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一、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杨浩英[1](2021)在《大思政格局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思政格局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以广东省高职学生为调查对象,厘清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与原因,揭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为基本原则,以守正创新为基本方向,从教育理念、教育环境、课堂教学、师资队伍、考核评价五个方面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改革创新和实践探索,为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提供有益启发和借鉴。

杨金铎[2](2021)在《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时代下,中国高等院校立德树人工作面临新境遇、新诉求、新挑战。“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所在。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明确了新时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各类课程提出的要求,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添了新力量。课堂是大学生接受知识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一直以来,大家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程”)是承载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双重维度的课程,其他课程不分担价值观教育的责任,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重担自然而然地落到了“思政课程”的身上。但是,高等院校的其他各类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同样具有丰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专业课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这些潜隐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出来,使大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受到价值观的熏陶和洗礼,即“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成为新时代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剂良药,必须一以贯之地长期坚持下去。所以,厘清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阐明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挖掘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基础,探究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分析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找到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明晰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意义重大。因此,本文以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中国高等院校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取得的成就、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原则、方法、路径,“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为逻辑脉络展开论述,共为八个章节,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部分。本章从整体性的视角对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进行把握,从研究背景中指明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动态环境,定位研究意义;从国内外研究现状中阐释、对比、分析、概括当前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瞄准关键问题,明晰论述脉络;从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中提炼出逻辑结构和方法依据,确保本文行之有理,言之有据,逻辑缜密。第二章为“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是什么”部分,即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概述。本章着重分析了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概念、特点、要求及其与“思政课程”的关系。概念是探究问题的起始基点,从课程的含义推进到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含义,从普遍性到特殊性,为后续问题的探析奠定了基础;对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特点进行解读,明晰了本文的马克思主义立论基础,保证了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鉴于此,进一步论述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要求及其与“思政课程”的关系。第三章为“中国高等院校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思政’建设”部分,即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包括发挥“隐性课程”育人功能的需要、提升“思政课程”教育效果的需要、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的需要等三个维度。“隐性课程”育人作用的发挥需要其勘探自身的育人元素、专业课教师筑牢政治信仰、将思政工作贯穿育人全过程。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能有力地弥补“思政课程”教育理念滞后、教育方法单一、教育实践不足的缺憾。此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载体,“课程思政”必须在落实高等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等方面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因此,分析透彻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意义重大。第四章为“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理论溯源”部分,即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基础。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的,因此,剖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对于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也能为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定的指导。第五章为“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什么”部分,即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在进行总结、归纳之后,本文将其分为政治引导、思想引领、道德熏陶、劳动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五个方面。研究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必须要明确其建设什么,因此,主要内容是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应有之义,分析透彻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第六章为“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部分,即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的成就、面临的困境及原因。从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的成就上看,本文主要从地域、学校层次、办学性质等几个因素出发,通过查阅官网通知、公众号、了解相关教学活动实施方案等方式列举了部分学校带有“课程思政”性质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从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原因上看,本文主要从高等院校、专业课教师、大学生等三个方面入手,从而以此为依据归纳出相应的原因。第七章为“怎样推进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部分,即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本文以困境及原因为依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鉴于部分高等院校、专业课教师以及大学生在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困境及原因,本文主要从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方法和路径等三个方面切入,主张坚持党委领导、协同共建、贴近实际等原则,实施统筹与支撑相统一、自察与培训相统一、融合和联动相统一等方法,要求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各司其职,专业课教师树立“立德为先”的价值观,专业课程凸显科学的价值取向。第八章为“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未来展望”部分,即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本章主要从实现“课程育人”向“全课程育人”的转化、促进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等三个维度论述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从传统的“思政课程”到新时代下的“课程思政”,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转化,将推动“全课程育人”局面的形成、促进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

罗北战[3](2021)在《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以G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提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8年教育部出台的“新时代高教40条”要求高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前行方向。基于此背景,本研究立足于笔者所工作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实际,以自身任教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为研究对象,开展《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本研究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逻辑展开,试图从G校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思政建设进路中管窥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并尝试提出对策建议。首先,提出问题。第一,本研究通过对文献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缺乏以教学设计、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学理逻辑为主线的系统、全面的研究;并且专门以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为研究对象的相关研究几乎没有。第二,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开展《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重要途经,同时也是保障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质量的内在需要。此外,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组织实施目标与思政教育目标一致,且其课程组织实施与思政教育互为促进,为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提供了可行性。其次,分析问题,包括论文第三章和第四章。此部分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对高职院校《中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现状调查。在分析调查数据的同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形成原因。经调查发现,虽然高职教师普遍认同课程思政理念,学生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认知也不断加深,但是仍然存在教师思政目标的缺失、内容单一、教学方式单调等问题。探究其原因是: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意识不足,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和管理能力不足,教学共同体作用发挥不足,任课教师外在压力过大,考核评价制度忽视立德树人指标。这些存在的问题未能解决,将严重阻滞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进程的推进。最后,解决问题,由论文的第五章组成。基于前面部分的分析,针对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和建议。针对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必须从思想认识、行动方案等两个方面给予理论上指导和实践上的对策和建议。其一,应引导教师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意识,让课程思政理念成为从自发到自为的行为,其二,从强化文化解读和思政理论素养,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能力;创新教学设计,加强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能力;推行多元化教学实施方式,丰富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三个方面,推进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从标准化到创新的专业性提升;其三,需要确立善治管理理念,从处理好教学共同体作用发挥不足的问题,处理好专业教师外在压力大的问题,处理好刚性评价与柔性评价相结合的问题三个方面,完善教学管理为教学服务的功能,为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管理保障。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调查,成因分析和对策形成,得出以下结论: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是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高等教育课程思政思政建设的共性,同时也带有高职院校的个性。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坚守高职院校培养以具有“大国工匠”精神,同时具备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标准,深挖与高职院校培养具有适切性的思政元素,积极发掘与高职院校培养方式契合的思政元素融入点,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课程、教学和评价系统,为科学推进高职院校思政建设作出贡献。

杨清[4](2021)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 ——以T市四所高职院校为例》文中认为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扶持下,高等职业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不论教育规模还是学生数量,均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角度进行解读,高职院校不仅要为区域发展培养技艺过硬的“大国工匠”,更应从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全面提升高职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进入新时代以后,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日益重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进指明了前进方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一个以高职大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依托,通过生活开展教育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融入生活,促进高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人本性、生活性、职业性、实践性的特征。通过实证调查研究,T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总体情况向好,但由于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教育工作者对生活化的理念把握不到位,高职大学生对生活化的回应不足,加之消极价值观的侵染,导致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出现种种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过程中应落实“双主体”建设,发挥教育工作者主体的引导作用,培养高职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结合高职大学生的实际思想水平构建生活化的教育目标;从生活中取材,拓展具有高职特色的生活化教育内容;运用生活化的语言转变话语方式,立足生活体验开展实践锻炼,活用手机APP载体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优化校企联合的校园生活环境,创设家校共育的家庭生活环境,营造校社联动的社会生活环境,切实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高职大学生的各个生活场域之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趋势所向,也是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提升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实现高职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

曾亚纯[5](2021)在《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文中指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力量,辅导员队伍建设在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有效促进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建设和质量提升。走进新时代,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对辅导员职业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同和职业能力,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形势下,探索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借鉴人职匹配理论和学生工作者职业发展阶段理论,对东中西地区7省(自治区)15所高职院校的1062名辅导员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运用因子分子、多元回归分析、结构方程等计量方法,从国家政策、学校、学院、个体等维度探讨了影响辅导员职业能力的主要因素,并对辅导员职业认同的中介效应和影响路径进行分析。在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从学校政策支持、学院组织环境营造、个体能力提升等方面提出了提升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对策建议。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主要探讨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并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第二章主要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和探讨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构成、影响因素、提升策略,以及与本科辅导员异同;第三章主要介绍本研究的研究设计,第四章主要探讨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界定与测量,并使用因子分析分析法进行探索;第五章主要对样本进行描述统计分析,从个体和组织层面对样本进行描述,对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进行统计及差异分析;第六章主要分析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在多元回归的基础进一步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和分析职业认同的中介效应,以及薪酬满意度和离职倾向的调节效应;第七章提出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本研究结论主要有:一是国家政策的落实程度对辅导员职业认同和职业能力提升有积极影响。辅导员职业认同、职业能力随着落实辅导员队伍建设国家政策的程度提升而增高,即高校落实辅导员队伍建设国家政策越好,辅导员职业认同、职业能力越高。二是不同的人口背景和组织特征对辅导员职业认同、职业能力有显着影响。不同人口背景和组织特征的辅导员,如性别、学历、用工方式、所带学生数等,在职业认同和职业能力存在显着差异。但无论是高级职称或无职称的辅导员,其职业能力没有显着差异。三是学校因素、学院因素和个体因素对辅导员职业认同、职业能力有显着影响。学校的培训和激励等行为、学院团队环境和沟通机制等行为、个体理论学习和职业培训等行为对辅导员的职业认同、职业能力均产生了显着影响。其中,个体因素影响最大,其次为学院因素、学校因素。四是辅导员职业认同在学校因素和职业能力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职业意志和职业情感均对基础能力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为工作能力、专业能力。加入职业认同为中介变量后,辅导员职业能力有较大提升,表明职业认同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五是薪酬满意度在职业认同和职业能力中发挥调节作用。职业认同与薪酬满意度的交互项呈现出显着性,且薪酬满意度作为调节变量处于不同水平时,影响幅度具有显着差异。低职业认同时,低薪酬满意度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略高于高薪酬满意度辅导员;高职业认同时,高薪酬满意度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略高于低薪酬满意度的辅导员。但无论低薪酬满意度还是高薪酬满意度,职业能力差异不会太大。六是离职倾向在职业认同和职业能力中发挥调节作用。职业认同与离职倾向的交互项呈现出显着性,且离职倾向作为调节变量处于不同水平时,影响幅度具有显着性差异。低职业认同时,低离职倾向的辅导员职业能力高于高离职倾向职业能力;高职业认同时,低离职倾向和高离职倾向的辅导员职业能力接近。离职倾向在辅导员职业能力中起调节作用。职业认同度高时,高离职倾向和低离职倾向辅导员职业能力总体相差不大。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为促进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推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本研究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一是提高辅导员政策实施有效性,加强辅导员国家政策制定的精确性,加强政策落实的监督与评估;二是提高辅导员人职匹配度,包括重视辅导员的科学招聘、师生比配置、性别的职业互补性以及专业延展性;三是扩宽辅导员职业发展通道,重视辅导员的用工机制、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重视辅导员的双线晋升;四是强化辅导员全过程培养,重视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培训、各阶段培养,重视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同,重视职业培训和激励的有效作用;五是优化辅导员成长组织环境,实施多样化措施引领和促进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综上,本研究通过对国家政策、学校、学院和个体四个层面对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做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进一步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推动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的途径,切实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整体质量和建设水平。

戈薇[6](2021)在《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以专业基础课程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底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高校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利用课堂教学,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全课程育人目标。所以,探索课程思政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在实践层面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效培养有着显着的指导意义。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高校课程思政相关理论概述。首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进行分析,主要包括课程思政的含义和特征。其次对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主要包括马克思全面发展理论、道德教育理论和隐性教育理论。第二部分,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专业基础课课堂教学的设计。详细而言,教学评价、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工作开展的内在核心。第三部分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专业基础课课堂教学实施现状分析。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教师的问卷调查,了解目前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现状,根据专业教师访谈,分析高职专业基础课实施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第四部分,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专业基础课课堂教学实施的有效对策。一是完善高职专业基础课“课程思政”的相关教学建设,二是加强高职院校专业课师资队伍建设,三是优化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课程思政”保障体系。

肖文芳[7](2021)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升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对高职院校铸造学生灵魂、培育学生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国家发展正迈向新的阶段,对高职院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高职院校肩负重任,既要培养适应国家发展的职业型应用型人才,又要加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健全的人格,使其成为国家、社会所需之才,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这样一来,高职院校思政课作用的发挥就显得愈加重要。本研究在对高职院校思政课学生获得感的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展开实证研究。其中,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传播受众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是开展本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文章通过探究高职院校教育的特点及思政课的特点,阐述思政课的教育对象所具有的复杂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论文探究获得感的生成逻辑,得出获得感不是凭空而来,思政课获得感的生成具有其内在的逻辑性,生成机理具有复杂性,是一个完整过程这一重要观点。论文还进一步从知识、思想、能力、行为四方面探究其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内容构成。为了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探讨行之有效的增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对策,论文对绵阳市四所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SPSS数据统计与分析软件对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客观的数据分析,这也为找准当前高职院校的问题症结、开出有效良方,增强措施的针对性提供了实证基础。通过上述理论和实证分析,文章不仅指出,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应更加注重学生获得意识的提高,还从教育对象、思政课教师、课程教学实施与过程管理、思政教育的大环境四个层面提出了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对策和建议,这些探赜将对后续关于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研究有所帮助和启发。

方桐清[8](2020)在《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但我国高职院校大都脱胎于职业大学、成人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办学历史只有四十年。高职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仍存在大学文化缺失、职业文化不强的客观现实,高等性、职业性都不够使得“类型”和“重要”双不显。文化育人弱化导致立德树人虚化,价值取向不明导致文化育人泛化。而现有研究成果零散,总体缺少基础框架,不足以指导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实践活动。课题通过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以江苏省15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为主要样本,对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及其实现进行了研究。高职教育要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必须实施文化育人,明确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高职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给予“5B定位”,蕴含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定位“基层职业性”;我国对高职给予“复姓定位”,蕴含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定位“高等职业性”。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高等”文化共性,同时具有“职业性”个性价值追求。文化育人定位决定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性质,文化育人特性反映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面貌,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对文化育人定位、文化育人特性具有反作用。因此,文化育人定位和特性价值追求的向度即为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应然目标。从文化育人定位、文化育人特性的维度分析,其价值取向均有四个向度。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实现的应然路径是:以“职业性”特质人才为培养目标,走校企“双主体”文化育人之路,在合作中正视育人文化与企业文化价值目标的现实不融,规避企业文化中不利于人的道德、理性、真善美形成的文化因子,有效耦合育人文化与企业先进文化,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追求。我国职业教育的起步可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自此至改革开放前,我国职业教育及其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后,我国高职教育随经济建设中心的确立应运而生,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对技术精神的双压制、社会文化对育人文化的深融合、外来文化对高职文化的反思间性等影响,形成了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特质文化形态。以发展需要、发展规模、发展质量为评判标准,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具有递进式发展特征和递进式文化育人价值目标。从对文化育人的认识高度、重视程度和实践效度分析,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随递进式发展任务划分为随性、工具性、理性、特性四个发展阶段。四个阶段以经济与高职互动为演进动力,是“适应—调整—再适应”的演进过程。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虽然仍存在不少现实矛盾,但是从宏观上取得了重要成就,同时存在向度摇摆阻碍类型彰显之囧。从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实现的实践情况看,弱化并制约其彰显深度、广度和效度的主要问题包括:融入工业文化因素比较泛化、注入企业文化要素比较主观、培养优秀企业精神重视不够、关注文化间性存在盲目性碎片化。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多维因素复合的结果。影响其彰显的主要原因在于:文化育人自觉性不强、职业文化理解得不深、校企文化交融性不足、文化传播机制不完善、法律法规机制不健全。彰显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需要从内容、载体、路径、传播方式、文化环境等方面系统化推进。

李甄[9](2020)在《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以来,我国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对以往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成就做出了充分肯定,也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高职院校应不断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改革和创新,全面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精神,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着重做好学生和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本文通过研究已有文献成果,辅之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分析新时代以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论文主体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和发展总结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内容以及意义。第二部分承接上一部分的主要内容,进一步介绍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和不足。第三部分主要从社会、学校和学生三个层面分析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阐述了针对问题,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措施。本文对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新时代的特征和重要价值,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学校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思政教师队伍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形成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立体架构。

李文斌,苏娟,纪杰[10](2020)在《职业性: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类型化发展的路径》文中研究指明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一种教育类型,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滞后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基本沿袭了普通高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路径依赖严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共性要求的基础上,应该突出其"职业性"特色,将企业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把工匠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目标,用实践性育人方式主动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方式,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类型化发展。

二、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大思政格局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的样本与调查结果分析
    (一)研究样本状况
    (二)调查结果分析
        1. 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情况
        2. 高职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动力
        3. 高职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获得感
        4. 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看法
        5. 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的主要因素
        6. 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建议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高职学生的主体性是内在影响因素
    (二)高职院校的教育环境是外在影响因素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关键影响因素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大思政教育理念,创新思政育人格局,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二)构建“三全育人”教育环境,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资源,增强思政育人力度
    (三)打造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学生态,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强化思政课教学质量保障
    (五)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多维考核评价模式,构建个性化课程评价体系,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实效化

(2)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论文创新
        1.4.2 论文不足
第2章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概述
    2.1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概念
        2.1.1 “课程”
        2.1.2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
    2.2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特点
        2.2.1 隐蔽性
        2.2.2 依附性
        2.2.3 浸润性
    2.3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要求
        2.3.1 政治导向
        2.3.2 寓德于课
        2.3.3 人文立课
        2.3.4 价值引领
    2.4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2.4.1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根本区别
        2.4.2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价值契合
        2.4.3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辩证统一
第3章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3.1 发挥“隐性课程”育人功能的需要
        3.1.1 勘探专业课程育人元素的需要
        3.1.2 铸牢专业课教师政治信仰的需要
        3.1.3 将思政工作贯穿育人全过程的需要
    3.2 提升“思政课程”教育效果的需要
        3.2.1 更新教育理念的需要
        3.2.2 完善教育方法的需要
        3.2.3 增强教育实践的需要
    3.3 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的需要
        3.3.1 落实高等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3.3.2 促进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需要
        3.3.3 推动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
第4章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基础
    4.1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4.1.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4.1.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
    4.2 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
        4.2.1 课程文化发展理论
        4.2.2 有效教学理论
        4.2.3 潜在课程理论
        4.2.4 建构主义理论
第5章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
    5.1 政治引导
        5.1.1 政治理论教育
        5.1.2 政治认同教育
        5.1.3 家国情怀教育
    5.2 思想引领
        5.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5.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5.2.3 宪法法治意识教育
    5.3 道德熏陶
        5.3.1 社会公德教育
        5.3.2 职业道德教育
        5.3.3 个人品德教育
第6章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
    6.1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的成就
        6.1.1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理论教学日渐丰富
        6.1.2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实践活动日渐增多
    6.2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困境
        6.2.1 部分高等院校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不够
        6.2.2 部分高等院校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淡薄
        6.2.3 部分大学生对专业知识蕴含的思政元素“不买帐”
    6.3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困境的原因
        6.3.1 部分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6.3.2 部分高等院校专业课教师的育人理论水平不足
        6.3.3 部分大学生对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认识模糊
第7章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
    7.1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
        7.1.1 党委领导原则
        7.1.2 协同共建原则
        7.1.3 贴近实际原则
    7.2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
        7.2.1 统筹和支撑相统一
        7.2.2 自察和培训相统一
        7.2.3 融合和联动相统一
    7.3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7.3.1 党委、宣传部、教育处各司其职
        7.3.2 专业课教师树立“立德为先”的价值观
        7.3.3 专业课程凸显科学的价值取向
第8章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
    8.1 实现“课程育人”向“全课程育人”的转化
        8.1.1 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科内容更有深度
        8.1.2 创新教学方法,使课堂氛围更有温度
        8.1.3 提升教育效果,使思政教育更有力度
    8.2 实现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
        8.2.1 为高等院校夯实办学方向提供新理念
        8.2.2 为高等院校贯彻立德树人提供新队伍
        8.2.3 为高等院校形成育人合力提供新途径
    8.3 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
        8.3.1 贯通育人实践协同机制
        8.3.2 完善育人队伍协作机制
        8.3.3 激发育人价值认同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以G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
        1.基于国家导向
        2.基于现实需求
        3.基于个人工作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研究现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3.研究评述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概念界定
        1.《中国传统文化》课程
        2.课程思政
二、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1.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2.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重要途径
        3.保障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质量的内在需要
    (二)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性
        1.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组织实施目标与思政教育目标一致
        2.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组织实施与课程思政互为促进
三、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1.教师普遍认同课程思政理念
        2.高职院校学生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认知加深
    (二)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存在问题
        1.处理好教学共同体作用发挥不足的问题
        2.思政目标的缺失
        3.教学内容单一
        4.教学方式单调
四、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一)内在原因
        1.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意识不足
        2.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和管理能力不足
    (二)外在原因
        1.教学共同体作用发挥不足
        2.教师外在压力过大
        3.考核评价制度忽视育人指标
五、加强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从自发到自为: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
        1.深化教师对课程思政概念的认知
        2.提高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理念的主观能动性
    (二)从标准化到创新: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专业性提升
        1.强化文化解读和思政理论素养,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能力
        2.创新教学设计,加强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能力
        3.推行多元化教学实施方式,丰富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三)从管理到善治:完善教学管理为教学服务的功能
        1.处理好教学共同体作用发挥不足的问题
        2.处理好专业教师外在压力大的问题
        3.处理好刚性评价与柔性评价相结合的问题
六、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1.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
        2.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3.研究总结课程思政建设对策和建议。
        4.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仍然需要不断进行探索。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1.研究不足
        2.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和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4)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 ——以T市四所高职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概述
    2.1 相关概念阐释
        2.1.1 生活化
        2.1.2 教育生活化
        2.1.3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2.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之解读
        2.2.1 高职院校的界定
        2.2.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2.3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特征
        2.3.1 人本性
        2.3.2 生活性
        2.3.3 职业性
        2.3.4 实践性
3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基础
    3.1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来源
        3.1.1 马克思关于生活世界的思想奠定了理论之基
        3.1.2 西方生活道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3.1.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内生力量
        3.1.4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提供了根本指导
    3.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现实需要
        3.2.1 回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诉求
        3.2.2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3.2.3 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要求
4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调查分析
    4.1 调查问卷分析
        4.1.1 调查方案及样本构成
        4.1.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总体情况
    4.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不足存在的问题
        4.2.1 教育目标与现实存在差距
        4.2.2 教育内容疏离大学生生活
        4.2.3 教育方法缺乏生活艺术
        4.2.4 教育环境缺少生活气息
    4.3 制约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原因
        4.3.1 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
        4.3.2 教育者对生活化的教育理念把握不到位
        4.3.3 高职大学生对生活化的回应不足
        4.3.4 消极价值观的侵染给生活化增加了难度
5 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有效路径
    5.1 落实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建设
        5.1.1 发挥教育工作者主体的引导作用
        5.1.2 培养高职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5.2 构建生活化的教育目标
        5.2.1 立足现实生活找准目标定位
        5.2.2 结合思想实际细化目标设计
    5.3 打造生活化的教育内容
        5.3.1 筛选源于日常生活的题材
        5.3.2 拓展具有高职特色的内容
    5.4 创新生活化的教育方法
        5.4.1 运用生活化语言转变话语方式
        5.4.2 立足生活体验开展实践锻炼
        5.4.3 活用手机APP融入网络生活
    5.5 创造生活化的教育环境
        5.5.1 优化校企联合的校园生活环境
        5.5.2 创设家校共育的家庭生活环境
        5.5.3 营造校社联动的社会生活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5)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高职教育规模扩大引发人才培养质量关注
        二、全球化、信息化发展催生高校思政工作新挑战
        三、新时代思政工作要求完善辅导员职业发展建设
        四、辅导员数量增长亟需加强队伍建设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高职辅导员
        二、职业能力
        三、职业认同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辅导员职业角色研究
        一、人职匹配与职业角色研究
        二、学生事务工作者角色研究
        三、辅导员职业阶段研究
    第二节 辅导员职业能力构成研究
        一、学生事务工作者能力构成研究
        二、辅导员职业能力构成
    第三节 辅导员职业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一、辅导员职业能力相关影响因素
        二、辅导员职业认同对职业能力的影响
        三、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第四节 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辅导员差异研究
        一、人才培养模式差异研究
        二、学生特点差异研究
        三、辅导员队伍建设差异研究
    第五节 研究述评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范式
        二、方法选择
    第三节 研究模型与变量
        一、模型框架
        二、变量选择
        三、数据分析方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技术路线
第四章 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界定与测量
    第一节 职业能力界定与测量
        一、职业能力界定
        二、职业能力测量
    第二节 职业能力影响因素界定与测量
        一、职业认同界定与测量
        二、影响因素界定与测量
    第三节 职业能力因子分析
        一、探索性因子分析
        二、验证性因子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现状描述
    第一节 样本描述
        一、个体层面
        二、组织层面
    第二节 职业能力描述统计及差异分析
        一、描述统计
        二、差异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第一节 职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描述统计
        二、回归结果
    第二节 职业认同对职业能力的中介效应检验
        一、描述统计
        二、回归分析
        三、中介效应检验
    第三节 职业认同对职业能力的中介效应路径分析
        一、无中介模型
        二、完全中介模型
        三、部分中介模型
        四、三类模型比较
        五、调节效应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辅导员政策有效落实能促进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
        二、学校因素影响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
        三、学院因素是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一环
        四、个体因素显着影响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
        五、增强职业认同能有效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
    第二节、对策建议
        一、提高辅导员政策实施有效性
        二、提高辅导员人职匹配度
        三、拓宽辅导员职业发展通道
        四、强化辅导员全过程培养
        五、优化辅导员成长组织环境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不足
附录
    附录一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与职业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以专业基础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依据
        1.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需要
        2.国家政策的鼓励号召
        3.专业课发挥“以德育人”功能的必然要求
    (二)核心概念界定
        1.课程思政理念
        2.高职课堂教学设计
        3.教学实施
    (三)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的研究现状
        3.现有研究成果评述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1.研究重难点
        2.研究创新点
二、课程思政理论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1.课程思政的含义
        2.课程思政的特征
    (二)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道德教育理论
        3.隐性教育理论
三、课程思理政理念下高职课堂教学的设计
    (一)高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设计
        2.能力目标设计
        3.素养目标设计
    (二)高职课堂教学内容设计
        1.专业基础课理论内容设计
        2.专业基础课实践内容设计
    (三)高职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教学过程设计
        2.课中教学过程设计
        3.课后教学过程设计
    (四)高职课堂教学方法设计
        1.小组教学法设计
        2.案例教学法设计
        3.情境教学法设计
    (五)高职课堂教学评价设计
        1.教师教学能力评价设计
        2.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四、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专业基础课课堂教学实施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专业基础课课堂教学建设访谈调查分析
        1.专业基础课课堂教学总体情况
        2.专业基础课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二)高职专业基础课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问题
        2.专业课教师思政育人能力问题
        3.专业基础课“课程思政”教学设计问题
        4.专业基础课“课程思政”教学评价问题
    (三)高职专业基础课课堂教学产生问题的原因
        1.专业基础课教师课程育人意识不足
        2.专业基础课教材中育人内容缺失
        3.课程思政教学环境不理想
五、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专业基础课课堂教学实施的有效对策
    (一)完善专业基础课“课程思政”的相关教学建设
        1.明确“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发展理念
        2.结合学生、时代和专业需求编写教材
        3.凝练专业基础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元素和方法
    (二)加强高职院校专业课师资队伍建设
        1.提高专业基础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
        2.加强专业基础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学习
        3.提升专业基础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三)优化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课程思政”保障体系
        1.加强顶层设计,提供制度保障
        2.完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
        3.优化“课程思政”教学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关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问卷调查 【教师篇】
附录 2 关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问卷调查 【学生篇】
附录 3 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7)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技术路线
    四、研究的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方面
        (二)研究对象方面
        (三)研究内容方面
第一章 高职院校思政课学生获得感概述
    一、思政课学生获得感的含义
        (一)获得感的由来与涵义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三)高校思政课学生获得感
    二、思政课学生获得感的生成逻辑
        (一)获得感形成的基础
        (二)获得感的生成路径
    三、思政课学生获得感的内容构成
        (一)知识层面的获得感
        (二)思想层面的获得感
        (三)能力层面的获得感
        (四)行为层面的获得感
    四、思政课学生获得感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三)传播学受众理论
        (四)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
第二章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研究设计
    一、问卷编制与数据收集
        (一)研究问卷的编制
        (二)信度和效度检验
        (三)正式问卷施测
    二、正式问卷信效度分析
        (一)需求量表信效度分析
        (二)获得感体验量表信效度分析
        (三)获得感因素量表信效度分析
第三章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课需求情况分析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体验情况分析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影响因素分析
    二、相关性分析
    三、回归分析
        (一)师资队伍、教学方式方法、课程考核、教学环境对知识能力层面的影响
        (二)师资队伍、教学方式方法、课程考核、教学环境对情感层面的影响
        (三)师资队伍、教学方式方法、课程考核、教学环境对行为层面的影响
第四章 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对策
    一、教育对象自觉增强获得感的生成
        (一)明确自身心理需求并端正学习态度
        (二)注重理论结合实践促进获得感的生成
    二、思政课教师助力获得感的生成
        (一)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
        (二)善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
        (三)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切实发挥思政课的解惑力
        (四)强化思政课堂的纪律性,提升思政课的引导力
    三、增强课程教学实施与过程管理
        (一)实行分众教学,精心组织课程教学
        (二)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实现思政课课程设置与区域经济高度融合
    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二)发挥同辈群体教育的功能
        (三)创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2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理论分析
    2.1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要义诠释
    2.2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理论基础
    2.3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类型定位
    2.4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向度目标
    2.5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实现的应然路径
3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历史回顾
    3.1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渊源
    3.2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发展阶段
    3.3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宏观成就和向度之囧
4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现状考察
    4.1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文化形态
    4.2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
    4.3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主要问题
5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问题归因
    5.1 文化育人自觉性不强
    5.2 职业文化理解得不深
    5.3 校企文化交融性不足
    5.4 文化传播机制不完善
    5.5 法律法规机制不健全
6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彰显策略
    6.1 凝练职业精神标签彰显文化育人价值取向核心精神
    6.2 打造职业文化载体增强文化育人价值取向显示度
    6.3 促进校企文化有效交流打通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彰显路径
    6.4 建立职业文化高效传播机制推进文化育人价值取向深化
    6.5 优化文化育人环境浓厚文化育人价值取向氛围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选题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小结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述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和内容
        (一)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二)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 适应社会客观需要,培养合格技术人才
        (二) 符合自身发展需求,实现教育培养目标
        (三) 丰富思想政治理论,促进全面发展需要
第二章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和不足
    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效
        (一)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地位提高
        (二)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总体目标明确
        (三)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改革明显加强
        (四)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之处
        (一) 社会对其重视度不足带来的压力较大
        (二) 高职院校的特殊性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阻碍
        (三) 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仍需创新
        (四)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第三章 我国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层面
        (一) 社会偏见影响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环境新挑战的影响
    二、学校层面
        (一)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期待和成长需要
        (二) 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有待完善
    三、学生层面
        (一) 思想动态的多样性
        (二) 存在自卑和过度重视就业技能的心理
        (三) 网络资源的依赖性和生活缺乏独立性
第四章 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措施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
        (一) 建立完善的领导机制
        (二)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系
        (三) 培养优秀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干部
    二、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
        (一) 结合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
        (二) 结合德育和传统文化教育
        (三) 结合思想政治专职教师和专职辅导员工作
    三、坚持以文化育人,浓厚校园文化氛围
        (一) 利用文化精神熏陶和引导学生
        (二) 利用学校优美环境和硬件措施去启发学生
        (三) 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去鼓舞学生
    四、加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一) 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
        (二)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工作
        (三) 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通辽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10)职业性: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类型化发展的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院校“职业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基础
    (一)“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集中体现
    (二)“职业性”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类型化发展的方向
二、高职院校“职业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
    (一)支撑高职院校实现类型化发展,摆脱路径依赖
    (二)支撑高职院校实现高水平发展
    (三)遵循高职教育的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
三、高职院校“职业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将企业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体
    (二)将“工匠精神”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
    (三)将实践教育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式

四、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思政格局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实践研究[J]. 杨浩英. 文教资料, 2021(24)
  • [2]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D]. 杨金铎. 吉林大学, 2021(01)
  • [3]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以G校为例[D]. 罗北战.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4]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 ——以T市四所高职院校为例[D]. 杨清.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5]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 曾亚纯.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6]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以专业基础课程为例[D]. 戈薇. 渤海大学, 2021(02)
  • [7]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升对策研究[D]. 肖文芳.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8]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研究[D]. 方桐清.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9]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D]. 李甄.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10]职业性: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类型化发展的路径[J]. 李文斌,苏娟,纪杰.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3)

标签:;  ;  ;  ;  ;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