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医院计量管理研究的探讨

关于开展医院计量管理研究的探讨

一、开展医院计量管理研究的讨论(论文文献综述)

苏闫兵[1](2021)在《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演进趋势与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从人文学科的视角,首先对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发展沿革和合作状况进行了分析,同时从主题演化和引文网络两个维度分析了该领域研究的演进趋势与发展脉络,进一步以学科交叉视角,定量揭示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科交叉的结构特征,以期对研究领域的演进趋势和发展脉络有更清晰的认识,为学者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多学科诊疗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国内外数据库收录的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论文为对象。数据来源国内数据:以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作为国内数据来源,分别检索肿瘤多学科诊疗相关论文题录数据,经融合去重、去除无效和不相关数据后,最终获得国内数据库论文题录数据4159条,每条数据包含标题、期刊、作者、机构、关键词、摘要等信息。国际数据:选取Web of Science(Wo S)的Science Citation Index-expanded(SCIE)和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为国际数据来源,检索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论文题录数据。每篇文献包含标题、作者、来源期刊、发表年份、摘要、关键词、作者地址信息、参考文献和被引频次等信息。研究方法1.文献调研法通过检索、调查、阅读和分析肿瘤多学科诊疗和科学计量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书籍和政策文件,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挖掘新的创新点,以求全面客观的梳理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发展的历史脉络、探索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科交叉的演化规律。2.科学计量学方法科学计量学是应用数理统计和计算技术等数学方法对科学活动的投入(如科研人员、研究经费)、产出(如论文数量、被引数量)和过程(如信息传播、交流网络的形成)进行定量分析,从中找出科学活动规律性的一门学科,本文利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分析了国内外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3.社会网络分析使用Pajek、VOSviewer和Gephi等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实现节点中心性分析、网络聚类分析等,并绘制网络图。4.引文分析法使用Histcite软件构建引文网络,利用Cit Net Explore实现引文网络可视化和聚类分析,并利用Pajek软件提取引文网络主路径。5.专家咨询法针对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向肿瘤学领域相关专家请教,对论文观点不合理之处及时改正,结合专家的意见和看法完成论文中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聚类的凝练。研究结果1.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领域的发展态势国际:1971年到2019年间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论文稳定增加,2006年以来,呈现指数式增长趋势;美国发文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地区,我国大陆国际论文2010年以后开始快速增长,但是发展速度与美国、英国和法国等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梅奥诊所、麻省总医院和法国的古斯塔夫鲁西研究所是影响力最高的科研机构;国际学术界关注度最高的是乳腺肿瘤、肺肿瘤、头颈部肿瘤和结直肠四种肿瘤;期刊分析发现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受到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Annals of oncology、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等高影响力期刊的广泛关注。国内:1983年到2019年,我国肿瘤多学科研究呈现稳定增长趋势,2009年到现在为快速发展期;合作网络指标和发文分析发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这八个医院不但自身影响力较为突出,而且在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科研合作中发挥着引领的作用;结直肠癌、肺癌和肝癌是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关注最多的癌症;精准医学、大数据、加速康复外科、新辅助治疗、免疫治疗、住院时间等是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近几年新增加的热点。2.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合作现状分析1971年到2019年间,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作者、机构和国家/地区三个层次合着率和合作规模均呈上升趋势;国家/地区合作论文被引频次要高于国内机构间合作论文,高于同机构作者合作论文,并且都要高于独着论文;科研合作研究的全球区域分布极不平衡,欧美发达国家之间合作最为密切,并处于国家/地区合作网络的核心,而我国大陆则处于网络的边缘位置,而且合作伙伴比较单一,与美国合作论文占到我国跨国/地区合作论文的60%以上;机构合作网络形成8个具有地理临近特征的聚类;机构和作者合作网络都呈现出明显的小世界网络特征。3.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发展脉络20篇领域内高被引论文中16篇发表在2006年及以前,并且有5篇关键论文与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没有直接关系;主路经分析发现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可以分为早期应用研究阶段,中期的学科团队结构、功能和组织实现的探讨阶段和最近的多学科团队决策的质量影响因素的探讨阶段;多学科诊疗的临床应用和效果评价一直是该领域关注的重点主题,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逐渐开始深入关注多学科团队的组织形式和决策效果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引文网络聚类分析发现6个规模较大的类团、规模最大的聚类关注乳腺癌、肺癌、结肠癌和结直肠癌等不同肿瘤的多学科诊疗组织构架、患者管理、诊断分期、治疗决策的制定和实施结果的评价以及多学科诊疗相关的政策方面的研究,其余5个规模相对较大的聚类中论文主题相对集中。4.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演化分析1971年到2019年间,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关键词不断增加、关注的主题不断扩展,继承关键词占比不断升高,领域内研究内容和研究主题不断丰富并且稳定性不断增加;主题演化分析表明,诊疗手段、姑息治疗和诊断方法是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近四十年来持续关注的主题;近十年来,精准医学和肿瘤心脏病学相关的主题受到科研人员的关注;主题的出现、成长、分化及转移分析发现,持续性的研究主题内容逐渐丰富和细化,如姑息治疗主题从最开始的疼痛管理在后期逐渐扩增了疲劳、抑郁、质量指标、护理质量、生活质量的评价等内容。5.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领域学科交叉研究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内学科交叉现象日渐显着,学科交叉网络的规模与学科交叉指数在时间序列上均持续增长,表明该领域涉及的学科越来越多;各个国家/地区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学科交叉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是相同时间段内,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跨学科程度差异并不明显;美国在不同学科方向均要领先于其他国家/地区,我国大陆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要局限于肿瘤学、外科学、内科学、胃肠病和肝病学和呼吸系统几个学科;肿瘤学、外科学、内科学和核医学与医学影像学等学科一直是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领域的主流方向。研究结论1.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发展较快,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国内外数据库论文发文趋势均显示,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论文2009年以后均进入快速发展状态,但是从国际数据库中国家/地区论文的分布分析发现,我国肿瘤多学科研究起步较晚,并且无论是发文量还是引文影响力,都与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机构发文和被引分析同样发现,美国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麻省理工总医院和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构均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相较于上述机构,我国一些实力雄厚的三级甲等医院在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术圈的影响力仍然偏低。2.科研合作日益受到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重视,但是全球分布不均研究结果显示,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作者、机构、国际/地区合作率和篇均作者、机构、国家/地区数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机构合作增加尤为明显,逐渐成为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主流合作方式。国家/地区合作分析发现,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领域合作主要分布在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之间,并且逐渐形成了以这些国家/地区为中心的合作网络,而我国大陆、土耳其和埃及等中低收入国家/地区合作论文数量较少而且处于国家/地区合作网络的边缘。3.肿瘤多学科团队的有效配置、组织和实施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结果显示,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从内容和时间维度上总体可以分为早期探索、肿瘤多学科团队结构、功能、组织实现的探讨和如何提高多学科团队决策质量三个阶段。多学科会议时间优先级的高低、患者的诊断和病理信息是否充分、需要讨论病例的数量、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的特征等均为多学科团队决策能否有效实施的影响因素。尽管目前缺乏充分的证据证明多学科诊疗可以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但是多学科诊疗的临床应用和效果评价一直是该领域关注的重点主题,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逐渐开始深入关注多学科团队的组织形式和决策效果的影响因素的分析。4.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内容逐渐丰富和细化,治疗手段和姑息医学是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主要内容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呈多样化发展,新的研究主题不断涌现,研究内容更加丰富。研究发现,从1971-2000年期间到2016-2019年期间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数量持续上升,研究热度明显提高,主题之间演化更加复杂;主流演化方向稳定发展并持续成为研究热点,新的研究主题和稳定的专业主题不断出现。“治疗手段”、“姑息治疗”一直是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的主题,受到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科研人员的持续不断的关注,而“精准医学”、“肿瘤心脏病学”作为领域的新出现的主题,部分学者开始聚焦相关问题,但是关注度仍然有待提高。5.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科交叉现象日渐显着,各国/地区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科分布差异明显学科交叉网络的规模在时间序列上持续增长,代表着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领域涉及的学科数量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学科交叉指数总体上也在持续增长,意味着该领域研究的学科交叉程度也在不断加深。总体上看,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发文量排名前20的国家/地区主要倾向于从肿瘤学和外科学这两个学科角度来研究肿瘤诊疗相关的问题。美国从不同学科对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重视程度都要领先于其他国家/地区。而其他国家,除了在肿瘤学和外科学的研究比较集中以外,英国在内科学、核医学与医学影像学、胃肠病和肝病学领域,法国在核医学与医学影像学和泌尿科学,意大利在核医学与医学影像学、胃肠病和肝病学和血液学等领域表现突出。我国大陆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涉及的学科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胃肠病和肝病学、医学研究与实验科学和呼吸系统,而其他学科研究比较薄弱。对策建议1.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推动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的顺利实施通过增加资金的投入来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进我国肿瘤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应当制定适当的政策,推动肿瘤多学科诊疗在我国各个省区的顺利实施。2.通过加强合作,促进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区域间协调发展一方面应当鼓励我国各区域之间积极开展跨区域多中心的合作研究,尤其是东部和西部的合作,以促进各区域肿瘤多学科诊疗质量的共同提高;另一方面,我们应当积极参与跨国/地区科研合作,寻求新的跨国/地区合作伙伴,加强与不同发达国家/地区之间的合作,取长补短,博采众长,尽可能地学习和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不断提高自身多学科诊疗的科研水平和实践水平。3.完善学科体系,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多学科诊疗学科体系,在强化固有学科方向的同时,加强对护理学、康复医学和临床心理学等医学领域学科和生物学、生物技术与应用微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材料科学、工程生物医学、数学与计算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等非医学领域学科的重视,从不同学科视角对肿瘤的诊疗进行研究,从而促进我国肿瘤诊疗决策质量的提高。主要创新点肿瘤多学科诊疗受到科研人员的大量关注,但还主要集中于临床诊疗实践和评价、多学科诊疗团队的构成等方面,缺乏对领域产生、发展、演化状况的分析,本研究将科学计量学指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主题战略图、引文网络主路径分析和学科交叉测度等方法有机结合,同时运用信息可视化方法更加直观、科学的展示领域合作网络、知识演化和学科交叉图谱,系统梳理了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现状、合作、演化脉络和学科交叉情况。研究不足与展望本研究以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论文为对象,对领域研究现状、合作、知识演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缺乏多学科团队成员学科构成和不同学科专家在团队中角色的深入探讨。下一步,我们将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对国内外肿瘤领域论文中作者添加主题标签,结合领域内专家建议,对作者的学科进行识别,探索不同国家/地区同一或者不同肿瘤诊疗团队成员的学科构成是否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访谈方法确定不同学科专家在肿瘤多学科团队中的角色定位。希望通过研究揭示肿瘤多学科团队专家学科构成的一般特征,为我国肿瘤多学科专家团队的组织实现提供参考。

管淑慧[2](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研究指明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王迪[3](2021)在《医疗安全角度下的医疗设备计量管理策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进步,大批高端医疗设备已经普遍被应用。由于医疗设备在医院日常诊疗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医疗安全角度下,文中探讨了医疗设备计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总结出一些对应的改进措施,希望能促进医疗设备计量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潘金鑫[4](2021)在《分级诊疗背景下智能医疗的服务模式与采纳模型研究》文中认为分级诊疗制度的提出旨在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提高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效率与效益。智能医疗服务的临床应用是现阶段解决我国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分布不均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助力分级诊疗制度实施的有效途径。但目前智能医疗服务存在着大量诱发医疗事故风险的潜在因素,例如用于开发的基础数据质量难以保证、算法偏见与过程“黑箱”、监管体系缺失等,导致在其推广过程中遇到了用户认知度不佳、采纳率低等问题。现有研究集中在智能医疗服务系统的构建、技术的提升优化、以及隐私伦理的保护策略等问题,对于智能医疗服务的用户采纳问题还存在较大研究空白,理论界和实践界都迫切需要相关研究进行科学的解释和引导,以推动智能医疗服务的扩散与发展。在总结医疗服务行业现状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本文围绕分级诊疗背景下智能医疗的服务模式和用户采纳问题展开研究。首先系统分析了平台型、产品型、资源整合型三种智能医疗服务模式;然后分别从患者、医生和医院三类主体的视角研究了影响智能医疗服务用户采纳的关键因素,构建了基于平台型智能医疗服务的患者采纳模型、基于产品型智能医疗服务的医生采纳模型、以及基于资源整合型智能医疗服务的医院采纳模型;通过网络爬取、问卷调查、专家小组等多种方式进行数据采集,并利用计量方程、结构方程模型、解释结构建模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最后结合智能医疗服务的发展现状和研究结论,进一步从政府、行业、市场三个层面探讨了促进智能医疗服务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分级诊疗背景下智能医疗服务模式研究。系统分析平台型、产品型和资源整合型三种智能医疗服务模式,深入探讨不同服务模式下患者、医生、医院三类主体之间的关系,对比分析了三种智能医疗服务模式的运营模式、发展现状以及国内外代表性服务等关键要素。(2)提出了基于平台型智能医疗服务的患者采纳模型。以患者采纳行为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双因素理论和服务质量理论提出相关研究假设,并结合患者疾病类型等决策特征构建智能医疗服务患者采纳模型。以在线问诊服务作为研究情境,采集好大夫在线网站上肿瘤内科和心血管内科的问诊数据,结合研究模型和假设选取数据变量。通过构建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别验证了服务质量、服务成本、服务多样性以及疾病类型对患者采纳平台型智能医疗服务的影响。(3)提出了基于产品型智能医疗服务的医生采纳模型。基于技术接受模型,从采纳转移的视角出发构建了智能医疗服务医生采纳模型。根据研究模型和常规采纳量表重新设计问卷题项,收集了484位医生的问卷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多组分析的方法对研究模型和假设进行检验,分析了移动医疗服务的使用经验和专业差异对于医生采纳智能医疗服务产品的影响。(4)构建了基于资源整合型智能医疗服务的医院采纳模型。对智能医疗服务医院采纳问题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基于技术-组织-环境框架对现有文献中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和分类,采用专家小组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利用解释性结构建模的方法分别构建了二、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智能医疗服务采纳模型,重点揭示了技术、组织、环境因素对于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采纳资源整合型智能医疗服务的影响机理。现阶段,智能医疗服务正在成为解决我国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分布不均问题的有效途径,患者、医生和医院对于智能医疗服务的广泛采纳是助力实现分级诊疗制度实施的重要突破口。总体来说,本文结合分级诊疗的政策背景在智能医疗服务的用户采纳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丰富了智能医疗服务领域的实证研究,为智能医疗服务的推广扩散和长远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实践参考。值得注意的是,用户采纳仅仅是智能医疗服务扩散的第一步,如何获取、处理和融合实际使用行为数据,为患者、医生、医院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智能医疗服务将会成为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段莉[5](2021)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老年抑郁症患病特点分析以及危险因素模型构建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而心理健康作为健康老龄化战略的重要内涵,始终是国内外精神心理卫生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抑郁症作为仅次于老年痴呆而成为严重危害老年人心理健康最常见的精神疾患,随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而趋于显着。但受确诊抑郁症筛选工具不同,样本来源、样本量、经济发展及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等因素影响,抑郁症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患病率的调查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同时考虑老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多不显着,消化、循环等躯体化症状往往会误导医生进行大量的内科检查,导致70%~90%的患者会被漏诊,甚至误诊。此外,居家养老仍是我国老人及其家庭的首选养老方式,但因“4-2-1”家庭模式、子女工作节奏加快及居住距离的拉长、空巢家庭的增加等因素的客观存在,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而以居家养老为主、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已成为主流模式。而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则成为为居家及社区老人提供医疗照护及心理照护服务的第一个窗口。由此,本部分研究即应用流行病学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现阶段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签约服务老人的抑郁症患病率及其患病特点。2、抑郁症作为严重危害老年人心理健康最常见的精神疾患,在老年群体中的患病率高达10%-20%,导致老人产生社交能力障碍、躯体活动减少、生活质量下降,并大大增加共患痴呆等疾病的风险。目前有关老年抑郁症疾病危险因素的基础研究和调查分析较多,主要集于临床疾病特征、心理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以及作用过程的研究。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老年抑郁症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并通过回归分析,明确了预测老年抑郁症病情及转归的相关变量。但少有研究将探索视角放在将多个实际发挥作用的研究变量同时纳入影响体系,构建老年抑郁症的危险因素模型。由此,本研究以姜乾金教授提出的心理应激系统模型为理论框架,在文献回顾及课题组讨论的方式,筛选预测变量,并确定研究工具。最后,基于决策树模型理论,结合生物、心理及社会学因素对受试老年群体抑郁水平的影响,构建老年抑郁症危险因素模型。3、重性抑郁障碍作为临床常见精神疾病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有超过3亿的患病群体,发病率近4.4%,且近十年来患者增速为18%,已成为15~29岁人群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抗抑郁药物的正确使用及成功治疗是抑郁症患者减少残疾、预防疾病复发以及提高生活质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鉴于临床仍有大量患者对抗抑郁制剂的治疗反应不敏感或无反应,多数学者还在致力于开发非典型抗抑郁药物、中药/植物制剂,并不断探索与发现新的药物治疗靶点,或从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的角度探求抑郁症临床治疗效果提升的新途径。其他学者还根据抗抑郁药物的应用情况,通过分析可接受性、耐受性、药物不良反应以及药物对脑结构与功能改变等观察指标,对比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由此,学者们以重性抑郁障碍和(或)药物治疗为研究主题,从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标准、药物治疗、心理社会干预及效果探讨等方面开展了大量临床及基础研究,并在有影响力的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质量有所提高,论文数量也呈逐年增长趋势。本研究即应用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分析重性抑郁障碍药物治疗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并探讨该研究主题的主要知识结构变化及主题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制定抑郁症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研究方法:1、第一部分研究是应用大样本流行病学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的全科/家庭医生,存在签约服务关系老年居民抑郁症的患病率及患病特点。研究所选老年受试群体来自辽宁省6个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体共发放问卷826份,有效回收656份(有效回收率79.42%)用于统计分析。其中,男性204例(31.1%),女性452例(68.9%)。2、第二部研究是基于上述流行病学调查样本取样过程,同时自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门诊,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抑郁症受试群体完成问卷调查。具体共发放问卷936份,有效回收737份(有效回收率为78.74%)用于统计分析。其中,男性213例(28.9%),女性524例(71.1%)。之后,基于决策树模型的统计分析方法,构建老年抑郁症的危险因素模型。3、第三部分文献计量分析的研究,是自Pub Med数据库中提取2001-2018年间有关重性抑郁障碍及药物治疗的相关文献。具体应用“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Depressive Disorder,Major”以及“Drug therapy”/“Antidepressive Agents”主题词检索的方法,分三个年段(6年/阶段)导出文献检索结果,并综合应用书目共现分析、双聚类分析、战略坐标分析及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对MDD药物治疗的主题趋势及知识结果进行探究。结果:1、第一部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分别用MINI、GDS、HAMD对656位受试老年社区居民进行筛查分析后发现,三种工具所对应老年抑郁症患病率的结果分别为20.7%,22.4%以及20.6%。进一步卡方检验分析发现户口类型、婚姻状况、子女情况、居住方式、本人曾有精神疾病史、慢性疾病病史、职业类型、工作性质、本人经济收入、本人对经济收入的满意度、体育锻炼及饮食习惯,共12个变量是影响老年抑郁症患病率的显着性因素(P<0.05)。2、第二部分老年抑郁症危险因素模型构建的研究结果显示,对737位老年受试群体的抑郁情况进行调查以及回归分析发现,户口类型、子女情况、精神疾病个人病史、老年人生活事件、睡眠质量、艾森克人格分型、低挫折的非理性信念、躯体化症状、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家庭功能及社会功能障碍、心理弹性坚韧、力量与乐观维度评分是影响老年人罹患抑郁症风险的显着因素。基于决策树模型理论所构建的老年抑郁症危险因素模型进一步确认,社会功能障碍,躯体化症状为轻度及以上、非理性信念低挫折耐受维度评分≥22分、睡眠质量差、心理弹性量表力量维度评分<26分、老年生活事件量表≥65分、心理弹性量表乐观维度得分<14分,以及神经质人格(抑郁质/胆汁质人格特质)特点可作为预测老年抑郁症的危险因素。统计检验该模型的分类正确判断率为89.45%;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10%、92.17%、81.94%、92.73%;ROC曲线下面积及95%可信区间为0.951(0.934-0.968)。3、第三部分文献计量分析结果显示,2001-2006年,2007-2012年,2013-2018年,自Pub Med数据库检索到以MDD药物治疗为研究主题的相关文献数量分别为1577篇、2680篇、2848篇。战略坐标分析结果显示,2001-2006年未开发或研究不成熟的主要主题聚类是抗抑郁药物在病理生理学、神经内分泌学和神经生物化学方面作用机制的分析。这些主题在2007-2012年被抗抑郁药(辅助或未辅助心理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抗抑郁药物的不良反应机理,以及基于脑影像学对抗抑郁药的临床疗效的分析所替代。之后,在2013-2018年,又被新型抗抑郁药物临床疗效分析,对有高危自杀风险MDD患者的早期识别及预防性干预,应用基因或生物标记预测抗抑郁药物的治疗反应及临床疗效所替代。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结果发现,抗抑郁药物(antidepressive agents)、第二代/不良反应(second-generation/adverse effects)、重性抑郁障碍/代谢(depressive disorder,major/metabolism)、心理治疗/方法(psychotherapy/methods)、脑(结构与功能)/药物作用(brain/drug effects)等主题词被认为是2007-2012年和2013-2018年的新兴研究热点。结论:1、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签约服务老年居民的抑郁症患病率较高,即应用MINI、GDS及HAMD筛查老年抑郁症的患病率分别为20.7%,22.4%以及20.6%,该老年群体心理卫生健康问题应受到政府职能部门以及(精神)医疗卫生机构的密切关注。2、躯体化症状轻度及以上、个人阳性精神疾病病史、应激性生活事件多、睡眠质量差、神经质人格类型、低挫折耐受的非理性信念得分高、社会及家庭功能障碍是增大老人罹患抑郁症的危险因素,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高、心理弹性较好则是降低老年抑郁症发生风险的保护性因素。3、基于决策树模型理论所构建的老年抑郁症危险因素模型,包括的危险因素变量为社会功能发生障碍、躯体化症状显着、高应激生活事件水平、心理弹性水平低、非理性信念低挫折耐受水平高、睡眠质量差、神经质人格。统计分析显示,该模型性能良好,可用于临床、社区等卫生机构内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筛选。4、研究所分析目前尚未开发或研究不成熟的主题聚类内容,以及新兴研究热点有助于临床及基础研究人员明确抑郁症药物治疗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拓展思路寻找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同时也为后续开展老年抑郁症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马成群,毛一荐,郭宇峰,郭海涛,王子洪,廖婧容[6](2021)在《探索本院医学计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文中指出本院三级计量站建成十几年,基本能保障医院医学装备的安全可靠,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计量工作的不断更新和发展。通过对本院医学计量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了目前本院医学计量工作中存在的几个较突出的问题,例如:重视程度不够,人才匮乏、缺乏系统规范培训,计量标准配备不足,台账管理不规范。接着针对这些问题,从加强重视程度、专业人才培养、扩增检测标准与区域化联合、融合5G通信技术加快信息化建设几个方面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措施。此文为提升本院医学计量管理质量和水平提供了可参照的办法,有助于促进本院医学计量工作的不断发展。

翁飞,肖文龙,肖玉娟,姚洪生[7](2020)在《关于医疗机构开展实验室认可必要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医疗机构开展实验室认可的必要性。方法以湖北省内11家三甲医院为调研对象对计量检测工作的现状进行调研,通过电子邮箱向调研对象发放电子调研问卷,问卷内容包括计量检测工作开展范畴、存在的问题、完成情况、主观意见反馈四个部分,收集调研问卷后,剔除无效问卷,针对有效问卷进行结果统计、分析。结果被调研的11家医院中获得有效问卷9份,有效回收率为81.82%;9家医院中开展了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临床高风险设备、实验室设备、辐射源相关大型设备这四类设备的计量检测工作分别占比100.00%、77.78%、88.89%、22.22%;在开展医疗设备计量检测工作中主要存在的四类问题:工作人员不了解校准报告中参数含义,占比23.08%;缺少校准报告结果确认工作,占比23.08%;需要计量检测医疗设备种类数量多,占比21.05%;计量检测工作开展比较被动,占比10.53%;并且在2017年-2019年这三年间只有少部分的医院计量检测工作完成率超过90%。结论医疗机构开展实验室认可可以解决当前医疗设备计量检测工作中存在的大部分问题,从而保障医疗设备的安全有效使用。

武瑞[8](2020)在《护理管理研究的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了解目前护理管理论文的发文现状、基金资助、作者人数、机构分布、地区分布、引文应用等情况,本研究运用文献计量方法整体、系统地分析我国12种护理期刊及WOS数据库收录的护理管理论文,并利用可视化技术呈现护理管理研究的作者、机构合作情况及研究热点,为我国护理科研人员开展护理管理研究提供参考。数据来源:中文数据:以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为依据,选取其纳入的12种护理核心期刊2012年—2019年刊载的护理管理论文3515篇,以下简称中文护理管理论文。外文数据:将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选取其在2018年—2019年收录的2486篇护理管理论文,以下简称WOS收录的护理管理论文。方法:1.文献计量学方法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将目标文献分解为载文量、期刊分布、基金来源、论文性质、科研设计、统计学方法应用、作者地区及机构分布、引文信息等观察变量,利用Excel表格将各变量编码并逐条记录后进行汇总分析。2.内容分析方法根据研究领域专家共识,通过阅读目标文献内容,提取研究主题并分析。3.可视化研究方法利用Cite Space 5.6.R2可视化软件呈现2012年—2019年中文护理管理论文的作者、机构合作情况及研究热点分布,并生成2018年—2019年WOS数据库收录的护理管理论文的关键词可视化图谱,了解国际上护理学者关注的护理管理热点方向。结果: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显示:2018年—2019年12种护理期刊共刊载中文护理管理论文3515篇,包括基金论文1864篇,非基金论文1651篇,载文量虽下降但基金论文比有所提高,两年为0.530。WOS收录护理管理论文2486篇,其中中国作者发表的论文有181篇(基金论文120篇,非基金论文61篇),基金论文比逐年上升,两年为0.663;外国作者发表的论文有2305篇(基金论文1013篇,非基金论文1292篇),基金论文比逐年上升,两年为0.439。其中,《中华护理杂志》基金论文比最高,为0.785,其次为《现代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杂志》,分别为0.585和0.571。WOS收录的中国作者护理管理论文分布于35种期刊,以JOURNAL OF NURSING MANAGEMENT发文量最多,达41篇;WOS收录的外国作者护理管理论文分布于91种期刊,以JOURNAL OF NURSING MANAGEMENT发文量最多,达280篇。中文护理管理论文以单项基金资助为主,获省级基金资助最多;WOS收录的中国作者护理管理论文获得的单项基金资助以院(校)级为主;WOS收录的外国作者护理管理论文获得的单项基金资助也以院(校)级为主。中文护理管理论文研究性质以量性研究为主(77.15%),其次是综述类研究(14.45%),研究类型以调查研究为主(41.08%),统计学方法运用以统计推断为主(66.80%)。WOS收录的中国作者护理管理论文研究性质以量性研究为主(85.64%),质性研究次之(8.29%),研究类型以调查研究为主(86.74%),统计学方法运用以统计推断为主(79.01%)。WOS收录的外国作者护理管理论文研究性质以量性研究为主(57.74%),质性研究次之(23.77%),研究类型以调查研究为主(70.37%),统计学方法运用以统计推断为主(52.67%)。中文护理管理论文作者以4人合作为主,合作度与合着率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WOS收录的中国作者护理管理论文以≥7人合作为主,合作度与合着率均高于中文护理管理论文;WOS收录的外国作者护理管理论文以4人合作为主,合作度与合着率均低于中文护理管理论文。从机构数量来看,中文护理管理论文作者来自同一机构居多;WOS收录的中国作者护理管理论文作者来自4个及以上机构居多;WOS收录的外国作者护理管理论文作者来自2个机构居多。从机构性质来看,中文护理管理论文作者机构以医学院校附属医院为主(50.72%);WOS收录的中国作者护理管理论文作者机构以医学院校为主(83.98%);WOS收录的外国作者护理管理论文作者机构以医学院校为主(75.53%)。中文护理管理论文作者分布于32个地区,发文量排在前六位的地区是北京、上海、湖北、江苏、浙江、广东;WOS收录的中国作者护理管理论文分布于21个地区,发文量排在前五位的地区是台湾、北京、香港、湖北、四川;WOS收录的外国作者护理管理论文分布于73个国家,发文量排在前五位的国家是美国、澳大利亚、韩国、加拿大、英国。中文护理管理论文的作者学历以本科为主(40.51%),中级职称作者所占比例最大(36.87%)。从引文数量来看,中文护理管理论文引文量逐年递增,篇均引文量为18.63条,其中基金论文篇均引文量(19.25条)高于非基金论文(17.94条),明显低于WOS数据库收录的中国作者护理管理论文(40.51条)。中文护理管理论文引文语种以中文为主,引文类型以期刊为主。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中文护理管理论文形成以刘义兰、胡德英、施雁、吴欣娟、汪晖为核心的五个合作团队。作者以同一机构内合作为主,不同机构作者间联系较少,独立机构较多,积极、广泛的机构间合作有待加强。从合作机构的地区分布来看,同一区域机构内合作占多数,跨地区机构尚未形成研究合力。对中文护理管理论文关键词进行分类汇总后总结出三大研究热点,护理质量管理集中在品管圈、优质护理、满意度等方面;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关注专科护士、临床护士、低年资护士、护士长等对象,侧重于研究培训、核心能力、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等内容;护理安全管理涉及手术室、ICU、急诊等科室,研究内容集中在患者安全、不良事件、跌倒、风险管理等方面。对WOS收录的护理管理论文关键词进行分类汇总后总结出三大研究热点,护理质量管理集中在intervention、evaluation、access、evidence-based design等方面;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关注nursing leadership、job loneliness、job satisfaction、competency等内容;护理安全管理的研究内容集中在patient safety、accidental fall、risk factor等方面。结论:护理管理科研发展趋势整体向好,护理管理论文质量有所提高;护理管理研究领域合作日趋紧密,作者地区、机构分布不均;护理管理研究内容扎根临床一线,热点研究方向呈现多样化。

林夏[9](2020)在《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在我国DRG支付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构建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模型并研发一套具有较强应用价值的绩效评价工具,系统的梳理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影响因素并分析影响因素的层级关系、作用路径以及核心因素等,以期为我国DRG支付制度改革进程中三级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支撑,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同时为三级公立医院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效率、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提供有益参考。【方法】(1)文献分析法。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对医师绩效评价的理论、概念、方法、对象分类、指标体系、模型构建等内容进行总结、为后续的的研究设计提供依据。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医师绩效评价相关研究进可视化分析。(2)二手数据收集法。提取北京3家(93个)、沈阳2家(36个)、济南2家(40个)三级公立医院骨科和心内科主诊组主诊医师绩效相关数据。a.半结构化访谈。选取DRG支付制度改革三个试点城市北京2家、沈阳2家、楚雄2家共6家医院,每家医院选择一定数量的临床医生和管理者,以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管中心、国家DRG质控中心、云南省DRG专业委员会相关管理者共30人进行半结构化访谈。(3)专家咨询法。研究成立了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管中心相关专家、高校相关领域研究者、三级公立医院管理者、主诊医师在内的专家小组,共20人,承担了本研究全部流程的专家咨询工作,并通过层次分析等对指标进行降维和确定权重。(4)数据分析法。采用决策试验和评价实验室法和解释结构模型,邀请专家组6名专家对26个影响因素作用矩阵进行打分,通过matlab进行矩阵计算,构建影响因素递阶结构模型。对北京3家(93个)、沈阳2家(36个)、济南2家(40个)三级公立医院骨科和心内科主诊组主诊医师绩效相关数据,采用决策树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1.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理论模型构建(1)DRG支付制度下我国三级公立医院的发展战略为:坚持政府办医的公益性,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主要提供医疗急危重症、疑难杂症的诊疗及服务,重点发挥在医学科学、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引领作用。逐步落实三个转变,即“在发展方式上,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管理模式上,从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在投资方向上,从投资医院发展建设向扩大分配转变”。(2)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的关键问题分析结论为,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应以医疗质量为基础,评价内容应充分结合主诊医师岗位职责及特点,同时绩效评价应纳入基于DRG的绩效评价指标。(3)以上述研究结论为导向,研究明确了财务、外部业务、内部客户、学习成长四个维度的具体绩效目标。同时对绩效评价指标以及评价结构的应用分析,最终构建我国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的理论框架。2.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工具的研发(1)DRG支付制度下医师绩效评价的特点为:一是应加强医疗质量监督力度,提高非预期死亡(低风险组死亡率)指标的权重等。二是为防止不收重患的情况发生,可将DRG入组率纳入评价指标。三是为了防止分解住院提高给付,可提高非计划性30天再入院率的指标评价权重。四是重点病历病案首页填写的准确率、疾病入组错误率纳入绩效评价指标。五是通过提高临床路径的入径率、出径率和变异率等指标的权重提高临床路径的管理水平。六是纳入基于DRG的绩效评价指标。七是加强对医患关系的关注力度。(2)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7个一级指标(1.医疗费用、2.满意度、3,医疗质量、4.医疗效率、5.业务能力、6.管理能力、7.科研与带教)、13个二级指标(1.费用消耗指数、2.患者满意度、3.低风险组死亡率、4.非计划30天再入院率、5.甲级病案率、6.时间消耗指数、7.CMI、8.DRG组数、9.新技术使用及推广、10.主诊组的管理情况、11.文章发表、12.申请课题、13、带教情况)。指标的整体Cronbachα系数值为0.856,S-CV/Ave=0.96,KMO检验值为0.687,指标的信度、效度均较好。3.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分析(1)研究从个医疗技术人才培养、环境、个人特质三个层面提取出从宏观到微观共26个绩效影响因素,构建了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建框架模型。(2)区域经济、地理位置和医保支付制度是我国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体系中作用最大,也是其他影响因素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最容易受其他因素影响的因素分别为工作满意度,其次是工作压力和收入水平,这三项因素同时也是中心度得分最高的因素。影响因素的层次为,第1层:主诊组的结构、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第2层:主诊组的设置模式、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第3层: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医疗卫生资源、医院规模结构、医院战略和文化、医院收入和支出结构、医院的绩效和薪酬制度、科室的规模结构、医师职业精神、知识结构、家庭支持、收入水平;第4层:区域人口、医保支付制度、科室的类别、性别、年龄。第5层:地理位置、区域经济。(3)通过决策树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样本数据正确拟合的准确率达到93.12%,拟合效果较好。对主诊医师绩效影响的最关键因素分别是区域经济,其次为医师的收入水平,再次为年龄、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同时、医院的发展战略、医院的绩效制度、主诊组的管理模式、主诊组的人员结构等,均对医师的绩效结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结论】1.研究构建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理论模型,模型以DRG支付制度下我国三级公立医院发展战略为导向,对绩效评价的关键问题、四维度的具体绩效目标、绩效评价的原则、应用等绩效评价全流程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对于后续评价工具的开发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对我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通过系统的文献综述以及DRG支付制度改革对医师绩效评价指标的影响分析,本研究开发了绩效评价工具。该工具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相较于传统的医师绩效评价工具,更加适用于我国DRG支付制度改革的大环境,使用的评价主体也更加具有针对性。3.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较为关键和重要的因素包括区域经济、地理位置、医师收入水平、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和年龄。同时医院的发展战略、医院的绩效制度、主诊组的管理模式、主诊组的人员结构等,均对医师的绩效结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创新与不足】1.研究创新(1)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模型模型以DRG支付制度改革为背景,三级公立医院发展战略为导向,大健康理念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的新要求为基础,紧随医改进程和时代发展、较为符合我国医院管理实际情况,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创新性。(2)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工具评价工具针对我国三级公立医院以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为主的功能定位,提高了的CMI以及医疗质量的指标权重;针对DRG支付制度下医师绩效评价的特点,指标纳入了非计划30天再入院率,甲级病案率和新技术的使用和推广情况。针对主诊医师岗位职责及要求,指标纳入了主诊组的管理情况,科研和带教等指标。该评价工具与以往的研究相比,评价方向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主体更加聚焦,指标的选取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价值。(3)绩效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构建了包含了从区域经济等宏观因素到个人特质等微观因素在内的影响影响因素理论框架,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分析了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相较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更加的系统、全面以及符合我国国情。将机器学习的方法引入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相较于结构方程模型等传统的统计方法,决策树对于数据的分布以及样本量的的限制较少,分析结论更加精确,也同样具有较强的层次性。2.研究不足(1)指标体系内绝大部分为结果指标,过程指标较少,对于医生诊疗行为的评价力度较弱。(2)在基于决策树的绩效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中,研究采用了方便抽样法,抽取了北京、沈阳、济南。但是三个城市均位于北方地区,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数据偏倚。

陶思羽[10](2020)在《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在研判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形势环境和搭建其管理模式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围绕管理模式的关键组件分析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管理运行现状,建立一套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评价模型,为选取典型案例研究进行效果检验提供依据;探究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对医保方、医院方、医务人员方、患方四类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实证评估公立医院内部开展精细化管理模式的成效;分析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方法】1、文献计量分析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灰色文献的共词分析、聚类分析和可视化分析等界定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内涵,搭建本研究理论分析平台和框架。2、实证研究法(1)典型案例研究法。根据文献研究、专家咨询和现场调研,选取28家来自灰色文献的医保精细化管理典型医院和17家来自广东省广州市、福建省三明市、湖北省武汉市、枝江市、荆门市和四川省南充市现场调研的开展医保精细化管理的公立医院,收集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实践的相关制度文件、精细化管理措施、医保运行数据、智能审核数据、患者费用、医保管理资源配置等资料进行案例研究。(2)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75名医保科工作人员和1242名医务人员关于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感知、工作满意度等情况。(3)关键知情人访谈。通过文献研究、选题小组讨论、专家咨询等确定访谈提纲,访谈了来自17家公立医院的高层管理人员、医保科及相关职能科室的科主任和医保联络员共56人,内容涵盖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建设、对医保精细化管理的认识、管理成效、现存的问题及建议等。3、专家咨询法邀请对医院医保管理研究有丰富经验的学者、医保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及医院领导共30人召开专家咨询会,对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相关因素进行筛选和采集评分数据。4、分析方法利用文献计量分析、内容分析法等构建研究理论框架,界定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内涵。基于扎根理论的多案例分析法、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和结果分析管理运行现状。基于多准则模糊评价法构建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评价模型,通过典型样本的纵向比较和典型样本与对照组的横向比较,论证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实施效果。【结果】1、界定了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内涵是一种在精细化管理理念指导下建构起来,由符合新形势的医保管理职能定位、组织结构、医保管理流程、医保管理制度、医保管理工具组成的,具有稳定的内部结构和良好的运行机制的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管理系统,以高标准、高效果和高质量的实现医保精细化管理目标;并构建了内涵关键管理要素和逻辑关系的管理模式理论框架。2、梳理了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的运行现状,发现全国各地已有公立医院开展了一定的医保精细化管理实践探索,其中各院在组织结构、流程改造、管理制度建设、精细化管理工具应用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为本模型评价和模式优化等奠定基础。但是各自重点和方向不一,未建立起系统的院内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3、构建了一套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评价模型,说明了对于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而言管理理念、管理目标和管理人员可以看做是动因因素(R1=0.963;R4=0.502;R2=0.418);组织构架、管理流程、管理制度、管理工具和运行机制可以看做是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结果因素(R5=-0.823;R3=-0.532;R7=0.207;R8=0.198;R6=0.124);从因素的中心度来说,管理理论、管理目标和管理人员是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中的三个至关重要的因素(P4=24.039;P1=23.443;P2=22.619)。4、模型评价表明开展医保精细化管理,医院的医保基金风险发生概率和医保基金实际扣减金额从2015年1月到2019年7月的整体变化呈下降趋势,风险概率从30%下降至7%,医保基金实际扣减金额从2015年月度平均的186.71万元下降至2018年的77.11万元;医院DRGs组数从580组增长至689组,DRGs病组权重大于1的病例数持续上升、权重小于0.5的病例数下降,CMI值从0.83增长至0.99,时间消耗指数从1.1下降至0.94,费用消耗指数从1.05下降至0.87,低风险死亡率从0.31%下降至0.1%;院内的医保精细化管理对提高医务人员认识、满意度、行为规范有一定的积极影响(P<0.05);有利于提高患者收益水平和就医满意度(P<0.05)。【结论】1、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内涵是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内涵,是指一种在精细化管理理念指导下建构起来,由符合新形势的医保管理职能定位、组织结构、医保管理流程、医保管理制度、医保管理工具组成的,具有稳定的内部结构和良好的运行机制的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管理系统,以高标准、高效果和高质量的实现医保精细化管理目标。2、公立医院医保管理面对复杂的新形势,院内医保管理需要明确作为医、保、患三方的沟通纽带,医保基金的守护者和医院发展的指挥棒的功能定位,建立精细化管理模式,才能更好的扬长避短、应对新形势的机遇与挑战。3、目前我国已有医院开展医保精细化管理实践探索,为建立起系统的院内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及测量评价奠定了基础。4、在构建的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评价工具及模式因素关系模型中,医保精细化管理理念、管理目标和管理人员可以看做是动因因素,其中管理理念因素对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管理人员、管理目标;组织构架、管理流程、管理制度、管理工具和运行机制可以看做是结果因素,其中管理流程因素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组织架构、管理工具;从因素的中心度来说,管理理论、管理目标和管理人员是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中的三个至关重要的因素。5、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能促进医院医保基金风险防控,但目前在医保政策制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能促进医院学科能力发展;医保精细化管理能进一步规范医生行为,但还需要进一步改革运行机制以赢得医生认可和提高满意度;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能进一步保障患者权益,减轻患者疾病经济负担。6、当前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构建中还存在忽视精细化管理理念、模式设计的系统性不完整、管理策略与公立医院社会目标和内部发展目标不一致、组织构架和部门沟通协调需进一步优化、缺乏全流程精细化管理等问题。【创新与不足】1、创新之处研究视角的创新:本研究从管理模式构建和优化的角度出发,关注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管理在形势复杂、机会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之下应满足实践需要和科学理论支持的管理模式发展。从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关键组件的角度提出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优化策略。研究思路的创新:本文以精细化管理理论、激励相容理论、内部控制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现代组织理论等经典理论为依据,在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构建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理论框架,为开展实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确定提供了支撑。方法学的创新:本研究利用文献计量、文本分析法和质性研究法等分析专家咨询、关键知情人访谈结果,科学界定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内涵、搭建理论框架、总结运行现状和科学发现实践中的问题。利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搭建评价模型和管理成效分析。应用性的创新:本研究梳理和分析了目前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管理模式实践情况,构建了适应新形势的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管理新模式,为我国公立医院构建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提供了指导。2、不足之处在实证数据的收集方面,受各地不同医保政策、支付方式、地方财政实际水平的影响,各院所执行的医保政策、面对的医保防控风险和配套的信息化水平、信息系统存在差异,导致部分医院的比较存在差异。在研究的资料内容方面,所进行的医保数据量化分析基于可识别的风险,有些隐藏于深处的“隐形”风险无法识别并纳入分析。作为本研究分析证据的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是一种主观感知和判断,数据的客观性可能存在一定局限。另外,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影响,本研究在公立医院实地调研的样本范围和现场调研内容受到影响,虽然研究已通过大数据进行规避,但希望待疫情结束后通过继续调研提高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和全面性。

二、开展医院计量管理研究的讨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展医院计量管理研究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演进趋势与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1 肿瘤多学科诊疗的发展概况
        1.2.2 科学计量学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1.3.1 研究方法
        1.3.2 分析工具
    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1.5 论文框架
    1.6 论文创新点
2 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历史脉络分析
    2.1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2.2 结果分析
        2.2.1 引文网络总体分析
        2.2.2 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关键知识基础
        2.2.3 引文网络主路径分析
        2.2.4 引文网络聚类分析
    2.3 讨论和小结
3 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态势分析
    3.1 数据处理和研究方法
        3.1.1 数据处理
        3.1.2 分析方法
        3.1.3 相关指标
    3.2 结果分析
        3.2.1 国际数据库论文年度分布
        3.2.2 国际数据库论文国家/地区分布特征
        3.2.3 国际数据库论文机构分布特征
        3.2.4 国际数据库论文作者分布特征
        3.2.5 国际数据库论文期刊分布特征
        3.2.6 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不同肿瘤分布特征
    3.3 讨论和小结
4 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论文合作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4.1.2 合作类型
    4.2 结果分析
        4.2.1 研究论文合作率变化趋势
        4.2.2 合作规模分析
        4.2.3 不同合作类型引文影响分析
        4.2.4 国家/地区合作网分析
        4.2.5 科研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4.2.6 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4.3 讨论和小结
5 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演化分析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5.1.1 研究方法
        5.1.2 数据预处理
        5.1.3 研究时区划分和关键词阈值的选择
    5.2 结果分析
        5.2.1 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演进覆盖动态分析
        5.2.2 不同时区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分析
        5.2.3 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动态演化路径分析
    5.3 讨论和小结
6 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现状、趋势与热点分析
    6.1 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6.1.1 数据来源
        6.1.2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6.2 结果分析
        6.2.1 国内数据库发文趋势分析
        6.2.2 国内数据库论文机构分布和合作分析
        6.2.3 国内数据库论文作者分布和合作分析
        6.2.4 国内数据库论文期刊分布
        6.2.5 不同肿瘤多学科诊疗相关论文的时间趋势分析
        6.2.6 国内数据库论文主题聚类和热点分析
    6.3 讨论和小结
        6.3.1 当前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6.3.2 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机构之间合作深度有待加强
        6.3.3 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科研团队初步形成,但跨团队合作尚需深化
7 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科交叉及国家/地区差异动态演化
    7.1 研究方法
    7.2 结果分析
        7.2.1 学科整体状况分析
        7.2.2 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科交叉测度的数据构建及测度
        7.2.3 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国家/地区学科交叉程度差异分析
    7.3 讨论和小结
8 讨论与结论
    8.1 研究结论
        8.1.1 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发展较快,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
        8.1.2 科研合作日益受到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重视,但是全球分布不均
        8.1.3 肿瘤多学科团队的有效配置、组织和实施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8.1.4 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内容逐渐丰富和细化,治疗手段和姑息医学是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主要内容
        8.1.5 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科交叉现象日渐显着,各国/地区学科分布差异明显
    8.2 对策建议
        8.2.1 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推动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的顺利实施
        8.2.2 通过加强合作,促进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区域间协调发展
        8.2.3 完善学科体系,促进不同学科交叉融合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3 结束语

(3)医疗安全角度下的医疗设备计量管理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浅谈医疗设备计量管理的相关作用
    1.1 医院设备计量管理工作范围
    1.2 医疗设备计量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医疗管理质量
    1.3 医疗设备的计量管理工作能实现医疗设备的日常监管规范
2 医疗设备计量管理工作面临的各种问题
    2.1 专职程度低
    2.2 临床科室无法有效配合
    2.3 缺乏完善的医疗设备计量管理制度
    2.4 质量管控不到位
    2.5 医院计量管理部门职能太小
3 医疗安全角度下的医疗设备计量管理改进策略
    (1)医院领导应高度重视计量管理工作。
    (2)加强计量器具的使用管理与保养维护。
    (3)实现组织人员的专职化。
    (4)完善医院的计量监管制度。
    (5)建立信息化医疗设备管理系统。
    (6)计量检定与质量管控紧密结合。
4 结束语

(4)分级诊疗背景下智能医疗的服务模式与采纳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智能医疗相关研究
        1.2.2 智能医疗服务相关研究
        1.2.3 智能医疗服务采纳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总结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章节安排
        1.4.1 研究思路
        1.4.2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分级诊疗背景下智能医疗服务模式研究
    2.1 平台型智能医疗服务模式
    2.2 产品型智能医疗服务模式
    2.3 资源整合型智能医疗服务模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平台型智能医疗服务的患者采纳模型研究
    3.1 问题分析
    3.2 研究理论基础
        3.2.1 双因素理论
        3.2.2 服务质量理论
    3.3 智能医疗服务患者采纳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3.4 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3.4.1 数据收集与变量定义
        3.4.2 数据预处理与描述性统计
        3.4.3 模型估计与实证结果
        3.4.4 稳健性检验
    3.5 结果讨论与启示
        3.5.1 实证结果讨论
        3.5.2 理论启示
        3.5.3 实践启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产品型智能医疗服务的医生采纳模型研究
    4.1 问题分析
    4.2 研究理论基础
        4.2.1 技术接受模型
        4.2.2 采纳转移理论
    4.3 智能医疗服务医生采纳模型构建及假设提出
        4.3.1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假设
        4.3.2 基于采纳转移视角的假设
        4.3.3 专业差异的调节作用假设
        4.3.4 研究模型的构建
    4.4 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4.4.1 问卷开发
        4.4.2 数据搜集
        4.4.3 测量模型分析
        4.4.4 测量不变性评估
        4.4.5 结构模型分析
    4.5 结果讨论与启示
        4.5.1 实证结果讨论
        4.5.2 理论启示
        4.5.3 实践启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资源整合型智能医疗服务的医院采纳模型研究
    5.1 问题分析
    5.2 智能医疗服务医院采纳的影响因素识别
    5.3 解释结构建模法和MICMAC分析步骤
    5.4 智能医疗服务医院采纳模型构建
        5.4.1 数据收集
        5.4.2 智能医疗服务医院采纳的解释结构建模过程
        5.4.3 MICMAC分析结果
    5.5 结果讨论与启示
        5.5.1 实证结果讨论
        5.5.2 理论启示
        5.5.3 实践启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分级诊疗背景下促进智能医疗服务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6.1 促进智能医疗服务发展的政府政策建议
        6.1.1 设立基层医疗机构专项扶持基金
        6.1.2 创新智能医疗产品审评审批制度
        6.1.3 完善智能医疗法律体系与责任划分
        6.1.4 加大智能医疗服务宣传力度
    6.2 促进智能医疗服务发展的行业对策建议
        6.2.1 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体系
        6.2.2 构建严谨的隐私保护机制
        6.2.3 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
        6.2.4 推动多学科融合发展与科研共享
    6.3 促进智能医疗服务发展的市场培育建议
        6.3.1 制定市场细分战略
        6.3.2 开展智能医疗服务试点
        6.3.3 加速优质服务扩散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5)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老年抑郁症患病特点分析以及危险因素模型构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抑郁症患病特点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社区老年居民
        2.1.2 抽样方法
        2.1.3 样本量估算
        2.2 研究工具
        2.2.1 一般状况调查表
        2.2.2 MINI调查工具
        2.2.3 老年抑郁量表
        2.2.4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2.3 资料收集过程
        2.4 研究伦理审查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状况
        3.2 老年抑郁症总体患病率的结果
        3.3 各分变量老年抑郁症患病率的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基于决策树对老年抑郁症危险因素模型的构建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社区老年居民
        2.1.2 老年抑郁症患者
        2.1.3 抽样方法
        2.1.4 样本量估算
        2.2 研究工具
        2.2.1 老年人生活事件量表
        2.2.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2.2.3 简易应对方式量表
        2.2.4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
        2.2.5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2.2.6 心理弹性量表
        2.2.7 非理性信念量表
        2.2.8 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
        2.2.9 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
        2.2.10 家庭关怀指数问卷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状况
        3.2 抑郁及非抑郁老年受试群体一般人口学资料的比较
        3.3 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变量对老年抑郁的回归分析结果
        3.4 老年抑郁症危险因素模型的构建
    4 讨论
        4.1 研究变量的选择
        4.2 老年抑郁症危险因素模型中各变量的影响作用
        4.2.1 社会功能
        4.2.2 躯体化症状
        4.2.3 老年人生活事件
        4.2.4 非理性信念
        4.2.5 心理弹性
        4.2.6 睡眠质量差/睡眠障碍
        4.2.7 神经质人格
    5 结论
第三部分 重性抑郁障碍药物治疗主题趋势知识结果的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1 前言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及矩阵构建
        2.1.1 数据来源
        2.1.2 高频主题词的提取,词篇矩阵及共现矩阵的构建
        2.2 高频词主题词/副主题词的双聚类分析
        2.3 战略坐标分析
        2.4 社会网络分析
    3 结果
        3.1 MDD药物治疗相关研究文献分布特征
        3.2 MDD药物治疗相关研究高频主题词统计分析
        3.3 MDD 药物治疗相关研究主题发展趋势的分析
        3.4 MDD 药物治疗相关研究的知识结构的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一 社区老年抑郁症防治干预现状及健康管理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重性抑郁障碍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辽宁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项目基线调查手册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探索本院医学计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军队医学计量发展历程和成效
2 目前本院医学计量存在的问题
    2.1 重视程度不够
    2.2 人才匮乏、缺乏系统规范培训
    2.3 计量标准配备不足
    2.4 计量信息化系统尚未建成,台账管理不规范
3 针对这些问题的对策
    3.1 重视医学计量工作
    3.2 定期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加强人才培养力度
    3.3 扩充计量标准,工作区域化联合
    3.4 结合5G通信技术完善本院计量工作信息化建设
4 结语

(7)关于医疗机构开展实验室认可必要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2.1 被调研医院基本情况
    2.2 计量检测工作开展范畴
    2.3 计量检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4 完成情况
3 讨论
4 小结

(8)护理管理研究的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 研究方法
    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1.5 论文框架
    1.6 论文的创新点
    1.7 质量控制
2 护理管理论文载文分析
    2.1 载文数量及时间分布
    2.2 载文期刊分布情况
    2.3 基金资助情况
    2.4 研究性质分布情况
    2.5 研究类型分布情况
    2.6 统计学方法应用情况
    2.8 讨论与小结
3 护理管理论文作者情况分析
    3.1 作者人数及合作情况
    3.2 第一作者所在机构性质及合作情况
    3.3 第一作者地区分布
    3.4 第一作者学历及职称分布情况
    3.5 讨论与小结
4 护理管理论文引文分析
    4.1 引文数量分布
    4.2 引文语种分析
    4.3 引文类型分析
    4.4 讨论与小结
5 护理管理论文可视化分析
    5.1 作者分布及合作情况
    5.2 机构分布及合作情况
    5.3 研究热点分布
    5.4 讨论与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内容
        1.5.1 医师绩效评价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1.5.2 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理论模型构建
        1.5.3 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工具的研发
        1.5.4 基于DEMATEL-ISM的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1.5.5 基于决策树的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1.5.6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提升策略
    1.6 资料来源
        1.6.1 文献资料来源
        1.6.2 数据资料来源
    1.7 研究方法
        1.7.1 文献研究法
        1.7.2 SWOT分析法
        1.7.3 现场调研法
        1.7.4 数据分析方法
        1.7.5 数据资料的质量控制方法
    1.8 研究逻辑框架
    1.9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9.1 创新之处
        1.9.2 不足之处
2 研究现状与理论基础
    2.1 医师绩效评价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2.1.1 资料来源
        2.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1.3 统计分析
        2.1.4 结果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绩效评价相关理论
        2.2.2 绩效影响因素相关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理论框架构建
    3.1 DRG支付制度下我国三级公立医院发展战略SWOT分析
        3.1.1 优势
        3.1.2 劣势
        3.1.3 机遇
        3.1.4 挑战
        3.1.5 DRG支付制度下我国三级公立医院发展战略
    3.2 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关键问题分析
        3.2.1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应以医疗质量为基础
        3.2.2 评价内容应充分结合主诊医师岗位职责及特点
        3.2.3 评价指标应纳入基于DRG的绩效评价相关指标
    3.3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原则
    3.4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维度及具体目标
    3.5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3.6 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3.7 DRG支付制度改革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理论框架
    3.8 本章小结
4 绩效评价工具的研发
    4.1 国内外医师绩效评价指标的描述性系统评价
        4.1.1 资料与方法
        4.1.2 结果
    4.2 DRG支付制度改革下医师绩效评价特点分析
        4.2.1 我国DRG支付制度改革基本情况
        4.2.2 研究对象
        4.2.3 研究工具
        4.2.4 数据分析
        4.2.5 结果
        4.2.6 DRG支付制度改革医院管理及医师产生的影响
        4.2.7 DRG支付制度下医师绩效评价的特点分析
    4.3 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工具的研发
        4.3.1 绩效评价指标的初步选取
        4.3.2 确定专家组
        4.3.3 德尔菲专家咨询
        4.3.4 信度分析
        4.3.5 效度检验
        4.3.6 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4 本章小结
5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5.1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框架模型的构建
        5.1.1 环境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5.1.2 医疗教育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5.1.3 医师个人特质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5.1.4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框架模型
    5.2 基于DEMATEL-ISM的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建模
        5.2.1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影响因素释义
        5.2.2 建模分析步骤
        5.2.3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5.2.4 DEMATEL分析
        5.2.5 ISM分析
    5.3 基于决策树的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3.1 数据来源及样本说明
        5.3.2 变量取值
        5.3.3 医师绩效实证评价结果分析
        5.3.4 决策树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讨论与建议
    6.1 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理论模型构建讨论
    6.2 绩效评价工具研发讨论
    6.3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分析讨论
        6.3.1 绩效影响因素遴选
        6.3.2 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分析讨论
    6.4 策略建议
        6.4.1 加强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补偿力度,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
        6.4.2 医院应制定符合时代发展特征及医院功能定位的组织发展战略
        6.4.3 建立科学的、精细化的三级公立医院主诊组管理模式
        6.4.4 提升医学院校教育质量,提高医师绩效教育的重视程度
        6.4.5 提升医师工作满意度水平
        6.4.6 关注医师心理健康,提升医师压力应对能力
        6.4.7 制定符合行业特点的的医师薪酬水平与激励机制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创新
        7.1.1 研究内容创新
        7.1.2 研究方法创新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7.3.1 研究样本的展望
        7.3.2 研究思路的扩展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件2 我国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调查问卷
附件3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打分表
附件4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件5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分表

(10)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1 医院医保管理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动态分析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假设
        1.3.3 研究内容
    1.4 资料来源与方法
        1.4.1 资料来源
        1.4.2 资料分析方法
        1.4.3 质量控制方法
        1.4.4 研究使用软件
    1.5 研究逻辑框架
        1.5.1 技术路线图
        1.5.2 结构安排
2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理论框架构建
    2.1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的发展及环境判断
        2.1.1 医院医保管理的发展
        2.1.2 基于SWOT-PEST模型的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的形势判断
    2.2 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活动中的利益相关者及激励相容问题
        2.2.1 利益相关者分析
        2.2.2 公立医院医保管理所面临的激励相容问题
    2.3 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
        2.3.1 精细化管理理论
        2.3.2 激励相容理论
        2.3.3 内部控制理论
        2.3.4 行为科学理论
        2.3.5 现代组织理论
    2.4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内涵界定
        2.4.1 公立医院的概念
        2.4.2 医保管理的概念
        2.4.3 管理模式的内涵
        2.4.4 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2.4.5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内涵界定
    2.5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理论框架构建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典型案例的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运行状况实证研究
    3.1 资料来源与方法
        3.1.1 资料来源
        3.1.2 研究方法
    3.2 样本医院分布及医院属性基本情况分析
        3.2.1 样本医院分布及医院属性基本情况分析
        3.2.2 样本医院属性基本情况分析
    3.3 样本医院开展医保精细化管理的组织构架分析
        3.3.1 管理层次与组织结构分析
        3.3.2 部门划分及部门联动机制分析
        3.3.3 职位设置与职权责划分分析
    3.4 样本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流程改造分析
    3.5 院内医保精细化管理制度建设及实施情况
    3.6 样本医院开展医保精细化管理的管理工具分析
    3.7 样本医院开展医保精细化管理的运行机制建设分析
    3.8 公立医院内部主要医保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及影响因素研究
        3.8.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3.8.2 主要医保管理者的医保管理理念及认知的定量分析
        3.8.3 主要医院医保管理者医保精细化管理理念的质性分析
    3.9 医院医保管理队伍服务能力分析
        3.9.1 医保科人力资源配置基本情况分析
        3.9.2 医保科办公基本设施配置情况分析
    3.10 本章小结
4 基于多准则模糊评价方法的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评价分析
    4.1 评价指标与评价模型的构建原则与方法
        4.1.1 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
        4.1.2 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实证方法
    4.2 评价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
    4.3 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评价模型构建——基于DEMATEL和 ANP方法
        4.3.1 运用DEMATEL方法分析评价各指标相互影响关系
        4.3.2 运用ANP方法分析各评价指标相对重要程度
    4.4 评价对象——VIKOR方法评价
        4.4.1 评价对象
        4.4.2 评价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实施效果分析——对医保、医院、医生、患者的影响研究
    5.1 医保角度——医院医保资金安全与使用风险识别与防控效果分析
        5.1.1 基于FTA方法构建医院医保基金安全与使用风险识别
        5.1.2 精细化管理模式对医保基金风险防控的实证分析
    5.2 医院角度——基于DRGs的医院精细化管理效果评价的实证分析
        5.2.1 基于DRGs的评价方法
        5.2.2 评价结果
    5.3 医生角度——基于倾向值匹配的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成效评估
        5.3.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5.3.2 结果
    5.4 患者角度——患者医保受益变化及满意度分析
        5.4.1 基于GAM的患者医保收益分析
        5.4.2 开展精细化管理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改进策略
    6.1 目前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实践探索中存在的问题
        6.1.1 缺乏精细化医院医保管理理念和目标管理
        6.1.2 管理模式缺乏精细化的系统组织管理
        6.1.3 支持管理模式的医保管理队伍非职业化、人员专业水平较弱
    6.2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改进策略
        6.2.1 树立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理念与目标指导模式构建
        6.2.2 优化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组织管理
        6.2.3 加强稳定、高质量的医保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7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与特色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精细化管理背景下医院内部医保管理模式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公立医院医保科(室)工作人员情况调查表
附录3 医务人员人员基本建设和运行调查表
附录4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质量评价体系相关指标关系矩阵表
附录5 公立医院主要医保管理者访谈提纲
附录6 MATLAB程序命令
附录7 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相关主要政策梳理表

四、开展医院计量管理研究的讨论(论文参考文献)

  • [1]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演进趋势与特征分析[D]. 苏闫兵.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
  • [3]医疗安全角度下的医疗设备计量管理策略分析[J]. 王迪. 大众标准化, 2021(09)
  • [4]分级诊疗背景下智能医疗的服务模式与采纳模型研究[D]. 潘金鑫.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5]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老年抑郁症患病特点分析以及危险因素模型构建的研究[D]. 段莉.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6]探索本院医学计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J]. 马成群,毛一荐,郭宇峰,郭海涛,王子洪,廖婧容. 中国医疗设备, 2021(02)
  • [7]关于医疗机构开展实验室认可必要性的研究[J]. 翁飞,肖文龙,肖玉娟,姚洪生. 中国医疗设备, 2020(S2)
  • [8]护理管理研究的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D]. 武瑞.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0)
  • [9]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D]. 林夏.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10]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研究[D]. 陶思羽.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关于开展医院计量管理研究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