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环境改善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突破口

乡村环境改善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突破口

一、村屯环境整治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突破口(论文文献综述)

方玥[1](2021)在《吉林省长岭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林依欢[2](202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新乡贤作用研究 ——以玉林市福绵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市场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加快,乡村精英人才面临着严重的缺口。长期以来,我国乡村的青壮年、优秀人才持续不断地外输,呈现出一个精英总量不足、修养不高、结构失衡的“亚健康”表现形式。乡村经济、社会、秩序、道德都在重启之中,新时代需要新力量,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是无缝衔接脱贫攻坚的实际需求,也是突破基层治理困境的迫切需要。而新乡贤的内涵在理论上与传统乡贤既继承发扬又相互区别,新乡贤作为乡土社会的贤达人士,是乡土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于推进乡村更进一步振兴有着独特的作用,而乡村的广阔天地为新乡贤作用发挥提供了空间以及无限的可能性。本文立足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和意义,通过研读国内外研究成果以及相关基础概念。结合善治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采用了文献分析方法、访谈法以及案例分析法。在乡村振兴20字方针指导下,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新乡贤作用发挥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以及新乡贤的特殊规定性,进而分析福绵区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首先,福绵区的新乡贤充分发挥了带动产业兴旺、传递乡风文明、推广生态宜居、助推治理有效、指导生活富裕的作用;其次,根据田野调查以及访谈发现福绵区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发挥存在以下问题:产业兴旺“领头雁”作用发挥不全面;生态宜居“守望人”作用发挥不充分;乡风文明“传递者”作用发挥不鲜明;治理有效“协助员”作用发挥不显着;生活富裕“引领者”作用发挥不平衡。对存在的问题做了归因分析,包括:产业兴旺建设的经验不足;现代生态意识不强;文明价值理念较淡薄;治理能动性有所缺失;致富观念惯性制约。基于以上的分析论证,本文对福绵区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新乡贤的作用发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优化乡村产业资源投入,拓宽乡村产业融合空间;完善生态动力支撑,提升生态宜居水平;重塑优秀乡村文化的理念,明确乡风文明导向;增强乡村治理特色,激活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培育新乡贤的扎根意识,促进乡村富裕内生发展。

姜冰[3](2021)在《庄河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方案中明确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六项重点工作,即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开展厕所粪污治理,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村容村貌,加强村庄规划管理以及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在这三年的整治行动工作中,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通过多种措施和手段,农村人居环境在整体上取得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农村人居环境复杂且整治工作量大面广,前期欠账较多和农村本身基础建设薄弱等原因,目前的整治成果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重突击治理,容易反弹的现象还普遍存在,长效的建管机制不健全也致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缺乏后劲。如何更加有效地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当前各级政府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辽宁省庄河市为研究对象,庄河市是一个农业大县,生态资源丰富,正在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自2018年起庄河市按照省、市相关文件方案要求,通过加强领导、创新引领、增加投入等工作措施,由点到面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有效地杜绝了农村脏、乱、差现象,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本文主要运用人居环境理论和公共治理理论,围绕庄河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这一主线展开研究和分析,通过科学制定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对庄河市、镇、村三级相关职能管理部门以及部分乡镇农村群众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并对部分乡镇村屯进行实地观察,详细了解该地区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当前发达国家及国内其他地区成功的可借鉴的做法相结合,探索运用公共治理理论,从政府、社会、市场和村民等多方面合作共治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优化庄河市农村人居环境策略,进而构建可持续长效治理机制。

云梅[4](2020)在《黑龙江省方正县乡风文明建设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以来,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关于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形成共识。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农村地区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如何实现乡风文明显得尤为重要。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乡风文明具有凝心聚力、规范行为、示范带动、道德教化等积极效用,能够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进行乡风文明建设是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战略意图,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举措,是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必然选择。加快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大幅提高农民群众的精气神,整体提升农村地区的文明程度,对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乡风文明建设是在农村这一广袤实践场域,以农民群众为实践对象,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实现农民群众对乡村社会文明意识的认同并自觉践行文明行为的过程。经过深耕数年的建设,黑龙江省方正县乡风文明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本文共分为四章,分别是绪论、乡风文明建设基础理论概述、黑龙江省方正县乡风文明建设现状及原因分析、黑龙江省方正县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通过深入到黑龙江省方正县,采取实地调研走访和问卷调研的方式,比较全面的认识到了该县在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并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就如何破解黑龙江省方正县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提出了重点从激活乡风文明建设主体的活力、不断提升乡风文明建设层次、健全乡风文明建设长效机制上下功夫,从而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建议举措。

刘行健[5](2019)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东北地区田园综合体规划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在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改变传统城乡规划模式,加快乡村转轨变型步伐,促进乡村振兴已成为新的时代课题。我国东北在推进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实践中,乡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这就需要尽快确立城乡互动机制,探索契合东北乡村具有时代特色的发展路径。随着田园综合体这一发展模式的应运而生,东北乡村的规划建设出现了新转机。本文立足这一时代背景,试图通过对建设田园综合体与东北乡村发展振兴二者关系的深入解析,系统探讨田园综合体在东北乡村的规划策略。本文以东北地区田园综合体建设规划策略为研究目标,以东北乡村为具体建设实施对象,探讨以东北乡村产业、空间、旅游发展现状为基础的、结合未来乡村发展诉求的东北地区田园综合体的规划策略。本次研究首先通过文献梳理明确国内外乡村改造发展转型的一般规律,从田园综合体三要素“农业、社区、文旅”规划视角入手,对于作为建设基础的东北乡村产业、空间、旅游的发展现状情况进行调研,并分析影响其各方面发展的主要因素,依据调研分析所得的影响因素建立东北地区田园综合体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尽可能反映其客观区位环境、资源环境、空间结构、旅游价值、开发价值及承载容量等要素对于东北地区田园综合体开发建设的影响,并以此作为规划策略提出的基础支撑。最后,根据调研结果及评价指标得出的东北田园综合体建设基础情况的相关结论,建议扩充东北田园综合体的要素内涵,提出适应东北地区乡村建设田园综合体的总体规划模式,提出要以大农业产业模式为目标构建三产联动的产业网络体系的产业规划要点、要结合现代化生产方式重构乡村空间分布格局的空间规划要点、要以旷阔农旅景观为背景构建绿色生态格局的旅游规划要点以及要以统筹配置资源为目标创新运营模式的运营规划要点。结尾部分以黑龙江省五常市兴隆乡为例,对东北地区乡村田园综合体规划进行实践探索。

王佳楠[6](2019)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严寒地区村庄规划设计研究 ——以大庆市林源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会议明确指出我国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会议上已经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有效解决,定义为影响民族振兴、国家强盛的根本因素。乡村振兴作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战略措施,它不仅能解决我国农村落后的根本问题,使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而且在维护国家稳定、促使国家均衡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理念指引下,国家相关部门和黑龙江省各级政府部门都制定了大量政策和文件,加快了乡村振兴的步伐,有力地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在黑龙江的全面部署,乡村振兴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农村发展的主旋律。相比于发达国家乡村建设的完善理论体系,充足的实践经验,我国的乡村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虽然乡村建设在我国已经如火如荼的展开,但是实践活动仍在摸索中前行。本论文是在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中,以我国严寒地区的大庆市林源镇各村屯为例,结合各村屯调研的基本情况,分析其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目前现状,概括出困扰各村屯发展的因素。继而运用乡村复合生态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等作为指导思想,制定严寒地区村庄规划设计原则与目标。最后从村域规划、村庄建设规划、村庄整治专项规划三方面对林源镇村屯进行规划实践,进而得出适合我国严寒地区农村规划设计研究的最优策略。本论文对大庆市林源镇村屯进行乡村规划设计研究,在微观层面上解决了各村屯在规划上的不足,改变了落后的发展模式;在宏观层面上,本论文的论点可为我国其他严寒地区的乡村规划设计提供借鉴参考。

潘学良[7](2017)在《基于共享发展理念的中国农村民生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共享思想和民生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深入探讨农村民生建设的相关问题。论文梳理和阐述了共享发展与民生建设的思想资源,分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民生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剖析了农村民生的现状,然后探讨了共享发展理念下农村民生建设的路径选择问题。纵观我国60年多来农村民生事业的发展,可以发现,我国农村民生建设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期间曾受到政治影响很大,但总体上尤其改革开放后呈现较快发展的态势。概而言之,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完成是农村民生建设的起步阶段,土地革命的完成和“一五”计划的实施为农村民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农村民生曲折发展阶段,“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人民公社化运动、政策失误等事件都对农村民生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文化大革命”时期是农村民生建设的停滞时期,“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使得一切工作紧紧围绕“阶级斗争”进行,导致农村民生建设偏离正常轨道。改革开放后,我们党理顺了农村民生建设的思路,促使农村民生事业重新起步,并朝着正确方向飞速前进,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四大年是农村民生重新恢复和发展阶段;十四大至十六大是农村民生建设稳步推进阶段;十六大至十八大是农村民生事业迅速提升阶段;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民生建设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经过几十年来党和政府的不懈努力,我国农村民生建设取得一系列较为显着的成就,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收入结构日益合理,农村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稳步推进,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高。然而,不可否认,与经济的高速增长相比较,农村民生改善相对滞后,农村仍然有较大规模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存在,农民收入水平远低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农民群众享受的公共服务在质和量上都与城市有很大的差距,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状况日趋恶化。而与此对应的是,农村民生发展出现新变化和新特点,农民群众的民生诉求不断增长并日益多样化,他们渴望在收入增加、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享受到更加优质的社会公共服务,获得人格的尊重和保护。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契合了农村民生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同时也对农村民生建设提出新要求和新目标,对于农村民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进一步凸显了改善农村民生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推动了农村民生建设内容的优化,由增加农民收入转变为增加收入和扩大公共服务供给并重,由物质满足转变为向物质满足和权利与人格尊严保护并重,同时,它还明确和揭示了农村民生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力量源泉。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推进农村民生建设应从筑牢物质基础、兜住最低底线、夯实基本保障、提升幸福指数和凝聚共建合力等五个方面着手,强化农村民生的保障和改善,促使农民享受到更多的民生福祉,更加公平地分享国家发展带来的机遇和红利,增强他们的获得感、满意度和幸福感。

李高峰[8](2017)在《关于黑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介绍了黑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和做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吉林省新农村办[9](2014)在《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8种工作机制和20种建设模式》文中提出新农村建设的8种工作机制一、高位推动机制就是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日程,党政一把手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检查,实现层层推动,高度重视,高位操作,强力推进,在短期内各项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和重大突破。四平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打造良好发展环境、建设美丽四平的主抓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高位推动,克难攻坚,强力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

吉林省新农村办[10](2014)在《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全面建设美丽乡村——关于通化县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情况的调查》文中指出8月,省委书记王儒林到通化县调研时,对通化县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乡村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为了解通化县开展此项工作的成功做法,省委办公厅信息处到通化县进行了调研。一、基本情况近年来,通化县以环境建设为突破口,高标准建设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和国家园林县城,努力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二、村屯环境整治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突破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村屯环境整治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突破口(论文提纲范文)

(2)乡村振兴背景下新乡贤作用研究 ——以玉林市福绵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3.文献述评
    (三)创新、不足与研究方法
        1.创新与不足
        2.研究方法
二、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界定
        1.新乡贤
        2.乡村振兴
    (二)相关理论基础
        1.多中心治理理论
        2.善治理论
三、新乡贤作用发挥的内在逻辑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新乡贤作用发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乡村振兴背景下新乡贤作用发挥的必要性
        2.乡村振兴背景下新乡贤作用发挥的可行性
    (二)新乡贤的特殊内在规定性
        1.“新”的空间分布
        2.“新”的职业构成
        3.“新”的评价尺度
        4.“新”的资格获取
        5.“新”的价值引领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新乡贤作用调研——以玉林市福绵区为例
    (一)福绵区的概况
    (二)福绵区新乡贤的产生方式
    (三)福绵区新乡贤的现状
        1.年龄结构
        2.性别分布
        3.类型结构
        4.地域分布
        5.教育程度
    (四)新乡贤的作用
        1.新乡贤带动产业兴旺,夯实乡村产业基础
        2.新乡贤保护生态宜居,保障健康的乡村生态
        3.新乡贤传递乡风文明,涵养健康向上乡愁文化
        4.新乡贤助力治理有效,推动基层民主良性发展
        5.新乡贤引领生活富裕,保障居民持续增收
五、乡村振兴背景下福绵区新乡贤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产业兴旺“领头雁”作用发挥不全面
        2.生态宜居“守望人”作用发挥不充分
        3.乡风文明“传递者”作用发挥不鲜明
        4.治理有效“协助员”作用发挥不显着
        5.生活富裕“引领者”作用发挥不平衡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产业兴旺建设的经验不足
        2.现代生态意识不强
        3.文明价值理念较淡薄
        4.治理能动性有所缺失
        5.致富观念惯性制约
六、乡村振兴背景下优化福绵区新乡贤作用发挥的对策
    (一)优化乡村产业资源投入,拓宽乡村产业融合空间
        1.创新经营方式衍生商品价值
        2.推动三产联动延长产业链
    (二)完善生态动力支撑,提升生态宜居水平
        1.发挥新乡贤的榜样示范作用
        2.重视生态价值导向
        3.汇集多元生态保护力量
    (三)重塑优秀乡村文化的理念,明确乡风文明导向
        1.立足乡土民情,摄取本土文化养分
        2.创新宣传形式,提高乡风文明建设的效能
        3.丰富时代内涵,强化乡风文明育人功能
    (四)增强乡村治理特色,激活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
        1.发掘源头,优化新乡贤队伍
        2.增强自身素质能力,平衡作用发挥领域
        3.强化作用发挥机制,增强新乡贤参与治理可持续性
    (五)培育新乡贤的扎根意识,促进乡村富裕内生发展
        1.平衡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引领
        2.强化富裕增收的内生动力
七、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庄河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研究述评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本章小结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农村人居环境相关概念
        1.农村人居环境
        2.乡村振兴战略
    (二)农村人居环境相关理论
        1.人居环境理论
        2.公共治理理论
    (三)本章小结
三、庄河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状的调查
    (一)庄河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要做法
        1.生活环境整治情况
        2.宣传活动开展情况
        3.工作机制建立情况
        4.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5.整治资金保障情况
    (二)庄河市农户对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认知情况与满意度调查
        1.问卷设计
        2.样本代表性分析
        3.数据统计分析
    (三)本章小结
四、庄河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庄河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面临的主要问题
        1.从政府管理方面分析
        2.从社会参与方面分析
        3.从村民主体方面分析
    (二)庄河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问题的原因
        1.政府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
        2.社会共同治理合力未形成
        3.村民整治主体地位未发挥
        4.整治资金投入保障不充足
    (三)本章小结
五、国内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典型案例分析
    (一)国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典型案例分析
        1.日本“造村运动”
        2.韩国“新村运动”
    (二)国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典型案例分析
        1.浙江安吉:“安吉模式”
        2.辽宁抚顺:“新宾模式”
        3.江苏南京:“高淳模式”
    (三)国内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典型案例启示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2.尊重村民主体地位
        3.科学规划农村建设
        4.产业支撑乡村经营
    (四)本章小结
六、庄河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的优化策略
    (一)加强规划指导力度,完善整治政策措施
        1.完善整治工作方案
        2.制定科学村庄规划
        3.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二)科学匡算资金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1.拓展资金来源渠道
        2.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3.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创造整治良好氛围
        1.加强日常宣传引导
        2.注重典型示范带动
        3.培养村民环保意识
    (四)发挥村民主体地位,增强整治内生动力
        1.尊重村民主体地位
        2.建立完善村规民约
        3.提升村民自身素质
    (五)探索多元整治途径,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1.坚持政府主导地位
        2.充分发挥社会力量
        3.推行专业市场运作
    (六)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庄河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访谈提纲
附录 B 庄河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4)黑龙江省方正县乡风文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内的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外的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方法
    1.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2 乡风文明建设的基础理论概述
    2.1 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念
        2.1.1 乡风文明
        2.1.2 乡风文明建设
    2.2 乡风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2.2.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
        2.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2.3 乡村振兴战略理论
    2.3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2.3.1 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
        2.3.2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
        2.3.3 建设乡村文明风尚高地的必然要求
    2.4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方正县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黑龙江省方正县基本概况
        3.1.1 自然概况
        3.1.2 特色地域文化基础
    3.2 黑龙江省方正县乡风文明建设取得的成绩
        3.2.1 乡风文明建设基础不断夯实
        3.2.2 农民生态文明素养不断提升
        3.2.3 乡风文明建设机制逐步建立
    3.3 黑龙江省方正县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3.3.1 乡风文明各方共建格局未形成
        3.3.2 乡风文明建设的层次亟待提升
        3.3.3 乡风文明建设保障机制不完善
    3.4 黑龙江省方正县乡风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地方政府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视不够
        3.4.2 市场经济观念对乡风文明建设的冲击
        3.4.3 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对乡风文明建设的影响
        3.4.4 社会城乡二元结构对乡风文明建设的制约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方正县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4.1 激发乡风文明建设主体的活力
        4.1.1 培育农民参与意识
        4.1.2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4.1.3 发挥乡贤引领作用
        4.1.4 吸引社会力量参与
    4.2 不断提升乡风文明建设的层次
        4.2.1 坚持突出价值引领
        4.2.2 传承乡村优秀文化
        4.2.3 培树良好社会风气
        4.2.4 提升农民整体素质
    4.3 建立乡风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4.3.1 落实党委主体责任
        4.3.2 建立部门联动机制
        4.3.3 激活运行保障机制
        4.3.4 健全基层落实机制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调查问卷
致谢

(5)乡村振兴背景下东北地区田园综合体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及辨析
        1.3.1 田园综合体
        1.3.2 美丽乡村
        1.3.3 特色小镇
        1.3.4 特色田园乡村
        1.3.5 乡村规划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1.4.1 国外相关研究
        1.4.2 国内相关研究
        1.4.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基础研究
    2.1 田园综合体建设核心要素
        2.2.1 农业核心要素
        2.2.2 文旅核心要素
        2.2.3 社区核心要素
    2.2 田园综合体建设成熟模式
        2.2.1 优质农业主导模式
        2.2.2 文化创意带动模式
        2.2.3 自然资源引领模式
        2.2.4 市场需求引导模式
    2.3 田园综合体建设存在问题
        2.3.1 产业链延伸的空间逼仄
        2.3.2 只具形式不具内涵
        2.3.3 规划不科学建设不合理
    2.4 东北地区田园综合体建设现状
        2.4.1 案例研究
        2.4.2 研究总结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东北地区田园综合体建设基础分析
    3.1 调研方案设计
        3.1.1 调研范围与对象选取
        3.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3.2 调研现状分析
        3.2.1 东北田园综合体产业发展基础
        3.2.2 东北田园综合体空间发展基础
        3.2.3 东北田园综合体旅游发展基础
    3.3 影响因素总结
        3.3.1 产业发展影响因素
        3.3.2 空间发展影响因素
        3.3.3 旅游发展影响因素
    3.4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4.1 评价指标的选择
        3.4.2 评价模型的构建
        3.4.3 计算结果分析
    3.5 结论及建议
        3.5.1 产业规划发展结论及建议
        3.5.2 空间规划发展结论及建议
        3.5.3 旅游规划发展结论及建议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东北地区田园综合体规划策略研究
    4.1 整体模式构建
        4.1.1 产业网络模式构建
        4.1.2 空间体系模式构建
        4.1.3 旅游格局模式构建
        4.1.4 运营平台模式构建
    4.2 产业网络规划策略
        4.2.1 产业网络的延伸
        4.2.2 产业层次的分级
        4.2.3 产业链条的衍生
        4.2.4 产业综合体的形成
    4.3 空间体系规划策略
        4.3.1 空间格局的重塑
        4.3.2 三级体系的构建
        4.3.3 形态的进一步优化
    4.4 旅游格局规划策略
        4.4.1 农旅景观的利用
        4.4.2 旅游产业的配套
    4.5 运营平台规划策略
        4.5.1 政府为主导的政策平台
        4.5.2 企业众筹为主导的融资平台
        4.5.3 社会各方参与为主导的合作平台
    4.6 规划案例实践
        4.6.1 以“农产点-集聚区-产业片区”模式打造产业网络
        4.6.2 以“一级-一般-基层”体系重塑空间结构
        4.6.3 以“大农业元素+旅游产品”业态分区构建旅游生态格局
        4.6.4 以“协作-共赢”理念建立运营机制平台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乡村振兴背景下严寒地区村庄规划设计研究 ——以大庆市林源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严寒地区村庄规划相关理论与基础研究
    2.1 严寒地区村庄规划相关概念界定
        2.1.1 相关概念
        2.1.2 村庄类型
        2.1.3 严寒地区村庄特点
        2.1.4 严寒气候对村庄规划的影响分析
    2.2 理论基础研究
        2.2.1 乡村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循环农业理论
        2.2.4 景观生态学原理
        2.2.5 理论基础概述
    2.3 国内外村庄规划案例研究
        2.3.1 国外村庄规划案例研究
        2.3.2 国内村庄规划案例研究
        2.3.3 国内外村庄规划案例经验概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庆市林源镇村庄现状研究
    3.1 村庄现状概述
        3.1.1 自然环境现状
        3.1.2 人文环境现状
        3.1.3 产业发展现状
        3.1.4 居住建筑现状
    3.2 村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人居环境不优
        3.2.2 土地管理粗犷
        3.2.3 “空心村”现象严重
        3.2.4 产业基础不强
        3.2.5 基础建设不足
        3.2.6 绿植景观效果不显
    3.3 村庄建设所存在问题原因解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庆市林源镇村庄规划设计研究
    4.1 村域总体规划设计研究
        4.1.1 村域规划策略体系
        4.1.2 对发展村域产业前的认识
        4.1.3 村域产业规划研究
    4.2 村庄建设规划设计研究(以常家围子村为例)
        4.2.1 村庄总平面规划
        4.2.2 村内居住区规划
        4.2.3 村内景观规划
        4.2.4 公共设施布局规划
        4.2.5 基础设施布局规划
        4.2.6 文化建设规划
    4.3 村庄整治专项规划设计研究(以常家围子村为例)
        4.3.1 民居专项规划
        4.3.2 道路专项规划
        4.3.3 植被选取专项规划
        4.3.4 厕所专项规划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结论
    5.2 不足与建议
        5.2.1 不足之处
        5.2.2 有关后期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共享发展理念的中国农村民生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题的缘起
    二、论题的意义
    三、论题及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共享发展与民生建设的思想资源
    第一节 共享发展的思想资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共享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的共享思想
        三、近现代西方的共享思想
    第二节 民生建设的思想资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生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思想
        三、近现代西方的民生思想
第二章 我国农村民生建设的历程、成就与经验
    第一节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改善农村民生的历程与主要成就
        一、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改善农村民生的历程
        二、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改善农村民生的主要成就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民生建设的历程与主要成就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民生建设的历程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民生建设的主要成就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我国农村民生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加强和完善党对农村民生建设的领导
        二、坚持立足基本国情和农村实际,稳步有序推进
        三、坚持发展农村生产力与改造农村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四、坚持尊重和凸显农民在民生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第三章 共享发展理念下农村民生建设的问题及其成因与意义
    第一节 现阶段我国农村民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交织并存
        二、农民转移就业仍然面临较大困难
        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差距大
        四、生态环境污染破坏日益加剧
    第二节 我国农村民生建设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导致民生物质基础薄弱
        二、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未能根本改变,妨碍农民公平共享成果
        三、社会共建格局尚未完全形成,致使农村民生建设缺乏合力
    第三节 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农村民生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凸显农村民生建设的地位
        二、优化农村民生建设的内容
        三、明确农村民生建设的原则
        四、丰富农村民生建设的主体
第四章 先行地区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农村民生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
    第一节 先行地区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农村民生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江苏省的实践探索
        二、湖北省的实践探索
        三、四川省的实践探索
    第二节 先行地区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农村民生建设的经验总结
        一、开展扶贫攻坚和社会救助,守牢农村民生底线
        二、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夯实农村基本民生
        三、促进民生公平,增强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坚持共建共享,凝聚农村民生建设合力
第五章 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农村民生建设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筑牢农村民生的物质基础
        一、强化科技创新,推动农村生产力进步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三、实施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四、创新有效实现形式,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第二节 兜住农村民生的最低底线
        一、转变扶贫方式,实施精准脱贫
        二、完善制度安排,健全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第三节 夯实农村民生的基本保障
        一、建立投入保障长效机制,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
        二、优化体制机制设计,增强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保障能力
        三、创新基金筹集运营方式,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障水平
    第四节 提升农村民生的幸福指数
        一、建立农民稳定增收机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二、完善权益平等保障机制,促进农民转移就业
        三、实行一体化供给模式,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构建多方参与治理格局,美化农村生态环境
    第五节 凝聚农村民生的共建合力
        一、以民生优先理念引领农村基层政府职能转变
        二、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农村民生建设
        三、增强农民参与农村民生建设的意愿和能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关于黑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黑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
    (一)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
    (二)环境卫生持续改善。
    (三)特色产业稳步发展。
    (四)公共服务有所提升。
    (五)乡风文明建设得到加强。
二、主要做法
    (一)示范先行,探索路径。
    (二)突出重点,梯次推进。
    (三)整合资金,集中投入。
    (四)多措并举,常态管护。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规划设计不到位。
    (二)资金整合不到位。
    (三)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到位。
    (四)工作激励机制不完善。
    (五)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严重不足。
    (六)乡村社会管理面临新课题。
四、对策和建议
    (一)加紧完成美丽乡村规划编制。
    (二)加快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三)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四)加快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五)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9)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8种工作机制和20种建设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新农村建设的8种工作机制
    一、高位推动机制
    二、政策促进机制
    三、督导监管机制
    四、城乡联动机制
    五、帮扶援建机制
    六、载体带动机制
    七、市场运作机制
    八、民主管理机制
新农村建设的20种建设模式
    一、美丽乡村模式
    二、社区建设模式
    三、旧村改造模式
    四、整体推进模式
    五、生态走廊模式
    六、民族建村模式
    七、民俗文化模式
    八、产业富村模式
    九、旅游兴村模式
    十、合力共建模式
    十一、能人治村模式
    十二、合作共赢模式
    十三、项目带动模式
    十四、新式民居模式
    十五、环卫下乡模式
    十六、乡 (镇) 带村模式
    十七、屯务管理模式
    十八、村规民约模式
    十九、志愿服务模式
    二十、服务外包模式

(10)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全面建设美丽乡村——关于通化县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情况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本情况
二、主要经验做法
三、几点启示与建议

四、村屯环境整治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突破口(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省长岭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D]. 方玥. 吉林农业大学, 2021
  • [2]乡村振兴背景下新乡贤作用研究 ——以玉林市福绵区为例[D]. 林依欢.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3]庄河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优化策略研究[D]. 姜冰.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黑龙江省方正县乡风文明建设研究[D]. 云梅.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5]乡村振兴背景下东北地区田园综合体规划策略研究[D]. 刘行健.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6]乡村振兴背景下严寒地区村庄规划设计研究 ——以大庆市林源镇为例[D]. 王佳楠.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7]基于共享发展理念的中国农村民生建设研究[D]. 潘学良. 武汉大学, 2017(06)
  • [8]关于黑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J]. 李高峰. 当代农村财经, 2017(02)
  • [9]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8种工作机制和20种建设模式[J]. 吉林省新农村办. 吉林农业, 2014(23)
  • [10]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全面建设美丽乡村——关于通化县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情况的调查[J]. 吉林省新农村办. 吉林农业, 2014(19)

标签:;  ;  ;  ;  ;  

乡村环境改善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突破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