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教育工作者的师资队伍建设

论现代教育工作者的师资队伍建设

一、近代教育家论教师队伍建设今议(论文文献综述)

江婷[1](2021)在《吴汝纶德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习近平强调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学校办学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的初心,坚定为国育才的立场,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吴汝纶德育思想在其教育思想中始终占有核心地位,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进入了备受欺凌、任人宰割的时期。近代中国,无数有识之士走上救亡与启蒙、变革与革命的道路。处于清末时期的吴汝纶,让教育成为武器,通过学术的力量实现改变国家命运的目的,这一迫切心情,凸显出一代知识分子的使命与担当。通过教育改革来改变国家的现状,改变国民素质,以求达到兴国强国的目的。吴汝纶的一生都与教育息息相关,是晚清教育界举足轻重的人物,被誉为“中国近代教育探路者”、“晚清现代教育的拓荒者”、“制度化教育的开拓者”,是“兼通新旧,融合中西的人物”。吴汝纶的德育思想在不断的教育实践和持续的学习中逐渐丰富和成熟,是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汝纶希望通过改造国民性,达到“普国人而尽教之”“智开然后知德教”的目的以及培养出以“爱国心为主者”的现代人才,这是他投身教育事业的基本出发点和终极目标。他所提出的“合东西学问精粹陶冶而成”、“智开然后知德教”、“须以养成爱国心为主者”、“无体育则弱”等思想主张,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指导性。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学界开始重视研究吴汝纶的教育思想,也产出了一些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但是系统梳理、专题研究其德育思想的着作、论文较为欠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亟待加强。鉴于以上情况,尝试选取吴汝纶德育思想这一视角,系统梳理、深入研究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形成渊源、实践养成、主要内容和当代价值等,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内涵和价值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首先,详细介绍了吴汝纶先生的生平及其德育思想的形成,深入分析了吴汝纶德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个人背景、理论渊源以及发展历程,认为其德育思想的形成既受救亡图存的社会大背景影响,也是吴汝纶主动继承和发展传统德育思想、主动学习和借鉴西方德育现代理论的产物,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分为萌发、形成、发展和成熟四阶段。其次,阐述了吴汝纶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其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原则及德育方法。归纳来看,吴汝纶的德育思想主要有“男儿当志在四方”、“德行第一”与“学为立身”相结合的德育目的,以“开民之愚而使之智”、“智开然后知德教”的大德育观,“普国人而尽教之”、“勉成国器”的人才培养目标,包括修身、齐家、治学、为官和社会等方面的德育内容。在此基础上,分别从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过渡的开创性探索、培养现代人才的有益尝试等视角高度评价吴汝纶德育思想的重要历史贡献,完整呈现吴汝纶德育思想的理论体系,充分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统一、成才与成人的兼顾以及认识与实践的结合。最后,在全面论述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历史定位和局限性的基础上,阐述了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分析了吴汝纶德育思想在目标上、内容上、实践途径上的借鉴价值,并分析吴汝纶德育思想的现代转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对其转化路径进行探索。

栗振宇[2](2020)在《明治后期教育对清末师范教育的影响》文中认为近代伊始,为实现与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并行的文明开化,明治政府以西方强国为学习榜样,引入欧美近代教育思想,于1872年颁布《学制》,提倡“全民就学”,确立义务教育制度。以此为契机,就学人数和学校数量迅速增加,到明治后期的时候,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得到大规模的扩充,形成较为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广兴学校必然面临师资紧缺的矛盾,明治政府为此增加师范学校的种类和数量,改革师范教育的内容,促进师范学校的升级。甲午战败,清末中国人遂将目光转向战胜自己的对手——日本,发现其特别重视教育的普及工作,而普及的关键一步就是通过创办师范学校来培养师资。所以清廷在派遣官员和学者考察日本时格外留意其师范院校的管理和运营,不少前往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也主动研习了师范科。确立学习日本教育的基本政策后,清政府参照日本学制制定了包含一系列师范教育章程的癸卯学制,师范学堂的开办遂有了指导框架;因为没有经验可循,从京城到地方的师范学堂聘请日本教习参与学堂的管理和教学。笔者的研究,正是以清朝官方和民间同日本的教育交流为背景,从考察、留学、制度设计、办学着手,介绍日本影响下的清末中国师范教育的近代化过程。

何睦[3](2019)在《近代中国大学对属地城市教育资源的整合探析——以天津为例的研究》文中认为近代中国大学多建于沿海或内陆中心城市,且因各级教育尚未完善,大学在履行自身高等教育职能外,在属地城市的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还扮演了多重角色。以近代天津为例,北洋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工商学院等,在城市基础教育、教师教育及女子教育等诸方面均积极介入并主动发挥引领作用,是近代城市教育体系建构的关键因素之一。

陈超凡[4](2017)在《王韬教育改革思想和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王韬是晚清新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近代早期启蒙思想家群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王韬生活的时代,正处于19世纪后半叶中国急剧变革的转型时期,传统的教育背景、独特的生活环境、丰富的海外经历、边缘化的个人身份等诸多因素,促使他成长为一位学贯中西、善于独立思考并富有家国情怀的教育改革家。王韬传承并发扬中国古代重视人才的传统,形成以服务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新型人才观。他分析传统教育的弊端,抨击科举制度毁灭人才,设计了一套系统的教育改革方案,形成“融汇中西”的教育改革思想。学校教育方面:主张渐进改革科举制度,推行义务教育,在基层普遍设立新式学校,把女子纳入教育对象;设立各类专科学校,培养实用技能人才。社会教育方面:译着大量近代科学书籍,创办第一份由中国人自主经营的近代报纸——《循环日报》,着文立说宣传变法,倡议兴建公共图书馆、博物院,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先进中国人关注现实、学习西学、热心洋务。尤为可贵的是,王韬积极将教育改革思想付诸实践,任上海格致书院山长长达12年,对该书院招生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一系列改革,颠覆了传统学校教育的模式,对中国教育近代化进行了宝贵的探索。王韬教育改革思想和实践极富先驱意义,对中国传统教育走向现代产生深远影响。他主张全面引进西学知识,突破只学习西方器物的局限,其教育改革思想和实践不仅开创中国近代教育之先河,还为此后的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思想和人才准备,在中国近代新学体系演变序列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对中国社会近代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王韬教育改革思想和实践不可避免存在历史局限性,但这无法掩盖他对开启新风、唤醒民众、推动社会进步的重大贡献。

左彦鹏[5](2016)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步入内涵式发展阶段,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是关涉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关系到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名不副实",制约高职院校发展、影响高职教育内涵提升,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影响我国人才竞争力的提升。本研究以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为对象,以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理论为指导,选取广东、山东、江苏、辽宁、天津等省市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为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开展调查和访谈。研究采用的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的"双师型"教师个人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主体,是被调查对象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认识与建议,共40个问题。访谈对象是来自高职院校商务英语、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电子、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双师型"教师。访谈提纲包括17个问题。本文共分五章。导论。本章首先着重阐述了选题的依据:国家将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作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提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因素;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名不副实"。进而作者阐明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即通过本研究解决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系统研究来阐释和拓展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然后作者对国内外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将我国研究高职"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孕育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并总结了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研究特点;进而提出了关于我国高职"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所存在的问题。接着阐述了本研究的内容、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以及方法、思路与进度。第一章从高职培养目标、教育教学特点、培养对象的特点、课程特点等方面界定其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确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并且在阐释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特征基础上,依据各类教育法律法规、政府的政策文件,构建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理论模型,理论模型主要包括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结构及其内涵,主要有高尚的"专业道德"、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能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第二章,本研究运用实证研究法,即以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理论模型为指导,编制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研究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现状,通过对一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实证研究,真实地显现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包括: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道德弱化;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育理念不够先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不够合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不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服务质量不高。第三章主要探究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低下的原因。根据第二章的实证研究结果,笔者讨论了国家政策、制度、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自身等方面的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度阐释。包括: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缺失;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不完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前培养存在明显不足;高职院校自身原因;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个人原因,等等。第四章,在第三章原因分析基础上,主要论述了提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策略。本研究提出了如下策略:构建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完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前培养制度;校企合作培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不断谋求自我更新与提升。

吴琼[6](2016)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1927-1937)》文中提出语文教育在近代经历了由传统语文教育向现代语文教育的过渡,尤其是1904年中国文学独立设科以来语文教育开始了自身的不断变革,培养了一大批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语文人才,对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的现代化和社会观念的转变等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27年至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管辖下的学校语文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政策制定、师资选聘、教法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本论文试图全面深入地研究这一时期的中小学教育阶段语文教育方针政策以及语文教育具体的实施情况。1927至1937年的语文教育是在继承历史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语文教育是语文教育近现代变革的历史基点。传统语文教育历时较长,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学内容,是一种混合了文学、史学、哲学甚至自然科学在内的大语文教育,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到了近代,随着剧烈的社会变革,传统语文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且西方的教育观念传入中国,社会有识之士提出了变革传统语文教育的要求。清末的癸卯学制在中小学设立了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标志着语文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了自己学科现代化的进程,其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渐有了独特的教学内容。民国成立后,几次重要的教育变革壬子癸丑学制、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壬戌学制都深刻影响了语文教育的变革,使得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科书的编纂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1927至1937年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中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的政策,颁布了三个课程标准,其中的小学国语课程标准对于小学国语课的课时比重、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法等各个方面做出了详尽的规定。当时的专家学者也对小学国语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中学国文课程设置、国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在政府颁布的中学国文课程标准里也有明确的规定。专家学者对于自己中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回忆有助于我们更为直观地了解当时国语国文教育的实施状况。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国语国文教育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在对1927至1937年的中小学语文教育进行了具体的考察后,对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进行总结和评价是十分必要的,重在指出本时期语文教育取得的成就、语文教育的局限性及时人对改进语文教育的意见,同时总结出十年间语文教育带给我们的启示,以求给当前的语文教育提供借鉴。本时期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独立设科以来最为完善的,是在充分总结了以往语文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对于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更加明确,对教学内容、教学法和教材的选材标准做出了一般的规定,教科书的编订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教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也存在着党化色彩浓厚、实施过程中地区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弊端。当时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很多问题今天仍然存在。因此,我们今天应该认真总结南京国民政府前期语文教育的成功经验,认真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借鉴时人给出的改进建议,结合当前的学校语文教育实际,加强语文教育的研究使语文教育朝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马修进[7](2015)在《民国时期华北地区商业教育研究(1912-1937)》文中认为商业教育是近代兴起的一种教育形式,它将商与学结合起来,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现代商业知识,并掌握新型商业企业经营管理方法的专门人才。在中国,传统的商业教育主要以学徒教育为主,学徒制在传统社会经济体制下数千年的传承下来,在人类教育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十九世纪以来,尤其是鸦片战争后的几十年间,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急剧变化,列强的纷至沓来使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随着经济近代化的展开,对新式商业人才的需求被重视起来。近代商业教育起源于清末,在清政府推行的新政中,癸卯学制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对近代商业教育体系进行了初步的设计。进入民国,华北地区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华北各城市近代化进程亦随之加快,历届政府颁布各种法律法规,完善商业教育制度,并对商业社会教育进行积极鼓励引导,一时间华北地区的商会、商人、政府、教会、民间力量等众多力量汇聚合力,积极推动华北地区商业教育的发展。但由于民国时期内外交困的社会环境,办学经费的匮乏等种种原因,华北地区商业教育并未在社会各阶层得以实施和传播,学徒教育作为传统商业教育的基本形式仍以其强大生命力与近代商业教育体系并行存在。文章以民国时期华北地区商业教育为研究对象,考察华北地区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出现的新式商业教育及其发展。文章第一部分首先对民国以前商业教育进行了简要回顾,具体分为传统商业教育、近代商业教育兴起的背景、近代商业教育体系的初步建立等;第二部分则从商会角度入手,着重介绍了商会及商人兴商学的活动,并对商会所办商业教育进行了简要评价;第三部分重点分析了实业教育系统中的商业教育,分为正规学校教育和社会补习教育两大方面,通过对华北地区部分商业学校进行个案分析,指出了实业教育体系下商业教育的特点与不足;第四部分重点论述了普通教育系统中的高等商业教育和中小学系统中的商业教育,并对高等商业教育进行了着重探析;第五部分剖析了国外各宗教差会及其他团体在华北创办的商业院校,以个案分析的方式考察了其于本土创办的商业学校的不同之处,指出其独特之处;第六部分则分为三部分,一是描述了传统商业教育在华北地区的延续,二是对民国时期华北地区商业教育进行了反思,指出商业教育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及其带来的启示,三是将华北地区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考察,将其与中国其他地区的商业教育作一比较,指出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商业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不同。文章从原始档案和史料入手,着重运用区域性研究和个案研究方法,采取纵横结合的方式,通过对华北地区商业教育进行宏观与细化相辅相成的考察分析,力求清晰勾勒华北地区商业教育在1912-1937年几十年间的发展历史,为我国当代商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白婷[8](2014)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西北高等学校与边疆社会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成立后,之前游离于中央权威之外的西北边疆得以回归中央集权中。此时,西北边疆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交通不便、文化氛围保守,使得整个西北地区教育落后,尤其是西北地区高等学校较少,西北边地青年普遍受教育程度低。西北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阵地,与边疆社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西北高等学校为边疆社会的开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知识与人才的支持,促进了西北边疆地区的发展。由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西北高等学校与边疆社会的关系是由高等学校支撑边疆地区,边疆社会并没有一定的支持,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单向性的。论文正文主要从四个部分对这一时期的西北高等学校与边疆社会的关系进行分析。首先,对西北高等学校面向边疆社会的招生状况及人才培养状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西北高等学校边疆的科学研究、社会调研的主要领域及价值,边疆研究活动的开展与边疆社会调研的兴起及影响三个方面阐述了西北高等学校的边疆研究;其次,通过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及省立甘肃学院的边疆服务研究阐述了西北高等学校的边疆社会服务活动;最后通过总结西北高等学校在边疆社会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来评价其历史贡献,以及对当代的启示。在整个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西北高等学校与边疆社会有着紧密的关系。西北高等学校在边疆社会开发、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是边疆地区专业人才的培养、边疆研究的发展及边疆服务方面,为西北地区的开发、建设提供了人才的支持和科学技术的帮助,促进了边疆社会教育、经济、医疗、农业、畜牧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为新中国成立以后西部大开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其贡献重大。

刘凡[9](2013)在《曹典球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曹典球是才冠三湘士林的鸿儒,更是桃李满园的一代师尊。他是与胡元倓、朱剑凡、徐特立等人齐名的近代湖南教育家群体中的一员。他一身纵横政界、实业界、教育界,看似纷繁复杂。只因心中怀着对国家的赤子情怀,寻寻觅觅只为求一救国之道。其主要的经历和成就都在教育领域,是当之无愧的以教育为事业的教育家。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都始终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己任。其教育生涯涉及教育行政、高等教育、私立学校以及社会教育等,几乎囊括了近代湖南教育的方方面面。他的教育思想中无论是学校教育思想、社会教育思想还是家庭教育思想都以救国、爱国为旨归。集中反映了时代与地域的双重特征,有近代湖南教育家群体的群体特征,也有他个人的鲜明特色。他的教育经历既是近代湖南教育史的一例个案,又是近代湖南教育史的一个缩影。本文将从救亡图存与教育救国的时代浪潮、湖湘文化与传统教育的深刻影响和维新师友与志士同仁的潜移默化三个方面分析曹典球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而将曹典球的教育实践按照场所分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教育行政以及对湖南教育事业的扶持等方面。其中重点是以文艺中学为主的中等教育和以湖南高等实业学堂为主的高等教育。再运用大量的史料,具体论述曹典球的学校教育思想、社会教育思想以及家庭教育思想。最后,通过将曹典球与近代湖南教育群体内的其他人进行比较,总结其群体特征,概括其个人特点,进而对曹典球及其教育事业进行客观地评价。

王晓慧[10](2012)在《近代中国女子教育议题论争研究:国家政权建设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一项对近代中国女子教育议题论争及其变迁的研究。近代中国女子“是否应该接受教育”、“应该接受何种教育”以及“如何接受教育”是本文要叙述与讨论的主要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讨论近代中国的国家政权建设与女子教育议题论争的关系,从而将女子教育的小历史与国家转型的大历史勾连起来。关于“女子应否接受教育”是一个前置性的论争议题,最早于1896年由维新派发起。他们从“兴女学”可以“强国保种”的目的出发,认为女子应该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而保守派基于中国传统女子教育的观念,认为女子不应该接受学校教育,由此而展开论争。这一议题的论争结果是维新派暂时胜出,其标志是清廷学部于1907年3月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正式将女子教育纳入官方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女子应接受何种教育”(即“女子教育宗旨是什么”)这一议题,是近代中国知识界探讨女子教育的核心议题。在维新前后至新文化运动以前,近代中国女子教育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关于女子教育宗旨的大论争,论争主要围绕“贤母良妻”与“女国民”而展开。自新文化运动开始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第二次较大的女子教育宗旨论争再次出现。这一时期主要导因于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启蒙的效应,“贤母良妻”的教育宗旨作为传统教育理念遭到了无情的批判与驳斥,代之而起的则是初步具有女权主义色彩的“男女平等”教育宗旨,这一宗旨主张要将女子培养成与男子一样的具有健全独立人格的“人”。第三次较大的论争则出现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至新中国成立之前,主要围绕“母性主义”与“男女平等”教育宗旨而展开。女子“应如何接受教育”这一议题具体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女子教育形式该如何设置”(即“男女应否同学”),第二是“女子教育内容应如何设置”(即“女子教育内容应更重家事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关于“男女应否同学”议题的论争在五四前后达到高峰,支持者基于“男女平等”的教育宗旨和女权主义的角度,认为女子应该与男子同学,反对者则基于“贤妻良母”论的教育宗旨以及从男权主义出发论证女子不应与男子同学。在关于“女子教育应更重家事教育还是职业教育”的论争上,同样服膺于对女子教育宗旨的厘定,秉持“贤妻良母”论者一般更倾向于更多地注重家事教育,而秉持“男女平等教育”论者则更多地主张职业教育。本文认为,作为小历史的女子教育议题论争及其变迁史和整个女子教育史都受到宏观的大历史的影响。由于近代中国的特殊性,女子教育并非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更多地呈现出其政治特色。本文认为女子教育作为一种现代制度体系和现代教育现象,是近代中国建构现代国家政权建设的必然部分之一,所以,在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和民芒国家建构的过程中,女子教育亦受其历程的型塑,很大程度上,女子教育成为了国家政权建设的工具和利器之一。女子教育议题论争的历史事实表明,在国家政权建设远未完成前,作为现代制度体系之一的女子教育,其必然会面临诸多困境和论争,封建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也无法支撑一套现代女子教育制度体系的运行。

二、近代教育家论教师队伍建设今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近代教育家论教师队伍建设今议(论文提纲范文)

(1)吴汝纶德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依据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2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2.1.2 德育思想与教育思想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德育理论
        2.2.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德育理论
3 吴汝纶德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3.1 吴汝纶生平简介
        3.1.1 年少好学 早着文名
        3.1.2 登入仕途 学贯中西
        3.1.3 致力教育着述办学
    3.2 吴汝纶德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3.2.1 晚清的历史环境
        3.2.2 晚清的政治及教育环境
    3.3 吴汝纶德育思想形成的个人背景
        3.3.1 家庭条件—教育世家下的“古文大家”
        3.3.2 为官环境—幕府中的“关键人物”
        3.3.3 交友情况—与严复关系密切
    3.4 桐城派与吴汝纶德育思想
        3.4.1 桐城派概况
        3.4.2 桐城派对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吴汝纶德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和发展历程
    4.1 理论渊源
        4.1.1 传统道德思想的渐化
        4.1.2 吴氏家族家风的滋养
        4.1.3 独特桐城文化的濡染
        4.1.4 西方近代思想的启迪
    4.2 发展历程
        4.2.1 客居幕府时期吴汝纶德育思想的萌发
        4.2.2 改革书院时期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形成
        4.2.3 考察日本时期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发展
        4.2.4 创办学堂时期吴汝纶德育思想的成熟
    4.3 吴汝纶对近代德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4.3.1 中国近代德育思想的演变历程
        4.3.2 一个开明的旧人物:吴汝纶的双重身份
        4.3.3 吴汝纶对近代德育思想理论的主要思考与实践
        4.3.4 吴汝纶对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过渡的开创性探索
    4.4 本章小结
5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实践养成
    5.1 聘请名师,振兴地方教育
        5.1.1 裁并义学整顿书院
        5.1.2 振兴书院筹措经费
        5.1.3 聘请名师开启风气
    5.2 主讲莲池书院,创办东西文学堂
        5.2.1 率先开办东、西文学堂
        5.2.2 自筹经费购买新书
        5.2.3 广交中西名士培养文化氛围
        5.2.4 莲池俊秀影响后世
    5.3 赴日考察学务,着《东游丛录》
        5.3.1 实地观摩日本各级各类学校
        5.3.2 赴日听教育专题讲座与介绍
        5.3.3 接触日本政治界、教育界官员和学者
        5.3.4 《东游丛录》中所涉及的教育问题
        5.3.5 吴汝纶赴日考察的作用
    5.4 心系桑梓教育,创办桐城学堂
        5.4.1 创办动因及经过:“欲救此厄,必在培才”
        5.4.2 办学指导思想:“只今学术当全变,安得东西并一堂”
        5.4.3 课程设置方式:“合东西学问精粹陶冶而成”
        5.4.4 师资选聘原则:“西师难请,东师易聘”
        5.4.5 学堂管理体系:“各有职司,无相侵越”
    5.5 本章小结
6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6.1 德育目标:勉成国器
    6.2 德育内容
        6.2.1 修身
        6.2.2 齐家
        6.2.3 治学
        6.2.4 为官
        6.2.5 社会
    6.3 德育原则
        6.3.1 循序渐进:“读书不必过急”
        6.3.2 因材施教:“学当择性之所近”
        6.3.3 言行一致:“自行其言”
    6.4 德育方法
        6.4.1 传统与现代统一的方法:兼通新旧 融合中西
        6.4.2 成人与成才兼顾的方法:德行为重 而艺次之
        6.4.3 认识与实践结合的方法:躬亲实践 考察学制
    6.5 本章小结
7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7.1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历史定位和局限性
        7.1.1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历史定位
        7.1.2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局限性
    7.2 吴汝纶德育思想目标上的借鉴价值
        7.2.1 改造国民性,促进个人之全面发展
        7.2.2 挣脱传统枷锁,实现个人之人生价值
        7.2.3 改革教育,实现国家之兴盛富强
    7.3 吴汝纶德育思想内容上的借鉴价值
        7.3.1 强化文化认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7.3.2 注重培养爱国心,树立爱国精神
        7.3.3 引导生活态度,审视人生意义
    7.4 吴汝纶德育思想实践途径上的借鉴价值
        7.4.1 通过改革莲池书院,兼容中西文化
        7.4.2 通过赴日考察学习,促进教育近代化
        7.4.3 通过创办新式学堂,改革传统教育模式
    7.5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现代转化
        7.5.1 吴汝纶德育思想现代转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7.5.2 吴汝纶德育思想现代转化的理论支撑
        7.5.3 吴汝纶德育思想现代转化的路径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一、专着
    二、期刊
    三、学位论文
    四、外文着作、译着、论文及期刊
附录一:吴汝纶年谱
附录二:吴氏家训(摘录)
附录三:论及吴汝纶及其着述的着作
附录四:吴汝纶诠释、点勘、评注的经书、史书、诗集等
附录五:学堂章程
附录六: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参与项目及获奖情况

(2)明治后期教育对清末师范教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明治后期日本教育发展及师范教育概况
    2.1 初等教育制度的综合完善
        2.1.1 小学校制度的整备
        2.1.2 国定教科书制度
    2.2 中等教育的制度化
    2.3 师范教育的扩充与升级
第3章 对日考察与赴日留学
    3.1 甲午战前有关人士对日本及其教育的了解
    3.2 甲午战后国人赴日考察学务概况及其对师范教育的介绍
        3.2.1 官员和学者赴日考察学务概况
        3.2.2 教育考察记对日本师范教育的介绍
    3.3 留日学生与师范科的研习
        3.3.1 鼓励游学及留日学生的增多
        3.3.2 师范科的研习
第4章 日本学制启示下清末师范教育的产生和制度化
    4.1 师范教育的产生
    4.2 以日本学制为重要参考的师范教育制度的初步确立
        4.2.1 壬寅学制的出台及其对师范教育制度的规定
        4.2.2 癸卯学制的出台及其对日本学制的借鉴
        4.2.3 中日两国师范学校章程的比较
    4.3 日本影响下女子教育的提倡与女子师范学堂章程的发布
        4.3.1 日本影响下女子教育的提倡
        4.3.2 《女子师范学堂章程》的发布
第5章 直隶和三江师范学堂的运营与日本教习
    5.1 直隶师范学堂及其日本教习
        5.1.1 创立直隶学校司与渡边龙圣就任顾问
        5.1.2 直隶师范学堂的创办
        5.1.3 日本教习对直隶师范学堂的贡献
    5.2 三江师范学堂及其日本教习
        5.2.1 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办及日本教习的引入
        5.2.2 日本教习对三江师范学堂的贡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近代中国大学对属地城市教育资源的整合探析——以天津为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预科到附属高中:大学对基础教育的直接介入
    1. 大学预科
    2. 大学附属中学
二、积极参与近代天津基础教育的师资建设
三、构建近代天津女子教育的发展生态
结语:近代大学与城市教育的羁绊与启示

(4)王韬教育改革思想和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思路方法
第一章 王韬主要生平
    第一节 社会背景
        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二、近代苏州的衰退与近代上海的崛起
    第二节 主要生平
        一、成长甫里,才华初显
        二、佣书西舍,接触西学
        三、流亡香港,思想飞跃
        四、漫游海外,眼界大开
第二章 王韬教育改革思想
    第一节 新型人才观
        一、“自强尤以得人为先”
        二、“惟以材干品诣为衡量”
        三、“才有数等”
        四、“取材于各国以为我用”
    第二节 批判晚清教育和科举制度
        一、揭露晚清教育弊端
        二、抨击八股取士制度
    第三节 学校教育改革
        一、改革科举制度
        二、普及大众教育
        三、培养实用人才
    第四节 社会教育改革
        一、译着近代科学书籍
        二、创办《循环日报》
        三、积极宣传变法主张
        四、兴建公共图书馆、博物院
第三章 王韬在上海格致书院的改革实践
    第一节 上海格致书院的创立
    第二节 上海格致书院的改革
        一、秉承办学宗旨,确立教育目标
        二、改革招生模式,扩大教育对象
        三、重构教学内容,引进西学知识
        四、聘请外籍教师,集聚国内名师
        五、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第三节 创新考课制度
        一、考课制度的建立
        二、考课制度的特点
第四章 王韬教育改革思想的渊源
    第一节 深厚的儒学修养
        一、经世致用的报国理想
        二、求变革新的创新思想
        三、崇尚中庸的哲学方法
        四、“大一统”的传统意识
    第二节 长期的西学熏陶
        一、全新的“夷夏观”
        二、“重民”的民主思想
        三、实用的功利主义思想
    第三节 友人的影响
        一、国外友人
        二、国内友人
第五章 王韬教育改革思想和实践的评价
    第一节 王韬教育改革思想和实践的特征
        一、民族性
        二、实用性
        三、开放性
        四、矛盾性
    第二节 王韬教育改革思想和实践的贡献
        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践行者
        二、中国社会近代化的推动者
        三、近代新学发展的先驱者
    第三节 王韬教育改革思想和实践的局限
        一、过分强调“教育救国”的作用
        二、未能摆脱“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三、缺乏系统的教学内容和教育理论体系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一) 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二) 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
        (三) 提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因素
        (四)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名不副实"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关于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
        (二) 关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
        (三) 对于已有研究的评价
    四、研究内容、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五、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本章小结
第一章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理论构建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
        (一)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
        (二) 高职教育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
        (三)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特征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结构
        (一) 概念界定
        (二)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结构
    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内涵
        (一) 高尚的专业道德
        (二) 先进的教育理念
        (三) 丰富的专业知识
        (四) 娴熟的专业能力
        (五) 高质量的专业服务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状况调查结果
    一、调查方案设计与实施
        (一) 调查方案设计
        (二) 调查实施
    二、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状况
        (一)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总体情况
        (二)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存在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缺失
        (一) 教师专业标准的内涵及意义
        (二)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缺失的原因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不完善
        (一) 教师专业发展制度的内涵及意义
        (二)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不完善
    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前培养缺位
        (一) "双师型"教师引进和培养存在明显的"唯学历"倾向
        (二) "双师型"教师教育存在严重的学术化倾向
        (三) "双师型"教师教育存在"去师范化"倾向
        (四) "双师型"教师教育缺乏"校企合作"机制
    四、高职院校提供的"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环境不理想
        (一) 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缺乏规划
        (二) "双师型"教师入职培训内容单调
        (三) 教师培训受限,专业知识、实践技能提升有限
        (四)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难度较大,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提升落空
        (五) 专业的不断调整限制"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提升
    五、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个人自身原因
        (一) "双师型"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意识淡薄,影响专业素质的提升
        (二) "双师型"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目标不明确,影响专业素质的提升
        (三) "双师型"教师的科研能力薄弱,影响专业素质的提升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策略
    一、构建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
        (一) 高职"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构建理念
        (二) 高职"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内容
        (三) 国际经验给予的启示
    二、建立科学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制度
        (一) 建立科学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二) 建立科学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考核制度
        (三) 建立科学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激励制度
        (四) 国际经验给予的启示
    三、完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前培养制度
        (一) 完善"双师型"教师职前培养内容
        (二) 完善"双师型"教师职前培养途径
    四、完善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
        (一) 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培训基地
        (二) 建立高职"双师型"教师定期参加企业基本单位训练与职业实践机制
        (三) 国际经验给予的启示
    五、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自我更新与提升的路径选择
        (一) 制定符合"双师型"教师实际情况的生涯发展规划
        (二) "双师型"教师个人积极参与企业实践
        (三) 积极提升"双师型"教师科学研究能力
        (四) 构建"双师型"教师学习型教学共同体
        (五) 提升"双师型"教师的反思能力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调查问卷
    附录2 关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问题的访谈提纲
    附录3 某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实施与管理办法
    附录4 某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之人才培养方案(节选)
    附录5 某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智能家电方向)专业之人才培养方案(节选)
    附录6 访谈记录1
    附录7 访谈记录2
    附录8 访谈记录3
    附录9 访谈记录4
    附录10 访谈记录5
    附录11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堂教学实录1
    附录12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堂教学实录2
    附录13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堂教学实录3
    附录14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堂教学实录4
后记

(6)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1927-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由来
    二、选题意义
    三、学术史综述
    四、学术要点
    五、相关界定
第一章 早期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
    一、中国传统语文教育
        (一)传统语文教育的背景
        (二)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
        (三)中国传统语文教育评价
    二、晚清中国的语文教育
        (一)晚清“变局”与语文教育
        (二)癸卯学制与语文教育的变革
    三、北京政府时期的语文教育
        (一)壬子癸丑学制与中小学语文教育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小学语文教育
        (三)壬戌学制与语文教育的变革
    四、小结
第二章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小学国语教育
    一、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小学国语教育政策
        (一)和小学国语教育有关的法令法规
        (二)国语课程设置
    二、小学国语教育的实施情况
        (一)小学国语的教学目标
        (二)小学国语教学内容
        (三)小学国语教学方法
        (四)小学国语教材
        (五)小学国语师资
    三、国语教学实施案例
        (一)北平市社会局小学的国语教育
        (二)河南省立三区初小的国语教育
    四、小结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中学国文教育
    一、中学国文教育政策
        (一)和中学国文教育有关的法令法规
        (二)中学国文课程设置
    二、中学国文教育实施概况
        (一)中学国文的教育要旨
        (二)中学国文的教学内容
        (三)教学法使用状况
        (四)教材选用状况
        (五)中学国文教师
        (六)中学国文测验
        (七)国文教学开展状况及教学效果
    三、中学国文教学个案分析
        (一)南开中学的国文教学
        (二)江苏省立上海中学的国文教学
    四、小结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语文教育的历史思考
    一、南京国民政府前期语文教育的成就
        (一)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语文课程体系
        (二)出现了大量质量极高的语文教科书
        (三)语文教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南京国民政府前期语文教育的局限性
        (一)语文教学方法的滞后性
        (二)语文教育开展的随意性
        (三)传统科举观念的影响深重
        (四)学生不重视国文
        (五)语文教育地区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
    三、南京国民政府前期语文教育的启示
        (一)应处理好语文教育同时代、政治的关系
        (二)继承传统语文教育的长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三)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四)加强语文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的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民国时期华北地区商业教育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论证
        (一) 理论意义
        (二) 学术价值
        (三) 现实作用
    二、 学术史综述
        (一) 资料的发掘和整理
        (二) 学界研究介绍
        (三) 反思
    三、 学术要点
        (一) 选题切入点
        (二) 新学理视点
        (三) 学术考量重点
        (四) 学术探讨难点
        (五) 学术创新点
    四、 相关界定
        (一) 时间界定
        (二) 空间界定
        (三) 概念界定
第一章 民国以前的商业教育
    一、 传统的商业教育——学徒制
        (一) 学徒制的产生与发展
        (二) 传统商业人才的培养与教育——以晋商为例
    二、 从商战思潮到教育救国
        (一) 兵战与商战的迭相更替
        (二) 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三) 教育救国思潮的发展
    三、 商业教育在新环境下的发展探索
        (一) 近代商业教育的早期探索
        (二) 商业教育改革的背景
        (三) 具体改革措施
        (四) 新学制颁布后近代商业学校教育的初步发展
第二章 华北地区商会与商业教育
    一、 商会的建立与发展
        (一) 清末时期商会的建立
        (二) 民国时期商会的进一步发展
    二、 商会的兴学政策与活动
        (一) 商会“兴商学”政策
        (二) 商业学校的创建——以直隶商会为例
        (三) 社会教育中的商业教育
    三、 商业补习教育的发展
        (一) 工商界对商业补习教育的倡导与推广
        (二) 商业补习教育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四、 商会所办商业教育的特点与评价
        (一) 商会所办商业教育的特点
        (二) 评价
第三章 实业教育系统中的商业学校
    一、 政府政策引导
        (一) 北京政府时期
        (二) 1937 年前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二、 发展概况及学校举例
        (一) 发展概况
        (二) 山东公立商业专门学校
        (三) 山西公立商业专门学校
    三、 实业教育系统下的商业补习教育
        (一) 政府政策
        (二) 发展概况
    四、 实业教育体系下商业教育的特点及不足
        (一) 特点
        (二) 不足
第四章 普通教育系统中的商业教育
    一、 普通高等教育中的商业教育
        (一) 政府政策
        (二) 发展概况
        (三) 南开大学商学院
        (四) 河北省立法商学院
    二、 中小学教育中的商业教育元素
        (一) 政府政策的引导
        (二) 1930 年高级中学商科课程暂行标准
        (三) 各地办学情形
    三、 普通教育系统中商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一) 特点
        (二) 启示
第五章 国外各宗教差会及其他团体在华北创办的商业院校
    一、 教会在华办校历程
        (一) 教会学校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
        (二) 收回教育权运动
        (三) 传教士与近代商业教育
    二、 发展概况及主要商业学校举例
        (一) 发展概况
        (二) 私立烟台益文商业专科学校
        (三) 天津工商大学
        (四) 北京财政商业专门学校
    三、 特色与启示
        (一) 教会商业学校的特点
        (二) 影响
第六章 对民国时期华北地区商业教育的思考
    一、 学徒制在近代的传承与演变
        (一) 延续与传承
        (二) 近代改造
    二、 华北与其他地区商业教育的比较
        (一) 与华南地区的比较
        (二) 与华东地区的比较
    三、 华北地区商业教育的特点、不足及启示
        (一) 特点
        (二) 不足
        (三) 启示
参考文献
    一、 资料汇编、文献、地方志
    二、 专着
    三、 期刊杂志
    四、 学位论文
    五、 期刊论文
后记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一、 期刊文章
    二、 报纸文章

(8)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西北高等学校与边疆社会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的缘起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 核心概念界定
    (四) 文献综述
    (五) 研究思路和方法
    (六)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西北高等学校与边疆社会关系的背景
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西北高等学校面向边疆社会的人才培养
    (一)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西北高等学校面向边疆招生状况的研究
        1.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西北高等学校面向西北边疆招生的背景
        2. 个案研究: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立兰州大学招生概况
        3.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西北高等学校招生模式的影响
    (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西北高等学校面向边疆社会的人才培养状况
        1.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面向边疆的人才培养
        2.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甘肃省立甘肃学院面向边疆的人才培养
        3.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新疆省立新疆学院面向边疆的人才培养
        4.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西北大学边政系面向边疆的人才培养
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西北高等学校的边疆研究
    (一)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西北高等学校的边疆科学研究、社会调研的主要领域及价值
    (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西北高等学校的边疆研究活动的开展
    (三) 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对西北高等学校边疆问题研究的资助
    (四)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西北高等学校边疆社会调查研究的兴起及影响
四、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西北高等学校的边疆服务
    (一)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立西北大学师生的边疆服务
    (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的边疆服务
    (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立兰州大学的边疆服务
五、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西北高等学校与边疆社会关系的影响及评价
    (一)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西北高等学校在边疆社会建设中取得的成就
    (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西北高等教育与边疆社会互动的制约因素
    (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西北高等学校与边疆社会关系研究的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9)曹典球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曹典球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的背景
    一、救亡图存与教育救国的时代浪潮
    二、湖湘文化与传统教育的深刻影响
    三、维新师友与志士同仁的潜移默化
第二章 曹典球的教育实践活动
    一、学校教育实践
        (一) 中等教育
        (二) 高等教育
    二、社会教育实践
        (一) 办报创刊
        (二) 平民教育
    三、教育行政与其他教育活动
        (一) 任湖南省教育厅厅长
        (二) 对湖南教育的扶持
第三章 曹典球的教育思想
    一、学校教育思想
        (一) 教育救国思想
        (二) 民主教育思想
        (三) 品德教育思想
        (四) 教学管理思想
        (五) 护学重教思想
    二、社会教育思想
        (一) 热衷于平民教育
        (二)办报立言,宣扬科学知识和民主意识
        (三) “救之以教”的慈善教育
    三、家庭教育思想
        (一) 对子女的关爱之心
        (二) 对子女的严格要求
第四章 对曹典球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的评价
    一、近代湖南教育家群体
        (一) 教育家与教育家群体
        (二) 近代湖南教育家群体
    二、曹典球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的特征
        (一) 近代湖南教育家的群体特征
        (二) 群体之外的个人特征
    三、曹典球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的影响与局限性
        (一) 影响
        (二) 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10)近代中国女子教育议题论争研究:国家政权建设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综述
        (一) 国内相关研究
        (二) 国外相关研究
    三、 对既有研究的简要分析
    四、 理论与方法
    五、 章节安排
第一章 论争潮起:女子应否接受教育
    第一节 立论:女子应该接受学校教育
        一、 女学目的:强国保种
        二、 为何要兴女学
    第二节 反驳:女子不应该接受学校教育
        一、 反对女学之行动
        二、 为何要反对兴女学
        三、反对兴女学的深层究因
    第三节 结果:女子教育在论争中进入制度
第二章 论争核心:女子应接受何种教育
    第一节 清末民初的女子教育宗旨论争
        一、 “贤母良妻”教育宗旨的历史脉络
        二、 “女国民”教育宗旨的冲击
    第二节 五四时期女子教育宗旨的论争
        一、 “贤母良妻”教育宗旨的演变
        二、 “男女平等”教育宗旨的提出
        三、 二者的论争与交锋
    第三节 三四十年代女子教育宗旨的再论争
        一、 新“贤妻良母”教育宗旨复兴的背景
        二、 三十年代初期的再论争
        三、 四十年代前后:再论争的深化
        四、 新“贤妻良母”主义出现的简要分析
第三章 :教育形式论争:男女应否同学
    第一节 “男女同学”论争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邓春兰的上书与大学男女同学的论争
        一、 邓春兰上书始末
        二、 邓春兰上书之前:“大学开女禁”的论争
        三、 邓春兰上书之后:“大学开女禁”的激烈再论争
    第三节 中学应否男女同学的论争
        一、 “中学男女同学”的应然性论争
        二、 男女同学的实然性论争
        三、 清华学校男女同学的四次论争
    第四节 对“男女同学”反复论争的简要分析
第四章 教育内容论争:在家事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
    第一节 清末民初:家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论争初露
        一、 清末民初:实施“家事教育”的理所当然
        二、 女子职业教育的初步开展与讨论
    第二节 二十年代前后:家事教育与职业教育论争的深化
        一、 女子职业教育兴起的论争
        二、 女子的特质究竟是什么
    第三节 三四十年代:家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再论争
        一、 对二十年代两种定论的反驳
        二、 “妇女回家论”下的女子职业教育论争
        三、 女子教育内容论争的简要讨论
第五章 论争解释:国家政权建设的视角
    第一节 国家政权建设理论
        一、 西方源流
        二、 中国运用
    第二节 近代中国女子教育议题论争与国家政权建设
        一、 前提论争与国家政权建设
        二、 具体论争与国家政权建设
        三、 论争群体与国家政权建设
        四、 对论争本身的讨论
结语
    一、 基本结论
    二、 1949年以来的女子教育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近代教育家论教师队伍建设今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吴汝纶德育思想研究[D]. 江婷.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1)
  • [2]明治后期教育对清末师范教育的影响[D]. 栗振宇. 吉林大学, 2020(08)
  • [3]近代中国大学对属地城市教育资源的整合探析——以天津为例的研究[J]. 何睦. 民国档案, 2019(02)
  • [4]王韬教育改革思想和实践研究[D]. 陈超凡.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9)
  • [5]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研究[D]. 左彦鹏. 辽宁师范大学, 2016(06)
  • [6]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1927-1937)[D]. 吴琼.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3)
  • [7]民国时期华北地区商业教育研究(1912-1937)[D]. 马修进. 山东师范大学, 2015(09)
  • [8]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西北高等学校与边疆社会关系研究[D]. 白婷. 西北师范大学, 2014(06)
  • [9]曹典球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研究[D]. 刘凡. 湖南师范大学, 2013(S1)
  • [10]近代中国女子教育议题论争研究:国家政权建设的视角[D]. 王晓慧. 南京师范大学, 2012(04)

标签:;  ;  ;  ;  ;  

论现代教育工作者的师资队伍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