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问题的三观

中学语文问题的三观

一、中学语文问题随感三则(论文文献综述)

陈威廷[1](2021)在《统编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思辨性阅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钱虹[2](2021)在《书生本色,宁静致远——记导师王铁仙先生》文中指出2021年2月21日,是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王铁仙先生80岁寿辰。这天,他指导的部分在沪的硕士博士们,手捧鲜花前来给恩师祝寿,因疫情关系无法到场的外地一众"王门"弟子,纷纷以各种方式表达对导师的思念与贺寿之意。想起钱谷融先生仙逝时,曾有媒体第一时间转发我发表于《上海采风》2016年第12期的《钱谷融:一生最大的兴趣是读"人学"》,

董康楠[3](2020)在《高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单元整体教学一般指以单元为基本单位,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规划、统筹安排的教学模式,具有系统性、科学性的特点。单元整体教学改善了传统单篇教学存在的碎片化问题,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注重单元学习中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目前广大研究者及教师对于单元整体教学已有一定的研究,一线也涌现出大量实践案例,但就现有的研究来看,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如单元内涵界定不明,单元组元角度狭隘、单元教学形式固化、单元理念陈旧落后等。恰在此时,2017版新课标的颁布以及其中18个学习任务群的面世,赋予了单元整体教学更为丰富深刻的内涵。课标组专家指出,学习任务群就是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单元也是连接任务群和实际课堂的关键路径。但传统的单元整体教学如何优化升级以满足任务群开展的相关要求,这其中却有着巨大的研究空间。因此,新背景下单元整体教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单元整体教学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访谈调查、案例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对单元整体教学进行了学理梳理,探讨新课改背景下单元整体教学的发展趋向,对当下单元整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因分析。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新背景下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策略,并结合了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以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地借助单元这个载体落实课标的要求。本论文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论述研究的缘起、目的和意义,对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理清单元整体教学的发展演变线索和实践探索思路,从整体上梳理和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为单元整体教学概述,明确了单元整体教学的含义、特征、实施意义及理论基础,通过与群文阅读教学的比较,凸显单元整体教学这一模式的特点;通过与学习任务群的探讨,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基于上述分析,探讨新背景下单元整体教学的发展趋向,尝试对单元这一定义进行素养化改造。第三部分通过访谈的方式,对单元整体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对其原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第四部分为本文的核心部分,从单元目标的确立、单元内容的确定、单元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和单元评价方式的转变四个层面提出了新课改下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策略。第五部分主要是对新背景下单元整体教学的案例进行分析和反思,指出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的要点及注意事项,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地完成从任务群到单元整体教学的分解。

缪增[4](2020)在《高中历史通感教学研究》文中指出相比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历史学科具有基础性与综合性的特点。正因为历史学科包罗万象的综合性、以及更近于方法论、世界观的基础性特质,使得高中历史教学难以把控,容易出现杂乱无章、枯燥乏味等问题。在素养要求提高和历史教学陷入“瓶颈期”的矛盾之下,历史通感教育这个概念被引入进来作为解决矛盾的方法之一。所谓“通感”,是由生理联觉、心理移觉和语言通感三者动态生成的循环反应体系,而历史通感就是通过把握历史发展脉络的联结,调动思维与情感构筑情境,实现对历史发展体系化、脉络化的阐释。把通感引入高中历史教学之中,有着厚实的理论基础。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创立的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启示之一就是关键概念具有多种表达,这为历史理解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导源于康德哲学思想和德国理性主义哲学体系方法论的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对历史通感教育的指导主要来自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完型组织法则”两个方面;起源于维果茨基的情境认知理论,是建立在纠正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依靠符号运算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历史通感教育指导既明确了历史学习的社会学本质,又为多维度整合的学习提供了认知学徒法、“抛锚式”教学法和“交互式”学习法这样三个具体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方法,以扬州Y中学、靖江J中学的部分高一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高中课堂运用历史通感教学的现状。发现存在以下主要问题:第一,历史思维培养的缺乏;第二,历史知识结构“碎片化”问题;第三,教学方法上存在设计思路与实施策略的矛盾。在调查基础上,通过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影响历史通感教学效果的主要有高中学生普遍存在二元思维倾向、课程编纂“专题化”导致知识体系脉络化不足、教学方法缺乏体系化这三个原因。针对这些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思维的通感入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不仅要摒弃设定性对历史学科的盲目移植,而且要摒弃逻辑思维对历史学科的盲目移植;从知识的通感入手,以史观统摄而掌握历史的阐释体系和认知视角,利用导言解读主旨以注重历史知识体系的建构,藉以实现历史知识的贯通;从方法的通感入手,既有了历史通感教学的钥匙,又获得历史通感的基点,进而实现历史方法的迁移。

周先民[5](2016)在《周本淳先生年谱》文中认为1921年1岁(年龄依惯例按虚岁计算)周本淳,字蹇斋,12月22日冬至(农历辛酉年己亥月二十三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后改为肥西县,今划归合肥市)西乡烧脉岗康湾村。周姓为肥西大族,四世祖周盛华率四弟周盛波、五弟周盛传入淮军。盛华不幸战死,盛

金明艳[6](2013)在《韩汉语存现句对比研究》文中认为我们认为,存现句并非汉语独有的句类。“某处所存在某事物”就是大多数国家或民族都需要表达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在各种语言中就表现为存在句式。因此,本文在语料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对韩国语存现句的性质、范围、类型等相关内容进行了界定,并建立了韩国语存现句的句式范畴。然后,对韩汉语两种语言的存现句的句法、语义进行了对比研究,试图找出韩汉语存现句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便能够有效地认识和掌握各自的特点。另外,我们通过大量的例句对韩国语存现句中的存在词“”、“”和辅助谓词“/”的性质进行了界定。文中在把韩汉语存现句共分为6种类型的基础上,即韩国语存现句类型为K1、K2、K3、K4、K5、K6;汉语存现句类型为C1、C2、C3、C4、C5、C6,对韩汉语存现句进行了句法、语义两个方面的对比研究。文章共分为九章内容,详细情况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选题的价值和意义、选题的范围、使用的理论与方法以及全文的主要内容。第二章,主要介绍韩汉语存现句的研究现状和汉语存现句的性质、范围、分类的依据及其相关问题,并对韩国语存现句的性质、范围、类型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界定。第三章,主要分为两节内容。第一节,对比K1、C1中的NP1、VP、NP2、句法结构和句法成分以及句首为惯用型短语的K1和介词短语的C1;第二节,对比K1、C1的语义特征、语义结构、语义成分、语义指向以及句模。第四章,主要分为两节内容。第一节,对比K2、C2中的NP1、VP、NP2、句法结构和句法成分以及句首为惯用型短语的K2和介词短语的C2;第二节,对比K2、C2的语义特征、语义结构、语义成分、语义指向以及句模。第五章,主要分为两节内容。第一节,对比K3、C3中的NP1、VP、NP2、句法结构和句法成分以及句首为惯用型短语的K3和介词短语的C3;第二节,对比K3、C3的语义特征、语义结构、语义成分、语义指向以及句模。第六章,主要分为两节内容。第一节,对比K4、C4中的NP1、VP、NP2、句法结构和句法成分以及句首为惯用型短语的K4和介词短语的C4;第二节,对比K4、C4的语义特征、语义结构、语义成分、语义指向以及句模。第七章,主要分为两节内容。第一节,对比K5、C5中的NP1、VP、NP2、句法结构和句法成分以及句首为惯用型短语的K5和介词短语的C5;第二节,对比K5、C5的语义特征、语义结构、语义成分、语义指向以及句模。第八章,主要分为两节内容。第一节,对比K6、C6中的NP1、VP、NP2以及句首为惯用型短语的K6和介词短语的C6;第二节,对比K6、C6中VP的语义特征,即K6中的趋向动词、“V+趋向性辅助谓词”和C6趋向动词、“V+趋向动词”以及K6、C6中的瞬间动词。第九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的薄弱环节和今后需要补充研究的内容。

罗茜文[7](2013)在《汉语语病研究百年史》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信息量的增多,语病方面的错误越来越多,各个时期语病呈现出的特点各有不同。语病方面的研究也随着语病范围的变化而变化,并呈现出立体化、多角度的趋势。本论文以近百年来的语病研究作为研究对象,在继承前人语病研究的基础上,对百年来汉语语病研究做一个系统、全面的总结,明确以后语病研究的工作重点。其次语病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语病研究的方向也会产生变化。通过对语病研究的总结,了解语病研究的概况,明确各个时期语病研究的重心,并力图找到语病研究变化的方向。通过对百年来语病研究的分期研究,明确各个时期语病研究的重点,为人们了解语病、纠正语病和深入进行语病研究提供一些帮助。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绪论、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语病研究和总结。每个时期的语病研究概况又分别从实词、虚词、结构、表达、标点符号等五个方面进行说明。本文在对这三个时期进行细致的共时研究和精细的历时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突显近百年来语病研究的变化,明确以后语病研究的工作重心。

陈玲玲[8](2012)在《1949年后施蛰存散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施蛰存是一位富有特点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创作历时时间长,从1920年代一直持续到2000年代。本文截取其中一段,以1949年后施蛰存的散文创作作为考察对象,结合其生活经历和文学活动,对其散文创作情况做梳理、介绍、解读和评论,以此为基础,探讨施蛰存1949年后的思想状况,以丰富施蛰存散文研究和施蛰存1949年后的文学活动研究。本文由前言、正文和附录三大部分组成。前言主要介绍施蛰存散文研究的现状,阐明本论文选题的价值和意义。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的时间跨度为1949—1976年,这是施蛰存与新政权之间的磨合期。这章主要论述施蛰存在1949年至1956年间的散文作品表现出与主流话语趋同的姿态;解读1956年“百花时代”施蛰存因《才与德》等文获咎的原因;介绍施蛰存1960年代唯一的散文集《云间语小录》的创作过程和内容风格。第二章的时间跨度为1977—1985年,这是施蛰存经历过“反右”和“文革”后重新复出文坛的时期。这章主要介绍施蛰存在复出后最初几年的散文创作情况,施蛰存在散文中表现出了强烈的言说热情和紧张的思考状态;同时聚焦施蛰存重印文学作品的编辑活动和在“现代派热”中的表现,以他创作的散文作品来探讨其文艺观和复出时的心态。第三章的时间跨度为1986—2003年,这是施蛰存生命的最后阶段。这章重点评述其富有特色的三类散文——时事评论、序跋书评和怀人散文的创作及特点;讨论施蛰存这一时期散文创作与1990年代的“散文热”、报刊之间的关系并兼及探索施蛰存晚年的内心世界。附录部分为部分施蛰存集外文的简表。

王小平[9](2007)在《跨海知识分子个案研究 ——以许寿裳、黎烈文、台静农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1945年台湾光复后成立了行政长官公署。在陈仪的主持下,展开了一系列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文化重编措施,其中重要的参与机构有宣传委员会、台湾省编译馆、国语推行委员会等,光复初期渡海来台的知识分子也纷纷参与到战后台湾的新文化建设中,与行政长官公署之间既相互配合又有所分歧,这主要体现在对一系列问题的看法上,如关于“中国化”和“启蒙化”之间的关系,五四新文化精神的现实意义等,并由此引发了文化界一系列的论争,从而也体现出知识分子的某些深层次思考,并孕育着台湾新文化发展的多种走向。在这一过程中,跨海知识分子的种种活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许寿裳、黎烈文、台静农三位知识分子早年都曾与鲁迅有着密切的交往,在他们身上有着比较集中的五四新文化精神的体现,那就是关注现实、不断反抗威权体制、追求自由和民主的文化精神。在共同的文化理想之外,由于他们个人背景、经历的不同,文化选择和价值取向也呈现出较大的区别。尽管他们参与战后台湾新文学、文化建设的方式不同,但对五四新文化精神的承传却是同样的。其中,许寿裳是具有着明显“广场型”知识分子特征的,在台湾担任编译馆馆长及台大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期间,除了配合台湾行政长官公署进行文化建设之外,许寿裳还积极宣传鲁迅,在他的推动下台湾兴起了宣传鲁迅的风潮;而黎烈文和台静农则选择了以大学为安身立命之所在,埋头于教书育人、学术研究,对于外界事务则很少关注,相对于此前在大陆时期的活动有着一定的转向。尽管两种方式有着很大差别,但却同样对台湾文学、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这三位知识分子的考察,可以清晰地看到五四新文化精神的脉络在海峡对岸的承传之一种。

王铁仙[10](2003)在《中学语文问题随感三则》文中认为

二、中学语文问题随感三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学语文问题随感三则(论文提纲范文)

(2)书生本色,宁静致远——记导师王铁仙先生(论文提纲范文)

年轻讲师,有真才实学
名人之后,学术成果卓着
昔日老师,成了我的博导
从大学副校长到总编辑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高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单元整体教学概述
    第一节 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
        一、单元整体教学的含义
        二、单元整体教学的特征
        三、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意义
        四、单元整体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单元整体教学与群文阅读教学的关系
        一、群文阅读教学概述
        二、单元整体教学和群文阅读教学的联系
        三、单元整体教学和群文阅读教学的区别
    第三节 单元整体教学与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关系
        一、学习任务群概述
        二、单元整体教学和学习任务群的联系
    第四节 新课标下单元整体教学的发展趋向
        一、“小单元”:单元整体教学的传统理解
        二、“大单元”:单元整体教学的优化升级
第二章 单元整体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第一节 访谈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访谈内容及设计思路
        一、访谈内容
        二、设计思路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第三节 单元整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一、单元整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二、归因分析
第三章 新课标下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策略
    第一节 新课标下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确立
        一、紧扣单元开放有序的特性
        二、落实课标素养培育的要求
        三、体现学生单元主体的地位
    第二节 新课标下单元整体教学内容的确定
        一、基于课程方案规划单元周期
        二、基于任务群确定单元主题
        三、基于真实情境设计单元活动
    第三节 新课标下单元整体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一、以教师引导为主线
        二、以学生自学为主体
    第四节 新课标下单元整体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
        一、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评价
        二、以发展为取向开展评价
第四章 新课标下单元整体教学实践案例及分析
    第一节 新课标下单元整体教学案例设计思路及分析
        一、价值目标:指向核心素养
        二、情境主题:贴近真实生活
        三、流程设计:整合资源活动
        四、学习评价:教学评一体化
    第二节 新课标下单元整体教学案例反思
        一、把握单元内在的逻辑
        二、注重单元主题的选取
        三、强调教师观念的转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高中历史通感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高中历史通感教学概述
    第一节 历史通感的概念及内涵
        一、通感的概念
        二、通感的内涵
        三、历史通感的内涵
    第二节 高中历史通感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多元智能理论
        二、格式塔心理学理论
        三、情境认知理论
    第三节 基于课标对高中历史通感教学的认识
        一、历史课程理念的集中体现
        二、课程设计思路的必然反映
        三、协助课程衔接的重要途径
第二章 高中历史通感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高中历史通感教学现状调查
        一、问卷调查的范围和对象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三、教师访谈情况
        四、教师访谈结果
    第二节 教学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
        一、历史思维培养的缺乏
        二、历史知识结构“碎片化”
        三、教学方法上存在设计思路与实施策略的矛盾
    第三节 历史通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中学生普遍存在二元思维倾向
        二、课程编纂“专题化”导致知识体系脉络化不足
        三、教学方法缺乏体系化
第三章 高中历史通感教学的实施对策
    第一节 思维的通感:历史思维的解蔽
        一、摒弃设定性对历史学科的盲目移植
        二、摒弃逻辑思维对历史学科的盲目移植
    第二节 知识的通感:历史知识的贯通
        一、史观的统摄——掌握历史的阐释体系和认知视角
        二、利用导言解读主旨——注重历史知识体系的建构
    第三节 方法的通感:历史方法的迁移
        一、史法的指导,打造历史通感教学的钥匙
        二、多元切入,获得历史通感的基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中历史通感教学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二: 高中历史通感教学研究访谈问卷
附录三: 2013年浙江文综高考历史测试卷第39题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5)周本淳先生年谱(论文提纲范文)

1921年 1岁(年龄依惯例按虚岁计算)
1926年 6岁
1928年 8岁
1931年 11岁
1932年 12岁
1933年 13岁
1934年 14岁
1935年 15岁
1936年 16岁
1937年 17岁
1938年至1940年 18岁至20岁
1941年至1945年7月 21岁至25岁
1945年 25岁
1946年 26岁
1947年 27岁
1948年 28岁
1949年 29岁
1954年 34岁
1955年 35岁
1956年 36岁
1957年 37岁
1958年 38岁
1959年 39岁
1960年 40岁
1962年 42岁
1963年 43岁
1965年 45岁
1966年 46岁
1968年 48岁
1969年 49岁
1970年 50岁
1971年 51岁
1972年 52岁
1976年 56岁
1977年 57岁
1978年 58岁
1979年 59岁
1980年 60岁
1981年 61岁
1982年 62岁
1983年 63岁
1984年 64岁
1985 年65岁
1986年 66岁
1987年 67岁
1988年 68岁
1989年 69岁
1990年 70岁
1991年 71岁
1992年 72岁
1993年 73岁
1994年 74岁
1995年 75岁
1996年 76岁
1997年 77岁
1998年 78岁
1999年 79岁
2001年 81岁
2002年 82岁
谱后续记:

(6)韩汉语存现句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价值、意义
    1.2 选题的范围、理论与方法
    1.3 语料来源和文中符号的使用说明
    1.4 全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韩汉语存现句研究现状
    2.1 韩国语存现句研究现状
    2.2 汉语存现句研究现状
    2.3 汉语存现句的性质、范围、分类及其相关问题
    2.4 韩国语存现句的性质、范围、分类及其相关问题
第3章 K1和C1的对比研究
    3.1 K1 和 C1 的句法对比
        3.1.1 NP1 的对比
        3.1.2 VP 的对比
        3.1.3 NP2 的对比
        3.1.4 句法结构和句法成分对比
        3.1.5 句首为惯用型短语的 K1 和句首为介词短语 C1 的句法分析对比
    3.2 K1 和 C1 的语义对比
        3.2.1 K1 和 C1 的语义特征对比
        3.2.2 K1 和 C1 的语义结构对比
        3.2.3 K1 和 C1 的语义成分对比
        3.2.4 K1 和 C1 的语义指向对比
        3.2.5 K1 和 C1 的句模对比
第4章 K2和C2的对比研究
    4.1 K2 和 C2 的句法分析对比
        4.1.1 NP1 的对比
        4.1.2 VP 的对比
        4.1.3 NP2 的对比
        4.1.4 句法结构和句法成分对比
        4.1.5 句首为惯用型短语的 K1 和句首为介词短语 C1 的句法分析对比
    4.2 K2 和 C2 的语义对比
        4.2.1 K2 和 C2 的语义特征对比
        4.2.2 K2 和 C2 的语义结构对比
        4.2.3 K2 和 C2 的语义成分对比
        4.2.4 K2 和 C2 的语义指向对比
        4.2.5 K2 和 C2 的句模对比
第5章 K3和C3的对比研究
    5.1 K3 和 C3 的句法分析对比
        5.1.1 NP1 的对比
        5.1.2 VP 的对比
        5.1.3 NP2 的对比
        5.1.4 句法结构和句法成分对比
        5.1.5 句首为惯用型短语的 K3 和句首为介词短语 C3 的句法分析对比
    5.2 K3 和 C3 的语义对比研究
        5.2.1 K3 和 C3 的语义特征对比
        5.2.2 K3 和 C3 的语义结构对比
        5.2.3 K3 和 C3 的语义成分对比
        5.2.4 K3 和 C3 的语义指向对比研究
        5.2.5 K3 和 C3 的句模对比
第6章 K4和C4的对比研究
    6.1 K4 和 C4 的句法分析对比
        6.1.1 NP1 的对比
        6.1.2 VP 的对比
        6.1.3 NP2 的对比
        6.1.4 句法结构和句法成分对比
        6.1.5 句首为惯用型短语的 K4 和句首为介词短语 C4 的句法分析对比
    6.2 K4 和 C4 的语义对比
        6.2.1 K4 和 C4 的语义特征对比
        6.2.2 K4 和 C4 的语义结构对比
        6.2.3 K4 和 C4 的语义成分对比
        6.2.4 K4 和 C4 的语义指向对比
        6.2.5 K4 和 C4 的句模对比
第7章 K5和C5的对比研究
    7.1 K5 和 C5 的句法分析对比研究
        7.1.1 NP1 的对比
        7.1.2 VP 的对比
        7.1.3 NP2 的对比
        7.1.4 句法结构和句法成分对比
        7.1.5 句首为惯用型短语的 K5 和句首为介词短语 C5 的句法分析对比
    7.2 K5 和 C5 的语义对比
        7.2.1 K5 和 C5 的语义特征对比
        7.2.2 K5 和 C5 的语义结构对比
        7.2.3 K5 和 C5 的语义成分对比
        7.2.4 K5 和 C5 的语义指向对比
        7.2.5 K5 和 C5 的句模对比
第8章 K6和C6的对比研究
    8.1 K6 和 C6 的句法分析对比
        8.1.1 NP1 的对比
        8.1.2 VP 的对比
        8.1.3 NP2 的对比
        8.1.4 句首为惯用型短语的K6 和句首为介词短语的C6 的句法分析对比
    8.2 K6 和 C6 的语义对比
        8.2.1 VP 的语义对比
第9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后记

(7)汉语语病研究百年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相关说明
        1.6.1 语病的定义
        1.6.2 病句研究的范围
2. 20 世纪初到 20 世纪 5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2.1 20 世纪初——20 世纪 5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2.1.1 用字方面
        2.1.2 实词方面
        2.1.3 虚词方面
        2.1.4 结构方面
        2.1.5 表达方面
        2.1.6 标点符号方面
        2.1.7 综合
    2.2 本章小结
3. 20 世纪 50 年代到 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3.1 20 世纪 50 年代——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3.1.1 用字方面
        3.1.2 实词方面
        3.1.3 虚词方面
        3.1.4 结构方面
        3.1.5 表达方面
        3.1.6 标点符号方面
        3.1.7 综合
    3.2 本章小结
4. 20 世纪 80 年代到 21 世纪初的语病研究
    4.1 20 世纪 80 年代到 21 世纪初的语病研究
        4.1.1 用字方面
        4.1.2 实词方面
        4.1.3 虚词方面
        4.1.4 结构方面
        4.1.5 表达方面
        4.1.6 标点符号方面
        4.1.7 综合
    4.2 本章小结
5.总结
    5.1 20 世纪初——50 年之前与 20 世纪 50——80 年之前语病研究的对比简析
        5.1.1 用字方面的对比简析
        5.1.2 实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5.1.3 虚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5.1.4 结构方面的对比简析
        5.1.5 表达方面的对比简析
        5.1.6 标点方面的对比简析
        5.1.7 综合方面的对比简析
    5.2 20 世纪50——80 年之前与 20 世纪 80 年——21 世纪初语病研究的对比简析
        5.2.1 用字方面的对比简析
        5.2.2 实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5.2.3 虚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5.2.4 结构方面的对比简析
        5.2.5 表达方面的对比简析
        5.2.6 标点方面的对比简析
        5.2.7 综合方面的对比简析
    5.3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8)1949年后施蛰存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寻找合适的位置(1949—1976)
    第一节 穿上“蓝颜色解放装”后的散文
    第二节 “越权”的批评:重读《才与德》等文
    第三节 藉以忘忧,犹如饮杜康——施蛰存与《云间语小录》
第二章 “龙蛇起蛰”的年代(1977—1985)
    第一节 散文的昭苏
    第二节 重印与重评
    第三节 在“现代派的漩涡”中
第三章 生命的花开(1986—2003)
    第一节 在报刊上开“气窗”
    第二节 书话
    第三节 追寻“沙上的脚迹”——施蛰存的怀人散文
    第四节 “副刊之累”:“散文热”中的困境
附录 部分施蛰存集外文
参考文献
后记

(9)跨海知识分子个案研究 ——以许寿裳、黎烈文、台静农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文摘
绪论:跨海知识分子命题的产生
第一章 光复前后的台湾社会图景
    第一节.陈仪行政长官公署的文化政策
    第二节."二二八"前后的台湾文化界
    第三节.从一场论争谈起
    第四节.三个人的一九四六
第二章 许寿裳——启蒙者的坚守
    第一节.平生风义兼师友
    第二节.徘徊在体制边缘的知识分子
    第三节.建设"新台湾"的努力
    第四节.在两种启蒙之间
第三章 黎烈文——"文化人"的岗位
    第一节.现代知识分子的"自由谈"
    第二节.转战永安——另一个阵地
    第三节.到台湾后的困境
    第四节.知识分子的"胜业"
第四章 台静农——古典文化辉光下的现代知识分子
    第一节.作为一种传统的北大国学门
    第二节.从《地之子》到《白沙草》的转变
    第三节.台大岁月
    第四节.学术承传与书艺人生
第五章 跨海知识分子的选择及其文化意义
    第一节 跨海知识分子与鲁迅传播
    第二节 跨海知识分子与台大校园
    第三节.跨海知识分子的文化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中学语文问题随感三则(论文参考文献)

  • [1]统编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思辨性阅读教学研究[D]. 陈威廷. 宁夏大学, 2021
  • [2]书生本色,宁静致远——记导师王铁仙先生[J]. 钱虹. 上海采风, 2021(02)
  • [3]高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D]. 董康楠.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4]高中历史通感教学研究[D]. 缪增. 扬州大学, 2020(04)
  • [5]周本淳先生年谱[J]. 周先民.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4)
  • [6]韩汉语存现句对比研究[D]. 金明艳. 吉林大学, 2013(04)
  • [7]汉语语病研究百年史[D]. 罗茜文.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3(10)
  • [8]1949年后施蛰存散文研究[D]. 陈玲玲. 华东师范大学, 2012(03)
  • [9]跨海知识分子个案研究 ——以许寿裳、黎烈文、台静农为中心的考察[D]. 王小平. 复旦大学, 2007(06)
  • [10]中学语文问题随感三则[J]. 王铁仙. 中国教师, 2003(01)

标签:;  ;  ;  

中学语文问题的三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