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深加工充分利用迫在眉睫

粮食深加工充分利用迫在眉睫

一、粮食深加工全利用迫在眉睫(论文文献综述)

黄丹[1](2019)在《长株潭地区粮食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国内外粮食环境也随之不断变化,粮食安全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湖南省素有“鱼米之乡”和“有色金属之乡”美誉,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湖南省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但同时工矿业的发展和扩大,使重金属渗入到土壤和水中,严重破坏了周边的生态环境系统,造成耕地重金属的堆积,进而造成了粮食重金属的污染。而自2013年湖南省爆发了“镉米”危机后,民众一谈“湘米”就想到镉米,湖南省的粮食产业受到重击。湖南省是粮食主产区,也是耕地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为了全面有效地治理重金属污染的耕地,满足人们对口粮的严格要求,党和政府在积极地推动耕地重金属的修复治理。为此,湖南省开展了为期三年(2014-2017)的对长株潭地区耕地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治理试点项目。基于这样的背景下,依托长株潭地区耕地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试点项目,该试点项目已结束,目前是后续整理总结阶段,以便全面了解整个试点项目的实施效果,为后续耕地重金属治理的全面推动做准备。首先介绍了与该试点项目相关的概念,阐述了粮食重金属的来源和其在食物中的限定标准和膳食评估,以及研究粮食重金属污染的意义。而后又研究了长株潭地区粮食重金属的污染现状,了解了试点期间耕地的重金属污染划分情况和粮食在生产和流通领域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宏观的数据分析了长株潭地区粮食的生产情况、实地调研了农户对耕地重金属污染的了解程度和治理意愿、粮库的进销情况和粮食加工企业粮食的收购数量和销售动向。并通过借鉴国外在重金属污染治理方面的先进的经验,再结合目前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了长株潭地区粮食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建议。

胡居吾[2](2017)在《硒在农作物生长过程的富集及大豆硒蛋白生物功效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针对江西丰城“中国生态硒谷”不同地区含硒土壤种植的水稻(水田、蛋白与淀粉为主)、大豆(旱地、蛋白与油脂为主),从分析其土壤天然硒含量、硒形态研究了不同农作物(水稻、大豆)富硒机理及迁移规律,土壤硒含量对农作物营养成分,加工过程对农作物硒含量和形态变化的影响,对富硒大豆蛋白肽安全性进行了评价,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研究了江西丰城“生态硒谷”区域内土壤的性质、水稻和大豆生长过程各组织(根、茎、叶、种子)中硒分布情况以及对其他重金属富集的影响。通过分析丰城不同地区的稻田和旱地土壤中硒形态,发现在董村(C区)稻田和旱地的土壤中水溶性Se含量是蕉坑(A区)的10倍。董村(C区)稻田和旱地土壤中的酸溶态硒、可交换态硒、有机物结合态硒的含量要远高于蕉坑(A区)。这4种形态硒能直接或间接的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导致两个地区所生产出产品中所含硒量有着明显的差异。水稻由秧苗期到幼穗发育期生长过程中,根、茎、叶中硒含量都随着水稻的生长而增加,如茎中硒含量分别为0.104 mg/kg(秧苗期)、0.174 mg/kg(返青期)、0.192 mg/kg(分蘖期)和0.199 mg/kg(幼穗发育期)。但是,从开花结实期到果实成熟期时,根、茎、叶中硒含量都随着水稻的生长而减少,茎中硒含量分别为0.174 mg/kg(开花结实期)、0.156 mg/kg(果实成熟期)。硒在大豆生长过程中的迁移变化情况与水稻类似。天然富硒土壤中硒转移趋势:由高硒含量的土壤先转移到植物(水稻与大豆)的非食用部分组织(根、茎、叶)中,而后逐渐向植物果实(大米、大豆)中迁徙,在硒浓度梯度上,土壤中硒含量>根、茎、叶中硒含量>果实中硒含量。Cd和Pb在水稻生长期间,叶子中含量与生长时间呈正相关的关系。如Cd和Pb在A区的水稻分蘖期叶中含量分别为2.158 mg/kg和6.897 mg/kg,随着水稻生长到幼穗发育期时,叶子中Cd和Pb含量分别增加到3.787 mg/kg和7.158mg/kg。但是,在水稻的每个生长期内,叶子中Cd和Pb的含量在高硒区(C区)均低于低硒区(A区)中的含量。如,在水稻返青期时,叶子中的Cd在A区和C区的含量分别为1.574 mg/kg和1.412 mg/kg。同时,研究表明在整个生长期内,高硒区的Cd和Pb积累速率比低硒区(A区)的积累速率缓慢。结果表明,在水稻生长过程中,适量的硒浓度对重金属Cd和Pb起到了一定的拮抗作用。(2)不同硒含量(低、中、高硒区)的天然富硒土壤中,随着硒含量的增加,硒含量在精米和米糠中增加的幅度大于硒在稻壳中的积累程度,说明在含硒高的土壤中,硒更多积累在精米和米糠中。不同地区的天然富硒稻谷和大豆的千粒重均有一些变化,但各试验组间没有显着差异;稻谷和大豆籽粒的营养品质发生变化,其中,C区稻谷中粗蛋白质含量(7.23%)比A区蛋白质含量出现显着性提高,蛋白质的含量从6.61%(A区)提高到7.23%,增加了8.5%;C区大豆蛋白质含量(35.08%)比A区蛋白质含量也出现显着性提高,但是,脂肪酸的含量随着硒含量的提高而下降,由A区的18.90%下降到16.52%,下降了12.64%。不同硒含量对大豆蛋白质分子量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硒含量的不同对于蛋白质的种类和分子量没有改变,但是,对于大豆蛋白的四级结构产生了一定影响。根据红外光谱分析可知,在M<800cm-1的区域内,低硒区的大豆蛋白质的图谱无明显的吸收峰,而高硒区的富硒大豆(C区)蛋白质在601cm-1和636cm-1处各有一个C=Se的吸收峰,在551cm-1处有C-Se的吸收峰,在830cm-1有Se=O的吸收峰,在2258c m-1处有个Se-H的吸收峰。不同硒含量对大豆蛋白质组成和氨基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硒含量不会改变大豆蛋白质亚基组成,从SDS-PAGE图谱中可以看出,条带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蛋白质分子量的范围在100-600.0k Da之间。但是,对氨基酸组成有一定的影响,当土壤中硒含量越高,半胱氨酸(Cys)和蛋氨酸(Met)的含量越低,在低硒区(A区)大米蛋白质中的半胱氨酸(Cys)含量为0.682%,而在高硒区(C区)的含量只有0.102%;在低硒区(A区)大米蛋白质中的蛋氨酸(Met)含量为0.523%,而在高硒区(C区)的含量只有0.112%。不同含硒量对大豆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硒含量的大豆油脂中脂肪酸的组成随着不同硒含量而发生了相关的变化,如大豆油脂脂肪酸中的十六酸、十七酸、二十碳烯酸、二十二碳烯酸所占的比例有变化,但是它们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大豆油脂中的软脂酸和硬脂酸之间的比例随着硒含量的增加表现为上升趋势关系,但亚油酸和亚麻酸的比例表现为相反的关系。(3)提取剂0.1 mol/LNa OH提取天然富硒大豆硒蛋白效果最好,蛋白质的得率及其硒含量都最高,蛋白质得率为55.75%,硒含量为49.55mg/kg,表明碱法提取富硒大豆蛋白质效率高。正交法提取天然富硒大豆蛋白质最佳工艺参数为:p H10.5、提取温度55℃、提取时间60 min、液料比14∶1,高硒区(C区)大豆质白质的提取率是87.58%,硒含量为53.78mg/kg。正交法制备天然富硒大豆蛋白肽最佳工艺参数:选用风味蛋白酶、酶解时间80min、液固比10:1、反应温度50℃、加酶量0.4%,酶解率达到72.2%,蛋白肽纯度89.8%,硒含量94.65mg/kg。采用分级超滤技术对酶解液进行超滤时,截留分子量<5000Da的超滤膜,寡肽得率为78.18%,硒含量125.70 mg/kg。不同硒含量天然富硒大豆蛋白质对·OH、O2-·、DPPH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浓度的升高(0.20.6 mg/m L),不同硒含量的大豆蛋白质对·OH的清除率增加。在浓度为0.6 mg/m L时,高硒区(C区)大豆蛋白质、抗坏血酸、BHT(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和低硒区(A区)大豆蛋白质对·OH的清除率分别为48.7%,85.5%,26.5%和8.62%,表明硒对·OH的清除效果起到重要作用。当样品浓度为1.0 mg/m L时,高硒区(C区)和低硒区(A区)天然富硒大豆蛋白质对O2-·的清除率分别是22.52%和5.24%,高硒区(C区)的清除率是低硒区(A区)的3倍,其原因是它们中含硒含量的不同引起的。对DPPH的清除效果方面,在浓度范围为0.21.0 mg/m L内,高硒区(C区)天然富硒大豆蛋白质对DPPH·的清除率相应的由24.46%(0.2 mg/m L)增长到49.48%(1.0 mg/m L)。(4)随着挤压膨化温度的升高,膨化米粉中的水分损失量呈增大趋势,膨化米粉的沉淀率降低、溶解率和沉淀吸水率增加,且有显着性差异;水溶性糖含量升高,在挤压膨化温度为140-150℃时水溶性糖含量最低,当温度上升到160℃,水溶性糖含量由36.4%上升到38.1%。挤压膨化前、后大米蛋白质的组成发生了变化,未膨化的富硒大米蛋白质中没有分子量为85.0k D的谱带,但是存在25.0k D谱带,大米挤压膨化的各个不同温度段内,膨化米粉的蛋白质组成没有发生显着变化。膨化米粉中蛋白质的吸水性、持水性和起泡性均高于未膨化挤压的大米蛋白质,并随膨化温度升高,呈增大的趋势,但其吸油性呈相反趋势,均低于未挤压膨化的大米蛋白质(E)的吸油性,并随温度升高,蛋白吸油性变小。膨化后米粉的休止角随温度升高而变大,同时膨化后米粉的滑动角与休止角表现相同的结果。SEM微观结构表明,未膨化大米颗粒表面粗糙,结合疏散,大小不均一。挤压膨化后的膨化米粉的表面形成光滑状,其内部空腔与原大米相比,明显增大,整个组织疏松,表现为多孔海绵状结构,但分布均匀。但是,当温度超过170°C后,表面出现裂隙,并随着温度进一步升高,裂隙越明显。X-ray衍射线表明,未膨化的富硒大米X-ray衍射线中高级微晶区明显比膨化后的要多,且变化显着;而在不同温度范围下各膨化米粉X-ray衍射曲线变化不明显。(5)天然富硒大豆酶解物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结果显示,富硒大豆肽LD50大于20g/kg·bw,Ames试验和骨髓细胞微核试验结果未见致突变作用,30d喂养试验结果显示试验期间动物未出现拒食现象,动物生长正常,被长浓密、有光泽,表明天然富硒大豆蛋白肽具有良好的食用安全性。对小鼠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富硒大豆蛋白肽显着抑制了肿瘤生长(最大抑制率80.2%),可延长染病小鼠寿命35 d,对肿瘤辅助治疗有积极作用。正常小鼠补充富硒大豆蛋白肽(202.50μg/kg剂量),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酶)的活性增加了1.2倍,而血清中脂质过氧化产物(LPO)含量表现为下降的情况。对于荷瘤小鼠,随着富硒大豆蛋白肽补充剂量增加,血清GPX酶活最大可增加1.5倍,血清LPO含量则呈降低趋势。在小鼠免疫功能方面,在202.50μg/kg剂量范围,补充富硒大豆蛋白肽能促进免疫器官特别是胸腺发育、增强免疫调节能力。对S180肿瘤细胞形态影响,表明随富硒大豆蛋白肽浓度增加,细胞逐渐收缩变小,胞膜皱缩,胞质颗粒增多,大量细胞碎裂,最终致使其凋亡,表明富硒大豆肽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

马波[3](2013)在《佳木斯市粮食加工产业发展的政府责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佳木斯市是黑龙江省的粮食主产区,应当重点发展以精深加工为主的粮食加工产业,这对本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佳木斯市粮食加工产业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诸如产业发展缺乏集约性、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不够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除了充分运用市场手段以外,还与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扶持紧密相关。本文通过对佳木斯市粮食加工产业发展现状的审视,采用归纳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从政府管理的视角,找出政府在佳木斯市粮食加工产业发展过程中履行职责产生的相关政府责任问题,分析其成因,积极探索和研究佳木斯市粮食加工产业发展中政府应负的责任。

付从稳[4](2013)在《白裤瑶粮食储藏与加工方式变迁 ——以广西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怀里村蛮降屯为例》文中指出怀里村蛮降屯是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生态博物馆三个生态保护区之一,至今还保存着古朴的民风民情、原生态的农业耕作传统,白裤瑶铜鼓文化、纺织文化、歌圩文化、农耕文化在这里都有很好的体现。笔者试综合运用民族学方法对当地白裤瑶的粮食储藏与加工方式变迁进行探究,梳理其在不同阶段的体现形式,从侧面揭示各民族间生产力发展过程的相互联系,探索当地乡民在粮食储藏与加工中运用先进科技的能力,并为其他民族地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借鉴。尤其对其独具特色的粮食储藏载体-粮仓进行深描,探析粮仓在其生产生活中的深层内含,为少数民族农耕经济研究提供详实的个案辅助资料,为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传统的农耕经济在受到科技进步、外来文化及乡民思想观念的影响下,经过文化的分化与整合,最终引起了原生态农耕文化的变革,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科技、经济、文化始终是相辅相成的,怀里村蛮降屯的粮食储藏与加工方式在科技的带动下、民族经济繁荣的引导下、文化接触与传播的辐射中,呈现出种种新的形式,展现出了更加广泛的发展前景,势必在农耕文化的变迁过程中主导当地的农业发展,促进其原原本本的农耕经济向前迈进。同时,科技影响经济,经济联通文化,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当地可持续的生态环保农业之路会走得更好,乡民生活会更殷实,最终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现代化的农耕文化会彰显魅力。

曹宪周,郑翠红,秦锋,张自强[5](2010)在《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表明农产品加工业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国内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比较落后,主要体现在加工技术及装备的落后。据统计每年国内由此而引起的损失竟达到400亿千克,所以提高、发展国内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及装备迫在眉睫。

曹宪周,郑翠红,秦锋,张自强[6](2010)在《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农产品加工业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国内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比较落后,主要体现在加工技术及装备的落后。据统计每年国内由此而引起的损失竟达到400亿千克,所以提高、发展国内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及装备迫在眉睫。

刘彩兵[7](2004)在《米糠与麦麸的超微细化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将超细粉体技术与保健食品研究相结合,首次在国内对米糠和麦麸的超微细化进行了研究。采用球磨粉碎技术和冲击粉碎技术制备出了纳米级的米糠微粉及微米级的米糠和麦麸微粉。运用超细粉碎理论和现代分析手段对纳米级米糠与微米级米糠和麦麸的超细化机理、制备工艺及粒度和比表面积及微观形貌表征作了探讨;同时,也凭借营养学的观点对超微粉的活性成分、作用功能及相关特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选用正交试验方法,采用振动球磨技术,对米糠进行粉碎研究,获得了平均粒径为150nm的米糠微粒,得出了米糠微细化的最佳工艺。对微粒进行了粒度分布与微观形貌的表征,并阐述了乙醇的助磨剂作用。选用L9(34) 正交方案,采用振动球磨技术,对麦麸进行粉碎研究,获得了平均粒径为8.16μm的麦麸微粒,得出了麦麸微细化的最佳工艺。对微粒进行了粒度分布与微观形貌的表征,并解释了水在球磨中的作用。采用机械冲击粉碎技术,对米糠与麦麸的超微细化生产研究中,获得了平均粒径分别为6.95μm和7.84μm的米糠和麦麸微粉。并探讨了粉碎参数与粒度表征之间的关系,获得了优化的粉碎工艺和参数设置,粉碎参数与颗粒分散性以及微观形貌之间的关系。 对米糠与麦麸的微粉和粗粉中的功能组分(氨基酸、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E和微量元素Fe,Zn,Ca,Na,P)做了对照测试,结果表明:米糠细粉中的蛋白质含量比粗粉中增高了63.7%;细粉中的18种氨基酸的含量都有所增加,氨基酸总量增加了155.6%;细粉中的维生素E的含量为35.81mg/100g,远高于文献提供的平均含量值25.61 mg/100g;细粉中 VB1<WP=3>和VB2含量比粗粉中分别增加了43.6%和37.9%;细粉中的铁、锌和钠的含量都比粗粉中有所增加,钙和磷有所减少。经超细粉碎后,麦麸的蛋白质含量有所增高,但增幅不大。对比粗粉,麦麸细粉中的18种氨基酸的含量有增有减,也有的几乎没有变化,氨基酸总量比粗粉中增加了2.89%。细粉中的维生素E的含量为11.59mg/100g,远高于文献提供的平均含量值4.47 mg/100g;细粉中 VB1和VB2含量均比粗粉中有所增加。细粉中只有铁的含量比粗粉中有所增加,钙、锌、钠和磷都有所减少。膳食纤维测试结果表明:米糠细粉与麦麸细粉中的膳食纤维含量较原粗粉中有所减少。依据相关食品卫生标准,检测米糠与麦麸微粉均符合卫生指标。分析了冲击粉碎过程中米糠与麦麸各功能组分的变化机理,并探讨了造成两者的组分变化存在差异的可能的原因。 本文所研究的微米级米糠和麦麸的超细化成果,为保健食品的研制开发与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也为粮食食品原料、米糠和麦麸的深加工全利用,以及起到预防和缓解特定疾病的功效,开辟了新的应用领域。

章华伟[8](2003)在《荞麦淀粉的加工工艺、特性及其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以甜荞米为原料,参照一般淀粉加工工艺,开发并优化荞麦淀粉的提取工艺;分别利用碱溶法除荞麦蛋白质和酸溶法除荞麦灰分,实现了荞麦淀粉的纯化;以三种一级食用淀粉为对照,分析荞麦淀粉的理化指标及其特性;研究两种变性荞麦淀粉—荞麦淀粉醋酸酯和荞麦羧甲基淀粉的最佳制备工艺;最后研究了荞麦淀粉及其变性淀粉的应用。 原料成分分析表明甜荞米中水分含量为13.96%、淀粉69.02%、蛋白质12.74%、脂肪2.24%、灰分1.64%。 荞麦淀粉提取工艺最优参数为:浸泡液二氧化硫浓度为0.24%,浸泡液温度为55℃,浸泡时间为2h,磨浆时采用砂轮磨,水与荞米总质量比为11:1,磨浆次数为9次,使用200目筛,浆液自然静置沉淀分层后取出淀粉。结果表明:荞麦淀粉的提取率为87.85%。荞麦淀粉纯化工艺最优参数为:碱清洗液pH为11,碱洗液与荞麦粗淀粉质量比13:1,清洗3次;酸洗液pH为2,酸洗液与荞麦粗淀粉质量比11:1,清洗1次。结果表明:制得的荞麦淀粉粗蛋白含量为0.48%,灰分含量为0.15%。通过对漂白工艺研究对比,结果表明:荞麦淀粉的最适漂白剂是H2O2,用量为0.06g/kg,制品白度为94。 荞麦淀粉理化分析表明:经本试验加工得到的荞麦淀粉基本理化指标达到甚至超过一级食用淀粉指标。荞麦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为23.87%(干基);荞麦淀粉糊化温度与小麦淀粉糊化温度相当,比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难糊化;其粘度热稳定性显着高于小麦、玉米和马铃薯淀粉糊;荞麦淀粉糊的凝胶性和凝沉性均高于马铃薯淀粉,但其凝胶性低于小麦淀粉和玉米淀粉,凝沉性稍低于小麦淀粉;荞麦淀粉糊的冷粘度稳定性小于小麦、玉米和马铃薯淀粉糊;荞麦淀粉糊透明度高于小麦,但显着低于马铃薯淀粉糊;荞麦淀粉糊冻融稳定性与小麦、玉米淀粉糊相当,而弱于马铃薯淀粉糊。 制备乙酰基含量为2.5%的荞麦淀粉醋酸酯最佳工艺条件为:荞麦淀粉乳浓度为40%,醋酸酐与荞麦淀粉物质的量之比为0.1:1,NaOH浓度为0.2%,反应液pH值为7.5,反应温度为25℃,反应时间为90min。制备取代度为0.3的荞麦羧甲基淀粉最佳工艺条件为:淀粉乳浓度30%,一氯乙酸与荞麦淀粉的物质的量之比为0.5:1,氢氧化钠与荞麦淀粉的物质的量之比为0.35:,反应体系水份含量为30%,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6h。 应用研究表明:以荞麦淀粉为原料制成的荞麦羧甲基淀粉适于制作方便汤,可代替目前专用的进口变性淀粉。

臧其梅[9](2001)在《粮食深加工全利用迫在眉睫》文中研究说明叙述了粮食深加工全利用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尤其对像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 ,更显得十分重要 ,必须在发展农业和进行粮食深加工上下大力量。

二、粮食深加工全利用迫在眉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粮食深加工全利用迫在眉睫(论文提纲范文)

(1)长株潭地区粮食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粮食的重金属污染问题
        1.1.2 耕地重金属污染问题
        1.1.3 耕地与粮食安全
        1.1.4 湖南省目前重金属污染问题突出
    1.2 目的与意义
        1.2.1 目的
        1.2.2 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1.3.3 述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1.5.2 文献分析法
        1.5.3 调查分析法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基础
    2.1 粮食安全的概念
    2.2 粮食质量安全的概念
    2.3 粮食重金属的来源
        2.3.1 耕地污染
        2.3.2 环境污染
        2.3.3 作物的高富集特性
    2.4 粮食重金属污染的限定标准和膳食评估
        2.4.1 限定标准
        2.4.2 稻谷中镉暴露膳食评估
第3章 长株潭地区重金属污染现状和耕地修复试点项目介绍
    3.1 长株潭地区重金属污染现状分析
        3.1.1 长株潭地区自然概括
        3.1.2 长株潭地区重金属污染特点
        3.1.3 长株潭地区耕地受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
        3.1.4 粮食重金属污染的超标情况
    3.2 长株潭地区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项目相关介绍
        3.2.1 试点范围
        3.2.2 试点内容
第4章 长株潭重金属污染区粮食生产和流通调研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4.1 生产角度--粮食生产
        4.1.1 长株潭地区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
        4.1.2 长株潭地区粮食产量的波动影响分析
        4.1.3 长株潭十县市区粮食生产销售的调研分析
        4.1.4 长株潭地区耕地重金属修复治理初期农民的销售情况调研分析
    4.2 储存角度调研--粮库
        4.2.1 粮库对重金属污染粮食的收储情况
        4.2.2 关于粮库的进销情况调研
        4.2.3 超标粮食的处置
    4.3 流通环节--米市
    4.4 加工环节--粮食加工企业
        4.4.1 大米加工企业收购销售情况调研
        4.4.2 粮食的销售流向
    4.5 长株潭粮食重金属污染存在的问题分析
        4.5.1 农民对耕地重金属污染了解程度不一、治理意愿不强烈
        4.5.2 仓库超标粮量大,加重地方财政负担
        4.5.3 库存压力大,去库存难度大
        4.5.4 粮食交叉污染问题
        4.5.5 粮食重金属检测问题突出,粮食检测合格率不高
第5章 国外关于重金属污染治理的经验借鉴
    5.1 国关于外重金属污染治理的经验
        5.1.1 美国
        5.1.2 日本
        5.1.3 欧盟国家
    5.2 国外土壤重金属治理对我国的启示
第6章 长株潭地区粮食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6.1 关于生产过程中粮食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建议
        6.1.1 加强对土壤的改良,完善“VIP+n”控镉技术模式
        6.1.2 休耕、替代种植并行
    6.2 镉低积累品种筛选与选育,建立重金属低积累作物品种资源库
    6.3 完善粮食流通市场准入规则
        6.3.1 规范粮食经纪人的管理
        6.3.2 加强粮食加工企业间行业联合,开展粮食深加工
    6.4 建立健全粮食质检机制,提高粮食质检效率
        6.4.1 严格控制粮食生产、储存、加工、销售等流通各个环节。
        6.4.2 加强粮食重金属污染来源的监测与分析并建立耕地重金属动态监测系统
    6.5 加强粮库储管体系的建设
        6.5.1 对入库的粮食进行分拣,严格进行分类处置
        6.5.2 完善国粮储管理体系,放开粮食购销过程
        6.5.3 建立粮仓的安全检测体系,完善对粮仓的信息化管理。
    6.6 政府发挥其职能作用,为耕地重金属修复治理保驾护航
        6.6.1 政府需为重金属修复治理提供技术、资金支持
        6.6.2 政府发挥其监管作用,监管企业行为
    6.7 科学宣传引导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作者简介

(2)硒在农作物生长过程的富集及大豆硒蛋白生物功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硒的作用
        1.2.1 硒在动物中的生理功能
        1.2.2 硒在植物中的生理功能
    1.3 硒的检测方法
        1.3.1 光谱分析法
        1.3.2 色谱分析法
        1.3.3 电化学分析法
        1.3.4 联用技术
    1.4 土壤中硒的来源及土壤硒赋存状态
        1.4.1 土壤中硒的来源
        1.4.2 土壤硒赋存状态
    1.5 植物体内硒的含量、分布及形态
        1.5.1 植物体内硒的含量
        1.5.2 植物体内硒的分布
        1.5.3 植物体内硒的形态
    1.6 植物对硒的吸收
    1.7 富硒产品的开发利用现状
        1.7.1 富硒产品的开发利用类别
        1.7.2 富硒方式
        1.7.3 富硒产品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8 本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9 本论文研究内容
    1.10 本论文研究来源
第二章 天然富硒土壤的性质及硒在植物中迁移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2.1.3 主要试剂及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中总硒含量的测定
        2.2.2 土壤中硒形态的提取及测定
        2.2.3 土壤pH的测定
        2.2.4 有机质含量的测定
        2.2.5 土壤中阳离子交换量(CEC)的测定
        2.2.6 土壤中硒在水稻和大豆生长过程中各组织的硒含量
        2.2.7 土壤中天然硒对重金属铅和镉的拮抗作用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天然富硒产品中硒含量的测定
        2.4.2 稻田和旱地土壤中形态硒含量的测定
        2.4.3 天然富硒土壤其他物质的测定
        2.4.4 天然富硒土壤中硒在水稻及大豆中迁移的研究
        2.4.5 天然硒与重金属的拮抗作用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土壤硒含量对大豆和水稻营养成分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设备
        3.1.2 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不同硒含量对稻谷组织中硒含量的影响
        3.2.2 不同含硒量对水稻和大豆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影响
        3.2.3 不同含硒量对大豆蛋白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3.2.4 不同硒含量对大豆蛋白质组成的影响
        3.2.5 不同含硒量对大豆蛋白质中氨基酸组成的影响[141]
        3.2.6 不同含硒量对大豆油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硒含量对稻谷组织中硒含量的影响
        3.3.2 不同硒含量对水稻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影响
        3.3.3 不同硒含量对大豆蛋白质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3.3.4 不同硒含量的富硒大豆蛋白质结构的影响
        3.3.5 不同硒含量对大豆蛋白质组成的影响
        3.3.6 不同硒含量对大米和大豆蛋白质中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3.3.7 不同含硒量对大豆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天然富硒大豆中硒蛋白质的制备及抗氧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仪器和设备
        4.1.2 主要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天然富硒大豆蛋白质提取剂的筛选
        4.2.2 天然富硒大豆蛋白质的提取
        4.2.3 天然富硒大豆蛋白质的抗氧化作用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天然富硒大豆蛋白质提取剂的筛选
        4.3.2 单因素试验提取天然富硒大豆蛋白质的研究
        4.3.3 正交试验对天然富硒大豆蛋白质的提取研究
        4.3.4 天然富硒大豆蛋白质的抗氧化作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天然富硒大豆肽制备及安全性和抗肿瘤作用研究
    (一)天然富硒大豆寡肽的制备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主要仪器
        5.1.2 主要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天然富硒大豆蛋白肽的制备
        5.2.2 天然富硒大豆寡肽的制备
    (二)天然富硒大豆寡肽的安全性评价
        5.3 试剂与仪器
        5.3.1 主要仪器和设备
        5.3.2 主要试剂
        5.4 实验方法
        5.4.1 实验原料
        5.4.2 试验动物
        5.4.3 急性毒性试验
        5.4.4 遗传毒性试验
    (三)天然富硒大豆寡肽的抗肿瘤作用研究
        5.5 原料和供试肿瘤细胞
        5.5.1 实验原料
        5.6 试剂与仪器
        5.6.1 主要仪器和设备
        5.6.2 主要试剂
        5.7 实验方法
        5.7.1 肿瘤细胞的接种
        5.7.2 指标检测及方法
        5.8 数据处理
    (四)结果与讨论
        5.9 天然富硒大豆蛋白肽的制备结果
        5.9.1 反应酶的选择
        5.9.2 单因素实验
        5.9.3 正交实验
        5.10 天然富硒大豆寡肽的制备的实验结果
        5.10.1 操作压力对膜通量的影响
        5.10.2 料液温度对膜通量的影响
        5.10.3 料液pH值对膜通量的影响
        5.11 天然富硒大豆寡肽的安全性研究结果
        5.11.1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5.11.2 Ames试验结果
        5.11.3 骨髓细胞微核试验结果
        5.11.4 30d喂养试验结果
        5.12 天然富硒大豆寡肽的抗肿瘤作用研究结果
        5.12.1 对小鼠肿瘤生长的影响
        5.12.2 对小鼠抗氧化能力与血清硒的含量的影响
        5.12.3 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5.12.4 对S180肿瘤的形态观察
    (五)本章小结
第六章 挤压膨化温度对膨化米粉理化特性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原料及膨化米粉的制备
        6.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6.1.3 主要试剂
    6.2 实验方法
        6.2.1 膨化米粉感官品质评定
        6.2.2 膨化米粉中总硒含量的测定
        6.2.3 膨化米粉沉淀率C、溶解率R和沉淀吸水率S的测定
        6.2.4 水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6.2.5 膨化米粉中蛋白质亚基组成的影响
        6.2.6 不同膨化温度对米粉中蛋白质性质的影响[
        6.2.7 膨化米粉流动性的测定
        6.2.8 电子显微镜观察膨化米粉的微观结构
        6.2.9 膨化米粉的X衍射扫描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感官品质评定结果
        6.3.2 不同膨化温度对产品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
        6.3.3 不同膨化温度对水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6.3.4 不同膨化温度对大米硒蛋白质亚基组成的影响
        6.3.5 不同膨化温度对膨化米粉中蛋白质性质的影响
        6.3.6 不同膨化温度对膨化米粉流动性的影响
        6.3.7 不同膨化温度下膨化米粉的SEM微观结构
        6.3.8 不同膨化温度下膨化米粉的X衍射扫描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之处
    7.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3)佳木斯市粮食加工产业发展的政府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四、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五、 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粮食加工产业与政府责任
    第一节 粮食加工产业及政府责任基本概念
        一、 粮食及粮食加工的基本概念
        二、 政府责任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粮食加工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责任
        一、 粮食加工产业与政府的关系
        二、 粮食加工产业发展中政府应负的责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佳木斯市粮食加工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第一节 佳木斯市粮食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一、 佳木斯市粮食的生产及调出情况
        二、 佳木斯市粮食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第二节 佳木斯市粮食加工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产业发展缺乏集约性
        二、 粮食应急加工供应体系薄弱
        三、 食品安全保障和诚信体系不健全
        四、 粮食行政执法体系不完善
        五、 产业发展缺少正确的引导和扶持
    第三节 佳木斯市粮食加工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 政府缺乏集约性意识
        二、 粮食应急加工供应体系建设之措施不具可行性
        三、 对食品安全保障和诚信体系建设的监管不力
        四、 对粮食行政执法的支持不到位
        五、 对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扶持力度不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佳木斯市粮食加工产业发展的政府责任
    第一节 政府需要转变意识
        一、 充分认识发展粮食加工产业的重要性
        二、 促进粮食加工产业发展的集约性
        三、 鼓励和支持发展粮食的精深加工
    第二节 加大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一、 稳定粮食生产的农业支持政策
        二、 产业集约化发展的政策支持
        三、 发展精深加工的政策支持
    第三节 增强措施的可行性
        一、 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应急加工供应体系
        二、 健全食品安全保障和诚信体系
        三、 有效推进粮食行政执法
    第四节 做好产业发展的保障工作
        一、 人才保障工作
        二、 技术保障工作
        三、 资金保障工作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白裤瑶粮食储藏与加工方式变迁 ——以广西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怀里村蛮降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学术回顾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 研究理论、方法及思路
第二章 田野点--怀里村蛮降屯
    第一节 建制沿革
    第二节 自然人文环境
    第三节 白裤瑶的族源
第三章 粮食储藏载体--粮仓
    第一节 粮仓的历史
    第二节 粮仓的结构和构造
    第三节 粮仓的功能
    第四节 与其他民族粮仓的比较
第四章 粮食加工方法
    第一节 稻谷成米加工
    第二节 玉米加工
    第三节 豆类加工
第五章 粮食储藏加工方式变迁
    第一节 储藏
    第二节 加工
第六章 变迁的分析与思考
    第一节 变迁的动因分析
    第二节 变迁的利弊分析
    第三节 变迁要趋利避害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7)米糠与麦麸的超微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粮食与食品的超微细化研究及应用概况
    1.2 超细粉体技术
        1.2.1 超细粉体技术概述
        1.2.2 超细粉体技术在保健食品开发中的应用
    1.3 米糠与麦麸超微细化研究概述
        1.3.1 米糠与麦麸的保健功能
        1.3.2 米糠与麦麸的超微细化研究及应用概况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4.2 本文所采用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超微粉碎的相关理论
    2.1 机械粉碎的理论
        2.1.1 机械粉碎原理
        2.1.2 粉碎模型
        2.1.3 格里菲斯强度理论
    2.2 超微粉碎设备与工艺
        2.2.1 振动球磨机及工艺
        2.2.2 机械冲击式粉碎机及工艺
    2.3 超微粉体的分级理论与技术
        2.3.1 分级精度及其表示方法
        2.3.2 分级机与分级效果
    2.4 超微粉体的粒度表征
        2.4.1 粒度的表征
        2.4.2 粒度及表面形状测量技术
第三章 米糠的超微细化研究
    3.1 米糠的纳米微粒制备与特性研究
        3.1.1 实验方法
        3.1.2 微粒制备
        3.1.3 粒度表征、形貌分析及实验结果的验证
        3.1.4 米糠纳米化的机理探讨
    3.2 米糠的超细化研究
        3.2.1 研究方法及过程
        3.2.2 粒度表征与形貌分析结果
        3.2.3 蛋白质与氨基酸测试结果
        3.2.4 膳食纤维、VB1、VB2和VE测试结果
        3.2.5 微量元素测试结果
        3.2.6 卫生指标检测结果
        3.2.7 米糠微粉的功能组分的变化机理探讨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麦麸的超微细化研究
    4.1 麦麸的球磨粉碎研究
        4.1.1 实验方法
        4.1.2 麦麸的球磨粉碎
        4.1.3 粒度表征与形貌分析结果及讨论
    4.2 麦麸的冲击粉碎研究
        4.2.1 实验方法
        4.2.2 麦麸微粉的粒度表征与形貌分析结果
        4.2.3 功能组分测试结果与分析
        4.2.4 卫生指标检测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取得的成果
独创性申明
致谢

(8)荞麦淀粉的加工工艺、特性及其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中英文)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荞麦概况
        1.1.1 荞麦的资源状况与分布
        1.1.2 荞麦的生产状况
        1.1.3 荞麦的籽粒特性和价值
    1.2 荞麦的加工利用状况
        1.2.1 荞麦初加工利用状况
        1.2.2 荞麦深加工产品开发
    1.3 荞麦食品的开发
        1.3.1 荞麦面制品
        1.3.2 荞麦早餐制品
        1.3.3 荞麦发酵制品
        1.3.4 荞麦饮料制品
    1.4 荞麦淀粉概述
        1.4.1 荞麦淀粉的国内研究
        1.4.2 荞麦淀粉的国外研究
    1.5 淀粉与变性淀粉概述
        1.5.1 淀粉概述
        1.5.2 变性淀粉概述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仪器设备
    2.3 试验内容与方法
        2.3.1 荞米主要成分分析
        2.3.2 荞麦淀粉及其变性淀粉理化和特性分析
        2.3.3 荞麦淀粉加工工艺研究
        2.3.4 荞麦变性淀粉加工工艺研究
        2.3.5 荞麦淀粉与荞麦变性淀粉应用比较研究
    2.4 数据处理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荞米主要成分分析
    3.2 荞麦淀粉加工工艺研究
        3.2.1 荞麦淀粉提取工艺研究
        3.2.2 荞麦淀粉纯化工艺研究
        3.2.3 荞麦淀粉漂白工艺研究
    3.3 荞麦淀粉理化指标和特性分析
        3.3.1 荞麦淀粉理化指标测定
        3.3.2 荞麦淀粉特性分析
    3.4 荞麦淀粉改性研究
        3.4.1 制备荞麦淀粉醋酸酯的研究
        3.4.2 制备荞麦羧甲基淀粉的研究
    3.5 荞麦淀粉及其变性淀粉应用比较研究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粮食深加工全利用迫在眉睫(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株潭地区粮食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 黄丹.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2]硒在农作物生长过程的富集及大豆硒蛋白生物功效研究[D]. 胡居吾. 南昌大学, 2017(12)
  • [3]佳木斯市粮食加工产业发展的政府责任研究[D]. 马波. 黑龙江大学, 2013(S1)
  • [4]白裤瑶粮食储藏与加工方式变迁 ——以广西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怀里村蛮降屯为例[D]. 付从稳. 广西民族大学, 2013(S1)
  • [5]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A]. 曹宪周,郑翠红,秦锋,张自强. 2010国际农业工程大会提升装备技术水平;促进农产品、食品和包装加工业发展分会场论文集, 2010
  • [6]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A]. 曹宪周,郑翠红,秦锋,张自强.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包装与食品工程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0
  • [7]米糠与麦麸的超微细化研究[D]. 刘彩兵. 四川大学, 2004(01)
  • [8]荞麦淀粉的加工工艺、特性及其改性研究[D]. 章华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01)
  • [9]粮食深加工全利用迫在眉睫[J]. 臧其梅. 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 2001(01)

标签:;  ;  ;  ;  ;  

粮食深加工充分利用迫在眉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