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新特点与农村科技战略选择

农业新特点与农村科技战略选择

一、农业新特点与农村科技战略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朱玉龙[1](2017)在《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是“三农”经济的稳定与高效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党中央和国务院也高度重视土地流转和利用问题,从2004年至今已经连续14年发布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和富农的新政策,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土地问题的高度重视。由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速度加快,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转向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由此出现了农村土地弃耕、撂荒和粗放经营等现象。为了更好地发挥有限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迫切需要改变我国当前农地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现状,在稳定土地产权关系的前提下,通过解决土地“三权分置”和规模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良性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土地流转效率一直不高,在实践中面临着很多方面的阻碍因素。因此,进行中国土地流转问题和目标模式不仅有利于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水土资源安全,而且有利于加快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本文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国内外土地流转中土地地租、土地产权交易市场、规模经营、法律制度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马克思土地地租理论及其土地产权效益的平衡化对我国土地流转的作用;总结了邓小平关于农村改革的重要论述及其对我国农业发展的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两权分离”,明确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是集体经济,农业发展的动力是科学技术;高度概括了习近平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的重要论述及其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的推动作用,发展现代农业和进行农村改革的关键在于进行土地流转和多种形式的规模化经营。坚持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促使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和合作经营等经营方式的创新化,尽快建立新型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要“三化”带“三农”,用产业发展的最新理念来经营农业。同时,运用西方土地产权的增效、激励、约束和匹配功能,农业经济学的土地级差地租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的创新农业技术、转变农业发展和增长方式等理论,并以这些理论为指导,以解决我国土地流转的问题,完善土地流转体系,推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发展。其次,研究了土地流转的一般规律。在探讨了城市化发展、市场化发展、农业现代化、二三产业发展、法律诚信规范化、社会保障完善等土地流转的社会经济基础与土地流转的关系的基础上,剖析了市场化发展、农业经济效益低和经营者利益差是影响土地流转的主要原因。城市发展、劳动力转移、规模经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土地交易市场的建立是土地流转的动力和前提,“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的多元化土地流转方式,从而推动了种粮大户、能人经营、集体经营、家庭农场、协会经营、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企业(企业带动型)、股份制经营、金融科技股份综合型等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模式的发展。揭示了土地流转对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增强资源配置和农业经济与社保体系建设的作用等土地流转的一般规律,分析了影响土地流转的若干因素及其运行机制与发展趋势。第三,首次系统剖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土地制度改革与土地流转的成效与问题,剖析了不同土地流转模式的特点、功能与可持续能力。系统分析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12年十八大和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演变、土地流转对我国农业经济和农民收入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并阐述了土地非粮化利用、市场中介和土地银行匮乏、土地利用监督机制缺失、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业补贴与土地经营权分离、农田基础设施落后、规模化社会化服务欠缺、农民技能素质低等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分析了转包、出租、转让、抵押、互换、入股、信托等土地流转方式的优缺点及其对土地流转的作用,探讨和研究了种粮大户、能人经营、集体经营、家庭农场、协会经营、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社、股份制经营和公司+合作社+股份制+科技+金融+互联网综合型等9种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模式的基本情况、特点、作用及前景,通过其缺点与长处、功能与作用、适应区域与范围、生命力与可持续能力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种粮大户生命力与可持续能力较弱,更适宜近期的土地流转;集体经营、能人经营、协会经营型、企业带动型生命力可持续能力处于中等水平,更适宜中、近期的土地流转;而家庭经营、专业合作社、股份制和公司+合作社+股份制+科技+金融+互联网综合型具有较高的生命力可持续能力,适宜中、远期的土地流转。第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了我国土地流转的检验标准、基本原则和目标模式。通过借鉴美国、法国、日本、以色列等农业发达国家土地流转经营的成果经验,确定了我国土地流转是否有利于农业现代化与规模经营、是否有利于农民增收、是否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资源安全、是否有利于推动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动等4项检验标准和坚持农民自愿、保障农民权益、坚持因地制宜、坚持土地农用、兼顾公平和效率、坚持适度推进等6项基本原则。研究提出了我国土地流转的近期、中期、远期和未来土地流转的总目标和目标模式,其中未来总目标模式为大规模、超大规模的公司+合作社+股份制+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科技股份综合型模式,甚至跨国现代农业集团经营模式,大规模或超大规模的股份制家庭经营模式、股份制专业合作社及其一体化模式将会占据一定的份额;总目标为职业农民约占总人口的10%,农村土地全面流转、规模经营面积5000-20000亩/个以上,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品牌化智能规模农业占全国农业生产总量的80%,农业gdp比重下降到5%,人均粮食产量500kg以上,有机绿色食品保证率100%,粮食净出口量占5%以上,智能化生产覆盖率和资源利用效率达80%以上、农民收入翻两番达到9万元。近期土地流转呈现多元化模式并存,家庭农场、专业化合作社、能人经营、企业带动型等模式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其次为种粮大户、集体经营、协会经营型等模式,大规模的股份制经营、金融科技股份综合型经营模式则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目标为农村土地流转达到40%50%、规模经营面积平均500-1000亩/个以上,市场化水平达40%以上、信息化覆盖率50%以上、有机绿色食品保证率30%以上、资源利用效率提高30%以上、农民经济收入增加50%左右。中期目标模式为日益发展成熟的家庭经营模式、股份制经营模式、专业合作社及其一体化模式、企业带动型模式、集体经营模式等中等规模以上的土地流转模式占绝对优势,大规模的家庭农场、股份制专业合作社及其一体化模式、股份制经营模式、金融科技股份综合型模式得以发展,所占的份额将逐步扩大,现代化农业跨国公司将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兴起和发展;发展目标为农村土地流转流转率达到65%以上。通过股份制或市场的有偿转让等将土地集中连片,规模经营规模平均2000-10000亩/个,市场化水平达到70%以上,信息化覆盖率80%,智能化覆盖率30%以上,形成以知识创造为中心的技术生产体系,实现科技化农业生产,使有机绿色食品保证率50%左右、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到60%以上,农民经济收入翻一番,形成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远期目标模式为中等规模的家庭农场、企业带动型模式、集体经营模式、专业合作社、股份制经营等土地流转模式将升级换代,大规模的股份制家庭农场、股份制专业合作社及其一体化模式、金融科技股份综合型模式所占的份额将首次超过中等规模以下土地流转模式的总和,出口创汇农业遍地开花,现代化农业跨国集团日趋成熟;发展目标为全面实现农村土地的自由流转,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地总面积的85%以上,市场化水平达到90%以上,规模经营规模平均20005000亩/个,农业生产全面实现生态化、智能化的特色现代化农业,有机绿色食品保证率75%以上,信息化覆盖率100%,智能化农业60%以上,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到65%以上,人均粮食产量480kg以上,农民经济收入增加150%以上,形成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良性生态循环的高效农业生产体系及现代化农业跨国集团群体。最后,提出了实现我国土地流转目标模式的路径和对策建议。针对我国土地流转的问题与目标模式,研究提出了深化改革、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城市反哺乡村、工业支援农业、发展规模经济与智慧农业等实现我国未来土地流转目标模式的路径,以及强化农民技能教育、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资本化运作、完善城乡一体化土地产权流转市场与流转银行、拓展经营权实施保险制度、科教服务引领产业品牌化与标准化、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城镇化建设、创新土地流转法律诚信机制和推进“一带一路”跨国现代农业发展等11条实现我国未来土地流转目标模式的对策建议,为推进我国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促进和激发我国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与壮大。

杨璐,何光喜,李强[2](2014)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调查分析》文中提出通过对第二次全国科技工作者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结构呈现出年龄高、教育水平低、职称低的"一高两低"特点,发展能力和潜力堪忧。提出了国家人才政策应加强挖掘国内基层的科技人才红利,加速推动我国农业类院校领衔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改革人事制度,将更多的高级职称资源投向农村技术服务一线。

李佳峰[3](2012)在《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二五”期间,科技创新己成为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经济、农民收入提高的关键因素,其在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目前黑龙江省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摆正当前利益与长期利益,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农业科技成果无法普及化的问题,实现高产稳产,从而达到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因此,完善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十分必要。论文创新性地提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由制度体系、结构体系、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构成,并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理论,采取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文献检索和实地调研数据,围绕上述四个体系分析了国内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成功经验和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如制度不完善、管理体制存在弊病、资金投入不足、人力资源匮乏、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市场化进程缓慢等,进而提出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王萍[4](2012)在《我国县乡两级农业推广体系现状及创新研究》文中提出农业技术推广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针对我国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政府对农技推广的支持,深化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改革,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形成社会化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以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张开云,张兴杰,张沁洁[5](2012)在《优化农业科技服务供给体系的策略分析——以广东农村284户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已经到了必须借助农业技术有效扩散和农技服务供给体系创新的杠杆才能实现新飞跃的重要阶段。然而,由于农村科技服务供给主体单一,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经费短缺,综合技术服务能力弱,导致农户运用农业科技进行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作用效应也不理想。因此,必须通过建构"差异性服务"策略、多元化策略、系统供给策略和资源配置优先策略的系统制度安排,改变农业科技服务的"缺位和种类单一"格局,完善农技服务供给体系,为农户提供可持续、多样化的农业科技服务,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

侯雪林[6](2010)在《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城乡数字鸿沟的形成,从而阻碍了农村地区的发展。农村信息化作为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重要手段,建设农村信息化对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有重要意义。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农村信息化专门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农民对农村信息化参与度不高,主管机构在高层次上存在缺乏统一规划和整体思考,相关政府部门角色定位不明确等。针对目前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考虑农村社区在发达地区广泛形成并不断发展的现状,本文从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的视角,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地区农村发展以及信息化建设情况的调研,分析发达地区农村社区的类型及其建设需求,借鉴发达国家乡村信息化建设经验,分别研究并提出了我国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技术、组织和运行模式,成为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技术导则。首先,本文以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的典型农村社区为样本,调研农村社区发展以及信息化建设现状,提出农村信息化体系框架,分析这些农村社区的共性与差异,归纳总结出发达地区农村社区的类别与特征,并据此调查了不同类型农村社区对社区管理信息化、公共服务信息化、社会生活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其次,通过对美、法、德、日、韩五个发达国家乡村信息化体系建设逐一进行历史追踪和现状分析,总结出各国的成功经验,以供我国发达地区在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中参考借鉴。再次,依次探讨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涉及到的基础网络平台、用户终端、信息资源建设,并对其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包括组网技术、接入技术、数据库建设与软件开发技术、标准化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第四,研究农村信息化各子系统对应的内部组织要素——社区服务中心、教育机构、图书馆和文化站、合作组织、企业在农村信息化中发挥的作用,探讨农村信息化的组织结构,同时明确了社区外部对应机构特别是各子系统对应的政府主管部门所应发挥的角色和职责。最后,本文以农村信息化体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资金、人才、制度三个方面研究了农村信息化的运行,找出中间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从而提出一种用得起、用得长、都会用的运行模式。

马启峰,安成立,杜军志,张宝剑,李建武,郭智勇[7](2010)在《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建设农村科技示范户网络体系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索新阶段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国家项目"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探索"的实践,以农村推广网络建设方式,以科技示范户为推广主体,形成推广网络,对示范户的概念进行了定义,并就示范户的准入标准以及运行机制进行了阐述。在实践中细化了农民技术推广网络策略在中国现阶段的运用,并对其推广效果进行了调查。

梁伟军[8](2010)在《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现代信息技术革命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打破了工业经济时代三大产业之间界限清晰、分立发展的产业格局,国际产业出现了融合化发展趋势,产业界限日趋模糊。不仅出现了信息通信业的相互融合,而且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农业、工业)的渗透融合以及传统三大产业之间的延伸融合日趋突出。农业发展呈现出高新技术对农业的渗透融合、以及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趋势,信息农业、生物农业、旅游农业等农业新形态在西方农业发达国家、以及中国等农业发展中国家日益兴起。研究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对于丰富和发展农业发展理论,指导现代农业发展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坚持描述性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采用PEST分析、案例分析、赫芬达尔指数分析、问卷调查分析和SPSS软件统计分析法,论证了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分析了中国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宏观环境,揭示了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机制,建立了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度测评体系,并结合对中国农业与生物产业融合度实证测算,推断了中国农业与相关产业整体融合度、归纳了主要原因,分析了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经济绩效,并提出了引导中国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性。信息技术革命改变了传统产业之间的纵向产业关联关系,逐步形成了横向产业关联关系,世界产业结构呈现出产业融合化发展趋势,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必然;现代农业具有粮食安全、生态保护、社会稳定、文化教育等多重功能,农业多功能的发挥,需要在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中拓展;农业可持续发展客观需要整合产业体系功能,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是基本路径;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农业信息化必然促成农业与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融合发展。2.中国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宏观环境。政治环境上,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融合体制,新农村建设政策指明了融合方向,“三农”投入的稳定增长奠定了融合发展的物质条件。经济环境上,城乡居民农业物质产品消费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和农业精神文化产品消费需求的日趋上升,为融合型农业产品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社会环境上,“两型”社会建设,需要发展“两型”农业,“两型”农业建设为跳出传统农业发展思路,通过产业融合,整合产业功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农业效益和产业竞争力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技术环境上,以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业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农业技术进步及其应用,为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3.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经济逻辑在于追求交易成本的节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客观需要降低资产专用性,新技术对农业的扩散渗透促成了农业与相关产业的技术融合,进而导致了基于节约交易成本的经济组织和制度创新。农业产业化、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是相互联系,但又有区别的两种农业发展模式。从农业产业链来看,农业产业化构筑起了完整的纵向农业产业链,使农业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完整产业,农业产业链由产中向产前、产后环节纵向延伸是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增加值的基本逻辑;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拓宽了农业发展的产业空间,形成了横向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链横向拓宽是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提高农业增加值的根本动力。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并未形成新的农业业态,不属于产业融合。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可划分为高新技术对农业的渗透型融合、农业内部子产业之间的整合型融合、农业与服务业之间的交叉融合、综合型融合等四大类型。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不仅提高了农业产量,改善了产品品质,降低了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并且拓展了农业功能与产业发展空间,形成了涵盖生物农业、信息农业、太空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工厂化农业等在内的多功能、广空间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4.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度测评。采用赫芬达尔指数法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趋势最为明显的是生物技术向农业领域的渗透融合,目前仍旧处于低度的初级融合阶段。由此推断,农业与二、三产业,与信息产业,农业内部种植、养殖、畜牧业的融合也只是刚刚起步。据此综合判断,目前中国农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在整体上处于低度、初级融合阶段。究其原因,农业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农业科技进步缓慢、农业经营主体发育不良、涉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是主要制约因素。5.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经济绩效。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具有综合性经济效应。宏观上主要包括推动经济增长、优化资源配置、增进社会福利、提升产业竞争能力,微观上主要包括改变单一农业结构、促使农民收入增长、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基于旅游农业发展的问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具有显着的优化农业结构、促使农民增收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效应,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6.促进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客观需要深化农业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业科技体系建设、促进农业经营主体发育、完善促进产业融合的公共服务体系,为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农业管理体制改革上,推进农业大部制改革、实行农业一体化管理,拓宽农业管理的范围、实行宽领域管理,赋予农业管理部门有效的管理权力和手段,提供良好的管理体制支持。农业科技体系建设上,调整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支持融合性农业科技开发、提高技术进步成效和创新技术推广,提供有力的技术环境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发育上,促进涉农企业的企业能力提高、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提升融合主体素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构建融合型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加强促进产业融合的标准规范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钟春华[9](2008)在《发展农村科技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文中提出面对国内外新形势,我国农业发展急需找到新突破口。只有重视农村经济,才能发展农村科技。加强农村科技进步,应改变观念,创新制度。根据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要求,设计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科技发展策略,加强政府对农业科技服务;调整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科技化、信息化、工业化、企业化、高效化。

刘永顺[10](2008)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研究》文中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技术推广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是联系科研、教育及生产的纽带,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手段,是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有不少研究者创新出一些适合本地特点的推广模式,如专家大院模式、农业科技合作社推广模式等,但从整体上我国缺乏统一的理论指导,各地呈现出比较混乱的局面。因此许多研究者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一难题上。通过对国内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进行系统的研究,创新出适合本地情况的推广模式,从而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为政府调控农业和农村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本研究通过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进行系统的研究,取得以下结果:1、采用国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比较分析的方法,得出了对我国可借鉴的七点建议:政府兴办农业推广,以“人”为本,科研、推广、教育三者结合,重视农民的需求,高素质的推广人员,培养集团化推广对象,农业推广领域向综合性、全方位发展。2、通过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现状的综合分析,概括出我国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出现的六大主要问题:传统观念严重,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研究和应用推广相脱节,农业技术推广力量弱,人员素质低,体系不健全,推广模式单调,承担着非农业技术推广的任务。3、对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分析,归纳出创新的原则,指出模式创新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同时归纳、总结、分析了我国目前具有的五大推广创新体系。4、依据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专门对两种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社会性别敏感的参与式模式和连锁辐射式模式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应用前景做了综合评价。

二、农业新特点与农村科技战略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业新特点与农村科技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土地流转问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土地流转的概念
        二、国内土地流转问题研究概况
        三、国外的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思路与写作框架图
        三、研究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与未来研究方向
第一章 指导本文研究的相关理论及运用
    第一节 马克思的土地产权理论
        一、马克思的土地产权理论的基本概括
        二、该理论与本论文相关联的核心内容
        三、该理论对本论文的指导作用
    第二节 邓小平关于农村改革的理论
        一、邓小平关于农村改革的论述
        二、该理论与本论文相关联的核心内容
        三、该理论对本论文的指导作用
    第三节 习近平关于农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重要论述
        一、习近平关于农村土地流转及经营权的重要论述
        二、该理论与本论文相关联的核心内容
        三、该理论对本论文的指导作用
    第四节 西方的土地产权基本理论
        一、西方土地产权理论的基本概括
        二、该理论与本论文相关联的核心内容
        三、该理论对本论文的指导作用
    第五节 农业经济学理论
        一、农业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概括
        二、该理论与本论文相关联的核心内容
        三、该理论对本论文的指导作用
    第六节 发展经济学理论
        一、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概括
        二、该理论与本论文相关联的核心内容
        三、该理论对本论文的指导作用
第二章 土地流转的一般规律研究
    第一节 土地流转的社会经济基础
        一、城市化发展与土地流转
        二、市场化发展与土地流转
        三、农业现代化和二、三产业发展与土地流转
        四、法律诚信规范化与土地流转
        五、社会保障功能的完善与土地流转
    第二节 土地流转的一般规律性要求
        一、土地流转的原因
        二、土地流转的前提
        三、土地流转的方式、模式与动力
        四、土地流转的作用
    第三节 土地流转因素运行机理与发展趋势
        一、影响土地流转的若干因素
        二、土地流转的运行机理分析
        三、土地流转的发展趋势分析
第三章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研究
    第一节 目前中国土地流转的基本概况
        一、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2012 年十八大前
        二、2012 年十八大——2017 年
    第二节 土地流转的方式与模式
        一、土地流转采取的主要方式
        二、土地流转经营模式、特点、作用及前景分析
        三、不同土地流转经营模式的比较研究
第四章 国外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第一节 美国土地流转的问题
        一、美国土地流转的简况
        二、美国土地流转的成功经验
        三、美国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美国农业土地流转模式对我国的借鉴
    第二节 以色列土地流转的问题
        一、以色列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
        二、以色列土地流转的成功经验
        三、以色列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对我国土地流转的借鉴
    第三节 日本土地流转的问题
        一、日本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
        二、日本土地流转的成功经验
        三、日本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对我国土地流转的借鉴
    第四节 法国土地流转的问题
        一、法国土地流转的简况
        二、法国土地流转的成功经验
        三、法国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对我国土地流转的借鉴
第五章 我国土地流转的未来目标模式
    第一节 土地流转成功与否的检验标准
        一、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经营
        二、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三、有利于推动土地经营使用权合理流动
        四、有利于粮食安全和资源安全的保障
    第二节 土地流转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
        二、保障农民权益的原则
        三、坚持土地农用的原则
        四、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
        五、因地制宜的原则
        六、坚持适度推进的原则
    第三节 未来土地流转的目标模式
        一、土地流转的未来总目标(2050 年市场经济高度发达阶段的基本内容)
        二、近期土地流转目标模式(2020 年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的基本内容)
        三、中期土地流转目标模式(2030 年市场经济水平较高发展阶段的基本内容)
        四、远期土地流转目标模式(2040 年市场经济水平发达阶段的基本内容)
第六章 实现未来土地流转目标模式的路径和对策建议
    第一节 实现未来土地流转目标模式的路径
        一、深化改革,优化土地制度,推进土地规范化流转
        二、城市反哺农村,实现城乡土地一体化流转
        三、工业支援农业,推进土地规模化流转
        四、发展适度规模经济,推进土地集中连片和规模流转
        五、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推进土地专业化流转
        六、发展智慧农业,提升土地科学流转
    第二节 实现未来土地流转目标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农村劳动力的专业化,鼓励农业出种田能人、农机大工匠
        二、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
        三、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吸纳转移农民
        四、鼓励农民财产权资本化、承包权资本化、经营权多元化
        五、建立完善的城乡一体化产权流转市场和流转银行,提供足量支持
        六、拓展经营权,服务经营主体,实施保险制度,确保经营收益率
        七、为经营者提供科教支持,综合支持引领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八、建立农村社保体系,解除农民后顾之忧
        九、加快城市化和小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民市民化
        十、制定土地流转法律,保护承包权,给农民吃定心丸
        十一、推进“一带一路”农业建设,树立中国品牌农业,积极参与跨国现代农业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现状分析
    1.1 年龄结构不合理,择业灵活性较低
        1.1.1 年龄层次高于科技工作者总体
        1.1.2 平均从业年限高于科技工作者总体
    1.2 受教育水平较低、学科知识单一,知识更新压力大
        1.2.1 学历水平偏低
        1.2.2 专业背景单一
        1.2.3 知识更新压力大
    1.3 政策歧视导致的低职称现象普遍
2 对策建议
    2.1 国家人才政策导向要加强挖掘国内基层的科技人才红利
    2.2 通过改革解决现有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存在的各种问题
    2.3加速推动农业类院校领衔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2.4 改革人事制度,将更多高级职称资源投向农村技术服务一线

(3)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
    2.1 农业科技推广
    2.2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2.2.1 制度体系
        2.2.2 结构体系
        2.2.3 技术体系
        2.2.4 管理体系
第3章 国内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概况及启示
    3.1 国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概况
        3.1.1 美国
        3.1.2 阿根廷
        3.1.3 日本
    3.2 鲁陕两省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概况
        3.2.1 山东省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3.2.2 陕西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3.3 国内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对黑龙江省的启示
第4章 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4.1 黑龙江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4.1.1 制度体系现状
        4.1.2 结构体系现状
        4.1.3 技术体系现状
        4.1.4 管理体系现状
    4.2 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存在问题分析
        4.2.1 管理体制、制度上存在弊病
        4.2.2 市场化进程缓慢
        4.2.3 资金投入不足
        4.2.4 人力资源匮乏
第5章 完善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对策
    5.1 农业科技推广制度体系的完善
        5.1.1 健全法制提供制度保障
        5.1.2 建立健全机制
        5.1.3 加强政策支持,创造良好外部运行环境
    5.2 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结构体系
        5.2.1 简化机构设置,缩短农业科技推广流程
        5.2.2 促进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5.3 农业科技推广管理体系的完善
        5.3.1 资金管理
        5.3.2 提高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素质
        5.3.3 开展农民培训活动
    5.4 农业科技推广技术体系的完善
        5.4.1 加强农业科技工作
        5.4.2 改革农业科研立项和评估体系
        5.4.3 改进农业科技推广技术,及时满足农民技术需求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我国县乡两级农业推广体系现状及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县乡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
    1.1 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 制约着推广力
    1.2 我国农民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
    1.3 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从推广项目选择机
    1.4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积极性不高, 影响农技
    1.5 农民居住地分散, 组织化程度低, 村委
2. 我国县乡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的基本思路、措施、原则
3. 我国县乡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与改革措施
    3.1 要强化组织领导机制, 各有关方面要分
        3.1.1 创新农技推广体系。农技推广体系是
        3.1.2 大力动员农民、企业等社会各界参与
        3.1.3 紧密结合技术推广和提高农民组织化
    3.2 要完善投入支持机制, 坚持把农业科技
        3.2.1 强化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 适当地加
        3.2.2 强化农业教育工作以及农民技术培训
    3.3 要完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快

(5)优化农业科技服务供给体系的策略分析——以广东农村284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农户获得农业科技服务供给的现状
    1.农村科技服务供给主体单一, 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经费短缺, 综合技术服务能力弱
    2.农户运用农业科技进行生产的积极性相对不高
    3.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作用效应有待提升
三、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供给体系的策略
    1.“差异性服务”策略:
    2.多元化策略:
    3.系统供给策略:
    4.资源配置优先策略:

(6)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发展与研究现状
        1.3.1 国外发展与研究现状
        1.3.2 国内发展与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农村信息化
        1.5.1 农村信息化的概念与辩析
        1.5.2 农村信息化的意义
        1.5.3 农村信息化体系
    1.6 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的现状与需求调查
    2.1 数据调查
        2.1.1 数据调查方法
        2.1.2 居民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2.2 发达地区农村发展现状
        2.2.1 地理情况
        2.2.2 人口情况
        2.2.3 经济情况
    2.3 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现状
        2.3.1 信息化基础设施
        2.3.2 信息化人才
        2.3.3 信息资源
    2.4 发达地区的农村社区建设
        2.4.1 社区与社区信息化
        2.4.2 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异同
        2.4.3 发达地区农村社区的类型与特点
    2.5 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的需求分析
        2.5.1 农村社区管理对信息化的需求
        2.5.2 农村公共服务对信息化的需求
        2.5.3 农村社会生活对信息化的需求
第三章 发达国家乡村信息化体系的现状
    3.1 美国的乡村信息化
        3.1.1 乡村社区管理信息化
        3.1.2 乡村公共服务信息化
        3.1.3 乡村社会生活信息化
    3.2 法德的乡村信息化
        3.2.1 德国的乡村信息化
        3.2.2 法国的乡村信息化
    3.3 日韩的乡村信息化
        3.3.1 日本的乡村信息化
        3.3.2 韩国的乡村信息化
    3.4 发达国家乡村信息化建设的特点与经验
第四章 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技术模式
    4.1 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体系的基础网络平台
        4.1.1 城市社区的信息化基础网络平台
        4.1.2 农村社区的语音通信网
        4.1.3 农村社区的有线电视网
        4.1.4 农村社区的计算机网络
        4.1.5 农村信息化体系网络平台的分析与总结
    4.2 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体系的用户终端
        4.2.1 城市社区的用户终端
        4.2.2 农村社区的用户终端
        4.2.3 农村社区用户终端的选择与实施
    4.3 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
        4.3.1 农村社区信息化资源的类别与特点
        4.3.2 农村社区管理信息资源的建设
        4.3.3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信息资源的建设
        4.3.4 农村社区社会生活信息资源的建设
    4.4 发达地区农村社区信息化体系建设中的关键技术
        4.4.1 组网技术
        4.4.2 接入技术
        4.4.3 数据库建设与软件开发技术
        4.4.4 标准化问题
第五章 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的组织模式
    5.1 农村信息化体系的组织要素
        5.1.1 农村社区服务中心
        5.1.2 农村社区教育机构
        5.1.3 农村社区图书馆与文化站
        5.1.4 农村社区中的企业
        5.1.5 农村社区中的合作组织
        5.1.6 社区居民
    5.2 农村信息化体系的组织结构
        5.2.1 农村信息化组织要素间的信息流
        5.2.2 农村信息化体系的功能结构
        5.2.3 农村信息化体系的层次结构
    5.3 外部机构在农村信息化体系中的角色与职能
        5.3.1 政府在农村信息化体系中的角色与职能
        5.3.2 电信企业在农村信息化体系中的角色与职能
        5.3.3 科技服务机构在农村信息化体系中的角色与职能
        5.3.4 涉农企业在农村信息化体系中的角色与职能
第六章 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的运行模式
    6.1 前期投入资金保证
        6.1.1 投入机制
        6.1.2 农村基础网络平台的投入机制
        6.1.3 农村信息化的投入机制
    6.2 运行资金保证
        6.2.1 农村信息化体系运行费用的构成
        6.2.2 农村信息化体系运行费用的来源
    6.3 人员保证
        6.3.1 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6.3.2 农村社区居民信息素养的培训
    6.4 制度保证
        6.4.1 政策支持
        6.4.2 乡规村约建设
        6.4.3 激励与创新机制的建立
第七章 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7.1 技术方面
        7.1.1 加强农村信息资源建设
        7.1.2 加强农村信息化体系关键技术的研发
    7.2 组织方面
    7.3 运行方面
        7.3.1 完善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投入机制
        7.3.2 加强农村信息化人才建设
        7.3.3 加强农村信息化制度建设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所做的主要工作
    8.2 本文的创新之处
    8.3 不足之处
    8.4 进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农村信息化村民调查问卷
    附录2:农村信息化社区干部调查问卷
致谢

(8)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 产业融合的一般理论研究
        1.2.2 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1.3 本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性分析
    2.1 产业融合化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共同趋势
        2.1.1 新技术革命导致产业关联关系改变
        2.1.2 世界产业结构融合化的演进趋向
    2.2 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多功能化的客观需要
        2.2.1 现代农业是多功能农业
        2.2.2 农业发挥多功能需要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2.3 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2.3.1 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2.3.2 产业融合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
    2.4 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信息化的必然结果
    2.5 本章小结
3 中国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环境的PEST分析
    3.1 政治环境
        3.1.1 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融合发展的体制
        3.1.2 新农村建设政策指明了融合发展的方向
        3.1.3 "三农"投入稳定增长奠定了融合发展的物质条件
    3.2 经济环境
    3.3 社会环境
    3.4 技术环境
        3.4.1 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3.4.2 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3.5 本章小结
4 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研究
    4.1 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经济逻辑
        4.1.1 理论方法选择:交易成本理论
        4.1.2 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是基于交易成本的节约
    4.2 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与农业产业化之比较
    4.3 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式
        4.3.1 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的四大类型划分
        4.3.2 高新技术渗透型融合
        4.3.3 整合型融合
        4.3.4 交叉型融合
        4.3.5 综合型融合
    4.4 本章小结
5 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度测评研究
    5.1 融合度测评体系
        5.1.1 测评方法
        5.1.2 测评步骤
    5.2 融合度测评体系应用举例——中国农业与生物产业融合度测评
        5.2.1 样本企业选择与数据来源
        5.2.2 样本企业数据整理
        5.2.3 样本企业的授予专利结构分布
        5.2.4 样本企业的授予专利HI值计算
        5.2.5 融合度综合评价
        5.2.6 样本企业技术低度融合的原因分析
    5.3 中国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度整体评价
        5.3.1 农业与相关产业处于低度融合阶段
        5.3.2 农业与相关产业处于低度融合阶段的主要原因
    5.4 本章小结
6 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经济绩效分析
    6.1 宏观经济效应
        6.1.1 推动经济增长
        6.1.2 优化资源配置
        6.1.3 增进社会福利
        6.1.4 提升产业竞争力
    6.2 微观经济效应
        6.2.1 改变单一农业结构
        6.2.2 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6.2.3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6.3 微观经济效应实证研究——基于旅游农业发展的问卷调查
        6.3.1 调查样本分析
        6.3.2 旅游农业发展特征
        6.3.3 旅游农业发展对农业结构的影响
        6.3.4 旅游农业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6.3.5 旅游农业发展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6.3.6 农户对旅游农业发展的总体评价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引导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7.2.1 深化农业管理体制改革
        7.2.2 推进农业科技体系建设
        7.2.3 促进农业经营主体发育
        7.2.4 完善相关公共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1 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标准(CSRC行业分类)
附录2 知识产权分类(IPC分类)
附录3 旅游农业发展的农户调查问卷
附录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相关研究成果
致谢

(9)发展农村科技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
二、发展农业科技的对策及重点
    (一) 发展农业科技的对策
    (二) 发展农业科技的重点
三、当前发展农业科技的思路与措施
    (一) 总体思路
    (二) 主要措施
四、我国目前发展农业科技的战略目标

(10)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1 目的
        1.2.2 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本文的研究思路
        1.4.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国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比较分析
    2.1 国外农业技术推广的历史回顾
    2.2 国外典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2.2.1 美国三位一体合作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2.2.2 德国综合咨询式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2.2.3 澳大利亚的分级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2.2.4 加拿大的经济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2.2.5 日本农业公务员与农协并行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2.2.6 新西兰的咨询服务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2.2.7 以色列的咨询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2.2.8 泰国的培训与访问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2.3 国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2.3.1 政府兴办农业推广是当今世界的主要模式
        2.3.2 以“人”为本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理念
        2.3.3 科研、推广、教育三者结合是农业推广的主要形式
        2.3.4 农民的需求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可靠依据
        2.3.5 高素质的推广人员是农业技术推广的根本保障
        2.3.6 培养集团化推广对象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
        2.3.7 农业推广领域向综合性、全方位发展是发展的方向
第三章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分析
    3.1 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
    3.2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历史回顾
    3.3 有关农业技术推广的法律法规
    3.4 目前我国几种主要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3.4.1 官产学合作模式
        3.4.2 项目带动型推广模式
        3.4.3 科技示范工程及示范园地模式
    3.5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3.5.1 重科研、轻推广的传统观念严重
        3.5.2 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3.5.3 研究和应用推广相脱节
        3.5.4 农业技术推广力量弱,人员素质低
        3.5.5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推广模式单调
        3.5.6 承担着非农业技术推广的任务
第四章 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创新分析
    4.1 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4.2 模式创新的原则
        4.2.1 以民为本的原则
        4.2.2 市场主导原则
        4.2.3 效果主导原则
        4.2.4 因地制宜原则
        4.2.5 主体多元化原则
        4.2.6 职能细划原则
    4.3 模式创新应考虑的几个因素
    4.4 农业技术推广具有创新性的几个模式
        4.4.1 基地主导型推广模式
        4.4.2 培训主导型推广模式
        4.4.3 培育农协型推广模式
        4.4.4 农民参与型推广模式
        4.4.5 复合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第五章 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构建
    5.1 社会性别敏感的参与式农业科技传播模式
        5.1.1 什么是社会性别敏感Gender?
        5.1.2 什么是参与式农业技术传播
        5.1.3 什么是社会性别敏感的农业技术传播
        5.1.4 社会性别敏感的参与式农业技术传播模式与效果
    5.2 连锁辐射农业推广模式方法研究
        5.2.1 连锁辐射农业推广的程序、概念、模式及方法步骤的创立
        5.2.2 连锁辐射农业推广模式方法示范应用的综合评价
第六章 结论和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农业新特点与农村科技战略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D]. 朱玉龙.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7(10)
  • [2]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调查分析[J]. 杨璐,何光喜,李强. 软科学, 2014(06)
  • [3]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研究[D]. 李佳峰. 吉林大学, 2012(03)
  • [4]我国县乡两级农业推广体系现状及创新研究[J]. 王萍. 中国农业信息, 2012(15)
  • [5]优化农业科技服务供给体系的策略分析——以广东农村284户为例[J]. 张开云,张兴杰,张沁洁. 贵州社会科学, 2012(03)
  • [6]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模式研究[D]. 侯雪林.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7]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建设农村科技示范户网络体系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探索与实践[J]. 马启峰,安成立,杜军志,张宝剑,李建武,郭智勇.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0(13)
  • [8]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梁伟军.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6)
  • [9]发展农村科技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J]. 钟春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 [10]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研究[D]. 刘永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S2)

标签:;  ;  ;  ;  ;  

农业新特点与农村科技战略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