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井资料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现有井资料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一、现有井资料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罗斌[1](2021)在《咸阳市地下水资源动态变化特征与数值模拟》文中研究表明用水量持续增加和地表径流减少,使地下水资源过度开发,导致部分区域形成了超采区。为遏制地下水超采区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本文以咸阳市为典型区域,通过分析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建立三维可视化地下水数值模型,模拟不同补给条件和开采条件下的地下水位动态变化规律,并模拟预测了该地区近期(2025年)和中远期(2035年)的地下水动态变化过程。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揭示了咸阳市地下水位年内与年际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咸阳市南部平原区地下水位年内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年际间呈现下降趋势;北部黄土高原丘陵区和沟壑区地下水位年内和年际间基本保持不变。南部平原区各典型监测井的趋势检验值Z均大于2.32,且通过了 99%显着性检验,表明该地区1979-2017年地下水位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南部平原区典型监测井地下水位Hurst指数H均大于0.5,即监测井地下水位变化具有持续性;由M-K突变分析法得到典型监测井地下水位存在突变年份,突变原因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城镇工业的迅速发展导致地下水开采量迅速增大。(2)计算了研究区各地貌单元分区的地下水资源量。结果表明,三级区渭河北林~咸区间的黄土台塬区、阶地、低阶地,渭河北咸~潼区间的低阶地,以及渭河南咸~潼区间的低阶地区域,地下水年内均存在超采现象,其年内亏缺量分别为-4261.83万m3、-5467.32万m3、-5259.74万m3、-1852.18万m3和-2373.11万m3。将计算结果按面积折算至县区(市)行政划分中,其中秦都区地下水亏缺量最大为-7321.80万m3,泾阳县地下水亏缺量最小为-4042.44万m3,超采区域计算结果与2015年《陕西省水资源公报》划分咸阳市超采区基本一致。(3)建立并验证了研究区三维地下水数值模型。结果表明,咸阳市典型监测井地下水位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均方根误差介于0.225-0.850之间,相关系数介于0.780~0.940之间,两者一致性较好,说明该模型可以用于研究区域地下水位模拟。分析了含水层渗透系数K,给水度μ和降雨入渗系数n对模型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降雨入渗系数n对地下水位模拟结果最敏感,其次为给水度μ,渗透系数K为敏感性最弱。(4)模拟预测了研究区域近期和中远期的地下水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方案一中等年与干旱年条件下,咸阳市南部地区地下水位在近期和中远期均呈现下降趋势,中部地区地下水位逐年上升,北部地区地下水位在中远期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考虑引汉济渭工程供水后的方案二中等年条件下,研究区地下水位总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南部地区地下水恢复效果较好,2035年时地下水位基本恢复至模拟初期水位,其中部分典型监测井地下水位比模拟初期有所提高;干旱年条件下监测井地下水位变化与中等年基本一致,但干旱年由于降雨补给量的减小,导致部分监测井的地下水位呈现持续下降趋势。研究结果为咸阳市的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朱巍[2](2021)在《城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适宜性区划及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研究 ——以大连市主城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浅层地热能资源是一种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清洁能源,可替代部分常规能源,拥有显着的节能减排效果,近年来备受关注。随着浅层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的逐渐完善,加之国家政策的有力推动,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在我国进入了稳步发展阶段。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规划是浅层地热能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依托大连市财政项目“大连市主城区城市地质调查—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以大连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在充分收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浅层地热能地质条件,构建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适宜性区划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模糊层次综合指数—粒子群优化修正综合评价模型进行了大连市主城区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适宜性区划,基于蒙特卡罗法评价了浅层地热能热储量,基于欧式空间变化法、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了浅层地热能可持续开发利用状态,开展了浅层地热能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研究。取得了如下几个方面的认识与成果:1.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适宜区分布于东港商务区、大连造船新厂区等地,区内富水性好,抽灌条件适中,面积为32.87km2,占总面积的4.45%;较适宜区分布于甘井子区营城子、革镇堡、大连湾等地,富水性为强~中等,含水层厚度20~30m,面积为247.21km2,占总面积的33.47%。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较适宜区分布于甘井子区革镇堡、南关岭、大连湾、红旗、陵水等地,区内地层岩性为灰岩和石英砂岩、板岩互层,地层综合导热系数较高,单孔换热功率大,面积为480.75km2,占总面积的65.09%。2.研究区地下深度200m以内的浅层地热能存储热量最可能值为1.986×1014KJ,最小值为0.536×1014KJ,最大值为3.182×1014KJ,平均值为1.859×1014KJ,存储热量在0.906×1014~2.697×1014KJ之间时,确定性为90%。地源热泵系统冬季可供暖总面积为2.20×108m2,夏季可制冷总面积为4.21×108m2。浅层地热能资源潜力较高的地区分布在辛寨子~周水子以北、高新园区红旗~龙王塘西北和中山区南部,面积为487.69km2,占总面积的66.03%。资源潜力中等地区分布在甘井子区西北部营城子和中山区东北部,面积为23.10km2,占总面积的3.13%。3.浅层地热能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状态较好地区分布于北部,适合以地埋管地源热泵形式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中等地区分布于南部,地层为石英砂岩,位于大连市金龙寺国家森林公园及西郊国家森林公园一带;较差区分布于西岗区、中山区等地,地层岩性主要为板岩和石英砂岩,综合导热系数低,单孔换热功率小,不适合地源热泵工程建设。研究区浅层地热能资源总体可持续开发利用程度为中等。地质勘查水平及生态环境质量较好,但浅层地热能综合利用水平仍然偏低。总体适合采用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可持续开发利用重点建设地区包括大连市金州湾国际机场、凌水湾EOD国际商务区、由家村生态科技城、中革村商务区。

章浩天[3](2021)在《基于大数据的地质灾害多发区风险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大数据在地质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数据来源广泛、结构复杂,具明显大数据特征,大数据方法下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具重要价值。本文基于大数据相关技术,以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为对象,以GIS为平台,探讨了地质数据的获取、清洗、存储等问题,分析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因子的选择与分级,构建了基于地质大数据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系统,以舟曲县地质灾害进行风险评价。研究取得如下主要成果。(1)系统阐述了不同类型地质数据的搜集方法和策略。对于以电子和纸质资料为主的二手数据,可通过大数据技术搜集关键信息,如Python,实现信息爬取和图文识别;对于无法搜集但研究需要的原始数据,通过现场试验,予以补充。(2)提出了地质异常数据的解决办法。探讨了地质数据在时间、空间上特殊性,给出数据缺失、数据噪声和不一致数据的清洗方法。以Python为手段,进行地质异常数据处理。利用预测、插值,解决数据缺失问题;利用正态分布提剔噪声;通过Python库对数据进行格式转换。(3)基于地质数据的数据结构和数据库类型,分析了地质数据库的存储特征,建立了用于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基础地质数据库逻辑框架。(4)构建了基于地质大数据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系统。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出发,探讨地质灾害风险性因子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确定地质灾害影响因子的分级,利用层次分析处理因子间权重分配。建立地质灾害风险因子库存储数据,结合相关理论建立风险评价模型。(5)将系统应用于甘肃省舟曲县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针对舟曲县地质环境,选取重要地质因子,通过地质大数据灾害风险评价系统建立风险性评价模型,以历史灾害资料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以及基于地质大数据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系统的可行性,取得了很好效果。

蔺亚兵[4](2021)在《黄陇煤田低阶煤层气控藏要素与高产地质模式》文中提出鄂尔多斯盆西南缘黄陇侏罗纪煤田低阶煤层气勘探开发取得局部突破,但规模性建产仍面临诸多地质问题。鉴于此,本文系统分析了该煤田高渗煤储层发育机理和低阶煤层气控藏要素,建立了高产地质模式,取得如下创新认识:(1)揭示了黄陇煤田低阶煤储层高渗发育机理。基于试井资料,提取构造应力场要素,发现深度600m左右煤储层渗透率最高,对应的侧压系数、水平主应力差、有效应力最低。建立了构造应力与煤储层渗透率的两段式反向耦合(<→D)模型,揭示了该煤田高渗煤储层发育特点及其地质控制机理。(2)揭示了第一次煤化跃变作用(FCJ)对早期煤化阶段煤孔结构及其吸附能力的控制特点。黄陇煤田FCJ位于镜质组随机反射率(Rr)0.60~0.65%之间,对煤吸附性产生了深刻影响。发现FCJ之前煤样朗格缪尔体积及游离烃产率随Rr增大呈减小趋势,主控因素为富惰质组煤的显微组分组成;之后两个参数显着增大,煤化作用影响更为显着,富惰质组特点对吸附性影响明显减弱。研究认为,煤化沥青质产物被镜质组吸附或堵塞镜质组孔隙,这是煤吸附性在FCJ前后突变的根本原因。(3)建立了黄陇煤田低阶煤层气成藏模式。发现煤层气富集区主要集中在黄陵矿区北部、焦坪矿区东部、彬长矿区中南部及永陇矿区中北部,埋深300~800m为煤层气富集最佳层段。根据煤层气稳定同位素组成判识,彬长矿区、永陇矿区和焦坪矿区为生物成因气,黄陵矿区发育次生生物成因气和热成因气两种类型。建立了盆缘缓坡水力封堵-生气二元成藏和多源富集成藏两类成藏模式。第一种类型是低阶煤储层在盆地边缘有利渗透率和水文地质条件作用下,次生生物成因气生成与保存的结果。第二种类型是煤系下伏地层油气资源通过垂向构造裂隙向煤系地层运移,并在煤系地层与煤层气共生成藏。(4)建立了黄陇煤田低阶煤层气高产地质模式。分析勘探开发试验资料,发现该煤田煤储层渗透率越高、水动力条件越弱,煤层气井产量越高,而资源条件差异对气井产能影响较小。直井和多分支水平井对低阶煤层气开发具有较好的适用性,U型井效果不甚显着。结合成藏模式,建立了背斜翼部高位、背斜轴部及向斜富集区三种煤层气高产地质模式。建议在背斜等构造高部位选择直井,在向斜低部位选择多分支水平井,形成两种井型优势互补的低阶煤层气开发技术体系。该论文包括插图114幅,表格29个,参考文献240篇。

皇永辉[5](2021)在《额济纳盆地地下水流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黑河是我国西北地区的第二大内陆河流,也是我国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与调度的第一条内陆河。额济纳盆地位于黑河流域下游,属于荒漠极端干旱地区,随着上游来水的不断减少,河道断流现象更加频繁,造成额济纳盆地水资源短缺,已经严重影响到区域内人们的生存和经济的发展。分析额济纳盆地地下水位的变化规律并预测维持盆地现有生态系统规模所需的水资源量,提出上游向盆地合理的输水方案,可以统筹规划上下游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首先,以额济纳盆地为研究区,对其自然地理条件、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析,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利用GMS软件MODFLOW模块建立了额济纳盆地三维地质模型和地下水流数学模型。其次,建立研究区地下水流数值模型,利用2019年4月-2020年3月实测地下水位数据对模型进行识别和验证。验证结果显示,在13个观测孔中,有12个观测孔残差小于0.5,占比92%;各观测孔线性相关系数R2最大值为0.97,最小值为0.72,均大于0.7;各观测孔RMSE只有6号观测孔大于0.25m,其余均小于0.25m,所建立的模型可靠性较高。最后,使用验证后的地下水数值模型,对三种不同上游输水量方案下研究区未来五年的潜水含水层水位变化进行预测。结果显示,第二种方案,即额济纳盆地各观测站径流水量与2004-2020年平均数据保持一致时,哨马营年平均径流量为8.819亿m3,狼心山年平均径流量为7.544亿m3时,可以基本保证额济纳盆地潜水含水层水位不会下降,进而保证额济纳盆地现有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该方案也可以作为流域中游对额济纳盆地合理的输水方案。

田辉[6](2020)在《基于SWAT与Visual Modflow的海伦市水资源模拟与合理配置研究》文中提出海伦市位于松嫩平原东北部,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贫困县和革命老区。1980年以来,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地下水资源被高强度开发,生态地质环境受到了破坏,诸如水土污染、黑土流失等问题呈现出日益加重的变化趋势,已成为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重要因素。海伦市地表水较为发育,近些年由于化肥、农药的使用、养殖及生活垃圾处理不当,导致地表水质量下降,影响了粮食安全与供水安全。因此,开展通肯河上游海伦地区水文、水资源研究工作,查明流域水资源数量与质量、水环境质量、及水生态相关的环境地质问题,提出水资源开发利用优化配置方案,为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饮水保障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干旱-半干旱区典型农业区通肯河流域上游海伦市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研究区水文气象要素时、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重点考虑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趋势下水资源的变化,构建通肯河流域上游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型,定量分析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过程,计算流域生态环境需水量,构建基于水质、水量、生态需水量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新模式,为流域水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技术支撑。本次研究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结合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技术,利用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实现通肯河流域上游海伦市地表径流过程的模拟。充分利用水文气象、土地利用、土壤数据,建立土壤属性数据库,以DEM数字高程模型为基础,利用ArcSWAT软件完成河网生成、子流域划分、流域边界的确定、水文响应单元生成,构建了流域地表水模型。利用2008年1月-2009年12月径流数据对模型校准,2010年1月-2016年12月径流值对模型验证。R2为0.895,ENS为0.87,表明模型能够真实反映研究区径流的实际变化趋势。(2)根据地表水循环与地下水补、径、排条件,构建了海伦市SWAT-Visual MODFLOW的耦合模型。通过深入分析通肯河流域水文地质资料,查明海伦市地下水赋存规律,利用Visual MODFLOW Flex6.1软件构建了研究区地下水数值模型。利用11个地下水长观井的水位数据对模型进行调参后,相关系数可达0.99,水位残差控制在0.84m,所建模型能够真实反映研究区地下水运动情况。运用ArcGIS软件,实现了SWAT与Visual MODFLOW最小计算单元之间数据的融合。(3)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利用SWAT模型实现了通肯河流域上游2030年地表径流的预测、预报。R/S法计算出的Hurst指数结果显示降雨在时间序列具有状态相反性。小波法分析显示年降水量存在4-5a、10-15a、17-23a、25-35a的变化周期,其中,4-5a的震荡明显,贯穿整个观测期。通肯河流域2010年-2030年平均径流量为3.1513×108m3/a。其中,2017年-2030年平均径流量为3.2215×108m3/a;2025年-2030年平均径流量为平均径流量为3.0552×108m3/a。由于受气候变化,特别是降雨量的影响,地表径流量明显偏少。地表水水质分析结果显示,海伦市地表水水质在Ⅱ类至Ⅴ类不等,丰水期水质优良,枯水期水质不佳。(4)考虑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利用耦合模型实现了通肯河上游2025年和2030年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预测、预报。通肯河流域2025年地下水水资源流入总量为38430.85×104m3,其中,地下水的储存量9368.82×104m3,河流的渗漏(补给地下水)2252.30×104m3,降雨的入渗补给量为26811.07×104m3;地下水的开采量为13028.31×104m3(农业灌溉10960.95×104m3,集中开采量2067.36×104m3),地下水的排泄量为6942.30×104m3,蒸发量(潜水蒸发)为18462.06×104m3。通肯河流域2030年地下水水资源流入总量为37609.60×104m3,其中,地下水的储存量8272.36×104m3,河流的渗漏(补给地下水)2281.61×104m3,降雨的入渗补给量为27055.99×104m3;地下水的开采量为12992.90×104m3(农业灌溉10990.98×104m3,集中供水2001.92×104m3),地下水的排泄量为6468.53.30×104m3,蒸发量(潜水蒸发)18149.26×104m3。较2025年,地下水资源量变化不大,主要由于气象条件和人类开采量变化不大所致。根据农业区的特点,选择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硝酸根(NO3-)、亚硝酸根(NO2-)、铵根(NH4+)、氯离子(Cl-)四种典型离子,进行典型离子运移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到2025年底,四种典型离子高浓度异常区域面积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在剖面视图下,垂向方向运移明显,并且贯穿整个承压含水层,浓度范围的面积有所扩大。农业施肥水和生活污水渗漏,是区域地下水水质变化的主要诱因。(5)分析了影响通肯河流域上游海伦市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因素,建立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模型框架。根据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对通肯河流域上游区海伦市生态环境需水量进行了分析与计算,得到了海伦市陆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数值为0.3431×108m3;海伦市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数值为1.8881×108m3;海伦市湿地、水库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数值为0.1211×108m3;海伦市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数值为2.3523×108m3。所建数学模型简单、实用,能够满足通肯河流域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定量分析与研究。(6)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根据海伦市现有耕地面积、人口规模发展趋势、农业现代化发展、生态环境状况,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效率合理性、开发利用效率、生态环境效益等准则,利用灰色预测和多目标规划模型,对海伦市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研究。结果显示,基于SWAT-Visual Modflow Flex模型和灰色模型对流域水资源的预测结果,2025年水资源配置结果最优,其次为2020年水资源配置结果。

刘斌[7](2020)在《松辽盆地北部三肇凹陷页岩油综合录井评价与资源潜力分析》文中指出松辽盆地北部非常规油,尤其是页岩油,资源储量巨大,是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的重点,更是建设百年油田的有利资源支撑。本文从录井评价角度,通过建立页岩油“四性一品质”评价方法,对松辽盆地北部页岩油储层和烃源岩发育情况进行了评价和研究,目的是优选适合页岩油的录井资料采集和评价方法,建立定性和定量解释评价模式,寻找有利储层发育特征和“甜点”区,为勘探开发决策提供及时和准确的地质依据。通过多口井的页岩油录井勘探实践,系统地总结了综合录井方法在现场的应用和改进情况。基于精细岩屑、岩心描述,结合元素和XRD等分析手段,将研究区青一段岩性从录井角度划分出页岩相、泥岩相、白云岩相、介壳灰岩相和粉砂岩相5种岩相,并确定了储层脆性的表征方法;通过地化录井的分析,研究了水基和油基钻井液录井条件下残余有机碳TOC值校正方法和应用情况,并通过改进气测异常识别方法,提高了地层含油气性落实的准确性。结合研究区岩性和地质特征,提出了适合研究区页岩油的“四性一品质”综合录井评价方法,即:储集性、含油性、流动性、可压性和烃源岩品质,并通过对比法和单井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方法包括:通过录井岩屑、岩心的岩性和物性描述页岩油储集性;通过气测数据、岩心情况和地化录井分析数据描述含油性;通过储层的渗透率、地层压力和原油性质描述流动性;通过XRD录井,用脆性矿物含量表征地层可压性;从有机质类型、有机质丰度和有机质成熟度等5个方面评价了烃源岩品质。综合“四性一品质”评价方法表明,研究区页岩油主要发育在青一段,储集性、含油性、流动性均较好,可压性一般,烃源岩品质好,具备较好的生烃能力,是纵向上的“甜点”区。通过引入页岩油地质“甜点”有利系数,对页岩油成藏多因素进行综合打分,定量化评价纵向“甜点”,为压裂选层和试油提出更具体的建议。依据综合录井成果,划分了研究区纵向优质页岩油的评价标准,为研究区页岩油勘探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基础地质资料。综合研究表明:松辽盆地北部三肇凹陷具备页岩油成藏地质基础,有形成工业油流的可能,“甜点”层主要发育暗色页岩,荧光以上级别,气测异常幅度值大于2,有效孔隙度大于4%,裂缝发育中等以上,泥岩TI值大于80 mg·HC/g·C,S1大于2 mg/g,Ro大于1%,TOC大于2.4%,Tmax>450,Ro>1,脆性指数>30%,压力系数大于1.3。初步评估凹陷中部青一段约320km2的“甜点区”,资源量约2.65~3.51×108吨。

刘小明[8](2020)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煤矿水害形成机理与防控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煤炭生产重心不断西移,西部矿区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亟需在保证安全与环境容量允许范围的前提下,经济高效采出煤炭,实现科学采矿。而复杂地质条件下煤矿水害防控是当前制约煤矿安全的重要难题。针对宁东矿区羊场湾煤矿复杂水文地质条件,通过地质勘察、水文地质渗流建模构建、工作面覆岩裂隙场相似模拟、围岩应力演化特征分析、煤层底板突水系数分析等方法,系统研究了采动影响下羊场湾煤矿水害形成机理,初步形成了羊场湾煤矿水害综合防控治理体系。研究成果对复杂水文地质条件煤矿的水害防控治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总结了羊场湾煤矿水文地质条件及煤层埋藏条件。运用地质调研、钻孔抽水等多重了地质勘查技术,研究矿井及工作面受采掘破坏或者影响的含水层及水体、矿井及周边老空水分布状况及其概况。勘察资料反映出羊场湾煤矿水文地质条件和开采条件十分复杂。羊场湾煤矿二煤层开采主要充水水源是直罗组底部砂岩段至二煤顶板砂岩含水层组水和构造裂缝带充水,六煤层开采主要充水水源为第四系含水层水、二煤至八煤间煤岩层组粗砂岩砂岩含水层组水、二煤磁窑堡扩建井各区段采空区积水和Y142采空区积水。(2)揭示了考虑复杂水文条件的煤岩体宏观力学特性。开展自然和饱水状态的煤岩样压缩实验,对比不同状态下煤岩样的宏观破坏特征。饱水煤岩非稳定破坏阶段不明显,饱水煤样应力跌落时间较长且出现曲线呈现下凹型的双峰变化;此外,饱水煤岩内部裂隙更容易发生多次贯穿,更加破碎。饱水岩样的声发射信号特征要剧烈,振铃计数和能率数量级要高,说明饱水使煤岩发生多个阶段的破坏。借助相似模拟实验及热红外辐射监测,模拟宏观尺度下煤岩体裂隙场演化规律及破坏过程,为后续顶板水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3)确定了羊场湾煤矿真实开采环境下地下水的渗流规律及上覆围岩应力演化特征。采用MODFLOW软件建立高精度三维渗流模型,自编程序实现了对真实条件地下水运动的模拟,对真实条件下煤矿的涌水量进行了预测,计算结果显示,因为排水标高、所穿越的岩层、工作面面积等不同,工作面各回采段回采期间涌水量也不尽相同。如果不在回采前采区防治水工程措施,回采期间一分区涌水量最大值为81580.84m3/d,最小值为617.60m3/d。二分区涌水量最大值为35040.02m3/d,最小值为733.80m3/d。(4)明确了羊场煤矿水害发生的类型。得出了该矿1#井由矿井涌水为主导的复杂水文地质类型、2#井老空水分布为决定因素的复杂水文地质类型,这足以说明羊场湾煤矿一号井今后防治水工作的重点是矿井涌水量,二号井今后防治水工作的重点老空水。结合羊场湾煤矿现场钻孔数据及煤矿底板突水系数评价方法,基于克里格插值法修正了突水系数的插值计算方法。结果表明新方法可显着提高突水系数的计算精度,并预测羊场湾矿区底板突水危险区域北部<西部<东南部,为后续防治技术提供了研究基础。(5)形成了羊场湾煤矿复杂条件下水害综合防治体系。开展水文地质钻探、物探和化探工作;通过抽放水试验、测井预测工作面及矿井涌水量,掌握其变化和规律,总结以往各种防治水方法及应用效果,形成了顶板砂岩水疏放技术,初步得出适用于羊场湾煤矿特殊水文地质条件下的煤矿水害综合防控体系。相关研究成果可为类似矿区煤矿水害综合防治提供理论指导。

杨亚兵[9](2020)在《酒泉东盆地地下水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60年来,全国地下水资源量在时空上都有一定的变化,平原区的地下水资源量呈下降趋势。在西北内陆干旱地区,降雨稀少,地表水资源量稀少,加之近年来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对水资源量和水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地下水的作用尤为重要,在有的地区甚至成为了唯一的水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酒泉东盆地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部。由于地下水空间分布的广泛和便利性,使之成为了酒泉东盆地重要的供水水源方式,因此对该区地下水的演化进行分析,对人民生活及经济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分析了酒泉东盆地地下水系统特征。结合收集的地下水水位和水化学动态监测资料、降雨量、径流量等资料,通过分析地下水动态、地下水化学,得到以下成果:(1)查明了地下水的类型与流向。研究区地下水分为潜水和承压水,以酒泉县城—下河清农场为界。潜水含水层主要是砂砾石,承压水含水层基本以砂、砂砾石为主,局部地段以砂为主。地下水位总体呈南西高北东低,地下水一部分经由酒泉市向鸳鸯池水库方向汇集,部分由南西向北东流动,汇入黑河方向。地下水位埋深和水力坡度均沿着地下水径流方向逐渐减小。(2)研究区地下水水位主要受降雨量、河流径流量、人工开采、灌溉和蒸发的影响,分析其影响因素和水位变化特征,可以将水位动态分为河流水文型、径流型、径流-开采型、入渗-开采型和蒸发型。(3)揭示了地下水位动态的变化规律。通过对2018年年初和年末地下水位进行对比分析,得出2018年地下水水位大部分处于微弱上升区。通过对37-1号监测井1988-2009年地下水水位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发现其水位总体上处于下降趋势,且水位变化经历了3个阶段的变化,这3个阶段的变化可能和区内降雨量、人工开采的阶段性变化有关。扩展到区间数序列的灰色GM(1,1)模型可以较好的预测研究区未来地下水水位的波动范围。(4)分析了地下水化学形成机制并进行了地下水水质评价。通过分析酒泉东盆地地下水化学,得出区域地下水呈弱碱性,大部分属于淡水。沿着地下水的补径排路径,地下水化学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酒泉东盆地地下水化学组分主要受到岩石风化溶滤、阳离子交替吸附和蒸发浓缩作用的影响。区内水质超标可能原因为工业生产、居民活动污染物的排放和区域性农业活动中大量氨肥的使用。(5)通过计算得到,2018年研究区地下水储量总体是增加的。

翟洁[10](2020)在《咸阳市城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及超采治理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重要的供水水源,地下水资源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用水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水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大,连年的超采导致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随后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地裂缝、建筑物裂缝、地下水水质污染等,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产生活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全面了解城区超采区地下水的利用程度,及时发现地下水开发利用面临的现状和问题,并建立超采区管理体系、制定相应的治理调控方案,对城区地下水超采区的水资源合理利用和治理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陕西省咸阳市为例,通过收集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及区域地质等资料,总结研究区已有的水资源评价研究成果,提出了一套适合咸阳城区的地下水超采区治理调控方案。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在充分收集咸阳市气象水文、地质等资料的基础上,梳理咸阳市城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历史及现状;通过考虑研究区含水介质特征、地下水流特征、边界条件及水均衡分析四个方面,综合分析咸阳市城区地质条件。(2)通过确定研究区潜水含水层地下水资源量:12442.93万m3以及浅承压含水层的地下水资源量:6805.78万m3,重复量为5464.05万m3,最终确定咸阳市地下水资源量为13784.66万立方;选取咸阳城区9眼水质监测井资料,将单项组分评价法、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综合指数法共三个方法应用于水质评价计算中,评价研究区的地下水水质情况,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中大肠杆菌和细菌总数严重超标,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和硫酸盐也存在超标的现象,表现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SO4-Ca型和HCO3-Ca型。(3)根据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水文气象资料、地下水位动态监测资料和开采资料建立符合咸阳实际水文地质条件的浅层地下水流数值模型,并通过调整模型参数和源汇项,最终得到较为理想化的模拟结果。(4)在不同的水平年内,从居民用水、工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发展三个方面出发,对水资源需求与配置方式,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制定地下水超采区不同情景下的治理方案。并结合城区水资源规划,提出实现咸阳市城区地下水合理利用和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保护的对策措施。本文以实际应用为出发点,梳理了城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探索了地下水资源量及水质评价研究的关键问题,定量建立了符合咸阳市实际水文地质条件的水流数值模型,根据地下水调控治理目标,制定不同情景的地下水超采治理方案。研究结果发现,三种方案都适用于地下水超采区的治理,其中采用按比例压采的方案效果最好。并针对研究区提出相应的地下水超采治理保护对策。其研究成果可为指导地下水资源管理工作建设,强化监督管理提供有利的科学支撑。

二、现有井资料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有井资料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咸阳市地下水资源动态变化特征与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地下水资源研究进展
        1.2.2 地下水动态数值模型研究
        1.2.3 Visual MODFLOW软件的发展
        1.2.4 水文地质参数敏感性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
        2.1.3 社会经济
    2.2 地形地貌
        2.2.1 地貌类型
        2.2.2 地层系统
    2.3 河流水系
    2.4 水文地质条件
        2.4.1 潜水
        2.4.2 承压水
    2.5 水利设施发展现状
        2.5.1 水利工程发展概述
        2.5.2 供水工程设施现状
    2.6 地下水供水工程现状
    2.7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2.7.1 各部门实际用水量及用水结构分析
        2.7.2 现状耗水量分析
3 地下水位动态变化规律
    3.1 监测井分布特征
    3.2 地下水位年内动态变化
        3.2.1 洪积扇区
        3.2.2 黄土台塬区
        3.2.3 阶地及低阶地区
        3.2.4 黄土丘陵沟壑区
        3.2.5 黄土高原沟壑区
    3.3 地下水位年际变化情况
    3.4 地下水动态趋势性分析
    3.5 地下水动态持续性分析
    3.6 地下水动态突变性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地下水资源计算与评价
    4.1 地貌分区
    4.2 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4.2.1 研究区地下水补给量计算
        4.2.2 研究区地下水排泄量计算
    4.3 地下水资源均衡分析
    4.4 咸阳市超采区确定
    4.5 本章小结
5 地下水数值模拟
    5.1 模拟区范围
    5.2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5.2.1 含水层结构概化
        5.2.2 边界条件概化
    5.3 水文地质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5.3.1 水文地质数学模型的建立
        5.3.2 模型网格的剖分
        5.3.3 模型地表高程与底板高程
        5.3.4 模拟期的确定
    5.4 水文地质参数分区
    5.5 初始水位及源汇项处理
        5.5.1 初始流场
        5.5.2 源汇项处理
    5.6 模型识别验证
        5.6.1 模型识别准则
        5.6.2 水文地质参数
        5.6.3 模拟地下水流场对比
        5.6.4 地下水位拟合
        5.6.5 水量均衡分析
        5.6.6 模型验证
    5.7 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5.8 本章小结
6 地下水资源利用量预测
    6.1 模型预测方案设定
    6.2 方案一不同水文年模式预测
        6.2.1 中等年预测2025年地下水动态
        6.2.2 中等年预测2035年地下水动态
        6.2.3 干旱年预测2025年地下水动态
        6.2.4 干旱年预测2035年地下水动态
    6.3 方案二不同水文年模式预测
        6.3.1 中等年预测2025年地下水动态
        6.3.2 中等年预测2035年地下水动态
        6.3.3 干旱年预测2025年地下水动态
        6.3.4 干旱年预测2035年地下水动态
    6.4 模型预测结果综合评价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城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适宜性区划及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研究 ——以大连市主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适宜性研究现状
        1.2.2 浅层地热能资源评价研究现状
        1.2.3 浅层地热能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主要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浅层地热地质条件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水文
    2.2 区域地质条件
        2.2.1 地层概况
        2.2.2 地质构造
    2.3 水文地质条件
        2.3.1 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岩组划分
        2.3.2 含水层的空间结构特征
        2.3.3 含水层的富水性特征
        2.3.4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2.4 环境地质条件
        2.4.1 海水入侵
        2.4.2 地下水水质
    2.5 浅层地热特征
        2.5.1 岩土体热物理性质
        2.5.2 地埋管单位长度换热量
        2.5.3 单孔换热功率
        2.5.4 浅层地温场
    2.6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现状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适宜性区划
    3.1 模糊层次综合指数—粒子群优化修正综合评价模型
    3.2 适宜性评价指标选取
        3.2.1 指标选取原则
        3.2.2 适宜性评价指标
    3.3 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分级与评分
        3.3.1 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分级与评分
        3.3.2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分级与评分
    3.4 指标因子权重确定
        3.4.1 地下水地源热泵评价体系指标因子权重
        3.4.2 地埋管地源热泵评价体系指标因子权重
    3.5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适宜性区划
        3.5.1 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适宜性区划
        3.5.2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适宜性区划
        3.5.3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适宜性综合区划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浅层地热能储量及资源潜力评价
    4.1 浅层地热能储量评价
        4.1.1 浅层地热能储量评价模型
        4.1.2 浅层地热能储量评价中的不确定性分析
        4.1.3 浅层地热能储量评价中的关键参数
        4.1.4 基于不确定性分析的热储量评价结果
    4.2 浅层地热能可开采量评价
        4.2.1 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可开采量评价
        4.2.2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换热功率评价
        4.2.3 地源热泵系统可开采量评价
    4.3 浅层地热能资源潜力评价
        4.3.1 地源热泵系统供暖制冷面积评价
        4.3.2 浅层地热资源潜力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浅层地热能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研究
    5.1 浅层地热能可持续开发利用状态评价模型
        5.1.1 欧式线性空间变化评价模型
        5.1.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5.2 浅层地热能可持续开发利用状态评价体系及指标选取
    5.3 浅层地热能可持续开发利用状态评价体系的指标权重确定
        5.3.1 欧式线性空间临界值阈
        5.3.2 模糊层次指标权重
    5.4 浅层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状态
    5.5 浅层地热能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大数据的地质灾害多发区风险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大数据
        1.2.2 地质大数据
        1.2.3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1.2.4 现有研究问题分析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第二章 地质数据获取
    2.1 地质数据分类与搜集流程
    2.2 二手地质数据搜集
    2.3 原始地质数据生产
    2.4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数据搜集
        2.4.1 工程地质数据
        2.4.2 人类活动数据
        2.4.3 其他数据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质数据清洗和存储
    3.1 异常数据研究
    3.2 地质数据清洗
        3.2.1 常见清洗工具
        3.2.2 地质数据清洗
    3.3 地质数据库的类型
        3.3.1 关系型数据库
        3.3.2 非关系型数据库
    3.4 地质数据库系统
        3.4.1 地质数据库原理
        3.4.2 基本地质数据存储
        3.4.3 GIS平台存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系统
    4.1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因子研究
        4.1.1 自然因子研究
        4.1.2 社会因子研究
        4.1.3 地质灾害风险因子库
    4.2 因子分析
        4.2.1 因子等级划分
        4.2.2 因子权重分配
    4.3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模型系统构建
        4.3.1 综合评价方法
        4.3.2 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模型
    4.4 基于地质数据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体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舟曲县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
    5.1 舟曲地质环境研究
        5.1.1 舟曲地质数据集成
        5.1.2 舟曲环境特征
        5.1.3 人类活动
    5.2 舟曲评价因子风险性划分
        5.2.1 舟曲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系统
        5.2.2 舟曲地质灾害风险因子等级划分
        5.2.3 舟曲地质灾害风险因子权重分配
    5.3 结果可视化与检验评价
        5.3.1 风险划分
        5.3.2 模型验证
    5.4 模型应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黄陇煤田低阶煤层气控藏要素与高产地质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现状
    1.3 现存问题
    1.4 研究方案
    1.5 论文工作量
2 煤层气地质背景
    2.1 构造及现代地热场
    2.2 含煤地层及其沉积环境
    2.3 煤储层及其基本属性
    2.4 水文地质条件
    2.5 小结
3 低阶煤储层物性及其地质控因
    3.1 低阶煤样孔隙和裂隙发育特点
    3.2 低阶煤样吸附性
    3.3 低阶煤储层渗透性及其地质控制
    3.4 低阶煤储层流体能量
    3.5 小结
4 低阶煤层气成藏要素与模式
    4.1 延安组油气显示与分布
    4.2 延安组油气成因与来源
    4.3 延安组煤层气控藏地质要素
    4.4 延安组煤层气成藏地质模式
    4.5 小结
5 低阶煤层气井产能影响因素及高产模式
    5.1 煤层气可采性地质控制
    5.2 低阶煤层气井产能工程控因
    5.3 低阶煤层气高产地质模式
    5.4 黄陇煤田低阶煤层气开发对策
    5.5 小结
6 结论与创新点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额济纳盆地地下水流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地下水数值模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土壤植被
        2.1.4 土地利用类型
        2.1.5 河流水系
    2.2 社会经济
    2.3 额济纳盆地地质背景
        2.3.1 地质构造与地貌
        2.3.2 地层岩性
    2.4 水文地质条件
        2.4.1 含水层系统
        2.4.2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2.4.3 地下水动态特征
    2.5 本章小结
3 地下水流数值模拟
    3.1 GMS软件程序包介绍
    3.2 基于GMS的三维地质模型
        3.2.1 地面高程数据处理
        3.2.2 三维地质模型
    3.3 地下水流数学模型
    3.4 地下水流数值模型
        3.4.1 研究区网格剖分
        3.4.2 时间剖分
        3.4.3 水文地质参数的选取
        3.4.4 源汇项
        3.4.5 初始流场
    3.5 模型的识别和验证
        3.5.1 模型的识别校准
        3.5.2 模型的参数反演
        3.5.3 模型的验证
        3.5.4 模拟期潜水含水层地下水位变化
    3.6 本章小节
4 地下水位预测
    4.1 不同方案的地下水位预测
        4.1.1 方案一
        4.1.2 方案二
        4.1.3 方案三
    4.2 地下水位动态预测
    4.3 预测结果分析
        4.3.1 方案一
        4.3.2 方案二
        4.3.3 方案三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基于SWAT与Visual Modflow的海伦市水资源模拟与合理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表水文模型研究
        1.2.2 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
        1.2.3 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拟
        1.2.4 生态环境需水量
        1.2.5 水资源合理配置
        1.2.6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科学问题及创新点
        1.4.1 科学问题
        1.4.2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交通位置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2 气象水文条件
        2.2.1 气象
        2.2.2 水文
    2.3 地形地貌
    2.4 地质概况
        2.2.1 古生界
        2.2.2 中生界
        2.2.3 新生界
        2.2.4 侵入岩
        2.2.5 构造
    2.5 水文地质条件
        2.5.1 地下水形成与分布
        2.5.2 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层
        2.5.3 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
        2.5.4 地下水动态特征
        2.5.5 地下水水化学
    2.6 水资源开发利用
        2.6.1 水利工程
        2.6.2 现状供水量
        2.6.3 现状用水量
    2.7 地表水水质现状
        2.7.1 样品采集
        2.7.2 水质评价
    2.8 地下水水质现状
        2.8.1 样品采集
        2.8.2 水质评价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SWAT的海伦市地表水径流模拟
    3.1 模拟理论与运算过程
        3.1.1 地表径流
        3.1.2 蒸散发量
        3.1.3 土壤水分运移
        3.1.4 地下水
        3.1.5 河道汇流
    3.2 数据库构建
        3.2.1 DEM高程数据
        3.2.2 土地利用类型数据
        3.2.3 土壤类型数据
        3.2.4 气象资料
    3.3 模型建立与运行
        3.3.1 子流域
        3.3.2 水文响应单元
        3.3.3 模型运行
    3.4 结果分析
        3.4.1 模型的验证
        3.4.2 模拟结果
        3.4.3 各乡镇地表水资源量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型
    4.1 模型简介与耦合原理
        4.1.1 模型简介
        4.1.2 耦合原理
    4.2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4.2.1 含水层概化
        4.2.2 边界条件概化
    4.3 数学模型及其离散
        4.3.1 数学模型
        4.3.2 模型的离散
    4.4 参数分区与初始条件
        4.4.1 渗透系数分区
        4.4.2 初始水头
    4.5 源汇项输入
        4.5.1 地下水的补给
        4.5.2 地下水的排泄
    4.6 模型的识别与验证
        4.6.1 模型的识别
        4.6.2 模型的验证
    4.7 模型计算结果
        4.7.1 海伦市地下水资源量
        4.7.2 各乡镇地下水资源量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流域水文过程模拟与预报
    5.1 研究方法
        5.1.1 R/S法(重标极差法)
        5.1.2 Morlet(小波法)
        5.1.3 降雨量分析与延展
        5.1.4 测站降雨量分析与计算
    5.2 2030年地表径流模拟与预报
        5.2.1 通肯河流域
        5.2.2 扎音河流域
        5.2.3 海伦河流域
        5.2.4 克音河流域
        5.2.5 三道乌龙沟
    5.3 各乡镇地表径流量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下水的模拟与预报
    6.1 地下水水量、水位预报
        6.1.1 2025年地下水水量、水位预报
        6.1.2 2025年各乡镇地下水资源量
        6.1.3 2030年地下水水量、水位预报
        6.1.4 2030年各乡镇地下水资源量
    6.2 地下水水质预报
        6.2.1 地下水取样
        6.2.2 溶质运移数学模型
        6.2.3 典型离子模拟与预测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7.1 供水量分析
        7.1.1 供水量现状分析
        7.1.2 地表水供水能力预测
        7.1.3 地下水供水能力
    7.2 需水量分析
        7.2.1 现状用水量
        7.2.2 生态环境需水量
        7.2.3 生态环境需水量(W_E)计算结果
        7.2.4 需水量预测
    7.3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水资源合理配置
    8.1 遵循的原则
    8.2 研究方法
        8.2.1 目标函数
        8.2.2 约束条件
    8.3 灰色模型对水资源的预测
        8.3.1 模型建立
        8.3.2 模型的求解
    8.4 水资源合理配置
        8.4.1 合理配置评价指标体系
        8.4.2 熵权法确定权重
        8.4.3 多目标智能灰靶决策模型
        8.4.4 评价结果
        8.4.5 乡镇水资源配置结果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博士研究生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松辽盆地北部三肇凹陷页岩油综合录井评价与资源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沉积背景
    2.3 地层发育特征
    2.4 勘探现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综合录井方法及在页岩油录井中的应用
    3.1 地质录井
    3.2 地球物理录井
    3.3 地球化学录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页岩油储层综合录井评价
    4.1 储层综合录井评价方法优选
    4.2 储集性综合录井评价
    4.3 含油性综合录井评价
    4.4 流动性综合录井评价
    4.5 可压性综合录井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烃源岩综合录井评价
    5.1 有机质类型
    5.2 有机质丰度
    5.3 有机质成熟度
    5.4 烃源岩生烃能力分析
    5.5 烃源岩综合生烃潜力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三肇凹陷青山口组页岩油“甜点”层段优选及资源潜力分析
    6.1 基于综合录井评价的页岩油“甜点”层段分布研究
    6.2 青山口组资源潜力分析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报告

(8)复杂地质条件下煤矿水害形成机理与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煤矿水患防治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矿开采水文地质特征研究进展
        1.2.2 煤矿开采水患研究进展
        1.2.3 煤矿开采水患防治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复杂地质条件下水文地质特征综合勘察及分析
    2.1 地质赋存复杂性
        2.1.1 井田地层复杂性
        2.1.2 区域构造复杂性
        2.1.3 水文地质复杂性
    2.2 矿井生产及采空区分布
        2.2.1 矿井生产情况
        2.2.2 采空区分布
        2.2.3 老窑水分布
    2.3 本章小结
3 复杂地质条件下煤岩体特性及破坏特征
    3.1 自然与饱水状态煤岩体力学实验
        3.1.1 煤体实验分析与结果
        3.1.2 岩体实验分析与结果
    3.2 煤岩体裂隙场演化特征相似模拟实验
        3.2.1 相似模拟参数及模型构建
        3.2.2 模型实验结果
        3.2.3 采动覆岩运移规律
        3.2.4 覆岩破断声发射结果分析
        3.2.5 基于热红外辐射特征的覆岩裂隙场演化规律
    3.3 本章小结
4 复杂地质条件下煤岩体渗流数值计算
    4.1 矿井地下水数学模型构建
        4.1.1 数学模型提出
        4.1.2 数学模型求解原理
        4.1.3 计算模型及其数学描述
        4.1.4 数学模型含水层结构
    4.2 矿井地下水数学模型参数设置
        4.2.1 渗流区域剖分
        4.2.2 模型参数设置
        4.2.3 数值模型计算
        4.2.4 研究区边界条件
        4.2.5 模型的识别验证
    4.3 矿井地下水数值模拟分析及结果
        4.3.1 抽水孔的实测降深与计算降深的s-t拟合分析
        4.3.2 二煤层不同开采时期对地下水渗流场的影响
    4.4 矿井覆岩应力演化特征数值分析
        4.4.1 数值模型构建
        4.4.2 围岩状态分析
        4.4.3 水平与垂直应力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羊场湾煤矿水害发生机理
    5.1 水害类型
        5.1.1 顶板水害
        5.1.2 烧变岩水害
        5.1.3 底板水害
        5.1.4 老空水害
    5.2 矿井充水因素分析
        5.2.1 充水水源
        5.2.2 充水通道
        5.2.3 充水状况及强度
    5.3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
        5.3.1 一号井水文地质类型
        5.3.2 二号井水文地质类型
    5.4 本章小结
6 复杂地质条件下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分析
    6.1 煤层底板承压含水层对煤层底板突水的影响
    6.2 煤底板隔水层对煤层底板突水的影响
        6.2.1 底板隔水层岩性
        6.2.2 底板隔水层岩性组合的关系
    6.3 宝塔山砂岩含水层勘探情况
        6.3.1 矿井早期揭露宝塔山砂岩含水层情况
        6.3.2 近期探查宝塔山砂岩含水层情况
    6.4 底板宝塔山砂岩含水层充水通道
        6.4.1 底板采动裂隙
        6.4.2 导水断层及不良地质体
        6.4.3 钻孔质量及不良钻孔的封闭
    6.5 突水系数临界指标
    6.6 钻孔数据分析
    6.7 突水系数等值线
    6.8 突水系数等值线具体分析
        6.8.1 2112钻孔直接突水系数演化规律
        6.8.2 2112钻孔的间接突水系数随位置走势
    6.9 本章小结
7 复杂地质条件下煤矿水害防控技术应用
    7.1 涌水量理论计算
        7.1.1 静态储存量计算
        7.1.2 比拟法计算工作面涌水量
        7.1.3 Ⅱ020601工作面涌水量计算评价
    7.2 矿井水疏放技术
    7.3 矿井水探测技术
        7.3.1 探放水技术路线
        7.3.2 井下直流电法设计
        7.3.3 瑞利波探测技术
        7.3.4 探放水钻孔设计
    7.4 160201工作面顶板水疏放效果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创新点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9)酒泉东盆地地下水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地下水动态
        1.2.2 地下水化学
        1.2.3 地下水资源评价
        1.2.4 研究区地下水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地理与地质环境
    2.1 地理环境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特征
        2.1.3 水文特征
        2.1.4 社会经济
    2.2 区域地质环境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质构造
        2.2.3 地层
    2.3 区域水文地质
        2.3.1 含水层结构及分布特征
        2.3.2 含水层富水特征
        2.3.3 地下水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
第三章 地下水水位动态特征
    3.1 地下水水位动态特征与类型
        3.1.1 径流型
        3.1.2 径流-开采型
        3.1.3 入渗-开采型
        3.1.4 蒸发型
    3.2 地下水水位发展态势
        3.2.1 年内水位发展态势
        3.2.2 多年水位发展态势
    3.3 地下水水位预测
        3.3.1 方法
        3.3.2 基础资料及处理
        3.3.3 预测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下水化学特征
    4.1 地下水化学基本特征
        4.1.1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统计
        4.1.2 地下水化学类型特征分析
    4.2 地下水化学形成机制分析
        4.2.1 离子分析比值法
        4.2.2 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4.2.3 Gibbs图分析
    4.3 地下水水质评价
        4.3.1 评价方法
        4.3.2 评价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下水储量变化
    5.1 计算方法
    5.2 参数确定
    5.3 计算步骤
    5.4 计算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10)咸阳市城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及超采治理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地下水水资源量计算及水质评价
        1.2.2 地下水超采治理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存在问题
    2.1 自然环境概况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区域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2.3.1 区域地质条件
        2.3.2 水文地质
    2.4 超采区地下水水位动态特征
    2.5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
        2.5.1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5.2 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 咸阳市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及水质评价
    3.1 地下水水资源量计算分析
        3.1.1 补给项
        3.1.2 排泄项
    3.2 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不确定性分析
        3.2.1 影响大气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的因素
        3.2.2 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计算与结果分析
    3.3 地下水水质评价
        3.3.1 水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2 水质评价方法
        3.3.3 水质评价结果
4 咸阳市地下水水流数值模拟研究
    4.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研究与构建
        4.1.1 含水层结构概述
        4.1.2 研究区边界概化
        4.1.3 研究区的源汇项
        4.1.4 研究区水力特征概化
    4.2 地下水水流数值模拟
        4.2.1 模拟方法及其原理
        4.2.2 水文地质参数分区
        4.2.3 源汇项的处理和计算
        4.2.4 模拟结果分析
5 咸阳市地下水超采区调控治理方案模拟研究
    5.1 地下水调控治理目标
    5.2 调控治理方案的设计与模拟预测研究
        5.2.1 调控治理方案情景设计
        5.2.2 调控治理方案模拟与预测分析
    5.3 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与保护对策措施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现有井资料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咸阳市地下水资源动态变化特征与数值模拟[D]. 罗斌.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城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适宜性区划及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研究 ——以大连市主城区为例[D]. 朱巍. 吉林大学, 2021(01)
  • [3]基于大数据的地质灾害多发区风险性评价[D]. 章浩天. 兰州大学, 2021(09)
  • [4]黄陇煤田低阶煤层气控藏要素与高产地质模式[D]. 蔺亚兵.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5]额济纳盆地地下水流数值模拟研究[D]. 皇永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1
  • [6]基于SWAT与Visual Modflow的海伦市水资源模拟与合理配置研究[D]. 田辉. 吉林大学, 2020(01)
  • [7]松辽盆地北部三肇凹陷页岩油综合录井评价与资源潜力分析[D]. 刘斌. 南京大学, 2020(12)
  • [8]复杂地质条件下煤矿水害形成机理与防控技术研究[D]. 刘小明. 西安科技大学, 2020
  • [9]酒泉东盆地地下水演化研究[D]. 杨亚兵. 兰州大学, 2020(04)
  • [10]咸阳市城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及超采治理方案研究[D]. 翟洁. 西安理工大学, 2020(10)

标签:;  ;  ;  ;  ;  

现有井资料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