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资本主义”思想简介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资本主义”思想简介

一、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思想述略(论文文献综述)

卢汉[1](2020)在《政党性质与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世界政党类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她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1847年,世界上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诞生,也就是具有国际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共产主义者同盟。自此后,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涌现,以其独特的纲领和旗帜塑造着人类的历史。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广大被剥削被压迫的民族和人民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为此,一大批新型民族国家在世界范围内诞生,有的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新时刻,而且也深刻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马克思主义政党特色鲜明、成就巨大,引起了世人的广泛瞩目。仔细分析马克思主义政党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其自身性质和党性锤炼起着巨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反映,具有先进性、纯洁性、阶级性、组织性、纪律性等内在规定,具体表现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指导思想、纲领目标、路线方针、组织原则、作风传统等方面。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性及其锤炼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力。综观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发展史,能够始终坚持自身建设和党性锤炼的政党往往都能够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带领该国的人民群众不断取得民族振兴事业的新胜利。相反,有一些政党由于放松了自身建设和党性锤炼,往往褪化变质、贪污腐败,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历史告诫和启迪人们,马克思主义政党加强党性锤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取得长足进步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了改造旧中国,为了改变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的结果。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她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时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紧密结合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实际,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巨大成功。在20世纪上半叶,在以战争与革命为时代主题的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及时顺应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潮流,对中国社会内部的主要矛盾进行科学分析,紧紧依靠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从而使中国人民以崭新的姿态从被奴役被压迫的命运中站立起来,之后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浪潮。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又及时顺应和平与发展的大潮流,对中国社会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进行科学判断,紧紧依靠中国人民开启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从而使中国人民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其根源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两个先锋队”的性质,始终加强党性锤炼。中国共产党将党性锤炼作为自我革命的重要内容,不断鞭策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具体而言,中国共产党加强党性锤炼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坚持牢固的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政治立场、坚持发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品质、坚持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认识方法、坚持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中国共产党是具有中国特色和风格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围绕着如何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如何进行党性锤炼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思考,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党性思想。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党性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党性思想为基础,从不同的角度对党性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站稳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和思想建党,坚持党的意识和党的集中统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态度,树立优良的作风,坚持为民服务宗旨意识和群众路线,反对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等六个方面对党性问题进行论述。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等方面来对党性问题进行论述。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坚持党的“两个先锋队”性质和先进性,坚持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立场和理念,坚持党的纯洁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和党的学习性等方面来对党性问题进行论述。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坚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等方面来论述党性问题。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党性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它为中国共产党加强党性锤炼提供了理论指南,也为世界其他国家共产党的建设提供了方案和智慧。在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党性思想的指导下,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积极进行加强党性锤炼的实践。总体而言,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实践呈现出由运动式整风整党到活动式集中教育再到综合性集中教育的发展变化。虽然不同阶段的教育主题不尽相同,方式方法也有差别。但综观中国共产党三个阶段党内集中教育实践的成功探索,它们呈现出了自觉性、时代性、指向性和长期性的基本特点。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保持自身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大举措,在接近百年的实践历程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体而言,中国共产党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需要来加强党性锤炼;要坚持党的领导,在中共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开展;要坚持思想建党,从思想、作风、纪律、制度多方面加强党性;要坚持正面教育和问题整改相结合,将党性教育的各个环节统一衔接。综观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党性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历史实践,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是有其内在逻辑的。从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历史必然性来看,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内在规定,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实际要求,是褪变政党的历史镜鉴要求。从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内容要点来看,具体包括行动指南(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政治立场(坚持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政治立场)、思想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认识方法)、传统作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规矩纪律(坚持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精神风貌(践行共产主义的道德情操和优秀的精神品质)。从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基本方法来看,主要有三种方法:即通过党性教育与共产党员自我修养的结合来锤炼党性;通过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来锤炼党性;通过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淬炼来锤炼党性。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遵循着上述逻辑,实际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使中国共产党坚持做到个性与组织性的统一,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保持先进性,提高了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坚持做到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密切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性锤炼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也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成效,这是令人欣喜的。但与此同时,基于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党性锤炼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处理得不好,将严重影响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并且极大地弱化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体而言,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面临的现实问题主要有思想纯洁性问题、政治纯洁性问题、组织纯洁性问题、作风纯洁性问题。为此,中国共产党必须要坚持创新党性教育的方式方法和长效机制,努力巩固思想建党的成效;完善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制度,不断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党员的入口管理和退出机制,加强对组织队伍的教育、监督和管理;构建完备有效的权力制约和监督制度机制,坚定不移地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殷慧敏[2](2020)在《文化自信视角下毛泽东文化思想研究(1926-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当今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分析毛泽东文化思想具有重要作用,毛泽东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明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的发展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毛泽东文化思想开启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其文化思想体系中论述了我国文化、经济、政治间的联系,指明了我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当代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革,毛泽东文化思想非但没有过时,相反,在引领社会主义社会文化建设方面意义重大。毛泽东文化思想的传播和发展转变了当代文化发展方向,对开辟现代化发展道路具有跨时代意义。毛泽东文化思想是大众的、科学的、民族的,它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西方先进文化的精华,融入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为中国共产党新时代文化选择提供借鉴,为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供了保障。基于以上背景,本文研究中将重点利用文献资料分析法、历史与逻辑统一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1926年到1949年期间的毛泽东文化思想做出了研究,分析了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理论基础、现实依据,明确了毛泽东思想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研究中先系统的介绍了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全新的视角研究了毛泽东文化思想,将其与习近平中国特色文化自信思想相结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与革命文化相结合,具备一定创新,具体来说,本文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形成,分析了毛泽东文化思想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观、列宁文化思想、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进—步阐述了毛泽东文化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包括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思想、五四运动前后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第二、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实践途径,包含毛泽东早期文化思想的发展、内涵及本质特征,其中,毛泽东文化思想包含农民教育文化观、为人民服务的文化观、政党文化思想、统战文化观,阐述了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特点,包含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论述了毛泽东文化思想的阶级性与人民性、时代性与民族性、革命性与策略性、科学性与实践性。第三,阐述了毛泽东文化思想与文化自信的内涵,结合文化自信的内涵与外延,建立了毛泽东文化思想与文化自信间的关系,包括毛泽东文化思想是文化自信思想的前提,文化自信是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升华两个内容。第四,阐述了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历史价值与当代启示,毛泽东文化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促进了当代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思想的形成。毛泽东文化思想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对提高党的执政水平提供了理论指导。

金鸽[3](2020)在《张澜民主政治思想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张澜,我国近现代史上着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始人之一,多党合作制度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其一生饱经忧患,历经新旧交替的五个不同历史时期,民主政治思想亦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研究张澜民主政治思想发展历程,可以从中窥见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读懂什么是中国知识分子、民主党派薪火相传的精神,从而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推进中国新时代多党合作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张澜的民主政治思想是以爱国、民主为核心,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演进的。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清朝末年受维新思潮影响,形成的以政治改良为主的君主立宪思想;辛亥革命后逐渐形成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思想;以及民盟被迫解散后转向新民主主义立场的民主政治思想。纵观不同时期张澜的民主政治思想,都带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本文首先从时代背景及其个人经历出发,探索张澜不同历史时期民主政治思想形成和转变的原因。其次,在分析整理张澜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重点梳理和研究张澜每个阶段形成的民主政治思想内容。文章的第二章到第四章作为本文的主体部分,主要阐述了张澜民主政治思想的发展过程及其内容。早期君主立宪思想中,主张以改良方式建立日本式的君主立宪政体;辛亥革命后逐渐形成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思想,主张实施民主宪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民盟被迫解散后,彻底放弃“第三方”立场,公开支持共产党的建国主张,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思想过渡到新民主主义政治思想。最后,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力求客观地评析张澜不同时期民主政治思想,分析其民主政治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表现。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张澜提出的民主政治思想有利于促进民主思想传播、推进民主政治进程;但由于时代环境和阶级立场等因素的影响,张澜的民主政治思想也存在对中国国情认识不清,长期忽视武装斗争等局限性。张澜作为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其民主政治思想的发展转变展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对国家出路的积极探索,最终承认并支持真正代表人民和历史发展方向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此外,张澜作为知识分子,心系国家与人民,始终紧跟中国革命的时代潮流不断前进,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不断尝试和探索中国民族革命道路,为新时代知识分子树立了人生榜样。张澜作为民主党派领袖,以他的政治远见和个人魅力,开创了多党合作事业的历史先河。回顾历史,关照现实。新时代,各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承历史优秀传统,肩负当今时代使命。新时代实现新作为,推动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刘上琼[4](2020)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对资本主义问题认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封建社会后期,中国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是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则是到了近代。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下,中国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又不能正常而充分的发展,这就构成了近代以来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不发展这一基本国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选择。也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都与如何认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与不发展这一基本国情,如何认识与资本主义相关的一系列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制定对待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各种政策正确与否直接关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败。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工作是由党的领袖、官员、知识分子和学者共同完成的。作为中国资本主义问题认识与解决的主体,他们围绕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所遇到的与资本主义相关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相互影响,共同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因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研究视角,以中国资本主义问题认识与解决的主体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所面对的一系列与资本主义相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着重探讨围绕这些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共知识分子和学者通过聚焦时代需求形成问题意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展开资本主义问题研究,从而形成研究成果;中共领袖和官员对这些知识分子和学者观点的采纳、提炼和升华,制定出对待中国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相关政策,并形成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中国化理论成果。围绕上述研究对象和研究思路,全文分成六部分展开论述。本文的第一部分为绪论,依次探讨本文研究的理论价值,现实意义,相关的学术史回顾,本文的创新之处,本文研究的基本概念,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本文展开研究的理论来源等问题。第一章由三节内容构成,主要探讨新民主革命时期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以及后来的中共知识分子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探讨和分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的特点,由此提出比较完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理论,进而回答和解决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探索一条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革命道路。第二章分成三节,首先探讨在社会主义革命中中共领导学术界如何围绕调整、限制、利用和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展开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有效地指导了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探索;继而探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共领导学术界如何在认真反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遗留的问题基础上,开始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三章分成三节,主要探讨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共领导学术界如何在历史研究和经济建设两个领域,破除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完全对立起来的”左”倾错误认识,提出了一系列引入资本主义有利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不断引领和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辟和发展。第四章也分为三节,根据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新变化新趋势,中共领导学术界分别对微观层面上如何处理好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在宏观层面上如何解决因资本主义因素侵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产生的“权贵资本主义”问题,以及批判西方右翼势力提出的“中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论,展开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不断引领和指导着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完善与发展。最后一部分是全文的结论,分别从理论上对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资本主义问题的基本经验,以及对资本主义问题的认识与解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意义这两大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

孔园园[5](2020)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经验,形成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工业化思想。这一思想初步回答了“为什么要实现工业化”和“如何实现工业化”的问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多年来,学术界有关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工业化思想的研究存在着不足,缺乏系统、深入的探讨。为此,本文以抗战时期为大背景,对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的形成、主要内容进行系统、全面分析,并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论思考。论文的第一部分详细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工业化思想、列宁和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思想以及中国近代有识之士工业化思想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形成奠定的思想理论条件。在深入研究这些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抗战时期复杂的时代背景、根据地的实践以及对民粹主义思潮的批判等,分析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形成的社会现实条件。第二部分总结概括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业化的必要性、前提和途径。以抗战时期中国的革命道路和现实国情为背景,论证了实现工业化是民族独立、国富民强的需要,是中国共产党任务和使命,并从民族国家重建、政治民主化和“耕者有其田”政策三方面总结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对实现工业化前提条件的初步认识,最后进一步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开辟的独特的工业化道路及实现工业化的方式。第三部分,对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进行了客观评析,指出了它为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和马克思工业化理论发展的贡献。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没能形成系统的工业化理论。总之,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立足于抗战时期的中国实际情况,开始了对中国工业化问题的初期探索,是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探索过程中的重要思想遗产,对于今天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赵兴银[6](2019)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研究》文中认为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由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的政治地位、中心任务和面对的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面对这一重大的历史转折,党主动适应社会变革带来的新任务新要求,积极领导和推动了全国范围的社会变革。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引下,主动适应国内外形势发生的新变化,抓住历史发展的潮流,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中努力探索执政条件下党的群众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在七年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在没有全面执政经验的前提下,短时间内取得了一系列伟大的建设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各项事业的发展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在经济社会发展极为落后的条件下,党始终能把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紧紧依靠人民,作为战胜一切困难、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先决条件,并为此作出了持续的、不间断的努力。在初建政权的特殊时代背景中,中国共产党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不动摇、不走样,明确了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后的历史方位,在此基础上成功实现了工作任务的转型和工作方式的转变,并在艰难的转型中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为推动新中国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本文立足1949年至1956年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从多个层面、多个视角探究和分析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工作实践,并结合相关问题的研究,分析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巩固政权、化解危险、领导建设和发展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为开辟新的历史条件下群众工作的新境界,做好群众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本文共分七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绪论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内容,分别为:一、论文选题的背景与依据,包括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二、目前研究现状分析,包括国内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分析以及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和评价;三、相关概念界定,主要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时间界定、“群众”内涵的界定、“群众工作”“群众运动”、“党群关系”等概念的界定;四、主要研究方法;五、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等。正文部分分六章进行了详细阐述,具体如下:第一章论述了党的群众工作的理论依据。一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关于“人民群众”的论述,确立了党的群众工作的理论基础;二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明确了执政党建设与群众工作之间的关系,为党的群众工作的开展明确了方向;三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奠定了群众工作的社会理论基础。第二章对民主革命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历史进行了考察。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依靠各阶级、阶层的广大人民群众成长、发展、壮大起来的政党,其群众工作的好与坏、成与败,直接影响并决定了这个政党的生命力的存续与发展。本章通过对民主革命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具体实践的历史考察,对各个历史时期党在开展群众工作方面的经验和有效做法的系统总结,进一步明确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与民主革命时期党的群众工作之间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进一步为当前如何做好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提供了思路借鉴和方法指导。这一章共分五个部分,分别是: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的初步探索;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积极发展;抗日战争时期的有力推进;解放战争时期的全面收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经验与启示。第三章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的社会背景。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思路和举措,其内在的逻辑思维和工作方式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密切的联系。因此,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的实践,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这一时期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各个阶层社会心理发生的变化。这一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立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客观的条件,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进程实现了有机融合。党的群众工作的对象是一个复杂的群体,这个群体在几千年的传统封建社会中形成了较为稳定和牢固的社会心理。这种复杂的社会心理带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即使在社会发生重大转型后,群众对社会的认识水平和认可度仍然会用传统的视角来看待新事物、新现象。因此,本章首先对不同社会群体,包括工农群众、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心理变化进行了具体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党围绕不同社会群体社会心理的变化,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对群众工作政策进行了调整,实现了群众工作方式方法上的转变。第四章重点回顾并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实践进程。群众工作的开展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条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群众工作是在相对比较特殊的时代条件下推进的。处理好执政党与各阶级阶层的关系,反映到群众工作的目标和要求上来,就要通过具体的工作实践在党的政策层面进行调整。本章通过党的群众工作的内在运行机制、内在监督机制、内在长效机制三个方面对党的群众工作实践机制建设进行了具体阐述。在此基础上,党的群众工作方法围绕机制的建设也随着发生相应的变化。第五章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的价值意蕴。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一个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实践为党完成执政任务、实现执政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体而言,本章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的研究,认为这一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实践为执政条件下完成党的工作任务、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践行党的宗旨意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动力保障、建设思路、实践标准,并在此基础上积累了经验,明确了目标和要求。第六章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的现实启示。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关键要为当前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启示。本章前三部分分别从群众工作应探索其规律性,把握特点,研究方法,做到因时因势而异;群众工作的实践应在丰富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中体现时代性;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应成为党的群众工作始终秉持的核心价值理念,三个方面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的历史经验。第四部分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的当代启示,通过对党的群众工作的时代背景、具体举措、历史价值和实践经验的分析,指出对当前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启示。结语部分主要总结了本文研究成果,并为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提出思路及方向。

姜晓悦[7](2019)在《《新民主主义论》版本研究》文中提出《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1940年1月9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题目原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演讲结束后,对该文作了修改、补充,1月15日完稿,并以这个题目发表在同年2月15日名为《中国文化》的创刊号上(延安出版),随后,在1940年2月20日出版的《解放》(第98/99期合刊)登载该文章时,题目修改为《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这篇着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作了阐述,指出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1952年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论》作了修改,收入人民出版社1952年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二卷。此文版本众多,可以分为1949年10月以前以及1949年10月以后两个部分研究。本文尽可能的列全《新民主主义论》的各类版本,包括:1949年10月之前与1949年10月之后的版本、少数民族版本、外文版、伪装本以及节选本。依据时间分段选取其中较有意义或改动较大的版本进行校勘与分析,并就其中某些版本及修改情况作一阐述及研究,探讨了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论》进行修改的原因,对其修改进行思考,并认为修改后表述及提法更合理、准确、科学;修改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更鲜明;修改后某些表述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某些修改是因社会及形势发生变化。最后从理论及实践意义两方面出发分析《新民主主义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不仅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更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胡万庆[8](2018)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是我国国民经济恢复的核心指导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之下,新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快速提升,新诞生的人民政权得以巩固,同时,这一思想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及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理论铺垫。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它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理论起点,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源头。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这一思想对于推动马克思列宁主义过渡时期社会形态理论的发展,丰富和完善毛泽东思想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研究有重要意义。同时,深入挖掘这一思想对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批判和澄清我国现阶段经济形态问题上的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展望未来经济形态的发展前景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立足于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对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五种经济成分的概括,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产生的历史前提,总体上阐释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对于这五种经济成分在性质和发展方式上的认识,进而系统地揭示了五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变化趋势,并根据这五种经济成分的变化规律,揭示了中共领导人关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构想,总体上评价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本论文主要由六部分组成:第一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提出的历史条件和认识前提。本章主要从实践和理论两个维度阐释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提出的历史条件和认识前提,首先,从实践的维度阐释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之前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其次,在实践的基础上,从理论的维度阐释了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共领导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的建构的过程,即其产生、发展及在全国确立的历史脉络。第二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关于国营经济的思想。本章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建立、恢复、发展和巩固国营经济的思想。重点阐释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指引下,国营经济如何掌握了大的企业,掌控了社会经济的命脉,进而在国民经济的五种主要经济成分中居于领导地位。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建立国营经济和新的经济秩序的指导思想。第三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关于个体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思想。本章论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共领导人通过土地改革,把封建经济改造成为个体经济的思想,分析了中共领导人如何发展个体经济的思想,阐述了中共领导人如何适当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以及各种形式的供销合作社进而通过合作社经济引领个体经济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第四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关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本章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利用私人资本主义的思想,分析了中共领导人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两面性的深刻认识。重点阐述了中共领导人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思想,揭示了中共领导人对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本质的认识,即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引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经济最有效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第五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本章阐述了在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为实现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共领导人提出的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初构想,分析了中共领导人在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的不同认识,指出中共领导人这些认识的分歧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属于合作过程中认识的差异,最终统一在毛泽东思想旗帜之下。第六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启示。本章重点挖掘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形态理论和毛泽东思想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发展,同时,阐述了这一思想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形态,克服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形态问题上的模糊认识,展望未来经济形态的发展前景的启示作用。

伊广英[9](2017)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演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不仅与每个人紧密相连,而且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文化观是对文化的总的看法和认识。对待、处理各种文化问题的前提要有科学的文化观。科学文化观对文化有高度的自觉,是正确对待文化问题域中诸种复杂问题的认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立场以及方法为基础,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理论基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在不同历史时期,从当时中国社会实际出发,自觉应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解决中国文化问题、建设精神文明、促进文化发展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思想观点。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理论指导。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演进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总的来说,它的进程开启,事实上提出了一个重大的文化命题: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历史演进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和新境界四个阶段。具体而言,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文化观开启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萌发,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奠定基础;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和社会主义文化观促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形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确立了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先进文化观和科学发展观中的和谐文化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发展的阶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奠定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的文化自信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新境界,促进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作为一个完整而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一脉相承的动态的继承发展的逻辑,蕴含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相互映照的关系。本文厘清每个阶段文化观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及其贡献,揭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每个阶段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内在的逻辑关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各个阶段是内在统一的组成部分,它们之所以能够凝聚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就在于它所具有的创新的理论特质。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演进统一于“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之中。本文从阶段演进和体系构建的纵横维度梳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理论体系,回答了理论体系的与时俱进和丰富发展等问题,得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理论体系随着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不断创新和永续发展的结论。

周伟东[10](2016)在《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1939-1949年毛泽东建国思想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向何处去?这是近代中国面临的,从洪秀全到孙中山都未能有效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直到1939-1949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构想,并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才成功解决此问题。1939-1949年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建国思想由提出到基本实现的过程。研究1939-1949年毛泽东建国思想有助于弄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来由、探寻中国未来的去向,有资于国家改革发展之道。本文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研究1939-1949年毛泽东建国思想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和主要影响。纵向看,毛泽东这十年的建国思想可分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构想(1939-1944)、联合政府主张(1944-1947)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构想(1947-1949)三个阶段。横向观,1939-1949年毛泽东建国思想科学地回答了建什么国、谁来建和怎样建三个基本问题。文章以发展阶段为经、以基本问题为纬,主要分析各阶段国家构想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内容研究侧重分析国体和政体、经济文化政策、领导者和依靠力量、建国方式方法等。文章的基本观点如下:1939年之前,毛泽东对建国问题的长期探索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构想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早年的爱国思想是其建国思想的原点。1911-1920年,其基本思想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20-1935年,总体上主张工农民主专政。1935-1938年,为团结抗战,毛泽东转变了建国思路,先后提出“人民共和国”和“民主共和国”口号。1939年底1940年初,在中国向何处去又成为问题之际,毛泽东系统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构想。它是一个包含建国目标、建国主体和建国方法的完整的建国构想,对全国性政权而言是一个远景规划和一般纲领,对地方抗日民主政权而言则是具体纲领。该构想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和实践性,对于指导中共革命建国实践有重要意义。1944年中,为解决新形势下的抗战建国问题,毛泽东提出了联合政府主张这一具体纲领,并与国民党进行了艰苦的谈判,但在专制传统深厚的国内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日趋对立的国际环境下,要建立国共合作为基础的联合政府还缺乏足够的历史条件。1947年后,毛泽东又与时俱进提出了第二个具体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构想,它突破了原来意义上的联合政府主张,以人民民主专政为建国目标,以四个阶级为建国主体,以反蒋建国为主要建国方式,并设计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新制度,引领和促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1939-1949年毛泽东建国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现实启示。它发展了马列主义建国思想、重塑了国家精神、指导了革命建国实践、奠定了国家发展的制度基础,对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改善国家治理、把握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等方面有多重启示。当然,新民主主义建国思想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如对资本主义和公有制的认识有所偏颇,过于依赖阶级分析法和阶级斗争,法治意识薄弱等。总之,1939-1949年毛泽东建国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建国理论,科学地解决了近代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它包含一个一般纲领和两个具体纲领。其主题是“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建国思想引领和促进了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成功建立。

二、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思想述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思想述略(论文提纲范文)

(1)政党性质与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文献研究状况
    三、研究的整体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独特性与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
    第一节 现代政党的产生与类别分化
        一、现代政党的历史生成
        二、现代政党的类别分化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发展历程与独特性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诞生与曲折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独特性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与党性锤炼
        一、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二、党性概念的历史发展与科学内涵
        三、中国共产党党性的三重逻辑
        四、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基本内涵与基本要求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党性思想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党性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党性思想
        二、列宁的党性思想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党性思想的历史演进
        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思想
        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思想
        三、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思想
        四、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思想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党性思想的重要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科学指南
        二、世界其他国家共产党的建设的积极借鉴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历史实践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党性锤炼实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实践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实践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实践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实践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实践的阶段性变化与整体性特征
        一、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实践的阶段性变化
        二、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实践的整体性特征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实践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需要来加强党性锤炼
        二、坚持党的领导,在中共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开展
        三、坚持思想建党,从思想、作风、纪律、制度多方面加强党性
        四、坚持正面教育和问题整改相结合,将党性教育的各个环节统一衔接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内在逻辑与实际成效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内在逻辑
        一、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历史必然性
        二、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要点
        三、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基本方法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实际成效
        一、党内关系上:坚持个性与组织性的统一,增强了党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二、党政关系上:突出党的先进性,提高了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三、党群关系上:坚持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密切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面临的现实问题与方法取向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思想纯洁性问题
        二、政治纯洁性问题
        三、组织纯洁性问题
        四、作风纯洁性问题
    第二节 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增进党性锤炼的方法取向
        一、创新党性教育的方式方法和长效机制,努力巩固思想建党的成效
        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不断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三、完善党员的入口管理和退出机制,加强对组织队伍的教育、监督和管理
        四、构建完备的权力制约和监督制度机制,坚定不移地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结语 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是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表现形式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要加强党性锤炼
    二、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党性锤炼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党性锤炼的综合举措
    四、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研究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2)文化自信视角下毛泽东文化思想研究(1926-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创新之处
2 文化自信基本概念
    2.1 文化自信的内涵与外延
        2.1.1 文化自信的内涵
        2.1.2 文化自信的外延
    2.2 文化自信和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关系
        2.2.1 毛泽东文化思想是文化自信思想的前提
        2.2.2 文化自信是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升华
3 文化自信视角下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形成
    3.1 毛泽东文化思想理论来源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观
        3.1.2 列宁文化思想
        3.1.3 中国传统文化
        3.1.4 革命文化
    3.2 文化自信视角下毛泽东文化思想形成的萌芽时期
        3.2.1 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思想
        3.2.2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2.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
    3.3 文化自信视角下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发展时期
        3.3.1 团结农民以农民作为革命的先锋
        3.3.2 明确了革命文化发展方向
    3.4 毛泽东文化思想的成熟时期
        3.4.1 民主文化思想更加完善
        3.4.2 展现了文化思想科学性与大众性的统一
4 文化自信视角下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内容、本质及特征
    4.1 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内容
        4.1.1 农民教育文化思想
        4.1.2 为人民服务的文化思想
        4.1.3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思想
        4.1.4 面向大众的文艺文化思想
        4.1.5 统战文化思想
    4.2 毛泽东文化思想的本质
        4.2.1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本核心
        4.2.2 以引人民大众文化思想为基本宗旨
    4.3 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特征
        4.3.1 人民性
        4.3.2 民族性
        4.3.3 实践性
        4.3.4 科学性
5 文化自信视角下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历史价值及当代启示
    5.1 毛泽东文化的思想的历史价值
        5.1.1 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文化建设思想
        5.1.2 促进了当代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5.1.3 明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的方向
        5.1.4 开启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源头
    5.2 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当代启示
        5.2.1 保障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5.2.2 指明了中国共产党新时代文化选择的方向
        5.2.3 增强了文化自觉形成的动力
        5.2.4 引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传播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张澜民主政治思想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4 研究框架及方法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1.5.1 研究的重难点
        1.5.2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早期以政治改良为主的君主立宪思想
    2.1 早期君主立宪思想的形成背景
        2.1.1 晚清时期社会环境的影响
        2.1.2 个人成长经历的影响
    2.2 早期君主立宪思想的主要内容
        2.2.1 力行教育改革,倡导西学新学
        2.2.2 力争“破约保路”,扞卫国家主权
        2.2.3 以政治改良方式,实现君主立宪
    2.3 对张澜早期君主立宪思想的评析
        2.3.1 早期君主立宪思想的进步性
        2.3.2 早期君主立宪思想的局限性
第3章 以民主宪政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3.1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思想的形成背景
        3.1.1 民国时期社会环境的影响
        3.1.2 个人政治实践的影响
    3.2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3.2.1 教育为民主政治奠定思想基础
        3.2.2 经济发展为推动民主政治提供物质保障
        3.2.3 以民主宪政为核心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3.3 对张澜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思想的评析
        3.3.1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思想的进步性
        3.3.2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思想的局限性
第4章 转向新民主主义立场的政治思想
    4.1 新民主主义政治思想的形成背景
        4.1.1 抗战胜利后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
        4.1.2 中间党派的革命性和软弱性特点
        4.1.3 张澜对民主政治的不懈探索
    4.2 新民主主义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4.2.1 领导民盟再出发,公开支持共产党
        4.2.2 响应“五一”口号,拥护共同纲领
        4.2.3 自觉接受领导,加强思想作风建设
        4.2.4 宪法乃国家根本大法,需共同推动实施
    4.3 对张澜新民主主义政治思想的评析
第5章 张澜民主政治思想发展的历史意义及启示
    5.1 张澜民主政治思想发展的历史意义
        5.1.1 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5.1.2 展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对国家出路的积极探索
        5.1.3 昭示了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
    5.2 张澜民主政治思想发展的现实启示
        5.2.1 党外知识分子:厚植家国情怀,担当时代使命
        5.2.2 民主党派:继承优良传统,加强自身建设
        5.2.3 执政党:凝心聚力,做好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对资本主义问题认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一) 扩展中国资本主义问题研究的视野
        (二) 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研究
        (三) 有助于坚持和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二、学术史回顾与本项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 国内中共党史的相关研究动态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研究动态
        (三)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相关研究动态
        (四) 对目前相关研究成果的评价与本项研究的创新之处
    三、本文的基本概念、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基本概念
        (二)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中国资本主义问题研究的理论来源
        (一) 有关资本主义起源、形成及其不同形态的主要论述
        (二) 有关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要论述
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资本主义的特点研究
    一、20世纪初期中国资本主义特点的早期认识
        (一)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争论
        (二) 论战双方对于中国资本主义特点的早期认识
        (三) 中国资本主义特点的初步认识为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早期探索提供理论依据
    二、中国资本主义特点研究与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
        (一) “中国社会性质”大论战与中国资本主义特点研究
        (二) 抗战时期中共知识分子对于“中国社会长期停滞论”的批判
        (三) 抗战时期中共领袖对中国资本主义特点的认识与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系统阐述
    三、中国资本主义特点研究与新民主主义经济实践
        (一) 中国资本主义特点研究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早期实践
        (二) 抗战时期新民主主义经济中资本主义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
        (三) 解放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经济中资本主义问题的深入研究
第二章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道路的研究与反思
    一、过渡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相关问题的研究
        (一)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的历史任务的转变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二) 学术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研究
    二、探索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 指导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实践
        (二) 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与过渡理论
    三、反思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 在反思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探索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
        (二) 学术界总结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与理论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二十年对中国资本主义重大理论问题的反思与创新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二、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资本主义重大历史问题的反思与研究
        (一) 对近代以来中外经济关系的再认识与再评价
        (二) 对传统小农经济与资本主义关系的再认识与再评价
        (三) 对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的再认识
        (四) 对传统市场的再认识与再研究
        (五) 中国资本主义历史发展进程的再研究
    三、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问题的重大理论创新
        (一) 20世纪80年代早期姓“社”姓“资”的争论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建立
        (二) 20世纪90年代早期姓“社”姓“资”的争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三) 20世纪90年代后期姓“社”姓“资”的争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新研究和新认识
    一、新世纪以来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研究
        (一) 党的十六大前后对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研究
        (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新研究和新政策
    二、“权贵资本主义”问题的研究与政府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
        (一) “权贵资本主义”问题的研究及其为政府体制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对“中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论的批判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一) 西方提出“中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论
        (二) 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的论断
结论 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对中国资本主义问题认识的经验与意义
    一、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资本主义问题的基本经验
        (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资本主义问题的基本途径
        (二) 中共领袖、官员、知识分子与学者共同构成了认识与解决中国资本主义问题的主体力量
        (三) “唯书唯上”的教条主义是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资本主义问题的主要掣肘因素
    二、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资本主义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意义
        (一) 正确认识中国资本主义问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前提
        (二) 中国资本主义问题的认识与解决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重要内容
        (三) 有关中国资本主义问题的理论认识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5)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目的及意义
        0.1.1 选题目的
        0.1.2 选题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3 本文研究方法
    0.4 本文创新之处
1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的形成
    1.1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的理论渊源
        1.1.1 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
        1.1.2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
        1.1.3 近代以来中国工业化思想
    1.2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
        1.2.1 中国抗日战争的复杂形势
        1.2.2 中国共产党根据地的实践
        1.2.3 对民粹主义思潮的批判
2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的基本内容
    2.1 工业化的必要性
        2.1.1 民族独立的客观要求
        2.1.2 国富民强的现实需要
        2.1.3 中国共产党人的任务和使命
    2.2 工业化的前提
        2.2.1 民族国家重建是工业化的首要前提
        2.2.2 政治民主化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条件
        2.2.3 “耕者有其田”是推进工业化的重要步骤
    2.3 工业化的途径
        2.3.1 走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
        2.3.2 利用和发展资本主义
        2.3.3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3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评析
    3.1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的历史价值
        3.1.1 明确了中国现代化的独特道路
        3.1.2 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启动的思想基础
        3.1.3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的中国化
    3.2 抗战时期中共工业化思想的历史局限
        3.2.1 时代条件所限,尚未形成系统的工业化理论
        3.2.2 工业化思想带有国家主导现代化经济发展的色彩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参加科研情况

(6)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二、目前研究现状分析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党的群众工作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第二章 党的群众工作的历史借鉴
    一、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的初步探索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积极发展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有力推进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全面发展
    五、民主革命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第三章 党的群众工作的社会背景
    一、党的群众工作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党的群众工作与群众复杂多变的社会心理
    三、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
第四章 党的群众工作的实践推进
    一、以任务为导向明确群众工作的新使命
    二、党的群众工作的实践机制
    三、党的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的转变
    四、党的群众工作的实践创新
第五章 党的群众工作的价值意蕴
    一、群众工作为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发挥了保障作用
    二、群众工作为执政条件下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供了思路
    三、群众工作为践行党的宗旨意识拓宽了实践路径
    四、群众工作为执政条件下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积累了经验
    五、群众工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明确了新任务
第六章 党的群众工作的现实启示
    一、群众工作应遵循其内在的规律性,做到因时因势而异
    二、群众工作应在丰富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中体现时代性
    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党的群众工作始终秉持的核心价值理念
    四、做好群众工作需要厘清的几个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新民主主义论》版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1949年10 月以前的研究
        (二) 1949年10 月以后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四、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1章 《新民主主义论》背景成文过程及主旨意义
    1.1 写作背景和成文过程
        1.1.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1.2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1.2 成文过程及发表
    1.3 《新民主主义论》的主旨、意义
        1.3.1 主旨
        1.3.2 意义
第2章 《新民主主义论》版本综述
    2.1 1949 年10 月以前的版本
    2.2 1949 年10 月以后的版本
    2.3 外文版本
    2.4 少数民族版
    2.5 不详版本
    2.6 其他版本
    2.7 伪装本
第3章 《新民主主义论》的校勘与分析
    3.1 1949 年10 月之前的版本校勘
        3.1.1 1940 年《解放》版与 1940 年《中国文化》版异同
        3.1.2 1947 年《毛泽东选集》版与 1940 年《解放》版异同
        3.1.3 1948 年中原新华书店版与 1940 年《中国文化》版异同
    3.2 1949 年10 月之后的版本校勘
        3.2.1 1952 年人民出版社单行本与 1952 年《毛泽东选集》版异同
        3.2.2 1966 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合订版与 1952 年《毛泽东选集》版异同
    3.3 1952 年《毛泽东选集》版与 1940 年《中国文化》版校勘与分析
        3.3.1 标署写作时间不同
        3.3.2 标点不同有10 余处
        3.3.3 文字修改
        3.3.4 增加注释
    3.4 1991 年《毛泽东选集》版与 1952 年《毛泽东选集》版校勘与分析
        3.4.1 增加注释
        3.4.2 修改注释
第4章 《新民主主义论》修改的几点思考
    4.1 对毛泽东修改文稿的思考
        4.1.1 修改后表述及提法更合理、准确、科学
        4.1.2 修改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更鲜明
        4.1.3 修改后表述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4.1.4 某些修改是因社会及形势发生变化
    4.2 《新民主主义论》修改及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4.2.1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4.2.2 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提出的历史条件和认识前提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提出的历史条件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二)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在全国的确立
        (三)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在全国的开展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提出的认识前提
        (一)对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问题的初步探索
        (二)对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问题的进一步论述
        (三)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的形成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国营经济思想
    一、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思想
        (一)没收官僚资本和接收外国在华企业
        (二)对接管企业进行民主改革
        (三)对原根据地公营企业进行统一管理
    二、巩固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思想
        (一)打击投机资本和稳定物价金融
        (二)统一全国财政收支和物资调度
        (三)统一全国金融管理
    三、恢复和发展国营经济的思想
        (一)恢复生产和厉行节约
        (二)加强国营企业管理
        (三)搞好基本建设工作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个体经济和合作社经济思想
    一、实行土地改革、把封建经济改造为个体经济的思想
        (一)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目的
        (二)关于土地改革的方针政策
        (三)城市郊区土地改革思想
    二、发展个体经济的思想
        (一)促进个体农业的发展
        (二)促进个体手工业的发展
        (三)发展农业生产互助
    三、适当发展合作社经济的思想
        (一)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
        (二)发展手工业合作社
        (三)发展供销合作社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思想
    一、利用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
        (一)保护私人工商业的生产和经营
        (二)正确处理私营企业的劳资关系
        (三)促进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限制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
        (一)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两重性
        (二)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限制
        (三)打击私营工商业中的经济违法行为
    三、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
        (一)发展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工业
        (二)发展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商业
        (三)适当发展公私合营工商业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思想
    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构想
        (一)“三年准备,十年建设”
        (二)对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中社会主义成分增长的估量
        (三)对将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二、对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不同认识
        (一)农业互助合作过程中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
        (二)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定
        (三)开始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启示
    一、中共领导人这一思想的理论价值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新发展
        (二)对毛泽东思想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完善
        (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中共领导人这一思想的指导作用
        (一)指导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的发展
        (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三)为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开展作了准备
    三、中共领导人这一思想的现实启示
        (一)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形态
        (二)澄清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形态的模糊认识
        (三)展望未来经济形态的发展前景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相关概念及其理论渊源
    2.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相关概念
        2.1.1 文化与文化观的定义
        2.1.2 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含义
        2.1.3 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释义
        2.1.4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界定
    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理论渊源
        2.2.1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
        2.2.2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
        2.2.3 列宁文化观
第3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萌发
    3.1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文化观的历史背景
        3.1.1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
        3.1.2 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
        3.1.3 反封建传统文化的新文化运动
        3.1.4 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兴起
    3.2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文化观的主要内容
        3.2.1 文化的唯物主义本质论
        3.2.2 马克思主义的释论
        3.2.3 中西文化融合论
    3.3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文化观的基本特征
        3.3.1 从唯物论视域理解文化问题
        3.3.2 始终与革命运动相结合
        3.3.3 反映民族独立的启蒙性
    3.4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文化观的重要贡献
        3.4.1 为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奠定基础
        3.4.2 指明新的民主革命阶段文化发展路向
第4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形成
    4.1 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形成
        4.1.1 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4.1.2 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主要内容
        4.1.3 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明显特征
        4.1.4 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重要贡献
    4.2 社会主义文化观的形成
        4.2.1 社会主义文化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4.2.2 社会主义文化观的主要内容
        4.2.3 社会主义文化观的突出特征
        4.2.4 社会主义文化观的重要贡献
第5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发展
    5.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观的形成
        5.1.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5.1.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观的基本要义
        5.1.3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观的特征
        5.1.4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观的重要贡献
    5.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先进文化观的形成
        5.2.1 先进文化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5.2.2 先进文化观的基本要义
        5.2.3 先进文化观的特征
        5.2.4 先进文化观的重要贡献
    5.3 科学发展观中的和谐文化观的形成
        5.3.1 和谐文化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5.3.2 和谐文化观的基本要义
        5.3.3 和谐文化观的特征
        5.3.4 和谐文化观的重要贡献
第6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新境界
    6.1 文化自信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6.1.1 核心价值文化与各种社会思潮的冲突
        6.1.2 网络意识形态的挑战
        6.1.3 生态文明的困境
    6.2 文化自信观的基本要义
        6.2.1 传统文化论
        6.2.2 核心价值文化论
        6.2.3 网络意识形态论
        6.2.4 生态文明发展论
    6.3 文化自信观的鲜明特征
        6.3.1 蕴含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6.3.2 始终以人民为中心
        6.3.3 问题意识性与社会现实性的统一
    6.4 文化自信观的重大意义
        6.4.1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
        6.4.2 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之路
第7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演进逻辑与历史经验
    7.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演进逻辑
        7.1.1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7.1.2 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
    7.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演进的历史经验
        7.2.1 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7.2.2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国文化特征相结合
        7.2.3 任何时期都要着力发展社会文化生产力
    7.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重要意义
        7.3.1 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新阶段
        7.3.2 丰富深化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内涵
        7.3.3 推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践发展的指导
第8章 结论
    8.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演进的脉络
    8.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启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10)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1939-1949年毛泽东建国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研究概况
        (二)观点述要
        (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三、研究对象与史料范围
        (一)毛泽东建国思想的含义
        (二)主要概念辨析
        (三)时间界定
        (四)主要史料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思路与重难点
        (二)主要研究方法
        (三)主要创新之处
第一章 1939年之前的毛泽东建国思想
    第一节 毛泽东早年的建国思考(1911-1920)
        一、朦胧的国家理想
        二、民众大联合思想
        三、“湖南共和国”主张
    第二节 工农民主专政思想(1920-1935)
        一、转向马列主义建国思想
        二、联合统治主张
        三、地方苏维埃建政思想
        四、“苏维埃共和国”建政经验
    第三节 抗战建国的思路转变(1935-1938)
        一、“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口号
        二、“民主共和国”主张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构想(1939-1944)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构想的形成与局部实践
        一、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构想的提出
        二、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构想的发展
        三、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构想的局部实践—以陕甘宁边区为例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构想的主要内容
        一、建国目标: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
        二、建国主体: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三、建国方法:抗战建国、统一战线、两步走战略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构想的基本特征
        一、具有新国体与新政体
        二、规定社会主义前途
        三、与政权建设实践相结合
第三章 联合政府主张(1944-1947)
    第一节 联合政府主张的形成与中断
        一、联合政府主张的提出
        二、联合政府主张的系统化
        三、联合政府主张的曲折发展
        四、联合政府主张的中断
    第二节 联合政府主张的主要内容
        一、联合政府的两种类型及性质
        二、三种党派与五个阶级的联合
        三、以打促谈和两步走方针
    第三节 联合政府主张的基本特征
        一、联合政府主张的战略性
        二、联合政府主张的策略性
        三、联合政府主张的复杂性
第四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构想(1947-1949)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构想的形成与基本实现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构想的初步形成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构想的发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构想的定型与基本实现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构想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政治经济制度
        二、两种党派与四个阶级的联合
        三、反蒋、民主与协商的建国方式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构想的基本特征
        一、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国体
        二、继承与发展了联合政府主张
        三、以《共同纲领》为制度保障并基本实现
第五章 对 1939-1949年毛泽东建国思想的认识
    第一节 1939-1949年毛泽东建国思想的历史意义
        一、发展了马列主义建国思想
        二、重塑了国家精神
        三、指导了革命和建国实践
        四、初步奠定了国家发展的制度基础和理论基础
    第二节 1939-1949年毛泽东建国思想的历史局限
        一、对资本主义和公有制的认识失之偏颇
        二、对阶级分析法和阶级斗争形成路径依赖
        三、法治意识薄弱
    第三节 1939-1949年毛泽东建国思想的现实启示
        一、在经济制度上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二、在国家治理中发扬民主合作共治精神
        三、在国家改革发展中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相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四、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思想述略(论文参考文献)

  • [1]政党性质与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研究[D]. 卢汉.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8)
  • [2]文化自信视角下毛泽东文化思想研究(1926-1949)[D]. 殷慧敏.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 [3]张澜民主政治思想发展研究[D]. 金鸽. 山东大学, 2020(02)
  •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对资本主义问题认识的研究[D]. 刘上琼.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5]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研究[D]. 孔园园. 辽宁大学, 2020(01)
  • [6]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研究[D]. 赵兴银. 扬州大学, 2019(06)
  • [7]《新民主主义论》版本研究[D]. 姜晓悦. 湘潭大学, 2019(02)
  • [8]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思想研究[D]. 胡万庆.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2)
  • [9]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演进研究[D]. 伊广英. 东北大学, 2017(06)
  • [10]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1939-1949年毛泽东建国思想研究[D]. 周伟东. 中共中央党校, 2016(08)

标签:;  ;  ;  ;  ;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资本主义”思想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