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的中电林业

面向未来的中电林业

一、中甸林业面向未来(论文文献综述)

何飞平[1](2021)在《世界遗产区腹地梅里雪山藏族聚居空间与环境适应性的研究》文中认为以世界遗产区“三江并流”腹地梅里雪山国家公园内的藏族聚居空间为载体,对研究区内的聚居空间及其所处环境进行了详实的田野调查,搜集与环境相关的地形地貌、气候、水系等数据,与藏族聚居空间相关的人口、产业、收入、地理坐标等数据,利用相关软件将环境和聚居空间相关联,以大量图示化的语言和数据量化分析总结出研究区藏族聚居空间的特征及其与环境的相处机制。研究区生态环境敏感脆弱,限制着藏族聚居空间的营建和藏民的生产生活,传统的环境适应机制使得聚居空间与环境相生相融,具有可持续发展典型性。历史上民族的迁徙和融合等原因导致藏族与傈僳族、纳西族等民族在三江并流地区形成镶嵌的空间分布格局;横断山脉的走势和区内羽状的水系导致藏族聚居点选址依山临水,快速的海拔上升决定了藏族聚居点的立体分布。各个海拔的坡度坡向等地形地貌以及温度、降水、光照等气候条件不同让藏民形成了不同的资源配置和生计模式,从而决定了不同的聚居空间形态和人地空间格局。以西当村为实例,结合访谈数据,探索发现各空间要素在河谷区、半山区和高寒山区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以适应环境,藏族的环境观、空间认知体系等文化信仰是维系这种适应性达到稳定的重要因素。最后总结出藏族聚居空间的环境适应性机制,将研究结论用于指导聚居点选址、空间格局优化、空间形态发展、院落空间组合等规划设计问题。

王晶[2](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香格里拉小中甸布龙村景观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部分地区乡村环境破坏严重、产业发展落后、历史人文缺失及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突出问题亟需得到改善,必须探寻一条行之有效的乡村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乡村人民带来福祉。目前,我国各省市地区响应号召,正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部分,乡村景观如何规划发展及一步步地落到实处,还未有一套明确的理论体系及实施准则,因此,为实现农业发展、农村富美、农民幸福,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研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项极有意义和价值的事业。本文以“乡村振兴"作为时代背景,以乡村作为研究对象,对乡村的景观进行规划研究。首先,对乡村振兴发展的愿景、当前我国乡村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当前乡村景观规划的要点进行归纳、整理,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对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现状分析探究,总结不足与优秀之处,进而明确自己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并绘制研究技术路线。其次,对乡村、景观、乡村景观以及乡村振兴等研究的相关基本概念、相关理论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为下文具体案例的乡村景观规划做出一定的理论基础再次,明确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研究的乡村景观构成要素、目标定位、原则、研究思路及策略.最后,以香格里拉小中甸镇布龙村景观设计村为实际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对乡村景观规划的理论进行实践检验,检验其科学性与可行性。通过对布龙村的规划背景、基本概况进行分析,并对布龙村乡村景观资源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找出其中各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针对问题提出布龙村乡村景观规划的研究目标,原则,之后对布龙村进行总体乡村景观规划、专项规划及对局部节点景观进行规划设计。

曾杰[3](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香格里拉月浪谷旅游区景观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生活的需求日益强烈,优质的户外运动越来越多的被人提起。与此同时,远离城市喧嚣的乡村环境,作为能提供优质户外运动和旅游的场所,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关注。近些年,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和引导下,得到了长足且迅速的发展,乡村环境提升设计和乡村旅游的结合也越发紧密。本文以“乡村振兴”作为项目政策背景,主要对香格里拉小中甸镇月浪谷片区的乡村环境的景观规划设计做深入研究。本文基于对月浪谷片区多次的调研访问,对月浪村及周边几个村小组村民的生活环境、民族习俗以及月浪谷乡村文化、自然资源的了解;在对相关的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景观以及户外运动有关的理论和案例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后,将月浪谷的社会文化经济的现状以及自然环境等进行了分析,之后整理总结出设计规划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月浪谷位于山谷之中,拥有自然村落、高山草甸、雪山溪谷等丰富的自然景观。根据这些条件,月浪村村域的规划设计主要从文化体验区、居民公共生活区和农业观光区为主来开展,增加了游客服务中心、公共卫生间、农业观光步道等设施。而月浪谷户外运动大本营依托于山谷的地理优势,主要做骑行、越野等户外运动的基地,主要是从户外休闲度假方向来展开,开发了多种住宿方式以及滨水景观,为乘坐不同交通工具前来的游客提供多种度假住宿模式,户外运动的发烧友、家庭出游等不同游客都能在这片区域享受户外运动的乐趣、体验到高山草甸的生态风光。本文设计是通过对月浪村村域环境改造,和村域边一处两溪交汇的户外运动大本营进行了研究和设计,月浪村主要改善村庄的基础服务设施,对村庄的环境进行治理,在保留月浪村文化和优良自然环境的同时发展村庄的乡村旅游;户外运动基地主要以户外旅游来带动当地村民的经济发展,打造出属于月浪谷的旅游口号,发展出属于月浪谷的旅游产业,把月浪谷建设成一个集民俗文化、生态景观、乡村旅游以及特色产业为一体的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乡村。

罗璇[4](2020)在《文化间性视域下香格里拉茶马客栈文化变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香格里拉位于茶马古道滇藏线,是滇、藏的交界地,马帮往来不断,是多文化的汇聚地。马帮在滇藏地区往来一定离不开客栈,客栈文化是茶马古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取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香格里拉县的客栈为研究对象。伴随香格里拉旅游的发展,外地文化进入到香格里拉,香格里拉客栈文化也变得更加多元。本文采用文化间性视域来看待香格里拉客栈文化变迁现状,利用访谈法和网络文本分析法分别以消费者和经营者为主体,采用间性思维力求更为全面的认识香格里拉客栈文化,倡导以间性思维打造客栈文化。影响香格里拉客栈文化的因素有很多,在以前主要是由于茶马贸易,而随着茶马古道功能的弱化,旅游成为影响香格里拉客栈文化变迁的主要因素。香格里拉有强烈的地域文化,为了保持香格里拉客栈文化的本地性同时又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应提倡以文化间性的思想来引导香格里拉客栈文化的发展,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平等对话。本文通过对香格里拉的客栈进行实地调研认识当前香格里拉客栈的发展情况,并提出相关的发展建议。本文主要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选题背景,认识当前客栈、茶马古道研究的主要内容,决定了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论述了主要应用理论的思想并界定了茶马古道、客栈、客栈文化等概念。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香格里拉的客栈发展。第四、五部分别以经营者和消费者为主体分析香格里拉客栈文化现状。第六部分利用间性思想为香格里拉客栈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第七部分总结全文,指出不足。通过对香格里拉茶马客栈文化的研究,发现香格里拉客栈本地文化较为浓厚,客栈行业在不断发展中,应采用间性思维来引导客栈的发展,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为客栈经营者提供参考。

颜学珍[5](2020)在《明清时期滇藏茶马古道上的云南佛教三大部派及其互动研究》文中提出滇藏茶马古道是经中国云南、西藏连接南亚等地区的一条商贸古道,同时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更是佛教文化的传播之路、信仰之路。在中国佛教史上,滇藏茶马古道上的云南佛教更是独树一帜,南传上座部佛教(后简称“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依次分布,且在滇中大理地区,白族人民世代信仰着“白密”阿吒力教。可以说,滇藏茶马古道线性空间既是云南佛教三大部派的核心发展区,也是佛教各部派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本文以滇藏茶马古道线性交通空间作为地理空间范畴,以该线性空间中的云南佛教三大部派为研究对象,并以该线性空间内佛教文化的良性互动为研究重点,着重突出滇藏道上云南佛教三大部派因频繁的互动交流而呈现出区域融合的特殊样态,最后致力于推广线性空间理论于区域文化研究为落脚点。本文由四章组成。第一章是本文的背景简介。滇藏茶马古道线性空间与云南佛教的耦合,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文化渊源。开篇即对滇藏茶马古道的历史沿革、地理范畴、历史价值等方面作了系统的基础性介绍。同时,滇藏茶马古道上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以及古道本身所衍生出来的马帮文化、茶文化,为滇藏茶马古道上云南佛教的发展传播及互动融合铺就了适宜的温床。第二章较详细地梳理了滇藏茶马古道线性空间中云南佛教的宗教资源、地理分布、佛教概况和特点。该线性空间是云南佛教三大部派的互动融合中心,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和传佛教俱全,且阿吒力教为全国所独有。佛教各部派在滇藏茶马古道上有特定的分布区域、信仰群众,西双版纳、思茅地区等普洱茶原产地是云南南传佛教的弘法区域;途经的大理、剑川、鹤庆以及丽江地区是云南汉传佛教的布教区;丽江、中甸、维西以及德钦地区随处可见藏传佛教寺院、经幡及玛尼堆,藏传佛教深入人心。各部派为适应当地社会的发展,在形态和内容上广泛而深入地吸收本土民族文化,在历史的涵化过程中形成具有区域特征的佛教文化。第三章是本研究的理论分析、凝练和概括。滇藏茶马古道与云南佛教的历史演变在时间上具有一致性,与此同时,古道的地理空间拓展与云南佛教的教区延伸在空间上也具有叠合性。本章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探究滇藏茶马古道上云南佛教互动的内在规律。从时间视角来看,滇藏茶马古道上的云南佛教各部派间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由宗教回避、宗教宽容到宗教和谐的历史演变趋势,即由静态共存向动态共处的演变历程。明清时期,云南佛教不同部派在纵深传播的基础上,随着社会界限和地理间隔的不断缩小,大理、丽江等地理过渡区甚至出现了由相互隔绝的静态共存向互动融合的动态共处的转变趋势。从空间视角来看,交通线性空间在串联联通佛教重镇文化区的基础上,以点连线,以线覆面,由局部到整体、由微观到宏观的递进发展。滇中大理和滇西北丽江即是滇藏茶马古道上云南佛教重要的佛教重镇,也是佛教文化互动交融的过渡地带。第四章对本文进行总结与思考。立足于云南佛教的视角,滇藏茶马古道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是云南佛教三大部派发展、互动和融合等一系列行为发生的空间场域;同时,它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深入剖析线性交通空间和云南佛教内部各部派间互动融合的内在演变机制,运用线性空间理论,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研究范式引导。

张辉[6](2020)在《环境意识与地方性的重构——云南迪庆地区林业开发及其社会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不断加剧的环境问题推动了现代环境意识的形成,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社会与自然之关系。学界对环境意识的研究多集中于不同群体环境意识之高低多寡,忽视了环境意识形成的社会文化影响。论文以云南迪庆林业开发为研究对象,讨论环境意识之形成如何推动地方性的再造。云南迪庆地区的林业开采所带来的种种生态问题,推动当地环境话语体系及其衍生的现代环境意识的形成,并进而促使当地开始重新思考"我们是谁、我们在哪里"这一个议题,开启了当地居民主体对于地方性意识的重新塑造。

张顾萍[7](2020)在《近20年横断山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驱动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横断山区作为西南诸河重要的生态屏障,对我国西南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对人类赖以生存的陆地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植被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调节气候、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建设加快,区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显着,加之横断山区独特的地质环境,使得该地区植被变化十分复杂。科学探索该区域植被覆盖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深入分析植被与气候和非气候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横断山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趋势及对气候的响应研究在时空尺度方面较粗,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存在较大差异,对影响植被覆盖的非气候因素研究也相对薄弱。因此,本文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典型地区Landsat遥感影像、气候、植被类型、地形、土地利用及其他辅助数据,采用非参数Sen趋势分析和Mankendall检验、偏相关分析、灰色关联分析(GRA)、残差趋势分析等方法,从多个时间尺度(月、季节、生长季)和多个空间尺度(像元、县域、生态区)研究了横断山区2000-2018年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植被覆盖变化的气候驱动力和非气候驱动力,并对比了NDVI与EVI在植被覆盖时空演变和驱动力研究中存在的差异。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植被覆盖时空差异显着。生长季年均NDVI和EVI分别为0.47和0.25,因地形、纬度差和植被类型不同而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研究区2000-2018年间植被覆盖呈增加趋势,增速最大的为阔叶林生态区、其次是草甸生态区、针叶林生态区和雨林生态区。低海拔、坡度较小的地区植被改善和退化更加显着。NDVI与EVI均值的差异表现为低覆盖区差异较小、高覆盖区差异较大;生长季年均NDVI和EVI随海拔和坡度的变化差异较小,而随坡向的变化差异较大;NDVI对低覆盖区植被变化趋势更加敏感,EVI对高覆盖区的植被变化趋势更加敏感。(2)研究区植被与气候的相关性较复杂。总体上与气温呈正相关,与降水呈微弱负相关、与相对湿度负相关性最强。高纬度地区植被与气温多呈正相关(春季最明显),低纬度地区多呈负相关(夏季最明显);降水和相对湿度对植被的影响随季节变化差异较大。地形会改变植被与气候的关系,河谷地区植被与气温多呈负相关、与降水和相对湿度多呈正相关,以夏季最为明显。EVI与气候的正相关性更强、而NDVI与气候的负相关性更强,但会因气候类型和季节不同而存在差异。(3)研究区影响植被的主导气候因子为气温,纬度和地形会改变植被与气候的关系。河谷地区,降水和相对湿度是影响植被的主导气候因子(夏秋季节最明显),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逐渐成为影响植被生长的主导气候因子;高纬度地区植被主要受气温和降水驱动;在低纬度地区,气温和相对湿度是主要驱动因子。低覆盖植被区NDVI受气候的影响普遍强于EVI,高覆盖植被区EVI受气候的影响更强,但气候因子、植被类型和季节会改变这种关系。(4)植被对气候的响应存在0-4个月或更长的滞后期,高纬度地区植被对气温的响应最快,其次是降水和相对湿度;低纬度地区植被对降水的响应最快,对温度响应最慢;河谷地区植被对气候的响应普遍快于高海拔地区。总体上对气候响应由快到慢的植被类型依次为沼泽>草甸>灌木>林地>栽培植被,但会因植被指数和气候因子不同而存在差异。高纬度地区NDVI受气温的滞后性作用强于EVI,而受降水和相对湿度的滞后性作用更弱;低纬度地区,气候对NDVI的滞后性普遍强于EVI。(5)非气候因素是影响研究区植被覆盖的重要成因。研究区植被覆盖受气候主导而显着改善的区域面积最大,其次是非气候主导的显着改善区、气候和非气候共同主导的显着改善区,而气候和非气候共同主导而显着退化的区域面积最小。非气候因素总体表现出对植被的正向促进作用远大于逆向抑制作用,且对低海拔地区植被的影响要强于高海拔地区。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但人类活动在植被覆盖改善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远大于消极作用。除人类活动外,地质灾害、火灾等也是植被受非气候因素显着退化的原因之一。

羿阳[8](2019)在《房车度假营地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小中甸房车营地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和传统跟团旅游的旅行方式相比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自驾出行。房车作为一种可居可行的多功能车型,和私家车相比更便捷,因此房车自驾出行逐渐火爆起来。我国如今的经济发展良好,再加上国家给予的大力支持和鼓励,房车旅游的发展国家还出台了专门相关政策。然而现下在中国,与之房车出行配套的房车营地仍然无法到达很高的专业性,而且在建造房车营地的时候缺乏统一规划,也忽略了主题和定位还有营地自身特色,都极大限制了房车旅游的发展。本课题基于房车营地的景观设计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文献的方法,文章将首先分别简单的介绍一下露营、房车以及房车营地的理论概念和它们的分类,探讨国内外发展现状以及经典案例进行分析总结。通过国内房车营地的使用方式然后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不确定性。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我国房车营地的发展制约因素分析我国房车营地建设的合理性和发展前景,提出国内房车营地应遵循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安全首位、经济适用等原则。最后找出适合我国国内旅游业需要的房车营地建设的可行方案并针对国内的需求,从选址模式(依附风景区、依附旅游城镇、独立选址),布局模式(环绕型、渐进型、集散型),各功能分区其中包括(出入口区、管理服务区、生活露营区。还有笔者认为在营地很有必要设置的共享区以及电子设备隔离区),各项基础设施的布置、景观植物的营造,交通路网的布置,营地活动的策划包括(动力旅游项目)等多方面提出相关的规划设计策略。并根据国内房车营地的本质以及特点的分析出国内的房营地应该功能多样化、复合化,通过对相关规划与设计研究再进行总结,并将其运用到香格里拉小中甸房车营地规划设计中进行实证研究。

黄芸[9](2018)在《村落传播:藏族古镇的传播场域与文化的现代建构》文中指出村落是少数民族文化繁衍生息的生动场域,其空间布局、生活节奏、人口流动和交往,建构着村落文化的历史和现在。在旅游经济、新媒介技术、全球化的新时代背景下,村落成为考量传播与人的关系的重要场域。村落传播研究立足于当前新的村落发展框架,因此,讨论村落中的媒介构成,及其对村落文化的传承与重构,是传播学、人类学等多学科交叉关注的新议题。本文选取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作为田野点,从藏区跨越式发展、民族旅游经济发展等村落发展框架出发,以“村落传播”为理论指向,探讨媒介与村落空间融合的关系,将村落作为传播实体,探讨媒介成为再现村落的工具,村落成为媒介实践的场域,重构着村落生动、鲜活、丰富、复杂的文化图景。基于此,本文以独克宗古城作为田野点,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深入村落,描绘村民对村落文化的历史记忆,现实认知,以此勾勒不同历史阶段村落媒介的具体形态,及其对村落文化的影响与作用,从而建构出村落传播的现代图景。本文由四个部分内容组成:第一章,绪论。首先,笔者提出研究问题:独克宗社会变迁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并将研究问题置于城市传播、历史记忆与媒体人类学等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的沟通框架下,探讨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与社会变迁中各种力量的互动关系。接着,笔者梳理了相关学科的国内外研究情况,挖掘出城市传播中的媒介概念、历史学中的记忆概念,媒体人类学中“以人为中心的传播”概念,聚焦的主要问题和学术概念有:媒体村落、记忆之场、文化认同等,从而在此基础上建构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实体媒介到大众传播媒介,古城文化传播逻辑在媒介变迁中被不断建构。第二章,独克宗的村落传播场域。笔者将独克宗作为传播的场域,从历史传播场域、社区场域、村落交往场域三个维度,聚焦独克宗的“茶马古道”、汉藏结合的建筑、民族文化;空间布局、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网络的建设;月光广场、四方街等建筑景观的文化意义等内容,从独克宗的历史演进中探析文化建构与传播介质的关系,剖析其文化民族性、地域性、现代性的演变过程。第三章,独克宗的媒体图示。笔者在对独克宗古城媒介化,即媒体报道内容梳理的基础上,找出独克宗古城村落媒介化发展的关键词,并在描绘中找出大众传播媒介呈现内容的特性,分析大众传播与古城传播的关系。以大众传播媒介对古城文化建构的过程为研究对象,来看边缘的少数民族地区是如何在变迁中利用媒介创造文化记忆与文化现代性的。第四章,独克宗文化的现代建构。笔者讨论的是多元文化与多民族场域下独克宗的文化表征。分析总结古城在各种媒介作用下的具体变动,理清古城现今发展的矛盾问题。结合村落变迁中所面临的现实条件,论述了在现代化力量渗透的大背景下,古城变迁过程中引发的“场效应”,即在独克宗这个场域内文化记忆、文化体验的改变,以及所产生的传播效应。结合前两章对村落媒体与大众媒体型塑下独克宗古城的现实分析,以期为独克宗找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文化发展道路。结语,媒介化与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就独克宗古城而言,在这个具体的动态变迁中展开着前所未有的互动与交流,型塑着更加开放、多元、复杂的文化空间,其作为少数民族发展战略中文化发展的典型代表,媒介化、现代化、全球化力量的注入和文化空间型塑的维度是相对重要的话题,也是笔者在田野调查和理论梳理中发现的相关性较大的话题。

王娟[10](2017)在《媒体人类学视野下迪庆藏区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5年1月,习近平到云南做了为期三天的考察,在考察中他强调,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各级工作人员要致力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维护我国边疆稳定。迪庆藏族自治州是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从地图上看,迪庆就像一只飞舞的蝴蝶落在云南省的西北部,即滇、藏、川三省区交界处,而澜沧江和金沙江自北向南贯穿全境,蕴含了多种自然资源,同时境内有1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迪庆藏区多样的民族、重要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其注定成为我国民族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区域。基于此,本文以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脉络为切入点,采用文献法、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对迪庆报纸、广播、电视等主要媒体的发展历史展开调查,并将之置于迪庆州成立至今的社会发展背景中,从媒体人类学的理论框架,探讨迪庆州新闻事业发展与其社会发展的关系。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首先,笔者提出研究问题:迪庆媒体与迪庆藏区发展的关系,并将研究问题置于媒体人类学的理论框架,探讨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与媒体事业发展的互动关系。接着,笔者梳理了媒体人类学的国内外研究情况,挖掘出媒体人类学在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媒体实践活动的研究中,聚焦的主要问题和学术概念:民族政策、政治参与、文化资本、文化认同,从而在此基础上建构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一章,笔者将“迪庆媒体相关社会实践”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和口述史的研究方法,从档案资料和媒体从业者的新闻实践活动中,描述了迪庆州报纸、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并总结三个主要媒体的阶段性历史发展特征,从而为本文的研究建构分析基础。第二章,笔者从国家政策区域实践的视角,考察迪庆媒体与藏区政治发展的关系。藏区政策作为国家行政力量的延伸,直接影响民众的国家认知和国家认同。迪庆藏区媒体一方面动员并保障了民众参与到国家发展进程中;另一方面,迪庆藏区媒体在社会动员过程中,扩宽了政治认同的文化历史空间,拉近了国家与迪庆藏区的心理距离,从而推动着藏区民众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从而建构起藏区与国家和谐的政治关系。第三章,笔者从藏区经济发展的视角,以“香格里拉文化品牌”的塑造为个案,考察迪庆媒体与藏区经济发展的关系。迪庆媒体在打造香格里拉品牌的过程中,培养和创造了新的文化资本——“香格里拉文化”,同时扩宽了文化资本范围,加快了文化资本的流动性、长远性。第四章,笔者从媒体从业者的文化认同视角,考察迪庆媒体与藏区文化认同的关系。一方面,本土的藏族媒体从业者的藏族文化认同,通过藏族传统价值观、藏族民族文化心理等方面,强化他们的文化认同;另一方面,迪庆州以外的藏族媒体从业者,带来的其它藏区的文化视野,推动、强化和提升迪庆本土藏族文化的反思,从而在更大范围内激发迪庆州的藏族文化认同。结语,媒体与地区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多维的视角,就迪庆藏区而言,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团结稳定示范藏区,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维度是相对重要的维度,也是笔者在田野调查和理论梳理中发现的相关性较大的维度。通过研究,笔者发现迪庆政治和迪庆媒体有着密切的桥梁关系,国家政策需要迪庆媒体进行传播,迪庆媒体通过促进迪庆民众对国家政治的认识、理解和参与,强化了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从而拉近了迪庆地区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迪庆经济和迪庆媒体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迪庆媒体的发展是建立在迪庆经济之上的,而迪庆媒体能够帮助迪庆地区形成新的经济力量。迪庆文化和迪庆媒体是共生的关系,通过迪庆媒体能够描绘出迪庆文化的景观,并且推动迪庆文化的现代转型,而迪庆文化中的文化认同是推动迪庆媒体发展的内生力。

二、中甸林业面向未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甸林业面向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1)世界遗产区腹地梅里雪山藏族聚居空间与环境适应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遗产区腹地梅里雪山极具独特性
        1.1.2 梅里雪山范围内藏族聚居空间与环境相生相融
        1.1.3 梅里雪山极具价值性和生态敏感性共存
        1.1.4 快速城镇化、旅游业兴起等推力促使藏族聚居空间更新发展
        1.1.5 藏族聚居空间环境适应性发展的诉求
    1.2 研究内容及对象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论文提纲及框架结构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环境适应性因子分析方法构建
    2.1 相关研究综述及理论
        2.1.1 相关概念解析
        2.1.2 相关研究综述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区域的选择
        2.3.1 研究区域范围界定
        2.3.2 选择研究区域的原因
    2.4 环境因子选取
    2.5 生态环境因子分析
        2.5.1 地形地貌
        2.5.2 多样的植被分布
        2.5.3 种类繁多但耕地有限的土壤
        2.5.4 澜沧江水系及其他水文分析
        2.5.5 生态环境的垂直地带性
    2.6 气候环境因子分析
        2.6.1 年太阳辐射、最佳朝向(日轨分析)
        2.6.2 温度、湿度、气流、周围辐射(焓湿图分析)
        2.6.3 风频、风向、降水量(风分析)
        2.6.4 特有的立体气候环境特征
    2.7 社会环境因子
        2.7.1 宗教信仰影响下的生态观
        2.7.2 藏族佛教文化中关于环境保护的观念
        2.7.3 梅里雪山特有的转山文化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调查研究的藏族聚居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1 历史演变与成形
        3.1.1 唐宋时期民族迁徙下形成的迪庆藏族
        3.1.2 元朝时期形成的贸易热潮
        3.1.3 明朝木氏土司时期的民族融合
        3.1.4 明清时期迁入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
        3.1.5 解放后迪庆藏族的发展
    3.2 藏族聚居点的水平空间分布特征
        3.2.1 藏族与其他民族在滇西北地区的空间分布格局
        3.2.2 藏族在迪庆州的分布
        3.2.3 藏族样本聚居点在研究区的人口密度分布
    3.3 地形地貌与藏族聚居空间的垂直分异关联分析
        3.3.1 分异划分依据——海拔梯度
        3.3.2 数据处理
        3.3.3 藏族聚居点在海拔梯度上的选择
        3.3.4 不同海拔梯度的聚居点在坡度上的选择
        3.3.5 不同海拔梯度的聚居点在坡向上的选择
    3.4 通道与藏族聚居空间的耦合关系
        3.4.1 澜沧江水系与藏族聚居点的分布
        3.4.2 山-水-村空间格局
        3.4.3 道路交通与藏族聚居空间
    3.5 资源垂直分布与聚居空间分异关联分析
        3.5.1 农业资源的垂直分布
        3.5.2 林牧业资源的垂直分布
        3.5.3 藏民生产方式的分异
        3.5.4 森林-山地—田坝/村落—水系的聚居空间格局分异
        3.5.5 不同海拔的聚居空间人地关系分析
        3.5.6 聚居空间中心与边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梅里雪山藏族聚居空间与环境适应机制技术应用实证
    4.1 实证研究——以西当村村域为例
        4.1.1 典型村样本选取依据和自然环境情况
        4.1.2 西当村概况
        4.1.3 西当村形成历程
        4.1.4 空间营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
        4.1.5 文化信仰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
    4.2 传统人居环境适应性系统解构
        4.2.1 藏族聚居空间传统营建智慧
        4.2.2 独特的社会结构
    4.3 当代梅里雪山范围内藏族人居环境面临的问题
        4.3.1 生计模式转型混乱
        4.3.2 聚居空间重构的生态丧失
        4.3.3 建筑的建设无序
    4.4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聚居空间环境适应性建议
        4.4.1 聚居空间环境适应性发展思路
        4.4.2 划区分类发展以适应生计模式转型
        4.4.3 生态环境基底合理保持和用地集约利用
        4.4.4 聚居空间布局合理与配套体系完善
        4.4.5 适应环境的道路系统规划
        4.4.6 适应环境的建筑建造
        4.4.7 充分发挥村民自组织的管理作用
第五章 结论
    5.1 技术方法的应用范畴
    5.2 对规划设计问题的指导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图片索引
附录 C:128 个典型样本聚居点基本信息统计表
附录 D:部分典型村访谈信息统计表
附录 E:澜沧江流域藏族聚落空间航拍图

(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香格里拉小中甸布龙村景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乡村振兴及农村发展问题的研究现状
        1.3.2 乡村景观建设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设计框架
第二章 乡村振兴景观设计研究
    2.1 乡村振兴
        2.1.1 乡村振兴的基本概念
        2.1.2 云南的乡村振兴与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
        2.1.3 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乡村振兴规划与建设
    2.2 乡村景观的概念与特点
        2.2.1 乡村景观的基本概念
        2.2.2 乡村景观设计的特点
    2.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景观设计原则
    2.4 香格里拉中小甸镇的特色乡村景观
第三章 项目前期分析
    3.1 项目概况
        3.1.1 区位分析
        3.1.2 自然环境
        3.1.3 社会经济发展
        3.1.4 民俗及文化
    3.2 场地分析
        3.2.1 GIS空间分析
        3.2.2 土地利用分析
        3.2.3 场地现状分析
        3.2.4 建筑分析
        3.2.5 旅游资源分析
    3.3 SWOT分析
        3.3.1 优势分析(Strengths)
        3.3.2 劣势分析(Weaknesses)
        3.3.3 机会分析(Opportunities)
        3.3.4 威胁分析(Threats)
    3.4 案例借鉴及分析
        3.4.1 安吉县高家堂村
        3.4.2 孟津县平乐村
        3.4.3 平和县三坪村
第四章 总体规划设计
    4.1 规划原则与依据
        4.1.1 规划原则
        4.1.2 规划依据
        4.1.3 上位规划解读
    4.2 规划范围和理念
        4.2.1 规划范围
        4.2.2 规划理念
    4.3 规划定位
        4.3.1
        4.3.2
    4.4 总体规划
        4.4.1 总体规划方案
        4.4.2 功能分区规划
    4.5 专项规划
        4.5.1 土地利用规划
        4.5.2 道路系统规划
        4.5.3 供水排水规划
        4.5.4 环境保护规划
        4.5.5 植物景观规划
        4.5.6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第五章 深化设计
    5.1 布龙村庄地块
        5.1.1 布龙新村节点详细设计
        5.1.2 小品大样
        5.1.3 效果图展示
    5.2 鱼塘地块节点
        5.2.1 溪涧游览区节点详细设计
        5.2.1.1 节点平面图
        5.2.1.2 剖面及立面图
        5.2.1.3 小品大样
        5.2.1.4 效果图展示
        5.2.2 鱼塘体验区节点详细设计
        5.2.2.1 节点平面图
        5.2.2.2 剖面及立面图
        5.2.2.3 小品大样
        5.2.3 效果图展示
        5.2.4 跑马场节点详细设计
        5.2.4.1 节点平面图
        5.2.4.2 小品大样
        5.2.4.3 效果图展示
第六章 结论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香格里拉月浪谷旅游区景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项目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评述
        1.3.1 国内乡村景观研究动态
        1.3.2 国外乡村景观研究动态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述
        2.1.1 乡村振兴战略
        2.1.2 户外运动
        2.1.3 户外运动旅游发展
    2.2 理论基础
        2.2.1 乡村旅游
        2.2.2 乡村景观
第三章 项目环境概况与分析
    3.1 项目概况
        3.1.1 自然资源
        3.1.2 文化资源
        3.1.3 社会经济资源
    3.2 项目基本要素分析
        3.2.1 地理区位分析
        3.2.2 旅游区位分析
        3.2.3 交通分析
        3.2.4 土地利用现状
        3.2.5 场地现状分析
        3.2.6 植被分析
        3.2.7 GIS分析
        3.2.8 SWOT分析
    3.3 旅游资源发展分析
        3.3.1 周边旅游资源分析
        3.3.2 旅游资源发展存在的问题
        3.3.3 旅游资源发展的竞合关系
    3.4 客源市场分析
        3.4.1 客源市场定位
        3.4.2 客源市场发展趋势
        3.4.3 客源人群分析
    3.5 案例分析
        3.5.1 青杠树村案例
        3.5.2 三圣乡案例
        3.5.3 法国沙木尼体育旅游小镇案例
第四章 总体规划设计
    4.1 规划原则与依据
        4.1.1 规划原则
        4.1.2 规划依据
        4.1.3 上位规划解读
    4.2 规划范围与期限
        4.2.1 规划范围
        4.2.2 规划期限
    4.3 规划策略
        4.3.1 规划主题
        4.3.2 规划目标
        4.3.3 规划定位
    4.4 总体规划
        4.4.1 方案构思
        4.4.2 平面图规划
        4.4.3 场地剖面
        4.4.4 功能分区规划
    4.5 专项规划
        4.5.1 土地利用规划
        4.5.2 道路系统规划
        4.5.3 排水规划
        4.5.4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4.5.5 动静分区规划
        4.5.6 场地竖向规划
        4.5.8 植被景观规划
        4.5.9 户外越野路线规划
第五章 深化设计
    5.1 启动区入口管理区
        5.1.1 节点详细设计
        5.1.2 节点效果图展示
    5.2 启动区酒店核心区
        5.2.1 节点详细设计
        5.2.2 节点效果图展示
    5.3 启动区木屋宿营区
        5.3.1 节点详细设计
        5.3.2 节点效果图展示
    5.4 启动区游览观景区
        5.4.1 节点详细设计
        5.4.2 节点效果图展示
    5.5 启动区户外俱乐部
        5.5.1 节点详细设计
        5.5.2 节点效果图展示
    5.6 启动区户外休闲区
        5.6.1 节点详细设计
        5.6.2 节点效果图展示
    5.7 月浪村文化体验区
        5.7.1 节点详细设计
        5.7.2 节点效果图展示
    5.8 月浪村公共生活区
        5.8.1 节点详细设计
        5.8.2 节点效果图展示
    5.9 专项设计
        5.9.1 特色景观小品设计
        5.9.2 导视系统设计
        5.9.3 照明意向设计
        5.9.4 铺装意向设计
第六章 总结
    6.1 设计总结
    6.2 不足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产业专题
    一、产业梳理
    二、产业植入
    三、产业融合
    四、旅游产业植入
附录 B 场地地形图
附录 C 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研究成果

(4)文化间性视域下香格里拉茶马客栈文化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文化变迁文献综述
        1.2.2 茶马古道研究综述
        1.2.3 民宿客栈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创新之处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茶马古道
        2.1.2 客栈
        2.1.3 客栈文化
    2.2 基础理论
        2.2.1 文化变迁
        2.2.2 文化间性
第3章 香格里拉客栈发展简介
    3.1 香格里拉概述
    3.2 香格里拉客栈文化的历时性分析
        3.2.1 香格里拉茶马古道客栈起源及兴盛
        3.2.2 茶马古道客栈的主要业态
        3.2.3 香格里拉客栈的发展现状
    3.3 香格里拉客栈发展优势分析
        3.3.1 资源优势
        3.3.2 品牌效应优势
        3.3.3 政府扶持优势
    3.4 香格里拉客栈发展劣势分析
        3.4.1 香格里拉旅游淡旺季分明
        3.4.2 香格里拉交通不便
        3.4.3 香格里拉地处高寒山区
第4章 茶马古道客栈文化的层次性
    4.1 客栈文化的外显层
        4.1.1 客栈外部建筑
        4.1.2 客栈内部装修
    4.2 客栈文化的中间层
        4.2.1 经营者的文化与价值观
        4.2.2 客栈场所精神的演变与回归
    4.3 客栈文化的内隐层
        4.3.1 香格里拉客栈经营者爱好与信念
        4.3.2 香格里拉客栈经营者的经营思维
第5章 香格里拉客栈消费者网络间性文化分析
    5.1 样本选取
        5.1.1 评价情况简介
        5.1.2 评价的划分及筛选
        5.1.3 样本的处理
    5.2 特征高频词分析
        5.2.1 词频分析
        5.2.2 社会网络和语义网络分析
        5.2.3 经营者与消费者对比研究
    5.3 消费者情感分析
        5.3.1 消费者情感态度分析
        5.3.2 消费者消极情绪分析
第6章 香格里拉客栈文化的发展策略
    6.1 利用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打造客栈
    6.2 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打造多元化客栈
        6.2.1 确立大众游客为目标群体,经营大众型客栈
        6.2.2 以特定需求为导向,经营不同类型的客栈
    6.3 经营者合资经营客栈,使客栈文化本地化
    6.4 客栈营销要加强对茶马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宣传
    6.5 营造客栈特色服务,提升服务质量与水平
第7章 结论与不足
    7.1 结论
    7.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明清时期滇藏茶马古道上的云南佛教三大部派及其互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综述与现状
        (二)国内研究综述与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内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和理论支撑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支撑
第一章 滇藏茶马古道与云南宗教
    第一节 滇藏茶马古道
        一、滇藏茶马古道的历史演变
        二、明清时期滇藏茶马古道的兴盛
        三、滇藏茶马古道的空间特征
        四、古道文化
    第二节 滇藏茶马古道上多教并存的宗教文化
        一、类型多样的宗教文化
        二、多民族多宗教为云南佛教内部的互动融合奠定了文化基础
第二章 明清时期滇藏茶马古道与云南佛教三大部派
    第一节 明清时期滇藏茶马古道上的佛教类型
        一、独树一帜的南传佛教
        二、多向交流的汉传佛教
        三、地源相承的藏传佛教
    第二节 明清时期佛教丰富的文化资源
        一、寺院佛塔
        二、石刻壁画
        三、佛教圣山
    第三节 明清时期滇藏茶马古道上云南佛教的特点
        一、佛教类型的多元并存性
        二、地理空间的板块交错性
第三章 明清时期滇藏茶马古道上云南佛教三大部派的互动融合
    第一节 基于滇藏茶马古道上云南佛教三大部派的互动传播
        一、线性空间中佛教互动传播的区位优势及方式
        二、信仰群体的人际互动传播
        三、佛教文化人际互动传播的特点
    第二节 历史演进中云南佛教三大部派的共存共处
        一、云南佛教三大部派互动融合的历史演进
        二、明清时期滇藏茶马古道佛教的纵深传播与互动融合
    第三节 云南佛教三大部派互动融合的时空理论
        一、时间维度:滇藏茶马古道上佛教互动融合的历史周期
        二、空间维度:滇藏茶马古道上佛教互动融合的地理扩展
第四章 结论及启示
    第一节 结论
        一、滇藏茶马古道线性空间是佛教互动融的基础
        二、滇藏茶马古道上的人际互动是佛教融合的重要推手
        三、“融合”是滇藏茶马古道上云南佛教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节 启示
        一、充分认识宗教互动融合的现实意义
        二、优化佛教文化互动合作机制
        三、线性空间理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环境意识与地方性的重构——云南迪庆地区林业开发及其社会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迪庆地区林业开发小史
二、环境问题的凸显与环境意识的形成
三、再造地方性:现代环境意识的形塑及其潜功能
四、结束语

(7)近20年横断山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驱动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植被覆盖的遥感研究进展
        1.2.2 植被覆盖气候驱动力研究进展
        1.2.3 植被覆盖非气候驱动力研究进展
        1.2.4 横断山区植被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特征
        2.1.3 生态环境特征
    2.2 研究方法
        2.2.1 趋势分析
        2.2.2 偏相关分析
        2.2.3 灰色关联分析
        2.2.4 残差分析法
    2.3 数据来源
        2.3.1 MODIS数据来源
        2.3.2 Landsat影像
        2.3.3 ASTER-GDEM数据
        2.3.4 气象数据
        2.3.5 其他数据
第3章 研究区遥感数据处理
    3.1 MODIS数据处理
        3.1.1 MODIS数据预处理
        3.1.2 MODIS-NDVI/EVI时间序列重构
        3.1.3 多时间尺度NDVI/EVI数据集生成
    3.2 Landsat数据预处理
        3.2.1 辐射定标
        3.2.2 大气校正
        3.2.3 云检测及处理
    3.3 典型区遥感图像信息提取
    3.4 气象数据和其他辅助数据处理
第4章 研究区植被覆盖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
    4.1 生长季植被覆盖的空间分布特征
    4.2 植被覆盖随地形的分布特征
        4.2.1 植被覆盖随海拔的变化
        4.2.2 植被覆盖随坡度的变化
        4.2.3 植被覆盖随坡向的变化
    4.3 植被覆盖年际变化特征
    4.4 植被覆盖变化趋势
        4.4.1 植被覆盖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特征
        4.4.2 NDVI与 EVI在植被覆盖变化趋势中的差异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区植被覆盖变化的气候驱动力研究
    5.1 气候因子的时空分布特征
    5.2 植被覆盖与气候因子的偏相关分析
        5.2.1 不同时间尺度植被覆盖与气候的相关性统计
        5.2.2 植被覆盖与气候的相关性空间分布情况
        5.2.3 偏相关分析中NDVI与 EVI的差异
    5.3 植被覆盖与气候的灰色关联分析
        5.3.1 植被覆盖与气候的灰色关联分析
        5.3.2 植被变化的气候驱动力分区
        5.3.3 比较NDVI与 EVI在驱动力分区的差异
    5.4 植被覆盖度与气候的滞后性分析
        5.4.1 不同气候因子滞后期的空间分布特征
        5.4.2 滞后期的空间分布特征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区植被覆盖变化的非气候驱动力研究
    6.1 植被覆盖受非气候因素影响的残差趋势分析方法
    6.2 植被覆盖残差趋势结果分析
    6.3 植被受非气候因子的驱动力分析
        6.3.1 影响植被覆盖变化的非气候驱动力制图
        6.3.2 影响植被覆盖的非气候驱动力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结论
    主要研究进展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房车度假营地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小中甸房车营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
        1.4.1 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框架
第二章 房车以及房车营地的基础理论概述
    2.1 露营的概念以及发展历程
    2.2 房车的相关概念
        2.2.1 房车的定义
        2.2.2 房车的主要类型
    2.3 房车营地的相关概念
        2.3.1 房车营地的概念
        2.3.2 房车营地的类型
    2.4 房车营地的评级标准
        2.4.1 国内可借鉴的评级标准
        2.4.2 国外房车营地的评级标准
    2.5 国内外案例分析
        2.5.1 国外案例分析
        2.5.2 国内案例分析
第三章 国内房车营地的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国内外房车露营差异分析
    3.2 国内外房车的使用方式差异分析
        3.2.1 国外房车的使用方式
        3.2.2 国内房车的使用方式
    3.3 国内房车营地的实质特征
    3.4 适合国内房车营地的内容
    3.5 国内房车营地存在的问题分析
        3.5.1 房车自身的问题
        3.5.2 消费过高
        3.5.3 相关法规不健全
        3.5.4 房车营地的建设落后
        3.5.5 定位不准确
第四章 房车度假营地的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4.1 房车营地的设计原则
        4.1.1 可持续发展性原则
        4.1.2 以人为本的原则
        4.1.3 全面协调性原则
        4.1.4 安全首位性原则
        4.1.5 经济适用性原则
    4.2 功能分区的规划方法探讨
        4.2.1 出入口区
        4.2.2 管理服务区
        4.2.3 房车露营区
        4.2.4 娱乐休闲区
        4.2.5 商务区
        4.2.6 拓展区
        4.2.7 共享区
        4.2.8 电子设备隔绝区
    4.3 房车营地的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4.3.1 选址模式
        4.3.2 功能布局
        4.3.3 道路交通规划
        4.3.4 基础设施的布置
        4.3.5 植物景观的配置
        4.3.6 动力旅游项目
        4.3.7 营地的活动策划
    4.4 我国房车营地的发展对策
        4.4.1 营地定位和建设目标
        4.4.2 复合型营地
        4.4.3 营地发展可持续化
第五章 项目实践-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小中甸房车营地规划
    5.1 项目概况
    5.2 外环境分析
        5.2.1 区位分析
        5.2.2 地形地貌分析
        5.2.3 气候分析
        5.2.4 旅游资源和自然条件分析
        5.2.5 人文资源分析
        5.2.6 经济条件分析
    5.3 内环境分析
        5.3.1 项目地址
        5.3.2 交通分析
        5.3.3 项目建设地点现状分析
    5.4 SWOT分析
        5.4.1 优势
        5.4.2 劣势
        5.4.3 机遇
        5.4.4 挑战
    5.5 项目提出的理由
    5.6 规划构思
    5.7 项目设计原则
        5.7.1 功能性原则
        5.7.2 生态性原则
        5.7.3 个性原则
        5.7.4 安全性原则
        5.7.5 弹性原则
        5.7.6 参与教育性原则
    5.8 香格里拉小中甸房车营地规划目标和功能定位
        5.8.1 规划目标
        5.8.2 功能定位
        5.8.3 设计内容和规模
    5.9 香格里拉小中甸房车营地总体设计
        5.9.1 总平面图
        5.9.2 功能分区图
        5.9.3 交通规划
        5.9.4 景点和旅游规划
        5.9.5 植物景观设计
        5.9.6 建筑规划
        5.9.7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5.10 分区建设项目设计
        5.10.1 房车营地区
        5.10.2 自驾车营地区
        5.10.3 帐篷探险露营区
        5.10.4 篝火晚会烧烤区
        5.10.5 “充电堡”交流区
        5.10.6 拓展娱乐区
        5.10.7 火车共享餐厅区
        5.10.8 森林氧吧木屋区
        5.10.9 花海景观区
        5.10.10 民族文化展览区
        5.10.11 综合服务区
    5.11 营地运动项目区域分析
        5.11.1 水上摩托艇运动区
        5.11.2 沙滩摩托车运动区
        5.11.3 水陆两栖车运动区
        5.11.4 高尔夫运动区
        5.11.5 山地单车区
        5.11.6 空中动力滑翔伞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图片来源
作品集

(9)村落传播:藏族古镇的传播场域与文化的现代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价值
        四、研究思路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城市传播研究概述
        二、历史记忆的研究概述
        三、媒体人类学的研究概述
        四、独克宗研究的理论框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口述史
        二、访谈
    第四节 课题研究经过
第二章 独克宗的村落传播场域
    第一节 独克宗的历史场域
    第二节 独克宗的社区场域
    第三节 独克宗的村落交往场域
第三章 独克宗的媒体图示
    第一节 独克宗的媒介构成
    第二节 独克宗的媒介图示
第四章 独克宗文化的现代建构
    第一节 多元文化空间的建构
    第二节 文化介质的变迁
    第三节 模糊的文化身份
    第四节 文化矛盾与文化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媒体人类学视野下迪庆藏区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价值
        四、研究思路
    第二节 媒体人类学的研究述评
        一、何谓媒体人类学
        二、媒体人类学的历史脉络
        三、国外媒体人类学研究
        四、国内媒体人类学研究
    第三节 课题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口述史
        三、深度访谈
    第四节 课题研究经过
第一章 迪庆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 迪庆新闻事业发展的社会背景
        一、20世纪30年代至建州前
        二、建州后到改革开放前
        三、改革开放至今
    第二节 从档案文献看迪庆新闻事业的发展
        一、迪庆报纸的发展
        二、迪庆广播的发展
        三、迪庆电视的发展
    第三节 从口述史看迪庆新闻事业的发展
        一、迪庆报纸:《迪庆日报》、《藏文报》到全媒体
        二、迪庆广播:FM104.7汉语频率、藏语频率到数字化广播
        三、迪庆电视:转播为主、汉语栏目到藏语栏目
第二章 迪庆新闻事业与藏区政治
    第一节 迪庆藏区新闻事业与藏区政策
        一、迪庆藏区政策下的媒体发展
        二、迪庆媒体对藏区政策的实践
    第二节 迪庆新闻事业与藏区政治发展
        一、迪庆藏区媒体推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
        二、媒体报道推动藏区民众的国家认知
    第三节 迪庆新闻事业与藏区政治参与
        一、迪庆的新闻媒体:社会动员的实现途径
        二、社会动员实践中的主客体关系调整
第三章 迪庆新闻事业与藏区经济
    第一节 迪庆藏区新闻事业发展中的经济基础
        一、迪庆藏区经济发展模式与媒体发展
        二、媒体报道推动经济转型
    第二节 迪庆藏区新闻事业与香格里拉品牌的建构
        一、香格里拉品牌的媒介建构
        二、香格里拉品牌的媒介强化
        三、香格里拉品牌的媒介守护
    第三节 迪庆新闻事业与藏区经济发展
        一、迪庆媒体推动藏区旅游经济和媒体经济的发展
        二、迪庆媒体推动藏区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四章 迪庆新闻事业与藏区文化
    第一节 迪庆新闻报道中的藏区文化
        一、媒体呈现丰富的藏文化资源
        二、多媒体平台推动藏文化的现代转型
    第二节 迪庆新闻事业与藏区文化发展
        一、媒体报道描绘藏区文化景观
        二、媒体报道推动藏区文化的现代转型
    第三节 迪庆新闻事业与藏文化认同
        一、迪庆媒体报道中的藏文化认同
        二、文化认同促进媒体发展
        三、迪庆新闻事业整合不同藏区的文化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中甸林业面向未来(论文参考文献)

  • [1]世界遗产区腹地梅里雪山藏族聚居空间与环境适应性的研究[D]. 何飞平.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香格里拉小中甸布龙村景观设计[D]. 王晶.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香格里拉月浪谷旅游区景观设计[D]. 曾杰.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4]文化间性视域下香格里拉茶马客栈文化变迁[D]. 罗璇. 大理大学, 2020(05)
  • [5]明清时期滇藏茶马古道上的云南佛教三大部派及其互动研究[D]. 颜学珍.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环境意识与地方性的重构——云南迪庆地区林业开发及其社会影响研究[J]. 张辉.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7]近20年横断山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驱动力研究[D]. 张顾萍.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8]房车度假营地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小中甸房车营地为例[D]. 羿阳. 大连工业大学, 2019(08)
  • [9]村落传播:藏族古镇的传播场域与文化的现代建构[D]. 黄芸.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
  • [10]媒体人类学视野下迪庆藏区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影响研究[D]. 王娟. 云南师范大学, 2017(12)

标签:;  ;  ;  ;  ;  

面向未来的中电林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