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系烃源岩油气倾角研究

煤系烃源岩油气倾角研究

一、煤系源岩倾油倾气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史玉玲,刘杰,温华华,龙祖烈,牛胜利[1](2021)在《珠江口盆地惠州26-6烃源岩热压模拟实验及生气潜力》文中提出数十年勘探实践表明,珠江口盆地浅水区和深水区商业油气发现呈现"北油南气"的分布格局;随着浅水区中深层勘探不断深入,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惠州凹陷惠州26-6构造在中生界潜山和古近系获得首个凝析气规模商业发现,引起了大家对珠江口盆地浅水区天然气资源潜力的关注。为客观有效评价珠江口盆地浅水区油型烃源岩生气潜力,选取了惠州26-6文昌组半深湖相暗色泥岩样品(Ⅱ1型)进行了半开放体系下热压模拟实验,研究了珠一坳陷惠州凹陷惠州26洼油型烃源岩在生油气高峰阶段和在不同演化阶段的产油气率,综合分析了惠州26洼油型烃源岩的生排烃模式及生烃潜力;并从烃源岩热演化程度、烃源岩生气潜力及优势汇聚方向等方面分析了惠州26-6油气田的成藏条件。

赵培荣[2](2021)在《焦石坝地区茅一段储层特征及天然气勘探潜力》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中国石化借鉴非常规天然气思路,加强川东地区二叠系天然气勘探,在涪陵焦石坝及其邻区多口井茅口组一段获得工业气流,揭示了该区茅一段天然气勘探的良好前景。通过对焦石坝地区茅口组一段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及沉积特征、生烃条件、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含气性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茅一段可分为2个四级沉积旋回和8个小层,主要发育灰泥灰岩、泥晶灰岩、瘤状灰泥灰岩、瘤状泥晶灰岩4种岩性;(2)茅一段TOC(总有机碳含量)平均含量介于0.75%~0.87%,整体上属于中等有机质丰度的碳酸盐岩烃源岩,泥晶灰岩、瘤状泥晶灰岩有机质丰度相对较低,灰泥灰岩、瘤状灰泥灰岩有机质丰度相对较高,有机质类型以Ⅰ型为主、Ⅱ型为辅;Ro(镜质体反射率)介于1.71%~2.18%,平均1.97%,处于高—过成熟度阶段;(3)茅一段整体为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局部层位表现出裂缝性储层特点,储集空间以有机质孔、黏土矿物成岩收缩缝和矿物颗粒粒缘缝为主,碳酸盐矿物溶蚀孔次之,孔径分布以介孔和大孔为主;(4)茅一段天然气组分以甲烷为主,重烃含量较低,为典型的干气,δ13C1介于-31.25‰~-31.12‰,δ13C2介于-35.28‰~-31.23‰,δ13C3介于-34.87‰~-34.66‰,为典型的油型气,烷烃系列碳同位素发生反转,呈现出δ13C1>δ13C2>δ13C3特征,揭示茅一段天然气为高过成熟阶段的烃源岩干酪根裂解气与早期形成的液态烃裂解成气的混合产物;(5)茅口组一段具有自生自储的特点,为一套介于页岩储层与裂缝性储层之间的特殊碳酸盐岩储层,需要借鉴页岩气勘探思路,加强甜点层段评价和适应性工程工艺技术攻关,促进天然气的规模上产和效益开发。

屈童,黄志龙,王瑞,谭思哲,李志远,郭小波,赵静,潘永帅[3](2021)在《全球特提斯域煤系烃源岩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文中研究说明特提斯域构造活动背景控制下发育一系列煤系烃源岩发育盆地,且环太平洋带古近纪和新近纪煤多以"富氢"为特征,生烃潜力巨大,这一类煤系是我国东南沿海含油气盆地重要的烃源岩,因此,对特提斯背景下的煤系烃源岩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系统总结尤为重要。通过系统分析特提斯域煤系烃源岩的发育时代、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归纳总结影响煤系烃源岩发育的控制因素,明确煤系烃源岩的有利发育条件及优质源岩形成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特提斯域控制下的煤系烃源岩主要发育于东南亚沿海地区拉张背景下的盆地,多发育于断陷时期的海陆过渡相沉积环境,发育年代与特提斯构造活动时期吻合;煤系烃源岩发育受古植物、古环境、岩相古地理、陆源有机质供给、构造活动强度、沉积–沉降速率等多因素共同控制,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将其归纳为母源因素、构造–沉积因素及保存因素3类;富含壳质组和富氢镜质体的植物类型是富氢煤形成的必要母源条件,有利的聚煤环境及稳定构造背景是煤系烃源岩大规模发育的关键因素,合适的水体条件和还原环境是有机质得以保存的重要因素;我国东南沿海盆地煤系烃源岩生烃潜力巨大,东海盆地西湖凹陷煤系富含树脂体,珠江口盆地煤系富含孢子及花粉,琼东南盆地发育广泛的煤系泥岩,勘探前景巨大。

谭思哲,侯凯文,覃军,汤睿,杨敏[4](2020)在《西湖凹陷平湖组不同煤系烃源岩热解生烃差异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本文以西湖凹陷平湖组不同煤系烃源岩(煤、炭质泥岩和暗色泥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封闭体系黄金管-高压釜生烃动力热模拟实验,查明了3种煤系烃源岩生烃产物、产率特征及生烃演化规律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西湖凹陷平湖组煤系烃源岩中,煤、炭质泥岩和暗色泥岩均具有很高的产气态烃能力和较高的产液态烃能力,但不同岩性样品的生烃演化模式存在一定差异。炭质泥岩生烃最早,生烃强度最大;煤居次,生烃稍晚,生烃强度稍低;暗色泥岩生烃最晚,生烃强度最低。根据热解生烃特征,指出西湖凹陷具有煤成油的勘探潜力,西部斜坡带是找油的有利区域。

秦婧[5](2020)在《柴达木盆地中侏罗世湖-沼相沉积有机地球化学研究-鱼卡凹陷大煤沟组为例》文中提出中侏罗世中、晚期是全球范围发生大规模古气候变迁和古植物类型变化的时期。柴北缘地区受到伸展坳陷及燕山运动早期构造活动的影响,形成了一套湖-沼相煤、碳质泥岩、油页岩、暗色泥岩4类岩性叠置或互层的富有机质沉积—大煤沟组。开展湖-沼相富有机质沉积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对于确定古气候、古植物和古环境变化的地球化学记录,重建地质时期的环境-生物-沉积有机质的相互耦合关系有重要科学价值,而且在实践中对于确定湖沼相不同类型烃源岩的特征和发育分布规律,预测和评价烃源岩生烃潜力也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柴页1井中侏罗统大煤沟组为研究对象,研究工作历时四年,对大煤沟组122个岩心样品进行了包括XRD、ICP-MS、GC-MS、镜质体反射率和稳定碳同位素在内的1430余项次分析测试,以及全井测井资料解释和层序地层学分析。采用有机岩石学、生物标志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沉积学和岩石物理学等多学科紧密结合的方法,在层序地层格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剖析大煤沟组的矿物组成、显微组分组成及微量元素分布的旋回变化特征,探讨了控制大煤沟组富有机质沉积形成的古气候、古植被、沉积环境等方面因素,构建了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旋回、古气候-古生物变化的响应关系,并进一步评价了大煤沟组烃源岩的倾油、倾气性。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性认识如下:1.沉积相和层序地层格架分析揭示,大煤沟组湖-沼相沉积呈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半深湖—深湖—半深湖—浅湖的不完整旋回结构。2.不同沉积微相矿物组成和微量元素含量特征反映,以大煤沟组七段中上部的深湖相为界,古气候出现湿润—干旱—湿润的旋回变化。大煤沟组七段油页岩属于干旱气候下的深湖相沉积,深湖、半深湖亚相及河漫沼泽微相具有相对较高的古生产力。3.揭示了中侏罗世湖-沼相沉积的显微组分组成特征及其旋回变化规律。受沉积环境和古气候旋回控制下的生源输入、氧化-还原条件变化的影响,从三角洲平原相—三角洲前缘相—半深湖相—深湖相,高等植物来源显微组分含量逐渐降低。深湖相显微组分以腐泥组和壳质组为主,具有高伽马蜡烷含量,反映干旱气候近源湖泊水生藻类和陆生高等植物双重生源输入的特点。萜类化合物卡达烯、惹稀和西蒙内利烯相对含量的剖面变化,应与构成中侏罗世主要高等植物生源物质的针叶类的生境和/或群落对古气候旋回的响应有关。4.通过微量元素、生物标志物和有机岩石学观察分析,确定了不同沉积微相水体环境及旋回变化特征。三角洲-深湖相水体环境由富氧逐渐变为贫氧、缺氧;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间湾微相存在缺氧分层水体环境;半深湖相时期为具有湖泊水体内循环的清澈水体环境;深湖相为强烈分层、还原的微咸水环境。5.通过对镜质体反射率频率分布特征及其与岩性旋回、沉积环境的关系分析,阐明了长期困扰有机岩石学家,关于中国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镜质体反射率值异常的地质原因。指出高等植物物质生源、搬运距离(表现为显微组分组成)和沉积环境(表现为氢指数变化)直接导致了镜质体反射率的增强或抑制。6.提供了详细的中侏罗世湖泊-沼泽环境演变的地球化学记录,基于此,确定了沉积旋回背景下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并建立了湖-沼环境富有机质沉积的成因模式。提出有机质生源和环境共同控制了湖-沼相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数量(TOC)和倾油气性(显微组分组成),中侏罗世大煤沟组的倾油性烃源岩主要发育在炎热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深湖相和湿润气候条件下的泥炭沼泽微相和水下分流间湾微相。

郑铎[6](2019)在《准南博格达山周缘二叠系烃源岩地化特征及生烃潜力分析》文中指出虽然近年准噶尔盆地南缘油气勘探获得一定的突破,研究成果取得长足进展,但勘探程度仍然很低。尽管前人对博格达地区烃源岩分布和评价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在研究区烃源岩发育特征、地球化学及其生烃潜力、成熟度及演化特征、油气源对比等方面仍有大量工作需要落实。本文以准噶尔盆地东缘博格达山周边二叠系烃源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等方面的分析,对研究区二叠系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和演化特征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烃源岩与原油中生物标志物等地化特征的分析对比,讨论了研究区二叠系不同层段烃源岩的油源贡献,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研究区二叠系优质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分布层段。研究结果表明,准东博格达山地区二叠系芦草沟组烃源岩分布广泛,且厚度较大;红雁池组、井井子沟组和梧桐沟组烃源岩分布比较有限,其中红雁池组烃源岩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部地区,井井子沟组和梧桐沟组烃源岩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达坂城附近、北部木垒地区和奇1井附近地区。二叠系烃源岩中有机质丰度最高的是芦草沟组TOC平均可达到3.1%,红雁池组次之TOC平均值达到2.2%,其余层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均较低。研究区二叠系烃源岩显微组分以腐泥组为主,具有明显的倾油性,但不同地区、不同层位烃源岩中有机显微组分存在一定的差别。研究区不同区域二叠系烃源岩成熟度差别较大,从低成熟到高成熟均有分布Ro主要分布在0.60%~1.00%,其中南部地区柴窝堡凹陷二叠系烃源岩成熟度较高个别样品Ro在1.60%以上;北部地区除木参凹陷埋藏较浅,二叠系烃源岩成熟度较低外,其他区域成熟度中等;西部地区二叠系烃源岩成熟度较低(样品主要来源于野外剖面)。油源对比结果表明,目前在研究区发现的原油大多为混源油,但油源贡献最大的为芦草沟组烃源岩,部分地区可能存在红雁池组烃源岩的油源贡献,但优质烃源岩主要分布在芦草沟组。

潘珂[7](2019)在《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烃源岩特征及其对天然气富集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综合利用测、录井资料,地质及地球化学资料,对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烃源岩的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特征展开系统研究,对比各层段烃源岩特征及差异性,探讨了烃源岩特征对天然气富集的影响。通过岩心观察、野外剖面实测等工作,结合测、录井资料,明确了烃源岩发育层段及其平面展布、纵向分布特征,并基于烃源岩厚度及其与储层的配置关系划分源储组合类型。须二段、须三段及须五段为须家河组烃源岩发育层段,岩性包括暗色泥岩、碳质泥岩及煤层,且以暗色泥岩为主,碳质泥岩和煤层局部发育。烃源岩平面上呈现厚度向北递减的趋势;纵向上与储集层存在源夹储型、源储互层型及储夹源型三种组合类型。基于地球化学测试资料,采用测井评价方法恢复了不同类型烃源岩的有机碳含量,并明确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须家河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为中等-好类型,有机质类型为Ⅱ2~Ⅲ型,达到高-过成熟阶段,进而确定了研究区主力烃源岩层段,元坝地区为须三段、须二上亚段,巴中地区为须五段,通南巴地区为须三段、须五段下部。采用盆地模拟技术恢复了须家河组烃源岩的热演化史,通过有机碳法计算了各层段不同岩性烃源岩的生烃强度。结果表明,须家河组烃源岩在晚侏罗-早白垩世开始大量生烃,不同地区生烃演化特征差异较小,但不同岩性间生烃强度差异较大,其中暗色泥岩生烃强度大、生烃范围广,而煤层局部地区生烃强度大、生烃范围有限,平面上元坝西部、通南巴东部、巴中地区为须家河组生烃中心。基于天然气的组分、碳同位素等地化测试资料,确定了研究区天然气成因类型与来源,综合烃源岩特征明确其对须家河组自源气富集的影响。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以自源型煤型气为主,元坝地区须二段及通南巴地区须二、须四段混有部分海相油型气。烃源岩特征对天然气富集具有重要影响,一是生烃中心影响天然气富集范围,二是源储组合影响其富集层系,主要体现在生烃中心附近天然气富集高产、源储互层型有利于天然气成藏等方面。

李洪,姚亚明,张俊敏,陈建军,赵娟娟[8](2015)在《焉耆盆地煤系源岩特征、生烃机理及烃源岩倾向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焉耆盆地位于南天山造山带东部,是在华力西期褶皱基底上形成的中新生代含煤沉积盆地。作为西部地区一个小型的侏罗纪含油气盆地,焉耆盆地除与周缘的塔里木、吐哈盆地有相似性外,亦有自己独特的地质条件,即:改造型盆地、煤系生烃和高地温梯度。通过研究认为,煤系源岩特征是决定生烃能力的内因,高地温梯度则是促使油气生成的外因。笔者通过现今地温的测量和岩石热导率的分析,认为焉耆盆地博湖坳陷现今地温梯度较高,其原因主要是该盆地大地热流值较高,认为地温梯度高的原因来自地内深处。从侏罗系煤系源岩的类型、特征、分布,到对其有机显微组分:镜质组、惰性组、壳质组、腐泥组的组成,开展了侏罗纪煤系烃源岩倾气倾油性评价;尤其是进行热压模拟实验,开展中下侏罗统煤岩、碳质泥岩和煤系泥岩热压模拟液态烃、气态烃产率分析。指出侏罗系煤系源岩液态产烃率以煤岩为最高、泥岩次之、碳质泥岩最差;气态产烃率则以泥岩为最高、煤岩次之、碳质泥岩最差。

毛榕,米敬奎,张水昌,何坤[9](2012)在《不同煤系源岩生烃特征的黄金管热模拟实验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鄂尔多斯盆地同一地区侏罗系煤、煤系泥岩和炭质泥岩生烃全过程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煤系源岩热解生油特征存在较大的差异;与典型的湖相或海相源岩相比,这3种煤系源岩生油潜力都比较低。生油潜力最高的为煤系泥岩,其最大生油量约为20mg/gTOC,而煤和炭质泥岩的生油潜力几乎只有煤系泥岩的一半。因此,煤系源岩单独大规模形成油藏的可能性较低。煤岩、煤系泥岩及炭质泥岩最大生成烃类气体气量为184~212mL/gTOC,在3种源岩中煤的生气量最大,而煤系泥岩的最大生气量只有3m3/t岩石;煤和炭质泥岩生成气体的碳同位素相近,而煤系泥岩生成甲烷碳同位素值要比煤同温度生成的甲烷碳同位素值偏低3‰~5‰。3种源岩模拟生气实验结果表明:煤应该是煤成气的主要贡献者。

苏传国[10](2009)在《吐鲁番坳陷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研究》文中提出吐鲁番坳陷一直被认为是我国西北典型的“煤成油”富集坳陷,发育数千米厚的中、下侏罗统煤系地层。由于油气性质及储层分布复杂多样,目前关于油气成因的认识仍然存在较大争议;而煤成油作为我国上世纪末期石油系统最热门的一个研究领域,在勘探实践中的应用效果究竟如何,是否对吐哈盆地的油气勘探起到了良好地指导作用,也备受人们关注。因此,本文在对吐鲁番坳陷不同层系源岩的分布范围及生烃特征、热演化历史、生标组合特征等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坳陷油气勘探与石油地质与油气地球化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对不同地区、不同层系原油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探讨,并对煤成油的勘探实践效果进行了系统回顾。研究发现:台北凹陷存在四种类型的原油:①第一类原油主要分布于台北凹陷中侏罗统,具有C29甾烷含量高、Pr/Ph值大、C24四环萜烷富集、原油碳同位素重等特点,生标特征与煤系源岩相近;②第二类原油分布于胜北次凹浅层,具有Pr/Ph值低、C27甾烷含量相对较高、成熟度较低等特征,油源来自于七克台组湖湘源岩;③第三类原油分布于火焰山-七克台断裂带及西部弧形构造带,具有煤系与七克台组湖湘源岩混源油的特征;④第四类原油仅见于台北凹陷三叠系油藏及红台2、神401井和胜南202井等少量井中,原油成熟度高,生标特征与二叠系源岩相似。台南凹陷主要为稠油,油源主要来自于台北凹陷桃东沟群;稠油降解程度受古构造背景、断层发育及油藏内部连通性等因素的控制,具有东强西弱、上油组降解程度强而下油组降解较弱的特点;原油成熟度低、运移成藏过程中轻质组分的散失以及成藏后期生物降解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是原油稠变的主要原因。托克逊凹陷原油油源主要来自于三叠系湖湘源岩。台北凹陷中侏罗统原油为煤成油的认识与油气勘探实践结果存在明显分歧,具体表现在:①与邻区相比,台北凹陷煤岩富氢组分并不富集;②煤系泥岩的生、排烃性能明显要优于煤岩;③煤岩并不具有“早生早排”的特征;④煤成烃预测资源量与油气探明储量之间明显不匹配;⑤煤成油认识难以解释台北凹陷已发现油藏的油气富集规律;⑥台北凹陷目前发现的天然气,主要为混源成因气。结合其它的一些地质及地球化学证据,认为台北凹陷中下侏罗统煤岩和碳质泥岩虽然能够生成一定数量的液态烃类,但难以大规模地排除并聚集形成大规模的商业性油气田;目前台北凹陷中侏罗统地层中发现的原油,可能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煤成油”,而是深层二叠系湖相泥岩与煤系的“混源油”。

二、煤系源岩倾油倾气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煤系源岩倾油倾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珠江口盆地惠州26-6烃源岩热压模拟实验及生气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概况
2 烃源岩特征
3 烃源岩样品和实验方法
    3.1 烃源岩样品
    3.2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及讨论
    4.1 实验结果
    4.2 惠州26洼文昌组泥岩(Ⅱ1型)油气产率演化特征
    4.3 生烃动力学模型
5 天然气潜力及有利勘探区预测
6 结论

(2)焦石坝地区茅一段储层特征及天然气勘探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1 沉积特征
2 地球化学特征
    2.1 有机质丰度
    2.2 有机质类型
    2.3 有机质成熟度
3 储层物性与孔隙结构特征
    3.1 储层物性特征
    3.2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4 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4.1 无机孔
        4.1.1 粒内孔隙
        4.1.2 粒间孔隙
    4.2 有机质孔
    4.3 微裂缝
        4.3.1 成岩收缩缝
        4.3.2 矿物粒缘缝
        4.3.3 构造裂缝
5 茅口组一段天然气勘探潜力分析
    5.1 地质条件分析
    5.2 储层的含气性分析
    5.3 勘探潜力分析
6 结论

(3)全球特提斯域煤系烃源岩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煤系烃源岩内涵
2 煤系烃源岩发育盆地的分布
3 煤系烃源岩特征
    3.1 煤系烃源岩发育时代与环境
    3.2 煤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3.3 煤系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4 煤系烃源岩发育控制因素
    4.1 母源因素
    4.2 构造与沉积因素
    4.3 保存因素
5 我国沿海盆地煤系烃源岩生烃潜力分析
6 结论

(4)西湖凹陷平湖组不同煤系烃源岩热解生烃差异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背景
2 实验样品及方法
    2.1 样品有机显微组分
    2.2 实验方法及条件
3 实验结果分析
    3.1 气态烃产出特征
    3.2 液态烃产出特征
    3.3 生烃动力学参数
4 平湖组煤系烃源岩生烃演化特征
    4.1 气态烃演化特征
    4.2 液态烃演化特征
5 热解模拟结果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5.1 西湖凹陷煤系烃源岩的倾油倾气性判断
    5.2 西湖凹陷具有煤成油的勘探潜力,西部斜坡带是找油的有利区域
6 结论

(5)柴达木盆地中侏罗世湖-沼相沉积有机地球化学研究-鱼卡凹陷大煤沟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项目来源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侏罗系湖-沼相(含煤地层)沉积及环境变化特征
        1.3.2 煤及含煤地层的有机地球化学
        1.3.3 柴达木盆地侏罗系煤系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
        1.4.1 大煤沟组沉积旋回及层序地层格架
        1.4.2 岩石学与岩石化学特征
        1.4.3 有机岩石学与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1.4.4 大煤沟组湖-沼相富有机质沉积的成因
        1.4.5 湖-沼相富有机质沉积的倾油气性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6 论文完成工作量及主要成果认识
        1.6.1 论文完成工作量
        1.6.2 主要成果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特征
    2.2 地层特征
        2.2.1 柴北缘地层及展布
        2.2.2 柴北缘沉积特征
    2.3 研究区位置
第3章 样品采集及实验分析方法
    3.1 柴页1 井概况
    3.2 样品采集
    3.3 实验分析方法
        3.3.1 岩石化学分析
        3.3.2 有机岩石学分析
        3.3.3 有机地球化学分析
第4章 大煤沟组湖-沼相的沉积旋回特征
    4.1 大煤沟组岩性特征及层序地层格架
        4.1.1 岩性特征及组合
        4.1.2 测井曲线特征与层序地层格架
    4.2 岩石矿物组成特征
        4.2.1 主要矿物组成
        4.2.2 粘土矿物组成
        4.2.3 沉积旋回背景下的矿物组成特征
    4.3 微量元素分布
        4.3.1 稀土元素与物源特征
        4.3.2 元素地球化学的沉积环境指示意义
        4.3.3 湖-沼相沉积时期的古生产力
第5章 湖-沼相沉积物的有机岩石学特征
    5.1 显微组分分类
    5.2 不同岩性沉积物的显微组分组成
        5.2.1 泥页岩显微组分特征及组成
        5.2.2 油页岩显微组分特征及组成
        5.2.3 煤显微组分特征及组成
        5.2.4 砂岩显微组分特征
    5.3 沉积旋回背景下的显微组分组成变化特征
第6章 湖-沼相沉积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6.1 可溶有机质族组成
    6.2 饱和烃生物标志物分布特征
        6.2.1 正构烷烃、无环类异戊二烯烃
        6.2.2 甾萜类化合物
    6.3 芳香烃分子标志物分布特征
        6.3.1 树脂生源化合物指标
        6.3.2 芳构化藿烷和芳构化甾烷
第7章 镜质体反射率的影响因素及频率分布
    7.1 镜质体反射率的影响因素
        7.1.1 地质因素的影响
        7.1.2 镜质体反射率测试的影响
    7.2 随机反射率统计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7.2.1 反射率测试模式下的类镜质组分
        7.2.2 不同岩性样品的随机反射率频率分布特征
        7.2.3 不同沉积微相的镜质体反射率及其频率分布特征
    7.3 侏罗系湖-沼相镜质体反射率异常的影响因素
第8章 湖-沼相富有机质沉积的成因及其倾油倾气性
    8.1 湖泊-沼泽环境演变的地球化学记录
        8.1.1 古气候特征
        8.1.2 生物群落与有机质供给
        8.1.3 沉积位置与水体环境
        8.1.4 异常样品的成因浅析
    8.2 湖-沼相沉积的有机质富集的影响因素及富集机制
        8.2.1 沉积旋回背景下有机质富集的影响因素及主控因素分析
        8.2.2 有机质富集的地质模式
    8.3 大煤沟组湖-沼相沉积的倾油倾气性
        8.3.1 西北地区煤系烃源岩的评价标准
        8.3.2 大煤沟组湖-沼相沉积的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
        8.3.3 大煤沟组湖-沼相沉积的倾油、倾气性
第9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版及说明
附录B 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准南博格达山周缘二叠系烃源岩地化特征及生烃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烃源岩评价
        1.2.2 油源对比
    1.3 研究区现状
        1.3.1 勘探现状
        1.3.2 烃源岩研究现状
        1.3.3 油气分布特征及油源分析研究现状
    1.4 存在问题与研究思路
        1.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研究成果与认识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区域构造特征
    2.2 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史
    2.3 沉积地层特征
第3章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潜力评价
    3.1 烃源岩的概念
    3.2 烃源岩评价标准
    3.3 泥岩厚度分布特征
    3.4 有机质丰度
    3.5 有机质类型
    3.6 有机质成熟度
第4章 二叠系烃源岩贡献分析及有效烃源岩确定
    4.1 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及类型
    4.2 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及类型
    4.3 油源贡献分析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烃源岩特征及其对天然气富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
        1.2.2 烃源岩测井评价
        1.2.3 煤系烃源岩生烃特征
    1.3 研究区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位置
    2.2 地层发育特征
    2.3 构造演化特征
第三章 烃源岩地质特征
    3.1 岩性特征
    3.2 平面展布特征
        3.2.1 暗色泥岩
        3.2.2 碳质泥岩
        3.2.3 煤层
    3.3 纵向组合特征
        3.3.1 源夹储型
        3.3.2 源储互层型
        3.3.3 储夹源型
第四章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4.1 有机质丰度
        4.1.1 有机碳含量
        4.1.2 生烃潜量
        4.1.3 氯仿沥青“A”
    4.2 有机质类型
        4.2.1 干酪根显微组分
        4.2.2 热解参数
        4.3.3 生物标志化合物
    4.3 有机质成熟度
        4.3.1 镜质体反射率
        4.3.2 热解参数
    4.4 主力烃源岩评价
第五章 烃源岩生烃特征
    5.1 生烃模拟
        5.1.1 参数选择
        5.1.2 单井模拟
        5.1.3 二维模拟
    5.2 生烃强度
        5.2.1 参数选择
        5.2.2 计算结果
    5.3 生烃差异性
第六章 烃源岩特征对天然气富集的影响
    6.1 天然气成因类型
    6.2 生烃中心影响天然气富集范围
    6.3 源储配置影响天然气富集层系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焉耆盆地煤系源岩特征、生烃机理及烃源岩倾向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类型煤系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1.1有机质丰度
    1.2有机质母质类型
    1.3有机质演化
2煤系源岩有机显微组分组成及生烃机理
    2.1显微组分组成
    2.2生烃机理
3侏罗纪煤系源岩热压模拟实验
    3.1中下侏罗统煤岩、碳质泥岩和煤系泥岩热压模拟液态烃产率
        3.1.1煤系泥岩热压模拟液态烃产率
        3.1.2碳质泥岩热压模拟液态烃产率
        3.1.3煤岩热压模拟液态烃产率
    3.2中下侏罗统煤岩、碳质泥岩和煤系泥岩热压模拟气态烃产率
        3.2.1煤岩的气态烃产率
        3.2.2碳质泥岩的气态烃产率
        3.2.3煤系泥岩的气态烃产率
4结论与分析

(9)不同煤系源岩生烃特征的黄金管热模拟实验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实验
    1.1 样品介绍
    1.2 黄金管热模拟实验
    1.3 分析定量方法
        1.3.1 气态烃定量
        1.3.2 轻烃定量
        1.3.3 液态烃定量
        1.3.4 同位素分析
2 结果和讨论
    2.1 不同煤系源岩生油特征的差异
    2.2 不同煤系源岩热解生气特征的差异
    2.3 气态烃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差异
3 结论

(10)吐鲁番坳陷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煤成油研究现状及主要内容
    1.3 目前吐鲁番坳陷油气成因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2 盆地区域地质及含油气系统特征
    2.1 盆地区域地质特征
    2.2 盆地沉积特征
    2.3 盆地含油气系统特征
3 烃源岩生烃特征
    3.1 源岩分布特征
    3.2 有机质丰度
    3.3 源岩成烃母质类型
    3.4 烃源岩热演化特征
    3.5 烃源岩生标组成特征
4 吐鲁番坳陷原油成因类型及分布特征
    4.1 原油成因类型划分
    4.2 不同类型原油分布特征
5 台北凹陷原油成因分析
    5.1 台北凹陷上含油气系统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5.2 上含油气系统原油成熟度特征
    5.3 上含油气系统原油油源分析
    5.4 中含油气系统原油油源分析
6 台南凹陷稠油成因分析
    6.1 原油物性及地球化学特征
    6.2 稠油油源分析
    6.3 稠油降解程度及分布特征
    6.4 稠油成因机制分析
    6.5 稠油成藏及稠化过程分析
    6.6 台南凹陷稀油显示的发现及其意义
7 托克逊凹陷原油油源分析
    7.1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7.2 原油油源分析
8 煤成油实践效果分析与形成机制探讨
    8.1 吐哈盆地煤成油的研究历史及主要认识
    8.2 煤成油气田的勘探发现历史回顾
    8.3 煤成油勘探实践效果分析
    8.4 “煤成油”形成机制探讨
    8.5 结果讨论
主要结论和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四、煤系源岩倾油倾气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珠江口盆地惠州26-6烃源岩热压模拟实验及生气潜力[J]. 史玉玲,刘杰,温华华,龙祖烈,牛胜利. 海洋地质前沿, 2021(11)
  • [2]焦石坝地区茅一段储层特征及天然气勘探潜力[J]. 赵培荣.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21(05)
  • [3]全球特提斯域煤系烃源岩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 屈童,黄志龙,王瑞,谭思哲,李志远,郭小波,赵静,潘永帅.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21(05)
  • [4]西湖凹陷平湖组不同煤系烃源岩热解生烃差异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J]. 谭思哲,侯凯文,覃军,汤睿,杨敏.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04)
  • [5]柴达木盆地中侏罗世湖-沼相沉积有机地球化学研究-鱼卡凹陷大煤沟组为例[D]. 秦婧.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6]准南博格达山周缘二叠系烃源岩地化特征及生烃潜力分析[D]. 郑铎.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7]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烃源岩特征及其对天然气富集的影响[D]. 潘珂.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8]焉耆盆地煤系源岩特征、生烃机理及烃源岩倾向性研究[J]. 李洪,姚亚明,张俊敏,陈建军,赵娟娟. 西北地质, 2015(01)
  • [9]不同煤系源岩生烃特征的黄金管热模拟实验对比研究[J]. 毛榕,米敬奎,张水昌,何坤.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2(06)
  • [10]吐鲁番坳陷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研究[D]. 苏传国.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09)

标签:;  ;  ;  

煤系烃源岩油气倾角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