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鹏治疗黄疸经验

张云鹏治疗黄疸经验

一、张云鹏论治黄疸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周小博[1](2020)在《基于Th17、Treg细胞表达水平探讨解毒化瘀方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解毒化瘀方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 LF)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Th17、Treg细胞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HBV-ACLF患者50例,随机分西药组(西医治疗)25例和中西药组(解毒化瘀方联合西医治疗)25例,分别予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观察患者生存、好转情况,比较总疗效、中医证候积分、TBil、Alb、ALT、AST、PTA及MELD评分,评估解毒化瘀方对HBV-ACLF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健康人外周血Th17、Treg所占CD4+T细胞的比例作对照,予治疗前、治疗8周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Th17、Treg细胞水平,观察解毒化瘀方对HBV-ACLF患者Th17、Treg细胞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1)中西药组8周存活率(76%)优于西药组(48%);中西药组好转率(60%)优于西药组(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TBi L、Alb、ALT、AST、PTA、MELD评分上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治疗4周,中西药组在中医证候积分、TBi L、Alb、ALT、AST、PTA、MELD评分上改善优于西药组(P<0.05);治疗8周,中西药组在中医证候积分、TBi L、MELD评分上改善优于西药组(P<0.05),在Alb、ALT、AST、PTA上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3)治疗前HBV-ACLF患者Th17、Treg细胞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治疗8周,中西药组和西药组的Th17细胞水平均下降,且中西药组下降程度更明显(P<0.05);中西药组Treg细胞水平下降,而西药组Treg细胞明显高于中西药组,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解毒化瘀方联合西医治疗HBV-ACLF,可以提高患者存活率、好转率;改善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凝血功能;降低Th17、Treg细胞水平,纠正免疫平衡失调。以解毒化瘀方为主的中西医联合治疗,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其疗效机制可能与降低Th17、Treg细胞水平有关。

张雯雯[2](2020)在《调肝理脾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湿热内蕴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通过对比自拟调肝理脾方和水飞蓟宾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 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湿热内蕴证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肝功能水平及腹部超声的改变情况,评估调肝理脾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湿热内蕴证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方法:筛选80例2018年3月一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东直门医院导师门诊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肝功能异常湿热内蕴证患者,其中脱落病例14例,将有效入组的64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2例,试验组组予自拟调肝理脾方颗粒,对照组予水飞蓟宾胶囊,观察疗程8周。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评分表、肝功能(ALT、AST)水平、腹部超声脂肪肝等级,将记录的数据资料录入Excel表形成数据库,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5.0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组内及组间各记录值的变化情况,评估调肝理脾方治疗NAFLD湿热内蕴型的临床疗效以及观察调肝理脾方的安全性。结果:1.基本情况分析比较组间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本次课题所参与者中,男性所占比例(67.19%)高于女性所占比例(32.81%)。参与者平均年龄为49.3岁,50~59岁年龄段的患者最多。本次课题研究结果认为,男性较女性易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40~50岁为本病的高发年龄段。2.中医证候评分表分析比较经过8周的治疗观察,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证候积分差值经统计学检验均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调肝理脾方和水飞蓟宾胶囊对NAFLD的中医症候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两组药物对中医症候的疗效对比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6.87%,对照组总有效率90.63%;两组组间疗效对比,经统计学分析P=0.012<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以上说明,调肝理脾方和水飞蓟宾胶囊均能有效改善NAFLD湿热内蕴型患者的中医症候,但调肝理脾方在改善中医症候方面的疗效优于水飞蓟宾胶囊。3.肝功能分析比较(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两组组内P值均小于0.05,说明调肝理脾方和水飞蓟宾胶囊均可以降低ALT水平。疗程结束后两组组间P=0.85,无统计学差异,说明调肝理脾方和水飞蓟宾胶囊对ALT水平的改善作用无明显差别。(2)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两组药物均可以改善AST水平,但两组药物治疗改善ALT疗效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调肝理脾方和水飞蓟宾胶囊对AST疗效相近。4.腹部超声分析比较(1)试验组治疗前脂肪肝程度积分均值为1.65,治疗后均值1.18;对照组治疗前脂肪肝程度积分均值为1.62,治疗后均值1.31。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脂肪肝程度积分均值较治疗前都有一定改善。(2)两组疗效对比,试验组总有效率46.9%,对照组总有效率34.4%,两组组间疗效差别(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调肝理脾方和水飞蓟宾胶囊对脂肪肝程度的改善无明显差别。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调肝理脾方能够有效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湿热内蕴证患者的中医症候、肝功能(ALT、AST)水平及腹部超声脂肪肝分级,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

蔡媛媛[3](2019)在《解毒通利方联合西药治疗慢乙肝湿热型黄疸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从各方面综合探讨解毒通利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湿热型黄疸的临床疗效,观察解毒通利方的安全性。方法:选择从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因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海南中医院(海南省中医院)住院或门诊经治疗的患者,将纳入本项目对象随机分为中西医组(治疗组)78例和西医组(对照组)78例,最终完成本项目的患者中西医组(治疗组)76例和西医组(对照组)75例。治疗组采用解毒通利方联合西药治疗的治疗方案,对照组则采用单纯西药治疗的治疗方案。治疗结束后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采用中医证候评分表评估中医证候经治疗后改善情况,评估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随访3月后中医证候情况。采用血液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甘胆酸(CG)评估患者肝功能改善情况,检测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随访3月后各项指标。采用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HBV DNA)评估血液病毒频数,检测患者治疗前、随访3个月后HBV DNA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程长短情况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组间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医证候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以及随访3个月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和随访3个月中医证候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患者治疗前组间肝功能指标(T-BIL、D-BIL、TBA、AST、ALT、C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T-BIL、D-BIL、TBA、AST、AL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而CG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和随访3个月治疗组肝功能指标(T-BIL、D-BIL、TBA、AST、ALT、CG)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以及随访3个月肝功能指标(T-BIL、D-BIL、TBA、AST、ALT、CG)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患者治疗后随访3个月治疗组HBV DNA转阴率为3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毒通利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湿热型黄疸患者中医证候、肝功能及HBV DNA改善情况满意,且安全性较好。

张雯,李丹,陈昶洲,商斌仪,张云鹏[4](2019)在《张云鹏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经验》文中研究表明张云鹏教授认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患者多有长期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腻的情况,以致气滞痰瘀,阻滞肝络而致病,"痰瘀互结,肝络不和"是其病机关键所在。治疗上以清热解毒为主,佐以化痰活血,疏理肝络,还需从毒论治、兼顾气血虚实。以自拟经验方"降脂理肝汤"治疗每获良效。

朱丹[5](2019)在《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的证治规律研究及知识图谱构建探索》文中指出1.研究背景脂肪性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FLD)系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肝脏脂质代谢紊乱及动态平衡失调,以致肝细胞内脂质蓄积、肝细胞脂肪变性的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目前,脂肪性肝病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已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慢性肝病。迄今西医学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临床上亦缺乏公认有效的治疗药物。相比之下,中医药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防治脂肪性肝病不良反应少,显示了较大的优势。近年来,中医药在脂肪性肝病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各学会对脂肪性肝病认识也基本达成了一致,制定了相关的中医药诊疗指南和规范,供临床参考。但这些意见仍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不利于中医药优势和特色的发挥,需要在临床上经过大量临床实践后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另一方面,名老中医作为中医药学术的带头人,代表着当代中医的最高学术水平,是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和解决疑难问题的主力军。因此,对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的证治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对于提高中医药对脂肪性肝病的理论认识及丰富诊疗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研究目的本论文是在“十五”、“十一五”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项目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名家传承”项目基础上的深入研究。在学习古代文献及现代中西医对脂肪性肝病研究进展的同时,基于当代一百余位名老中医辨治脂肪性肝病的文献、临证医案以及导师姚乃礼教授治疗脂肪性肝病的学术特色和临证医案分析,系统总结当代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的证治规律,进行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的共性经验总结和个性经验分析。并将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证治规律进行知识图谱构建探索,以提高对该病的辨证论治水平。3.研究方法(1)中医药对脂肪性肝病的认识;结合有关文献及古籍从中医理论及临床治疗上对脂肪性肝病进行论述。(2)对一百余位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经验总结的137篇文献和493例患者共1469诊次临证医案进行整理总结,运用多种数据分析挖掘方法,人机结合,以人为主,对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的经验进行分析,以总结其共性规律和个性经验,包括病名、病因病机认识、证候特征、方药规律等。(3)对导师姚乃礼教授治疗脂肪性肝病的学术见解和340例患者628诊次临证医案进行整理总结,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总结导师治疗脂肪性肝病的辨治特色和辨证用药规律。(4)探索将知识图谱应用于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和疾病证治规律的研究之中,并结合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进行了构建探索,以便更好的传承中医药经验,提升中医药临床水平。4.研究结果4.1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证治规律文献研究通过对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经验总结的137篇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如下结果:(1)病名: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临床经验文献资料中所论述的中医病名有25种之多,其中列入前5种的分别是“胁痛”、“积聚”、“痰证”、“肝癖”、“积证”,以“胁痛”为最多。但“胁痛”及“痰证”、“积聚”、“积证”都属于一类代表广泛的疾病,特异性太差,以其命名不合适。而其中以“肝癖”特异性较强,但认知度不够高,说明就脂肪性肝病的中医病名而言,尚缺乏共识。(2)病因病机:病因认识,基本达成一致,以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大量饮酒、劳逸失度、久病体虚为主要病因。病机方面,以脾虚失运、肝失疏泄、痰癖互结、肝郁脾虚、血瘀为主。(3)证候特征:文献中脂肪性肝病的临床证候很多,常见的证候为肝郁脾虚、湿热蕴结、痰瘀互结、痰湿内阻、肝郁气滞、肝肾不足、肝肾阴虚、脾虚失运、肝脾不调等。(4)治法:健脾、活血、疏肝、化痰、理气、清利湿热、祛湿、化湿、化浊、益气为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的基本治法,其中健脾使用的频率最高。在临床应用中,名老中医常多种治法合并使用。如两种治法并用的健脾与疏肝,健脾与活血,疏肝与活血,活血与化痰等;三种治法合用的健脾、疏肝、活血,健脾、化痰、活血等;四种治法合用最常见的是健脾、疏肝、化痰、活血。说明上述治法针对主要病机,可以起到综合辨证而施治的目的。(5)选方特点:共使用方剂155种,其中自拟方102种,时方及经方53种,使用方剂以自拟方为主,反映了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药治疗上,个性化治疗比较突出。这些自拟方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其基本病机、个体经验及相关方剂加减组合而成。除自拟方之外,常用成方有二陈汤、逍遥散、柴胡舒肝散、一贯煎、茵陈蒿汤、四逆散、小柴胡汤、血府逐瘀汤、龙胆泻肝汤、复元活血汤等,反映了健脾、疏肝、化痰、活血的基本治法。(6)用药特点:共使用了 208种中药,1674药次。常用中药有泽泻、丹参、茯苓、柴胡、炒决明子、麸炒白术、炒山楂、生山楂、陈皮、白芍、郁金、法半夏、茵陈、赤芍、黄芪、当归、醋莪术、虎杖等。药物的使用种类很广,共计16大类,最多的是补虚类和利水渗湿类,其次是活血化瘀、消食及清热类。从用药规律上反映了脂肪性肝病脾虚为本运化失调的病机特点。(7)核心药物:组成治疗方剂的核心药物包括泽泻、丹参、茯苓、柴胡、炒决明子、生山楂、炒山楂、白芍、陈皮、郁金、法半夏、茵陈、黄苗、赤芍、当归、醋莪术、虎杖、荷叶、麸炒枳壳、制何首乌、麸炒苍术、麸炒枳实、甘草、川芎、姜厚朴、党参、海藻、木香。这些药物根据证候的不同,组成核心处方,其功效为祛湿活血、健脾疏肝、消积化痰、清利湿热,反映了本病的基本病机及病机的复杂性,治疗上不能单用健脾疏肝等方面的药物。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整个病证情况,注意运用祛湿活血、化痰消积、清利湿热等相关治法。4.2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证治规律医案研究通过对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临证医案493例1469诊次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如下结果:(1)临床特征:临床表现以乏力、右胁肋胀痛不适、大便溏、口苦、口干、腹胀、纳呆、小便黄、眠差、头晕等常见。舌象以苔白、舌红、苔黄、舌暗、舌尖红、舌暗红、苔腻、舌淡暗、舌边有齿痕、苔白腻较为常见。脉象以弦、细、沉、滑以及由此组成的复合脉象常见。(2)证候特征:常见中医证候有痰瘀互结、肝络不和、热毒内蕴、肝脾不调、湿热蕴结、肝郁脾虚、肝阳上亢、阴虚阳亢、痰浊内蕴、肝胆湿热等。(3)相关中医疾病:与脂肪性肝病相关中医病名共64种,排在前五位的为:肝痞、胁痛、眩晕、肝着、肝癖,由于“痞”和“癖”经常互用,所以“肝痞”和“肝癖”可以一道统计,达322诊次,占全部病名记录诊次(977次)的33%,而胁痛和眩晕包含的病种比较多,缺乏特异性,很难作为病名来考虑。“肝着”是传统病名,作为五脏之积“肝积”的病名,要从病名上全盘考虑。从以上分析,说明对脂肪性肝病的病名尚缺乏统一认识,但多数医生考虑以“肝癖”或“肝痞”较为适宜,“肝着”亦在考虑范围,而其他病名认可较少。所以脂肪性肝病的病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4)兼夹西医疾病:“原始医案”所涉及到的西医疾病达174种,分布非常广泛,但从总体来看,主要的兼夹病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排在前10位的兼夹西医病种依次为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胃炎、胆囊息肉、肝功能异常、糖耐量异常、肝囊肿、高尿酸血症。(5)治法:常用治法有活血、疏肝、化痰、健脾、清热、解毒、化浊、清利湿热、理气、化湿等。由于脂肪性肝病病机证候相互兼夹,治法也应是多法同用。两种治法中使用最多的是疏肝与活血、活血与化痰、疏肝与化痰、清热与活血、清热与解毒。三种治法中常以疏肝、化痰、活血,解毒、活血、清热,化痰、活血、清热,化痰、解毒、活血,化痰、解毒、清热相合而用。四种治法合用最常见的是解毒、化痰、活血、清热,其次为解毒、疏肝、活血、清热。(6)选方特点:共使用方剂182种,其中自拟方107种,时方及经方75种。经方中使用频率最高的10种方剂依次为:逍遥散、四君子汤、温胆汤、柴胡疏肝散、二陈汤、六君子汤、小柴胡汤、当归芍药散、天麻钩藤饮、四逆散。(7)用药特点:共使用了 456种中药,19106药次。常用中药有丹参、郁金、茯苓、泽泻、炒决明子、甘草、白芍、陈皮、柴胡、茵陈、麸炒白术、赤芍、荷叶、黄芩、法半夏、莱菔子、当归、醋莪术、黄连、麸炒枳壳等。中药的使用类别很广,共计16大类,最多的是利水渗湿类和清热类,其次是活血化瘀类、补虚类、消食类。所用中药的性味分布排序为性微寒、平、温、寒、微温。所用中药归经分布排序为肝经、脾经、胃经、肺经。用药特点反映了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用药的规律性,即以“健脾疏肝、活血化痰、清利湿热”为整体治疗思路,这与前述脂肪性肝病的基本病机是相吻合的。(8)核心药物:组成治疗方剂的核心药物包括丹参、郁金、茯苓、泽泻、炒决明子、甘草、白芍、陈皮、柴胡、茵陈、麸炒白术、赤芍、荷叶、黄芩、法半夏、炒莱菔子、当归、醋莪术、黄连、麸炒枳壳、垂盆草、生山楂、黄芪、虎杖、海藻、连翘、六月雪。4.3通过姚乃礼教授临证医案分析其治疗脂肪性肝病的证治规律通过对姚乃礼教授治疗脂肪性肝病临证医案340例628诊次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如下结果:(1)临床特征:乏力、大便溏、眠差、口干、嗳气、胃脘胀满、口苦、右胁肋痛不适、腹胀、反酸等常见。其中以乏力出现的频率最高,这与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医案的统计分析结果一致,反映了脾在脂肪性肝病发病中的关键作用。舌象以苔暗红、舌淡暗、苔黄腻出现的频率最高。脉象以弦脉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为脉弦细。(2)证候特征:肝脾不调、湿热蕴结、湿浊内停、脾虚失运、肝郁脾虚、脾胃虚弱、痰浊内蕴、浊邪内滞、浊邪瘀滞、肝血亏虚等。其中肝脾不调所占比例远远超过其他证候。常见相兼中医证候为肝脾不调与湿浊内停,肝脾不调与痰浊内蕴,肝脾不调与浊邪内滞,肝脾不调与浊邪瘀滞,肝脾不调与湿热蕴结。反映了导师对脂肪性肝病基本病机的认识,强调肝脾不调是其基本病机。(3)相关中医疾病:与脂肪性肝病相关中医疾病共19种,导师认为将脂肪性肝病命名为“肝癖”能反映该病的特点,较为贴切。(4)兼夹西医疾病:所涉及到的兼夹西医疾病共116种,排在前10位的病种依次为高脂血症、慢性胃炎、高血压、肝囊肿、肝功能异常、糖尿病、糖耐量异常、胆囊息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胃息肉。分析结果与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医案结果大致一致。(5)治法:常用治法有健脾、调和肝脾、化浊、化湿、疏肝、清利湿热、活血、理气、化痰等。两种治法中使用较多的是化浊与健脾、化浊与调和肝脾、健脾与疏肝、活血与化浊。三种治法中化浊、调和肝脾、活血,化浊、疏肝、健脾,化浊、健脾、活血等常相合而用。(6)选方特点:共使用方剂27种,临床选方时以自拟方为主,这与脂肪性肝病病机复杂多样,涉及多脏腑,且虚实夹杂,寒热错杂有关。故选方时也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经方中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中方剂依次为:四君子汤、逍遥散、平胃散、当归芍药散、柴胡疏肝散、二陈汤、温胆汤、香连丸、四逆散。(7)用药特点:导师治疗脂肪性肝病医案共使用了 312种中药,10767药次。常用中药有茯苓、麸炒白术、丹参、甘草、醋莪术、法半夏、赤芍、太子参、白芍、当归、黄连、豆蔻、焦山楂、柴胡、木香、茵陈、陈皮、夏枯草、姜厚朴、厚朴花、党参、醋鸡内金。中药类别最多的是补虚类和利水渗湿类,其次是清热类、活血化瘀类、化痰止咳平喘类。所用中药的性味分布排序为性温、平、微寒、寒、微温等。所用中药归经分布排序为脾经、肝经、肺经、胃经等。(8)核心处方:茯苓、麸炒白术、丹参、醋莪术、法半夏、赤芍、太子参、白芍、当归、黄连、豆蔻、焦山楂、柴胡、木香、茵陈、炙甘草等。4.4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共性规律和个性经验分析共性规律的研究,选取一百余位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文献及医案资料,通过不同方法进行总结分析,以探求其共性经验和规律。这些名老中医,无论从所处地域、专业水平、时间跨度和提供的资料,虽不能全面代表各方面的学术和经验,但基本上反映了当前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的诊疗经验,所以得出的证治规律可以供我们来学习提高。在此基础上,选取医案数据库中医案数最多的三位名老中医就治法、选方、中药进行个性经验分析。经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名老中医对脂肪性肝病的病机认识基本一致,认为其发病病位在肝,与肝、脾关系密切,为本虚标实之证。但侧重点不同,或侧重于本虚,或侧重于邪实,也有自己比较独特的见解和认识。就治法而言,侧重于本虚者,常用健脾、疏肝的方法。侧重于邪实者,常用活血、化痰、清利湿热等方法。方剂而言,以自拟方为主,反映了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药治疗上,个性化治疗比较突出。用药而言,反映了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用药的规律性,即以“健脾疏肝、活血化痰、清利湿热”为整体治疗思路,这与前述脂肪性肝病的基本病机是相吻合的。当然也囊括了个人用药习惯的特殊性。因此,对名老中医个性化经验的分析挖掘,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个体化诊疗特色并发现总结其共性经验,让名老中医经验得到不断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并能开拓临床思路,为中医理论注入鲜活的新鲜血液。4.5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知识图谱构建探索本部分利用图形数据库中的Neo4j作为存储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知识的数据库,探索构建了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的知识图谱,并以名老中医为例进行了初步的展示。从有关图谱中,可以直观的了解各个信息之间的关系,对病因、病证、治法、方药之间的关系可以一目了然,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的进行理论探析,对于学习和传承名老中医经验增添了新的方法,对继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有重要的意义。但知识图谱的方法还处在探索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增加其可视性、重要性及达到解决临床中实际问题的目的,努力提高中医药临床水平。

陈慧君[6](2019)在《基于八纲辨证探析恶性肿瘤合并黄疸患者中医证候特点》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八纲辨证探析恶性肿瘤合并黄疸患者中医证候特点,为临床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病例资料来源于2017年3月至2018年7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住院期间出现黄疸症状的恶性肿瘤患者。收集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共64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应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将患者性别、年龄、病灶部位、既往西医治疗情况、症状及体征、肝功能指标等数据导入spss22.0统计学软件,运用描述性分析对其进行频数、频率统计。根据八纲辨证诊断标准,对患者症状及体征进行单一证候分析,并将单一证候进行组合,归纳分析恶性肿瘤合并黄疸患者复合证候特点。进一步分析单一证候之间肝功能指标有无显着性差异。结果:1.共观察病例64例,其中男40例(62.50%),女24例(37.50%),男女比例约1.67:1。中位年龄64岁,平均年龄65.83±8.63岁。肝细胞性黄疸11例,梗阻性黄疸34例,肝细胞性黄疸合并梗阻性黄疸19例。2.64例恶性肿瘤合并黄疸患者中既往未接受西医系统治疗20例(31.25%),既往接受西医治疗的患者44例(68.75%)。其中接受化学治疗24例(54.55%),手术治疗21例(47.73%),放射治疗9例(20.45%),靶向治疗9例(20.45%),胆道引流或胆管支架7例(15.91%),内分泌治疗3例(6.82%),射频消融3例(6.82%),生物治疗2例(4.55%)。3.64例恶性肿瘤合并黄疸患者常见中医症状按频率由大到小依次为纳差,倦怠乏力,小便黄,腹痛,寐差,脘腹胀满,小便短少,恶心,呕吐,胁肋疼痛;常见体征按频率由大到小依次为身目黄染,腹部膨隆,肢体浮肿,舌质红,舌质暗红,形体消瘦,苔薄黄,苔白腻等。4.64例恶性肿瘤合并黄疸患者八纲辨证中医证候分析,单一证候:表证0例(0.00%),里证64例(100.00%);寒证14例(21.89%),热证11例(17.19%),无明显寒热39例(60.94%),寒热证并见0例(0.00%);虚证31例(48.45%),实证8例(12.50%),虚实证并见25例(39.06%)。复合证候:按频数有大到小依次为虚实夹杂证25例(39.06%),虚寒证14例(21.89%),里虚证9例(14.06%),虚热证8例(12.50%),里实证5例(7.81%),实热证3例(4.69%)。5.ALP在寒、热两纲证候之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TBIL、DBIL、IBIL、TBA、GGT、ALT及AST在寒、热两纲证候之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ALP在热证与寒证、无明显寒热证候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在寒证与无明显寒热证候之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虚、实两纲证候之间肝功能检测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1.运用八纲辨证对恶性肿瘤合并黄疸患者进行辨证时,寒、热、虚、实四纲为其主要辨证纲领。2.恶性肿瘤合并黄疸患者中医证候总体偏于虚证,病机特点为虚实夹杂,临床治疗时扶正与祛邪兼顾,并根据疾病寒热属性,施以温阳、清热等治法。3.碱性磷酸酶与热证存在一定相关性。

毕超然,张鹏,朴春丽[7](2019)在《大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文中认为整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及临床应用,总结大黄临床用量及配伍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多用3~120 g。2)结合疾病、证型、症状选择大黄最佳剂量。如泻下攻积、利湿退黄消脂,治疗胆囊炎、胆囊结石、急性胰腺炎、黄疸、上消化道出血、代谢综合征,为6~75 g;逐瘀通经止血,常治疗吐血、衄血、下焦蓄血之妇科疾患,为10~120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泻下攻积、利湿退黄消脂常配伍郁金、金钱草、栀子、茵陈、车前子、黄连、黄芩,逐瘀通经止血常配伍桃仁、石菖蒲、赤芍等。

林嫦[8](2017)在《基于现代名老中医黄疸医案的数据挖掘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以现代名老中医黄疸医案为研究对象,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现代名老中医治疗黄疸的辨证论治特点,实现名老中医经验的有效传承。方法:基于中医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平台,收集现代名老中医黄疸医案,通过Liquorice复杂网络软件和weka3.6软件进行分析,人机结合挖掘现代名老中医治疗黄疸的辨证论治特点。结果:共收集有效医案282则,有效处方282首,用药158味,得出:现代黄疸病患者以中青年男性居多;得出现代名老中医治疗黄疸病核心症状体征、常见舌脉象、常见证型、核心处方、常见配伍药对、新处方、常用中药类别、常见配伍药类、常用药物药性、归经、核心用药剂量。结论:1.本研究初步揭示了黄疸病以中青年男性居多,消化道症状较明显,以湿热发黄证为多,常用药物为利水渗湿药、清热解毒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药物配伍规律也以以上四类药物相互配伍为常见,多选用性味苦寒、归脾经药物,印证了现代医家强调黄疸病“湿”、“热”、“瘀”、“毒”等病因病机的学术观点和注重“肝病实脾”、“扶正以祛邪”等临证经验。2.该研究结果大部分既与临床相符,又吻合中医基础理论和现代医家的学术观点,将更好的指导临床,也提示了数据挖掘方法用于医案研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高琪[9](2016)在《苏涟教授治疗肝病学术思想及诊疗特色的整理研究》文中指出1.目的:以苏涟教授治疗肝病的医案和论文着作为切入点,在传统文献整理学术思想的基础上,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提取“病—证—症—方—药”内在联系,并从中寻找诊疗特色和方药规律,探索苏涟教授治疗肝病的学术思想。2.方法:将符合要求的医案规范化,按照统一格式录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开发的“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利用软件的统计报表系统、数据分析系统进行频次统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运用中医学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在所得数据结果的基础上,结合苏涟教授论文论着、相关档案材料研究以及采访等,总结出苏涟治疗肝病诊疗特色及学术思想。3.结果:在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录入标准三重筛选下,本研究最终纳入118例医案、431首处方进行分析。其中男性患者74例,女性患者44例,年龄为1281岁,平均年龄46.16岁。肝病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乏力87次,证型最多的是肝郁脾虚证291例。共涉及药物213味,甘草出现399次频次最高,排名前15的药物依次为:甘草、黄芪、茯苓、炒白术、赤芍、葛根、焦神曲、北沙参、山药、薏苡仁、丹参、波蔻、紫花地丁、砂仁、炒黄芩。所用药物四气以温性2498次最多占36.21%;所用药物五味以甘味4153次居多占38.93%;所用药物归经以脾经4170次居多占23.30%,胃经次之。在症状组合关联规则中,设置支持度个数为13,置信度为0.5,分析出28条结果,包含22种症状,其中置信度为大于0.5的症状规则有4条。在重要处方组合关联规则和药物之间关系分析中,设置支持度个数为200,置信度为0.95,分析出药物模式46条数据,包含8味中药;关联规则35条,涉及7味中药;得到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算法的治疗肝病核心组合10个,利用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算法,得出治疗肝病新处方5个。利用的医案分析,得到肝郁脾虚证、脾胃气虚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每个证型,节点阈值分别为40、50、0、22时的关键症状24、24、24、17个,节点阈值分别为120、30、0、0时的关键药物20、17、22、33味,节点阈值分别为178、195、30、50时的药-证-症网络图,并运用方剂分析进行关键药物与验方相似评估,得到相似度分别为0.78、0.5、0.56、0.18;血瘀证、血热证、湿热证关键症状261、44、44个,关键药物204、32、32味,以及节点阈值分别为157、76、72时的药-证-症网络图。4.结论:通过整理苏涟教授治疗肝病医案发现,肝病发病人群以中年为主,男性患有肝病者大于女性,肝郁脾虚证患者最多。肝病症状多为气虚、脾虚、肝郁的外在表现,肝病患者易疲劳乏力。药物使用多为调理脾胃之品,四气以温性寒性兼用,五味以甘味居多,入脾胃经为主。苏涟认为肝微循环障碍是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基础,提出肝病治瘀论;在辨证上,以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相结合;在治疗上以健脾活血柔肝为基本大法,扶正为主,祛邪为辅,兼顾精神因素;开拓中西医结合新领域,将民族医药与中西医药结合;在治学精神上,教育与科研并进,注重医德培养。

张卫,孙新锋,马文峰,徐文军,李群,谢悠青,周小舟[10](2014)在《周小舟教授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经验》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从传统医学的脏腑经络学说、五行理论及中医肝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出发,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剖析肝脾与慢性肝炎发病的内在关系,并就验方"加味丹栀逍遥散"在慢性重型肝炎治疗中的应用,介绍导师周小舟教授的临床经验。

二、张云鹏论治黄疸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张云鹏论治黄疸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Th17、Treg细胞表达水平探讨解毒化瘀方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Th17 细胞与Treg细胞的研究
        1.1 Th17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
        1.2 Treg细胞:调节性T淋巴细胞
        1.3 Th17、Treg细胞之间的平衡
        1.4 Th17、Treg细胞在肝衰竭中的表达和作用
    2 慢加急性肝衰竭疾病的概况
        2.1 西医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认识
        2.1.1 ACLF的定义
        2.1.2 基于“PIRO”概念对ACLF的认识
        2.1.3 ACLF的预后模型
        2.1.4 ACLF的治疗
        2.2 中医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认识
        2.2.1 病名、病因及病机
        2.2.2 辨证分型
        2.2.3 治法方药
第二部分 临床实验研究
    1 解毒化瘀方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疗效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1.4 治疗方案
        1.5 观察指标
        1.6 疗效判定标准
        1.7 统计学方法
        1.8 研究结果
    2 解毒化瘀方对Th17、Treg细胞水平的影响
        2.1 实验原理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步骤
        2.4 实验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解毒化瘀方用药分析
    2 解毒化瘀方临床疗效分析
        2.1 对HBV-ACLF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2.2 对HBV-ACLF患者好转率的影响
        2.3 对HBV-ACLF患者中医证候总疗效、总积分的影响
        2.4 对HBV-ACLF患者实验室指标的影响
        2.5 对HBV-ACLF患者MELD评分的影响
    3 解毒化瘀方调节Th17、Treg细胞水平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1 中医常见症状分级量化表
附图1
附图2
缩略词表
综述 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调肝理脾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湿热内蕴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1.西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研究
        1.2 危险因素
        1.3 发病机制
        1.4 诊断标准
        1.5 非酒精性脂防肝的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病名沿革
        2、病因病机
        3、辨证论治
        3.1 辩证分型
        3.2 治则治法
        3.3 方药治疗
        3.4 其他中医药疗法
        4、小节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病例
    3、研究方法
    4、数据资料
    5、疗效评价
    6、安全性评估
    7、统计学方法
    8、数据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病例基本资料讨论
    2、临床症状的分析
    3、实验室指标的分析
    4、超声疗效的分析
    5、水飞蓟宾治疗NAFLD的讨论
    6、治法、方药的讨论
    7 对本课题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3)解毒通利方联合西药治疗慢乙肝湿热型黄疸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乙型肝炎的研究概况
        一、乙型肝炎的概述
        二、乙型肝炎的病原学
        三、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四、乙型肝炎的传播
        五、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六、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七、黄疸的发病机制
        (一) 正常胆红素代谢机制
        (二) 肝前性黄疸的发病机制
        (三) 肝细胞性黄疸的发病机制
        (四) 肝后性黄疸的发病机制
        八、黄疸的治疗
        (一) 肝前性黄疸的治疗
        (二) 肝细胞性黄疸的治疗
        (三) 肝后性黄疸的治疗
    第二节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认识
        一、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病名源流
        二、慢性乙型肝炎黄疽中医病因病机
        三、慢性乙型肝炎黄疸中医辨证施治
        四、蔡敏教授对慢性乙型肝炎黄疸的认识
        五、解毒通利方方解及组方原则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
        (一) 西医诊断标准
        (二) 中医证候辨证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五) 剔除、脱落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实验设计
        (二) 样本含量及来源
        (三) 随机分组
        (四) 治疗方法
        (五) 观察时间
        (六) 观察指标
        (七) 安全性检测及不良事件记录
        (八) 统计学处理
    第二节 结果
        一、基线资料比较
        (一) 年龄、病程比较
        (二) 性别比较
        二、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学比较
        (一)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二)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三、两组患者肝功能情况比较
        (一) T-BIL比较
        (二) D-BIL比较
        (三) TBA比较
        (四) AST比较
        (五) ALT比较
        (六) CG比较
        四、两组患者HBV DNA比较
        五、安全性检测及不良事件记录
    第三节 讨论
        一、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二、慢性乙型肝炎的自然史
        三、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四、慢性乙型肝炎黄疸的中医病因病机
        五、解毒通利方的组方原则及作用机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4)张云鹏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病因病机
临证论治
病案举例

(5)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的证治规律研究及知识图谱构建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脂肪性肝病的西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近五年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药认识
    1. 病名
    2. 病因病机
    3. 证治规律
    4. 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药临床研究
    5. 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药基础研究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姚乃礼教授对脂肪性肝病的学术见解及辨治经验
    1. 病名研究
    2. 病因病机认识
    3. 重视气化理论在病机演变中的作用
    4. 重视肝脾关系
    5. 治疗上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6. 常用方药
    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证治规律研究
    1. 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证治规律文献研究
    2. 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证治规律医案研究
    3. 通过姚乃礼教授临证医案分析其治疗脂肪性肝病的证治规律
    4. 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共性经验总结及个性经验分析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知识图谱构建探索研究
    1. 知识图谱概念和构建过程
    2. 知识图谱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
    3. 知识图谱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和疾病证治规律研究中的作用
    4. 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证治规律知识图谱构建探索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总结
    1. 研究结果分析
    2. 创新点
    3. 问题及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6)基于八纲辨证探析恶性肿瘤合并黄疸患者中医证候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黄疸病的中医证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大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论文提纲范文)

1 经典名方用量与配伍
2 名老中医大黄用量与配伍经验
    2.1 张锡纯
    2.2 章次公
    2.3 王正公
    2.4 朱良春
    2.5 姜春华
    2.6 李翰卿
    2.7 叶景华
    2.8 杜书学
    2.9 张云鹏
3 方药量效研究委员会专家用量与配伍
    3.1 仝小林
    3.2 杨明会
    3.3池晓玲
    3.4黄煌
    3.5 李赛美
    3.6 马融
    3.7 张炳厚
    3.8 李济仁
    3.9 赵晓平
4 现代医者用量与配伍
    4.1 大黄配伍车前子
    4.2 配伍浮萍
    4.3 配伍土茯苓
    4.4 配伍赤芍
    4.5 配伍杏仁
    4.6 配伍栀子
    4.7 配伍石膏
5 结语

(8)基于现代名老中医黄疸医案的数据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1 医案数据收集
        1.1 研究对象
        1.2 名医标准
        1.3 诊断标准
        1.4 医案来源
        1.5 医案纳入标准
        1.6 医案排除标准
    2 医案数据前置
        2.1 医案信息采集
        2.2 数据预处理
        2.2.1 症状的规范化
        2.2.2 证型的规范化
        2.2.3 中药的规范化
        2.3 数据库的建立
        2.4 质量控制
        2.5 数据挖掘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患者一般信息分布情况
        1.1 性别分布
        1.2 年龄分布
    2 症状体征分析
    3 舌脉象分析
    4 证型分析
    5 用药规律分析
        5.1 药物频数分析
        5.2 核心用药及配伍分析
        5.2.1 紧密度、节点度分析
        5.2.2 点式互信息方法分析
        5.2.3 多尺度骨干网络分析
        5.2.4 关联规则分析
        5.2.5 基于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
        5.3 用药类别分析
        5.4 用药药性、药味、归经分析
        5.5 核心药物剂量分析
        5.5.1 茵陈用量分析
        5.5.2 赤芍用量分析
        5.5.3 大黄用量分析
        5.5.4 栀子用量分析
        5.5.5 甘草用量分析
        5.5.6 丹参用量分析
        5.5.7 茯苓用量分析
        5.5.8 白术用量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黄疸的四诊分析
    2 黄疸的证型分析
    3 黄疸的用药规律分析
        3.1 黄疸的核心用药分析
        3.2 黄疸的药物类别、配伍规律分析
        3.3 药性分析
        3.4 归经分析
        3.5 药物剂量分析
第四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9)苏涟教授治疗肝病学术思想及诊疗特色的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苏涟生平介绍及学术渊源探讨
    一 苏涟生平与主要成就
        1 苏涟生平研究
        2 苏涟主要成就与贡献
    二 苏涟学术渊源与传承脉络
        1 学术渊源研究
        1.1 家传
        1.2 亲炙
        1.3 私淑
        2 传承脉络研究
第二章 苏涟治疗肝病医案数据挖掘
    一 研究对象
        1 病例纳入标准
        2 病例排除标准
    二 病例规范化
    三 研究方法
        1 分析软件
        2 病例资料的筛选
        3 病例资料的录入
        4 数据整理
        5 数据挖掘
        6 分析讨论
    四 病例信息录入界面展示
        1 基本信息
        2 四诊信息
        3 诊断治疗
    五 苏涟治疗肝病医案数据挖掘
        1 医案频次统计
        1.1 性别统计
        1.2 年龄统计
        1.3 症状统计
        1.4 证候统计
        1.5 药物频次统计
        1.6 药物四气统计
        1.7 药物五味统计
        1.8 药物归经统计
        2 医案数据挖掘
        2.1 症状数据挖掘
        2.1.1 肝病症状频次
        2.1.2 肝病症状模式
        2.1.3 基于关联规则的肝病症状规则分析
        2.1.4 网络展示
        2.2 方药数据挖掘
        2.2.1 治疗肝病药物频次
        2.2.2 治疗肝病用药模式
        2.2.3 基于关联规则的肝病方药规则分析
        2.2.4 网络展示
        2.3 新处方挖掘
        2.3.1 基于改进互信息法的药物间关联度分析
        2.3.2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核心组合分析
        2.3.3 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的新方组合分析
        2.3.4 网络展示
        3 “证—症—方—药”数据挖掘
        3.1 肝郁脾虚证
        3.1.1 肝郁脾虚证关键症状
        3.1.2 肝郁脾虚证关键药物
        3.1.3 肝郁脾虚证药-证-症网络展示
        3.1.4 相似评估
        3.2 脾胃气虚证
        3.2.1 脾胃气虚证关键症状
        3.2.2 脾胃气虚证关键药物
        3.2.3 脾胃气虚证药-证-症网络展示
        3.2.4 相似评估
        3.3 瘀血阻络证
        3.3.1 瘀血阻络证关键症状
        3.3.2 瘀血阻络证关键药物
        3.3.3 瘀血阻络证药-证-症网络展示
        3.3.4 相似评估
        3.4 肝肾阴虚证
        3.4.1 肝肾阴虚证关键症状
        3.4.2 肝肾阴虚证关键药物
        3.4.3 肝肾阴虚证药-证-症网络展示
        3.4.4 相似评估
        3.5 相兼证药-证-症网络展示
        3.5.1 血瘀证药-证-症网络展示
        3.5.2 血热证药-证-症网络展示
        3.5.3 湿热证药-证-症网络展示
    六 讨论
第三章 苏涟治疗肝病学术思想及诊疗特色整理
    1 肝病治瘀论
    2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3 健脾活血柔肝大法
        3.1 急性肝病
        3.2 慢性肝病
        3.2.1 肝郁脾虚证
        3.2.2 脾胃气虚证
        3.2.3 肝肾阴虚证
        3.2.4 脾肾阳虚证
        3.2.5 瘀血阻络证
        3.2.6 无症状型
    4 扶正为主,祛邪为辅,兼顾精神因素
    5 民族与中西医结合
    6 教育与科研并进,注重医德培养
结语
参考文献
名老中医治疗肝病学术思想及诊疗特色传承和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文章发表情况

(10)周小舟教授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从脾论治慢性重型肝炎的理论依据
2 验方“丹栀逍遥散加减”的研究及导师临床经验
3 病案举隅
4 结语

四、张云鹏论治黄疸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Th17、Treg细胞表达水平探讨解毒化瘀方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疗效研究[D]. 周小博.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调肝理脾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湿热内蕴证的临床研究[D]. 张雯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解毒通利方联合西药治疗慢乙肝湿热型黄疸的临床观察[D]. 蔡媛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4]张云鹏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经验[J]. 张雯,李丹,陈昶洲,商斌仪,张云鹏. 中医文献杂志, 2019(04)
  • [5]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的证治规律研究及知识图谱构建探索[D]. 朱丹.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11)
  • [6]基于八纲辨证探析恶性肿瘤合并黄疸患者中医证候特点[D]. 陈慧君.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大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J]. 毕超然,张鹏,朴春丽. 吉林中医药, 2019(01)
  • [8]基于现代名老中医黄疸医案的数据挖掘研究[D]. 林嫦.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7(04)
  • [9]苏涟教授治疗肝病学术思想及诊疗特色的整理研究[D]. 高琪. 云南中医学院, 2016(08)
  • [10]周小舟教授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经验[J]. 张卫,孙新锋,马文峰,徐文军,李群,谢悠青,周小舟. 中医临床研究, 2014(16)

标签:;  ;  ;  ;  ;  

张云鹏治疗黄疸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