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非心脏手术心血管并发症的临床研究

老年人非心脏手术心血管并发症的临床研究

一、老年人非心脏手术术中心血管并发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莹珠,张登文,王晟[1](2021)在《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非心脏手术量日渐增加,且手术患者趋于老龄化。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在围手术期更易发生各种类型的不良事件。其中围手术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高、危害大,是引起非心脏手术后30 d内死亡的重要原因。影响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因素众多,文章从术前评估准备、术中管理和术后监测三个阶段,对可能诱发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各项危险因素进行综述,为老年患者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和相关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张凯[2](2021)在《老年房颤患者非心脏手术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筛选影响老年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非心脏手术术后恢复质量(Quality of recovery,QoR)的因素。方法:选择拟行择期非心脏手术的老年房颤患者(年龄≥60岁)120例。根据术后120小时恢复质量评分-15(Quality of recovery-15,QoR-15)分为两组,分别为122-150分(良好A组),0-121分(不良B组)。记录术前的基本情况(年龄、并存疾病、平均心室率、抗凝治疗等),术中情况(麻醉满意度量表),术后24h,72h,120h时间点QoR-15评分。此外,还测定了手术前后血浆B型钠尿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高敏心肌肌钙蛋白(highsensitivity cardiac troponin,hs-cTn)和可溶性CD-14亚型(soluble CD14 subtype,s CD14-ST or Presepsin)的水平。对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影响非心脏手术后房颤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因素。另外,评估BNP,hs-cTn和presepsin浓度是否具有预测患者预后的潜力。结果:老年AF患者行非心脏手术术后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平均心室率[odds ratio(OR):1.085;95%confidence interval(CI):1.040-1.131;P<0.001],高危手术(OR:0.185;95%CI:0.043-0.798;P=0.024),麻醉满意度评分(OR:2.392;95%CI:1.524-3.753;P<0.001)。麻醉满意度评分表中的四项指标包括低血压(P=0.005),心动过速/缓(P=0.021),输血(P=0.047),RASS评分(P=0.041),也是其危险因素。术前及术后BNP(术前P=0.003,术后P=0.018)和hs-cTn(术前P=0.042,术后P=0.008)均有助于预测该类患者的恢复质量情况。结论:平均心室率控制不佳,行高危手术,高麻醉满意度评分均会影响老年AF患者非心脏手术后的恢复质量。积极的控制患者BNP和hs-cTn水平有益于患者的早期康复。

阮凤启[3](2020)在《开腹手术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探讨开腹手术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采集2018年1月-2018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无心脏病且入院后行开腹手术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参照纳入排除标准,最终选取317例患者。按照开腹手术后5天内是否发生MACE,将病人分为MACE组(17例)和N-MACE组(300例),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开腹手术后MACE发生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共采集317例开腹手术患者。其中术后MACE发生率为5.36%(17/317)。与N-MACE组相比,MACE组年龄(t=-3.176,P=0.002)显着增加,术前高密度脂蛋白浓度(HDL-C)(t=4.527,P=0.000)、白蛋白浓度(ALB)(t=2.647,P=0.009)、血红蛋白浓度(HB)(t=2.159,P=0.032)、术前体质量指数(BMI)(t=3.102,P=0.002)、淋巴细胞计数(Lymph#)(t=1.979,P=0.049)、高密度脂蛋白浓度与胆固醇浓度比值(HDL-C/TC)(t=4.964,P=0.000)显着减少,差异均有显着性(P均<0.05)。经过共线性诊断,自变量多重共线性统计量均小于5,自变量间不存在共线性;通过绘制ROC曲线,采用约登指数法确定临界值(cut-off):年龄:68岁;BMI:23.39 kg/m2;ALB:29.93g/L;HB:77.5g/L;HDL-C:3.015mmol/L;Lymph#:2.3*10^9/L;HDL-C/TC:78.13%,并作为自变量赋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开腹手术患者年龄≥68岁(OR=3.880,P=0.036<0.05)容易发生术后MACE,是开腹手术患者发生术后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开腹手术患者术前HDL-C/TC≥78.13%(OR=0.159,P=0.034)、HB≥77.5g/L(OR=0.188,P=0.013)不容易术后发生MACE,是开腹手术患者发生术后MACE的保护因素(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为:P=1/(1+e-()-0.416+1.356X1-0.351X2-0.723X3-1.362X4-1.413X5-1.669X6-1.739X7</sup>)。预测开腹手术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特异度为75.33%(226/300),灵敏度为82.35%(14/17),准确度为75.71%(240/317)。研究结论:1、开腹手术后MACE的发生受年龄、术前高密度脂蛋白浓度、白蛋白浓度、血红蛋白浓度、术前体质量指数、淋巴细胞计数、高密度脂蛋白浓度与胆固醇浓度比值影响。2、年龄≥68岁是开腹手术术后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HB≥77.5g/L、HDL-C/TC≥78.13%是开腹手术后出现术后MACE的保护因素。3、Logsitc回归预测模型为:P=1/(1+e-(-0.416+1.356X1-0.351X2-0.723X3-1.362X4-1.413X5-1.669X6-1.739X7))。预测开腹手术后MACE的特异度为75.33%(226/300),灵敏度为82.35%(14/17),准确度为75.71%(240/317)。临床工作中应根据开腹手术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和治疗,以减少此类患者术后MACE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赵本惠[4](2019)在《老年患者围术期死亡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与目的社会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问题,不仅加重了社会负担,也为医疗事业带来巨大挑战。围术期老年患者比例不断增加,老年患者群体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特点,各器官功能储备较差,且常同时合并多种疾病,外科手术及麻醉风险大,术后不良反应多,其围术期死亡率高于中青年患者。因此,保障老年患者群体围术期安全,降低围术期死亡率是外科医生及麻醉医生关注的焦点。血压作为人体五大生命体征之一,在围术期被重点关注。实时有效的血压监控可以帮助麻醉医生快速评估患者病情,术中维持平稳的血流动力学有助于促进患者临床转归。而术中低血压是常见的临床现象,低血压导致的器官低灌注给老年患者带来潜在危害,但低血压值及持续时间与老年患者围术期死亡是否有关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索老年患者术中低血压值、低血压持续时间以及其他因素与围术期死亡的相关性,为维护老年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优化麻醉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和围术期死亡率,促进老年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研究方法1、单中心老年患者围术期死亡的流行病学特征收集陆军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2007年1月至2017年8月行外科手术并发生术后院内死亡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156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科室,手术时机,ASA分级,心功能分级,麻醉方式,麻醉时间,主要临床诊断,合并诊断(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疝、心律失常、心脏衰竭、呼吸衰竭、COPD、贫血、严重创伤、感染性休克、失血性休克、MODS、水电解质失衡、终末期肿瘤,凝血功能异常),手术类型,死亡原因,术后存活时间,术后带管时间,是否PACU停留,是否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术中失血量,术中尿量,术中输血量。计算单中心老年患者围术期死亡率,对156例围术期死亡的老年患者的科室、性别、年龄、死亡原因进行统计学描述分析。2、单中心老年患者围术期死亡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收集陆军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2007年1月至2017年8月行外科手术并发生术后院内死亡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156例作为观察组,从同年行外科手术的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存活病例中按照2:1(存活:死亡)随机抽选出312例作为对照组。记录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同时记录每位患者SBP≤80mmHg,80mmHg<SBP≤90 mmHg,90mmHg<SBP≤100mmHg,100mmHg<SBP≤110mmHg,110mmHg<SBP≤120mmHg,SBP>120mmHg;MAP≤55mmHg,55mmHg<MAP≤60mmHg,60mmHg<MAP≤65mmHg,65mmHg<MAP≤70mmHg,70mmHg<MAP≤75mmHg,MAP>75 mmHg的累积持续时间,再分别计算不同区段血压累积持续时间占总麻醉时间的比例。对可能影响老年患者围术期死亡的各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分析结果中P<0.05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绘制ROC曲线。3、多中心老年患者围术期死亡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收集陆军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附属新桥医院及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大坪医院)2014年9月至2017年3月接受外科手术、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118例作为观察组,从每家医院同年行外科手术的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存活病例中按照2:1(存活:死亡)随机抽选出236例作为对照组。记录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同时记录每位患者SBP≤80mmHg,80mmHg<SBP≤90 mmHg,90mmHg<SBP≤100mmHg,100mmHg<SBP≤110mmHg,110mmHg<SBP≤120mmHg,SBP>120mmHg;MAP≤55mmHg,55mmHg<MAP≤60mmHg,60mmHg<MAP≤65mmHg,65mmHg<MAP≤70mmHg,70mmHg<MAP≤75mmHg,MAP>75 mmHg的累积持续时间,再分别计算不同区段血压累积持续时间占总麻醉时间的比例。对可能影响老年患者围术期死亡的各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分析结果中P<0.05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绘制ROC曲线。结果1、行非心脏手术后围术期死亡的老年患者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为11天,其围术期死亡率为0.3%0.7%;2、普外肝胆科、神经外科、普胸科是老年患者围术期死亡比例最多的临床科室;以腹部手术为参考,颅脑手术是老年患者围术期死亡的高危因素;3、老年患者围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有感染、呼吸衰竭、MODS、脑疝;4、术中低血压(MAP≤65mmHg)是老年患者围术期死亡的高风险因素(OR>1),其累计总时间占比超过总手术时间的4.927.84%时可能与老年患者围术期死亡相关;5、与老年患者围术期死亡可能相关的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年龄、ASA分级、实施全麻、术前合并冠心病、恶性肿瘤、COPD、术中输血量。年龄越大、ASA分级越高、术中输血量越大以及实施全麻、术前合并冠心病、恶性肿瘤、COPD,老年患者围术期死亡风险越高。老年患者术后进入PACU监护治疗是围术期死亡的保护因素。结论1、术中低血压(MAP≤65mmHg)与老年患者围术期死亡相关,其累计持续时间占比超过总手术时间的4.927.84%时可能增加老年患者围术期死亡风险。2、老年患者围术期死亡可能相关的其他因素包括:年龄、ASA分级、实施全麻、术前合并冠心病、恶性肿瘤、COPD、颅脑手术、术中输血、PACU治疗。

唐敏[5](2019)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拔牙风险相关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拔牙风险的预测模型,然后将其转变为电子化的决策工具来筛选高危的患者,提早采取预防和干预措施从而避免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观察性的临床研究。选取2017年8月-2018年7月833名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纳入研究,包括含有603名患者的训练集和含有230名患者的独立测试集。涉及到的数据包括拔牙前的临床参数、实验室检查、临床检查、拔牙后一周随访数据均被记录。本研究中,特征筛选采用LASSO(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惩罚因子结合Logistic回归的方法进行特征筛选。首先,我们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出p<0.05的变量作为预测因子。再次,预测因子的重要性通过LASSO二元回归去获得其回归系数。然后,排除掉回归系数为0的预测因子,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计算其余的15个变量的调整后的OR值。变量筛选出来后,我们用5折交叉验证的方法通过随机森林(RF)算法建立预测模型。在最佳临界值,基于混淆矩阵计算以下预测指标:准确率、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以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除了用ROC曲线作为传统的评价指标,由于数据的不平衡性,查准率-查全率曲线(PR曲线)也作为一种评价模型预测能力的重要指标。对比传统的Logistic regression(LR)模型,通过独立测试集对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验证。基于建立的预测模型,初步建立电子化的拔牙评估软件。结果:训练集的603位患者包括282位男性患者和321位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72.38±8.31岁,其中129位患者出现心血管并发症。通过特征筛选的方法筛选出11个危险因素:年龄(OR=1.076;95%CI:1.042–1.112;p<0.001)、收缩压(OR=1.053;95%CI:1.033–1.074;p<0.001)、心率(OR=1.042;95%CI:1.019–1.066;p<0.001)、阻生齿数目(OR=3.496;95%CI:1.184–6.736;p<0.001)、近期心绞痛(OR=6.519;95%CI:3.021–14.067;p<0.001)、高血压三级(OR=3.085;95%CI:1.223–7.782;p=0.017)、心脏植入起搏器史(OR=3.35;95%CI:1.36–8.25;p=0.009)、风湿性心脏病(OR=4.873;95%CI:1.348–17.617;p=0.016)、术前抗生素用药史(OR=2.126;95%CI:1.219–3.709;p=0.008)、房颤(OR=3.229;95%CI:1.188–8.775;p=0.022)、肺动脉高压(OR=2.414;95%CI:1.079–5.401;p=0.032)。通过5折交叉验证的方法建立RF模型后,RF模型在训练集上ROC曲线下面积为0.93,LR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8。最佳临界值为18.5%,RF模型的正确率、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82%、90%、80%、55%、97%、4.44、0.13;而Logistic回归模型的正确率、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80%、81%、80%、52%、94%、3.98、0.23。在独立测试集上,LR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0,对应的PR曲线下面积为0.35;RF曲线下面积为0.83,对应的PR曲线下面积为0.56。通过对比LR模型,RF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能力。最终,我们选择RF模型作为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拔牙风险的预测模型。基于建立的预测模型,初步建立电子化的拔牙评估软件。结论:本研究通过初步建立的电子化的拔牙评估软件来预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拔牙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几率。我们的研究结果为内科医生和口腔科医生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拔牙术前评估中提供决策支持,具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

李惠洲[6](2019)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围术期超敏肌钙蛋白T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围术期超敏肌钙蛋白T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择合并冠心病拟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50例,不限性别,年龄6580岁,ASAⅡ/Ⅲ级,体重指数(BMI)1927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25):对照组(C组)和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组)。T组于诱导前30 min开始刺激双侧内关穴、郄门穴至手术结束,疏密波,频率4/20Hz,缓慢增大电流强度,以食指或中指微微发颤为宜(得气指证)。C组在双侧内关、郄门穴上贴覆电极片后连接治疗仪但不通电。于麻醉诱导前、术后2d早晨采集3ml静脉血,室温下待自然凝固后,3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后测定超敏肌钙蛋白T(hs-cTnT)浓度。于术前1d、术后1、3和5 d采用CV200心电图仪行心电监测5 min,记录R-R间期并计算心率(HR)、总功率(TP)、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及LF/HF比值。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占比、年龄、BMI、ASA分级、并存疾病例数、麻醉时间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醉诱导前两组患者hs-cTn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麻醉诱导前比较,术后2d两组患者hs-cTnT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术后2d T组患者hs-cTnT水平明显低于C组(P<0.05)。术前1d两组TP、LF、HF、LF/HF及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1d相比,C组术后1、3和5d HF显着降低,HR升高,术后1、3d TP降低(P<0.05);T组术后1d HR升高(P<0.05)。与C组相比,T组术后1d TP和HF升高,HR降低(P<0.05)。两组术后心脏不良反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从麻醉前30min开始,经皮穴位电刺激(疏密波,4/20Hz)内关和郄门穴至手术结束,可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时产生一定的心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自主神经功能,使迷走神经活性增强有关。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7](2018)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研究表明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2018年3月1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组成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经3次联合会议讨论后最终确定了指南修订的总体原则及新指南拟回答的核心问题。指南工作组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修订过程主要

许广艳[8](2019)在《老年冠心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估意义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老年冠心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围术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MACE)是其并发症和病死率增加的重要原因。既往研究表明,年龄和冠心病病史是行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老年冠心病患者同时具备上述2个独立危险因素,在接受非心脏手术围术期更易发生MACE。术前对该人群进行充分的心脏风险评估至关重要,不仅能帮助医师和患者明确手术的风险获益比,指导医师进行临床决策和优化围术期管理,改善患者预后,而且能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更好的进行知情同意,减少医患矛盾的产生。修订的心脏风险指数(Revised Cardiac Risk Index,RCRI)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且被广泛验证的围术期MACE评估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其预测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项目是当前临床上应用广泛的无创性心脏功能评估方法,很多医院将其作为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的术前常规检查项目。目前,临床上尚缺乏相关研究分析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对行非心脏手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围术期心脏风险的评估意义,以及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参数能否较为准确地预测该人群围术期MACE的发生。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期间接受非心脏手术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病案资料,构建依据该人群临床变量、超声变量和筛选出的临床+超声变量预测模型,探讨上述3个模型和RCRI对该人群围术期MACE的预测价值,分析术前对该人群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有无必要以及经胸超声心动图相关参数与围术期MACE是否相关,能否较为准确地预测该人群围术期MACE的发生。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筛选了符合条件的在我院住院期间行择期中高危非心脏手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以统一的病例报告表记录其围术期临床病历资料。将围术期发生MACE作为研究的终点事件,根据是否发生终点事件将其分为MACE组和非MACE组。将既往研究中发现的与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MACE发生高度相关的临床变量和经胸超声心动图相关参数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临床和超声变量模型,以P<0.05为界筛选符合条件的变量,并将筛选出的临床和超声变量同时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临床+超声变量模型。分别根据上述预测模型的预测概率和RCRI评分绘制R0C曲线,分析上述预测模型和RCRI对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本研究纳入的2100例行择期中高危非心脏手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中,有179例(8.5%)患者发生了围术期MACE,其中159例(88.8%)患者的围术期MACE发生在术后3天内。本研究构建的3个预测模型中,临床+超声变量模型对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MACE的预测价值最高(AUC=0.697,95%CI:0.655~0.740,P<0.001),其次为依据过往研究所挑选出的与围术期MACE发生可能高度相关的临床参数所构建的临床变量模型(AUC=0.686,95%CI:0.643~0.729,P<0.001),而单纯依据经胸超声心动图相关检查参数构建的超声变量模型对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MACE有一定的预测价值(AUC=0.625,95%CI:0.579~0.671,P<0.001),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且最被认可的预测模型RCRI在本研究中表现差(AUC=0.526,95%CI:0.481~0.570,P=0.258)。结论: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是围术期发生MACE的高危人群。本研究所构建的3个预测模型中,临床+超声变量模型略优于临床变量模型,而临床变量模型略优于单纯依据经胸超声心动图相关检查参数构建的超声变量模型,对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MACE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且最被认可的预测模型RCRI在本研究中表现较差。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作为目前临床上应用广泛的术前心脏风险评估项目,单纯依靠该检查来评估患者术前心脏功能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结合相应的高危临床因素则可提高其预测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MACE的价值但并无显着优势。对于无法评估其活动耐量或不能详细了解其病史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可对其行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

高磊[9](2018)在《老年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管理方法对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三种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下腹部手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67例,男性39例,女性28例,年龄为6585岁,平均年龄72.49±5.45岁,ASA(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y,美国麻醉学会)分级II或III级。该67名患者中28例术前合并高血压,23例合并糖尿病,17例合并心律失常(房性或室性心律、窦速或窦缓、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房颤),12例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合并陈旧性脑梗、陈旧性心梗病史、阿尔茨海默综合征的患者各3例。综合评估患者术前状况,同时在满足手术要求的前提下,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以下三组:腰硬联合麻醉组(combined spinal and epidural anesthesia,CSEA)21例,全身麻醉组(general anesthesia,GA)23例,硬全联合麻醉组(general-epidual combined anesthesia,GECA)23例。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BMI指数、ASA分级及术前合并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Ρ>0.05)。记录全身麻醉组、硬全联合麻醉组患者入室后(T0)、插管前(T1)、插管后3min(T2)、插管后5min(T3)及切皮后即刻(T4)、手术开始后30min(T5)、手术结束时(T6)的MAP、HR和SPO2,腰硬联合麻醉组患者入室后(T0)、麻醉开始前(T1)、注药后3min(T2)、注药后5min(T3)及切皮后即刻(T4)、手术开始后30min(T5)、手术结束时(T6)的MAP、HR和SPO2。同时记录下三组患者术中术后各项并发症在三种不同麻醉方式下的发生例数、相应处理措施以及术毕时三组患者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尿量及总入量。结果本研究67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中无死亡病例,术中出现血压大幅波动(超过MAP基线值的20%)26例,心律失常13例,术后肺炎4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1例,术后第5天出现脑梗1例。血流动力学方面,腰硬联合麻醉组患者T2、T3的MAP、HR显着低于T1(Ρ﹤0.05),T4T6的MAP、HR与T1相比无显着性差异(Ρ﹥0.05);全身麻醉组,T2、T3的MAP、HR显着高于T1(Ρ﹤0.05),T4T6的MAP、HR与T1相比无显着性差异(Ρ﹥0.05);硬全联合麻醉组,各时间节点的MAP、HR与T1相比无显着性差异(Ρ﹥0.05)。在全身麻醉组,血压升高(超过MAP基线值的20%)是发生率最高的并发症(43.5%);腰硬联合麻醉组最容易发生的是术中血压下降(28.6%)和心率过慢(23.8%)。结论1.老年冠心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在三种麻醉方式中,接受硬全联合麻醉的患者血流动力学较为稳定、术中心律失常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2.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术前全面的风险评估及术中精准的麻醉管理有助于减少这类患者术后脑梗、肺炎、认知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

张作晶[10](2018)在《强化保温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心肌损伤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围术期低体温(核心温度<36℃)是手术和麻醉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多见于胸、腹腔手术以及时间较长的手术,例如食管癌根治术。围术期低体温可能会增加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据统计,围术期低体温的发生率可高达50%90%,多中心、横断面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全麻手术患者中低体温的发生率为39.9%。然而目前国内把体温作为常规监测指标的医院并不普遍,仅有10.7%的患者给予了围术期强化保温措施。术中强化保温是否可以降低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心肌损伤的发生率有待探究。非心脏手术的心肌损伤发生率一般报道在8%左右,其中15.8%有缺血症状,而84.2%无缺血症状,很多病例并无明显的心电图ST段抬高,但有心肌损伤的患者术后30天的死亡率却可高达10%。心肌肌钙蛋白检测可以发现早期的心肌损伤,研究报道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TnT)>0.02μg/L,术后30天内心肌损伤相关的死亡率增加3倍;cTnT>0.03μg/L,相关死亡率增加9倍;cTnT>0.03μg/L可作为围术期心肌损伤的独立预测因子。另一种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0.06μg/L也可用于诊断心肌损伤,是术后30天内全因死亡率的独立风险因素。高敏肌钙蛋白T(high-sensitive Cardiac Troponin T,hs-cTnT)是新近出现的另一种肌钙蛋白亚型,其诊断术后心肌损伤的标准为hs-cTnT≥0.065μg/L或0.02μg/L≤hs-cTnT<0.065μg/L且较术前升高至少0.005μg/L。本研究以45-80岁的中老年食管癌根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1.强化保温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中体温及术后肌钙蛋白I的影响;2.肌钙蛋白I、T联合应用对诊断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心肌损伤的价值及强化保温对心肌损伤的影响;3.强化保温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血浆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旨在探讨中老年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麻醉期间体温管理策略以及能否减轻相关心肌损伤。方法:1.择期行翻身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强化保温组(n=45)和常规保温组(n=45)。持续监测鼻咽温,记录诱导后10min(T1),手术开始(T2),手术开始60min(T3),120min(T4),180min(T5),术毕(T6)的体温;分别于诱导后5min、术后6-12、24及48h采取静脉血样,检测肌钙蛋白I的水平;比较两组术中体温和术后cTnI的变化;统计术中及术后48h内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颤动、室上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早)的发生情况、术后并发症如吻合口瘘、脓胸等的发生率。2.在前一部分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将完整保存下来的70例患者(强化保温组和常规保温组各35例)的血样,进行再分析,检测高敏肌钙蛋白T的浓度并按照以下标准统计术后48h内心肌损伤的发生率,心肌损伤定义为术后cTnI>0.06μg/L或hs-cTnT值异常(hs-cTnT≥0.065μg/L或0.02μg/L≤hs-cTnT<0.065μg/L且较术前升高至少0.005μg/L)。比较术中及术后48h内严重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颤动、室上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早)的发生率;术后12h内低氧、代谢性酸中毒的发生率(术后12h内低氧定义为术后12h内出现SpO2<90%或任何一次动脉血气中出现PaO2<80mmHg;术后12h内代谢性酸中毒定义为术后12h内所测血气中出现BE<-3.0);术后48h内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的发生率(术后48h内临床症状观察突发胸闷或下肢肿胀症状,并通过超声快速诊断)。3.第二部分70例患者(强化保温组和常规保温组各35例)血样继续检测血浆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水平;与患者术后48h内的疼痛评分、术后6h内的热舒适度、ICU停留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指标结合分析比较两种保温方法之间的差异。结果:第一部分结果显示强化保温组各时间点的体温均可维持在36℃以上;常规保温组除T1、T2体温在36℃以上,其余时间点均低于36℃(P<0.05),其中T2-3下降较快,T3-6下降速度减慢。两组以cTnI的临床正常参考值0.03μg/L为界限,高于此界限的,强化保温组为6例(14.3%),显着低于常规保温组的15例(34.9%)(P<0.05);与术前的cTnI相比,两组术后12、24、48h均显着升高(P<0.05);两组间术后6-12h的cTnI无显着差异(P>0.05),但术后24、48h强化保温组cTnI明显低于常规保温组(P<0.05);强化保温组术中及术后48h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显着低于常规保温组(P<0.05),吻合口瘘发生率显着低于常规保温组(P<0.05)。第二部分结果显示强化保温组3例发生心肌损伤,2例符合两种心肌损伤的诊断标准,1例仅符合hs-cTnT衡量心肌损伤的标准;常规保温组11例发生心肌损伤,7例符合两种心肌损伤的诊断标准,3例仅符合hs-cTnT衡量心肌损伤的标准,1例仅符合cTnI衡量心肌损伤的标准。术后48h内心肌损伤发生率强化保温组显着低于常规保温组(8.6%vs.31.4%,P<0.05);术中及术后48h内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强化保温组显着低于常规保温组(2.9%vs.25.7%,P<0.05);术后12h内低氧发生率强化保温组显着低于常规保温组(17.1%vs.40.0%,P<0.05);术后12h内代谢性酸中毒发生率强化保温组显着低于常规保温组(20.0%vs.48.6%,P<0.05);术后48h内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的发生率两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第三部分结果显示,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6-12、24以及48h时血浆IL-6及IL-10的浓度无显着性差异;两组之间比较,术后6-12、24以及48h时血浆IL-6及IL-10的浓度无显着性差异;与常规保温组比较,强化保温组术后48h内的VAS评分降低(P<0.05),强化保温组术后6h内的热舒适度升高(P<0.05),两组术后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无显着性差异。结论:1.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采用常规保温方式发生术中低体温依然常见,同时伴有术后cTnI的异常增高,采用充气升温毯强化保温可以避免术中低体温的发生,降低术后cTnI异常增高的发生率。2.两种肌钙蛋白的联合应用可以提高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心肌损伤的检出率,强化保温可以降低术后心肌损伤的发生率。3.强化保温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炎性因子的表达无明显影响,术后心肌损伤与炎性因子的变化无直接相关性。

二、老年人非心脏手术术中心血管并发症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人非心脏手术术中心血管并发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老年房颤患者非心脏手术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对象
    2.3 实验方法
    2.4 数据收集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2 围术期资料比较
    3.3 麻醉满意度评分表各项比较
    3.4 独立危险因素
    3.5 实验室数据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胸科手术术后房颤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开腹手术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研究对象
        1.1.2 诊断标准
        1.1.3 纳入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资料收集
        1.2.3 统计分析
        1.2.4 质量控制
结果
    2.1 重复诊断结果评价
    2.2 单因素分析
        2.2.1 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病种分布
        2.2.2 开腹手术后发生术后MACE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2.2.3 自变量共线性诊断与赋值
        2.2.4 开腹手术后发生术后MACE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4)老年患者围术期死亡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单中心老年患者围术期死亡的流行病学特征
    2.1 研究对象及数据收集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单中心老年患者围术期死亡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1 资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多中心老年患者围术期死亡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4.1 资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术中低血压与术后不良事件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拔牙风险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绪论
第一部分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拔牙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资料收集
        1.1.2 研究资料
        1.1.3 试验流程
        1.1.4 观察指标
        1.1.5 部分指标定义
        1.1.6 指标属性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2 样本量
        1.2.3 试验结局
        1.2.4 LASSO回归算法
        1.2.5 ROC曲线和PR曲线
        1.2.6 K-折交叉验证法
        1.2.7 特征筛选
        1.2.8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资料描述
        2.2 结局事件
        2.3 特征筛选结果
        2.3.1 LASSO回归系数
        2.3.2 多因素分析结果
        2.3.3 Gini系数
        2.4 预测模型的特性
        2.4.1 混淆矩阵
        2.4.2 ROC曲线
        2.4.3 PR曲线
    3 讨论
    4 展望
第二部分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拔牙风险评估软件的初步建立
    引言
    1 拔牙风险评估软件的初步建立方法
        1.1 拔牙风险评估软件设计流程图
        1.2 拔牙风险评估软件开发过程
        1.2.1 知识建模
        1.2.2 数据建模
        1.2.3 模型应用
    2 结果
        2.1 拔牙风险评估软件开发
        2.1.1 拔牙风险评估软件界面
        2.1.2 拔牙风险评估软件信息
        2.2 拔牙风险评估软件临床应用
        2.3 拔牙风险评估软件的临床实用性
    3 讨论
    4 展望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撰写和发表的论文

(6)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围术期超敏肌钙蛋白T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穴位刺激在围术期应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
1 冠心病概述
    1.1 冠心病的定义
    1.2 冠心病的解剖及病理生理学机制
    1.3 冠心病的临床分型
        1.3.1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1.3.1.1隐匿型冠心病
        1.3.1.2稳定型心绞痛
        1.3.1.3缺血性心肌病
        1.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3.2. 1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3.2. 2 不稳定型心绞痛
        1.3.2. 3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4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1.5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2.1 改善缺血、减轻症状的药物
        2.1.1 β受体阻滞剂
        2.1.2 硝酸酯类药物
        2.1.3 钙通道阻滞剂
        2.1.4 其他治疗药物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2.2 预防心肌梗死, 改善预后的药物
        2.2.1 阿司匹林
        2.2.2 氯吡格雷
        2.2.3 替格瑞洛
        2.2.4抗凝药物
        2.2.5 β受体阻滞剂
        2.2.6 他汀类药物
        2.2.7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2.2.8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2.3 用于冠心病的相关中成药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3.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概念
    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2.1 诊断
        3.2.2 鉴别诊断
    3.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
        3.3.1 低危患者
        3.3.2 中危患者
        3.3.3 高危患者
    3.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3.4.2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3.4.2. 2 溶栓治疗
        3.4.2. 3 抗栓治疗
    3.5 调脂治疗
    3.6 其他治疗 (表3-5)
    3.7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
        3.7.1 一般治疗
        3.7.2 抗缺血治疗 (表3-7)
        3.7.3 抗血小板治疗 (图3-8)
        3.7.4 抗凝治疗 (表3-11, 表3-12, 表3-13)
4 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4.1 概述
    4.2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3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情评估
        4.3.1 临床评估
        4.3.2 负荷试验
        4.3.3 左心室功能
        4.3.4 单电子发射CT成像
        4.3.5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4.3.6 冠状动脉造影
    4.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原则
        4.4.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4.4.2 循证药物治疗
        4.4.3 血运重建
    4.5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4.5.1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4.5.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5.1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定义
    5.2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病因与机制
        5.2.1内皮功能不全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5.2.2 炎性因子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5.2.5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5.3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5.4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5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5.5.1 β受体阻滞剂
        5.5.2 硝酸酯类药物
        5.5.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5.5.4他汀类药物
        5.5.5 尼可地尔
        5.5.6 钙通道阻滞剂
        5.5.7 其他药物
        5.5.8 中成药
    5.6微血管性心绞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定义
        6.1.1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2 心肌梗死后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3心绞痛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2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可能机制
        6.2.1 血浆内啡肽升高
        6.2.2 致痛物质未达到痛阈
        6.2.3 疼痛信号神经的改变对心绞痛的影响
    6.3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
        6.3.1 动态心电图
        6.3.2心电图运动试验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6.3.4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6.4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预防及治疗
        6.4.1 预防
        6.4.2 治疗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7.1.1 概述
        7.1.2 降压治疗原则
        7.1.3 降压治疗的启动
        7.1.4 血压目标管理
        7.1.5 药物推荐
        7.1.6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7.2.1 概述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7.2.2. 1 发病机制
        7.2.2. 2 诊断及评估
        7.2.2. 3 药物治疗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7.2.3. 1 发病机制
        7.2.3. 2 诊断及评估
        7.2.3. 3 药物治疗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7.3.1 风险评估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前提
        7.3.2 规范抗栓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7.3.2. 1《2014年欧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 (或) 接受经皮冠脉/瓣膜介入治疗联合共识》相关推荐 (表7-14) 。
        7.3.2. 2《2016年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相关推荐 (表7-15, 图7-2, 图7-3)
        7.3.2. 3《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6) 》相关推荐
        7.3.2. 4 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
        7.3.2. 5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口服抗凝药物出血管理
    7.4 冠心病合并瓣膜性心脏病
        7.4.1 概述
        7.4.2 一般药物治疗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7.4.2. 3 二尖瓣反流
        7.4.2. 4 二尖瓣狭窄
        7.4.2. 5 三尖瓣反流
        7.4.2. 6 三尖瓣狭窄
        7.4.3 抗凝治疗
        7.4.3. 1 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7.5 冠心病与脑卒中
        7.5.1 概述
        7.5.2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7.5.2.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
        7.5.2. 1. 1 抗栓药物致颅内出血的机制:颅内出血
        7.5.2. 1. 2 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估:对于ACS患
        7.5.2. 1. 4 冠心病患者缺血相关评估及意义:当颅
        7.5.2.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7.5.3 具体治疗方案
        7.5.3. 1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石。
        7.5.3. 3 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
        7.5.3. 4 其他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7.6.1 概述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7.6.2. 1 抗凝治疗
        7.6.2. 2 溶栓治疗
        7.6.2. 3 临床常用溶栓药物及用法
        7.6.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急性肺栓塞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7.7.1 概述
        7.7.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7.7.3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治疗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7.8.1 概述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7.8.2. 2 质子泵抑制剂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障碍
        7.9.1 概述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7.9.4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用药原则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7.9.7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的预防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
        7.1 0. 1 概述
        7.1 0. 2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和分期
        7.1 0.2.1 定义
        7.1 0.2.2 分期
        7.1 0. 3 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合理药物治疗
        7.1 0.3.1 抗栓药物治疗
        7.1 0.3.1. 1 溶栓治疗:尽管直接PCI是STEMI患
        7.1 0.3.1. 2 抗凝治疗
        7.1 0.3.1. 3 抗血小板治疗
        7.1 0.3.2 他汀类药物
        7.1 0.3.3 抗缺血治疗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7.1 1. 1 概述
        7.1 1. 4 诊断
        7.1 1. 5 治疗
        7.1 1.5.1 一般治疗
        7.1 1.5.2 抗缺血治疗
        7.1 1.5.3 调脂治疗
        7.1 1.5.4 β受体阻滞剂
        7.1 1.5.5 硝酸酯类药物
        7.1 1.5.6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7.1 2. 1 概述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7.1 2.2.1
        7.1 2.2.2 诊断
        7.1 2.2.3 治疗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7.1 2.3.1
        7.1 2.3.2 诊断
        7.1 2.3.3 治疗
        7.1 2.3.4 特殊情况管理推荐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7.1 3. 1 概述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7.1 4. 1 概述
        7.1 4. 2 药物选择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7.1 4.2.2 他汀类药物
        7.1 4.2.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7.1 4.2.6 抗凝药物
        7.1 4.2.7 钙通道阻滞剂
        7.1 4.2.8 α2受体激动剂
        7.1 4. 3 注意事项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7.1 4.3.2 他汀类药物
        7.1 4.3.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7.1 5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7.1 5. 1 概述
        7.1 5.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7.1 5.1.1 冠心病诊断方法见本书相关章节。
        7.1 5.1.2 外周动脉疾病诊断方法 (图7-11)
        7.1 5. 3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治疗
        7.1 5.3.1 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治疗 (表7-40)
        7.1 5.3.2 缓解症状的治疗 (表7-41)
8 冠心病特殊类型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8.1.1 概述
        8.1.2 临床诊断
        8.1.2. 1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
        8.1.2. 2 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冠状动脉瘤分类
        8.1.3. 1 阿司匹林
        8.1.3. 2 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
        8.1.3. 3 冠状动脉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
        8.1.3. 5 其他药物
        8.1.4 预后及随访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8.2.1 概述
        8.2.2 筛查
        8.2.3 诊断
        8.2.4 调脂药物治疗
        8.2.4. 1 调脂治疗原则FH目前尚不能在精准诊
        8.2.4.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8.2.4.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表8-2)
        8.2.4. 5 联合治疗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8.3.1 冠状动脉痉挛
        8.3.1. 1 概述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8.3.2 冠状动脉肌桥
        8.3.2. 1 概述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8.3.3. 1 概述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9 冠心病相关中成药治疗
    9.1 中医分型及用药
        9.1.1 心血瘀阻
        9.1.2 痰浊内阻
        9.1.3 气滞血瘀
        9.1.4 气虚血瘀
        9.1.5 寒凝血瘀
        9.1.6 瘀热互结
        9.1.7 气阴两虚
        9.1.8 心肾阳虚
        9.1.9 心肾阴虚
    9.2 中药的现代医学作用机制
        9.2.1 抗血小板作用
        9.2.3 改善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9.2.4 抗氧化及炎性反应作用
        9.2.5 改善冠心病患者精神焦虑及抑郁状态的作用
        9.2.6 改善缺血性心律失常作用
1 0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1 0.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1 0.3 冠心病介入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1 0.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8)老年冠心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估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本课题病例报告表
个人简介
致谢

(9)老年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管理方法对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麻醉管理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强化保温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心肌损伤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目的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强化保温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中体温和术后心肌肌钙蛋白I的影响
    2.1 前言
    2.2 资料与方法
        2.2.1 病例选择
        2.2.2 随机分组及体温管理
        2.2.3 试验相关材料
        2.2.4 研究方法
        2.2.5 观察指标
        2.2.6 样本量计算
        2.2.7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2.6 思考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肌钙蛋白I、T联合应用对诊断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心肌损伤的价值及强化保温对心肌损伤的影响
    3.1 前言
    3.2 资料与方法
        3.2.1 病例选择
        3.2.2 随机分组及体温管理
        3.2.3 试验相关材料
        3.2.4 研究方法
        3.2.5 观察指标
        3.2.6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3.6 思考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强化保温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血浆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4.1 前言
    4.2 资料与方法
        4.2.1 病例选择
        4.2.2 随机分组及体温管理
        4.2.3 试验相关材料
        4.2.4 研究方法
        4.2.5 观察指标
        4.2.6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
    4.4 讨论
    4.5 结论
    4.6 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四、老年人非心脏手术术中心血管并发症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J]. 刘莹珠,张登文,王晟.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1(09)
  • [2]老年房颤患者非心脏手术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D]. 张凯.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开腹手术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影响因素的研究[D]. 阮凤启. 青岛大学, 2020(01)
  • [4]老年患者围术期死亡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D]. 赵本惠.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5]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拔牙风险相关研究[D]. 唐敏.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6]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围术期超敏肌钙蛋白T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D]. 李惠洲.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7]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06)
  • [8]老年冠心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估意义的研究[D]. 许广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9]老年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管理方法对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影响[D]. 高磊. 河北北方学院, 2018(01)
  • [10]强化保温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心肌损伤影响的研究[D]. 张作晶.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老年人非心脏手术心血管并发症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