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D/A 生成汽车电气测试的扫频振动信号

用 D/A 生成汽车电气测试的扫频振动信号

一、用D/A产生汽车电器试验扫频振动信号(论文文献综述)

杨森[1](2021)在《舰船用继电器的振动与冲击响应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张劲峰[2](2021)在《“弓”字形压电耦合单元吸能减振性能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无线传感技术的发展,为小功率电器提供电能成为非常重要且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传统的电池是目前应用最多的一种选择,但是在很多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更换电池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能,因此人们迫切的希望直接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取能量来满足小功率电器的用电需求。振动能作为一种自然界广泛存在且尚未被充分利用的能源,引起了广大自供能课题研究者的极大兴趣。目前,对于振动能的收集主要是采用电磁转换、静电转换和压电转换三种方式,其中压电转换的能量转换密度比其他两种的高出三倍有余,因此受到了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目前所设计的大部分等截面和变截面的压电耦合悬臂梁结构采集器,因为在振动过程中其表面应变不均匀从而造成无法充分发挥压电陶瓷的正压电效应,而输出的电力十分微弱。于是,本文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能够使压电片均匀变形的“弓”字形压电耦合单元去进行振动能量收集。通过实施了一系列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试验,我们对一些影响“弓”字形压电耦合单元能量收集的因素,如压电耦合段的长度、力臂的长度、质量块的位置和重量、激励频率和负载电阻进行了探究。实验结果表明,“弓”字形压电耦合单元具有很高的能量收集效率,这说明在振动过程中压电耦合段的应变是均匀的。以一个尺寸为40 mm×10 mm×0.5 mm的压电片为例,当“弓”字形压电耦合单元在受到受迫振动和自由振动激励时,其输出功率密度分别可以达到0.1 m W/mm3和0.281 m W/mm3。为了进一步拓宽所提出的“弓”字形压电耦合单元的用途,本文将振动控制与能量收集相结合,基于“弓”字形压电耦合单元提出了一种获能减振器。根据所建立的“弓”字形压电耦合单元获能减振器与主振动系统联合形成的整体振动控制方程,我们通过MATLAB平台对一些影响减振器效果的因素,如减振器与主振动系统的质量比和频率比、减振器的阻尼比、减振器尺寸和力臂长度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规律。这为实现减振器在运用过程中完成对特定目标的振动控制,提供了“弓”字形压电耦合单元选取与安装位置方面的指导。此外,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测试结果,我们得出该减振器的振动控制效果除了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弓”字形压电耦合单元和安装位置进行优化外,还可以通过调节接入电路的负载电阻将振动控制效果进一步提升。这项研究提出的“弓”字形压电耦合单元不仅为振动能量收集引入了一种高效实用的单元,而且基于该单元所提出的获能减振器为振动控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刘佳鸣[3](2021)在《基于硬质涂层的航空液压管路振动特性及振动控制的研究》文中认为航空液压管路系统作为连接柱塞式液压泵及作动器的重要系统,是实现飞机舵面操作和起落架收放等功能的重要机电系统。随着航空工业的迅猛发展,我国航空工业中多种型号飞机由于轻量化和液压系统工作压力提高等原因,液压管路系统常发生由于振动过大导致的损伤破坏,对于飞机安全性和可靠性造成极大影响,航空液压管路系统的振动问题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工程问题。航空液压管路系统的振动激励十分复杂,其中由于航空发动机双转子不平衡简谐振动激励会导致较大的受迫振动,目前对于航空液压管路系统振动控制的研究还尚未完善,硬质涂层作为新兴阻尼材料应用于航空液压管路系统的研究也尚未成熟。因此针对航空液压管路系统开展硬质涂层振动控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与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中对于航空液压管路振动响应问题开展了模型创建、有限元分析以及试验研究。根据硬质涂层的减振性能,优选了三种不同材料粉末通过Oerlikon Metco9MC型大气等离子喷涂设备在管路基体上进行硬涂层制备。结合飞机实际工作状态,以航空液压管路系统中的直管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硬质涂层航空液压直管复合结构模型;根据航空液压直管的边界条件以及材料、性能参数分别推导了三个动力学分析方程,即基于弹性薄壳理论的静力学平衡微分方程;基于胡克(Hookean)定律、壳层无挤压假设、Kirchhoff-Love假设、Love壳理论的本构方程;根据哈密顿能量原理推导得到了可用于求解硬质涂层航空液压直管长薄壳模型固有特性的特征方程。通过有限元方法对航空液压直管(未涂层)进行模型建立及模态分析;对硬质涂层航空液压直管进行模型创建及模态分析;对涂覆硬质涂层与否航空液压直管的有限元仿真结论进行对比,得出了多参数下航空液压直管固有频率及主振型的变化规律。发现随着硬质涂层厚度的增加,模型固有频率的偏移量逐渐增大,模型主振型位移量逐渐减小;不同涂层材料及不同管路材料对硬质涂层航空液压直管固有频率与主振型位移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陶瓷涂层YSZ(8%Y2O3-Zr O2氧化钇稳定氧化锆)减振效果优于YSZ-PTFE(氧化钇稳定氧化锆-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涂层以及Al-Cu-Fe-Cr准晶涂层,基体材料6061T6铝合金涂覆硬质涂层时的减振效果优于Nitronic40(XM-10)S21900(0Cr21Ni6Mn9N)铬-镍-锰-氮奥氏体不锈钢以及TA18(Ti3Al-2.5V)钛合金。通过试验与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对航空液压直管(未涂层)进行高低压转子定频简谐激励下振动响应及扫频激励下振动响应分析,得到的试验与仿真振动响应幅值间的误差均在20%以内,证明了模型建立的准确性。通过正交试验对硬质涂层航空液压直管进行高低压转子定频简谐激励下振动响应分析,发现涂层厚度、管路材料及硬质涂层材料中,管路材料及硬质涂层厚度对振动响应幅值的影响高于硬质涂层材料的影响;正交试验最优解为涂覆300μm厚度陶瓷涂层YSZ(8%Y2O3-Zr O2氧化钇稳定氧化锆)的6061T6铝合金航空液压直管。确定了硬质涂层可以满足实际工程中振动控制的需求,并为航空液压管路系统的振动分析、振动控制设计提供了参考。

赵冬菁[4](2020)在《包装件性能非破坏性测试方法与性能调控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技术和科学技术的提高,我国的电商业和快递物流业得到飞速发展。包装作为保护产品、便于运输、促进销售的重要技术手段也越发重要。包装离不开包装设计,包装设计离不开包装测试,可以说,包装测试是包装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探索“质量好、成本低、绿色环保”的包装测试新方法逐渐成为趋势。本课题对运输包装件缓冲性能的非破坏性测试与性能调控进行了深入研究,围绕包装材料的非线性特性与等效跌落理论、计算机仿真技术等相关内容展开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研究成果将为包装动力学提供理论基础,为包装测试提供新思路,为包装设计提供依据,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研究包装测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针对包装件性能测试技术研究和仿真技术研究、包装材料的非线性力学特性研究、等效跌落理论研究、振动测试研究进行简要分析,综合国内外包装测试技术的进展和发展趋势,确定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其次,研究基于EPE缓冲材料的非线性数学模型的构建。大量研究表明,目前运输包装所广泛使用的包装材料:塑料材料如EPE材料、EPS材料和纸质材料如瓦楞纸板、蜂窝纸板等都属于非线性材料,其力学特性差异很大。目前的相关研究多将包装材料简化为质量块-弹簧模型,但是该模型无法真实反映包装材料的非线性特性。为此,本课题将提出质量块-非线性弹簧模型,真实反映包装材料特性。然后,研究基于EPE缓冲材料的等效跌落理论的建立。包装测试中常用的两种方法:自由跌落试验和冲击跌落试验,这两种测试方法虽然测试方法和设备不同,但是两者的试验结果在理论上可以等效,这种理论被称为等效跌落理论。首先,研究简单的质量块-非线性弹簧模型的自由跌落试验数据和冲击跌落试验数据,进行等效跌落理论的换算与等效;其次,在此基础上研究质量块-非线性弹簧-阻尼模型的等效跌落理论;然后,通过自由跌落试验和冲击跌落试验来验证等效跌落理论的可行性;最后,通过基于数值-符号算法的MapleSim仿真方法进行等效跌落理论的仿真验证。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运输包装件缓冲性能的非破坏性测试。首先,提出非破坏性包装性能测试方法-混合跌落法-即通过分析安全跌落高度试验数据进而预测目标跌落高度结果的非破坏性测试方法。然后,建立目标跌落高度的MapleSim仿真模型,并结合上述研究提出的非线性力学模型和等效跌落理论计算相关仿真参数。最后,运用MapleSim仿真方法进行混合跌落测试方法的仿真验证。最后,简要分析振动控制理论,并结合MapleSim仿真方法研究分析了振动测试,以期为有效控制振动提供参考。

付松青[5](2019)在《基于功能系统的汽车产品认证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已经连续九年汽车产销量世界第一,汽车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汽车产品认证制度自推行以来,在引导市场行为,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公共利益,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目前汽车产品认证领域,强制性产品认证更多是“准入型”认证,“技术引领”的效应不强;另一方面,从技术来说,当前汽车产品认证的对象除整车产品外,就是对汽车零部件进行独立认证,这种认证方法并未综合考虑汽车整车、系统、零部件的组成链关系,导致了汽车产品认证试验项目过多,加重了企业负担,不利于汽车行业高质量的发展。因此,本文参考了国外先进认证认可模式,提出了一种基于功能系统的汽车产品认证创新模式,通过将功能系统认证与原整车和零部件独立认证有机结合,将一些整车认证项目和零部件认证项目转化为功能系统认证项目,从而提升认证效率,减少和优化认证检验项目,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减轻企业负担。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基于功能系统的汽车产品认证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基于功能系统的概念,提出了认证单元的划分原则。根据功能系统划分原则,将汽车整车划分为了11个单元,并给出了“汽车产品认证功能系统划分清单”。根据“汽车产品认证功能系统划分清单”,选取了商用车制动系统和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2种具有代表性的功能系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相关标准的要求,建立了二者的研究模型,并给出了测试方法和评价指标。根据开发出的认证技术方案,进行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基于功能系统的汽车产品认证技术能按照标准要求科学合理的评价汽车产品性能,在不降低产品认证技术要求的情况下,能帮助企业减少产品认证试验项目,减轻企业负担,具有客观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洪程[6](2019)在《直升机旋翼防/除冰电加热组件高频热载疲劳试验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直升机旋翼桨叶防除冰技术的需求日益迫切,国内外都积极开展了电热防除冰技术的研究工作。总体来说,国内在电热防除冰系统的研究工作针对性较强,主要是为了解决当时飞机型号设计和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但是在实验研究领域非常薄弱,尤其是电加热组件在直升机旋翼高频振动复合热载工况下的疲劳寿命及可靠性、以及相应的测试方法方面缺乏系统研究。本文根据相应需求,设计了一套地面试验系统并对试验方法进行探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设计系统硬件,确定加热及温度控制系统各个硬件模块及振动试验系统的选型,设计符合试验要求的夹具。(2)结合多层传热理论,利用Ansys对电加热组件进行仿真计算,分析电加热模式、生热率、加热时间以及冷却时间对旋翼桨叶传热特性的影响,从而确定加热及温度控制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分析直升机旋翼桨叶实际工况,确定振动试验选用共振法,通过仿真计算确定合理的桨叶工况模拟方案。(3)利用仿真计算所得到的加热及温度控制系统的关键控制参数,对加热及温度控制系统进行本地与远程控制系统软件设计。(4)对电加热组件传热特性的仿真计算进行实验验证,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验证试验系统与夹具的可靠性。(5)探索电加热组件温度与桨叶模拟件表面应变的调节规律,为测试电加热组件的疲劳寿命试验提供帮助。

符新东[7](2018)在《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电子设备振动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电子设备朝着高可靠、高精确和多功能等方向迅猛发展,冲击振动是影响其系统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电子设备结构尺寸或者电气性能的限制,设备自身的抗冲击振动内加固设计可能无法满足设备抗外界恶劣冲击振动环境的需求。设计合理的外加固冲击振动隔离系统是提高电子设备抗冲击振动性能的有效方法。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外加固冲击振动隔离系统,提出了一种采用磁流变阻尼器和钢丝绳减振器的冲击振动主被动复合控制方法,以提高电子设备的抗冲击振动性能。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通过分析比较现有磁流变阻尼器的Bingham模型、非线性双粘性模型、Bouch-Wen模型、多项式模型和Sigmoid模型等各种动力学模型的优缺点,选定了双Sigmoid模型为本文采用的磁流变阻尼器的数学模型。完成了磁流变阻尼器的动力学性能的测试实验,基于实验获取的数据完成了模型的参数辨识工作。建立了磁流变阻尼器的双Sigmoid模型并完成了模型的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此模型能较准确地描述磁流变阻尼器的动态特性。(2)对电子设备被动振动控制系统进行了动力学建模及时域和频域的特性分析,结果表明被动振动控制不能满足各频段内都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基于Matlab/Simulink建立了一种采用磁流变阻尼器和钢丝绳减振器的主被动振动复合控制系统的动力学仿真模型,完成了基于该模型的动力学特性仿真分析工作。仿真结果表明通过调整输入磁流变阻尼器电流的大小可以明显地改善振动控制的效果。(3)基于所建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别设计了采用PID控制和模糊控制的振动主被动复合控制方法,仿真测试了两种方法的隔振性能。仿真结果表明采用的模糊控制的方法比PID控制的效果要更好。(4)设计搭建了一套振动主被动复合控制实验测试平台,完成了测试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测试实验是在自主设计的一种新型的冲击振动隔离平台上完成的。系统主动控制算法基于DSP平台设计实现,采用基于Matlab/Simulink模型的嵌入式代码自动生成的方法。实验测试的结果验证了本文所设计的冲击振动控制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周立明[8](2018)在《轮胎不圆度检测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汽车产业和道路便捷的发展,车速也有大的提高,作为汽车与地面的唯一组成部件,车速的提高对轮胎的性能提出较高的要求标准。轮胎是车辆平安行驶的护卫者,轮胎的不圆度等质量特征影响着车辆的平安全和舒服度。历来是,国内外汽车厂商都有对轮胎的性能提出业内检测准则,影响轮胎质量的特性,反应在检测上为轮胎的不圆度的检测。当汽车高速驱动时,轮胎的任何微小变动特性,都会产生很大的震动,甚至会造成交通事故。因此,轮胎的圆度特性重要的应用实践意义在于对其检测、解算与处理。本文基于课题组自主研发的“轮胎不圆度在线检测系统”中对轮胎匀称程度的检测,以下内容被完成:1.在分析国内外子午胎匀称度检测方法的现状与不足,规划了检测系统机械结构布局和整体方案设计,搭建了硬件系统,以软件设计辅助,最终采集到轮胎数据并处理。2.在采集数据低通滤波处理层面,将基于Blackman窗因变量、频率获取样点法和车比雪芙等距纹络迫近法设计的FIR数字滤波器应用于轮胎不圆度检测系统的数据处理中,对照数据处置后的处理结果,突出呈示基于Blackman窗函数的高频剪切滤波器处理数据的优异性。3.针对轮胎表面的橡胶须和花纹以及异物等的干扰,给出合理的处理方法。4.基于五点三次法对轮胎外形轮廓进行平滑拟合处理,提取到轮廓包络线,拟合出精确的圆度轮廓,对比传统法数据拟合,提高数据处理的精度和速度。5.将误差分离技术应用于匀称度检测系统中,提出对轮胎的匀称度检测量标定,分离出机械检测系统中主轴系的回转偏心误差和轮辋及轮胎安装偏心误差等,对提高检测精准度有很大意义。6.现场完成不圆度检测系统运作调试和对不同型号轮胎的测试实验,并采集数据和处理,得到圆度数据结果,分析数据满足设计要求,验证所设计系统的正确性。

夏江[9](2017)在《三维PoP封装的振动可靠性研究及疲劳寿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便携式和航天军工电子产品快速的发展趋势和复杂的应用环境,使得电子产品的振动可靠性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作为应用最为广泛的三维封装技术之一,PoP(Package on Package)封装在广泛使用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可靠性问题。特别是随着PoP在便携式电子设备上的大量应用,其所受到的振动载荷呈逐渐增加趋势,振动可靠性问题也逐渐增多,现有的PoP振动可靠性研究不足以支撑其面临的日益复杂多变的应用环境。因此,深入研究振动条件下PoP的可靠性机理和PoP振动可靠性优化设计对PoP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三维PoP封装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一系列不同条件下的振动疲劳试验,结合有限元仿真和材料微观界面分析,首次从PoP焊点振动载荷下的疲劳失效特性分析、疲劳寿命预测、疲劳可靠性的结构和工艺优化方面逐步深入地研究了PoP封装的振动可靠性,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论文选择了典型的PoP封装结构,进行了PCB测试板的布线设计,并基于设计的夹具进行了模态试验和振动试验平台的搭建;通过网格划分理论,建立了测试PoP组件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通过模态试验和有限元模态分析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为正确评价PoP封装振动可靠性奠定了基础。采用四点固支方式进行了正弦振动疲劳试验,结合失效分析及有限元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底部封装的可靠性要明显弱于顶部封装,确认底部焊球中靠近PCB中心侧最外排拐角处的焊点为影响可靠性的关键焊点,焊点失效的重要机理之一为底部焊球承载的惯性质量大于顶部焊球,致使振动过程中底部焊球承受了较大的交变拉压应力作用,进而导致了底部焊球的最先失效,而PoP封装的堆叠过程中的多次回流引起的底部焊球IMC层的变厚及PoP特殊堆叠结构必然导致的初始封装翘曲则加速了振动载荷下底部焊球的失效,三者均对PoP封装失效产生了直接影响;失效焊点的裂纹萌生于焊球靠近封装一侧的颈部部位,并在振动作用下沿着焊球基体内及IMC层与焊球基体界面处扩展直至焊球完全断裂失效,断裂裂纹具有混合型的裂纹扩展路径,表明失效模式为既包含脆性断裂也包含韧性断裂的混合型断裂模式。利用有限元仿真分析,结合振动疲劳试验结果和二参数威布尔分布首次建立了PoP焊点的疲劳S-N特性曲线,并通过对比不同封装结构焊点的S-N曲线验证了本文曲线的可信度和正确性。除了PoP振动载荷不同于其他封装外,研究发现PoP焊点S-N曲线不同于其他封装的原因是PoP在组装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初始封装翘曲,而初始封装翘曲会引起了焊接残余应力,导致PoP封装的抗振性要弱于传统二维封装。基于随机振动疲劳试验和有限元仿真分析,在窄带随机振动疲劳寿命模型的基础上,依据微电子封装的特点引入修正系数λ进行修正,建立了适应于PoP焊点的更为精确的随机振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并与随机振动疲劳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同时,基于两种算例,通过与三区间法及其他几种频域内寿命预测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所建预测模型的精确度和适应性。从振动可靠性的结构优化设计角度出发,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和田口试验法进行了PoP封装振动可靠性的结构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底部焊球高度对PoP封装振动可靠性影响最大,底部基板厚度和顶部焊球高度次之,封装尺寸对于振动可靠性影响最小。在指定的控制因子水平范围内底部焊球越高,振动可靠性越好,说明提高底部焊球高度是改善PoP封装振动可靠性的一种有效途径;结构优化设计后,体积平均等效应力?σ相比于初始默认设计降低了36.6%,表明结构优化设计对于PoP振动可靠性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基于底部焊球为振动载荷下薄弱环节的事实,对不同底部填充工艺下PoP封装体振动可靠性进行了有限元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填充模式下关键焊点的位置不同,且三种底部填充都能够有效地改善PoP的振动可靠性。对比不同底部填充方式的工艺成本和填充改善效果,从性价比角度出发可以确认边缘绑定是最佳填充加固方式。分析结果还表明底部填充将会对PoP振动载荷下底部和顶部封装失效的先后顺序产生影响,在完全填充条件下,顶部封装将可能先于底部封装失效,研究结果将对PoP封装的可靠性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

孟学东[10](2013)在《电池管理系统测试平台的研究》文中提出能源危机和大气污染促使世界各国加快了开展节能减排、新能源研究的步伐。电动汽车因不依赖化石燃料驱动,真正的实现“零排放”而成为汽车工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许多国家和企业都在加紧对电动汽车的研究。随着锂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电池管理系统的使用越来越多,对其在出厂、选型、定期维护阶段进行测试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首先对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了分析,并将电池管理系统的功能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电池管理系统数据测量、状态参数估算、故障诊断等功能模块的软硬件设计特点,针对每项功能的测试需求,提出了相应的测试方法,并搭建了测试平台。平台利用程控仪器输出电压、电流、温度、绝缘电阻等动力电池组的参数,从而模拟出电动汽车在正常运行或发生故障时的工况。在LabVIEW开发环境下编制了测试软件,该软件能够通过仪器控制技术与平台交互,进行对比测试工作,同时软件还具备数据记录、结果判定等功能,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测试系统。最后针对测试平台特点和相关要求总结并给出了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测试规范,以惠州亿能电子生产的EV03型电池管理系统为被测品进行了试验研究,对测试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验证了平台的设计功能和实际使用效果。

二、用D/A产生汽车电器试验扫频振动信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D/A产生汽车电器试验扫频振动信号(论文提纲范文)

(2)“弓”字形压电耦合单元吸能减振性能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压电获能技术的发展概述
    1.3 压电获能技术在振动控制领域的应用
    1.4 本文的选题依据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压电材料机电转换的理论基础
    2.1 引言
    2.2 压电效应
    2.3 压电方程
    2.4 压电振子
    2.5 压电振子的工作模式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弓”字形压电耦合单元的设计及获能研究
    3.1 引言
    3.2 “弓”字形压电耦合单元的设计
    3.3 实验平台搭建
    3.4 COMSOL有限元分析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6 结果讨论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弓”字形压电耦合单元获能减振器的设计与减振分析
    4.1 引言
    4.2 数学模型的建立
    4.3 “弓”字形压电耦合单元获能减振器减振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3)基于硬质涂层的航空液压管路振动特性及振动控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3 航空液压管路系统振动控制的研究现状
    1.4 硬质涂层阻尼减振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硬质涂层航空液压管路动力学分析模型的创建及硬质涂层的制备
    2.1 概述
    2.2 硬质涂层的制备
        2.2.1 涂层材料
        2.2.2 基体材料及喷涂方案
        2.2.3 大气等离子喷涂设备及硬质涂层制备流程
    2.3 硬质涂层管路静力学平衡微分方程
    2.4 涂覆有硬质涂层的航空液压管路动力学模型
        2.4.1 硬质涂层航空液压管路动力学方程
        2.4.2 硬质涂层航空液压直管特征方程
    2.5 本章小结
3.航空液压直管有限元分析
    3.1 概述
    3.2 有限元方法简介
    3.3 模态分析理论
    3.4 模态仿真分析
        3.4.1 有限元模型的创建
        3.4.2 航空液压直管(未涂层)模态仿真
        3.4.3 硬质涂层航空液压直管模态分析
    3.5 本章小结
4.航空液压直管谐响应分析
    4.1 谐响应分析理论
    4.2 基于有限元的航空液压直管谐响应分析
        4.2.1 发动机双转子定频谐响应分析
        4.2.2 发动机双转子扫频谐响应分析
    4.3 基于试验测试的航空液压直管谐响应分析
        4.3.1 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
        4.3.2 发动机双转子定频谐响应试验
        4.3.3 扫频谐响应试验
    4.4 仿真数据与试验测试结果对比
    4.5 试验结果分析
        4.5.1 高低压转子定频激励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4.5.2 扫频激励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4)包装件性能非破坏性测试方法与性能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包装件性能测试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包装件性能测试技术研究概况
        1.2.2 包装材料非线性特性研究概况
        1.2.3 等效跌落理论研究概况
        1.2.4 振动测试研究概况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第2章 基于EPE缓冲材料的非线性数学模型的构建
    2.1 引言
    2.2 非线性数学模型的建立
        2.2.1 质量块-非线性弹簧数学模型的建立
        2.2.2 非线性动力学问题的主要求解方法
        2.2.3 变分迭代法求解非线性问题
    2.3 试验验证非线性数学模型
        2.3.1 动态压缩试验
        2.3.2 试验验证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EPE缓冲材料的等效跌落理论及其应用验证
    3.1 引言
    3.2 等效跌落理论
        3.2.1 等效跌落理论简介
        3.2.2 质量块-非线性弹簧模型的等效跌落理论
        3.2.3 质量块-非线性弹簧-阻尼模型的等效跌落理论
    3.3 等效跌落理论的验证
        3.3.1 试验验证
        3.3.2 Maple Sim仿真试验
        3.3.3 结果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Maple Sim仿真的非破坏性包装性能测试方法的构建
    4.1 引言
        4.1.1 混合跌落测试
        4.1.2 Maple Sim仿真
    4.2 基于EPE缓冲材料的混合跌落测试
        4.2.1 试验阶段
        4.2.2 参数计算阶段
        4.2.3 Maple Sim仿真阶段
        4.2.4 预测和验证阶段
    4.3 基于包装件的混合跌落测试
        4.3.1 加速度预测方法
        4.3.2 安全跌落高度的预试验
        4.3.3 参数确定及预测目标值
        4.3.4 验证阶段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振动调控系统与Maple Sim振动仿真技术
    5.1 引言
        5.1.1 振动控制系统
        5.1.2 Maple Sim振动仿真技术
    5.2 振动控制系统模型的构建
    5.3 Maple Sim仿真在扫频振动中的应用
        5.3.1 构建仿真模型
        5.3.2 仿真参数的确定
        5.3.3 运行仿真
        5.3.4 基于扫频振动的仿真结果的应用
    5.4 Maple Sim仿真与随机振动
        5.4.1 随机振动试验
        5.4.2 构建仿真模型
        5.4.3 仿真参数的确定
        5.4.4 仿真与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功能系统的汽车产品认证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新需求
        1.1.1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新形势
        1.1.2 “中国制造2025”战略下的汽车行业发展需求
    1.2 新形势下汽车产品认证的新需求
        1.2.1 中国汽车行业推行认证情况概述
        1.2.2 中国汽车产品认证发展现状
        1.2.3 国外典型国家汽车产品认证模式
    1.3 国内汽车产品认证存在的问题
        1.3.1 国内汽车企业产品认证情况分析
        1.3.2 国内汽车产品准入制度的SWOT分析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第2章 汽车产品认证的功能系统划分研究
    2.1 功能系统的界定
        2.1.1 功能的定义
        2.1.2 功能系统的定义
        2.1.3 功能系统认证
    2.2 功能系统的划分
        2.2.1 功能系统划分的原则
        2.2.2 功能系统划分表
        2.2.3 功能系统认证存在的风险
        2.2.4 典型功能系统选取的原则
第3章 商用车制动系统认证技术方案研究
    3.1 制动系统概述
        3.1.1 气压制动系统概述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1.3 国内外制动法规对比分析
    3.2 制动系统模型
        3.2.1 地面制动力
        3.2.2 制动器制动力
        3.2.3 地面附着力
        3.2.4 硬路面上的附着系数
        3.2.5 纵向动力学建模
    3.3 汽车制动系统的评价指标
        3.3.1 汽车的制动效能
        3.3.2 制动效能的恒定性
        3.3.3 制动稳定性
    3.4 制动系统的边界条件
    3.5 适用的标准方法、限值
        3.5.1 概述
        3.5.2 制动系统性能测试方法及限值
    3.6 单元划分的原则
    3.7 样品选择和试验
        3.7.1 型式试验样品数量
        3.7.2 关键零部件/原材料材料清单及相关要求
        3.7.3 型式试验检测项目和检测依据
        3.7.4 指定实验室的选择和确认
        3.7.5 型式试验的实施
        3.7.6 试验选择
        3.7.7 型式试验报告
        3.7.8 验证试验实例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认证技术方案研究
    4.1 驱动电机系统测试标准进展
    4.2 测试方法研究和评价指标
        4.2.1 电机系统输出性能试验
        4.2.2 温升特性测试
        4.2.3 安全保护功能测试
        4.2.4 环境适应性测试
        4.2.5 可靠性测试方法
    4.3 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系统的测试方法
        4.3.1 效率测试
        4.3.2 性能测试
        4.3.3 耐久/可靠性测试
        4.3.4 环境适应性测试
    4.4 单元划分的原则
    4.5 样品选择和试验开展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6)直升机旋翼防/除冰电加热组件高频热载疲劳试验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论文来源
    1.3 地面疲劳试验系统与设备简介
        1.3.1 电热防除冰地面试验系统简介
        1.3.2 振动试验技术简介
        1.3.3 电加热元件简介
        1.3.4 夹具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电热防除冰技术发展与现状
        1.4.2 振动疲劳试验发展与现状
    1.5 论文内容
第二章 试验系统硬件设计
    2.1 地面疲劳试验系统原理
    2.2 地面疲劳试验系统设计技术指标
    2.3 加热及温度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2.3.1 电源系统设计
        2.3.2 热源系统设计
        2.3.3 控制系统设计
        2.3.4 硬件选型
    2.4 振动试验系统硬件设计
        2.4.1 振动试验系统选型
        2.4.2 夹具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试验系统理论分析
    3.1 电加热组件传热特性分析
        3.1.1 物理模型
        3.1.2 数学模型
        3.1.3 计算方法
        3.1.4 计算结果分析
    3.2 温度传感器分布要求
    3.3 振动试验方法研究
    3.4 桨叶工况模拟方案选择
    3.5 应变测量电路选用方案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试验系统软件设计
    4.1 本地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1 开关量输入输出地址设置
        4.1.2 PLC内部变量设置
        4.1.3 模拟量输入\输出单元地址配置
        4.1.4 PLC软件程序编写
        4.1.5 触摸屏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4.2 远程控制系统设计
        4.2.1 软件设计方案
        4.2.2 上位机通信设计
        4.2.3 软件主页设计
        4.2.4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4.2.5 温度曲线显示界面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试验系统性能分析
    5.1 仿真计算验证实验
        5.1.1 周期性加热与连续性加热实验
        5.1.2 输出电压(生热率)对温度影响试验
        5.1.3 加热时间与冷却时间对温度影响试验
    5.2 试验系统可靠性验证实验
        5.2.1 实验方案设计
        5.2.2 实验步骤
        5.2.3 试验结果分析
    5.3 温度与应变调节规律探索
        5.3.1 温度调节
        5.3.2 模拟件表面应变调节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7)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电子设备振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磁流变阻尼器研究现状
        1.2.2 磁流变阻尼器控制算法研究现状
        1.2.3 电子设备振动控制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创新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创新
第二章 磁流变阻尼器分析、实验和建模
    2.1 磁流变阻尼器的分析
        2.1.1 磁流变液分析
        2.1.2 磁流变效应分析
        2.1.3 磁流变阻尼器工作模式分析
    2.2 磁流变阻尼器动力学模型
        2.2.1 参数化模型
        2.2.2 非参数化模型
    2.3 磁流变阻尼器动力学特性实验
        2.3.1 动力学特性实验设备
        2.3.2 动力学特性实验激励条件
        2.3.3 动力学特性实验结果分析
    2.4 磁流变阻尼器模型的建立
        2.4.1 模型参数估计
        2.4.2 建立模型参数的函数关系
        2.4.3 模型仿真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子设备振动系统动力学建模及分析
    3.1 电子设备结构类型及组成
        3.1.1 电子设备结构的基本类型及装配级别
        3.1.2 常见的电子设备结构类型
    3.2 电子设备被动控制系统动力学分析
        3.2.1 单自由度被动控制系统分析
        3.2.2 两自由度被动控制系统分析
    3.3 基于磁流变阻尼的主被动振动控制系统动力学分析
        3.3.1 单自由度主被动振动控制系统动力学特性分析
        3.3.2 两自由度主被动振动控制系统动力学特性分析
        3.3.3 磁流变阻尼主被动振动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磁流变阻尼控制策略研究
    4.1 电子设备的主被动复合控制系统
        4.1.1 磁流变阻尼系统的控制思路
        4.1.2 两种控制思路的分析比较
    4.2 输入激励信号
        4.2.1 连续正弦激励信号
        4.2.2 冲击半正弦波激励信号
    4.3 PID控制策略的研究
        4.3.1 PID控制理论基础
        4.3.2 磁流变主被动复合控制系统PID控制器设计
        4.3.3 PID控制仿真结果及分析
    4.4 模糊控制策略的研究
        4.4.1 模糊控制理论基础
        4.4.2 磁流变主被动复合控制系统模糊控制器设计
        4.4.3 模糊控制仿真结果及分析
    4.5 控制策略的比较与评价
    4.6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振动控制实验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5.1 振动控制实验整体设计框图
    5.2 主被动复合控制平台设计
    5.3 振动控制实验硬件系统
        5.3.1 激振源
        5.3.2 DSP控制板卡
        5.3.3 磁流变阻尼器
        5.3.4 电流控制器
        5.3.5 钢丝绳减振器
        5.3.6 加速度传感器与电荷放大器
        5.3.7 动态信号采集仪
    5.4 振动控制实验软件系统
        5.4.1 传统DSP开发
        5.4.2 基于Matlab/Simulink的嵌入式代码自动生成
    5.5 实验测试及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轮胎不圆度检测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1 轮胎不圆度产生原因
        1.2.2 轮胎不圆度定义
        1.2.3 轮胎不圆度检测意义
    1.3 不圆度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现状
        1.3.1 不圆度检测方法
        1.3.2 轮胎不圆度检测技术
    1.4 误差分离技术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轮胎不圆度在线检测整体方案设计
    2.1 检测系统的设计要求
    2.2 检测系统机械结构的实现
    2.3 不圆度检测的原理与仿真
        2.3.1 检测的原理和方法
        2.3.2 检测方式的仿真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软硬件设计与数据采集
    3.1 检测系统的硬件组建
        3.1.1 传感器的检测原理与选型
        3.1.2 硬件系统的组成
    3.2 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3.3 检测系统数据采集
        3.3.1 轮胎不圆度检测流程
        3.3.2 上位机数据采集
        3.3.3 下位机数据采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检测数据处理技术
    4.1 检测信号的前端处理技术
    4.2 目标特征的数据与分析
        4.2.1 轮胎特征分析
        4.2.2 采集的轮胎轮廓信息
        4.2.3 离群值的处理
    4.3 基于Blackman窗的滤波处理技术
        4.3.1 常用的窗函数的特性对比
        4.3.2 低通滤波处理结果及分析
    4.4 检测系统的误差分离技术
        4.4.1 传统法分离系统误差
        4.4.2 基于多步法分离系统误差
    4.5 基于五点三次法的数据处理技术
        4.5.1 五点三次平滑法原理
        4.5.2 五点三次平滑法和传统平滑法的差异
        4.5.3 数据处理后对比及分析
    4.6 数据处理过程的改进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轮胎不圆度实验与测量结果分析
    5.1 轮胎不圆度实验设计
    5.2 实验结果比对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低通滤波器程序
    附录 2 五点三次法和中位值法程序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三维PoP封装的振动可靠性研究及疲劳寿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微电子封装技术概述
        1.2.1 微电子封装技术
        1.2.2 微电子封装技术的发展及趋势
    1.3 堆叠封装(PoP)技术
    1.4 振动条件下封装可靠性研究
        1.4.1 封装可靠性
        1.4.2 振动可靠性研究现状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方法
第二章 振动试验设计及有限元建模
    2.1 引言
    2.2 试验样品
    2.3 试验平台搭建
        2.3.1 振动夹具设计
        2.3.2 失效监测系统
        2.3.3 模态试验平台搭建
        2.3.4 振动试验平台搭建
    2.4 有限元建模分析
        2.4.1 有限元方法及ANSYS软件简介
        2.4.2 有限元模态分析基础理论
        2.4.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2.4.4 模型验证及模态试验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振动条件下PoP焊点失效行为及疲劳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振动条件下焊点失效分布统计及分析
        3.2.1 线性扫频分析
        3.2.2 焊点失效统计和关键焊点分析
    3.3 失效机理分析
    3.4 裂纹的起源与扩展机理讨论
    3.5 疲劳特性S-N曲线研究
        3.5.1 PoP封装焊点S-N曲线的建立
        3.5.2 不同封装结构S-N曲线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随机振动条件下Po P焊点的疲劳寿命预测模型
    4.1 引言
    4.2 随机振动基础理论
        4.2.1 随机振动和功率谱密度
        4.2.2 功率谱的谱参数
        4.2.3 幅值概率密度函数
    4.3 频域内疲劳寿命估算方法
        4.3.1 疲劳累积损伤法则
        4.3.2 频域内疲劳寿命的获得
    4.4 基于应力功率谱的疲劳寿命预测模型
        4.4.1 随机振动下疲劳寿命预测模型的建立
        4.4.2 疲劳寿命预测结果分析
    4.5 不同疲劳寿命预测模型的评述和比较
        4.5.1 三区间法和几种常用频域寿命预测模型
        4.5.2 不同疲劳寿命预测模型的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田口试验法的PoP振动可靠性优化设计
    5.1 引言
    5.2 田口试验法的基本理论
        5.2.1 田口试验法的基本原理
        5.2.2 田口试验法的主要工具
    5.3 基于数值模拟的田口试验设计
        5.3.1 田口试验准备
        5.3.2 品质因子
        5.3.3 控制因子和水平
        5.3.4 正交试验结果
    5.4 结果讨论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底部填充对PoP振动可靠性的影响研究
    6.1 引言
    6.2 底部填充技术
        6.2.1 底部填充技术简介
        6.2.2 底部填充工艺及作用
    6.3 底部填充后PoP振动可靠性的有限元分析
        6.3.1 不同填充工艺下的有限元模型
        6.3.2 随机振动有限元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电池管理系统测试平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电动汽车的发展
        1.1.2 电池管理系统的发展
        1.1.3 计量、测量与测试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2 电池管理系统功能和测试需求
    2.1 电动汽车用电池
    2.2 电池管理系统概述
        2.2.1 电池管理系统结构
        2.2.2 电池管理系统功能
    2.3 电池管理系统测试需求
        2.3.1 状态参数测量精度测试
        2.3.2 估算功能测试
        2.3.3 绝缘监测功能测试
        2.3.4 故障报警功能测试
        2.3.5 其他型试试验
3 测试平台硬件部分设计
    3.1 状态参数测量精度测试
        3.1.1 网关通信
        3.1.2 单电压测量精度测试
        3.1.3 电压值测量精度测试
        3.1.4 电流值测量精度测试
        3.1.5 温度测量精度测试
    3.2 估算精度测试
    3.3 绝缘监测功能测试
    3.4 故障诊断功能测试
        3.4.1 单体电压过高/过低故障
        3.4.2 电池组总电压过高/过低故障
        3.4.3 充/放电电流过大故障
        3.4.4 电池温度过高故障
        3.4.5 电池系统温差过大故障
4 平台软件设计
    4.1 数据采集与仪器控制
        4.1.1 数据采集系统
        4.1.2 仪器控制
    4.2 软件所用开发环境LabVIEW的功能特点
    4.3 结构设计
        4.3.1 CAN启动
        4.3.2 测试部分
    4.4 软件界面
5 电池管理系统测试流程规范
    5.1 测试准备
        5.1.1 环境要求
        5.1.2 电池管理系统供电电源
    5.2 测试流程
        5.2.1 电池管理系统连接到测试工作台
        5.2.2 状态参数测量精度测试
        5.2.3 安时积分估算精度测试
        5.2.4 电池故障诊断功能测试
        5.2.5 其他型试测试项目
6 试验数据分析与工作展望
    6.1 单体电压测量精度测试数据及分析
    6.2 总电压测量精度测试数据及分析
    6.3 总电流测量精度测试数据及分析
    6.4 温度测量精度测试数据及分析
    6.5 安时积分估算精度测试数据及分析
    6.6 总结
    6.7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用D/A产生汽车电器试验扫频振动信号(论文参考文献)

  • [1]舰船用继电器的振动与冲击响应特性研究[D]. 杨森. 沈阳工业大学, 2021
  • [2]“弓”字形压电耦合单元吸能减振性能及其应用研究[D]. 张劲峰. 长江大学, 2021
  • [3]基于硬质涂层的航空液压管路振动特性及振动控制的研究[D]. 刘佳鸣. 辽宁科技大学, 2021
  • [4]包装件性能非破坏性测试方法与性能调控研究[D]. 赵冬菁. 曲阜师范大学, 2020
  • [5]基于功能系统的汽车产品认证关键技术研究[D]. 付松青. 吉林大学, 2019(12)
  • [6]直升机旋翼防/除冰电加热组件高频热载疲劳试验方法研究[D]. 洪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7]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电子设备振动控制研究[D]. 符新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8(02)
  • [8]轮胎不圆度检测关键技术研究[D]. 周立明. 山东大学, 2018(01)
  • [9]三维PoP封装的振动可靠性研究及疲劳寿命分析[D]. 夏江.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6)
  • [10]电池管理系统测试平台的研究[D]. 孟学东. 北京交通大学, 2013(S2)

标签:;  ;  ;  ;  ;  

用 D/A 生成汽车电气测试的扫频振动信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