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测试微处理器

我们如何测试微处理器

一、我们如何测试微处理器(论文文献综述)

陈新欣[1](2021)在《靶场环境参数集成监测系统及LoRa组网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靶场环境包括飞机、导弹、运载火箭、飞船等诸多试验靶场,对于靶场试验来说,靶场背景环境参数的监测必不可少,靶场环境参数决定了试验任务能否顺利完成。然而面对复杂的靶场环境,如何进行多种环境参数集中采集、对于覆盖范围广的靶场环境如何进行大范围内的组网监测、对于数据如何进行远距离传输,都是靶场环境监测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结合LoRa无线技术、ARM嵌入式技术、多传感器集成技术和北斗定位技术设计了一套符合复杂靶场背景下的环境数据集成监测系统。主要内容包括:1.比较分析现有环境监测系统,并结合靶场背景环境的实际需求,进行系统方案设计。根据方案设计进行处理器、传感器和操作系统的选型。结合ARM嵌入式技术、多传感器集成技术和μC/OS-II实时操作系统进行环境监测终端软硬件设计,实现对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大气压强、降雨量、太阳总辐射、PM10、PM2.5、风速、风向等十多种环境参数集成采集,解决了靶场背景环境监测数据采集单一,集成度低等问题。2.对WiFi、ZigBee、LoRa等无线传输技术进行比较,利用LoRa技术的优势,将LoRa无线技术应用于靶场背景环境监测系统。进行LoRa无线模块节点硬件电路和软件通信设计,实现环境数据的远距离低功耗传输和大范围内靶场环境的星形组网监测设计。利用北斗定位技术实现环境监测终端的位置信息定位功能。3.根据系统构架设计远程监测终端的上位机软件。远程监测终端通过LoRa无线模块接收各个环境监测终端采集到的环境数据和位置信息,进而对环境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人机交互设计,并且实现定位信息地图显示功能。系统方案设计完成后进行系统外观模型设计和系统组装,最后进行系统调试,调试包括环境终端采集测试、LoRa通信性能测试和上位机软件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环境监测终端可以对环境中十多种环境参数进行集中采集,并且准确获取到终端位置信息。LoRa无线模块的传输距离、丢包率和节点组网性能都可以达到预期设计目标。远程监测终端上位机软件可以准确接收处理环境数据和位置信息。本文通过对靶场环境参数集成监测及LoRa组网系统设计,实现了对靶场环境数据的集中准确测量、设备集成度高、数据传输距离远、组网方式灵活等目标,为靶场环境监测提供了一套有效的监测设备。

高浩博[2](2021)在《接触网作业地线管控手持终端研制》文中研究指明接触网是沿铁路线上空架设的向电力机车供电的输电线路,为了保证供电的可靠性,铁路供电段需要对接触网展开日常巡视和停电检修作业。挂接地线操作是保障接触网停电检修作业安全进行的重要措施,传统的挂接地线作业信息主要依靠人工传递,自动化程度不高。现有的接地线监测装置可以自动获取接地线的状态信息和地理位置信息并通过4G移动网络发送至调度中心,但是这种工作流程忽略了现场工作领导人实时了解接地线信息的需求,并且每台监测装置均需要依托于运营商提供的数据卡才可以连接网络,不仅增加了额外上网费用,而且数据卡的数量较多,不便于管理,在山区、隧道内还会有网络覆盖盲区。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自组网通信的接地线管控技术方案,研制了一款用于收集地线监测装置信息的智能手持终端。首先根据接触网停电检修作业的特点,对手持终端进行了功能需求分析并构思其软硬件总体设计方案。其次对手持终端的硬件进行了选型分析和电路设计,搭建了以STM32F429IGT6微处理器为主控单元,以射频识别单元、人机交互单元、图像采集单元以及LoRa自组网和4G网络通信单元作为外围电路的硬件平台。再次针对软件设计部分,裁剪并移植了 uC/OS-Ⅲ实时操作系统和emwin图形界面库,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层次化软件设计,编写了工作票申请、射频识别、二维码解析、数据交互、图像采集等任务程序以及开发了人机交互界面,使得工作领导人能实时查看接地线状态信息,并且可通过射频识别单元采集射频卡信息,快速认证并确定工作人员的使用权限,确保了接地线作业安防管控的可靠性,而且能够对现场工作遇到的问题进行拍照记录方便后续查询。最后对制作出的手持终端样机进行实验验证,测试其各模块的各项性能。经过测试表明,该手持终端操作简单,功能丰富,极大的提升了用户体验和工作流程的便捷性;可通过自组网方式与多组接地线监测装置远距离连接,同时收集多组接地线装置发来的信息,提高了停电检修工作中信息传输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孟辉[3](2021)在《人体生理信息检测及自供能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在现代医疗中,用于生理信息检测的优质设备种类稀缺、价格昂贵且多靠国外进口,常用的检测设备集成度低且多依赖电池供电、电池更换成本高且易造成环境污染。基于这一现状,本文开展了人体生理信息检测及自供能系统的研究,通过压电式自供能装置为生理信息检测系统供电,利用低功耗程序设计降低生理信息检测系统的能耗,并运用神经网络算法对获取的生理信息进行预测分类。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提出了生理信息检测和自供能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该方案将鞋体从上至下划分为BCG信号检测层、步态检测层和自供能装置层,分别用于检测人体静息BCG信号、动态压力信号以及收集转化人体动能。结合人体运动力学、压电效应以及生理信息产生机理等相关理论,论证了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其次,围绕能量收支平衡,对自供能装置和生理信息检测系统分别进行了设计。在自供能装置设计方面,将压电技术与弹簧放大技术相结合,通过Rhinoceros设计其3D结构并完成实物制作。同时提出了一种改进型压电俘能电路,与LTC3588-1电路进行性能对比证实了改进型电路的有效性。实际穿戴测试结果表明自供电装置单位小时内俘获能量约0.7308J。在生理信息检测系统设计方面,完成了模块选型、模式配置和电流测试等工作。为降低检测系统运行功耗,提出了一种低功耗程序运行方案且计算出单运行周期内功耗为58.1m J。从能量收支平衡角度分析可知,采用间断性数据采集与分析的方式,可保证系统在423.1秒内与上位机完成一个数据交互流程。最后,开展了生理信息检测算法与预测分类研究。在心冲击信号研究中,通过差分阈值和峰值检测算法提取心率,同时提取心冲击信号中t(IJ)、t(IK)、Int(HK)和Int(BCG)特征向量作为网络输入,将IPSO-BP与BP预测模型进行比较,发现IPSO-BP分类模型性能更优,并利用IPSO-BP神经网络对冠心病进行分类识别,实验结果表明:模型总体判别正确率为87%,冠心病预测正确率92%。在步态检测研究中,根据人体动静状态标记了传感器放置点位,提取压力波形中(?)、(?)、Tσ、G和(?)特征向量作为网络输入,利用ACO-Elman神经网络对站立、行走、跑步和跌倒状态进行识别,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实验人群的存在差异,步态检测判别指标均超过85%。

刘伟泉[4](2021)在《焦炉直行温度自动采集及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焦炭是钢铁生产的主要原材料,焦炉是生产焦炭的工业窑炉。炼焦温度是焦炉加热控制中最重要的过程指标,对温度的控制决定焦炭的产量和质量。由于生产环境和技术的限制,目前大多数焦化厂仍依赖于人工测温。传统的人工测温方法采用手持式红外测温仪在炉顶对焦炉立火道温度进行测量,环境温度高,粉尘大,测量频次高,任务艰巨,温度数据完整性易受加煤影响,测量精度依赖于人工经验,经常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导致焦炉温度难以准确控制,焦炭产量和质量波动大。因此,焦炉生产急需一种精准高效的自动化测温方法代替人工测温,以彻底解决焦炉温度测量精度和测量效率低的问题。实现焦炉温度测量的自动化,提高测量效率和精度是提高炼焦过程自动化和精细化的关键所在。为了实现炼焦过程中焦炉温度场数据的准确测量,本文设计了一套焦炉直行温度自动采集及分析系统。系统由上位机、服务器、Zig Bee网络、巡检机器人及其辅助设备组成。上位机与服务器用于人机交互,包括发送指令、温度显示、数据储存等功能;Zig Bee网络实现了巡检机器人与上位机的通讯;巡检机器人搭载双色红外高温计,能够获取立火道径向温度分布曲线,并通过分析获得准确的立火道温度。巡检机器人具有多种工作模式:自动模式、手动模式和遥控模式,以满足不同的测温要求。系统具备温度自动快速测量、全方位信息采集与设备监控、电池管理、设备故障诊断、行进故障诊断、故障报警等功能,实现了全自动化精准测温;上位机与巡检机器人的协同配合,能够对焦炉温度场进行温度采集与深入分析,给出准确的直行温度及温度场分布,并以多种方式清晰地呈现出来。焦炉温度场分布情况分析完全取决于立火道温度的测量结果。系统测得的温度与人工实测温度对比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可靠,能够准确获取焦炉立火道温度,进而对整个焦炉温度场进行分析,作为焦炉工艺参数调整、保证焦炭质量的重要依据。最后,基于系统连续运行采集的温度数据,本文分析了立火道径向温度分布,总结出三种典型的温度分布,并给出了主要的影响因素。对于整体温度场分布,本文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分析了焦炉温度场分布规律和温度变化趋势,以此为依据,建立ARIMA温度预测模型对焦炉温度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此模型能够准确预测温度变化趋势,对焦炉温度调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冰倩[5](2021)在《基于LoRa的粉尘监测与预警装置的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发展,粉尘浓度成为人们越来越关心的话题,粉尘污染也日渐严峻。在工作和生活中,粉尘浓度过大会诱发多种职业肺部疾病,特别是在煤矿区域,给工作人员的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为实时监测粉尘浓度,实现远距离、强抗干扰能力、高智能化水平,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LoRa(Long Range)的粉尘监测与预警装置。该装置主要由数据采集模块、数据传输模块和智能主机三部分组成。(1)数据采集模块完成了粉尘浓度检测和温湿度检测模块的软硬件设计。数据终端由传感器模块、微处理器模块、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模块、液晶显示模块和电源模块组成。数据终端粉尘浓度采集选用GP2Y1014AU传感器,温湿度的采集选用SHT35,通过GPIO 口与微处理器进行数据的传输与寄存器的配置;微处理器模块采用STM公司的STM32F407Z,主控芯片为STM32F407ZGT6,具有功耗低、支持硬件IIC的功能;SIM800CGSM模块,性能稳定,供电范围大且自带TTL串口,通过串口 3与微处理器相连接,当粉尘浓度大于预警值时,用来给手机发送报警短信保障粉尘现场的安全性;液晶显示模块实时显示现场粉尘的浓度和温湿度。(2)数据传输模块完成了 LoRa终端的软硬件的设计。LoRa终端将数据终端采集到的信息发送给智能主机,通过比较组网的优缺点和LoRa无线传输的优势设计了一种低功耗的星型网络结构。模块使用了 SX1278芯片,采用Chirp扩频技术,将微处理器需要发送的信息调制为LoRa射频信号并发送。SX1278芯片是半双工传输的低中频收发器,功耗低、传输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满足课题的需求。LoRa模块通过SPI接收数据后发送至LoRa接收端,LoRa接收端通过USB转TTL串口按照模块号有序上传至智能主机。USB转TTL串口模块将LoRa终端节点输出的RS232电平转换为TTL电平与上位机进行通信。(3)智能主机完成了平台的搭建和基于LSTM(Long Short-Term Memory)循环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监控中心的软件设计采用Visual Studio2013开发工具进行GUI界面的设计,对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实时显示,当浓度达到设置的预警浓度时进行及时的告警,Acess数据库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一管理,以便历史数据的查询;基于LSTM的循环神经网络将测量的数据进行训练,利用历史的PM2.5、PM10、温度、湿度对未来的粉尘浓度做出预测,使用Adam优化器进行优化,最后进行模型的测试与仿真,与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的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对误差进行了评估。

皮义强[6](2021)在《低功耗微处理器电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如消费电子、汽车电子、运动健康、智能家居等新兴领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带来了层出不穷的智能化、信息化的产品,这些变化给微处理器这一传统控制设备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其市场需求正逐年上升。同时,市场也对微处理器提出了新的需求:低功耗指标,并且随着市场的发展,这个指标没有最低只有更低。低功耗已经成为微处理器发展的主要趋势和微处理器设计的重要目标。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对微处理器中进行功耗管理的电源管理系统进行了研究。论文首先从微处理器的应用场景着手,剖析了不同应用场景的特点,完成了以阶梯式功耗管理为核心的多工作模式设计。微处理器被划分为四个性能、功耗各不相同的可配置工作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微处理器的整体结构,提出了电源管理系统的设计实现方案,运用多电源域、电源门控等技术对微处理器的电源网络进行设计,通过在工作模式和停止模式下使用不同效能的LDO来优化低功耗模式下的功耗表现,设计了电源管理模块实现对系统状态变化和电源信号的全方位控制。对于系统中的时钟信号,本文设计了树状结构的时钟网络,并使用时钟管理模块对所有时钟门控、时钟分频进行管理,同时,针对电源管理模块时钟频率过低带来的模式唤醒时间较长的问题,设计了一个逻辑简单的时钟切换电路,将电源管理模块的时钟源在不同状态下进行切换,提高了微处理器的有效运行速度。本文根据软硬协同验证策略,对本文微处理器及电源管理系统进行了完备的功能验证,论证了设计的正确性,最终的回片功耗测试结果显示,微处理器在常规工作模式下功耗为22u A/MHz,停止模式下为1.8u A,待机模式下为50n A,各个模式之间有着明显的功耗梯度,同其他低功耗类型的微处理器相比,可以看出本文微处理器的低功耗指标已经接近或达到了市场最先进水平,证明所设计的电源管理系统有着较好的低功耗优化效果。

柒文杰[7](2021)在《基于实时功率预算的微处理器高能效比算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集成电路的特征尺寸的降低,更高的集成密度带来了更高的功率密度,由于芯片散热的限制,多核众核微处理器终于进入了暗硅的时代。暗硅时代有两个突出的问题,一个是如何在安全阈值温度下实现性能的最大化,还有一个是如何优化多核芯片的能效比。多核芯片的能效比优化问题的难点在于,随着集成电路特征尺寸的下降,静态功率的比重在总功率中的比重逐渐增加,因此以往忽略静态功率或者以常数去考虑静态功率的做法便行不通了。而且由于静态功耗的热敏感性,在求解这样一个问题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得引入热模型,而多核芯片的任意给定点的温度受到工作负载分配情况和任务负载的强度等多方面问题的影响,因此直接求解这样一个问题是非常复杂甚至于不可解的。在上述的基础上,本文便提出了一种考虑了静态功率和温度以及工作电压非线性关系的多核微处理器能效比优化算法,本算法主要通过建立精确的静态功率模型,而且为了求解多核芯片的温度耦合效应,还建立了热模型,性能模型等模型,将涉及到的多个参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最后通过梯度下降算法进行求解。为了证明本文提出算法的适用性和正确性,本文还通过蒙特卡洛扫描算法计算该算法计算出来的能效比在所有可能存在分布中的位置,最后实验结果表明,在可接受的耗时内,本文中提出的算法能够精准的求解多核微处理器能效比优化这一问题。由于频率和功率存在对应关系,而本文中的热管理相关仿真通常以功率作为管理条件,因此也可以通过计算功率预算的方式来调整能效比状态。

朱浩然[8](2021)在《有创血压模拟系统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血压是人体重要的生理参数,是评价人体心脏功能的重要指标。有创血压测量是一种直接测量人体血压的方法,通过与患者的测量部位建立直接的通道,借助于液体连通压力传递对血压进行实时监测,是血压测量的金标准。现阶段,有创血压监测是血液动力学监测必不可少的临床手段,医护人员通过有创血压监测患者及时、准确的血压动态变化,为患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及时客观的病理依据。所以有创血压测量设备血压测量的准确性至关重要。我国医药行业标准中关于有创血压(Invasive blood pressure,IBP)的标准《YY0783-2010医用电气设备第2-34部分:有创血压监测设备的安全和基本性能专用要求》中对IBP参数的准确性检测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大多数测试是采取电子信号源,从而缺乏能模拟真实动态压力的信号发生器。本文根据IBP参数的准确性检测标准要求,参考当前国内外有创血压模拟技术研究和发展现状,结合人体血压信号波形,设计了一种有创血压模拟系统,能够模拟生成人体静脉血压和动脉血压信号,用于检测有创血压测量设备的准确性。有创血压模拟系统实现方法为:通过微控制器驱动步进电机推动注射器运动在系统液体管路中产生静态压力用于模拟人体血液静脉压力;通过DAC生成正弦波信号驱动扬声器推动注射器做往复运动所产生的动态压力用于模拟人体血液动脉压力;使用传感器采集的液体管路压力信号放大滤波后,通过外部24位高精度ADC把数据传输到微控制器用于压力信号反馈;使用按键控制和调节静态压力和动态压力;通过串口把采集到的系统压力信号传输到上位机进行显示。本文有创血压模拟系统的研制包括系统硬件电路设计,系统程序设计和系统机械结构设计。系统硬件电路设计采用模块化设计的方法,包括电源模块、微控制系统模块、压力采集模块、静态压力生成模块、动态压力生成模块、按键控制与显示模块;系统程序设计主要包括底层驱动程序和系统功能程序设计;系统机械结构设计包括静态压力步进电机驱动装置设计和动态压力扬声器推动注射器结构设计。本文根据IBP参数的准确性检测标准制定了相关测试方案,对有创血压模拟系统进行了多次测试,包括系统板卡性能测试和功能准确性测试。测试结果显示系统工作稳定,实现了模拟人体动态血压功能,从而能更可靠地实现对有创血压测量的性能与相关功能测试,满足我国医疗行业有创血压参数标准检测的要求。

姜日凡[9](2020)在《基于无线网络的船舶航向保持控制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满足船舶控制系统的发展需要,各种智能终端和传感器大量应用于船舶中,如果使用有线网络连接这些设备,会制约设备的移动性和灵活性,并且船舶使用有线网络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船舶无线传感器网络应运而生。船舶无线传感器网络能够实现船舶智能终端和传感器的按需部署,具有移动性、灵活性、可扩展性、低成本以及方便维护等特点,并且能够有效地解决船舶内布线空间狭窄而施工困难等问题。目前船舶无线传感器网络主要应用于船舶监控和定位等领域,本文尝试以无线传感器网络为船舶操舵系统的冗余网络,进行基于无线网络的船舶航向保持控制研究。本文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如下:首先,针对船舶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能量有限和实时性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船舶无线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Mindows,并提出了一种基于Mindows的船舶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功耗管理方案,主要从操作系统层面对节点进行了低功耗设计,分别从节点微处理器、外围设备以及电池能量方面进行了电源管理设计。通过测试结果验证,该方案能有效地降低船舶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功耗,延长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生命周期,且系统运行稳定。其次,为了满足基于无线网络的船舶航向保持控制研究的需要,方便地开展所研究算法的仿真测试实验,本文利用VB设计一套基于实际的GPRS和ZigBee网络的近海或内河船舶航向保持控制仿真平台,弥补了单一软件仿真的局限性。实验结果验证了在该平台通过远程及近距无线网络进行船舶航向保持控制的可行性和该平台的实用性。再次,针对船舶在海上运动的大时滞和非线性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船舶大时滞和非线性情况的灰色预测简捷鲁棒控制算法,采用改进的灰色模型对船舶航向偏差进行实时预测,并将预测值应用于船舶航向简捷鲁棒控制器。通过仿真验证,该算法具有形式简捷、参数易整定、鲁棒性强等优点。最后,针对需要安装冗余控制网络的船舶,本文提出以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为船舶操舵系统冗余网络的方案;针对无线网络控制系统的诸多问题,本文从控制和通信的联合设计角度解决这些问题,从通信角度出发,设计基于并行不相交多路径路由的ZigBee网络,保证控制算法有效实施;从控制角度出发,设计的船舶航向保持控制器将灰色预测模型和基于非线性反馈的船舶航向保持积分Backstepping简捷鲁棒控制相结合进行时延和丢包补偿控制。通过仿真验证,该方案能优化无线网络控制的整体性能,能得到较好的控制效果,具有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本文通过仿真验证,将无线网络控制应用于船舶航向保持控制中是可行的和有效的,并且是一种有益的尝试。随着无线网络技术不断成熟完善,船舶控制系统采用无线网络代替有线网络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俞静[10](2020)在《基于近红外光谱传感器的糖尿病患者饮食监测系统》文中认为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快速提高,尤其体现在饮食方面,但许多人的饮食习惯并不合理,这导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快速上升。在预防及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饮食治疗是关键因素。饮食治疗主要依赖于个人对良好的饮食习惯的坚持,然而部分人群由于各种原因并不能长期坚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随着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它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食品检测领域中。综上,本文设计了一套基于近红外光谱传感器的糖尿病患者饮食监测系统。本文设计的糖尿病患者饮食监测系统由便携式数据采集终端、手机APP和云服务器模块组成。该系统使用微处理器STM32F103作为数据处理模块,采用数字多通道近红外光谱传感器组AS7265x作为食品近红外光谱数据的采集模块,另外利用蓝牙作为通信模块与手机APP进行通信,在云服务器上部署数据库以存储患者饮食数据。本文为该系统设计了两个应用实例,分别是食物种类识别和食物含糖量检测,通过这两个应用来实时指导糖尿病患者的日常饮食。在食物种类识别应用中使用支持向量机算法对样本数据进行训练生成食物种类识别模型,在食物含糖量检测应用中,对比多元线性回归算法和偏最小二乘算法所生成的食物含糖量检测模型,最终选择偏最小二乘算法作为食物含糖量检测算法。本系统工作流程为:患者使用便携式数据采集终端对食物的近红外光谱数据进行采集,采集到的数据将会实时显示在手机APP上,并在APP中使用相应的算法进行含糖量分析并显示分析结果,在云服务器上的数据库中存储患者的历史饮食记录和血糖值并在PC端WEB页面予以显示。本课题为糖尿病患者所设计的两个应用实例表明该饮食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的指导糖尿病患者健康饮食。除此之外,患者还可以在web页面查看其存储的日常饮食记录和血糖值,方便患者对自身饮食和血糖的长期控制。

二、我们如何测试微处理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们如何测试微处理器(论文提纲范文)

(1)靶场环境参数集成监测系统及LoRa组网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靶场环境监测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无线传输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
2 靶场环境参数集成监测及LoRa组网系统整体设计
    2.1 靶场环境参数集成监测及LoRa组网系统框架
        2.1.1 系统需求分析
        2.1.2 系统方案设计
    2.2 环境术语及监测标准
    2.3 LoRa技术及卫星定位技术
        2.3.1 LoRa技术
        2.3.2 卫星定位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靶场环境参数集成监测及LoRa组网系统硬件设计
    3.1 环境监测终端硬件电路整体方案设计
    3.2 硬件选型方案
        3.2.1 系统硬/软件平台比较选型
        3.2.2 传感器选型
    3.3 ARM微处理器最小系统设计
    3.4 多传感器采集电路设计
        3.4.1 IIC采集电路设计
        3.4.2 RS-485采集电路
        3.4.3 UART采集电路设计
    3.5 LoRa无线传输电路设计
    3.6 北斗定位电路设计
    3.7 外围电路设计
        3.7.1 显示电路设计
        3.7.2 电源电路设计
    3.8 本章小结
4 靶场环境参数集成监测及LoRa组网系统软件设计
    4.1 环境监测终端软件开发语言和工具
    4.2 嵌入式操作系统μC/OS-Ⅱ
        4.2.1 μC/OS-Ⅱ系统移植
        4.2.2 μC/OS-Ⅱ系统软件设计
    4.3 传感器数据采集驱动程序设计
        4.3.1 IIC总线驱动电路程序设计
        4.3.2 RS-485驱动电路程序设计
        4.3.3 UART驱动电路程序设计
    4.4 LoRa无线传输
        4.4.1 LoRa通信协议
        4.4.2 LoRa无线传输软件设计
    4.5 北斗定位模块软件设计
    4.6 ISP显示模块软件设计
    4.7 上位机软件设计
        4.7.1 Qt开发环境
        4.7.2 上位机软件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4.8 本章小结
5 系统组网调试与运行
    5.1 系统环境监测终端性能测试
    5.2 系统LoRa无线组网通信性能调试
        5.2.1 LoRa通信质量测试
        5.2.2 组网通信范围测试
    5.3 上位机软件功能调试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接触网作业地线管控手持终端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接地线监测装置研究现状
        1.2.2 智能终端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接地线管控手持终端总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与要求
    2.2 自组网通信方式的选择及组网方案的研究
        2.2.1 自组网通信方式的选择
        2.2.2 LoRa组网方式的研究
    2.3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选择及移植过程
        2.3.1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选择
        2.3.2 uC/OS-Ⅲ操作系统的移植过程
    2.4 本章小结
3 手持终端的硬件设计
    3.1 微处理器选型
    3.2 射频识别电路的设计
    3.3 人机交互模块的设计
    3.4 图像采集模块的设计
    3.5 存储电路的设计
        3.5.1 SD卡存储电路的设计
        3.5.2 SPI FLASH存储电路的设计
        3.5.3 SDRAM存储电路的设计
    3.6 通讯模块的选择及接口电路设计
        3.6.1 自组网模块的选择及电路设计
        3.6.2 4G通信模块的选择
    3.7 供电电路设计
    3.8 本章小结
4 手持终端的软件设计
    4.1 手持终端主程序设计
    4.2 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
    4.3 射频识别任务程序设计
    4.4 图像采集及存储程序设计
        4.4.1 图像采集任务程序设计
        4.4.2 图像存储任务程序设计
    4.5 二维码识别任务程序设计
    4.6 通信任务程序设计
        4.6.1 LoRa自组网通信任务程序设计
        4.6.2 自定义通信协议的设计
        4.6.3 4G网络通信任务程序设计
    4.7 本章小结
5 手持终端功能测试及结果分析
    5.1 测试目的及主要测试内容
    5.2 手持终端硬件功能测试
    5.3 手持终端软件功能调试与测试
    5.4 联调实验功能测试
    5.5 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人体生理信息检测及自供能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生理信息检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心冲击信号检测技术
        1.2.2 心血管疾病检测技术
        1.2.3 步态检测技术
    1.3 足底压电式自供能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总体方案设计与相关理论分析
    2.1 总体方案设计
    2.2 足部运动力学
        2.2.1 足部生理结构
        2.2.2 人体步行规律
    2.3 压电相关理论
        2.3.1 压电效应及压电方程
        2.3.2 压电材料选型
    2.4 生理信息产生机理及检测算法
        2.4.1 BCG产生机理
        2.4.2 心血管疾病检测理论
        2.4.3 步态检测理论
        2.4.4 分类算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压电式自供能装置设计
    3.1 压电式自供能装置方案设计
    3.2 压电式自供能结构设计
        3.2.1 压电片选型
        3.2.2 压电片性能对比
        3.2.3 压电式自供能结构制作
    3.3 压电俘能电路设计与仿真
        3.3.1 标准压电俘能电路
        3.3.2 改进压电俘能电路设计
        3.3.3 改进压电俘能电路仿真
    3.4 基于LTC3588-1 俘能电路设计与仿真
        3.4.1 俘能电路设计
        3.4.2 俘能电路仿真
    3.5 俘能电路性能对比
    3.6 人体穿戴测试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检测系统硬件电路设计与能量收支平衡分析
    4.1 检测系统硬件电路总体设计
    4.2 MCU最小系统设计
        4.2.1 微处理器选型
        4.2.2 最小系统设计
    4.3 通信模块设计
    4.4 信号调理模块设计
        4.4.1 心冲击信号调理模块
        4.4.2 步态信号调理模块
    4.5 PCB Layout与实物设计
    4.6 模块配置与电流测试
        4.6.1 MCU最小系统
        4.6.2 通信模块
        4.6.3 信号调理模块
    4.7 低功耗程序运行流程设计
    4.8 检测系统能量收支平衡分析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 IPSO-BP 神经网络与 BCG 信号的冠心病预测分类研究
    5.1 心冲击信号检测方案设计
    5.2 系统软件与算法设计
        5.2.1 算法流程
        5.2.2 信号滤波
        5.2.3 心率算法
    5.3 冠心病预测算法
        5.3.1 神经网络评估样本构造
        5.3.2 神经网络特征参数提取
        5.3.3 神经网络结构设计
        5.3.4 IPSO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
        5.3.5 神经网络训练
    5.4 模型评估
        5.4.1 模型评估指标
        5.4.2 神经网络模型选择
    5.5 实验及数据分析
        5.5.1 实验测试
        5.5.2 心率计算
        5.5.3 冠心病预测分类
        5.5.4 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ACO-Elman神经网络与压电传感器阵列的步态检测研究
    6.1 步态检测方案设计
    6.2 压电传感器阵列设计
        6.2.1 足底压力标定
        6.2.2 足底压力测试
        6.2.3 压电传感器阵列制作
    6.3 步态检测算法设计
        6.3.1 行走过程分析
        6.3.2 算法流程设计
        6.3.3 数据预处理
        6.3.4 特征参数分析
    6.4 神经网络结构设计
        6.4.1 网络结构设计
        6.4.2 ACO算法优化Elman神经网络
        6.4.3 模型评估指标
    6.5 实验与数据分析
        6.5.1 测试实物装置
        6.5.2 压力波形分析
        6.5.3 神经网络训练
        6.5.4 模型评估
    6.6 神经网络代码移植
    6.7 上位机开发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焦炉直行温度自动采集及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焦炉测温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系统方案及硬件设计
    2.1 现场焦炉测温环境
        2.1.1 焦炉结构
        2.1.2 焦炉工艺
        2.1.3 工业现场测温平台与现状
    2.2 系统结构
    2.3 硬件设计
        2.3.1 微处理器模块
        2.3.2 电源模块
        2.3.3 行进驱动模块
        2.3.4 开盖机构驱动模块
        2.3.5 定位模块
        2.3.6 温度测量模块
        2.3.7 通讯模块
        2.3.8 避障模块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软件设计
    3.1 FreeRTOS 操作系统简介
    3.2 任务规划
        3.2.1 动作控制类任务
        3.2.2 定位类任务
        3.2.3 信息采集类任务
        3.2.4 系统管理及通信类任务
    3.3 系统IAP远程升级
        3.3.1 片上Flash自编程
        3.3.2 系统运行模式切换
        3.3.3 IAP升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测试
    4.1 通信模块测试
    4.2 驱动模块测试
        4.2.1 电动推杆测试
        4.2.2 电机驱动测试
    4.3 信息采集模块测试
        4.3.1 姿态角采集测试
        4.3.2 温度采集测试
    4.4 系统试运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量结果及数据分析
    5.1 立火道温度数据分析
        5.1.1 立火道径向温度分布
        5.1.2 测温倾斜度影响
        5.1.3 烟雾对测温的影响
    5.2 焦炉温度场数据分析
        5.2.1 空间维度温度分布
        5.2.2 时间维度温度变化
    5.3 温度变化预测模型
        5.3.1 模型选择
        5.3.2 模型参数确定
        5.3.3 模型训练与校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LoRa的粉尘监测与预警装置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粉尘危害
        1.1.2 无线传感器网络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总体的设计和相关技术理论
    2.1 需求分析
    2.2 总体框架
    2.3 开发设计流程
    2.4 粉尘的分类及检测方法
    2.5 LoRa无线传感器
        2.5.1 无线传感器介绍
        2.5.2 LoRa终端工作模式
        2.5.3 LoRa节点通信传输方式
    2.6 硬件平台简介
    2.7 软件平台简介
        2.7.1 下位机软件平台简介
        2.7.2 上位机软件平台简介
        2.7.3 TensorFlow框架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功耗监测平台硬件设计
    3.1 下位机硬件总体设计
    3.2 粉尘传感器的选择与设计
    3.3 温湿度传感器的选择与设计
    3.4 LoRa无线通信模块的选择与设计
        3.4.1 LoRa无线通信模块选择
        3.4.2 LoRa终端的设计
    3.5 GSM模块的选择与设计
    3.6 USB转 TTL模块的设计
    3.7 显示屏接口设计
    3.8 下位机硬件测试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功耗监测平台软件设计
    4.1 下位机软件功能图
    4.2 数据采集程序的设计
        4.2.1 粉尘传感器驱动程序的设计
        4.2.2 温湿度传感器程序设计
    4.3 LoRa无线通信程序设计
        4.3.1 网络结构设计
        4.3.2 LoRa节点模式
        4.3.3 LoRa通信过程设计
    4.4 GSM程序设计
    4.5 液晶显示屏程序设计
    4.6 串口中断子程序的设计
    4.7 智能主机界面设计与测试
        4.7.1 智能主机界面功能分析
        4.7.2 上位机界面测试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长短时记忆模型的预测
    5.1 LSTM(长短时记忆型)循环神经网络
        5.1.1 RNN循环神经网络
        5.1.2 LSTM神经网络
    5.2 模型的构建
        5.2.1 数据的预处理
        5.2.2 网络结构
        5.2.3 损失函数
        5.2.4 激活函数
        5.2.5 正则化
        5.2.6 确定优化方法
    5.3 模型预测与仿真
        5.3.1 实验环境和数据
        5.3.2 参数设置和训练模型
        5.3.3 实验结果仿真与分析
    5.4 支持向量机模型实验对比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6)低功耗微处理器电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低功耗设计方法
    2.1 功耗源
        2.1.1 动态功耗
        2.1.2 静态功耗
    2.2 降低功耗的方式
    2.3 低功耗设计方法
        2.3.1 系统级低功耗优化技术
        2.3.2 结构级低功耗优化技术
        2.3.3 寄存器级功耗优化技术
        2.3.4 逻辑级低功耗优化技术
        2.3.5 晶体管级低功耗优化技术
    2.4 低功耗的EDA实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处理器平台搭建
    3.1 微处理器总体架构
        3.1.1 系统框架
        3.1.2 ARM CORTEX-M0+内核简介
    3.2 多工作模式方案设计
    3.3 电源网络设计
        3.3.1 基于系统结构与工作模式的电源域规划
        3.3.2 网络完整性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源管理系统的设计
    4.1 电源管理系统功能与结构
    4.2 电源管理模块设计
        4.2.1 模式切换控制设计
        4.2.2 电压调整设计
        4.2.3 程序加载设计
        4.2.4 电源管理模块的控制寄存器
    4.3 时钟管理模块的设计
        4.3.1 时钟网络设计
        4.3.2 时钟源切换设计
        4.3.3 电源管理模块的时钟优化设计
        4.3.4 时钟管理模块的控制寄存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仿真验证与功耗分析
    5.1 仿真验证平台
    5.2 功能仿真
        5.2.1 验证的功能点提取
        5.2.2 程序设计及仿真结果
    5.3 功耗评估
        5.3.1 基于PTPX工具的功耗分析准备
        5.3.2 功耗结果
    5.4 实测功耗与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实时功率预算的微处理器高能效比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微处理器实时能效比优化相关技术简介
    2.1 多核微处理器芯片结构
    2.2 多核微处理芯片功率模型
        2.2.1 动态功率模型
        2.2.2 静态功率模型
    2.3 多核微处理器热模型
        2.3.1 热模型理论建立基础
        2.3.2 多核微处理器热模型建立方法
    2.4 动态电压频率调整技术
    2.5 暗硅芯片和能效比优化
    2.6 含有静态功率模型的仿真技术
    2.7 优化问题求解方法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核微处理器高能效比功率预算算法技术
    3.1 能效比定义
    3.2 多核微处理器能效比特性分析
    3.3 建立优化目标
    3.4 多核微处理器高能效比优化
    3.5 梯度下降求解优化目标
    3.6 多核微处理器高能效比优化总流程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结果
    4.1 实验配置
    4.2 能效比优化算法展示
    4.3 能效比优化算法瞬态结果展示
    4.4 静态功耗占比对算法的影响
    4.5 算法耗时展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有创血压模拟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系统工作原理和总体设计方案
    2.1 系统工作原理
    2.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1 电源模块设计
    3.2 压力信号放大与A/D转换模块设计
        3.2.1 压力信号放大电路
        3.2.2 A/D转换电路
    3.3 微控制系统模块电路设计
    3.4 静态压力模块电路设计
    3.5 动态压力模块电路设计
        3.5.1 正弦波信号调整电路设计
        3.5.2 功率放大推挽电路设计
    3.6 按键控制和串口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3.6.1 按键控制电路设计
        3.6.2 串口通信电路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程序设计
    4.1 微处理器初始化
    4.2 压力采集程序设计
    4.3 静态压力调节程序设计
        4.3.1 驱动步进电机达到目标压力程序设计
        4.3.2 按键控制调节静态压力程序设计
    4.4 动态压力调节程序设计
        4.4.1 正弦波生成程序设计
        4.4.2 按键控制动态压力频率幅度调节程序设计
    4.5 串口通信程序设计
    4.6 上位机软件程序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机械平台设计
    5.1 机械设计要求
    5.2 静态压力步进电机驱动装置设计
    5.3 动态压力扬声器推动注射器结构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6.1 系统总体组装
    6.2 板卡测试
        6.2.1 各级电源电压测试
        6.2.2 各级放大测试
        6.2.3 驱动信号测试
    6.3 系统集成测试
        6.3.1 静态压力准确性测试
        6.3.2 动态压力准确性测试
        6.3.3 频率响应测试
    6.4 数据分析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基于无线网络的船舶航向保持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船舶自动舵的研究现状
        1.2.1 自动操舵仪的发展
        1.2.2 自动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无线网络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1.3.1 无线网络控制系统的常见问题
        1.3.2 无线网络控制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无线网络在船舶中的应用研究
        1.4.1 远程无线网络在船舶中的应用研究
        1.4.2 近距无线网络在船舶中的应用研究
    1.5 本领域待研究的问题
    1.6 本文主要工作与内容
2 船舶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能优化研究
    2.1 引言
    2.2 无线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的研究
        2.2.1 无线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的设计目标
        2.2.2 无线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的低功耗调度机制
    2.3 Mindows操作系统
        2.3.1 Mindows的文件组织结构
        2.3.2 定时器触发的实时抢占调度
        2.3.3 信号量
        2.3.4 队列
    2.4 基于Mindows操作系统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低功耗设计
        2.4.1 微处理器的低功耗设计
        2.4.2 外围设备的低功耗设计
        2.4.3 电池管理实现
    2.5 测试与验证
        2.5.1 基于Mindows的节点节能测试
        2.5.2 节点节能对比测试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无线网络的船舶航向保持控制测试平台
    3.1 引言
    3.2 仿真测试平台设计及工作流程
    3.3 仿真平台各模块功能
        3.3.1 近距无线网络模块
        3.3.2 远程无线网络模块
        3.3.3 船舶模型模块
        3.3.4 本地和远程控制器模块
    3.4 节点硬件设计
    3.5 节点软件设计
        3.5.1 传感器和路由节点软件设计
        3.5.2 协调器节点软件设计
    3.6 界面设计
    3.7 仿真实例
    3.8 本章小结
4 基于灰色预测的船舶航向简捷鲁棒控制
    4.1 引言
    4.2 船舶平面运动数学模型
        4.2.1 状态空间型船舶平面运动数学模型
        4.2.2 航向保持系统非线性数学模型
    4.3 灰色预测算法
        4.3.1 GM(1,1)基本预测模型
        4.3.2 改进的GM(1,1)预测模型
    4.4 船舶航向简捷鲁棒控制器
        4.4.1 闭环增益成形算法
        4.4.2 简捷鲁棒控制器的设计
    4.5 仿真实例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冗余无线网络的船舶航向保持控制
    5.1 引言
    5.2 从通信角度出发设计多路径ZigBee网络
        5.2.1 并行不相交多路径路由发现
        5.2.2 基于能量均衡的并行不相交多路径选择策略
    5.3 从控制角度出发设计船舶航向保持控制器
        5.3.1 基于WiNCS的船舶航向保持控制器设计
        5.3.2 灰色预测模型
        5.3.3 基于非线性的船舶航向保持积分Backstepping简捷鲁棒控制器
    5.4 仿真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基于近红外光谱传感器的糖尿病患者饮食监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系统方案设计
    2.1 设计饮食监测系统的依据与原理
    2.2 系统设计方案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3.1 近红外光谱数据采集模块
        3.1.1 近红外光谱传感器的选择
        3.1.2 近红外光谱数据采集模块电路设计
    3.2 数据处理模块
        3.2.1 处理器的选择
        3.2.2 数据处理模块电路设计
    3.3 通信模块
        3.3.1 通信模块的选择
        3.3.2 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3.4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与制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便携式数据采集终端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4.1.1 微处理器与蓝牙模块通信的设计与实现
        4.1.2 微处理器与传感器之间通信的设计与实现
    4.2 手机APP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4.2.1 APP功能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4.2.2 APP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4.3 云服务器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4.3.1 数据库表的设计
        4.3.2 Web网页的设计与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近红外光谱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5.1 食品近红外光谱数据采集
    5.2 食品糖度数据采集
    5.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食物识别分析算法及软件实现
        5.3.1 SVM介绍
        5.3.2 多分类SVM
        5.3.3 多分类方法和算法参数选择
        5.3.4 食物识别实验结果分析
    5.4 基于线性回归的食物含糖量分析算法及软件实现
        5.4.1 线性回归算法介绍
        5.4.2 偏最小二乘回归算法介绍
        5.4.3 食物含糖量实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饮食监测系统的应用实例
    6.1 便携式数据采集终端与手机APP应用实例
    6.2 Web网页功能的应用实例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展望
    7.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四、我们如何测试微处理器(论文参考文献)

  • [1]靶场环境参数集成监测系统及LoRa组网的设计与实现[D]. 陈新欣.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接触网作业地线管控手持终端研制[D]. 高浩博.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人体生理信息检测及自供能系统研究[D]. 孟辉.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4]焦炉直行温度自动采集及分析方法研究[D]. 刘伟泉.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5]基于LoRa的粉尘监测与预警装置的实现[D]. 高冰倩.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6]低功耗微处理器电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皮义强.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7]基于实时功率预算的微处理器高能效比算法[D]. 柒文杰.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8]有创血压模拟系统的研制[D]. 朱浩然.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9]基于无线网络的船舶航向保持控制研究[D]. 姜日凡.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10]基于近红外光谱传感器的糖尿病患者饮食监测系统[D]. 俞静.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我们如何测试微处理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