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切除后如何减脂?

胆囊切除后如何减脂?

一、切除胆囊后怎样降脂?(论文文献综述)

阴海鑫[1](2021)在《胆囊切除术对2型糖尿病糖、脂及能量代谢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胆囊切除术是目前治疗胆囊相关疾病的常规术式,尤其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显着减少了手术创伤,缩短了术后康复时间,被外科医师和患者广泛接受。长期以来胆囊被认为仅仅是浓缩和储存胆汁的容器,切除胆囊后并不会对机体产生影响。然而,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胆囊切除术可能会引起机体代谢的改变,包括体重、胆汁酸、血脂、血糖、能量代谢等,但目前各研究的结论仍存在争议。胆囊切除术引起代谢改变的潜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术后胆汁酸代谢的改变发挥了重要作用。胆囊切除后,胆汁持续分泌入十二指肠,肝肠循环速度加快,同时,血清胆汁酸水平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而胆汁酸可以作为信号分子激活位于肠、肝、脂肪等外周器官的胆汁酸受体进而对整个机体的新陈代谢产生影响,目前研究比较广泛且成熟的是法尼氏X受体(FXR)和膜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GPBAR1/TGR5)。此外,胆囊切除后胆汁排放的节律性消失,无法与进食同步;胆囊本身代谢功能的消失(胆囊可分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肠道菌群丰度和组成的改变,这些因素都可能引起代谢的改变。2型糖尿病是一个复杂的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其发病机制复杂,宏观上涉及年龄、性别、体重、生活习惯等,微观上与遗传、内皮功能障碍、铁负荷增加等密切相关,同时胰岛素抵抗和葡萄糖耐受下降也是糖尿病进行性恶化的重要原因。目前,2型糖尿病仍以综合治疗为主,但也仅能减慢疾病的进展,控制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尚无彻底治愈的方案,因此,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其发病机制,有助于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胆汁酸作为关键的信号分子可以激活肠道、肝脏、骨骼肌、脂肪等组织中的受体进而影响糖、脂、能量代谢,但目前关于2型糖尿病患者胆囊切除术后代谢变化的相关报道并不多,这值得深入探究。第一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胆囊切除术后糖、脂代谢的变化(回顾性研究)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糖、脂代谢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前后总体及各亚组中相关代谢指标的变化。结果 总计75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男性33例、女性42例。根据定义,胆囊切除术后6个月有19例患者(25.3%)的糖尿病病情达到“缓解”,28例患者(37.3%)的病情得到了“控制”,10例患者(13.3%)的血糖有“改善”,糖尿病好转的总有效率为75.9%。总体分析显示,胆囊切除术后6个月,患者的体质指数(P=0.556)和进食量(P=0.226)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的代谢指标包括空腹血糖(P=0.001)、糖化血红蛋白(P<0.001)、胆固醇(P=0.024)、低密度脂蛋白(P=0.006)和脂蛋白a(P=0.037),升高的代谢指标包括胆汁酸(P<0.001)、甘油三酯(P=0.011)、高密度脂蛋(P=0.022)和载脂蛋白A1(P=0.002)。亚组分析显示女性、年龄≥60岁、BMI≥24和无高脂血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胆囊切除术后更容易出现代谢变化。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胆囊切除术后糖、脂代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可能与胆汁酸水平升高有关。代谢指标的改变在女性、年龄≥60岁、BMI≥24及非高脂血症患者中更加明显。第二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汁酸和能量的变化(前瞻性研究)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汁酸水平及静息能量消耗的变化及其在机体代谢稳态中发挥的作用。方法本部分研究纳入2019年12月到2020年10月期间77例合并胆囊息肉的糖尿病患者。其中40例患者有手术指征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纳入手术组,37例同时期相匹配的患者纳入对照组。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临床资料,如体重、进食量、糖尿病药物使用情况,胆汁酸、血糖、胰岛素等生化指标,静息能量消耗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接受胆囊切除的糖尿病患者,术后6个月总胆汁酸水平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33),同时也显着高于术前基线水平(P=0.029)。胆囊切除术组患者术后的静息能量消耗水平高于对照组(P=0.032),同时也高于术前基线水平(P=0.011)。另外,胆囊切除后糖尿病患者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率显着增加(P<0.001),而对脂肪的利用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1)。胆囊切除后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P=0.004)、糖化血红蛋白水平(P<0.001)、HOMA-IR(P=0.045)均低于对照组,血糖改善的总有效率为45%。胆囊切除组患者总胆固醇水平(P=0.003)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P=0.021)较对照组下降,并低于术前基线水平,而术后手术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胆囊切除术后静息能量水平及胆汁酸水平升高,糖、脂代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注册信息中国临床实验注册中心,注册号:ChiCTR1900027823,注册时间:2019年11月 30 日,网址:http://www.chictr.org.cn/index.aspx。第三部分胆囊切除术对2型糖尿病小鼠代谢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行胆囊切除术后胆汁酸、血糖、血脂及静息能量消耗的变化,探索胆囊切除术改善2型糖尿病可能的机制。方法本部分研究采用db/db小鼠作为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将20只雄性db/db小鼠随机分为胆囊切除术组和假手术组。手术组小鼠行剖腹胆囊切除术,假手术组的小鼠行同样的开腹操作,但不切除胆囊。收集术前及术后多个时间点的代谢指标,分析比较两实验组之间小鼠的摄食量及体重的变化,空腹血糖、胰岛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脂肪酸、胰高血糖素样肽、肠抑胃肽、静息能量消耗、血清总胆汁酸及胆汁酸排泄率水平等检测指标的变化。在术后24周处死各组小鼠,采集肝脏、脂肪、骨骼肌组织标本,western检测各标本中法尼氏受体、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的表达量,Real-time PCR检测2型甲状腺原氨酸脱碘酶的含量,检测肝脏组织中7α羟化酶mRNA表达情况及蛋白含量,比较胆囊切除术前后及两组之间的各指标是否有差异。结果两组小鼠配对饲养,行胆囊切除术的2型糖尿病小鼠,术后24周的体重(P<0.001)、空腹血糖(P<0.001)及胰岛素水平(P=0.013)均显着降低,腹腔内糖耐量实验显示胆囊切除后糖耐量改善(P=0.032),腹腔内胰岛素耐量实验显示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P=0.026)。术后24周,胆囊切除组小鼠的胰高血糖素样肽的含量明显升高(P=0.002),但肠抑胃肽的水平没有明显的变化(P=0.15)。脂代谢方面,术后24周胆囊切除术组小鼠的胆固醇水平(P<0.001)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P<0.001)比对照组明显降低,而甘油三脂含量(P=0.003)、高密度脂蛋白含量(P<0.001)和游离脂肪酸含量(P<0.001)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胆汁酸代谢方面,胆囊切除术组的血清总胆汁酸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01),粪便中的胆汁酸排泄率高于假手术组(P=0.003),肝脏中7α羟化酶的mRNA水平(P=0.005)及蛋白含量(P=0.003)同样升高。胆囊切除术后,糖尿病小鼠的静息能量消耗明显增加(P=0.005)。Western检测显示,胆囊切除小鼠的肝脏(P=0.034)、骨骼肌(P=0.003)、脂肪组织(P=0.045)中法尼氏受体的表达含量明显上调。同样,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在上述组织中的表达量也有一定增加(肝脏:P=0.024,肌肉:P=0.026,脂肪组织:P=0.004)。2型甲状腺原氨酸脱碘酶在棕色脂肪组织(P=0.029)及骨骼肌组织(P=0.015)中的表达量也有明显的上调。结论糖尿病小鼠行胆囊切除术后,糖、脂、能量代谢都得到了改善。肝脏中胆汁酸合成增加,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升高。

刘彬[2](2021)在《口服肠道益生菌对胆囊结石患者血脂及胆汁成分变化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口服肠道益生菌对胆囊结石患者术后血脂及胆汁成分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06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有手术治疗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的患者50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以B超及MRI诊断报告作为诊断依据,在门诊时初步判断手术可行性,有手术意向及手术治疗疾病指征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列表法分为:A组(术后口服肠道益生菌)25例,B组(空白对照组)25例,所有患者术前一天或门诊进行首次行生化检验。对照组和实验组办理入院后完善术前辅助检查,麻醉医师查看病人,核实无手术禁忌症,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T管引流术,术中提取胆总管胆汁,术后安返病房。术后第二天早晨干预组口服肠道益生菌,对照组不加以干预,嘱患者术后避免高脂饮食,直到术后第四周返院复查,实验组和对照组再次提取胆总管胆汁及进行生化检验。[结果]1患者一般资料:选择2020年06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有手术治疗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的患者50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以B超及MRI诊断报告作为诊断依据,患者根据随机数列表法分为:A组(术后口服肠道益生菌)25例,B组(空白对照组)2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手术方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7)2血清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分析:总胆汁酸(TBA):A 组术前 5.33±2.92 μ mol/L,术后 3.35±2.21 μ mol/L,A 组前后比较P<0.05,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术前5.21±2.47 μmol/L,术后5.07±2.17 μmol/L,B组前后比较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术前比较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术后比较P<0.05,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胆固醇(TCHOL):A 组术前:4.34±0.50mmol/L,术后 3.81±0.36mmol/L,A 组前后比较P<0.05,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术前4.23±0.46mmol/L,术后4.28±0.73mmol/L,B组前后比较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术前比较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术后比较P<0.05,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甘油三酯(TG):A 组术前:1.07±0.40 mmol/L,术后 0.83±0.32 mmol/L,A组前后比较P<0.05,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术前1.04±0.41mmol/L,术后1.08±0.37 mmol/L。B组前后比较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术前比较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术后比较P<0.05,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密度脂蛋白(HDL-C):A 组术前:1.34±0.29mmol/L,术后:1.49±0.22mmol/L,A组前后比较P<0.05,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术前:1.39±0.28mmol/L,术后:1.21±0.56mmol/L,B组前后比较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术前比较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术后比较P<0.05,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载脂蛋白(AP0A1):A 组术前:1.36±0.34g/L,术后:1.37±0.33g/L,A 组内比较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前:1.38±0.34g/L,术后:1.47±0.28g/L,B组内比较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术前、术后比较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密度脂蛋白(LDL-C):A 组术前:3.40±1.29mmol/L,术后:3.25±1.28mmol/L,A组内比较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前:3.34±1.28mmol/L,术后:3.24±1.19mmol/L,B组内比较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术前、术后比较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C):A组术前:0.94±0.31mmol/L,术后:0.98±0.33mmol/L,A组内比较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前:0.90±0.31mmol/L,术后:0.95±0.27mmol/L,B 组内比较 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术前、术后比较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胆汁成分指标分析总胆汁酸(TBA):A 组术前:124.30± 10.23ng/L,术后:133.57±7.00 ng/L,A组前后比较P<0.05,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术前:128.73±11.15 ng/L,术后:126.07±10.46 ng/L,B组前后比较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术前比较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术后比较P<0.05,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胆固醇(TCHOL):A 组术前:15.61 ±4.43 ng/ml,术后:12.65±3.62 ng/ml,A组前后比较P<0.05,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术前:14.48±4.09 ng/ml,术后:16.24±3.57 ng/ml,B组前后比较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术前比较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术后比较P<0.05,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胆酸(CA):A 组术前:103.78±21.45 ng/ml,术后:80.83±14.44 ng/ml,A组前后比较P<0.05,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术前:96.72±16.23 ng/ml,术后:85.52±19.91ng/ml,B组前后比较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术前比较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术后比较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脱氧胆酸(DCA):A 组术前:16.48±4.32 ng/ml,术后:11.66±3.79ng/ml,A组前后比较P<0.05,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术前:14.68±3.62ng/ml,术后:14.56±5.61ng/ml,B组前后比较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术前比较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术后比较P<0.05,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GIQLI评分A组术后平均得分:111.40±23.70,B组97.12±13.80,A组得分高于B组,且组间比较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口服肠道益生菌能够改善胆囊结石患者术后血脂水平及胆汁成分,加速胆固醇的排泄,同时还可以提高胆囊结石患者术后GIQLI评分,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结论]1.胆囊结石患者术后服用肠道益生菌能够降低血清中TBA、TCHOL、TG水平,升高HDL-C水平。2.胆囊结石患者术后口服肠道益生菌能够改善患者胆汁成分,加速胆固醇代谢。

杜紫阳[3](2021)在《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临床分析及手术治疗妊娠期胆结石相关疾病的临床价值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临床分析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in pregnancy,APIP)的发病原因、临床特征、治疗方法、疾病对孕妇及胎儿的影响等,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策略。方法:选取2013至2018年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APIP患者39例,作为妊娠组;同期住院的同年龄段非妊娠女性急性胰腺炎患者81例,作为非妊娠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间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在发病原因、临床特征、辅助检查结果、治疗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比分析总结APIP的疾病特点。结果:1.发病原因妊娠组发病原因包括:特发性19例(48.7%)、胆源性15例(38.5%)、脂源性4例(10.2%)、其他原因1例(2.6%)。非妊娠组发病原因包括:胆源性50例(61.7%)、特发性22例(27.2%)、脂源性4例(4.9%)、其他原因5例(6.2%)。两组患者发病原因存在统计学差异,妊娠组以特发性急性胰腺炎为主,非妊娠组以胆源性急性胰腺炎为主(χ2=5.439,P=0.020;χ2=5.740,P=0.017)。2.临床特征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好发于妊娠晚期。其中妊娠早期2例(5.1%)、妊娠中期12例(30.8%)、妊娠晚期25例(64.1%)。妊娠组轻型急性胰腺炎26例(66.7%)、中重型急性胰腺炎7例(17.9%),重型急性胰腺炎6例(15.4%);非妊娠组轻型急性胰腺炎61例(75.3%)、中重型急性胰腺炎12例(14.8%),重型急性胰腺炎8例(9.9%),两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轻型急性胰腺炎为主。两组胆源性急性胰腺炎患者胆道状态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皆以胆囊多发结石多见。3.辅助检查结果两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RBC计数、WBC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血红蛋白量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血清钙离子、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血淀粉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妊娠组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WBC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高于非妊娠组;非妊娠组RBC计数、血红蛋白量高于妊娠组。妊娠组急性胰腺炎B超阳性检出率为51.4%,非妊娠组急性胰腺炎B超阳性检出率为54.8%,无统计学差异(χ2=0.105,P=0.746)。4.治疗方法及结局妊娠组患者以保守治疗为主,仅1例胆源性急性胰腺炎患者选择手术治疗后继续妊娠,非妊娠组23例胆源性急性胰腺炎患者选择手术治疗。妊娠组患者复发2例(5.1%),非妊娠组患者复发5例(6.2%),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妊娠组1患者治疗后发生严重胰瘘,非妊娠组1患者治疗无效死亡。APIP对胎儿预后有严重影响,其中早产4例(10.3%),胎儿丢失(流产、胎死宫内、引产等)11例(28.2%),活胎引产是胎儿丢失的主要原因(8例,72.7%)。结论:1.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好发于妊娠晚期,以特发性急性胰腺炎最常见。非妊娠女性急性胰腺炎以胆源性急性胰腺炎最常见。2.两组患者以轻型急性胰腺炎为主,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发病症状不典型,结合辅助检查快速准确的诊断有利于防止病情进展。3.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严重威胁胎儿的生命安全,治疗后放弃胎儿是胎儿丢失的主要原因。第二章手术治疗妊娠期胆结石相关疾病的临床价值探讨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妊娠期胆结石相关疾病(Gallstone-related disease,GRD)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手术治疗妊娠期GRD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自数据库建库起至2020年8月9日,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遴选出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并由两名不同的研究者对纳入的文献单独地进行质量评估及数据提取,最终提取的数据使用STATA 1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12篇文献,共有2492名妊娠期患者,其中手术治疗组患者429人,保守治疗组患者2063人。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对胎儿早产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OR=0.676,95%CI:0.453-1.009,P=0.055),但手术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疾病复发率、胎儿丢失率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组,具有统计学差异(OR=0.044,95%CI:0.021-0.091,P<0.001;OR=0.379,95%CI:0.163-0.878,P=0.024<0.05)。结论:妊娠期GRD患者接受手术治疗较保守治疗疾病复发率及胎儿丢失率低,并且不增加胎儿早产的风险,手术可能是治疗妊娠期GRD的更优选择。

徐雯[4](2021)在《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预测模型的建立》文中提出目的:探讨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通过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接受ERCP治疗的1982例胆总管结石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复发组104例、未复发组402例。将研究纳入的影响因素进行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根据回归系数建立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预测模型,采用ROC进行效应评价,并绘制相关风险评分列线图。结果: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患者相关资料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首次病程、胆总管直径、胆总管远端狭窄、结石数量、胆总管结石最大直径、胆囊状态(有结石未行手术、ERCP术前切除、ERCP术后切除)、高脂血症、胆道手术史、术后引流方式(鼻胆管引流、胆胰管支架)是影响ERCP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HR=1.67,2.18,1.66,2.50,1.51,1.97,1.80,1.77,0.48,1.72,2.63,0.93,3.65,95%CI:1.11~2.46,1.14~4.18,1.03~2.66,1.50~4.15,1.03~2.22,1.12~3.46,0.92~3.50,0.95~3.31,0.19~1.23,1.12~2.64,1.65~4.22,0.39~2.20,1.58~8.46,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首次病程<30 d、胆总管远端狭窄、高脂血症、有胆道手术史、术后引流胆胰管支架引流是影响ERCP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HR=2.33,2.09,1.68,2.57,3.71,95%CI:1.09~5.00,1.19~3.67,1.06~2.65,1.46~4.52,1.30~10.64,P<0.05)。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预测模型,通过ROC效能评价显示,ROC曲线下面积为0.757(95%CI:0.703-0.811),最佳截断值为1.41,其敏感度为69.2%,特异度为72.9%。结论:首次病程、胆总管远端狭窄、高脂血症、胆道手术史、术后胆道引流是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的复发的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所建立的Cox回归模型能预测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高危患者。

徐路[5](2020)在《基于FXR/FGF15/FGFR4通路研究黄连吴茱萸配伍调控胆汁酸代谢发挥降脂效应的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随着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脂血症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临床上常用治疗高脂血症的药物,长期应用会出现不同概率、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因此需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中草药的降脂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黄连、吴茱萸的主要有效成分小檗碱和吴茱萸碱1:1配伍可显着降低血浆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减轻高脂模型大鼠肝脏组织脂肪变性情况,通过作用于Leptin-AMPK通路、Leptin-Jak2-Stat3通路调节脂代谢,影响SREBP2、HMGCR、PPARα、LXRα、CYP7A1、NPC1L1、SR-BI、ABCG5、ABCG8等基因的表达,以抑制肝脏胆固醇合成、促进胆固醇分解,以及抑制小肠胆固醇吸收。胆汁酸是体内清除胆固醇的重要形式,对于维持胆固醇的稳态和防止胆固醇、甘油三酯和有毒代谢物的积累以及肝脏和其他器官的损伤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为了进一步阐明黄连吴茱萸配伍的降脂机制,我们提出连萸配伍是否会影响这一重要过程。研究目的:以高脂血症模型小鼠为研究载体,以胆汁酸代谢为切入点,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蛋白质免疫印迹法观察黄连吴茱萸配伍对胆汁酸代谢负反馈调节通路FXR/FGF15/FGFR4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用色谱-质谱分析法观察黄连吴茱萸配伍对胆汁酸代谢谱的影响,探讨黄连吴茱萸调控胆汁酸代谢发挥降脂效应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动物分组及给药48只雄性C57BL/6小鼠,普通饲料适应性喂养3天,称小鼠体重并记录,禁食12h,每只小鼠尾静脉取血约0.5ml,3500r/min离心15min分离血清,检测各组小鼠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根据测得血清总胆固醇值及小鼠体重,将小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n=8)、模型组(n=8)、阿托伐他汀组(n=8)、连萸低剂量组(n=8)、连萸中剂量组(n=8)、连萸高剂量组(n=8),使组间初始总胆固醇值及体重值无差异。空白组小鼠给予普通饲料饲养,其余各组小鼠给予高脂饲料饲养,实验过程中所有动物自由采食和饮水。制备好中药煎剂,每日根据各组动物体重给予相应药物灌胃,给药体积为1ml/100g,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均给予生理盐水灌胃,给药频率为1次/天,连续灌胃给药8周。2.血清脂质水平及炎性因子水平的检测采用酶化学法测定血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白介素6、白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的含量,观察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模型小鼠血清脂质水平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3.肝脏病理形态观察采用HE染色镜下观察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肝脏病理形态的影响。4.FXR/FGF15/FGFR4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黄连吴茱萸配伍对FXR、FGF15、FGFR4、CYP7A1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5.FXR/FGF15/FGFR4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检测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黄连吴茱萸配伍对FXR、FGF15、FGFR4、CYP7A1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6.粪便胆汁酸代谢谱的检测采用色谱-质谱法观察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粪便胆汁酸代谢谱的影响。研究结果:1.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模型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P<0.01)。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升高(P<0.05)。2.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肝脏指数及病理形态的影响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肝脏指数明显升高(P<0.01);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的肝脏指数明显降低(P<0.01)。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肝脏出现脂肪变性,见脂肪空泡,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可不同程度改善上述表现,其中连萸低、中、高剂量组优于阿托伐他汀组。3.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血清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升高(P<0.01),白介素10水平明显降低(P<0.01)。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白介素6水平降低(P<0.05);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降低(P<0.01);连萸低、中剂量组小鼠血清白介素10水平明显升高(P<0.01)。4.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FXR/FGF15/FGFR4通路靶基因的影响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回肠FXR、回肠FGF15、肝脏FGFR4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肝脏CYP7A1、肝脏FXR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回肠FXR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回肠FGF15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肝脏FGFR4基因表达水平降低(P<0.01);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肝脏CYP7A1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连萸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肝脏FXR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5.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FXR/FGF15/FGFR4通路靶蛋白的影响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回肠FXR、回肠FGF15、肝脏FGFR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P<0.01,P<0.05),肝脏CYP7A1、肝脏FXR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回肠FXR、FGF1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P<0.05);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肝脏FGFR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连萸低、高剂量组小鼠肝脏CYP7A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肝脏FXR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P<0.01)。6.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粪便胆汁酸代谢谱的影响(1)从胆汁酸的分类来看: 初级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空白组小鼠初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42.39%,次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57.61%。模型组小鼠初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32.90%,次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67.10%。连萸中剂量组小鼠初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46.92%,次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53.08%。 游离胆汁酸和结合胆汁酸:空白组小鼠游离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97.39%,结合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2.61%。模型组小鼠游离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98.34%,结合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1.66%。连萸中剂量组小鼠初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94.15%,结合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5.85%。(2)从差异胆汁酸来看,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粪便胆汁酸12-KLCA、GDCA、HDCA、Apo CA、CDCA、DCA、Iso LCA、LCA表达上调(p<0.05),TMCA、TUDCA、TCDCA、α-MCA表达下调(p<0.05)。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中剂量组小鼠粪便胆汁酸7-KDCA、UDCA、CA、GCA上调(p<0.05),12-KLCA、Apo CA、Iso LCA下调(p<0.05)。结论:1.高脂血症的中医病机相对复杂,脾胃升降失常是其关键病机,治当辛开苦降,升清降浊。黄连、吴茱萸配伍作为辛开苦降法的代表,具有明显的调脂、抗炎作用。2.黄连、吴茱萸配伍通过抑制FXR/FGF15/FGFR4通路,上调CYP7A1的表达,促进胆汁酸的合成,影响胆汁酸代谢发挥调脂作用。

孙正鸿[6](2020)在《成都地区部分常住人口胆囊结石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成都地区部分常住人口胆囊结石(Gallstone,GS)的相关危险因素,进一步筛查GS发病的高危人群,为该地区(成都市)胆囊结石预防措施的实施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至遵义医科大学附属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体检中心体检通过影像学(腹部B超)检查发现胆囊结石并符合纳入条件者共200例,年龄在1880岁,此人群作为观察组;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体检中心行体检的无胆囊结石并符合纳入条件者共1000例,年龄在1880岁,为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按1:5随机配比,配比条件为性别相同、年龄相差不超过±5岁。收集一般临床指标包括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收集病例资料及实验室资料: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总胆红素(TBil)等。采用统一制定的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除一般资料外,还进行了高血压病、糖尿病病史、脂肪肝病史、胆囊炎病史、慢性乙型肝炎病史、高脂血症病史等疾病指标的收集(请见附件3)。采用单因素比较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胆囊结石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此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合并有脂肪肝、慢性乙型肝炎、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有糖尿病、胆囊炎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BMI、TC、TBil、FBG的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而HDL-C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排除了性别、年龄的相关影响后,合并糖尿病病史(OR1.800;95%CI1.0922.966,P=0.021)、胆囊炎(OR1.772;95%CI1.1302.780,P<0.05)及高水平FBG(OR1.162;95%CI 1.01101.336,P<0.05)、高水平TC(OR1.211;95%CI1.0321.421,P=0.019)及低水平HDL-C(OR0.333;95%CI0.2060.538,P<0.05)与胆囊结石显着相关。结论:(1)高FBG、高TC、低HDL-C和糖尿病、无结石性胆囊炎可能是形成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2)高BMI,往往可能伴随有TC、TG等血脂代谢的异常,也可能会间接导致了胆囊结石。

吴曼婷[7](2020)在《针刺对肥胖大鼠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固本培元、健脾和胃”针刺法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单纯性肥胖病大鼠体重、血糖、摄食量、脑肠肽相关指标等的影响,结合前期肠道菌群研究结果,探讨针刺对肥胖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是通过“菌群-肠-脑”轴而发挥效应,以此为临床上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病提供深入的理论支撑。方法:制备高脂饮食诱导的单纯性肥胖病大鼠模型,按照随机原则抽取8只为模型组、8只为针刺组、8只为西药组,另予普通饲料喂养的8只作为对照组。针刺组和西药组进行为期4周的干预治疗,治疗期间,各组饲料不做变动;针刺组予“固本培元、健脾和胃”针刺法针刺治疗;西药组予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灌胃治疗;干预期间定期观察各组大鼠生存状态、摄食量、体重变化。干预治疗4周后处死大鼠取材。检测各组大鼠附睾、肾周、肠周脂肪重量,采用ELISA测定法测量各组大鼠血清脑肠肽相关指标的含量。结果:(1)前期研究可知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物种差异度较对照组、治疗组大,菌群丰度、物种分配均度均较其他组低,经干预治疗后,治疗组大鼠肠道内有益菌含量较模型组升高,其中,以拟杆菌群占比升高、厚壁菌群占比降低显着。(2)大鼠生存状态:对照组大鼠生存状态良好,摄食、饮水、大小便正常,毛发茂盛富有光泽,活动灵敏,对外界刺激反应度高;模型组大鼠生存状态欠佳,摄食、饮水增加,大便稀烂有异味,小便量多有异味,多卧无神,毛发暗淡无光泽且掉毛,对外界刺激反应度低下;经干预治疗后,针刺组与西药组大鼠的生存状态(摄食饮水、大小便、毛发、精神状态等)较模型组得到良性改善,且针刺组大鼠摄食饮水、大便、毛发、精神状态方面的改善更显着于西药组。(3)模型组大鼠体重、外周空腹血糖、内脏脂肪湿重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经干预治疗后,针刺组与西药组大鼠体重、外周空腹血糖、内脏脂肪湿重均显着下降,且针刺组较西药组下降显着(P<0.05)。(4)模型组与对照组大鼠各时间点摄食量对比差异不显着(P>0.05),针刺组与西药组大鼠各时间点摄食量对比差异不显着(P>0.05),但针刺组与西药组大鼠摄食量呈稳定下降趋势;模型组大鼠摄食量较对照组大鼠显着增多(P<0.05),经干预治疗后,针刺组与西药组大鼠摄食量均显着下降(P<0.05),且针刺组较西药组下降显着(P<0.05)。(5)模型组大鼠血清Ghrelin、PYY、GLP-1、CKK含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经干预治疗后,针刺组和西药组大鼠血清Ghrelin、PYY、GLP-1、CKK含量显着升高,且针刺组较西药组升高显着(P<0.05)。结论:(1)高脂饮食诱导的单纯性肥胖病大鼠存在生存状态欠佳、超重、摄食量增加及血糖、内脏脂肪、肠道菌群等紊乱;(2)“固本培元、健脾和胃”针刺法能对紊乱的肠道菌群结构进行良性调节,使拟杆菌群及有益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数量上升,使厚壁菌群数量减少;(3)“固本培元、健脾和胃”针刺法与西药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均能显着改善肥胖大鼠生存状态;均能有效降低肥胖大鼠体重、外周空腹血糖值;均能有效减少肥胖大鼠摄食量、内脏脂肪重量;均能显着提高肥胖大鼠血清Ghrelin、PYY、GLP-1、CKK含量并通过肠-脑轴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发挥减重、降糖、降脂、抑制摄食的效应,且针刺疗效优于西药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4)“固本培元、健脾和胃”针刺法在治疗肥胖病方面,组方合理、疗效显着,可为临床针刺治疗肥胖病提供实验依据

赵伟[8](2020)在《胆囊切除与大肠癌发病关系初步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人群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大肠癌的年死亡率在10/100万左右。随着发病率的不断攀升,发病年龄日益趋于年轻化,且远期预后差,已经成为我国亟需面对的公共卫生难题。严重的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给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而大肠癌的发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研究大肠癌的危险因素,并进行积极的早期预防尤为重要。有研究指出胆囊切除后机体胆汁酸动力学的改变导致鸟氨酸脱羧酶活性增强,刺激肠上皮增生,从而构成大肠肿瘤的发生基础。本文旨在通过探讨胆囊切除与大肠癌发病之间的关系,并对其他可能影响大肠癌发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为临床上大肠癌的病因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通过选取咸阳市三甲医院普通外科在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之间收治的447例经病理确诊的大肠癌病人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在医院进行体检的462例非肿瘤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自拟的统一调查表格,调查入选人群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吸烟史、饮酒史、胆囊切除史、阑尾切除史等,调查表格经过专家审核后具有一定时效性。采用Excel2019软件进行数据整理与统计,采用SPSS22.0中文版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分析比较胆囊切除与大肠癌发病的关系及其他因素(包括高血脂、BMI、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阑尾切除史等)与大肠癌发病的关系,采用Mantal-Haenszel检测方法分层分析排除可能的混杂因素(包括性别、年龄、BMI、吸烟、饮酒、糖尿病、阑尾切除史等)对胆囊切除与大肠癌发病关系的影响,最后对关联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如胆囊切除史、BMI、吸烟、饮酒、糖尿病、阑尾切除史)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归纳总结胆囊切除及其他相关因素与大肠癌发病的关联强度,探讨大肠癌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1.病例组共447例大肠癌,包含右半结肠癌105例,左半结肠癌95例,直肠癌247例,其中男性234例,女性213例,平均年龄64.66±13.16岁;对照组共462例,其中男性242例,女性220例,平均年龄64.56±13.49岁,两组病例之间在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与对照组具有可比性。2.病例组447例,有胆囊切除手术史76例(17.00%),对照组462例,有胆囊切除手术史27例(5.84%),两组胆囊切除百分率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胆囊切除可能与大肠癌发病存在相关性。3.对两组病例分别从高血脂、BMI、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阑尾切除等因素进行差异性比较,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除高血脂以外,其他因素在两组间的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提示高血压、BMI、吸烟、饮酒、糖尿病、阑尾切除等因素也可能与大肠癌的发病存在相关性。4.最后将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大肠癌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进分析,结果发胆囊切除、吸烟、糖尿病、年龄等均可能是大肠癌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通过相关性研究及统计学推断发现胆囊切除可能会导致大肠癌发病风险升高;同时本研究还证实吸烟、糖尿病、年龄也可能是影响大肠癌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筛选出影响大肠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对于暴露在危险因素的人群应尽早行大肠癌的早期筛查。

李东东[9](2020)在《大柴胡汤对肝胆湿热证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ENBD取石术后胆汁代谢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胆总管结石的发生主要原因是胆道功能障碍所致的胆汁淤积、胆汁代谢异常所致的胆汁成分结晶析出及胆道感染所致的细胞损伤。ERCP/EST取石术后,胆汁排泄通畅,但术后感染及胆汁代谢异常仍旧存在,故若能有效抑制术后炎症反应及改善胆汁代谢便能加速患者术后康复及预防结石复发等问题。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口服外源性胆汁酸熊去氧胆酸通过抑制肠道对胆固醇的再吸收,减少胆固醇进入胆汁的分泌,从而降低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对胆固醇结石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然而对调节胆红素代谢的研究甚少。祖国医学大柴胡汤对肝胆湿热证的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早已得到临床证实,基于大柴胡汤对黄疸消退的临床疗效,推测其对胆红素代谢有较好的调节作用,但其对胆红素及胆汁中其他成分的具体影响还需临床研究,且其清热祛湿、利胆退黄的功效具体现代医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的本试验从干预前后胆汁代谢变化出发,在探索大柴胡汤对胆汁代谢尤其是胆红素代谢的影响的同时,初步阐明大柴胡汤利胆退黄、清热祛湿现代医学内涵。方法选取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住院部收治的行ERCP/ENBD的肝胆湿热证胆总管结石的患者49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分组,分为中药组25例,对照组24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包括行ERCP联合内镜下取石术及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术后常规抗感染等治疗。中药组在对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术后口服中药大柴胡汤,连续服用至少5天,第一次口服时间为术后12小时。观察记录术后6小时、术后第5天患者胆汁中的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总胆固醇(TC)含量;术前及术后第5天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TBil、DBil、IBil、TBA、TC;感染性指标血常规及CRP;临床疗效相关指标:胆管的留置时间及平均每日胆汁引流量。所有数据相关性分析均应用软件SPSS 22.00版本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1.本试验中药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分布及合并胆囊结石、胆囊切除史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均衡,后续具有可比性。2.中药组与对照组术后6小时胆汁中的总胆汁酸、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固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5天胆汁成分总胆汁酸、总胆固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大柴胡汤对胆汁中总胆汁酸及总胆固醇水平无显着影响;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大柴胡汤干预能显着降低术后胆汁中总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水平,显着增高患者术后胆汁成分中直接胆红素水平;中药组与对照组鼻胆管留置时间、平均每日引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大柴胡汤干预能明显缩短鼻胆管留置时间,显着减少患者每日胆汁分泌量。3.中药组与对照组术前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汁酸、总胆红素、结合胆红、间接胆红素、总胆固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5天总胆固醇、总胆汁酸及直接胆红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大柴胡汤对患者术后总胆固醇、总胆汁酸及直接胆红素变化无显着干预作用;两组患者术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胆红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干预能显着降低患者术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4.中药组与对照组术前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5天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大柴胡汤能显着降低患者术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CRP水平。结论1.大柴胡汤对ERCP术后患者胆汁酸、胆固醇的代谢无明显的干预作用;2.大柴胡汤能显着降低ERCP术后患者白细胞及CRP水平,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对肝细胞造成的损害;3.大柴胡汤能有效的抑制胆总管结石患者术后病理性胆汁分泌;4.大柴胡汤能调节胆红素在肝脏内的转换,使间接胆红素更多的转变为直接胆红素,进而加速胆红素的排泄。5.其中2-4条可初步体现大柴胡汤治疗肝胆湿热证胆总管结石清热祛湿、利胆退黄的现代医学内涵。

李娅玲[10](2020)在《香砂六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减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肝郁脾虚型腹泻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香砂六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减治疗因胆囊良性病变行胆囊切除术后肝郁脾虚型腹泻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因胆囊良性病变行胆囊切除术治疗,且符合胆囊切除术后肝郁脾虚型腹泻中西医诊断标准的患者74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即中药治疗组)、对照组(即西药治疗组),每组各3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疾病、手术方式、病情轻重、病程等基线水平均具有可比性。两组均予以饮食指导、情志疏导、生活方式调节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中药煎剂口服,主方为香砂六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减,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金双歧)联合蒙脱石散(思密达)口服。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病情变化情况以及粪便脂肪球计数情况,并制定相关量表对两组治疗前后均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腹泻复发情况。结果:1.因各种原因,观察组与对照组均各自剔除2例,脱落3例,两组最终有效病例各为32例。2.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有效率96.88%,对照组有效率90.6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疗效方面,观察组总有效率96.88%,对照组78.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积分方面,组间比较,两组在大便性状、大便频率、腹胀、胁肋胀痛、腹痛、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情志、情志与腹泻关系、嗳气、食欲、精神、体力、舌脉方面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排便不尽感、排便急迫感、睡眠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分别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在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除嗳气(P>0.05)外,其余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病情分级方面,治疗后,病情轻度的观察组有31例,对照组19例,病情中度的观察组1例,对照组1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体重指数方面,胆囊切除术后,两组BMI值较术前均有所下降,治疗后BMI均上升,观察组上升幅度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治疗后BMI仍低于术前水平。6.在大便脂肪球计数方面,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大便脂肪球计数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治疗前后大便脂肪球计数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复发率方面,随访期间,观察组复发3人,对照组复发10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安全性方面,两组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对于胆囊切除术后肝郁脾虚型腹泻,香砂六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减与西药金双歧、思密达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香砂六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减在改善肝郁脾虚型PCD患者的中医证候方面优于西药金双歧、思密达。香砂六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减与西药金双歧、思密达均能改善PCD患者BMI值,安全性均较好,两者均能有效降低大便脂肪球计数,但前者疗效优于后者,且前者复发率更低。本研究存在诸多局限与不足,需要进行多中心、大样本、更深入、更广泛的研究予以验证。

二、切除胆囊后怎样降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切除胆囊后怎样降脂?(论文提纲范文)

(1)胆囊切除术对2型糖尿病糖、脂及能量代谢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2型糖尿病患者胆囊切除术后糖、脂代谢的变化(回顾性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第二部分 2型糖尿病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汁酸和能量代谢的变化(前瞻性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第三部分 胆囊切除术对2型糖尿病小鼠代谢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展望
综述: 胆囊切除术对机体系统代谢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研究生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2)口服肠道益生菌对胆囊结石患者血脂及胆汁成分变化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1: 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GIQLI)
综述 胆石症形成机制最新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临床分析及手术治疗妊娠期胆结石相关疾病的临床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临床分析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一般资料与方法
    第三节 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手术治疗妊娠期胆结石相关疾病的临床价值探讨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一般资料与方法
    第三节 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预测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排除标准
    2.3 胆总管结石复发的诊断标准
    2.4 研究方法
    2.5 统计学方法
        2.5.1 单因素分析
        2.5.2 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基线资料分析
        3.1.1 患者资料回顾
        3.1.2 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基线资料分析
    3.2 临床指标分析
    3.3 Kaplan-Meier结石复发曲线
    3.4 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
    3.5 建立预测模型并行ROC曲线效应评价
第四章 讨论
    4.1 流行病学及检验相关的危险因素
    4.2 结石相关的危险因素
    4.3 手术相关的危险因素
    4.4 胆总管相关的影响因素
    4.5 Cox多因素回归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不足
    5.1 结论
    5.2 不足
第六章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危险因素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FXR/FGF15/FGFR4通路研究黄连吴茱萸配伍调控胆汁酸代谢发挥降脂效应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西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研究
        1.2 高脂血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高脂血症的治疗
        1.3.1 饮食运动治疗
        1.3.2 药物治疗
        1.4 胆汁酸代谢
        1.4.1 胆汁酸是体内胆固醇的主要代谢途径
        1.4.2 胆汁酸代谢与高脂血症的相关性
        1.4.3 FXR/FGF15/FGFR4 是控制胆汁酸合成的关键通路
    2 中医学对血脂的认识
        2.1 膏脂的含义
        2.2 膏脂为人体所必需的精微物质
        2.3 膏脂的化生与脾胃关系密切
        2.4 膏脂转输失常形成高脂血症
    3 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3.1 中医对高脂血症病名的认识
        3.2 中医对高脂血症病因的认识
        3.2.1 过食肥甘厚味
        3.2.2 过逸少劳
        3.2.3 体质因素
        3.2.4 情志因素
        3.3 中医对高脂血症病机的认识
        3.3.1 脾运失健
        3.3.2 脾胃气虚
        3.3.3 肝失疏泄
        3.3.4 肾失气化
        3.3.5 肝肾阴虚
        3.3.6 痰瘀互结
        3.4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辨证分型
        3.5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治疗
        3.5.1 饮食疗法
        3.5.2 适量运动
        3.5.3 针灸治疗
        3.5.4 中药复方
        3.5.5 其他
    4 从脾胃论治高脂血症的依据
        4.1 理论基础
        4.2 临床经验
        4.3 实验研究
    5 辛开苦降法为治疗脾胃病的常用治法
        5.1 辛开苦降法的含义
        5.2 辛开苦降法调节脾胃气机升降
        5.2.1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5.2.2 脾胃病以寒热错杂证多见
        5.3 历代医家对辛开苦降法的运用
    6 黄连吴茱萸配伍为辛开苦降法的体现
        6.1 黄连吴茱萸配伍的概述
        6.2 古代医家对黄连吴茱萸的运用
        6.3 黄连吴茱萸药理作用研究
        6.3.1 黄连的药理作用
        6.3.2 吴茱萸的药理作用
        6.3.3 黄连吴茱萸配伍的药理作用
        6.4 黄连吴茱萸的临床研究
        6.4.1 黄连吴茱萸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
        6.4.2 黄连吴茱萸配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
        1.3 实验仪器
    2 方法
        2.1 中药煎剂制备
        2.2 高脂饲料制备
        2.3 动物分组
        2.4 给药方法
        2.5 标本采集与处理
        2.6 观察指标及检测指标
        2.6.1 行为体征观察
        2.6.2 血浆检测
        2.6.3 肝指数(Hepatic index,HI)
        2.6.4 肝脏组织病理切片及HE染色
        2.6.5 肝脏及回肠组织中相关基因检测
        2.6.6 肝脏及回肠组织中相关蛋白检测
        2.6.7 胆汁酸谱检测
        2.7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动物一般情况观察
        3.2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模型小鼠饲料消耗量的影响
        3.3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模型小鼠体重的影响
        3.4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模型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3.5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模型小鼠肝脏指数及病理形态的影响
        3.5.1 对高脂模型小鼠HI的影响
        3.5.2 对高脂模型小鼠肝脏形态的影响
        3.5.3 对高脂模型小鼠肝脏组织形态的影响
        3.6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3.7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胆汁酸代谢通路相关基因的影响
        3.7.1 总RNA质量检测
        3.7.2 溶解曲线
        3.7.3 对高脂血症小鼠肝脏CYP7A1、FGFR4、FXR基因表达的影响
        3.7.4 对高脂血症小鼠回肠FXR、FGF15 基因表达的影响
        3.8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胆汁酸代谢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
        3.8.1 肝、肠组织蛋白浓度
        3.8.2 对高脂血症小鼠肝脏CYP7A1、FGFR4、FXR蛋白表达的影响
        3.8.3 对高脂血症小鼠回肠FXR、FGF15 蛋白表达的影响
        3.9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胆汁酸代谢组学的影响
        3.9.1 代谢物标准品XIC图
        3.9.2 质控样本评价
        3.9.3 胆汁酸成分
        3.9.4 标准曲线结果
        3.9.5 对胆汁酸谱不同种类的影响
        3.9.6 差异胆汁酸
讨论
    1 高脂血症模型评价
        1.1 高脂血症模型选择
        1.1.1 高脂饲料喂养法
        1.1.2 脂肪乳剂灌胃法
        1.1.3 复合因素造模法
        1.2 高脂血症模型评价
    2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血脂代谢的影响
        2.1 对高脂血症小鼠血清脂质水平的影响
        2.2 改善高脂血症小鼠肝脏脂肪变的作用
    3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的抗炎作用
        3.1 对血清促炎因子TNF-α、IL-6 水平的影响
        3.2 对血清抗炎因子IL-10水平的影响
    4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胆汁酸代谢的调节作用
        4.1 对胆汁酸代谢谱的影响
        4.1.1 对胆汁酸谱不同种类的影响
        4.1.2 差异胆汁酸
        4.2 对胆汁酸代谢通路的影响
        4.2.1 胆汁酸经典合成途径
        4.2.2 FXR/FGF15/FGFR4 通路
        4.3 肝脏FXR
    5 黄连吴茱萸配伍治疗高脂血症作用探讨
结论
特色与创新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中医治疗高血脂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6)成都地区部分常住人口胆囊结石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
方法
统计学分析
研究流程图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7)针刺对肥胖大鼠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单纯性肥胖病的认识
        1.1 对病名的认识
        1.2 对病因的认识
        1.3 对病机的认识
        1.4 对本病中医治疗的认识
        1.4.1 中药治疗
        1.4.2 针灸疗法
        1.4.3 推拿疗法
    2 西医学对单纯性肥胖病的认识
        2.1 定义与诊断
        2.2 发病机制
        2.3 治疗方法
    3 肠道菌群、脑肠轴及其相关激素、单纯性肥胖病之间的关系
        3.1 肠道菌群与肥胖
        3.1.1 概述
        3.1.2 肠道菌群致肥胖机制
        3.2 脑肠轴及其相关激素与肥胖
        3.2.1 概述
        3.2.2 生长激素释放肽(Ghrelin)
        3.2.3 肽YY(PYY)
        3.2.4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
        3.2.5 胆囊收缩素(CCK)
        3.3 肠道菌群与脑肠轴及其相关激素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对象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造模及分组
        2.2 针刺干预
        2.3 西药灌胃干预
    3 取材及检测
        3.1 一般指标观察及检测
        3.2 取材
        3.2.1 腹主动脉采血及内脏脂肪取材
        3.3 检测
        3.3.1 脑肠轴相关激素的检测
    4 实验数据与统计学处理
    5 结果与分析
        5.1 干预治疗后大鼠生存状态情况比较
        5.2 干预治疗前后各组大鼠体重变化情况比较
        5.3 干预治疗前后各组大鼠外周空腹血糖情况比较
        5.4 干预治疗后各组大鼠摄食量情况比较
        5.5 干预治疗后各组大鼠内脏脂肪湿重情况比较
        5.6 干预治疗后各组大鼠血清脑肠肽相关指标情况比较
讨论
    1 选题背景
    2 对照西药的选择
    3 针刺穴位选择及处方释义
    4 针刺对肥胖大鼠脑肠轴及其相关激素的影响
        4.1 针刺对肥胖大鼠血清Ghrelin含量的影响
        4.2 针刺对肥胖大鼠血清PYY含量的影响
        4.3 针刺对肥胖大鼠血清GLP-1含量的影响
        4.4 针刺对肥胖大鼠血清CCK含量的影响
        4.5 针刺对肥胖大鼠脑肠轴的影响
    5 存在问题
    6 思考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胆囊切除与大肠癌发病关系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文献回顾
    2.1 年龄与性别
    2.2 家族史
    2.3 饮食因素
        2.3.1 膳食纤维
        2.3.2 维生素与微量元素
        2.3.3 高脂饮食
    2.4 生活方式
        2.4.1 吸烟与饮酒
        2.4.2 体力活动与体重指数
    2.5 相关疾病
        2.5.1 肠道疾病
        2.5.2 糖尿病
        2.5.3 阑尾疾病
    2.6 寄生虫及血吸虫病
    2.7 相关药物
    2.8 精神心理因素
    2.9 其他
3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设计
    3.2 研究人群与对象
        3.2.1 研究人群
        3.2.2 样本量估计
        3.2.3 抽样方法
    3.3 研究工具
        3.3.1 社会人口学资料
        3.3.2 研究相关定义的界定
    3.4 研究步骤
        3.4.1 研究前准备
        3.4.2 研究实施
    3.5 资料收集
    3.6 资料分析
    3.7 质量控制
4 结果
    4.1 大肠癌组与对照组两组基线数据的比较
    4.2 大肠癌组与对照组合并胆囊切除的比较
    4.3 大肠癌组内不同位置肿瘤与对照组合并胆囊切除的比较
    4.4 大肠癌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4.5 大肠癌相关因素对合并胆囊切除与原发性大肠癌发病关系的影响
        4.5.1 性别因素的影响
        4.5.2 年龄因素的影响
        4.5.3 体重指数因素的影响
        4.5.4 吸烟因素的影响
        4.5.5 饮酒因素的影响
        4.5.6 糖尿病因素的影响
        4.5.7 阑尾切除史因素的影响
    4.6 原发性大肠癌危险因素的经典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9)大柴胡汤对肝胆湿热证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ENBD取石术后胆汁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胆总管结石西医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2. 病因学说
        3. 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4. 诊断
        5. 治疗
        6.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胆总管结石的中医研究进展
        1. 胆总管结石的中医认识
        2. 病因病机
        3. 辨证分型及临床表现
        4. 治疗
        5. 中药排石的研究
        6. 中医药对结石复发的研究
        7. 中药方对胆汁代谢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剔除标准
        5. 脱落标准
        6. 研究方案
        7. 统计学处理
        8. 技术路线图
    二、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胆汁代谢相关情况
        3. 血清肝胆功能情况
        4. 血常规及CRP情况
    三、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2. 大柴胡汤现代药理研究进展
        3. 结果分析
        4. 结论
        5.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香砂六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减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肝郁脾虚型腹泻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及处理
    1.6 中止试验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标准
    2.5 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
    3.1 两组剔除、脱落及终止情况比较
    3.2 基线指标比较
    3.3 临床疗效比较
    3.4 安全性指标比较
讨论
    1 研究结果分析
    2 胆囊的生理病理
        2.1 胆囊的生理
        2.2 胆囊的病理
    3 胆囊切除的现状
        3.1 胆囊切除的指征
        3.2 胆囊切除的手术方式
        3.3 胆囊切除后的并发症
    4 PCD诊疗现状
    5 对照组药物的选择
    6 香砂六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减立方依据
        6.1 导师治疗PCD(肝郁脾虚型)的经验总结
        6.2 香砂六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减的方义解析
        6.3 香砂六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减与治疗PCD有关的药理研究
    7 不足与展望
        7.1 不足
        7.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中医证候积分量化表
    附录3 Bristol粪便评分表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切除胆囊后怎样降脂?(论文参考文献)

  • [1]胆囊切除术对2型糖尿病糖、脂及能量代谢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D]. 阴海鑫.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2]口服肠道益生菌对胆囊结石患者血脂及胆汁成分变化影响的临床研究[D]. 刘彬.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3]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临床分析及手术治疗妊娠期胆结石相关疾病的临床价值探讨[D]. 杜紫阳. 兰州大学, 2021(12)
  • [4]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预测模型的建立[D]. 徐雯. 兰州大学, 2021(12)
  • [5]基于FXR/FGF15/FGFR4通路研究黄连吴茱萸配伍调控胆汁酸代谢发挥降脂效应的作用机制[D]. 徐路.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成都地区部分常住人口胆囊结石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孙正鸿.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7]针刺对肥胖大鼠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D]. 吴曼婷.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胆囊切除与大肠癌发病关系初步探讨[D]. 赵伟.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9]大柴胡汤对肝胆湿热证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ENBD取石术后胆汁代谢的影响[D]. 李东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香砂六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减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肝郁脾虚型腹泻的临床观察[D]. 李娅玲.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标签:;  ;  ;  ;  ;  

胆囊切除后如何减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