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大气环境质量现状与分析

湛江市大气环境质量现状与分析

一、湛江大气环境质量现状与分析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容宇媚[1](2021)在《滨海景观设施在热带海洋大气中的腐蚀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滨海大气中的阴、阳离子是影响滨海设施腐蚀的主要污染物。为了了解滨海景观设施在海洋大气中的腐蚀概况、滨海大气溶胶中侵蚀性离子的分布特征、景观设施表面侵蚀性离子的分布特征,本工作对广东省内三个热带城市深圳、珠海和湛江的滨海景观设施的腐蚀状况进行调查,重点考察了湛江市内三个调查区(湛江海滨公园、东海岛龙海天海滨浴场、宝钢湛江钢铁基地)大气溶胶中腐蚀性要素的分布特征,并对滨海景观设施腐蚀失效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海洋大气环境是影响设施腐蚀最严重的大气环境,暴露在湛江、珠海和深圳的海洋大气环境中的景观设施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腐蚀,腐蚀主要分布在焊接部位、螺丝钉连接部位、凹槽部位、有缝隙的部位、镶嵌部位、钢材转折部位、构件连接部位、与地面连接部位等腐蚀脆弱部位,调查的168种景观设施中,景观设施缝隙腐蚀发生的频次平均为66.6%,焊隙腐蚀发生的频次平均为53.2%,缝隙腐蚀和焊缝腐蚀是景观设施腐蚀的主要类型;景观设施的腐蚀程度与景观设施离海距离、朝向有紧密的联系,表现为景观设施的腐蚀程度随着离海距离的增大而减弱,景观设施向海面的腐蚀程度也随着离海距离的增大而减轻。(2)湛江市海洋大气污染物分布特征呈现季节性差异,Cl-和SO42-表现为夏季高,NO3-和PO43-表现为秋冬季节高;各侵蚀性离子浓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l-浓度与SO42-浓度呈正相关,NO3-浓度和PO43-浓度呈正相关;气象要素(温度、相对湿度、大气压强和风速)对大气污染物浓度分布有重要的影响;湛江的温度、湿度和腐蚀介质共同表征湛江滨海大气具有高腐蚀性。(3)滨海景观设施表面离子沉降率在采样季节、离海距离和设施朝向上存在差异。就采样季节而言,Cl-、NO3-、SO42-、Na+和K+表现为冬季沉降率高,Mg2+表现为夏季沉降高,Ca2+表现为春季沉降率高;就离海距离而言,阴离子Cl-、NO3-和SO42-和阳离子Na+、K+、Mg2+、Ca2+的沉降率整体表现为随着离海距离的增大而下降的趋势;就设施朝向而言,景观设施沉降率整体上表现为朝海面>背海面,但随着离海距离的增大,景观设施表面沉降率在朝海面和背海面的差异逐渐减小。滨海景观设施表面侵蚀性离子沉降率与季节、离海距离远近、设施朝向密切相关。(4)湛江滨海景观设施表面腐蚀性污染物沉降率同时受到气象因素(温度、相对湿度、大气压强、风速等)和环境介质因素(大气中的侵蚀性离子)的共同影响。结合湛江滨海景观设施表面污染物沉降率和滨海景观设施腐蚀状况分析表明,湛江滨海景观设施表面污染物沉降率和景观设施腐蚀面积随离海距离和朝向的不同而变化,整体表现为设施离海距离越远,设施表面腐蚀性污染物沉降率越低,发生小面积腐蚀比例越高;景观设施朝海面腐蚀性污染物的沉降率整体上比背海面高,朝海面发生大面积腐蚀的比例也比背海面高。设施表面污染物的沉降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设施的腐蚀程度。

殷旗风[2](2020)在《湛江滨海大气中TSP、阴离子及重金属污染物的浓度特征及来源分析》文中认为大气污染物对全球气候、环境及人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通过对湛江市广东海洋大学主校区(乡村)、广东海洋大学霞山校区(城市)、东海岛海洋生物基地(滨海)及湛江钢铁基地(工业区)这四个站位的大气TSP、阴离子、重金属污染物以及气象因素(温度、相对湿度、气压、风速、风向)进行为期一年(2018年夏季至2019年春季)的跟踪监测,采用相关性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及富集因子法等分析方法,分析各类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与来源,并探究污染物与气象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主要结论如下:(1)采样期间,湛江市大气TSP的浓度范围为(24.2–302.7)μg/m3,年均浓度是(89.5±69.5)μg/m3。湛江市四个采样站位四个季节的TSP质量浓度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差异。就昼夜变化特征而言,夏季和秋季,白天的TSP含量高于晚上,冬季和春季的TSP含量夜晚高于白天。就季节变化特征而言,湛江大气TSP浓度总体呈现冬>秋>春>夏的特点,就空间分布而言,工业区>城市>滨海>乡村。工业排放与汽车尾气排放是湛江市TSP污染的重要污染源。(2)湛江各大气阴离子浓度的时空分布差异同样明显。就昼夜变化特征而言,采样期间Cl-和SO42-浓度昼夜差异总体表现为白天高于晚上,NO3-和PO43-的浓度总体表现为夜晚高于白天。就季节差异而言,从春季到夏季,Cl-和SO42-的浓度有所增加,然后在秋季和冬季降低。NO3-和PO43-的浓度春季到夏季呈下降趋势,在秋季略有增加,然而冬季再次降低。空间差异上看,Cl-在滨海区域(S3)站浓度最高,乡村区域(S1)站位最低。NO3-在S2处浓度较高,SO42-在乡村区域(S1)站浓度最低。PO43-在城市区域(S2)和滨海区域(S3)站的浓度较高,而在乡村区域(S1)和城市区域(S4)站的浓度较低。(3)[NO3-]/[SO42-]来源分析法与主成分分析法的分析结果表明,湛江全年受到较严重的煤烟污染。总体而言,[NO3-]/[SO42-]市区站位最高,郊区与滨海其次,工业区站位最低,原因是工业区存在大量的固定源(煤烟)排放现象。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湛江市大气Cl-均来源于海洋,在乡村地区,NO3-和SO42-主要来源于郊区小型化工厂排放,PO43-主要来源于垃圾焚烧。在城市地区,NO3-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SO42-和PO43-主要来源于生物质燃烧。在滨海地区,SO42-主要来源于海洋,NO3-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烟尘,PO43-主要来源于垃圾焚烧,在工业区,NO3-和SO42-主要来源于工业燃煤排放,PO43-主要来源于垃圾焚烧。(4)对湛江秋冬季节各站位的八种重金属元素浓度进行时空变化分析结果显示,湛江大气重金属污染物总体上呈现出冬季的重金属含量高于秋季的特征。就空间变化而言,工业区八种元素含量均最高,其在滨海站位均最低。(5)对湛江大气重金属浓度进行富集因子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发现四个采样点的重金属来源基本保持一致。Cu、Zn、Ni、Cd属于人为源,As、Co属于混合源,而元素Pb在工业区属于人为源,其他三个站位属于混合源,元素Cr在工业区和城市都属于人为源,在乡村、滨海站位则属于混合源。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湛江市大气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新型工业园区的钢铁生产中金属冶炼和燃油发热所产生污染为主,其次是城市生活中垃圾焚烧处理产生的大气污染。(6)对湛江大气阴离子与气象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各个季节的Cl-与SO42-均呈正相关,NO3-与SO42-和TSP也呈正相关。Cl-和SO42-与温度和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气压呈负相关。除了夏季相关性不明显,每个季节的PO43-和TSP分别与温度呈负相关,总体来看风速与所有大气污染物都呈负相关。各站位的SO42-与PO43-和TSP均呈正相关。然而SO42-和TSP在S2和S3站位没有显着相关性。对湛江大气重金属与气象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重金属元素各季节与气象因素没有较一致、稳定的相关性,且相互之间相关性均较弱。对湛江大气重金属浓度与大气TSP与阴离子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Cu、Zn、Cd、Pb与NO3-呈显着正相关,Ni与NO3-和SO42-呈显着正相关,Zn、Cd与PO43-呈显着正相关,Cu、Zn、Pb与TSP呈显着正相关。

邓俊豪[3](2020)在《电化学噪声技术在不锈钢大气点蚀监测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在国民经济建设中,不锈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当不锈钢在恶劣(高盐、酸性环境)的环境中使用时,很容易发生点蚀,而点蚀的发生影响着不锈钢制品的使用寿命。故开展不锈钢大气点蚀过程的监测研究,对大型不锈钢结构的维护及安全预警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设计了基于电化学噪声技术的不锈钢大气点蚀监测系统,通过对304不锈钢在室内加速模拟实验与室外暴晒实验中所采集的电化学噪声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并结合电化学阻抗、动电位极化及形貌分析法,探索了304不锈钢大气点蚀监测系统的研应用与研究。(1)使用自制监测系统实时监测了304不锈钢在模拟海洋大气、模拟海洋-工业大气环境下的电化学噪声数据,通过对数据处理与分析,研究了304不锈钢在上述环境下的点蚀过程。研究结果表明,304不锈钢在上述环境中的点蚀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钝化阶段、亚稳态点蚀阶段和稳态点蚀阶段。在钝化阶段,电位电流噪声信号出现少量的同步异向暂态峰,腐蚀事件的发生频率高,平均电量低;在亚稳态点蚀阶段,电位电流噪声信号出现较多的同步同向暂态峰,腐蚀事件的发生频率降低,平均电量上升;在稳态点蚀阶段,电位电流噪声信号不仅存在大量的同步同向暂态峰,还出现了同步异向暂态峰,暂态峰的持续时间增加,腐蚀事件的发生频率大幅度下降,平均电量大幅度上升,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到金属表面产生了小而浅的蚀点。而电化学阻抗及动电位极化法可以证实304不锈钢点蚀的发生。两种分析方法所得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证明该监测系统很好地实现了对模拟海洋大气、模拟海洋-工业大气环境下304不锈钢点蚀过程的连续监测,并能判断点蚀的发生。(2)使用自制监测系统实时监测了304不锈钢在实际热带海洋大气环境下的电化学噪声数据,通过对噪声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研究了304不锈钢在上述环境下的点蚀行为。结果表明:304不锈钢在实际热带海洋大气环境下的点蚀过程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钝化阶段、亚稳态点蚀阶段和稳态点蚀阶段。室内加速模拟实验和室外暴晒实验所得结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证明了自制监测系统实现了在实际大气环境中对304不锈钢进行连续监测,监测结果准确地反映了点蚀所引起的电化学噪声波动。

夏春华[4](2020)在《基于生态价值的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与应用》文中指出2018年公园城市及生态价值理念被提出,包括发展战略、经济建设、运行管理、社会共享、生态价值、城市品牌与生活品质及生态价值等方面建设内容。公园城市建设是具有前沿性的人居环境改善工程,生态是本底。生态环境价值是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的核心,依赖于生态本底的适生植物资源的生态功能。本研究立足于公园城市建设的生态环境价值,针对公园城市人居环境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适生植物资源不足、绿地系统不能涵盖生态空间以及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基于国内外相关绿带、公园体系、绿地系统及绿色生态空间等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应用植物生物多样性、植物生理生态学、植物群落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与基本原则,采用实地观测、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层次分析、软件模型分析、实验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公园城市生态绿网结构,重构公园城市生态价值体系,构建适生植物资源库,评价探索典型适生植物在生态绿网的应用模式。目的在于丰富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研究内涵,为地域性公园城市及其生态价值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市域绿色生态空间的生态安全、防护、生产及风景游憩等四大生态功能,实地观测分析综合性公园、红树林湿地与农业生态田园所构建生态绿网现状,发现生态绿网具备风景游憩、生态防护的生态价值,但目前城乡绿地系统不能有效涵盖绿色生态空间。应用公园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空间规划及植物多样性的基础理论,分析海洋生态绿网规划特点,提出以生态绿网替代区域绿地,借助生态空间网络研究植物资源的生态价值。综合分析地域城市面临的重要生境因子,以及特殊热带、滨海、台风等自然条件对植物及其生态价值的影响力,提出抗风性、抗逆性、治污性是生态防护类价值的主要指标,绿网生态价值体系由生态防护(抗风性、抗逆性、治污性)与风景游憩(生态景观性、生态教育性)两大类组成。2实地调查与文献查阅相结合,收集发现湛江适生野生木本植物种类103科317属543种,红树林群落植物种类有14科25种,主要热带种植作物有20科29种。而目前生态绿网应用的适生植物只有79科202种,其中公园绿化应用也才有47科154种,并以无瓣海桑群落生态修复红树林,以甘蔗为农业田园的主要生态植物。应用的适生植物资源存在多样性不足,外来引种速生树种过多,生态价值不高等问题。3通过对543种野生木本植物及市域其他植物资源的调研分析,筛选出有较高生态价值的适生植物共计231种,分属72科177属,为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提供物质基础。进一步依据植物的抗风性、抗逆性、治污性、生态景观价值、生态教育作用进行功能分类、汇总,借助Python语言代码重复利用、免费开源、模块化、函数化的精炼优势,建立适生植物资源的分类数据库,系统可实时动态化更新,实现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成果共享。4立足于植物资源的生态价值,对综合性公园调查,分析评价绿网不同植物资源特点,发现风景游憩类的适生植物季相景观模式单一,骨干、基调树种季相景观缺乏等问题;红树林湿地外来速生树种数量过大,风景游憩功能低;农业生态田园风景游憩类的生态产品少、经济效益低下。依据公园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公众生态价值需求和绿网生境与植物资源特点,从植物资源分类库中选用典型适宜的适生植物资源,重塑生态价值及路径如下:①综合性公园生态景观价值构建选用典型适生植物有:美丽异木棉+红花羊蹄甲+红鸡蛋花+朱缨花+琴叶珊瑚;榄仁树+红花羊蹄甲+红千层+红花檵木+龙船花;铁冬青+黄槐+狐尾椰+夹竹桃+鸡冠刺桐+灰莉。②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生态教育、景观价值构建选用典型乡土红树植物有:红海榄、黄槿+海漆(水黄皮和杨叶肖槿)、银叶树+海芒果、白骨壤、桐花树等。③农业生态田园生态景观、教育价值选用典型适生植物采取“菠萝蜜+红掌”的林下两层间种群落模式。地域性适生植物资源系统的构建,尚需不断收集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植物资源研究成果,以丰富资源库的植物种类,这一研究值得持续进行。

刘亚晶[5](2020)在《基于人地关系的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区域协调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取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进一步要求优化区域互助和深化区域合作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然而长期以来,不管是在全国层面还是在区域层面都面临着“不协调、不平衡、不持续”的重大挑战,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如何通过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安排区域内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资源利用间的发展关系,区域间形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持续承载的发展新格局,已经成为当前区域发展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人地关系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反馈,包含了多功能的地理环境与多层次的人类活动主体的相互作用、彼此渗透与双向生成;区域协调是指在既定的条件和环境下,各区域之间发展机会趋于均等,发展利益趋于一致,总体上处于发展同步、利益共享的相对协调状态,区内通过良性竞争与紧密合作形成一个相互促进、协同的有机整体。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明确要求广东加快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实现优势互补的差异化协调发展。然而广东省因其固有的“核心-外围”空间结构,区内发展差异较大,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典型性、迫切性和全局性。改革开放之后,省内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各地级市之间的空间竞争与合作的相互作用愈发紧密,整体上看各区域内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的耦合度逐渐提高,但山区地区耦合度低于沿海地区;不同区域协调发展的能力在逐渐增强,但是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水平正在逐渐拉大,珠三角地区协调发展水平显着高于省域外围地区,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问题亦愈加突出。因此,作为我国经济第一强省,广东需要深入实践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针对省内区域发展失衡的问题,在优化创新粤港澳大湾区、强化粤东西北支持力度,特别是区域发展的空间政策调控方面开展体制机制创新,破解后发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工业化、城镇化新格局,率先构建海陆一体、陆海协调的海岸带经济发展新空间。本研究以广东省为案例,在梳理其人地关系区域演进规律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模型、建立评价体系,测度区域发展协调性的时空分异,探求其区域协调发展的调控机理并提出优化调控的政策建议,是有效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实践。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7个章节:第1章,绪论。从区域发展失衡、人地空间矛盾的现实问题和理论诉求出发,提出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阐明开展广东省人地关系空间协调性研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对本文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进行说明,搭建整体结构安排,明晰研究技术路线。第2章,相关理论与研究进展。对本文涉及的人地关系、区域协调、调控机理等基本概念进行辨析,界定研究对象,对人地关系协调、区域发展规划、产业空间布局、城镇化与公共服务、资源环境承载力等相关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述。第3章,研究区域、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等方面介绍研究区域的概况,并对研究区域的划分和选择的缘由进行交代,介绍本文的数据来源和数据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区域综合发展、协调发展的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说明各项指标的具体意义并利用熵值法确定其影响权重的大小。第4章,广东省人地关系的区域分异研究。结合定性和定量研究,从时间维度对广东省区域人地关系演进规律进行梳理,从地级市和四大区域两个空间维度剖析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以及综合发展的状况,进一步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四个方面对广东省人地关系的空间规律和特征进行分析,探究广东省人地关系的时空结构格局。第5章,广东省区域发展协调性的时空测度。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评价广东省不同区域内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耦合度和协调度的时空分布,构建人地关系空间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全省经济、社会、环境、资源4个子系统以及综合发展的空间协调发展状况,并总结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第6章,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调控机理与政策建议。基于前文相关章节的研究基础,利用地理加权回归和地理探测器分析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机制,对广东省近年来发布和实施的区域调控规划政策及驱动力进行评估和解析,对现有区域政策实施效果、作用机制进行研判,从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共建、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和海陆统筹等方面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第7章,结论与展望。归纳总结主要的研究结论,并说明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以及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研究表明:①广东省区域综合发展状况区域差距较大,珠三角地区综合发展状况较好且长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粤北山区综合发展状况波动较大,粤东地区和粤西地区综合发展状况较差;②广东省区域发展差距持续扩大的速度放缓,珠三角地区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水平在不断提高,粤东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事业增长较快,与珠三角地区的差距在不断缩小;③广东省各区域内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协调性、均衡性较低,区域间协调发展矛盾仍然突出,需要衔接都市圈和大湾区建设,从基础设施、产业共建、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和海陆功能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控。

崔筱笛[6](2020)在《近年来全国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状况的统计分析及图形展示》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对此,国家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国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治理环境,并取得了显着的改善.本文利用2013年至2018年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数据,借助R软件,先运用几种聚类分析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比较几种聚类结果,总体来说,几种聚类分析结果大体一致.其次对2018年环保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把六个指标变量大致综合为污染物浓度和污染物来源差异两个主成分.然后依据六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做因子分析,发现汽车尾气与扬尘污染因子和燃煤污染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借鉴因子分析中共同度的思想,提出一种借助主成分载荷平方和排序的新方法并实现.新方法的优点是突出了在诸主成分上载荷绝对值都较大的样品,使其排名靠前.消除了单位特征向量前正负号的影响,避免了直接加总导致的得分排名的不唯一性.并且不需对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作加权或标准化,避免引起数据失真.从地域分布和时间顺序两个方面入手,本文还分别对2013至2018年全国环保重点城市、省会城市和部分代表性重点城市(按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G-day)排序)的空气质量数据做了细致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地域分布来看,这些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空气污染严重城市主要集中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南方城市的空气质量整体好于北方.在影响城市空气质量7项检测指标的诸因素中,二氧化硫(SO2)与一氧化碳(CO)主要受到燃煤(如冬季燃煤取暖)和工业燃烧排放物(如火力发电)的影响,两者相关性较强;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臭氧(O3)与细颗粒物(PM2.5)之间来源的相关性较强,污染源大致与汽车尾气及建筑扬尘等有关.从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数据的双坐标图中能够看出每个城市的空气污染类型.而从时间顺序来看,我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近年来空气质量改善较为明显,具体表现在多数城市G-day逐年上升,SO2、NO2、PM10和PM2.5逐年降低.特别是利用上述三类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绘制的三维折线图、三维曲面框架图和三维条形图,直观地反映了我国的城市空气质量随时间变化的主要特征,形象生动,便于分析解释.本文分析了出现良好势头的诸多原因,肯定了近年来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的巨大成绩.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治理措施给出了建议.

张际标,殷旗风,蔡静欣,杨怡莹,温晓云,陈春亮[7](2019)在《湛江秋冬季大气金属元素沉降特征及来源分析》文中认为随着湛江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各类大型重污染企业的建设和投产,湛江市的大气环境承受着越来越大的污染压力,迫切需要了解当前的大气环境质量状况。本工作从2018年11月至2019年1月在湛江市区的四个监测点开展了2个季度的干沉降样品采集,利用ICP-MS分析了样品中的Na、K、Mg、Ca、Al、Fe、Mn、V等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在采样期间,湛江市大气中各微量元素含量总体遵循Na> Ca> Mg> K> Fe> Al> Mn> V的大小顺序,各微量元素含量冬季显着高于秋季;各微量元素含量在工业大气区远高于其他大气区,说明工业企业的建设和投产已经开始影响湛江市的大气环境质量。相关性分析和富集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湛江市大气中Na、K、Mg、Ca等含量表现较强的相关性和富集能力,说明这四个元素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大,可能来源于同一类型污染源。

高垒[8](2019)在《机场空中交通环境承载力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作为长距离运输主要方式的航空运输量急剧增加,其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愈发严重。机场起降航班架次越多,对地面支持设备及进出机场载客的机动车辆的需求越大,产生排放物自然就越多,对气候、公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所以有必要对机场污染的根源即航班起降架次进行管控。本文以减少机场运行对周边环境影响为最终目的,以航班的起降架次与环境污染的关系为突破口,开展机场空中交通环境承载力的评估研究。首先,综合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从现有的缓解措施中找出不足之处,剖析了控制航空器起降架次对减轻机场环境影响的必要性;接着,从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入手,借鉴道路交通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提出“机场空中交通环境承载力”;然后,分析机场空中交通系统的组成及其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分别以机场环境影响中最关键的两个因素——空气污染与噪声污染为研究对象,考虑机场排放水平与机场敏感点的噪声强度,结合环境控制目标,建立机场空中交通大气环境承载力模型与机场空中交通噪声环境承载力模型;最后,以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为例进行实例分析。

汪晶[9](2018)在《广东省稻区产地环境的时空变化及其综合评价》文中指出水稻是世界第二大粮食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和消费国。稻米品质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水稻产地环境成为影响水稻安全质量的关键。水稻是广东省第一大粮食作物,但广东也是典型的缺粮大省,是全国最大的粮食主销区,粮食安全问题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论文通过文献查阅、资料收集、野外调研、采样分析等方法,基于Microsoft Excel 2016、SPSS 21.0和ArcGIS 10.2系列软件平台,借助GIS和地统计学分析法,分别从地形环境、气候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和人为环境七个方面,对广东省稻区的产地环境进行了时空变化分析及综合评价,旨在为全面了解广东省稻区产地环境状况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广东省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地、丘陵、平原和台地分别占全省面积的31.7%、28.5%、23.7%和16.1%。全省地形对水稻种植的影响较小,大部分地区均适宜水稻种植。全省地形环境中的高程和坡度因子与水田的综合评价等级较高,其中一等水田面积为182.18万hm2,占水田总面积的71.2%;二等水田面积23.48万hm2,占9.2%;三等水田面积31.58万hm2,占12.3%;四等水田面积14.37万hm2,占5.6%;五等水田面积3.67万hm2,占1.4%;六等水田面积0.60万hm2,占0.3%。(2)广东省属东亚季风区,自北向南分别为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是全国光、热和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且雨热同季。除粤北山区不适宜双季稻种植外,其余约95%的地区满足双季稻生产的气候条件。(3)近年来,广东省的大气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其中降水的pH年均值呈现逐年上升、酸雨频率逐年下降的趋势;影响空气质量的六项污染物浓度年际变化幅度不大,且平均浓度呈现逐年递减趋势,达标率达90%。全省70%以上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达到优和合格水平,大气环境因子与水田的综合评价等级较高,其中一等水田面积为118.76万hm2,占水田总面积的46.4%;二等水田面积为71.73万hm2,占28%;三等水田面积为65.39万hm2,占25.6%。(4)广东省水稻种植主要以地表水灌溉为主(95%),灌溉水源充足,能满足水稻灌溉需求。但全省污染废水排放较为严重,废水排放总量19902016年间增加了68.68亿t。全省地表江河水质较为稳定,近年来断面为ⅠⅡ类水质基本维持在50%左右,污染物指标主要为氨氮、总磷和部分耗氧有机物。(5)广东省土壤pH均值约为5.48,主要为酸性和弱酸性土壤。50%以上地区的土壤养分质量达到中等水平,可为水稻生长提供良好的养分条件。但全省土壤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尤以珠三角地区最为明显。土壤环境因子和水田的综合评价的等级一般。其中一等水田面积为12.97万hm2,占水田总面积的5.0%;二等水田面积为32.06万hm2,占12.5%;三等水田面积为87.24万hm2,占34.1%;四等水田面积为80.35万hm2,占31.4%;五等水田面积为43.25万hm2,占17.0%。(6)广东省在水稻生产过程中,水稻病虫害呈现出波动性增加趋势,发生程度属于中等或中等偏重。19922016年间,水稻病虫害发生总面积为15868.97万hm2·次,历年水稻虫害发生面积明显重于病害,且有虫害发生面积所占比率逐年增加、病害发生面积所占比率逐年减少的趋势等。水稻病虫害单位发生面积造成的实际损失从大到小依次为白叶枯病>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三化螟>稻纵卷叶螟。草鼠螺害发生程度属中等偏重,草鼠螺害实际损失所占比率分别达到31.28%、61.41%和7.71%。(7)广东省水稻生产受人类生产活动影响显着。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从1990年的286.36 kg/hm2增加到2016年的540.32 kg/hm2,均高于国家设置的警戒线225kg/hm2;研究期间,农药施用总量增加了30.08%,单位面积用量增加了40.42%;19952016年间,农膜和地膜使用总量分别增加了1.79万t和1.47万t,单位面积用量分别增加了4.16 kg/hm2和3.25 kg/hm2,且呈逐年增长趋势;20102016年间,水稻秸秆露天焚烧各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化较小,其中CO2的排放量最多,SO2排放量最少。(8)综合地形-大气-土壤和水田的综合分析可知,广东省产地环境因子和水田的综合评价等级很高,其中等级为优的水田面积为47.51万hm2,占水田总面积的18.8%;等级为良的水田面积为98.21万hm2,占38.9%;等级为合格的水田面积为86.55万hm2,占34.3%;等级为较差的水田面积为20.37万hm2,占8%。

卢思敏[10](2017)在《沿海变电站金属材料的腐蚀成因及防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电力事业取得了显着的成效,社会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铜、铁、铝、锌等作为输变电设备的主要材料被广泛使用,这些电力金属材料在发、配、供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电力设备的这些金属部件长期处于高温、高湿、高盐分的大气环境中,经常发生严重的腐蚀现象,影响电网设备的寿命和造成了各种电力事故。本文首次对湛江电网变电站金属材料的种类、腐蚀情况和周边大气环境展开调查,分析导致金属腐蚀的影响因素包括高温、高湿和沿海地区的高盐分。在220kV霞山变电站设立暴晒点,进行为期1年室外暴露试验和防护试验,试验发现碳钢Q235腐蚀失重最为严重,其次为紫铜,铝合金、不锈钢304和不锈钢316的抗腐蚀性能较好。对碳钢Q235和紫铜喷涂防护涂料进行防护试验,结果表明喷涂了防腐涂料后,在一定的时间内都起到了降低腐蚀速率的作用。在调查中发现霞山变电站的铝构件腐蚀严重,对腐蚀构件进行表征分析,发现铝构件发生以点蚀为主的金属腐蚀,生成平行于金属表面的层片状腐蚀产物,并在晶粒间外推力的作用下逐步与基体剥离,最终导致铝构件断裂失效,危及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本文最后针对湛江地区变电站金属不同腐蚀情况提出针对性的防腐措施,为新建变电站前期调研、选址和金属材料的选择及防护工作提出建议。

二、湛江大气环境质量现状与分析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湛江大气环境质量现状与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滨海景观设施在热带海洋大气中的腐蚀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滨海大气环境概况
    1.2 金属材料在滨海大气中的腐蚀
    1.3 影响滨海大气腐蚀的环境因素
    1.4 开展本研究的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背景、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热带滨海景观设施的腐蚀调查与腐蚀环境监测
    2.1 热带滨海景观设施表观腐蚀状况调查
        2.1.1 热带滨海城市及调查区域的选择
        2.1.2 热带滨海景观设施的表观腐蚀调查方法
    2.2 热带滨海大气及设施表面沉积的侵蚀性离子的监测
        2.2.1 热带滨海大气中侵蚀性离子调查点的选择及采样方法
        2.2.2 景观设施表面沉积侵蚀性离子调查点的选择及采样方法
        2.2.3 离子色谱法测试大气中及设施表面沉积的侵蚀性离子含量
        2.2.3.1 侵蚀性离子研究方法
        2.2.3.2 分析样品的仪器和试剂
        2.2.3.3 样品测试过程
        2.2.3.4 质量控制与保证
        2.2.4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3 热带滨海景观设施的大气腐蚀特征
    3.1 广东省滨海景观设施的主要大气腐蚀类型
    3.2 离海不同距离景观设施的腐蚀特征
    3.3 不同向海方向下景观设施的腐蚀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湛江滨海大气腐蚀性要素含量及分布特征
    4.1 湛江滨海大气中侵蚀性离子浓度的季节差异
    4.2 大气中侵蚀性离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3 气象要素对大气中侵蚀性离子含量分布影响
    4.4 大气中侵蚀性离子浓度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4.5 湛江滨海大气腐蚀性分类
    4.6 本章小结
5 湛江滨海景观设施表面沉降侵蚀性离子的分布特征
    5.1 湛江滨海景观设施表面侵蚀性离子沉降率的季节差异
    5.2 湛江滨海景观设施表面侵蚀性离子沉降率随离海距离的变化
    5.3 湛江滨海景观设施表面侵蚀性离子率随设施朝向的变化
    5.4 侵蚀性离子在湛江滨海景观设施表面的共沉降特征
    5.5 本章小结
6 大气环境要素对滨海景观设施腐蚀的影响
    6.1 湛江大气腐蚀性要素与滨海景观设施表面沉降的关系
    6.2 湛江滨海景观设施表面离子沉降与腐蚀特征的关系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2)湛江滨海大气中TSP、阴离子及重金属污染物的浓度特征及来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大气污染物的污染特征
    1.2 大气污染物的监测分析方法
    1.3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解析
    1.4 开展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湛江市自然地理概况与气候条件
        2.1.2 湛江市社会经济概况与能源结构
        2.1.3 湛江市空气污染概况
    2.2 采样的站位布设与周期安排
    2.3 样品采集
        2.3.1 采样用品的准备
        2.3.2 大气污染物的采集
    2.4 样品分析
        2.4.1 TSP样品质量浓度分析
        2.4.2 大气阴离子浓度分析
        2.4.3 大气重金属浓度分析
    2.5 质量控制
        2.5.1 样品采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5.2 样品测定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6 研究方法
        2.6.1 相关性分析法
        2.6.2 富集因子法
        2.6.3 主成分分析法
3 湛江市大气TSP及阴离子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来源分析
    3.1 采样期间湛江气象因素概况
    3.2 大气TSP分布时空变化特征及来源解析
        3.2.1 大气TSP含量昼夜分布特征
        3.2.2 大气TSP分布时空特征及来源解析
    3.3 大气阴离子分布时空特征及来源解析
        3.3.1 大气阴离子含量昼夜分布特征
        3.3.2 大气阴离子含量时空分布特征
        3.3.3 湛江大气各阴离子的依存分析
        3.3.4 湛江大气阴离子来源解析
    3.4 本章小结
4 湛江市大气重金属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来源分析
    4.1 湛江大气重金属时空变化特征
    4.2 湛江大气重金属来源解析
        4.2.1 湛江大气重金属富集特征
        4.2.2 湛江大气重金属主成分分析
    4.3 湛江市大气重金属影响因素分析
        4.3.1 大气重金属与气象因素相关性分析
        4.3.2 大气重金属与TSP及阴离子等相关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3)电化学噪声技术在不锈钢大气点蚀监测中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电化学噪声测试技术的发展现状
        1.2.1 电化学噪声测试技术
        1.2.2 电化学噪声测试技术在腐蚀监测中的应用
    1.3 大气腐蚀的监测
        1.3.1 重量分析法
        1.3.2 形貌分析法
        1.3.3 电化学监测法
    1.4 不锈钢的大气腐蚀
        1.4.1 大气腐蚀的特点
        1.4.2 不锈钢的点蚀机理
    1.5 研究内容和思路
2 电化学噪声监测系统的设计
    2.1 电化学噪声技术及测试方法
        2.1.1 电化学噪声技术
        2.1.2 电化学噪声测试方法
    2.2 电化学噪声监测系统的设计
        2.2.1 电化学噪声监测电极的设计要求
        2.2.2 电化学噪声监测电极的设计与制作
        2.2.3 电化学噪声信号的采集方法
    2.3 电化学噪声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方法
        2.3.1 直流漂移的剔除
        2.3.2 统计分析
        2.3.3 频域分析
        2.3.4 散粒噪声理论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不锈钢在模拟海洋大气环境下的点蚀监测
    3.1 前言
    3.2 实验技术
        3.2.1 实验材料
        3.2.2 电化学测试与形貌分析
    3.3 电化学噪声监测点蚀
        3.3.1 时域谱图分析和形貌分析
        3.3.2 统计分析
        3.3.3 频域分析
        3.3.4 散粒噪声理论分析
    3.4 电化学阻抗与动电位极化监测点蚀
    3.5 本章小结
4 不锈钢在模拟海洋-工业大气环境下的点蚀监测
    4.1 前言
    4.2 实验技术
        4.2.1 实验材料
        4.2.2 电化学测试与形貌分析
    4.3 电化学噪声监测点蚀
        4.3.1 时域谱图分析和形貌分析
        4.3.2 统计分析
        4.3.3 频域分析
        4.3.4 散粒噪声理论分析
    4.4 电化学阻抗与动电位极化监测点蚀
    4.5 本章小结
5 不锈钢在湛江海洋大气环境中的点蚀行为监测
    5.1 前言
    5.2 实验技术
        5.2.1 实验材料
        5.2.2 电化学测试和形貌分析
    5.3 电化学噪声监测点蚀
        5.3.1 时域谱图分析
        5.3.2 统计分析
        5.3.3 频域分析
        5.3.4 散粒噪声理论分析
    5.4 电化学阻抗与动电位极化监测点蚀
    5.5 腐蚀形貌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4)基于生态价值的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公园城市概述
        1.4.1 公园城市定义
        1.4.2 公园城市在园林、森林与生态园林等方面的前期探索
        1.4.3 公园城市建设的地域性生态原则
        1.4.4 公园城市建设的内涵
    1.5 国内外公园城市建设实践与理论研究现状
        1.5.1 绿带—绿道—绿廊—公园体系
        1.5.2 生态绿网理论
        1.5.3 生态绿网规划实践探索
        1.5.4 生态绿网特点分析
        1.5.5 基于植物生态学理论的生态价值指标分类
        1.5.6 植物多样性专题研究
    1.6 研究问题
        1.6.1 公园城市绿地系统不能有效涵盖生态空间网络
        1.6.2 基于生态功能的适生植物资源应用不足
        1.6.3 公园城市生态价值侧重于生态防护且未形成体系
    1.7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7.1 研究内容
        1.7.2 创新点
    1.8 研究策略与方法
        1.8.1 研究策略
        1.8.2 研究方法
    1.9 研究技术路线
2 基于地域特殊自然地理要素的城乡绿网及生态价值体系构建
    2.1 湛江市概况
    2.2 湛江市绿网的生态结构
        2.2.1 市域生态空间格局
        2.2.2 市域生态空间的生态安全、防护、生产及风景游憩功能
        2.2.3 城区与环城绿网
        2.2.4 城区绿地与环城绿网生态功能评价及生态绿网结构
    2.3 绿网生态价值体系构建要素分析
        2.3.1 生态价值构建的地域化原则
        2.3.2 风景游憩类生态价值分析
        2.3.3 基于地域性城市特殊自然地理要素因子影响力评价
        2.3.4 地域性城市生态防护价值指标分析
        2.3.5 湛江生态绿网不同植物资源生态价值的公众评价
    2.4 地域性公园城市绿网的生态价值体系
    2.5 本章小节
3 湛江市域适生植物资源收集与分类
    3.1 市域植物多样性
    3.2 绿网生态植物资源分析
        3.2.1 综合性公园景观游憩空间及其骨干基调树种资源
        3.2.2 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空间及其植物群落
        3.2.3 农业生态田园及其生态产品
        3.2.4 植物资源应用现状分析
    3.3 基于生态价值优势的植物资源收集、分类
    3.4 地域性适生植物分类
        3.4.1 适生植物
        3.4.2 适生植物资源种类库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PYTHON语言的适生植物资源分类库构建
    4.1 构建适生植物资源库的目的与任务
    4.2 Python语言特点
    4.3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适生植物资源库原理与流程
        4.3.1 原理
        4.3.2 流程
    4.4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湛江适生植物资源库
    4.5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湛江适生植物资源生态价值分类库
    4.6 本章小结
5 综合性公园植物生态景观价值评价及重构
    5.1 城区绿地综合性公园
    5.2 综合性公园植物群落季相景观分析
    5.3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价值——观花
    5.4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价值——观果
    5.5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价值——观叶
    5.6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评价
    5.7 综合性公园适生植物群落资源筛选
        5.7.1 综合性公园适生植物资源筛选原则
        5.7.2 综合性公园适生植物资源种类筛选
    5.8 综合性公园生态景观价值重塑
    5.9 本章小节
6 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风景游憩价值重塑
    6.1 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生态景观价值
    6.2 红树林湿地生态游憩经验借鉴
    6.3 基于生态景观、教育价值的乡土红树植物资源选用
    6.4 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风景游憩价值的重塑路径
        6.4.1 区位自然条件分析
        6.4.2 场地挑战与策略
        6.4.3 系统功能构建
        6.4.4 乡土红树植物群落规划
    6.5 本章小节
7 农业生态田园生态景观及教育价值重塑
    7.1 基于绿网生态价值的农业生态田园
    7.2 基于生产性景观的农业生态田园生态价值
    7.3 植物生理生态学相关理论与生态产品品质
        7.3.1 植物生理生态学理论
        7.3.2 环境因子与植物生态产品生产模式的关系分析
        7.3.3 生产性花果资源筛选及其生态产品生产模式
    7.4 红掌产品花色质量提升的植物生理学研究
        7.4.1 材料与方法
        7.4.2 结果与分析
        7.4.3 讨论与结论
    7.5 菠萝蜜果品质量提升的植物生理学研究
        7.5.1 材料与方法
        7.5.2 结果与分析
        7.5.3 讨论与结论
    7.6 农业生态田园的生产生态景观价值重塑
    7.7 本章小节
8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与展望
    8.2 结论与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录A 湛江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库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5)基于人地关系的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基础理论与研究进展
    2.1 理论基础与概念体系
        2.1.1 相关概念
        2.1.2 理论基础
    2.2 国外研究进展
        2.2.1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研究
        2.2.2 区域人地关系协调研究
        2.2.3 区域协调发展调控研究
    2.3 国内研究进展
        2.3.1 区域人地关系协调研究
        2.3.2 主体功能区与协调发展研究
        2.3.3 空间布局与区域协调研究
        2.3.4 区域协调发展调控研究
    2.4 研究评述
    2.5 本章小结
3 研究区域、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
    3.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3.1.1 研究区域概况
        3.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1.3 选择的缘由
    3.2 区域综合发展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
        3.2.1 区域发展水平测度
        3.2.2 耦合度评价模型
        3.2.3 协调度评价模型
        3.2.4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3.3 区域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3.3.1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3.3.2 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3.3.3 社会进步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3.3.4 环境保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3.3.5 资源利用状况评价指标体系
    3.4 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3.4.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3.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4.3 数据测算与预处理
    3.5 本章小结
4 广东省人地关系的区域分异研究
    4.1 区域人地关系演进
        4.1.1 区域人地关系演进规律
        4.1.2 广东区域人地关系演进阶段划分
    4.2 各地级市人地关系时空分异
        4.2.1 经济发展水平时空分异
        4.2.2 社会进步水平时空分异
        4.2.3 环境保护质量时空分异
        4.2.4 资源利用状况时空分异
        4.2.5 区域综合发展时空分异
    4.3 四大区域人地关系概况
        4.3.1 珠三角地区
        4.3.2 粤东地区
        4.3.3 粤西地区
        4.3.4 粤北地区
    4.4 四大区域人地关系时空分异
        4.4.1 经济发展空间
        4.4.2 社会进步空间
        4.4.3 环境保护空间
        4.4.4 资源利用空间
    4.5 本章小结
5 广东省区域发展协调性的时空测度
    5.1 区域内部协调发展时空测度
        5.1.1 区域内部发展耦合度时空分布
        5.1.2 区域内部发展协调度时空分布
    5.2 区域间经济发展协调性时空测度
        5.2.1 经济发展指数的构建
        5.2.2 经济发展的全局空间相关性
        5.2.3 经济发展的局域空间相关性
    5.3 区域间社会发展协调性时空测度
        5.3.1 社会发展指数的构建
        5.3.2 社会发展的全局空间相关性
        5.3.3 社会发展的局域空间相关性
    5.4 区域间环境发展协调性时空测度
        5.4.1 环境发展指数的构建
        5.4.2 环境发展的全局空间相关性
        5.4.3 环境发展的局域空间相关性
    5.5 区域间资源发展协调性时空测度
        5.5.1 资源发展指数的构建
        5.5.2 资源发展的全局空间相关性
        5.5.3 资源发展的局域空间相关性
    5.6 区域间综合发展协调性时空测度
        5.6.1 综合发展指数的构建
        5.6.2 综合发展的全局空间相关性
        5.6.3 综合发展的局域空间相关性
    5.7 区域协调发展成效与问题
        5.7.1 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的成效
        5.7.2 区域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5.8 本章小结
6 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调控机理与政策建议
    6.1 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机制
        6.1.1 区域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6.1.2 区域协调发展的地理探测
    6.2 区域协调发展调控机理分析
        6.2.1 珠三角地区
        6.2.2 粤东地区
        6.2.3 粤西地区
        6.2.4 粤北地区
    6.3 都市圈与大湾区建设调控区域协调
        6.3.1 都市圈建设调控区域协调
        6.3.2 大湾区建设调控区域协调
    6.4 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建议
        6.4.1 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压缩区域时空距离
        6.4.2 探索区域产业共建,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6.4.3 补足公共服务短板,共享区域发展成果
        6.4.4 构建优质生态环境,协调人与自然关系
        6.4.5 统筹海陆功能衔接,打造一流湾区经济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可能的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层次分析法计算程序
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6)近年来全国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状况的统计分析及图形展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空气质量状况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一些概念介绍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数据选取
        1.4.2 研究方法
        1.4.3 论文结构
第2章 聚类分析
    2.1 系统聚类法
        2.1.1 系统聚类简介
        2.1.2 系统聚类结果
    2.2 k-means聚类
        2.2.1 k-means聚类简介
        2.2.2 k-means聚类的R实现
        2.2.3 k-means聚类结果
    2.3 PAM聚类
        2.3.1 PAM聚类简介
        2.3.2 PAM聚类的R实现
    2.4 EM聚类
        2.4.1 EM聚类原理
        2.4.2 EM聚类的R实现
    2.5 SOM神经网络聚类
        2.5.1 SOM神经网络聚类的原理
        2.5.2 SOM神经网络聚类的R实现
    2.6 几种聚类分析结果比较
第3章 主成分新排序法及因子分析
    3.1 对113个环保重点城市数据的主成分分析
    3.2 一种新的主成分得分排序方法
        3.2.1 问题背景
        3.2.2 主成分载荷平方和排序法
        3.2.3 实证分析和R实现
    3.3 因子分析
第4章 空气污染的时空特征及图形展示
    4.1 环保重点城市的地域分布
        4.1.1 最优、中等和最差三类城市的分布
        4.1.2 11个区域的城市空气质量分布
    4.2 时间特征分析
        4.2.1 临汾市
        4.2.2 石家庄市
        4.2.3 海口市
        4.2.4 昆明市
        4.2.5 北京市
第5章 总结及建议
    5.1 总结与展望
    5.2 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机场空中交通环境承载力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总结与分析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章节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机场空中交通环境承载力的基本理论
    2.1 机场空中交通环境承载力的相关概念
        2.1.1 承载力与环境承载力
        2.1.2 机场空中交通环境承载力
    2.2 机场空中交通环境承载力构成分析
        2.2.1 机场空中交通系统
        2.2.2 机场空中交通系统与机场周边环境
    2.3 机场空中交通环境承载力特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机场空中交通大气环境承载力分析
    3.1 机场空中交通大气环境承载力评估模型
        3.1.1 评估范围及坐标系
        3.1.2 机场污染源排放清单
        3.1.3 机场污染物浓度评估
        3.1.4 机场大气环境承载力评估
    3.2 模型数据的获取处理
        3.2.1 系统设计的思想及目的
        3.2.2 系统初步设计功能
        3.2.3 系统界面
    3.3 实例分析
        3.3.1 数据输入
        3.3.2 机场空中交通大气环境承载力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机场空中交通噪声环境承载力分析
    4.1 机场空中交通噪声环境承载力评估模型
        4.1.1 航段分割
        4.1.2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4.1.3 航段噪声计算模型
        4.1.4 单次飞行在预测点的噪声计算
        4.1.5 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
        4.1.6 机场空中交通噪声环境承载力
    4.2 实例分析
        4.2.1 航班信息及跑道使用情况
        4.2.2 噪声敏感点的噪声计算
        4.2.3 机场空中交通噪声环境承载力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机场空中交通环境承载力重要影响因素量化分析
    5.1 气象条件影响分析
    5.2 机型组合影响分析
    5.3 时间分布影响分析
    5.4 影响因素分析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成果与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广东省稻区产地环境的时空变化及其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环境质量评价
        1.3.2 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
2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检测方法
        2.2.2 统计与空间分析方法
        2.2.3 评价方法
    2.3 技术路线
3 广东省水稻产业发展现状
    3.1 数据来源
    3.2 地理位置
    3.3 水稻产业发展现状
        3.3.1 生产现状
        3.3.2 水稻种植区域
        3.3.3 水稻区划分布
4 广东省稻区产地环境
    4.1 地形环境
        4.1.1 数据来源
        4.1.2 高程
        4.1.3 坡度
    4.2 气候环境
        4.2.1 数据来源
        4.2.2 年平均气温
        4.2.3 年平均有效积温
        4.2.4 年平均降水量
        4.2.5 年平均日照时数
    4.3 大气环境
        4.3.1 数据来源
        4.3.2 评价标准
        4.3.3 评价方法
        4.3.4 降水质量年际变化
        4.3.5 降水质量空间分布
        4.3.6 空气质量年际变化
        4.3.7 空气质量空间分布
        4.3.8 空气质量评价结果与分析
    4.4 水环境
        4.4.1 数据来源
        4.4.2 灌溉水源概况
        4.4.3 废水排放概况
        4.4.4 流域水系分布
        4.4.5 省控断面水质类别年际变化
        4.4.6 水质监测点分布
        4.4.7 水质监测点水质类别比率
        4.4.8 地表水质-水田评价
    4.5 土壤环境
        4.5.1 数据来源
        4.5.2 评价标准
        4.5.3 土壤样点分布
        4.5.4 土壤pH值
        4.5.5 土壤有机质
        4.5.6 土壤碱解氮
        4.5.7 土壤有效磷
        4.5.8 土壤速效钾
        4.5.9 土壤pH值和养分的统计分析
    4.6 生物环境
        4.6.1 数据来源
        4.6.2 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及实际损失
        4.6.3 水稻病虫害发生程度
        4.6.4 水稻病虫害空间分布
        4.6.5 草鼠螺害发生面积及实际损失
        4.6.6 草鼠螺害发生程度
        4.6.7 草鼠螺害空间分布
    4.7 人为环境
        4.7.1 数据来源
        4.7.2 化肥年际变化
        4.7.3 化肥空间分布
        4.7.4 农药年际变化
        4.7.5 农药空间分布
        4.7.6 农膜地膜年际变化
        4.7.7 农膜地膜空间分布
        4.7.8 畜禽养殖年际变化
        4.7.9 畜禽养殖空间分布
        4.7.10 水稻秸秆露天焚烧污染物排放量年际变化
        4.7.11 水稻秸秆露天焚烧污染物排放强度
5 广东省稻区土壤环境实证研究
    5.1 采样地区
    5.2 土壤采样与分析方法
        5.2.1 样品采集
        5.2.2 样品制备
        5.2.3 样品检测与分析方法
    5.3 土壤养分检测结果分析
        5.3.1 评价标准
        5.3.2 结果分析
    5.4 土壤pH值和重金属检测结果分析
        5.4.1 评价标准
        5.4.2 评价方法
        5.4.3 结果分析
6 广东省稻区产地环境综合评价
    6.1 地形环境综合评价
        6.1.1 地形指数重分类
        6.1.2 地形指数叠加分析
        6.1.3 地形-水田综合评价
    6.2 大气环境综合评价
        6.2.1 大气指数重分类
        6.2.2 大气指数叠加分析
        6.2.3 大气-水田综合评价
    6.3 土壤环境综合评价
        6.3.1 土壤指数主成分分析
        6.3.2 土壤指数重分类、叠加分析
        6.3.3 土壤-水田综合评价
    6.4 地形-大气-土壤环境综合评价
        6.4.1 地形-大气-土壤指数叠加分析
        6.4.2 产地环境-水田综合评价
7 讨论与结论
    7.1 水稻产地的地形环境
    7.2 水稻产地的气候环境
    7.3 水稻产地的大气环境
    7.4 水稻产地的水环境
    7.5 水稻产地的土壤环境
    7.6 水稻产地的生物环境
    7.7 水稻产地的人为环境
    7.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沿海变电站金属材料的腐蚀成因及防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其意义
    1.2 大气腐蚀概述
        1.2.1 大气腐蚀的定义
        1.2.2 大气腐蚀的分类
        1.2.3 大气腐蚀的影响因素
    1.3 大气腐蚀的一般机理
        1.3.1 碳钢的大气腐蚀机理
        1.3.2 镀锌钢的大气腐蚀机理
        1.3.3 铜的大气腐蚀机理
    1.4 大气腐蚀的研究方法
        1.4.1 室外暴露试验
        1.4.2 室内模拟加速试验
    1.5 国内外研究概况
        1.5.1 国外研究概况
        1.5.2 国内研究概况
    1.6 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目的
        1.6.1 课题的总体研究思路
        1.6.2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第二章 变电站设备腐蚀调查与腐蚀成因
    2.1 变电站设备腐蚀调查
        2.1.1 整体情况
        2.1.2 按设备类型分类统计
        2.1.3 按设备金属材料分类统计
    2.2 变电站周边环境状况调查
    2.3 导致变电站金属腐蚀的主要原因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气环境试验
    3.1 变电站自然环境调查分析
    3.2 周边大气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变电站环境中暴露试验与防护试验
    4.1 变电站金属材料腐蚀暴露试验
        4.1.1 试样制备
        4.1.2 试验场地布置
        4.1.3 试验过程
        4.1.4 试验结果
    4.2 金属材料的防护试验
        4.2.1 碳钢防腐试验
        4.2.2 紫铜防腐试验
        4.2.3 接地线防腐试验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变电站内铝构件的大气金属腐蚀机理
    5.1 试验方法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2.1.宏观形貌分析
        5.2.2 微观形貌分析
        5.2.3 构件截面分析
        5.2.4 腐蚀产物成分分析
    5.3 防腐措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防腐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湛江大气环境质量现状与分析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滨海景观设施在热带海洋大气中的腐蚀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 容宇媚. 广东海洋大学, 2021
  • [2]湛江滨海大气中TSP、阴离子及重金属污染物的浓度特征及来源分析[D]. 殷旗风.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2)
  • [3]电化学噪声技术在不锈钢大气点蚀监测中的研究与应用[D]. 邓俊豪.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2)
  • [4]基于生态价值的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与应用[D]. 夏春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1)
  • [5]基于人地关系的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 刘亚晶.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近年来全国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状况的统计分析及图形展示[D]. 崔筱笛.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湛江秋冬季大气金属元素沉降特征及来源分析[A]. 张际标,殷旗风,蔡静欣,杨怡莹,温晓云,陈春亮. 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 2019
  • [8]机场空中交通环境承载力评估方法研究[D]. 高垒.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9]广东省稻区产地环境的时空变化及其综合评价[D]. 汪晶.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10]沿海变电站金属材料的腐蚀成因及防腐[D]. 卢思敏.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湛江市大气环境质量现状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