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缺点中找思路

从缺点中找思路

一、从缺点中寻找创意(论文文献综述)

钱晶[1](2021)在《唐代装饰纹样在洛阳博物馆展示空间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董俊[2](2021)在《国际视域下梁启超近代领袖观研究》文中认为19世纪末,梁启超追随康有为以戊戌变法正式拉开了改良救国运动的序幕。在以后的三十余年间,梁启超积极投身救国大业,他的政治活动和思想言论对近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本文以梁启超的领袖评传为中心,结合不同时期梁启超的个人经历、政治主张变化和救国行动,通过考察他笔下刻画的不同类型的近代领袖形象,从国际视角出发挖掘梁启超对近代领袖的塑造与其思想演变的内在联系,梳理出梁启超近代领袖观的发展脉络,探讨在各个时期梁启超心目中理想领袖的特质,论述近代领袖对国家发展的作用以及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的关系。引言部分对于近代领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参考狭间直树教授对梁启超一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结合近代领袖评传的写作时间,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分期。对梁启超研究的基本资料和与本论文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论述了本文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第一章为维新运动时期(1895-1899),通过《圣德光绪记》中梁启超所塑造的光绪皇帝和他对戊戌变法的反思,归纳这一时期梁启超对于国家领袖的基本认识;以梁启超对《仁学》的理解为切入点,分析谭嗣同的《仁学》中蕴含的启蒙精神和世界意识,结合梁启超在《谭嗣同传》中对“变法流血第一人”谭嗣同的评价,归纳梁启超对于平民领袖的初印象。从国际因素的角度考虑,这一时期是梁启超已走出“天下观”的传统思维,将中国放置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比对,寻找能够改变中国命运的近代领袖的开端,其对光绪皇帝领袖担当素质的描述,以及对谭嗣同启蒙思想和献身精神的宣传,构成了其早期近代领袖观的雏形。第二章为流亡日本初期(1899—1902),这一时期梁启超接触了大量的日文书籍,并以日本为媒介学习了西方近代政治理论,思想发生激烈变化,对于导师康有为的认知和对政治宿敌李鸿章的看法都较之前更为客观和全面。本章围绕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中对康有为时代地位和政治观点的论述,结合由于政见分歧而引起的康梁矛盾的变化,分析康有为在梁启超心中的领袖形象;集中探讨在《李鸿章传》中梁启超给予李鸿章正负两方面的评价,阐述梁启超在中江兆民影响下产生的对“新民”领袖的期待,以及其近代领袖观在西式政治理论引导下的辩证发展。第三章为旅居日本时期(1902—1912),思想激变拓宽了梁启超的眼界,他开始关注国际范围内的领袖人物,并对领袖与国家、领袖与国民群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认识,形成了强调领袖个人力量与国民群体力量相结合的近代领袖观。本章对梁启超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崇拜的缘起和他塑造匈牙利民族解放领袖噶苏士、意大利建国三杰、法国罗兰夫人及英国克林威尔等人领袖形象的目的进行了论述;考察他对《松阴文钞》翻译、批注和在诸多文章中对吉田松阴的推崇,阐明领袖意志对于救国事业的作用,论证领袖个体与国家命运的关系;通过剖析梁启超对于“英雄”和“无名之英雄”历史作用的认识,论述其中外英雄说对近代领袖观的发展与形成的影响。第四章为归国从政时期(1912—1917),本章主要论述由于受到时代和主观的局限,在民国从政时期梁启超的近代领袖观发生演变,经过对局势的权衡后,他开始在领袖人选问题上导入了权宜选择维度。通过他对袁世凯先支持后反对的态度变化,分析他基于立宪的政治诉求和救国大局,做出如此选择的内外因素,揭示其近代领袖观的终极属性。回溯梁启超与孙中山的政治交往和对于救国路径的意见分歧,论述梁启超在近代领袖观上的理论极限和最终回归学者身份的原因。结论部分对正文的内容进行总体上的概括总结,进一步理清梁启超近代领袖观的发育历程,归纳在这一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论述不同时期梁启超近代领袖观的特点以及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李沁怡[3](2020)在《玩法在趣味首饰中的应用设计研究》文中提出

潘艺方[4](2020)在《IBDP视野下专题性实验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初步实践》文中提出IBDP(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是由国际文凭组织为全球16~19岁学生开设的为期两年的国际课程,其独特的课程体系和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取得了全球范围内高校的认可。本文选择将IBDP引入高中物理展开研究,主要是其物理学科的评价体系中有一部分为专题性实验,它具有教学形式的特殊性和根据实验研究报告进行精细评价的特点。笔者在研读IBDP物理考试指导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首先结合介绍IBDP项目及其专题性实验,对高中物理开展专题性实验进行了理论探讨;其次选择南京某高中学校IB班的10份专题性实验研究报告作为样本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1)力学实验是IB学生专题性实验课题的首选,(2)个别学生能够在专题性实验中达到饱满的工作量,研究深度达到较高水平,(3)IB学生在实验研究报告中普遍能较好地完成原始数据的呈现和对数据的分析与解释,但在设计实验时考虑安全、环境、道德问题以及将实验结论与公认科学事实对比两方面完成度较低,(4)部分学生实验研究报告格式与排版有待加强;第三以IBDP物理专题性实验评价细则和有关物理实验论为基础,探讨了高中物理开展专题性实验的目标性原则、主题性原则、研究性原则和评价性原则,并就源自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学生实验、源自生产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源自IYPT赛题三大来源探讨了专题性实验的内容选择;最后完成了专题性实验《探究动能的表达式》的详细教学设计案例,以IYPT赛题之一的《摩擦振子》在高中展开了专题性实验教学实践,并给出了详细的《专题性实验研究报告撰写指导》供参考。

肖雅静[5](2019)在《“微时代”背景下MG动画的视觉语言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信息传播方式不断变化,智能媒介设备大量普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被广泛应用和传播,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爆炸和快速传播的“微时代”。在这个以短小精练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背景下,MG动画凭借其传播速度快、节奏快、信息量大和紧跟潮流的美术风格与“微时代”形成的微传播进行完美融合,成为目前热门的视觉表现形式。在MG动画设计中,视觉语言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信息传达的载体和方式。视觉语言中各设计元素组合而产生的差异性会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设计作品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是由视觉语言决定的,有效地运用视觉语言是设计师能创作出好作品的关键。因此,为了MG动画能不断顺应“微时代”的发展需求,对MG动画的视觉语言设计研究尤为重要。本文结合近年来优秀的MG动画设计案例和国内外研究资料,以“微时代”为研究背景,梳理总结出MG动画的传播优势和受众审美心理,对MG动画视觉语言的特性及风格进行系统分析,得出MG动画视觉语言中图形设计、动态设计和时间设计的设计原则和基本方法,最后将“微时代”背景下MG动画视觉语言设计中的相关理论研究运用到实际的创作中,将理论和现实应用相结合,为推动“微时代”背景下MG动画的传播与发展做尝试性的探索。

刘天明[6](2019)在《关于《应该读书的10种理由》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笔者硕士学位论文选定为翻译实践类项目,本项目以韩国作家安相宪(音译)所撰写的《(?)》(译为《应该读书的10种理由》)作为文本,进行了韩汉翻译实践工作。该书共分为十个章节,韩文字数共计约14万余字,笔者和笔译专业杨露同学一组,选译了后四章,韩文字数72091字,译为中文约5万3千字,目前尚无中文译本。该作品是一部旨在鼓舞年轻人阅读书籍,为那些不知道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意义在哪里;应该读什么样的书以及应该怎样选择书籍和阅读书籍的方法进行了详细地阐明。本部作品受众人群广泛,无论是正在上学的孩子们亦或是长大成人的大人们皆可在文中产生共鸣。孩子们可以将该部作品作为自己的人生导师,摸索出未来前进的方向,大人们可以将其视为朋友,在作者的字里行间找到共鸣。作者为将逻辑表达清楚,运用了大量的外国作品中的部分章节,译者为了保证译文质量,翻阅了作者所引用的文学典籍。但中韩文化不同,有些外国作品的中文译本并非完整,并且由于中文译本对原作采取意译的翻译手法较多,这为我查询其来源带来了难度,加大了工作量。但我认为付出是值得的,能为中国读者在了解书籍的意义上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所有的努力都显得微不足道。本报告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引言部分,笔者对该部作品的写作背景进行了简要说明;第二章是翻译项目简介部分,针对作者及作品进行了相关介绍,并阐明了此次选题的目的及意义所在;第三章为译前分析和准备部分,具体阐明了译者着手翻译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第四章为译例分析部分,笔者分别词汇翻译、句子翻译、翻译方法和技巧四大方向展开;最后一章是结语部分,笔者归纳概括了翻译这部作品的感悟与心得,受自身翻译水平所限,如有不妥之处恳请教授们的批评指正。

潘婷[7](2019)在《基于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的儿童玩具再设计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学界对于儿童玩具设计的研究,主要从儿童玩具形态符号学和儿童认知心理学出发,而从设计者的角度研究的少有人问津。设计者的形态建构与视觉审美对玩具最终的视觉呈现效果起着关键的作用。本文站在设计者的角度,从阿恩海姆的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出发,探讨儿童玩具再设计的策略与方法。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以视知觉主观能动性为前提,探讨了以意象为桥梁的动力运作、动力式样呈现和动力意象审美,论证了视觉思维弥合感性与理性、感知与思维、艺术与科学之间的裂缝。以阿恩海姆的视知觉形式动力来研究儿童玩具再设计,探求设计者视觉思维运行机制的“动力”对于儿童玩具再设计的形态建构与视觉审美中的指导方法。首先,本论文采用阐释性的研究方法对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与儿童玩具再设计作理论解读,得出儿童玩具再设计的动力式样表现与动力意象审美两个方面的研究点;其次,结合较多的设计案例,以形与色的动力式样表现具体分析儿童玩具再设计的动力式样意象呈现;再次,本文从简化与逆简化、平衡、完形力的动力运行机制和有意味的形态生成探讨儿童玩具再设计的审美问题;最后,分析并总结了视知觉形式动力的儿童玩具再设计的策略和方法,并通过实践验证了其合理性。本论文扩展了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在儿童玩具领域的研究,并将视知觉形式理论应用于儿童玩具再设计,为儿童玩具的形态提供了新的审美理论思考,开辟了新的设计方法实践。

覃羡[8](2017)在《新闻客户端网络直播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以网易新闻直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16年互联网行业不得不提的一个现象就是各种直播平台的兴起,腾讯、网易、搜狐互联网巨头,陌陌、微博等社交平台,淘宝、京东等电商,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媒体APP,以及个人,都“玩起”网络直播,形式各样的直播形态随之产生。本研究将焦点集中于新闻客户端网络直播,并以网易新闻直播为例,探究用户使用网易新闻直播的动机,了解用户如何使用网易新闻直播,调研用户对网易新闻直播持有什么态度,在此基础上建立受众使用网易新闻直播的技术接受模型,进一步探讨动机、行为和态度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网易新闻直播提出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和积累有用的研究数据。研究发现心绪转换动机、认知动机、人际关系动机和情感动机均对使用态度有显着性正向影响,其中情感动机和认知动机最为强烈;新闻客户端黏性影响着该客户端网络直播用户;决定用户是否打开新闻客户端观看直播的首要因素是网络条件;新闻客户端网络直播用户使用主动性表现良好;新闻客户端网络直播最吸引用户的因素是内容及内容呈现的优势;网易新闻直播缺点对网易新闻直播使用态度有显着性负向影响,新闻客户端网络直播应该减少广告和提高信息推送的精准度。

张红[9](2015)在《省略与替代在后现代风格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是环境艺术设计创造性思维理论系统的一个分支,文章以后现代风格造型和省略、替代的设计手法为研究背景,从后现代风格造型设计和省略、替代的相互关系的角度,展开对省略、替代的设计手法的原则、类型、特点的研究,从省略、代替的设计手法的角度解读后现代风格设计,将文章论述的设计手法延伸到中式后现代的创作中。论文研究具有提升后现代风格造型设计创作水平的实用价值,丰富了后现代风格造型设计方法基础理论,为深入解读后现代主义开辟了新的思路、提供了新的方法,对后现代主义风格设计的应用在创作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本论文第一章,详细的阐述了本课题的选题来源和选题背景,并对研究目的和意义锁了说明,国内外文献综述,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论文的第二章论述了什么是后现代主义设计;省略与替代的前提、类型和特点;延伸出补偿的设计手法,并进行论述;探讨了它们发生的现实依据,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表明了省略与替代的设计手法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可行性与重要性,为下文具体解释分类原则、行为过程及应用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章通过大量搜集分析案例详细分析了艺术设计中省略与替代的设计手法的应用方法;第四章从省略与替代的设计手法入手解析了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创作方式;第五章对中式后现代中省略与替代的设计手法进行了新的探索;第六章在前文的基础上总结全文观点,并指出了文章研究的缺点不足。整体论文通过循序渐进的章法,由浅入深的叙述方式,条例清晰的框架,解析后现代风格造型设计中省略、替代的设计手法的实践过程。在文章中通过分析在相关领域着名的案例,运用归纳组合、逻辑推理等方法,对省略与替代的设计手法的应用方式进行研究和探索。

李约瑟[10](2018)在《《囧》系列喜剧电影的审美文化透视》文中研究表明2010年由香港导演叶伟民执导的《人在囧途》在大陆上映以后,这部以800万的小成本投资获得了3960万的票房收入,一时间引起了网络以及各大媒体的讨论。2012年后,徐峥在此作品基础上再度挖掘它的市场潜力,自导自演了《泰囧》、《港囧》两部喜剧电影,在票房上首次实现了喜剧电影突破10亿大关的突出成绩。这一现象充分说明,大众对《囧》系列喜剧电影的期待和认可。但是在学界中尚未对《囧》系列喜剧电影进行充分的梳理和研究。因此本文主要立足于喜剧电影理论的知识视野,对《囧》系列喜剧电影的创作背景、创作特点、审美特征以及所反映的文化症候进行探析。以此来总结出中国商业喜剧电影的发展趋势及可供借鉴的相关经验。本文首先对《囧》系列喜剧电影的创作背景进行一番梳理,并自此基础上总结出此系列喜剧电影主要将美国公路电影作为参照对象,以满足受众心理需求为创作基点,把实现票房增长为引领创作的主要动力;在此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文本内部,以喜剧电影理论、电影叙事学为切入点,具体分析了《囧》系列喜剧电影的主体意蕴、人物形象、叙事特点以及视听语言,进一步归纳出此系列喜剧电影的审美特征。其次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入手,针对《囧》系列喜剧电影中出现的中产阶级的困境和危机,以及流动景观中的空间表达两个问题,具体探究当下社会中所出现的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以及解决的途径;最后,根据《囧》系列喜剧电影的审美价值以及文化内涵,结合当下喜剧电影中同质化、“山寨化”等问题,提出中国喜剧电影未来的发展方向及趋势。笔者认为只有具有喜剧精神的意识,以故事至上为创作理念,将品牌发展纳入到喜剧电影的产业化发展中来,才能走出一条符合当下观众审美的实践之路。

二、从缺点中寻找创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缺点中寻找创意(论文提纲范文)

(2)国际视域下梁启超近代领袖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概念的界定及研究分期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和内容
第一章 维新运动时期(1895—1899):近代领袖观的萌生
    第一节 圣德光绪与领袖的担当素质
        一、“舍位忘身”的国家领袖
        二、决策能力和执政风格
        三、勤政态度和人格魅力
    第二节 谭嗣同与领袖的献身精神
        一、《仁学》中的启蒙精神
        二、舍生变法的献身精神
        三、“天下大同”的世界意识
    第三节 皇帝与平民——近代领袖观的初萌
        一、被“理想化”的国家领袖
        二、平民领袖的最初印象
        三、国际化考量下的近代领袖观雏形
第二章 流亡日本初期(1899—1902):近代领袖观的过渡
    第一节 康有为与领袖理想
        一、“先时人物”康有为的大同理想
        二、康有为世界主义的当下性意义
        三、国家思想的介入与认知转变
    第二节 李鸿章与领袖的历史局限
        一、相互态度:暧昧与仇视
        二、李鸿章功过的三种局限
        三、中江兆民的影响与“新民”领袖的召唤
    第三节 矛盾与妥协——近代领袖观的辩证发展
        一、保皇与革命之争
        二、“保教”与“教不必保”的冲突
        三、对“豪杰”态度与民国从政的非议
        四、西式政治理论与近代领袖观的发展
第三章 旅居日本时期(1902—1912):近代领袖观的形成
    第一节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领袖——从噶苏士到克林威尔
        一、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崇拜的缘起
        二、塑造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形象的目的
        三、领袖个体与国家命运
    第二节 吉田松阴与领袖意志
        一、梁启超心中的松阴形象
        二、日本阳明学与梁启超对松阴思想的“误读”
        三、《松阴文钞》的核心:领袖之“诚”
    第三节 英雄与无名之英雄——近代领袖观的完善
        一、对英雄与时势关系的早期认识
        二、隐迹在个体崇拜下的群体期待
        三、海外政治活动对近代领袖观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归国从政时期(1912—1917):近代领袖观的演变
    第一节 袁世凯与领袖选择
        一、“恨袁·挺袁·讨袁”的经过
        二、失望的批判与希望的表达
        三、立宪夙愿之上的领袖选择
    第二节 梁启超与孙中山的擦肩
        一、救亡意识下的短暂认同
        二、政治分野下的长久对立
        三、对孙中山的评价与“三种革命”的意见分歧
    第三节 学者与领袖——近代领袖观的主观局限
        一、民国局势下的权宜之计
        二、孙、梁身份差异的成因
        三、国际视域下近代领袖观的理论极限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IBDP视野下专题性实验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初步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趋势
        1.2.1 IBDP课程体系研究现状
        1.2.2 专题性实验研究现状
        1.2.3 IBDP与专题性实验的研究趋势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实施路径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IBDP视野下开展专题性实验的理论探讨
    2.1 物理实验论
    2.2 IBDP项目及其物理学科简介
        2.2.1 IBDP项目简介
        2.2.2 IBDP物理学科简介
    2.3 专题性实验简介
        2.3.1 专题性实验
        2.3.2 南京市某国际学校IB物理专题性实验教学实施概况
        2.3.3 IBDP专题性实验研究报告评价
    2.4 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2.4.1 高中物理核心素养
        2.4.2 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要求
        2.4.3 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实验探究测评框架
第3章 IB学生专题性实验研究报告的调查与启示
    3.1 调查的整体设计
        3.1.1 调查的目的
        3.1.2 调查的对象
    3.2 调查的实施与结果
        3.2.1 调查的实施
        3.2.2 调查的结果
    3.3 结论与启示
        3.3.1 调查的结论
        3.3.2 调查的启示
第4章 专题性实验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内容选择与原则探讨
    4.1 专题性实验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内容选择
        4.1.1 源自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学生实验
        4.1.2 源自生产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4.1.3 源自IYPT赛题
    4.2 专题性实验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原则探讨
        4.2.1 目标性原则
        4.2.2 主体性原则
        4.2.3 研究性原则
        4.2.4 评价性原则
第5章 专题性实验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初步实践
    5.1 《探究动能的表达式》专题性实验教学设计案例
        5.1.1 设计案例概述
        5.1.2 教材分析与专题性实验设计可行性分析
        5.1.3 教学流程设计
        5.1.4 教学过程设计
        5.1.5 教学设计总结与注意事项
    5.2 高中物理专题性实验教学实践案例——摩擦振子
        5.2.1 实践概述
        5.2.2 实验内容介绍
        5.2.3 学生实验研究报告片段分析
        5.2.4 实践小结
    5.3 专题性实验研究报告撰写指导
第6章 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
附录
    附录1 CUPT“注水的瓶子”正方报告与IB专题性实验研究报告的内容比对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5)“微时代”背景下MG动画的视觉语言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内容框架
第2章 “微时代”背景下MG动画及其视觉语言概述
    2.1 “微时代”背景下MG动画概述
        2.1.1 微时代的定义
        2.1.2 “微时代”背景下MG动画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2.1.3 “微时代”背景下MG动画的传播优势
        2.1.4 “微时代”背景下MG动画的受众审美心理
    2.2 “微时代”背景下MG动画的视觉语言概述
第3章 “微时代”背景下MG动画视觉语言的特性及风格分析
    3.1 “微时代”背景下MG动画视觉语言的特性
        3.1.1 时代性
        3.1.2 假定性
        3.1.3 夸张性
        3.1.4 符号性
    3.2 “微时代”背景下MG动画视觉语言的风格分析
        3.2.1 扁平化视觉设计风格
        3.2.2 MBE描边视觉设计风格
        3.2.3 孟菲斯视觉设计风格
        3.2.4 插画视觉设计风格
        3.2.5 赛博故障视觉设计风格
第4章 “微时代”背景下MG动画视觉语言的设计元素分析
    4.1 MG动画视觉语言基本构成元素
    4.2 图形设计要素分析
        4.2.1 造型设计
        4.2.2 色彩搭配
        4.2.3 肌理分析
        4.2.4 文字设计
        4.2.5 画面构图
    4.3 动态设计原则分析
        4.3.1 遵循现实的运动
        4.3.2 合理的节奏韵律
        4.3.3 承上启下的转场
    4.4 时间设计方法分析
        4.4.1 时间轴和关键帧
        4.4.2 时间设计方法
第5章 “微时代”背景下MG动画设计实践
    5.1 设计实践主题确定
    5.2 MG动画视觉语言设计
        5.2.1 视觉风格的设定
        5.2.2 视觉语言的实现
第6章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竞赛获奖
致谢

(6)关于《应该读书的10种理由》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翻译项目简介
    2.1 作者简介
    2.2 作品简介
    2.3 翻译目的及意义
第三章 译前分析与译前准备
    3.1 译前分析
    3.2 译前准备
第四章 译例分析
    4.1 标题翻译
    4.2 词汇翻译
        4.2.1 外来词翻译
        4.2.2 其他词汇翻译
    4.3 翻译技巧
        4.3.1 句子成分转换
        4.3.2 语序调整
    4.4 翻译方法
        4.4.1 引申译法
        4.4.2 增译法
        4.4.3 具体化译法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谢辞
附录1 目录翻译
附录2 原文

(7)基于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的儿童玩具再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的研究现状
        1.2.2 儿童玩具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的意义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应用概论
    2.1 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
        2.1.1 视知觉理论
        2.1.2 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
        2.1.3 视知觉形式动力运作的特点
    2.2 儿童玩具再设计
        2.2.1 设计与再设计
        2.2.2 儿童玩具再设计的四条路径
    2.3 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应用于儿童玩具再设计的概述
        2.3.1 动力式样与意象表现概述
        2.3.2 动力运作与意象审美概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儿童玩具再设计的动力式样与意象表现
    3.1 动力式样理论
        3.1.1 形之动力式样理论
        3.1.2 色之动力式样理论
    3.2 儿童玩具再设计的动力式样意象表现
        3.2.1 形式再设计
        3.2.2 色彩再设计
        3.2.3 空间结构关系再设计
        3.2.4 材料再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儿童玩具再设计的动力运作与意象审美
    4.1 动力运作的审美
        4.1.1 简化与逆简化
        4.1.2 平衡
        4.1.3 完形力
    4.2 意象与形式意味审美
        4.2.1 形式意味审美
        4.2.2 具象意象与形式意味审美
        4.2.3 抽象意象与形式意味审美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再设计方法探析与实践
    5.1 主题内容意象建构
        5.1.1 从现实形态到知觉形态的同型建构
        5.1.2 现实形态到知觉形态的动力审美分析
        5.1.3 知觉形态的语言符号建构
        5.1.4 AEIOU语言符号的建构
    5.2 有意味的形式建构
        5.2.1 内容形式建构
        5.2.2 有意味的形式建构
    5.3 价值机会审美评估
    5.4 设计实践
        5.4.1 思维意象的设计定位
        5.4.2 有意味的形式建构
        5.4.3 “动物魔方”再设计的价值机会审美评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新闻客户端网络直播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以网易新闻直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1.5 网易新闻客户端
        1.5.1 网易的发展
        1.5.2 网易新闻客户端的发展及特点
        1.5.3 网易新闻直播的定位
        1.5.4 腾讯新闻直播和网易新闻直播比较
2 文献综述
    2.1 网络直播的定义
    2.2 新闻客户端网络直播的概念
    2.3 网络直播研究综述
        2.3.1 国外研究综述
        2.3.2 国内研究综述
    2.4 研究理论综述
        2.4.1 使用与满足理论
        2.4.2 技术接受模型
        2.4.3 动机和行为的关系
    2.5 网络直播使用动机与行为研究
3 研究模型实证设计
    3.1 研究模型构建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设计
    3.4 测量项的操作性定义
        3.4.1 使用动机
        3.4.2 使用态度
        3.4.3 媒介缺点
        3.4.4 使用行为
4 问卷调研和数据分析
    4.1 样本的描述性分析
        4.1.1 样本的人口特征
        4.1.2 样本的使用行为描述
        4.1.3 样本的使用动机描述
        4.1.4 样本的使用态度描述
        4.1.5 媒介缺点描述情况
    4.2 样本的统计学分析
        4.2.1 描述统计
        4.2.2 可靠性分析
        4.2.3 因子分析
        4.2.4 相关分析
        4.2.5 差异分析
        4.2.6 回归分析
    4.3 R语言分析
        4.3.1 问卷选项词频统计
        4.3.2 用户建议词频统计
5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1.1 心绪转换动机、认知动机、人际关系动机和情感动机均对使用态度有显着性正向影响
        5.1.2 情感动机和认知动机最为强烈
        5.1.3 新闻客户端黏性影响着该客户端网络直播用户
        5.1.4 决定受众是否打开新闻客户端观看直播的首要因素是网络条件
        5.1.5 新闻客户端网络直播用户使用主动性表现良好
        5.1.6 新闻客户端网络直播最吸引用户的因素是内容及内容呈现的优势
        5.1.7 新闻客户端网络直播应该减少广告和提高信息推送的精准度
    5.2 来自用户的建议
        5.2.1 继续提升直播内容的质量,突出网易特色
        5.2.2 需要继续提高新闻直播技能
6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图表索引
附录2 问卷调查表
致谢
注释

(9)省略与替代在后现代风格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选题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选题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 课题研究的方法
        1.4.1 文献整体和资料收集
        1.4.2 具体的写作方法
第2章 课题相关理论概念概述
    2.1 后现代的概念及当代设计现状
        2.1.1 后现代主义设计产生的背景
        2.1.2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特点
        2.1.3 国内后现代主义设计现状
    2.2 省略与替代的设计方法
        2.2.1 省略的设计方法
        2.2.2 替代的设计方法
        2.2.3 补偿的设计方法
第3章 省略与替代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3.1 省略法的分类及应用
        3.1.1 形体切削
        3.1.2 形体简化
    3.2 替代法的分类及应用
        3.2.1 形与形的交换
        3.2.2 形与义的交换
        3.2.3 空间的交换
        3.2.4 质感的交换
        3.2.5 图文的交换
    3.3 补偿法的分类以应用
        3.3.1 直接利用
        3.3.2 逆向思考
第4章 后现代造型设计中省略与替代的手法
    4.1 后现代设计的省略手法
        4.1.1 造型的移植
        4.1.2 符号的重构
        4.1.3 形体的简化
    4.2 后现代风格设计中的省略与替代的手法
        4.2.1 材料置换
        4.2.2 造型“拼贴”置换
第5章 基于省略与替代的中式后现代的探索
    5.1 后现代主义思想对中国艺术设计的启示
        5.1.1 设计的多元性思维探索
        5.1.2 基于西方设计潮流的辨析思考
    5.2 中式后现代的设计手法研究
        5.2.1 适当省略,由具象到抽象
        5.2.2 功能的替代,装饰及互换性探索
    5.3 后现代风格对中国传统装饰元素表现方法探析
        5.3.1 堆叠
        5.3.2 点缀
        5.3.3 幽默/怪诞
第6章 结论
    6.1 本文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囧》系列喜剧电影的审美文化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特色
    五.概念界定
第一章 《囧》系列喜剧电影的创作背景及创作特点
    第一节 《囧》系列喜剧电影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 《囧》系列喜剧电影创作特点
第二章 《囧》系列电影的审美特征研究
    第一节 主题意蕴:归家旅途中的自我追寻
    第二节 人物形象:差异化人物的严肃碰撞
    第三节 叙事建构:线性结构下零散拼贴的完整图式
    第四节 视听语言:奇观化审美的视觉快感
第三章 《囧》系列电影的文化表达探析
    第一节 镜像下中产阶级的困境与危机
    第二节 流动景观中的空间文化意义
第四章 当下中国商业喜剧电影的发展趋向
    第一节 掌握喜剧创作的内核——重拾喜剧精神
    第二节 故事内容至上的回归——打造“接地气”的故事
    第三节 合理化资源配置——树立品牌发展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后记

四、从缺点中寻找创意(论文参考文献)

  • [1]唐代装饰纹样在洛阳博物馆展示空间中的应用研究[D]. 钱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2]国际视域下梁启超近代领袖观研究[D]. 董俊.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玩法在趣味首饰中的应用设计研究[D]. 李沁怡. 北京服装学院, 2020
  • [4]IBDP视野下专题性实验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初步实践[D]. 潘艺方.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5]“微时代”背景下MG动画的视觉语言设计研究[D]. 肖雅静. 武汉工程大学, 2019(04)
  • [6]关于《应该读书的10种理由》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D]. 刘天明. 延边大学, 2019(01)
  • [7]基于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的儿童玩具再设计与研究[D]. 潘婷. 大连工业大学, 2019(08)
  • [8]新闻客户端网络直播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以网易新闻直播为例[D]. 覃羡. 暨南大学, 2017(05)
  • [9]省略与替代在后现代风格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张红. 东北大学, 2015(01)
  • [10]《囧》系列喜剧电影的审美文化透视[D]. 李约瑟. 暨南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从缺点中找思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