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地区家庭供暖的应用与展望

太原地区家庭供暖的应用与展望

一、分户式采暖在太原地区的应用及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王永帅[1](2021)在《太阳能/空气能热泵系统匹配特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建筑空调采暖能耗迅速升高,由燃烧传统化石能源进行供暖所导致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开发利用清洁可再生能源的任务迫在眉睫。太阳能和空气能是两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近年来受到极高的重视和青睐。空气源热泵体积小、效率高,可以取代以燃煤方式进行的集中供暖,在热泵应用市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太阳能辅助空气源热泵系统是比较常见的空气源热泵系统,该系统结合了太阳能系统和空气源热泵各自的优点,解决了单一的太阳能系统在太阳辐射不足的情况下无法保证供热量的问题。但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热泵机组在运行过程中,受到室外环境如干球温度和太阳辐射强度影响较大,初始的机组设计使得机组各部件在运行时并不能与之匹配。基于此,本文对机组在静态工况和动态工况下不同部件之间的匹配特性进行研究,从而设计出最优的机组参数,来尽可能的使热泵机组的系统性能达到最大。在机组运行时为了达到高效且稳定,需要调节电子膨胀阀。然而,关于太阳能/空气能热泵在太阳辐射影响下运行策略的研究却未有涉及,本文在各部件匹配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再结合实验,对电子膨胀阀在太阳辐射影响下的运行策略进行了研究。运用Fortran结合TRNSYS构建出太阳能/空气能热泵的仿真模型,对系统进行性能模拟。通过分析对比选用榆次地区典型年气候中日平均温度最低的12月19日,供暖季逐时室外干球温度最高的3月3日和含有设计温度的1月5日这三天进行全天的模拟。通过压缩机在设定工况的额定功率,设定冷凝温度和蒸发温度,分析在这三天内太阳能/空气能热泵室内机和室外机在不同室外天气参数的换热量。结果表明:随着蒸发器面积的增大,压缩机的最大耗功和最大COP值都逐渐增大。蒸发器面积在1㎡~8㎡变化时机组的COP增长幅度为27%。随着蒸发器面积的继续增大,机组系统性能并没有明显增长。其中由19㎡提升至20㎡时机组的COP增长幅度仅为0.114%,但压缩机的耗功却增幅明显。因此蒸发器的面积应从经济性和匹配特性综合考量进行选择。在蒸发器面积选定后,再根据制热循环对冷凝器面积和电子膨胀阀的流量区间进行计算。对电子膨胀阀在太阳辐射影响下的运行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在室外环境条件相同的工况下,EEV开度在52%左右达到最大值,为保证机组高效运行,在EEV调控过程中,不可一味增大开度,应尽量使其保持在临界值处,且在EEV设计时,应注意会出现的超调等现象;受太阳辐射影响,SIASHP的EEV调节区间相较于常规机组高12.5%。根据此特性SIASHP机组在太阳辐射强度为0-450W/㎡区间内开度较大时也可保持稳定运行而不致出现故障;在太阳辐射强度达到450W/㎡时,SIASHP机组EEV的开度会出现波动,导致机组运行不稳定,因此在太阳辐射强度大于450W/㎡时,可通过自控检测太阳辐射强度自动调节EEV开度在20%-80%的范围内运行。因此在机组设计时,自控装置应综合过热度和太阳辐射强度对EEV调节,在太阳辐射低于450W/㎡,可通过检测过热度进行调节。大于450W/㎡时,检测太阳辐射强度来调控EEV开度。

李科宏[2](2020)在《空气源耦合地源一体化热泵系统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东部和北部空气品质恶化、气候问题频发,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化石燃料的不合理使用。化石燃料有电力、工业、交通、供热四个主要使用途径。对供暖而言,尽可能利用清洁能源来满足末端负荷要求,将会对环境治理发挥积极作用。从电供暖方面来看,电作为高品位能源,直接发热能源利用率极低,应尽量使用电热泵等设备供暖。电热泵依照低位热源可分为空气源、地源(包括水源和土壤源)热泵,具有节能高效、稳定环保等优势,但是在北方地区推广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空气源热泵供需关系不匹配、冬季运行结霜频率高;地源热泵初投资高、埋管面积大、埋管区域土壤温度难平衡。这些都是热泵系统固有的缺陷,很难通过系统优化来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多热源联合供热成为目前热点话题之一。就现有研究成果而言,空气源与地源热泵联合供热的形式是更有前景的。但是现有空气源与地源双级耦合系统由两个独立的热泵系统并联或依托中间水箱串联而成,引入中间水环路造成的传热损失是不可避免的,同时系统存在体积庞大,系统运行复杂,布置灵活性差、节能性不高等缺点。针对以上弊端,提出了一套更为简单高效的空气源耦合地源一体化热泵系统(ASCGSIHP系统),并进行了以下研究:(1)提出了ASCGSIHP系统,通过空气侧换热器和地源侧换热器与喷气增焓压缩机的有效耦合,设计了适应冬夏不同工况的一体化热泵机组。同时对系统结构和制冷循环流程进行分析,明确了系统的冬夏运行流程,建立了部件热力学分析模型和系统热力学分析模型。(2)针对太原市某案例建筑,基于TRNSYS软件平台,建立了ASCGSIHP模块,并搭建了ASCGSIHP仿真系统。采用学院实验室现有装置对空气源热泵运行性能进行实验研究,并以该实验数据为依据对ASCGSIHP仿真系统的空气源运行模式模拟结果进行了数据验证。在此之后采用已有地源热泵实验数据对ASCGSIHP仿真系统地源运行模式进行了数据验证。(3)从主要部件选取及参数设置、仿真结果两个方面对ASCGSIHP仿真系统的三种运行模式进行分析,并从土壤平均温度(空气源运行模式不包含此项)、供回水温度、性能系数等角度对模拟结果进行了研究。(4)以综合考虑经济性和节能性后有最佳的运行效果为原则对ASCGSIHP系统空气源和地源的配比进行优化。以ASCGSIHP系统生命周期二十年为时间尺度进行了10种配比模式的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表明空气侧换热器仅在冬季峰值负荷处耦合供热的方式为系统空气源、地源最优配比方式。在此基础上从适用性、节能性、环保性、经济性四个方面对文中优化结果进行进一步深入分析,结果表明:适用性上ASCGSIHP系统在冬季比空气源热泵除霜频率低,比地源热泵更易实现埋管区域的热平衡,能更好的满足北方地区的供暖需求,在北方地区适用性上要优于常规空气源热泵和地源热泵;节能性上ASCGSIHP系统相比空气源热泵夏季CSPF提升26.2%,冬季HSPF提升12.3%,具有显着的节能性;环保性上采用ASCGSIHP系统取代大型区域锅炉房后,采暖期减排CO2约30667.5kg/a,减排SO2约248.3kg/a,粉尘124.2kg/a,环保效益显着;在经济性上,ASCGSIHP系统相比于空气源热泵动态费用年值降低13.4%;相比于地源热泵动态费用年值降低2.1%,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管梦雪[3](2018)在《瓦楞板踢脚线散热器优化设计研究及室内热环境数值模拟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建筑采暖散热器的要求从过去只注重实用性逐渐向注重美观、舒适性、轻型及节能的方向发展。正因为人们的需求所在,瓦楞板踢脚线散热器应运而生。这种散热器安装在围绕房间一周的踢脚线位置,既是装饰用的踢脚线,又是采暖散热器,将两者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本文分析研究了瓦楞板踢脚线散热器的结构组成,通过对该散热器的理论分析表明瓦楞型设计可以有效提高传热效率。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为了提高瓦楞板踢脚线散热器的热工性能,本文从粘贴反射膜、瓦楞间距以及散热器高度三个方面来进行优化:1、针对是否粘贴铝箔反射膜进行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在相同工况条件下,无铝箔反射膜要比粘贴铝箔反射膜时瓦楞板踢脚线散热器的散热量高,粘贴反射膜可以有效减少散热器与墙壁间的辐射热损失。2、通过ICEM CFD软件建立瓦楞板踢脚线散热器的几何模型并进行网格划分,采用ANSYS FLUENT软件通过定义合适的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来进行数值模拟,将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数值计算的可靠性。对不同结构参数的瓦楞板踢脚线散热器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随着瓦楞间距的减小和散热器高度的增加,瓦楞板踢脚线散热器的散热量随之增加;当瓦楞间距为50mm时,散热器的金属热强度最高,热工性能最优;当高度为90mm时,金属热强度最高,热工性能最优。3、在模拟的基础上分析了使用瓦楞板踢脚线散热器供暖的经济性以及适用性,结果表明:在经济性方面,瓦楞板踢脚线散热器的初投资与地暖相比相差不多;在适用性方面,使用踢脚线散热器供暖基本可以满足房间的热负荷。由于普通散热器、地板辐射采暖及踢脚线散热器三种供暖方式的原理与传热方式各不相同,房间里的热环境也必然存在差异。因此本文使用Airpak3.0软件以太原市典型办公楼的某房间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了采用三种供暖方式时房间的模型,并对房间的热环境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对比分析采用这三种供暖方式时房间内的温度分布、速度分布以及PMV-PPD指标。结果表明:在采暖房间舒适度方面,采用踢脚线散热器采暖和地板辐射采暖房间内的温度场和速度场分布比散热器采暖更为均匀,热舒适性更好,但是地板辐射采暖房间外墙壁面附近空气温度较低,影响一定的舒适性。

李学文[4](2018)在《供暖改造中热源设备能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各国已经积极应对,我国也从各方面实行节能减排战略。针对我国北方地区燃煤供暖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低、污染物排放严重等问题,政府提出“煤改电”、“煤改气”等清洁能源供暖改造工程并对改造工程给予了各种政策上的扶持。目前进行改造时所选用的设备形式多种多样,节能效果宣传也难免夸大其词,因此使得改造时难以选择。本文针对政府推荐使用取代燃煤供暖的三类电供暖设备,利用能分析方法、(火用)分析方法和能级平衡系数对设备的用能效率和用能合理性进行了分析计算,并与原有的燃煤供暖方式进行了对比,从而分析电供暖设备取代燃煤供暖设备的节能潜力,为科学合理的选择改造方式作出理论指导。本文通过对“煤改电”中三类常见的电供暖方式与两类原有燃煤供暖方式对比得出以下结论:从能分析上看,空气源热泵的能源利用效率要明显优于原有燃煤供暖,直接式和蓄热式电热设备却不存在优势;从(火用)分析上看,空气源热泵的能质利用效率要略高于燃煤供暖,但直接式和蓄热式电热设备的要低于燃煤供暖。通过对某项目中应用的空气源热泵系统供暖效果进行测试,也证明了以上结论的正确性。这为以后正确的进行供暖改造指明了方向,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任刚[5](2019)在《热带岛礁地区零碳太阳能建筑的策略及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岛礁空间价值的不断强化,建筑节能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和组织开发岛礁关注的焦点。作为节能型建筑的高层次产品,零碳太阳能建筑的研究和利用逐渐成为实现岛礁生态开发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南海岛礁的开发与建设正在逐步推进进程中,但针对该地区零碳太阳能建筑的策略及方法研究却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基于上述原因,本文将太阳能应用技术所包含的内容作为建筑不可或缺的设计元素进行整合,使太阳能系统真正成为建筑整体的一部分,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建筑营建成本,减少由建筑带来的能源损耗,还可以提高太阳能利用的综合效率,从而更好地建设符合于热带岛礁环境的零碳太阳能建筑。首先,论文从热带岛礁地区的区域环境特征、太阳能资源潜力、住宅建筑用能季节及用能比重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确定基于太阳能利用的零碳建筑基础模型参数,建立了太阳能建筑综合优化系统模型设计。其次,通过太阳能集热构件与建筑界面整合设计,形成太阳能建筑围护结构模块。该模块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建筑界面的保温隔热等基本功能,还能充分捕集太阳能热能资源实现建筑电力和热水的自主供应。再次,利用太阳能建筑围护结构模块与室内的设备进行耦合,使太阳能系统真正成为建筑整体的一部分,在管控太阳能系统对建筑能源利用和室内热环境影响的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太阳能利用的整体效率。然后,根据模型建筑的综合负荷布置集热模块的部位与数量,同时完成太阳能系统的应用与补偿设计,并利用能耗模拟软件Energy Plus对该模型能源供应及运行能耗进行模拟计算,从而对热带岛礁地区零碳太阳能建筑设计的可行性作出初步设计评价。最后,划分太阳能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阶段和范围,通过模型建筑参数对其进行经济、能源和环境等项目效益分析,进一步论证热带岛礁地区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的经济性和可行性,为其它具有类似气候特征的地域环境提供可靠及客观的参照。

杜辉[6](2017)在《山西旧工业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城市转型、能源紧缺、环境恶化和历史文化缺失的背景下,旧工业建筑作为工业时代的产物,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如何处理好遗存的旧工业建筑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山西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城市之一,其旧工业建筑种类杂、数量多、规模大,保护和再利用有一定的难度,以往学者对于山西旧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理论研究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对山西旧工业建筑改造方面的意识和观念相对落后,改造理论相对匮乏,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旧工业建筑改造如火如荼的今天,山西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却停滞不前,以往学者研究理论也大多只涉及旧工业建筑的保护,而没有涉及到旧工业建筑再利用和节能优化方面的研究;二是研究对象狭隘化,以往研究对象仅局限于近代工业建筑或“一五”“二五”时期的工业建筑,对于闲置和废弃的现代工业建筑没有提及,没能站在一个宏观角度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而本文研究对象则覆盖了从近代工业建筑到现代工业建筑的全部范围,以弥补山西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理论研究的不足。针对以上两个现有问题,本文提出“适应性再利用”概念,即在旧工业建筑机能寿命已经消失,物质寿命仍然存在的情况下,为建筑注入新的机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延长旧工业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文章的主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背景、目的、内容以及方法;第二部分,基础性研究,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三部分,通过梳理和调查山西各个时期工业建筑发展状况与山西各地区旧工业建筑的遗存现状以及再利用的情况,总结了山西旧工业建筑本土化现状特点;第四部分,分析和研究旧工业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方法:宏观方面,针对山西本土化的特点,结合价值评价指标创造性地构建了“山西旧工业建筑价值评价体系”以及提出了“分层次保护和再利用对策”,分析得出三种类型的旧工业建筑形式:文物类旧工业建筑、保护再利用类旧工业建筑、大量一般性旧工业建筑。单体方面,分别对以上三种类型的旧工业建筑在外部环境、外部空间、内部空间和节能方面提出具体详尽地再利用方法和策略;第五部分,案例分析:通过选取三个具体的案例来对上述三种类型的旧工业建筑进行分析和验证,并提出现有案例现有策略下的不足和改进建议,以期对山西旧工业建筑适应性再利用提供参考和帮助。

武亚丽[7](2017)在《深井地热水梯级综合利用及回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难题,引起了全世界人士的关注。因此,开发新型绿色可持续能源是各国发展的重中之重,其中深井地热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很大潜力。在利用新能源、新技术时,节约能源并提高能源利用率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山西省太原市某小区的实际地热水项目为研究对象,对项目方案——深井地热水梯级综合利用及回用研究,分析其在经济、环保方面的优势,并且将含有矿物质的洗浴尾水作为中水工程的原水,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法构造耦合模型,依靠MATLAB软件计算优选出最优工艺,然后进行水量平衡设计及经济分析。在丰富建筑节能研究的同时,为今后的深井地热水开发利用项目提供重要参考。本文主要得到的结论如下:(1)深井地热水供暖系统年耗电量折标煤为509.27tce,生活热水供应系统年耗电量折标煤为247.95tce,比常见的供暖系统和热水供应系统耗煤量少,相应可以减少排放大量的SO2、CO2、NOx和粉尘,节能减排效果显着。(2)从财务分析的角度来看,计算期内,项目的年利润额达213.85万元;税后的财务内部收益率达15.51%(大于基准收益率8%);投资的财务净现值NPV=660.66万元>0;项目投资的静、动态回收期分别为5.52年、7.53年<基准回收期(10年);项目的盈亏平衡点BEP=38.05%<70%。说明该方案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财务生存能力及抗风险能力。(3)中水处理工艺优选部分,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和专家咨询结果,提出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中水评价指标体系,从经济、水质、技术及管理四个方面入手,建立十项指标,然后按照AHP方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值。再利用灰色关联法量化分析确定单因素的关联度,进而确定综合关联度,关联度最大的为最优工艺。这种方法避免了层次分析法过度依赖权重的缺点和灰色关联法平权处理的劣势,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方案优选过程中主观因素的影响。(4)通过水量平衡的设计与计算,得出了水量平衡的调节措施,为今后水量平衡设计提供参考。(5)中水工程的经济分析采用效益—费用分析法,可得效益费用比B/C=1.09>1,表明该项目是可以接受的,具有经济合理性。

王美萍[8](2017)在《城镇供热系统层级热量结算点中短期热负荷预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供热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行业和公用事业。随着供热的商品化,供热系统热负荷预测作为供热规划、生产、调度和交易等工作的基础,在供热系统安全和经济运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供热负荷预测精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供热系统的供热质量、安全性和经济性。随着供热系统节能减排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智慧供热的需求,使供热负荷预测越来越成为该领域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其研究对节能减排、治理雾霾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滞后性、管网的热损失、用户种类复杂程度的差异性等导致了城镇供热系统不同热量结算点热负荷具有不同的规律特点,本文将供热负荷按层级热量结算点来划分,分析各自的影响因素,引入智能算法以及相关组合理论预测技术,以城镇供热系统实测数据为基础,对各层级供热负荷预测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为供热系统运行管理提供较为科学的决策依据。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成果如下:(1)对不同层级热量结算点热负荷的特点、影响热负荷的因素及导致热负荷预测误差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针对历史数据样本的离群数据进行纵向和横向预处理,使其能够更加与热负荷实际运行趋势一致,进而为后期利用这些历史数据样本进行各级热量结算点短期热负荷预测奠定了基础;将相关性分析应用在各层级热量结算点热负荷预测模型输入维数的选择上,使得输入变量与各层级预测热负荷相关性更强,为提高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改善预测性能做好进一步的准备;此外,对进入模型的各参数进行归一化处理,避免进入模型的各参数因数值差异大而导致预测性能下降。(2)基于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提出粒子群(pso)优化支持向量机(svm)模型热源热负荷预测方法。该方法对解决系统大热惯性、大时滞性导致热源热负荷随室外温度变化的非线性问题有较好的效果。建立了遗传(ga)优化支持向量机(svm)、标准支持向量机(svm)及粒子群(pso)优化支持向量机(svm)热源热负荷三种预测模型,通过相关性分析并确定预测模型输入变量的维数,证明了粒子群(pso)优化支持向量机(svm)模型在预测精度和泛化能力方面均优于其他两种预测模型。(3)针对一般热交换站用户类型较单一、样本容量大的问题,提出基于adaboost组合多个弱预测器构建出一个强预测器的热交换站热负荷预测方法。弱预测器采用处理大样本、容错能力强的bp神经网络模型,其网络阈值和权值的优化选用经过筛选出的粒子群算法(pso)。利用adaboost理论对9个粒子群(pso)优化bp神经网络预测进行组合构建出一个强预测模型。针对热交换站热负荷及其相关参数历史数据样本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与热负荷最相关的影响因素作为预测模型的输入变量维数,最后通过与粒子群(pso)优化bp神经网络方法和未经优化的传统bp神经网络方法进行实验比较,证明本文提出的预测模型有效提高了热交换站热负荷的预测精度和泛化能力。(4)针对建筑热负荷样本数量少及热计量引起的用户调节规律不确定问题,提出两种组合预测方法。将解决小样本非线性问题的粒子群(PSO)优化支持向量机(SVM)模型和容错能力强的粒子群(PSO)优化BP神经网络模型作为组合方法中单一预测模型,基于信息熵理论提取单一预测模型中的有用信息,将提取的有用信息进行融合产生出更强预测能力的组合方法;在基于Adaboost组合粒子群(PSO)优化BP神经网络模型思想上,激发了将处理小样本和非线性问题的支持向量机(SVM)模型作为弱预测器,结合Adaboost理论构建出由8个弱预测器组成的建筑热负荷强预测模型。对建筑热负荷及其相关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找出适合各自预测模型的输入变量,通过实例验证,以上两种组合预测方法均较单一预测模型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其中基于信息熵权组合方法更胜一筹,能更好地对住宅建筑热负荷进行预测。

张博[9](2016)在《太原多热源联合供热的工况分析及最佳方案确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集中供热系统也越来越复杂,对于大型热网来说不同类型的热源普遍存在,很多大中型城市集中供热运行也逐渐向多热源联合经济运行的模式发展。多热源联网运行系统与单一热源独网运行系统相比可以提高供热稳定性并通过热源的优化调度,如按热源效率顺序投入或调解热量输出,大幅提高运行的经济性。其次多热源管网同单一热源的系统相比特殊点在于热源间存在水力交汇点,随着热源的变化水力交汇点的位置会发生偏移,所以各热源的负荷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水力工况的改变。针对以上特点所以本文以太原热网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多热源联网技术的分析方法:1.通过热负荷的分析确定热源开启时间及运行时间长短;2.通过经济分析确定不同形式的热源所提供的负荷性质;3.通过水力计算及绘制水压图来寻求水利平衡点,为供热管网的优化设计及多热源联网的运行调度提供指导;4.简述计算机监控系统及能源分析软件在多热源联网运行中的应用及前景。希望通过科学合理手段建立一套合理分析多热源联网的技术方法。

周学蕾[10](2015)在《吉林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既有建筑大量是高能耗建筑,普遍存在结构劣、保温差、渗漏重等问题。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是完善建筑功能、实现节能减排、贯彻落实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针对现阶段既有建筑存量大、投资少和投资效率较低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提高既有建筑的改造价值和公共投资效率,并以吉林省示范工程进行实证分析。首先,本文分析了国内外既有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现状,通过调研分析发现,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存在存量大、资金少等问题,导致工程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投资效率较低。其次,针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运用价值工程技术进行分析研究。以吉林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功能分析和成本分析,在成本分析时引入全生命周期成本理念,并在既有建筑全生命周期成本中,以条件价值评估法测算了环境和社会成本,使全生命周期成本更加全面合理。最后,根据既有建筑的特点,以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低为评价标准,进行改造方案设计,确定价值系数最高的改造方案为最优方案,最终实现通过价值增值提高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资金的投资效率,并结合吉林省既有建筑特点,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提出对策建议。

二、分户式采暖在太原地区的应用及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户式采暖在太原地区的应用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太阳能/空气能热泵系统匹配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课题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第2章 太阳能/空气能集热蒸发器及其热泵的数学模型
    2.1 系统构建
    2.2 太阳能/空气能集热蒸发器数学模型
        2.2.1 太阳能/空气能热泵蒸发器太阳辐射换热量
        2.2.2 太阳能/空气能热泵蒸发器总换热量
    2.3 太阳能/空气能热泵压缩机数学模型
    2.4 太阳能/空气能热泵电子膨胀阀数学模型
    2.5 太阳能/空气能热泵系统数学模型
    2.6 制冷剂物性拟合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太阳能/空气能热泵的计算机仿真
    3.1 TRNSYS简介
    3.2 太阳能/空气能热泵系统制热工况算法设计
    3.3 太阳能/空气能热泵系统仿真模型搭建
        3.3.1 太阳能/空气能热泵制热系统物理模型
        3.3.2 太阳能/空气能热泵TRNSYS模型部件型号
        3.3.3 太阳能/空气能热泵TRNSYS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仿真模型的实验验证
    4.1 实验装置
    4.2 测试方法
    4.3 实验结果及仿真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太阳能/空气能热泵系统匹配优化分析
    5.1 静态工况的建筑热负荷
        5.1.1 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
        5.1.2 围护结构附加耗热量
        5.1.3 门窗缝隙渗入冷空气的耗热量
    5.2 压缩机的选型
    5.3 换热器选型分析
        5.3.1 换热器换热量分析
        5.3.2 换热器型号尺寸分析
    5.4 电子膨胀阀的调节区间
        5.4.1 电子膨胀阀常规选型对比
    5.5 电子膨胀阀的运行策略
        5.5.1 太阳能/空气能热泵机组在电子膨胀阀不同开度下的机组性能
        5.5.2 热泵机组的EEV阈值对比
        5.5.3 热泵机组的EEV开度随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空气源耦合地源一体化热泵系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3 课题研究现状
        1.3.1 空气源热泵
        1.3.2 地源热泵
        1.3.3 双源热泵复合供暖系统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ASCGSIHP系统提出及模拟软件介绍
    2.1 系统形式
    2.2 系统的运行流程
    2.3 模拟软件介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热泵系统部件模型
    3.1 压缩机模型建立
    3.2 空气侧换热器模型建立
        3.2.1 对数平均温差法(LMTD)
        3.2.2 ?-NTU法
    3.3 土壤侧换热器模型建立
    3.4 系统制热性能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热泵系统性能模拟研究
    4.1 能耗模拟
        4.1.1 太原典型年气象参数
        4.1.2 研究案例建筑的模型建立
    4.2 ASCGSIHP系统仿真模型建立
        4.2.1 ASCGSIHP模块建立
        4.2.2 ASCGSIHP系统仿真图
    4.3 实验验证
        4.3.1 空气源运行模式验证
        4.3.2 地源运行模式验证
    4.4 空气源热泵模拟研究
        4.4.1 空气源运行模式主要部件及参数设置
        4.4.2 空气源运行模式仿真结果
    4.5 地源热泵模拟研究
        4.5.1 地源运行模式主要部件及参数设置
        4.5.2 地源运行模式仿真结果
    4.6 一体化机组模拟研究
        4.6.1 一体化机组主要部件及参数设置
        4.6.2 ASCGSIHP系统仿真结果
    4.7 三种机组的经济性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SCGSIHP系统性能优化
    5.1 优化思路
    5.2 优化模型建立
    5.3 优化结果分析
        5.3.1 适用性分析
        5.3.2 节能性分析
        5.3.3 环保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3)瓦楞板踢脚线散热器优化设计研究及室内热环境数值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供暖方式现状
    1.3 散热器供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散热器供暖历史及现状
        1.3.2 建筑用采暖散热器的要求
        1.3.3 散热器分类
        1.3.4 散热器采暖系统的特点
    1.4 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研究现状
        1.4.1 地板辐射采暖历史及现状
        1.4.2 地板辐射采暖研究现状
        1.4.3 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特点
    1.5 踢脚线散热器供暖研究现状
        1.5.1 踢脚线散热器供暖应用现状
        1.5.2 踢脚线散热器研究现状
        1.5.3 踢脚线散热器采暖系统的特点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瓦楞板踢脚线散热器实验研究
    2.1 瓦楞板踢脚线散热器的构建
        2.1.1 瓦楞板踢脚线散热器结构
        2.1.2 瓦楞型设计的优点
    2.2 瓦楞板踢脚线散热器实验测试
        2.2.1 实验装置与方法
        2.2.2 实验数据的采集及处理
        2.2.3 实验测试结果
    2.3 瓦楞板踢脚线散热器背部粘贴反射膜的实验测试
        2.3.1 理论分析
        2.3.2 实验测试结果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瓦楞板踢脚线散热器优化设计研究
    3.1 数值模型的建立
        3.1.1 FLUENT软件简介
        3.1.2 数学模型的建立
        3.1.3 几何模型的建立
        3.1.4 网格划分
        3.1.5 计算模型与边界条件
    3.2 瓦楞板踢脚线散热器的结构优化
        3.2.1 模拟结果的可靠性验证
        3.2.2 散热器热工性能评价标准
        3.2.3 瓦楞间距的结构优化
        3.2.4 高度的结构优化
    3.3 瓦楞板踢脚线散热器的经济性及适用性分析
        3.3.1 经济性分析
        3.3.2 适用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种采暖末端室内热环境的数值模拟与比较分析
    4.1 室内热环境数值模拟基本理论
        4.1.1 模拟软件Airpak3.0简介
        4.1.2 数学模型
        4.1.3 DO模型
        4.1.4 控制方程的离散
    4.2 采暖房间数值模型的建立
        4.2.1 采暖房间模型
        4.2.2 模型的简化及假设
        4.2.3 网格划分
    4.3 边界条件
        4.3.1 计算参数的选择
        4.3.2 外墙边界条件
        4.3.3 散热器边界条件
        4.3.4 地面边界条件
        4.3.5 踢脚线散热器边界条件
    4.4 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4.4.1 室内舒适度评价指标
        4.4.2 温度场的分析与比较
        4.4.3 气流组织模拟结果分析
        4.4.4 PMV-PPD模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供暖改造中热源设备能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rt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能源现状
        1.1.2 环境现状
        1.1.3 我国供暖现状
        1.1.4 相关政策
    1.2 问题提出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各类供暖方式介绍
    2.1 燃煤供暖方式
        2.1.1 大型锅炉房集中供暖
        2.1.2 热电联产集中供暖
        2.1.3 小型锅炉房集中供暖
        2.1.4 户式燃煤炉具
    2.2 电供暖方式
        2.2.1 空气源热泵供暖
        2.2.2 直接式电热设备供暖
        2.2.3 蓄热式电热设备供暖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能量利用效率评价方法
    3.1 能分析方法
        3.1.1 热力学第一定律
        3.1.2 热效率
        3.1.3 一次能源利用率
    3.2 (火用)分析方法
        3.2.1 热力学第二定律
        3.2.2 (火用)的基本定义
        3.2.3 能质系数
        3.2.4 (火用)效率
        3.2.5 一次能源(火用)效率
    3.3 能分析与(火用)分析
    3.4 能级平衡系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各类供暖方式的能效比较
    4.1 能效计算
        4.1.1 小型锅炉
        4.1.2 户式燃煤炉具
        4.1.3 空气源热泵
        4.1.4 直接式电热设备
        4.1.5 蓄热式电热设备
    4.2 能效比较分析
        4.2.1 热效率和一次能源利用率
        4.2.2 (火用)效率和一次能源(火用)效率
        4.2.3 能级平衡系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程案例分析
    5.1 工程案例
        5.1.1 工程概况
        5.1.2 系统简介
    5.2 实验测试
        5.2.1 测试方案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5)热带岛礁地区零碳太阳能建筑的策略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3.1 岛礁开发模式研究现状
        1.3.2 太阳能利用方式的研究现状
        1.3.3 太阳能技术与建筑一体化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课题的创新性和时效性
    1.6 论文研究框架
第2章 热带岛礁地区建筑太阳能利用的模型架构
    2.1 热带岛礁区域环境特征分析
        2.1.1 岛礁区域地理位置
        2.1.2 岛礁区域气候特征
    2.2 热带岛礁地区太阳能资源潜力分析
        2.2.1 研究区概况和太阳能资源分布特征
        2.2.2 研究区太阳能资源的时间序列分布特征
    2.3 热带岛礁地区住宅建筑用能季节及用能比重分析
        2.3.1 住宅建筑用能季节时段的划分
        2.3.2 住宅建筑用能负荷比重的分析
    2.4 研究用建筑的基础模型及系统设计
        2.4.1 研究用太阳能建筑的基础模型
        2.4.2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的系统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整合共生的太阳能建筑界面优化设计
    3.1 太阳能建筑界面模块概念的提出
        3.1.1 太阳能墙体模块
        3.1.2 太阳能窗户模块
    3.2 太阳能建筑界面模块能耗分析
        3.2.1 能耗模拟软件的选择
        3.2.2 基础模型围护结构参数设置
        3.2.3 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3.3 模块化界面住宅建筑能耗正交分析
        3.3.1 正交实验参数设计
        3.3.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3.4 模块化界面的技术准备水平及实测影响分析
        3.4.1 技术准备水平
        3.4.2 定量分析
        3.4.3 实测及潜在影响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耦合共生的太阳能设备系统优化设计
    4.1 适合于热带岛礁地区的太阳能能量系统耦合设计
    4.2 能量系统与界面模块的结合方法及原型设计
        4.2.1 能量系统与界面模块的结合方法
        4.2.2 界面模块系统的原型设计及系统运行情况
    4.3 系统能量传递和转换过程及特征化分析
        4.3.1 能量系统吸收太阳辐射转换的能量
        4.3.2 能量系统转化为电能的部分能量
        4.3.3 能量系统转化为热能的部分能量
    4.4 系统运行模式设置及能量利用效率分析
        4.4.1 计算机模拟设置
        4.4.2 模型验证及效率因素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热带岛礁地区驻岛官兵宿舍设计研究实践
    5.1 模型建筑的低能耗设计实践
        5.1.1 模型建筑的朝向选择
        5.1.2 围护结构的选择与构造形式
    5.2 模型建筑集热模块的部位与数量设置
        5.2.1 模型建筑的综合负荷计算
        5.2.2 集热模块的面积需求
        5.2.3 集热模块的部位与数量设置
    5.3 模型建筑太阳能系统的应用与补偿设计
        5.3.1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形式选择与补偿设计
        5.3.2 太阳能光伏系统的形式选择与补偿设计
    5.4 模型建筑能量平衡模拟评价
        5.4.1 模型建筑全年热水供应模拟统计
        5.4.2 模型建筑全年发电供应模拟统计
        5.4.3 模型建筑全年能耗供需平衡评价
    5.5 小结
第6章 热带岛礁地区驻岛官兵宿舍项目效益分析
    6.1 太阳能建筑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分析
        6.1.1 建筑全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
        6.1.2 建筑全生命周期范围的确定
    6.2 模型建筑建设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6.2.1 经济效益数学模型
        6.2.2 案例分析
    6.3 模型建筑建设项目能源效益分析
        6.3.1 全生命周期能耗评价
        6.3.2 案例分析
    6.4 模型建筑建设项目环境效益分析
        6.4.1 建筑系统生命周期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6.4.2 案例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热带岛礁居住建筑使用能耗调查问卷
附录 B 南海三地典型年年平均气温和降水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山西旧工业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 城市转型的背景
        1.1.2 环境恶化的现实背景
        1.1.3 能源紧缺的背景
        1.1.4 历史缺失的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创新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创新点
    1.3 国内外旧工业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研究概况
        1.3.1 国外旧工业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发展、理论成果及实例
        1.3.2 我国旧工业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发展过程及实例
        1.3.3 山西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理论成果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旧工业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研究对象的界定
        2.1.2 相关概念的解析
    2.2 旧工业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基本原则
    2.3 旧工业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基本策略
        2.3.1 总体要求
        2.3.2 目标控制
    2.4 旧工业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基本模式
        2.4.1 博物馆展览型模式
        2.4.2 景观公园型模式
        2.4.3 创意产业模式
        2.4.4 商业、办公型模式
        2.4.5 居住型模式
        2.4.6 综合型开发模式
    2.5 总结
第三章 山西省旧工业建筑的历史沿革、现状调研及总结
    3.1 山西工业建筑的历史沿革及各时期建筑特点
        3.1.1 山西近代工业建筑发展史(1840——1949)
        3.1.2 山西“一五”“二五”时期工业建筑发展史(1953——1963)
        3.1.3 山西现代工业建筑发展状况(1963 至今)
    3.2 山西各地区旧工业建筑再利用及待利用现状调研
        3.2.1 太原
        3.2.2 晋中
        3.2.3 大同
        3.2.4 吕梁
        3.2.5 运城
        3.2.6 阳泉
        3.2.7 总结
    3.3 山西旧工业建筑的特点
        3.3.1 近代工业建筑(1949 年以前)遗存较少
        3.3.2 山西现代工业建筑(1949 年以后)遗存较为完整
        3.3.3 山西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成熟案例较少
        3.3.4 山西旧工业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目标
第四章 山西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方法研究
    4.1 山西旧工业建筑的价值评价及再利用梯度研究
        4.1.1 价值评价的八个方面
        4.1.2 山西旧工业建筑价值评价方法
        4.1.3 分层次的保护利用梯度
        4.1.4 多样化的保护与再利用模式探究
    4.2 外部空间环境整合治理
        4.2.1 外部空间环境整合治理的分析
        4.2.2 外部空间环境整合治理的手段
    4.3 外部形象再设计
        4.3.1 文物类旧工业建筑
        4.3.2 地标性和特异性旧工业建筑
        4.3.3 一般性旧工业建筑
    4.4 内部空间再利用
        4.4.1 空间功能的置换
        4.4.2 内部功能空间的整合
        4.4.3 增建或扩建
    4.5 节能优化策略
        4.5.1 室内热环境分析
        4.5.2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优化策略
        4.5.3 室内声环境优化策略
        4.5.4 室内光环境优化策略
    4.6 总结
第五章 山西旧工业建筑再利用实例分析与总结
    5.1 文物类工业建筑——太原兵工厂案例分析
        5.1.1 文物类典型案例选取
        5.1.2 背景综述
        5.1.3 现状调查分析与建议
    5.2 保护再利用类工业建筑——太重集团工业建筑案例分析
        5.2.1 保护再利用类的典型案例选取
        5.2.2 背景综述
        5.2.3 现状调查分析与建议
    5.3 一般性旧工业建筑——贾家庄特种水泥厂案例分析
        5.3.1 一般性旧工业建筑的典型案例选取
        5.3.2 背景综述
        5.3.3 调查分析与改造建议
    5.4 总结
第六章 结语
    6.1 论文的总结
    6.2 论文的不足
        6.2.1 调研难度大
        6.2.2 山西现成的改造再利用案例较少
        6.2.3 价值评价体系具有主观性
    6.3 待完成的课题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一:图片来源
附录二:表格来源
附录三:表格
附录四: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深井地热水梯级综合利用及回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地热资源
        1.2.1 地热资源介绍
        1.2.2 地热水资源
        1.2.3 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
    1.3 地下水源热泵
        1.3.1 原理简介
        1.3.2 系统简介
        1.3.3 水源热泵的优点
    1.4 中水系统
        1.4.1 中水系统简介
        1.4.2 国内外中水回用现状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深井地热水梯级利用研究现状
        1.5.2 中水回用工艺优选数学模型研究
    1.6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课题研究的内容
        1.6.2 课题研究的主要技术路线
2 项目概况
    2.1 项目建设地的背景情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水文地质
        2.1.3 地热资源
    2.2 项目建设内容
        2.2.1 地热井
        2.2.2 地热水
        2.2.3 地热水处理
    2.3 设计方案
3 深井地热水的梯级综合利用
    3.1 系统负荷计算
        3.1.1 工程概况
        3.1.2 设计计算参数
        3.1.3 系统负荷基本计算方法
        3.1.4 鸿业暖通空调软件
        3.1.5 鸿业暖通软件对负荷模拟的结果
    3.2 深井地热水梯级综合利用方案
        3.2.1 方案介绍
        3.2.2 方案特点
        3.2.3 方案的技术参数的确定
        3.2.4 主要设备的选型
    3.3 环保性分析
        3.3.1 环保性评价指标
        3.3.2 环保性分析结果
    3.4 投资估算及财务分析
        3.4.1 项目的主要参数
        3.4.2 投资估算
        3.4.3 财务分析
    3.5 小结
4 中水工艺系统的优选及设计
    4.1 中水工艺优选的基本原则及方法
        4.1.1 中水工艺优选的特点
        4.1.2 中水工艺优选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4.1.3 综合评价方法
    4.2 中水处理总体方案的确定
        4.2.1 研究区域概况
        4.2.2 中水工艺的选择
    4.3 中水工艺优选评价指标体系及优选系统模型
        4.3.1 中水工艺优选评价指标体系
        4.3.2 中水工艺优选系统模型
    4.4 中水工艺优选指标体系的权重分析
        4.4.1 层次分析法原理
        4.4.2 层次分析法在中水工艺优选指标体系权重中的应用
        4.4.3 权重分析结果
    4.5 参考方案指标序列的确定
        4.5.1 灰色关联分析法原理
        4.5.2 灰色关联分析法中水工艺优选体系中的应用
    4.6 水量平衡的设计与计算
        4.6.1 工程概况
        4.6.2 水量平衡的设计
        4.6.3 水量平衡的计算
        4.6.4 水量平衡的调节
    4.7 经济效益分析
        4.7.1 效益费用分析法简介
        4.7.2 效益费用分析法评价指标和准则
        4.7.3 实例分析
    4.8 中水回用的问题与建议
    4.9 小结
5 结论
    5.1 课题研究结论
    5.2 课题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8)城镇供热系统层级热量结算点中短期热负荷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和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热负荷预测概念及预测技术分类
        1.2.1 预测技术概念
        1.2.2 热负荷预测
        1.2.3 热负荷预测技术分类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热负荷预测的国外研究现状
        1.3.2 热负荷预测的国内研究现状
        1.3.3 热负荷预测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热负荷影响因素分析及离群数据挖掘
    2.1 实验数据来源
    2.2 供热系统热负荷特点
    2.3 影响预测热负荷的因素分析
    2.4 热负荷预测误差分析
    2.5 热负荷及其相关因素离群数据辨识和修正
        2.5.1 离群数据辨识和修正的意义
        2.5.2 数据预处理基本思想
        2.5.3 数据预处理的方法
        2.5.4 预测模型输入数据的归一化处理
    2.6 热负荷与各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PSO优化支持向量机的热源热负荷预测
    3.1 支持向量机(SVM)基础
        3.1.1 机器学习
        3.1.2 经验风险最小化及其问题
        3.1.3 结构风险最小化的支持向量机
    3.2 支持向量机(SVM)理论
        3.2.1 最优分类面与广义最优分类面
        3.2.2 支持向量机
        3.2.3 核函数
    3.3 支持向量机回归
        3.3.1 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
        3.3.2 模型参数
    3.4 基于智能算法优化的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
        3.4.1 粒子群(PSO)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
        3.4.2 遗传(GA)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
    3.5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3.5.1 输入变量的选择
        3.5.2 样本集的划分
        3.5.3 PSO优化SVM模型预测热源热负荷结果分析
        3.5.4 几种预测模型的比较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Adaboost组合PSO优化BP神经网络热交换站热负荷预测
    4.1 BP神经网络算法
        4.1.1 神经网络基本结构
        4.1.2 反向传播算法(Back-Propagation Algorithm,BP算法)
    4.2 PSO优化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4.3 基于Adaboost组合PSO优化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4.3.1 Adaboost算法
        4.3.2 Adaboost组合PSO优化BP神经网络算法
    4.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4.4.1 输入变量的选取
        4.4.2 热交换站热负荷预测模型
        4.4.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筑热负荷的智能算法组合预测
    5.1 基于信息熵的组合预测模型
        5.1.1 组合预测理论
        5.1.2 信息熵理论
        5.1.3 预测方法选择
        5.1.4 单一预测模型效果评价指标
        5.1.5 基于信息熵权的组合预测步骤
    5.2 基于Adaboost组合PSO优化SVM预测模型
    5.3 组合预测模型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输入变量的选择
        5.3.2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6.1.1 主要结论
        6.1.2 创新点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论文独创性说明

(9)太原多热源联合供热的工况分析及最佳方案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多热源集中供热系统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内发展现状
        1.2.2 国外发展现状
        1.2.3 研究趋势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多热源联网运行的热源负荷分配
    2.1 多热源联合供热系统的设计与运行原则
    2.2 太原热源基本情况介绍与热负荷分析
    2.3 太原市热负荷延续时间图
    2.4 热源优化与调度小结
第3章 供热系统联网设计与水力计算
    3.1 管网的布置
    3.2 水压图的绘制
    3.3 补水系统的运行方式
    3.4 多热源联网管网的水力计算
        3.4.1 多热源联网管网的水力计算理论流量分配
        3.4.2 多热源联网管网的水力计算各热源压力情况
    3.5 单热源向多热源联网过度水力工况变化阐述
        3.5.1 一电、二电独网运行水力计算
        3.5.2 一电、二电联网运行水力计算
        3.5.3 一电、二电联网运行过程分析
    3.6 多热源联网及其水力优化调度
    3.7 分布式变频系统在多热源系统中的应用
    3.8 水力计算小结
第4章 多热源联网运行的监控系统
    4.1 监控系统总体框架
    4.2 热网监控中心
        4.2.1 统一对时功能
        4.2.2 能耗分析统计功能
        4.2.3 热网经济运行分析及优化
    4.3 系统通讯网络配置说明
        4.3.1 通讯系统结构
        4.3.2 网络设备及配置要求
    4.4 热网全网优化控制系统软件
        4.4.1 软件的功能
        4.4.2 全网平衡功能
        4.4.3 一次网的时间表控制模式
        4.4.4 二次网变频循环泵的控制功能
        4.4.5 控制效果的评价功能
        4.4.6 负荷预测功能
        4.4.7 效果排行功能
        4.4.8 控制方式选择功能
        4.4.9 联网运行方案设定功能
        4.4.10 软件的操作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吉林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题目来源
        1.1.2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发展现状
        1.2.1 国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发展现状
        1.2.2 国内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发展现状
        1.2.3 吉林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发展现状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内容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1.6.3 主要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技术发展水平
    2.1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概述
        2.1.1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概念
        2.1.2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内容
    2.2 既有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技术
        2.2.1 屋面
        2.2.2 外墙
        2.2.3 门窗
        2.2.4 楼地面
    2.3 既有建筑供热采暖系统和供热计量的节能改造技术
        2.3.1 供热采暖系统
        2.3.2 供热计量
    2.4 既有建筑利用可再生能源节能改造技术
        2.4.1 地源热泵
        2.4.2 污水热源
        2.4.3 太阳能
    2.5 其他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技术功能分析
    3.1 功能定义
    3.2 功能的分类
    3.3 功能分析的作用
    3.4 不同层次功能分析的要点
        3.4.1 节能性
        3.4.2 可行性
        3.4.3 功能性
    3.5 功能结构层次模型特点
    3.6 功能评价方法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
    4.1 全生命周期成本构成
        4.1.1 全生命周期
        4.1.2 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
        4.1.3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构成
    4.2 成本影响因素
    4.3 分析方法
        4.3.1 模型的建立
        4.3.2 灰色单层次评价模型
        4.3.3 实施综合评价
    4.4 既有建筑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及实例
        4.4.1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
        4.4.2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案例一
        4.4.3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案例二
        4.4.4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工程案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价值分析
    5.1 价值分析的基本概念
    5.2 价值系数的确定
    5.3 价值分析
    5.4 实证分析
        5.4.1 对象选择
        5.4.2 信息资料收集
        5.4.3 功能分析
        5.4.4 方案设计与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对策建议
    6.1 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过程中的建议
    6.2 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各主体的建议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在学期间参加的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致谢

四、分户式采暖在太原地区的应用及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太阳能/空气能热泵系统匹配特性研究[D]. 王永帅.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空气源耦合地源一体化热泵系统性能研究[D]. 李科宏.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3]瓦楞板踢脚线散热器优化设计研究及室内热环境数值模拟分析[D]. 管梦雪. 太原理工大学, 2018(11)
  • [4]供暖改造中热源设备能效分析[D]. 李学文. 河北工程大学, 2018(01)
  • [5]热带岛礁地区零碳太阳能建筑的策略及方法研究[D]. 任刚.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6]山西旧工业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研究[D]. 杜辉. 太原理工大学, 2017(01)
  • [7]深井地热水梯级综合利用及回用研究[D]. 武亚丽. 西安工程大学, 2017(06)
  • [8]城镇供热系统层级热量结算点中短期热负荷预测方法研究[D]. 王美萍. 太原理工大学, 2017(01)
  • [9]太原多热源联合供热的工况分析及最佳方案确定[D]. 张博. 北京建筑大学, 2016(06)
  • [10]吉林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价值分析[D]. 周学蕾. 长春工程学院, 2015(06)

标签:;  ;  ;  ;  ;  

太原地区家庭供暖的应用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