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棉纱产量的基本途径

提高棉纱产量的基本途径

一、提高棉纱制成率的基本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赵晶[1](2021)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背景下中国与巴基斯坦棉花种植业合作研究》文中指出

刘高丞[2](2021)在《职业装用高强锦纶混纺纱线及面料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CPL(己内酰胺)、PA6及下游产品的生产国,锦纶6纤维产业链日益成熟。其中,高强锦纶6纤维性能优良,价格亲民,具备民用产品开发的可能性。课题采用高强锦纶6短纤维材料,研究配合的纺纱及织造工艺,制备高强锦/棉混纺纱线及织物,以期开发出兼具耐用性和舒适性的职业工装面料升级迭代产品,为职业装行业消费升级提供参考和保障。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根据高强锦纶短纤维的特性,针对高比例(≥60%)高强锦纶与棉混纺时出现的问题,各工序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及工艺优化,顺利纺制不同线密度和混纺比的紧密赛络纺高强锦/棉混纺纱。测试结果显示,高比例高强锦纶/棉混纺纱的断裂强度高、伸长大、断裂功大,且条干和毛羽水平优良。(2)运用混纺纱强伸理论模型,探究混纺比对高强锦/棉混纺纱强伸性能的影响。发现高强锦纶与棉混纺时存在临界混纺比,且混纺纱断裂强度与混纺比关系曲线与理论预测曲线高度吻合,但断裂伸长率曲线存在变化速率上的差异,并证明了高强锦/棉混纺纱的断裂伸长率与混纺比关系曲线的三阶段特征显着,具体表现为一、三阶段平缓,二阶段激增。为保证高强锦/棉混纺纱较高的断裂强度和稳定的断裂伸长率,混纺时要避开30%-40%临界混纺比附近区间,且在40%-100%锦纶混纺比区间,高强锦/棉相较于普通锦/棉混纺纱的断裂强度大幅度提高,达到FZ/T 12052-2016《锦棉混纺本色纱线》优等品水平。(3)分别于大、小捻系数范围内,探究捻系数对高强锦/棉混纺纱性能的影响。根据试验结果,分析大、小范围内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及≥3mm毛羽指数随捻系数的变化趋势,确定各比例高强锦/棉混纺纱捻系数390-400为佳。(4)采用合适混纺比及捻系数的混纺纱,织制职业装用高强锦/棉混纺机织物,探究不同混纺比织物的拉伸、抗撕裂、弯曲、耐磨等服用性能,并与目前市售的职业工装坯布性能及原料成本进行对比。测试结果显示,相较于市售的工装坯布,开发的高强锦/棉混纺卡其织物的抗撕裂及耐磨性能极好,同时具有良好的强伸性能及透气透湿性。N/C 20/80的撕破强力是纯棉织物1.5倍;耐磨性能超过TC织物,是纯棉织物的近4倍;弯曲刚度小于纯棉织物,但弯曲回复性能变差;透湿性能与纯棉织物相当。N/C 50/50的断裂强力远超纯棉织物,与TC织物相当,断裂伸长远超纯棉及TC织物;撕破强力超过TC织物,是纯棉织物的3倍;耐磨性能分别是纯棉织物和TC织物的7.9倍和2.3倍;弯曲刚度小于纯棉织物,弯曲回复性能优于纯棉织物;透湿性能较纯棉织物略有降低,但好于TC织物。N/C 60/40与N/C 50/50相比,织物的断裂强力、撕破强力及耐磨性进一步提高,但出现较明显的起毛起球现象且透气透湿性能有所下降。高强锦/棉织物与纯棉织物的原料成本相差不大,而TC织物较高强锦/棉织物的原料成本低0.36倍左右。

张子阳[3](2020)在《再生棉纤维可纺性与节能降耗潜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环保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对绿色产品、再生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纺织业作为污染较为严重的行业,不断地在绿色环保的道路上前行,机械法回收废旧纺织品作为一种废弃物重新利用的方式,具有原理简单,污染小的特点,正是因为如此,机械回收法的市场准入门槛低,行业生产不规范、机械化程度低,经营管理不善。我国浙江苍南地区从事废旧纺织品机械法开松已有几十年之久,至今很多工作仍需靠劳动力完成,由机械法开松出来的再生棉纤维强力、整齐度较差,长度较短,短绒率较高,多用于生产一些对外表要求不高的织物,极大地限制了再生棉纤维的使用场合与行业发展。目前对于再生棉纤维纺纱的研究多集中在对纺纱厂各工序落棉的重复利用上,这类纤维受到的损伤小,用来纺纱较为容易,但由废旧纺织品开松出来的再生棉纤维性能较差。受到被开松织物的影响,再生棉纤维性能也都不相同,目前鲜少有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本文通过对再生棉开松工厂实地调研,研究了不同织物的开松方法,并对不同类型再生棉纤维的可纺性进行了初探,寻找适合再生棉纤维的纺纱工艺。同时为了进一步推广再生棉纱,探究机械回收法的节能降耗潜力,对比了原生棉产品与再生棉产品的生产过程能源消耗状况。具体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对机械法开松再生棉纤维做了介绍,研究了A、B、C三类织物的开松工艺,并对三类再生棉纤维进行了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三种再生棉纤维相比较于原棉,纤维断裂强度与原棉相差不大,但其伸长率、短绒率与整齐度较差。其次,对再生棉纤维的纺纱工艺进行了探究,寻找了适合再生棉纤维的纺纱工艺流程,发现采用纤维成条仪代替梳棉工序,有利于降低梳理过程对再生棉纤维的损伤。然后采用A、B、C三类再生棉纤维分别与棉进行相同线密度的混纺,用AHP层次分析法对三类再生棉纱进行优选,结果表明A类再生棉纱权重值为0.479,品质最优,因此选取A类再生棉纤维做后一步研究。第三,选取上一步最优品质纤维,即A类再生棉纤维研究混纺比对再生棉纱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混纺纱断裂强力随着再生棉纤维混纺比例的增加而逐步下降,再生棉混用比例为53%时达到临界混纺比,在此处纱线断裂强力急剧下降。受再生棉纤维长度整齐度较差,机械工作状态的影响,纺成的纱线条干较理论值大。毛羽随着再生棉纤维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当混纺比为60%时毛羽根数趋于稳定。第四,为获得性能较好的纱线,对再生棉纤维混入量为37.5%的再生棉纱进行转杯纺纱工艺参数:转杯转速、分梳辊转速与捻系数的优化,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用matlab软件绘制了各参数对纱线指标的影响曲面图,发现转杯转速对纱线质量影响较大。然后采用随机方向搜索法寻找最优解,结果表明当转杯速度在61420r/min,分梳辊速度为7405r/min,捻系数为568时纱线性能最优,通过纱线性能测试发现在此工艺参数下的纱线质量比优化前有了很大的提升。第五,为工厂进一步推广机械法开松再生棉纤维,使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为再生棉产品进行评估,利用Simapro软件估算了再生棉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内的环境影响状况,并与原生棉产品做了对比,发现再生棉纤维混入量为37.5%时,相较于原生棉产品,环境影响综合值下降了43.5%。

王毅[4](2019)在《1950年代苏南地区纺织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研究》文中认为苏南是全国最古老的纺织工业基地之一。1890年就有了由官僚、地主和商人创办的近代工业。一战期间,苏南纺织工业初具规模。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并策动军阀混战,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抗日战争时期,日军进行经济掠夺,民族纺织工业饱受摧残,民族资产阶级面对日军压力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与策略。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国际、国内市场暂时空虚,出现了短暂的“黄金时代”,接踵而至便是官僚资本集团对民族纺织工业的压榨。1949年2月至4月,江苏地区相继解放后,民族纺织工业面临着恢复生产的重重困难。原料不足、资金不足、销路呆滞、资本家消极观望是恢复纺织工业生产的四大阻碍,中共一方面向资本家宣传保护和扶持民族工商业的政策,另一方面通过人民银行和国营建中贸易公司进行资金、原料援助,同时鼓励植棉养蚕,纺织工业逐渐好转。为将私营纺织企业的生产纳入国家计划经济轨道,实现对私营企业的利用、限制和改造政策,苏南各地政府按中央指示,通过收购批购、加工订货、统购统销、联营联购等国家资本主义初中级形式对私营纺织企业进行了改造。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随着生产的恢复发展,资本家追求利润、反抗国营经济领导的行为愈加明显,并出现了行贿、偷税漏税、盗窃国家财产、偷工减料、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等“五毒”行为。为打击资本家的非法活动,中共领导工人群众开展限制与反限制斗争和“三反、五反”运动,进一步巩固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也使资本家深刻认识到自身政治和经济地位的变化,为公私合营打下了基础。过渡时期总路线颁布后,苏南地区根据中央给予江苏地区纺织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任务的指示,开始有计划地改造私营纺织企业。1954年苏南地区第一批共计11个大型私营纺织企业率先合营;1956年1月,在农业合作化高潮地推动下,苏南地区进入全行业合营的高潮,到4月,苏南地区基本完成了纺织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苏南纺织工业合营过程中,公私企业之间存在着三个斗争焦点,第一个集中体现在对市场控制权的争夺上,第二个集中体现在产品质量问题的斗争上,第三个体现在以资本和利润为核心的工缴货价问题上。全行业合营后,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实行经济改组和生产改革、清产核资和定股定息、对资方人员安排和改造等对合营企业的双重改造政策。同时对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职工物质文化生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企业管理上,废除搜身制;废除把头制度;进行工时改革,实行“三班制”;贯彻婚姻法;建立各级党、团、工会组织,保障工人合法权益。在企业生产上,从技术管理、计划管理、财务管理、劳动管理四大方面进一步改革,形成了合理有效的生产管理模式,使纺织企业产品质量和产量得到提高。在工人物质文化生活上,从实施劳保条例、改革工人工资、开展集体文化活动、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等四个方面改善工人的居住条件、教育条件和劳动条件,保障工人的身心健康。实现对私营纺织企业的全面改造。通过对苏南地区纺织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审视,可以看出民族资产阶级经历了复杂的心理变迁,资本家与私营企业一样以“五反”运动为节点都经历了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总体表现为对中共政策由“五反”前的动摇、应付和不满,到“五反”后的主动或被动的、积极或消极的配合和接纳。苏南纺织工业在改造过程中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由单个大型企业合营逐步过渡到纺织行业合营;二是合营准备工作分三步展开;三是对知识分子的培养和改造同时进行。苏南纺织工业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不足之处具体体现在领导思想的急躁冒进和右倾畏难情绪并存;企业合营的配套保障措施不够完善;对私方人员安排工作存在偏差等方面。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则是领导层将改造中出现的经济问题争论上升为党内政治路线斗争,并一定程度上同社会阶级斗争混同一起;过度追求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忽视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集中强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基本制度上的不同,没有深化认识到两者在具体体制方面的相通性。

杨红重,贺国庆[5](2016)在《提高纺纱制成率的技术措施》文中研究说明探讨提高纺纱制成率的技术措施。从原料选配及纺纱各工序分析了影响制成率的因素,采取了一系列工艺技术措施。在原料选配上既要注重成纱品质又要兼顾成纱制成率;清梳工序通过工艺优化降低清梳落棉率及生条短绒率;精梳工序合理配置精梳落棉率和工艺;并粗、细纱工序合理选择牵伸、加捻、卷绕工艺,降低断头及疵条疵纱,并加强各工序设备维护、操作管理,最终获得了较好的效果,JC 14.5tex K纱制成率从66%升至76.7%,降低了回用原棉数量和吨纱用棉成本。认为:从原料上及纺纱各工序采取必要的工艺技术和管理措施,是提高纺纱制成率的有效途径。

方璐[6](2016)在《基于神经网络的棉纱质量预测模型》文中提出纱线的结构特征比较复杂,纺纱过程是一个多元化的加工过程,成纱质量指标与纤维性能指标以及加工工艺参数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关系,用传统的数理统计模型很难清晰地描述出来,有些国内纺织企业甚至利用以往经验来进行分析和评价。这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方法在纺织领域的应用逐渐兴起,人工智能不仅能弥补传统方法所带来的缺陷,还可以进行自适应调整来满足纺纱过程的需求,对纺纱企业生产理念带来新的变革。本文将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将人工智能算法中几种经典的算法如人工神经网络、粒子群算法、思维进化算法、极限学习机算法应用于棉纱质量预测模型。全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各章的主要工作如下: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主要介绍了纱线质量预报研究领域的背景和意义,以及研究现状。解释了纱线质量预报模型该以原棉纤维品质为研究出发点的原因,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在纱线质量预报中的可行性,简单地说明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为介绍了模型自变量和因变量的选择,对原棉成熟度、长度、细度、回潮率、强度、杂质做了概述,以及这些指标对哪些纱线质量指标有较大的影响。同时介绍了纱线强力,条干,棉杂总数三个纱线质量指标,并指出影响这些指标的主要原棉纤维因素有哪些。第三章为算法理论介绍部分,介绍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和特点,BP神经网络的结构以及数学描述,介绍了粒子群算法和思维进化算法的原理和数学描述以及两种算法的优点,并指出了两种算法优化BP的设计步骤。最后提出了极限学习机算法,对极限学习的原理进行了数学描述,并提出极限学习机算法的设计思路。第四章为实验结果分析部分,本课题为了研究原棉属性指标与成纱质量指标之间的关系,初步选定十个原棉属性指标——主体长度、成熟度、断裂强度、均匀度、短绒率、主上长度、公制支数、疵点总数、含杂率、回潮率作为输入因素;三个纱线质量指标——纱线强度、条干CV%、棉结杂质总数作为输出,利用各种算法进行建模,并对预测结果进行比较,得出哪种算法具有更好的预测确度和稳定性。第五章运用灰色关联系统结合MEA-BP与ELM算法,运用灰色关联度将十个输入因素缩减至六个输入因素,比较降维后建立的MEA-BP模型和ELM模型是否具有较高的精度。第六章为是本文的总结与展望。对本文的主要工作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了总结,对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董艳红[7](2012)在《普梳棉纱和棉坯布加工过程的碳足迹研究》文中认为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社会问题。低碳经济引领潮流,碳足迹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外各国都争相制定和实施相应法规和政策,建立碳排放交易机制,开发清洁、绿色能源,应用高效低耗技术等。为了帮助企业和社会关注和监控产品的碳排放量,引导企业和社会向低碳生产和消费模式转变,一些研究机构和环保组织正在积极地探讨和研究产品碳足迹的评估和测算方法,从而为企业和社会低碳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提供参考和评价依据。但总体而言,到目前为止,国内外企业对产品碳足迹的评估和测算尚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对于纺织产品碳足迹的评估和测算研究的比较少。本文在现有的国际国内各种碳足迹标准的基础上,研究棉纺织品和我国纺织行业的碳足迹现状和发展形势。在《PAS2050规范》使用指南——如何评价商品和服务的碳足迹的基础上,应用生命周期过程分析法,绘制和分析普梳棉纱和棉坯布的过程图,分析探讨两者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碳足迹的碳排放源和各种影响因素,选择普梳棉纱和棉坯布的加工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探讨这两个过程的碳足迹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建立了普梳棉纱和棉坯布加工过程产生的碳足迹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验证了公式的合理性。文章以普梳棉纱加工过程的碳足迹的计算公式为依据,通过VB编程制作出简易的普梳棉纱加工过程的碳足迹计算器。针对所研究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调查收集一些数据,使用该计算器计算得到各部分的碳足迹的详细情况。对数据和结果进行分析得到结论:纱线生产过程中的排放为间接碳排放,排放源为生产过程各个方面的耗电,包括主机运转耗电、空调耗电、照明耗电、空压耗电、冷冻耗电、公用和设备耗电。其中最主要的为主机耗电、空调耗电、冷冻耗电和空压耗电。而在主机耗电中,最主要的是细纱阶段的耗电,一依次是梳棉、络筒和开清棉;棉坯布加工加工过程的碳足迹包括,各种设备运转的的耗电、浆纱过程中蒸汽和浆料消耗,以及其他少量的化学药品和油剂等产生的碳足迹。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各部分的耗电,也是节能减排的重点;在加工过程中,设备的水平、管理水平、生产工艺和气候季节都会对碳足迹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本文根据计算公式和数据分析,找出节能减排的突破点,寻求有效的节能减排措施,为企业节能减排提供参考。

陈梅琴[8](2011)在《云锦一号棉纤维及其可纺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对高档纺织产品需求的日益增加,其常用原料长绒棉的需求量也在迅速增长。由于长绒棉的生长对环境要求非常高,在国内一直局限于西北内陆地区,从而将长绒棉移植到其他地区的研究从未间断,但目前还没有实现突破。利用基因杂交与诱导的方法,以新疆长绒棉和华南地区细绒棉为亲本,成功培育了具有长绒棉特征的中长绒棉——云锦一号棉纤维。该纤维既具有长绒棉优良的纤维品质,又具有细绒棉的产量性状和生态适应性,适合在我国的华南地区种植。这不仅将可以有效减小运输成本和扩大种植面积,还可进一步拓宽探求提高棉花品质和相应附加值的思路。对于这种新的中长绒棉品种,纤维及其产品的结构性能缺乏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也鲜有基于这些研究成果的产品开发。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首先研究了云锦一号棉纤维形态结构、聚集态结构以及物理机械性能等,以期揭示其结构、性能及可纺性之间的关系;其次,研究了前纺过程中半成品的棉结、籽屑、有效长度、短绒及落棉等情况,纤维对纱线条干均匀度、强伸性、毛羽等的影响;最后,着重针对纱线物理机械性能,化学处理后力学性能及芯吸性能进行了研究。从而较为系统和全面地研究了该棉纤维及其纱线的结构和性能,结果如下:1、云锦一号棉纤维是纯度较高的纤维素纤维。聚集态结构上属典型纤维素Ⅰ型结晶,晶区取向度在68%左右。与新疆长绒棉相比,转曲角度小,转曲数大,成熟度适中,长度稍短,短绒率较高,细度略粗。纤维性能方面与新疆长绒棉纤维相比,强度偏低,断裂伸长率大,纤维较柔软,导电性能好,动-静摩擦系数偏小,摩擦抱合力小。2、随着采摘期的延长,云锦一号棉纤维的结晶度提高,主体长度越长,整齐度更高,短绒率较低,细度更细,强度和伸长均增加,但吸湿性能稍降低。3、云锦一号棉纤维初始裂解阶段始于300℃左右,主要裂解阶段300~460℃,失重很快,失重率达90%以上。此外,碱处理随着碱液浓度增加,纤维横截面由腰圆形变为椭圆形。4、云锦一号棉卷经前纺工序后棉结数和短绒率较之原料先增加后逐渐减小,但有效长度的变化正相反。5、从成纱结构上分析,云锦一号棉纱毛羽指数较相应的细绒棉和细绒棉混纺纱小,短片段更均匀,条干均匀度与相应细绒棉及其混纺纱相差不大。云锦一号棉纱百米重量偏差小,但棉结数量超过140粒/g。6、云锦一号棉纱断裂强度、初始模量都高于相应的细绒棉纱,断裂伸长率小于相应的细绒棉纱。云锦一号棉纱较刚硬,弹性回复率为50%,且紧密纱较相应的环锭纱略高。利用标准线性固体模型对棉纱应力松弛过程中的应力变化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相应的应力松弛方程,理论值与实测值在松弛阶段符合良好。云锦一号紧密纱最不容易产生纱线应力松弛现象。经精练后断裂伸长率和断裂强度增加,初始模量降低,但是云锦一号棉纱对碱稳定性较细绒棉纱好。云锦一号棉纱平衡芯吸高度达8cm以上。

靳启茂[9](2008)在《纺织行业清洁生产审核的应用研究 ——以岱银纺织集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是在清洁生产试点企业山东岱银纺织服装集团有限公司的基础上,以清洁生产审核模式为中心,运用清洁生产理论,从原料、产品、工艺技术、设备、过程控制、废弃物特性、员工素质、管理等八个方面对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估,提出和实施了清洁生产方案,通过量化分析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和持续清洁生产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验证了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不但会创造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而且还会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本次清洁生产审核共产生无/低费方案34项,经实施后可年取得经济效益82.1万元,每年可减少污水排放3.22万吨,减少固废4.472吨、节约纸管47.88万个、节约编织袋1.34万条,实现了减污、降耗、增效的目的。2.通过从技术可行性、环境效果、经济效果、实施的难易程度、影响产品和生产的五个方面,共产生如下3个可行性方案:两台浆染联合机共同化料。采用的工艺、设备、技术,均简单易行,既能提高染化料的利用,又能减少废水的排放,同时提高了产品质量;该项目投资31.5万元,由公司自筹资金,年可为企业增加现金流量17.71万元,收益率为53%,1.8年收回投资。污水处理扩建再提高工程。总投资205.8万元,方案所采用的技术、工艺、设备虽然复杂,但能提高污水处理的级别,达到日处理能力1200m3,处理效果可满足排放标准的要求,吨废水处理费用低于1.39元,相对目前我国平均处理费用2.0元/吨计算,处理费用较为低廉,符合清洁生产的要求,可年节约运行费用31.4万元,为企业增加现金流量48.41万元,收益率为19.6%,5年内可收回投资。该工程的实施,增加了污水处理能力,腾出环境容量,保证了牛仔布工程能够顺利扩建。该工程实施后,废水处理效果良好,废水稳定达标排放,树立了企业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的外部形象,有直接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安装织机水冷装置。总投资40.25万元,其技术可靠,环境效益好,实施后能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降低电热板的消耗,每年如果按电路板损坏5块计算,每块的成本2.7万元,可年节约13.5万元,年增加现金流量20.42万元,收益率为38%,1.97年收回投资。3.清洁生产审核使企业对清洁生产工作有更加明确的认识。清洁生产从根本上扬弃了末端治理的弊端,通过生产全过程的控制,减少甚至消除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为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方式。通过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开拓了发展思路,推动管理水平的提高,使管理上一个新台阶,为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陈美娟[10](2007)在《纱线结构形态与彩棉针织物服用性能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纺织产品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纺织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各种化学品不仅对人体健康有害,而且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很大。因此,无需染色的天然彩色棉的开发利用已引起世界各主要产棉国的充分重视,有关彩棉纤维的研究和产品开发己成为当前纺织产业的热点之一。但是天然彩棉纤维的品质较白棉差,使得纺织加工后的产品服用性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目前我国主要采用传统环锭纺技术加工天然彩色棉,所加工的彩棉纱线毛羽和棉结多,制成的面料光洁度差、起球性严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彩棉新产品的开发。消费者普遍反映:彩棉针织服装的手感柔而不挺,保形性差。因此,改善彩棉针织面料的服用性能,尤其是高比例彩棉针织面料的服用性能,对于开发高档彩棉针织服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课题的主要内容由以下三部分组成。首先,对目前常用的环锭纺、转杯纺、喷气纺和喷气涡流纺四种纺纱加工技术作了较为全面的调研。在充分了解各类纺纱技术的发展概况、成纱机理、纱线结构及应用领域的情况下,意识到纺纱加工工艺和纱线结构形态是影响产品服用性能的重要因素。因此,从纱线结构形态入手,是改善彩棉针织物服用性能的有效途径之一。接着,课题采用以上四种纺纱加工技术,分别纺制彩棉/白棉混纺的高比例(80/20)和低比例(15/85)纱,共16个品种。通过对各品种纱线的基本性能,包括力学性能、捻度、毛羽、条干不匀、摩擦性及膨松性等的测试和对比,发现虽然环锭纱的强伸性优于喷气纱、转杯纱和喷气涡流纱三种新型纱,但新型纱的毛羽普遍比环锭纱少,尤其是有害毛羽数(>3mm)明显减少,其中喷气涡流纱几乎为0;虽然环锭纱条干比新型纱好,但中高支喷气涡流纱的粗节与棉结比环锭纱少。在三类新型纱中,喷气涡流纱的条干和强伸性均优于喷气纱和转杯纱,且强力接近于环锭纱。因此,采用喷气涡流纺技术加工天然彩色棉纤维,以提高彩棉针织面料的服用性能成为本课题的重点。最后,课题在前阶段研究的基础上,对各类纱线织制的针织面料作了较为详细的性能测试和分析。此阶段的研究工作涉及到织物组织、设备选用,前处理工艺及织物性能测试与评价等多方面的内容。织物性能测试与分析包括织物的强伸性、耐磨性、抗起毛起球性、抗皱性、尺寸稳定性、表面光洁性、刚柔性、悬垂性、透气性以及透湿性等。通过织物性能对比,发现喷气涡流纱彩棉针织物较之其他织物具有表面光洁,绒毛少而短,抗弯刚度大,手感挺括等优点,同时还具有较好的耐磨性、抗起毛起球性、折皱回复性和透气透湿性。虽然喷气涡流纱的强力略低于环锭纱,但并不影响其加工和服用。论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采用新型的纺纱技术加工天然彩棉纱。在理论研究中,通过纱线结构的对比分析,研究了纱线结构形态与彩棉针织物服用性能的相关性;在测试分析中,通过纱线和织物的全面性能对比分析,最终得出了采用喷气涡流纺加工技术是提高高比例彩棉针织面料服用性能,尤其是表面光洁性、硬挺性和保形性的有效途径这一可信结论。论文的研究内容可为开发高档彩棉针织服装产品提供参考。

二、提高棉纱制成率的基本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棉纱制成率的基本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2)职业装用高强锦纶混纺纱线及面料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锦纶纤维概况
    1.2 锦纶混纺纱及织物的研究现状
    1.3 职业装面料的开发现状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第二章 高强锦/棉混纺纱可纺性及其制备
    2.1 高强锦纶短纤维性能及可纺性
    2.2 高强锦/棉混纺纱的纺制
    2.3 混纺纱性能测试
    2.4 性能测试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强锦/棉混纺纱性能研究
    3.1 混纺比对高强锦/棉混纺纱强伸性能的影响
    3.2 双组分混纺纱强伸模型再讨论
    3.3 高强锦/棉与普通锦/棉混纺纱断裂强度比较
    3.4 混纺比对高强锦/棉混纺纱其他性能的影响
    3.5 捻系数对高强锦/棉混纺纱性能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强锦/棉混纺织物织造及性能研究
    4.1 高强锦/棉混纺织物的织造
    4.2 织物种类及规格
    4.3 织物性能测试
    4.4 织物厚度及面密度
    4.5 织物的力学性能
    4.6 织物的耐磨性能
    4.7 织物的舒适性能
    4.8 织物的抗渗水性能
    4.9 高强锦/棉与涤/棉混纺织物性能及成本对比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再生棉纤维可纺性与节能降耗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再生棉纤维开松过程
        1.2.2 再生棉纤维纺纱工艺
        1.2.3 再生棉纤维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机械法开松工艺及再生棉纤维性能分析
    2.1 机械法开松工艺
        2.1.1 开松前的预处理
        2.1.2 粗开松
        2.1.3 精开松
    2.2 再生纤维性能研究
        2.2.1 基本性能研究
        2.2.2 表面形态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再生棉纤维可纺性研究
    3.1 试验方案设计
        3.1.1 试验原料与试验流程
        3.1.2 梳理成条工序
        3.1.3 并条工序
        3.1.4 纺纱工序
    3.2 再生棉纤维优选
        3.2.1 建立问题递阶层次结构
        3.2.2 构造判断矩阵
        3.2.3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3.2.4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3.2.5 计算各层元素组合权重
    3.3 混纺比对再生棉纱的质量影响
        3.3.1 试验方法与方案设计
        3.3.2 成纱质量测试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转杯纺纱主要工艺参数的优化设计
    4.1 优化设计的原理与应用
    4.2 试验方案设计
    4.3 回归方程系数求解
    4.4 显着性检验
    4.5 成纱质量指标与参数关系图绘制
        4.5.1 断裂强度与各参数之间的关系
        4.5.2 条干不匀率与各参数之间的关系
        4.5.3 粗节与各参数之间的关系
        4.5.4 毛羽与各参数之间的关系
    4.6 最优工艺参数求解
        4.6.1 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
        4.6.2 最优值求解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再生棉节能降耗潜力研究
    5.1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基础
        5.1.1 生命周期评价概念
        5.1.2 生命周期评价在纺织服装业的应用
    5.2 两种产品生命周期评价
        5.2.1 目的与范围确定
        5.2.2 清单分析
        5.2.3 环境影响评价与解释
    5.3 两种产品生命周期对比评价
        5.3.1 环境影响分类对比评价
        5.3.2 环境影响综合值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优化设计回归方程参数计算
附录二 优化设计回归系数显着性检验
附录三 两种产品环境影响数据汇总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4)1950年代苏南地区纺织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1949年前苏南地区纺织工业的发生与发展
    第一节 苏南地区纺织工业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苏南地区近代化纺织工业的发生与发展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苏南地区纺织工业的发展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苏南纺织工业
第二章 苏南地区纺织工业的恢复发展与初步改造
    第一节 恢复生产的重重困难
    第二节 中共恢复生产的措施与政策
    第三节 对纺织工业的合理调整
    第四节 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和“五反”运动的开展
第三章 苏南地区纺织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基本完成
    第一节 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与贯彻
    第二节 大型纺织企业的公私合营
    第三节 纺织行业的公私合营
    第四节 全行业合营过程中几项政策的实施情况
第四章 生产管理与社会生活的演变
    第一节 企业的各项民主改革
    第二节 企业生产管理的演变
    第三节 职工物质文化生活的演变
第五章 历史的审视苏南地区纺织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节 民族资产阶级心理的变迁与重建
    第二节 苏南地区纺织工业改造的特点
    第三节 成就与不足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后记

(5)提高纺纱制成率的技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原棉性能及合理选配
2 纺纱工序
    2.1 开清棉
    2.2 梳棉
    2.3 预并、条卷
    2.4 精梳
    2.5 并条
    2.6 粗纱
    2.7 细纱
3 结语

(6)基于神经网络的棉纱质量预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研究领域的现状
    1.3 纱线质量预测模型参数的选取
    1.4 人工神经网络在纱线质量预测中的可行性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特征指标的选择
    2.1 原棉纤维指标
        2.1.1 原棉纤维成熟度的概述
        2.1.2 原棉长度的概述
        2.1.3 原棉纤维细度概述
        2.1.4 原棉纤维回潮率概述
        2.1.5 原棉纤维强度概述
        2.1.6 原棉纤维杂质指标概述
    2.2 纱线质量指标
        2.2.1 纱线强力
        2.2.2 纱线条干
    2.3 棉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BP神经网络及其优化算法的理论研究
    3.1 人工神经网络
        3.1.1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
        3.1.2 人工神经网络特点
        3.1.3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3.2 BP神经网络
        3.2.1 BP神经网络概述
        3.2.2 BP神经网络模型
        3.2.4 BP算法的限制与不足
    3.3 粒子群算法
        3.3.1 粒子群算法概述
        3.3.2 粒子群算法的数学描述
        3.3.3 粒子群算法流程
        3.3.4 算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3.3.5 基于PSO的BP网络训练过程
    3.4 思维进化算法
        3.4.1 思维进化算法概述
        3.4.2 思维进化算法术语:
        3.4.3 思维进化算法算法基本思路
        3.4.4 思维进化算法的特点
        3.4.5 基于MEA的BP网络设计步骤
    3.5 极限学习机算法
        3.5.1 极限学习机概述
        3.5.2 极限学习机学习算法
        3.5.3 极限学习机设计思路
        3.5.4 极限学习机算法的优点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神经网络预测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准备
        4.1.1 数据准备
        4.1.2 实验环境
        4.1.3 确定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
        4.1.4 数据的预处理
    4.2 模型参数的选择
        4.2.1 单一BP预测模型参数的选择
        4.2.2 PSO-BP预测模型参数的选择
        4.2.3 MEA-BP预测模型参数的选择
        4.2.4 ELM预测模型参数的选择
    4.3 纱线强度的预测结果
    4.4 纱线条干预测结果
    4.5 纱线棉杂总数预测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验证强关联性对成纱质量的影响
    5.1 灰色关联理论
    5.2 模型输入因子的选择
        5.2.1 纱线强度
        5.2.2 纱线条干
        5.2.3 纱线棉杂总数
        5.2.4 预测结果比较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录 1
附录 2 部分MATLAB程序

(7)普梳棉纱和棉坯布加工过程的碳足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碳足迹研究进展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
第二章 纺织品碳足迹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产品碳足迹的定义
    2.2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纺织品的碳足迹分析
    2.3 加工过程碳足迹影响因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纯棉普梳纱加工过程的碳足迹研究
    3.1 普梳棉纱生产的排放源分析
    3.2 普梳棉纱碳足迹评估方法研究
    3.4 实例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机织棉坯布加工过程的碳足迹研究
    4.1 织造过程碳排放源分析
    4.2 碳足迹的计算
    4.3 实例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碳足迹计算器和数据的收集分析
    5.1 纯棉普梳纱加工过程碳足迹计算器
    5.2 数据收集和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云锦一号棉纤维及其可纺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云锦一号棉纤维基本结构与性能研究
    2.1 纤维实验测试
    2.2 云锦一号棉纤维的基本结构研究
    2.3 云锦一号棉纤维的性能研究
    2.4 小结
第3章 云锦一号棉纱制备及结构研究
    3.1 纱线制备
    3.2 半成品性能测试与分析
    3.3 纱线结构
    3.4 小结
第4章 云锦一号棉纱性能研究
    4.1 纱线力学性能
    4.2 纱线芯吸性能
    4.3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纺织行业清洁生产审核的应用研究 ——以岱银纺织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清洁生产的研究现状
        1.3.1 国内清洁生产的研究现状
        1.3.2 国外清洁生产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2 清洁生产概述
    2.1 清洁生产概念
    2.2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比较
3 清洁生产审核
    3.1 清洁生产审核概述
        3.1.1 清洁生产审核定义
        3.1.2 清洁生产审核原则
    3.2 全过程分析
        3.2.1 审核准备
        3.2.2 预审核
        3.2.3 审核
        3.2.4 方案产生和筛选
        3.2.5 中/高费方案可行性分析
        3.2.6 方案实施
        3.2.7 持续清洁生产
4 纺织行业基本状况
    4.1 存在的问题
    4.2 纺织行业发展的战略分析
5 纺织行业清洁生产审核项目组织与实施
    5.1 企业清洁生产项目简介
    5.2 筹划和组织
        5.2.1 概况
        5.2.2 组建审核小组
        5.2.3 制定审核工作计划
        5.2.4 开展宣传教育
    5.3 清洁生产预评估
        5.3.1 企业概况
        5.3.2 进行现场调查
        5.3.3 确定审核重点
        5.3.4 设置清洁生产目标
        5.3.5 提出和实施无/低费方案
    5.4 清洁生产评估
        5.4.1 准备审核重点资料
        5.4.2 输入输出物流的测定
        5.4.3 审核重点数据汇总
        5.4.4 物料平衡
        5.4.5 废弃物产生的原因分析
    5.5 清洁生产方案产生与筛选
        5.5.1 产生方案
        5.5.2 分类与汇总方案
        5.5.3 筛选方案
    5.6 可行性分析
        5.6.1 (F19)两台浆染联合机共同化料
        5.6.2 (F37)污水处理扩建再提高工程
        5.6.3 (F22)安装织机水冷装置
        5.6.4 综合评估
        5.6.5 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5.7 方案实施
        5.7.1 组织方案实施
        5.7.2 已实施的无/低费方案的成果
    5.8 持续清洁生产
        5.8.1 建立和完善清洁生产组织
        5.8.2 建立和完善清洁生产管理
        5.8.3 制定持续清洁生产计划
6 研究结论
7 参考文献
致谢

(10)纱线结构形态与彩棉针织物服用性能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天然彩色棉
    1.2 彩棉的研究现状
    1.3 彩棉存在的问题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纺纱技术及其纱线结构形态
    2.1 环锭纺纱
    2.2 转杯纺纱
    2.3 喷气纺纱
    2.4 喷气涡流纺纱
    2.5 四种纺纱表观结构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彩棉纱线性能研究
    3.1 彩棉混纺纱线设计
    3.2 纱线性能测试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彩棉织物试样制备
    4.1 针织物编织
    4.2 织物前处理
    4.3 织物物理参数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针织物服用性能测试与分析
    5.1 织物顶破性能测试与分析
    5.2 织物耐磨性测试与分析
    5.3 织物抗起毛起球性测试与分析
    5.4 织物抗皱性测试与分析
    5.5 织物缩水率测试与分析
    5.6 织物表面光洁性测试与分析
    5.7 织物弯曲性能测试与分析
    5.8 织物悬垂性测试与分析
    5.9 织物透气透湿性测试与分析
    5.10 喷气涡流纱的综合评价
    5.11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纱线纵向表观结构
附录2 织物表面光洁性
附录3 原始数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提高棉纱制成率的基本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背景下中国与巴基斯坦棉花种植业合作研究[D]. 赵晶. 新疆师范大学, 2021
  • [2]职业装用高强锦纶混纺纱线及面料的研究与开发[D]. 刘高丞. 东华大学, 2021(09)
  • [3]再生棉纤维可纺性与节能降耗潜力研究[D]. 张子阳. 东华大学, 2020(01)
  • [4]1950年代苏南地区纺织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研究[D]. 王毅.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5]提高纺纱制成率的技术措施[J]. 杨红重,贺国庆. 棉纺织技术, 2016(08)
  • [6]基于神经网络的棉纱质量预测模型[D]. 方璐. 东华大学, 2016(02)
  • [7]普梳棉纱和棉坯布加工过程的碳足迹研究[D]. 董艳红. 东华大学, 2012(07)
  • [8]云锦一号棉纤维及其可纺性研究[D]. 陈梅琴. 东华大学, 2011(07)
  • [9]纺织行业清洁生产审核的应用研究 ——以岱银纺织集团为例[D]. 靳启茂. 山东农业大学, 2008(03)
  • [10]纱线结构形态与彩棉针织物服用性能相关性研究[D]. 陈美娟. 东华大学, 2007(06)

标签:;  ;  ;  ;  

提高棉纱产量的基本途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