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钢一炼钢厂清洁生产实践

济钢一炼钢厂清洁生产实践

一、济钢第一炼钢厂清洁生产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薄宏涛[1](2019)在《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文中指出针对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这一热点课题,本研究以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工业遗存更新实践发展的沿革及现状,分析中外不同法制环境、城市能级、转型动能等背景下呈现的更新实践之异同及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从跨学科的多维度研究视角,集成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领域主要策略并建构我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的实施路线。通过横向更新策略集成与纵向技术实施路线梳理,清晰建构出中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所需要的“道”与“术”的全景认知。研究分析当今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的成因机制和解决要素,总结并集成出在工业遗存更新实践中八个维度的主要策略。顺承策略研究,以首钢工业园区更新工程实践为主要实证,阐述其更新选择的策略要点、解决的困难问题、及实施的全景流程,验证策略的落地性。对照国内遗存更新实践环节常见的问题,研究梳理了从宏观政策环境到中观评估设计再到微观实施运管的全流程线索,以前后关联、层层递进的关系阐述了工业遗存更新实施进程涉及的八个阶段的纵向技术流程,为更新实践能动者提供过程引导。结合我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领域现状,对制度环境平台搭建、更新策略选择、产业及实施策略选择三方面主要问题提出了针对性解答思路,以期提供尽可能完善清晰、整体有效的实践指引。为寻求更加理性和恰当的更新方法建言献策。

于磊[2](2019)在《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工业遗产的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区别于其他文化遗产的特殊之处,也是工业遗产重要的核心价值。工业遗产的保护绕不开对不同行业工业遗产的分类研究,不同工业行业的历史发展、工业科技与工业流程、与之对应的有价值的物证实物都不同。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的一项重要价值,但目前国内对其的分析和探讨不足,缺乏分门别类的研究,相关的技术史,尤其是系统的技术史与工业考古学研究匮乏,丧失了对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重要基础,导致了工业遗产保护的主次与依据不明晰,保护往往本末倒置,拆除了最具有价值的物证载体,遗产完整性保护的层级与范畴也同样不明晰。本文基于科技价值的视角,以近代十个行业为例,研究与探讨工业遗产的分行业评价与保护。文章首先系统深入研究了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标准与体系,尤其是英国,其制定了目前世界上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与保护最详细的文件,研究发现英国对工业遗产价值评定导则会细分深入到不同行业工业遗址与建筑物的探讨中,并十分重视各行业工业技术史与工业流程的研究。本文以国外为对比参照,重点研究国内自身的问题,以科技价值为切入点,基于科技价值与完整性的视角,以近代的采煤业、钢铁冶炼业、船舶修造业、棉纺织业、棉印染业、丝绸业、毛纺织业、麻纺织业、水泥业与硫酸工业十个行业为例,分门别类的研究了各工业行业的近代发展历程、有价值的遗存现状、近代工业技术与设备、近代工业流程与对应的物证实物、各门类工业遗产关键技术物证、各门类工业遗产完整性保护的层级与范畴等,基于工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分行业具体阐释不同行业科技价值认知与评价的关注点,分行业分析不同行业工业遗产保护中的关键物证实物,包括了各行业在评价与保护中的核心实物物证、辅助生产的相关配套物证、以及与完整性相关的工业产业链等。这些结论与成果可为工业遗产的评价与保护、保护规划的制定,以及遗存的再利用等提供理论支撑与参考。

张益沛[3](2019)在《精益生产在QD特钢炼钢厂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面对当前少量多品种及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钢铁企业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方式已无法满足发展需要。因此必须积极开发符合市场需求及发展趋势的高端、高附加值钢材新产品新服务,通过应用精益生产方式实现转型升级。本研究以QD特钢炼钢厂为研究对象,以精益生产转型升级为出发点,综合运用多种精益生产管理理念和工具方法,对炼钢厂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方位深度诊断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施多种具体的精益改进措施,转变管理思路和操作习惯,夯实全员精益生产的思想基础,建立完善的精益转型业绩管理和持续改进机制。从而达到提升管理水平、促进增产增效、质量提升、关键技术经济指标改善的既定目标,最终实现了炼钢厂建设集团内精益转型模范工厂的奋斗目标。本文首先从国内背景、国外背景和行业背景三个方面介绍开展本研究的现实背景,然后对精益生产理论的定义内涵、国内外发展过程和应用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以奠定本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而通过对炼钢厂进行简要介绍来发现并提出本研究所要解决四大关键问题:理念与能力建设问题、钢铁料耗问题、能源效率问题、质量提升问题。随后进行企业调研、收集基础数据,运用精益生产的理论和工具方法对四大问题分别进行具体诊断分析,得出了导致各项问题精益损失的重点因素。结合精益诊断分析得出的结论,针对四大问题运用精益生产的理论和工具方法分别对企业理念行为、管理系统、运营系统等各个要素进行改进实施,通过设计关键经济技术指标、确定改善中长期目标、制定实施措施和计划、实施计划并跟踪完善等步骤最终完成方案目标。最后通过对炼钢厂建设精益转型模范工厂的过程进行总结,提炼出了建设精益转型模范工厂的“三阶九步法”标准化实施模型。最后对本研究和应用的整个过程进行总结,对取得的成果和成功经验进行归纳概括,对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不足进行分析,对未来下一步精益生产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展望,以供今后其他单位或者研究者进行参考。

石鑫越[4](2018)在《棒线材流程连铸—轧钢区段运行节奏优化及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钢铁工业也经历着不断优化、创新的过程。从过去的粗放式生产到现在的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从工序满足生产的需求到现在对全流程的生产组织协调、稳定。过去对钢铁制造流程中优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主体单元工序方面,而近些年对各主体单元工序之间衔接-匹配的“界面技术”开始关注和研究。连铸-轧钢区段是钢铁制造流程中关键“界面”之一,其界面的高效衔接匹配和动态有序运行对于全流程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有着重要影响。作为钢铁半壁江山的棒线材生产流程的铸轧界面的研究,对于钢铁工业的绿色发展和实现智能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连铸-轧钢区段铸坯运输过程中的时间优化等问题,研究了不同企业连铸-轧钢区段的铸坯运输时间节奏和铸坯温度情况,应用排队理论对连铸-轧钢区段铸坯运输过程进行描述;在此基础上,构建仿真模型,以Flexsim仿真软件进行优化。首先,选取沙钢永新钢轧厂、唐钢二钢轧厂和邯钢一炼钢厂等三家典型钢铁企业棒线材生产线的连铸-轧钢区段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甘特图和统计学等方法对铸坯运输过程中的时间、温度进行分析,对比分析了不同平面布置方式、不同铸坯运输方式下的铸坯运输时间、温度等问题。结果表明:对于车间平面布置方式而言,连铸、轧钢工序呈直线分布且在同一水平面,加上运输方式采用辊道输送方式是比较合理的。其次,在对连铸-轧钢区段铸坯运输过程解析的基础上,指出铸坯运输过程是一个由移钢车处理系统和铸坯进炉前等待系统串联构成的排队系统,二者可分别抽象为M/M/1/m、M/D/1排队系统,因此构建铸坯运输过程的各排队模型,并应用模型对所选取的典型钢厂铸坯运输过程进行计算分析,理论值与实际值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沙钢永新钢轧厂、唐钢二钢轧厂一棒材、二棒材和邯钢一炼钢厂连铸-轧钢区段基于排队论计算的铸坯运输时间分别为31.55min、5.69min、4.31min和3.66min,与实际运输时间相比,分别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再次,基于连铸-轧钢区段铸坯运输过程时间优化的基础上,建立铸-轧界面铸坯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模型,利用ANSYS模拟软件对模型进行计算,可预测铸坯在运输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及铸坯进入加热炉的温度,模型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吻合。利用此模型对三家企业经排队论优化后的铸坯进入炉温度进行预测可知,沙钢永新钢轧厂、唐钢二钢轧厂一棒材、二棒材和邯钢一炼钢厂铸坯的入炉温度分别为630℃、820℃、877℃和707℃,较之前的入炉温度分别提高了22℃、58℃、19℃和96℃。最后,建立连铸-轧钢区段铸坯运行节奏优化的模型,并利用Flexsim软件实现了对连铸-轧钢区段设备利用率、工序出坯节奏和生产组织优化三方面的功能,三家企业连铸出坯辊道的效率提高了810%;沙钢永新钢轧厂连铸出坯节奏、加热炉进坯节奏由之前的73s、86.7s变成优化后64.8s、68.4s,唐钢二钢轧厂一棒材铸连铸出坯节奏、加热炉进坯节奏由之前的98.4s、89s变成优化后72s、61.2s,与加热炉的出坯节奏匹配性更加合理;永新钢轧厂铸坯下线数量由每小时13根减少为每小时5根左右,唐钢二钢轧厂一棒材铸坯堆积数量由每小时13根减少为每小时6根左右。

陈晓刚[5](2013)在《鞍钢技术创新的历史演进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鞍钢是一个有近百年历史的中国特大型国有钢铁联合企业,是我国近现代钢铁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鞍钢素有“共和国钢铁长子”、“共和国的钢铁脊梁”的美誉,是我国大型国有企业的典型代表。考察鞍钢技术创新的历史演进及其机制,不仅有助于丰富我国的技术创新理论,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钢铁工业现代化的实践,特别是对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具有重大意义。国内一些学者对鞍钢技术创新已开始关注,但总的来说,尚没有系统的、全面的和专门的研究。尤其是,现有的研究进路中,科学技术哲学长期处于一种缺位状态。这是我国科学技术哲学领域的一个缺憾,本论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进行这方面的尝试。本论文运用技术哲学、技术社会学、技术创新理论,采取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内史与外史相结合、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等方法,对鞍钢技术创新的历史演进及其机制开展专题研究。本论文包括七个部分:第一章“导论”,是本文论题的提出和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价,阐明本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明确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第二章“技术创新的基本理论”,从由来与本质、分类与特点、过程与机制等方面,梳理了国内外技术创新的基本理论。第三章“鞍钢技术创新产生:建国前的技术移植”,主要从技术帝国主义与日本殖民地科学的视角,分析了建国前鞍钢的技术移植及其性质。第四章“鞍钢技术创新发展:建国后的技术‘双革’”,主要从苏联工业技术援助的视角,分析了建国后鞍钢对苏联钢铁技术的引进与消化,重点探讨了五六十年代鞍钢群众性的技术革新与技术革命运动。第五章“鞍钢技术创新深化:改革开放后的技术创新”,主要从改革开放后鞍钢改革改造发展的视角,分析了鞍钢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的历程、特点和意义,重点讨探讨了鞍钢特色的国有老企业自主创新之路。第六章“鞍钢技术创新的主要机制”,分析了鞍钢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运行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探讨了鞍钢技术创新的内在机理。第七章“鞍钢持续技术创新的现实选择”,立足于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鞍钢持续技术创新的环境背景,分析了鞍钢持续技术创新的现实基础,指出了鞍钢持续技术创新的方向、原则和路径。

魏凤霞[6](2012)在《山东省钢铁工业清洁生产现状调查与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钢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山东省钢铁工业的增加值在山东省统计年鉴统计的39个行业中排第六,对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钢铁工业具有高能耗、高污染的特点,其发展面临着重要的资源环境瓶颈,本论文依托“山东省重点行业若干重大环境瓶颈问题解析”项目,对山东省钢铁工业清洁生产现状进行调查与评价,识别出其发展的瓶颈,并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本论文在综述国内外和山东省钢铁工业清洁生产发展情况的基础上,以清洁生产现状调查与评价为核心,深入探讨了山东省和国内钢铁工业的清洁生产现状,建立了指标体系,对山东省钢铁工业总体清洁生产水平进行了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论文采用现场调查、资料调研和专家咨询等方法重点调研了山东省钢铁工业产能、工艺技术装备、产品、环境管理、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等情况。通过纵向对比分析知,2010年山东省钢铁工业的吨钢综合能耗、水耗、烟尘、粉尘排放量分别比2006年下降了15.4%、58.9%、15.6%、13.3%;吨钢S02排放量从2006年到2009年在1.7-2.3kg之间浮动,从2009年开始呈现明显下降趋势,2010年比2009年降低了90%。因此,山东省钢铁工业能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情况基本呈现逐年变好的态势。(2)为了分析山东省钢铁工业经济效益、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对山东经济发展、资源消耗、污染排放控制的影响,论文对山东省钢铁工业与其他38个重点行业进行了系统调查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山东省39个重点行业中,钢铁工业增加值排名第六,占工业GDP的5.1%;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4.70吨标准煤/万元,排名第二位,比山东省所有行业的平均值高三倍;单位工业增加值SO2排放量为14.66kg/万元,排名第四位,比山东省所有行业的平均值高近两倍;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废水排放量、COD排放量、氨氮排放量均低于山东省所有重点行业的平均值。对比表明,山东省钢铁工业是高能耗、高SO2排放的行业。(3)为进一步评价山东省钢铁工业的清洁生产水平,发现清洁生产潜力和机会,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论文建立了钢铁工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相应指标的权重,即吨钢SO2排放量(0.2700)、吨钢综合能耗(0.2608)、固废综合利用率(0.1770)、吨钢固废产生量(0.1200)、吨钢粉尘排放量(0.0393)、吨钢烟尘排放量(0.0305)、吨钢水耗(0.0290)、环境保护法规执行情况(0.0275)、清洁生产审核执行情况(0.0275)、吨钢废水排放量(0.0187);采用综合评分法建立了评价方法,并对山东省钢铁工业总体、国内钢铁工业总体以及省内钢铁工业先进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山东省钢铁工业总体各项指标均优于国内总体水平,而与省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如山东省钢铁工业总体水平的吨钢SO2排放量、吨钢能耗分别为:2083.96g、690.21kgce,是省内先进水平(1350.00g、571.7kgce)的1.54倍、1.21倍。通过调查与评价知,山东省钢铁工业在资源环境方面的瓶颈主要是SO2排放量高、能耗高。建议钢铁工业烧结烟气脱硫技术向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鼓励脱硫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高处理效率,降低SO2排放量;研发和应用节能技术,大力投资节能环保设备,进一步降低能耗;促进工艺装备优化升级,淘汰落后装备技术;加大在钢渣处理和综合利用技术方面的研究投入,提高钢渣高附加值利用。

尹大威[7](2011)在《专家系统在炼钢动态调度中的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到生产中,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与生机,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更加注重节能减排、清洁生产、资源的再利用。当前铸机全连铸、品种钢是一炼钢降低综合成本,提高企业效益,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如何保证转炉对铸机匹配的合理性、有效性是一项重中之重工作,目前,一炼钢的生产指挥还处于经验管理阶段,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多。虽然国内外各钢铁企业及研究学者都做了大量有益的研究与实践,但是目前仍是一个研究的重点。由于炼钢生产是高温、高压、复杂、连续、快速、多变的系统,其过程参数繁多,各种因素变化频繁,具有显着的非线性、时变性,空间分布性和确定性,其生产过程是物质状态的转变,物质流管制在温度,时间和空间上的融合、协调和控制,各物流状态之间的匹配、衔接很重要。各工序之际呈现顺序加工关系,不仅存在物流平衡和资源平衡,而且还存在能量平衡和时间平衡问题。本文对炼钢过程中的转炉,铸机等子系统的数据进行了收集和分析,通过线性规划得到了调度生产的组织模式,经过进一步优化得到了更加合理的生产组织模式。系统综合了典型的调度规则,通过具有多年实际调度经验的专家控制方案对炼钢生产调度进行管理与相关数据的分析,围绕铸机连续浇铸为目标,对整个工序时间,过程温度控制进行考虑,优化炉机匹配过程,以科学调度、合理安排,降低工序能耗最低,转炉对铸机匹配最佳为原则,结合转炉铸机之间的辅助时间最短的优化目标,实现了转炉铸机匹配衔接策略。它充分发挥转炉和铸机生产能力为目的,实现钢水保质保量按节奏送达连铸机,以实现更多炉次的连铸,实现一体化管理,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通过系统的模拟仿真,验证了设计思想是正确的。系统结合人工干预较好的实现了调度策略,它有助于调度人员进行生产指挥,提供生产预警信息,降低劳动强度,减少意外事故,优化生产流程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系统的运行同时也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张年农,刘伟[8](2010)在《为了又好又快协调发展》文中研究表明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理应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更是自身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对于能源消耗量大的钢铁企业来说,更是责无旁贷。多年来河南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济钢)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节能减排方面始终持之以恒,将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

山东金属学会[9](2009)在《关于公布“纪念《山东冶金》创刊30周年”优秀论文评选结果的通知》文中提出各团体会员、刊务理事及成员单位:值《山东冶金》创刊30周年之际,为了使《山东冶金》刊物更好地服务企业,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交流,扩大刊物影响,提高刊物质量,山东金属学会举办了"纪念《山东冶金》创

翟立哲[10](2009)在《济钢生态工业指标体系与模式建立研究》文中认为生态工业就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进化型工业,它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或环节之内的系统来使物质和能量多级利用,高效产出或持续利用.济钢是我国一家跨地区、跨行业、跨国家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主要生产工艺有焦化、烧结、球团、炼铁、炼钢、轧钢等,拥有4个钢铁生产厂和20家非钢子公司,2007年产钢1121万吨,列全国钢铁企业第7位。本文以济钢生态工业建设为依托,运用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理论,对建立济钢生态工业的指标体系和运用模式进行了论述。本文在全面调研国内外生态工业的研究与建设实践的基础上,主要采用调查统计、清洁生产审核、工业代谢分析、非物质化和生命周期评价、环境经济学与生态设计、生态效益分析等多种技术方法,全面获取并科学分析了全集团生产过程中物料、能源、水的投入和消耗状况,识别了生产过程的产污、排污环节和排污量,建立了集团钢铁生产及其配套工程之间的物质代谢、能量流动、水资源梯级利用的量化关系,为构建济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济钢”)济钢生态工业链网体系提供了有效支撑。重点开展了如下研究:(1)介绍了济钢现有主要生产工艺的污染调研情况,分析了主要生产工艺产生的主要污染物,研究了现有污染治理防治及环境管理上存在的问题。(2)分析济钢现有的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初步构建了集团各个分厂内部以及各厂之间的循环经济链网,形成了基本的回收循环利用模式;分析了现有资源一体化利用的问题与不足.(3)论述生态工业指标体系的构成,借鉴国内外先进案例,论述生态工业运作模式的种类和特征。结合济钢集团自身特点,构建生态工业指标体系,确立了济钢以“三创四高三协同”为特征的生态工业模式。

二、济钢第一炼钢厂清洁生产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济钢第一炼钢厂清洁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背景
        1.2.1 我国城市化发展
        1.2.2 我国城市更新发展
        1.2.3 工业遗存更新的必要性
    1.3 研究概念界定
        1.3.1 城市更新
        1.3.2 工业遗存
        1.3.3 工业遗存更新
    1.4 研究范围、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范围界定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的未尽事宜
        1.6.1 研究对象的时空局限性
        1.6.2 更新实践案例的局限性
        1.6.3 研究方法手段的局限性
第2章 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
    2.1 工业革命推动的城市化进程与更新
    2.2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发展与实践
        2.2.1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综述
        2.2.2 国外工业遗存相关法规政策
        2.2.3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发展脉络
        2.2.4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实践
        2.2.4.1 静态保护和博物馆式更新
        2.2.4.2 适应更新与有机更新
        2.2.4.3 城市复兴
    2.3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研究发展与实践
        2.3.1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研究综述
        2.3.2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发展脉络
        2.3.2.1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探索阶段(1995-2005)
        2.3.2.2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发展阶段(2006-2015)
        2.3.2.3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繁荣阶段(2016年至今)
        2.3.3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实践
        2.3.3.1 静态保护和博物馆式更新
        2.3.3.2 适应更新与有机更新并存
        2.3.3.3 从有机更新迈向城市复兴
    2.4 小结
第3章 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3.1 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与信息采集
        3.1.1 工业遗存价值评估
        3.1.2 工业遗存信息采集
        3.1.2.1 特征数据采集
        3.1.2.2 详尽掌握资料
        3.1.2.3 充分踏勘基地
        3.1.2.4 精细测绘现状
        3.1.2.5 准确鉴定结构
    3.2 工业遗存更新的引擎
        3.2.1 工业遗存的空间生产模式转型
        3.2.2 工业遗存更新的差异化引擎
        3.2.2.1 以大事件为导向的工业遗存更新
        3.2.2.2 以文化为导向的工业遗存更新
        3.2.2.3 以邻里为导向的工业遗存
    3.3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再生
        3.3.1 城市尺度下的空间再生
        3.3.1.1 都市针灸,点状更新
        3.3.1.2 都市链接,线状更新
        3.3.1.3 都市织补,面状更新
        3.3.2 单体尺度下的空间再生
        3.3.2.1 缝合与叠置
        3.3.2.2 内置与包络
        3.3.2.3 并置与对偶
        3.3.2.4 嵌固与植入
        3.3.2.5 封存与再现
    3.4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公共性再造
        3.4.1 工业遗存更新与城市空间转型的关系
        3.4.2 工业遗存更新的区域空间开放化
        3.4.3 工业遗存更新的城市结构邻里化
        3.4.4 工业遗存更新的公共空间公平化
        3.4.5 工业遗存更新的城市记忆空间化
    3.5 工业遗存更新的产业活化
        3.5.1 产业活化的“工业+”模式
        3.5.1.1 产业升级还是植入
        3.5.1.2 智力储备和政策支持
        3.5.1.3 产业孵化的平台建设
        3.5.2 产业活化的“文化+”模式
        3.5.2.1 以传统历史文化为锚点的产业活化模式
        3.5.2.2 以符号文化嫁接为手段的产业复制模式
        3.5.3 产业活化的“产业+”模式
        3.5.3.1 原发性升级的传统产业模式
        3.5.3.2 渐进迭代的传统产业模式
        3.5.3.3 颠覆传统地缘经济的新产业模式
    3.6 工业遗存更新的社会融合
        3.6.1 传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居共同体
        3.6.2 工业遗存更新的再城市化进程
        3.6.3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正义修复
    3.7 工业遗存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3.7.1 工业遗存更新的生态可持续
        3.7.2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可持续
        3.7.2.1 保持空间风貌
        3.7.2.2 优化基础设施
        3.7.2.3 制定适宜目标
        3.7.3 工业遗存更新的经济可持续
    3.8 工业遗存更新的法律制度环境
        3.8.1 工业遗存更新中的法律制度环境构建
        3.8.2 工业遗存更新制度的指向性实践推动
        3.8.3 工业遗存更新中的相关制度环境创新
    3.9 小结
第4章 以北京首钢园区更新为典型代表的策略实证
    4.1 首钢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与信息采集
        4.1.1 首钢工业遗存价值评估
        4.1.1.1 历史价值(历史代表性、历史重要性)
        4.1.1.2 社会价值(城市综合贡献、文化情感认同)
        4.1.1.3 工艺价值(技术先进性、工艺完整性)
        4.1.1.4 艺术价值(厂区保存状况、建构筑物特征)
        4.1.1.5 实用价值(空间保持状态、再利用可行性)
        4.1.1.6 溢出价值(景观交通条件、级差地价状态)
        4.1.2 首钢工业遗存信息采集
        4.1.2.1 特征信息采集
        4.1.2.2 详尽掌握资料
        4.1.2.3 充分踏勘基地
        4.1.2.4 精细测绘现状
        4.1.2.5 准确鉴定结构
    4.2 首钢园区的更新引擎
        4.2.1 首钢园区的空间生产模式
        4.2.1.1 北京城市化及差异化城市过程
        4.2.1.2 首钢园区空间生产模式变迁
        4.2.2 首钢园区更新引擎的选择
        4.2.2.1 以大事件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2.2.2 以文化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2.2.3 以邻里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3 首钢园区空间再生策略
        4.3.1 城市尺度下的园区空间再生
        4.3.1.1 都市针灸,局部点状更新
        4.3.1.2 都市链接,区域跳跃式更新
        4.3.1.3 都市织补,面状区域更新
        4.3.2 单体尺度下的建筑空间再生
        4.3.2.1 缝合与叠置(水平织补和垂直织补)
        4.3.2.2 内嵌与包络(结构加固和风貌保持)
        4.3.2.3 并置与对偶(新旧并置和新旧对比)
        4.3.2.4 嵌固与植入(局部加建和地下更新)
        4.3.2.5 封存与再现(面层涂装和旧材保持)
        4.3.2.6 利用与统筹(遗存利用和设备综合)
    4.4 首钢园区的公共性再造
        4.4.1 首钢园区更新与城市空间转型关系
        4.4.2 首钢园区更新的区域空间开放化
        4.4.3 首钢园区更新的空间结构邻里化
        4.4.4 首钢园区更新的公共空间公平化
        4.4.5 首钢园区更新的城市记忆空间化
    4.5 首钢园区更新产业活化
        4.5.1 城市能级与产业活化的关系
        4.5.2 首钢业态再生的“工业+”模式
        4.5.2.1 首钢产业活化的城市背景
        4.5.2.2 首钢的“钢铁”产业升级
        4.5.2.3 首钢的“非钢”产业升级
        4.5.3 首钢业态再生的“文化+”模式
        4.5.3.1 以传统文化为锚固点的产业活化模式
        4.5.3.2 以符号文化嫁接为手段的产业复制模式
        4.5.4 首钢业态再生的“产业+”模式
        4.5.4.1 原发性植入的传统产业模式
        4.5.4.2 颠覆传统地缘经济的新产业模式
    4.6 首钢园区更新的社会融合
        4.6.1 首钢园区的“产居共同体”瓦解
        4.6.2 首钢园区的“再城市化”进程
        4.6.3 首钢园区的“空间正义”修复
    4.7 首钢园区工业遗存更新的可持续性
        4.7.1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生态可持续
        4.7.1.1 首钢园区生态策略
        4.7.1.2 首钢园区生态系统
        4.7.1.3 首钢园区污染治理
        4.7.1.4 首钢能源综合利用
        4.7.2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空间可持续
        4.7.2.1 保持园区工业特色风貌
        4.7.2.2 保持园区景观开放特征
        4.7.2.3 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系统
        4.7.3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经济可持续
    4.8 首钢园区更新的规划与政策环境
        4.8.1 首钢转型更新的多维度诉求
        4.8.2 首钢转型更新的重要政策依据
        4.8.3 首钢转型更新的制度环境创新
        4.8.4 首钢转型更新的规划实现路线
    4.9 小结
第5章 建构中国工业遗存更新技术路线
    5.1 工业遗存更新的土地获取
        5.1.1 政府主导推进一级开发
        5.1.2 政企合作推进一二联动
        5.1.3 企业自主区域统筹升级
        5.1.4 不同模式存在的问题
    5.2 工业遗存更新的政策支持
        5.2.1 契合国家政策导向
        5.2.2 契合地方政策导向
        5.2.3 契合城市公共诉求
    5.3 工业遗存更新的价值评定
        5.3.1 上位风貌保护规划
        5.3.2 相关专家论证评定
        5.3.3 企业自荐遗存名录
    5.4 工业遗存更新的经济评估
        5.4.1 改变土地性质的自持土地经济评估
        5.4.2 不改变土地性质的自持土地经济评估
        5.4.3 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出租土地经济评估
    5.5 工业遗存更新的规划调整
        5.5.1 明确城市设计优先
        5.5.2 设定城市更新单元
        5.5.3 推进综合交通评估
        5.5.4 确认土地用地性质
        5.5.5 明确上位规划边界
        5.5.6 开展更新城市设计
        5.5.7 落实控制规划调整
    5.6 工业遗存更新的操作主体
        5.6.1 主体与过程的关系
        5.6.2 兼容经营与公众参与
    5.7 工业遗存更新的设计进程
        5.7.1 梳理上位条件
        5.7.2 编制建设方案
        5.7.3 推进更新产策
    5.8 工业遗存更新的实施运管
        5.8.1 操作资金构成
        5.8.2 运管团队构成
        5.8.3 工作机制创建
    5.9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1.1 建立适当的制度与环境平台
        6.1.1.1 加快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6.1.1.2 统筹工业遗存价值评定机构标准
        6.1.1.3 建立工业遗存弹性再利用评定机制
        6.1.1.4 逐步转变土地治理模式和政策
        6.1.1.5 搭建跨部门协同的管控治理平台
        6.1.1.6 建构适用存量更新的规划审批模式
        6.1.2 选择适当的工业遗存更新模式
        6.1.2.1 选择技术经济和艺术适合的更新手段
        6.1.2.2 鼓励公共空间及场所精神的再造
        6.1.2.3 建立全面的可持续观
        6.1.3 选择适当的产业及实施策略
        6.1.3.1 探索匹配城市能级的更新之路
        6.1.3.2 寻求恰当的引导产业
        6.1.3.3 建构再城市化的融合之路
    6.2 主要创新点
        6.2.1 梳理并集成基于城市过程的多维度协同的工业遗存更新策略
        6.2.2 梳理基于中国国情的全流程工业遗存更新的技术路线
    6.3 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作者简介及成果

(2)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研究视角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1.1 时间范畴的界定
        1.2.1.1.1 时间的界定
        1.2.1.1.2 范畴的界定
        1.2.1.2 十个行业的选取
        1.2.1.2.1 工业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1.2.1.2.2 现存遗留所占比例的较高性
        1.2.2 研究视角
        1.2.2.1 科技价值的视角
        1.2.2.2 完整性的视角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1.1 从文化遗产到工业遗产的保护
        1.5.1.2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起源及发展
        1.5.1.3 国外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1 英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2 美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3 加拿大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4 日本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5.2.1 近代中国工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
        1.5.2.2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的起源及发展
        1.5.2.3 国内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2.3.1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与构成研究
        1.5.2.3.2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方法与体系研究
        1.5.2.4《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的建立
        1.5.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6 关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思考与近代动力设备的发展
        1.6.1 对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思考
        1.6.2 近代动力设备的发展历程
    1.7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1.8 技术路线与关键技术说明
    1.9 未尽事宜
第2章 近代重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1 近代采煤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1.1 近代采煤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1.1.1 近代采煤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1.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采煤业工业遗产
        2.1.1.3 小结
        2.1.2 近代采煤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1.2.1 近代采煤的完整工艺流程
        2.1.2.2 近代采煤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1.2.2.1 开拓系统工艺技术与关键物证
        2.1.2.2.2 采煤系统工艺技术与关键物证
        2.1.2.2.3 矿井提升与运输及其关键物证
        2.1.2.2.4 矿井通风与排水及其关键物证
        2.1.2.2.5 煤的洗选与炼焦及其关键物证
        2.1.2.2.6 煤矿的动力系统及其关键物证
        2.1.2.2.7 露天采矿与矿井照明
        2.1.2.3 小结
        2.1.3 采煤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1.3.2 采煤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1.3.2.1 萍乡安源煤矿工业建筑群
        2.1.3.2.2 本溪湖煤矿工业建筑群
    2.2 近代钢铁冶炼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2.1 近代钢铁冶炼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2.1.1 近代钢铁冶炼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2.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钢铁冶炼业工业遗产
        2.2.1.3 小结
        2.2.2 近代钢铁冶炼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2.2.1 近代钢铁冶炼的完整工艺流程
        2.2.2.2 近代炼铁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3 近代炼钢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4 近代钢铁加工工艺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5 小结
        2.2.3 钢铁冶炼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2.3.2 钢铁冶炼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2.3.2.1 鞍山钢铁有限公司工业建筑群
        2.2.3.2.2 本溪湖钢铁工业建筑群
    2.3 近代船舶修造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3.1 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3.1.1 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3.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船舶修造业工业遗产
        2.3.1.3 小结
        2.3.2 近代船舶修造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3.2.1 近代船舶修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2.3.2.2 近代船舶修造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3.2.2.1 近代船舶修造工业技术
        2.3.2.2.2 船舶修造关键技术物证
        2.3.2.3 小结
        2.3.3 船舶修造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3.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3.3.2 船舶修造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3.3.2.1 福建马尾船政工业建筑群
        2.3.3.2.2 天津市船厂(原大沽造船厂)工业建筑群
第3章 近代轻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一)
    3.1 近代棉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3.1.1 近代棉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3.1.1.1 近代棉纺织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3.1.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棉纺织业工业遗产
        3.1.1.3 小结
        3.1.2 近代棉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3.1.2.1 近代棉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3.1.2.1.1 棉纺工艺
        3.1.2.1.2 棉织工艺
        3.1.2.2 近代棉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3.1.2.2.1 近代棉纺机具
        3.1.2.2.2 近代棉织机具
        3.1.2.2.3 近代纺织动力设备
        3.1.2.2.4 近代棉纺织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3.1.2.3 小结
        3.1.3 棉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3.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3.1.3.2 棉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3.1.3.2.1 中纺公司天津第一纺织分厂
        3.1.3.2.2 石家庄大兴纺织染厂工业建筑群
        3.1.3.2.3 西安大华纱厂工业建筑群
    3.2 近代棉印染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3.2.1 近代棉印染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3.2.2 近代棉印染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3.2.2.1 近代棉印染的完整工艺流程
        3.2.2.2 近代棉印染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3.2.2.3 小结
        3.2.3 棉印染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3.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3.2.3.2 棉印染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3.2.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三印染厂
        3.2.3.2.2 中纺公司上海第四印染厂
第4章 近代轻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二)
    4.1 近代丝绸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1.1 近代丝绸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1.1.1 近代动力机器缫丝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2 近代动力机器丝织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3 近代动力机器丝绸印染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4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丝绸业工业遗产
        4.1.1.5 小结
        4.1.2 近代丝绸业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1.2.1 近代缫丝、丝织与丝绸印染的完整工艺流程
        4.1.2.1.1 近代缫丝工艺
        4.1.2.1.2 近代丝织工艺
        4.1.2.1.3 丝绸印染工艺
        4.1.2.2 近代丝绸业的关键技术物证
        4.1.2.2.1 近代缫丝机具
        4.1.2.2.2 近代丝织机具
        4.1.2.2.3 近代丝织物染整机具与动力设备
        4.1.2.2.4 近代丝绸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4.1.2.3 小结
        4.1.3 丝绸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1.3.2 丝绸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1.3.2.1 上海第一丝厂
    4.2 近代毛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2.1 近代毛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2.1.1 近代毛纺织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2.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毛纺织业工业遗产
        4.2.1.3 小结
        4.2.2 近代毛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2.2.1 近代毛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4.2.2.1.1 毛纺工艺
        4.2.2.1.2 毛织工艺
        4.2.2.1.3 毛织物整理工艺
        4.2.2.2 近代毛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4.2.2.2.1 近代毛纺、毛织机具
        4.2.2.2.2 近代毛整理机具与动力设备
        4.2.2.2.3 近代毛纺织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4.2.2.3 小结
        4.2.3 毛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2.3.2 毛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2.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毛纺织厂
        4.2.3.2.2 中纺公司上海第三毛纺织厂
    4.3 近代麻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3.1 近代麻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3.2 近代麻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3.2.1 近代麻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4.3.2.2 近代麻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4.3.2.3 小结
        4.3.3 麻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3.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3.3.2 麻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3.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制麻厂
第5章 近代化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1 近代水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1.1 近代水泥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5.1.2 近代水泥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5.1.2.1 近代水泥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5.1.2.2 近代水泥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5.1.2.3 小结
        5.1.3 水泥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5.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5.1.3.2 水泥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5.1.3.2.1 川沙水泥厂
    5.2 近代硫酸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2.1 近代硫酸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5.2.2 近代硫酸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5.2.2.1 近代硫酸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5.2.2.1.1 二氧化硫的制取
        5.2.2.1.2 近代铅室法制酸工艺
        5.2.2.1.3 近代接触法制酸工艺
        5.2.2.2 近代硫酸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5.2.2.3 小结
        5.2.3 硫酸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5.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5.2.3.2 硫酸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5.2.3.2.1 梧州硫酸厂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精益生产在QD特钢炼钢厂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精益生产理论概述
    2.1 精益生产理论的定义和内涵
    2.2 精益生产理论在国内外的发展
    2.3 应用精益生产理论的方法和工具
    2.4 本章小结
3 企业介绍及问题现状
    3.1 企业简介
    3.2 问题现状
    3.3 改进思路
    3.4 本章小结
4 理念与能力问题改进方案研究
    4.1 提出需改进的问题
    4.2 运用精益工具进行原因分析
    4.3 运用精益工具进行问题解决及效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钢铁料耗问题改进方案研究
    5.1 提出需改进的问题
    5.2 运用精益工具进行原因分析
    5.3 运用精益工具进行问题解决及效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能源效率问题改进方案研究
    6.1 提出需改进的问题
    6.2 运用精益工具进行原因分析
    6.3 运用精益工具进行问题解决及效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质量提升问题改进方案研究
    7.1 提出需改进的问题
    7.2 运用精益工具进行原因分析
    7.3 运用精益工具进行问题解决及效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精益工厂转型实施经验总结
    8.1 理念能力方面经验总结
    8.2 运营转型方面经验总结
    8.3 管理架构方面经验总结
    8.4 精益转型模范工厂实施模型
    8.5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QD特钢生产工艺流程图
附录2 炼钢厂价值流图
致谢
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习经历简介

(4)棒线材流程连铸—轧钢区段运行节奏优化及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连铸-轧钢区段工序概况
        1.1.1 连铸工序
        1.1.2 加热炉工序
        1.1.3 热轧工序
    1.2 连铸-轧钢区段研究内容
        1.2.1 连铸-轧钢区段的“界面技术”
        1.2.2 连铸-热轧区段铸坯热送热装
        1.2.3 连铸-轧钢区段运行动力学
        1.2.4 加热炉工序相关问题研究
        1.2.5 铸坯温降研究
    1.3 论文研究背景、内容及创新点
        1.3.1 论文研究背景
        1.3.2 论文研究内容
        1.3.3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典型企业连铸-轧钢区段运行解析
    2.1 沙钢永新钢轧厂连铸-轧钢区段运行解析
        2.1.1 连铸-轧钢区段当前生产组织模式
        2.1.2 永新钢轧厂棒材生产线连铸-轧钢区段平面布置图
        2.1.3 沙钢永新钢轧厂连铸-轧钢区段事件和时间解析
    2.2 唐钢二钢轧厂连铸-轧钢区段运行解析
        2.2.1 连铸-轧钢区段当前生产组织模式
        2.2.2 唐钢二钢轧厂连铸-轧钢区段平面布置图
        2.2.3 唐钢二钢轧厂连铸-轧钢区段解析
    2.3 邯钢一炼钢厂连铸-轧钢区段运行解析
        2.3.1 连铸-轧钢区段当前生产组织模式
        2.3.2 邯钢一炼钢连铸-轧钢区段平面布置图
        2.3.3 邯钢一炼钢厂连铸-轧钢区段解析
    2.4 典型钢厂连铸-轧钢区段情况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连铸-轧钢区段铸坯排队论研究
    3.1 连铸坯运输过程及事件解析
        3.1.1 辊道运输模式
        3.1.2 “辊道+天车”运输模式
        3.1.3 铸坯运输过程相关指标
    3.2 铸坯运输过程排队论模型
        3.2.1 排队理论基础
        3.2.2 连铸-轧钢区段铸坯运输过程排队论模型
    3.3 基于排队论的连铸坯运输过程案例分析
        3.3.1 沙钢永新钢轧厂连铸-轧钢区段铸坯排队系统
        3.3.2 唐钢二钢轧厂连铸-轧钢区段铸坯排队系统
        3.3.3 邯钢一炼钢厂连铸-轧钢区段铸坯排队系统
    3.4 连铸-轧钢区段铸坯运输过程时间优化
        3.4.1 沙钢永新钢轧厂铸坯运输时间优化
        3.4.2 唐钢二钢轧厂铸坯运输时间优化
        3.4.3 邯钢一炼钢厂铸坯运输时间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连铸-轧钢区段铸坯温度优化
    4.1 铸坯运输过程温降模型建立条件
        4.1.1 方坯热传导示意图
        4.1.2 基本假设
        4.1.3 方坯热传导的偏微分方程
        4.1.4 第三类边界条件
        4.1.5 数值模拟物性参数
    4.2 铸坯运输过程温降模型建立步骤
    4.3 铸坯运输过程温降模型模拟结果分析
        4.3.1 铸坯温度变化规律研究
        4.3.2 模拟结果验证
    4.4 铸坯入炉温度优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连铸-轧钢区段FLEXSIM仿真模拟研究
    5.1 连铸-轧钢区段铸坯运行节奏仿真模型
        5.1.1 FLEXSIM仿真软件简介
        5.1.2 连铸-轧钢区段模块划分和建模
        5.1.3 连铸-轧钢区段仿真模型
    5.2 仿真模型的应用
        5.2.1 设备利用率优化
        5.2.2 连铸-轧钢区段生产组织优化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工作与学术成果

(5)鞍钢技术创新的历史演进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的研究状况
        1.2.2 国外的研究状况
        1.2.3 研究的理论空间
    1.3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基本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技术创新的基本理论
    2.1 技术创新的由来与本质
        2.1.1 技术创新的由来
        2.1.2 技术创新的本质
    2.2 技术创新的分类与特点
        2.2.1 技术创新的分类
        2.2.2 技术创新的特点
    2.3 技术创新的过程与机制
        2.3.1 技术创新的过程
        2.3.2 技术创新的机制
第3章 鞍钢技术创新产生:建国前的技术移植
    3.1 日本殖民地科学与鞍钢的建立
        3.1.1 技术帝国主义
        3.1.2 日本殖民地科学
        3.1.3 鞍钢的建立
    3.2 建国前的鞍钢技术移植
        3.2.1 技术引进与技术移植
        3.2.2 建国前的鞍钢技术移植
        3.2.3 鞍钢技术移植的本土化
    3.3 建国前的鞍钢技术创新
        3.3.1 技术移植的“水土不服”
        3.3.2 梅根常三郎与“鞍山式焙烧法”
        3.3.3 液氧爆破法
    3.4 建国前鞍钢技术的殖民性
        3.4.1 技术移植的殖民性
        3.4.2 生产营销的殖民性
        3.4.3 技术管理的殖民性
        3.4.4 矿山开采的殖民性
    3.5 小结
第4章 鞍钢技术创新发展:建国后的技术“双革”
    4.1 鞍钢的恢复重建
        4.1.1 恢复重建的背景
        4.1.2 恢复重建的准备
        4.1.3 恢复重建的实施
    4.2 对苏联钢铁技术的引进与消化
        4.2.1 苏联的工业技术援助
        4.2.2 苏联钢铁技术与鞍钢本土的融合
    4.3 群众性技术“双革”
        4.3.1 群众性技术“双革”的兴起
        4.3.2 群众性技术“双革”的成效
        4.3.3 群众性技术“双革”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鞍钢技术创新深化:改革开放后的技术创新
    5.1 改革开放初的鞍钢技术改造
        5.1.1 技术改造的历程
        5.1.2 技术改造的特点
        5.1.3 技术改造的困境
    5.2 “九五”以来鞍钢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
        5.2.1 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的背景
        5.2.2 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的历程
        5.2.3 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的成效
    5.3 “九五”以来鞍钢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的特点
        5.3.1 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
        5.3.2 技术创新由单一技术向集约化发展
        5.3.3 创新要素的良性互动
        5.3.4 技术创新的绿色转向
    5.4 “九五”以来鞍钢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的意义
        5.4.1 为鞍钢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5.4.2 为国有老企业振兴提供了成功范本
        5.4.3 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5.5 小结
第6章 鞍钢技术创新的主要机制
    6.1 鞍钢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
        6.1.1 鞍钢技术创新的内部动力
        6.1.2 鞍钢技术创新的外部动力
    6.2 鞍钢技术创新的运行保障机制
        6.2.1 鞍钢技术创新体系
        6.2.2 鞍钢技术创新要素投入
        6.2.3 鞍钢技术创新管理
    6.3 鞍钢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6.3.1 鞍钢技术创新的内部激励机制
        6.3.2 鞍钢技术创新的外部激励机制
    6.4 小结
第7章 鞍钢持续技术创新的现实选择
    7.1 鞍钢持续技术创新的环境背景
        7.1.1 鞍钢持续技术创新的国际化背景
        7.1.2 鞍钢持续技术创新的国内环境
    7.2 鞍钢持续技术创新的现实基础
        7.2.1 鞍钢持续技术创新的优势
        7.2.2 鞍钢持续技术创新的劣势
    7.3 鞍钢持续技术创新的方向路径
        7.3.1 鞍钢持续技术创新的方向
        7.3.2 鞍钢持续技术创新的原则
        7.3.3 鞍钢持续技术创新的路径
第8章 结论
    8.1 结论
    8.2 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6)山东省钢铁工业清洁生产现状调查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CONTENTS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钢铁工业发展情况
        1.1.2 钢铁工业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
    1.2 钢铁工业清洁生产现状
        1.2.1 国内外钢铁工业清洁生产现状综述
        1.2.2 山东省钢铁工业清洁生产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意义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3.3 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山东省钢铁工业清洁生产现状调查
    2.1 调查方法
    2.2 调查内容
    2.3 调查结果
        2.3.1 山东省钢铁工业产能情况
        2.3.2 山东省钢铁工业技术及产品现状
        2.3.3 山东省钢铁工业环境管理现状
        2.3.4 山东省历年钢铁工业清洁生产状况
        2.3.5 山东省钢铁工业总体、国内钢铁工业总体与省内先进清洁生产现状
        2.3.6 山东省钢铁工业与省内其他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对比研究
        2.3.7 调查数据可靠性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钢铁工业清洁生产指标体系的建立
    3.1 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
        3.2.1 层次分析法
        3.2.2 综合法
        3.2.3 专家咨询法
    3.3 评价指标的筛选
    3.4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5 指标权重的确定
        3.5.1 层次分析法计算软件yaahp
        3.5.2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3.6 小结
第4章 评价
    4.1 评价方法
        4.1.1 方案层指标赋分原则
        4.1.2 评价方法
    4.2 方案层指标赋分
    4.3 综合评分结果及分析
        4.3.1 综合评分结果
        4.3.2 一级指标评分结果
        4.3.3 结果分析
    4.4 对策与建议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专家系统在炼钢动态调度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济钢一炼钢生产工艺简介
    1.3 一炼钢生产管理和调度概况
    1.4 课题研究内容
    1.5 课题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第2章 生产调度系统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2.1 系统工程及生产调度的作用意义
        2.1.1 系统的基本知识
        2.1.2 生产调度的目的意义
    2.2 国内外炼钢过程智能调度系统的研究概况
        2.2.1 智能调度系统的研究概况
        2.2.2 生产调度系统的应用技术
        2.2.3 调度的优化算法及系统优化
        2.2.3.1 典型的调度优化算法
        2.2.3.2 调度算法的系统优化
    2.3 调度模型的分析
        2.3.1 炼钢生产工序分析
        2.3.2 炼钢调度HTCPN的模型分析
第3章 一炼钢动态调度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3.1 生产调度系统的数据分析
        3.1.1 一炼钢的生产信息网络
        3.1.2 信息数据的来源及产生
    3.2 专家调度系统的分析设计
        3.2.1 调度方案数学模型的分析
        3.2.2 生产组织模式的求解及优化
        3.2.3 动态调度的基本策略
        3.2.4 人工干预控制
第4章 专家动态调度系统的模拟仿真与实现
    4.1 系统软.硬件设计
    4.2 模拟仿真程序及控制
    4.3 系统模拟仿真
        4.3.1 模拟仿真条件及要求
        4.3.2 模拟仿真结果及评价
第5章 系统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济钢生态工业指标体系与模式建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CONTENTS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综述
    1.1 生态工业概述
    1.2 济钢企业概况
第二章 济钢生产工艺及污染防治分析
    2.1 主要工艺及技术装备
    2.2 污染物产排分析
        2.2.1 废气污染状况
        2.2.2 废水污染状况
        2.2.3 固体废物污染状况
        2.2.4 噪声污染状况
    2.3 主要污染防治措施分析
        2.3.1 焦化工艺污染防治
        2.3.2 原料工艺污染防治
        2.3.3 烧结工艺污染防治
        2.3.4 球团工艺污染防治
        2.3.5 炼铁工艺污染防治
        2.3.6 炼钢工艺污染防治
        2.3.7 轧钢工艺污染防治
第三章 济钢生态工业实践研究
    3.1 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实践回顾
        3.1.1 以节能降耗为手段的初级阶段
        3.1.2 以清洁生产为载体的中级阶段
        3.1.3 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高级阶段
    3.2 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实践成果
        3.2.1 企业能耗物耗降低
        3.2.2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
        3.2.3 生产经营成本下降
        3.2.4 产品竞争力增强
    3.3 济钢生态工业建设计划
        3.3.1 基本路线
        3.3.2 目标及主要措施
第四章 生态工业指标体系建立及实施研究
    4.1 生态工业指标体系概述
        4.1.1 生态工业指标体系的确立原则
        4.1.2 生态工业指标的筛选
        4.1.3 参考指标体系
        4.1.4 具体指标体系
    4.2 生态工业指标体系在济钢的实施
        4.2.1 物质、能量减量与循环指标
        4.2.2 污染控制与管理指标
        4.2.3 产品指标
第五章 济钢生态工业模式研究
    5.1 四种高效模式
        5.1.1 资源高效利用
        5.1.2 能源高效转化
        5.1.3 代谢物高效再生
        5.1.4 信息高效流转
    5.2 三种创新体系
        5.2.1 观念创新体系
        5.2.2 技术创新体系
        5.2.3 管理创新体系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经验启示及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济钢第一炼钢厂清洁生产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D]. 薄宏涛. 东南大学, 2019(01)
  • [2]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D]. 于磊. 天津大学, 2019(06)
  • [3]精益生产在QD特钢炼钢厂的应用研究[D]. 张益沛.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4]棒线材流程连铸—轧钢区段运行节奏优化及仿真研究[D]. 石鑫越. 钢铁研究总院, 2018(12)
  • [5]鞍钢技术创新的历史演进及其机制研究[D]. 陈晓刚. 东北大学, 2013(07)
  • [6]山东省钢铁工业清洁生产现状调查与评价[D]. 魏凤霞. 山东大学, 2012(02)
  • [7]专家系统在炼钢动态调度中的研究[D]. 尹大威. 山东大学, 2011(04)
  • [8]为了又好又快协调发展[N]. 张年农,刘伟. 现代物流报, 2010
  • [9]关于公布“纪念《山东冶金》创刊30周年”优秀论文评选结果的通知[J]. 山东金属学会. 山东冶金, 2009(05)
  • [10]济钢生态工业指标体系与模式建立研究[D]. 翟立哲. 山东大学, 2009(05)

标签:;  ;  ;  ;  ;  

济钢一炼钢厂清洁生产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