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进口纺织印染助剂——有机硅柔软剂原料的开发与应用

替代进口纺织印染助剂——有机硅柔软剂原料的开发与应用

一、顶替进口纺织印染助剂——有机硅柔软剂原料的开发和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吴越[1](2020)在《基于硅烷改性聚氨酯的有机硅风格调理剂的设计与制备》文中提出有机硅柔软剂赋予织物柔软、滑爽及手感好等优异性能,但仍存在风格单一的问题。WPU具有耐磨、粘接能力强、环保等特性,如果利用其优点将有助于改善有机硅柔软剂存在的问题。课题采用化学改性的方法将聚硅氧烷嵌入到聚氨酯大分子中,旨在结合有机硅与聚氨酯两者的优点。通过对原料的选择以及加料方式的确定,设计合成梳状、微交联、支化三种不同的PUS。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聚合反应中每步合成的预聚体及最终产物进行表征;通过粒径和乳液物化性能等测试对聚合物乳液稳定性进行评价;同时将PUS以及PUS/PS复合应用于棉织物的整理,通过织物风格(FAST)、折皱回复角、热重(TG)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扫描电镜(SEM)等测试方法对织物性能进行了表征。实验表明:以聚醚为侧长链的DS1E系列PUS乳液稳定性较好,复合整理后棉织物的亲水性最佳;在PUS乳液中,有机硅含量降低,聚醚含量相对应增加,但PUS/PS复合整理后的棉织物亲水性并没有提升;与PS整理的棉织物相比,经PUS/PS复合乳液整理棉织物亲水性由360.50s提高到25.99s,棉织物白度、折皱回复角都得到提高,织物压缩性与柔软度略有下降,但影响很小。HDI三聚体微交联PUS乳液稳定;经PUS/PS复合乳液整理后的棉织物表面平滑,热稳定性较高;相较于PS处理的棉织物,复合整理棉织物的白度、压缩性与柔软度相差不大,其亲水性、折皱回复角得到显着提升,而且随着PUS交联度的增加,复合整理后的棉织物折皱回复角越大。聚醚微交联PUS乳液粒径分布集中,粒径较小;与PS整理后的棉织物比较,经PUS/PS整理后的棉织物亲水性由360.50提高到18.09s,织物白度、手感、压缩性和弯曲度很接近,折皱回复角由9.1°最高提升至40.1°。支化PUS乳液稳定性略低;相较于PS整理后的棉织物,复合整理棉织物的白度、柔软度无很大变化,压缩性略有下降,折皱回复角由9.8°显着提升至62.0°,织物亲水性提升;随着PUS中聚醚含量降低,有机硅含量相对应增加,经复合整理后棉织物亲水性反而略高。XPS显示:PUS与PS混合较均匀;SEM和TG表明:相较于原布,整理后的棉织物表面较光滑,热稳定性提高。相对于PS整理的针织棉布、涤纶和锦氨纶,PUS/PS复合整理后织物亲水性都有较大的改善,且随着PUS含量的增加,织物亲水性改善更明显。梳状结构中,DS1E-1/PS、DS2E-30/PS整理对锦氨纶亲水性的改善最为显着;微交联结构中,NHS1E-2/PS、NES1E-2/PS复合整理对涤纶和锦氨纶的亲水性改善最显着;支化结构中,BES1E-2对涤纶和锦氨纶亲水性的改善较显着;BES2E-2对锦氨纶亲水的提高较为明显。

姜琴[2](2019)在《氨基硅油及其乳液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采用偶联剂/D4聚合法、偶联剂水解物/D4聚合法和偶联剂水解物/甲基硅油平衡法来制备氨基硅油,并对其结构及性能进行表征与测试。结果表明采用氨基偶联剂低温水解的方法以控制水解物的结构,得到以硅二醇为主的水解产物;该水解物在氮气保护氛围中,在四甲基氢氧化铵硅醇盐的作用下达到与无水的D4(八甲基环四硅氧烷)进行均匀共聚反应而形成产物。此技术路线与传统的将氨基硅烷偶联剂直接与八甲基环四硅氧烷反应制备氨基硅油的技术路线相比,其产物结构单一,氨基分布均匀,透明性好,粘度可控,产率高,耐热性好;该氨基硅油极易乳化成透明微乳液并具有优异的稳定性,适于织物处理、个人护理用品中添加等应用,且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本文首先主要探究氨基硅油的最佳制备方法与性能影响因素。采用偶联剂水解物/D4聚合法制备的氨基硅油,粘度范围20080000mPa·s且可控,不挥发物含量达90.0%以上,产率达94.0%,透过率≥94.0%(λ=550nm)。其次主要探究氨基硅油乳液的制备与性能影响因素。采用上述氨基硅油通过机械乳化法制备的典型氨基硅油微乳液其粒径为8.00nm,不挥发物含量为18.0%,透过率为98.0%(λ=550nm)。最后还探索了氨基硅油及其微乳液的应用。研究表明研制产品在用于织物整理及洗发香波均得到一定的应用效果。

肖春艳[3](2016)在《有机硅多元共聚物开发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氨基聚醚、环氧封端剂、D4单体和氨基硅烷偶联剂DL-602以逐步聚合的方法合成出有机硅多元共聚柔软剂,探究投料比、反应时间和温度以及后续溶剂的选择对柔软剂性能的影响,得出最佳的合成工艺。其次,使用复配的硅烷偶联剂替换上述的DL-602,优化出偶联剂的复配比例。再次,用环氧氯丙烷对DL-602的多元共聚有机硅柔软剂进行改性,以降低柔软剂整理到织物上经高温焙烘后的黄变,同时提高柔软剂在织物上的成膜性。之后,用马来酸酐对DL-602的多元共聚有机硅柔软剂进行改性,以提高整理后织物的亲水性。有机硅多元共聚柔软剂最佳合成工艺为:N值(基聚醚与端环氧封端剂的物质的量比值)1.1,封端剂改性温度85℃、封端剂改性时间5小时、氨值0.12mmol/g、硅氧烷链段最佳分子量M=9000g/mol、溶剂为异丙醇和水(质量比2:1);环氧氯丙烷改性最佳工艺:E值(环氧氯丙烷与硅烷偶联剂DL-602物质的量比值)0.75、改性温度85℃、改性时间2.5小时;马来酸酐改性最佳工艺:M值(马来酸酐与硅烷偶联剂DL-602物质的量比值)0.5、改性时间1.5小时、改性温度85℃。经比较,选定效果最优的马来酸酐改性DL-602多元共聚有机硅柔软剂对棉织物进行柔软整理,得到最佳的整理工艺为:整理剂(含固量50%)用量:40g/L、轧余率85%、焙烘温度130℃、焙烘时间1.5min。选取三元嵌段柔软剂与自制的马来酸酐改性多元共聚柔软剂同时应用于织物柔软整理,比较整理后织物综合性能发现,与三元嵌段柔软剂整理后织物相比,自制的改性柔软剂整理后织物的手感优半级,同时,织物的白度、强力和润湿性也相对较优。图16幅,表20个,参考文献63篇。

杨荫堂[4](2015)在《我国纺织印染助剂行业近30年的变迁及今后发展》文中研究说明纺织印染助剂行业第30届年会,是在1984年江苏省印染助剂科技情报站、1987年全国纺织印染助剂行业协作组、2007年中国染料工业协会纺织印染助剂专业委员会不断运作的基础上召开的.1984年至今正好30年,每年一届年会从不间断,2014年是第30届年会.30而立的纺织印染助剂行业,将为我们的国家,我国的纺织印染行业,将现在的一个世界纺织大国打造为世界纺织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章杰[5](2011)在《我国纺织印染助剂在新形势下的创新新途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阐述了在新形势下我国纺织印染助剂工业正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指出了存在的不少新问题(高性能、功能性助剂需依赖进口,通用型助剂质量不稳定、有效成分低,助剂缺乏毒理学性能与生态毒理学性能数据,助剂同质化现象严重,助剂标准化工作滞后,助剂应用技术和应用服务缺乏,品牌建设不力,行业体制和机制改革跟不上市场变化的步伐)。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创新新途径(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特别是加强产品创新(低温节约型助剂、高功能节约型助剂、高专用性节约型助剂、多功能节约型助剂)和工艺创新(合成技术和复配增效技术),才能不断扩大建国60年来形成的大好局面,把我国纺织印染助剂工业做精做强。

田丽[6](2011)在《纺织品柔软剂的应用现状及趋势》文中认为介绍了印染助剂中纺织品柔软剂的概况、分类以及性能评价方法,阐述了我国纺织品柔软剂的发展历史,展望了柔软剂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拟供从事纺织品柔软剂研发、生产的科研人员和印染技术人员参考、借鉴和研究。

章杰[7](2011)在《我国纺织印染助剂在新形势下的创新新途径》文中研究表明阐述了在新形势下我国纺织印染助剂工业正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指出了存在的不少新问题(高性能、功能性助剂需依赖进口,通用型助剂质量不稳定、有效成分低,助剂缺乏毒理学性能与生态毒理学性能数据,助剂同质化现象严重,助剂标准化工作滞后,助剂应用技术和应用服务缺乏,品牌建设不力,行业体制和机制改革跟不上市场变化的步伐).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创新新途径(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特别是加强产品创新(低温节约型助剂、高功能节约型助剂、高专用性节约型助剂、多功能节约型助剂)和工艺创新(合成技术和复配增效技术),才能不断扩大建国60年来形成的大好局面,把我国纺织印染助剂工业做精做强.

章杰[8](2010)在《我国纺织印染助剂在新形势下的创新新途径》文中认为本文阐述了在新形势下我国纺织印染助剂工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存在不少新问题,指出了创新新途径,重点是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才能不断扩大建国60年来我国纺织行业发展形成的大好局面,把我国纺织印染助剂工业做精做强。

丁宁[9](2009)在《有机硅柔软剂的合成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有机硅柔软剂品种很多,能够吸附于纺织品纤维表面并使纤维平滑,以改变手感,使产品更有舒适感,因而在纺织品整理中应用甚广。目前市面上的有机硅柔软剂以氨基硅油柔软剂、亲水性氨基硅油及乳液和羟基硅油乳液等为主,且市场占有量较大。本论文对羟基硅油乳液的合成及机理、亲水性氨基硅油及乳液的合成进行了研究,论文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阶段:(1)采用细乳液聚合法制取稳定的阴离子羟基硅油乳液,并对乳液制备及其性能的影响因素、D4在酸作催化剂条件下的开环细乳液聚合规律、聚合机理及动力学进行探讨研究;(2)采用两步法制得亲水性氨基硅油,并将其与由乳液聚合法制得的亲水性氨基硅油乳液作比较并作工业生产设计。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阶段,采用细乳液聚合法,制得环保型羟基硅油乳液。通过对正交实验及影响乳液聚合和性能的因素进行讨论,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SDBS:复合乳化剂A为1.5:1,表面活性剂体系用量为单体用量的1.5%,催化剂用量为单体用量的6%,聚合温度为80℃,聚合时间为6h。在制备稳定的单体细乳液的基础上,开展了对D4在酸作催化剂条件下开环细乳液的聚合规律、聚合机理及动力学的研究。通过对动力学分析,探讨了D4在酸作催化剂条件下开环细乳液的聚合机理,初步建立了聚合物链数模型dNt/dt=k1[D4]a+k5’Ntb-k4’Ntc,并采用最小二乘法及最优化软件Lingo优化求解,得出聚合链数的增长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其实验值与理论值拟合较好。第二阶段,以α,ω-二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与三甲氧基氨烃基硅烷的酯交换反应,制得侧基含有甲氧基,端基为羟基、氨基分布均匀的反应性氨基硅油,然后与含有环氧基的聚醚反应,制得亲水性氨基硅油,优化出其合成的最佳工艺条件:n(WS-62M):n(氨基硅烷偶联剂)=4:3,三乙胺用量(占WS-62M和硅烷偶联剂总量的百分比)1.5%,反应温度120℃,反应时间为5h。聚氧乙烯甲基缩水甘油醚与反应性氨乙基氨丙基硅油质量比为1:5,w(异丙醇)=1(w为异丙醇的质量与聚氧乙烯甲基缩水甘油醚与反应性氨基硅油质量和之比),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3h。考虑到市场的灵活性,同时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亲水性氨基硅油乳液,虽然此种方法较之前者成本上相对较低,但将二者作用于织物整理时,亲水性氨基硅油的各项性能更能符合高端客户的要求。最后,根据实验中的配方比例,优化出亲水性氨基有机硅柔软剂的生产工艺路线,并对所制备的柔软剂进行各项性能检测,与国外同类产品比较,性能指标基本一致,其中亲水性氨基硅油完全可以替代进口产品。

宋玉莹[10](2009)在《出入境纺织服装产品添加剂中有毒有害物质安全性及阈值匹配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纺织品上有毒有害物质的存在与否或其残留量是否超标,直接关系到纺织品的生态指标。近年来,国内外纷纷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生态纺织品标准,对纺织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提出禁用或限用严格的要求。一些国家凭借其技术优势,以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来限制进口,对我国的出口产品造成一定障碍。藉此,为了适应国外市场需求,促进我国纺织品市场的发展,对我国纺织品添加剂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对助剂产生的有毒性有害物质安全性及阈值匹配性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课题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出入境重要贸易商品安全因子检测技术研究》(2006BAK10B03)子课题4-“出入境轻纺产品中有害物质安全阈值匹配性及风险管理评价方法研究”,主要研究了:(1)对国内外相关生态纺织品法规及标准进行差异性分析,对比不同国家对纺织品服装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禁用及限用情况。(2)对江浙沪40家助剂厂及印染厂中前处理助剂、印染助剂、后整理助剂生产或使用情况进行调研,并在国内外相关生态纺织品法规及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国内外相关技术法规与标准禁用或限用的助剂。(3)将国内外纺织品服装有毒有害物质动物实验毒理资料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分析,并对其毒性进行详细的阐述。(4)利用数理统计学方法,将抽样得到的有毒有害物质检测值与国内外相关法规与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分析我国服装用品检测值与国内外相关法规及标准的安全阈值匹配情况,为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提供了参考。本文通过对助剂厂及印染厂的调查研究,提出国内纺织服装产品应使用环保添加剂的建议,对纺织产品的品种、质量及其附加值将产生积极的作用;通过将检测值与国内外相关法规与标准进行匹配性比较研究,分析常出现问题的有毒有害物质,为出口企业敲响警钟。从而使中国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企业跨越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在市场中赢得更多的利益和份额。

二、顶替进口纺织印染助剂——有机硅柔软剂原料的开发和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顶替进口纺织印染助剂——有机硅柔软剂原料的开发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硅烷改性聚氨酯的有机硅风格调理剂的设计与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有机硅概述
        1.1.1 有机硅柔软剂的发展历程
        1.1.2 有机硅柔软剂的应用性能及存在的问题
        1.1.3 有机硅柔软剂的发展趋势
    1.2 水性聚氨酯简介
    1.3 有机硅改性水性聚氨酯
        1.3.1 共混改性
        1.3.2 共聚改性
    1.4 有机硅改性聚氨酯在纺织行业的应用
    1.5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意义
    1.6 课题的创新性
2 实验原理
    2.1 纺织品柔软整理及复合整理
        2.1.1 纺织品柔软整理
        2.1.2 有机硅改性聚氨酯与传统有机硅柔软剂复合
    2.2 聚氨酯反应原理及单体选择
        2.2.1 聚氨酯反应原理
        2.2.2 单体的选择
    2.3 有机硅改性聚氨酯分子结构设计
        2.3.1 梳状结构设计
        2.3.2 微交联结构设计
        2.3.3 支化结构设计
3 实验部分
    3.1 试剂、原料及仪器
        3.1.1 试剂及原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测试织物的选择
    3.2 乳液性能测试方法
        3.2.1 乳液粘度
        3.2.2 乳液粒径
        3.2.3 稀释稳定性
        3.2.4 耐酸碱稳定性
        3.2.5 高温稳定性
        3.2.6 储存稳定性
    3.3 化学及物理结构表征
        3.3.1 傅里叶红外测试
        3.3.2 热重分析(TG)
        3.3.3 织物表面元素分析(XPS)
        3.3.4 棉织物电镜(SEM)
    3.4 织物整理方案
    3.5 整理织物综合性能评价
        3.5.1 白度
        3.5.2 折皱回复角
        3.5.3 亲水性能测试
        3.5.4 综合手感
        3.5.5 织物弯曲性能
        3.5.6 织物压缩性能
4 梳状有机硅改性聚氨酯的制备
    4.1 梳状结构聚醚侧长链分布及分子量设计
        4.1.1 红外分析
        4.1.2 乳液粒径
        4.1.3 乳液物化性能
        4.1.4 应用性能评价
    4.2 梳状结构主链有机硅链节长度设计
        4.2.1 乳液粒径
        4.2.2 乳液物化性能
        4.2.3 应用性能评价
        4.2.4 棉织物热重分析
        4.2.5 棉织物XPS分析
        4.2.6 棉织物电镜分析
    4.3 梳状有机硅改性聚氨酯有机硅侧长链的设计
        4.3.1 红外分析
        4.3.2 乳液粒径
        4.3.3 乳液物化性能
        4.3.4 应用性能评价
    4.4 梳状有机硅改性聚氨酯/氨基硅油复合应用评价
    4.5 本章小结
5 微交联有机硅改性聚氨酯的制备
    5.1 硬交链有机硅改性聚氨酯乳液
        5.1.1 红外分析
        5.1.2 乳液粒径
        5.1.3 乳液物化性能
        5.1.4 应用性能评价
        5.1.5 棉织物XPS分析
    5.2 软交链有机硅改性聚氨酯乳液
        5.2.1 红外分析
        5.2.2 乳液粒径
        5.2.3 乳液物化性能
        5.2.4 应用性能评价
        5.2.5 棉织物热重分析
        5.2.6 棉织物XPS分析
        5.2.7 棉织物电镜分析
    5.3 微交联有机硅改性聚氨酯/氨基硅油复合应用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支化有机硅改性聚氨酯的制备
    6.1 支化有机硅改性聚氨酯的初探
    6.2 支化结构有机硅链节的设计
        6.2.1 红外分析
        6.2.2 乳液粒径
        6.2.3 乳液物化性能
        6.2.4 应用性能评价
        6.2.5 棉织物热重分析
        6.2.6 棉织物XPS分析
        6.2.7 棉织物电镜分析
    6.3 支化有机硅改性聚氨酯/氨基硅油复合应用评价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氨基硅油及其乳液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有机硅的概述
        1.1.1 有机硅化学及工业发展简史
        1.1.2 有机硅的基本简介
        1.1.3 有机硅的基本特性
        1.1.4 有机硅的应用
        1.1.5 中国有机硅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2 硅油的概述
        1.2.1 硅油的基本简介
        1.2.2 硅油的研究及应用
    1.3 改性硅油的概述
        1.3.1 改性硅油的基本简介
        1.3.2 改性硅油的研究及应用
    1.4 氨基硅油及其乳液的概述
        1.4.1 氨基硅油的基本简介
        1.4.2 氨基硅油的基本特性
        1.4.3 氨基硅油乳液的基本简介
        1.4.4 氨基硅油的合成及研究
        1.4.5 氨基硅油的应用领域
        1.4.6 氨基硅油的市场调研
    1.5 研究背景、意义、目标与内容
        1.5.1 研究背景、意义
        1.5.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6 创新点
第2章 氨基硅油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2 制备原理与方法
        2.2.1 偶联剂/D4聚合法制备氨基硅油
        2.2.2 偶联剂水解物/D4聚合法制备氨基硅油
        2.2.3 偶联剂水解物/甲基硅油平衡法制备氨基硅油
    2.3 表征与测试
        2.3.1 FT-IR的表征
        2.3.2 ~1HNMR的表征
        2.3.3 不挥发物含量的测定
        2.3.4 粘度的测定
        2.3.5 氨值的测定
        2.3.6 折射率(折光率)的测定
        2.3.7 表面张力的测定
        2.3.8 透过率的测定
        2.3.9 耐热性的测定
        2.3.10 产率的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偶联剂水解物的结构表征
        2.4.2 氨基硅油的结构表征
        2.4.3 氨基硅油的典型性能对比
        2.4.4 偶联剂水解物的制备研究
        2.4.5 氨基硅油性能影响研究
        2.4.6 典型氨基硅油产品的性能参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氨基硅油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实验原料与仪器
    3.2 制备原理与方法
        3.2.1 乳液聚合法制备氨基硅油乳液
        3.2.2 机械乳化法制备氨基硅油乳液
    3.3 表征与测试
        3.3.1 pH值的测定
        3.3.2 粘度的测定
        3.3.3 透过率的测定
        3.3.4 不挥发物含量的测定
        3.3.5 粒径的测定
        3.3.6 形貌的表征
        3.3.7 静置稳定性
        3.3.8 离心稳定性
        3.3.9 稀释稳定性
        3.3.10 耐热稳定性
        3.3.11 耐冻稳定性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乳化剂的选择
        3.4.2 两种方法制备氨基硅油乳液的性能比较
        3.4.3 氨基硅油机械乳化法的影响因素研究
        3.4.4 有机酸对微乳液透过率的影响
        3.4.5 搅拌速度对微乳液透过率的影响
        3.4.6 酸化水滴加速度对微乳液透过率的影响
        3.4.7 典型氨基硅油微乳液产品的性能参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氨基硅油及其微乳液的应用研究
    4.1 实验原料与仪器
    4.2 制备方法与作用机理
        4.2.1 氨基硅油在织物整理中的应用
        4.2.2 氨基硅油在个人护理用品中的应用
    4.3 表征与测试
        4.3.1 扫描电镜的测试
        4.3.2 柔软性、光滑性的测试
        4.3.3 综合手感评价测试
        4.3.4 毛发伸长率、回复率的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柔软剂种类的应用效果比较
        4.4.2 氨值对织物整理的柔软度、爽滑度的影响
        4.4.3 护发素种类的应用效果比较
        4.4.4 氨值对毛发处理的回弹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3)有机硅多元共聚物开发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聚硅氧烷柔软剂的研究现状
        1.2.1 聚硅氧烷的分子结构以及性能
        1.2.2 聚硅氧烷的合成方法
        1.2.3 聚硅氧烷对有机高分子的改性
        1.2.4 聚硅氧烷柔软剂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1.3 硅烷偶联剂的研究现状
        1.3.1 硅烷偶联剂的结构特征
        1.3.2 硅烷偶联剂的化学通性
        1.3.3 硅烷偶联剂的应用
    1.4 改性硅油的制法
        1.4.1 聚醚改性硅油
        1.4.2 季铵盐基改性硅油
        1.4.3 羟烃基改性硅油
        1.4.4 氯烃基改性硅油
        1.4.5 环氧烃基改性硅油
        1.4.6 羧基改性硅油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目的、意义
        1.5.1 本文的研究内容(合成方法)
        1.5.2 本文的研究目的
        1.5.3 本文的研究意义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和器材
    2.2 有机硅多元共聚柔软剂的合成
        2.2.1 合成原理
        2.2.2 合成工艺
        2.2.3 乳化工艺
    2.3 有机硅多元共聚柔软剂的整理工艺
        2.3.1 自制柔软剂整理工艺
        2.3.2 自制柔软剂与市售柔软剂应用性能对比
    2.4 分析测试
        2.4.1 环氧基消耗率的测定
        2.4.2 氨值的测定
        2.4.3 固含量的测定
        2.4.4 羧基值的测定
        2.4.5 乳液耐酸碱稳定性的测试
        2.4.6 乳液耐电解质稳定性的测试
        2.4.7 乳液耐热稳定性的测试
        2.4.8 乳液贮存稳定性的测试
        2.4.9 粘度测试
        2.4.10 红外光谱分析
        2.4.11 扫描电镜分析
        2.4.12 白度测试
        2.4.13 织物断裂拉伸强力测试
        2.4.14 织物折皱回复角测试
        2.4.15 润湿性能测试
        2.4.16 聚合物的热重量分析(TGA)
        2.4.17 离心稳定性的测试
        2.4.18 柔软效果主观评价
        2.4.19 整理效果耐洗测试
3 结果讨论
    3.1 有机硅多元共聚物合成工艺研究
        3.1.1 氨基聚醚与端环氧封端剂的物质的量比值(以下简记为N)的选择
        3.1.2 氨基聚醚改性端环氧封端剂温度和时间的选择
        3.1.3 八甲基环四硅氧烷用量的选择
        3.1.4 硅烷偶联剂DL-602 用量的选择
        3.1.5 溶剂的选择
        3.1.6 小结
    3.2 不同硅烷偶联剂的复配研究
        3.2.1 硅烷偶联剂的正交试验
        3.2.2 小结
    3.3 多元共聚有机硅柔软剂的环氧氯丙烷改性工艺研究
        3.3.1 环氧氯丙烷与硅烷偶联剂DL-602 物质的量比值(以下简记为E)的选择
        3.3.2 环氧氯丙烷改性多元共聚有机硅温度的选择
        3.3.3 环氧氯丙烷改性的多元共聚有机硅柔软剂的耐洗性能测试
        3.3.4 小结
    3.4 多元共聚有机硅柔软剂的马来酸酐改性工艺研究
        3.4.1 马来酸酐与硅烷偶联剂DL-602 物质的量比值(以下简记为M)的选择
        3.4.2 马来酸酐改性多元共聚有机硅温度与时间的选择
        3.4.3 小结
    3.5 有机硅柔软剂的理化性质
        3.5.1 乳液的稳定性测试
        3.5.2 聚合物红外光谱分析
        3.5.3 织物电镜测试
        3.5.4 聚合物的热重量分析(TGA)
    3.6 马来酸酐改性的DL-602 有机硅多元共聚柔软剂的应用工艺研究
        3.6.1 柔软剂用量的选定
        3.6.2 焙烘时间的选定
        3.6.3 焙烘温度的选定
        3.6.4 小结
    3.7 多元共聚柔软剂与三元共聚柔软剂的应用对比研究
4 结论
    4.1 本论文得到的结论
    4.2 本文创新点
    4.3 本文不足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4)我国纺织印染助剂行业近30年的变迁及今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近30年纺织印染助剂行业的变迁
    1.1行业组织的形成
    1.2助剂知识产权的发展
    1.3助剂企业的壮大
    1.4民营企业已成为助剂行业的主力
    1.5企业管理在逐渐升级
    1.6生产技术的进步
        1.6.1乙氧基化技术引进
        1.6.2国产有机硅类整理剂有了飞速发展
        1.6.3软片生产是脂肪族柔软剂生产的一大改革
        1.6.4引进脂肪胺、脂肪叔胺生产技术
        1.6.5耐碱渗透剂系列化
        1.6.6特殊功能整理助剂蓬勃发展
2纺织印染助剂行业今后的发展
    2.1行业协会不急于求成
    2.2关注企业发展,助剂企业应该向规模化、专业化、多元化方向去努力
    2.3新产品开发的认知
        2.3.1高性能有机硅整理剂
        2.3.2氟整理剂
        2.3.3酶制剂
        2.3.4免烫整理树脂
        2.3.5织物前处理剂
        2.3.6特殊的功能性整理剂
3结束语

(6)纺织品柔软剂的应用现状及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纺织品柔软剂概况
    1.1 纺织品柔软剂品种和产量
    1.2 纺织品柔软剂的主要种类
        1.2.1 脂肪族型 (非硅)
        1.2.2 有机硅型
2 纺织品柔软剂的发展情况及趋势
    2.1 20世纪50年代
    2.2 20世纪60年代
    2.3 20世纪70年代
    2.4 20世纪80年代
    2.5 20世纪90年代
    2.6 纺织品柔软剂的发展趋势
3 纺织品柔软剂的作用和原理
    3.1 纺织品柔软剂的作用
        3.1.1 改善手感
        3.1.2 提高织物的服用性能
    3.2 柔软剂处理的主要原理
    3.3 氨基硅油柔软剂的原理
4 柔软剂的性能评价方法
    4.1 手感的人工评定
    4.2 耐热变色性和耐热泛黄性试验
        4.2.1 耐热色变性
        4.2.2 耐热泛黄性
    4.3 柔软度的测定———心形环法
        4.3.1 试样准备
        4.3.2 测试步骤
    4.4 悬垂性测试
        4.4.1 试样准备
        4.4.2 测试步骤
        4.4.3 织物悬垂系数的计算
    4.5 织物风格的测试
5 市场需求环保型的纺织品柔软剂

(7)我国纺织印染助剂在新形势下的创新新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 行业新形势
2 面对新问题
    2.1 高性能、功能性助剂需依赖进口
    2.2 通用型助剂质量不稳定、有效成分低
    2.3 助剂缺乏毒理学性能与生态毒理学性能数据
    2.4 助剂同质化现象严重
    2.5 助剂标准化工作滞后
    2.6 助剂应用技术和应用服务缺乏
    2.7 品牌建设不力
    2.8 行业体制和机制改革跟不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3 创新新途径
    3.1 产品创新
        3.1.1 低温节约型助剂
        3.1.1. 1 双氧水低温漂白用活化剂[6]12
        3.1.1. 2 低温练漂剂[7]
        3.1.1. 3 低温去油剂[6]12
        3.1.1. 4 低温染色助剂
        3.1.1. 5 低温皂洗剂
        3.1.2 高功能节约型助剂
        3.1.2. 1 高功能前处理剂[6]13
        3.1.2. 2 高功能印染助剂
        3.1.2. 3 高功能整理剂
        3.1.3 高专用性节约型助剂
        3.1.3. 1 染整加工用新一代生物酶[6]15
        3.1.3. 2 防泛黄助剂
        3.1.4 多功能节约型助剂
        3.1.4. 1 多功能前处理剂[6]15
        3.1.4. 2 多功能整理剂
    3.2 工艺创新
    3.3 服务创新
    3.4 管理创新
4 结语

(8)我国纺织印染助剂在新形势下的创新新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 行业新形势
2 面对新问题
    2.1 高性能、功能性助剂需依赖进口
    2.2 通用型助剂质量不稳定、有效成分低
    2.3 助剂缺乏毒理学性能与生态毒理学性能数据
    2.4 助剂同质化现象严重
    2.5 助剂标准化工作滞后
    2.6 助剂应用技术和服务缺乏
    2.7 品牌建设不力
    2.8 行业体制和机制改革跟不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3 创新新途径
    3.1 产品创新
        3.1.1 低温节约型助剂
        3.1.2 高功能节约型助剂
        3.1.2. 1 高功能前处理剂
        3.1.2. 2 高功能印染助剂
        3.1.2. 3 高功能整理剂
        3.1.3 高专用性节约型助剂
        3.1.4 多功能节约型助剂
    3.2 工艺创新
        3.2.1 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3.2.2 化学合成新技术
        3.2.3 复配增效技术的方式
        3.2.4 先进环保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3.3 服务创新
    3.4 管理创新
4 结语

(9)有机硅柔软剂的合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有机硅柔软剂的发展
    1.2 有机硅柔软剂的分类及性能应用
    1.3 有机硅乳液的聚合
    1.4 乳化剂
    1.5 有机硅柔软剂的作用机理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2 羟基硅油乳液的合成及动力学研究
    2.1 羟基硅油乳液的合成实验
    2.2 应用性能测试
    2.3 羟基硅油乳液合成实验的结果与讨论
    2.4 产品的理化性能
    2.5 红外光谱表征
    2.6 性能应用
    2.7 羟基硅油乳液动力学及聚合机理的研究
    2.8 小结
3 亲水性氨基有机硅柔软剂的合成及应用
    3.1 亲水性氨基硅油的合成实验
    3.2 亲水性氨基硅油乳液的合成实验
    3.3 小结
4 产品开发与经济效益分析
    4.1 年产100吨亲水性氨基硅油的生产设计
    4.2 年产400吨亲水性氨基硅油乳液的经济效益分析
    4.3 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出入境纺织服装产品添加剂中有毒有害物质安全性及阈值匹配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纺织助剂现状
    1.3 纺织助剂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研究
    1.4 生态纺织品法规及标准
    1.5 研究的背景及研究工作的意义
    1.6 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7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前处理助剂调研分析
    2.1 前处理助剂应用现状
    2.2 前处理助剂调研结果分析
    2.3 前处理助剂使用建议
    2.4 小结
第三章 印染助剂调研分析
    3.1 印染助剂应用现状
    3.2 印染助剂助剂调研结果分析
    3.3 印染助剂使用建议
    3.4 小结
第四章 后整理助剂调研分析
    4.1 后整理助剂应用现状
    4.2 后整理助剂调研结果分析
    4.3 后整理助剂使用建议
    4.4 小结
第五章 安全性及阈值匹配性研究
    5.1 有毒有害物质毒理性分析
    5.2 阈值匹配性研究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四、顶替进口纺织印染助剂——有机硅柔软剂原料的开发和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硅烷改性聚氨酯的有机硅风格调理剂的设计与制备[D]. 吴越. 武汉纺织大学, 2020(02)
  • [2]氨基硅油及其乳液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姜琴.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19(02)
  • [3]有机硅多元共聚物开发及应用[D]. 肖春艳. 西安工程大学, 2016(04)
  • [4]我国纺织印染助剂行业近30年的变迁及今后发展[J]. 杨荫堂. 印染助剂, 2015(08)
  • [5]我国纺织印染助剂在新形势下的创新新途径[A]. 章杰. “亚伯”杯2011年第五届全国纺织印染助剂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1
  • [6]纺织品柔软剂的应用现状及趋势[J]. 田丽.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11(01)
  • [7]我国纺织印染助剂在新形势下的创新新途径[J]. 章杰. 印染助剂, 2011(01)
  • [8]我国纺织印染助剂在新形势下的创新新途径[J]. 章杰. 纺织导报, 2010(11)
  • [9]有机硅柔软剂的合成与应用[D]. 丁宁. 山东科技大学, 2009(S1)
  • [10]出入境纺织服装产品添加剂中有毒有害物质安全性及阈值匹配性研究[D]. 宋玉莹. 东华大学, 2009(02)

标签:;  ;  ;  ;  ;  

替代进口纺织印染助剂——有机硅柔软剂原料的开发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