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轧钢卷加强筋量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冷轧钢卷加强筋量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一、冷轧钢卷起筋量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钟小杰,唐小勇,喻建林[1](2021)在《新钢连退卷中部起筋缺陷分析及改进措施》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新钢连退卷出现批量中部起筋的现象,采取从后道工序往前道工序轧制工况逐步排查的分析方法,发现冷轧卷起筋位置对应热轧卷的屈服强度异常偏高,且与热轧轧辊防剥落水是否使用有直接关系。因此,对钢卷热轧生产过程进行技术改进后,中部起筋率降低了97.57%以上,恢复到正常水平。

李晓军[2](2019)在《0.5~0.7mm钛带轧制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因为我国工业的不断进步,每个生产企业为了提高生存能力都必须研发附加值高的产品,但是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就需要先进的生产设备,森德威生产的20辊可逆式轧机由于拥有压下量大,生产精度高及产量高等优点,在钛带的轧制中有独特的优势,所以我公司引进了在不锈钢和碳钢行业广泛应用的20辊轧机。本文以钛带材料公司引进的德国森德威公司四立柱二十辊冷轧机组为背景,结合材料的化学成分和强度水平,不同的轧制方案设计,对于具有低的屈服强度且相对较好来料板形的带材,轧制采用前张力小于后张力、大压下的方法进行;对于具有较高屈服强度的带材,轧制采用前张力大于后张力、小压下方法进行,通过对张力、压下量和辊系等参数进行研究,探索这些工艺参数影响带材板形和厚度公差的规律,从而对工艺参数的设定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轧机辊系参数控制对板形的影响最大,张力参数控制对板形的影响次之,压下量控制和轧制条件的控制对板形的影响最小;在轧制时,辊系参数调节对板形改善的效果最明显,张力次之,调节压下量参数对改善钛带的厚度公差效果最明显。研究题目紧扣生产实际,为钛带的二十辊轧机提供了理论指导依据,能够显着提高纯钛带材的板形,试验结论可以应用于0.50.7mm薄带材的生产。

丁继师[3](2019)在《冷轧钢卷起筋量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发展重工业的历史较长,钢铁工业是我国发展的重工业当中占据较为重要一部分的行业。更何况,现在我国新时期来临,发展是主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迫在眉睫,处在这样的关键时期,许多行业对于钢材的要求也越发严格,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现如今,钢铁行业发展较为迅速,轧钢生产发展所需要的技术也较为全面了,本文主要分析的是冷轧钢卷起筋量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供实际工作进行参考。

齐达,李润昌[4](2018)在《冷轧卷隆起缺陷分析及改进》文中提出为了消除首钢京唐公司冷轧卷的隆起缺陷,从热轧原料、冷轧工艺对冷轧隆起缺陷的原因及控制措施进行了研究。降低冷轧卷隆起缺陷发生率的措施:一是控制热轧卷局部高点的大小;二是提高热轧卷凸度值,控制热轧卷凸度大于楔形;三是优化酸轧第5机架压下率分配;四是降低酸轧卷取张力,隆起缺陷发生率大幅降低。

王瑞[5](2017)在《连续退火过程带钢稳定通板综合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家用电器、汽车、电子、建筑、造船、军工、航天等行业的迅速发展,板带需求量急剧增加。而经过冷轧后的钢板无法直接进行冲压等成型加工,必须经过退火工序使其形核、再结晶以达到减少晶格缺陷的目的,之后才能用于进一步的深加工。连续退火机组由于采用了快速加热、高温退火、快速冷却、过时效处理等技术,能够将清洗、退火、平整、精整等四个工序合而为一,在较低的成本下生产出平直度好、性能均匀、表面清洁度高的产品,因而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与此同时,连续退火过程中带钢的稳定通板是保证机组连续、高速生产的关键,作为连退领域的重大难题,跑偏和瓢曲已经成为制约连退工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首先,本文充分结合连退机组的设备与工艺特点,在对连续退火过程带钢横向张力分布进行了科学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带钢横向温度差、来料板形、炉辊辊型以及炉辊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误差对带钢内部单元变形的影响,建立了一套适合于连续退火过程的带钢内部张力横向分布模型,给出了相应的计算策略,定量分析了各个因素对连续退火过程带钢内部张力横向分布的影响规律,并推导出了炉内板形变化计算模型。然后,以带钢张力横向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切入点,建立了带钢“跑偏”评价体系,深入分析了各因素对带钢“跑偏”的影响规律;同时,针对带钢的“瓢曲”缺陷,考虑到不同工艺段内设定张力与温度的变化,并结合炉辊旋转对带钢产生的力学作用,推导出了带钢条元横向压应力模型及临界失稳的力学条件,在首次提出了“瓢曲指数”概念的基础上,开发出了连退带钢“瓢曲”定量预报技术,详细阐述了带钢在不同工艺段内的“瓢曲”发生规律。随后,针对带钢连续退火过程的跑偏、瓢曲及板形控制等问题,从张力及辊型两方面入手,首次提出了一个适合连续退火过程的带钢稳定通板综合控制指标,并以此为基础,将带材跑偏及瓢曲等缺陷作为约束条件,同时兼顾带材板形及拉窄问题,建立了一套适用于连续退火过程的张力综合优化设定技术。针对炉辊表面粗糙度衰减导致张力下跌的问题,开发了相应的张力补偿技术;同时,结合传统辊型在防治带材跑偏与瓢曲方面的优势与不足,设计了一套全新的炉辊辊型曲线。最后,通过现场试验对本文相关研究理论与技术成果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不对称来料板形是导致带钢跑偏的直接因素;经过对各工艺段的张力综合优化及张力补偿,带钢跑偏趋势明显降低,同时板形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相关技术理论与实际生产的契合度较高,具备很强的实用性。

管健龙,何安瑞,孙文权,郭睿[6](2015)在《带钢卷取过程起筋控制的建模与仿真》文中提出为了研究带钢局部高点卷取过程起筋的控制方法,基于应力函数假设和S Timoshenko最小功原理获得了起筋带钢的应力场分布,并采用伽辽金虚位移原理建立了可用于在线计算的起筋临界卷取张力设定模型和起筋弹性极限模型。并对应力场分布和临界卷取张力各影响因素进行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局部高点在径向累积叠加所引起的带钢张力不均匀分布和轴向压应力是导致带钢起筋的主要原因;临界卷取张力随带钢厚度、局部高点高度和卷取半径增大而减小,带钢宽度对钢卷的起筋临界卷取张力影响非常小。通过与实际生产控制方法和ANSYS有限元分析结果对比,验证了本模型的计算精度和可行性。

管健龙,何安瑞,孙文权,郭睿[7](2015)在《冷轧带钢局部高点卷取过程起筋控制的建模与仿真》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研究带钢局部高点卷取起筋的控制方法,利用三维弹塑性变形基本理论,并引入带钢塑性流动因子,建立了弹塑性卷取应力和起筋量模型.基于应力函数假设、S.Timoshenko最小功原理和伽辽金虚位移法建立了起筋带钢的应力场分布和可用于在线计算的起筋临界卷取张力设定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局部高点在径向累积叠加所引起的带钢张力不均匀分布和轴向压应力是导致带钢起筋的主要原因;起筋量随局部高点高度、卷径和卷取张力增加而增大,薄带钢比厚带钢起筋量增幅明显;临界卷取张力随卷径、带钢厚度和局部高点高度增大而减小.

卢禹龙,陈刚,朱志勇,张修成[8](2015)在《硅钢连退机组带钢起筋原因与控制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无取向硅钢退火过程中出现的起筋问题,通过大量跟踪及测试,发现了起筋的特征和规律。结合冷轧无取向硅钢生产的整个工艺流程,分析了起筋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在各工序制定了控制起筋的对策,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胡健[9](2014)在《热轧带钢轧辊磨损与起筋现象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结合2 250mm热轧带钢生产线实际情况,对热轧带钢在冷轧过程中产生的"起筋"现象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轧辊磨损数据的统计分析,分析了轧辊磨损与带钢"起筋"的对应关系,针对轧辊的"猫耳"磨损情况,进行了原因分析,并采取了有效措施,对热轧工艺和PCFC模型控制进行了优化改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改善了产品质量。

苏振军[10](2014)在《热轧带钢局部高点与轧辊磨损分析》文中认为本文结合2 250 mm热轧带钢生产线实际情况,对热轧带铡在冷轧过程中产生的局部高点现象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轧辊磨损数据的统计分析,分析了轧辊磨损与带钢局部高点的对应关系,并针对轧辊的"猫耳儿"磨损情况,进行了原因分析,采取了有效措施,对热轧工艺和PCFC模型控制进行了优化改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改善了产品质量。

二、冷轧钢卷起筋量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冷轧钢卷起筋量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新钢连退卷中部起筋缺陷分析及改进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中部起筋产生原因
    1.1 中部起筋形貌特征分析
    1.2 中部起筋原因分析
        1.2.1 中部起筋数据统计分析
        1.2.2 热轧卷横断面曲线分析
        1.2.3 热轧卷横断面性能分析
2 中部起筋改进措施
3 结论

(2)0.5~0.7mm钛带轧制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国内钛带生产情况
        1.1.1 .国内需求旺盛
        1.1.2 .国内技术突破及生产线建设
    1.2 .轧制厚度控制技术
        1.2.1 .厚度控制的基本概念
        1.2.2 .厚度控制的形式和原理
        1.2.3 .现阶段厚度控制存在的问题
    1.3 .轧制板形的控制技术
        1.3.1 .板形缺陷的概念
        1.3.2 .表示板形的方法
        1.3.3 .现阶段板形控制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2.0.5 ~0.7mm钛带轧制设备与轧制工艺设计
    2.1 .0.5 ~0.7mm钛带轧制工艺研究方案
        2.1.1 .研究方案
        2.1.2 .技术路线
    2.2 .轧制设备
        2.2.1 .轧机简介
        2.2.2 .轧机刚度
        2.2.3 .轧机辊系
    2.3 .0.5 ~0.7mm钛带轧制参数设计原则及质量控制
        2.3.1 .工艺参数设定
        2.3.2 .钛带轧制的质量要求及其影响因素
    2.4 .本章小结
3.辊系参数对板形的影响
    3.1 .辊系工艺参数控制
    3.2 .辊系参数调节实验及结果分析
        3.2.1 .辊系参数调节实验
        3.2.2 .辊系参数调节实验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4.张力对板形的影响及其与厚度的关系
    4.1 .张力工艺参数控制
    4.2 .张力参数调节实验及结果分析
        4.2.1 .张力参数调节实验
        4.2.2 .张力参数调节实验结果分析
        4.2.3 .轧制张力参数数据分析
    4.3 .本章小结
5.压下量对板形及厚度的影响
    5.1 .压下量对板形的影响
        5.1.1 .压下量与板形缺陷的关系
        5.1.2 .压下量参数控制
    5.2 .压下量对厚度的影响
        5.2.1 .二十辊轧机厚度控制模式
        5.2.2 .二十辊轧机厚度测量系统
    5.3 .压下量参数调节实验及结果分析
        5.3.1 .压下量参数调节实验
        5.3.2 .压下量参数调节实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职研究生学习期间的研究成果

(3)冷轧钢卷起筋量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轧钢生产工艺
2 冷轧带钢轧钢生产工艺
3 轧钢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
    3.1 测径仪中的应用
    3.2 凸度控制的应用
4 冷轧钢卷起筋量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4.1 “起筋”量的计算值与现场实测值的对比
    4.2 “起筋”量影响因素的分析
5 冷轧钢工程设计改造影响因素
    5.1 辊道秤成品秤的选择
    5.2 常用设备设计改造需要注意的问题
6 结语

(4)冷轧卷隆起缺陷分析及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隆起缺陷特征
2 隆起缺陷原因
    2.1 热轧卷局部高点调查
    2.2 热轧凸度和楔形调查
    2.3 热轧卷头尾对调实验
3 改进措施
    3.1 控制热轧卷局部高点值
    3.2 控制热轧卷凸度值大于楔形
    3.3 优化酸轧压下率分配
    3.4 降低酸轧卷取张力值
    3.5 改进效果
4 结论

(5)连续退火过程带钢稳定通板综合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连续退火简介
        1.1.1 连续退火的发展历史
        1.1.2 连续退火机组设备简介
        1.1.3 连续退火机组工艺简介
    1.2 连续退火过程的工艺特点及缺陷
    1.3 连续退火稳定通板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课题来源、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课题背景
        1.4.3 研究内容
第2章 连续退火过程带钢横向张力分布的研究
    2.1 连续退火过程带钢内部张力横向分布模型的建立
        2.1.1 带钢内部横向单元的划分
        2.1.2 连续退火过程带钢内部横向单元变形模型
        2.1.3 带钢内部张力横向分布模型的建立
    2.2 连续退火过程带钢内部张力横向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2.2.1 中浪与正凸度温差下带钢张力分布规律
        2.2.2 中浪与负凸度温差下带钢张力分布规律
        2.2.3 双边浪与正凸度温差下带钢张力分布规律
        2.2.4 双边浪与负凸度温差下带钢张力分布规律
    2.3 连续退火过程中板形在线预报模型及控制技术
        2.3.1 连续退火过程中的板形在线预报模型
        2.3.2 连续退火过程中的板形控制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连续退火过程带钢稳定通板模型及影响因素研究
    3.1 连续退火过程带钢跑偏预报模型
        3.1.1 连续退火过程中带钢跑偏机理简析
        3.1.2 连续退火过程带钢跑偏预报模型的建立
    3.2 连续退火过程带钢跑偏影响因素分析
        3.2.1 初始来料板形对带钢跑偏的影响
        3.2.2 相同来料板形下炉内因素对带钢跑偏的影响
    3.3 连续退火过程带钢瓢曲预报模型
        3.3.1 连续退火过程中带钢瓢曲机理分析
        3.3.2 连续退火过程带钢瓢曲预报模型的建立
    3.4 连续退火过程带钢瓢曲指数影响因素分析
        3.4.1 不同工艺段内带钢瓢曲指数分布规律
        3.4.2 同一工艺段内带钢瓢曲指数的分布规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连续退火过程带钢稳定通板综合控制技术研究
    4.1 连续退火过程张力综合优化设定技术
        4.1.1 张力对连退稳定通板及产品质量影响模型
        4.1.2 连续退火过程带钢张力综合优化技术的开发
    4.2 连续退火过程炉辊粗糙度衰减模型及张力补偿技术
        4.2.1 炉辊表面粗糙度衰减模型
        4.2.2 炉辊表面粗糙度设定模型
        4.2.3 张力补偿技术的开发
    4.3 连退炉内炉辊辊型综合优化技术
        4.3.1 辊型基本曲线的选择
        4.3.2 辊型曲线优化方案
    4.4 连续退火工艺制度的优化
        4.4.1 连续生产的一贯制工艺优化
        4.4.2 过渡及停机再启动时工艺参数的调整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连续退火过程带钢稳定通板综合控制技术的现场应用
    5.1 初始来料板形对带钢跑偏影响的现场实验
    5.2 稳定通板综合控制技术的应用效果分析
        5.2.1 张力综合优化控制效果
        5.2.2 针对粗糙度衰减的张力补偿效果
        5.2.3 辊型曲线优化实例
        5.2.4 连续退火过程速度设定及异常反应规范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6)带钢卷取过程起筋控制的建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1带钢起筋弹性应力场求解分析
    1. 1带钢起筋挠度函数
    1. 2起筋钢卷受力分析
    1. 3带钢起筋弹性应力场求解
    1. 4起筋机理仿真
2起筋临界卷取张力分析
    2. 1临界卷取张力计算模型
    2. 2临界卷取张力求解分析
        2. 2. 1临界卷取张力与板厚和局部高点间的关系
        2. 2. 2临界卷取张力与带钢宽度间的关系
        2. 2. 3临界卷取张力与钢卷半径间的关系
    2. 3起筋弹性极限分析
3有限元仿真验证与生产应用
4结论

(7)冷轧带钢局部高点卷取过程起筋控制的建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1带钢卷取时应力和起筋量解析模型
    1.1带钢轴对称变形的几何方程和平衡方程
    1.2带钢轴对称变形的物理方程
    1.3带钢塑性流动因子的引入
    1.4带钢厚度与钢卷半径轴向分布模型
2卷取应力与起筋量解析模型的仿真研究
    2.1卷取应力与起筋量模型的计算流程
    2.2起筋钢卷的应力场分布
    2.3各模型参数与起筋量间的关系
3起筋临界卷取张力解析模型
    3.1起筋带钢挠度函数
    3.2起筋带钢受力分析
    3.3起筋带钢弹性应力场求解
    3. 4临界卷取张力计算模型
    3.5钢卷最外层带钢应力场仿真研究
    3.6各模型参数与临界卷取张力间的关系
4有限元仿真与生产验证
5结论

(8)硅钢连退机组带钢起筋原因与控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沙钢硅钢连退机组简介及起筋发生特点
    1. 1沙钢硅钢连退机组简介
    1. 2 连退线硅钢起筋特点
2 连退线硅钢起筋影响因素分析
    2. 1 冷轧连退产品起筋综合影响因素
    2. 2 热轧轧制计划编排的影响
    2. 3 热轧来料局部高点的影响
    2. 4 连退后产品屈服强度的影响
3 连退线硅钢起筋控制措施
    3. 1 热轧工序改进措施
    3. 2 冷轧工序改进措施
    3. 3 连退线缓解起筋措施
4 结论

(9)热轧带钢轧辊磨损与起筋现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热轧带钢局部高点的特征
2 热轧带钢“局部高点”起因分析
    2.1 局部高点与轧辊磨损的对应关系
    2.2 轧辊磨损分析
        2.2.1 猫耳磨损和轧制长度的关系
        2.2.2 猫耳磨损和轧制宽度的关系
        2.2.3 精轧 F1~F7机架 CVC窜辊分布关系
        2.2.4 猫耳磨损和带钢宽度的关系
    2.3 带钢凸度与楔形的关系
        2.3.1 带钢的楔形应小于凸度
        2.3.2 局部高点产生的位置与带钢楔形的关系
    2.4 工作辊的热凸度对板带局部高点的影响
3 优化工艺,改善热轧带钢局部高点
    3.1 目前的窜辊策略情况
    3.2 窜辊策略的改善
        3.2.1逐步过渡窜辊
        3.2.2 异步过渡窜辊
4 结论

四、冷轧钢卷起筋量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钢连退卷中部起筋缺陷分析及改进措施[J]. 钟小杰,唐小勇,喻建林. 江西冶金, 2021(02)
  • [2]0.5~0.7mm钛带轧制工艺研究[D]. 李晓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1)
  • [3]冷轧钢卷起筋量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丁继师. 中国金属通报, 2019(11)
  • [4]冷轧卷隆起缺陷分析及改进[J]. 齐达,李润昌. 河北冶金, 2018(04)
  • [5]连续退火过程带钢稳定通板综合控制技术研究[D]. 王瑞. 燕山大学, 2017(05)
  • [6]带钢卷取过程起筋控制的建模与仿真[J]. 管健龙,何安瑞,孙文权,郭睿. 钢铁, 2015(11)
  • [7]冷轧带钢局部高点卷取过程起筋控制的建模与仿真[J]. 管健龙,何安瑞,孙文权,郭睿. 工程科学学报, 2015(08)
  • [8]硅钢连退机组带钢起筋原因与控制对策研究[J]. 卢禹龙,陈刚,朱志勇,张修成. 上海金属, 2015(02)
  • [9]热轧带钢轧辊磨损与起筋现象分析[J]. 胡健. 中国冶金, 2014(11)
  • [10]热轧带钢局部高点与轧辊磨损分析[A]. 苏振军. 2014年全国轧钢生产技术会议文集(下), 2014

标签:;  ;  ;  ;  

冷轧钢卷加强筋量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