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益安对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脑益安对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一、脑溢安对出血性中风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军梅[1](2019)在《降气消瘀汤对脑出血患者双靶点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观察》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脑出血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具有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临床中针对脑出血患者多采用内科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就部分脑出血症状较为严重,出血量较大的患者而言,内科保守治疗难以取得显着疗效与预后,另外,传统开颅手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虽能较好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远期预后,但开颅手术对患者造成了较大的创伤,临床应用受限。近年来,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逐渐开始应用于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该术式对患者治疗结局及预后具有较好的改善效果。另外,患者术后采用合理的康复治疗模式同时对其手术治疗效果有促进作用,并一定程度改善其术后恢复,因此本研究主要就降气消瘀汤对脑出血患者双靶点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8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使用双靶点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的原发性脑出血患者,共52例。在手术治疗后,将52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6例。对照组给予脑出血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降气消瘀汤治疗。观察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治疗4周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临床疗效评估、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粘度、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的变化,对比两组治疗4周后脑水肿情况以及治疗3个月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1、治疗4周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术前显着降低,实验组(5.21±2.10)较对照组(8.18±2.56)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4周后,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6.15%)明显高于常规治疗对照组(7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4周后,两组血浆粘度、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指标水平均低于术前(P均<0.05),治疗组上述指标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治疗4周后,实验组脑水肿(4.45±2.42ml)较对照组减少(8.58±3.1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3个月,两组GOS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升高程度(4.49±0.68)明显高于对照组(3.57±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双靶点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后治疗结局及预后并不理想,降气消瘀汤是针对脑出血急性期的一种新型治疗方式,主要源于中医理论,该治疗方案在临床中的合理应用可有效提高脑出血患者手术治疗效果,降低术后4周脑水肿,进而提高患者在院治疗安全性,改善治疗结局与预后。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联合降气消瘀汤可在保证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的同时提高其治疗结局及预后,今后可根据患者病情特点辩证论治,加减化裁应用,实现个体化治疗,扩展中医治疗市场,具有广阔的医疗前景。

张轶丹[2](2013)在《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研究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干细胞的反应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相关因子的变化,探讨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对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并以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内源性干细胞因子(SCF)为切入点,通过探讨该法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内源性干细胞因子(SCF)的调控机理,研究其对脑出血周围组织损伤修复的机制和对NSC增殖、分化的影响。据此进一步确定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的治疗作用,拓宽了现代医学理论基础,为出血性中风治疗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临床的广泛运用提供科学依据;从NSC入手研究中医药治疗出血性脑卒中,阐明脑出血后NSC增殖、分化的机制,用中医药疗法加以诱导和加强,发挥NSC的自我修复潜力,以促进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恢复,重建受损的神经网络。将脑病发病病机关键学说--髓虚毒损进一步完善,并丰富脑髓理论。方法:本研究选择Wistar大鼠,采用Bederson方法造成实验性脑出血模型,在造模后1、3、7d即症状的急性期分别取材,观察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血肿、水肿和神经功能缺损等整体动物行为学指标在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治法的影响下的变化;实验观察实验性脑出血大鼠内源性NSC增殖分化在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治法的影响下的变化;并进一步观察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治法对诱导NSC增殖分化的的神经营养因子BDNF、碱性成纤维细胞bFGF、内源性干细胞因子SCP蛋白表达的影响。进一步设计实验选择观察表达相对明显的蛋白其相应受体的蛋白的表达情况及该信号转导通路的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1)在给药第3天和7天分别观察对照药、实验方剂药及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模型组大鼠比较,各组大鼠症状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在给药第三天、第七天,对照药组,实验方剂低、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大鼠比较脑出血面积明显降低,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P<0.001,P<0.001)。(3)在给药第三天后,对照药组、实验方剂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大鼠比较脑含水量明显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4)给药第三天,实验方剂中剂量组Nestin阳性细胞光密度明显增高,与模型组比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药高剂量组Nestin阳性细胞总而积及光密度明显增高,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第七天,对照组、实验方剂低剂量组Nestin阳性细胞总面积明显增高,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方剂中、高剂量组Nestin阳性细胞总面积及光密度明显增高,与模型组比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P<0.01)。(5)给药第一天,与模型组比较,实验方剂高剂量组BrdU阳性细胞明显增高,与模型组比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天,实验方剂高、低剂量组BrdU阳性细胞明显增高,与模型组比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P<0.05)。第七天,实验方剂高、中剂量组BrdU阳性细胞明显增高,与模型组比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P<0.05)。(6)随着时间的变化,神经干细胞的分化与实验方剂药物浓度明显关联。在给药第三天,第七天,实验方剂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BrdU/GFAP、BrdU/NSE双标阳性细胞明显增高,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 P<0.05, P<0.001)。(7)对照组、实验方剂低、中、高剂量组大鼠BDNF阳性细胞数目在术后第一、三、七天,随时间变化有显着的变化,与第一天比,第三、七天BDNF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增加,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P<0.01)。(8)在对照组及实验方剂中剂量组大鼠bFGF阳性细胞数在术后第一、三、七天,随时间变化有显着的变化,与第一天比较,第三、七天bFGF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增加,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P<0.01)。实验方剂低、高剂量组大鼠bFGF阳性细胞数数在术后第一、三、七天,随时间变化有显着的变化,与第一天比,第七天bFGF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增加,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9)对照组、实验方剂中、高剂量组大鼠SCF阳性细胞数目在术后第一、三、七天,随时间变化有显着的变化,与第一天比,第七天SCF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增加,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10)与模型组大鼠比较,实验方剂各组大鼠的BDNFmRNA表达量明显增加,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本实验研究,证明了无论是在改善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还是在促进血肿吸收、降低脑含水量方面,应用“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方剂都有明显的作用;成功的诱导内源性NSC增殖、分化及参与病损的修复;从蛋白水平来研究其作用机制,并证明其可能为促进脑出血灶血肿周围损伤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碱性成纤维细胞bFGF,内源性干细胞因子SCF升高,从而促进内源性NSC增殖、分化及参与病损的修复;并从基因水平来研究其作用机制,并证明其可能为促进脑出血灶血肿周围损伤组织中SCFmRNA表达有关。

万赛英,黎杏群,智屹惠,罗云[3](2011)在《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缺氧模型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与脑溢安的干预》文中提出背景:临床及动物实验证实脑溢安能促进脑出血急性期血肿吸收及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目的:观察脑溢安血清对体外缺氧培养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分离培养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移入厌氧培养箱培养18h建立缺氧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正常血清组及含脑溢安血清组。正常组为同一批正常培养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模型组将正常培养的细胞放入厌氧培养箱内培养18h;正常血清对照组细胞在培养液中加5%正常血清后,放入厌氧培养箱中培养18h;脑溢安血清组细胞在培养液中加5%脑溢安血清后,放入厌氧培养箱内培养18h。结果与结论:缺氧培养使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存活数量减少,其表达的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增强,而脑溢安血清能明显增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存活数量,降低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表达水平(P<0.05)。说明脑溢安血清下调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的表达可能是其抑制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对缺氧损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岳晓杰[4](2011)在《攻下逐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整理总结历代主要医家对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的论述,阐述抵当汤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依据,论证抵当汤治疗出血性中风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并在既往对脑出血模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病机特点,研制高血压脑出血瘀热证模型,从行为学、证候相关指标、微观指标等角度对模型进行评价;并观察抵当汤对该模型的影响,探讨抵当汤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瘀热证可能作用机制,为攻下逐瘀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瘀热证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本研究分为理论和实验研究两部分。理论部分:通过查阅古籍文献、参考现今医家论述以及发表刊物,整理总结古今医家对出血性中风的防治观点,并阐述攻下逐瘀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依据。实验部分:采用改良二肾一夹法建立大鼠肾性高血压模型。在高血压模型成功复制后,腹腔注射内毒素(LPS),脑立体定位注入胶原酶,复制脑出血大鼠模型。然后分别应用抵当汤及其拆方桃仁大黄、水蛭虻虫治疗一周。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血压、神经功能评分(Bederson、LongaEZ、平衡实验)、病理学改变,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脑血肿周围组织Na+-K+-ATP酶、白细胞介素-8(IL-8)、蛋白C、神经细胞粘附因子-1 (ICAM-1)、凝血酶原酶-2(FGL-2)、血红素加氧酶-1(HO-1)、促血管生成素-1(Ang-1)含量。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方法,数据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F检验。方差齐则用LSD-t法,方差不齐用Dunnett-t法。检验水准α为0.05(方差齐性检验α为0.10)。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差异。结果理论研究:采用具有攻下逐瘀功效的抵当汤治疗出血性中风是可行的和科学的,有其运用依据。实验研究:模型的建立和评价:一般情况:模型组大鼠出现饮食物减少、不喜动、结膜充血、走路不稳、肢体软弱无力或偏瘫,甚至死亡等症状;假手术组大鼠精神、活动、饮食等无明显变化。血压:模型组大鼠血压升高,同假手术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神经功能评分Id:Bederson评分:模型组大鼠评分2.22分左右,假手术组评分为0分,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LongaEZ评分:模型组评分在1.72分左右,假手术组评分0分,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平衡实验:模型组评分在4.28分左右,假手术组评分在1.71分左右,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病理学观察:光镜下模型组可见出血区大量红细胞漏出,组织染色较浅,脑组织可见红细胞、炎症细胞浸润,脑组织细胞间隙变大,血肿周围组织疏松、软化、变性坏死甚至消失,染色较浅,较多红细胞、白细胞浸润,并可见脑组织细胞间隙变大,细胞肿胀,血肿周围可见较多含铁血黄素沉积;假手术组织间隙较紧密,红细胞散布,未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生化检测:模型组SOD活力降低而MDA含量增高,Na+-K+-ATP酶活力降低,同假手术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组织化学:IL-8, ICAM-1, FGL-2,模型组均出现较多的阳性细胞,假手术组仅见少量阳性细胞表达,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蛋白C,模型组均出现较少的阳性反应细胞,假手术组较多阳性细胞表达,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测定:HO-1、Ang-1表达,模型组表达降低,与假手术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抵当汤及其拆方治疗:各治疗组大鼠血压,同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神经功能评分7d:Bederson评分:全方组大鼠评分1.54分左右,大黄桃仁组1.42分左右,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LongaEZ评分:大黄桃仁组评分在1.08分左右,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平衡实验:大黄桃仁组得分在3.67分左右,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病理学观察:全方组脑组织细胞间隙变大,出血区域含铁血黄素沉积,红细胞、白细胞浸润;大黄桃仁组出血区域较多含铁血黄素沉积,红细胞、白细胞浸润,脑组织细胞间隙较全方组变大;水蛭虻虫组出血区域含铁血黄素散在沉积,较少红细胞、白细胞浸润,脑组织细胞间隙变大,但较全方组小。生化检测:各治疗组SOD活力、Na+-K+-ATP酶含量升高而MDA含量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组织化学:IL-8,各治疗组阳性细胞表达减少,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 <0.05).ICAM-1,全方组表达减少,水蛭虻虫组表达增高,两组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黄桃仁组,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蛋白C,各治疗组阳性细胞表达增高,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FGL-2,各治疗组阳性细胞表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测定:HO-1,全方组表达增高,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黄桃仁组、水蛭虻虫组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Ang-1的表达,全方组、大黄桃仁组表达增高,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水蛭虻虫组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抵当汤治疗出血性中风,具有理论、临床、实验上的依据,可以用来治疗出血性中风。实验采用肾动脉结扎狭窄、腹腔注射内毒素LPS、脑内注入胶原酶多因素复制大鼠高血压脑出血瘀热证模型,该模型的形成过程与临床脑出血发生、发展过程接近,组织病理学观察、神经功能评估、生化、免疫组化指标检测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部分模拟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特点,利用脑立体定位技术、内毒素、胶原酶脑内注入法多因素复合可成功制作大鼠高血压脑出血瘀热证模型。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抵当汤及其拆方对高血压脑出血瘀热证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提高SOD含量、Na+-K+-ATP酶活力,降低MDA含量,减轻氧化还原反应中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改善脑组织供能;抑制FGL-2的表达,促进蛋白C表达,改善血液凝血和抗凝系统紊乱;下调IL-8、ICAM-1等炎症介质产生、释放,减轻或中断炎症连锁反应;促进HO-1、Ang-1表达,切断含铁血红素介导的氧化应激反应,促进血管增生,达到减少细胞凋亡、神经元损伤,减轻脑水肿,保护神经细胞,达到治疗脑出血的目的。结果提示,抵当汤及其拆方治疗脑出血是通过多途径多作用靶点发挥作用的,其可能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自由基损伤,改善脑组织凝血和抗凝系统紊乱,促进血管生成而达到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目的,然其具体作用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张春香,涂玲,唐艳萍,刘良奎[5](2009)在《脑溢安对大鼠舌下神经压榨伤后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大鼠舌下神经压榨损伤后舌下神经核内P75的表达及中药脑溢安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舌下神经压榨损伤模型,脑溢安治疗组用脑溢安颗粒剂以灭菌生理盐水调成药液灌胃,正常对照组和实验对照组用灭菌生理盐水灌胃。动物分别存活1、4、7、14 d后灌注固定并取脑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舌下神经核内运动神经元胞体P75的表达变化。结果:正常组大鼠两侧舌下神经核内均无P75免疫反应阳性物表达,生理盐水对照组和脑溢安治疗组损伤侧(右侧)舌下神经核内神经元胞体开始表达P75。2组均术后1 d低量表达P75,7 d P75表达量达高峰;生理盐水对照组14 d P75表达量仍维持高水平,略有下降;脑溢安治疗组14 d P75表达量开始下降,7 d和14 d P75表达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脑溢安治疗组损伤后4、7 d和14 d损伤侧舌下神经核内P75免疫阳性细胞平均灰度值显着降低,阳性细胞数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脑溢安下调大鼠舌下神经压榨损伤后神经元胞体P75的表达。

梁迪赛[6](2009)在《NSE、S100 mRNA和蛋白水平与中医药治疗急性脑出血最佳临界出血量相关性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任继学教授主持的“八五”攻关项目《中医药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在出血量<50ml,排除脑干、小脑出血的情况下,中医药治疗急性脑出血较西医常规治疗疗效显着。因此初步确定中医药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界出血量为<50ml,但50ml以下不同出血量之间中医药疗效的有效率和显效率差异较大。本课题即是在此基础上,通过测定不同出血量的NSE、S100含量变化,探讨其与出血量、脑组织损伤情况的关系,以期能够初步确定中医药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的最佳出血量,初步确立能够辅助诊断脑出血的临床新指标,为最佳中医内科保守诊治标准的确立奠定基础。方法: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通过对脑出血模型大鼠中药干预与否的不同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观察:(1)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测大鼠神经功能改变。(2)NSE和S100血清值通过ELISA检测;(3)免疫组化ABC法检测NSE和S100在脑组织的阳性表达,阳性细胞染色呈棕黄色;(4)运用RT-PCR检测NSE和S100各自mRNA在脑组织的表达。结果:(1)术后1天,模型组,给药组在各出血量情况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没有差别(P>0.05),但均高于假手术组,有明显差异(P<0.01)。给药组与模型组在不同出血量情况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随出血量的增多而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术后3天,给药组各出血量组评分均少于模型组(P<0.05)。(2)术后3天大鼠血清NSE水平,模型组高于假手术组,给药组疗效均好于模型组,特别是27ul(P<0.01)和40ul(P<0.01)。给药组的27ul和40ul出血量组血清NSE水平明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内比较,血清NSE水平27ul与40ul、53ul、67ul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0ul、53ul和67ul之间比较无显着差别(P>0.05);术后3天大鼠血清S100水平,模型组高于假手术组,给药组(53ul、67ul)高于假手术组,有统计学意义。给药组疗效均好于模型组,特别是27ul和40ul组(P<0.01)。模型组内比较,血清S100水平27ul与40ul、53ul、67ul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0ul、53ul和67ul之间比较无显着差别(P>0.05)。给药组的27ul和40ul出血量组血清S100水平明显降低。(3)血清NSE和S100的ROC曲线分析提示将血清NSE作为反映脑出血脑损伤达到不可逆程度的诊断界值初步定为19.95ng/ml至21.65ng/ml;血清S100作为脑出血后脑损伤达到不可逆程度的诊断界值初步定为6.3ng/ml至8.16ng/ml;NSE和S100曲线下面积比较无差异。(4)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细胞病理形态发生了病变,表现为出血的损伤修复过程,出血灶周围存在脑缺血改变。中药干预对出血灶周围组织有治疗作用,能明显的加速血肿吸收、减轻水肿,促进毛细血管、胶质细胞和胶原纤维增生,减轻缺血性损害。(5)NSE蛋白免疫组化结果提示给药组较模型组在各个出血量情况下,免疫反应均减弱;以小量出血组(27ul、40ul)更为明显。脑组织NSE表达的灰度值,模型组平均灰度值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0.01);给药组与模型组平均灰度值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0.01)。S100蛋白的免疫组化结果提示治疗组各个出血量组的染色均深于假手术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所变浅,以小量出血组(27ul、40ul)更为明显。脑组织S100表达的灰度值,模型组平均灰度值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给药组与模型组平均灰度值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0.01)。(6)S100 mRNA的测定结果显示S100扩增产物片段与预期长度相符,脑出血后模型组S100 mRNA的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1),给药组S100 mRNA的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无差别。给药组和模型组对比, S100 mRNA的表达均有所降低,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内比较,27ul和40ulS100 mRNA的表达无差别,均低于53ul和67ul,53ul与67ul组S100 mRNA的表达无差别。结论:(1)本实验所选用的动物模型,操作简单,重复性好,能够应用该模型进行课题的研究。以前囟为0点,前囟前0.4mm,中线旁开3mm,颅骨表面下6mm的定位点造成的神经功能缺损最明显,血肿形态及位置最接近基底节,未发生破入脑室的情况,能够做为实验研究的最佳定位点。(2)中药干预能明显改善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血清NSE、S100水平能够作为反映脑出血后脑损伤程度的敏感指标。(3)中药干预能够调控脑出血大鼠血清NSE、S100水平;初步揭示中医药治疗脑出血在40ul(人脑30ml)以内是安全,有效的。(4)血清NSE做为脑出血后脑损伤达到不可逆程度的诊断界值初步定为19.95ng/ml-21.65ng/ml;血清S100脑出血后脑损伤达到不可逆程度的诊断界值初步定为6.3ng/ml-8.16ng/ml。(5)中药干预能明显改善脑出血大鼠局部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证实中药干预能明显减轻脑组织损伤,脑组织NSE、S100灰度值的变化随出血量的增加呈逐渐上升趋势,但是达到一个临界值后,就不再上升,反映在脑出血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有一个临床脑损伤的临界点。中药干预能调节S100 mRNA的表达,同时,随着出血量的增加而逐渐升高,但是达到一个峰值之后,就不再上升,此峰值在40ul和53ul之间,与免疫组化的结果相符合。(6)NSE在脑组织的表达很微弱或是不表达,结合免疫组化结果推断,脑出血后NSE蛋白在损伤局部的升高是由于脑出血后多种原因导致神经元细胞死亡,NSE蛋白的渗漏所致;从而进一步推断NSE比S100更能直接的反映脑组织损伤程度。而当脑组织损伤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NSE将不再继续上升,此时,就会出现NSE的一个临界值。

张永金,熊瑜,曾祥发[7](2008)在《出血性中风后脑水肿的中医药实验研究近况》文中研究指明

陈瑞珠[8](2008)在《针药并用对脑出血大鼠急性期血肿周围脑组织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简称ICH)模型大鼠急性期血肿周围脑组织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的变化规律,以及针药并用对细胞凋亡和凋亡相关基因的影响。方法:3月龄Sprague-Dawley(简称SD)雄性大鼠192只,体重250-300g,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简称空白组)8只,假手术组32只,ICH模型组(简称模型组)56只,单纯针刺组(简称针刺组)32只,单纯药物组(简称药物组)32只,针药并用组(简称针药组)32只。模型组随机分为6小时(hour,h)组、24h组、72h组、1周(week,w)组、2w组、3w组和4w组,每小组各8只。假手术组、针刺组、药物组和针药组分别再随机分6h组、24h组、72h组和1w组,每小组各8只。模型采用脑立体定位仪向SD大鼠右侧脑尾状核注入0.6U(0.2U/μl)胶原酶Ⅶ建立脑出血模型;假手术组向脑内注入3μl的生理盐水;空白组不手术。空白组、假手术组与模型组均不予治疗;针刺组给予针刺大鼠大椎、风府、水沟穴,每日1次。药物组给予麝香、冰片、粉防己灌胃,每日2次;针药组针刺治疗和药物治疗都进行,针刺时机、取穴、操作手法同针刺组,药物组成、浓度及灌胃时间同药物组。运用行为学、免疫组化学及病理学等方法,观察脑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NDS)、血肿周围脑组织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在不同时点的变化规律及针刺、中药及针药并用对以上指标的影响。结果:1.针药并用能够改善ICH模型大鼠大鼠的神经功能模型组6h即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神经功能缺损持续至48h,72h神经功能开始恢复。针刺组、药物组及针药组均在6h出现神经功能缺损,24h达到高峰,48h出现恢复,均较模型组神经功能恢复的时间点早。组间比较显示,模型组48h神经功能缺损较针刺组、药物组和针药组48h严重,差异具有显着性差异(P均<0.05)。针刺组、药物组、针药组各个时间点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未见显着性差异(P均>0.05)。病死率方面,模型组死亡11只,针刺组死亡5只,药物组和针药组各死亡4只,且死亡多发生在48h内。模型组病死率为23.21%,针刺组为15.60%,药物组和针药组均为12.50%。采用x2检验发现,模型组、药物组、针刺组与针药组4组的病死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本实验的结果显示,针刺组、药物组和针药组三组的神经功能恢复较模型组早,且缺损程度轻,说明三种治疗措施均能够改善ICH大鼠的神经功能,但不能降低ICH大鼠的病死率。2.ICH模型大鼠病理学改变光镜下可见模型组6h可见弥漫出血组织溶解;24h红细胞溶解,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72h血肿中心区可见红细胞大部分吸收,中性粒细胞浸润,可见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1w血肿区中性粒细胞少,淋巴细胞增多,纤维结缔组织增生;2w后血肿基本吸收,血肿周围呈慢性炎症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说明在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确实存在炎症反应。3.针药并用能够减轻ICH模型大鼠急性期血肿周围脑组织细胞凋亡本研究用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erminaldeoxynucleotidyltransferase 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标记凋亡细胞,结果显示:ICH后TUNEL阳性细胞的核呈紫蓝色或黑色着染,不规整,大小不一。ICH模型组6h开始出现黑色TUNEL阳性细胞,24h~72hTUNEL阳性细胞增多,且染色加深。统计学结果显示,模型组在6h开始出现TUNEL阳性细胞增多,24h急剧升高,到72h达到高峰,3w时仍明显高于正常。72h时TUNEL阳性细胞显着高于其他各个时间点(P均<0.01),2w至4w均显着低于其他各时间点(P均<0.01)。正常组大鼠大脑皮质可见零星TUNEL阳性细胞,假手术组于针道周围有散在TUNEL阳性细胞。证明细胞凋亡参与了ICH后神经细胞的损伤过程。TUNEL阳性细胞大部分为神经元,少部分为星形胶质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这表明在出血性脑损伤中神经元最易受损,同时胶质细胞和内皮细胞亦受累。因此可以认为,细胞凋亡是出血灶周围脑组织损伤的一个标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受损伤的程度。并且ICH后血肿周围炎症反应的高峰与细胞凋亡的高峰相一致,均在24h~72h,因此可以认为,ICH后炎症反应与细胞凋亡有关,炎症反应越严重,细胞凋亡越严重,脑组织损伤越严重。在针刺组、药物组和针药组,TUNEL阳性细胞的变化趋势虽与模型组相同,但针药组在24h~1w时的凋亡细胞数目均较模型组相应时间点显着下降(P<0.05或0.01);针刺组、药物组在6h、72h和1w时的凋亡细胞数目较模型组相应时间点显着下降(P<0.01或0.05)。三个治疗组之间的比较显示,针刺组24h、72h和药物组72h凋亡细胞数目均较针药组相应时间点显着增多(P<0.05或0.01)。说明针刺与药物治疗均可减轻细胞凋亡,而针药结合则效果更优于单一的针刺或药物。4.针药并用能够提高ICH大鼠急性期血肿周围bcl-2的表达,抑制bax的表达本研究应用免疫组化法标记bcl-2/bax,结果显示:bcl-2/bax阳性细胞的胞浆内或细胞膜上呈棕黄色细颗粒状,细胞核为浅蓝色,bcl-2和bax阳性细胞大部分为神经元。空白组有少量的淡黄色浅染的bcl-2和bax阳性细胞表达。模型组在24h~72h有多量黄色深染的bax阳性细胞表达,而有少量淡黄色浅染的bcl-2阳性细胞表达,1w后见多量黄染的bcl-2阳性细胞表达;三个治疗组bcl-2阳性细胞则在72h呈多量黄染。统计结果显示,ICH模型组bax呈现规律性表达,24h开始出现bax升高,72h达到高峰,1w时下降,2w至4w维持正常水平表达。模型组bcl-2在6h时略有升高,24h、72h又下降,1w时增多,持续至4w都为高表达。空白组与假手术组见少量的bcl-2和bax表达。bcl-2与bax阳性细胞多数为神经元,与TUNEL阳性细胞的类型吻合。直线相关性分析提示:bcl-2与bax呈负相关(r=-0.568,P<0.01),TUNEL阳性细胞数与bax的表达均呈正相关(r=0.415和0.662,P均<0.01),与bcl-2的表达呈负相关(r=-0.709,P<0.01),bax的高峰与TUNEL高峰相应。针刺组、药物组和针药组三组bcl-2表达均有增加,并都在72h时到达峰值。针刺组和药物组72h,针药组的24h、72h bcl-2阳性细胞表达显着高于模型组相应时间点的表达(P<0.05)。三个治疗组之间的比较发现,针药组的24h、72h、1w时的bcl-2阳性细胞表达较针刺组相应时间点显着升高(P<0.05或0.01)。针药组的所有时间点的bcl-2阳性细胞表达均显着高于药物组的相应时间的表达(P<0.05或0.01)。针刺组6h bcl-2阳性细胞表达均显着高于药物组6h的表达(P<0.05)。提示针刺、药物和针药并用均能够提高bcl-2的表达,以针药组更明显。针刺组、药物组和针药组未见模型组的bax表达高峰,各组各个时间点bax表达与空白组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且各个组各相应时间点之间的bax表达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针刺组72h、针药组72h bax阳性细胞表达较模型组72h bax表达显着降低(P<0.05)。提示单纯的药物对bax的表达没有显着的影响,而针刺和针药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bax的表达。5.针药并用能够抑制ICH模型大鼠急性期血肿周围caspase-3的表达本研究应用免疫组化法标记caspase-3,结果显示:空白组有少量的淡黄色caspase-3阳性细胞表达。caspase-3阳性细胞大部分为神经元。模型组caspase-3在6h-24h有多量黄色深染的阳性细胞表达。统计学结果发现,ICH后6h血肿周围组织即有caspase-3表达明显增加,持续至72h,后开始下降,1w时降至正常水平,3w时虽降至正常以下,但在4w时仍在正常水平,即caspase-3的表达早于凋亡的发生,且caspase-3阳性细胞多数为神经元,与TUNEL阳性细胞的类型吻合。TUNEL阳性细胞表达增多的高峰时程在24~72h,caspase-3阳性细胞表达高峰在6~72h。根据相关性分析提示,TUNEL阳性细胞数与caspase-3的表达均呈正相关(r=0.662,P<0.01)。针刺组、药物组和针药组caspase-3阳性细胞变化趋势与模型组相同,但从72h开始即有回落,模型组、针刺组、药物组各时间点caspase-3阳性细胞表达相互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针药组6h、24h、72h caspase-3阳性细胞表达均显着低于模型组相应时间点的表达(P<0.05或0.01)。针药组在24h时caspase-3阳性细胞显着低于药物组的表达(P<0.05)。说明针药并用对caspase-3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综述所述,在ICH急性期血肿周围存在着细胞凋亡,高峰时程在24~72h。与凋亡相关的促凋亡基因—bax与caspase-3分别出现高表达,且表达高峰分别在24h~72h和6h~72h。而凋亡抑制基因bcl-2则在6h出现短暂的高表达后下降,1w后才出现高表达。相关性分析提示,细胞凋亡与caspase-3和bax的表达均呈正相关,与bcl-2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且caspase-3表达在开始及高峰时间上均先于细胞凋亡的发生,bax的高峰与TUNEL高峰相应。单纯针刺治疗能够提高bcl-2的表达,抑制bax的表达,而单纯的药物治疗只能提高bcl-2的表达,而对bax和caspase-3则没有表现出抑制作用。针药组则能够提高bcl-2的表达,抑制bax和caspase-3的高表达,从而达到抑制细胞凋亡的目的。提示针药并用在抑制细胞凋亡方面效果优于单纯的针刺和药物。

吴正吉[9](2008)在《不同频率电针对脑出血大鼠神经生长因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简称ICH)模型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um growth factor,VEGF)的变化规律及不同频率电针治疗对它们的影响。方法:3月龄SD雄性大鼠232只,体重250-300g,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简称空白组)8只,假手术组56只,ICH模型组(简称模型组)56只,ICH+电针低频组(简称低频组)56只,ICH+电针高频组(简称高频组)56只。后4组再随机分6小时(hour,h)24h组、72h组、1w(week,w)组、2w组、3w组和4w组,每组各8只。模型组与针刺组采用脑立体定位仪向SD大鼠右侧脑尾状核注入0.6U(0.2U/μl)胶原酶Ⅶ建立ICH模型;假手术组向脑内注入3μl的生理盐水;空白组不手术。空白组、假手术组与模型组均不予治疗;针刺取大鼠大椎、风府、水沟穴,针刺后大椎与风府二穴接华佗牌电针仪,电针低频组采用频率2赫兹(hertz,Hz),波宽0.175毫秒(millisecond,ms),电流强度为1毫安(milliampere,mA)、电压1伏(volt,V)的电针参数;电针高频组采用频率100 Hz,波宽0.175ms,电流强度为1mA、电压1V的电针参数,每次电针刺激30分钟(minute,min),每日1次。运用行为学、免疫组化学及病理学等方法,观察ICH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NDS)、NGF、VEGF在不同时点的变化规律及针刺对以上指标的影响。结果1.不同频率电针均能改善ICH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实验发现,模型组6h即出现神经功能缺损,24h达到高峰,72h开始恢复,至1w时明显改善,2w基本恢复,3w后缺损评分为0分。组内比较显示,24h缺损评分较72h、1w、2w、3w、4w显着升高(P<0.01),即在24h时神经功能缺损最严重。电针低频组与高频组6h时神经功能缺损最严重,在24h时神经功能即开始出现恢复的趋势,即神经功能恢复较模型组早。组间比较也显示,低频组和高频组在24h、72h和1w时的神经功能缺损均较模型组相应减轻,即两个电针组的神经功能恢复早且神经功能缺损较轻。病死率方面:模型组病死率为21.43%,低频组为10.71%,高频组为12.50%,采用x2检验显示,与模型组比较,低频组与高频组三组的病死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2.ICH模型大鼠脑组织病理学变化光镜下可见模型组6h弥漫出血,神经细胞大面积损伤,组织溶解,细胞间隙出现大小不等的空泡;24h血肿红细胞溶解,血肿周围可见裂解的细胞核以及胞浆嗜酸性的神经元,血肿周围可见大量的肿胀细胞,细胞外和血管周围水肿突出。血肿边缘可见大量成团的中性粒细胞浸润,脓肿形成;72h血肿中心区可见红细胞开始吸收,组织水肿和细胞间隙空化最为明显,血肿周围出现泡沫细胞,胶质细胞增生,中性粒细胞弥漫散在;1w时血肿明显吸收,水肿较前明显消退,细胞肿胀减轻,血肿周围存在大量的泡沫细胞,呈慢性炎症及纤维结缔组织增生,2w后血肿基本吸收,无明显水肿,血肿周围呈慢性炎症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电针低频组和高频组较模型组细胞形态排列规整,72h时水肿程度较ICH模型组减轻,神经细胞损伤程度较模型组轻,1w时脑水肿基本消失。3.不同频率电针对ICH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NGF蛋白的影响免疫组化显示:空白组有淡黄色NGF蛋白阳性细胞表达。模型组从6h至1w时NGF蛋白一直处于低表达,见少量淡染的NGF蛋白表达,2w后开始表达增加,血肿周围组织见黄色深染的NGF蛋白阳性神经细胞表达,至4w仍为高表达。统计学分析显示,模型组6h至1w时NGF蛋白表达较低,2w后表达开始增加,4w时仍为高表达。组内比较显示,模型组6h、24h、72h、1w时的NGF蛋白表达显着低于2w、3w、4w时的表达(P<0.01),2w时的表达显着低于4w时的表达,显示,随着ICH的恢复,NGF蛋白的表达增加,以2w以后表达增加明显。假手术组、低频组和高频组NGF蛋白的表达趋势与模型组的相同。组间比较显示,假手术组6h~72h,模型组6h、24h、1w,低频组与高频组24h~1w时的NGF蛋白表达均显着低于空白组的表达(P<0.05或0.01),而假手术组3w、4w,模型组、低频组和高频组2w、3w、4w时的NGF蛋白表达则均显着高于空白组的表达(P<0.05或0.01)。模型组2w、低频组和高频组2w、3w、4w时的NGF蛋白表达均显着高于假手术组相应时间点的NGF蛋白表达(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频组和高频组6h、3w、4w的NGF蛋白表达均显着高于模型组相应时间点的表达(P<0.01)。低频组与高频组比较发现,高频组2w和4w时NGF蛋白表达显着高于低频组(P<0.05或0.01)。结果提示,ICH后随着时间的推移,NGF蛋白的表达逐渐增多,低频与高频电针均能够提高血肿周围NGF蛋白的表达,以2w以后表达增加明显。高频率电针和低频率电针之间的比较发现,高频率电针在提高NGF蛋白方面较低频率电针更具有优势。4.不同频率电针对ICH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VEGF蛋白的影响免疫组化显示:空白组有淡黄色VEGF蛋白阳性细胞表达。模型组从24h至4w血肿周围组织见多量黄色深染的VEGF蛋白阳性神经细胞表达(见图60-89)。统计学分析显示,模型组24h起开始出现VEGF蛋白的高表达,并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一直至4w时仍为高表达。组内比较显示,模型组6h显着低于72h、1w、2w、3w、4w时的VEGF蛋白表达(P<0.05或0.01),提示随着时间的推移,VEGF蛋白的表达逐渐增加。假手术组、低频组和高频组VEGF蛋白的表达趋势与模型组的相同。组间比较显示,假手术组、低频组和高频组24h~4w,模型组72h~4w时的VEGF蛋白表达均显着高于空白组的表达(P<0.05或0.01)。模型组2w、3w,低频组72h~3w和高频组1w~3w时的VEGF蛋白表达均显着高于假手术组相应时间点的VEGF蛋白表达(P<0.05或0.01)。低频组24h和72h VEGF蛋白的表达均显着高于模型组相应时间点的表达(P<0.01)。高频组和模型组VEGF蛋白的表达无显着性差异,低频组与高频组VEGF蛋白的表达也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VEGF蛋白的表达在ICH后24h起逐渐增高,低频电针在ICH急性期能够提高VEGF蛋白的表达,与模型组有显着性差异,而高频电针组VEGF蛋白的表达与模型组的VEGF蛋白的表达无显着性差异。低频电针在ICH急性期提高VEGF蛋白的表达,一方面有可能增加通过血管通透性,破坏血脑屏障,促进脑水肿,进而加重脑损伤;另一方面,有可能通过神经营养作用,在新血管形成之前对神经系统起着直接保护作用,避免皮质神经元遭受低氧和糖缺失的损害,延长细胞的存活时间。5.不同频率电针对ICH血肿周围脑组织VEGFmRNA的影响免疫组化显示:空白组有黄色VEGFmRNA表达。模型组、低频组和高频组6h均可见黄色VEGFmRNA表达,以后时间点VEGFmRNA的表达减少,染色较淡。统计学结果显示,空白组有一定量的VEGFmRNA阳性表达,假手术组各时间点均有一定量的VEGFmRNA阳性表达,各时间点VEGFmRNA的表达无显着性差异(P>0.05)。模型组24h以后的表达降低,6h时VEGFmRNA阳性表达显着高于其它时间点的表达(P<0.05或0.01),其余时间点之间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低频组VEGFmRNA阳性表达在各时间点无显着性差异(P>0.05)。高频组6hVEGFmRNA阳性表达显着高于24h、1w、2w和3w的表达(P<0.05或0.01),其余时间点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显示:假手术组6h、1w~4w,模型组24h、1w~4w,高频组24h、1w~3w时VEGFmRNA表达均较空白组显着减少(P<0.05或0.01)。低频组各时间点VEGFmRNA的表达与空白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频组在1w、2w、3w时VEGFmRNA阳性表达显着高于模型组相应时间点的表达(P<0.05或0.01)。低频组与高频组之间VEGFmRNA阳性表达无显着性差异(P>0.05)。从结果看,VEGF蛋白与VEGF mRNA的表达并不一致,模型组24h起开始出现VEGF蛋白的表达,并随着时间的推移,VEGF蛋白的表达逐渐升高,一直至4w时仍为高表达。而VEGFmRNA从24h开始出现降低,到4w一直为低表达。电针低频组和高频组对VEGFmRNA的表达均没有显着的升高或降低,只是表现在低频电针能够抑制ICH后VEGFmRNA的低水平表达,且在1w、2w、3w时VEGFmRNA阳性表达显着高于模型组相应时间点的表达。而高频电针仅在3w时VEGFmRNA阳性表达显着高于模型组3w时的表达。结论:ICH后随着时间的推移,NGF蛋白与VEGF蛋白的表达均增加,而VEGFmRNA的表达则降低。低频和高频电针均能够提高血肿周围NGF蛋白的表达,以2w以后表达增加,且以高频率电针在提高NGF蛋白方面较低频率电针更具有优势。而低频电针则能够增加VEGF蛋白的表达,维持VEGFmRNA的表达水平,在目前VEGF在ICH急性期尚存在争议的情况下,且对NGF蛋白的提高不如高频电针,因此建议取高频电针进行治疗。

张伯礼,周志焕[10](2007)在《中药对神经元缺血损伤保护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脑血管病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三大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有着相当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但其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已经成为当今神经学科领域的热点。神经元是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其正常代谢活动的维持高度依赖于持续和稳定的血液供应。任何全身或局部因素使脑组织血流量降低至一定阈值时均可导致神经元损害。神经元保护治疗旨在提高神经元对任何原因

二、脑溢安对出血性中风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溢安对出血性中风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降气消瘀汤对脑出血患者双靶点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1 脑出血概述
    1.2 脑出血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的认识
    1.3 血肿扩大及脑水肿是脑出血后脑损伤发生发展的主要机制
    1.4 脑出血的西医治疗
    1.5 脑出血的中医治疗
    1.6 脑出血的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
    1.7 脑出血的降气消瘀汤治疗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CT诊断方法
    1.4 纳入与排除标准
    1.5 治疗方法
    1.6 观察项目
    1.7 统计学方法
结果
    2.1 一般资料分析
    2.2 疗效分析
    2.3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比较
    2.4 两组血液流变学比较
    2.5 两组脑水肿比较
    2.6 治疗前后意识变化情况分析
讨论
结论
    1、小结
    2、本研究的不足
    3、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1. 脑出血发病原因及临床表现
    2. 脑出血的辅助检查
    3. 中医与脑出血
    4. 降气消瘀法治疗脑出血
    5. 小结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成果
致谢

(2)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1 文献综述一:中药对神经干细胞影响的研究进展
    2 文献综述二:中医中药治疗出血性中风的实验研究进展
    3 文献综述三:活血化瘀法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的研究进展
实验研究
    1 实验内容一:脑出血大鼠模型通过应用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实验方剂干预的血肿、水肿和神经功能缺损的变化情况
    2 实验内容二: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对脑出血大鼠模型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3 实验内容三: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对脑出血大鼠模型神经营养因子BDNF、碱性成纤维细胞bFGF、内源性干细胞因子SCF蛋白表达的影响
    4 实验内容四: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对脑出血大鼠模型BDNF基因表达的研究
讨论
    1 “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治疗总则的确定依据
    2 本实验的立题依据、创新点与切入点
    3 结论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课题、成果及发表的文章

(3)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缺氧模型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与脑溢安的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2.1 培养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缺氧模型的建立及含脑溢安血清的影响
    2.2 RT-PCR检测各组细胞TGF-β1
3 讨论

(4)攻下逐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第一章 出血性中风的病名沿革、病因病机及治则方药
        1. 病名沿革
        2. 病因病机
        3. 治则方药
    第二章 攻下逐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依据
        1. 理论依据
        2. 临床依据
        3. 实验依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高血压脑出血瘀热证模型大鼠的建立和评价
        1. 模型的建立
        2. 模型的评价
    第二章 抵当汤对高血压脑出血瘀热证模型大鼠行为学、血压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抵当汤对高血压脑出血瘀热证模型大鼠血清SOD、MDA、脑组织Na~+-K~+-ATP酶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四章 抵当汤对高血压脑出血瘀热证模型大鼠脑组织IL-8、ICAM表达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五章 抵当汤对高血压脑出血瘀热证模型大鼠脑组织蛋白C、FGL-2表达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六章 抵当汤对高血.压脑出血瘀热证模型大鼠脑血肿周围组织Ang-1、HO-1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语
    1.结果
    2.创新点
    3.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脑溢安对大鼠舌下神经压榨伤后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2 动物模型制作
    1.3 取材与切片
    1.4 SABC法免疫组织化学
    1.5 统计学分析
        1.5.1 细胞记数
        1.5.2 灰度分析
        1.5.3 数据处理
2 结 果
3 讨 论

(6)NSE、S100 mRNA和蛋白水平与中医药治疗急性脑出血最佳临界出血量相关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1 NSE 的研究进展
    2 S100B 蛋白的研究进展
    3 出血性中风中西医研究进展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大鼠脑出血模型的建立
        材料和方法
        观察指标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中药治疗急性脑出血疗效最佳出血量的判定及判断脑损伤程度测量值的初步确立
        材料和方法
        观察指标
        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对不同出血量脑出血大鼠中药干预前后脑组织 NSE、S100 表达的实验研究
        材料和方法
        观察指标
        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图

(7)出血性中风后脑水肿的中医药实验研究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 保护血脑屏障, 对抗脑水肿
2 抗自由基损伤
3 钙拮抗剂作用
4 对神经免疫生化的影响
5 总结与展望

(8)针药并用对脑出血大鼠急性期血肿周围脑组织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出血中风的发展源流
        1 中医学对中风病病名的认识
        2 中医学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3 中医学对中风病治疗的认识
    第二节 细胞凋亡在脑出血中的研究进展
        1 细胞凋亡参与出血性脑损伤
        2 脑出血后细胞凋亡的机制
        3 脑出血后细胞凋亡的防治策略
    第三节 脑出血的中医治疗
        1 中医药治疗脑出血的研究进展
        2 针灸治疗ICH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第一节 概述
        1 脑出血模型的选择
        2 针刺取穴
        3 中药在脑出血急性期的应用
    第二节 针药并用对脑出血模型大鼠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针药并用对脑出血模型大鼠急性期血肿周围脑组织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结论
    1 文献研究
    2 实验研究
    3 本研究的创新性
    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英文缩写词表(Abbreviations)
    附录二: 图片
致谢

(9)不同频率电针对脑出血大鼠神经生长因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国传统医学对脑出血的认识
        1 中国传统医学对出血中风病名认识的沿革
        2 中国传统医学对中风病因病机认识的发展
        3 中国传统医学中关于针灸中风病的记载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脑出血的认识
        1 ICH的流行病学
        2 ICH的危险因素
        3 ICH的病理生理学
        4 ICH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5 ICH预后的预测因素
    第三节 脑出血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1. 手术治疗
        2. 内科治疗
        3 中医药治疗
    第四节 针灸治疗脑出血的研究进展
        1 针灸治疗 ICH的临床研究
        2 针灸治疗 ICH的基础研究
    第五节 NGF与VEGF在脑出血中的研究进展
        1 NGF在脑出血中的作用
        2 VEGF在ICH中的作用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概述
        1 脑出血模型的选择
        2 针刺取穴
        3 电针不同参数的选择
    第二节 实验设计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3 治疗方法
        4 指标检测
        5 结果观察
        6 数据统计
    第三节 不同频率电针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节 不同频率电针对脑出血模型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五节 不同频率电针对脑出血模型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结论
    1 文献研究
    2 实验结果
    3 本研究的创新性
    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英文缩写词表(Abbreviations)
    附录二: 图片
致谢

四、脑溢安对出血性中风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降气消瘀汤对脑出血患者双靶点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观察[D]. 刘军梅.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6)
  • [2]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影响[D]. 张轶丹.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3(09)
  • [3]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缺氧模型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与脑溢安的干预[J]. 万赛英,黎杏群,智屹惠,罗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46)
  • [4]攻下逐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制研究[D]. 岳晓杰.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4)
  • [5]脑溢安对大鼠舌下神经压榨伤后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表达的影响[J]. 张春香,涂玲,唐艳萍,刘良奎.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9(05)
  • [6]NSE、S100 mRNA和蛋白水平与中医药治疗急性脑出血最佳临界出血量相关性的实验研究[D]. 梁迪赛.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9(02)
  • [7]出血性中风后脑水肿的中医药实验研究近况[J]. 张永金,熊瑜,曾祥发. 浙江中医杂志, 2008(11)
  • [8]针药并用对脑出血大鼠急性期血肿周围脑组织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D]. 陈瑞珠.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 [9]不同频率电针对脑出血大鼠神经生长因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D]. 吴正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 [10]中药对神经元缺血损伤保护作用机制研究[A]. 张伯礼,周志焕.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 2007

标签:;  ;  ;  ;  ;  

脑益安对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