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 年度 CIO

2002 年度 CIO

一、2002年度CIO(论文文献综述)

林卓毅[1](2020)在《基于Pregel的金融社交网络中心度并行算法研究》文中认为社会成员和他们之间的联系形成社交网络。社交网络分析可以应用于社会学、心理学、金融和社交媒体研究等。网络中心度衡量个人在社交网络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揭示其社交关系。金融研究者曾对首席执行官的网络中心度与其公司的并购表现进行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表明社交网络分析应用于金融研究有一定的价值。随着数据指数级地增长,社交网络的规模也日益增大。因此,研究者逐渐提出网络中心度的并行算法,以改进单机计算的不足之处。Spark平台提供分布式计算。其Graph X库的Pregel API遵循Pregel并行计算模型,可用于并行图计算。本文基于度中心度提出n-度中心度,基于压力中心度提出k-压力中心度,基于接近中心度提出k-接近中心度,基于调和中心度提出k-调和中心度。后两种中心度的目的在于,简化接近中心度的计算,并找出能在金融社交网络分析中替代接近中心度的近似度量。随后,基于Pregel模型的计算机制,设计n-度中心度和k-压力中心度的并行算法,以及接近中心度系列的通用并行算法。通用并行算法适用于各种基于最短路径距离的网络中心度的计算。并行算法通过Spark平台实现,其中图计算的迭代过程由Pregel API完成。接下来进行实验,验证本文提出的网络中心度与设计实现的并行算法的性能,以及金融社交网络分析。实验数据主要是来自Board Ex金融社交数据库的真实网络,以及根据网络模型生成的随机网络。实验分为三部分。首先,在不同规模的Spark集群上运行并行算法,记录时间开销并分别算出各算法在各规模集群下的算法加速比。借此验证并行算法的可行性和拓展性。其次,验证k-接近中心度和k-调和中心度与接近中心度的近似效果。结果表明,无论在真实网络还是随机网络中,近似度量都与接近中心度有高度的等级相关关系。对于Board Ex的金融社交网络,3-调和中心度具有更高的离散程度以及更大的区间范围,相比接近中心度具有更显着的区分度。因此,在今后的金融社交网络分析中,可以用3-调和中心度替代接近中心度。最后,进行金融社交网络分析,对各地区各类高管的各种网络中心度与其公司价值进行等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高管的社交关系对公司价值存在积极影响,其中对市值的影响高于对年度收入的影响;在使用单一度量的金融社交网络分析中,2-度中心度和4-度中心度能更好地反映高管社交关系对公司价值的积极影响,具有更好的通用性;总体上首席技术官和首席信息官的社交关系对公司价值影响最大。

孙晶[2](2019)在《我国军民融合企业协同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军民融合企业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对象,由于军民融合企业的特殊性,它的兴衰同时牵动着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运行的两条国家命脉的发展。协同创新是军民融合企业在新时代背景下持续经营与长久发展的最佳方式。军民融合企业正确理解协同创新能力的内涵,清楚的掌握自身协同创新能力的水平,对于军民融合企业开展协同创新活动和提升自身协同创新能力都是极为有益的。为了深入了解军民融合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现状,准确评价此类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快速识别影响军民融合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关键性指标,便于国家及企业自身制定有针对性的指令,本文构建了军民融合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并针对当前军民融合企业协同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首先,论文通过总结有关军民融合企业、协同创新、创新能力评价以及军民融合企业创新四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军民融合企业、协同创新能力、军民融合企业协同创新能力进行了概念界定。在此基础上,简述我国军民融合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现状,指出目前军民融合企业协同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其次,对影响军民融合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因素进行划分,分为外部、内部和内外耦合三大板块,并在此基础上从军民融合企业协同创新驱动和军民融合企业协同创新溢出2个准则层,人员驱动、资金驱动、物资驱动、专利情况、新产品情况、科研完成情况6个因素层和13个具体指标层,构建了军民融合企业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再次,选取三家军民融合企业作为样本企业,对其协同创新能力进行评价。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价体系的各指标项进行赋权,利用Topsis法分别从相同年度不同企业、同一企业不同年度以及细分指标三个层面对样本企业进行实证评价并展开分析。最后,针对提升军民融合企业协同创新能力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根据实证结果及第2章对军民融合企业协同创新能力存在问题的分析,从加强人才管理、加大资金投入、重视创新产出、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强创新主体间的创新协作五方面给出了提升军民融合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倪宁[3](2019)在《EVA考核对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科学合理的业绩考核方法能引导公司管理者科学投资。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规定从2010年起以经济增加值代替净资产收益率。EVA是衡量股东财富的最佳指标,与净资产收益率相比更具优势。首先,考虑股权资本成本,有利于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其次,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加入研究开发费和在建工程,鼓励公司关注主业,进行战略布局。EVA业绩考核在央企及其分子公司中建立了强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向公司决策者渗透“股东利益最大化”的价值管理理念,考核结果直接影响薪资福利和职位升迁,经营者自觉将个人利益和股东利益相结合,利益的“共赢”能从源头上缓解经理人与所有者的代理冲突以及信息不对称问题,引导经理人谨慎投资,并关注投资的风险和回报。本文以2007-2017年沪深两市A股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在对影响投资效率的相关理论论述基础上,深入分析了EVA考核对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机制,提出了三个层层递进的研究假设,首先研究EVA考核对整体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接着研究EVA考核对不同类型上市公司的影响,最后深入到中央企业持股比例对EVA考核影响投资效率的调节作用。用投资支出与投资机会的敏感度表示被解释变量投资效率,EVA考核,托宾的Q,大股东侵占作为解释变量,关联交易、高管集权、现金分红、独董比例等控制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并采用R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结果如下:(1)EVA考核制度与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投资效率显着正相关;(2)在商业竞争类公司中,EVA考核与投资效率呈现不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在战略垄断类公司,EVA考核对投资效率显着正相关,在社会公益类公司,EVA考核的提升作用不显着;(3)从央企持股水平的角度,央企持股比例在EVA考核对全体控股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提升中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4)从央企持股比例的角度,在商业竞争类中,央企持股水平在EVA考核对投资效率的影响中呈现不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在战略垄断型公司中,央企持股水平在EVA考核提升公司投资效率中存在显着的正向调节作用,在社会公益类公司中,持股水平的正向调节作用不显着。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黄妹金[4](2017)在《大数据背景下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标杆管理 ——基于CDS项目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高等教育信息化步入了大数据的新时代。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标杆管理对于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美国知名的高等教育信息化专门组织EDUCAUSE启动的核心数据服务项目(Core Data Service,简称CDS)是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信息化标杆管理的典范之作。以CDS项目为典型案例,开展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标杆管理研究,对于认识大数据背景下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标杆管理,吸收和借鉴国际经验,进而推进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在大数据时代的标杆管理实践,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所做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基于对各种文献的深入解读,对大数据时代的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信息化、高等教育信息化的IT治理与决策、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标杆管理等若干基本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其次,基于以上理论探讨,本研究对CDS这一基于大数据的高等教育信息化标杆管理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由CDS这一项目体现出来的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信息化标杆管理的基本架构、主要流程和基本特征,并阐述了 CDS作为标杆管理工具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过程中之于战略决策支持、核心资源配置和具体战术应对等方面的价值;最后,基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工作,采用国际比较的视角,总结了 CDS项目所展现的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标杆管理的成功经验,并针对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的现实与挑战,阐述了其对于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治理、尤其是标杆管理的启示。本研究得到了如下几点初步的结论:第一,CDS项目作为大数据时代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标杆管理的典范之作,促成了美国大学在信息化战略、政策、制度、财政和人事等方面实现数据共享,形成了一整套基于大数据的高等教育信息化标杆管理体系,帮助高等教育机构制定自己的信息化发展战略、配置信息化建设资源、采取恰当的战术应对措施,从而推进高校信息化的变革管理;其次,由CDS项目揭示的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标杆管理的成功之道在于:以对数据战略的顶层设计引领大学信息化建设,以对数据的共享为大学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以有效的IT领导力促进大学核心使命的实现;第三,CDS项目对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在大数据时代的标杆管理的启示在于:重视信息化顶层设计,实现信息化与大学战略目标相契合,打造面向中国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基础信息数据库,并制定一整套基于大数据的标杆管理体系,优化资金投入、资源配置、人员配备,创新服务模式。

王玮,徐梦熙[5](2015)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IT部门角色的演化模式——基于珠江啤酒集团的案例研究》文中认为信息化从最初的取代手工操作工具发展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离不开IT部门角色的充分发挥。本文以珠江啤酒集团为案例研究对象,运用单案例研究方法,探索信息化过程中IT部门角色的演化过程和发展路径。研究发现,在竞争战略与IT战略相互适配和协同演化的过程中,IT部门通过与企业高层、首席信息官的循环互动将自身角色从技术层面推向战略层面。本文总结了IT部门角色演化的过程模型和动态机制,期望对企业成功利用信息系统获取竞争优势有所启发。

王玮,徐梦熙[6](2013)在《信息化过程中首席信息官的角色演化模式研究——基于珠江啤酒集团的案例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化,信息技术从最初的取代手工操作工具逐渐发展成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作为企业信息化项目的统筹者,首席信息官(CIO)关系着信息化的成败。作为中国信息化的先驱者,珠江啤酒集团的信息化对其稳固华南市场地位、开拓全国乃至国际市场具有强大的支持作用,而这一切离不开CIO的职能和角色的发挥。本文以珠江啤酒集团公司为案例研究对象,以Ross&Feeny提出的CIO角色形成模型为基础,运用规范的案例研究方法,研究在市场环境、企业改革、企业内部管理问题等内外部环境变化下,珠江啤酒集团信息化过程中CIO角色的形成和演进过程。研究发现在这一历程中存在四个信息化阶段:以技术为核心阶段、以流程为核心阶段、竞争战略引领阶段、IT战略引领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CIO角色形成模式,通过这些模式形成了与之对应的CIO角色。该案例的研究结果对其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具有很强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孙泠,赵建凯,钟啸灵[7](2012)在《CIO十年:一个阶层的兴起》文中研究表明这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边缘逐渐站立到舞台中央的阶层。中国企业的IT建设恰恰起于西方管理理论在中国社会几无踪迹的时候。从上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之初,中国企业完成了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双重改造。面对日新月

王元放[8](2009)在《基于三大要素系统的上海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框架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的“基于三大要素系统的上海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框架”的核心思想是我的导师周宏仁教授提出的。城市管理信息系统(Municip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MMIS)是电子政务深化发展到高级阶段形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研究MMIS的基本框架也就是进行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本文以上海电子政务为背景,通过将“Systems of Systems”(SoS)有关理论与方法引入企业架构(Enterprise Architecture, EA)形成三维企业架构框架通用模型3D EAF,构造了基于人口、法人与土地三大要素系统的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框架。该框架探讨了MMIS系统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系统规划,系统评估,以及系统间信息共享等内容。具体讲,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提出了MMIS基本框架的静态模型,该模型自顶而下包括业务层、信息层、应用层、技术层。研究了模型的各层次包含的参考模型,构成了MMIS基本框架主要内容。探索了MMIS动态行为的驱动力,提出了分析MMIS动态行为的概念模型。探讨了MMIS系统规划问题,使用贝叶斯方法构造了优化模型,探索了涵盖MMIS各相关方不同需求的系统规划方法。研究了MMIS系统绩效评估。进行系统绩效评估是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本文提出了系统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了指标体系的组合权重,形成了系统绩效评估组织方案。提出了MMIS业务参考模型。该模型基于领域工程分析与建模方法,业务流程重组方法以及电子政务参考模型等理论和方法,按照人口、法人、土地三大要素梳理全生命周期管理涉及的政府主要业务,形成了包含服务内容、服务渠道和服务对象的业务参考模型,用以消除业务冗余、改进业务过程,指导IT投资、项目选择和技术实现,指导信息视图的导出,为应用系统的软件重用提供基础。研究了MMIS信息参考模型。基于电子政务参考模型和业务参考模型,将三大要素进行分层构建信息参考模型。围绕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以政务信息资源交换模式、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等为案例,展开了信息层的构成要素。MMIS应用参考模型主要针对电子政务管理者和设计者,按照业务功能分类进行结构化描述。对于应用层面的整合,提出按照“一线式”、“一站式”、“一门式”分别进行政府热线、政府网站、政府服务中心的整合。以上海网格化管理为典型案例,探讨了应用层整合的具体模式。技术参考模型主要探讨MMIS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参考美国联邦政府FEA的技术参考模型和国家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形成了统一基础平台、统一整合平台、统一服务平台的技术参考模型。在设计MMIS的时候,应遵守技术参考模型的技术标准约束,这是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前提。本文研究工作受到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重点课题――《上海市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资助,在此感谢。

李圆[9](2008)在《他们在哪里》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历届获奖CIO进行的回访发现,他们的职业道路要比预期中更宽阔。从2002年的第一届"中国优秀CIO"评选到本次评选,共有287位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地区的优秀CIO获奖。在启动2007年度"中国优秀CIO"评选之际,我们也非常希

郑海山[10](2008)在《论煤炭企业CIO的选拔与培训》文中研究说明通过介绍企业CIO职位的由来及演变,分析了企业CIO的重要地位和职责,并结合我国煤炭企业特点,提出了CIO培养选拔模式,就如何规范和完善我国企业CIO体制提出了建议。

二、2002年度CIO(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度CIO(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regel的金融社交网络中心度并行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章节安排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工具
    2.1 图论知识
    2.2 网络模型
        2.2.1 ER随机网络模型
        2.2.2 WS小世界网络模型
        2.2.3 BA无标度网络模型
    2.3 网络中心度
        2.3.1 度中心度(Degree Centrality)
        2.3.2 接近中心度(Closeness Centrality)
        2.3.3 调和中心度(Harmonic Centrality)
        2.3.4 压力中心度(Stress Centrality)
        2.3.5 介数中心度(Betweenness Centrality)
        2.3.6 k-介数中心度(k-Betweenness Centrality)
        2.3.7 k-路径中心度(k-Path Centrality)
        2.3.8 特征向量中心度(Eigenvector Centrality)
        2.3.9 Page Rank
        2.3.10 三角计数(Triangle Counting)
    2.4 Hadoop
    2.5 Spark
    2.6 Pregel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网络中心度定义
    3.1 n-度中心度和k-压力中心度
        3.1.1 n-度中心度(n-Degree Centrality)
        3.1.2 k-压力中心度(k-Stress Centrality)
    3.2 接近中心度的近似度量
        3.2.1 k-接近中心度(k-Closeness Centrality)
        3.2.2 k-调和中心度(k-Harmonic Centrality)
        3.2.3 近似度量k值的设置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络中心度并行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4.1 并行算法设计
        4.1.1 n-度中心度
        4.1.2 k-压力中心度
        4.1.3 接近中心度系列
    4.2 复杂度分析
    4.3 算法实现
    4.4 并行图分区策略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性能验证实验与金融社交网络分析
    5.1 实验环境
    5.2 实验数据
        5.2.1 金融社交网络
        5.2.2 个人任职经历
        5.2.3 公司经营状况
        5.2.4 随机网络
    5.3 并行算法性能验证
        5.3.1 n-度中心度和k-压力中心度
        5.3.2 接近中心度系列
    5.4 近似度量效果验证
    5.5 金融社交网络分析
    5.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我国军民融合企业协同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
        1.1.3 论文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军民融合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相关概念界定及问题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军民融合企业
        2.1.2 协同创新能力
        2.1.3 军民融合企业协同创新能力
    2.2 我国军民融合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现状及问题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军民融合企业协同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3.1 军民融合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外部影响因素
        3.1.1 市场环境对军民融合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影响
        3.1.2 国家政策对军民融合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影响
        3.1.3 服务体系对军民融合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影响
    3.2 军民融合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内部影响因素
        3.2.1 人才水平对军民融合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影响
        3.2.2 技术水平对军民融合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影响
        3.2.3 资金水平对军民融合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影响
    3.3 军民融合企业协同创新能力内外部影响因素耦合分析
    3.4 军民融合企业协同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3.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
        3.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4.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5 方法介绍
        3.5.1 指标赋权方法的选择
        3.5.2 评价机理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军民融合企业协同创新能力实证研究
    4.1 AHP法指标权重的确定
    4.2 实证分析
        4.2.1 数据来源
        4.2.2 样本企业概况
        4.2.3 评价结果汇总
    4.3 评价结果分析
        4.3.1 以指标权重为基准分析
        4.3.2 以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提升军民融合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5.1 加强人才管理
    5.2 加大资金投入
        5.2.1 军民融合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5.2.2 加大国家对军民融合企业的资金支持
        5.2.3 拓宽军民融合企业融资渠道
    5.3 重视产出情况
        5.3.1 军民融合企业加强协同创新产出管理
        5.3.2 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5.3.3 加大有关军民融合企业协同创新的奖励力度
    5.4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5.4.1 军民融合企业加强内部协同创新文化建设
        5.4.2 军民融合企业加强协同创新能力管理
        5.4.3 加大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
    5.5 加强创新协作
        5.5.1 军民融合企业加强与企业外部创新主体的协作
        5.5.2 完善军民融合企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我国军民融合企业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调查问卷

(3)EVA考核对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研究基础
    2.1 经济增加值
    2.2 投资效率
    2.3 代理理论
    2.4 信息不对称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3.1 EVA考核对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机理
        3.1.1 EVA考核对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原因
        3.1.2 EVA考核对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途径
    3.2 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治理问题
    3.3 研究假设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EVA考核对公司投资效率影响的研究设计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2 研究变量
        4.2.1 被解释变量
        4.2.2 解释变量
        4.2.3 控制变量
    4.3 研究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5.1 研究假设检验
        5.1.1 描述性统计
        5.1.2 相关性分析
        5.1.3 回归分析
    5.2 稳定性检验
    5.3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4)大数据背景下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标杆管理 ——基于CDS项目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
        1.1.2 标杆管理对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战略价值
    1.2 研究现状
        1.2.1 高等教育信息化标杆管理的研究现状
        1.2.2 核心数据服务项目的研究现状
        1.2.3 核心数据服务是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标杆管理的典范之作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
2 大数据与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标杆管理
    2.1 数据驱动:大数据时代的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信息化
        2.1.1 大数据时代的高等教育
        2.1.2 大数据时代的高等教育信息化
        2.1.3 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治理与决策
    2.2 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标杆管理
        2.2.1 高等教育标杆管理的概念及目的
        2.2.2 高等教育标杆管理的发展与成因
        2.2.3 高等教育标杆管理的价值与类型
        2.2.4 高等教育标杆管理的流程与任务
        2.2.5 大数据技术支持的高校标杆管理
3 CDS是基于大数据的高等教育信息化标杆管理体系
    3.1 CDS崛起的背景和基本架构
        3.1.1 CDS崛起的背景
        3.1.2 CDS的基本架构
    3.2 基于CDS的高等教育信息化标杆管理体系
        3.2.1 CDS体现的大数据特征
        3.2.2 基于CDS数据的高等教育信息化标杆管理基石与流程
4 CDS作为高等教育信息化标杆管理工具的应用价值分析
    4.1 战略决策价值
    4.2 资源配置价值
        4.2.1 财务、人员配置与服务传递
        4.2.2 近五年信息化资金趋势分析
        4.2.3 近五年IT人员配置趋势分析
        4.2.4 近五年IT服务传递趋势分析
    4.3 战术应对价值
5 大数据时代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标杆管理对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启示
    5.1 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标杆管理的成功之道
        5.1.1 顺应时代潮流着力推动高校信息化变革
        5.1.2 依靠权威机构推进高等教育信息化标杆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5.1.3 重视信息化保障机制与信息化管理的“绿色化”
        5.1.4 强化多群体参与和实现数据共享的建设方案
        5.1.5 美国高校重视自身改进与教育技术能力建设
    5.2 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急需标杆管理
        5.2.1 高校IT建设缺乏专业性理论指导和权威性机构的大力支持
        5.2.2 高校领导者对IT战略地位认识不足,缺乏整体规划
        5.2.3 高校IT部门管理机制混乱,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
        5.2.4 高校信息化建设投入巨大资金但收效甚微
        5.2.5 高校缺乏统一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和规范
    5.3 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标杆管理体系构建的意见与建议
        5.3.1 重视信息化顶层设计,实现信息化与大学战略目标的契合
        5.3.2 打造“中国式CDS项目”,集多方力量促信息化发展
        5.3.3 建立“中国式CDS信息化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数据共建共享
        5.3.4 制定一套完整的高等教育信息化标杆管理体系
        5.3.5 优化IT资金、员工配置和服务创新模式
6 总结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企业信息化过程中IT部门角色的演化模式——基于珠江啤酒集团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理论背景与研究框架构建
    1.1 CIO与IT部门角色
    1.2 竞争战略与IT战略匹配
    1.3 研究框架
2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2.2 案例企业选择
    2.3 案例数据来源
    2.4 案例数据分析
    2.5 信度和效度保证
3案例描述
4案例与数据分析
    4.1 第一阶段:关注技术和运营层面(1995—1998年)
    4.2 第二阶段:关注组织层面(1999—2002年)
    4.3 第 三 阶 段:关 注 IT 战 略 层 面 (2003—2006年)
    4.4 第四阶段:关注商业战略层面(2007年至今)
5讨论
    5.1 IT部门角色演化的过程模型
    5.2 信息化过程中IT部门角色演化的动态机制
    5.3 IT部门角色的主要类型
        5.3.1 IT 教练
        5.3.2 IT 项目执行者
        5.3.3 关系联络者
        5.3.4 变革推动者
        5.3.5 IT 咨询者
        5.3.6 IT 战略执行者
        5.3.7 商业战略推动者
6结论
    6.1 理论贡献
    6.2 实践启示
    6.3 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6)信息化过程中首席信息官的角色演化模式研究——基于珠江啤酒集团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文献回顾
    2.1 CIO角色
        2.1.1 CIO角色的划分
        2.1.2 CIO角色的阶段性
    2.2 信息化发展阶段
    2.3 竞争战略与IT战略匹配理论
    2.4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3 理论框架的建立
    (1)竞争战略与IT战略匹配模型
    (2) CIO角色的形成模式
    (3) CIO角色划分
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1 案例选择
    4.2 数据来源
    4.3 数据分析
5 案例描述
    5.1 组织背景
    5.2 第一阶段:以技术为核心(1995——1998年)
    5.3 第二阶段:以流程为核心(1999——2002)
    5.4 第三阶段:竞争战略引领(2003——2009年)
    5.5 第四阶段:IT战略引领(2010~2012年)
6 案例讨论
    6.1 CIO角色形成过程与演化
        6.1.1 第一阶段:关注运营和技术层面
        6.1.2 第二阶段:关注组织层面
        6.1.3 第三阶段:关注IT战略层面
        6.1.4 第四阶段:关注竞争战略(2010~2012年)
    6.2 信息化过程中CIO角色的演化模型
7 结论
    7.1 理论贡献
    7.2 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

(8)基于三大要素系统的上海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框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城市管理信息系统
        1.1.1 城市管理
        1.1.2 城市管理信息系统
    1.2 电子政务
        1.2.1 定义
        1.2.2 发展阶段模型及策略
        1.2.3 新加坡电子政务
        1.2.4 我国电子政务
        1.2.5 上海电子政务
    1.3 Systems of Systems
        1.3.1 定义及特征
        1.3.2 实例及分类
    1.4 主要内容与结构
第2章 企业架构框架
    2.1 企业架构(Enterprise Architecture, EA)
        2.1.1 定义
        2.1.2 分类
        2.1.3 主要作用
        2.1.4 基本特性
    2.2 主要的企业架构框架
        2.2.1 TOGAF 框架
        2.2.2 Zachman 框架
        2.2.3 FEAF 框架
        2.2.4 C4ISR 框架
        2.2.5 比较
    2.3 电子政务框架
        2.3.1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2.3.2 上海市区县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2.3.3 上海市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三维企业架构框架(3D EAF)
    3.1 三维企业架构框架
    3.2 架构开发过程
    3.3 SOS 与3D EAF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MMIS 基本框架
    4.1 MMIS 的提出
    4.2 作为“SoS”的 MMIS
    4.3 MMIS 的相关方
    4.4 MMIS 静态模型
    4.5 MMIS 动态性分析
        4.5.1 MMIS 的驱动力分析
        4.5.2 分析MMIS 动态行为的概念模型
        4.5.3 政府职能转变对 MMIS 的需求分析
        4.5.4 MMIS 本身的功能定位
    4.6 MMIS 试验平台:地区电子政务原型试点
    4.7 案例分析:土地要素系统
    4.8 MMIS 推进机构
        4.8.1 电子政务CIO 委员会
        4.8.2 构成与职责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MMIS 系统规划与评估
    5.1 MMIS 系统规划
        5.1.1 系统规划
        5. 1.2 问题知识集(Problem Knowledge)
        5.1.3 知识表示(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5.1.4 贝叶斯问题表示(Bayesian Problem Formulation)
        5.1.5 处理技术
    5.2 MMIS 系统评估
        5.2.1 指标体系
        5.2.2 评估方法
        5.2.3 系统现状
        5.2.4 评估模型
        5.2.5 确定因素权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MMIS 业务参考模型
    6.1 理论基础
        6.1.1 领域工程
        6.1.2 业务流程重组
        6.1.3 电子政务参考模型
        6.1.4 构造思路
    6.2 人口要素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6.3 法人要素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6.4 土地要素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6.5 业务参考模型的确认和发布
    6.6 业务参考模型的迁移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MMIS 信息参考模型
    7.1 主要作用
    7.2 构建思路
    7.3 人口要素系统的信息参考模型
    7.4 法人要素系统的信息参考模型
    7.5 土地要素系统的信息参考模型
    7.6 MMIS 数据库结构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MMIS 应用参考模型
    8.1 理论基础
        8.1.1 针对管理者
        8.1.2 针对设计者
        8.1.3 主要作用
    8.2“一线式”政府热线
    8.3 “一站式”政府网站
    8.4 “一门式”社区服务中心
    8.5 典型案例:网格化管理
        8.5.1 定义与应用
        8.5.2 含义、本质与特征
        8.5.3 具体实践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MMIS 技术参考模型
    9.1 主要作用
    9.2 构建参考
        9.2.1 美国FEA 的TRM
        9.2.2 国家电子政务标准体系
    9.3 技术参考模型
    9.4 统一基础平台
    9.5 统一整合平台
    9.6 统一服务平台
    9.7 典型案例: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
        9.7.1 集中式交换与分布式交换
        9.7.2 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总体框架
        9.7.3 目录体系
        9.7.4 交换体系
    9.6 本章小结
第10章 总结与展望
    10.1 总结
    10.2 主要创新点
    10.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奖情况
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其他科研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录用)论文情况汇总

(10)论煤炭企业CIO的选拔与培训(论文提纲范文)

1 企业CIO的产生与地位演变
2 我国企业CIO的发展
3 企业CIO的职责
4 煤炭企业CIO应具备的素质
5 煤炭企业CIO人才的选拔
6 煤炭企业CIO人才的培训

四、2002年度CIO(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regel的金融社交网络中心度并行算法研究[D]. 林卓毅.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2]我国军民融合企业协同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D]. 孙晶.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5)
  • [3]EVA考核对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D]. 倪宁. 华北电力大学, 2019(01)
  • [4]大数据背景下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标杆管理 ——基于CDS项目的案例研究[D]. 黄妹金.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
  • [5]企业信息化过程中IT部门角色的演化模式——基于珠江啤酒集团的案例研究[J]. 王玮,徐梦熙.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2015(02)
  • [6]信息化过程中首席信息官的角色演化模式研究——基于珠江啤酒集团的案例研究[A]. 王玮,徐梦熙. 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管理案例研究分会场论文集, 2013
  • [7]CIO十年:一个阶层的兴起[J]. 孙泠,赵建凯,钟啸灵. IT经理世界, 2012(03)
  • [8]基于三大要素系统的上海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框架研究[D]. 王元放. 上海交通大学, 2009(04)
  • [9]他们在哪里[J]. 李圆. IT经理世界, 2008(Z1)
  • [10]论煤炭企业CIO的选拔与培训[J]. 郑海山. 科学之友(B版), 2008(01)

标签:;  ;  ;  ;  ;  

2002 年度 CIO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