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工作也要“组合拳”——杨浦区人大为推进杨浦大学城建设发挥职能作用

人大工作也要“组合拳”——杨浦区人大为推进杨浦大学城建设发挥职能作用

一、人大工作也要打“组合拳”——杨浦区人大在推进杨浦大学城建设中发挥职能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陆雨蒙[1](2019)在《新时代上海市社区党建实证研究 ——基于上海市三个街道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新时代下,改革和完善党建社区化是中国社会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要求。中国的“社区”概念是在借鉴国外概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形成的,并逐步发展出“社区党建”这一新概念。追溯历史,国内基层党建经历了“街居制”与“单位制”并存发展、“单位制”瓦解、“街居制”重构、“街居制”改革、“社区制”发展等阶段。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党建,对社区党建提出了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上海作为最早一批探索社区党建的城市,一直走在全国前列。面临新时代下出现的社会结构转型复杂化、社会成员期待多样化和城市社区问题多元化等多重挑战,上海市社区充分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政治优势、历史文化优势,积极开展工作,在工作实践过程中积累了良好的做法、经验。总的来说,上海开展社区党建的现实情况可以归纳为建好核心、围绕中心、以及下移重心三点。分析总结上海各个街道的实践探索,有理由我们总结新时代上海市开展社区党建的经验、改进社区党建工作的不足,同时将对进一步推动社区党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笔者选取了上海市的曲阳街道、广富林街道和陆家嘴街道进行了具体调研,分析和总结了三个街道的工作亮点,从政治、思想、组织、制度和作风五个方面概括了三个街道存在的不足之处。根本来讲,上海市社区党建还存在着培育民主自治与加强行政管理、社会资本投资与社区参与水平以及多元主体协同与单一制度体系之间的矛盾。面对新时代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针对上海市开展社区党建政治、思想、组织、制度和作风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城市社区党组织首先要加强自身建设,打造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其次要凝聚共识、资源整合、复合引领,解决社区的价值分歧、知识缺位、复合棘手问题,积极发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作用;最后需要构建完善“一核多元”的城市社区党建格局,探索社区党建新模式,动员社区成员广泛参与,发挥多元主体协同作用。

王小彦[2](2019)在《行政驱动模式下社区基金会的治理结构及实践困境研究 ——以上海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区基金会是推动社会治理和公益慈善创新的重要形式,它以破解社区问题为目标,通过筹集本地资金,以资助项目的形式,提供社区公共服务和推动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在中央有关社会治理的政策倡导和各级政府推动下,社区基金会在中国蓬勃发展。据调查,截至2017年底,中国社区基金会数量达到130多家,上海市72家。可以说社区基金会已经形成了本土特有的发展轨迹和运作模式,初步具备社区基金会的行业生态。然而,当观察的视角从宏观层面的行业生态到微观层面的个体组织,会发现社区基金会的发展面临着深层次的困境。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参与式观察法对上海市社区基金会进行全面调研,同时依据组织社会学中的新制度学派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深入探讨其运作成效、治理结构和实践困境。本研究主要发现:第一,从时间维度看上海社区基金会2014年后实现快速发展,从空间维度看上海社区基金会的区域分布不均衡,总体呈现行政驱动特点。第二,行政驱动模式下社区基金会的治理结构主要表现为外部治理代替内部治理,即社区基金会的理事会没有决策权,且行政力量主要通过控制社区基金会理事会和秘书处人员的产生方式来大量渗入社区基金会。第三,社区基金会所处的组织内外部环境导致社区基金会在运作过程中存在功能定位不准、理事会虚置、秘书处无力、社区性悬浮、筹资能力弱等实践困境。此外,针对以上研究发现,本文从内部明确功能定位、保持独立运行、专业团队运作和外部构建与政府、社区居民、相关社会组织的伙伴关系来对社区基金会的健康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余桂荣[3](2018)在《XDF培训学校在上海进一步发展的选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任何一家培训机构,无论该培训机构是上市集团公司还是刚刚筹建成立的小机构,要想长远发展必须要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校区。好的校区是培训学校发展的利器,是培训学校打败竞争对手的犀利武器,是加速培训学校自身发展的独门秘籍。校区选址必然是每个培训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培训学校选址策略的提出和研究,目的是让目标客户快速地了解并接受该培训学校,进而对培训学校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产生兴趣并爆发出强烈的购买欲望,让培训学校快速地融入市场并取得很好的业绩,使培训学校击败竞争对手并最终达到盈利的目的。那么培训学校校区选址重点研究哪些方面?如何制定校区选址开发策略?在校区选址过程中,注意哪些问题呢?显然选择开发新的校区之前,培训学校必须洞悉相关市场的需求及特点,必须把握市场的偏好或动向,从而提出针对性的选址策略。校区选址是培训学校发展业务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性的一步。选址正确,将为培训学校提供先天优势,助力学校业务蓬勃发展;而选址不慎,则很有可能导致一步错,步步错,最终酿成失败的恶果。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新开校区生源不断,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巨大盈利,而有些校区即使开了很久仍然门可罗雀,生意惨淡的原因。XDF培训学校在上海已有近60个校区,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且有不错的品牌影响力,但其在上海蓬勃发展了 16年后,目前也面临着很多瓶颈和困境。在已有如此多校区的情况下,XDF培训学校想进一步在上海发展所面临的校区选址问题也尤为重要。接下来的校区布局必须特别慎重,且要有所突破,才能在培训行业新一轮更激励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自始至终对XDF培训学校在上海进一步发展的选址策略进行详尽研究。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XDF培训学校在上海进一步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选址问题进行剖析,最后总结出进一步发展的基本思路和选址策略,以期达到公司或同行业研究者借鉴和参考的目的。

刘文跃[4](2017)在《大姚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2月24日在大姚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文中研究说明各位代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一、十六届县人民政府工作回顾(一)2016年工作完成情况过去的一年,在州委、州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团结奋进、精准施策、主动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全县生产总值增长11.7%,规模以

闫浩[5](2015)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建设新举措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以党的反腐倡廉建设所采取的举措为线索,在简要梳理十八大反腐倡廉建设新举措历史基础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十八大以来的反腐倡廉建设新举措、特点、成效和面临的挑战,进而探寻反腐倡廉建设的规律。文章着重探讨了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抓党纪和党的政治规矩,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强化纪委监督执纪问责,改革、创新巡视工作,注重运用科技手段、民间力量反腐,加强“一把手”“裸官”两类官员的监管和群众身边、重大责任事故背后的腐败惩处,反对“四风”、常抓不懈.,对腐败零容忍、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分解权力以求“釜底抽薪”之效等等推进反腐建设的举措;同时探讨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推进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廉洁政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阳光示权以倒逼廉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和国外廉政文化建设经验,进而推进倡廉建设的重要举措。总结其基本经验,以利反腐倡廉的深入开展。

本刊采编部[6](2013)在《分享 共鸣 把脉政采改革新动向——2013中国政府采购发展战略座谈会顺利召开》文中研究说明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有关经济改革的路径已定,此前李克强总理的讲话中多有涉及政府采购的相关指导意见,同时,在财政部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领导下,《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也将出台,采购管理办公室同时在密集修订、起草一系列相关法规制度。在这种大背景下,对政府采购下一个十年进行前瞻和理论探讨,似有必要。为此,中国政府采购杂志社、清华大学

刘春朝[7](2013)在《终身学习视角下的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当前,终身学习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城市社区人口结构的多元化和居民教育需求的多样化,迫切需要方便灵活、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服务。立足社区、服务社区的社区学院很好地满足了这种需求。同时,在我国作为终身学习和社区教育重要载体的社区学院,正肩负着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历史重任以及加快推动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历史使命,日益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被赋予更多的期望和责任。社区学院在我国尚处于萌芽和起步阶段,与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的社区学院相比,我国社区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存在着较多的理论困惑和实践问题。以终身学习视角系统研究我国社区学院的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课题利用质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证两个维度对我国社区学院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社区学院研究文献,并在明晰相关概念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界定了我国社区学院的内涵:我国社区学院是以专科教育为主,集高等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于一体,具有职业性、社区性和综合性的高等教育机构;剖析了目前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现状和价值诉求,在对比国外社区学院发展历程和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社区学院的外部定位、内部定位及其定位的指导思想。通过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焦点团体讨论等实证研究,提炼了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影响因素,构建了我国社区学院发展影响路径模型。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作为社区学院研究的结论和对策建议,提出了政府宏观引导、社区具体推动、社会团体积极参与、企业倾力支持和学院自主建设的社区学院发展的“五元驱动”思路,构建了以动力机制、运行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等“五大机制”为核心支撑的社区学院发展模式。

李挽霞[8](2011)在《地方政府职能变迁:权力、利益与注意力的再分配 ——以S区为例》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上海市S区改革开放30年以来政府职能变迁的实证研究,揭示当代中国地方政府职能变迁的动力机制,探讨地方政府职能变迁的实质与趋势。本文共分六部分。导论侧重理论分析。第一章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S区地方政府职能变迁的轨迹。第二、三和第四章在理论分析框架下对案例进行实证研究。第五章是结语。导论,在清理研究国内外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基本范畴和理论分析框架。中国地方政府的职能是由政体形式、政权性质、央地关系、国情特征以及中国特定阶段的中心任务等多重因素塑造出来的。作为政策落实者、资源扩充者和汲取者的地方政府,同时也是地方共同利益构建者与代表者,其职能变迁是权力再分配、利益再分配和注意力再分配的共同结果。所谓再分配既是从空间上一种权力在传递中演变的结果,也是从时间上多次再分配行为累积的结果。并围绕这一理论假设,提出了本文的基本架构和主要研究方法。第一章梳理了地方政府职能变迁的轨迹,S区在改革开放后重构了经济管理体制,强化了公共服务职能同时地方性逐步回归。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结合实证研究,分别论述了权力再分配、利益再分配和注意力再分配与地方政府职能变迁的关系。地方政府职能变迁服从于以下三重逻辑的支配:一是权力再分配的逻辑: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进行着权力的下放、上交与分割;在国家与社会、政府与民众之间同样进行着权力的转移,这种权力再分配深刻地影响了地方政府的职能。二是利益再分配的逻辑:利益一词乃是本文对地方政府经济属性的把握,地方政府相对于中央政府、相对于社会和民众,是一个有着特殊利益的政治主体。不论是分税制改革还是土地财政的兴起,不论是GDP崇拜还是发展型国家,都与这种利益政治密切相关。三是注意力再分配的逻辑:这一逻辑从属于权力和利益的逻辑,同时受到意识形态的约束,更加具有权变性,随时势、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新政治话语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地方政府将注意力从经济中心主义部分地转移到民生问题,并引发了地方政府职能的相应变化。第五章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地方政府职能变迁的动力系统及其内部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进一步分析。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直接可以导致地方政府职能的变迁,也可以通过影响注意力的再分配而间接导致地方政府职能的变迁。同时,提出了地方政府职能变迁的五大趋势,即走向有限政府、服务政府、职能实现方式的多样化、地方政府职能的三层结构以及地方性的彰显。

赵豪迈[9](2006)在《电子政务中政府模型与建模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政府建模作为整个电子政务研究的基础和依据,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政府管理和运行方式,从而为电子政务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提供参考和设计依据,并为现行政府向电子政府的顺利转型提供思路。 本文介绍了电子政务的基本理论和政府的基本理论,通过对世界政府变革思想和潮流,以及对中国政府改革过程的回顾和展望,了解政府目前所处的变革中的环境。但这些定性的认识不足以使我们认识政府,我们需要更为详细的工具和方法来帮助我们认识政府。这个工具和方法就是政府模型和建模方法。信息系统建模和企业建模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我们可以借鉴企业建模方法学和建模工具,以建立适合于电子政务中政府模型的建模方法学,为目前尚不太成熟的政府建模提供帮助和借鉴。 本文提出了政府建模的目的和范围,并对政府建模所涉及的因素和政府模型简况进行了论述。界定了政府模型和电子政务中的政府模型的研究范围。对政府建模方法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指出不同的政府建模方法有不同的适用性。提出了基于政府再造的集成化政府建模方法学。第一次建立了由政府分析层面的三个域、模型描述层面的三个维、基于政府再造的建模框架、仿真分析系统以及以UML为主的随需应变的灵活建模方法。对政府建模有理论指导和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描述了理想政府的功能模型、组织模型、业务流程模型、信息模型和理想政府模型总体概念框架,并参照理想政府模型,与现行政府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了现行政府模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未来政府变革的目标模型——电子政务中的政府模型提供依据。 本文分析了如何从现行政府模型过渡到电子政务中的政府模型,提出了政府模型的过渡和演变模型以及从现行政府模型向电子政务中的政府模型过渡的必要性、关键因素、实施策略。论述了电子政务总体目标模型和电子政务总体设计和技术实现模型。论述了电子政务对现行政府模型的改善,描述了电子政务中的政府功能模型、组织模型、业务流程模型和信息模型。在业务流程模型中提出了界面事件这一概念,对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有特殊意义。 本文对电子政务中政府模型实施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实施难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为政府转型提供思路。

徐毅松[10](2006)在《迈向全球城市的规划思考 ——上海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毋庸置疑,当前,全球化浪潮席卷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而上海也正以中国城市“领头羊”的姿态卷入这一浪潮中。上海未来的发展定位如何?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是被动承受,在全球化浪潮中任由沉浮?还是主动出击,把握时机,确定自身在全球城市体系中不可取代的地位?答案不言而喻。 时至今日,全球化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课题。“跨国公司”,“全球金融体系”等等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关于全球化的名词。越来越多的专家与学者参与这场关于全球化的大讨论。其研究关乎全球城市的定义,全球城市成因,全球城市发展规律,全球城市发展方向,全球城市规划与管理,全球城市个案研究等诸多方面。这些研究成果为今后城市的全球化发展道路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与警示。 然而,没有一个城市的发展经验能够成为放诸四海皆准的标准。对上海而言,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与改革开放历程决定了上海必将面临一条世界独一无二的全球化道路,发达国家全球城市的发展经验可以借鉴,却难以抄袭。回顾上海过去几十年起起落落的发展历程,综观上海当前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审视上海自身的发展条件,可以认为,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建设全球城市,核心目标是提升国际竞争力,也就是说,上海面临同步实现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跨越式发展。 全球城市的内涵极为丰富,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所架构的上海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包括产业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生态发展战略、社会发展战略以及空间发展战略等五个子系统。简言之,当前,上海应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成产业集群的发育和壮大以有效参与国际竞争;建设上海为核心的全球城市区域,促进区域内的良性竞争与合作关系;建设生态城市,构筑上海城市发展所依赖的自然生态网络,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及资源化利用水平,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生态建设布局以及与自然共生的城市形态;构建具有“亲和力”的城市与和谐社会,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提高对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吸引力。而当所有这些落实到物质形态层面上时,就需要一个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形态与发展规划。这也正是本研究的重中之重。 根据以上理论与实证研究,结合十年来上海建设的基本经验,可以认为,上海城市空间发展规划应该从长江三角洲、上海市域、上海中心城等三个层次;从产业布局、人口规模、历史保护、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多个角度统筹考虑,协调发展。尤其要发挥浦东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抓住2010年承办世博会的契机,迈入国际化大都市行列,顺利完成建设全球城市的第一步。 世界格局瞬息万变,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发展规划是个动态的过程,同时,全球化课题包含众多内容,无法一一阐述。本研究意在从其中一个侧面为上海的城市发展提供一些建议,不足之处,还望指正。论文结束时,作者也提出了一些继续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二、人大工作也要打“组合拳”——杨浦区人大在推进杨浦大学城建设中发挥职能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大工作也要打“组合拳”——杨浦区人大在推进杨浦大学城建设中发挥职能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上海市社区党建实证研究 ——基于上海市三个街道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加强社区党建是新时代的一大课题
    第一节 社区与社区党建的内涵
        一、社区的基本内涵
        二、社区党建概念的提出
        三、社区党建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至今基层党建变迁的历史沿革
        一、“街居制”与“单位制”并存发展阶段(1949-1976)
        二、“单位制”瓦解、“街居制”重构阶段(1978-1986)
        三、“街居制”改革、“社区制”发展阶段(1986-)
    第三节 新时代社区党建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
        一、工作理念要由“管理”向“治理”转变
        二、工作内容要由“党务”向“服务”转变
        三、工作模式要由“条块”向“区域”转变
第二章 新时代上海市开展社区党建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新时代上海市开展社区党建的总体情况
        一、新时代上海市社区党建基础工作的概述
        二、新时代上海市三个社区党建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新时代上海市开展社区党建具备的优势
        一、上海市开展社区党建的经济优势
        二、上海市开展社区党建的政治优势
        三、上海市开展社区党建的历史文化优势
    第三节 新时代上海市开展社区党建的工作亮点
        一、建好核心
        二、围绕中心
        三、下移重心
第三章 新时代上海市开展社区党建的现实困境
    第一节 新时代上海市开展社区党建面临的挑战
        一、社会结构转型复杂化
        二、社会成员期待多样化
        三、城市社区问题多元化
    第二节 新时代上海市开展社区党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学习成效有待提高
        二、社工队伍培养有待加强
        三、相关制度供给有待健全
    第三节 新时代上海市社区党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培育民主自治与加强行政管理之间的矛盾
        二、社会资本投资与社区参与水平之间的矛盾
        三、多元主体协同与单一制度体系之间的矛盾
第四章 新时代加强上海市社区党建的路径思考
    第一节 发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作用
        一、解决社区价值分歧问题
        二、解决社区知识缺位问题
        三、解决社区复合棘手问题
    第二节 加强城市社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
        一、使社区党建具有充分的思想学习
        二、使社区党建具有坚实的组织基础
        三、使社区党建具有完善的工作制度
    第三节 构建完善的城市社区党建格局
        一、进一步加强党建核心作用
        二、进一步建构社区关系网络
        三、进一步完善社区制度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上海市XX区社区党建发展情况调查访谈提纲

(2)行政驱动模式下社区基金会的治理结构及实践困境研究 ——以上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社区基金会研究
        1.2.2 国内社区基金会研究
        1.2.3 简要述评
    1.3 概念界定与理论视角
        1.3.1 概念界定
        1.3.2 理论视角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上海社区基金会的发展
    2.1 全国社区基金会的发展概况
    2.2 时间维度看上海社区基金会发展
    2.3 空间维度看上海社区基金会发展
    2.4 上海社区基金会的发展路径
第3章 组织环境: 社区基金会的治理结构
    3.1 社区基金会的内部治理
        3.1.1 街道推荐产生理事
        3.1.2 理事会的结构特点
        3.1.3 被动任职的秘书处
        3.1.4 秘书处的人员特点
    3.2 社区基金会的外部治理
        3.2.1 培育扶持——另一把手
        3.2.2 功能互补——联系不深
        3.2.3 筹资渠道——支持不大
第4章 组织行为: 社区基金会的实践困境
    4.1 功能定位不准
    4.2 虚置的理事会
        4.2.1 对基金会事务了解少
        4.2.2 理事会决策“形式主义”
        4.2.3 理事单位连接“两张皮”
    4.3 无力的秘书处
        4.3.1 自主性薄弱
        4.3.2 话语权受限
        4.3.3 创新性不足
    4.4 悬浮的社区性
        4.4.1 居民认知层面不足
        4.4.2 行政力量动员组织
        4.4.3 无自组织团队培育
    4.5 薄弱的筹资力
        4.5.1 蓄水: 年末净资产增长额
        4.5.2 渠道: 行政力量带动资源
第5章 对策建议: 社区基金会的未来发展
    5.1 社区基金会的内部专业化建设
        5.1.1 明确功能定位
        5.1.2 保持独立运行
        5.1.3 专业团队运作
        5.1.4 提升筹资能力
    5.2 社区基金会外部伙伴关系建设
        5.2.1 构建与政府的伙伴关系
        5.2.2 构建与社区居民的伙伴关系
        5.2.3 构建与相关社会组织的伙伴关系
第6章 总结与反思
    6.1 总结
    6.2 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XDF培训学校在上海进一步发展的选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意义和背景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背景
    1.2 研究范围和方法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与本文研究相关的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中心地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
        2.1.2 空间互动理论(Spatial Interaction Theory)
        2.1.3 区位价值理论(Land Value Theory)
        2.1.4 最小差异化原则(The Principle of Minimum Differentiation)
    2.2 文献综述
        2.2.1 关于科学选址对企业发展重要性的研究
        2.2.2 关于英语培训行业产业格局变革的研究
第3章 XDF培训学校概况
    3.1 XDF培训学校上海分校简介
    3.2 XDF培训学校上海分校组织架构
    3.3 XDF培训学校在上海现有教学点情况
    3.4 XDF培训学校在上海的运营状况
    3.5 XDF培训学校校区选址开发各部门职责
第4章 XDF培训学校在上海进一步发展的环境分析
    4.1 英语培训行业简介
    4.2 英语培训市场分析
    4.3 XDF培训学校的主要竞争对手
        4.3.1 TAL的K12课后辅导培训
        4.3.2 1Smart Education的中小学个性化培优
        4.3.3 Only Education的少儿英语培训
        4.3.4 Global Education的出国考试培训
        4.3.5 EF教育的英语口语培训
        4.3.6 vipabc的线上英语培训
    4.4 XDF培训学校的特色及SWOT分析
        4.4.1 XDF培训学校的主要特色
        4.4.2 XDF培训学校在上海市场的SWOT分析
    4.5 XDF培训学校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4.5.1 内部环境分析
        4.5.2 外部环境分析
第5章 XDF培训学校在上海选址拓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部分校区覆盖范围重叠
    5.2 大多数校区培训项目单一
    5.3 郊区培训市场布局缺失
第6章 XDF培训学校在上海进一步发展的选址策略优化
    6.1 校区拓展因素分析
    6.2 分析同行业竞争的校区布局现状
        6.2.1 TAL在上海的布局情况
        6.2.2 ONLY Education在上海的布局情况
        6.2.3 1Smart Education在上海的布局情况
    6.3 XDF培训学校现有校区运营情况分析
        6.3.1 现有校区基本情况调查
        6.3.2 校区运营现状监测
        6.3.3 校区运营结果反馈
    6.4 建立XDF培训学校校区拓展决策评价指标
        6.4.1 现有校区拓展需求评估
        6.4.2 校区拓展面积
        6.4.3 校区拓展方式
        6.4.4 校区拓展方案实施
    6.5 整体规划未来校区布局
    6.6 注重综合型校区的开拓
    6.7 重视城区边缘与郊区市场开发
    6.8 XDF培训学校2017年拟在上海拓展新校区的实证案例研究
        6.8.1 案例背景介绍
        6.8.2 校区拓展因素指标分析
        6.8.3 选址方案评估及确认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卷内备考表

(5)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建设新举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
    五、研究意义
第一章 党的十八大反腐倡廉建设新举措的历史基础
    一、1921年-1935年: 以言传身教为主的反腐倡廉
    二、1935年-1976年: 以政治运动为主的反腐倡廉
    三、1976年-1989年: 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注重制度化建设
    四、1989年-2002年: 标本兼治、“三管齐下”
    五、2002年-2012年: 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
第二章 党的十八以来反腐倡廉建设的新举措及其特点
    一、反腐建设新举措
        (一)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抓党纪和党的政治规矩
        (二)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强化纪委监督执纪问责
        (三)改革、创新巡视工作
        (四)注重运用科技手段、民间力量反腐败
        (五)加强“一把手”“裸官”两类官员的监管和群众身边、重大责任事故背后的腐败惩处
        (六)反对“四风”,常抓不懈
        (七)对腐败零容忍,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
        (八)分解权力以求“釜底抽薪”之效
    二、倡廉建设新举措
        (一)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
        (二)推进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廉洁政治”建设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阳光示权以倒逼廉洁
        (五)积极借鉴国内外廉政文化建设经验
    三、反腐倡廉建设新举措的特点
        (一)以发现问题为导向,强化监督效果
        (二)以作风建设为载体,着力解决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
        (三)以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为中心,改革、创新反腐败体制机制
        (四)群众、专业、科技反腐相结合,权力、制度、依法反腐相作用
第三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建设的成效
    一、人民群众更加拥护党的领导、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
    二、党员党章党纪党性意识增强、政治生态建设得到重视
    三、查办了一系列大案要案和群众身边的腐败案件
    四、反腐倡廉建设的思想阻力减弱或得以清除
    五、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第四章 反腐倡廉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四风”面上有所好转,但树倒根在,重压之下花样翻新
    二、在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
    三、腐败活动减少了但没有绝迹
    四、反腐体制机制建立了但还不够完善
    五、思想教育加强了但思想防线还没筑牢
    六、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艰巨繁重
第五章 坚持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建设的基本经验,推动反腐倡廉深入开展
    一、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参与支持,释放群众和媒体监督正能量
    二、必须紧紧抓住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强化各级党委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
    三、必须聚焦主业,强化纪委监督执纪问责
    四、必须坚定立场方向,树立必胜信心,逐步构筑“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格局
    五、必须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构建
结语
参考文献

(7)终身学习视角下的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图清单
表清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述评
    1.5 研究的理论基础
    1.6 概念界定
    1.7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1.8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终身学习理念的传播和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的现实需要
    2.1 终身学习理念的历史发展与现实意义
    2.2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价值诉求
    2.3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4 小结
3 中外社区学院发展的比较分析
    3.1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3.2 我国社区学院建立的主要类型
    3.3 主要发达国家社区学院发展情况
    3.4 经验和启示
    3.5 小结
4 终身学习视角下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定位
    4.1 我国社区学院定位存在的问题
    4.2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定位
    4.3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定位依据与原则
    4.4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定位构想
    4.5 小结
5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影响因素确定与影响路径模型构建
    5.1 访谈主要目的
    5.2 访谈方案设计
    5.3 访谈资料分析
    5.4 测量量表的设计与测试
    5.5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影响路径模型构建
    5.6 小结
6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模式的构建
    6.1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模式提出的思路
    6.2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模式的构建
    6.3 小结
7 案例剖析
    7.1 HZXS 社区学院分析
    7.2 SHCN 社区学院分析
    7.3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论文的创新点
    8.3 论文的局限性
    8.4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我国社区学院分布
附录2. 预试访谈提纲
附录3. 正式访谈提纲
附录4.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预试问卷
附录5.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正式问卷
附录6.访谈记录整理
附录7.HZXS 社区学院章程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地方政府职能变迁:权力、利益与注意力的再分配 ——以S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地方政府职能变迁的动力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文献综述
    (三) 本文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
    (四)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第一章 地方政府职能变迁的轨迹:以S区为例(1978—2009)
    (一) 地方政府职能变迁的背景分析:S的三个发展阶段
    (二) 从再分配体系走向发展型政府:经济管理体制的重构
    (三) 从管制型政府走向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强化
    (四) 从代理型政府走向代表型政府:地方性的回归
第二章 权力再分配与地方政府职能变迁
    (一) 从高度集权走向适度分权:国家内部的权力再分配
    (二) 从全能主义到社会成长: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权力再分配
    (三) 机构改革:强制性制度变迁及其结果
第三章 利益再分配与地方政府职能变迁
    (一) 多元化市场主体的崛起和全球化中的S区
    (二) 分税制改革和土地财政的兴起:改革的非预期后果
    (三) 地方政府的资源、目标与行为选择
    (四) 政治精英的选择:一位区委书记和他所切的"蛋糕"
第四章 注意力再分配与地方政府职能变迁
    (一) 从增长万岁走向绿色GDP:环境政治的兴起
    (二) 从经济至上走向和谐社会:民生政治的升级
    (三) 影响注意力再分配的几个变量
第五章 结论
    (一) 地方政府职能变迁的动力系统:权力、利益与注意力的再分配
    (二) 地方政府职能变迁的五大趋势
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

(9)电子政务中政府模型与建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绪论
    第一章 论文背景、主要内容和结构
        1.1 研究背景
        1.2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和论文创新点
        1.2.1 论文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1.2.3 论文的创新点
        1.3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内容和框架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第二章 电子政务基本理论
        2.1 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
        2.1.1 电子政务的定义和内涵
        2.1.2 电子政务的特点和基本模式
        2.1.3 相关概念的辨析
        2.2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进程
        2.2.1 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简介和趋势
        2.2.2 电子政务的建设和政府形态的改变
        2.3 电子政务的理论模型及研究方法概述
        2.3.1 电子政务的理论模型
        2.3.2 电子政务研究方法
        2.4 政府信息化
        2.4.1 政府信息化战略
        2.4.2 信息时代、知识经济与电子政府
        2.4.3 电子政府的内涵
        2.4.4 政府流程重组与政府再造
    第三章 认识政府
        3.1 政府通论
        3.1.1 政府概念
        3.1.2 政府的起源与历史回归
        3.1.3 政府的性质与职能
        3.1.4 中国政府体制
        3.2 变革中的政府
        3.2.1 政府变革的思想武器
        3.2.2 政府变革的理论依据
        3.2.3 政府变革实践—新公共管理运动
        3.2.4 中国政府改革过程回顾与展望
        3.3 对政府认识的不足
    第四章 模型与建模
        4.1 模型与建模
        4.1.1 模型
        4.1.2 信息系统建模
        4.2 企业模型与建模
        4.2.1 企业建模概论
        4.2.2 企业建模方法
        4.2.3 企业建模对政府建模的启示
        4.3 电子政务中政府模型研究情况
        4.3.1 国内电子政务中政府模型研究情况
        4.3.2 西方发达国家电子政务中政府模型研究情况
第三部分 电子政务中政府模型与建模方法
    第五章 政府建模理论与方法
        5.1 政府建模导言
        5.1.1 政府建模的目的
        5.1.2 政府建模的范围
        5.1.3 政府建模所涉及的因素
        5.1.4 政府模型
        5.1.5 电子政务中的政府模型
        5.2 政府建模方法与工具
        5.2.1 建模方法比较与分析
        5.2.2 基于政府再造的集成化政府建模方法学
        5.2.3 建模工具与语言
    第六章 理想政府模型描述与现行政府模型分析
        6.1 理想政府模型
        6.1.1 何谓理想政府模型
        6.1.2 理想政府功能模型
        6.1.3 理想政府组织模型
        6.1.4 理想政府业务流程模型
        6.1.5 理想政府信息模型
        6.1.6 理想政府模型总体概念框架
        6.2 现行政府模型分析
        6.2.1 现行政府功能模型分析
        6.2.2 现行政府组织模型分析
        6.2.3 现行政府业务流程模型分析
        6.2.4 现行政府信息模型分析
    第七章 电子政务中的政府模型
        7.1 从现行政府模型到电子政务中的政府模型的过渡
        7.1.1 政府模型的过渡和演变
        7.1.2 过渡的关键因素
        7.1.3 过渡的实施策略
        7.2 电子政务总体模型
        7.2.1 电子政务总体目标模型
        7.2.2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设计与技术实现模型
        7.3 电子政务中的政府功能模型
        7.3.1 电子政务对现行政府功能模型的改善
        7.3.2 电子政务中的政府功能模型
        7.4 电子政务中的政府组织模型
        7.4.1 电子政务对现行政府组织模型的改善
        7.4.2 电子政务中的政府组织模型
        7.5 电子政务中的政府业务流程模型
        7.5.1 电子政务对现行政府业务流程模型的改善
        7.5.2 电子政务中的政府业务流程模型
        7.6 电子政务中的政府信息模型
        7.6.1 电子政务对现行政府信息模型的改善
        7.6.2 电子政务中的政府信息模型
    第八章 电子政务中政府模型实施难点和对策分析
        8.1 电子政务中政府模型实施难点分析
        8.1.1 电子政务中政府模型实施制约因素分析
        8.1.2 电子政务中政府模型实施难点分析
        8.2 电子政务中政府模型实施对策分析
        8.2.1 针对电子政务中政府模型实施制约因素的对策分析
        8.2.2 针对电子政务中政府模型实施难点的对策分析
第四部分 案例
    第九章 案例
        9.1 引言
        9.2 电子政务中区级政府系统模型现状描述
        9.2.1 区级政府总体现状描述
        9.2.2 松江区政府现状描述
        9.2.3 松江区政府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现状
        9.3 电子政务中松江区级政府系统模型改革及发展方向分析
        9.3.1 松江区级政府系统改革分析
        9.3.2 电子政务对松江区级政府系统模型的冲击
        9.3.3 松江区级政府系统改革方向
        9.4 电子政务中的松江区科委模型
        9.4.1 松江区科委功能模型
        9.4.2 松江区科委组织模型
        9.4.3 松江区科委业务流程模型
        9.4.4 松江区科委信息模型
        9.5 案例分析
        9.5.1 松江区电子政务在电子政务发展模型中的定位
        9.5.2 松江区电子政务功能模型分析
        9.5.3 松江区电子政务组织模型分析
        9.5.4 松江区电子政务业务流程模型分析
        9.5.5 松江区电子政务信息模型分析
        9.5.6 松江区电子政务模型实施发展方向分析
第五部分 总结与展望
    第十章 总结与展望
        10.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
        10.1.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10.1.2 论文创新点
        10.2 论文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研究成果

(10)迈向全球城市的规划思考 ——上海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和背景
        1.1.1 全球化的挑战——全球城市的发展趋势
        1.1.1.1 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的发展
        1.1.1.2 全球化背景下社会环境问题
        1.1.1.3 全球化背景下城市趋势发展
        1.1.2 全球化背景下上海城市发展状况
        1.1.2.1 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
        1.1.2.1.1 上海的经济发展
        1.1.2.1.2 上海的产业结构
        1.1.2.1.3 上海近年来的发展形势
        1.1.2.2 转型期的社会矛盾与人口压力
        1.1.2.2.1 社会矛盾
        1.1.2.2.2 人口压力
        1.1.2.3 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困境
        1.1.2.3.1 资源与能源方面
        1.1.2.3.2 环境污染方面
        1.1.2.4 快速发展下的区域与城市空间结构
        1.1.2.5 全球化压力下全球城市的竞争
    1.2 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的创新与特色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的主要框架与内容
第二章 经济全球化与全球城市理论综述
    2.1 理论研究
        2.1.1 国际大都市
        2.1.2 世界城市
        2.1.3 全球城市
        2.1.4 全球化理论
        2.1.5 其它相关理论研究
    2.2 全球城市经济发展的理论解释
        2.2.1 经济发展理论
        2.2.2 产业发展理论
        2.2.3 区域发展理论
    2.3 全球城市社会发展的理论解释
    2.4 全球城市文化发展的理论解释
    2.5 全球城市空间发展的理论解释
        2.5.1 经济地理理论和城市发展理论
        2.5.2 全球城市的空间等级体系
        2.5.2.1 城市间空间相互作用
        2.5.2.2 城市间的空间扩散
        2.5.2.3 中心地理论与城市等级体系
        2.5.3 全球城市空间发展
        2.5.3.1 基本认识
        2.5.3.2 全球化时代城市空间的变化仍有某种不确定性
        2.5.3.3 大都市全球化理论的解释
    2.6 小结
第三章 全球城市发展和规划的实践经验
    3.1 伦敦城市发展和规划经验
        3.1.1 城市地域范围的界定
        3.1.2 城市职能的演变
        3.1.3 人口和就业的变化
        3.1.4 城市空间发展
        3.1.5 伦敦空间发展战略的结构框架
        3.1.5.1 伦敦空间发展战略的主要议题
        3.1.5.2 主题策略
        3.1.5.3 横贯策略
        3.1.5.4 次区域策略
        3.1.5.5 伦敦空间发展战略的专题研究
    3.2 东京城市发展和规划经验
        3.2.1 城市地域范围的界定
        3.2.2 城市职能的演变
        3.2.3 战后经济发展及其产业结构演变
        3.2.4 人口和就业的变化
        3.2.5 城市空间发展
    3.3 纽约城市发展和规划经验
        3.3.1 城市地域范围的界定
        3.3.2 城市职能的演变
        3.3.3 人口与就业
        3.3.4 城市空间发展
    3.4 全球城市形成与基本特征
    3.5 小结
第四章 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目标与核心目标
    4.1 对城市发展战略的基本认识
        4.1.1 城市发展战略的指向
        4.1.2 城市发展战略的特征
        4.1.3 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
        4.1.4 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
    4.2 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设全球城市
        4.2.1 全球城市的层次与分类
        4.2.1.1 全球城市的层次
        4.2.1.2 全球城市的分类
        4.2.2 全球城市的发展阶段
        4.2.2.1 工业化阶段
        4.2.2.2 现代化阶段
        4.2.2.3 国际化阶段
        4.2.2.4 信息化时代的全球城市特点
        4.2.3 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城市发展与演变
        4.2.4 上海城市发展与目标城市的比较
        4.2.5 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发展定位
    4.3 上海城市发展的核心目标——提升国际竞争力
        4.3.1 上海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战略环境
        4.3.1.1 世界经济: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
        4.3.1.2 国内经济:日益加大的竞争压力
        4.3.1.3 上海经济:内在日益迫切的要求
        4.3.2 上海从综合竞争力到国际竞争力的转变
        4.3.3 上海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内涵特征
        4.3.4 上海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总体思路
    4.4 小结
第五章 上海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目标选择
    5.1 上海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目标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5.1.1 影响因素一:产业发展
        5.1.1.1 全球城市产业结构特征与主要功能
        5.1.1.2 上海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分析
        5.1.1.3 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策略
        5.1.1.4 上海产业集群发展策略
        5.1.2 影响因素二:区域发展
        5.1.2.1 全球城市区域—城市竞争的空间要素
        5.1.2.2 区域竞合与空间协调——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5.1.2.3 中国城市——区域发展的新趋势
        5.1.2.4 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区域发展状况
        5.1.2.5 上海全球城市区域发展目标和空间协调策略
        5.1.3 影响因素三:生态发展
        5.1.4 影响因素四:社会发展
    5.2 城市空间理论与全球城市空间发展特征
        5.2.1 城市空间结构与发展模式
        5.2.1.1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5.2.1.2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与发展
        5.2.1.3 城市空间发展基本理论
        5.2.1.4 新经济时代产业与信息化发展对城市空间影响
        5.2.2 全球城市空间结构与布局特征
        5.2.2.1 全球城市空间结构
        5.2.2.2 全球城市布局形态
    5.3 上海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目标分析
        5.3.1 十年上海城市空间发展回顾
        5.3.2 上海城市空间布局的内在特征
        5.3.2.1 城市人口规模分析
        5.3.3.2 城市人口密度分析
        5.3.2.3 产业结构发展阶段分析
        5.3.2.4 城市建设用地与GDP比较分析
        5.3.2.5 土地利用结构比较分析
        5.3.3 上海城市空间布局的外在特征
        5.3.3.1 功能结构
        5.3.3.2 布局形态
    5.4 上海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目标
    5.5 小结
第六章 上海城市空间发展实施策略
    6.1 上海城市空间发展实施策略的原则
    6.2 长江三角洲城镇空间发展策略
        6.2.1 长三角城市群规划编制
        6.2.2 区域城镇空间的一体化
        6.2.3 区域产业结构的空间协调
        6.2.4 基础设施的空间协调
        6.2.5 生态环境的空间协调
        6.2.6 信息要素的空间共享与机制保障
    6.3 上海市域城镇空间发展策略
        6.3.1 主要问题
        6.3.2 思路与原则
        6.3.3 市域城镇空间发展策略
        6.3.3.1 城镇建设土地利用策略
        6.3.3.2 市域空间布局发展模式选择
        6.3.3.3 城镇整体空间结构
        6.3.3.4 城镇产业空间布局
        6.3.3.5 市域综合交通走廊
    6.4 上海中心城空间发展策略
        6.4.1 主要问题
        6.4.2 原则
        6.4.3 中心城空间发展策略
        6.4.3.1 功能结构
        6.4.3.2 空间形态
        6.4.3.3 用地布局
        6.4.3.4 中心城建设规模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人大工作也要打“组合拳”——杨浦区人大在推进杨浦大学城建设中发挥职能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上海市社区党建实证研究 ——基于上海市三个街道的分析[D]. 陆雨蒙.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9)
  • [2]行政驱动模式下社区基金会的治理结构及实践困境研究 ——以上海为例[D]. 王小彦.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3]XDF培训学校在上海进一步发展的选址策略研究[D]. 余桂荣. 华东理工大学, 2018(08)
  • [4]大姚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2月24日在大姚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J]. 刘文跃. 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报, 2017(02)
  • [5]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建设新举措研究[D]. 闫浩. 广西民族大学, 2015(10)
  • [6]分享 共鸣 把脉政采改革新动向——2013中国政府采购发展战略座谈会顺利召开[J]. 本刊采编部. 中国政府采购, 2013(12)
  • [7]终身学习视角下的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D]. 刘春朝. 中国矿业大学, 2013(12)
  • [8]地方政府职能变迁:权力、利益与注意力的再分配 ——以S区为例[D]. 李挽霞. 复旦大学, 2011(12)
  • [9]电子政务中政府模型与建模方法研究[D]. 赵豪迈. 同济大学, 2006(02)
  • [10]迈向全球城市的规划思考 ——上海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D]. 徐毅松. 同济大学, 2006(02)

标签:;  ;  ;  ;  

人大工作也要“组合拳”——杨浦区人大为推进杨浦大学城建设发挥职能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