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CAD图形单向缩放的实现

AutoCAD图形单向缩放的实现

一、AutoCAD图形单向缩放的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飞[1](2020)在《基于EICAD的互通立交线形设计及数据交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工程建设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新兴的BIM技术逐渐在基础设施领域发挥作用。作为城市交通重要组成部分的互通立交,在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互通立交全生命周期的BIM技术应用需要推广,尤其在互通立交的设计阶段,而当下互通立交设计人员仍沿用传统的设计方法,设计理念传统化,设计流程碎片化,不同专业之间的数据协同程度低,且数据在不同建设环节传递过程中易丢失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为此,本研究尝试将BIM技术的先进理念应用于互通立交的设计阶段以解决上述问题,并展开了以下研究工作:(1)根据目前互通立交设计阶段的常见问题与BIM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现状,对当下常见的互通立交BIM设计平台与应用软件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结合各自的特点确定以EICAD为解决问题的研究对象。(2)将BIM技术的理念与EICAD相结合,建立了新理念下互通立交设计阶段中前期准备与设计过程的具体设计流程。利用EICAD的自有功能结合互通立交建设过程常用的“同心圆”理论,研究了互通立交主线与匝道之间衔接时平面线形布设与横断面之间如何关联的方法,并总结出“Y形”立交匝道与主线间平面线形布设的具体方法。(3)为解决互通立交设计过程中不同专业之间的数据协同问题,引入二次开发的方式,以EICAD设计软件为平台,利用VB与Lisp两种语言为工具进行了互通立交设计过程中线形与结构两专业之间的数据协同研究,据此给出了程序融合、属性扩展、数据协同以及数据库应用的具体应用流程。(4)依托彰武东互通立交设计项目对设计流程与二次开发的协同功能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新理念下的设计流程符合实际设计项目的设计要求,二次开发能够在实际项目中起到数据协同的作用。基于以上研究,本文通过EICAD设计软件结合BIM技术的工作理念与常用的设计理论能够实现互通立交的设计过程,提出的二次开发手段能够实现设计过程中不同专业间的数据协同,二次开发的架构能够为设计阶段其他专业间的数据协同提供新的研究思路,这对提高互通立交的设计效率,弥补传统设计手段的缺点,解决互通立交建设过程中的数据流失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郑勋[2](2019)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乘客微观行为分析与建模》文中提出城市轨道交通由于自身的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乘客。不过快速增长的客流对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及列车的正常运行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尤其在大客流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车站通常采用限流措施对客流进行控制,从而保证了运输安全和服务质量。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复杂环境,深入分析乘客的微观行为,掌握乘客在设施内的运动规律,并在大客流条件下采取积极有效的客流控制策略,已成为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乘客微观行为和集散过程分析的基础上,从走行行为建模与仿真、节点选择行为建模与仿真、排队行为建模与仿真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基于上述乘客微观行为模型对大客流条件下车站内设施控制策略进行分析与评价,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部门制定和实施客流控制策略提供参考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乘客微观行为与集散过程分析。首先,对城市轨道交通客流进行概述并分析客流特征;其次,阐述车站内主要设施及乘客的微观行为,对走行行为、节点选择行为和排队行为进行描述,并分析乘客微观行为特征,剖析乘客微观行为影响因素;最后,基于以上研究,对车站内乘客集散过程进行描述。(2)乘客走行行为建模与仿真。首先,采用社会力模型,对乘客基本走行行为、跟随行为、超越行为和避让行为进行分类描述,在此基础上,建立乘客走行行为模型;其次,对仿真中遇到的期望目标点选取、乘客与乘客之间的作用力、乘客到障碍物的距离、停止等待方案的判断、社会力模型的仿真流程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给出解决方案;最后,以通道和疏散条件下两种场景为例,对乘客的走行行为模型进行仿真实现及验证。(3)乘客节点选择行为建模与仿真。在系统阐述决策理论的基础上,本文首次提出基于双系统理论构建乘客节点选择行为模型的方法,乘客需要经过单一理由决策的判断、考虑乘客到节点的距离和节点效率两个因素的分析系统模型求解、沉没成本效应的检验三个过程才能确定选择的节点;其次,根据构建的模型进行仿真研究并通过虚拟场景进行验证;最后,以乘客对闸机的节点选择行为为例进行仿真实现及验证。(4)乘客排队行为建模与仿真。通过对排队行为的分析,将乘客到达服务台前的排队过程分为走行和选择队列、加入队列和在队列中排队等待两个阶段,本文提出排队线的概念,作为区分以上两个阶段的分界线,排队线是动态变化的,受到乘客属性、队列形状、队列长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乘客排队行为模型,即乘客在第一个阶段按照走行行为和节点选择行为模型运动,在第二个阶段按照设定的排队规则走行;其次,以乘客通过服务台为例,绘制了乘客排队行为的仿真流程图,并构造虚拟场景进行仿真实现及验证;再次,对安检处乘客微观行为进行深入剖析,对于单个安检机,本文选取安检服务时间作为研究指标,选取六个乘客因素和五个环境因素对安检服务时间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于多个安检机,从乘客对安检机的选择结果方面进行阐述;最后,以乘客在售票处及安检的排队行为为例进行仿真实现及验证。(5)基于乘客微观行为模型的设施控制策略的研究。首先,阐述客流组织及客流控制的相关概念,析取了调整空间布局、控制设施数量、控制设施速度、控制宽度、增加走行距离、减少进站量和分批进入七种设施客流控制策略;其次,选择闸机、安检和出入口三种常见的设施,对控制策略进行分析与评价;再者,采用多智能体系统建模技术,从仿真环境的抽象、乘客智能体的搭建、仿真系统模块的概述等方面阐述了多智能体仿真模型及系统;最后,以北京动物园地铁站为例,进行实例分析,并对设施的控制策略进行仿真与评价。

洪宇东[3](2019)在《基于光环境优化的建筑复合表皮生形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参数化设计的技术背景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随着算法设计和性能驱动设计方法的日趋成熟,建筑正向复杂化与非标准化的趋势发展。建筑表皮作为现代建筑审美特征、文化特质直观的外在表达,同时作为调节建筑内外物理环境重要的界面,其设计方法与设计目标愈发多元化。新兴几何指导下的算法所具备的逻辑理性、可快速修改、可扩展的特质,使其广泛应用于建筑表皮生形中,同时在多目标优化算法的协同下,形式与性能可以实现更好的平衡。因此对选用何种算法、如何实现算法进行建筑表皮生形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建筑复合表皮的发展方向与类型为切入点,探索参数化设计环境下的建筑复合表皮设计特征;深入研究参数化设计与生形算法,总结并提炼出其可适用于建筑表皮生形的部分,并将生形算法整合归纳,构建一套可以复用的生形算法库;以建筑光环境优化为例,探索建筑复合表皮多目标优化的可塑性,使设计师在前期设计阶段可以兼顾建筑表皮的形式与其影响下的建筑内部性能,从而进行快速的方案比较与选择,提高设计效率。基于此,本研究主要进行了以下几部分的工作:首先,通过文献阅读和案例收集,回溯了建筑表皮的发展历程,并提出了当下建筑表皮的发展趋势。通过整理大量先锋事务所的建筑表皮实践案例,归纳后将建筑复合表皮分为可变式与固定式两大类。依次对各类表皮的构成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解读。(第二章)其次,对算法设计的本体进行了探讨,包括算法设计的概念、设计流程,明确了算法设计的特点与优势,再结合建筑领域列举了算法设计在不同设计阶段的应用。介绍了本文使用的算法设计技术平台Rhino、Grasshopper和Ghpython,对其运行原理、功能特点以及应用范围进行了阐述。(第三章)第三,通过跨学科原理分析与算法建模,厘清了适用于建筑复合表皮的生形算法,归类为镶嵌、分形、折叠、多边形、编织和干扰六种。通过算法设计平台对其进行实现,使之成为可以被反复应用的算法生形规则。再从算法的逻辑对当下各种先锋的建筑表皮设计进行了分析与介绍。(第四章)最后,运用建模模拟和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多目标优化生形实验。基于建筑复合表皮生形算法和建筑光环境的优化理论,将二者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优化设计工作方法,选取广州国际金融中心建筑形体为对象进行了实验。建立了算法生形工作流程,使之成为符合表皮生成逻辑、可复用、可扩展的生形程序。结合数据统计分析,提出了优化设计策略。(第五章)

陈晓青[4](2017)在《三维矢量块段矿床模型构模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文中提出数字矿山是采矿界一项热点研究课题,目前国际数字矿山软件广泛采用基于格栅的矿床模型,这种模型在采矿优化设计储量计算方面存在“以精度换速度,以速度换精度”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问题,本文提出建立矢量矿床模型,然而目前国内外对矿床模型矢量建模研究不足。因此,有必要对矿床模型矢量建模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提高采矿优化设计方法的运行速度和计算精度,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价值。针对矢量矿床模型的构模方法,运用拓扑学、计算机图形学、图形处理技术和采矿学等基本理论和技术,采用矿山已有的地质图进行构模,根据矿山空间拓扑结构,构建出由分层棱柱体层叠而成的三维矢量块段矿床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矿山三维可视化、境界圈定和露天采掘进度计划编制这三个数字矿山的典型应用进行基础性研究,还结合实际矿山进行了实例检验,取得以下主要结论:(1)将矿床模型分为形态模型和质量模型,分别对矿体形态和矿石质量进行描述,可满足数字矿山在矿岩量计算、三维可视化和配矿优化等方面的需要;(2)提出三维矢量块段矿床模型建模方法,采用多叉树的遍历寻找闭合多边形的迭代算法,实现地质图拓扑闭合轮廓线的提取,并对上下相邻分层闭合多边形进行匹配对应,从而自动建立出三维矢量块段矿床模型;(3)将三维矢量块段矿床模型用于矿山三维可视化,运用VR虚拟现实技术,采用分区分治的方法,可实现地表、采场和矿床大规模复杂场景的快速动态建模;(4)提出三维聚合锥露天境界圈定方法,通过在各分层中对每个矿体直接构造境界锥,并按经济合理剥采比原则判定合格锥,将所有合格锥聚合在一起形成最优露天境界。简便易行,可提高方案的优化速度;(5)采用人机交互辅助设计方法编制露天矿采掘进度计划,可实现自动计算矿岩量、坑线布置、配铲、计划图表输出等功能,其精度与准确度可靠,满足矿山生产需要;(6)通过矿山三维可视化、露天境界圈定和露天矿采掘进度计划编制的3个典型应用实例表明:本文采用矿山已有的地质图构建矢量矿床模型,方法简单,计算精度高,运算速度快,基于该矿床模型的3个实例应用都取得较好的效果。论文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创新:(1)提出了三维矢量块段矿床模型建模方法,与国际流行的规则格栅模型相比,不仅提高了对矿山生产数据的适应性,符合我国国情,而且提高了运行速度和计算精度,便于采矿多方案优化;(2)提出了多叉树遍历提取拓扑闭合轮廓线的三维矢量块段矿床模型建模核心算法,建模速度快,有利于实现矿床模型的动态建模;(3)提出了基于三维矢量块段矿床模型的三维聚合锥露天境界圈定方法,优化方法直接,提高了方案的优化速度。

申玮[5](2017)在《建筑业BIM平台构建与实施方案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建筑业继续保持着高速发展,但是生产效率却日益令人担忧,必须从整个行业的管理流程、工作分配上进行改进。源自西方发达国家的BIM理念可以为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支持。本文以作者参与的实际BIM平台构建项目为基础,总结BIM平台内涵并扩展思路,尽量全面系统地分析BIM平台具有的特性和实现手段。项目的成果和经验介绍穿插其中,形成一系列从宏观到微观、从横向到纵向、层次分明的BIM讨论。论文根据文献资料,总结了已有的国内外BIM平台研究成果,将BIM平台分为五个方面的议题,一是从信息管理数据支撑的要求出发,讨论数据库和图形创建展示的功能,二是从信息管理数据横向流动的要求出发,讨论不同专业之间的共享功能,三是从信息管理数据纵向流动的要求出发,讨论全生命周期和建造过程的信息处理机制,四是从信息管理内涵外延的概念出发,讨论各建筑软件的应用、传输和建筑信息云存储,五是从信息管理实施策略的角度出发,分析BIM实施中的人的因素。论文分析了 BIM平台构建中一些宏观和微观问题的思路,涵盖复杂几何构造、装配式建筑等新问题。努力探寻引入BIM的方式方法,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和策略。文中所述的BIM平台构建和实施方案对于国内企业BIM的实现和引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军旭[6](2014)在《AutoCAD2013模型空间与图纸空间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AutoCAD2013模型空间、图纸空间、布局、视口等概念与功能作了比较说明。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特征,指出了它们各自的适应场合,并对在模型空间和图纸空间中多视口建立、视口图形调整、多视图绘制等作了阐述。在绘图时,我们只有正确地理解、应用模型空间和图纸空间功能才能设置出灵活多样的打印界面,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从而高效、快速地实现图样绘制和输出。

邵文华[7](2014)在《面向移动智能终端的室内矢量电子地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地修建了数量众多的大型建筑,如大型购物中心、展览馆、交通枢纽和室内游乐场等。这些建筑在丰富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不少困惑:建筑物体积庞大、内部结构复杂、方向辨识困难,往往导致人们难以快速找到自己想去的目的地。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移动智能终端的日益普及,室内定位导航技术应运而生。作为室内导航应用的主要支撑技术,面向移动智能终端的室内电子地图由于具有明显不同于室外地图的各种属性及特点,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本文首先对面向移动智能终端的室内矢量电子地图系统进行需求分析,明确系统的实现目标。再通过数据流分析方法将系统划分为三个子系统:室内地图图形文件绘制子系统,室内地图信息填充子系统和室内地图客户端呈现子系统。其中室内地图图形文件绘制子系统通过编写图形绘制流程与绘制规范,利用第三方商业软件,实现了室内地图图形文件的绘制;室内地图信息填充子系统在设计时综合考虑了室内地图功能需求和客户端运行环境特点,实现了POI识别、POI信息快速填充、导航信息填充等一系列核心功能,可以生成信息冗余量小,室内POI和导航信息表达充分的室内地图文件;室内地图客户端呈现子系统基于Android平台,实现了地图图形文件显示、地图填充信息解析和室内导航功能,且系统设计了人性化的手势操控系统和多视角显示模式,支持室内定位模块集成。本系统通过发明一种室内电子地图的构建方法与系统实现了对丰富室内POI和导航信息的有效描述。并基于此电子地图在智能移动终端上实现了室内电子地图的显示与导航功能;此外,系统研发的手势操控和多视角切换模块,使地图视图窗口操作友好;同时系统支持室内定位功能扩展。本文实现的系统对室内地图应用开发和室内定位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王蕾[8](2013)在《GIS与CAD地理空间数据共享方法研究 ——以ArcGIS和AutoCAD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09年美国ESRI公司提出了地理设计的概念,试图将GIS技术与CAD融合,打破地理与设计之间的界限,为人们提供强大的制图、数据管理、空间分析和显示工具。然而,现阶段GIS与CAD的集成程度较低,两平台间数据的共享一般通过直接转换的方式完成,在数据转换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信息丢失、几何图形变形、转换前后图层不匹配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地理对象和地理现象的复杂性以及人们认知地理对象和地理现象的角度、兴趣和方法的差异性,使得GIS与CAD对同一地理对象和地理现象的描述方式不完全相同,因此两平台间的数据结构、组织方式、空间基准不同,进而导致两平台间地理空间数据的共享与互操作存在障碍。因此,亟需从两平台地理空间数据模型间的差异入手,解决地理空间数据的共享问题,实现统一的地理空间数据模型,为数据的跨平台互操作奠定基础。鉴于此,本文以地理空间数据模型为研究对象,针对现有共享方法中存在的缺陷,对OGC标准、ISO规范和几种常用软件的地理空间数据模型进行对比分析,构建面向共享的地理空间数据模型,建立面向共享的地理空间数据模型与ArcGIS、AutoCAD的地理空间数据模型的映射关系,提出一种基于面向共享的地理空间数据模型的共享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面向共享的地理空间数据模型的兼容性,以及该共享方法的可行性,实现GIS与CAD两平台间数据的双向共享,解决现有共享方法中存在的部分问题。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成果如下:(1)面向共享的地理空间数据模型的构建。以GIS与CAD两种平台的地理空间数据模型为切入点,从几何图元的组合方式、数据模型的描述能力、空间基准、可计算性、兼容性、数据组织方式和属性数据组织七个方面对比分析GIS与CAD的地理空间数据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面向共享的地理空间数据模型,实现两平台地理空间数据模型的统一描述。(2)GIS与CAD地理空间数据的双向映射方法。针对现有共享方法中存在的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面向共享的地理空间数据模型的共享方法,以ArcGIS和AutoCAD为例,建立面向共享的地理空间数据模型与ArcGIS、与AutoCAD地理空间数据模型间的映射关系,实现了ArcGIS与AutoCAD数据的双向映射。(3)连续几何图形的统一表达与转换。为实现地理空间数据模型中连续几何曲线的统一表达,并且简化涉及连续几何对象的GIS算法,从现有地理空间数据模型中常见的四种连续几何对象为切入点,研究地理空间数据中连续几何对象的统一表达,实现了三次NURBS曲线与圆及圆弧、与椭圆及椭圆弧、与二次及三次Bezier曲线的转换方法,解决了四种连续几何对象的统一表达问题,从而实现了地理空间数据模型中连续几何曲线的统一表达与转换。

张睿陶[9](2013)在《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铁路线路平面设计实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计算机辅助线路设计技术被广泛应用到铁路线路设计工作中,线路设计朝着勘测设计数字化、一体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一款基于可视化技术和模式识别技术的电子产品,如果能利用CAD二次开发技术将交互式电子白板引入到铁路选线工作中,则工程师就可以根据选线原理和自身的实践经验用电子笔在白板上进行选线操作。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利用信息可视化技术,将地形图展示在屏幕上,同时利用模式识别技术捕捉工程师用电子笔绘制的平面线路,将其转化为数字化信息并传递给计算机。计算机自动处理这些数据,完成平面线路拟合和平面图的生成。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可视化技术、模式识别技术以及计算机的自动处理功能与工程师的实践经验和创造性思维的结合,必将使铁路线路设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铁路线路平面设计原理及实现技术的相关研究具有很大意义。本文综合利用可视化技术、模式识别技术、人机交互、计算机图形学等理论和技术,对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线路平面设计原理和实现方法做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在坐标转换算法的基础上,通过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和动态链接库技术对SMART交互式电子白板和AutoCAD的接口进行研究,实现了两者的交互操作。2、通过先个体后整体的研究方法,在基于欧氏距离的拐点检测算法基础上,先分别研究拟合线路所需的各个功能的算法,最后完成线路拟合算法研究。通过回归分析和最小二乘法确定了获得拟合线路半径的算法;利用平面曲线各部分的关系和三次抛物线型缓和曲线参数方程,确定了获得线路各主要控制点的算法;通过Object ARX的功能函数和三次抛物线型缓和曲线参数方程确定了平面图中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的绘制算法。3、本文通过编写C++程序,计算出大量样本线路样本点的曲率元并绘制曲率元变化趋势图,通过对曲率元变化趋势的观察和分析确定了算法中参数k、z和t的取值。4、按照拟合算法,以Visual Studio2005、 AutoCAD2007为开发平台,C++和ObjectARX2007为开发语言及工具,利用面相对象的开发方法,完成样本曲线的拟合程序和平面图绘制程序的编写,用实例验证了本文理论与方法的正确性。

骆骐[10](2012)在《GIS与CAD地图符号共享方法研究 ——以ArcGIS和AutoCAD为例》文中提出地图符号是地理空间信息的载体与传输工具。随着人们对地理空间信息的理解、认识和分类的不断丰富,地图符号这一地理空间信息载体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然而地图符号作为地理空间信息的一种图解语言的特征并没有发生改变。随着可采集、管理、编辑地理空间信息的系统地不断更新,各式各样的地图符号数据模型给地图符号这一地图学领域的传统研究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由于不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之间符号数据模型的差异,导致了地理空间数据共享时地图符号并没有同步共享,GIS领域长期存在着符号“同源异构”现象,即针对同一类地理对象分别制作多种格式的地图符号以便在相应平台上使用,这就造成了大量低水平重复劳动。同时在以GIS、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omputer Aided Design,CAD)为代表的可操作地理空间信息的系统内部,也由于符号数据模型上的差异,而导致了系统平台间符号数据交换、共享困难,系统互操作时符号信息丢失、变形,且难以进行跨平台的符号互操作。因此,如何解决地图符号共享问题,实现地图符号库的“一库多用”,对于推动地理信息共享标准化提升,地理空间信息的准确传输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面向GIS与CAD符号共享数据模型的构建,从GIS与CAD两种平台因对现实世界抽象过程不同所导致的空间数据模型不同,进而导致的符号数据结构、存储方式、绘制策略以及符号信息与数据关联方式上的差异等方面出发,解析两种平台各自的符号数据模型特征,借鉴现有的构图成像模型、地图符号的构图规律、几何图形的统一表达法的实现方法和技术,以高效地实现符号位置、图形、属性信息共享为目标,提出一套面向GIS与CAD符号共享的符号数据模型,重点突破符号数据模型之间的几何图形映射以及符号共享过程中的输出精度与效率控制的关键问题,提供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与技术路线,实现GIS与CAD符号的跨平台共享。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GIS与CAD符号数据模型的差异解析。以两种平台各自不同的对现实世界的抽象过程为出发点,剖析GIS与CAD两种不同的空间数据模型,将空间数据模型差异映射至符号数据模型差异,从符号数据结构、存储方式、绘制策略、符号信息与数据关联方式四个方面分析了两种符号数据模型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比现阶段两平台符号共享方法的不同与优劣,提出需要从符号位置、图形、属性三个方面构建一种面向GIS与CAD跨平台符号共享的统一数据模型的需求。(2)面向GIS与CAD符号共享的符号数据模型构建。基于Postscript成像模型,符合地图符号构图规律的,面向GIS与CAD符号共享的符号数据模型。实现了点状、线状、面状三种符号数据模型,在跨平台符号数据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AutoCAD、ArcGIS符号模型与跨平台符号数据模型之间的映射关系,实现了两平台下符号数据模型的统一描述。(3)符号数据模型几何图形统一表达与自适应插值方法的实现。针对符号几何图形中连续、离散几何对象表达特征的不同,设计了跨平台符号数据模型中Path的分层方法,包括Segment定义、Segment函数关系转换、Segment输出三个层次。阐述了每一层次的概念、原理、步骤流程与实现,讨论了Path分层方法下符号数据模型对几何图形的统一表达以及输出条件约束下自适应插值计算的适用性,初步实现了跨平台符号数据模型几何图形精度控制与输出效率之间的统一。通过ArcGIS与AutoCAD符号共享实验,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跨平台符号数据模型的可行性,所设计的一系列方法都能够有效解决ArcGIS与AutoCAD符号共享过程中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实现了符号图形中几何对象统一表达和输出条件约束下自适应插值算法,为跨平台符号数据模型中几何图形精度与输出效率的控制提供有效方法,消除ArcGIS与AutoCAD之间的符号共享障碍,促进GIS与CAD之间的集成与共享,为地理信息共享提供新的研究方法与手段,对提升地理信息共享标准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AutoCAD图形单向缩放的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utoCAD图形单向缩放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EICAD的互通立交线形设计及数据交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互通立交设计阶段问题研究
        1.2.2 BIM技术在互通立交设计中应用研究
        1.2.3 EICAD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互通立交BIM平台分析
    2.1 交通领域BIM平台应用分析
    2.2 互通立交BIM平台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EICAD的互通立交设计研究
    3.1 EICAD技术在设计前数据处理阶段的应用
        3.1.1 三维地形图的建立
        3.1.2 DTM数字地面模型的应用
    3.2 EICAD在互通立交平面布线中应用
        3.2.1 相交主线的处理
        3.2.2 常见互通立交方案类型的选择
        3.2.3 同心圆理论在BIM技术平台下的应用
    3.3 立交匝道横断面设置
    3.4 典型喇叭形立交的具体绘制方法
    3.5 互通立交纵断面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EICAD的二次开发研究与应用
    4.1 二次开发的前期准备工作
        4.1.1 插件与程序之间的相结合
        4.1.2 插件的内嵌与融合
        4.1.3 设计平台与程序之间的融合调用
    4.2 数据交互程序的建立与开发
        4.2.1 线形数据至结构计算数据中的探索
        4.2.2 线形数据至结构数据中探索延伸
        4.2.3 结构数据至线形数据中
    4.3 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
        4.3.1 数据库的建立
        4.3.2 结构数据的处理
        4.3.3 数据库中图表的处理与应用
    4.4 关于数据的安全性与数据来源处理
    4.5 本章小结
5 彰武东互通式立交设计及数据交互
    5.1 工程概况
    5.2 基于EICAD的互通立交设计
        5.2.1 地形数模处理
        5.2.2 平面布线与纵断面设计
    5.3 结构与线形专业间的设计数据交互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2)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乘客微观行为分析与建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1 行人交通行为研究
        1.3.2 行人仿真模型研究
        1.3.3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控制研究
        1.3.4 既有研究总结
    1.4 研究范围和内容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内容
    1.5 论文结构及技术路线
2 乘客微观行为与集散过程分析
    2.1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分析
        2.1.1 客流概述
        2.1.2 客流特征分析
    2.2 乘客微观行为分析
        2.2.1 车站内主要设施
        2.2.2 乘客微观行为描述
        2.2.3 乘客微观行为特征
        2.2.4 乘客微观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2.3 乘客集散过程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乘客走行行为建模与仿真
    3.1 走行行为分类描述
        3.1.1 基本走行行为
        3.1.2 其他三种走行行为
    3.2 走行行为建模
        3.2.1 走行行为模型
        3.2.2 期望目标点
        3.2.3 乘客与乘客之间的作用力
        3.2.4 乘客到障碍物的距离
        3.2.5 停止等待方案
        3.2.6 社会力模型仿真流程图
    3.3 走行行为模型的仿真实现及验证
        3.3.1 通道仿真实现及验证
        3.3.2 疏散仿真实现及验证
    3.4 本章小结
4 乘客节点选择行为建模与仿真
    4.1 决策理论
        4.1.1 决策的概念
        4.1.2 常见的三种决策理论
        4.1.3 双系统理论
        4.1.4 决策行为的研究方法
    4.2 节点选择行为建模
        4.2.1 分析系统
        4.2.2 直觉系统
        4.2.3 节点选择行为模型
    4.3 节点选择行为仿真研究
        4.3.1 仿真流程
        4.3.2 虚拟场景的仿真实现及验证
        4.3.3 闸机的仿真实现及验证
    4.4 本章小结
5 乘客排队行为建模与仿真
    5.1 排队行为建模
        5.1.1 排队线的概念
        5.1.2 排队行为模型
    5.2 排队行为仿真研究
        5.2.1 仿真流程图
        5.2.2 虚拟场景的仿真实现及验证
    5.3 安检处乘客微观行为分析
        5.3.1 安检服务时间及其影响因素
        5.3.2 多个安检机的选择
    5.4 售票处及安检的仿真实现及验证
        5.4.1 售票处仿真实现及验证
        5.4.2 安检仿真实现及验证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乘客微观行为模型的设施控制策略研究
    6.1 客流控制
        6.1.1 客流控制概述
        6.1.2 设施的控制策略
    6.2 设施客流控制策略分析
        6.2.1 闸机的客流控制策略
        6.2.2 安检的客流控制策略
        6.2.3 出入口的客流控制策略
    6.3 多智能体仿真模型及系统
        6.3.1 多智能体仿真模型
        6.3.2 仿真环境的抽象
        6.3.3 乘客智能体的构建
        6.3.4 多智能体仿真系统
    6.4 动物园地铁站案例分析
        6.4.1 设施有向图及仿真环境的搭建
        6.4.2 设施客流控制策略
        6.4.3 设施控制策略仿真系统
        6.4.4 设施控制策略的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和展望
    7.1 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光环境优化的建筑复合表皮生形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1.1 参数化建筑设计的趋势
        1.1.2 建筑表皮的发展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建筑复合表皮
        1.3.2 生形算法
        1.3.3 建筑光环境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参数化设计与算法生形的研究
        1.4.2 建筑表皮形态设计的研究
        1.4.3 建筑表皮光环境优化的研究
        1.4.4 小结与评价
    1.5 本研究主要工作
        1.5.1 研究要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内容
        1.5.4 研究框架
第2章 建筑复合表皮的认知与形态分类
    2.1 建筑表皮认知
        2.1.1 建筑表皮发展的历史回顾
        2.1.2 建筑表皮的意义
        2.1.3 建筑表皮的发展方向
    2.2 可变式建筑复合表皮
        2.2.1 旋转式表皮
        2.2.2 伞状开合式表皮
        2.2.3 折叠式表皮
        2.2.4 缩放式表皮
    2.3 固定式建筑复合表皮
        2.3.1 复杂图案式表皮
        2.3.2 位置错开式表皮
        2.3.3 差异尺寸式表皮
        2.3.4 虚实对比式表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算法设计的理论与平台
    3.1 算法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3.1.1 参数化设计的发展与趋势
        3.1.2 算法的特点与优势
        3.1.3 算法在建筑中的应用探讨
    3.2 算法生形的技术平台及其特点
        3.2.1 三维几何建模平台Rhino
        3.2.2 参数化编程平台Grasshopper
        3.2.3 脚本编写平台Ghpython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适用于复合表皮设计的生形算法研究
    4.1 镶嵌生形
        4.1.1 镶嵌的定义与类型
        4.1.2 镶嵌的算法
        4.1.3 镶嵌的表皮应用
    4.2 分形生形
        4.2.1 分形的定义与类型
        4.2.2 分形的算法
        4.2.3 分形的表皮应用
    4.3 折叠生形
        4.3.1 折叠的定义与类型
        4.3.2 折叠的算法
        4.3.3 折叠的表皮应用
    4.4 多边形生形
        4.4.1 多边形的定义与类型
        4.4.2 多边形的算法
        4.4.3 多边形的表皮应用
    4.5 编织生形
        4.5.1 编织的定义与类型
        4.5.2 编织的算法
        4.5.3 编织的表皮应用
    4.6 干扰生形
        4.6.1 干扰的定义与类型
        4.6.2 干扰的算法
        4.6.3 干扰的表皮应用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光环境优化的建筑复合表皮算法生形实验
    5.1 实验的设定与思路
        5.1.1 实验对象——广州国际金融中心
        5.1.2 实验目标与方法
        5.1.2.1 实验目标
        5.1.2.2 实验方法
        5.1.3 实验流程
    5.2 形体生成与表皮算法生形
        5.2.1 建筑形体参数化模型建立
        5.2.2 复合表皮生成算法库建立与算法生形
    5.3 光环境多目标优化
        5.3.1 建筑光环境多目标优化软件平台
        5.3.1.1 光环境模拟计算平台DIVA
        5.3.1.2 多目标优化平台Octopus
        5.3.2 气象数据的确定
        5.3.3 光环境模拟模型的建立
        5.3.3.1 采光水平计算模块
        5.3.3.2 眩光舒适度计算模块
        5.3.3.3 视野计算模块
        5.3.4 多目标优化条件的设定
        5.3.5 数据的记录
    5.4 实验结果分析
        5.4.1 优化结果整理与分析
        5.4.2 参数与表皮形态
        5.4.3 变量相关性分析
        5.4.4 设计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本文的创新点
    6.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三维矢量块段矿床模型构模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文献综述
        1.1.1 数字矿山应用现状
        1.1.2 数字矿山研究现状
    1.2 问题的提出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1.4 研究的意义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三维矢量块段矿床模型的构建
    2.1 三维块段矿床形态模型
        2.1.1 矿山图纸处理
        2.1.2 数字矿山数据结构
        2.1.3 数字矿山数据存储
        2.1.4 不规则块段矿床模型核心算法
    2.2 三维块段矿床质量模型
    2.3 开采储量算法
    2.4 剖面切割算法
        2.4.1 剖面坐标网的生成
        2.4.2 矿体剖切方法
        2.4.3 地表剖切方法
        2.4.4 采场现状图、境界图剖切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矢量矿床模型在露天矿三维可视化中的应用
    3.1 数字矿山地形三维模型实时重建方法
        3.1.1 矿山地形建模思路
        3.1.2 矿山地形建模
    3.2 露天采场三维可视化建模
    3.3 矿床三维可视化建模
    3.4 本章小结
4 露天矿境界圈定三维聚合锥方法
    4.1 三维聚合锥露天境界圈定法的基本思路
    4.2 单矿体的构造锥方法
        4.2.1 确定底部周界的算法
        4.2.2 境界锥体的生成算法
        4.2.3 合格锥的判定
    4.3 多矿体的构造锥及其聚合
    4.4 开拓系统的布置及境界的重调整
    4.5 境界圈定实例
        4.5.1 三维聚合锥初圈境界
        4.5.2 布置开拓系统重调整境界
        4.5.3 露天开采圈定结果
    4.6 本章小结
5 露天矿进度计划辅助设计技术
    5.1 长期进度计划辅助设计
        5.1.1 工作线推进
        5.1.2 推进量计算方法
        5.1.3 坑线布置
        5.1.4 配铲
        5.1.5 进度计划报表及出图
    5.2 短期进度计划辅助设计
    5.3 采掘进度计划编制实例
        5.3.1 均衡生产剥采比
        5.3.2 基建工程
        5.3.3 十年进度计划编制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7 参考文献
8 在学研究成果
9 致谢

(5)建筑业BIM平台构建与实施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BIM研究现状
        1.2.2 国外BIM实施标准
        1.2.3 国外BIM的实施经验
        1.2.4 国内BIM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
2 BIM平台开发的项目管理方式选择及BIM架构确定
    2.1 IPD
        2.1.1 IPD在计算机软件开发行业的成熟实践
        2.1.2 IPD在BIM平台开发中的应用
    2.2 敏捷模式思想
    2.3 SCRUM
    2.4 架构确定
3 BIM知识管理的数据支撑基本模块构建
    3.1 数据库模块
    3.2 建模模块
        3.2.1 几何形体处理背景
        3.2.2 几何形体构建思路
        3.2.3 参数化建筑形体
        3.2.4 参数化建筑构件
        3.2.5 节点方式实现参数化思想
    3.3 图形平台和模型展示
4 BIM业务管理与全流程信息流设计
    4.1 建筑各专业独立工作与BIM业务管理
        4.1.1 建筑设计和设备设计
        4.1.2 绿色建筑性能分析
        4.1.3 结构设计
        4.1.4 结构分析
        4.1.5 施工图
        4.1.6 制造过程和施工过程
    4.2 协同设计与全生命周期信息流管理的实现思路
    4.3 协同设计应用层模块设计举例
        4.3.1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设计
        4.3.2 针对装配式钢结构设计的可扩展准备
5 BIM信息共享的外延
    5.1 与外部平台接口模块设计
        5.1.1 与设计阶段软件的接口
        5.1.2 与施工阶段软件的接口
    5.2 Cloud BIM模块设计
        5.2.1 云计算服务基本理念
        5.2.2 云计算服务部署架构
6 BIM平台的实施管理问题
    6.1 需要配套的运营环境
    6.2 需要实施单位改变管理流程
    6.3 需要实施单位改变观念
    6.4 BIM平台实施预期效果展望
7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7)面向移动智能终端的室内矢量电子地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室内地图的现状和比较
    1.3 系统建设内容和目标
    1.4 作者本人在项目中的角色和作用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室内矢量地图系统的关键技术分析
    2.1 室内地图呈现文件格式选取
        2.1.1 XML简介
        2.1.2 SVG图形简介
        2.1.3 基于SVG格式的室内矢量地图
    2.2 室内地图呈现解析器选取
        2.2.1 BATIK室内地图解析器
        2.2.2 SVG-ANDROID室内地图解析器
    2.3 室内导航技术选取
        2.3.1 A~*算法简介
        2.3.2 基于A~*算法的室内导航
    2.4 室内地图填充信息结构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室内矢量地图系统的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3.1 室内矢量地图系统需求分析
        3.1.1 系统周境分析
        3.1.2 数据流分析
        3.1.3 各子系统分析
        3.1.4 系统各功能和角色分析总结
    3.2 室内矢量地图系统功能设计
    3.3 各子系统功能实现
        3.3.1 室内地图绘制子系统
        3.3.2 室内地图信息填充子系统
        3.3.3 室内地图客户端呈现子系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室内地图信息填充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室内地图信息填充系统需求分析
        4.1.1 系统周境分析
        4.1.2 数据流分析
        4.1.3 各子系统分析
        4.1.4 系统各功能和角色分析总结
    4.2 室内地图信息填充系统功能设计
    4.3 室内地图信息填充系统实现
        4.3.1 系统架构
        4.3.2 工程管理子系统
        4.3.3 分类文件管理子系统
        4.3.4 楼层管理子系统
        4.3.5 SVG文件显示子系统
        4.3.6 地图图形变换子系统
        4.3.7 填充信息辅助显示子系统
        4.3.8 跨楼层示意图绘制子系统
        4.3.9 POI识别子系统
        4.3.10 POI信息管理子系统
        4.3.11 定位点标记子系统
        4.3.12 同楼层导航信息填充子系统
        4.3.13 跨楼层导航信息填充子系统
        4.3.14 定位点连接关系生成子系统
        4.3.15 地图信息持久化保存子系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室内地图客户端呈现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室内地图客户端呈现子系统需求分析
        5.1.1 系统周境分析
        5.1.2 数据流分析
        5.1.3 各子系统分析
        5.1.4 系统各功能和角色分析总结
    5.2 室内地图客户端呈现子系统功能设计
    5.3 室内地图客户端呈现子系统实现
        5.3.1 系统架构
        5.3.2 地图信息初始化子系统
        5.3.3 视角切换子系统
        5.3.4 视图操作子系统
        5.3.5 POI搜索子系统
        5.3.6 室内导航子系统
        5.3.7 室内定位子系统
        5.3.8 二次开发子系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室内矢量地图系统的测试与分析
    6.1 测试目标
    6.2 测试方案与结果分析
        6.2.1 单元测试
        6.2.2 集成测试
        6.2.3 确认测试
        6.2.4 系统测试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GIS与CAD地理空间数据共享方法研究 ——以ArcGIS和AutoCAD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地理空间数据共享的研究现状
        1.2.1 GIS与CAD地理空间数据模型研究
        1.2.2 GIS与CAD地理空间数据共享方法研究
        1.2.3 存在问题分析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GIS与CAD地理空间数据模型的对比
    2.1 地理空间数据模型
        2.1.1 OGC简单要素规范
        2.1.2 ISO 19107规范
        2.1.3 ArcGIS的地理空间数据模型
        2.1.4 AutoCAD的地理空间数据模型
        2.1.5 MapGIS的地理空间数据模型
        2.1.6 SuperMap的地理空间数据模型
        2.1.7 MapGuide的地理空间数据模型
    2.2 GIS与CAD的地理空间数据模型的差异分析
        2.2.1 描述能力对比
        2.2.2 几何图元的组合方式对比
        2.2.3 空间基准对比
        2.2.4 可计算性对比
        2.2.5 兼容性对比
        2.2.6 数据组织方式对比
        2.2.7 属性数据组织对比
    2.3 GIS与CAD地理空间数据共享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GIS与CAD共享的地理空间数据模型设计
    3.1 面向共享的地理空间数据模型
        3.1.1 GDMS的点对象
        3.1.2 GDMS的线对象
        3.1.3 GDMS的面对象
        3.1.4 GDMS的组合对象
        3.1.5 GDMS的属性数据组织
    3.2 GDMS与ArcGIS、AutoCAD地理空间数据模型的映射
        3.2.1 GDMS与ArcGIS地理空间数据模型的映射
        3.2.2 GDMS与AutoCAD地理空间数据模型的映射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理空间数据模型中连续几何图形的统一表达与转换
    4.1 三次NURBS曲线基础
    4.2 基于三次NURBS曲线的圆弧曲线
        4.2.1 劣弧
        4.2.2 优弧
        4.2.3 半圆弧与整圆
    4.3 基于三次NURBS曲线的椭圆弧曲线
        4.3.1 劣弧
        4.3.2 优弧
        4.3.3 半椭圆弧和整椭圆
    4.4 基于三次NURBS曲线的Bezier曲线
        4.4.1 三次Bezier曲线
        4.4.2 二次Bezier曲线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ArcGIS与AutoCAD数据共享实验
    5.1 实验技术路线
    5.2 AutoCAD数据转换为ArcGIS数据实验
    5.3 ArcGIS数据转换为AutoCAD数据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成果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铁路线路平面设计实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计算机辅助线路设计的研究发展概况
        1.2.1 国外研究发展概况
        1.2.2 国内研究发展概况
        1.2.3 计算机辅助线路设计发展趋势
    1.3 交互式电子白板研究、发展与应用概况
        1.3.1 交互式电子白板研究发展概况
        1.3.2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概况
    1.4 AutoCAD二次开发工具与方法概述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论文结构
第2章 交互式电子白板与AutoCAD接口的实现
    2.1 SMART交互式电子白板简介
        2.1.1 SMART交互式电子白板功能介绍
        2.1.2 SMART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软件介绍
    2.2 SMART交互式电子白板与AutoCAD的交互操作
        2.2.1 确定坐标转换算法
        2.2.2 电子白板与AutoCAD接口的开发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ObjectARX开发技术概述
    3.1 ObjectARX开发环境配置
    3.2 ObjectARX功能及程序结构概述
    3.3 ObjectARX类库概述
        3.3.1 AcRx类库简介
        3.3.2 AcEd类库简介
        3.3.3 AcDb类库简介
        3.3.4 AcGi类库简介
        3.3.5 AcGe类库简介
        3.3.6 ADSRX简介
    3.4 ObjectARX应用程序的调用及执行过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子白板样本曲线拟合算法研究
    4.1 基于欧氏距离的拐点检测算法
        4.1.1 曲率元的定义
        4.1.2 算法的实现
    4.2 电子白板样本曲线拟合算法
        4.2.1 样本点的选取
        4.2.2 电子白板样本曲线转向区间和半径的确定
        4.2.3 电子白板样本曲线线路交点的确定
        4.2.4 电子白板样本曲线线路直圆点的确定
        4.2.5 电子白板样本曲线线路直缓点和缓圆点的确定
        4.2.6 电子白板拟合曲线约束条件检验
    4.3 拟合算法中各参数取值的确定
        4.3.1 点对数量k值的确定
        4.3.2 阀值z和t的确定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子白板样本曲线拟合程序研发和实例验证
    5.1 程序中主要数据类型及功能函数简介
        5.1.1 容器Vector
        5.1.2 输出流类型ofstream
        5.1.3 几何类型AcGePoint3d及AcGeCircArc3d
        5.1.4 数据库曲线类型AcDbCurve
        5.1.5 数据库多行文本类型AcDbMText
    5.2 程序功能和程序结构介绍
        5.2.1 选出拟合线路的样本点
        5.2.2 计算每一点的曲率元
        5.2.3 确定线路的转向区间
        5.2.4 确定线路的交点
        5.2.5 计算线路圆曲线的半径
        5.2.6 计算线路缓和曲线长度
        5.2.7 检验线路最小夹直线长和圆曲线长
        5.2.8 绘制线路平面图
        5.2.9 平面图里程和交点的标注
        5.2.10 曲线要素标注
    5.3 交互式电子白板选线设计实例验证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GIS与CAD地图符号共享方法研究 ——以ArcGIS和AutoCAD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地图符号
        1.2.1 地图符号概述
        1.2.2 地图符号学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GIS与CAD符号数据研究现状
        1.3.2 GIS与CAD符号共享研究现状
        1.3.3 现状问题分析和总结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论文结构
第2章 GIS与CAD符号数据模型的解析
    2.1 GIS与CAD数据模型差异分析
        2.1.1 GIS与CAD数据模型的抽象
        2.1.2 GIS数据模型
        2.1.3 CAD数据模型
        2.1.4 GIS与CAD数据模型、组织差异分析
    2.2 GIS与CAD符号差异分析
        2.2.1 GIS与CAD符号数据结构差异分析
        2.2.2 GIS与CAD符号数据组织差异分析
        2.2.3 GIS与CAD符号绘制策略差异分析
    2.3 GIS与CAD符号共享存在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GIS与CAD符号共享的跨平台符号数据模型
    3.1 PostScript成像模型
    3.2 基于PostScript的跨平台符号数据模型
        3.2.1 基于PostScript的点状符号数据模型
        3.2.2 基于PostScript的线状符号数据模型
        3.2.3 基于PostScript的面状符号数据模型
    3.3 跨平台符号数据模型与ArcGIS、AutoCAD符号映射
        3.3.1 ArcGIS符号映射
        3.3.2 AutoCAD符号映射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图符号几何图形的统一表达与自适应插值
    4.1 地图符号中的几何对象表达
        4.1.1 连续、离散几何对象
        4.1.2 地图符号中的几何图形
        4.1.3 地图符号几何图形表达存在的问题
    4.2 跨平台符号模型的几何对象统一表达
        4.2.1 Path的分层
        4.2.2 Segment的定义
        4.2.3 Segment的统一表达
        4.2.4 Path分层方法下的符号数据模型几何图形统一表达
    4.3 输出条件约束的地图符号几何对象自适应插值
        4.3.1 基于Path分层方法的Segment输出
        4.3.2 自适应的Segment输出插值算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ArcGIS与AutoCAD符号共享实验
    5.1 实验技术路线
    5.2 跨平台符号模型中连续几何对象统一表达实验
        5.2.1 AutoCAD中连续几何对象的统一表达实验
        5.2.2 ArcGIS中连续几何对象的统一表达实验
        5.2.3 输出条件约束的自适应插值实验
        5.2.4 自适应插值反走样实验
        5.2.5 自适应插值效率对比实验
    5.3 GIS与CAD符号映射实验
        5.3.1 ArcGIS符号映射实验
        5.3.2 AutoCAD符号映射实验
    5.4 GIS与CAD符号共享实验
        5.4.1 ArcGIS调AutoCAD符号实验
        5.4.3 AutoCAD调ArcGIS符号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成果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AutoCAD图形单向缩放的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EICAD的互通立交线形设计及数据交互研究[D]. 王鹏飞.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2]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乘客微观行为分析与建模[D]. 郑勋.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3]基于光环境优化的建筑复合表皮生形算法研究[D]. 洪宇东.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4]三维矢量块段矿床模型构模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D]. 陈晓青. 东北大学, 2017(05)
  • [5]建筑业BIM平台构建与实施方案设计[D]. 申玮.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6]AutoCAD2013模型空间与图纸空间的研究与实践[J]. 刘军旭. 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2014(06)
  • [7]面向移动智能终端的室内矢量电子地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邵文华. 北京邮电大学, 2014(04)
  • [8]GIS与CAD地理空间数据共享方法研究 ——以ArcGIS和AutoCAD为例[D]. 王蕾. 南京师范大学, 2013(02)
  • [9]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铁路线路平面设计实现技术研究[D]. 张睿陶.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1)
  • [10]GIS与CAD地图符号共享方法研究 ——以ArcGIS和AutoCAD为例[D]. 骆骐. 南京师范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AutoCAD图形单向缩放的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