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新进展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新进展

一、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婷婷[1](2021)在《形神一体观指导下的脉神同调法治疗室性早搏的临床与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研究背景室性早搏又叫室性期前收缩,指窦房结发出的电冲动在到达心室之前,心室提前出现期前收缩产生的异位心律。室早是临床多发病,在超过75岁的老年人中,室早的发病率高达69%。频发或多源性室早易引起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进而造成心源性猝死,积极治疗室性早搏能有效减少心血管死亡率。临床中对于室性早搏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抗心律失常药、射频消融术等。目前最常见的治疗室早的药物有索他洛尔、胺碘酮等,但是因其导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而限制了临床应用。射频消融术长期有效率约为75%,有一定的复发率,并且属有创操作,容易给患者造成心理负担,所以当前临床治疗中,仍然以药物作为主流的治疗手段。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疗效好,副作用小,日益受到关注和认可,推进中药复方新方的研究,探索治疗室性早搏更好的方法是当前临床的研究方向,也是当前临床的需求。冯玲教授在形神一体观指导下使用中药复方治疗室性早搏,效果显着,获得广大患者的好评与认可,进一步探索其核心处方及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2.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冯玲教授治疗室性早搏的临床病历为切入点,在“形神一体观”理论指导下对冯玲教授通过脉神同调法治疗室性早搏的经验进行梳理,通过数据挖掘对治疗核心处方进行整理,对治疗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并通过网络药理学与离子通道的细胞实验等手段对治疗室性早搏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以求更好地指导临床。3.研究方法3.1.利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冯玲教授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诊疗病历进行收集,通过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对病历处方进行频数、关联和聚类分析,挖掘核心处方。将病例进行筛选,对连续治疗时间满8周,并且具有治疗前后Holter检查信息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的疗效评价,观察核心处方对室性早搏的疗效。3.2运用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对数据挖掘出的核心处方中的核心药物作用机制进行探索。通过数据库挖掘、.文献检索获取药物的有效成分和靶标,构建药物成分-靶标的网络。通过数据库挖掘,查找室性早搏的作用靶点,对药物和早搏的靶标取交集,筛选预测靶点。基于蛋白互作进行网络构建,筛选核心作用靶点,并通过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初步探索核心处方治疗室性早搏的作用机制。3.3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培养HEK293和CHO细胞,配制数据挖掘核心处方(安神定律颗粒)化合物及阳性对照物工作液,进行电生理记录。通过电流峰值的对照,探索数据挖掘核心处方(安神定律颗粒)醇提物不同浓度对hERG钾通道、Kir2.1通道、Kv1.5通道、Kv4.3通道、KAch通道、KATP通道、Nav1.5通道、Cav1.2通道、Cav3.2通道、HCN2通道、HCN4通道、IKs通道的影响。4.研究结果4.1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冯玲教授于广安门医院门诊诊治的室性早搏诊疗信息,共收集病例220例,共计890个诊次。冯玲教授在临床中治疗室性早搏的核心处方药物组成为:白芍、丹参、苦参、珍珠母、太子参、玄参、甘松、降香、制远志、柏子仁、桂枝,取名为安神定律颗粒。本研究对就诊超过8周的60例室性早搏患者治疗前后的24小时Holter结果进行了分析,其中治疗前室早≥20000次者20人,室早≥10000次并<20000次者38人,服用安神定律颗粒治疗8周后,室早≥20000次者0人,室早≥10000次并<20000次者12人。室早<10000次者48人。参照疗效判定标准,研究结果显示,治疗8周后总有效率86.67%,其中显效33.33%,有效53.33%。观察患者治疗前后24小时Holter结果中的总心搏数、室早数量和SDNN的变化,结果显示:治疗前后总心搏数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前后室性早搏发作次数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前后心率变异指数SDNN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安神定律颗粒能够降低室性早搏发作次数,能明显升高室早患者SDNN,改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起到抗心律失常作用。4.2本研究对冯玲教授治疗室早核心处方(安神定律颗粒)的核心药物进行了网络药理学机制研究,查找到丹参、苦参、甘松、珍珠母靶点499个,室性早搏疾病靶点896个,药物与早搏的交集靶点共112个,这112个靶点是核心药物治疗室性早搏的预测靶点。核心药成分与预测靶点的网络表明,预测靶点集中于槲皮素、木犀草素、白菖烯、马兜铃烯、白芷素、隐丹参酮等成分中,药物成分的靶点集中于钠、钙、钾通道的编码基因,提示本方对于钠、钙、钾离子通道可能有调节作用,直接抑制离子电流减少室性早搏,对于神经调节的基因也有调控作用,可能是安神定律颗粒调节神的功能的作用机制。此外,对预测靶点进行蛋白互作网络构建后发现靶点集中于抗炎等机制,本方可能对于炎症导致的室性早搏有较好的疗效,如心肌缺血类室性早搏。GO富集分析和信号通路研究发现,靶点的生物进程、分子功能和细胞组分集中于细胞膜、离子通道转运相关的基因,信号通路中包含了钙离子信号通路,肾上腺素传导的信号通路,与预测靶点相应,进一步阐明了安神定律颗粒对离子通道和神经系统具有调节作用。4.3安神定律颗粒醇提物对离子通道的调控情况如下:安神定律颗粒醇提物对hERG电流具有抑制作用,1 mg/mL浓度时,对hERG电流的抑制率为66.51%± 3.07%,10 mg/mL 浓度时,对 hERG 电流的抑制率为 91.14%±1.04%,0.1 mg/mL浓度时作用微弱,对hERG电流的抑制率未测出。安神定律颗粒醇提物对Kir2.1电流具有抑制作用,1 mg/mL浓度时对Kir2.1电流的抑制率为2.85%±2.33%,10mg/mL浓度时对Kir2.1电流的抑制率为22.67%±3.43%,0.1 mg/mL浓度时作用微弱,对Kir2.1电流的抑制率未测出。安神定律颗粒醇提物对Kv1.5电流具有抑制作用,1 mg/mL浓度时对Kv1.5电流的抑制率为44.60%±4.08%,0.1 mg/mL浓度时作用微弱,10 mg/mL浓度时,对细胞损伤大,无法给药,对Kv1.5电流的抑制率未测出。安神定律颗粒醇提物对Kv4.3电流具有抑制作用,1 mg/mL浓度时对Kv4.3电流的抑制率为68.74%±1.17%,10 mg/mL浓度时对Kv4.3电流的抑制率为89.06%±3.33%,0.1 mg/mL时作用微弱,对Kv4.3电流的抑制率为未测出。安神定律颗粒醇提物对KAch电流具有抑制作用,1 mg/mL浓度时对KAch电流的抑制率为53.16%±9.06%,0.1 mg/mL时作用微弱,10 mg/mL浓度时对细胞损伤较大,易导致细胞脱落,对KAch电流的抑制率未测出。安神定律颗粒醇提物对KATP电流具有抑制作用,1 mg/mL浓度时对KATP电流的抑制率为79.94%±4.11%,10mg/mL浓度时对KATP电流的抑制率为93.11%± 1.30%,0.1mg/mL浓度时作用微弱,对KATP电流的抑制率未测出。安神定律颗粒醇提物对Nav1.5电流具有抑制作用,1 mg/mL浓度时对Nav1.5电流的抑制率为67.36%±0.64%,10 mg/mL浓度时对Nav1.5电流的抑制率为95.66%安神定律颗粒醇提物对Cav1.2电流具有抑制作用,0.1 mg/mL浓度时对Cav1.2电流的抑制率为-2.32%±1.89%,1 mg/mL浓度时对Cav1.2电流的抑制率为6.84%±0.78%,10 mg/mL浓度时对Cav1.2电流的抑制率为25.55%±0.22%。安神定律颗粒醇提物对Nav1.5电流具有抑制作用,安神定律颗粒醇提物1 mg/mL浓度时对Nav1.5电流的抑制率为67.36%±0.64%,10 mg/mL浓度时对Nav1.5电流的抑制率为95.66%±1.80%,0.1 mg/mL浓度,作用微弱,对Navl.5电流的抑制率未测出。安神定律颗粒醇提物对Cav3.2电流具有抑制作用,0.1 mg/mL时对Cav1.2电流的抑制率为13.27%±0.76%,1 mg/mL浓度时对Cav3.2电流的抑制率为82.62%±0.01%,10 mg/mL 浓度时对 Cav3.2 电流的抑制率为 100.00%。安神定律颗粒醇提物对HCN2电流具有抑制作用,0.1 mg/mL时对HCN2电流的抑制率为1.78%±4.32%,1 mg/mL浓度时对HCN2电流的抑制率为28.01%±3.85%,10 mg/mL浓度时,对细胞损伤较大,易导致细胞脱落,对HCN2电流的抑制率未测出。安神定律颗粒醇提物对HCN4电流具有抑制作用,0.1 mg/mL时对HCN4电流的抑制率为25.18%±4.60%,1 mg/mL浓度时对HCN4电流的抑制率为40.63%± 3.62%,10 mg/mL浓度时,对细胞损伤较大,易导致细胞脱落,对HCN4电流的抑制率未测出。安神定律颗粒醇提物对IKs电流具有激活作用,0.1 mg/mL时对IKs电流的激活率为93.71%± 6.67%,1 mg/mL浓度时对IKs电流的激活率为199.28%±4.15%,10 mg/mL浓度时,对细胞损伤较大,易导致细胞脱落,对IKs电流的激活率为未测出。5.研究结论5.1冯玲教授通过调脉安神法治疗室性早搏的中药核心处方包含11味药物,取名为安神定律颗粒。回顾性研究表明,安神定律颗粒能够降低室性早搏发作次数,能明显升高室早患者SDNN,改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起到抗心律失常作用。5.2安神定律颗粒核心药可能通过对钠、钾、钙离子的调节作用及抗炎作用抑制室性早搏。同时,安神定律颗粒的核心药物的作用靶点和通路包括CHRM1,CHRM2,CHRM3、SLC6A、心肌细胞肾上腺素的传导信号通路,表明安神定律颗粒对于神经系统有调节作用,以上对靶点和通路的调控可能是其调节神的作用机制。5.3安神定律颗粒对于心肌动作电位的hERG钾通道、Kir2.1通道、Kv1.5通道、Kv4.3 通道、KAch 通道、KATP 通道、Nav1.5 通道、Cav1.2 通道、Cav3.2通道、HCN2通道、HCN4通道均有抑制作用,对IKs通道有激活作用。

陈明仙[2](2021)在《生脉定心汤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气阴两虚型)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生脉定心汤治疗气阴两虚型冠心病(CHD)室性早搏(PVB)的临床疗效性及安全性,丰富临床用药。方法:按研究方案要求选取72例病例,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予冠心病常规治疗加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组予冠心病常规治疗加生脉定心汤,两组均服药14天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室性早搏次数、SDNN、PNN50、r MSSD、SDNNindex以及各项安全指标的变化。结果:参松养心胶囊和生脉定心汤均可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生脉定心汤在改善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减少室性早搏次数、改善SDNN、PNN50、r MSSD、SDNNindex方面均优于参松养心胶囊(P<0.05)。两组病例各项安全指标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气阴两虚型冠心病室性早搏予生脉定心汤具有良好效果,不仅可以改善症状、减少室性早搏次数,改善心率变异性(HRV),还安全有效,可在临床上推广。

张培[3](2021)在《环维黄杨星D抗心律失常作用及其电生理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维黄杨星D抗心律失常作用及其电生理机制研究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搏动的频率、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何一项的不正常,可分为快速性(如各种性质的早搏和心动过速等)和缓慢性(如各种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除器质性心脏病可引起各种各样心律失常外,其他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阻塞性肺病、血液性疾病、神经症等也会出现心律失常的症状。据2018年中国人健康大数据统计,22%的年轻人死于四大慢病之一的心脑血管病,而其中80%的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我国心率失常患者约有2000万,大约50%的患者死于突发性心律失常,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和健康。经典的四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普遍存在潜在的致心律失常的风险,副作用大,对患者生存率和预后改善作用均不是特别理想。寻找抗心律失常新药,特别是从天然植物或者中草药中筛选安全有效、作用温和、无或低不良反应的有效成分;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索,已成为目前新药研究的热点。环维黄杨星D(Cyclovirobuxine D,CVB-D),是从黄杨科植物小叶黄杨及其同属植物的茎叶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单体成分,是制剂黄杨宁片的主要有效成分。黄杨宁片已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许多临床和实验室证据表明,该药对心血管疾病有广泛的治疗作用,对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和心衰等均有良好的疗效。CVB-D作为一种活性化合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小叶黄杨抗心律失常活性的药理作用。由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发进展缓慢,CVB-D有望成为抗心律失常的候选药物。研究CVB-D的电生理作用特点及抗心律失常作用部位是阐明其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的必要条件。心肌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是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靶点,有研究发现,CVB-D主要通过抑制钾电流,延长心室肌的动作电位,从而达到抗心律失常的目的。单细胞膜片钳在研究CVB-D的综合作用,特别是在心脏电传导方面存在不足。为了开发抗心律失常的候选药物,需要进一步研究CVB-D的详细电生理特性。所以本文拟从动物-器官-细胞三个水平进行研究,明确CVB-D抗心律失常作用以及电生理机制,以期为药物开发和临床用药提供实验依据。第一部分验证环维黄杨星D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目的:利用手术及药物诱导的大鼠心律失常模型,明确CVB-D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根据人和动物的体表面积折算系数,获得临床等效给药剂量。采用大鼠冠脉结扎和大鼠乌头碱诱导的经典心律失常模型,通过电生理记录仪,评价药物对室性心动过速出现及持续时间的作用,通过心律失常评分明确CVB-D抗心律失常的作用。结果:1.CVB-D对大鼠冠脉接扎诱导心律失常模型作用与模型组相比,CVB-D组(0.6 mg/kg)可使心律失常的评分由模型组的4±1降低到1±0(P<0.05);使室性心动过速的持续时间由258.2±117.7 s降低到0.6±0.1 s(P<0.05);室性心动过速的出现时间由644.6±167.8 s延长到1515.0±79.0 s(P<0.001)。2.CVB-D对大鼠乌头碱诱导心律失常模型作用与模型组相比,CVB-D组(0.6 mg/kg)可显着降低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时间(P<0.001)。结论:CVB-D可以明显延长室速出现时间、降低室速持续时间和心律失常评分,明确了CVB-D对室性心律失常有治疗作用。第二部分在离体器官及细胞水平研究环维黄杨星D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电生理机制目的:利用离体心脏和心室肌细胞,研究CVB-D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电生理机制,探讨其抗心律失常的作用靶点,以期为新药开发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首先拟采用Mapping Lab多通道矩阵式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结合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系统,在离体心脏水平记录电传导信号,然后采用700B单细胞膜片钳系统,在电流钳模式下记录豚鼠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在电压钳模式下记录大鼠心室肌细胞的钾电流和钙电流。结果:1.CVB-D对心脏电传导作用CVB-D(10μM、20μM、30μM)可使大鼠的心率由给药前的305±27bpm分别降低到223±12 bpm(P<0.05),197±9 bpm(P<0.05)和143±42 bpm(P<0.01)。CVB-D对房室结传导无影响,但能显着延长(20μM、30μM)时的心房传导速度和(30μM)时的心室传导速度(P<0.05)。2.CVB-D对豚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作用CVB-D(1μM)可以使豚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的90%(APD 90)由647.5±58.5 ms延长到1062.4±112.4 ms(P<0.001)。3.CVB-D对大鼠心肌细胞钾电流和电流-电压(I-V)关系曲线作用3.1 CVB-D(10μM、20μM、30μM)以浓度依赖性的方式抑制大鼠心肌细胞钾电流(P<0.001)。3.2 CVB-D(10μM、20μM、30μM)可随浓度增高,使电流-电压(I-V)关系曲线上移,并不影响电流-电压关系。4.CVB-D对大鼠心肌细胞钙电流和电流-电压(I-V)关系曲线作用4.1 CVB-D(1μM、3μM、10μM)以浓度依赖性的方式抑制大鼠心肌细胞钙电流(P<0.001)。5 m V电压下,CVB-D(1μM、3μM、10μM)标准化的钙电流分别是-0.85±0.06,-0.70±0.07和-0.42±0.06。4.2 CVB-D(1μM、3μM、10μM)可随浓度增高,使电流-电压(I-V)关系曲线上移,并不影响电流-电压关系。结论:离体心脏Mapping结果和膜片钳结果共同表明:CVB-D通过浓度依赖性的抑制心肌细胞钙电流和钾电流,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抑制心脏的自律性和传导性、减慢心率、减慢心房和心室传导速度、对心脏起到负性传导的抑制作用;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

刘志沛[4](2020)在《异莲心碱和人参皂苷Rb1的抗心律失常机制》文中研究指明心律失常是心脏疾病的主要并发症,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颤会导致心源性猝死,因此心律失常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心律失常的治疗主要有两类方式,一种是器械和手术治疗,比如植入起搏器、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心脏射频消融术;另一种是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比如胺碘酮、维拉帕米。虽然器械和手术治疗效果比较好,但也存在各种问题,因此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仍然是治疗心律失常最常见的策略。目前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大多数是西药,但是西药有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副作用较大,因此很多人尝试从传统中草药中开发抗心律失常药物。相较于西药,直接开发中草药及其活性单体优势很多,如中草药在中国乃至亚洲地区已应用数千年,其临床使用、毒性和副作用等方面都比较清楚,因此其开发成本低且安全性较高。炙甘草汤是抗心律失常的名方,在它的基础上研发了许多抗心律失常中成药,例如心速宁等。中成药心速宁由甘草、黄连、莲子心、人参、半夏、茯苓、枳实、常山、苦参、青蒿和麦冬等十一味中草药组成。这些药材的大多数活性成分都做过抗心律失常方面的研究,但有些活性成分在抗心律失常方面的研究不够完整。异莲心碱和人参皂苷Rb1分别提取自莲子心和人参,据报道它们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尤其是对心血管具有保护作用。根据上述资料,我们推测异莲心碱和人参皂苷Rb1可能具有抗心律失常的潜质,但其抗心律失常的机制需要深入研究。我们运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家兔左心室肌细胞的锋钠电流、晚钠电流、L型钙电流、多种钾电流和动作电位,观察异莲心碱和人参皂苷Rb1对这些电流和动作电位的作用。我们还记录了心室肌细胞的钙瞬变,观察人参皂苷Rb1对心室肌细胞内钙的影响。在细胞层面,也建立了多种病理模型,从缺氧-复氧模型中观察人参皂苷Rb1在缺氧后再复氧的条件下如何影响细胞内钙离子;从海葵毒素Ⅱ(ATX-II)诱导的早期后除极和细胞外高钙诱导的晚期后除极模型中观察异莲心碱和人参皂苷Rb1对后除极这种与心律失常密切相关的病理活动的影响。最后,还观察了人参皂苷Rb1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心律失常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异莲心碱浓度依赖性地抑制锋钠电流,半抑制浓度为5.43μmol/L,8μmol/L的异莲心碱使锋钠电流稳态激活曲线右移,稳态失活曲线左移,同时也使锋钠电流时间依赖性复活曲线右移。异莲心碱也能浓度依赖性地抑制L型钙电流,半抑制浓度为1.18μmol/L,2μmol/L的异莲心碱使L型钙电流稳态失活曲线左移,但不影响稳态激活曲线和时间依赖性复活曲线。异莲心碱(1、5、10μmol/L)还能抑制ATX-II诱导增大的晚钠电流,但20μmol/L的异莲心碱不影响内向整流钾电流和延迟整流钾电流的大小。异莲心碱对动作电位的作用表现为抑制动作电位幅度和最大上升速率,缩短动作电位时程,但不影响静息膜电位水平。异莲心碱可以消除ATX-II诱导的早期后除极和细胞外高钙(3.6 mmol/L)诱导的晚期后除极。人参皂苷Rb1浓度依赖性地抑制锋钠电流,半抑制浓度为13.22μmol/L,20μmol/L的人参皂苷Rb1使锋钠电流稳态失活曲线左移,但不影响稳态激活曲线。人参皂苷Rb1也能浓度依赖性地抑制L型钙电流,半抑制浓度为41.89μmol/L,80μmol/L的人参皂苷Rb1使L型钙电流稳态失活曲线左移,但不影响稳态失活曲线。人参皂苷Rb1(40、80、160μmol/L)对内向整流钾电流和延迟整流钾电流的大小无影响。人参皂苷Rb1对动作电位的作用表现为抑制动作电位幅度和最大上升速率,缩短动作电位时程,但不影响静息膜电位水平。人参皂苷Rb1不仅可以降低细胞内钙浓度,抑制缺氧-复氧引起的钙超载的发生,还能消除细胞外高钙(3.6 mmol/L)诱发的晚期后除极。40μmol/L人参皂苷Rb1降低了缺血再灌注损伤引发的室性早搏的次数,延迟了室性早搏的首发时间,也降低了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综上所述,异莲心碱通过抑制锋钠电流、L型钙电和晚钠电流,消除早期后除极和晚期后除极的发生来发挥抗心律失常的作用;人参皂苷Rb1通过抑制锋钠电流、L型钙电流,降低细胞内钙水平和抑制钙超载的发生来发挥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谷晓珂[5](2020)在《布托啡诺与芬太尼在经导管房颤射频消融术中的临床效果比较》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多数学者研究发现经导管房颤射频消融术在房颤治疗中取得良好效果。2014年房颤管理指南推荐将经导管房颤射频消融术作为阵发性房颤及药物治疗无效的持续性房颤的一线治疗方法。相对于迷宫手术,经导管房颤射频消融术创伤性较小,但手术中消融时导管释放的能量刺激引起心肌的烧灼感,使病人产生强烈不适。并且病人需长时间保持固定体位(平均手术时间约2-4 h)易引起病人烦躁不安,而导致躯体活动,可能致使射频导管移位,不仅增加手术医生的操作难度,而且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甚至会诱发心脑血管并发症,威胁病人生命。因此良好的镇静及有效的镇痛在经导管射频消融手术中至关重要。目前国内经导管房颤射频消融手术的麻醉方式多采用芬太尼等阿片类镇痛药物,但传统的阿片类镇痛药物(如芬太尼)易造成术中低血压、镇痛不足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布托啡诺作为一种合成的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镇痛效果显着,同时具有镇静效果良好以及不良反应少等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围术期镇痛,有研究显示在房颤除颤过程中应用布托啡诺,镇痛效果良好。但在房颤患者的经导管射频消融术中的使用少有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布托啡诺在经导管房颤射频消融术中的镇痛镇静效果,寻求更佳的麻醉方式。资料与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择期行经导管房颤射频消融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芬太尼组和布托啡诺组,每组各40例。手术开始时芬太尼组静脉注射芬太尼1μg/kg,随后持续泵注芬太尼1μg/(kg·h);布托啡诺组手术开始时给予布托啡诺30μg/kg缓慢单次静脉注射。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布托啡诺和芬太尼的总用药量;患者入手术室时(T0)、用药后即刻(T1)、射频消融开始时(T2)、环绕肺静脉消融时(T3)、手术结束时(T4)不同时间点的HR、MAP、Sp O2;患者T2、T3时刻VAS评分、射频消融时Ramsay镇静评分;记录术中药物追加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患者和手术医生的麻醉满意度评分。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ASA分级以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中HR、MAP及Sp O2比较:T0时Sp O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相比,两组患者T1、T2、T3、T4时Sp O2均显着下降,布托啡诺组下降幅度大于芬太尼组(P<0.05);两组患者MAP和HR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Ramsay评分及VAS评分的比较:T2时布托啡诺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明显高于芬太尼组(P<0.05);T2、T3时布托啡诺组VAS评分较芬太尼组明显降低(P<0.05)。4、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麻醉效果的比较:芬太尼组术中出现呼吸抑制2(5%)例,恶心呕吐2(5%)例,头晕2(5%)例,多汗3(7.5%)例;布托啡诺组术中出现头晕6(15%)例,多汗5(12.5%)例,视力模糊2(5%)例。出现呼吸抑制后予以吸氧后可纠正,视力模糊症状在药物代谢后可自行缓解。两组患者均无心律失常、皮肤瘙痒、镇静过度等情况。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布托啡诺组患者使用补救药物的次数明显低于芬太尼组(P<0.05);两组患者均无因镇痛效果不佳需改全身麻醉完成手术的情况。5、麻醉满意度比较:布托啡诺组术后患者麻醉满意度和手术医生麻醉满意度均高于芬太尼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单次静脉注射30μg/kg布托啡诺应用于经导管房颤射频消融术能满足手术需求,镇静镇痛效果满意;2、布托啡诺应用于经导管房颤射频消融术中,在产生满意镇痛效果的同时不增加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良好。

钱薇[6](2020)在《甘松新酮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应用基础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甘松新酮(Nardosinone)对大鼠心室肌细胞上主要的离子通道电流(INa、Ito、ICa-L)及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为甘松新酮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体外单酶解急性分离SD大鼠心脏,得到单个、游离的心室肌细胞,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不同剂量的甘松新酮对大鼠心室肌细胞上相关离子通道电流及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结果:1.甘松新酮对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离子电流(INa)及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1)甘松新酮对大鼠心室肌细胞INa的影响我们利用急性分离的大鼠心室肌细胞,观察了不同浓度的甘松新酮对INa的影响,结果显示,1 μmol/L的甘松新酮对INa无明显作用,但当浓度增加到3μmol/L时,INa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甘松新酮浓度的增加,药物对INa的作用逐渐增强,表现出明显的浓度依赖性,其中,3、10、30μmol/L的甘松新酮使峰值钠电流由给药前的(-43.39±2.71)pA/pF 依次变为(-32.81±1.29)pA/pF、(-29.14±2.95)pA/pF 和(-21.43±1.04)pA/pF(P<0.01,n=6)。(2)甘松新酮对INa电流-电压(I-V)关系曲线的影响3、10、30μmol/L甘松新酮使INa的电流-电压关系曲线(I-V关系曲线,下同)上移,而曲线的形态、变化趋势几乎没有改变。(3)甘松新酮对INa激活曲线的影响3、10、30μmol/L的甘松新酮使激活曲线向去极化方向移动,即右移,半数激活电压(V1/2-ac)由给药前的(-52.86±5.21)mV依次变为(-50.60±5.34)mV、(-47.83±3.73)mV和(-45.33±3.46)mV(P>0.05,n=6)。结果表明,甘松新酮对INa激活过程无显着影响。(4)甘松新酮对INa失活曲线的影响甘松新酮使INa的失活曲线向超极化方向移动,即左移,其中,3、10、30μmol/L甘松新酮使半数失活电压(V1/2-in)由给药前的(-52.22±2.79)mV依次变为(-65.57±3.36)mV、(-74.36±6.78)mV 和(-79.35± 6.08)mV(P<0.01,n=6),k从给药前(6.17±0.49)依次变为(9.92 ±0.58)、(10.29±0.62)和(11.55±0.82)(P<0.01,n=6),即甘松新酮可显着加快INa失活。(5)甘松新酮对INa失活后恢复曲线的影响甘松新酮使INa失活后恢复曲线右移,其中,3、10、30μmol/L甘松新酮使恢复时间(τ)由(14.76±1.38)ms 依次变为(23.07±1.51)ms、(33.80±1.54)ms 和(46.66±2.85)ms(P<0.01,n=6),随着甘松新酮浓度的增加,INa从失活态恢复到激活态的时间延长。2.甘松新酮对大鼠心室肌细胞瞬间外向钾通道电流(Ito)及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1)甘松新酮对大鼠心室肌Ito的影响我们继续和利用急性分离的大鼠心室肌细胞,观察不同浓度的甘松新酮对Ito的影响,当药物为1 μmol/L时,Ito电流无明显变化,但随着甘松新酮浓度达到3μmol/L时,甘松新酮对Ito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甘松新酮浓度的增加,药物对Ito的作用逐渐增强,表现出明显的浓度依赖性,其中,3、10、30μmol/L的甘松新酮使峰值钠电流由给药前的(38.65±1.58)pA/pF 分别降为(29.33±1.78)pA/pF、(21.1±1.66)pA/pF和(14.57±1.07)pA/pF(P<0.01,n=6)。(2)甘松新酮对Ito电流-电压(I-V)关系曲线的影响给予3、10、30μmol/L甘松新酮后,Ito的Ⅰ-Ⅴ关系曲线向下移动,而曲线的形态和变化趋势几乎没有改变。(3)甘松新酮对Ito激活曲线的影响3、10、30 μmol/L甘松新酮均能使Ito激活曲线右移,V1/2-ac由(14.96±0.74)mV依次变为(26.39±1.15)mV、(32.63±1.27)mV、(36.73±1.63)mV(P<0.01,n=6)。说明甘松新酮显着增加Ito激活难度。(4)甘松新酮对Ito失活曲线的影响给予3、10、30 μmol/L的甘松新酮后,Ito稳态失活曲线左移,V1/2-in由加药前的(-21.21±1.41)mV 依次变为(-34.99± 1.56)mV、(-46.55±1.60)mV 和(-56.26±1.48)mV(P<0.01,n=6),即甘松新酮可以加速Ito的失活。(5)甘松新酮对Ito失活后恢复曲线的影响给与3、10、30 μmol/L的甘松新酮后,Ito失活后恢复曲线右移,τ由(108.7 ±3.49)ms 依次变为(146.6±8.58)ms、(174.9± 9.05)ms 和(192.7±11.99)ms(P<0.01,n=6),提示不同浓度的甘松新酮能使失活后恢复曲线右移,从失活态恢复到激活态的时间延长。3.甘松新酮对大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通道电流(ICa-L及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1)甘松新酮对大鼠心室肌ICa-L的影响我们接着利用急性分离的大鼠心室肌细胞,观察不同浓度的甘松新酮对ICa-L的影响。1 μmol/L的甘松新酮对ICa-L无明显作用,但当浓度增加到3μmol/L时,ICa-L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甘松新酮浓度的增加,药物对ICa-L的作用逐渐增强,表现出明显的浓度依赖性。其中,3、10、30μmol/L的甘松新酮使ICa-L的峰值电流密度由给药前的(-22.93±2.35)pA/pF 依次变为(-15.74±2.57)pA/pF、(-10.36±1.72)pA/pF 和(-7.60±1.09)pA/pF(P<0.01,n=6),洗脱后的ICa-L电流密度部分恢复。(2)甘松新酮对ICa-L电流-电压(I-V)关系曲线的影响3、10、30μmol/L甘松新酮能使ICa-L的Ⅰ-Ⅴ关系曲线上移,而曲线的形态、变化趋势几乎不受影响。(3)甘松新酮对ICa-L激活曲线的影响3、10、30μmol/L甘松新酮均能使ICa-L激活曲线右移,V1/2-ac由(-30.47±2.01)mv依次降为(-17.17±1.47)mV、(-12.17±0.76)mV和(-6.87±0.59)mV(P<0.01,n=6),说明甘松新酮可增加ICa-L的激活难度。(4)甘松新酮对ICa-L失活曲线的影响3、10、30μmol/L甘松新酮可使ICa-L稳态失活曲线左移,并使V1/2-in由加药前的(-22.72±0.82)mV依次变为(-36.53±0.87)mV、(-46.37±1.53)mV 和(-58.47±1.92)mV(P<0.01,n=6),即甘松新酮可以加速ICa-L的失活。(5)甘松新酮对ICa-L失活后恢复曲线的影响3、10、30μmol/L甘松新酮可使ICa-L失活后恢复曲线右移,并使恢复时间τ值由(19.12±2.29)ms 依次变为(31.71±2.70)ms、(40.77±3.85)ms 和(50.85±4.57)ms(P<0.01,n=6),即药物使ICa-L失活态恢复到激活态的时间延长。结论:甘松新酮对大鼠心室肌细胞上主要的离子通道(INa、Ito和ICa-1)电流及其动力学特征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可能是该药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的机制之一。

周杨林[7](2020)在《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的数据挖掘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不良事件数据为基础,建立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不良事件数据库,对不良事件数据进行挖掘,发现新风险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促进临床对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研究方法:获取并解析包含有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不良事件的原始数据,进行数据清洗、规范药品名称和数据集成等处理,建立用于风险信号数据挖掘研究的数据库。定义“重要不良事件”和“特殊不良事件”,使用不相称性分析中的报告比值比法对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重要不良事件”、“特殊不良事件”和药品说明书中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将说明书中没有记载的“特殊不良事件”作为新的风险信号。研究结果:通过对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不良事件数据库的进行数据挖掘,发现对于重要器官,氟康唑有重要风险信号75个,伊曲康唑有重要风险信号30个,伏立康唑有重要风险信号79个,泊沙康唑有重要风险信号33个。将说明书中已经记载的不良事件与数据挖掘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氟康唑有13个阳性信号,伊曲康唑有14个阳性信号,伏立康唑有38个阳性信号,泊沙康唑有13个阳性信号,4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说明书中不良事件是风险信号的占各自记载总不良事件的百分比分别为20.97%、16.28%、25.33%、15.67%。对于特殊不良事件,研究最终发现氟康唑6个新风险信号,伊曲康唑2个新风险信号,伏立康唑8个新风险信号,泊沙康唑11个新风险信号,这些新风险信号均未在现有说明书中记录。研究结论:通过对药品不良事件的数据挖掘,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和泊沙康唑四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在心脏、血液、胃肠、肝脏和肾脏等重要器官或系统中均存在较多的风险信号;部分特殊不良事件风险信号未被记录在药品说明书中,为新的药品风险信号,对这些新的风险信号需要加强监测。临床在使用三唑类药物进行抗真菌治疗时,需要做好药用药评估以降低药物不良事件的风险。

杨涛[8](2020)在《自拟益气养心方治疗心脾两虚型特发性室性早搏(缓慢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临床观察自拟益气养心方治疗心脾两虚型特发性室性早搏(缓慢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中医药治疗此病提供新临床依据。方法:该研究纳入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且符合标准的患者共60例,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予以参松养心胶囊及自拟益气养心方;对照组予参松养心胶囊,共观察4周。观察两组的24h平均心率、室性早搏次数、中医症候积分等变化情况,最后统计分析实验结果。结果:室性早搏疗效:两组的24h室早总次数均较前减少(P<0.05),但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更显着(P<0.05);24小时平均心率疗效:两组的平均心率均较试验前提高(P<0.05),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显着(P<0.05)。试验组动态心电图指标总有效率83.3%,对照组58.6%(P<0.05);中医证候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62.1%(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中医症状积分疗效:两组经治疗均降低中医总症候积分(P<0.05),但治疗组的降低程度更显着(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自拟益气养心方联合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脾两虚型特发性室性早搏(缓慢型),可降低室早负荷,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心率,且安全性较好。

王思[9](2019)在《美托洛尔联合其他药物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心肌梗死后慢性心功能不全并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分别给予单一应用小剂量美托洛尔、小剂量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小剂量美托洛尔联合盐酸美西律治疗,观察各种不同治疗方法后患者的24h动态心电图显示心律失常发作频率、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心功能治疗总有效率、QTd改善效果及用药后不良反应、住院率、死亡率及心脏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以达到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指导用药的目标。方法1、随机将我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收治90例心肌梗死后慢性心功能不全并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资料,分为A组(小剂量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组)、B组(小剂量美托洛尔联合盐酸美西律组)、对照组(单一应用小剂量美托洛尔组),各30例。2、A组(小剂量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组)美托洛尔缓释片(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J20150044)23.75mg/次,每日1次,及胺碘酮(杭州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19993254)第一周每日2次口服200mg,第二周开始每日一次口服200mg。3、B组(小剂量美托洛尔联合美西律组)美托洛尔缓释片(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J20150044)23.75mg/次,每日1次,及盐酸美西律(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31021874)每日口服3次100mg。4、对照组(单一使用小剂量美托洛尔组)美托洛尔缓释片(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J20150044)23.75mg/次,每日1次,服药一周后根据患者耐受量酌情增加使用剂量,最大剂量为每日1次口服47.5mg。5、规定三组患者接受调查治疗时间为4周。6、观察两组患者24h动态心电图显示心律失常发作频率、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心功能治疗总有效率、QTd改善效果及用药后不良反应、住院率、死亡率及心脏不安全事件发生率。结果1、治疗前,A组、B组及对照组患者24h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与NSVT的发作频率相比均无明显差距(P>0.05);而治疗后,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组和美托洛尔联合美西律组与对照组患者24h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与NSVT的发作频率对比,即(3208.61±189.83 and 3057.21±207.31 vs4017.01±179.82)次、(2.05±0.21 and 2.69±0.39 vs 4.71±0.19)次,相比A组与B组心律失常频率显着较单纯应用美托洛尔的对照组低,差距显着(P<0.05)。2、治疗前,三组患者 NT-proBNP、LVESD、LVEDD、LVEF、SV、HFEI 均无明显差距(P>0.05);而治疗后,三组患者不同时间段NT-proBNP、LVESD、LVEDD、LVEF、SV、HFEI及6min步行实验指标均优于治疗前,差距显着(P<0.05);且A组和 B 组患者 NT-proBNP、LVESD、LVEDD、LVEF、SV、HFEI 及 6min 步行实验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即(323±52 and 435±38 vs475±58)pg/ml、(52.51±6.84 and 49.31 ±6.33 vs 49.11±8.98)mm、(33.26±3.38 and 37.03±4.61 vs36.91±5.39)mm、(57.81±9.22 and 54.03±10.03 vs 51.89±5.34)%、(72.51±9.31 and 68.19±7.05 vs 66.91±8.02)ml、(1.79±0.34 and 1.98±0.65 vs 2.43±0.49)分、(469.37± 185.38 and 437.82± 167.28 vs408.87±191.16)m,相比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距显着(P<0.05)。3、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A组和B组患者室性早搏和短阵室速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3.33%和86.67%,差距显着(P<0.05);及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A组患者应用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改善心功能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差距显着(P<0.05),但B组患者应用美托洛尔联合美西律改善心功能治疗总有效率为76.67%,相比无明显差距(P>0.05)。4、治疗前,三组患者QTd水平(QT离散度)无明显差距(P>0.05);治疗后,A组和B组患者QTd 期间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即(50.35±4.21 and 48.68±5.07 vs 55.87±4.68)ms,无论与组内治疗前或与组间治疗后相比区间均有所降低,差距显着(P<0.05)。5、治疗后,A组和B组患者住院率与心脏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即(13.33 and 20.0 vs33.33)%、(6.67 and6.67 vs15.67)%,相比均显着较对照组低,差距显着(P<0.05);但A组和B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即(15.67 and 23.33 vs 6.67)%,显着高于对照组,差距显着(P<0.05);而三组患者用药后均无死亡发生。6、治疗后,A组患者在规定疗程中发生一定程度的肝损伤,因此,在治疗期间应助于监测患者肝功能和实施相应保肝治疗。结论1、联合小剂量美托洛尔与胺碘酮、联合小剂量美托洛尔与盐酸美西律的两种治疗方法较单一小剂量美托洛尔药物治疗心梗后室性早搏、短阵室速效果更佳。2、联合小剂量美托洛尔与胺碘酮、联合小剂量美托洛尔与盐酸美西律的两种治疗方法患者QTd缩短优于单一小剂量美托洛尔治疗。3、就药物使用安全性总结小剂量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小剂量美托洛尔联合盐酸美西律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有效控制心脏事件和再住院率,且显着低于对照组。4、就改善心功能效果总结小剂量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治疗效果显着优于单一小剂量美托洛尔药物;而小剂量美托洛尔联合盐酸美西律药物与单一小剂量美托洛尔相比名未发现显着差距;但在规定治疗期间内小剂量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可不定程度的损伤肝脏组织。

闫东[10](2012)在《乌腺金丝桃正丁醇萃取物抗快速型心律失常物质基础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乌头碱、氯化钙两种方法分别诱发大鼠快速性心律失常模型,研究藤黄科金丝桃属植物乌腺金丝桃正丁醇萃取部位抗快速型心律失常作用及其物质基础,并通过观察分离的单体物质对心肌细胞膜Ca2+-Mg2+-ATP酶、Na+-K+-ATP酶的影响探讨乌腺金丝桃发挥抗快速型心律失常作用的机理。方法一、运用Medlab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通过计算机自动采样分析记录心电图,研究乌腺金丝桃不同提取部位对乌头碱、氯化钙两种方法所诱发的实验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效果。二、基于离体心脏灌流技术、色谱分离法和波谱鉴定法等技术,分离出乌腺金丝桃抗心律失常有效部位中的化合物三、采用无机磷比色法检测乌腺金丝桃抗快速型心律失常有效部位的化合物对大鼠心肌细胞膜Ca2+-Mg2+-ATP酶、Na+-K+-ATP酶活力的影响;结果一、乌腺金丝桃正丁醇萃取物能够延长乌头碱、氯化钙诱发的大鼠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出现时间,缩短心律失常持续时间,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二、从乌腺金丝桃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和鉴定了芦丁和金丝桃苷2种化合物。三、金丝桃苷能够提高快速型心律失常大鼠心肌细胞膜Na+-K+-ATP酶活力及Ca2+-Mg2+-ATP酶活力,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一、乌腺金丝桃对乌头碱、氯化钙两种方法诱发的快速型心律失常动物模型均有明显的拮抗作用,表明乌腺金丝桃具有较好的抗快速型心律失常作用。二、芦丁和金丝桃苷是乌腺金丝桃抗快速心律失常的有效成分。其中金丝桃苷作用明显,被确定为乌腺金丝桃抗快速心律失常的物质基础之一。三、从乌腺金丝桃中分离的有效化合物金丝桃苷能够提高快速型心律失常大鼠心肌细胞膜的Na+-K+-ATP酶及Ca2+-Mg2+-ATP酶的活力,表明乌腺金丝桃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心肌细胞膜Ca2+-Mg2+-ATP酶、Na+-K+-ATP酶活力有关。芦丁无以上药理作用,其组分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可能是通过其他途径实现的。

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形神一体观指导下的脉神同调法治疗室性早搏的临床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学对室性早搏的认识
        1. 心悸病名的历史沿革
        2. 心悸病因病机的历史源流
        3. 现代医家对室性早搏病因病机的认识
        4. 现代中医药对室性早搏的治疗进展
        5. 小结
    综述二 中医学对形神一体观的认识
        1. 形神内涵
        2. 形神一体观的内涵
        3. 形神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现状
        4. 小结
    综述三 现代医学对室性早搏的研究现状
        1. 室性早搏临床研究现状
        2. 心律失常的离子通道机制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形神一体观指导下脉神同调治疗室性早搏的临床研究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案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对安神定律颗粒核心药治疗室性早搏的机制研究
    前言
    1. 研究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基于离子通道细胞实验对安神定律颗粒治疗室性早搏的机制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及评价
    3. 结论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个人简介
致谢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2)生脉定心汤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气阴两虚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研究方案
    1 研究内容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例选择
        3.2 试验方案
        3.3 观察指标
    4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病例剔除及脱落情况
    2 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 中医疗效性指标比较
        3.1 两组患者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3.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4 西医疗效性指标
        4.1 室性早搏次数比较
        4.2 心率变异性比较
    5 安全性指标比较
        5.1 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肌酶学比较
        5.2 大便常规+隐血及尿常规比较
    6 不良反应观察
讨论与分析
    1 生脉定心汤治疗气阴两虚冠心病室性早搏的理论基础
        1.1 研究背景
        1.2 导师经验及认识
        1.3 组方来源及方义分析
    2 本课题研究结果分析
        2.1 一般情况分析
        2.2 中医各项指标疗效分析
        2.3 西医各项指标疗效分析
        2.4 安全性指标分析
    3.不足与展望
        3.1 不足
        3.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1 西医对冠心病室性早搏的诊治进展
        1.1 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1.2 冠心病室性早搏的研究进展
        1.3 心率变异性研究进展
    2 中医对冠心病室性早搏的认识
        2.1 历代医家对本病病名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2.2.历代医家对该病的辨证论治
    3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附表 2 一般情况及安全性评价指标
    附表3 中医证候积分表
    附表4 室性早搏次数及心率变异性
致谢

(3)环维黄杨星D抗心律失常作用及其电生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验证环维黄杨星D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在离体器官及细胞水平研究环维黄杨星D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电生理机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CVB—D的药理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异莲心碱和人参皂苷Rb1的抗心律失常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炙甘草汤和心速宁及两者活性成分的抗心律失常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前言
第三章 材料和方法
    3.1 家兔左心室肌细胞的制备
    3.2 实验中所使用的溶液和试剂
        3.2.1 药品试剂
        3.2.2 实验中用到的溶液的配方
    3.3 离子通道电流和动作电位的记录方法
        3.3.1 锋钠电流的记录
        3.3.2 晚钠电流的记录
        3.3.3 L型钙电流的记录
        3.3.4 内向整流钾电流的记录
        3.3.5 延迟整流钾电流的记录
        3.3.6 动作电位的记录
    3.4 心室肌细胞钙瞬变的记录方法
    3.5 离体心脏心电图记录方法
    3.6 数据分析
第四章 结果
    4.1 药物的筛选
    4.2 异莲心碱的抗心律失常机制
        4.2.1 异莲心碱对锋钠电流的作用
        4.2.2 异莲心碱对ATX-II诱导增大的晚钠电流的作用
        4.2.3 异莲心碱对L型钙电流的作用
        4.2.4 异莲心碱对内向整流钾电流和延迟整流钾电流的作用
        4.2.5 异莲心碱对动作电位、早期后除极和晚期后除极的作用
    4.3 人参皂苷Rb1 的抗心律失常机制
        4.3.1 人参皂苷Rb1 对锋钠电流的作用
        4.3.2 人参皂苷Rb1 对L型钙电流的作用
        4.3.3 人参皂苷Rb1 对内向整流钾电流和延迟整流钾电流的作用
        4.3.4 人参皂苷Rb1 对动作电位和晚期后除极的作用
        4.3.5 人参皂苷Rb1 对缺氧-复氧情况下细胞内钙的影响
        4.3.6 人参皂苷Rb1 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的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
第五章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5)布托啡诺与芬太尼在经导管房颤射频消融术中的临床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经导管房颤射频消融术的疼痛管理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甘松新酮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甘松新酮对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甘松新酮对大鼠心室肌细胞瞬间外向钾通道电流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甘松新酮对大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离子通道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离子通道学在心律失常研究中的应用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7)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的数据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1.1 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品不良事件的区别
        1.1.2 药品不良事件研究的历史背景
        1.1.3 国内外药品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情况
        1.1.4 药品风险信号的概念和内容
        1.1.5 药品风险信号的研究方法
    1.2 国内外药品风险信号数据挖掘文献研究
        1.2.1 数据挖掘工作的早期探索
        1.2.2 医疗大数据的数据挖掘阶段
        1.2.3 数据挖掘未来发展方向
    1.3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不良事件监测
        1.3.1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研究的基本情况
        1.3.2 选择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1.4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数据挖掘研究内容
        1.4.1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挖掘数据库建立与研究
        1.4.2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数据挖掘研究
        1.4.3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数据挖掘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挖掘数据库建立与研究
    2.1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的来源与获取
        2.1.1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的来源
        2.1.2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的获取
    2.2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原始数据分析与提取
        2.2.1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原始数据条目分析
        2.2.2 提取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原始数据中变量并备份
    2.3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的清洗
        2.3.1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中重复报告的处理
        2.3.2 对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中核心变量缺失的处理
        2.3.3 对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中缺失值处理
        2.3.4 对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中异常值处理
        2.3.5 研究数据中ISR编码不同但报告内容相同或相近数据处理
    2.4 四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药名信息收集和处理
        2.4.1 常用药名信息的处理方式
        2.4.2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药名信息
        2.4.3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药名信息处理
    2.5 处理后的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集成
    2.6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库基本情况与检测
        2.6.1 数据库中基本信息查询
        2.6.2 查询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不良事件的基本信息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数据挖掘研究
    3.1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数据挖掘研究算法介绍和使用
        3.1.1 二乘二列联表与卡方检验
        3.1.2 报告比值比
    3.2 四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说明书不良事件信息汇总与研究
        3.2.1 四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说明书不良事件信息
        3.2.2 四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说明书不良事件风险信号研究
    3.3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重要不良事件风险信号研究
        3.3.1 重要不良事件定义
        3.3.2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重要不良事件风险信号数据挖掘结果
    3.4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特殊不良事件风险信号研究
        3.4.1 特殊不良事件定义
        3.4.2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特殊不良事件风险信号数据挖掘结果
    3.5 讨论
        3.5.1 通过对4 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说明书中的风险信号挖掘结果讨论
        3.5.2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重要不良事件风险信号研究结果讨论
        3.5.3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特殊不良风险信号研究结果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创新与展望
    4.1 全文总结
    4.2 本研究的创新
    4.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自拟益气养心方治疗心脾两虚型特发性室性早搏(缓慢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情况
        2.2 病例分组
        2.3 偏倚控制
        2.4 评价指标
    3 评价标准
        3.1 疗效指标评价标准
        3.2 安全性评价
    4 统计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病例完成情况
        5.2 基本资料分析
        5.3 疗效评价
        5.4 安全性评价
    6 讨论
        6.1 特发性室性早搏的中西医认识及防治现状
        6.2 自拟益气养心方的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7 研究结果分析
研究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 综述 特发性室性早搏的中西医认识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二 室性早搏Lown分级方法
附件三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9)美托洛尔联合其他药物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美托洛尔联合其他药物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写
致谢

(10)乌腺金丝桃正丁醇萃取物抗快速型心律失常物质基础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有关心律失常的中医文献述要
        1.1 古代文献对心律失常的认识
        1.2 心律失常的现代临证研究进展
    2.心律失常的西医学研究进展
        2.1 心律失常的分型
        2.2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2.3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2.4 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方法
    3.药材乌腺金丝桃的研究进展
        3.1 乌腺金丝桃的植物学特征
        3.2 乌腺金丝桃的药用研究
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乌腺金丝桃正丁醇萃取物抗快速型心律失常
        1 乌腺金丝桃正丁醇萃取物的提取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2.乌腺金丝桃正丁醇萃取物对乌头碱诱发大鼠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2.1 实验药物
        2.2 实验动物
        2.3 试剂
        2.4 实验仪器
        2.5 实验方法
        2.6 统计方法
        2.7 实验结果
        3.乌腺金丝桃正丁醇萃取物对氯化钙诱发的大鼠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统计方法
        3.4 实验结果
        4.第一部分实验总结
    第二部分 乌腺金丝桃抗心律失常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药材与药品
        1.2 实验仪器
        2.试验方法
        2.1 上柱前处理
        2.2 洗脱剂的选择
        2.3 装层析柱
        2.4 层析过程
        2.5 样品收集
        3.合并的8个流份,分别进行离体心脏灌流实验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统计方法
        3.4 实验结果
        4.再次硅胶柱层析
        5.应用HPLC检测组分
    第三部分 乌腺金丝桃抗快速型心律失常活性成分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统计方法
        4.实验结果
讨论
    1.乌腺金丝桃正丁醇萃取物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
    2.乌腺金丝桃抗心律失常作用的活性物质研究
    3.金丝桃苷抗快速型心律失常作用机制研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四、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形神一体观指导下的脉神同调法治疗室性早搏的临床与机制研究[D]. 王婷婷.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生脉定心汤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气阴两虚型)的临床观察[D]. 陈明仙.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环维黄杨星D抗心律失常作用及其电生理机制研究[D]. 张培.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4]异莲心碱和人参皂苷Rb1的抗心律失常机制[D]. 刘志沛.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5]布托啡诺与芬太尼在经导管房颤射频消融术中的临床效果比较[D]. 谷晓珂. 郑州大学, 2020(02)
  • [6]甘松新酮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应用基础研究[D]. 钱薇. 扬州大学, 2020(04)
  • [7]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的数据挖掘研究[D]. 周杨林.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8]自拟益气养心方治疗心脾两虚型特发性室性早搏(缓慢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美托洛尔联合其他药物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D]. 王思. 苏州大学, 2019(02)
  • [10]乌腺金丝桃正丁醇萃取物抗快速型心律失常物质基础及机制研究[D]. 闫东.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2(12)

标签:;  ;  ;  ;  ;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新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