    1.4 数据来源和分析框架
        1.4.1 数据来源
        1.4.2 分析框架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
    2.1 概念界定
        2.1.1 蔬菜
        2.1.2 产地集中与主产地形成
    2.2 文献综述
        2.2.1 农产品产地变动与集中的研究
        2.2.2 农产品产地间竞争的研究
        2.2.3 农产品主产地形成的研究
        2.2.4 产业集聚研究
        2.2.5 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2.3 理论分析
        2.3.1 资源配置及其效率
        2.3.2 理性人假说
        2.3.3 蔬菜生产区域分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3章 美日蔬菜产地集中情况及对中国的启示
    3.1 美国蔬菜产地集中情况
        3.1.1 美国果蔬生产集中的表现
        3.1.2 美国果蔬生产集中的原因
        3.1.3 美国果蔬生产集中的影响
    3.2 日本蔬菜产地集中情况
        3.2.1 日本蔬菜主产地形成的表现
        3.2.2 日本蔬菜主产地形成的原因
        3.2.3 日本蔬菜主产地形成的影响
    3.3 美日蔬菜产地集中对中国蔬菜产业的启示
第4章 蔬菜产地集中程度的量化考察
    4.1 农业集中程度研究的文献回顾
    4.2 衡量农业集聚程度的研究方法
        4.2.1 集中度
        4.2.2 生产规模指数
        4.2.3 区位商
        4.2.4 绝对离差和相对离差
    4.3 全国层面蔬菜产地集中程度
        4.3.1 集中度
        4.3.2 生产规模指数
        4.3.3 区位商
        4.3.4 绝对离差和相对离差
    4.4 山东省内蔬菜产地集中程度
        4.4.1 集中度
        4.4.2 生产规模指数
        4.2.3 区位商
        4.2.4 绝对离差和相对离差
    4.5 蔬菜分品种产地集中程度及变动
        4.5.1 大宗蔬菜品种生产由高度集中转向分散生产
        4.5.2 大蒜向山东、河南集中趋势明显
        4.5.3 大葱、西红柿、黄瓜、茄子、芹菜在山东先集中后下降
        4.5.4 其它品种产地变动情况
    4.6 蔬菜产地集中的趋势分析
第5章 影响中国蔬菜产地集中的原因分析
    5.1 影响农业生产集中和专业化因素的文献回顾
    5.2 中国蔬菜区域集中的原因分析
        5.2.1 影响蔬菜生产的自然条件因素
        5.2.2 影响蔬菜生产的技术条件因素
        5.2.3 影响蔬菜生产的栽培方式和栽培制度
        5.2.4 影响蔬菜流通的制度因素
        5.2.5 影响蔬菜流通的市场条件因素
        5.2.6 影响蔬菜流通的交通条件因素
        5.2.7 影响蔬菜生产集中的其它因素
        5.2.8 全国蔬菜产地集中的机制分析
        5.2.9 全国蔬菜产地集中实证分析
第6章 山东蔬菜产地集中分析
    6.1 山东省蔬菜生产经营情况
    6.2 山东省内蔬菜产地集中机制及实证分析
        6.2.1 影响山东省内蔬菜产地集中的因素
        6.2.2 山东省内蔬菜产地集中实证分析
        6.2.3 全国各省和山东省内各市蔬菜产地集中原因对比分析
    6.3 山东省蔬菜主产市蔬菜集中情况调查
        6.3.1 调查时间地点内容
        6.3.2 调查结果分析
第7章 山东寿光市蔬菜产地集中案例
    7.1 主产地形成的阶段和影响因素分析
        7.1.1 主产地形成的阶段
        7.1.2 主产地形成影响因素分析
    7.2 寿光蔬菜产业发展分析
        7.2.1 生产要素
        7.2.2 需求条件
        7.2.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7.2.4 产业结构、战略和竞争
        7.2.5 政府支持
        7.2.6 市场机会
    7.3 寿光蔬菜主产地形成的启示
第8章 结论和政策分析
    8.1 全文总结
    8.2 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8.3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山东蔬菜主产地蔬菜生产集中情况调查问卷表
附图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9)耐热叶菜品种“夏凉”和“浦玉白”的选育与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野菜的概念和资源
        1.1 野菜的概念
        1.2 野菜的资源
    2 野菜分类的原则和依据
        2.1 野菜的分类原则
        2.2 野菜的分类依据
    3 野菜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及食用方法
        3.1 野菜的营养价值
        3.2 野菜的药用价值
        3.3 野菜的食用方法
        3.4 食用野菜注意事项
    4 野菜研究与应用进展
        4.1 野生蔬菜资源的利用和选育
        4.2 野菜的人工栽培应用
        4.2.1 野菜人工繁殖的方法
        4.2.2 野菜的栽培技术
        4.2.3 野菜人工栽培中需注意的两大问题
        4.3 野菜的加工和深加工
        4.3.1 野菜加工利用概况
        4.3.2 野菜的加工和深加工形式
    5 野菜的产业化开发
        5.1 野菜产业化开发的前景
        5.2 野菜产业化开发的要求
        5.3 野菜产业化开发的具体内容
        5.4 野菜产业化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5.4.1 野菜的安全性
        5.4.2 野菜的重金属含量
        5.4.3 野菜的硝酸盐含量
        5.4.4 野菜的过敏问题
        5.4.5 栽培野菜的“野味”
        5.4.6 野菜的市场问题
    6 野菜研究与产业化开发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耐热叶菜品种“夏凉”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1 材料方法
        1.1 选育材料
        1.2 选育过程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品种的形态和生长特征
        2.2 品种特性
        2.2.1 耐热性
        2.2.2 抗逆性
        2.2.3 对土壤要求
        2.3 营养特点
        2.4 重金属含量
        2.5 产量特点
        2.6 栽培技术
        2.6.1 播种育苗
        2.6.2 田间管理
        2.6.3 采收和留种
        图2-1—2-6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耐热叶菜品种“浦玉白”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选育过程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形态特征
        2.2 生长适应性
        2.2.1 对土壤要求
        2.2.2 耐热性
        2.2.3 抗逆性
        2.2.4 生育期
        2.4 营养成分分析
        2.5 产量
        2.6 栽培技术
        2.6.1 茬口安排
        2.6.2 播种育苗
        2.6.3 田间管理
        2.6.4 采收和留种
        图3-1—3-6
    3 小结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新乡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发展无公害蔬菜的意义
    1.2 国内外有机农业的发展与现状
    1.3 国内外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模式
2. 引言
3. 研究方法和思路
4. 国内外主要无公害蔬菜生产模式的特点分析
    4.1 无土栽培生产模式
    4.2 以沼气为纽带的无公害蔬菜生产
    4.3 野生蔬菜生产
    4.4 观光旅游式无公害蔬菜生产
    4.5 遮阳网覆盖生产
    4.6 防虫网覆盖生产
    4.7 外向型无公害蔬菜生产
    4.8 芽苗菜生产
5. 新乡市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模式研究
    5.1 新乡市的自然条件与蔬菜生产的关系
        5.1.1 新乡市气候特点及其与蔬菜生产的关系
        5.1.2 新乡市土壤条件与蔬菜生产的关系
    5.2 新乡市无公害蔬菜生产现状和优势分析
        5.2.1 蔬菜种植历史悠久
        5.2.2 环境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
        5.2.3 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5.2.4 无公害蔬菜市场已经起步
        5.2.5 无公害蔬菜质量检测框架基本形成
    5.3 新乡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存在的问题
        5.3.1 无公害蔬菜生产设施相对落后
        5.3.2 蔬菜生产经营体制不够合理
        5.3.3 无公害蔬菜的总体生产规模较小
        5.3.4 蔬菜生产品种结构不合理
        5.3.5 土传病害严重,造成用药量增加
        5.3.6 无公害蔬菜检测力度需进一步加强
        5.3.7 无公害蔬菜加工环节薄弱,不能适应大市场的要求
        5.3.8 无公害蔬菜没有实现优质优价
        5.3.9 卫河沿岸污染较重,对发展无公害蔬菜不利
        5.3.10 蔬菜科技人员缺乏
        5.3.11 政府投入资金较少,缺乏正确的引导
    5.4 新乡市发展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模式和建议
        5.4.1 新乡市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模式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5.4.2 新乡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模式的发展战略和布局
        5.4.3 新乡市各县区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的主要模式
        5.4.4 新乡市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几点建议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四、菊花脑大棚早熟高效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江流域塑料大棚菊花脑栽培技术[J]. 汪李平. 长江蔬菜, 2018(04)
  • [2]菊花脑的研究进展[J]. 徐颖,陈全战,蔡小宁. 江苏农业科学, 2013(05)
  • [3]菊科植物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化感作用研究[D]. 刘燕婷. 南京师范大学, 2011(08)
  • [4]野菊花黄色素的理化与功能特性研究[D]. 申海进.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 [5]贮藏条件和保鲜剂对菊花脑品质及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D]. 赵永敢.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5)
  • [6]菊花脑大棚早熟高效栽培技术[J]. 毛焕胜. 中国蔬菜, 2000(01)
  • [7]菊花主要园艺性状的关联分析及候选基因功能鉴定[D]. 种昕冉.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2)
  • [8]中国蔬菜产地集中与主产地形成研究 ——现状、趋势及机制分析[D]. 卢凌霄.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8)
  • [9]耐热叶菜品种“夏凉”和“浦玉白”的选育与栽培技术[D]. 曹征宇.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5)
  • [10]新乡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模式研究[D]. 郑秋道. 河南农业大学, 2005(09)

标签:;  ;  ;  ;  ;  

温室菊花脑早熟高效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