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快速表征一系列芳香族环状低聚物

使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快速表征一系列芳香族环状低聚物

一、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快速表征系列芳香环状低聚物(论文文献综述)

李思敏[1](2021)在《木质素及其衍生物定向转化制备液体燃料的反应机理和产物调控研究》文中提出在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组分中,木质素具有天然的芳环结构,在转化为芳烃或环烷烃类化合物以用于液体燃料的作用具有巨大潜力,也对提高生物质全组分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研究中存在的科学问题,开展了生物质热解和水解发酵路径中产生的热解木质素和酶解木质素两类木质素及其衍生物高值化转化技术探索。针对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原料热解油中重质酚类低聚物(热解木质素)组分在结构特性和生成机理方面尚不明晰的问题,采用了更适合分析大分子聚合物的HPLC/Qtof-MS、GPC以及1H-13C HSQC NMR新型检测技术,对实际生物质热解油中的热解木质素的组成和结构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将其木质素单酚模化物模拟实验所产生的酚类低聚物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实际热解木质素中组分大多为具有复杂侧链且以C-C键相连的木质素酚类单体、二聚体或多聚体,具有进一步转化利用的潜力。单酚模化物热解会产生更多的焦炭,表明焦炭的产生主要来源于热解中芳香族自由基的二次反应。结合DFT理论计算揭示了热解木质素的可能生成机理,对从热解源头抑制酚类低聚物生成的策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针对酶解木质素的结构特性进行了1H-13C HSQC NMR表征,并与热解木质素进行对比,发现酶解木质素更好地保留了天然木质素的C-O醚键结构,含氧量相对也更高。因此,在制备液体燃料的目标下,两类木质素均具有进一步转化利用的巨大潜力。进而,针对催化热解和液相“两步法”催化转化两种路径,设计了不同的催化体系以实现从木质素及其衍生物高效生产烃类化合物。针对木质素及其衍生物催化热解转化路径,引入Lewis酸为主的介孔氧化铌作为催化剂进行工况探索。研究发现,该催化剂具有良好的脱氧以及抑制多环芳烃(PAHs)或催化剂积碳(Coke)的生成的能力。酶解木质素在650℃和C/L(催化剂/原料)为9:1时,具有最高的总芳香烃产率,其中单环芳烃(MAHs)的选择性达到90%以上。热解木质素催化热解的总芳香烃产率与酶解木质素接近,但焦炭产率(Char)相对稍高。采用模化物实验和理论计算的方式,对催化热解产物生成的可能路径以及催化剂脱氧和抑制PAHs/Coke生成的可能机制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氧化铌表面酸性位点吸附热解产物分子时,对CAr-O键具有不同程度的拉长和削弱作用,在热解高温环境下该化学键更易于断裂,从而实现了较好的脱氧效果;此外,随热解产物分子含氧量的降低,产物分子在催化剂表面吸附强度随之降低,因而在芳烃类脱氧产物形成后易于离开催化剂表面,避免了过度反应而生成多环芳烃和催化剂积碳。针对木质素及其衍生物液相“两步法”催化转化路径,引入Nb-Mo共晶介孔氧化物催化剂,实现了在乙醇溶液体系中将木质素转化为类型单一的烷基酚类酚单体平台化合物。研究发现,Nb、Mo掺杂比为5:5时具有较好的木质素解聚效果,并能够避免Mo元素在液相反应中的流失。优化工况下,酶解木质素和热解木质素的芳香族单体化合物总质量收率分别为444.4 mg/g Lignin和386.5 mg/g Lignin。其中,酶解木质素解聚产物以C8的烷基酚为主,而热解木质素解聚产物则以侧链烷基化程度更高的C14~C16的烷基酚为主。针对木质素酚单体平台化合物的加氢脱氧,以乙酚为模化物,在水为溶剂和甲醇供氢的常压氮气下,采用活性炭负载金属型催化剂进行加氢脱氧反应工况的初步探索,实现了酚类化合物加氢为环烷醇类化合物为主的产物。在初步探索的基础上对产物进行优化调控,采用复杂的酚单体平台化合物(二氢丁香酚,DHE),通过在体系中引入低压氢气和Nb2O5固体酸催化剂实现了100%的C9烃类化合物的收率。研究还结合氘代试剂反应和理论计算,明确了本物理混合催化体系水相温和加氢脱氧的过程中不同供氢源和不同催化剂的作用规律。针对本文所涉及的潜在的木质素及其衍生物转化路径,采用Aspen Plus模拟搭建了从木质素原料出发的催化热解和液相“两步法”转化系统流程,对酶解木质素和热解木质素在不同路径下的能量转化效率进行了对比研究,由此对不同结构特性的木质素的转化利用途径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支持。

杨子锋[2](2021)在《基于异山梨醇的生物基聚碳酸酯合成及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聚碳酸酯(PC)以石油基化合物双酚A(BPA)和光气为原料合成,因为BPA的雌激素效应以及光气的剧毒挥发性导致传统工艺存在一些缺点。目前,采用生物基单体异山梨醇(ISB)和二氧化碳基化合物碳酸二甲酯(DMC)为原料直接一步酯交换熔融缩聚合成异山梨醇型聚碳酸酯(PIC),不仅绿色无毒,而且与传统的双酚A型聚碳酸酯相比,具有更加优异的光学性能、耐划伤和耐热性能,已经成为现在开发高性能聚碳酸酯的研究方向。但是要合成性能优异的PIC,同样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首先,ISB存在分子内氢键导致其反应活性低;其次,DMC存在甲基化和甲酯化的竞争反应,并且甲基化产物抑制PIC分子链的增长;最后,ISB的刚性结构导致PIC的力学柔韧性能差,加工性能不好,限制了其工程化的使用。针对以上的难点,我们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其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筛选一系列有机碱金属催化剂,考察了不同有机碱金属对ISB的催化活性和DMC甲酯化反应的选择性。利用DFT模拟计算、红外、核磁、质谱等分析手段结合试验数据,研究了催化剂自身阴阳离子结合能以及其活化反应底物的能力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合成PIC的影响,并获得了催化剂开发和设计的理论指导依据。另外,通过核磁对PIC低聚物和终聚产物的端基官能团结构进行表征分析,获得了 ISB和DMC的反应特性规律。最后结合质谱分析首次捕捉到了PIC合成过程中的中间体,结合中间体结构最终提出了阴阳离子共同促进链增长的机理。(2)结合离子液体阴阳离子的可设计性,设计并合成一系列以邻、间、对苯二酚为阴离子,[N1111]+、[N2222]+、[N3333]+、[N4444]+为阳离子的双活性位点离子液体催化剂,并对其催化活性进行了筛选,合成了高分子量的PIC。结合试验数据和DFT模拟计算研究了阴阳离子活性位点的类型、数量和空间结构等因素对催化活性的影响,发现了双活性位点离子液体催化剂催化DMC和ISB合成PIC的反应活性规律。最终结合对PIC合成过程中间体的捕捉分析,证实了 DMC和ISB交替加成的反应路径,为DMC和ISB合成PIC反应机理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3)为进一步提高催化活性,设计合成了以[Py]-、[Im]-、[Tr]-为阴离子,[N2222]+、[Emim]+、[P4444]+为阳离子的7种离子液体催化剂,对其化学结构和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经活性筛选,[Emim][Im]展现了最高的催化活性,实现了 ISB的98%转化率,并合成了重均分子量为53100 g/mol的PIC。另外,通过核磁手段对不同温度下合成PIC的反应过程进行原位跟踪表征,发现了反应工艺条件对DMC甲基化反应、ISB内外羟基活化存在的影响规律,并使用核磁证实了离子液体阴阳离子与底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结合全文的表征分析,最终提出了阴阳离子协同氢键共同促进链增长的机理。(4)提出一步法共聚新方法,缩短了聚合工艺流程,提高了反应效率,并筛选了一系列脂肪族和芳香族二醇单体成功合成了共聚改性PIC。另外经过芳香族二醇单体配比的优化,最终合成了重均分子量高达80300 g/mol的共聚PIC,并且通过对共聚PIC羰基碳区的碳谱进行积分计算分析,找到了共聚PIC的玻璃转化温度降低规律。DSC和TGA分析结果表明,基本实现了 PIC热学性能的可控和可调。另外,DMA测试结果表明芳香族二醇单体的引入有效改善了 PIC的柔韧性,降低了 PIC的刚性。通过共聚改性研究不仅极大地改善了 PIC的柔韧性和加工性能,而且保持了较高的热学性能。

江欢[3](2021)在《基于MALDI-TOF MS的药物小分子检测与分析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软电离生物质谱技术,样品制备方便、消耗量少以及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高通量等优势,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物大分子的检测,如多肽、核酸、低聚糖、蛋白质以及合成高聚物等。在蛋白质组学、临床微生物鉴定以及疾病生物标志物筛选等生物分析领域和临床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的,由于其软电离方式可以较好地保证靶标分子的完整性,几乎不产生或者较少产生碎片离子,使其在小分子化合物的结构鉴定与分析中也表现出很大的优势和潜力。然而,使用传统有机基质在分析小分子化合物时,会在低分子量区域(m/z<1000)产生基质加合分子离子峰、碱金属离子加合峰、以及基质碎片峰的背景信号,对小分子样品的检测分析存在一定的干扰,因此限制了MALDI-TOF MS在小分子分析检测中的的应用。因此,开发新型基质如发展无机微纳米材料,包括纳米金属/金属氧化物,碳纳米材料如碳点、碳纳米管、石墨烯等,以及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 organic frameworks,MOFs)作为辅助基质,是解决MALDI-TOF MS在小分子分析与应用受到限制的有效途径。另外,尽管传统基质在低分子量区域存在背景干扰信号大的不足,但相比较于上述提及的无机微纳米材料,其具有离子化效率高、数据重现性好等优势,且对于一些低分子量分子(m/z<1000),通过仔细的图谱分辨,实际上能够很好的区分样品分子离子峰和基质背景信号峰。因此基于传统有机基质的MALDI-TOF MS分析,在生物活性小分子检测中仍占有一席之地。此外,用衍生化方法增加小分子样品的分子量,传统有机基质用作反应性基质与待测物进行反应,或对传统有机基质自身进行结构衍生化改性等,也可避免或弱化传统有机基质在小分子分析检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从而进一步拓展其在小分子分析中的应用范围。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在通过实验了解传统有机基质包括α-氰基-4-羟基肉桂酸(α-Cyano-4-hydroxycinnamic acid,CHCA),2,5-二羟基苯甲酸(2,5-Dihydroxybenzoic acid,DHB),芥子酸(Sinapinic acid,SA),在正、负离子模式下的背景信号特点的基础上,发展MALDI-TOF MS用于小分子药物的分析检测方法。另外,基于对MOFs性质和原位仿生合成的认识,拟试图制备沸石咪唑盐骨架材料(ZIF-8)包被的磁性铜铁纳米粒子(Cu Fe2O4@BSA@ZIF-8)作为基质用于MALDI-TOF MS分析,但实验过程中对照实验结果表明,牛血清蛋白包被的铜铁纳米磁珠(Cu Fe2O4@BSA)作为辅助基质,在生物活性小分子分析中即表现出背景信号低的优点,因此,以Cu Fe2O4@BSA作为基质,在生物活性小分子分析方面也做了初步探索。具体研究内容如下:Ⅰ药物残留杂质检查通常使用色谱或色谱-质谱联用等方法,与其相比,MALDI-TOF MS无需复杂的样品前处理过程,具有样品制备简单且消耗量少、分析快速、高灵敏、高通量等优点。该部分研究通过对传统基质的筛选,发现以CHCA作为基质在正离子模式下,对罗格列酮及其相关杂质、还原型谷胱甘肽及氧化型谷胱甘肽(GSH/GSSG)进行检测,通过图谱分辨,不但能够很好的区分样品分子离子峰和基质背景信号峰,还可以很好的区分主要成分及其相关杂质的分子离子峰。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检测罗格列酮相关杂质,其质谱信号强度的增加与杂质浓度在0.05~10.0μM范围内具有线性关系,检测限为28.6 n M。检测重庆涪陵某制药厂提供的两批次罗格列酮原料药,其中一批次不合格,罗格列酮相关杂质含量达到0.31%,与经典方法HPLC法测出的结果0.28%相近。另外,对GSH/GSSG进行检测,质谱峰的强度与对应的样品GSH和GSSG,分别在0.05~10.0 m M和0.1~10.0 m M浓度范围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分别为11.6μM和20.5μM。将此方法用于谷胱甘肽片剂中GSH的检测,回收率在95.9~100.7%范围内,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7.0%。MALDI-TOF MS无需使用分离系统即可对样品进行直接分析,为快速检测药物残留杂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Ⅱ临床上药物治疗存在个体差异大、治疗指数小的药物,通常需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以调整给药方案做到个体化给药,从而提高疗效和避免毒副反应。在前期以CHCA为基质的上述研究中,发现实际上在m/z 600~1000范围内,基质的背景信号峰弱小。因此,以CHCA为基质,针对m/z在该范围内需要治疗监测的药物分子进行筛选分析,发现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和抗结核病药物利福平有较好的信噪比。通常,环孢素A用于器官移植后的排异反应抑制剂和某些自身性免疫疾病的治疗,其有效血药浓度为83.2~374.2 n M,498.9 n M以上则为中毒浓度,利福平是有效的抗结核病药物,其有效血药浓度为0.6~12.2μM。该部分研究中,使用MALDI-TOF MS法以CHCA为基质,对环孢素A和利福平进行检测,血清中质谱信号的强度与环孢素A的浓度在90.0 n M~9.0μM之间具有线性关系,检测限为36.0 n M。以利福喷丁为内标物对利福平进行定量分析,在0.5~200.0μM具有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2μM,且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回收率。结果表明,MALDI-TOF MS可以快速有效地监测血清中这两种药物的浓度,可用于治疗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Ⅲ如上所述,该部分研究拟试图制备Cu Fe2O4@BSA@ZIF-8作为基质用于MALDI-TOF MS分析,但实验过程中对照实验结果表明,Cu Fe2O4@BSA作为辅助基质,在生物活性小分子分析中即表现出背景信号低的优点,因此,以Cu Fe2O4@BSA作为基质,检测了一系列代表性的小分子,包括氨基酸、核苷、肽、寡糖、脂肪酸和普鲁卡因等药物小分子。结果表明,Cu Fe2O4@BSA作为基质在正离子模式下几乎不产生基质相关背景信号,对分析物检测干扰小。除此之外,该基质还展现出良好的分散性和耐盐性。在此基础上,使用Cu Fe2O4@BSA基质对盐酸普鲁卡因进行分析,盐酸普鲁卡因浓度在4.0~400.0μM范围内,质谱信号强度与其浓度具有良好线性关系,检测灵敏度达到2.1μM。上述结果表明,Cu Fe2O4@BSA有潜力用作MALDI的有效基质用于小分子分析。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MALDI-TOF MS技术,以生物活性小分子为分析对象,围绕传统基质利用和新型基质开发,在药物杂质检查、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监测、及其它活性小分子分析方面做了一些初步探索,拓展了MALDI-TOF MS分析技术在生物活性小分子领域的应用,在生物医药、临床诊断等方面具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石茹慧[4](2021)在《二氧化碳基环状聚脲齐聚物及聚脲塑料的制备》文中认为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使用及需求的逐年增加,导致大气中CO2浓度持续上升。CO2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同时可作为一种绿色、廉价和储量丰富的Cl资源,取代传统化石资源如光气、异氰酸酯等剧毒原料,有效转化并合成结构多样的化学品、燃料和性能优异的高分子材料。CO2替代化石原料,作为廉价碳氧资源的利用和转化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宏伟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化学领域研究的重要和热点课题。所在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CO2与端氨基二胺化合物可以发生缩聚反应,并合成了一系列二氧化碳基聚脲材料。最近在CO2基聚脲预聚物的后聚合过程中发现产物存在线型与环状两种结构,这一发现激发了我们对这一新型环状聚脲分子的形成,结构,性质等方面的极大研究兴趣。众所周知,环状大分子的合成、分离一直是相关领域研究的难点。本论文针对环状聚脲齐聚物的合成、分离、提纯、结构及性质展开了系统研究,并将环状聚脲齐聚物与其相对应的线型聚脲齐聚物的性质进行了比较,详细讨论了环状分子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同时,以CO2基热塑性聚脲材料的合成和性能调控为目标,揭示了聚脲链结构之间氢键作用以及结晶性对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及阶段性结果具体如下:(1)环状聚脲齐聚物的分离纯化及性质根据线型聚脲齐聚物与环状聚脲齐聚物在活性末端胺基结构上的差异,通过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选择性地与线型聚脲齐聚物的端胺基发生聚合反应形成高分子量聚脲,进而利用与环状聚脲齐聚物在氯仿和乙醚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实现分离,最后得到了纯度较高(>99.4%)的环状聚脲齐聚物。环状聚脲齐聚物表现出不同于相应线性聚脲齐聚物的性质,如较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相对较弱的结晶性等。在冷冻电镜下清晰可见齐聚物的环状结构,4,7,10-三氧-1,13-十三烷二胺(TTD)作原料合成的环状聚脲齐聚物为半结晶结构,数均分子量Mn为1040 Da,熔点Tm为106℃,最大分解温度Td,max为302℃,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10℃。(2)环状聚脲齐聚物的合成工艺参数优化采用TTD与CO2为原料在高压反应釜中经过“预聚合-NMP溶剂后聚合”两步缩聚反应,制备了二氧化碳基水溶性环状聚脲齐聚物。研究发现系统压力的影响依赖于聚脲预聚物的分子量,当TTD预聚物分子量越小时,压力影响越显着,环化率随着压力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预聚物的浓度对环化过程影响较小;延长反应时间或提高反应温度,均促进环化反应进行,环化率增大。当TTD预聚物的数均分子量Mn为1687.2 g/mol,反应6h,CO2压力为6 MPa,温度为180℃时的环化率可高达89.9%。(3)预聚物前体分子量及结构的影响以TTD为单体,通过控制反应条件与CO2缩聚合成了四种不同分子量的预聚物 OL-1,OL-2,OL-3 以及 OL-4,数均分子量Mn分别为 697.8,1687.2,3232.1以及6324.0 g/mol。结果发现TTD预聚物分子量越大,后聚合环化率越高。当OL-3或OL-4预聚物的后聚合环化率高达98.8%。此外,以D-148(1,2-双(2-氨基乙氧基)乙烷)和D-204(1,4-丁二醇双(3-氨丙基)醚)含醚二胺为单体,通过控制反应条件与CO2缩聚合成了两种不同结构的预聚物OUas-148以及OUas-204。结果表明,较短链的含醚二胺(D-148以及D-204)替代TTD单体形成的预聚物在后聚合的环化率远高于TTD预聚物的后聚合环化率,其中OUas-148的环化率接近100%。(4)溶剂的影响选取OL-3预聚物作为后聚合前体,并筛选了多种类型的有机溶剂,包括含有酰胺键的极性溶剂(NMP、DMF、DMAc、NMA、DMI、DMPU、HMPA)、不含酰胺键的极性溶剂(H2O、HFIP)、仅含有羰基的极性溶剂(丙酮)以及普通的中极性溶剂(CHCl3、甲醇)等,探讨不同溶剂对预聚物后聚合环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预聚物在含有酰胺键的强极性非质子溶剂中的环化率较高,在中极性溶剂中的环化率较低。溶剂对齐聚物后聚合环化过程的促进作用主要归因于:溶剂的存在营造了“假高稀”环境,促进末端胺基之间偶联成环;溶剂分子中的酰胺键可与聚脲链结构中的氮原子和氢原子形成氢键,进一步促进聚脲的转酰化过程。(5)环化过程及机理分析以TTD单体作为原料,将预聚合和后聚合过程合并为“一锅法”的聚合产物中,未观测到环状齐聚物产生;相较于反应体系无NMP溶剂,无CO2,或以8 MPa N2为气体氛围的后聚合过程,当8 MPa CO2和10 mL NMP同时存在时,后聚合产物中环状率明显增加至80.3%。结合以上对照实验以及不同工艺参数对环化过程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可能的环化反应机理:当体系无CO2时,线型齐聚物主要发生分子间或分子内氨基交换反应,进一步生成线型或环状聚合物。当体系中存在CO2时,线型齐聚物的末端胺基首先与CO2反应生成端基为氨基甲酸酯的齐聚物,随后齐聚物分子链间脲基中的氮原子与端羧基发生转酰基化反应,同时NMP溶剂分子与另一侧端羧基相互作用,促进其分解,最终生成新的线型或环状聚合物。(6)CO2基聚脲塑料的制备及性质以CO2和两种不同结构的脂肪族二胺(1,12-二氨基十二烷(DAD)和1,6-己二胺(HMDA))为原料通过两步共缩聚法制备二氧化碳基热塑性聚脲材料。通过改变两种二胺的相对比例可调整聚脲材料的性能。由DAD或HMDA单一二胺与CO2形成的聚脲,氢键多以规则排布,结晶度较高,相应的聚脲(DAD100和HMDA100)表现为脆性材料。而DAD和HMDA混合二胺与CO2反应形成的聚脲(DAD100-xHMDAx(37≤x≤63)),打破了规则排布的氢键网络,结晶度较低,相应的聚脲(DAD100-xHMDAx(37≤x≤63))为热塑性材料。力学测试结果表明,HMDA含量为50%时,聚脲材料DAD50HMDA50的杨氏模量为918 MPa,拉伸强度为62.1MPa,断裂伸长率为267%,表现为韧性;当HMDA含量增加至63%,DAD37HMDA63材料的杨氏模量为1247 MPa,拉伸强度63.2 MPa,断裂伸长率54%,表现为刚性。此外,保持DAD单体及其含量50%不变,通过引入不同链长的脂肪族二胺(癸二胺、辛二胺、己二胺和丁二胺)替代HMDA制备了一系列聚脲材料,进一步验证了氢键强弱以及结晶性的差异是材料性能变化的核心因素。

徐绚绚[5](2020)在《罗布麻纤维抗菌功能的物质基础及天然多酚化合物与纤维结合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罗布麻纤维被证明具有优良的抗菌性能,但是对其抗菌物质的来源问题,至今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为研究这一问题,本文以罗布麻韧皮中抗菌性化学成分在脱胶过程的转化作为切入点,提出抗菌物质在纤维上的不溶性沉积机制并进行了初步验证,发现罗布麻中多酚类物质在脱胶条件下的聚合机制,并由此构建了一种基于天然化合物聚合的新型织物整理策略。(1)通过构建韧皮组织细胞体外脱胶模拟体系,研究了在化学脱胶和生物脱胶两种情况下,罗布麻韧皮中多酚类提取物的分子结构与抗菌活性变化,揭示了罗布麻纤维的抗菌物质来源。研究表明在高温和强碱性的化学脱胶条件下,水溶性的黄酮及其与鞣质的混合物能形成结构更为复杂的红棕色沉淀,该物质为多酚分子间发生聚合反应的产物,且抗菌性能好于一般多酚类物质;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测试证明精干麻纤维中含有此类不溶性多酚衍生物,这应是罗布麻纤维具有抗菌性能的原因。(2)选择槲皮素作为罗布麻韧皮黄酮的模型化合物,探索了模型化合物在化学脱胶过程中的反应路径,初步阐明了罗布麻黄酮在此条件下的演化机制。结果表明槲皮素在高温强碱作用后,化学结构发生了显着变化。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解析,从槲皮素演化产物中鉴定出了6种化合物,其中2种为聚合物成分,推测槲皮素在化学脱胶过程中同时发生了裂解反应与聚合反应。(3)基于罗布麻黄酮对纤维的原位聚合和共价固着机制,设计了蛋白质纤维与黄酮类天然化合物的清洁、高效一浴染色和整理方法。结果显示经罗布麻黄酮染色和整理的羊毛织物色深度高,具有良好的耐摩擦和耐皂洗色牢度,整理过程对织物未造成明显损伤,且整理后羊毛织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活性可达到82.8%,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活性可达到55.4%。

黄强[6](2020)在《基于环对苯撑类π延伸共轭碳纳米环结构的合成及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新型碳材料的一种,碳纳米管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等性质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侧壁类型及手性的纯度对其性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利用有机合成的方法自下而上地制备高纯碳纳米管成为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点。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向正是利用有机合成方法自下而上地构筑不同结构的扶手椅型碳纳米管的环对苯撑共轭片段。通过功能化环对苯撑结构,可以得到多种弯曲环对苯撑的π延伸结构,探索了其在光电、超分子、气体吸附、膜分离等方面的相关性质,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利用π延伸的石墨烯纳米片和环对苯撑弯曲结构,合成了两种新颖的皇冠状共轭分子化合物TCR和HCR。研究了它们和富勒烯C60的超分子主客体作用,发现当碳环直径固定时,其结合常数随着π结构的延伸而增加,最大的络合常数可达2.33 × 107 M-1。在光照射下,将这些分子环与富勒烯C60形成的超分子复合物作为作为光导层,会产生明显的光电流,化合物HCR与C60复合物的光照电流与暗电流相比增加了 1 000倍。超快光谱实验表明化合物HCR和TCR(电子给体)与富勒烯C60(电子受体)之间存在有效的光诱导电子转移过程。弯曲共轭分子HCR和TCR的合成为开发更大共轭的碳纳米管片段的合成提供了借鉴,其明显的光电活性也为进一步开发该类材料在光电器件中的应用提供了实验基础。(2)设计并合成了含有两个氯原子的双功能化的环对苯撑单体,利用镍催化的聚合反应生成了π延伸的新型高分子聚合物PS1,它完全由sp2杂化的碳原子组成,可以看做是扶手椅型[8,8]单壁碳纳米管(SWCNT)的聚合物链段。在该高分子聚合物PS1中,环对苯撑单元是碳纳米管的弯曲共轭片段,线性聚对苯撑骨架是碳纳米管一维方向的聚对苯基片段。研究表明,PS1兼具电子传输和空穴传输的性质,分别达到μe~2.0 × 10-5 cm2·S-1和μh~1.2 × 10-5 cm2·V-1·S-1。这个π延伸的高分子聚合物PS1代表了自下而上的合成精确结构和单一手性指数碳纳米管的重要一步,并在电子和空穴输运的器件上有潜在应用价值。(3)利用含有五边形单元和六边形的稠环分子与弯曲分子前驱体结合,合成了新颖的弯曲共轭皇冠分子(MC3),它可以看做是富勒烯C240的一个弯曲片段。和同样尺寸的环对苯撑相比,具有π延伸结构的MC3的吸收和荧光发射光谱均发生明显的红移;进一步研究了富勒烯C60和C70与MC3之间的超分子主体-客体相互作用,并比较了相互作用的能力,其中C60与MC3显示出较强的超分子作用,络合常数可达到1.43 × 106 M-1。MC3和C60@MC3可分别看做富勒烯C240和最小的稳定碳洋葱(C60@C240)的弯曲共轭片段,也为大碳笼的自下而上合成提供了分子模板。(4)利用含有不同手性的1,1’-联-2,2’-萘酚(BINOL)单元分别和弯曲环苯撑合成子进行钯催化偶联反应得到两个扶手椅型碳纳米环(RCR,SCR)的对映体结构。与先前报道的不存在对称面或反转中心的手性CNT结构中不同,RCR和SCR这对对映体是通过将外来手性源BINOL与弯曲分子连接而形成手性的扶手椅型碳纳米管片段的结构。使用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发射(PL)光谱和圆二色性(CD)光谱对它们的光物理性质和手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由于其内部具有较大空腔,这对对映体化合物有可能在手性超分子化学和手性催化上有潜在的应用。(5)设计并合成了新的双功能化的环对苯撑单体,利用镍催化的聚合反应生成横向排列的π延伸的高分子聚合物PS2。PS2含有环对苯撑单元和线性聚对苯基的骨架,可看做是规则排列的碳纳米管矩阵分离膜的片段结构,实现了用于不同尺寸金纳米颗粒的分离,分离纳米颗粒的孔径可低至2.6 nm。这种孔状聚合物结构为新型碳基分离膜的设计和应用提供实验基础。

王建伟[7](2020)在《胰岛素类似物的质谱表征研究》文中指出糖尿病已成为21世纪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慢性重大疾病之一,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胰岛素治疗是目前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其中,胰岛素类似物具有结构稳定、与受体结合能力强等特点,因此在模拟正常生理胰岛素分泌及降低低血糖发生风险等方面明显优于动物、重组人胰岛素。然而,胰岛素类似物为重组基因工程产品,与传统小分子药物相比,其分子量大、结构复杂、稳定性差、批间差异大,需要一系列繁琐的分析技术,才能有效地表征其理化属性。高分辨质谱具有高质量精度及宽动态范围等优点,质谱测得的初级结构信息可以提供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序列和大多数翻译后修饰(PTMs)的定性和定量结果。此外,在结构生物学中质谱被经常用于研究和表征蛋白质的高阶结构。将质谱用于胰岛素类似物的质量控制环节,极大地提高了该蛋白类药物质量控制的准确性,并且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本论文以门冬胰岛素和德谷胰岛素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质谱在胰岛素类似物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分别从初级结构、高阶结构以及手性杂质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蛋白类药物的氨基酸序列(一级结构)决定了其高级结构以及所发挥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采用“自上而下”的序列分析策略对门冬胰岛素和德谷胰岛素的氨基酸序列及侧链非蛋白修饰序列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优化了胰岛素的还原条件及串联质谱的碰撞条件。结果表明,联合使用50 mmol/L三(2-羧乙基)膦及6 mol/L盐酸胍,在45℃下反应40 min即可充分还原胰岛素成为两条独立肽链;还原产物经Accucore C18色谱柱分离,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串联质谱分析,优化高能碰撞诱导裂解能量获得最为丰富的质谱碎片信息,可满足生物技术药物质量评价中100%的序列覆盖率的基本要求,亦可对问题样品提供更为全面的序列解析。此方法避免了使用传统序列分析中昂贵费时的测序级蛋白内切酶的使用,限制引入酶解修饰的风险,从而极大地节省了成本,并显着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为胰岛素类似物的序列分析和鉴别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解决方案。(2)二硫键属于蛋白质一级结构,但是对于稳定蛋白质药物的空间结构,保持其活性具有重大的作用。胰岛素类似物在合成过程中会发生二硫键错配,因此二硫键的表征对胰岛素类似物的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胰岛素含有链内二硫键,这会显着抑制肽链的质谱碎裂,尤其是链内二硫键所形成的肽链环内的碎裂,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常规的碰撞诱导解离(CID)、高能碰撞诱导裂解(HCD)等质谱碎裂手段的应用。现有的胰岛素二硫键分析方法通过部分还原结合氰基化裂解法检测到确定二硫键存在方式的关键肽段,步骤较为繁琐。为此我们采用源内碰撞诱导裂解(SID)的质谱碎裂方法,该方法有效提高环内肽链的碎裂,从而获得验证二硫键连接方式的关键质谱碎片。本研究采用酶切质谱法和SID质谱法联合解析了门冬胰岛素二硫键,验证了门冬胰岛素的三种二硫键存在方式:首先通过门冬胰岛素的Glu-C酶酶切产物验证了链间二硫键(A:C20=B:C19),其次通过SID质谱碎片验证了链间二硫键(A:C7=B:C7)和链内二硫键(A:C6=A:C11)。本方法具有分析速度快、操作过程简单等优点,亦可推广应用于其它胰岛素类似物的二硫键分析。(3)氢-氘交换(HDX)是一种目前被广泛用于研究蛋白质高阶结构(HOS)的技术,其原理是基于蛋白质中不稳定的氢原子可与溶液中的氘交换。避免氢氘原子回交换、提高HDX实验准确性和重现性是HDX-MS技术应用的瓶颈。为此我们开发了基于固相微萃取样品靶的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与HDX相结合的研究胰岛素类似物HOS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并以高通量的方式比较了胰岛素类似物HOS的构象差异。从而实现了胰岛素类似物的快速、批量分析。此外,我们还研究了药物辅料及存储条件对胰岛素类似物的动力学和构象影响。结果表明,苯酚对门冬胰岛素注射液和德谷胰岛素注射液中六聚体的维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过高的存放温度会影响注射液中胰岛素的HOS,导致其构象发生变化,尤其对于速效胰岛素:门冬胰岛素的影响更大些。(4)多肽药物在合成过程中容易形成消旋肽,其存在可能会影响胰岛素类似物的稳定性及生物活性。胰岛素类似物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合成,首先生物合成胰岛素原,再用蛋白酶酶切去C肽得到胰岛素。由于酶切位点的限制和后续化学修饰的要求,需要化学引入氨基酸,这会引入D型氨基酸的污染,导致消旋肽的产生。我们建立了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LC-HRMS)检测手性氨基酸杂质的方法,并优化了消旋肽水解成氨基酸以及手性氨基酸与衍生化试剂的反应条件,显着提高了L/D-苏氨酸和谷氨酸的检出限以及线性范围,其中苏氨酸的定量检出限为2.2 nmol/L,谷氨酸的定量检出限为2.5 nmol/L。与现有的串联质谱法检测手性氨基酸杂质的方法相比,该方法对于检测同一种氨基酸的L和D型标准曲线和检出限基本一致,因此可以采用面积归一化法,根据L/D-氨基酸的LC-HRMS色谱峰面积比值直接得到两者相对含量比值,从而省去制作标准曲线的工作。

李志凯[8](2020)在《基于三联吡啶的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金属-超分子聚合物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类聚合物不仅具有金属优异的光、电、磁等性质,还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加工性。由于金属与配体的种类丰富多样,可方便地调节配位键相互作用的形式和强弱,根据不同需求制备相应的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目前金属-超分子聚合物领域存在以下问题:1)拓扑结构类型较少,多数情况下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性能与相应的配体和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类似;2)由于配位键相互作用的动态可逆性,目前还没有精确的表征方法,尤其是对于相对分子质量的表征;3)动态可逆的本质特征使得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结构不够稳定,在使用过程中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被破坏。这些问题大大阻碍了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发展。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基于三联吡啶(TPY)的具有独特结构的单体,具体包括六边形、三角形、“H”形以及环状等结构。利用这些单体,分别通过1)对含有金属中心的单体直接聚合;2)借助单体与金属中心的配位键相互作用聚合:3)对含有配位基团的共价聚合物进行金属化修饰等三种聚合方法制备得到了相应的具有新颖拓扑结构的金属-超分子聚合物。采用多种表征手段充分证明了这些单体和相应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结构。此外,详细地研究了这些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性能,从多个聚合物结构层次阐释了微观结构对性能的影响,开拓了金属-超分子聚合物新的应用方向。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利用分步策略设计合成了同时包含强配位相互作用的二价钌离子Ru(Ⅱ)和弱配位相互作用的二价铁离子Fe(Ⅱ),并以二维分立的六边形和三角形超分子为重复单元的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由于重复单元中的Ru(Ⅱ)和Fe(Ⅱ)具有较高的电子密度,可以通过超真空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UHV-LT-STM)和扫描隧道谱(STS)直接观察到其在聚合物链上的位置,进而将整条金属-超分子聚合物链描绘出来,实现了单条无规聚合物链在分子水平的可视化。2)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手拉手”环状拓扑结构的“H”形三联吡啶配体,与具有强配位相互作用的Ru(Ⅱ)配位络合后形成了相应的具有环状束缚结构的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环状结构的束缚效应赋予了金属-超分子聚合物很多新颖的性质,包括树枝状晶体的形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由于链间电荷转移导致的红移现象以及可以在电存储方向应用的闪存性能。3)受贻贝足丝启发,利用开环-缩合级联聚合法(PROP)合成了侧链含有三联吡啶基团的四组分多嵌段共聚物热塑性弹性体,Fe(Ⅱ)引入后在其物理交联网络的基础上形成了由配合物<TPY-Fe(Ⅱ)-TPY>构筑的超分子交联网络,成功地制备了具有双网络结构的高强(~300MPa)、高韧(~100 MJ m-3)弹性纤维。其中,采用的仿生双网络策略在强而韧的弹性体制备方面有巨大的应用前景。4)以双羟基封端的三联吡啶(TPY-20H)和聚四氢呋喃(PTMO)的混合物作为引发剂、以环状寡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COBTs)作为单体通过开环-缩合级联聚合法(PROP)简单快速地合成了侧链含有三联吡啶基团的热塑性弹性体(PTMO-co-PTPY-coPBT)n。金属离子Fe(Ⅱ)和Zn(Ⅱ)引入后制备得到了相应的对化学环境敏感的金属-超分子聚合物。

朱豹[9](2020)在《基于超高分辨FT-ICR MS表征复杂基质样品中有机化合物分子特征研究》文中认为复杂基质中有机物的分子表征一直是分析研究领域的难题。基质中有机物的组成极其复杂,种类数以万计且物理化学性质分布宽泛。传统的表征手段如色谱分离结合质谱(Mass Spectrometry,MS)分析策略,由于设备固有的低分辨缺陷,不足以对复杂基质中的有机物进行分子水平的表征。随着质谱技术的进步,高分辨质谱(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HRMS)在众多科学领域逐渐得到普及和应用。复杂基质中有机物分子特征表征、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筛查和识别、环境迁移转化过程中有机物组成和物质结构变化已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借助超高分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ometry,FT-ICR MS),构建 了基于有机物精确质量和精细同位素结构的分子表征方法框架,并对复杂基质(表面处理剂、表层水体及大气气溶胶)有机物分子组成以及环境过程(氧化过程、光降解过程及云处理过程)中分子特征变化开展进一步研究。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总结如下:第一部分,总结了复杂基质有机物的分类、环境赋存、环境行为以及经典分析表征方法;侧重探讨了复杂基质有机物MS分析表征方法以及样品前处理技术;重点介绍了超高分辨FT-ICR MS分析表征手段原理及其应用;概括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创新点和科学意义。第二部分,基于超高分辨FT-ICR MS,超高效液相色谱和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ing Triple 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ry,UPLC-QqQ MS)技术,建立了抗指纹(Anti-Fingerprint,AF)液产品中多氟烷基硅烷类化合物(Polyfluoroalkylsilanes,PFASis)的定性及定量检测方法。报道了关于PFASis的分析结果及其作为全氟烷基羧酸(Perfluoroalkyl Carboxylic Acids,PFCAs)前体物在环境中的降解潜力研究。通过本研究建立的HRMS 数据 CF2 系列质量亏损(Kendrick Mass Defect,KMD)分析(CF2-KMD)结合同位素精细结构判定方法,在商品化的抗指纹液产品中成功鉴定出8:2多氟烷基三甲氧基硅烷(8:2 Polyfluoroalkyl Trimethoxysilane,8:2 PTrMeOSi)和 8:2 多氟烷基三乙氧基硅烷(8:2Polyfluoroalkyl Triethoxysilane,8:2PTrEtOSi)以及它们的阳离子加合物,溶剂取代产物和其它化合物类似物。通过总可氧化性前体物分析(Total Oxidizable Precursor Assay,TOP Assay)结合模拟光照降解实验,观察到PFASis在实验条件下可以转化降解生成不同链长(C4-Cn+1)的PFCAs,同时检测到转化中间产物8:2全氟调聚羧酸(8:2 Fluorotelomer Carboxylic Acid,8:2 FTCA)和 8:2 全氟调聚不饱和羧酸(8:2 Fluorotelomer Unsaturated Carboxylic Acid,8:2 FTUCA)。本研究对于鉴定识别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s)及其前体物,发现环境中PFCAs新的转化途径和暴露来源,评估含氟产品的潜在健康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第三部分,利用超高分辨FT-ICR MS,研究了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s,DOM)具体的分子组成和性质以及具有光催化活性的硫化银纳米颗粒(Silver Sulfide Nanoparticles,Ag2SNPs)在模拟光照条件下对DOM光化学反应效率的影响,并从分子水平上分析了 DOM组成与分子特征的变化规律。在直接光照条件下,光化学反应促进DOM中不饱和度较高化合物的光解消除,有利于高含氧量化合物的光氧化生成,在分子特征上表现为MWw、H/Cw和DBEw值减小,O/Cw和(OSC)W值增加的特征。Ag2SNPs的存在可以显着降低样品的TOC含量(ΔTOC>-0.7mg/L),增加新生成的化合物数量和整体占比(n=235,5%),表明Ag2SNPs对DOM光化学降解过程具有增强作用。另外,基于COO系列的KMD分析(CO2-KMD)结果表明,具有不同羧基化程度的同系列物质(如多元羧酸)在DOM中普遍存在。Ag2SNPs的加入可以促进DOM分子结构中活性基团氧化形成羧基等含氧官能团,这一现象在高MW区域比较明显;而在低MW区域,则主要表现为羧基化合物在光照下通过脱羧作用降解和矿化。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环境中赋存的Ag2SNPs可以加速自然表层水体中DOM的光照羧化和脱羧降解行为,对环境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有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第四部分,借助超高分辨FT-ICR MS,研究了大气有机物(Atmospheric Organic Matters,AOM)中含氮化合物(Nitrogenous Conpounds,CHON)生物源特征、潜在的生成路径以及云处理过程对CHON分子特征的影响。本研究中,采集了典型云处理过程事件中的云雾水样品以及对应的云前、云中和云后阶段的气溶胶样品。根据建立的生物源标志物识别方法,发现大气有机物中约54%分子数量,相当于74%仪器响应(Instrumental Response,IR)的CHO与烟雾箱(smog chamber)模拟异戊二烯、单萜烯(α-镟烯、d-柠檬烯)以及倍半萜烯(β-石竹烯)臭氧化反应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SOA)的比对结果相一致。通过反向推导CHON的前体物,揭示了大气中约30%的CHON可能是生物源挥发性有机物(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BVOCs)臭氧化产物通过羰基-NH3/NH4+/胺或酸碱反应通道生成。对云处理过程与非云处理过程样品分析比较发现,云处理过程反应可以显着改变CHON的分子水平特征,促进不饱和多环芳香CHON的消除以及多氮化合物(如CHON4)的转化,生成相对饱和的烯烃类或脂肪族CHON以及低含氮化合物(如CHON1和CHON2),涉及复杂的云化学反应。本研究深入了解了 CHON的大气演变过程,评估和剖析了云处理过程对AOM的影响。总的来说,本论文基于超高分辨FT-ICR MS建立了针对AF液产品、DOM及AOM的分子特征表征和分析手段。同时评估了 PFASis作为PFCAs前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降解潜力,研究了 DOM的光照降解行为,探究了 AOM中CHON的源贡献、生成路径及云处理过程影响。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超高质量分辨率和质量准确度的FT-ICR MS是复杂基质样品有机物分析表征的有力手段。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复杂组分有机物分子水平表征,识别和发现新型环境有机污染物,探究化合物组成和分子特征在环境迁移转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提供了方法学借鉴。

刘蓉[10](2019)在《激光解吸激光后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在物质鉴定与复杂样品成像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激光解吸激光后电离飞行时间质谱(LDPI-TOFMS)作为一种分子检测及成像的新兴技术,在检测灵敏度、空间分辨率及定量分析等方面脱颖而出,备受分析学家青睐。近年来分析学家一直致力在普适性软电离及高空间分辨上有所突破,但目前其空间分辨只能到低微米级。为此,本课题组研制了一种基于LDPI的新型离子源,通过引入音叉式原子力显微镜来控制纳米光纤尖端与样品间距离在10nm以内,进而将其空间分辨率推进到了亚微米级。作为具备高空间分辨质谱成像的新型LDPI-TOFMS,目前还停留在纯样和简单样品分析的初级阶段,迫切需要一些实际样品的分析应用来全面凸显它的优异性能。此外,长久以来LDPI-MS研究重心都在分子信息获取上,而对实际复杂样品成像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同时对一直“避讳”的碎片信息的系统研究鲜有报道。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论文开发了一些LDPI-MS新功能及新应用,使它具备“串联质谱”的性能及高空间分辨成像的能力,用于复杂样品的分析及成像。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开发一种具有“串联质谱”性能的LDPI-TOFMS,用于物质结构鉴定及同分异构体区分。本研究创新性地将一直“困扰”LDPI-TOFMS的碎片离子“活”用起来,系统考察了后电离激光波长、激光功率密度等对分子信号强度及结构碎片的影响。并且以最少的样品量同时获得了分子、丰富的结构碎片及特征元素信息,为有机物与金属有机物的准确表征、结构解析及同分异构体的区分提供了一种直接、快速、便捷的新途径,充分发挥了 LDPI-TOFMS在物质表征及结构解析方面的巨大潜力。此外,充分利用LDPI高“分子利用率”,对难溶性及难挥发性金属有机物进行检测时,其金属元素信号强度高出分子离子峰强度1-2个数量级。若将该元素视为“标记”元素,可将其目标分子检测灵敏度大大提高。2、首次将LDPI-TOFMS用于不同品牌笔墨成分分析及问题文件质谱成像研究。受益于LDPI的的基质效应干扰小,电离效率高、分子覆盖率高和无损特性等优势,在一次激光脉冲作用下就能同时检测到笔墨中有机染料/颜料、有机溶剂、添加剂等,轻松实现颜色相近品牌不同的圆珠笔及中性笔笔墨的鉴别。此外,依据激光后电离所得的重要特征离子成像图可直观准确地识别出数据被篡改的部分以及被掩盖的信息。激光后电离的高分子覆盖率及成像可视化功能,增加了更多证据和线索收集的可能性,提高了该方法用于检验分析的可信度。此外,LDPI样品取样少且损失小,使得问题文件能够完整保存,同时还具有无需繁琐样品前处理和高分析通量的优点。3、纳米有孔针尖解吸激光后电离飞行时间质谱(Nano-ATDPI-TOFMS)用于单细胞靶向药物分布的研究。亚微米高空间分辨质谱成像技术对细胞样品制备要求极高,不同的分析对象往往所需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首先考察了两种样品处理方法对细胞中药物分布及细胞形貌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化学固定法有利于细胞形貌和聚集在细胞中药物分子保持“原位”信息。荧光成像初步证实了聚集在溶酶体的物质经样品处理后几乎保持不变,为后续高空间分辨质谱成像研究细胞器靶向药物奠定了坚实基础。最后,利用Nano-ATDPI-TOFMS对HeLa单细胞中原黄素和中性红进行了化学-形貌共成像,其成像步距为500 nm/pixel。聚集于细胞中的颗粒状药物在质谱成像图中清晰可见,且与光学图和自带AFM扫描细胞形貌图中药物在细胞中位点相一致。

二、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快速表征系列芳香环状低聚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快速表征系列芳香环状低聚物(论文提纲范文)

(1)木质素及其衍生物定向转化制备液体燃料的反应机理和产物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世界能源消费现状和预测
        1.1.2 生物质能概况和“碳中和”目标下的机遇
    1.2 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及其转化途径
        1.2.1 生物质水解发酵路径
        1.2.2 生物质水热液化路径
        1.2.3 生物质快速热解路径
    1.3 木质素的种类和结构
        1.3.1 天然木质素
        1.3.2 天然结构改变较大的木质素
        1.3.3 天然结构轻微改变的木质素
        1.3.4 直接获取木质素衍生酚单体平台化合物
    1.4 木质素及其衍生物的高值化利用途径
        1.4.1 木质素的热解和催化热解
        1.4.2 木质素的液相转化
    1.5 密度泛函理论在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转化机理研究中的应用
        1.5.1 密度泛函理论介绍
        1.5.2 常用理论计算软件介绍
        1.5.3 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转化机理研究
        1.5.4 木质素生成和转化机理研究
    1.6 论文选题
    1.7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系统和理论计算方法
    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试剂
    2.2 实验装置与方法
        2.2.1 单酚模型化合物的热解(M-PL)
        2.2.2 催化热解反应
        2.2.3 反应釜中木质素解聚和加氢脱氧实验
        2.2.4 催化剂性循环稳定性测试
    2.3 反应物和产物分析
        2.3.1 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HPLC/Qtof-MS)
        2.3.2 凝胶渗透色谱(GPC)
        2.3.3 二维异核单量子关系核磁谱(2D~1H-~(13)C HSQC NMR)
        2.3.4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
        2.3.5 气相色谱(GC)
        2.3.6 热重分析(TG)
    2.4 理论计算方法与设置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催化剂的表征与分析
    3.1 引言
    3.2 催化剂制备方法
        3.2.1 活性炭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
        3.2.2 介孔氧化铌催化剂的制备
        3.2.3 Nb-Mo共晶介孔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
    3.3 催化剂表征方法
    3.4 催化剂表征结果分析
        3.4.1 活性炭负载型催化剂表征结果
        3.4.2 介孔氧化铌催化剂表征结果
        3.4.3 共晶介孔催化剂表征结果
    3.5 共晶介孔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性能和筛选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解木质素的表征和生成机理
    4.1 引言
    4.2 HPLC/Qtof-MS结果分析
    4.3 GPC测试结果分析
    4.4 2D~1H-~(13)C HSQC NMR结果分析
    4.5 热解木质素的生成机理
    4.6 DFT理论计算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木质素催化热解的实验和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酶解木质素和热解木质素特性对比
    5.3 催化剂和原料比的影响
    5.4 氧化铌催化作用下焦炭/积碳分析
    5.5 催化热解工况的优化
    5.6 催化热解产物分析和生成路径
    5.7 模化物反应和理论计算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木质素乙醇液相解聚与酚平台产物的加氢脱氧
    6.1 引言
    6.2 木质素的乙醇液相解聚
    6.3 酚单体平台化合物的水相加氢脱氧反应
        6.3.1 催化剂负载量的影响
        6.3.2 反应时间的影响
        6.3.3 反应温度影响
        6.3.4 甲醇/反应物摩尔比的影响
        6.3.5 不同催化剂原位加氢反应效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酚平台化合物加氢脱氧制备液体燃料的实验和机理研究
    7.1 引言
    7.2 温和加氢脱氧反应的优化
    7.3 物理混合催化体系加氢脱氧机理研究
    7.4 催化可回收性和稳定性测试
    7.5 木质素衍生酚平台混合物的加氢脱氧
    7.6 不同供氢源和催化剂作用机制总结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木质素定向转化为液体燃料路线对比与分析
    8.1 引言
    8.2 木质素催化热解工艺路线
    8.3 木质素液相“两步法”工艺路线
    8.4 工艺路线的对比与分析
        8.4.1 木质素及其衍生物转化路线的对比与分析
        8.4.2 生物质全组分利用途径下木质素转化路线的分析与建议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创新点
    9.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2)基于异山梨醇的生物基聚碳酸酯合成及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聚碳酸酯概述
        1.2.1 双酚A型聚碳酸酯
        1.2.2 双酚A型聚碳酸酯合成工艺
        1.2.3 异山梨醇型聚碳酸酯
        1.2.4 异山梨醇型聚碳酸酯合成工艺
    1.3 酯交换熔融缩聚法制备异山梨醇型聚碳酸酯研究进展
        1.3.1 异山梨醇及碳酸二甲酯性质
        1.3.2 催化剂研究进展
        1.3.3 离子液体催化剂
    1.4 异山梨醇型聚碳酸酯改性研究进展
        1.4.1 共聚改性
        1.4.2 共混改性
    1.5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5.1 选题依据及研究现状
        1.5.2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有机碱金属催化合成异山梨醇型聚碳酸酯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及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IC结构表征
        2.3.2 催化剂筛选
        2.3.3 反应条件优化
        2.3.4 反应机理推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活性位点离子液体催化合成异山梨醇型聚碳酸酯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离子液体合成及表征
        3.2.4 PIC合成及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催化剂活性筛选
        3.3.2 反应条件优化
        3.3.3 反应机理推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咪唑型离子液体催化合成异山梨醇型聚碳酸酯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离子液体合成及表征
        4.2.4 PIC合成及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催化剂活性筛选
        4.3.2 反应条件优化
        4.3.3 反应机理推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异山梨醇型聚碳酸酯的共聚改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及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PICs结构表征
        5.3.2 催化剂筛选
        5.3.3 二醇单体筛选
        5.3.4 单体配比的优化
        5.3.5 热学性能
        5.3.6 动态机械性能
        5.3.7 形貌表征
        5.3.8 耐刮擦性能
        5.3.9 熔体流动速率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符号说明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基于MALDI-TOF MS的药物小分子检测与分析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MALDI-TOF MS介绍
        1.2.1 MALDI-TOF MS的发展概况
        1.2.2 MALDI基质
    1.3 MALDI-TOF MS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3.1 MALDI-TOF MS用于蛋白质分析
        1.3.2 MALDI-TOF MS用于核酸分析
        1.3.3 MALDI-TOF MS用于高分子聚合物分析
        1.3.4 MALDI-TOF MS用于微生物分析
        1.3.5 MALDI-TOF MS用于小分子分析
    1.4 基于MALDI-TOF MS检测小分子存在的问题
    1.5 本研究的出发点及主要工作
第2章 MALDI-TOF MS在罗格列酮和谷胱甘肽中的杂质分析应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样品与基质的制备
        2.2.4 样品检测
        2.2.5 实际样中GSH的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MALDI-TOF MS用于分析罗格列酮相关杂质
        2.3.2 MALDI-TOF MS用于分析罗格列酮相关杂质的应用
        2.3.3 MALDI-TOF MS用于分析谷胱甘肽和氧化型谷胱甘肽
    2.4 结论
第3章 MALDI-TOF MS在环孢素A和利福平血药浓度监测中的分析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样品制备
        3.2.4 环孢素A和利福平的检测
        3.2.5 血清样品中的环孢素A和利福平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MALDI-TOF MS用于分析环孢素A
        3.3.2 MALDI-TOF MS用于分析利福平
    3.4 结论
第4章 CuFe_2O_4@BSA纳米粒子作为MALDI-TOF MS基质在小分子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CuFe_2O_4纳米颗粒的合成
        4.2.4 CuFe_2O_4@BSA纳米颗粒的制备
        4.2.5 样品与基质制备
        4.2.6 MALDI-TOF MS对生物活性小分子的检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uFe_2O_4和CuFe_2O_4@BSA纳米颗粒的表征
        4.3.2 评估CuFe_2O_4@BSA纳米颗粒作为MALDI-TOF MS基质的性能
        4.3.3 样品斑点均匀性和信号重现性评估
        4.3.4 耐盐性评估
        4.3.5 普鲁卡因的定量分析
    4.4 结论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4)二氧化碳基环状聚脲齐聚物及聚脲塑料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
    1.3 二氧化碳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
    1.4 二氧化碳转化为聚合物
        1.4.1 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
        1.4.2 二氧化碳基聚氨酯
        1.4.3 二氧化碳基聚酯
        1.4.4 二氧化碳基聚脲
        1.4.4.1 二氧化碳制备碳酸酯用于聚脲合成
        1.4.4.2 二氧化碳制备脲类化合物用于聚脲合成
        1.4.4.3 二氧化碳作为聚合单体直接参与聚脲合成
    1.5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第2章 二氧化碳基环状聚脲齐聚物制备、分离与纯化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化学试剂
        2.2.2 线型聚脲预聚物的合成
        2.2.3 环状聚脲齐聚物的合成
        2.2.4 环状聚脲齐聚物的分离纯化
        2.2.5 齐聚物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线型聚脲预聚物的化学结构
        2.3.2 环状聚脲齐聚物的化学结构
        2.3.3 环状聚脲齐聚物的分离与提纯
        2.3.4 环状聚脲齐聚物的性质
        2.3.4.1 热学性质
        2.3.4.2 溶解性质
    2.4 小结
第3章 齐聚物环化过程的工艺参数优化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化学试剂
        3.2.2 聚脲齐聚物的合成和表征
        3.2.3 聚脲齐聚物的环化过程工艺参数优化
        3.2.4 环化率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反应温度的影响
        3.3.2 二氧化碳压力的影响
        3.3.3 环化反应时间的影响
        3.3.4 预聚物浓度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溶剂、预聚物结构影响及环化机理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化学试剂
        4.2.2 线型及环状聚脲齐聚物的合成
        4.2.3 表征方法及环化率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分子量预聚物的合成
        4.3.2 预聚物分子量的影响
        4.3.3 不同结构预聚物的合成
        4.3.4 预聚物结构的影响
        4.3.5 溶剂的影响
        4.3.6 环状聚脲齐聚物形成机理
    4.4 小结
第5章 二氧化碳基聚脲塑料的合成及性能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化学试剂
        5.2.2 聚脲材料的制备
        5.2.3 聚脲材料的表征
        5.2.4 聚脲分子量计算方法
    5.3 结果及讨论
        5.3.1 聚脲材料OUas及PUas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5.3.2 结晶性质
        5.3.3 热学性质
        5.3.4 溶解性
        5.3.5 机械性能
        5.3.6 结构与机械性能关系解析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5)罗布麻纤维抗菌功能的物质基础及天然多酚化合物与纤维结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罗布麻简介
        1.2.1 罗布麻的生物学特征
        1.2.2 罗布麻的药理作用
        1.2.3 罗布麻纤维的性能
    1.3 罗布麻纤维的脱胶
        1.3.1 化学脱胶
        1.3.2 生物脱胶
    1.4 罗布麻韧皮中的抑菌性物质
        1.4.1 黄酮类化合物
        1.4.2 鞣质
        1.4.3 甾体及其苷类
        1.4.4 香豆素类化合物
        1.4.5 酚酸和苯甲醛衍生物
        1.4.6 挥发油
    1.5 罗布麻精干麻纤维中的抑菌性物质
        1.5.1 脂肪酸
        1.5.2 挥发油
    1.6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脱胶条件下罗布麻韧皮多酚类物质的转化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罗布麻韧皮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与纯化
        2.2.4 罗布麻韧皮鞣质的提取与纯化
        2.2.5 罗布麻韧皮中多酚类物质在脱胶条件下的稳定性测试
        2.2.6 化学脱胶罗布麻精干麻纤维的制备
        2.2.7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2.2.8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2.2.9 拉曼光谱分析
        2.2.10 超景深显微镜观察
        2.2.11 抑菌阈值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罗布麻韧皮鞣质的分离
        2.3.2 罗布麻韧皮中主要多酚物质的结构分析
        2.3.3 化学脱胶条件下罗布麻韧皮多酚物质的转化分析
        2.3.4 生物脱胶条件下罗布麻韧皮黄酮的转化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化学脱胶条件下罗布麻韧皮黄酮的演化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化学脱胶条件下槲皮素演化产物的制备
        3.2.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扫描
        3.2.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3.2.6 拉曼光谱测试
        3.2.7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化学脱胶条件下罗布麻韧皮黄酮的结构演化分析
        3.3.2 化学脱胶条件下罗布麻韧皮黄酮演化产物的结构鉴定
        3.3.3 化学脱胶条件下罗布麻韧皮黄酮的演化机制探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罗布麻抑菌物质固着机制的黄酮染色和整理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染色方法
        4.2.4 样品染色效果测定
        4.2.5 断裂强力测试
        4.2.6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
        4.2.7 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测试
        4.2.8 抗菌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基于原位聚合和共价固着的结合机制
        4.3.2 黄酮色素对羊毛织物的上染性能
        4.3.3 黄酮色素对羊毛织物的染色效果
        4.3.4 黄酮色素在羊毛织物上的固着
        4.3.5 染色羊毛织物的抗菌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6)基于环对苯撑类π延伸共轭碳纳米环结构的合成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碳纳米管的简介
    1.3 环对苯撑结构
        1.3.1 环对苯撑结构简介
        1.3.2 环对苯撑结构的合成策略
        1.3.3 环对苯撑结构的具体实例
        1.3.4 合成π延伸的环对苯撑结构
        1.3.5 环对苯撑结构的π共轭延伸
    1.4 环对苯撑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
        1.4.1 环对苯撑化合物性质
        1.4.2 环对苯撑化合物作配合物
        1.4.3 环对苯撑化合物作为超分子主体
        1.4.4 环对苯撑化合物作为固体荧光器件
        1.4.5 环对苯撑化合物作为电子传输材料应用
        1.4.6 环对苯撑化合物作为光电传输材料应用
    1.5 本文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弯曲石墨烯/富勒烯超分子异质结
    2.1 研究背景
    2.2 结果与讨论
    2.3 本章小结
    2.4 实验部分
        2.4.1 实验药品
        2.4.2 材料和其它信息
        2.4.3 用于电化学测试活性层薄膜的制备
        2.4.4 光电流及器件FTO/C_(60)@HCR/Au的Ⅰ-Ⅴ曲线测试
        2.4.5 晶体学补充材料
        2.4.6 化合物合成及表征
        2.4.7 Job's plot
        2.4.8 荧光滴定实验
        2.4.9 紫外可见滴定实验
        2.4.10 计算补充
    参考文献
第3章 长π-共轭环对苯撑聚合物作为单壁碳纳米管的片段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结果与讨论
    3.3 本章小结
    3.4 实验部分
        3.4.1 实验测试和药品说明
        3.4.2 化合物合成及表征
        3.4.3 化合物的光谱研究
        3.4.4 Scholl反应
        3.4.5 固体状态堆积状态研究
        3.4.6 高分子PS1的电子ITO/ZnO/PS1/Ca/Al器件的制作
        3.4.7 高分子PS1的空穴ITO/PEDOT:PSS/PS1/MoO_3/Ag器件的制备
        3.4.8 计算部分补充
    参考文献
第4章 富勒烯C_(240)的片段化合物的合成及超分子性质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结果与讨论
    4.3 本章小结
    4.4 实验部分
        4.4.1 实验说明
        4.4.2 实验药品
        4.4.3 化合物合成及表征
        4.4.4 Job's plot
        4.4.5 荧光滴定实验
    参考文献
第5章 手性联萘基衍生碳环对映体的合成及光学性质
    5.1 研究背景
    5.2 结果与讨论
    5.3 本章小结
    5.4 实验部分
        5.4.1 仪器介绍
        5.4.2 化学药品及溶剂信息
        5.4.3 化合物合成及表征
    参考文献
第6章 碳环微孔共轭聚合物沉积膜对金纳米颗粒进行精确分离
    6.1 研究背景
    6.2 结果与讨论
    6.3 本章小结
    6.4 实验部分
        6.4.1 仪器介绍
        6.4.2 化学药品及溶剂信息
        6.4.3 化合物合成及表征
    参考文献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附录相关图谱和理论计算数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胰岛素类似物的质谱表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糖尿病及其治疗药物
        1.1.1 糖尿病分型
        1.1.2 糖尿病治疗药物
    1.2 生物类似药
        1.2.1 生物类似药的发展
        1.2.2 生物类似药的工艺特点
        1.2.3 生物类似药的质量控制
    1.3 质谱技术的研究进展
        1.3.1 离子源
        1.3.2 质量分析器
        1.3.3 质谱碎裂方式
        1.3.4 质谱技术在生物制药的研究进展
    1.4 本文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高分辨质谱的胰岛素类似物的序列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试剂与材料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完整分子量测定
        2.3.2 胰岛素二硫键的还原
        2.3.3 仪器分析条件
        2.3.4 数据分析条件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完整分子量测定
        2.4.2 胰岛素还原条件的优化
        2.4.3 质谱碎裂条件的优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高分辨质谱的胰岛素类似物的二硫键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试剂与材料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完整分子量测定
        3.3.2 门冬胰岛素二硫键的还原
        3.3.3 门冬胰岛素经Glu-C酶酶解
        3.3.4 仪器分析条件
        3.3.5 数据分析条件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二硫键数确定
        3.4.2 链间二硫键(A:C20=B:C19)的确定
        3.4.3 链间二硫键(A:C7=B:C7)的确定
        3.4.4 链内二硫键(A:C6=A:C11)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MALDI-TOF HDX-MS的胰岛素类似物的高阶结构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试剂与材料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MALDI-TOF MS固相微萃取样品靶的制备
        4.3.2 MALDI-TOF MS固相微萃取样品靶基质界面层制备
        4.3.3 MALDI-TOF HDX-MS分析胰岛素类似物的高阶结构
        4.3.4 仪器分析条件
        4.3.5 溶剂可及性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MALDI-TOF MS固相微萃取样品靶制备
        4.4.2 胰岛素类似物的高阶结构分析
        4.4.3 基于MALDI-TOF HDX MS分析胰岛素类似物的稳定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高分辨质谱的胰岛素类似物的手性氨基酸杂质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试剂与材料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溶液配制
    5.3 实验方法
        5.3.1 门冬胰岛素手性氨基酸的制备
        5.3.2 德谷胰岛素手性氨基酸的制备
        5.3.3 衍生化反应
        5.3.4 仪器分析条件
        5.3.5 数据分析条件
    5.4 结果与讨论
        5.4.1 UPLC-MS/MS检测苏氨酸和谷氨酸的FDAA衍生产物
        5.4.2 UPLC-HRMS检测苏氨酸和谷氨酸的FDAA衍生产物
        5.4.3 氨基酸衍生条件的优化
        5.4.4 门冬胰岛素手性氨基酸杂质分析
        5.4.5 德谷胰岛素手性氨基酸杂质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基于三联吡啶的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超分子聚合物
        1.2.1 基于氢键相互作用的超分子聚合物
        1.2.2 基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超分子聚合物
        1.2.3 基于π-π堆积相互作用的超分子聚合物
        1.2.4 基于配位键相互作用的金属-超分子聚合物
        1.2.5 基于其它非共价键相互作用的超分子聚合物
        1.2.6 混合型超分子聚合物
    1.3 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合成
        1.3.1 金属和配体
        1.3.2 合成方法
        1.3.3 拓扑结构
    1.4 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表征
        1.4.1 相对分子质量表征
        1.4.2 金属配合物表征
        1.4.3 形貌结构表征
    1.5 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性能及应用
        1.5.1 高强高韧材料
        1.5.2 自修复材料
        1.5.3 形状记忆材料
        1.5.4 光电材料
    1.6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目的
第二章 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合成及单条聚合物链在分子水平上的可视化
    2.1 引言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六边形和三角形单体及相应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2.2.2 单条无规聚合物链在分子水平上的可视化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束缚效应对金属-超分子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结果与讨论
        3.2.1 “H”形环状三联吡啶配体的合成与表征
        3.2.2 类超支化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合成、表征与性能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仿生的双网络策略制备强而韧的弹性纤维
    4.1 引言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多组分多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4.2.2 强而韧弹性纤维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对化学环境敏感的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制备
    5.1 引言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含有三联吡啶的热塑性弹性体的合成与表征
        5.2.2 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化学环境敏感性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全文总结
    6.2 论文的创新点
    6.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9)基于超高分辨FT-ICR MS表征复杂基质样品中有机化合物分子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有机物分类、环境赋存和环境行为
        1.2.1 有机物分类
        1.2.2 有机物环境赋存
        1.2.3 有机物环境行为
    1.3 复杂基质有机物常用分析技术
        1.3.1 元素分析
        1.3.2 有机碳分析
        1.3.3 色谱分析
        1.3.4 光谱分析
    1.4 复杂基质有机物质谱表征技术
        1.4.1 离子源
        1.4.2 高分辨质谱
        1.4.3 串联质谱技术
    1.5 FT-ICR MS
        1.5.1 FT-ICR MS原理
        1.5.2 FT-ICR MS数据处理及分析策略
        1.5.3 FT-ICR MS应用
    1.6 复杂基质样品有机物前处理技术
        1.6.1 直接/稀释进样
        1.6.2 固相萃取
        1.6.3 官能团衍生化
        1.6.4 组分预分离
    1.7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8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科学意义
        1.8.1 本研究的创新点
        1.8.2 本研究的科学意义
第2章 多氟烷基硅烷表征识别及其降解潜力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部分
        2.2.1 试剂与材料
        2.2.2 FT-ICR MS分析
        2.2.3 PFASis标准曲线建立
        2.2.4 PFASis自由基氧化实验(TOP Assay)
        2.2.5 PFCAs固相萃取方法
        2.2.6 PFCAs定量分析方法
        2.2.7 PFASis模拟光照降解实验(Photodegradation Assay)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FASis超高分辨FT-ICR MS分析方法
        2.3.2 抗指纹液产品中PFASis分析
        2.3.3 PFASis自由基氧化降解(TOP Assay)
        2.3.4 PFASis模拟光照降解(Photodegradation Assay)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Ag_2SNPs对表层水体中DOM光化学降解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材料
        3.2.2 DOM模拟光照降解
        3.2.3 DOM固相萃取前处理流程
        3.2.4 FT-ICR MS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DOM分子组成与分子特征
        3.3.2 DOM光化学过程分子组成与分子特征变化
        3.3.3 Ag2SNPs对DOM光化学过程碳含量的影响
        3.3.4 Ag2SNPs对DOM光化学过程分子组成与分子特征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云处理过程对大气含氮有机物形成与转化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材料
        4.2.2 大气样品采集
        4.2.3 大气样品前处理
        4.2.4 FT-ICR MS分析
        4.2.5 CHON形成路径及其前体物匹配策略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典型云处理过程事件
        4.3.2 生物源SOA
        4.3.3 大气含氮有机物
        4.3.4 CHON生物源形成路径
        4.3.5 云处理过程对CHON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符号及缩写说明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激光解吸激光后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在物质鉴定与复杂样品成像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基于激光采样的质谱分析技术
    1.3 基于激光电离的质谱分析技术
        1.3.1 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与非共振多光子电离
        1.3.2 单光子电离
    1.4 基于激光后电离的质谱分析技术
    1.5 基于激光采样的质谱成像技术
    1.6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激光解吸激光后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用于物质结构鉴定
    2.1 引言
    2.2 有机物及金属有机物表征和结构鉴定的常规分析方法
    2.3 研究意义
    2.4 实验部分
        2.4.1 实验仪器
        2.4.2 样品制备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2.5.1 LDI-TOFMS与LDPI-TOFMS用于有机物的比较分析
        2.5.2 考察不同后电离激光波长及能量对有机物分子及结构碎片的影响
        2.5.3 266 nm LDPI-TOFMS用于金属有机物分析
    2.6 研究工作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激光解吸激光后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用于笔墨成分鉴别及问题文件成像分析
    3.1 引言
    3.2 笔墨及问题文件的常规分析方法
        3.2.1 笔墨化学成分的常规分析方法
        3.2.2 问题文件的质谱成像分析方法
    3.3 实验部分
        3.3.1 实验仪器
        3.3.2 实验样品制备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ESI-MS LDI-MS与LDPI-MS用于蓝色圆珠笔墨组分分析及鉴别
        3.4.2 ESI-MS、LDI-MS与LDPI-MS用于红色中性笔墨成分分析及鉴别
        3.4.3 LDPI-MS用于不同品牌黑色及蓝色中性笔墨组分分析及鉴别
        3.4.4 LDPI-MS用于篡改及涂改等问题文件的成像分析
    3.5 研究工作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纳米有孔针尖解吸激光后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成像技术用于单细胞中靶向药物分析
    4.1 引言
        4.1.1 单细胞整体质谱分析
        4.1.2 单细胞质谱成像分析
        4.1.3 细胞器靶向药物的质谱成像分析
        4.1.4 基于单细胞质谱成像的样品制备
    4.2 实验部分
        4.2.1 纳米有孔针尖解吸激光后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
        4.2.2 样品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真空冷冻干燥制备的原黄素给药单细胞荧光成像
        4.3.2 化学固定自然干燥制备的原黄素给药单细胞荧光成像
        4.3.3 化学固定自然干燥的单细胞中原黄素的化学-形貌共成像
        4.3.4 化学固定自然干燥的单细胞内中性红的化学-形貌共成像
    4.4 研究工作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工作总结
    5.2 展望
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快速表征系列芳香环状低聚物(论文参考文献)

  • [1]木质素及其衍生物定向转化制备液体燃料的反应机理和产物调控研究[D]. 李思敏. 浙江大学, 2021
  • [2]基于异山梨醇的生物基聚碳酸酯合成及改性研究[D]. 杨子锋.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1(01)
  • [3]基于MALDI-TOF MS的药物小分子检测与分析应用研究[D]. 江欢. 西南大学, 2021(01)
  • [4]二氧化碳基环状聚脲齐聚物及聚脲塑料的制备[D]. 石茹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5]罗布麻纤维抗菌功能的物质基础及天然多酚化合物与纤维结合机制研究[D]. 徐绚绚.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1)
  • [6]基于环对苯撑类π延伸共轭碳纳米环结构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 黄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7]胰岛素类似物的质谱表征研究[D]. 王建伟. 吉林大学, 2020(01)
  • [8]基于三联吡啶的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D]. 李志凯. 苏州大学, 2020
  • [9]基于超高分辨FT-ICR MS表征复杂基质样品中有机化合物分子特征研究[D]. 朱豹. 山东大学, 2020(12)
  • [10]激光解吸激光后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在物质鉴定与复杂样品成像中的应用[D]. 刘蓉. 厦门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使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快速表征一系列芳香族环状低聚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