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繁殖新技术

菊花繁殖新技术

一、金针菜繁殖新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东昇[1](2021)在《江淮地区多子芋大棚双季栽培技术及其产量品质比较》文中提出芋[Colocasia esculenta(L.)Schott]为天南星科湿生草本植物,芋的块茎,俗称芋艿,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的中国、日本及东南亚等地区。随着我国设施产业的快速发展,由于偏施化肥带来的土壤盐渍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为探索湿生作物多子芋与常规旱生蔬菜开展湿旱轮作防控连作障碍生态模式的可行性,本试验利用设施栽培2个重要的茬口用春季育苗形成的主芽苗在大棚内夏季移栽开展主芽苗不同密度、栽深及移栽时期秋延后栽培比较试验;春提前茬口大棚内不同种球规格、不同密度直播比较试验,双季种植可望与前后茬常规旱生作物茬口相连接形成湿旱轮作,此外多子芋类型芋分蘖性强育苗期易产生分株,利用其腋芽苗、侧芽苗移栽以及切块育苗亦可达到降低用种量的目的。为芋高产优质栽培及解决连作障碍提供实践应用参考。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秋延后栽培中主芽苗密度以3500株/亩移栽子芋产量最高为1672.2kg/亩,栽深以15cm产量最高为1760.4kg/亩,可达到免壅土栽培,移栽期以7月1日最高为1418.1kg/亩,利用腋芽苗、侧芽苗移栽地上部长势较主芽苗弱,产量分别为1045.1kg/亩、628.5kg/亩;合理密植可提高腋芽苗产量,3000株/亩的移栽密度时产量最高为1231.3kg/亩;粗纤维含量、黄酮含量、总酚含量及自由基清除率均差异较小,表明品质未下降。由此可见,多子芋春季育苗夏季大棚内移栽冬季采收是可行的,育苗期间形成的腋芽苗、侧芽苗也能分开移栽。2、春提前栽培中选用较大种球直播是一种有效的高产措施,子芋亩产随着种球质量的增加而增加,以3000株/亩密度直播产量最高,大于45g规格种芋直播产量最高为1270.1kg/亩,比小规格种球增产18.1%。由此可见此栽培方式可在没有专门储藏设施条件下提前上市且与后茬旱生蔬菜轮作,但单位体积干物重等品质指标略有下降。3、5月份将主芽及侧芽萌动的种芋切块分类穴盘育苗后移栽至大棚内继续苗期生长,待7月前茬旱生蔬菜清棚后移栽进行秋延后栽培,2500株/亩移栽密度顶芽切块苗产量为900kg/亩,侧芽切块苗产量为818.8kg/亩,虽较常规主芽苗产量有所下降,亦可达到降低用种量的目的。

张琨,周渊,单晓菲,韩志平[2](2020)在《黄花菜组织培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黄花菜在我国资源丰富,栽培范围广泛,作为一种药食兼用型特色蔬菜,深受大众喜爱。目前,黄花菜繁殖育苗技术落后,存在繁殖系数低、繁育速度慢、种苗成本高等问题,已成为制约黄花菜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与传统繁殖育苗技术相比,组织培养技术能够实现种苗的快速繁殖、品种提纯,满足种苗工厂化批量生产的需求。该研究对近年来黄花菜组织培养研究所取得的进展进行综述,概述了黄花菜组培常用的外植体类型、试管苗的再生途径、基础培养基的选取、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应用等,探讨了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黄花菜组培研究及黄花菜工厂化育苗提供参考依据。

亓军红[3](2019)在《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文中认为在全球气温上升,海洋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沿海防护林多重功效的认识愈加深刻,对其综合效益的研究愈加深入,构建科学有效、永续发展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已成为全球共识,更是临海国家的战略选择和紧迫任务。苏北沿海拥有长为953.9公里的标准岸线,面积6520.6平方公里的海涂,是其可持续发展不可多得的潜在资源。受地域位置、海陆交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经常遭遇海洋灾害,加快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根据江苏省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两大时期、六个阶段。第一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前,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分为探索准备阶段(1949年初至1956年)、初步成型阶段(1957年至1965年)和迟滞发育(1966年至1978年)三个阶段。第二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至80年代末)、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提升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原因,最初,一方面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提出“造林是百年大计,要好好搞”;另一方面是由于解放战争中,苏北农民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倾力支援,农村木材及林木消耗极大,有必要迅速恢复发展苏北林业。其次,就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各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海洋经济亦得到加强发展,为大力发展苏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一开始即按照全国总体部署,以盐碱地改良、选育造林树种、进行植树造林为重点开展工作。初期的工作主要有:完善行政体系,建立科研机构,成立专职管理机构,调整教育体系,号召植树造林。1952年到1965年,有计划营造沿海海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建设与苏北农田水利建设、围垦兴农、盐土治理等相结合。以造林为主线,重点对盐土改良进展、气象资料收集整编、健全造林工作机构、开展科学研究等。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一直是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先锋队,国营农场的相继建立、发展,以及围垦区人口的迁移和造林活动,对沿海植树造林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文革”时期,沿海防护林建设亦遭受严重挫折,工作机构被撤销,工作人员下放,削弱科研力量,在“以粮为纲”的旗帜下,部分防护林被砍伐,苗圃被改种粮食作物,极大地影响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亦可分为恢复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完善提高阶段三个阶段。这一时期,开展第二次海岸带综合调查、“908”专项调查,形成大量第一手资料、编印了系统性专着,有力地促进防护林建设。同时,国家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总结造林经验。在建设技术上,积极开展造林种苗繁殖技术研究、开展造林实证研究、引进优良造林树种,开展湿地保护与沿海气候效应研究,极大促进苏北防护林建设体系的发展。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在长期造林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点,即: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绿”同步,注重沿海造林与“多林”同建,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网”同构,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种”搭配,注重沿海造林与“多能”并进等。国家意志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科技进步和民主传统的发扬光大是沿海造林面积显着增加、防护林体系快速构建的动力因素。多年来的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防害减灾方面功效明显,并产生了规模经济集成效应。但同时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造林总量有待提增,防护效果有待提升;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评价机制不健全;造林用地不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科技创新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特提出如下几项对策建议:一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各方利益,科学定位防护林建设公益性质;二是认真查漏补缺,形成高质量的规划制度;三是设立建设引导基金,建立各项奖补机制;四是加大研发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五是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综合开发;六是协调各方力量、强化组织领导;七是强化动态监测、定期发布公告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苏北防护林体系,造福一方百姓。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具有深刻复杂的多重背景,目前的苏北海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苏北沿海基本具备植树造林的立地条件和环境,形成了一系列较成熟的造林树种选择及林分模式,苏北沿海造林具有许多“江苏特色”和多重动因,沿海防护林体系在改善区域气候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

穆大伟[4](2017)在《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耕地紧张局势越加严重,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开展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城市建筑环境适应性与种植技术研究,能够有效补偿耕地面积,减少资源消耗,改善城市生态,使城市产生从单纯的资源消耗型向生产型的革新性转变,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和学术意义。课题以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实地调研、理论整合、种植试验、计算机模型建构等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面: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农业城市环境适应性、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品种选择技术研究、屋顶温室有农建筑范式研究。研究内容:(1)在生产性城市理论指导下,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有农建筑是在传统民用建筑基础上,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环境调控手段,系统耦合人居生活与农业生产活动,构筑“建筑—农业—人”一体化生态系统,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2)城市环境与传统农田环境差异较大,论文以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条件下蔬菜适应性为切入点进行种植试验研究,测量蔬菜光合速率、根系活力、维生素含量和重金属含量等蔬菜品质指标和生理指标,探讨农业在城市环境中的适应性。(3)对比分析蔬菜和人体对环境的要求,提出人菜共生空间光照、温度、湿度、气流等环境指标。测量客厅、办公室、阳台、屋顶的光照强度、温度、湿度、CO2浓度,分析蔬菜在建筑环境中的适应性。进行建筑蔬菜种植试验,测量生理指标与产量,计算蔬菜绿量和固碳吸氧量,探讨蔬菜生产建筑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4)结合设施农业技术和立体绿化技术,筛选建筑农业种植技术:覆土种植、栽培槽种植、栽培块种植、水培种植。提出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该技术可实现不更换栽培基质持续生产,是更加适宜建筑环境的农业种植技术。进行透气型砂栽培生菜种植试验研究,论证透气型砂栽培技术可行性。(5)提出建筑农业品种选择基本原则,系统整理120种蔬菜环境要求数据,建立建筑蔬菜品种选择专家系统。以建筑农业微空间和中国农业气候区划为基础,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6)进行屋顶温室有农建筑专题研究,探索日光温室、现代温室和建筑屋顶结合的具体模式,并将光伏与屋顶温室进行结合,使建筑具备能源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功能。利用Design Builder模拟屋顶温室、屋顶农业和普通建筑的能耗,探讨屋顶温室的节能性。论文阐述了有农建筑的内涵,通过调查研究、理论研究、试验研究、模拟研究对农业城市适应性、建筑适应性、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建筑蔬菜品种选择技术、屋顶温室有农建筑模型与能耗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1)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环境下的蔬菜生长势弱,商品产量低,营养品质较好,重金属As、Cd、Pb含量满足国家标准食品安全要求,城市雨水可作为农业灌溉用水,交通路口不宜进行蔬菜商品生产;在人菜共生建筑空间中,蔬菜要求光照强度3000lux以上,远高于人居环境要求,需要解决补光而不产生眩光的问题,人菜温度、湿度、通风环境要求范围较为接近,人菜CO2和O2具有互补作用;通过办公建筑和居住建筑环境测量试验和种植试验研究证明人菜共生是可行的,种植试验表明,南向窗台、南向阳台和西向阳台单株生物量分别为163.15g、138.08g、132.42g,显着高于北向窗台19.01g和屋顶31.67g,不同空间蔬菜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固碳吸氧量和绿量差异明显。(2)提出建筑农业三原则:对人工作和生活影响小、对建筑环境影响小、种植管理简单,筛选出建筑农业适宜技术:覆土栽培技术、栽培槽技术、栽培块种植技术、栽培箱种植技术、水培技术;提供新的建筑农业种植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证明透气型砂栽培技术是可行的;建立120种蔬菜环境指标数据库,建立品种选择专家系统,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解决了建筑蔬菜品种选择问题。(3)探索通过屋顶温室进行农业、能源复合式生产的有农建筑范式;Design Builder软件模拟表明屋顶现代温室和相连建筑顶层的全年能耗为80802 Kwh,露地现代温室+没有屋顶温室的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90429 Kwh,全年节能9627 Kwh,露地日光温室+普通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8806 Kwh,屋顶日光温室和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6924 Kwh,全年节能1882 Kwh,证明屋顶温室是节能的。论文为有农建筑和生产型建筑系统构筑做了部分工作,属于生产性城市理论体系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垂直农业的生产型民用建筑系统构筑》(项目批准号:51568017)的部分研究成果,为生态建筑设计探索新方法,为可持续城镇建设提供新思路。

孙波,任金华,洪静[5](2015)在《黄花菜种植技术》文中指出黄花菜是一种营养价值高、具有多种保健功能的珍品蔬菜。黄花菜属百合科萱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金针菜、健脑菜、忘忧草、萱草等。1生物学特性黄花菜株高约1.6m,节狭长,对生于黄花菜的短缩茎上。短缩茎是一个厚度为3mm左右的圆盘,是黄花菜的重要器官,其发育的好坏直接决定着黄花菜分蘖多少、生长好坏等。花薹从叶丛中抽出,高8090cm,顶有花枝48个,花枝梢端持续分化出3060个花蕾。花蕾510cm长,花为淡

孔祥华[6](2011)在《民国岭南草药着作《岭南采药录》与《山草药指南》整理研究》文中认为南方草木蕃盛,可为用药者不少,岭南医家在运用本地生草药防治疾病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出现一批专门的生草药学医家和着述。清代有番禺何克谏《生草药性备要》、新会赵寅谷《本草求原》,而民国时期萧步丹《岭南采药录》、胡真《山草药指南》,亦名重一时,至今未见有人对其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在对岭南医学历史的调研过程中,笔者获得了《岭南采药录》、《山草药指南》复印本,为了使得名医着述不致湮没,对《岭南采药录》、《山草药指南》进行了整理与分析。现将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方法、内容与结果以及结论分述如下:一、研究目的我们调研岭南草药着作研究现状时,发现现存的岭南草药典籍并不多,一部分已由专家学者对其进行整理研究,例如李殉《海药本草》已有尚志钧的辑校本,《生草药备要》、《本草求原》、《南方草木状》三部岭南中药文献已由朱晓光点注本等。但是民国时期岭南医药学家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以及胡真《山草药指南》等未见有人对其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2009年,广东科技出版社影印《岭南采药录》与《山草药指南》出版,但属于未经整理的原版书籍。此二书在民国岭南草药着作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既记载了深刻的理论又有丰富的实践,对于后世相关科研殊为珍贵。二书记载的很多草药,在民众的防治疾病以及保健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化州橘红、高良姜、青天葵、飞扬草以及狗肝菜等。因此,系统整理研究二书中记载的岭南草药,分析学术特点,梳理岭南草药源流,并对其进行点注,具有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二、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首先是《岭南采药录》与《山草药指南》二书版本的研究,目前获取的《岭南采药录》为民国21年(1932年)复印本,《山草药指南》为民国31年(1942年)复印本,2009年广东科技出版社据此版本影印出版。其次,现存于世的典籍多数是几经翻刻或传抄才流传下来的,在刻印抄写过程中难免有错、简、漏、衍之误,必须经过点注、校勘等整理研究,才能为我们提供贴近原作的版本。再有,参考相关文献研究资料,对《岭南采药录》与《山草药指南》从草药分类、草药的性味功效、主治功能、炮制或食疗方法等角度对二书对其学术特点进行深入评析,比较其学术思想之异同,阐述其学术价值,同时,从开发新的草药用药来源、开拓新的中药生产基地等医药经济价值角度阐明其文献参考的作用。采访调研法:无论是二书的版本问题,还是对二书进行深入整理研究和评析,以及二书所记载草药在现今临床当中的应用情况的了解等。除了必须广为收集、参考、研究有关岭南草药临床与工业应用的书籍资料以外,我们必须采取采访调研法,咨询有关中医临床医生,尤其是临床用药喜用岭南草药者。同时,还需请教医药行业的其他专家。比较分析法:我们从草药分类、草药的性味功效、主治功能、炮制或食疗方法等角度对二书的学术特点进行深入评析,以阐述其学术与经济价值,同时,又就草药分类、草药的行文描述、草药的异同以及草药配伍使用等角度对二书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分析与比较,有助于读者更好的了解二书,阐述二书的学术特点。三、研究内容与结果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简要介绍萧步丹与胡真生平,与二书的版本研究以及点注整理。萧步丹与胡真都是民国时期岭南一带的医药学家,根据所查的研究资料,本文对两位医药学家以及二书版本进行了简要介绍,对二书的点注整理主要着重于二书标点符号的添加与修改,二书总共200多字地方方言、繁体字、异体字或者过于生僻字注音与释义等。(二)二书学术特点进行评析以及对比研究根据本文研究后所知,二书记载内容、学术思想及特点既有共通之处,又各有千秋,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显而易见。1.共同点首先,行文简洁,内容丰富。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与胡真《山草药指南》二书在中国医药历史中,不见经传,但观其内容却十分丰富,《岭南采药录》全书3.7万多字,记载草药480余味,《山草药指南》全书接近5.1万字,记载草药640余味,均是关于岭南草药的一次大荟萃。二书能做到体积小而容量大,其秘诀就是行文简洁,不尚浮词。每一药下的各项内容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有用则录,无用则略。其次,记载的草药多数相同,记载的草药的功效以清热为主。二书同是民国时期关于岭南草药的着作,所记载的草药多数相同,在这一点上,是无容置疑的。据我们统计,二书共有白佛桑等328味草药是一样的。二书所记载的草药大多一样,大同小异并互为补充,所以通过比较研究二书,这对于深入研究岭南中医药文化渊源都是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二书记载的草药的功效以清热为主,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岭南草药的一般是性味苦寒,功效大多具有清热、利湿或祛湿等作用,比较适合岭南人由于地理、环境、气候因素或生活习惯而导致的疾病。再次,对草药的性味功效、主治功能、炮制或食疗方法等描述相似。二书在学术上—脉相承,故在每味草药性味功效、主治功能、炮制或食疗方法等方面,多有相似之处,并互为补充有所发展。例如,《岭南采药录》记载:半边莲“味甘辛,性平,治蛇伤,敷恶疮火疮,消肿散毒,谚云:‘有人识得半边莲,包管共得蛇眠”,《山草药指南》记载:半边莲“味甘辛,性平。治毒蛇咬伤,捣烂敷患处”,类似例子,不胜枚举。二书在每味草药性味功效、主治功能、炮制或食疗方法等方面的记载,多有相似之处,证实了岭南草药在应用当中是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的,岭南民众对岭南草药性味功效是有共识的。第四,体现岭南草药简、便、廉、验的特点。我国医药家用药,倡导简、便、廉、验为原则,简是指组方简单,便是指得来方便,廉是指价格低廉,验是指有疗效。书当中所记载的草药与用药特点充分体现了简、便、廉、验的特点。2.不同点第一,二书对所记载的草药分类不同。萧步丹的《岭南采药录》对草药的分类方法与一般草药书有所不同,其体例效仿唐末五代药学家肖炳《四声本草》之法,以“平、上、去、入”四声相从分类,如此分类,对于研读是书者查考、检索草药更为方便。胡真的《山草药指南》对所记载的草药分类是按人体部位、按临床病证对药物进行分类,把生草药分为头面部药等65类,对指导草药的具体运用有一定帮助的。第二,对所记载的草药的植物学性状描述侧重不同。萧步丹的《岭南采药录》对于所记载的草药的植物学性状非常详细,将草药的根、茎、叶、花、果实以及种子都描述得非常清楚,这对于避免用药错误,是非常有必要的。而胡真的《山草药指南》则未重点描述所记载的草药的植物学性状,每一药下的各项内容不是面面俱到,行文更简洁。第三,《岭南采药录》记载了更多草药的地道产地。据统计,萧步丹的《岭南采药录》记载了60多种草药的产地,胡真的《山草药指南》记载了30多种草药的产地。我们发现,《岭南采药录》与《山草药指南》共有29种草药所记载的地道产地是一个地方,它们分别是:产于番禺的人字草,产于高州的高良姜等。中药材基地的选址是药材基地成功的最重要的一个因子,它包括基地的位置、走势、以及有无种植中药材的历史等,其中草药典籍中记载的草药产地便是有无种植中药材的历史。二书中对多种草药产地的记载对进一步开发新的中药生产基地,具有很好的文献参考的作用。第四,《山草药指南》比《岭南采药录》记载了更多草药与其它草药配伍使用的验方。萧步丹的《岭南采药录》基本是对单味草药的别名、应用、功效以及炮制或食疗方法的记载,对于所记载的草药与其它草药配伍使用的组方极少,而胡真的《山草药指南》记载了更多该草药与其它药物配伍应用的组方,据统计,《山草药指南》记载草药方剂有40多个,虽然有些组方只是简单地说明其组成,并未记录其用量以及指明其君臣佐使的配伍关系等,但是这也为有志于研究中医药文献或中药复方配伍组成者提供了新的课题来源。(三)阐述与发掘二书的学术价值与经济价值本论文除对名家医籍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外,还对二书记载的许多草药的独特的炮制或食疗方法,加以发掘参考,以期丰富中医“医食同源”内容。胡氏《山草药指南》记载了不少该草药与其它药物配伍应用的组方,这为现代中医临床治疗某些病症也提供了较好的组方参考等。二书均记载了众多对某种病症具有明显功效的草药,尤其是清热解毒功效的草药,例如,“金樱蔃”为洗疳疔痔疮之圣药等,为进一步开发之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另外,二书中对多种草药产地的记载对进一步开发新的中药生产基地,具有很好的文献参考的作用等。此均应为本研究课题经济价值之体现。四、结论岭南草药典籍的研究构成岭南医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萧步丹《岭南采药录》、胡真《山草药指南》极大丰富了岭南医药学乃至中华本草药物学的内容。二书承前启后一脉相承,互为补充有所发展,是继清代岭南草药学家何克谏的《生草药性备要》以及赵寅谷的《本草求原》之后具有代表性的岭南草药着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实用价值以及文献参考价值。本论文创新点:首次发掘整理民国时期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与胡真《山草药指南》,按照三类中医古籍简体字横排本进行校勘;较为系统的研究了二书所载的岭南草药种类、形态特征、性味功效、主治、临证应用的学术特点,并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对二书学术异同点进行了比较研究。

丁晓蕾[7](2008)在《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近代,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化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陆续得到阐明和运用,实验科学逐步取代经验科学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农业科技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近代蔬菜科技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萌芽,并随着科技革命的浪潮或快或缓地向前发展。在20世纪的百年中,中国蔬菜科技经历了清末民初的萌芽,民国时期学科体系的初步构建与发展,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快速发展历程。在以育种和农业化学为主体的第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以及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二次农业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下,中国蔬菜科技取得了重要进步,并获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在生产中的转化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蔬菜的综合生产供应能力。到20世纪末,我国的蔬菜科技赶上并在部分领域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本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为五章。首先在回顾中国传统蔬菜科技历史传承的基础上,认真梳理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历程,并依据其发展的阶段特征将发展进程分为萌芽(晚清-1911)、初创(1911-1949)、繁荣发展(1949-1966)、曲折发展(1966-1977)、快速发展(1978-2000)五个阶段;然后对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科研推广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以及百年中我国在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蔬菜作物遗传育种、蔬菜作物栽培、蔬菜作物保护、蔬菜贮藏加工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最后在此基础上,重点从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国家政策、制度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资源与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影响我国蔬菜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结语部分对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行了简要总结,对21世纪的蔬菜科技发展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20世纪我国的蔬菜科技完成了由传统经验科学向现代实验科学的历史转型。中国蔬菜科技教育、科研与推广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曾受到多个国家的影响,如20世纪前20年的日本、1920至1940年代的美国及西欧、1950年代的苏联等,1970年代后,基本形成了我国自己的蔬菜科技教育、科研、推广体系。在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步过程中,相关学科的发展,国家政策、科研投入的大力扶持,科研组织机构的进一步完善,协作研究的广泛开展,社会需求的快速增长等因素共同成就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快速发展;资源与环境压力决定了蔬菜科技在20世纪后20年及21世纪的发展方向。

张显松,方升佐,杨德超,吕志英[8](2008)在《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模式与应用》文中认为以贵州省普定县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模式的构建和应用效果为例,针对影响林业发展的障碍性因子,阐述了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按立地条件,提出了灌木林地、疏林地的封山育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以及荒山荒地和退耕还林地的人工造林的技术思路、主要技术措施和造林模式,并对所构建的植被恢复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

景东田[9](2008)在《陇东黄花菜及无公害栽培加工技术》文中研究说明黄花菜属百合科萱草属多年生二倍体草本植物,其食用部分为含苞未放的花蕾,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花为可食部分的植物之一。其花蕾干制品又名金针菜,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荤素兼优,菜汤皆宜,色、香、味俱佳,且能健胃平肝、镇静安神、轻身明目、抗疲劳、滋补健身,兼有

李军红[10](2006)在《合水县黄花菜生产现状与发展思路》文中研究表明分析了合水县黄花菜生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发展思路是:推广优良品种,实施品牌战略;引进技术和资金,培育龙头企业;黄花菜的综合开发;实施无公害栽培。

二、金针菜繁殖新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针菜繁殖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江淮地区多子芋大棚双季栽培技术及其产量品质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芋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1.1.1 选用良种催芽育苗
        1.1.2 芋的地膜覆盖栽培
        1.1.3 芋的肥料管理
        1.1.4 芋主要病虫害的防治
    1.2 芋营养功能成分研究进展
        1.2.1 芋的营养成分研究
        1.2.1.1 芋淀粉
        1.2.1.2 芋多糖
        1.2.1.3 芋头蛋白质
        1.2.1.4 其他成分
        1.2.2 芋的功能成分研究
    1.3 设施蔬菜栽培连作障碍分析
        1.3.1 我国蔬菜设施栽培发展现状
        1.3.2 我国设施蔬菜栽培连作障碍成因及水旱轮作对其作用
        1.3.2.1 土壤次生盐渍化和酸化
        1.3.2.2 土壤养分失衡
        1.3.2.3 白毒作用
        1.3.2.4 土传病害
        1.3.2.5 水旱轮作对连作障碍的作用
        1.3.2.6 水旱轮作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4 无性繁殖作物的提高繁殖率技术
        1.4.1 分株繁殖技术
        1.4.2 切块育苗技术
        1.4.3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技术
第二章 多子芋腋芽苗夏季露地不同密度移栽对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试验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项目及方法步骤
        2.1.3.1 地上形态特征指标
        2.1.3.2 子芋品质指标及主要功能成分测定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地上部分形态指标
        2.2.2 腋芽苗露地不同密度移栽秋延后栽培对其产量、品质及主要功能成分的影响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多子芋大棚秋延后栽培的产量品质比较试验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主芽苗秋延后不同密度移栽地上部分形态指标
        3.2.2 主芽苗秋延后不同密度移栽对其产量、品质及主要功能成分的影响
        3.2.3 主芽苗秋延后不同深度移栽地上部分形态指标
        3.2.4 主芽苗秋延后不同深度移栽对其产量、品质及主要功能成分的影响
        3.2.5 主芽苗秋延后不同时期移栽地上部分形态指标
        3.2.6 主芽苗秋延后不同移栽时期对其产量、品质及主要功能成分的影响
        3.2.7 不同种级苗秋延后移栽地上部分形态指标
        3.2.8 不同种级苗秋延后移栽对其产量、品质及主要功能成分的影响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多子芋大棚春提前栽培产量品质比较试验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大小种球春提前直播地上部形态指标
        4.2.2 不同大小种球春提前直播对其产量、品质及主要功能成分的影响
        4.2.3 不同密度春提前直播地上部形态指标
        4.2.4 不同密度春提前直播对其产量、品质及主要功能成分的影响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多子芋腋芽苗夏季大棚内不同密度移栽对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试验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地上部分形态指标
        5.2.2 腋芽苗不同密度移栽对其产量、品质及主要功能成分的影响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多子芋切块育苗移栽对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试验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设计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地上部分形态指标
        6.2.2 不同切块苗移栽对其产量、品质及主要功能成分的影响
    6.3 小结与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黄花菜组织培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黄花菜组织培养研究概况
2 外植体的取材和预处理
    2.1 外植体的选择
    2.2 外植体的消毒
3 黄花菜试管苗再生途径
4 基础培养基的选取
5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影响和应用
    5.1 愈伤组织诱导
    5.2 愈伤组织增殖与分化
    5.3 生根
6 褐化、玻璃化及污染问题
    6.1 褐化
    6.2 玻璃化
    6.3 污染
7 展望

(3)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相关概念的阐释和研究方法
    四、资料来源和研究框架
    五、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政治背景
    第二节 经济背景
    第三节 历史背景
    第四节 自然背景
第二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内涵
    第二节 建设时段的划分方式
    第三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阶段
    第四节 江苏的主要林业机构及其成果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探索准备阶段
    第二节 初步成型阶段
    第三节 迟滞发育阶段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恢复发展阶段
    第二节 快速发展阶段
    第三节 完善提高阶段
第五章 苏北沿海造林的特点及动因
    第一节 造林特点
    第二节 动因分析
第六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效、问题与建议
    第一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多重功效
    第二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系的存在问题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结语
附录
    案例一 苏北沿海林地增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案例二: 苏北沿海地区林地面积的明显增加
    案例三: 苏北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
    案例四: 苏北沿海地区海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案例五: 苏北沿海气候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致谢

(4)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都市农业
        1.2.2 设施农业
        1.2.3 立体绿化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创新点
第2章 有农建筑与产能建筑
    2.1 有农建筑
        2.1.1 垂直农场
        2.1.2 有农建筑
    2.2 产能建筑
        2.2.1 被动房
        2.2.2 产能房
    2.3 生产型建筑
第3章 农业的城市环境适应性研究
    3.1 城市雨水种菜可行性试验研究
        3.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3.1.2 材料与方法
        3.1.3 结果与分析
        3.1.4 结论
    3.2 城市道路环境生菜环境适应性研究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讨论
        3.2.4 结论
第4章 农业的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
    4.1 建筑农业环境理论分析
        4.1.1 蔬菜对环境的要求
        4.1.2 人菜共生环境研究
    4.2 建筑农业环境试验研究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3 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研究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结果与分析
        4.3.3 讨论
        4.3.4 结论
第5章 建筑农业种植技术研究
    5.1 建筑农业蔬菜种植技术
        5.1.1 覆土种植
        5.1.2 栽培槽
        5.1.3 栽培块
        5.1.4 栽培箱
        5.1.5 水培
        5.1.6 栽培基质
    5.2 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
        5.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 透气型砂栽培床
        5.2.3 砂的理化指标研究
        5.2.4 水肥控制技术研究
        5.2.5 砂栽培的特点
    5.3 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5.3.1 研究现状
        5.3.2 材料与方法
        5.3.3 结果与分析
        5.3.4 讨论与结论
第6章 建筑农业品种选择技术研究
    6.1 品种选择原则
        6.1.1 研究现状
        6.1.2 品种选择原则
    6.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6.2.1 蔬菜品种数据库
        6.2.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6.3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6.3.1 建筑农业空间微气候类型
        6.3.2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6.3.3 建筑农业气候区评述
第7章 温室与屋顶温室
    7.1 温室
        7.1.1 日光温室
        7.1.2 现代温室
        7.1.3 温室环境调控系统
    7.2 光伏温室:农业与能源复合式生产
        7.2.1 研究现状
        7.2.2 农业光伏电池
        7.2.3 光伏温室的光环境
        7.2.4 光伏温室设计
        7.2.5 实践案例
    7.3 温室环境试验研究
        7.3.1 材料与方法
        7.3.2 结果与分析
        7.3.3 结论
    7.4 屋顶温室
        7.4.1 研究现状
        7.4.2 实践案例
        7.4.3 屋顶温室类型
    7.5 屋顶温室模型构建
        7.5.1 生产性设计理念
        7.5.2 屋顶日光温室
        7.5.3 屋顶现代温室
        7.5.4 屋顶温室透明覆盖材料
    7.6 屋顶温室生产潜力研究
        7.6.1 评估模型的建立
        7.6.2 天津市屋顶温室面积
        7.6.3 屋顶温室的生产潜力
        7.6.4 自给率分析
        7.6.5 结果与讨论
    7.7 屋顶温室能耗模拟研究
        7.7.1 能耗模拟分析软件
        7.7.2 建筑能耗模型
        7.7.3 能耗模拟参数设置
        7.7.4 能耗模拟结果与分析
        7.7.5 能耗模拟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黄花菜种植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学特性
2 生长周期
3 分株繁殖
    3.1 选地
    3.2 选苗、起苗
    3.3 分苗
    3.4 定植
4 田间管理
    4.1 苗期管理
        4.1.1 中耕除草
        4.1.2 浇水施肥
        4.1.3 病虫害防治
    4.2 抽薹期管理
        4.2.1 水肥管理
        4.2.2 病虫害防治抽薹期是黄花菜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时期, 主要病害为叶枯病, 虫害为红蜘蛛。
    4.3 花蕾期管理
        4.3.1 水分管理
        4.3.2 施蕾肥
5 采收
    5.1 采收标准
    5.2 采摘时间
    5.3 采后管理
        5.3.1 采后商品处理
        5.3.2 采收后植株管理秋、冬季是黄花菜进行光合作用积累有机养料的重要时期。

(6)民国岭南草药着作《岭南采药录》与《山草药指南》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清代以前岭南草药着述简介
    (一) 杨孚与《异物志》
    (二) 嵇含与《南方草木状》
    (三) 李珣与《海药本草》
    (四) 何克谏与《生草药性备要》
    (五) 赵寅谷与《本草求原》
二、《岭南采药录》与《山草药指南》作者简介以及版本考究
    (一) 萧步丹与《岭南采药录》版本简介
    (二) 胡真与《山草药指南》版本简介
    (三) 本论文所采用的版本
三、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之学术思想及特点评析
    (一) 重视草药的植物学特征的描述
    (二) 记载的草药的功效以清热为主
    (三) 记载了众多草药的民间炮制或食疗方法
    (四) 记载了多种草药的产地
    (五) 讨论
四、胡真《山草药指南》之学术思想及特点评析
    (一) 格物致知之道在于吸取新知,溶入科学知识
    (二) 记载的草药按人体部位、按临床病证对药物进行分类
    (三) 记载的草药中具有别名、又名或俗称的草药甚多
    (四) 文字精练而内涵丰富
    (五) 记载了众多草药的民间炮制或食疗方法
    (六) 记载了不少具有特色疗效的验方
    (七) 存疑待考
五、《岭南采药录》与《山草药指南》学术思想及特点对比研究
    (一) 共同点
    (二) 不同点
    (三) 总结
六、《岭南采药录》与《山草药指南》点注与整理
    (一) 录入、复核、排版
    (二) 添加或修改标点符号
    (三) 训诂字词
    (四) 舛误校正
    (五) 脱误补阙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岭南采药录》
    附录二:《岭南采药录》草药索引
    附录三:《山草药指南》
    附录四:《山草药指南》草药索引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7)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重点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传承与发展分期
    第一节 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与面临挑战
        一、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
        二、中国传统蔬菜科技面临挑战
    第二节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分期
        一、萌芽(晚清-1911)
        二、初创(1911-1949)
        三、繁荣发展(1949-1966)
        四、曲折发展(1966-1977)
        五、快速发展(1978-2000)
第二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
    第一节 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园艺科技教育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第二节 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技人才状况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第三节 我国着名蔬菜园艺学家及其主要成就
第三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研、成果推广与科技传播
    第一节 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一、1949年以前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二、1949年以后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节 蔬菜科研、推广活动的开展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第三节 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
        一、专业科技刊物的出版
        二、专业学会的建立与发展
        三、蔬菜科技的国际交流
第四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主要成就
    第一节 蔬菜作物的种质资源研究
        一、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进步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的调查、保存和利用
    第二节 蔬菜作物的遗传育种
        一、蔬菜作物育种研究的进步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的良种选育
    第三节 蔬菜作物栽培
        一、蔬菜作物栽培生理研究的进步
        二、蔬菜作物设施栽培科技
        三、蔬菜作物育苗与施肥科技
    第四节 蔬菜作物保护
        一、蔬菜作物病虫害调查、鉴定与测报
        二、蔬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
    第五节 蔬菜贮藏与加工
        一、蔬菜贮藏运输技术
        二、蔬菜加工技术
第五章 百年蔬菜科技进步动因分析
    第一节 相关学科发展对蔬菜科技进步的推动
        一、植物生理学为优化蔬菜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二、植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把蔬菜育种引向分子水平
    第二节 国家政策和社会组织制度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一、国家农业政策部署、制度改革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二、研究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作用
        三、实施科技规划和加大科研投入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引导与支撑
    第三节 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
        一、蔬菜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二、蔬菜科技进步对社会需求的刺激与促进
    第四节 资源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
        一、提高菜地产出率是缓解蔬菜生产资源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
        二、社会对蔬菜产品安全提出新要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课题研究
致谢

(8)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模式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普定县的基本情况
    1.1 自然条件
    1.2 社会经济情况
2 影响林业发展的障碍性因子
    2.1 干旱时间和程度的不确定性
    2.2 土层浅薄、岩石裸露
    2.3 土壤持水时间短
3 植被恢复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3.1 指导思想
    3.2 基本原则
4 植被恢复的途径和模式构建
    4.1 灌木林地、疏林地的封山育林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途径
        (1) 技术思路。
        (2) 主要技术措施。
    4.2 荒山荒地的人工造林途径
        4.2.1 技术路线
        4.2.2 主要技术措施
        (1) 树种及配置。
        (2) 种苗规格。
        (3) 造林技术。
    4.3 退耕还林地的人工造林模式
        4.3.1 技术路线
        4.3.2 主要模式及配套技术措施
        (1) 李子 (冰脆李) +金银花模式。
        (2) 南酸枣+花椒+金银花模式。
        (3) 香椿+苦丁茶+金银花模式。
        (4) 漆树+金针菜 (黄花菜) +金银花模式。
        (5) 楸树+香樟+金银花模式。
5 构建植被恢复模式的应用效果

四、金针菜繁殖新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江淮地区多子芋大棚双季栽培技术及其产量品质比较[D]. 李东昇. 扬州大学, 2021(09)
  • [2]黄花菜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 张琨,周渊,单晓菲,韩志平. 北方园艺, 2020(02)
  • [3]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D]. 亓军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4]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D]. 穆大伟. 天津大学, 2017
  • [5]黄花菜种植技术[J]. 孙波,任金华,洪静.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15(11)
  • [6]民国岭南草药着作《岭南采药录》与《山草药指南》整理研究[D]. 孔祥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09)
  • [7]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D]. 丁晓蕾.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6)
  • [8]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模式与应用[J]. 张显松,方升佐,杨德超,吕志英. 林业科技开发, 2008(02)
  • [9]陇东黄花菜及无公害栽培加工技术[J]. 景东田.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8(01)
  • [10]合水县黄花菜生产现状与发展思路[J]. 李军红. 甘肃农业科技, 2006(05)

标签:;  ;  ;  ;  ;  

菊花繁殖新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