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小儿急性肾炎体会

辨证论治小儿急性肾炎体会

一、辨证论治小儿急性肾炎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王连雪[1](2020)在《儿童泄泻的中医证型与体质及相关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调查,对泄泻患儿的证型、相关因素、中医体质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证型与体质及相关因素的内在联系,为临床儿童泄泻的辨证论治及规避发病风险、提高健康水平提供参考,起到既病防变、未病先防的作用。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就诊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及病房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进行问卷调查,客观真实填写“小儿泄泻流行病学问卷调查表”、“6月-6岁儿童中医体质自测表”或“7-14岁儿童中医体质自测表”,将完整有效的数据整理并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3.0、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统计结果。结果: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其中8例因资料填写不完整给予剔除,8例因资料填写未按要求,最终共纳入184例。1.泄泻患儿证型分布与相关因素中的年龄、病程、发病季节、既往史、过敏史、发病因素具有密切相关性(P<0.05),而与性别、病情、体型、胎龄、分娩方式、新生儿疾病史、出生体重、孕期特有疾病史、喂养方式、添加辅食时间无相关性(P>0.05)。2.泄泻患儿体质分布中,平和质103例,气虚质46例,阳虚质41例,特禀质34例,湿热质21例,阴虚质10例,痰湿质8例,血瘀质4例,气郁质3例。相关性分析中,体质的不同体系对泄泻患儿的证型表达无影响;平和质、阳虚质、湿热质、血瘀质在泄泻证型中的分布具有显着差异(P(阳虚质)=0.000<0.050,P(湿热质)=0.002<0.050,P(平和质)=0.003<0.050,P(血瘀质)=0.023<0.050)。结论:1.泄泻患儿证型分布与患儿年龄、病程、发病季节、既往史、过敏史、发病因素等具有显着相关性。2.泄泻患儿体质分布中,平和质最多,气虚质、阳虚质、特禀质为多,血瘀质、气郁质最少。平和质与湿热泻、伤食泻、风寒泻等实性泄泻密切相关;阳虚质与脾虚泻密切相关;湿热质患儿泄泻多表现为湿热泻;脾肾阳虚泻患儿都有阳虚体质,多有气虚体质;血瘀质患儿泄泻多表现为风寒泻。可以通过患儿的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的改善,药物、外治疗法等的应用,来调理体质,佐以预防及治疗泄泻。

郭淳[2](2020)在《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评价中药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用于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作用并探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通过开展体外抑菌试验及动物体内试验进行研究。一、体外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勒马回注射液作用于6种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常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标准株及临床株在两种不同菌液浓度下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以研究勒马回注射液对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常见致病菌的抑制作用。二、体内试验通过建立大鼠干酵母致发热模型、小鼠二甲苯致耳肿胀模型、小鼠氨水引咳模型、小鼠气管酚红排泄模型进行药效学试验,研究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大鼠肛温的影响、对小鼠耳肿胀度的影响、对小鼠咳嗽潜伏期及咳嗽次数的影响、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的影响,明确勒马回注射液解热、抗炎、镇咳、祛痰的药效学作用。此外,对干酵母致发热模型大鼠及氨水引咳模型小鼠进行药效学研究的同时,应用ELISA技术,检测动物体内细胞因子表达:以大鼠血清IL-6、TNF-αα、IL-1β含量、下丘脑中PGE2含量为观察目标,以小鼠血清中IL-10含量为观察目标,探究勒马回注射液解热及镇咳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一、体外试验1.勒马回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标准株和临床株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281.25~562.5μg/ml,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281.25~1125μg/ml,且在1.0×104与1.0×105两种菌悬液浓度下,MIC值随菌悬液的浓度升高而升高;同时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株与标准株测定的MIC值相差不大,二者结果相等或相差一个稀释度。2.勒马回注射液对于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氏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未表现出明显抑菌效应。二、体内试验1.对大鼠干酵母致发热模型的影响(1)通过背部皮下注射干酵母混悬液能够成功复制大鼠发热模型,其热势存在典型的体温下降期、体温上升期、体温高峰平台期,于造模后7h达到最高升温幅度。造模后每小时测定大鼠肛温,观测共10小时的体温变化。在造模后第3h、第4h两个体温测定点,与模型组(雾化生理盐水)相比,勒马回注射液中剂量组体温差值显着降低(P<0.05),第4h的发热抑制率高达197.56%。但10小时体温反应指数(TRI10)较模型组无明显差异(P>0.05)。(2)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的血清中1L-1β、IL-6和TNF-α含量及下丘脑中PGE2含量检测后发现:①勒马回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清1L-1β含量均低于模型组,有降低1L-1β含量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勒马回注射液中剂量组大鼠血清中IL-6、TNF-α含量显着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可降低大鼠血清中IL-6、TNF-α含量。③勒马回注射液各剂量组大鼠下丘脑中PGE2含量较模型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小鼠二甲苯致耳肿胀模型的影响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试验中,勒马回注射液高剂量组的耳肿胀度极显着低于模型组(雾化生理盐水,P<0.01),耳肿胀抑制率达29.35%;中、低剂量组的耳肿胀度低于模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小鼠氨水引咳模型的影响(1)在减少咳嗽次数方面:①勒马回注射液高、中、低三个剂量组的小鼠咳嗽次数均少于模型组一(雾化生理盐水),高、低剂量组对比模型组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表明高、低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可显着减少氨水致咳小鼠咳嗽次数。②阳性药组(灌胃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小鼠咳嗽次数与模型组二(灌胃生理盐水)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勒马回注射液高、低剂量组的咳嗽次数高于阳性药组,药物活性分别为阳性药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的76.97%、77.27%,但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高、低剂量的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在减少咳嗽次数上的效果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相当。(2)在延长咳嗽潜伏期方面:①模型组一与模型组二分别为雾化盐水及灌胃盐水给药,雾化盐水组较灌胃盐水组的小鼠咳嗽潜伏期明显延长,二者差异显着(P<0.01);阳性药组(灌胃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与模型组二(灌胃生理盐水)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但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雾化吸入方式本身具有良好的镇咳作用。②勒马回注射液高剂量组小鼠的咳嗽潜伏期与模型组一(雾化生理盐水)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与阳性药组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药物活性达阳性药的137.72%。表明高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在延长咳嗽潜伏期方面优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③勒马回注射液中、低剂量组小鼠咳嗽潜伏期与阳性药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药物活性分别为阳性药的101.77%、96.94%。表明中、低剂量的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的镇咳效果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相当。(3)IL-10含量测定:勒马回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小鼠血清中的IL-10含量均较模型组一(雾化生理盐水)显着增加(P<0.01,P<0.05,P<0.01),较阳性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剂量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高、中、低剂量的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均可显着增加氨水致咳小鼠血清中IL-10的表达。4.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模型的影响勒马回注射液高、中剂量组的小鼠酚红排泄量均较模型组显着(P<0.05、P<0.01)升高,较阳性药组(雾化氨溴索注射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勒马回注射液低剂量组的小鼠酚红排泄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高、中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良好的祛痰效果。结论:1.勒马回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标准株和临床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抑菌作用受细菌接种量影响。勒马回注射液对于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氏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无明显抑制作用。2.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一定解热作用,其解热效果可能与降低发热大鼠血清中IL-6、TNF-α水平有关。3.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可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减轻急性炎症反应。4.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显着镇咳作用,在减少氨水引咳小鼠的咳嗽次数、延长咳嗽潜伏期方面均有较好疗效,且高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的总体镇咳效果优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其镇咳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清中IL-10水平有关。5.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良好的祛痰作用,能够增加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

焦如春[3](2019)在《《温病条辨》湿温证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湿温,是湿热合邪所致的一种疾病,属温病中的一种,临床中较为多见。近年来,运用温病学相关理论指导辨治新发、突发传染性疾病或急性感染性疾病,取得良好的疗效。其中,湿温相关理论,对伤寒、副伤寒、手足口病、艾滋病、SARS等疾病诊疗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临床中,湿温理论的应用范围己拓宽到内科、妇科、儿科、皮肤科等诸多领域。因此,研究湿温成为新时代医学发展需求,研究湿温证治规律对现代临床诊疗有较强的理论指导价值。在诸多温病学着作中,吴鞠通所着的《温病条辨》是较系统、完整、集大成的一本温病学专着。论着中创建了新的温病证治体系,该体系可为湿温证治规律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以吴鞠通所着的《温病条辨》为主体,对书中湿温相关的理论进行整理、归纳、分析、总结,分别从“因、机、证、治”等方面研究湿温证治规律。本研究主要分为九部分,主要研究内容及相关结论如下:第一部分论述湿温定义及相关疾病关系辨析。明确本研究主体是广义湿温,包含暑温、伏暑、湿温3个病种。对3者关系辨析,存在发病时节、病位、证、治法侧重的不同。关于湿温与寒湿则关系较为密切,一定情况下可相互转化,不可孤立。第二部分论述湿温病因与发病。湿温病因为湿热邪气。邪气或从外来,多集中在夏秋季节;或湿自内生,而病湿温;或内外合邪发病。另外疾病过程中产生的痰饮等病理性产物,亦可导致新病证发生。第三部分论述湿温病机。此部分从湿温病位与病性、传变规律、转归三方面研究。湿温病位广泛,三焦俱受,但总以脾胃为病变中心。病性有虚有实,疾病以三焦传变为主,也有卫气营血相传。后期或是湿温化燥;或是湿温化为寒湿。第四部分论述湿温治则治法。湿温治则治法遵从三焦辨证论治特点形成,以三焦分论,上焦治宜芳香宣化为主,中焦治宜苦辛通降为主,下焦治宜淡渗利湿为主。治法分别为芳香宣化、苦辛通降、淡渗利湿、通下逐邪、宣通三焦,分消走泄、清热利湿、益气化湿、温阳化湿、疏风胜湿。第五部分论述湿温辨治规律研究。此部分分别从辨治特点、三焦辨证论治、卫气营血辨证论治、寒湿辨治规律研究、与湿温相关的其他疾病辨治规律进行研究。研究湿温的辨治特点发现,湿温辨证方法主要有从纵向维度进行的三焦辨证、从横向维度进行的卫气营血辨证,二者可相互结合,明确病变脏腑及气血病理阶段;重视体质因素,发现体质不同,影响发病及病情轻重、传变与转归;重视阴阳平和;注重给邪以出路,就近逐邪,有得汗而解、催吐而解、轻下热结而解、淡渗从小便而解;注重舌象、脉象,重视舌象辨湿热,重视脉象定邪正盛衰及预后情况、定三焦病位、据脉施治;既病防变;顾护阳气;顾护阴津。研究三焦辨证论治发现:上焦湿温多病在肺,主要是外感湿热邪气袭表,出现湿热邪气伤阴、湿热邪气伤气、邪闭肺经、邪伤肺气、邪伤肺阴、邪闭肺气、邪蒙清阳、邪阻气逆等病理变化;治法宜芳香宣化为主;药多用辛散、芳香类药物,药量也宜轻。中焦湿温多病在脾胃,病证繁多,多属气分阶段;以湿热邪气阻滞气机,脾升胃降失常为主要病理变化;脾胃受病,上则清阳不升,中则失于健运,下则浊阴不降,又有脾主四肢肌肉,病亦可延及向外,故在此将其统归,总不离蒙上、滞中、滞下及湿热日久出现的湿伤阳、热伤阴、阴阳两伤,其中蒙上包含蒙蔽清窍、发于肌表、郁于经络关节肢体三类;治法以苦辛通降法为主。下焦湿温多病在肝、肾;病性多属邪少虚多;病理表现有邪伤肝络、邪灼真阴、邪损脾肾阳气、阴阳两虚、闭阻下窍、上蒙清窍等,治法以淡渗利湿、补益法为主。三焦同病,仍以脾胃为论治重点;总以通宣三焦,分消走泄为法;治法宜选宣气化湿、苦辛通降、淡渗利湿之法,有时要同时应用方可显效。研究卫气营血辨证论治发现,湿温所处卫气营血阶段并非遵循卫-气-营-血逐级深入,该现象的出现与发病病因、病邪强盛程度有关。疾病在三焦辨证所处病情阶段与卫气营血所处病情阶段并非相对应。研究寒湿辨治规律发现:上焦寒湿多病在肺,发病途径不同,治法各异。中焦寒湿多病在脾胃;治法以苦辛通降法、温阳化湿法为主,或二法相合,或分别合以淡渗利湿法。下焦寒湿日久,多伤及肝、肾;其中寒湿日久耗损肾阳或脾肾两伤者,可见寒湿所致痔疮下血、阻滞气机之便血、肾阳虚衰、脾肾阳虚等虚证,亦可出现津液积聚胃口所致之阴吹等实证;寒湿伤于厥阴,发为寒疝,其中既有表证,又有里证,且病势急;总以祛邪扶正为基本治则,研究中发现吴鞠通善用温补督脉的特殊治法,用于肾阳虚衰的治疗,药多用鹿茸一味。第六部分论述《温病条辨》辨治湿温用药与煎服药特点分析。此部分分别从湿温用药特点、特殊煎服药特点两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研究。研究湿温用药特点时发现:湿温辨证用药,当细分疾病所属阶段,分而论治。一般湿温用药,忌柔喜刚;若湿热日久,伤阴耗津,药用阴柔生津之品。三焦湿温用药各不同,上焦宜选轻清之品,且药量宜轻;中焦用药质地不轻不重,用药以达中焦脾胃燥湿相济、脾升胃降,气机和畅为旨,药物多选用辛温之品配以苦寒之品;下焦用药,药味当厚。研究特殊煎服药特点时发现:煎煮药物时,依据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的不同病性选用相应的溶媒;服药时间方面,除一般服药时间外,尚有昼夜时时服药法、病发前预防性服药法;临证中,服药剂量需根据体质、年龄进行调整。针对寒湿患者,煎服药亦有其法。第七部分论述湿温后期调摄及治疗禁忌。湿性黏滞,湿温病情缠绵,疾病后期及愈后均需时时调摄。饮食当以淡薄滋味为主,痢疾患者尤需重视此点。针对不同体质,亦须选用不同的调摄方式。治疗湿温时,应禁大汗、禁大下、禁滋补;忌纯辛温发汗。第八部分论述《温病条辨》湿温理论与《湿热病篇》湿温理论的联系。二者在疾病病位、辨证方法、诊法、治法方面有诸多共同之处。不同之处在于《温病条辨》主要以三焦辨证结合卫气营血辨证施治;而《湿热病篇》主要以六经辨证结合八纲辨证施治,同时参以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温病条辨》重视舌象、脉象;而《湿热病篇》尤其重视观舌象,以查病位、定证型。第九部分论述后世医家对湿温辨治发挥。此部分从后世医家对治疗湿温方剂的发挥、后世医家对湿温理论发挥两方面研究。后世医家治疗湿温的方剂,很大程度受到吴鞠通论治湿温理论的影响,其中较为代表性名方有藿朴夏苓汤、甘露消毒丹、蒿芩清胆汤、柴胡达原饮、菖蒲郁金汤。后世医家对湿温理论发挥较多,孔伯华提出肝热、脾虚理论,秦伯未提出芳香化湿宜分为芳香、香燥化湿,章次公提出湿温急症需重视脉诊,赵绍琴提出治湿、治气、宣肺三要法,另有医家将三焦辨证灵活应用临床。以上研究对《温病条辨》湿温证治规律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研究,以期对现代临床诊疗有所帮助。

王小芸[4](2017)在《宋明锁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调脾承气汤治疗小儿急乳蛾肺胃热盛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整理挖掘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山西省名中医、山西省中医院宋明锁主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本文通过梳理老师学术渊源,提炼其学术思想,总结其临床经验,研究其治学方法,以加深学习心得体会,提高自身诊疗水平,同时为更好的传承宋老师学术经验积累临床研究资料。小儿体质稚嫩,肺脾不足,特别是肺脏娇嫩,卫表未固,故易为邪气所感。其中小儿急乳蛾起病急,多伴高热,病势重。若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会继发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扁桃体炎等,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现围绕本病深入系统地总结宋明锁老师的诊疗经验,推新师意,进一步观察宋老师治疗小儿急乳蛾的用药规律,及系统客观评价中药肠疗治疗肺胃热盛型急乳蛾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1.提炼宋老师学术思想,总结其经验通过文献整理、深度访谈、听师授课、跟师门诊、病例讨论、临床研究等多种形式,领会导师审症求因、辨证分型、遣方用药的理论基础和学术思想。通过交流心得体会、整理临床验案、撰写相关论文,梳理老师的临床经验,总结其学术特色。2.研究急乳蛾肠疗方法,评价其疗效在回顾分析宋老师治疗小儿急乳蛾的用药规律基础上,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观察中药直肠注入治疗小儿肺胃热盛型急乳蛾的临床疗效,应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中药直肠注入在治疗该病中所起的疗效,为以后临床规范使用肠疗治疗该病证提供客观依据。研究结果梳理总结老师学术思想的形成,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①先内科后儿科的学习顺序,打下扎实的临床功底。②兼学各科诸病、博采各家之长,不宥于儿科攻儿科。③坚持临证,不断实践,逐步完善学术风格。1.宋明锁学术思想概述:①四诊合参重望舌望神色:老师通过望神判断病情轻重,预后善恶;色诊中,注重望山根,望气池。通过舌诊定体质之虚实,疾病之寒热。②治发热重气分兼顾脾胃:气分阶段的治疗对疾病的转归,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此刻更加强调时时顾护脾胃,这种思想主要体现在表里双解、擅用下法、中病即止、病后调理四方面。③治疗杂病以脾胃为枢纽:宋老师通过调理小儿脾胃功能,不仅提高其正气,还解决了很多与脾胃相关的杂病,其创制的调脾八方即体现了脾胃在机体中的枢纽作用。④守方守法以王道为准绳:治疗慢性病时,在辨证精准的前提下,宋老师坚持守方守法。⑤给药方法多样不废外治:宋老师坚持以安全为前提,以辨证论治为基础,以减轻患儿痛苦,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提倡给药方法多样化,积极开展外治法。2.宋明锁临床经验总结:①运用栀子温胆汤的经验总结:栀子温胆汤具有清热化痰,理气降浊的功效,宋老师将其运用于痰热所致的各种病症。②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经验总结:初步总结了宋老师治疗小儿外感风寒、风热、暑湿、湿热、春温、湿温等疾病发热的临床经验。③治疗小儿扁桃体炎经验总结:初步总结了宋老师治疗小儿急、慢性扁桃体炎的经验。④运用调脾承气汤的经验总结:调脾承气汤是宋老师在泻黄散、大承气汤、清热泻脾散等方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化裁而来的,具有清脾泻热,通腑祛积之功。可用于治疗脾胃积热所致的各种病证。⑤运用中药直肠注入经验总结:宋老师在辨证施治、合理用药的前提下,运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各种实证、热证。⑥运用石膏、大黄、羚羊角的经验总结:石膏以清气分之壮热,用大黄以泻阳明之腑实,导邪下行,使郁结之热,借阳明之路而解。用羚羊角一以清热,二以镇惊。3.小儿急乳蛾的临床研究:①宋老师治疗本病选药寒凉,兼以辛、苦、甘,归经以肺胃为主,兼归心肝脾大肠。僵蚕、蝉蜕、大黄、石膏、丹皮等药之间的关联性比较强。治法以清热利咽、表里双解为主,在清泻肺胃的同时兼顾心肝脾胃。②中药直肠注入治疗小儿急乳蛾肺胃热盛型的结果为:退热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有效退热,试验组体温恢复正常平均时间为20小时(20.07± 12.85),对照组为36小时(36.27±19.09),在退热时间和程度上,二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在单项症状疗效方面,咽喉痛、吞咽不适、扁桃体肿大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咽黏膜充血、扁桃体充血疗效的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3天末:①中医证候疗效评价:中医证候疗效对照组愈显率为57.14%,总有效率为97.40%;试验组愈显率为81.58%,总有效率为98.68%。中医证候疗效的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②疾病疗效评价:疾病疗效对照组愈显率为50.65%,总有效率为97.40%;试验组愈显率为77.63%,总有效率为98.68%。疾病疗效的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刘昆[5](2016)在《安效先学术经验总结及银翘退热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安效先教授是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临床博士生导师,传承博士后导师,第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在47年的行医生涯中,安师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及临床经验。对小儿外感发热、急慢性咳嗽、小儿肺炎、支气管哮喘、病毒性心肌炎、腹泻病、肾炎、肾病综合征、过敏性紫癜合并肾脏损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川崎病、抽动障碍、睡眠障碍等病症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并创立研究了一系列方剂,如小儿止哮平喘冲剂、阳春白雪散、复儿康、健脾益肺汤等。目的:1.本研究目的旨在从不同的视角整理、总结导师安效先教授的学术渊源、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深入挖掘名老中医独到的学术见解和诊疗规律,为进一步传承中医儿科的诊疗及用药特点提供资料。2.同时,本文依据安效先教授的学术思想,重点总结安师治疗小儿发热的经验,并通过安师的学术思想,拟定其经验方银翘退热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证)的研究,进一步验证安效先教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学术价值。方法:1.第一部分追溯安效先教授近50年从医经历,详述师承渊源,总结安效先教授的学术渊源和学术思想成形的过程。从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用药特点,古今各家学说等角度总结安效先教授的学术观点,并整理和总结老师所擅长的临床病种的诊疗验案。2.第二部分运用安效先教授的学术思想开展临床研究。对其经验方银翘退热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证)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观察,探讨其临床疗效及退热时间的影响,以进一步验证安效先教授的学术经验的临床有效性、创新性。结果: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四大部分:1.安效先教授成才之路及学术渊源:安师1962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山西省右玉县人民医院内科工作10年,1978年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班,师从着名中医儿科专家王伯岳先生,参与点校了《小儿药证直诀》,编写并校对了《中医儿科学》。在科研工作方面,完成了“热平冲剂治疗小儿外感高热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课题,并实现了成果转让。研制成功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小儿止哮平喘冲剂”,并成为西苑医院院内制剂,已运用于临床20余年,疗效得到广大哮喘患儿家长的充分肯定。2.安效先教授学术思想整理与总结:①提出小儿为“少阳体质”学说:安师重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系统论述小儿“少阳体质”学说,该学说融合了“纯阳”和“稚阴稚阳”两种学说,丰富发展了中医儿科理论。②重视脾胃,强调“后天之本”:强调调整小儿脾胃阴阳升降之气机;脾贵在运而不宜妄补;重视饮食调节;用药谨慎,顾护脾胃等。③重视“未病防病”的思想:小儿脏腑娇嫩,传变迅速,尤其是外感热病,小儿发热多以风热为主,发病后很快传变至气、至营、至血,而致卫气营血同病。安师非常赞赏姜春华先生的“截断扭转”学说,体现既病防变,治未病的思想。④融合中西,互为补充,善于创新:安师认为要继承中医的精华,不要与现代医学的概念对号入座。治疗时在中医辨证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以提高临床疗效。强调以法统方,善用专方专药。3安效先教授治疗小儿疾病临床经验:3.1呼吸系统疾病:①治疗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同时注意顾护阴液;②强调专病专方专药,重视对药;③辨治小外感发热的临床经验:安师运用凉温并用、清透并举、顾护津液、截断扭转、泻下治上等法灵活运用,治疗效果确切。④辩治小儿肺炎:安师通过小儿热势、咳痰、喘憋、精神四方面系统立体的评价小儿肺炎的病情轻重程度。临床上常用采用“清、宣、降”及“补、收”等法治疗,同时强调活血化瘀的重要性。⑤辩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经验:安师认为临床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分两期三型:两期感染期和缓解期分三型:风热外感,肺脾气虚、气阴两虚。分别治宜清热解毒、表里双解;健脾益肺,培土生金;益气补肺,养阴润燥。3.2消化系统疾病:①小儿消化系统疾病的特点:发病率高。②脾为后天之本,脾失运化,精微不布,百病丛起。③安师治疗小儿脾系疾病的学术思想:脾胃之病重于“调养”。④辩治小儿腹泻的大法为健脾渗湿。安师认为泄泻主要病因为脾虚失运,湿困中焦,推崇明·李中梓的治泻九法,临证时灵活应用,善用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各种泄泻。⑤“增液行舟”法治疗小儿便秘:安师认为小儿便秘的病机主要是热结阴亏,津亏肠燥,则“无水行舟”。故提出治疗小儿便秘应以滋阴养液为主要大法,常用方为增液汤加减。⑥和胃降逆治疗小儿呕吐:总病机为胃失和降,气机上逆。安师善用旋覆代赭汤合橘皮竹茹汤加减治疗。⑦温中散寒治小儿腹痛:本病寒者居多,善用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治法。方用小建中汤加乌药、木香、香附、延胡、白芷等。3.3其他系疾病:①儿童抽动障碍治疗经验:安师认为本病定位在肝,多可影响肺、心、脾等脏,治疗大法为平肝熄风、养心豁痰,镇静安神。常用方剂为天麻钩藤饮加减。②治疗小儿睡眠障碍的经验:安师从痰热方面入手,运用清热化痰,养心安神法,选温胆汤和酸枣仁汤及甘麦大枣汤加减治疗。③肾病治疗经验:安师运用益气滋肾等七法,并注意和激素不同时期辨证用药,进行治疗,疗效显着。4.将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儿科门诊收集的60例符合小儿外感发热风热证的患儿,按随机法分组的原则,分治疗组(银翘退热方组)30例,对照组(抗感颗粒组)30例。治疗前分别将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轻重及血常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观察两组患儿有无可比性;治疗3天后再次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退热消退时间、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不良反应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显示:①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63.3%,治疗组有效率达到93.3%,治疗组在整体疗效上明显优于对照组。②两组患儿退热时间比较:治疗组平均退热时间为26.94h,对照组平均退热时间为50.63h,说明治疗组退热时间快于对照组,治疗组疗法优于对照组。③两组患儿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水平的比较:治疗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正常比率(96.7%,90%)高于对照组(83.3%,70%),说明治疗组血常规相应指标恢复正常速度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疗法优于对照组。④不良反应:治疗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药物无明显副作用,安全性较好。结论:本文全面总结了安效先教授的学术经验并运用安师的学术经验,以卫气营血同治的方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证)患儿,较抗感颗粒对照组,可以更为有效的缓解中医证候,更有效的退热。少阳体质学说是指导小儿外感风热的理论依据。

张华[6](2016)在《小儿水肿古今文献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小儿水肿病指各种原因导致的体内水液运行障碍,水湿停留,泛溢肌肤,引起头面部、四肢,甚至全身浮肿的病症,自古至今都是不易治疗的,而对本病的文献研究,尤其是对各时代医家认识的学术背景研究。本文主要是从文献学的角度对小儿水肿病在各时代医家与着作中的学术思想,治则治法进行了横向对比与深入挖掘,尝试分析对本病认识所产生的理论与时代背景,及不同时代医家理论之间的相互影响,以期为小儿水肿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不同的文献角度与资料。方法全文共两大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古今文献研究,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以年代为纲,以书籍为目,对古今文献中记载的对小儿水肿进行阐述的医家与着作进行整理挖掘,并对其学术思想与背景进行分析与对比,总结出时代特点与脉络,归纳出其在理法方药中的联系与区别,并统计分析了历代的小儿水肿方。可以看出从宋金元时期开始治疗小儿水肿的方剂开始出现了较多的分类。但直到明清时期,小儿水肿的方剂才真正的完善,并对现今的中药治疗小儿水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二部分为现代文献,从治疗小儿水肿的理论思想、方药证治中总结其时代特点,并进一步分析阐述。结论1.对小儿水肿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建立在小儿特殊的生理病理基础之上,而从宋代开始钱乙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予以阐述,其后朱丹溪阴水阳水,以及明代张景岳的两纲六变理论、万全“小儿脾常不足”的思想,清代吴鞠通的“稚阴稚阳”学说及叶天士小儿常见热病的认识,这种学术理论的传承性对小儿水肿的辨证论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明清时期对小儿脾主困的进一步阐述,是对小儿脾胃常虚的深入解释,为现代中医治疗小儿水肿等疾病由补脾转为运脾提供了理论依据。3.专门治疗小儿水肿的方药在宋以前较少。明清时期,治疗多以脾肾为中心,辅以发散、利下外,其他种类药物应用较少。建国之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在微观层面上对小儿水肿病因病机进行探讨,为小儿水肿的治疗开拓了思路。4.现代医学与中医学的协同治疗提高了小儿水肿的临床治愈率,而对治法的发展如调肺运脾治疗小儿水肿的应用也显示了配合现代药物治疗调整治疗方法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所接受。

张克青[7](2016)在《闫慧敏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过敏性紫癜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湿毒内蕴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研究目的及意义传统中医药事业要发展要进步,需要每一代中医人的坚持不懈地努力,只有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才能地更好弘扬中华民族的中医药事业。闫慧敏教授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40多年来从事中西医结合诊治小儿疾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取得卓越的成绩。尤其在儿科消化、呼吸系统疾病方面更为突出。通过电子胃镜及幽门螺杆菌检测,研究小儿消化系统疾病中医宏观辨证与胃镜下胃肠粘膜微观改变的关系。将辨病与辨证和宏观与微观辨证相结合,治疗疾病取得显着的效果。闫老师勤奋好学,研读古籍,躬行实践,博采各家之长,探索治病经验,逐步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及治病经验。全面继承、挖掘整理,传播交流闫慧敏教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具有重大的意义。本研究主要探寻闫慧敏教授的学术渊源,研究总结其学术思想特色及临床经验。并通过运用闫老师的临床经验对过敏性紫癜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湿毒内蕴证)患儿的进行病例研究,试图找到治疗过敏性紫癜复发的有效治疗方法。2.研究方法通过跟随老师临床诊疗全过程,对诊治的患者病例资料进行汇总,总结跟师笔记,认真撰写月记,典型及复诊病例进行详细记录并总结。定期老师讲课,并按照老师要求再次研读《黄帝内经》、《伤寒论》、《小儿药证直诀》及《幼幼集成》等书籍。检索文献了解现代儿科相关资料,汇集多方面的资料,从学术思想渊源,理论基础,辨证论治及用药特点等方面,对闫慧敏教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特色和优势进行初步总结。选取140例确诊过敏性紫癜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中医辨证为湿毒内蕴型的患儿,分为西药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两组,进行治疗并观察临床疗效、过敏性紫癜复发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试图找到减少过敏性紫癜复发的有效方法。3.研究成果本论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闫慧敏学术思想渊源概述闫慧敏教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到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通过大量临床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再次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一年。在北京儿童医院接触到京城儿科名医“小儿王”王鹏飞老师,跟随王老临诊学习儿科临证经验得到了提升。闫老师成为全国第一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有幸拜着名中医儿科专家刘韵远主任为师,跟师期间努力学习刘老的临床实践经验及特色,继承并发扬刘老的学术思想。从医40年,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不忘研读中医经典。尤其是《黄帝内经》、《伤寒论》、《小儿药证直诀》及《幼幼集成》对其学术思想有着很大的影响。在继承刘韵远、王鹏飞老专家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同时,并注重运用现代手段及科研方法进行中医药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临证经验及用药特色。第二部分闫薏敏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1学术思想及特点进行研究总结《黄帝内经》中整体观的中医基础理论之一。《黄帝内经》提出“治病必求于本”,闫老师谨遵古训,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注重查找病因,不能被疾病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形成了闫老师的“整体观念,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学术思想。闫老师跟随刘韵远主任学习,刘老精于《伤寒论》的研究,认为《伤寒论》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典范。闫老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现代科技的优势为我所用,开展胃镜检查,对小儿胃镜特点及胃肠道疾病临床宏观辩证与镜下微观辨证作了深入研究。从而发展并完善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学术思想,增加了宏观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学术思想。从《素问》、《伤寒论》到《小儿药证直诀》无一不体现后天脾胃的重要性。加之王鹏飞老师对于“小儿脾常不足”特点的重视,更时时顾护脾胃。逐渐闫老师形成了“重视脾胃,调中运脾,调畅气机”的学术思想。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将小儿的生理特点概括为“肌骨嫩怯”、“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及“脏腑柔弱”。病理特点概括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刘韵远老师认为小儿并非成人的缩小版有其自身的特点。闫老师通过对《小儿药证直诀》的研读及长期的实践,逐渐形成了“重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学术思想。儿科俗称“哑科”,儿科诊法历来首重望诊。在望诊中刘老尤为重视望舌,具有独到之处。闫老师尤其重视四诊合参,尤重望诊及舌面的望诊,判断疾病的病情病势。小儿“稚阴稚阳,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小儿病情多呈寒热并存,虚实夹杂,因此使用药物也根据病情寒热并用。善用对药,对药互相协同,以助药力。2临床经验总结通过跟师三年的诊疗过程中,对于儿科常见病及多发病,闫老师都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首先脾系疾病,多由于小儿嗜食肥甘厚腻之品,脾胃失和,日久易酿成湿热,壅塞中焦,阻滞气机,不通则痛。因此小儿胃脘痛多以湿热中阻证为常见证型。治以清热祛湿、理气和中。秋冬季常见病轮状病毒性肠炎辨证为湿热。故治以清热利湿,健脾止泻。功能性便秘辨证以虚实为纲,热秘及气秘属实,虚秘及寒秘属虚。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虚实夹杂症候多见。故治疗以表里同治、肝脾同调、健脾行气为法。其次肺系疾病,哮喘易反复难治,本病以肺、脾、肾三脏气虚为本。夙根伏痰为标。急则治其标,祛除伏痰。缓则治其本。治疗哮喘从肺、脾、肾入手。痰湿咳嗽属于脾阳不振,湿痰不化,阻于肺络,应突出“湿痰”两字。治以健脾化湿,化痰止咳。反复呼吸道感染认为正气不足是复感儿发病的关键,治疗应以扶正固本为主。过敏性紫癜病因病机可归为风、热、湿(毒)、瘀、虚。疾病初期多以邪实为主,“邪去则正安”,故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小儿“易虚易实”,注意病情的变化及虚实夹杂的情况。腺样体肥大病机为:肺虚邪扰,脾虚痰聚,痰瘀互结。治则:运脾化瘀通窍散结。反复发作的霰粒肿,也应从养血通络调畅气机论治。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应以开肺通闭为大法。第三部分解毒利湿法治疗过敏性紫癜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湿毒内蕴证)的临床研究文献综述部分对过敏性紫癜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西医治疗概况进行综述,并对过敏性紫癜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发病及治疗情况进行综述。临床研究报告部分旨在探讨闫慧敏老师治疗过敏性紫癜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学术经验。本研究选取符合过敏性紫癜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湿毒内蕴证)病人14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西药)及治疗组(西药加中药解毒利湿行气化滞方),分析统计临床疗效及复发率,进一步研究闫老师临床经验。结果:治疗组治疗过敏性紫癜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近期综合效率及幽门螺杆菌转阴率,与单纯西药治疗疗效相同,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观察2月过敏性紫癜复发情况,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解毒利湿法治疗后幽门螺杆菌检测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并能较长时间抑制幽门螺杆菌。结论:解毒利湿法治疗过敏性紫癜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湿毒内蕴证)减少复发。解毒利湿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值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并能较长时间抑制幽门螺杆菌。4.意义通过三年跟随闫慧敏教授的学习,研读经典古籍及跟师临诊过程,探究老师的学术思想渊源,学习老师学术思想,整理老师临床宝贵经验。对于年轻医生是不可多得的宝贵学习机会。继承和发扬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是中医事业蓬勃发展的有效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吴军[8](2014)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中梓白皮品种确证和药效学研究》文中认为为考证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中梓白皮的种源,研究运用本草文献学、训诂学及植物学知识,结合用梓树皮、楸树皮、桑白皮替代方中梓白皮组成的三汤方、以及单味药梓树皮、楸树皮、桑白皮在保护受损肝细胞方面的药效比较,初步明确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中梓白皮的种源,及其与现代植物梓树、楸树之间的关联。全文分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及其药物品种研究回顾、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临床应用及药效机制研究概要、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及单味药保护受损肝细胞药效实验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研究本方入手,在本草类文献中找到了梓白皮当用品种和入药品种及唯一种源的文献记载,运用训诂学方法研究文献条文,比照同类文献,联系现代梓树及楸树植物特征,结合考古研究报告,得出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指出梓白皮当用品种为现代楸树皮、吴越在《日华子诸家本草》中推荐的梓白皮入药品种同样来自楸树,参照现代文献有关梓白皮来源的报道,考证本方中梓白皮的种源为楸树。在梓白皮替代研究中,分析了梓白皮被其他中药替代的原因,统计替代情况的结果显示梓白皮主要被桑白皮替代。第二部分一是对本方临床治疗病例文献报道进行分类整理,总结得出本方在现代临床方面主要用于治疗急性肾炎和荨麻疹;二是对本方相关实验研究文献进行收集整理,显示围绕本方开展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于保护受损肝细胞、抗过敏反应、抑制肾系膜细胞增生等三方面,通过概要为本次研究如何开展汤方及药物的药效实验理清思路。第三部分选择以H202复制肝细胞氧化应激模型,评价三方(用梓树皮、楸树皮、桑白皮分别代替本方中梓白皮组成的方剂,简称梓树皮复方组、楸树皮复方组、桑白皮复方组)以及单味药(梓树皮、楸树皮、桑白皮)对H202致损人L-02肝细胞的保护及作用机制,实验结果如下:一是三方对H202诱导损伤的L-02肝细胞均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二是在降低TNF-a、IL-1水平和NF-κB、P53、caspase3基因表达方面,复方与对应单味药显示出药效一致性,桑白皮复方组及桑白皮能力最强,楸树皮复方组及楸树皮次之,梓树皮复方组及梓树皮较弱;三是桑白皮降低AST、ALT的能力明显好于楸树皮和梓树皮;四是楸树皮复方组提升P16蛋白表达的能力明显优于桑白皮复方组和梓树皮复方组,楸树皮复方组和梓树皮复方组降低P21蛋白表达的能力明显优于桑白皮复方组,楸树皮在下调P21蛋白方面效果最显着,而桑白皮和梓树皮效果不明显。本次研究取得成果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采用训诂学方法考证了梓白皮的种源为楸树皮,后续实验结果显示楸树皮在保护受损肝细胞的多项指标中其作用均优于梓树皮,实验验证了梓白皮的植物来源为楸树;二是在降低TNF-a和IL-1的能力方面复方与单味药显示出药效一致性,单味药功效强弱直接影响相应复方的功效,反映出梓白皮在本方中所起作用的重要性;三是桑白皮复方组和桑白皮在降低TNF-a和IL-1的能力方面明显优于其它组,桑白皮降低AST、ALT的能力明显好于楸树皮和梓树皮,表明桑白皮在保护肝细胞方面作用要好于楸树皮和梓树皮,为桑白皮替代梓白皮的合理性提供实验依据。本次研究确证梓白皮种源为楸树,楸树在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广泛种植,可作为梓白皮入药的药材资源十分丰富,研究开发楸树皮药用价值,使之应用在本方或其它方剂,充分发挥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朱万青,黄伟,王雪峰[9](2012)在《小儿尿血的中医辨证论治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尿血是儿科常见病,病因及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中医对小儿尿血的辨证论治尚不系统明确,多数将本病归于急慢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等疾病中进行辨证治疗。从脏腑辨证,并结合八纲辨证、病因辨证等,对小儿尿血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作一简单综述。

朱锦善,高修安[10](2007)在《现代中医儿科学家王伯岳》文中研究指明王伯岳祖籍四川,三代业医成都,均以儿科闻名,誉满蜀锦。王氏自幼读私塾,攻习文史,二八之年立志于医学。其父王朴诚当时已是成都妇孺皆知的儿科名医,但他主张易子而教,主张先学药后学医。于是,王氏先在成都一家着名的药店学徒,后从师成都名医廖蓂阶先生学医,最后才随父侍诊。

二、辨证论治小儿急性肾炎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辨证论治小儿急性肾炎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泄泻的中医证型与体质及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表设计
        2.2 调查内容
        2.3 调查方法
        2.4 中医体质判断方法
        2.5 质量控制
        2.6 数据收集整理
        2.7 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证型分布
        3.2 证型与体质
        3.3 证型与相关因素
分析与讨论
    1 立论依据
        1.1 中医对小儿泄泻的认识
        1.2 西医对小儿泄泻的认识
        1.3 中医对小儿体质的认识
    2 结果分析
        2.1 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2.2 体质分布特点及与泄泻证型的关系
        2.3 相关因素分布特点及与泄泻证型的关系
        2.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体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2)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中医治疗
    一. 中医对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认识
    二. 中医药治疗进展
        (一) 内治法
        1 中药汤剂治疗
        1.1 诊疗思路
        1.1.1 辨疾病分期治疗
        1.1.2 辨证分型治疗
        1.1.3 其他诊治思路
        1.2 对不同病原体的治疗
        1.2.1 对病毒引起的ALRTI的治疗
        1.2.2 对细菌引起的ALRTI的治疗
        1.2.3 对支原体引起的ALRTI的治疗
        1.3 对特殊发病人群的治疗
        1.3.1 对老年人的治疗
        1.3.2 对小儿的治疗
        2 口服中成药治疗
        3 中药注射剂的使用
        (二) 外治法
        1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
        2 中药外敷治疗
        3 中药雾化治疗
        4 经皮给药治疗
        5 TDP仪照射治疗
        6 推拿疗法
        7 拔罐疗法
        (三) 中医内外合治(综合治疗)
        (四) 重大传染病的防治
    三.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试验一 勒马回注射液的体外抑菌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菌种
        1.1.2 试验药物
        1.1.3 培养基
        1.1.4 主要试剂与耗材
        1.1.5 主要仪器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MIC的测定
        1.2.2 药液制备
        1.2.3 细菌的复活及纯化
        1.2.4 细菌悬菌液的制备
        1.2.5 操作步骤
        1.2.6 结果判读
        1.2.7 注意事项
        2 试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试验二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动物
        1.1.2 试验药物
        1.1.3 试剂与主要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模型的影响
        1.2.1.1 动物分组
        1.2.1.2 给药方法
        1.2.1.3 酵母混悬液的制备
        1.2.1.4 造模
        1.2.1.5 体温测定
        1.2.1.6 标本采集与检测
        1.2.1.7 统计分析
        1.2.2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的影响
        1.2.2.1 动物分组
        1.2.2.2 给药方法
        1.2.2.3 造模及取材
        1.2.2.4 检测指标
        1.2.2.5 统计分析
        1.2.3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浓氨水引咳小鼠模型的影响
        1.2.3.1 引咳初筛与动物分组
        1.2.3.2 给药方法
        1.2.3.3 造模及取材
        1.2.3.4 检测指标
        1.2.3.5 统计分析
        1.2.4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的影响
        1.2.4.1 动物分组
        1.2.4.2 给药方法
        1.2.4.3 酚红标准曲线的绘制
        1.2.4.4 造模及取材
        1.2.4.5 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模型的影响
        2.1.1 勒马回注射液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体温的影响
        2.1.2 勒马回注射液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体温反应指数的影响
        2.1.3 勒马回注射液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发热抑制率的影响
        2.1.4 勒马回注射液对发热大鼠血清中1L-1β、1L-6和TNF-α含量的影响
        2.1.5 勒马回注射液对发热大鼠下丘脑中PGE2含量的影响
        2.2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的影响
        2.3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浓氨水引咳小鼠模型的影响
        2.3.1 勒马回注射液对氨水致小鼠咳嗽模型咳嗽次数及咳嗽潜伏期的影响
        2.3.2 勒马回注射液对氨水致咳嗽小鼠血清中IL-10的影响
        2.4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的影响
        2.4.1 酚红的标准曲线
        2.4.2 勒马回注射液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温病条辨》湿温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1 湿温定义
2 湿温相关疾病关系辨析
    2.1 湿温与暑温、伏暑
    2.2 湿温与寒湿
3 湿温病因与发病
4 湿温病机
    4.1 湿温病位与病性
    4.2 湿温传变规律
        4.2.1 三焦相传
        4.2.2 卫气营血相传
    4.3 湿温转归
        4.3.1 湿温化燥
        4.3.2 湿温化为寒湿
5 湿温治则治法
    5.1 芳香宣化
    5.2 苦辛通降
    5.3 淡渗利湿
    5.4 通下逐邪
    5.5 宣通三焦,分消走泄
    5.6 清热利湿
    5.7 益气化湿
    5.8 温阳化湿
    5.9 疏风胜湿
6 湿温辨治规律研究
    6.1 湿温辨治特点分析
        6.1.1 湿温辨证方法
        6.1.2 重视体质因素
        6.1.3 重视阴阳平和
        6.1.4 注重给邪以出路,就近逐邪
        6.1.5 注重舌象、脉象
        6.1.6 既病防变
        6.1.7 顾护阳气
        6.1.8 顾护阴津
    6.2 三焦湿温辨证论治
        6.2.1 上焦湿温辨证论治
        6.2.2 中焦湿温辨证论治
        6.2.3 下焦湿温辨证论治
        6.2.4 三焦同病辨证论治
    6.3 卫气营血辨证论治
    6.4 寒湿辨治规律研究
        6.4.1 上焦寒湿辨证论治
        6.4.2 中焦寒湿辨证论治
        6.4.3 下焦寒湿辨证论治
    6.5 与湿温相关的其他疾病辨治规律
        6.5.1 痹
        6.5.2 疸
        6.5.3 疟
        6.5.4 痢
7 《温病条辨》辨治湿温用药及煎服药特点分析
    7.1 湿温用药特点
    7.2 湿温特殊煎服药特点
    7.3 寒湿特殊煎服药特点
8 湿温后期调摄
    8.1 淡薄滋味
    8.2 因人而异
9 湿温治疗禁忌
    9.1 禁大汗、禁大下、禁滋补
    9.2 忌纯辛温发汗
10 《温病条辨》湿温理论与《湿热病篇》湿温理论的联系
11 后世医家对湿温辨治发挥
    11.1 后世医家对治疗湿温方剂的发挥
    11.2 后世医家对湿温理论发挥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宋明锁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调脾承气汤治疗小儿急乳蛾肺胃热盛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宋明锁中医儿科学术渊源概述
    1. 少小结缘独立选择
    2. 名师传承受益终身
    3. 师从张刚专攻儿科
    4. 吸纳各家学说精华
    5. 读书临证藻练升华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宋明锁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总结
    1. 宋明锁学术思想概述
        1.1 四诊合参重望舌望神色
        1.2 治发热重气分兼顾脾胃
        1.3 治疗杂病以脾胃为枢纽
        1.4 守方守法以王道为准绳
        1.5 给药方法多样不废外治
    2. 宋明锁临床经验总结
        2.1 宋明锁运用栀子温胆汤的经验总结
        2.2 宋明锁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经验总结
        2.3 宋明锁治疗小儿扁桃体炎经验总结
        2.4 宋明锁运用调脾承气汤的经验总结
        2.5 宋明锁运用中药直肠注入经验总结
        2.6 宋明锁运用石膏、大黄、羚羊角的经验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小儿急乳蛾肺胃热盛证的临床研究
    英文缩略语
    综述: 小儿急性扁桃体炎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引言
    研究内容一 宋明锁治疗小儿急乳蛾用药规律探析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研究内容二 小儿急乳蛾中药直肠给药的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统计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展望和不足
        7.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5)安效先学术经验总结及银翘退热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安效先教授成才之路及学术渊源
    1 成才之路
    2 学术源流
第二部分 安效先教授学术思想整理与总结
    1 小儿为“少阳”体质,创立“少阳体质”学说
    2 辨病辨证相结合严守病机
    3 重视四诊,以望诊为首
    4 重视脾胃,强调“调脾胃以安五脏”
    5 重视“未病防病”的思想
    6 融合中西,互为补充,善于创新
第三部分 安效先教授治疗小儿疾病临床经验集萃
    1 呼吸系统疾病
    2 消化系统疾病
    3 其他系统疾病
第四部分 银翘退热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证)临床研究
    文献综述 小儿外感发热的中西医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
    研究方法
        1 治疗方法
        2 观测指标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基本资料比较
        2 临床疗效比较
        3 退热时间比较
        4 治疗后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水平比较
        5 治疗后症状及体征改善时间比较
        6 不良反应
    讨论
    创新点
    小结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6)小儿水肿古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综述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定义
        1.2 小儿水肿病名的历史沿革
        1.3 小儿水肿的分类
        1.4 现代文献研究范围界定
    2. 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第一章 小儿水肿古代文献研究
        1. 先秦至两汉南北朝时期对小儿水肿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治则治法
        1.3 先秦至两汉南北朝时期主要文献对水肿的论述
        1.3.1 《黄帝内经》
        1.3.2 《神农本草经》
        1.3.3 《伤寒杂病论》
        1.3.4 《小品方》
        1.3.5 《山海经》
        1.4 其他文献对水肿的记载
        1.5 小结
        2. 隋唐时期对小儿水肿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
        2.2 治则治法
        2.3 隋唐时期主要文献对小儿水肿的论述
        2.3.1 《诸病源候论》
        2.3.2 孙思邈及其着作
        2.4 其他文献对水肿的记载
        2.5 小结
        3. 宋金元时期对小儿水肿的认识
        3.1 病因病机
        3.2 治则治法
        3.3 宋金元时期主要文献对小儿水肿的论述
        3.3.1 《圣济总录》
        3.3.2 《小儿药证直诀》
        3.3.3 《小儿卫生总微方论》
        3.3.4 《活幼心书》
        3.3.5 《丹溪心法》
        3.4 小结
        4. 明代对小儿水肿的认识
        4.1 病因病机
        4.2 治则治法
        4.3 治疗宜忌
        4.4 明代主要文献对小儿水肿的论述
        4.4.1 《普济方》
        4.4.2 《幼科发挥》
        4.4.3 《婴童类萃》
        4.5 其他文献对水肿的论述
        4.6 小结
        5. 清代至民国时期对小儿水肿的认识
        5.1 病因病机
        5.2 治则治法
        5.3 治疗宜忌
        5.4 清代至民国主要文献对小儿水肿的论述
        5.4.1 《幼科医学指南》
        5.4.2 《小儿推拿广意》
        5.5 其他文献对水肿的论述
        5.6 小结
        6. 治疗小儿水肿历代方药分析
        6.1 方剂收录标准
        6.2 方剂统计方法
        6.3 方剂分布概况
        6.4 各时期药物使用频率演变
        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小儿水肿现代文献研究
        1. 病因病机
        1.1 脏腑内伤外邪侵袭
        1.2 脾肾损伤
        2. 治则治法
        2.1 调脾论肺
        2.2 活血化瘀
        2.3 中西医结合
        3. 中药提取物及单味药治疗
        4. 着名中医专家治疗小儿水肿的经验
        4.1 董廷瑶
        4.2 章真如
        4.3 钱育寿
        4.4 刘弼臣
        4.5 马新云
        4.6 李秀亮
        4.7 王伯岳
        4.8 黎炳南
        5. 现代治疗小儿水肿的其他疗法
        6. 预后护理
结论
    1. 对小儿水肿病病因病机认识的发展
    2. 小儿水肿病相关理论发展背景探讨
    3. 创新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闫慧敏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过敏性紫癜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湿毒内蕴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闫慧敏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渊源概述
    1. 简介
    2. 学术思想渊源
        2.1. 中医经典古籍
        2.2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闫慧敏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1. 学术思想概述
        1.1 整体观念,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1.2 辨病与辨证,宏观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1.3 重视脾胃,调中运脾,调畅气机
        1.4 重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1.5 四诊合参,尤重望诊及舌面望诊
        1.6 寒热并用,善用对药
    2. 临床经验总结
        2.1. 闫老师治疗脾系疾病的经验
        2.1.1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小儿胃脘痛)
        2.1.2 功能性便秘
        2.1.3 轮状病毒性肠炎(小儿泄泻)
        2.2 闫老师治疗肺系疾病的经验
        2.2.1 哮喘
        2.2.2 痰湿咳嗽
        2.2.3 反复呼吸道感染
        2.2.4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2.3 闫老师治疗过敏性紫癜经验
        2.4 闫老师治疗腺样体肥大经验
        2.5 闫老师治疗霰粒肿经验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解毒利湿法治疗过敏性紫癜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湿毒内蕴证)的临床研究
    符号说明
    综述
        1. 过敏性紫癜中西医研究进展
        1.1 西医研究及治疗概况
        1.1.1 发病机制
        1.1.2 病理改变
        1.1.3 诊断标准
        1.1.4 治疗
        1.2 中医辨证论治
        1.2.1 古代医家对病因病机的分析
        1.2.2 现代医家对病因病机的分析
        1.2.3 现代医家的辨证论治
        1.2.4 专方专药
        1.2.5 中成药
        1.2.6 其它治疗
        2 幽门螺杆菌中西医药物治疗进展
        2.1 西医药物治疗进展
        2.1.1 HP的检查方法和诊断标准
        2.1.2 HP感染的西医治疗
        2.1.3 HP与HSP相关性研究进展
        2.2 中医辨证论治
        2.2.1 病因病机
        2.2.2 辨证分型
        2.2.3 辨证论治
        2.2.4 单味中药治疗
        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资料
研究方案
结果
结论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中梓白皮品种确证和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名词对照及缩略语
引言
第一章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及其药物品种研究回顾
    第一节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研究
        一、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药方
        二、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药物剂量
        三、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汤方药性
        四、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论相关文献记载
        五、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治是否兼有表证
        六、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所治黄疸证
        本节小结
    第二节 基于文献的梓白皮种源研究
        一、《神农本草经》相关文献研究
        二、《本草经集注》相关文献研究
        三、《本草经考注》相关文献研究
        四、《本草图经》相关文献研究
        五、《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相关文献研究
        六、《普济方》相关文献研究
        七、现代文献研究
        本节小结
    第三节 梓白皮替代研究
        一、中药替代形成的一般原因
        二、中药替代品种的选择
        三、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中梓白皮发生替代原因分析
        四、梓白皮替代文献记载
        五、梓白皮替代的统计分析
        六、梓白皮被替代对本方可能产生的影响
        本节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临床应用及药效机制研究概要
    第一节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临床治疗综述
        一、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治疗肾病综述
        二、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治疗皮肤病综述
        三、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治疗肝病综述
        本节小结
    第二节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实验研究综述
        一、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中梓白皮品种确证及桑白皮替代后药效实验
        二、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对黄疸大鼠肝细胞及微胆管保护作用实验
        三、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中连翘根代替连翘后对CCL4肝损伤治疗是否同效实验
        四、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抗全身瘙痒实验
        五、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抗Ⅰ型变态反应的作用机理实验
        六、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对肾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实验
        本节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及单味药保护受损肝细胞药效实验
    第一节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三方对H_2_O2诱导损伤L-O2肝细胞的保护及作用机制
        一、复方对H_2_O_2诱导损伤的L-O2细胞ALT(谷丙转氨酶)和AST(谷草转氨酶)表达的影响
        二、复方对H_2_O_2诱导损伤的L-O2细胞活性的影响
        三、复方对H_2_O_2诱导损伤的L-O2细胞形态的影响
        四、复方对H_2_O_2诱导损伤的L-O2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五、复方对H_2_O_2诱导损伤的L-O2细胞SOD和MDA水平的影响
        六、复方对H_2_O_2诱导损伤的L-O2细胞TNF-a和IL-1水平的影响
        七、复方对H_2_O_2诱导损伤的L-O2细胞P53、NF-κB和caspase3基因表达的影响
        八、复方对H_2_O_2诱导损伤的L-O2细胞P21、P16蛋白表达的影响
    第二节 梓白皮、楸树皮、桑白皮对H2_O2诱导损伤L-O2肝细胞的保护及作用机制
        一、单味药对H2_O_2诱导损伤的L-O2细胞ALT(谷丙转氨酶)和AST(谷草转氨酶)表达的影响
        二、单味药对H2O2诱导损伤的L-O2细胞活性的影响
        三、单味药对H2O2诱导损伤的L-O2细胞形态的影响
        四、单味药对H2O2诱导损伤的L-O2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五、单味药对H2O2诱导损伤的L-O2细胞SOD和MDA水平的影响
        六、单味药对H2O2诱导损伤的L-O2细胞TNF-a和IL-1水平的影响
        七、单味药对H2O2诱导损伤的L-O2细胞P53、NF-κB和caspase3基因表达的影响
        八、单味药对H2O2诱导损伤的L-O2细胞P21、P16蛋白表达的影响
    第三节 实验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本研究创新点
今后研究思路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9)小儿尿血的中医辨证论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名溯源
2 病因病机
3 辨证论治
    3.1 脏腑辨证
        3.1.1 从心辨证论治
        3.1.2 从肺辨证论治
        3.1.3 从肝辨证论治
        3.1.4 从脾辨证论治
        3.1.5 从肾辨证论治
    3.2 病因辨证
        3.2.1 从湿热辨证论治
        3.2.2 从血瘀辨证论治
4 讨论

四、辨证论治小儿急性肾炎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泄泻的中医证型与体质及相关因素研究[D]. 王连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D]. 郭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温病条辨》湿温证治规律研究[D]. 焦如春.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4]宋明锁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调脾承气汤治疗小儿急乳蛾肺胃热盛证的临床研究[D]. 王小芸.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5]安效先学术经验总结及银翘退热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D]. 刘昆.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6(01)
  • [6]小儿水肿古今文献研究[D]. 张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7)
  • [7]闫慧敏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过敏性紫癜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湿毒内蕴证)的临床研究[D]. 张克青.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8]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中梓白皮品种确证和药效学研究[D]. 吴军.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2)
  • [9]小儿尿血的中医辨证论治探讨[J]. 朱万青,黄伟,王雪峰.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2(04)
  • [10]现代中医儿科学家王伯岳[A]. 朱锦善,高修安. 第24届全国中医儿科学术研讨会、中医药高等教育儿科教学研讨会、儿科名中医讲习班论文汇编, 2007

标签:;  ;  ;  ;  ;  

辨证论治小儿急性肾炎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