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大学篮球中的攻击性行为

如何避免大学篮球中的攻击性行为

一、如何避免大学生篮球运动中攻击性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陈凌峰[1](2020)在《体育活动改善青少年男性女性化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部分男性青少年受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影响在社会化过程中性别角色发展受阻,存在不正确的性别角色观念及行为,在性格特质、外在形象、肢体行为、生活习惯、语言表达等方面向女性化方向发展,形成了男性女性化现象。来自网络上“少年娘则国娘”的批评尽管不无戏谑,但也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男子汉气质的缺失和尚武精神的淡化,造成了大范围阴盛阳衰的现象,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本研究运用体育活动对男性气质进行构建,对接男性女性化现状,寻找两者之间的耦合及建立关联可能性,并由此构建干预机制。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知男性气质表征包括反女性化;勇猛刚强,具有攻击性;体格强壮、富有力量;顽强的意志力。选取带有较强攻击性的足球活动设计干预塑造青少年男性气质表征的实验流程,旨在探索体育活动改善青少年男性女性化现象的可能与可行。实验前后运用Bem性别角色量表、青少年意志品质问卷、BWAQ攻击性问卷、1分钟俯卧撑力量素质等工具与手段进行测试,对性别角色与意志力、攻击性、力量素质等各维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适当增加身体攻击维度,刺激敌意与愤怒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强青少年攻击性,在训练过程中可以着重刺激果断性、坚韧性与独立性维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刺激意志力整体水平的发展,力量素质仅作为一个中介来促进性别角色的发展,并不能最终决定性别角色。(2)、本教学实验所采取的变量对青少年的身体攻击维度与间接攻击维度起到了强化作用,同时避免在敌意与愤怒维度上对青少年产生负面作用。(3)、实验前后攻击性总分、意志力总分、力量素质均呈显着性差异,实验前后男性化得分呈显着性提升,体育活动的持久参与构建男性气质发展进而对个体性别角色产生分化,体育活动对青少年男性女性化现象的改善存在促进作用。

夏文雪[2](2020)在《篮球运动干预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和攻击行为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篮球运动通过改善人际关系从而起到预防攻击行为的功效,但该观点仍缺乏强有力的实证依据加以支撑。因此,本研究在探讨篮球运动干预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及攻击行为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拟合篮球运动干预预防大学生攻击行为的人际关系中介作用模型,为从改善人际关系视角研制预防大学生攻击行为的运动方案提供实证依据。研究方法:对方便取样抽取的扬州某高校大学生进行《大学生攻击行为问卷》调查,依据该量表评分标准筛选获得符合实验要求的8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被试,将被试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女生21人,男生16人)和对照组(女生23人,男生20人)。实验组被试参与12周、2次/周,每次累积30分钟的中等强度篮球运动;对照组除不参加篮球运动外,其它活动均与实验组保持一致。实验前后采用《大学生人际关系量表》、《大学生攻击行为问卷》等测量工具,以团体施测方式对所有被试进行测量。所有数据均采用社会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篮球运动干预改善了大学生的交谈[F(1,78)=15.699,P<0.01,η2p=0.168]、交际与交友[F(1,78)=24.146,P<0.01,η2p=0.236]、待人接物[F(1,78)=11.761,P<0.01,η2p=0.131]以及总体人际关系[F(1,78)=33.43,P<0.01,η2p=0.300];降低了大学生的身体攻击[F(1,78)=29.102,P<0.01,η2p=0.272]、愤怒[F(1,78)=23.492,P<0.01,η2p=0.231]、敌对[F(1,78)=23.113,P<0.01,η2p=0.229]以及总体攻击行为[F(1,78)=48.468,P<0.01,η2p=0.383]。(2)篮球运动干预对大学生攻击行为影响的直接路径显着(β=-0.619,p<0.01),通过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从而起到预防其攻击行为的间接路径也显着(中介效应为0.367)。研究结论:(1)篮球运动干预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有改善作用,对攻击行为有预防效应。(2)篮球运动干预可直接预防大学生攻击行为,也可通过改善人际关系间接地预防大学生攻击行为。

陈婷[3](2020)在《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心理弹性对运动攻击行为的影响 ——敌意归因的调节作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校园足球的积极开展,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队伍在不断发展壮大。校园足球在积极发展的同时也未能避免地出现了一些负面行为如运动攻击行为。运动攻击行为是指在体育运动中以故意伤害他人的身心健康为目标的、有外显的语言或身体动作的行为。运动攻击行为是校园足球关注的焦点之一,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表现出的运动攻击行为不仅会影响他们的道德水平的发展,也不利于校园足球、阳光体育的有序开展。从影响因素干预的角度能够有效改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攻击行为。基于此,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究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心理弹性对他们的运动攻击行为有怎样的影响,以及敌意归因在其影响机制中的作用。研究一:为了更加准确、有针对性地测量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运动攻击行为,本研究进行了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攻击行为问卷的编制,并形成了《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攻击行为问卷》,得到适用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运动攻击行为测量的量表,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71,具有良好信效度。研究二:为了探讨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心理弹性对运动攻击行为的影响机制,对367名校园足球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选用自编问卷《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攻击行为问卷》、《心理弹性量表(CD-RISC)》以及《Buss-Perry攻击性问卷》敌意归因分量表进行调查,使用SPSS22.0以及AMOS21.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考察了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心理弹性、敌意归因于运动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中男生的心理弹性优于女生。(2)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中男生的运动攻击行为显着多于女生;运动员的运动攻击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后卫的工具性攻击行为要多于中场与守门员。(3)相关分析表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运动攻击行为与心理弹性呈显着负相关,而与敌意归因呈显着正相关,心理弹性与敌意归因呈显着负相关。(4)结构方程模型表明,心理弹性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运动攻击行为具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而敌意归因在两者之间起着调节作用,即在低敌意归因的水平下,心理弹性对运动攻击行为的预测作用不显着,而在高敌意归因的水平下,心理弹性对运动攻击行为有显着负向预测作用。结论:(1)自编《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攻击行为问卷》信效度良好;(2)心理弹性、敌意归因与运动攻击行为之间相关显着;(3)敌意归因在心理弹性对运动攻击行为的影响中起到调节作用。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可为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教育和运动训练提供实证科学依据,并为后续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运动攻击行为有效的预防、控制和干预行为提出指导意见。

贺诗雨[4](2020)在《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运动攻击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校园足球发展迅速,作为一项高身体对抗的竞技运动,足球场上运动员彼此身体与语言的攻击现象较为普遍,其违背公平竞争原则,影响竞技运动事业发展,甚至影响运动员正常生活。本研究可以帮助人们形成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攻击性行为的正确认识,提供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攻击性行为干预的思路与方法。对青少年运动员的攻击性行为进行有效干预,不仅有利于校园足球运动的持续发展,有利于阳光体育运动理念的贯彻,有利于健康的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也有利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个人成长。本研究的目标是基于攻击理论及已有研究,结合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自身特点,提出干预策略,并检验其效果。本研究通过文献阅读,梳理国内外针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干预的研究。基于一般攻击模型(General Aggression Model,简称GAM)和I3理论,结合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特点,设计了为期8周的干预课程,旨在减少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运动攻击。干预课程聚焦于在可能引发攻击性行为的情境下,加强个体在认知、情感和唤醒三个方面的抑制能力。之后,选取成都市某中学高中部2017级足球队共20人作为被试,通过教育实验检验干预课程的有效性,证明了干预课程是可行、有效的。通过干预能够有效降低运动员的运动攻击(特别是敌意性攻击),改善运动员的敌意归因偏向及情绪调节能力。在未来的研究中,对于工具性攻击的干预还应考虑其必要性,并尝试探索新的干预路径。对于课程的推广,应考虑各阶段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年龄特点、训练年限,并尝试与日常训练相结合。此外,数据的收集可以考虑其他方式。

张智锴[5](2019)在《篮球运动干预对大学生自我控制和攻击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探讨篮球运动干预对大学生自我控制、攻击行为的影响,同时拟合本研究提出的篮球运动干预影响大学生攻击行为的自我控制中介作用模型,为预防大学生攻击行为的运动干预提供基础。研究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抽取扬州市某高校103位学生作为实验被试,分为实验组(女生28人,男生23人)和对照组(女生30人,男生22人),实验组实施12周、每周2次,每次累积3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篮球运动干预;对照组不进行运动干预。采用《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大学生攻击行为问卷》,以团体测量方式分别在实验前、实验干预后进行测量。研究结果:(1)篮球运动干预改善了大学生的冲动控制[F(1,101)=9.105,P<0.01,η2p=0.083]、专注工作[F(1,101)=6.488,P<0.05,η2p=0.060]、节制娱乐[F(1,101)=10.285,P<0.01,η2p=0.092]以及总体自我控制[F(1,101)=19.451,P<0.01,η2p=0.161];降低了大学生的身体攻击[F(1,101)=30.065,P<0.01,η2p=0.229]、愤怒[1,01)=20.718,P<0.01,η2p=0.170]、敌对[F(1,101)=11.198,P<0.01,η2p=0.100]以及总体攻击行为[F(1,101)=48.219,P<0.01,η2p=0.323]。(2)篮球运动干预降低大学生攻击行为是通过自我控制这一中介变量实现的,其中介效应为0.350。研究结论:(1)篮球运动干预能提高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降低大学生的攻击行为。(2)篮球运动干预既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攻击行为,也可以通过改善自我控制,间接降低大学生的攻击行为。

赵铎[6](2019)在《西安地区高等院校足球校队队员攻击性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校园体育活动中,运动员攻击性行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攻击性行为大到国际小到学校,并没有随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而下降,反而呈明显的普遍化,严重化趋势。校园作为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场所,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力培养、性格爱好与习惯形成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然而在校园体育运动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不协调、不和谐因素,这些不协调、不和谐因素又会促成攻击性行为的发生。近年来,各地校园不断出现了一些由攻击性行为引发的打架斗殴和校园暴力事件使人触目惊心。怎样给学生群体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创造安全健康的校园,和消除或避免攻击性行为带来的巨大影响,正成为当前教育学界、心理学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关注的课题。因此,分析球员们的攻击性表现有重要的价值。借助对攻击性行为形成的深入探索,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攻击性行为的一系列措施,对于运动员健康成长具有积极作用。本研究可为西安乃至全国地区足球比赛中运动员进行攻击性行为的事实提供依据,为攻击性行为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使足球比赛在无任何攻击性行为的干扰下顺利流畅地进行,可更加净化足球比赛的大环境。本文研究采用自制问卷《西安地区高等院校足球校队队员攻击性行为诱发因素问卷》和巴斯在2000年修订完成的《攻击性量表》对西安地区十所高等院校各十名校足球队队员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不同性别、不同训练年限、不同运动员等级的校足球队队员攻击性行为及其诱发因素,为高校校足球队队员攻击性行为的预防提出教育对策,也可为西安乃至全国地区足球比赛中运动员进行攻击性行为的事实提供依据,为研究提出成果。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如下:1.西安地区高等院校足球校队队员攻击性行为倾向较高,男女队员的攻击性行为倾向有显着差异,不同性别的运动员中,男性运动员在言语攻击方面和身体攻击方面普遍超过女性,而愤怒、敌意及总得分方面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不同训练年限、不同性别和不同运动等级的运动员攻击性行为倾向存在差异。不同性别攻击性倾向调查中,男性均值要高于女性。不同训练年限运动员攻击性行为倾向中,训练年限越短,有着越强的攻击性行为倾向。在各个运动等级的运动员攻击性行为倾向调查中,越高的运动等级,其攻击性行为倾向越强。3.诱发大学生足球运动员攻击性行为的要素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竞赛条件因素、个人状态因素、竞赛心理因素及其它因素。不同训练年限,不同运动员等级的高等院校足球校队队员攻击性行为的诱发因素各不相同。4.诱发高等院校足球校队队员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因素是个人状态因素、竞赛心理因素和其他因素。训练年限较短的队员易受到个人状态因素、竞赛心理因素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而训练年限较长的运动员易受到竞赛条件因素的影响。训练时间久的运动员,诱发攻击性行为的因素通常是竞赛条件因素。运动等级越低越易受到个人状态因素和其他因素影响,同时运动等级高的运动员的攻击性行为也和竞赛心理因素以及竞赛条件因素密不可分。5.四种诱发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不同训练年限、不同运动员等级的运动员攻击性行为的出现,不同训练年限、不同运动等级的运动员诱发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存在明显的不同,赛场上运动员受到大量来自外界的干扰,加之四种诱发因素的相互作用,最终导致赛场上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徐莹莹[7](2019)在《共情视域下黑龙江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攻击性倾向及教育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事业不断进步以及高校招生面的不断扩大,高校的教育管理以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由于体育专业学生的运动特点与普通大学生不一样:活动量较大、身体接触频繁。而且体育运动本身具有高竞技性,造成体育专业学生在比赛或平时训练中的表现行为存在一定的攻击性。因此只有找出体育专业学生攻击性的特点才能真正找到解决的办法,并对此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本研究基于显性攻击问卷和共情问卷调查方法,对黑龙江省部分高校的体育专业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性别和专项上黑龙江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外显攻击性有显着差异;年龄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对体育专业学生的攻击性没有显着影响;男生的攻击行为的表现方式比女生更倾向于身体攻击;技能类同场对抗性项群(篮球、足球)和技能类格斗对抗性项群(散打)的攻击性要显着的高于其他项群,隔网对抗类性项群(网球、羽毛球、排球)的攻击性要显着高于体能主导类项群(田径)和技能类表现难美性项群(健美操、武术套路)。黑龙江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共情能力在性别、各专项上有显着差异;女生共情能力较高于男生;技能类隔网对抗性项群的网球、排球、羽毛球、体能主导类项群的田径和技能类表现难美性项群的健美操、武术套路要比技能类同场对抗性项群的篮球、足球和技能类格斗对抗性项群的散打的共情能力高。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共情能力与攻击性具有显着的负向相关关系,共情力高的体育专业学生,其攻击性行为倾向可能就比较低;反之,攻击性行为倾向较高的体育专业学生,他们的共情能力可能就比较低。研究展望:在体育教学中改变体育运动专项的教学方法,在平时的训练或教学中,对训练强度进一步调整并适时增加休息时间,联合学校及体育赛事机构对比赛环境进行一定的净化,正确引导比赛的赛风赛纪;加强体育教师队伍选拔,提高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加强,并介入共情理论加以干预,提高学生们的共情能力,达到降低学生攻击性的目的。

张霖[8](2019)在《第十九届中国大学生男子篮球联赛四强赛攻击性防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系统地梳理第19届男子篮球赛四强赛的进攻性防守情况。掌握当代中国大学男篮进攻性防守技战术的发展现状,总结中国校园篮球进攻防守技战术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为校园篮球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促进校园篮球的发展。研究方法:本论文以第十九届中国大学生男子篮球联赛四强赛的攻击性防守情况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研究结果:(1)第十九届中国大学生男子篮球联赛四强赛对阵情况。2017年6月12日,第十九届中国大学生男子篮球四强赛在长沙民政职业学院举行。在半决赛中北京大学与中南大学分别战胜各自的对手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挺近决赛。最终北京大学战胜中南大学夺得第十九届中国大学生男子篮球赛总冠军。(2)这四支球队在攻击性技术的运用具有以下特点:(1)预见性。防守队员阅读比赛的能力增强,尤其是对对方进攻方式和进攻路线的预判,以及对重点球员的习惯性动作和进攻方式熟悉掌握。(2)凶狠性。防守队员采取主动上前逼抢、身体接触频繁、对抗增强,从对有球队员的紧逼防守扩大到对无球队员的严防死守,甚至不惜犯规。(3)灵活性。防守队员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和技术特点,能够采用灵活多变的防守技术,通过换位、协防、夹击、补防等战术提高防守质量。(3)这四支球队在攻击性战术的运用上表现出了较高的素养。第一,对于人盯人防守和区域联防这些传统战术运用的较为熟练,队员之间的配合较为默契;第二,对于全场紧逼盯人、混合防守等较为复杂的防守战术已经能够在比赛中较为熟练的使用;第三,球员阅读比赛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在防守过程可以将多种防守战术综合使用。研究结论:(1)四强球队在整个赛季表现出了较高的防守强度。在防守中能够合理运用以抢、打、断、掏、逼等防守技术,利用身体对抗、脚步移动、凶狠逼抢对有球或无球的进攻队员进行紧逼防守,表现出了预见性、凶狠性、灵活性,能够兼顾“人——区——球”,并且根据对手、球、篮筐的位置不断调整自己的防守位置。同时,由于对抗的激烈犯规次数也有一定的增多,侵犯投篮与侵犯无球队员比例相当。这也反映出了对无球队员的防守力度加大,防守更具有攻击性和侵略性。防守数据的全面提升是体现运动员防守能力的重要指标。(2)第十九届中国大学生男子篮球联赛四强球队在攻击性防守技术方面表现出了较高水平,运动员体现出了将强的防守能力,充分遏制对手的快攻得分是防守能力提升的重要技术指标。四支球队经过一个赛季从分区赛的五轮比赛到半决赛,再到决赛,表现出了较高的竞技水平。在防守方面能够做到具有强烈的攻击性和破坏性,通过大范围、全方位的逼抢,给对手的进攻造成了极大的麻烦。通过对手快攻得分的数据,表明四强球队通过多变的防守战术,极具压迫的防守方式在防守端起到了良好的效果。(3)第十九届中国大学生男子篮球联赛四强球队在攻击性防守战术方面表现出了较高的战术素养。第一,对于人盯人防守和区域联防这些传统战术运用的较为熟练,队员之间的配合较为默契,能够给进攻队员带来较大的压迫性;第二,对于全场紧逼盯人、混合防守等较为复杂的防守战术已经能够在比赛中随时使用,并且产生良好的效果;第三,球员阅读比赛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在防守过程可以将多种防守战术综合使用,进行无障碍切换,打破对手进攻节奏。(4)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能够达到备受瞩目的地位最主要的还是得益于竞技水平的提高,精彩的比赛点燃了球场,点燃了大学校园,也点燃了青年大学生对篮球运动的热情。尤其参加本届比赛的四强球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均为国内顶尖学府,在争创双一流的过程中并没有忽视对校园篮球的投入。从比赛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四支球队表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技战术水平,年轻球员勇挑重担,未来发展可期,当今世界先进的篮球理念已经融入到校园篮球的建设中期。同时,校园篮球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青年学子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在学习和工作中拼搏进取,奋发有为,取得佳绩。

张晓强[9](2019)在《体育活动对初中生攻击性的影响 ——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校园里面的欺凌、攻击等暴力事件频繁发生,故意伤害以及性质恶劣的攻击行为频频上演,给师生身心健康以及社会治安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体育活动作为青少年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对个体认知能力的提高以及心理健康的促进已经得到多方面证实,但是体育活动对攻击性产生何种影响并没有统一结论。鉴于此,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拟对初中生攻击性特点进行考察,建立初中生体育活动、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和攻击性之间的关系假设并对其进行验证,分析初中生体育活动影响攻击性的作用机制,为青少年攻击性的预防提供理论支持,扩展攻击性的干预思路。本研究主要以深圳市部分中学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和攻击性量表作为研究工具,考察初中生攻击性特点,分析体育活动、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和攻击性之间的关系,探讨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在体育活动影响攻击性中的独立中介和链式中介作用,得出的结论主要如下:(1)初中生总体攻击性处于较低水平,在攻击性各维度中,攻击性情感表现最为强烈;初中生总体攻击性、攻击性行为和攻击性认知在性别上存在显着差异;初中生总体攻击性、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认知和攻击性情感在年级方面存在显着差异。(2)回归分析表明,体育活动对初中生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有正向预测作用,应对方式对心理弹性有正向预测作用,体育活动、应对方式与心理弹性对初中生攻击性均有负向预测作用。(3)体育活动既可以直接影响攻击性,也可以通过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对攻击性产生间接影响,具体包括3条中介路径,即通过应对方式的中介路径、心理弹性的中介路径和通过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路径。今后,可以从提升初中生的体育锻炼水平出发,帮助初中生转变应对方式,增强其心理弹性性,进而降低攻击性。

姜先勇[10](2019)在《中国大学生篮球运动员身体自尊与攻击性的关系 ——移情的中介与调节效应分析》文中提出为了解我国大学生篮球运动员身体自尊与攻击性的关系,探讨移情在上述关系中的作用,研究采用中文版身体自尊量表(Physical Self-perception Profile)、人际反应指数量表(International Reactivity Index)、竞争攻击性和愤怒量表(The Competitive Aggressiveness and Anger Scale)对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中340名高水平大学生篮球运动员进行了测查。结果显示:(1)性别对攻击性(F=26.49,p<0.01)、身体自尊(F=11.32,p<0.01)和移情(F=5.35,p<0.05)的主效应显着,男性运动员攻击性和身体自尊显着高于女性,女性运动员移情水平则显着高于男性;运动等级对移情(F=4.13,p<0.05)的主效应显着,二级运动员移情水平显着高于一级;在场上位置方面,身体自尊(F=7.68,p<0.01)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二号位(得分后卫)的身体自尊显着高于除四号位(大前锋)外的其他位置,五号位(中锋)的身体自尊显着低于其他位置,攻击性(F=2.21,p>0.05)和移情(F=0.63,p>0.05)在场上位置的差异不显着;身体自尊(F=0.16,p>0.05)、移情(F=0.80,p>0.05)和攻击性(F=0.62,p>0.05)均不存在年级上的显着差异。(2)身体自尊对攻击性有正向预测作用(γ=0.15,p<0.05),移情对攻击性有负向预测作用(γ=-0.36,p<0.01),身体自尊对移情有负向预测作用(γ=-0.58,p<0.01)。(3)移情在身体自尊与攻击性关系中有部分中介效应,其调节效应不显着;性别在移情、身体自尊和攻击性三者关系中的调节效应不显着。结论:(1)我国大学生篮球运动员身体自尊、移情水平和攻击性均存在性别差异,移情存在运动等级上的显着性差异,身体自尊在场上位置中存在显着性差异。(2)我国大学生篮球运动员身体自尊对攻击性有正向预测作用,移情对攻击性有负向预测作用,身体自尊对移情有负向预测作用。(3)移情在我国大学生篮球运动员身体自尊与攻击性关系中有部分中介效应。(4)性别无法调节移情在我国大学生篮球运动员身体自尊与攻击性关系里的中介效应。

二、如何避免大学生篮球运动中攻击性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避免大学生篮球运动中攻击性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1)体育活动改善青少年男性女性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男性女性化
        2.1.2 青少年
        2.1.3 性别角色
        2.1.4 攻击性行为
    2.2 性别角色形成理论研究
        2.2.1 精神分析理论
        2.2.2 生物学理论
        2.2.3 社会学习理论
        2.2.4 认知发展理论
        2.2.5 性别图式理论
    2.3 青少年性别角色发展现状
    2.4 青少年男性女性化成因研究
        2.4.1 社会学视角
        2.4.2 心理学视角
        2.4.3 生物学视角
    2.5 体育活动干预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研究
    2.6 男性气质表征研究
        2.6.1 反女性化
        2.6.2 勇猛刚强,具有攻击性
        2.6.3 体格强壮,富有力量
        2.6.4 顽强的意志力
    2.7 体育活动增强男性气质的相关研究
        2.7.1 个人气质可塑性研究
        2.7.2 体育强化男性气质研究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专家访谈法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受试对象人口统计学特征
    4.2 实验前男性化得分、女性化得分与攻击性相关分析
    4.3 实验前男性化得分、女性化得分与意志力相关分析
    4.4 实验前男性化得分、女性化得分与力量素质相关分析
    4.5 实验前后攻击性比较
    4.6 实验前后意志力得分比较
    4.7 实验前后力量素质比较
    4.8 实验前后性别角色比较
第5章 讨论
    5.1 性别角色与攻击性、意志力、力量素质各相关性分析
    5.2 体育活动中的攻击性对改善男性女性化青少年的影响
    5.3 体育活动中意志力培养对改善男性女性化青少年的影响
    5.4 体育活动中力量素质对改善男性女性化青少年的影响
    5.5 体育活动对改善男性女性化青少年性别角色的影响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3 本研究的不足和今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修订版
附录 B BWAQ攻击性问卷(中文修订版)
附录 C 青少年意志品质问卷
附录 D 专家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2)篮球运动干预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和攻击行为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运动与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
        1.1.1 人际关系概述
        1.1.1.1 人际关系定义
        1.1.1.2 人际关系影响因素
        1.1.1.3 人际关系测量
        1.1.2 运动与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现状
        1.1.2.1 运动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理论研究
        1.1.2.2 运动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实证研究
    1.2 运动与大学生攻击行为研究
        1.2.1 攻击行为概述
        1.2.1.1 攻击行为定义
        1.2.1.2 攻击行为分类
        1.2.1.3 攻击行为影响因素
        1.2.1.4 攻击行为测量
        1.2.2 运动与大学生攻击行为研究
        1.2.2.1 运动与大学生攻击行为的相关研究
        1.2.2.2 运动与大学生攻击行为的理论研究
    1.3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攻击行为的研究
        1.3.1 人际关系相关理论研究
        1.3.2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攻击行为的相关研究
第2章 实验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思路
    2.3 研究对象与方法
        2.3.1 研究对象与分组
        2.3.2 运动干预方案设计与实施
        2.3.2.1 运动干预方案设计思路
        2.3.2.2 运动干预方案内容
        2.3.2.3 运动干预方案实施
        2.3.3 测量工具
        2.3.3.1 大学生人际关系测量
        2.3.3.2 大学生攻击行为测量
        2.3.4 实验程序
        2.3.5 统计方法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篮球运动干预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3.1.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人际关系水平同质性检验
        3.1.2 篮球运动干预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及其子维度的影响
        3.1.2.1 篮球运动干预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总分的影响
        3.1.2.2 篮球运动干预对大学生交谈维度的影响
        3.1.2.3 篮球运动干预对大学生交际与交友维度的影响
        3.1.2.4 篮球运动干预对大学生待人接物维度的影响
        3.1.2.5 篮球运动干预对大学生同异性交往维度的影响
    3.2 篮球运动干预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
        3.2.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攻击行为水平同质性检验
        3.2.2 篮球运动干预对大学生攻击行为及其子维度水平的影响
        3.2.2.1 篮球运动干预对大学生攻击行为总分的影响
        3.2.2.2 篮球运动干预对大学生身体攻击维度的影响
        3.2.2.3 篮球运动干预对大学生言语攻击维度的影响
        3.2.2.4 篮球运动干预对大学生愤怒维度的影响
        3.2.2.5 篮球运动干预对大学生敌对维度的影响
    3.3 篮球运动干预对大学生攻击行为影响的模型检验
        3.3.1 篮球运动与大学生攻击行为关系的回归分析
        3.3.2 篮球运动与大学生人际关系关系的回归分析
        3.3.3 篮球运动与大学生人际关系和攻击行为关系的回归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篮球运动干预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4.2 篮球运动干预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
    4.3 篮球运动干预大学生攻击行为的人际关系中介作用模型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
致谢

(3)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心理弹性对运动攻击行为的影响 ——敌意归因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综述
    1.1 运动攻击行为的概念与分类
    1.2 敌意归因概述
    1.3 心理弹性概述
    1.4 敌意归因对心理弹性与运动攻击行为的调节作用
    1.5 已有研究的不足
2 研究构想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假设
    2.3 研究意义
    2.4 研究方法与程序
3 研究一:《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攻击行为问卷》的建立与检验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方法
    3.4 问卷施测
    3.5 分析结果
    3.6 讨论
4 研究二: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心理弹性对运动攻击行为的影响:敌意归因的调节作用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方法
    4.4 研究结果
    4.5 讨论与分析
5 研究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
    5.2 教育实践启示
6 研究创新、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创新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运动攻击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攻击性行为分类
    2.3 一般攻击模型
    2.4 运动攻击的干预
    2.5 已有研究不足
3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运动攻击干预方案
    3.1 理论基础
    3.2 方案设计
4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运动攻击干预方案效果检验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方法
    4.4 结果
    4.5 讨论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篮球运动干预对大学生自我控制和攻击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运动干预与大学生自我控制的研究
        2.1.1 自我控制的研究概述
        2.1.1.1 自我控制的涵义
        2.1.1.2 自我控制的结构
        2.1.1.3 自我控制的测量
        2.1.1.4 自我控制的模型理论
        2.1.2 运动干预对大学生自我控制的影响
        2.1.2.1 运动干预与大学生自我控制的相关研究
        2.1.2.2 运动干预提升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实证研究
    2.2 运动干预与大学生攻击行为的研究
        2.2.1 攻击行为的研究概述
        2.2.1.1 攻击行为的涵义
        2.2.1.2 攻击行为的分类
        2.2.1.3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2.2.1.4 攻击行为的测量
        2.2.2 运动预防大学生攻击行为的研究
        2.2.2.1 运动预防大学生攻击行为的相关研究
        2.2.2.2 运动预防大学生攻击行为的理论依据
    2.3 大学生自我控制与攻击行为的研究
        2.3.1 大学生自我控制与攻击行为的相关研究
        2.3.2 大学生自我控制与攻击行为的实证研究
3 实验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3.1 研究对象与分组
        3.3.2 运动干预方案设计与实施
        3.3.2.1 运动干预方案设计思路
        3.3.2.2 运动干预方案内容
        3.3.2.3 运动干预方案实施
        3.3.3 测量工具
        3.3.3.1 大学生自我控制测量
        3.3.3.2 大学生攻击行为测量
        3.3.4 实验程序
        3.3.5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篮球运动干预对大学生自我控制的影响
        4.1.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自我控制水平同质性检验
        4.1.2 篮球运动干预对大学生自我控制及其子维度的影响
        4.1.2.1 篮球运动干预对大学生自我控制总分的影响
        4.1.2.2 篮球运动干预对大学生冲动控制维度的影响
        4.1.2.3 篮球运动干预对大学生健康习惯维度的影响
        4.1.2.4 篮球运动干预对大学生抵制诱惑维度的影响
        4.1.2.5 篮球运动干预对大学生专注工作维度的影响
        4.1.2.6 篮球运动干预对大学生节制娱乐维度的影响
    4.2 篮球运动干预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
        4.2.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攻击行为水平同质性检验
        4.2.2 篮球运动干预对大学生攻击行为及其子维度水平的影响
        4.2.2.1 篮球运动干预对大学生攻击行为总分的影响
        4.2.2.2 篮球运动干预对大学生身体攻击维度的影响
        4.2.2.3 篮球运动干预对大学生言语攻击维度的影响
        4.2.2.4 篮球运动干预对大学生愤怒维度的影响
        4.2.2.5 篮球运动干预对大学生敌对维度的影响
    4.3 篮球运动干预对大学生攻击行为影响的模型检验
        4.3.1 篮球运动与大学生攻击行为关系的回归分析
        4.3.2 篮球运动与大学生自我控制关系的回归分析
        4.3.3 篮球运动与大学生自我控制和攻击行为关系的回归分析
5 讨论
    5.1 篮球运动干预对大学生自我控制及其各维度的影响
    5.2 篮球运动干预对大学生攻击行为及其各维度的影响
    5.3 篮球运动干预降低大学生攻击行为的自我控制中介模型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西安地区高等院校足球校队队员攻击性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键词的界定
        2.1.1 高校足球校队队员
        2.1.2 攻击性行为
    2.2 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研究
    2.3 运动员攻击性行为研究
    2.4 观众球迷攻击性行为研究
    2.5 攻击性量表研究
    2.6 已有研究的不足
    2.7 理论基础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西安地区高等院校足球校队队员攻击性行为概况
    4.2 西安地区高等院校足球校队队员攻击性行为诱发因素研究
        4.2.1 西安地区高等院校足球校队队员攻击性行为诱发因素的因子分析
        4.2.2 西安地区高等院校足球校队队员攻击性行为诱发因素的描述性统计
        4.2.3 不同训练年限高等院校足球校队队员攻击性行为诱发因素分析
        4.2.4 不同运动员等级高等院校足球校队队员攻击性行为诱发因素分析
    4.3 高等院校足球校队队员攻击性行为的教育对策
        4.3.1 国家政策
        4.3.2 学校管理
        4.3.3 教师教育
        4.3.4 学生自身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访谈提纲
致谢

(7)共情视域下黑龙江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攻击性倾向及教育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攻击性
        2.1.2 攻击性的理论基础
        2.1.3 体育暴力
        2.1.4 共情
    2.2 国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关于共情的研究
        2.2.2 国外关于体育专业学生攻击性的研究
    2.3 国内研究现状
        2.3.1 国内关于共情的研究
        2.3.2 国内关于体育专业学生攻击性的研究
        2.3.3 儒家文化的共情观
        2.3.4 国内关于体育专业学生攻击性特点的研究
        2.3.5 国内关于共情与攻击性关系的研究
        2.3.6 国内关于内隐攻击性的研究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问卷调查样本分析
    4.2 黑龙江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调查问卷各量表矩阵题得分概况
        4.2.1 五所高校调查问卷量表各体育项目矩阵题总分平均分概况
        4.2.2 各学校调查问卷量表的各体育项目矩阵题平均分概况
    4.3 黑龙江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攻击性行为倾向概况
        4.3.1 不同性别体育专业学生攻击性行为倾向差异分析
        4.3.2 不同年龄体育专业学生攻击性行为倾向差异性分析
        4.3.3 是否为独生子女体育专业学生攻击性行为倾向差异性分析
    4.4 黑龙江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共情能力水平概况
        4.4.1 不同性别体育专业学生共情能力差异性分析
        4.4.2 不同年龄体育专业学生共情能力差异性分析
        4.4.3 是否为独生子女体育专业学生共情能力差异性分析
    4.5 体育专业学生各项目在攻击性、共情能力上的差异性分析
        4.5.1 体育专业学生各项目在攻击性上的差异性分析
        4.5.2 体育专业学生各项目之间的共情能力差异分析
    4.6 共情与攻击的相关
第5章 降低攻击性倾向的教育对策
    5.1 教学方法的对策
    5.2 政策法规的对策
    5.3 加强体育专项教师的素质培训与优秀师资的选拔工作
    5.4 心理健康干预对策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第十九届中国大学生男子篮球联赛四强赛攻击性防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世界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
        1.1.2 先进的篮球理念对我国校园篮球发展的影响
        1.1.3 技战术水平的提升需要有系统的理论指导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篮球防守技术的演进
        1.3.2 攻击性防守概念的提出
        1.3.3 攻击性防守技术指标的研究
        1.3.4 攻击性防守技术的发展现状
        1.3.5 攻击性防守战术的发展现状
        1.3.6 我国高校篮球攻击性防守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观察法
        2.2.3 访谈法
        2.2.4 数理统计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中国大学生男子篮球联赛四强赛对阵情况
    3.2 中国大学生男子篮球联赛四强赛攻击性防守技术
    3.3 中国大学生男子篮球联赛四强赛攻击性防守战术
        3.3.1 由攻转守速度加快
        3.3.2 防守战术攻击性加强
第四章 讨论
    4.1 中国大学生男子篮球联赛四强赛攻击性防守技术运用分析
    4.2 中国大学生男子篮球联赛四强赛攻击性防守战术运用分析
        4.2.1 人盯人紧逼防守战术运用分析
        4.2.2 区域联防与区域紧逼防守战术运用分析
        4.2.3 混合防守战术运用分析
        4.2.4 综合多变防守战术运用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体育活动对初中生攻击性的影响 ——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研究综述
    2.1 攻击性的相关研究
        2.1.1 攻击性的概念
        2.1.2 攻击性的研究理论
        2.1.3 攻击性的测量方法
        2.1.4 攻击性干预的相关研究
    2.2 体育活动的相关研究
        2.2.1 体育活动的概念
        2.2.2 体育活动的测量
        2.2.3 体育活动产生心理效益的机制
        2.2.4 体育活动与攻击性的关系
    2.3 应对方式、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
        2.3.1 应对方式
        2.3.2 心理弹性
3 研究设计
    3.1 被试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数理分析法
    3.3 测量工具
        3.3.1 体育活动等级量表
        3.3.2 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
        3.3.3 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
        3.3.4 攻击性量表
    3.4 研究内容
    3.5 研究假设
4 结果与分析
    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2 初中生攻击性的水平及其特点
        4.2.1 初中生攻击性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2.2 初中生攻击性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4.3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4.4 中介效应检验
        4.4.1 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在体育活动和攻击性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4.4.2 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在体育活动和攻击性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4.4.3 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在体育活动和攻击性认知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4.4.4 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在体育活动和攻击性情感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5 讨论
    5.1 初中生攻击性的水平及特点
        5.1.1 初中生攻击性及各维度的差异比较
        5.1.2 初中生攻击性及各维度在性别上的差异
        5.1.3 初中生攻击性及各维度在年级上的差异
    5.2 初中生体育活动与攻击性的关系
    5.3 应对方式、心理弹性的独立中介作用
    5.4 应对方式、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
6 结论
7 实践启示
8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中国大学生篮球运动员身体自尊与攻击性的关系 ——移情的中介与调节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运动员攻击性
        1.1.1 运动员攻击性的概念界定与理论
        1.1.2 运动员攻击性的测量
        1.1.3 运动员攻击性的影响因素
    1.2 自尊与攻击性
    1.3 移情、身体自尊与攻击性
第二章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设计
    2.1 问题的提出
    2.2 理论推导与假设
第三章 研究意义
    3.1 理论意义
    3.2 实践意义
第四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被试
    4.2 调查工具
        4.2.1 攻击性量表
        4.2.2 身体自尊量表
        4.2.3 移情量表
    4.3 调查方法
    4.4 统计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果
    5.1 人口统计学特征
    5.2 场上位置差异
    5.3 各变量的相关性
    5.4 移情在身体自尊和攻击性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检验
    5.5 移情在身体自尊与攻击性关系中的调节效应检验
第六章 讨论
    6.1 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6.1.1 各变量的性别差异
        6.1.2 各变量的运动等级差异
        6.1.3 各变量的年级变化
    6.2 各变量的场上位置差异
    6.3 各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6.3.1 身体自尊与攻击性的关系
        6.3.2 移情与攻击性的关系
        6.3.3 身体自尊与移情的关系
    6.4 移情在身体自尊和攻击性关系中的效应分析
第七章 结论
第八章 研究创新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四、如何避免大学生篮球运动中攻击性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 [1]体育活动改善青少年男性女性化的实验研究[D]. 陈凌峰.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2]篮球运动干预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和攻击行为影响的研究[D]. 夏文雪. 扬州大学, 2020(02)
  • [3]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心理弹性对运动攻击行为的影响 ——敌意归因的调节作用[D]. 陈婷.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4]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运动攻击的干预研究[D]. 贺诗雨.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5]篮球运动干预对大学生自我控制和攻击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D]. 张智锴. 扬州大学, 2019(02)
  • [6]西安地区高等院校足球校队队员攻击性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D]. 赵铎. 西安体育学院, 2019(02)
  • [7]共情视域下黑龙江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攻击性倾向及教育对策研究[D]. 徐莹莹.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7)
  • [8]第十九届中国大学生男子篮球联赛四强赛攻击性防守研究[D]. 张霖.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9)
  • [9]体育活动对初中生攻击性的影响 ——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D]. 张晓强.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10]中国大学生篮球运动员身体自尊与攻击性的关系 ——移情的中介与调节效应分析[D]. 姜先勇.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如何避免大学篮球中的攻击性行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