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在果树上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果树上的应用

一、生物技术在果树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蔡志平[1](2020)在《三种功能植物对苹果园绣线菊蚜及其捕食性天敌的调控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利用农业措施保护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天敌资源,以增强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是害虫综合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大面积单种作物生态系统中,基于功能植物的种植以维持和增加天敌的种类和数量是增强天敌控害功能的有效手段。在华北地区,苹果大面积集约化种植,害虫容易大量发生,而天敌资源相对较少。绣线菊蚜Aphis spiraecola是苹果的主要害虫之一,具有分布范围广、繁殖速度快、发生代数多、危害严重等特点。在苹果园中种植功能植物,可以增强果园微景观中天敌的控害功能,但这功能的发挥,势必受到微景观中功能植物种类变化的影响。本论文于2018-2019年连续2年在山东烟台以红富士苹果园内绣线菊蚜及其捕食性天敌为研究对象,以三种功能植物(二月兰Orychophragmus violaceus、蛇床草Cnidium monnieri、金盏菊Calendula officinalis)为作用因子,以苹果树-功能植物微景观为研究系统,研究了绣线菊蚜及其捕食性天敌在微景观中的发生动态、分布格局、转移扩散、捕食能力及控害功能等,以揭示苹果园微景观中维持天敌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的信息联系机制,为利用功能植物对果园害虫进行生态调控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功能植物对绣线菊蚜及其捕食性天敌种群数量动态的作用通过对三种功能植物-苹果树微景观生态系统中绣线菊蚜及其捕食性天敌种群数量调查发现,二月兰在3月下旬开始开花,能够吸引黑带食蚜蝇Episyrphus balteata、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和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等捕食性天敌,可为天敌在前期提供食物资源及栖息场所;在二月兰种植区的苹果树上,黑带食蚜蝇(0.62头/枝)、中华通草蛉(0.22头/枝)、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0.66头/枝)和三突花蛛Misumenops tricuspidatus(0.12头/枝)的种群数量都显着高于对照区,绣线菊蚜种群数量(179.88头/枝)显着低于对照区(287.85头/枝)。蛇床草在5月中旬开始开花,能够吸引异色瓢虫、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中华通草蛉及黑带食蚜蝇等捕食性天敌,可为天敌在前中期提供花粉、花蜜、替代猎物(胡萝卜微管蚜Semiaphis heraclei)等食物资源和栖息场所,其上涵养的捕食性天敌种群数量最多;在蛇床草种植区的苹果树上,异色瓢虫(1.18头/枝)、中华通草蛉(1.38头/枝)、黑带食蚜蝇(0.53头/枝)和三突花蛛(0.28头/枝)的种群数量都显着高于对照区,绣线菊蚜种群数量(147.38头/枝)极显着低于对照区(287.85头/枝)。金盏菊在6月上旬开始开花,能够吸引黑带食蚜蝇、多异瓢虫、中华通草蛉和三突花蛛等捕食性天敌,可为天敌在中后期提供食物资源及栖息场所;在金盏菊种植区的苹果树上,异色瓢虫(0.90头/枝)、中华通草蛉(0.13头/枝)、黑带食蚜蝇(0.52头/枝)和三突花蛛(0.09头/枝)的种群数量都显着高于对照区,且在绣线菊蚜发生的第二高峰期(8月下旬)其种群数量(12.02头/枝)显着低于其它各区。在绣线菊蚜发生高峰期,苹果树上绣线菊蚜种群与捕食性天敌总种群数量之间呈显着负相关。进一步通过罩笼排除试验显示,在绣线菊蚜发生前期二月兰种植区生物控害指数较高(32.71%),发生高峰期蛇床草种植区生物控害指数较高(47.56%)。说明功能植物种植对绣线菊蚜有较好的控制作用。2.主要捕食性天敌在功能植物蛇床草与苹果树之间的转移扩散通过微量元素标记技术检测铷(Rb)元素在食物链中的传递与变化,结果发现Rb可通过植物叶片喷雾或土壤浇灌的方式在蛇床草-胡萝卜微管蚜-异色瓢虫这条食物链中传递。其中,在喷雾Rb处理中,蛇床草叶片、花朵及胡萝卜微管蚜体内的Rb含量随时间呈下降趋势,异色瓢虫体内的Rb含量呈先上升再下降趋势;在浇灌Rb处理中,叶片、花朵、胡萝卜微管蚜和异色瓢虫体内的Rb含量随时间都呈先上升再下降趋势;其中异色瓢虫在喷雾处理第3 d后其体内Rb含量最高(0.62μg/mL)。进一步在田间通过Rb标记追踪主要捕食性天敌(异色瓢虫、中华通草蛉)从蛇床草向苹果树的转移扩散过程表明,异色瓢虫2018年和2019年的转移率分别为44.04%和66.86%,中华通草蛉2018年和2019年的转移率分别为96.79%和80.09%。说明异色瓢虫和中华通草蛉可从功能植物蛇床草转移到苹果树上去发挥其控害功能。3.异色瓢虫对绣线菊蚜与胡萝卜微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和选择偏好性根据异色瓢虫对绣线菊蚜与胡萝卜微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与选择偏好测定表明,各虫态异色瓢虫对绣线菊蚜和胡萝卜微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为HollingⅡ型,且雌成虫对绣线菊蚜(143.6头)和胡萝卜微管蚜(137.6头)的日捕食量均为最大;雌成虫对绣线菊蚜的捕食能力最强(411.28),雄成虫对胡萝卜微管蚜的捕食能力最强(356.40)。各虫态异色瓢虫对绣线菊蚜和胡萝卜微管蚜的寻找效应都随蚜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且呈显着的线性相关;由于自身密度干扰,在蚜虫密度不变的情况下,异色瓢虫成虫随自身密度的增加其捕食量逐渐下降。在两种蚜虫共存的情况下,当总密度较低(食物不足)时,异色瓢虫对两种蚜虫均无显着的偏好性;当总密度较高(食物充足)时,异色瓢虫对绣线菊蚜表现出显着的正偏好性,对胡萝卜微管蚜表现出显着的负偏好性。4.蛇床草吸引异色瓢虫的化学信息机制室内嗅觉行为选择测试显示,异色瓢虫成虫对健康和蚜虫危害蛇床草植株的选择率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但对健康和蚜虫危害植株的选择率之间无显着性差异。经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GCEAD)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筛选和鉴定,在健康植株和蚜虫危害植株挥发物中,对异色瓢虫成虫有电生理反应的活性物质都是邻二乙苯(1,2-diethylbenzene)和对二乙苯(pdiethylbenzene)。通过室内嗅觉行为和田间诱集验证,两种活性物质均能显着地吸引异色瓢虫成虫。说明邻二乙苯和对二乙苯是蛇床草吸引异色瓢虫的主要化学信息物质。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三种功能植物二月兰、蛇床草和金盏菊由于开花期不同,分别能在苹果树生长的前期、前中期和中后期涵养龟纹瓢虫、异色瓢虫、多异瓢虫、中华通草蛉、黑带食蚜蝇和三突花蛛等捕食性天敌,这些捕食性天敌在微景观中可从功能植物向苹果树上转移扩散,从而对苹果主要害虫绣线菊蚜进行生物控制。本论文解析了不同功能植物对绣线菊蚜及其捕食性天敌的影响,追踪了天敌在微景观中的转移扩散规律,研究了天敌对主要猎物的捕食能力及选择偏好,定量评价了自然天敌对绣线菊蚜的控害功能,揭示了功能植物维持天敌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的化学信息联系机制,阐明了苹果树-功能植物微景观中主要害虫和捕食性天敌种群发生的格局、过程、机制及功能,为建立通过功能植物种植以增强自然天敌生物控害功能的应用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胡福初[2](2019)在《荔枝矮化性状的鉴定评价与遗传研究》文中提出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是我国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特色果树,传统管理模式下,荔枝树体高大,可生长至十几米至几十米高,给生产管理造成不便。近年来,矮化栽培已成为我国果园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栽培模式,而矮化品种或砧木的开发利用是实现矮化栽培的重要途径。目前荔枝果园通常采取回缩修剪方式以控制株高实现矮化栽培,矮化种质资源缺乏有效培育和利用,矮化相关性状的发生机制与遗传规律尚不清楚。本研究系统开展了荔枝矮化性状鉴定评价、相关基因的筛选、遗传分离规律及QTL定位等工作,为荔枝矮化资源的发掘与创新利用提供理论参考。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荔枝种质资源的枝梢长度、枝梢粗度、复叶长度、叶柄粗度、节间长度、叶片长度、叶片宽度、枝皮率等矮化相关表型进行测定分析,发现除了枝皮率之外的7个矮化相关性状之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根据相关性状的公因子分析结果,提出了荔枝矮化指数(D值)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建立了基于矮化指数判定荔枝矮化级别的标准,并对120份荔枝资源矮化特性进行了评价分级,分级结果与实践经验的判断基本相符;同时,通过枝皮率的比较分析,明确了枝皮率与枝梢直径呈现显着性负相关,相关系数达到了-0.69,而且在枝梢直径相近的情况下,不同品种之间枝皮率没有显着性差异,因而认为枝皮率不适宜作为荔枝矮化性状评价的关键指标。(2)分别以极乔化品种‘妃子笑’和矮化品种‘紫娘喜’的叶片和顶芽为材料,通过RNA-Seq测序比较矮化与乔化品种之间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共组装得到了55,810条unigenes,大约81.69%(45,740)的基因序列能够比对至少1个公共数据库进行功能注释;共计检测到了差异表达基因9190条,其中两品种顶芽之间有3,248个差异表达基因,叶片之间有1750个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其它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遗传信息过程”、“氧化磷酸化”等相关生物学过程;重点分析了42个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和69个能量代谢途径中涉及的差异基因,在对部分差异基因以及赤霉素生物合成与代谢相关基因进行q RT-PCR验证之后,将3个Lc GA2oxs转入烟草进行过表达分析,发现Lc GA2oxs在烟草中的超表达导致了转基因植株的明显矮化,说明Lc GA2oxs具有一定的“致矮”功能,并可能参与到荔枝的矮化形成过程。(3)以矮化品种‘紫娘喜’为母本,极乔化品种‘妃子笑’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SRAP分子标记对实生后代进行真假杂种鉴定,调查分析杂交后代矮化相关性状的分离规律及特点。结果表明,通过杂交一共得到了266株实生后代,经SRAP分子标记筛选出194份真杂种,真杂种率为72.9%,最终成活178株用于构建群体;对群体进行田间调查,明确了株高、新梢长度、复叶柄长度等8个矮化相关性状以及矮化指数的分离特点,各表型的变异系数为11.50%~23.23%,中亲优势为-7.37%~18.68%,存在较明显的趋中遗传。总体来看,本研究构建的杂交群体大小适中,目标性状分离显着,符合作图群体构建的相关要求。(4)以‘紫娘喜’ב妃子笑’的F1群体为作图群体,基于GBS技术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构建荔枝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并进行矮化相关性状的QTL定位研究,结果显示,鉴定得到了8,654,911个SNP标记,分为八种分离模式,其中可用于F1个体基因分型的分离类型包括hk×hk、lm×ll、ef×eg、ab×cd和nn×np等5种标记数量5,100,050个;经筛选过滤,3027个SNP标记上图并分布在15个连锁群上,总的遗传距离为1711.97 c M,平均遗传距离为0.57 c M,图谱质量总体较高;对8个矮化相关性状进行QTL分析,检测到了37个QTL位点,可以解释8.0%至14.7%(平均值=9.7%)的表型变异,在其中的32个QTL区域内发现126个候选基因,根据候选基因功能注释及差异表达情况进行分析,获得了82个候选基因的注释信息以及50个双亲间有显着性差异表达的基因,这些基因在调控荔枝矮化方面的作用和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王现行[3](2019)在《中国野生毛葡萄转录因子VqWRKY52抗病功能和调控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葡萄是世界上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果树,其栽培面积和产量位居全球果业第二。随着人们对葡萄及其制品中营养成分的研究,特别是特异功能成分白藜芦醇的含量为各类水果之首,其具抗癌、防心血管病的功效,使近年来世界范围内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世界上欧洲葡萄(Vitis vinifera L.)栽培面积广,果实品质好,但其抗病性差,尤其是葡萄白粉病、灰霉病、霜霉病等真菌病害,每年给生产上造成巨大的损失。近年来植物抗病分子机理在拟南芥、烟草、水稻等模式植物中已被广泛研究,其中WRKY转录因子在植物抗病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功能。本课题组前期系统开展了葡萄WRKY转录因子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及抗病、感病野生葡萄资源在不同病原菌诱导下的差异基因表达分析,筛选出了白粉菌诱导显着差异表达的VqWRKY52基因。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先进的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建立了一套成熟的葡萄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体系,实现了VvWRKY52基因的纯合突变,获得了VvWRKY52功能缺失的葡萄突变体材料,并利用过表达和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获得的基因沉默转基因葡萄材料开展了WRKY52基因抗白粉病功能研究及参与葡萄抗白粉病的调控机理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模式植物初步鉴定了VqWRKY52基因抗白粉病功能。用水杨酸(SA)处理葡萄叶片,结果表明VqWRKY52可以受SA的诱导表达,之后进行了烟草瞬时转化实验,结果同样表明VqWRKY52可以受SA的诱导表达。为了进一步鉴定VqWRKY52的功能,将VqWRKY52在拟南芥中异源表达。其过表达株系增强了拟南芥对白粉菌和丁香假单胞菌的抗性,但降低了对灰霉菌的抗性。同时,台盼蓝染色发现,过表达株系在接种病原菌后出现了强烈的过敏反应,暗示了VqWRKY52基因可能通过调控过敏反应的强弱来增强对病原菌的抗性。此外,在不同病原菌侵染后,比较了转基因株系和野生型植株之间各种防御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表明,过表达株系中SA信号通路被加强。所有这些结果表明VqWRKY52在SA依赖性信号转导途径中起重要作用,并且它可以增强病原菌诱导的过敏反应来调控植物对病原菌的抗性。2、建立了葡萄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体系,获得了VvWRKY52突变体材料和过表达株系。利用CRISPR/Cas9多靶点编辑系统,针对VvWRKY52基因的第一外显子区域设计了四个靶点,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葡萄原胚团遗传转化方法,成功获得了72株转基因再生植物。对转基因第一代植物进行DNA水平鉴定,证实了72个株系均为阳性植株,之后,在72个阳性株系中鉴定得到了22个突变株系。其中,15个株系是等位基因纯合突变,7个株系是杂合突变。在突变株系中发现了一系列编辑事件,包括大片段的缺失,少量碱基的缺失和插入,其中少量碱基的缺失是最常出现的突变类型。同时还发现,不同的靶点之间可以协同作用,实现对目标区域的精确敲除。表明了CRISPR/Cas9技术可以在葡萄上实现一个基因或多个基因的同时功能缺失,也可以对某些基因的特定结构域进行精确的敲除。另外,对所有四个靶点潜在的脱靶位点进行了突变检测,结果并没有发现脱靶事件。此外,葡萄中VvWRKY52的功能缺失株系增加了对灰霉菌的抗性。同时,本研究构建了VqWRKY52过表达载体,通过葡萄遗传转化获得了VqWRKY52基因的过表达株系,通过DNA和RNA水平鉴定获得了阳性的过表达株系。之后将所有的过表达株系和功能缺失株系进行了大量扩繁和炼苗。3、明晰了葡萄WRKY52基因抗白粉菌功能及其调控机理。对WRKY52基因的葡萄过表达株系,功能缺失株系和野生型WT接种了白粉菌,结果表明过表达株系显着增强了对白粉菌的抗性,而功能缺失株系降低了对其的抗性。随后本研究对白粉菌接种后的叶片进行了转录组分析。通过对差异基因的功能富集发现,过表达株系中木质素合成途径相关基因在本底水平被加强了,而在功能缺失株系中被抑制了,这表明了WRKY52基因可以通过调控植物木质素合成来调控对病原菌的抗性。同时在功能缺失株系中,大量的超出正常水平的差异基因被发现,推测这可能是功能缺失株系本身的免疫反应因WRKY52基因的缺失而被打破的一个信号,植物需要调用更多的资源来抵抗病原菌的侵入。随后,在受WRKY52基因影响的各差异基因集合中进行了启动子区域的motif和转录因子富集分析,结果表明WRKY52基因可能通过调控bHLH,NAC,ERF等转录因子来实现对不同生物学过程的调控。同时,本研究通过WGCNA的分析,找到了与WRKY52基因表达模式类似grey60模块,随后本研究在grey60模块中均受过表达和功能缺失后差异表达的基因集合中也富集到了bHLH,NAC,ERF和WRKY等转录因子,后在这些基因启动子区域发现了大量的W-box。综合这些结果表明,WRKY52基因可以调控bHLH,NAC,ERF等转录因子,之后这些转录因子再来调控下游相关的抗病信号通路。

吴潇,齐开杰,殷豪,张绍铃[4](2016)在《诱变技术在落叶果树育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对利用诱变技术开展落叶果树育种的研究进展,包括诱变方法、诱变育种取得的成果及发展趋势等进行了综述,指出目前诱变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诱变技术与杂交、离体培养及基因组学研究结合用于育种进行了展望。

魏树伟[5](2016)在《钙调控‘南果梨’果实香气形成及释放的生理机制与PuADH1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香气是重要的果实品质指标之一,但我国主栽梨品种香味较淡,无法与西洋梨竞争。提高果实香气是当前我国梨产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针对这一产业问题,本研究以香气浓郁的南果梨果实为试材,在研究外源钙调控’南果梨’果实香气生理机制的基础上,采用RNA-seq表达谱分析技术和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了 ’南果梨’果实成熟、后熟过程中及钙处理下差异表达的基因及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途径,同时从’南果梨’中克隆了 PuADH1基因,并进了转化番茄功能验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采前外源钙处理对’南果梨’果实香气组成和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钙处理’南果梨’果实中的总钙和水溶性钙含量显着增加,采前钙处理提高了 ’南果梨’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钙处理’南果梨’果实和对照香气物质种类差异不显着,但钙处理显着提高了’南果梨’果实香气物质含量。采前钙处理使’南果梨’果实中的酯类物质,尤其是乙酯类物质的含量显着上升,乙醇、乙醛等物质的含量也显着上升,但钙处理抑制了果实乙烯的生成。钙处理提高’南果梨’果实香气物质含量主要是通过脂肪酸代谢途径实现的。2.以采前15天钙处理’南果梨’果实为材料,研究了钙处理提高’南果梨,果实香气的生理机制。采前钙处理使’南果梨’果实表皮蜡质层结构、果点结构、细胞排列发生了明显变化。成熟时,钙处理果实果皮蜡质层厚度和覆盖均匀度均低于对照;果实后熟5天时,钙处理果实蜡质层几乎完全脱落,对照果皮蜡质层仅部分脱落。钙处理’南果梨’果实果皮果点中心空隙较对照大,果点周围蜡质层脱落较对照多。钙处理’南果梨’果实表层细胞间隙较对照增大,细胞内含物较对照增多。采前喷钙处理后’南果梨’果实内钙的主要沉积部位包括细胞间隙、细胞壁、液泡、细胞质、导管等。与对照相比钙处理使’南果梨’果实表皮蜡质含量略有降低,但未达显着水平’南果梨’果实表皮蜡质化学组分主要包括烷烃、烯烃、链烷酸、醛类、萜类等,钙处理和对照果皮蜡质化学组分的种类没有差异。从’南果梨’果实中共分离鉴定出可溶性糖4种,有机酸6种、氨基酸15种,脂肪酸32种。钙处理显着提高了 ’南果梨,果实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其中商熟期钙处理果实亚油酸含量较对照提高了 223%,亚麻酸含量较对照提高了 740%。采前钙处理显着提高了 ’南果梨’ 果实乙醇脱氢酶(ADH)、丙酮酸脱羧酶(PDC)和脂氧合酶(LOX)的活性,其中商熟期ADH的活性较对照提高了417.68%。因此认为,钙处理通过提高代谢底物(亚油酸、亚麻酸)的含量及ADH、PDC和LOX等酶的活性从而提高了 ’南果梨’果实香气。’南果梨’果实中共分离鉴定出7种键合态香气物质,钙处理显着降低了键合态香气物质的总含量,其中果皮中键合态香气物质的含量较对照减少了 26.74%,果肉中键合态香气物质的含量较对照减少了 11.11%。钙处理使β-葡萄糖苷酶活性显着高于对照,其中商熟期钙处理果实果皮β-葡萄糖苷酶活性为对照的146.25%,钙处理果实果肉β-葡萄糖苷酶活性为对照的124.44%。因此,钙处理通过提高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促进了键合态香气释放,从而提高了 ’南果梨’果实香气。3.采用基于GC-MS和LC-MS的代谢组学技术,对成熟、后熟过程及钙处理、对照’南果梨’果实进行了代谢组学分析。成功建立了各分析组的PCA、PLS-DA、OPLS-DA多维统计分析模型,并结合统计分析,筛选出了各处理间的差异代谢物,对差异代谢物进行了 pathway分析。GC-MS共鉴定出111种化合物,差异较大的代谢物包括:甘氨酸、天冬酰胺、2-羟基戊酸、葡萄糖-1-磷酸、葡糖二酸、异麦芽酮糖醇等。对差异代谢物进行了 pathway分析,结果显示,戊糖和葡萄糖醛酸酯互换,黄酮类化合物合成,氰基氨基酸代谢等代谢通路存在差异。LC-MS共筛选得到141个差异代谢物,主要差异代谢物包括:氟伏沙明酸,黄嘌呤,9-择基-4-甲氧基补骨脂素9-葡萄糖苷,L-天门冬氨酸,双花母草素,异柠檬酸,L-天门冬酰胺,咖啡酸基苹果酸,半乳糖醇等。主要差异代谢通路包括:源于组氨酸和嘌呤的生物碱合成,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代谢,源于鸟氨酸、赖氨酸、烟酸的生物碱合成,咖啡因代谢,氮代谢,植物激素合成,氨酰基-转移核糖核酸合成,柠檬酸循环(三羧酸循环),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丁酸甲酯代谢,苯丙酯类合成等。4.利用表达谱测序技术对’南果梨’果实成熟、后熟过程的三个阶段及外源钙处理、未用钙处理的6个样本进行了表达谱测序分析。6个样本文库产生了16,661,134-18,800,372的原始数据,平均有69.81%的测序序列能定位到参考梨基因组上。在6个库中总共有10,776个基因差异表达,差异表达基因GO聚类分析和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分为36个功能组和37条代谢通路。脂肪酸代谢通路基因FAD、ADH、PDC、LOX、lipase及一些转录因子存在差异表达,且与果实香气合成存在较高相关性。采用qRT-PCR方法证实了表达谱数据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利用香气成分、代谢组与表达谱数据关联分析,筛选出了 ’南果梨’了香气合成、释放相关候选基因,为深入研究梨果实香气调控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数据参考。5.ADH是梨果实香气物质形成的关键酶。本研究利用同源克隆技术,从’南果梨’果实中克隆到编码ADH的基因(Pbr027959.1,Aldehyde dehydrogenase family3 member 11),命名为PuADH1。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核苷酸及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理化性质、结构域分析,并建立系统进化树。PuADH1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RF),大小为1683bp,编码561个氨基酸,与苹果进化关系最近。构建了PuADH1基因与绿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拟南芥原生质体,激光共聚焦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表明PuADH1基因定位在细胞质中。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RI101-PuADH1并转化番茄进行功能验证,获得4个转基因株系。过表达PuADH1基因的番茄植株形态表型没有明显改变,但转基因番茄叶片和果实挥发性香气物质发生了显着改变,香气物质总量、醇类和醛类含量显着高于对照。

赵玉彪[6](2015)在《生物技术在果树上应用与未来前景》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新技术新设备更是层出不穷。果树在培育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生物技术,则会有更多的产量从而获得非常丰富的经济价值。现如今随着生物技术不断成熟和完善,当前生物技术已经在果树培育上有了非常多的应用。本文主要分析和研究了生物技术在果树上的应用现状,然后结合我国当前的综合形势对生物技术在果树上的应用未来发展方向予以简要分析。

薛辉,曹尚银,李好先,牛娟,张富红,赵弟广[7](2015)在《转录组技术在果树研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转录组技术的概念及研究的技术手段,并重点综述了转录组在果树的品种鉴定、生长发育、逆境胁迫以及发现新基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果树上的应用前景。

薛辉,曹尚银,牛娟,李好先,张富红,赵弟广[8](2014)在《转录组技术在果树研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转录组研究是基因功能及结构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随着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转录组技术是目前研究基因表达的主要手段之一。转录组在果树研究中有不少成功的应用。本文主要介绍了转录组技术的概念及研究的技术手段,并重点综述了转录组在果树的品种鉴定、生长发育、逆境胁迫以及发现新基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果树上的应用前景。

王纶,王星玉,温琪汾,元改香,王树红,王林梅[9](2013)在《GPIT生物制剂在苹果树上的应用》文中指出GPIT生物制剂能够大幅度提高作物的光合效率和抗逆能力,使其生长旺盛,从而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采用不同浓度GPIT生物制剂对红富士和丹霞苹果进行了浇根和叶面喷施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GPIT处理的红富士和丹霞苹果在特性、品质、产量因子和产量上都表现出明显的效果,高浓度处理比低浓度处理效果更好;品种之间的效果差异不大,只是在效果的表达形式上有所不同。

胡淑英,张春红,王小敏,李维林,吴文龙[10](2012)在《cDNA-AFLP技术在果树生物技术育种上的应用》文中提出cDNA-AFLP技术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植物基因分离与表达研究的mRNA指纹图谱技术,具有可靠、高效的优点。在果树生物技术应用方面,目前该技术在第一代果树中应用居多且已取得大量成果,在第二代果树上仅有少量报道,在第三代果树上的应用处于起步阶段。在简单叙述其基本原理和特点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其在果树基因分析研究中的应用,包括芽变突变体鉴定、基因分离、基因表达特性分析以及指纹图谱构建,并对其在果树生物技术育种研究上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二、生物技术在果树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物技术在果树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三种功能植物对苹果园绣线菊蚜及其捕食性天敌的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功能植物在害虫生态调控中的研究现状
        1.1.1 保护性生物控制在生态调控中的作用
        1.1.2 生境管理在生态调控中的作用
        1.1.3 功能植物在害虫生态调控中的作用
        1.1.4 功能植物在果园生态调控中的应用
    1.2 铷元素标记技术在昆虫生态学中的应用
        1.2.1 铷元素标记在害虫转移扩散过程中的应用
        1.2.2 铷元素标记在天敌转移扩散过程中的应用
        1.2.3 铷元素标记在昆虫配偶竞争过程中的应用
    1.3 植物挥发物与昆虫之间的关系
        1.3.1 植物挥发物的作用
        1.3.2 植物挥发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3.3 植物挥发物对植食性昆虫行为的影响
        1.3.4 植物挥发物对天敌行为的影响
        1.3.5 植物挥发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4 绣线菊蚜研究现状
        1.4.1 绣线菊蚜概述
        1.4.2 绣线菊蚜的防治现状
    1.5 本论文中的三种功能植物概述
        1.5.1 二月兰
        1.5.2 蛇床草
        1.5.3 金盏菊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功能植物对绣线菊蚜及其捕食性天敌种群动态的作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1.3 绣线菊蚜及天敌调查
        2.1.4 自然天敌对绣线菊蚜生物控制的定量分析
        2.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功能植物上捕食性天敌的组成
        2.2.2 主要捕食性天敌在三种功能植物上的发生动态
        2.2.3 功能植物种植区苹果树上捕食性天敌的组成
        2.2.4 功能植物种植区苹果树上主要捕食性天敌的发生动态
        2.2.5 绣线菊蚜在不同功能植物种植区苹果树上的发生动态
        2.2.6 苹果树上捕食性天敌与绣线菊蚜种群的相关性
        2.2.7 功能植物对绣线菊蚜生物控制的定量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主要捕食性天敌在蛇床草与苹果树之间的转移扩散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植物
        3.1.2 供试虫源
        3.1.3 试验主要试剂
        3.1.4 试验主要仪器
        3.1.5 试验方法
        3.1.6 样品处理
        3.1.7 铷元素含量测定
        3.1.8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Rb在蛇床草-胡萝卜微管蚜-异色瓢虫食物链中的变化
        3.2.2 异色瓢虫体表喷施RbCl溶液对其体内Rb含量的影响
        3.2.3 Rb在蛇床草-胡萝卜微管蚜-异色瓢虫食物链中的传递
        3.2.4 异色瓢虫成虫从蛇床草向苹果树的转移扩散
        3.2.5 中华通草蛉成虫从蛇床草向苹果树的转移扩散
    3.3 讨论
第四章 异色瓢虫对绣线菊蚜和胡萝卜微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和选择偏好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虫源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虫态异色瓢虫对绣线菊蚜和胡萝卜微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
        4.2.2 不同虫态异色瓢虫对绣线菊蚜和胡萝卜微管蚜的寻找效应
        4.2.3 异色瓢虫成虫取食绣线菊蚜和胡萝卜微管蚜的密度干扰反应
        4.2.4 异色瓢虫成虫对绣线菊蚜和胡萝卜微管蚜的选择偏好
    4.3 讨论
第五章 蛇床草吸引异色瓢虫的化学信息机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植物
        5.1.2 供试昆虫
        5.1.3 试验主要试剂
        5.1.4 主要仪器
        5.1.5 试验方法
        5.1.6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异色瓢虫成虫对蛇床草健康植株和蚜虫危害植株的嗅觉行为选择
        5.2.2 活性物质的筛选与鉴定
        5.2.3 异色瓢虫成虫对活性物质的嗅觉行为反应验证
        5.2.4 活性物质对异色瓢虫的田间诱集效果
    5.3 讨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功能植物对绣线菊蚜及其捕食性天敌种群动态的作用
        6.1.2 主要捕食性天敌在蛇床草和苹果树之间的转移扩散
        6.1.3 异色瓢虫对绣线菊蚜和胡萝卜微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和选择偏好
        6.1.4 蛇床草吸引异色瓢虫的化学信息机制
    6.2 全文总结
    6.3 创新点
    6.4 展望
        6.4.1 功能植物组合
        6.4.2 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组合
        6.4.3 功能植物的其它功能研究
        6.4.4 活性物质的混配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2)荔枝矮化性状的鉴定评价与遗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及英汉对照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果树矮化栽培技术的应用
        1.1.2 果树矮化性状的鉴定评价
        1.1.3 果树矮化的形成机理
        1.1.4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果树上的应用
        1.1.5 果树分子遗传图谱构建与QTL定位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荔枝种质矮化相关性状的鉴定评价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矮化相关性状的测定与数据处理
    2.3 结果分析
        2.3.1 荔枝枝梢长度和粗度的鉴定评价
        2.3.2 荔枝枝梢节间长度的鉴定评价
        2.3.3 荔枝复叶柄长度与粗度的鉴定评价
        2.3.4 荔枝叶片大小的鉴定评价
        2.3.5 荔枝枝皮率的测定与分析
        2.3.6 相关形态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2.3.7 荔枝矮化特性的综合评价
    2.4 小结
第3章 乔化和矮化荔枝品种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RNA提取及c DNA文库构建与测序
        3.2.3 数据组装和功能注释
        3.2.4 差异表达分析和功能富集分析
        3.2.5 定量实时PCR分析
        3.2.6 Lc GA2ox基因的分离及功能分析
        3.2.7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转录组测序及序列组装
        3.3.2 基因注释与功能分类
        3.3.3 乔化和矮化荔枝样品中的差异表达基因
        3.3.4 植物激素代谢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和表达模式聚类分析
        3.3.5 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和表达模式聚类分析
        3.3.6 能量代谢途径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
        3.3.7 RNA-Seq差异表达基因的q RT-PCR验证
        3.3.8 赤霉素生物合成过程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3.3.9 Lc GA2oxs的功能验证
    3.4 小结
第4章 “矮化×乔化”F1作图群体的创建及矮化相关性状的评价与分离规律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D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4.2.2.1 DNA的提取
        4.2.2.2 DNA质量检测
        4.2.3 SRAP引物组合筛选及真假杂种鉴定
        4.2.4 杂交后代矮化相关性状评价与分离规律
    4.3 结果与分析
        4.3.1 DNA提取与检测
        4.3.2 SRAP引物筛选及真假杂种鉴定
        4.3.3 杂交后代矮化相关性状评价
    4.4 小结
第5章 荔枝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及矮化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GBS文库构建
        5.2.3 高通量测序与数据分析
        5.2.4 SNP发掘和基因分型
        5.2.5 连锁图的构建与评估
        5.2.6 QTL检测
        5.2.7 候选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矮化相关性状的表型分析
        5.3.2 GBS库构建和序列数据分析
        5.3.3 GBS数据分析
        5.3.4 SNP发掘和基因分型
        5.3.5 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与评价
        5.3.6 图谱质量的评估
        5.3.7 矮化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5.3.8 候选基因的差异表达及功能注释
    5.4 小结
第6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6.1 全文讨论
        6.1.1 果树矮化性状的鉴定与评价
        6.1.2 基于转录组技术分离果树矮化基因
        6.1.3 作图群体构建及矮化性状的分离
        6.1.4 分子遗传图谱构建与矮化性状的QTL定位
    6.2 结论
    6.3 创新之处
    6.4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主持的项目

(3)中国野生毛葡萄转录因子VqWRKY52抗病功能和调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葡萄白粉病与灰霉病
    1.2 植物免疫系统介绍
    1.3 WRKY转录因子研究进展
        1.3.1 WRKY转录因子概述
        1.3.2 WRKY转录因子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
        1.3.3 WRKY转录因子在葡萄中的研究进展
        1.3.4 WRKY转录因子在植物免疫反应中的调控网络
    1.4 CRISPR基因组编辑技术
        1.4.1 CRISPR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发展
        1.4.2 CRISPR基因组编辑系统的介绍
        1.4.3 CRISPR基因组编辑系统在果树上的研究进展
        1.4.4 果树遗传转化方法介绍
        1.4.5 CRISPR基因组编辑系统在果树上的潜在应用
        1.4.6 CRISPR编辑效率的影响因素
        1.4.7 CRISPR基因组编辑技术在果树上应用的局限性
    1.5 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葡萄VqWRKY52 基因的克隆与异源表达分析
    2.1 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病原菌
        2.1.3 主要试剂
    2.2 方法
        2.2.1 植物材料培养条件与病原菌的保存扩繁
        2.2.2 葡萄叶片激素处理
        2.2.3 实时定量PCR分析
        2.2.4 载体构建
        2.2.5 拟南芥遗传转化
        2.2.6 GUS分析
        2.2.7 病原菌接种
        2.2.8 ROS分析和细胞死亡检测
        2.2.9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葡萄VqWRKY52 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2.3.2 葡萄VqWRKY52 启动子的克隆与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2.3.3 葡萄VqWRKY52受SA处理诱导表达
        2.3.4 葡萄VqWRKY52 不同发育时期表达模式分析
        2.3.5 葡萄VqWRKY52 拟南芥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2.3.6 在拟南芥中过表达VqWRKY52 增强了对白粉菌的抗性
        2.3.7 接种白粉菌后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
        2.3.8 在拟南芥pad4 中过表达VqWRKY52 分析对白粉菌的抗性
        2.3.9 在拟南芥中过量表达VqWRKY52 增强了对PstDC3000 的抗性
        2.3.10 接种PstDC3000 后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2.3.11 在拟南芥中过量表达VqWRKY52 降低了对灰霉菌的抗性
        2.3.12 灰霉菌接种后防御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葡萄WRKY52 基因的过表达与功能缺失株系的获得
    3.1 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病原菌
        3.1.3 主要试剂
    3.2 方法
        3.2.1 植物材料培养条件与病原菌的保存扩繁
        3.2.2 葡萄转基因材料的准备
        3.2.3 过表达载体构建
        3.2.4 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载体的构建
        3.2.5 无核白葡萄的遗传转化
        3.2.6 半定量和实时定量PCR分析
        3.2.7 CRISPR/Cas9 介导的基因组编辑株系的鉴定
        3.2.8 脱靶情况分析
        3.2.9 病原菌接种
        3.2.10 过表达株系的鉴定
        3.2.11 转基因株系的炼苗
        3.2.12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靶点选择和载体构建
        3.3.2 CRISPR/Cas9 载体的葡萄转化和转基因突变体系的鉴定
        3.3.3 鉴定CRISPR/Cas9 诱导的VvWRKY52 的突变
        3.3.4 鉴定转基因突变株系中的突变类型
        3.3.5 脱靶分析
        3.3.6 在无核白中敲除VvWRKY52 增强对灰霉病的抗性
        3.3.7 过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葡萄遗传转化
        3.3.8 过表达转基因株系的鉴定和表型观察
        3.3.9 过表达转基因株系和功能缺失株系的炼苗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葡萄WRKY52 调控白粉病抗性的功能鉴定与机理分析
    4.1 材料
        4.1.1 植物材料
        4.1.2 病原菌
        4.1.3 主要试剂
    4.2 方法
        4.2.1 白粉菌的处理
        4.2.2 细胞死亡及活性氧的观察
        4.2.3 半定量分析转基因株系抗病相关基因表达
        4.2.4 转录组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葡萄WRKY52 过表达,功能缺失及野生型接种白粉菌表型观察
        4.3.2 细胞死亡及活性氧的染色观察
        4.3.3 半定量分析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
        4.3.4 转录组差异基因统计
        4.3.5 转录组差异基因COG功能注释
        4.3.6 转录组差异基因KEGG功能注释
        4.3.7 转录组差异基因集合中转录因子统计与差异基因motif分析
        4.3.8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缩略词
致谢
个人简介

(4)诱变技术在落叶果树育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诱变方法的完善
2 诱变育种成果
3 诱变机理研究
4 落叶果树诱变育种中存在的问题
    4.1 研究应用范围小
    4.2 鉴定方法不完善
    4.3 突变方向和性质尚难掌握
5 落叶果树诱变育种的展望
    5.1 诱变和杂交育种结合
    5.2 诱变与离体培养技术结合
    5.3 诱变为基因组学开拓新思路

(5)钙调控‘南果梨’果实香气形成及释放的生理机制与PuADH1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梨果实香气研究进展
        1.1.1 梨果实主要香气物质
        1.1.2 影响梨果实香气的主要因素
    1.2 果实香气合成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1.2.1 果实香气合成关键酶及相关基因
        1.2.2 果实香气合成的底物调控
        1.2.3 果实键合态香气研究进展
        1.2.4 影响果实香气合成的转录因子
    1.3 钙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
    1.4 组学技术及其在果树上的应用
        1.4.1 转录组技术在果树上的应用
        1.4.2 代谢组技术在果树上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钙处理对'南果梨'果实香气释放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钙处理对‘南果梨'果实细胞内钙组分及品质的影响
        2.2.2 钙处理对‘南果梨'果实香气和乙烯释放的影响
        2.2.3 钙处理对不同来源酯类物质种类和含量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钙处理促进'南果梨'果实香气释放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 钙处理对‘南果梨’果实果皮微观结构及香气释放的影响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1.3 讨论
    第二节 钙处理对‘南果梨’果实香气合成底物及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讨论
    第三节 钙处理对‘南果梨’果实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及键合态香气的影响
        3.3.1 材料与方法
        3.3.2 结果与分析
        3.3.3 ‘南果梨’果实中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分析
        3.3.4 钙处理对‘南果梨’果实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3.3.5 讨论
第四章 钙处理及成熟过程'南果梨'果实代谢组学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GC-MS样本前处理及GC-MS分析
        4.1.2 LC-MS样本前处理及LC-MS分析
        4.1.3 数据分析
        4.1.4 代谢物的鉴定
        4.1.5 代谢通路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南果梨’果实提取物的GC-MS分析
        4.2.2 ‘南果梨’果实提取物的LC-MS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数字表达谱检测‘南果梨’,果实钙处理及成熟过程中差异表达基因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与处理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RNA质量检测
        5.2.2 ‘南果梨’果实成熟、后熟过程测序结果统计
        5.2.3 ‘南果梨’果实成熟、后熟过程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5.2.4 差异表达基因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5.2.5 '南果梨'果实香气相关基因的分类
        5.2.6 应用荧光定量验证表达谱结果
        5.2.7 香气成分、表达谱与代谢组数据关联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南果梨’果实PuADH1基因的鉴定与功能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试剂与菌株
        6.1.3 总RNA的提取、纯化及ds-cDNA的合成
        6.1.4 PuADH1基因的克隆
        6.1.5 PuADH1基因系统进化分析
        6.1.6 PuADH1基因亚细胞定位
        6.1.7 PuADH1基因转番茄功能验证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南果梨'PuADH1基因的克隆及系统发生分析
        6.2.2 ‘南果梨’PuADH1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6.2.3 ‘南果梨’PuADH1基因-GFP融合蛋白的亚细胞定
        6.2.4 ‘南果梨’果实PuADH1基因转番茄功能验证
    6.3 讨论
综合讨论
    1 梨果实微观结构与香气释放
    2 梨果实香气释放的生理机制
    3 梨果实香气释放的分子机制
全文结论
创新点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致谢

(6)生物技术在果树上应用与未来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技术在果树上的应用
    1.1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
    1.2组织培养和细胞工程的应用
    1.3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
2 未来发展前景

(7)转录组技术在果树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转录组分析的研究方法
2转录组在果树上的应用
    2.1在品种鉴定上的研究
    2.2在果实生长发育上的研究
    2.3在逆境胁迫上的研究
    2.4新基因的发现
3转录组技术在果树上的应用展望

(9)GPIT生物制剂在苹果树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及方法
    1.3 调查项目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GPIT不同浓度处理对红富士品种的影响
    2.2 GPIT不同浓度处理对丹霞品种的影响
    2.3 不同浓度GPIT制剂对红富士和丹霞在数量性状上影响的差异比较
    2.4 红富士、丹霞苹果采摘后处理和对照的产量及其经济效益比较
        2.4.1 红富士苹果处理和对照产量及其经济效益比较
        2.4.2 丹霞苹果处理和对照产量及其经济效益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10)cDNA-AFLP技术在果树生物技术育种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果树性别鉴定
2 果树芽变鉴定
3 果树特异表达基因分离
    3.1 抗性基因
    3.2 发育基因
    3.3 调控基因
4 果树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5 果树指纹图谱构建
6 展望

四、生物技术在果树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种功能植物对苹果园绣线菊蚜及其捕食性天敌的调控作用[D]. 蔡志平.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2]荔枝矮化性状的鉴定评价与遗传研究[D]. 胡福初. 华南农业大学, 2019
  • [3]中国野生毛葡萄转录因子VqWRKY52抗病功能和调控机理研究[D]. 王现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4]诱变技术在落叶果树育种中的应用[J]. 吴潇,齐开杰,殷豪,张绍铃. 园艺学报, 2016(09)
  • [5]钙调控‘南果梨’果实香气形成及释放的生理机制与PuADH1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D]. 魏树伟.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5)
  • [6]生物技术在果树上应用与未来前景[J]. 赵玉彪. 农业与技术, 2015(24)
  • [7]转录组技术在果树研究中的应用[J]. 薛辉,曹尚银,李好先,牛娟,张富红,赵弟广. 江西农业学报, 2015(05)
  • [8]转录组技术在果树研究中的应用[A]. 薛辉,曹尚银,牛娟,李好先,张富红,赵弟广. 中国石榴研究进展(二)-第二届中国园艺学会石榴分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全国石榴生产与科研研讨会论文集, 2014
  • [9]GPIT生物制剂在苹果树上的应用[J]. 王纶,王星玉,温琪汾,元改香,王树红,王林梅. 山西农业科学, 2013(06)
  • [10]cDNA-AFLP技术在果树生物技术育种上的应用[J]. 胡淑英,张春红,王小敏,李维林,吴文龙.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10)

标签:;  ;  ;  ;  ;  

生物技术在果树上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