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药物注射与口服药物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比较

局部药物注射与口服药物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比较

一、局部药物注射与口服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对比(论文文献综述)

刘玉剑[1](2021)在《局部封闭结合展筋丹揉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照方法观察局部封闭结合展筋丹揉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并对比观察患者中远期的肘关节功能活动改善情况及肱骨外上髁炎的复发情况,从而丰富临床中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方法。方法:本课题侧重于临床研究,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江西省中医院骨伤门诊接收治疗的6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封闭+揉药组(局部封闭结合展筋丹揉药治疗)、封闭组(局部封闭治疗)和揉药组(展筋丹揉药治疗),各20例,三组均以2周为1疗程,每组均治疗1疗程。分别记录三组患者的性别、病位、年龄、病程,及治疗前、治疗第1次后、治疗第2天后、治疗2周后、随访时(疗程结束1个月后)、随访时(疗程结束3个月后)的VAS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和MEPS评分(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数据,并记录治疗后有无不良反应。使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三组数据分析的比较,以评价局部封闭结合展筋丹揉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结果:(1)三组患者的性别、病位、年龄、病程及治疗前VAS疼痛评分、MEP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统计资料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及随访时的三组各组内VAS评分方面及MEPS评分方面均与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说明三种治疗方式均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疼痛及肘关节功能;(3)在治疗期间组内比较及在治疗2周后至疗程结束1个月后的期间组内比较,经统计得出,治疗期间三组患者的疼痛在逐步缓解,且在疗程结束后的1个月内三组VAS疼痛评分及MEPS评分无明显升高;(4)随访时的1个月至3个月内经各组内及各组间比较得出在缓解疼痛、肘关节功能症状加重及复发的作用封闭+揉药组均优于封闭组和揉药组;(5)三组经前两次治疗对比得出封闭组和封闭+揉药组在短期内缓解疼痛及改善肘关节功能方面疗效均优于揉药组,且展筋丹揉药治疗在封闭治疗的基础上具有加速缓解疼痛及改善肘关节功能的效果,且在疗程结束后封闭组疗效与揉药组疗效无差异;(6)三组在治疗期间各组间对比得出封闭+揉药组在缓解疼痛及改善肘关节功能方面疗效均优于封闭组和揉药组;(7)在治疗2周后封闭+揉药组临床疗效优于揉药组且封闭组与封闭+揉药组疗效相当,疗程结束3个月后封闭+揉药组临床疗效均优于封闭组、揉药组且封闭组与揉药组疗效相当;(8)封闭组23.53%的复发率显着高于封闭+揉药组5.26%的复发率。结论:1.局部封闭治疗、展筋丹揉药治疗、局部封闭结合展筋丹揉药治疗均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疼痛及肘关节功能。2.局部封闭结合展筋丹揉药治疗疗效优于局部封闭治疗和展筋丹揉药治疗,且在疗程结束后能更好的缓解症状的加重及复发。3.在短期内,局部封闭结合展筋丹揉药治疗和局部封闭治疗疗效优于展筋丹揉药治疗,但在疗程结束后,局部封闭治疗与展筋丹揉药治疗疗效相当。4.展筋丹揉药治疗在局部封闭治疗的基础上具有加速缓解疼痛及改善肘关节功能的作用。

蔡政东[2](2021)在《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次研究旨在评价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严格按照循证医学标准评价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为针灸治疗面肌痉挛提供新的循证依据。方法:由2名独立工作的人员严格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网络版(CBM)、万方数据库(Wangfang Date)、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数据库(VIP)、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选择文献发布时间由建库至2021年2月,关于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RCT。对检索得到的RCT进行质量评估后进行Meta分析。并对森林图结果进行发表性偏倚检验、对RCT进行异质性分析、对不同疗法进行亚组分析。结果:1.共纳入32篇RCT,2251例患者,但RCT质量较差2.总体有效率森林图显示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全面优于包括西药与假针灸在内的所有对照组[RR=1.31,95%CI(1.25,1.36),(P<0.00001)]。3.亚组分析森林图显示仅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全面优于包括西药与假针灸在内的所有对照组[RR=1.31,95%CI(1.20,1.42),(P<0.00001)]。4.亚组分析森林图显示针刺联合中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全面优于西药对照组[RR=1.39,95% CI(1.24,1.55),(P<0.00001)]。5.亚组分析森林图显示针刺联合其它疗法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全面优于包括西药对照组[RR=1.30,95%CI(1.23,1.38),(P<0.00001)]。6.亚组分析森林图显示仅艾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与西药照组无统计学差异[RR=1.14,95%CI(0.96,1.35),(P=0.12)]。结论:1.针刺无论是单独治疗HFS还是联合其他疗法治疗HFS,均优于西药、假针灸,值得临床推广。2.仅用艾灸治疗HFS疗效与卡马西平片接近,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考虑到艾灸成本低,副作用少的特点,同样值得临床推广。

赵悦[3](2021)在《散瘀定痛汤联合中药鼻吸入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从中医的整体观的出发,辨病与辩证相结合,采用内服与外治的治疗方法,观察散瘀定痛汤联合中药鼻吸入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为中医临床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以探索一种更加安全、有效、损伤小的治疗方法。方法:在病人知情同意的前提下,纳入符合本次研究的患者,选取时间为2019年10月-2020年12月,将江西省中医院脑病科门诊接收的60例气滞血瘀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分别展开卡马西平常规治疗与自拟方散瘀定痛汤联合中药鼻吸入治疗,连续治疗21天,疗程结束后2月随访,在治疗前、治疗3周及2月后随访对患者的疼痛发作频度、疼痛程度及中医症状进行记录与评分,其中患者疼痛程度采用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评分,中医症状则采用专门针对气滞血瘀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而制定的中医症状积分观察表进行量化评分,并观察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将记录的各项数据使用SPSS25.0统计分析来得出结果,判定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在临床基础资料(性别、诱发因素、病程、罹患分支、年龄及平均年龄、病情程度)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经过为期3周治疗,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86.67%)更高,与对照组(76.67%)比较,未见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相比较,观察组为4.93±1.86,对照组为5.03±1.94,经t检验得t=-0.204,P=0.839>0.05,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3周后观察组VAS评分下降为3.77±1.83,对照组为4.20±2.01,两组组间比较,P=0.3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发作频度相比较,观察组为18.37±7.71,对照组为18.53±8.31,经t检验得t=-0.081,P=0.936>0.05,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3周后观察组发作频度降为10.77±4.88,对照组降为11.50±5.64,两组组间比较,P=0.5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相比较,观察组为25.67±12.12,对照组为26.06±12.36,经t检验得t=-0.127,P=0.900>0.05,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3周后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降为10.57±3.87,对照组降为13.63±4.88,两组组间比较,P=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3周后发作频率、疼痛程度及中医症状积分较前均有一定改善。3.2月后随访,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经秩和检验分析,P=0.01,在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并且在改善疼痛程度、疼痛发作频度、中医症状积分方面,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4.治疗3周及2月随访时,两组的中医证候疗效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5.本研究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未见不良反应的出现,而对照组中,有3例患者出现头晕等不良反应。三大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及心电图等其他安全性指标检测未见明显异常。结论:散瘀定痛汤联合中药鼻吸入能有效改善气滞血瘀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疼痛发作频度与疼痛程度,副作用小,复发率低,并且对中医临床症状的减轻更为有利,远期疗效显着优于单纯应用西药治疗方案。

曹毅[4](2021)在《三叉神经阻滞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比较三叉神经阻滞(经翼腭窝阻滞)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与单纯三叉神经阻滞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Ⅱ、Ⅲ支)的疗效,探讨联合治疗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第Ⅱ、Ⅲ支区域疼痛患者共4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试验组M组,每组23例;C组患者连续行间隔时间为5天共3次的经翼腭窝三叉神经阻滞术,M组在三叉神经阻滞术的基础上联合每天1次共5次的双侧星状神经节阻滞术(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治疗期间所有患者维持原有剂量的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CBZ)治疗,并在治疗后根据患者疼痛缓解程度调整剂量,随访3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缓解情况,记录患者服用CBZ剂量;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焦虑情况变化;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变化;采用巴罗神经学研究中心疼痛分级(Barrow Neurological Institute,BNI)评价患者治疗后复发情况;以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及CBZ剂量变化为主要疗效观察指标,以患者治疗后HAMA评分、PSQI评分及BNI分级为次要疗效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总体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共有46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研究结束时有5例患者脱落,共有41例患者完成本试验研究,其中试验组21例,对照组20例;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主要疗效观察指标:①VAS评分组内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的1周、4周及3月VAS评分较治疗前皆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VAS评分组间比较,试验组的VAS评分在不同的时间点皆低于对应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CBZ剂量组内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的1周、3月患者平均CBZ剂量较治疗前皆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BZ剂量组间比较,在治疗后1周,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平均CBZ剂量分别为175±116.416mg、185±118.210mg,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3月,试验组与对照组平均CBZ剂量分别为200±91.760 mg、275±125.132 mg,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1周,试验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9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月,试验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6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次要疗效观察指标:①HAMA评分组内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的1周、4周及3月HAMA评分较治疗前皆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AMA评分组间比较,试验组的HAMA评分在治疗后各个时间点皆低于对应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PSQI评分组内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的1月、3月PSQI评分较治疗前皆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SQI评分组间比较,试验组的PSQI评分在治疗后各个时间点皆低于对应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复发情况比较:治疗后3月,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5例(25%)和2例(10%)患者出现复发,复发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不良反应与并发症比较:治疗结束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18例(86%)和16例(80%)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患侧面部麻木、感觉减退,这类症状程度皆在患者可接受范围内并在治疗后2周逐渐减轻;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4例(19%)和3例(15%)患者出现治疗后轻微头晕、站立不稳,休息后均自行缓解;试验组有2例(10%)患者出现治疗后声音嘶哑,在3小时后自行缓解,未做特殊处理。入组病例未见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结 论]在本试验条件下经翼腭窝三叉神经阻滞联合SGB治疗PTN(Ⅱ、Ⅲ支)在短期时间内安全、有效,且与单纯经翼腭窝三叉神经阻滞术相比较,联合治疗在缓解PTN(Ⅱ、Ⅲ支)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焦虑状态和改善睡眠障碍方面效果更为显着,在临床治疗PTN时有参考与应用价值。

傅强[5](2020)在《针刺相关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评价针刺相关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根据分析评价结果对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针刺相关疗法进行排序,筛选出最佳干预方案,为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提供指导证据。方法: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期刊资源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收集针刺相关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文献(RCTs)。按照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和提取信息,采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进行质量评价,运用Stata1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不同结局指标绘制“证据网络图”、“比较-校正漏斗图”、“排序概率表”、“排序概率图”及“网状Meta分析结果表”,比较不同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共纳入69项研究,合计患者6200例,涉及14种干预措施,其中67项报告了总有效率,31项报告了VAS评分,7项报告了疼痛发生频率,19项报告了不良事件发生,8项报告了复发率。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1)提高总有效率方面,排名前4位的治疗措施分别为:针刺+穴位注射(SUCRA=98.0%)、电针+穴位注射(SUCRA=79.0%)、针刺+中药+西药(SUCRA=75.4%)、针刺+中药(SUCRA=73.0%)。(2)降低VAS评分方面,排名前4位的治疗措施分别为:电针+穴位注射(SUCRA=86.4%)、针刺+灸法(SUCRA=74.0%)、针刺+中药+西药(SUCRA=64.9%)、电针+西药(SUCRA=57.8%)。(3)减少疼痛发生频次方面,排名前4位的治疗措施分别为:电针+刺络(SUCRA=87.1%)、电针+穴位注射(SUCRA=78.8%)、针刺+西药(SUCRA=75.4%)、电针+西药(SUCRA=48.8%)。(4)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由高到低治疗措施分别是:西药(31.29%)、电针+西药(12.63%)、针刺+西药(9.69%)、针刺(9.04%)、针刺+中药+西药(7.30%)、电针+穴位注射(3.33%)、针刺+中药(2.17%)(5)控制复发率方面,由高到低治疗措施分别为:针刺+中药(SUCRA=88.6%)、针刺+灸法(SUCRA=76.0%)、电针+西药(SUCRA=51.2%)、针刺(SUCRA=31.8%)、西药(SUCRA=2.3%)。(6)以总有效率和VAS评分作聚类分析提示:电针+穴位注射干预措施最优。结论:在针刺相关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电针+穴位注射最优,联合疗法优于单一疗法,且安全性优于西药疗法,各类联合疗法也互有优劣。由于现有研究的局限性,本研究的结论尚需更多设计合理、方法得当的RCT进一步予以证实。

孙倩倩[6](2020)在《CT影像学引导下射频联合化学毁损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文中认为目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为慢性颅神经相关病理性疾病,其病因及机制尚未明确,临床治疗方法众多,但尚无一种方式能将其彻底根治。目前在疼痛科,CT影像学引导下射频及表阿霉素化学毁损治疗应用广泛。但射频治疗术后不能保证长期疗效,复发率高,表阿霉素化学毁损治疗后起效需要12周,早期疗效不佳。因此本文探讨CT影像学引导下射频联合表阿霉素化学毁损治疗PTN(Ⅱ+Ⅲ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2例收治住院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Ⅱ+Ⅲ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n=24例),A组:CT引导下经卵圆孔行下颌神经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眶下孔行上颌神经射频热凝(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RFT),B组:CT引导下经卵圆孔行下颌神经PRF+圆孔行上颌神经RFT,C组:CT引导下经卵圆孔行下颌神经PRF+圆孔行上颌神经RFT+表阿霉素分别注射。分别记录三组患者术后1天、2周、6月的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s,NRS)、睡眠时间,同时采用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arrrow Neurollogical Institute,BNI)分级评定标准评估患者术后临床有效率及复发情况,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及发展情况:面部感觉功能减退、咀嚼力下降、角膜炎、头痛、面部肿胀等。结果:1.三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NRS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NR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B组及C组NR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B、C组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及术后6月,A、B、C三组之间NRS评分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A组得分最高,B组次之,C组得分最低,C组治疗效果最佳。2.三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睡眠时间比较三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睡眠时间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睡眠时间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一致(P>0.05),其中C组总体睡眠时间高于A组、B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临床有效率及复发情况术后1天、2周、6月A组有效率分别为62.5%、58.3%、41.7%;B组有效率分别为79.2%、70.8%、66.7%;C组有效率分别为83.3%、95.8%、95.8%。术后1天,三组间相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及6月,C组有效率明显高于A、B组(P<0.05),A、B两组间相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共有6例(25%)出现复发,B组患者共有3例(12.5%)出现复发,C组没有患者出现复发。4.术后并发症在三组患者的发生发展情况三组患者均没有严重并发症出现。术后1天A组有13例(54.2%)患者出现鼻翼旁脸颊麻木感,B组及C组分别有15例(62.5%)、14例(58.3%)患者出现上颌神经支配区域面部麻木感;术后C组有3名(12.5%)患者出现轻微头痛症状,予以口服镇痛药处理后症状消失。术后三组患者均未出现咀嚼肌力下降及角膜炎等症状。术后A组、B组、C组分别有10例(41.7%)、9例(37.5%)、11例(45.8%)患者出现面部肿胀,予以局部冰块冰敷,12天肿胀消失。三组间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影像学引导下经卵圆孔行下颌神经脉冲射频、圆孔行上颌神经射频热凝联合表阿霉素化学毁损治疗PTN(Ⅱ+Ⅲ支),此方法有效结合了三叉神经自身解剖结构特殊性、生理特性以及射频技术和表阿霉素化学毁损治疗的特点,其疗效迅速,中长期疗效佳,术后并发症程度轻微,适合各年龄段患者,值得我们在今后的临床中做进一步推广应用。

张舒婷[7](2020)在《电针密波、疏密波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对比观察》文中认为目的:基于“电针镇痛”的理论,采用电针密波和疏密波两种方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通过观察比较治疗前后及不同组间疼痛症状积分、VAS疼痛积分、SF-12生活质量积分的改变,分析并探讨不同波形电针治疗PTN的临床疗效,为治疗PTN提供新的建议和方法。方法:将40例PTN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密波组(20例)疏密波组(20例),密波组予普通针刺加电针密波频率为70Hz(旋钮指向3、4中间点)治疗,疏密波组予普通针刺加电针疏密波,频率为14:70Hz(疏波与密波频率比为1:5,调节密波旋钮指向3、4中间点)治疗。每次留针30分钟,电针治疗1次,前两周治疗5次/周;后2周治疗3次/周,隔日电针1次;连续治疗4周,共治疗16次;治疗结束4周后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症状积分、VAS疼痛积分、SF-12生活质量积分的改善情况,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做出疗效评价。结果:1.疼痛症状积分疗效比较:两组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治疗结束4周后随访后疼痛较前均明显减轻(P<0.05),治疗效应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两组的治疗方法对PTN患者的疼痛症状积分改变无明显差异,(P>0.05)。2.VAS疼痛积分疗效比较:两组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治疗结束4周后随访后疼痛较前均明显减轻(P<0.05),治疗效应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两组的治疗方法对PTN患者的疼痛症状积分改变无明显差异,(P>0.05)。3.SF-12生活质量积分疗效比较:两组治疗4周后随访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前均有所改善(P<0.05)。治疗4周后随访,密波组与疏密波组对PTN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变无明显差异(P>0.05)。4.临床疗效比较:治疗2周后,两组疗效相当(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结束后4周随访,密波组优于疏密波组(P<0.05)。结论:电针密波与疏密波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均有效,都能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及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疗效相当,治疗4周后、治疗结束后4周随访,临床疗效及总体显愈率密波组优于疏密波组,电针密波组是一种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塔宇芹[8](2020)在《针刺配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胃火上攻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项研究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采用针刺配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胃火上攻型),通过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针灸科门诊收集该类患者,采用针刺配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胃火上攻型)作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单独服用卡马西平治疗此病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总结,讨论针刺配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胃火上攻型)的作用机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差异,观察每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病情改变,进一步明确此种疗法的疗效及可适用性,属于临床研究。旨在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胃火上攻型)的患者找到一种更经济、有效、简便易行、易于接受的治疗方法,明确疗效,达到推广应用的目的。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7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各36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卡马西平,对照组采用单纯口服卡马西平。两组均以10日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对比疗效。通过对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变化,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症状分级量化积分情况,中医证候分级量化积分改变,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处理,最终得出结论。结果:经数据统计,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均有所下降(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VAS评分(P<0.05),有统计学意义。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症状量化积分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无显着性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比较,治疗组量化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胃火上攻型)中医证候量化积分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无显着性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证候量化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证候量化积分,有统计学意义。以上比较均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对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胃火上攻型)均有效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本次临床试验表明,针刺配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胃火上攻型)是有效的,能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程度,缓解症状,降低疾病对工作及生活的影响,且疗效较单纯口服卡马西平明显,具有安全性高,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临床观察中未见不良反应,得到患者一致好评,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优先选择。

曹高雨[9](2020)在《夏寿人“循经远取”经验穴针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针刺夏寿人“循经远取”经验穴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总结夏寿人教授针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经验及治疗思想,探寻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于北京中医医院选取符合条件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30名,并展开临床分析与探究。采用信封法随机分配至治疗组和对照组,由于2名患者脱落或剔除,最终每组各有患者14例,两组均口服卡马西平片0.2g,1日3次。对照组为假针(破皮浅刺),治疗组为采用夏寿人经验穴。取穴:内关、列缺、蠡沟、合谷、太冲、公孙、照海、阳陵泉。留针30分钟,3次/周,连续4周,共12次。观察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治疗前、治疗4周后及治疗结束1个月后疼痛发作天数、发作频率、VAS评分、BAI评分、BDⅠ-Ⅱ评分、SF36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总体疗效的比较。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得出综合疗效评价。结果:(1)基本资料:治疗前将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性别、年龄等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2)疼痛发作天数、发作频率: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的疼痛发作天数、疼痛发作频率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通过4周治疗后、治疗结束后1个月疼痛发作天数、疼痛发作频率组间比较差异较为显着(P<0.05);两组组内治疗前后的疼痛发作天数、疼痛发作频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的VAS评分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通过4周治疗后、治疗结束后1个月VAS评分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BAⅠ、BDⅠ-Ⅱ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的BAⅠ、BDⅠ-Ⅱ评分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通过4周治疗后、治疗结束后1个月BAⅠ、BDⅠ-Ⅱ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显着(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BAⅠ、BDⅠ-Ⅱ评分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5)生活质量(SF36)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无显着意义(P>0.05);两组通过4周治疗后、治疗结束后1个月生活质量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显着(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组与对照组总体有效率分别为92.86%和78.57%,经卡方检验,P<0.05,结果具有差异性。(7)治疗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中应用夏寿人经验穴进行针刺,可有效控制患者疼痛的发作天数和发作频率,以及缓解疼痛程度,不仅对于改善患者的焦虑症状、抑郁症状有较好效果,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的临床生活质量水平和总体治疗效果,不良反应较少,应用价值突出且显着,可广泛应用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中。

赵永辉[10](2019)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及随访研究》文中指出三叉神经痛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颅神经疾病之一,国际头疼协会将其定义为:阵发性的面部撕裂样、刀割样疼痛,疼痛分布于三叉神经的一支或多支,有扳机点,洗脸、刷牙等因素可诱发,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及生活。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神经血管冲突是导致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由于血管对三叉神经的长期压迫,导致三义神经发生脱髓鞘病变,诱发神经的异常“放电”,引起三义神经痛。基于对三义神经痛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飞速发展,微血管减压术已经成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方法,但是微血管减压手术对医生的手术水平、手术室设备及对疾病的理解程度要求较高,在微血管减压术的临床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问题。因此,我们对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多个临床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回顾性临床研究。本系列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与非典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的对比研究目的: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主要方法,但不同临床症状特点的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疗效不一,本文通过比较典型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的术后疗效,探讨影响微血管减压术疗效的症状学因素,以达到术前筛选合适患者、规范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适应证,提高手术疗效目的。方法:收集201 1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有完整随访资料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369例。按照症状学分类,分为典型及非典型三叉神经痛,其中典型三叉神经痛236例,非典型患者133例,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经微血管减压术后12个月随访,典型组患者疼痛的痊愈147例(62.28%)、部分缓解80例(33.89%)、明显减轻6例(2.54%)、无效3例(1.27%),疼痛缓解率为96.18%(227/236)、总有效率为 98.73%(233/236);非典型组患者术后疼痛痊愈 16例(12.03%)、部分缓解 24 例(18.05%)、明显减轻 78 例(58.65%)、无效15例(11.28%),疼痛缓解率为30.08%(40/133)、总有效率为88.72%(118/133)。典型组患者疼痛的缓解率和治疗的总有效率均显着高于非典型组患者,P<0.0 5;认为统计学结果具有差异。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明显优于非典型组患者。因此,对于典型三叉神经痛我们首选微血管减压术作为主要外科干预手段,对规范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适应证提供了参考,进而优选患者进行微血管减压术,从而更好的发挥其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对提高治愈率、节省医疗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第二部分、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价值目的:目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及评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探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有完整随访资料的9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磁共振扫描结果包括T1、T2、3D-TOF及 3D-FIESTA序列,术前应用3D-slicer软件对磁共振扫描结果进行三维可视化重建,评判三叉神经周围有无血管压迫及责任血管来源,并与术中实际观察结果比较,评价二者的一致性。结果: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诊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否存在血管压迫的灵敏度为98.87%(88/89)、特异度为100%(1/1);与术中观察结果相比,术前诊断责任血管来源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875,并且可以模拟手术入路,为术者提供三维可视化的影像资料,指导微血管减压术的实施。结论: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可以很好的显示三叉神经与责任血管的关系,具有较好的灵敏度与特异度,与术中结果比对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该技术操作方便、实用性强,可以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第三部分、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单纯静脉压迫所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及随访研究目的:微血管减压术已被证实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以往的大多数报道主要为由责任血管为动脉引起的三叉神经痛,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静脉压迫也可能是导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目前相关报道较少,本研究拟探讨单纯静脉压迫所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行MVD治疗的临床特点及疗效,以提高诊疗此类患者的能力。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回顾性分析了单纯静脉压迫引起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5年的微血管减压术经验,共34例仅由静脉引起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我们分析其症状、手术情况、疗效及相关并发症。结果:单纯静脉压迫与动脉压迫为责任血管的三叉神经痛有不同特点,显微血管减压术同样可取得满意疗效。在所有34例患者中,19例(55.88%)患者为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第二支最常受累。大多数静脉压迫程度是Ⅲ级(20/34,58.82%)。岩静脉及其分支是最常见的责任血管(21/34,61.76%)。静脉压迫位于三叉神经根出脑干端10例(29.41%),18例(52.94%)压迫三叉神经脑池段,以及1 1例(32.35%)压迫麦克尔腔。随访结果显示26例(76.47%)患者痊愈,4例(20.59%)患者部分缓解,2例明显减轻(5.88%),1例患者无效(2.94%)。并发症中脑脊液漏的发生率最高(5.9%),无死亡病例。结论:静脉压迫三叉神经是三叉神经痛的致病原因之一,静脉可以是直接的责任血管。显微血管减压术对单纯静脉压迫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第四部分、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并发症及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总结术后并发症及处理策略,筛选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达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提高手术疗效的目的。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有完整随访资料应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 369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并分别进行单因素卡方检验,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从而筛选影响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患者术后12个月随访有效351例,无效18例;暂时性并发症有面部麻木22例(5.96%)、平衡障碍5例(1.36%)、头晕及头痛31例(8.40%)、脑脊液漏9例(2.44%)、颅内感染8例(2.17%)、癫痫发作1例(0.27%),发现并发症后积极对症处理,症状均有所好转或痊愈;永久性并发症为面部麻木19例(5.15%)、听力下降和耳鸣6例(1.63%)、头晕2例(0.54%)、平衡障碍4例(1.08%)、听力丧失3例(0.81%)、死亡1例(0.27%)。单因素分析显示三叉神经痛的疼痛类型、术前影像学检查有无血管压迫、受压部位及术中是否存在责任血管是影响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效果的因素。多因素结果显示,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无血管压迫和无明确责任血管相对典型三叉神经痛、有血管压迫和存在明确责任血管发生预后无效的风险分别为8.032(95%CI:3.827-16.842)倍、3.939(95%CI:2.505-6.195)倍和 9.134(95%CI:4.295-19.426)倍。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其中非典型临床表现、无血管压迫和非动脉因素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对微血管减压术后并发症及处理策略的归纳总结对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疗效具有重要意义。第五部分、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神经节治疗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或复发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目的:探讨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神经节治疗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或复发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采用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技术治疗的15例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或复发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疗效。结果:本组患者平均住院5天,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出现。术后1 3例患者疼痛完全缓解,1例偶尔疼痛,不需服药,1例服药后疼痛可以控制。术后患者患侧面部感觉减退11例,咀嚼肌无力9例,口角疱疹6例,经对症处理及康复治疗后多于1-6个月内好转或消失。平均随访21.6个月,复发3例。结论: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神经节由于其操作安全、快速、微创、有效,以及患者可以在全麻无痛下进行等优点可作为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或复发三叉神经痛的一种理想的微创补救治疗手段。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成果包括:1.通过对患者术前症状学特点的综合评估、分析不同亚型患者的术后疗效,规范了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适应症;2.通过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进行术前精准评估,使患者得到准确诊断,并为手术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3.通过对特殊责任血管导致的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进行归纳总结,认为单纯静脉压迫也可以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责任血管,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安全、有效;4.通过对微血管减压术后并发症进行详细分析,提出相应预防及处理策略;5.通过对患者临床资料与随访资料的综合分析,应用相应统计学方法,得出非典型临床表现、术前影像学检查无血管压迫和术中无明确责任血管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6.对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或复发的三叉神经痛患者提出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对拒绝再次行MVD手术的患者行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是一种合理的补救治疗措施。本课题研究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对术前、术中及术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多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归纳,可进一步规范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适应证,提高手术疗效,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并使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或复发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

二、局部药物注射与口服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对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局部药物注射与口服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局部封闭结合展筋丹揉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及分组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剔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分组
    2.2 研究方法
    2.3 观察方法和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安全性评定
    2.6 统计方法
3 数据分析
    3.1 病例情况
    3.2 治疗前数据分析
    3.3 治疗后数据处理及治疗前后、随访时数据比较
    3.4 临床疗效比较
    3.5 安全性分析
4 讨论
    4.1 治疗方法的选择依据
    4.2 结果分析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2)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文献资料
        1.1 文献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方法
        2.1 文献评价方法
        2.2 数据提取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文献检索结果
    2 筛选流程
    3 纳入RCT基本情况
    4 RCT 偏倚风险评估
    5 Meta分析结果
        5.1 有效率森林图
        5.2 发表性偏倚
        5.3 敏感性分析
        5.4 亚组分析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面肌痉挛的中西医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散瘀定痛汤联合中药鼻吸入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历史回顾
    1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认识
    2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临床分级标准
    1.4 病例纳入标准
    1.5 病例排除标准
    1.6 病例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临床资料
    3.2 安全性观察
    3.3 疗效性观察
    3.4 观察时间点
    3.5 疗效评定标准
    3.6 安全性评定标准
4 统计方法
5 结果
    5.1 两组患者治疗前基数对比
    5.2 两组患者治疗前发作频度、疼痛程度、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5.3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5.4 两组患者治疗后发作频度、疼痛程度、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5.5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5.6 安全性分析
6.讨论
    6.1 选题目的和意义
    6.2 与本研究相关的西医理论依据
    6.3 本研究的中医治疗依据
    6.4 本研究治疗结果分析
    6.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答辩委员会名单
个人简历

(4)三叉神经阻滞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神经阻滞术在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针刺相关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三叉神经痛的研究概述
        1.1 历史沿革与流行病学
        1.2 三叉神经解剖概述
        1.3 定义及分型
        1.4 病因及发病机制
        1.5 诊断及鉴别诊断
        1.6 治疗
    2 祖国医学对三叉神经痛的研究概述
        2.1 历史沿革
        2.2 病因病机
        2.3 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分型
        2.4 治则治法
        2.5 针刺治疗TN优势
第二章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文献排除标准
        1.3 文献来源与检索策略
        1.4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1.5 文献质量评价
        1.6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2.3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2.4 网状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三叉神经痛治疗现状
        3.2 网状Meta结果分析
        3.3 研究局限性
        3.4 研究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6)CT影像学引导下射频联合化学毁损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1.2 入选与排除标准
    1.3 仪器设施及药品
    1.4 治疗方法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术前、术后 NRS 评分的比较
    2.2 三组患者术前、术后睡眠时间的比较
    2.3 三组患者术后临床有效率及复发情况
    2.4 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发展
3 讨论
    3.1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研究现状
    3.2 不同射频技术在PTN的作用特点及及治疗效果
    3.3 表阿霉素化学毁损在PTN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
    3.4 本研究的不足和下一步研究方向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7)电针密波、疏密波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对比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语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观察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剔除标准及终止标准
    2.研究方法
        2.1 临床试验设计
        2.2 治疗方案
        2.3 不良反应处理
        2.4 观察指标
        2.5 临床疗效判定
        2.6 统计与分析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病例完成情况
        1.1 患者纳入、排除、剔除与脱落情况
        1.2 有效病例基本情况比较分析
    2.两组疗效比较与分析
        2.1 两组疼痛症状积分疗效比较与分析
        2.2 两组 VAS 疼痛积分疗效比较与分析
        2.3 两组治疗前后SF-12生活质量积分疗效比较与分析
        2.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5 安全性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现代医学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认识及治疗研究进展
        1.1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发病机制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研究进展
    2 传统医学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认识及治疗研究进展
        2.1 传统医学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名的认识
        2.2 传统医学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针灸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研究进展
    3 电针镇痛机理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3.1 电针镇痛的机理研究进展
        3.2 电针在痛症疾病中的应用
    4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
        4.1 选择密波的理论依据
        4.2 选择疏密波的理论依据
    5 临床结果与分析
    6 研究不足及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三叉神经痛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8)针刺配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胃火上攻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中医学
        1.1 中医学对三叉神经痛的认识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分型
        1.4 治疗方法
        1.4.1 中药内治
        1.4.2 针刺治疗
        1.4.3 推拿配合其他方法治疗
        1.4.4 小针刀治疗
        1.4.5 其他中医方法治疗
    2.现代医学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上的认识
        2.1 三叉神经的解剖结构
        2.2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
        2.3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
        2.4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现代医学病因学说
        2.4.1 血管压迫学说
        2.4.2 周围病因学说
        2.4.3 中枢病因学说
        2.5 现代医学针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的进展
        2.5.1 药物治疗
        2.5.2 手术治疗
        2.5.3 封闭疗法
临床研究
    1.采用的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3.病例来源
    4.病例选择
        4.1 西医诊断标准
        4.2 中医诊断标准
    5.纳入标准
    6.排除病例标准
    7.脱落病例标准
    8.治疗方法
        8.1 分组
        8.2 腧穴定位
        8.3 药物选择
        8.4 治疗
        8.5 疗程
        8.6 注意事项
        8.7 疗效性观测
        8.8 安全性评价
    9.疗效性指标
        9.1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9.2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症状量化积分
        9.3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胃火上攻型)中医证候积分观察表
    10.疗效评定
    11.数据分析
    12.研究结果
        12.1 一般资料
        12.2 年龄分析
        12.3 性别分析
        12.4 两组治疗前后VAS积分比较
        12.5 两组治疗前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量化积分比较
        1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量化积分各项症状比较
        12.7 两组疾病疗效比较
        12.8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12.9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12.10 小结
讨论
    1.针刺对本病的镇痛作用
    2.针刺促进血液循环对本病的影响
    3.选穴分析和解剖学研究
    4.卡马西平(得理多)针对本病的作用机制
    5.临床疗效的分析
结论
本试验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1.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2.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症状量化积分
    3.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胃火上攻型)中医证候积分观察表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9)夏寿人“循经远取”经验穴针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西医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1 PTN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2 PTN的祖国医学研究进展
    3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前言
一、资料与方法
    (一)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脱落和剔除标准
    (二) 研究方法
        1. 分组方法
        2. 实验器材
        3. 治疗方案
        4. 注意事项
        5. 观察指标
    (三) 统计学处理
二、研究结果
    (一) 比较两组患者基础资料
    (二)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发作天数、发作频率
    (三)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
    (四)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BAI、BDI-Ⅱ评分
    (五)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SF36评分
    (六)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七) 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
三、分析与讨论
    (一) 祖国医学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认识
    (二)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认识
    (三) 夏寿人经验穴针刺治疗理论依据
    (四) 选穴依据
    (五) 夏寿人经验穴针刺可缓解疼痛并改善焦虑与抑郁情绪
    (六) 夏寿人经验穴针刺可提高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七) 研究不足和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VAS量表
    附录2: BAI量表
    附表3: BDI-Ⅱ量表
    附录4: SF36量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个人简历

(10)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及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第一部分、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与非典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的对比研究
    前言
    一般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References
    附图表
第二部分、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价值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References
    附图表
第三部分、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单纯静脉压迫所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及随访研究
    前言
    一般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References
    附图表
第四部分、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并发症及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References
    附图表
第五部分、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神经节治疗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或复发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References
    附图表
综述
    References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英文文章一
英文文章二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局部药物注射与口服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对比(论文参考文献)

  • [1]局部封闭结合展筋丹揉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研究[D]. 刘玉剑.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Meta分析[D]. 蔡政东.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散瘀定痛汤联合中药鼻吸入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D]. 赵悦.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三叉神经阻滞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观察[D]. 曹毅.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5]针刺相关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D]. 傅强. 暨南大学, 2020(03)
  • [6]CT影像学引导下射频联合化学毁损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D]. 孙倩倩.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1)
  • [7]电针密波、疏密波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对比观察[D]. 张舒婷.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针刺配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胃火上攻型)的临床观察[D]. 塔宇芹.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夏寿人“循经远取”经验穴针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观察[D]. 曹高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及随访研究[D]. 赵永辉. 山东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局部药物注射与口服药物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