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D支持系统组件-软总线模型

CAD支持系统组件-软总线模型

一、CAD支撑系统构件-软总线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高鹏[1](2012)在《南京电信综合网管系统》文中研究说明本次系统开发的目标是整合各专业设备的网管资源,实现告警的统一管理,为业务管理层提供支持。本文通过分析“电信运营支撑系统”的结构,指出本次开发的“综合网管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故障管理”。系统采用四层结构设计,分别是接入层、业务逻辑层、对象管理层和数据层。其中接入层通过协议和信息模型的转换,向上层提供统一、标准的信息模型;业务逻辑层通过调用接入层提供的接口,实现系统的各项主要功能,同时通过访问对象管理层存取数据;对象管理层用于管理已被抽象为数据模型的网络实体和业务;数据层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完成具体的数据管理。整个系统采用了华为公司的iMAP平台作为开发平台,并提供二次开发接口。系统在框架设计和信息建模上参照了ITU-T的TMN网管模型和eTOM模型,并采用告警对象模型技术,建立了统一、标准的信息模型。系统模块间采用开放的CORBA接口,便于与其它系统集成。系统实现了拓扑管理、故障管理、知识库管理、告警分析、告警统计等主要功能。系统通过与资源管理系统的集成,实现了告警关联和分析、处理功能。系统通过与故障单和知识库系统的关联,实现了告警自动派单、告警与大客户关联等特色功能。本系统的建设充分响应了电信企业在“运维、服务和管理”方面,集中化、综合化的需求,改变了电信网各专业厂商仅能向本厂商、本专业提供网络管理服务的现状,有力的支撑了电信业务的发展。本系统提高了设备的维护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试用反馈良好。

何苗[2](2012)在《面向工艺设计的图形图像处理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图形与图像的处理在工艺设计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所有的工艺信息都以图形或图像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现行的工艺系统平台仅单方面支持图形或者图像,不能很好的满足用户同时处理图形与图像的需求。本文选择工艺设计环节较重要的汽车行业为调研背景,分析其工艺设计的特点以及新需求,研究并开发了一个面向工艺设计的图形图像处理系统,使得图形与图像能共平台操作,该系统具有很好的平台移植性,拥有丰富的工艺资源库,以及稳定的语义一致性维护。首先在分析了面向工艺的图形图像系统的特点之后,为了满足系统高效的集成性和运行效率,以及具体应用平台一致性,采用了“软件总线——组件”的体系结构,将系统底层分为底层支撑库、基本图形平台、图形图像模块三部分,并且对每部分的具体功能进行了模块化划分。随后为了能让图形与图像在同一平台很好的共存,研究了图形图像对象统一表达的问题。对比传统的块元素表达机制,提出一种改进的复杂对象表达机制——可扩展元素对象。这种具有面向对象思想的对象表达机制很好的保留了对象的几何属性和拓扑属性,使得对象的复杂编辑、图形图像混合编辑得以顺利的实现。然后研究了工艺资源库的扩展和集成问题,给出工艺资源库扩展总流程以及集成环境,提高了工艺数据和工艺信息的利用率。最后针对工艺数据之间关联性如何保证的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在撤销(Undo)/重做(Redo)操作时,嵌套操作和关联操作的语义一致性维护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在分析了嵌套操作和关联操作的特点,讨论了Undo操作中事务的原子性和一致性以及触发器机制之后,提出了基于事务保证操作语义一致性和基于触发器机制降低操作复杂度和关联度的解决策略,并描述了具体的执行流程及主要算法。该算法很好的保证了工艺数据的关联性,以及在Undo/Redo时,嵌套操作和关联操作的语义一致性。

艾彦迪[3](2011)在《多层—体产品信息建模理论及实现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产品信息模型是产品数据的载体,在产品设计、分析和制造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内外高度重视产品信息建模理论和实现技术的研究工作,相关理论与技术的探讨尽管有一定进展,仍然不能满足复杂装备数字化设计的需求。主要存在两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①采用分散的系统、面向单领域的设计方法、分类建模的方式无法保证产品模型数据的一致性和表征数据关联性,不能满足需要完整、及时信息支持,以及高精度、高可靠性软件系统支持的复杂装备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技术需求;②面向异构软件系统功能集成的架构技术无法解决满足复杂产品研发需要的软件系统一致性问题,致使产品信息集成、设计进程协同和数据共享、知识积累和重用、不同层级模型迭代精化等都难以形成有效的解决方案。在实际应用领域突出地表现为产品信息表述不完备、集成无中心、迭代无对象、重用无载体。上述产品信息建模理论和软件系统架构的共性问题,与复杂产品设计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复杂科学问题相互作用,构成了开展新型数字化设计软件技术和先进产品设计方法深层次研究都必须面临的严峻挑战。因此本论文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现代大型应用软件的可信性研究”(2010CB328000)的资助下,从研究产品信息建模理论入手,提出了以信息集成与重用为目标导向和以问题域面向模式为特征的多层-体产品信息建模原理,并基于该原理构建了由基本体、检索体、控制体和智能体组成的“一元四体”产品信息模型(AMFB模型),并对其实现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研制了基于AMFB模型的产品数字化设计软件平台,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典型工程问题中;综合运用了耗散结构和熵变理论,提出了基于时空信息差和系统结构序的产品数字化系统演化特性定量研究方法,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对产品数字化系统的演化特性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1)提出了以信息集成与重用为目标导向和以问题域面向模式为特征的多层-体产品信息建模思想。该思想是根据产品模型信息的多层次需求,围绕产品模型是信息载体的本质特点,旨在研究能够满足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信息集成的产品信息模型构造方法,从而适应目前复杂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中具有流程动态多变、数据类型复杂、多学科参数耦合等特点的数字化设计环境。深入研究了满足多层-体产品信息建模思想的“一元四体”产品信息模型(简称AMFB模型)及其构建方法。该模型通过建立具有层次关系的多“体”结构,各体之间具有明确的功能目标,使其具有模型承载信息、信息动态完备等特点。AMFB模型结构具有通用性,应用本文所提出的模型构造方法,可以构建面向领域的AMFB模型。上述产品信息建模理论的提出为开展产品数字化系统研究提供了原理支持。(2)提出了问题求解需求约束的模型信息动态完备理论,研究了产品信息模型的数据框架构造方法,使其具有适应动态多变的复杂产品设计多维信息集成环境的能力。分析确定了产品设计过程中多维信息的关联关系,形成以独立单元信息为概念体系的产品结构化信息表示理论与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由结构树和信息树组成的“动态同构树”作为AMFB模型检索体数据结构,构成了AMFB模型数据框架,该数据框架保证了产品信息模型中的几何模型与非几何信息的关联一致性,使得AMFB模型具有几何模型承载产品信息的能力。上述研究为AMFB模型检索体的实现提供了理论支持。(3)提出了基于设计过程优化模型、设计任务多级触发模型及设计行为功能模型的AMFB模型控制体设计过程控制研究方法。定义了设计过程、设计任务和设计行为等相关概念,分析了产品设计过程迭代关系和产品设计任务时序关系对设计效率的影响。建立了基于DSM矩阵的产品设计过程优化模型,应用该模型可以减少设计过程中逆向迭代和耦合迭代的次数,得出最优的设计任务时序关系。提出了设计任务多级触发模型构建方法,该模型用于描述产品设计任务时序关系及模型信息配送关系。采用IDEFO方法建立了设计行为功能模型,通过深入分析设计行为交互规则,提取设计行为功能序列,确定了设计行为中设计信息的输入输出关系。上述研究为后续产品数字化系统的功能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4)深入研究了用于解决AMFB模型本体和对应的软件系统主体一致性问题的方法。利用OpenCASCADE几何造型平台的内核资源,研究了与AMFB产品信息模型实现相关的关键技术。基于OCAF框架及XML技术实现了AMFB模型检索体的动态同构树数据结构,提出了AMFB模型检索体的存储方法及实现技术。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软件工程的方法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多层-体产品信息建模理论的原型系统——AMFSDI。(5)提出了以耗散结构及熵理论为依据的产品数字化系统演化特性定量研究方法,验证了经由系统效能间接评价产品建模技术优劣的评价方法的可行性。通过分析耗散结构具有的相关特征及性质,得出产品数字化系统是一种耗散结构的结论。通过分析产品数字化系统演化本质与表征,探索从系统有序性的角度研究产品数字化系统演化特性的方法。构建了基于时空信息差量化方法的系统有序性判别模型,该模型通过计算产品数字化系统在设计过程各阶段的信息量,得出系统在各设计阶段的时空信息差,依据系统在时间、空间两方面的信息量变化研究系统的有序性。构建了产品数字化系统结构有序度判别模型,该模型从系统结构序的角度,定量的研究了系统结构对系统有序性的影响。通过论证分析得出影响系统结构有序性的两种序参量,基于熵理论分别给出了两种序参量有序度计算方法,从而得出系统结构序的综合有序度计算模型,用以作为系统有序性判别模型。以上述方法为定量研究手段,对传统产品数字化系统和AMFSDI系统进行了对比设计试验和定量分析。

周安宁[4](2012)在《协同设计技术及其在飞行器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前,飞行器设计通过实物或数字样机发现存在的冲突,通过召开协调会议寻求解决冲突的方案,而后针对该方案修改设计。而飞行器设计涉及的部门、学科众多,协调工作极为繁重,往复修改消除冲突的过程极大地增加了工作量,加大了成本,延长了设计周期。计算机支持的协同设计技术是解决冲突问题的高效方法,能够有效地发现、回避和消除冲突,提高设计效率,缩短设计周期,节省设计成本。协同设计技术把相关联的设计信息放在同一个空间中呈现,向设计者提供直观的感知,演示冲突发生的过程和原理。目前常见的协同设计技术运行于设计者的日常设计环境之外,建立统一的场景,加入无差别的零/部件,提供相应观察方法和工具,演示和验证冲突,帮助寻找冲突的解决方案。在飞行器设计领域,这种做法没有改变“孤立设计——样机总装——协调——孤立设计”的传统协同模式,不能充分发挥协同设计的效力。为充分发挥协同设计的优势,改变传统的协同模式,本文针对飞行器设计的特点提出“设计时协同”的协同设计技术:1)建立无缝集成到CAD系统的协同设计平台体系结构。在设计者日常设计环境中加入与本地设计任务相关联的零/部件,并实时展示这些零/部件的设计进展,日常设计过程中就发现、回避部分冲突。平台支持采用新协同模式,设计中融合协同,避免先设计后协同的低效率,大大提前协调工作的展开时机,减少冗余工作量,提高效率。2)建立针对飞行器协同设计的感知模型。协同设计平台融入产品结构、设计阶段等信息,给相关零/部件赋予工程背景,并以此索引设计操作和相关信息。依据设计者的需求,向设计者提供不同等级的设计空间感知、结构感知和过程感知,缩短感知的操作链,在海量信息中迅速定位、获取相关信息,提高感知效率。3)基于黑板与智能元相结合的架构开发协同设计平台。各个协同设计环境本地自主运行,避免异地观察视角变化、设计操作等动作对本地设计环境的影响,本地日常设计的流畅开展。同时全局地控制整个设计的方向,保证飞行器设计的严谨。采用求解算法与框架分离的可扩展约束网络检测模块,支持多层复杂约束网络的实时求解。解决了设计的正确性与效率的问题,保障了系统的高效、可靠。4)提出了管理细粒度设计流程的技术。提出借助历史设计资料中的协同信息进行细粒度流程建模的方法。通过建立和分析基于协同模式的协同关联网络辅助建模,降低建模难度,更真实地反映现实设计流程。采用局部化、动态化的成熟度评估方法决定设计任务开展的时机,控制设计流程的节奏,决定局部设计操作的传播速度。为了增加细粒度的设计流程的灵活性,提出了设计时修改设计任务内容的技术。提出了设计过程跟踪与回溯技术,记录动态的设计依赖关系。细粒度流程管理克服了新模式带来的挑战,提高了“设计时协同”技术的适用性。本文基于CATIA及其二次开发环境CAA开发了全周期飞行器协同设计平台原型CACDS,实现并验证了上述技术的可行性及效果。某飞行器起落架舱的协同设计实例显示,该平台操作方便,集成度高,提高了设计效率。

王凯[5](2010)在《面向飞机总体布置的协同设计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飞机总体设计阶段需要进行大量的关键性决策,决定了一架飞机大约80%的全寿命周期成本。飞机总体布置设计是飞机总体设计的重点工作,传统上飞机总体布置设计采用串行开发模式进行分工协作,多专业设计人员常常由于交流不及时、协调不充分或步调不一致等原因,导致大跨度的设计修改或重新设计。本文将协同设计技术引入飞机总体布置工作中,为多领域专家提供同步和异步协同设计手段,使得设计人员更大范围、更大灵活度地参与到总体布置与协调工作中,达到提高设计质量、缩短研制周期和降低研制成本的目的。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在飞机总体布置协同设计功能需求分析基础上,提出了面向飞机总体布置的协同设计总体方案,采用Web服务/Agent的双总线集成框架,提高协同设计系统的纵向和横向集成能力,并结合工作流技术和CAD二次开发技术,为飞机总体布置提供同步/异步协同设计功能,支持多专业设计人员以“布置-协调-布置”的工作模式迭代地开展设计与协调工作。2.针对飞机总体布置工作中飞机总体布置与协调过程和技术状态控制过程存在关联语义不明确、复杂系统分析能力弱等问题,提出了基于任务关联WBS的飞机总体布置与协调过程建模方法和基于CCMAC的飞机技术状态控制过程建模方法。为避免由于系统间存在潜在冲突带来的大跨度的设计返工或重新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解决了协同设计任务在工作流系统中执行时产生死锁和不可达等问题。3.提出了飞机总体布置协同设计信息协作框架,采用Web服务技术实现非实时协作信息交换,采用反应式Agent技术在CATIA环境下实现实时的协作信息传输与交换,采用可变粒度锁方法实现并发冲突避免,满足了飞机总体布置协同设计中实时和非实时的信息协作要求,提高了系统可集成性和扩展能力。4.提出了飞机总体布置协同设计系统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实现结构,基于CATIA及其二次开发环境CAA、JBPM工作流引擎、Struts框架、Hibernate数据库访问组件等开发工具自主开发了飞机总体布置协同设计原型系统CDAGA,该系统能够完成同步浏览、同步布置、异步浏览、异步布置与协调、技术状态控制和协作任务管理等功能,并在某飞机前机身电子设备舱总体布置与协调中得到了验证。

张书亭[6](2009)在《自顶向下协同产品设计框架和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复杂机械产品的设计具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方式,另一个是多人参与、协同完成。然而,目前CAD系统仍难以支持自顶向下、多人协同的产品设计。鉴于多人协同的产品自顶向下设计的高度复杂性,作为研究的第一步,我们将当前工作集中在概念设计完成之后的协同产品设计,即一组设计者根据概念设计结果,协同地、由抽象到具体地完成产品设计。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一个自顶向下协同产品设计框架。我们将自顶向下协同产品设计过程分成布局设计、协同骨架设计、协同详细设计三个设计阶段,并基于该设计过程的需求,设计了自顶向下协同产品设计的六个主要功能:基于符号的布局设计,耦合结构参数协同计算,协同装配建模,协同特征建模,基于Agent的变动传播,基于多媒体会议的协商交流。2.提出一个支持自顶向下协同产品设计的多层次分布式装配模型。该装配模型总体上分为布局装配模型、骨架装配模型、详细装配模型三个主要层次,以支持自顶向下产品设计;采用在服务器和客户端的复制式分布表示,以支持分布式协同设计。在分布式表示中,服务器端为完整的产品装配模型,客户端装配模型基于协同设计需要动态装载,具体包括设计者负责设计的子装配或者零部件的模型信息,以及和其具有装配关系的其他设计者负责设计的子装配和零部件信息。为支持装配模型对象在各个站点的一致,采用了局部ID和全局ID的对象命名机制。3.提出一种支持自顶向下协同产品设计中耦合结构参数协同计算的方法。该方法基于模糊理论表示设计早期阶段的模糊设计参数,通过效用函数表示设计者基于设计经验确定的设计参数不同数值的优先程度,由设计者协同建立以效用为目标的优化模型,并通过改进的遗传算法进行优化求解。4.提出自顶向下协同产品设计中基于Agent(智能体)的变动传播方法。通过服务器和客户端Agent之间的协作,动态监控协同设计系统中各个站点对装配模型的变动修改,然后由服务器端Agent基于特征变动、装配约束变动、工程约束变动的推理以及层次变动推理,确定装配模型对象的变动以及分布,最后以命令的方式更新所有相关站点的装配模型,保证变动操作后分布式装配模型的一致性。5.基于上述理论方法实现了支持自顶向下协同产品设计的原型系统CTDAD。该系统采用复制式服务器-客户端体系结构,核心功能模块包括布局设计、耦合结构参数协同计算、特征造型器、装配建模、变动传播Agent、ID管理、协商管理等。使用该系统,完成了一个液压式机械手的自顶向下协同产品设计,对本文所提出的框架与方法进行了验证。

徐海潮[7](2009)在《RFID标签封装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射频识别(RFID)技术及相关设备对RFID标签产品的质量、体积和成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发高性能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RFID标签封装设备意义重大。本文基于RFID标签封装系统的需求背景和系统结构特点,将“软件总线”思想引入到该系统软件开发中,设计与实现了以通信模块为核心的软件总线原型,并围绕该系统模型展开了讨论。首先,对RFID标签封装系统应用软件进行了需求分析。从机械结构和硬件结构两个方面对该系统中软件应用背景进行了简要介绍,重点对该应用软件进行了业务需求分析和系统需求分析,进而得出了该系统软件功能框架以及软件体系结构设计原则。其次,论文基于软件总线,对RFID标签封装系统软件体系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与实现。通过对软体系结构及其发展演变进行讨论,着重阐述了基于软件总线系统模型的优势。根据RFID标签封装系统的需求分析和系统分布式结构特点,将软件总线思想引入到该系统应用软件的构架中,并重点对作为总线核心支持的通信模块进行了设计与实现。然后,对RFID标签封装系统中的关键功能构件进行了设计与实现。根据构件的设计思想,定义了构件的管理接口和消息通信接口等通用接口,重点以三类实例构件的设计与实现为例对驱动层、核心层和应用层构件的开发进行了阐述。最后,论文针对RFID标签封装系统软件总线模型的一个应用实例进行了研究。证明了本软件总线模型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开放性。

朱长江[8](2009)在《复杂机械协同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在现代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制造业企业只有快速地生产出质量好、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才能保持优势,赢得生存与发展。复杂机械的开发与制造是提升制造业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砝码。然而,由于复杂机械具有批量小、品种多等特点,其设计人员承担的设计任务远重于普通机械设计。计算机网络支持的协统设计将工作流管理技术和产品数据管理技术相结合,实现协同数据的及时共享,具有规范的设计流程,能够大大提高复杂机械产品的设计效率。本学位论文主要工作是:通过对复杂机械产品设计过程的分析,借鉴现有关于过程管理的方法理论和实践,提出过程管理模块的功能目标。通过对协同设计过程的静态和动态分析,建立了基于角色的协同设计过程模型,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过程定义的重用性。通过对协同设计中产品数据的分析,提出了产品数据管理模块的功能目标,对设计过程中数据管理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分析了协同过程中协作工具的功能需求,重点对网络会议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网络会议协作模型,采用了多播技术、p2p技术实现了网络会议功能。本文介绍的协同设计系统在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了系统的灵活性和扩展性,因此能够广泛应用于复杂机械设计领域,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柔韧性,能够大大提高协同设计的工作效率。

郝昂,史维峰,袁静,赵蓉[9](2008)在《基于软件总线的遗留CAD系统再开发》文中指出探讨从遗留的CAD系统中获得有效信息、组件的方法和过程,结合当前CAD领域的新发展,提出一种新的基于软件总线体系结构的CAD系统模型,并分析了组成该模型的各组件的功能特性。该系统具有较好的开放性与集成性,使处于异地的设计人员能协同工作。文中也给出了该体系结构在博士CAD系统中的应用实例。

苏金兰[10](2006)在《数铣刀位轨迹优化及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分析与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数控机床应用日益广泛,刀位轨迹优化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它是提高数控加工效率的关键之一。本文针对数控铣削刀位轨迹优化方法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优化思想。 文中对刀位轨迹的生成和优化本质作了分析,鉴于现有优化算法存在分散性问题,将成熟的优化方法算法集成起来,建立刀具轨迹优化算法模块;同时将简单曲面的优化轨迹参数化地创建刀具轨迹专家库(TP专家库)。 针对复杂曲面存在多变性,先将复杂曲面按Voronoi规则划分区域,再运用优化设计理论将优化算法与曲面区域映射,最后将区域轨迹光顺连接生成先区域化优化后整体优化的刀位轨迹。 为了充分发挥优化算法模块的优越性,易与CAM等接口,进一步提高编程、加工效率,将刀位轨迹优化过程系统化(CATPP系统),并运用UML统一建模语言对其进行总体结构设计和分析。

二、CAD支撑系统构件-软总线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AD支撑系统构件-软总线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南京电信综合网管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来源及本人工作
    1.3 本文组织
第二章 系统概述
    2.1 项目目标
    2.2 设计原则
        2.2.1 可扩性
        2.2.2 规范化
        2.2.3 安全性
        2.2.4 正确性
        2.2.5 先进性
    2.3 实现方式
        2.3.1 屏幕集成
        2.3.2 接口转换
        2.3.3 标准接口
    2.4 总体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技术方案
    3.1 运营支撑系统总体方案
        3.1.1 网元管理层
        3.1.2 网络管理层
        3.1.3 业务管理层
        3.1.4 业务分析层
    3.2 系统设计思想
        3.2.1 四层结构设计
        3.2.2 平台化、组件化设计
        3.2.3 统一、标准的信息模型
        3.2.4 统一、标准的北向接口
        3.2.5 支持多协议接入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的实现
    4.1 软件体系架构
    4.2 业务处理流程设计
        4.2.1 告警处理全流程
        4.2.2 接口适配处理流程
        4.2.3 告警分析流程
        4.2.4 告警相关性分析流程
    4.3 系统网络架构
        4.3.1 系统功能需求
        4.3.2 DCN 和Internet 互通方案
    4.4 系统外部接口
        4.4.1 与各专业网管系统的关系
        4.4.2 与第三方Mediation 的关系
        4.4.3 与资源管理系统的关系
        4.4.4 与上级网管中心的关系
        4.4.5 与故障单管理系统的关系
    4.5 告警接入
        4.5.1 交换专业
        4.5.2 传输专业
        4.5.3 动力专业
        4.5.4 数据和多媒体专业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主要功能
    5.1 管理范围
    5.2 拓扑管理
        5.2.1 拓扑界面展示
        5.2.2 拓扑背景图
        5.2.3 自组织逻辑拓扑
        5.2.4 状态实时显示
        5.2.5 拓扑自动上载功能
        5.2.6 数据通信设备路由自动搜索
    5.3 配置管理
        5.3.1 网管对象
        5.3.2 网元对象
        5.3.3 交换机网络控制
    5.4 故障管理
        5.4.1 告警的呈现
        5.4.2 告警的处理与分析
        5.4.3 告警的相关性
        5.4.4 故障单与知识库
    5.5 性能管理
    5.6 大客户管理
        5.6.1 大客户数据
        5.6.2 大客户视图
        5.6.3 大客户SLA
    5.7 安全管理
        5.7.1 用户组管理
        5.7.2 用户管理
        5.7.3 会话管理
    5.8 日志管理
        5.8.1 日志管理配置
        5.8.2 记录/查询系统日志
        5.8.3 日志手工/周期转储
        5.8.4 溢出转储
    5.9 系统管理
        5.9.1 系统自身的监控
        5.9.2 对适配器的监控
        5.9.3 系统设置
        5.9.4 版本检测与客户端版本自动升级
        5.9.5 系统备份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关键特性设计
    6.1 告警关联方案
    6.2 根源告警相关性分析方案
        6.2.1 设置根源告警分析的规则
        6.2.2 告警相关性引擎分析
    6.3 告警归并方案
    6.4 知识库与故障单关联方案
        6.4.1 从综合网管侧生成故障单的内容填充
        6.4.2 故障单与知识库关联关系
    6.5 告警与故障单关联方案
    6.6 大客户业务视图方案
    6.7 独立汇接局方案
        6.7.1 交换机拓扑管理
        6.7.2 交换机资源管理
        6.7.3 交换机话统任务管理
        6.7.4 交换机话统数据补齐
        6.7.5 时间分布性能分析
        6.7.6 时间对比性能分析
        6.7.7 性能门限告警
        6.7.8 交换机话务统计报表
    6.8 系统性能指标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系统其它关键技术
    7.1 与资源系统集成
    7.2 CORBA 技术
        7.2.1 CORBA 概述
        7.2.2 基于CORBA 的多厂商网络管理系统
        7.2.3 CORBA 方案
    7.3 SNMP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7.4 告警对象模型技术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系统配置
    8.1 软件配置
    8.2 硬件配置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总结
    9.2 展望
致谢
缩略词
图表清单
参考文献

(2)面向工艺设计的图形图像处理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目的
    1.2 研究背景与应用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系统体系结构
    2.1 图形图像系统的体系结构
    2.2 软件控制总线
    2.3 组件模块
    2.4 系统面对的关键问题
    2.5 本章小结
3 工艺资源的表达和管理
    3.1 工艺资源的表达
    3.2 工艺资源的管理
    3.3 工艺数据关联性问题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事务的 UNDO/REDO 机制
    4.1 当前 UNDO/REDO 机制分析
    4.2 基于事务和触发器机制的原理
    4.3 事务机制
    4.4 触发器机制
    4.5 事务构建
    4.6 应用实例
    4.7 本章小结
5 系统实现及应用实例
    5.1 系统概述
    5.2 工艺设计应用实例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多层—体产品信息建模理论及实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意义及来源
        1.1.1 研究意义
        1.1.2 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产品信息建模研究综述
        1.2.2 产品数字化设计信息集成研究现状
        1.2.3 产品数字化系统软件架构研究现状
        1.2.4 软件系统演化理论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工作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多层-体产品信息建模原理
    2.1 产品模型信息的多层次需求
    2.2 AMFB信息模型理论框架
    2.3 AMFB信息模型概念体系
    2.4 AMFB信息模型结构体系
        2.4.1 独立单元信息设计
        2.4.2 模型基本体设计
        2.4.3 模型检索体设计
        2.4.4 模型控制体设计
        2.4.5 模型智能体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AMFB模型实现技术与原型系统
    3.1 AMFB模型实现关键支持性技术研究
        3.1.1 以AMFB模型为核心的SOA软件架构
        3.1.2 AMFB检索体结构树实现
        3.1.3 基于XML的AMFB检索体信息树实现
        3.1.4 AMFB模型检索体存储实现
    3.2 基于AMFB模型的原型系统实现
        3.2.1 现状分析
        3.2.2 系统需求分析
        3.2.3 系统总体设计
        3.2.4 系统主要模块实现
        3.2.5 系统工作流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AMFSDI系统在模切机设计中的应用
    4.1 模切机的介绍
        4.1.1 简介
        4.1.2 构造
        4.1.3 工作原理
        4.1.4 设计要求
    4.2 模切机AMFB产品信息模型的建立
        4.2.1 模切机AMFB模型基本体的建立
        4.2.2 模切机AMFB模型检索体的建立
        4.2.3 模切机AMFB模型控制体的建立
        4.2.4 模切机AMFB模型智能体的建立
        4.2.5 模切机产品数据库的建立
    4.3 基于AMFB模型的模切机重要零部件仿真分析
        4.3.1 上模座拓扑优化分析
        4.3.2 偏心主轴应力应变分析
        4.3.3 机架底座模态分析
    4.4 使用AMFSDI系统进行产品设计的优点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产品数字化系统演化研究
    5.1 产品数字化系统与耗散结构
        5.1.1 产品数字化系统的定义
        5.1.2 耗散结构理论相关概念、特征及性质
        5.1.3 产品数字化系统具有耗散结构特征
    5.2 产品数字化系统演化本质与表征
        5.2.1 产品数字化系统演化的本质
        5.2.2 产品数字化系统演化的表征
    5.3 产品数字化系统演化方向判别模型
        5.3.1 产品数字化系统的有序性与序参量
        5.3.2 产品数字化系统结构有序度判别模型
        5.3.3 基于时空信息差量化方法的系统有序性判别模型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课题
附录C 产品生命周期部分独立单元信息
附录D 冲压模具设计过程信息获取标准协议
致谢

(4)协同设计技术及其在飞行器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协同设计的发展
        1.1.1 协同设计的定义
        1.1.2 协同设计系统的组成
        1.1.3 协同设计的研究现状
    1.2 从 GDT 的角度看协同设计
        1.2.1 基本概念
        1.2.2 协同设计
        1.2.3 CSCD 与 CAD
    1.3 CSCD 的关键技术
        1.3.1 协同感知
        1.3.2 协同设计中的信息共享
        1.3.3 协同设计中的冲突管理
        1.3.4 协同系统的软件架构
    1.4 飞行器协同设计的解决方案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路线的提出
        1.4.2 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第二章 飞行器协同设计系统分析
    2.1 飞行器设计中的协同
        2.1.1 飞行器设计的特点
        2.1.2 飞行器协同设计的需求
    2.2 飞行器设计的协同工作模式
        2.2.1 飞行器设计的传统协同模式
        2.2.2 CWDAD 式
        2.2.3 CWDAD 式的特点
        2.2.4 协同模式的应用
    2.3 飞行器协同设计平台的体系结构
        2.3.1 飞行器设计领域的协同平台
        2.3.2 体系结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飞行器协同设计中的感知
    3.1 飞行器协同设计中的感知需求
    3.2 飞行器协同设计中的感知模型
        3.2.1 飞行器协同感知模型中的对象
        3.2.2 设计资源占用模型
        3.2.3 感知信息等级
        3.2.4 感知对象的遍历
    3.3 感知信息的呈现
        3.3.1 感知强度和需求
        3.3.2 感知模式和呈现
        3.3.3 感知信息的传输
    3.4 协同感知与 CAD 的集成
        3.4.1 解决方案
        3.4.2 设计操作的传输
        3.4.3 设计操作的许可控制
        3.4.4 实现方式的比较
        3.4.5 试验与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成熟度的飞行器协同设计过程管理
    4.1 基于协同模式的飞行器设计流程建模
        4.1.1 建模过程
        4.1.2 网射分析方法
        4.1.3 用例
    4.2 管理设计过程的动态性
        4.2.1 设计过程的即时控制
        4.2.2 过程演化信息的记录与回溯
        4.2.3 飞行器设计过程模型
        4.2.4 设计过程回溯
        4.2.5 设计过程重用初探
    4.3 成熟度
        4.3.1 飞行器协同设计中成熟度的要求
        4.3.2 飞行器协同设计中成熟度的制定方法
        4.3.3 飞行器协同设计中成熟度的实例分析
        4.3.4 成熟度的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飞行器即时协同设计平台的实现
    5.1 黑板与智能元相结合的协同软件架构
    5.2 系统功能设计
    5.3 全设计流程协同设计平台的实现
        5.3.1 协同平台软件结构
        5.3.2 知识源的实现
        5.3.3 黑板的实现
        5.3.4 控制模块的实现
        5.3.5 冲突检测模块的实现
        5.3.6 运行流程与信息流
        5.3.7 原型系统的开发
    5.4 协同设计平台的应用实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面向飞机总体布置的协同设计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协同设计的产生背景
        1.2.1 并行工程
        1.2.2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
    1.3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设计
        1.3.1 协同设计概念和特点
        1.3.2 协同设计关键技术
        1.3.3 协同设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第二章 飞机总体布置协同设计总体方案
    2.1 飞机总体布置协同设计的功能需求模型
        2.1.1 飞机总体布置工作的内容和协作特点
        2.1.2 飞机总体布置协同设计的功能需求模型
        2.1.3 建立飞机总体布置协同设计系统的难点
    2.2 飞机总体布置协同设计系统集成架构
        2.2.1 协同设计系统常用架构
        2.2.2 面向飞机总体布置的协同设计集成框架
        2.2.3 飞机总体布置协同设计系统的基本应用模式和关键支撑技术
    2.3 小结
第三章 协同工作模式下的飞机总体布置设计过程建模
    3.1 飞机研制中的过程建模方法
        3.1.1 工作分解结构
        3.1.2 IDEF 方法
        3.1.3 活动网络图方法
        3.1.4 Petri 网方法
    3.2 飞机总体布置过程建模面临的问题和研究现状
        3.2.1 飞机总体布置过程建模存在的问题和相关研究
        3.2.2 飞机设计技术状态控制过程建模存在的问题和相关研究
    3.3 基于任务关联WBS 模型的飞机总体布置与协调过程建模
        3.3.1 任务关联WBS 模型
        3.3.2 飞机总体布置与协调过程模型的构建方法
    3.4 基于CCMAC 模型的技术状态控制过程建模
        3.4.1 飞机技术状态协调关联模型
        3.4.2 飞机设计技术状态控制过程建模
    3.5 小结
第四章 飞机总体布置协同设计中的信息共享与交换
    4.1 基于Web 服务的非实时协作信息交换
        4.1.1 Web 服务技术
        4.1.2 基于XML 的协作信息交换格式
        4.1.3 基于SOAP/XML 封装的非实时协作信息传输与解析
    4.2 基于Agent 的实时协作信息交换
        4.2.1 Agent 技术
        4.2.2 基于反应式Agent 的实时信息协作框架
        4.2.3 CATIA 客户端协作信息获取与数据更新
    4.3 基于可变粒度悲观锁的并发冲突避免策略
        4.3.1 基于加锁机制的并发控制方法
        4.3.2 基于可变粒度悲观锁的并发冲突避免策略
    4.4 小结
第五章 飞机总体布置协同设计系统的实现与应用
    5.1 飞机总体布置协同设计系统的开发环境
        5.1.1 CATIA&CAA 系统
        5.1.2 .NET 平台
        5.1.3 JBPM 工作流引擎
        5.1.4 Structs
    5.2 飞机总体布置协同设计系统的实现结构
        5.2.1 协作服务器端的实现结构
        5.2.2 协作客户端的实现结构
    5.3 CDAGA 系统关键模块实现
        5.3.1 Web 服务模块实现
        5.3.2 并发控制模块实现
        5.3.3 任务管理模块实现
        5.3.4 授权与认证模块
    5.4 CDAGA 系统在某飞机前机身电子舱总体布置中的应用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自顶向下协同产品设计框架和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自顶向下产品设计的研究现状
        1.2.1 智能化的自顶向下产品设计CAD
        1.2.2 支持自顶向下设计活动的CAD研究
    1.3 协同CAD研究现状
        1.3.1 协同CAD的分类
        1.3.2 协同CAD中的关键问题
        1.3.2.1 协同CAD系统体系结构
        1.3.2.2 协同浏览
        1.3.2.3 协同特征建模
        1.3.2.4 协同CAD中的模型数据传输
        1.3.2.5 CAX/DFX工具分布集成
        1.3.2.6 协同CAD中的信息安全
        1.3.2.7 协同CAD中的并发控制
        1.3.3 协同装配设计
    1.4 自顶向下协同产品设计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自顶向下协同产品设计框架
    2.1 引言
    2.2 自顶向下协同产品设计功能需求分析
    2.3 自顶向下协同产品设计过程分析
    2.4 自顶向下协同产品设计功能框架
        2.4.1 基于符号的布局设计
        2.4.2 耦合结构参数协同计算
        2.4.3 协同特征建模
        2.4.4 协同装配建模
        2.4.5 基于Agent的变动传播
        2.4.6 基于多媒体会议的协商交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支持自顶向下协同产品设计的产品装配模型
    3.1 引言
    3.2 多层次、分布式装配模型概述
    3.3 装配模型的层次结构
    3.4 基于属性关系图的层次关联机制
    3.5 装配模型的分布式表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自顶向下协同产品设计中的耦合结构参数协同计算
    4.1 引言
    4.2 相关研究
    4.3 相关概念
    4.4 基于模糊理论和效用理论的耦合结构参数协同计算
        4.4.1 耦合结构参数协同计算的优化模型
        4.4.2 基于遗传算法的优化求解
    4.5 耦合结构参数协同计算实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自顶向下协同产品设计中的变动传播
    5.1 引言
    5.2 Agent技术与协同CAD
    5.3 基于Agent的变动传播方法概要
    5.4 变动传播中的变动推理
        5.4.1 基于属性关系图的层次变动推理
        5.4.2 工程约束、装配约束与特征变动推理
    5.5 基于操作命令的装配模型传输
    5.6 基于ACL的Agent通信
    5.7 变动传播实例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自顶向下协同产品设计原型系统-CTDAD
    6.1 引言
    6.2 CTDAD系统实现软件和硬件环境
    6.3 CTDAD系统体系结构与功能组件
    6.4 CTDAD系统界面
    6.5 自顶向下协同产品设计实例
        6.5.1 机械手的设计要求
        6.5.2 布局设计
        6.5.3 协同骨架设计
        6.5.4 协同详细设计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7)RFID标签封装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
    1.3 课题目的及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RFID 标签封装系统软件需求分析
    2.1 引言
    2.2 RFID 标签封装系统软件应用背景
    2.3 RFID 标签封装系统软件需求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RFID 标签封装系统软件设计
    3.1 引言
    3.2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
    3.3 RFID 标签封装系统软件体系结构设计
    3.4 通信模块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RFID 标签封装系统关键功能构件设计与实现
    4.1 引言
    4.2 基于软件总线的构件设计
    4.3 RFID 标签封装系统关键功能构件实现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实现与应用
    5.1 引言
    5.2 系统硬件与应用环境
    5.3 实例系统集成与运行
    5.4 系统开放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复杂机械协同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协同设计的概念及关键技术
        1.2.1 协同设计的概念
        1.2.2 与并行设计的区别与联系
        1.2.3 协同设计的关键技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现有研究的不足
    1.5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第二章 机械产品协同设计系统的结构研究
    2.1 机械产品协同设计需求
        2.1.1 复杂机械协同设计过程的特点
        2.1.2 机械产品协同设计需求
    2.2 系统功能结构
    2.3 系统体系结构
        2.3.1 协同设计的主要结构
        2.3.2 三层C/S体系结构的协同设计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协同设计系统中的过程管理
    3.1 过程管理模块概述
    3.2 过程管理模块的功能目标
        3.2.1 项目管理
        3.2.2 工作流程管理
    3.3 协同设计过程用例分析
        3.3.1 新产品开发基本过程
        3.3.2 细化顶层用例模型
    3.4 协同设计过程的对象模型
    3.5 协同设计过程的动态分析
    3.6 基于角色的过程建模
        3.6.1 基于角色的工作流程定义
        3.6.2 基于角色的流程任务发起
        3.6.3 基于角色的流程工作处理
        3.6.4 过程监控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协同设计系统中的产品数据管理
    4.1 产品数据管理模块概述
    4.2 产品数据管理模块的功能目标
        4.2.1 信息编码
        4.2.2 图文档及产品结构管理
        4.2.3 BOM配置管理
        4.2.4 版本管理
        4.2.5 与其他系统集成
    4.3 产品数据管理模块的关键技术
        4.3.1 基于消息的模块间通信
        4.3.2 多线程技术
        4.3.3 Socket传输
        4.3.4 加密技术
        4.3.5 图档存取权限控制
        4.3.6 产品结构的权限控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协同设计系统中的协作工具
    5.1 协作工具模块概述
    5.2 网络会议用例分析
    5.3 网络会议模块关键技术
        5.3.1 多播技术
        5.3.2 基于多播的视音频传输
        5.3.3 屏幕共享
        5.3.4 Internet协同工具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协同设计系统的实现
    6.1 基于SVN的系统开发
        6.1.1 版本控制系统(VCS)和SVN
        6.1.2 基于SVN的小组开发过程
    6.2 系统软硬件环境
    6.3 系统集成框架
    6.4 系统运行实例
        6.4.1 系统管理
        6.4.2 运行实例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9)基于软件总线的遗留CAD系统再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软件组件与体系结构
2 组件及其需求规范的提取
3 博士CAD系统的软件总线体系结构
    3.1 软件总线
    3.2 核心功能组件
    3.3 协同工作组件
    3.4 对开放性的支持
4 结束语

(10)数铣刀位轨迹优化及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CAM发展概况
    1.2 数控技术研究概况
    1.3 数控编程关键技术研究
        1.3.1 加工参数的研究现状
        1.3.2 刀位轨迹的研究现状
        1.3.3 刀位轨迹的仿真
        1.3.4 后置处理
    1.4 课题提出及其意义
        1.4.1 课题提出的背景
        1.4.2 课题提出及其意义
    1.5 本文主要内容安排
第二章 刀具轨迹生成工艺分析
    2.1 基本概念
    2.2 轨迹生成的常规方法及特点
        2.2.1 参数线法
        2.2.2 投影法
        2.2.3 截面线法
    2.3 刀位轨迹生成分析
        2.3.1 走刀步长的计算
        2.3.2 行距计算
        2.3.3 刀位点计算
        2.3.4 基于MasterCAM刀位轨迹生成
第三章 刀位轨迹优化模块化分析与研究
    3.1 刀位轨迹优化分类
        3.1.1 刀位轨迹优化的本质与任务
        3.1.2 轨迹优化类型
    3.2 刀具轨迹优化计算分析
        3.2.1 刀触点轨迹生成流程
        3.2.2 优化步骤分析
    3.3 复杂曲面特征分析
        3.3.1 复杂曲面区域特征与数学分析
        3.3.2 曲面特征区域划分
    3.4 优化模块分析
        3.4.1 优化算法与复杂曲面区域的映射
        3.4.2 基于知识的TP专家库创建
        3.4.3 刀位轨迹优化模块研究
        3.4.4 刀位轨迹优化数学模型分析
        3.4.5 复杂曲面轨迹优化模块分析
第四章 基于UML的刀位轨迹优化系统结构设计
    4.1 概述
        4.1.1 CATPP基本概念
        4.1.2 CATPP系统特点和基本要求
    4.2 CATPP系统的总体结构与系统模型设计
        4.2.1 几种典型的系统模型
        4.2.2 基于组件的系统模型
        4.2.3 CATPP系统模型的总体结构
        4.2.4 基于设计模式的对象结构设计
    4.3 软件和开发工具的使用
        4.3.1 统一建模语言UML介绍
        4.3.2 UML的结构视图
        4.3.3 UML类图
    4.4 基于UML的刀位轨迹优化系统分析
        4.4.1 用例分析
        4.4.2 静态对象分析
        4.4.3 动态对象分析
    4.5 系统的网络化实现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工作总结
    5.2 本文的创新点
    5.3 工作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硕士期间发表、录用的论文

四、CAD支撑系统构件-软总线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南京电信综合网管系统[D]. 高鹏. 南京邮电大学, 2012(07)
  • [2]面向工艺设计的图形图像处理系统研究与实现[D]. 何苗.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7)
  • [3]多层—体产品信息建模理论及实现技术研究[D]. 艾彦迪. 湖南大学, 2011(05)
  • [4]协同设计技术及其在飞行器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周安宁.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2(12)
  • [5]面向飞机总体布置的协同设计关键技术研究[D]. 王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01)
  • [6]自顶向下协同产品设计框架和方法研究[D]. 张书亭. 浙江大学, 2009(03)
  • [7]RFID标签封装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D]. 徐海潮. 华中科技大学, 2009(S2)
  • [8]复杂机械协同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朱长江. 合肥工业大学, 2009(11)
  • [9]基于软件总线的遗留CAD系统再开发[J]. 郝昂,史维峰,袁静,赵蓉. 计算机工程, 2008(01)
  • [10]数铣刀位轨迹优化及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分析与研究[D]. 苏金兰. 合肥工业大学, 2006(04)

标签:;  ;  ;  ;  ;  

CAD支持系统组件-软总线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