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县黄河防洪形势分析

中牟县黄河防洪形势分析

一、中牟县黄河防洪形势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胡亚枫[1](2020)在《黄河滩区地表水体动态监测与国土资源利用研究》文中指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农业、水利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影响。黄河的治理、开发、保护、管理等工作,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加强对黄河的重大问题研究,实现黄河的协同、绿色发展,已成为现今黄河流域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战略需求。河南省黄河滩区作为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域,同时也是河南省重要的贫困地区,研究黄河滩区内河道变迁规律,推动黄河滩区居民安全,有效利用国土资源,已成为当下的迫切需求。本文基于实地考察,结合GEE(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利用高分卫星影像提取河南省黄河滩区边界(含与河南交界且在黄河南岸的部分山东滩区)1987年至2018年地表水体频率影像;在对研究区内地表水体变化进行分析的同时,也将河南省黄河滩区内部不同地市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以描述河南省黄河滩区地表水体在32年间空间形态的变化。本文根据研究区年地表水体频率变化情况按地表水体频率分为滩涂地、季节性水域、永久水域三类,其年度水体覆盖频率阈值分别为0至25%,25%至75%,75%至100%。随后,本研究对应分析了三类地表水体类型在1987年至2018年期间的面积、形态变化以及相互转化的具体特征。在32年间研究区滩涂地面积扩张了57.55km2,季节性水域面积缩小了104.36km2,永久水域面积永久水域的面积在1987年至1990年间扩张了82.91km2后,而后在1991年至2018年期间增长了134.39km2。在对各个地表水体类型在32年间空间分布的分析中可以得出,在河南省黄河滩区中有占总面积61.76%的区域作为持续滩涂地,即其地表水体作为滩涂地类型在32年间未曾发生过变动,32年间的持续季节性水域与永久水域面积均非常小。此外,32年间三种地表水体变化动态度依次为1.42%、19.58%和19.41%。季节性水域和永久水域的覆盖范围并不稳定,平均每年有51.45%的季节性水域和43.79%的永久水域会相应转化为其他两种地表水体类型。三种地表水体类型具体相互转化是以季节性水域作为过渡区域所发生的,较少出现滩涂地与永久水域之间直接相互转化的现象。当将研究区地表水体状况分时间段进行分析时,可以将之分为1987年至1990年,1991年至2001年,2001年至2018年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的河南省黄河滩区地表水体变化情况有明显的区别。在1991年至2000年的持续断流期期间,每年的研究区地表水体都在产生剧烈的变动,永久水域平均每年有62.66%的面积转变为其他类型的地表水体类型。在小浪底水利枢纽建成后,研究区各种地表水体的波动幅度逐渐减小,持续性存在的地表水体类型面积有了明显的扩增;与之同时,持续永久水域的面积由0.27km2增长至4.60km2,而历年永久水域区域保留面积占比也从37.34%上升至70.61%。从而看出黄河断流对研究区内黄河河道的破坏以及小浪底水利枢纽对稳定黄河河道的贡献。在研究区各个地市的自身变化幅度的比较当中,在各市滩涂地最大面积占比与最小面积占比之间的比值差距最小的为新乡市的1.04:1,最大为郑州市的1.30:1,季节性水域当中差距最小的为新乡市的1.67:1,最大差距为濮阳市的6.64:1,永久性水域当中差距最小的为新乡市的2.72:1,差距最大的为濮阳市的7.18:1。各地市滩涂地相对稳定,其面积占比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梯顺序,面积最大的新乡市滩涂地多年平均面积为784.74km2,面积最小的洛阳市滩涂地多年平均面积仅为57.91km2。季节性水域与永久水域则处于剧烈变动当中。研究区滩涂地、季节性水域、永久水域的变异系数依次为0.03、0.36和0.39。在各个地市的地表水体类型的变化比较当中,部分地市的变化在整体的变化中起到了主导作用,郑州与新乡市在滩涂地和季节性水域这两种地表水体类型的整体面积变化中的合计贡献率分别为85.90%和74.25%;在永久水域的面积变化当中,开封?新乡?郑州三市合计对永久水域的整体面积变化的贡献率达到了98.68%。研究区持续滩涂地的区域面积为1649.49km2,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61.76%,主要分布于新乡、濮阳、焦作等黄河左岸地市,各个地市的持续滩涂地均呈现出明显的集中态势。在持续滩涂地风险分级中,洛阳市持续滩涂地中高风险区域占比较高,焦作、新乡、开封三地的持续滩涂地中低风险区域面积占比较高,其中,焦作市温县、孟县,濮阳市长垣县等地有大片低风险区域聚集,高风险区域则集中于焦作市武陟县,新乡市原阳县,开封市兰考县等区域。

李萌萌[2](2020)在《水沙情势变异对黄河下游湿地植被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湿地生态环境主要是由湿地水文状态指标决定的。黄河下游花园口、高村、艾山、利津主要水文站点径流量变化是影响黄河下游湿地水文的最主要因子。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四个水文站点的来水径流量呈明显减少趋向。来水径流量的改变最初导致湿地水文状态的变化,然后导致湿地生态环境产生变化。所以,科学评估水沙变异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对于保护和恢复湿地,以及对于选择和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调控措施是有利的。本研究选取黄河下游湿地为研究区域,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黄河下游花园口、高村、艾山、利津四个水文站点的年径流量、输沙量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黄河下游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变化的趋势性、突变性、周期性和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各水文站点的年径流量和输沙量都呈显着减少趋势;黄河下游年径流量分别在1979、1980、1982、1985年发生突变,黄河下游输沙量分别在1994年和1997年、1999年发生了水文变异;年径流量主要存在着13年-14年的主周期变化,输沙量主要存在着13年-21年的主周期变化。(2)人类活动影响前后2016年的累积输沙减少量分别为90.53亿t、56亿t、58.75亿t、24.36亿t;花园口、高村水文站水沙相关性均为中度相关,艾山、利津水文站水沙相关性均为高度相关。黄河下游各水文站径流量和输沙量在年际变化上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的影响较小。(3)以1994年、1999年、2015年三期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利用ENVI软件,对黄河下游湿地的湿地总量变化、湿地构成及变化,以及一级湿地的变化三个方面进对湿地演变做了分析。1994年到2015年的21年间,黄河下游典型湿地区域湿地总面积呈下降又增加的趋势,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河流湿地比重呈下降趋势,湖泊和人工湿地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滩涂湿地呈上升趋势。(4)采用像元二分法模型以及归一化植被指数,借用ENVI软件,对不同时期的黄河下游湿地的平均植被覆盖度以及不同等级的植被覆盖度的面积进行了计算和变化分析,1994年、1999年、2015年黄河下游湿地植被的平均植被覆盖度为0.425001、0.41258、0.642301。(5)利用相关系数法构建水沙因子与湿地面积、平均植被覆盖度、不同等级的植被覆盖度的面积相关关系。湿地总面积和一级湿地面积分别与径流量和输沙量呈高度相关和中度相关。水沙与平均植被覆盖度相关性极低,与各等级植被覆盖度的面积整体上相关性显着。对黄河下游湿地生境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保护黄河下游湿地相关措施。

河南省人民政府[3](2018)在《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森林河南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的通知》文中指出豫政[2018]28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现将《森林河南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森林河南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中的重点工程规划表、重点项目规划表和建设工程投资估算汇总表由省林业厅另行印发。2018年9月1日森林河南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

陈启文[4](2016)在《大河上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遥想一条万里巨川的诞生,那该是一个庄严而浩大的仪式,自然也是天地造化。引子遥想一条万里巨川的诞生,那该是一个庄严而浩大的仪式,自然也是天地造化。但黄河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又是一个让人类费尽猜测的千古之谜。这一谜团近年来已被中国地理学家揭开了,并且向世人再现了在地球造山运动中大地重新塑形和黄河逐渐形成的过程。科学的阐释过于深奥,这里我尽可能把它转化为简明扼要的常识。第一阶段

袁博[5](2014)在《近代中国水文化的历史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水是一种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它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自大禹治水起,中国历史就与水有不解之缘,在这几千年中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把治水放在治国的重要位置,形成治水文化。从这一角度讲,中国历史是一部关于水的历史。因此关于水的研究不可或缺。尤其是在当今水资源紧迫的形势下,中央多次发布文件,号召全社会重视水、解决水问题。选题的研究可为建设提供历史的经验教训,加快水文化的建设步伐。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利益的驱使下,纷至沓来。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惊醒了沉睡已久的中国人。在这炮声的背后,资本主义的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也随之东传,与传统国人的守旧、保守思想发生碰撞和冲突,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到西方思想的先进性。近代中国社会对水的态度、认识和利用的转变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中国古代历史便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的水文化,不仅形成了一套管理高效的水政系统,保存了大量有关水文的记录,还涌现出诸多杰出的水利着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治水经验。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具有神秘力量,人们把水不断神化,形成各种水神,在日常尤其是水旱灾害发生时便会祭祀、祈佑。除此之外,还形成许多关于水的哲学、文学艺术及建筑、民俗等。这些构成了传统水文化的主要内容。随着鸦片战争后国门的打开,近代中国的水文化内容也日渐体现出科学、现代化的特征。首先是各届政府逐步引进西方制度,形成现代化水政,对水的管理不断规范化。第二,随着教育救国论的兴起和传播,近代教育体系日臻完善,高等教育、实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因此水利教育在晚清出现后,在民国时期逐步确立并发展。不仅各级工科学校课程得到完善,还出现多所专门水利学校,为近代水利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第三,近代水利事业得到发展,不仅近代社会普遍认识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还形成全社会讨论各地水利建设的现象,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水利专家,同时也推动了近代水利科学技术的发展。第四,传统文化中的水神崇拜在科学日兴的近代中国仍继续存在,并体现出新特征。虽然水神信仰在近代逐渐式微,但由于民间信仰的依赖性和根深蒂固性,并不容易消除,从而形成了迷信与科学、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局面。第五,通过发掘近代出版的书籍、报纸、期刊、名人着作等史料,探究近代民众对水的认识的变化。由于西方先进科学知识的传入,民众对水尤其是江河湖海、瀑布等自然事物的形成、变化有了更科学的认识和解读。近代各类报纸、杂志流行,不断向民众传播各类科学常识,其中关于各种形式的水的科学知识、文学作品等改变了人们对水传统认知,也改变了生活习惯,提升了国人素质,表现了中国水学的近代化。最后,作为特殊水体的海洋在近代中国有着重要的地位。近代中国的侵略者都是从海上入侵的,这就促使了近代中国海洋意识的觉醒。加之西方海权思想的传入,近代中国海防、海权思想也得到发展和完善。总之,水文化在近代中国既保留了传统社会的内容,又接纳了西方文化的内容,使水文化在“变”与“不变”中的不断发展。这体现了近代水文化对传统水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对西方近代先进水文化的引进与吸收;也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又体现了近代文化的先进性。在二元文化的影响下,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育体制、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科学文化等呈现出多元化、近代化的趋势,中国社会也向着现代、文明、科学的方向前进。

胡中升[6](2014)在《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研究》文中提出对于以农立国的古代中国而言,治水活动十分重要。而作为中国重要水道的黄河,则夙以难治闻名于世,治黄遂成为中国历代治水的重要任务。近代以来,西方水利科技的传入,为黄河治理带来新的契机,使治黄思想、方略与手段开始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黄委会)扮演了主要角色,其作为与作用值得检讨。鉴于黄河灾害频发,为有效开展治黄工作,南京国民政府于1933年成立了黄委会,结束了清末以来黄河下游河防的分省治理体制。随着时局的发展及治黄任务的改变,黄委会大致经历了“初创”与“扩张与调整”两个阶段。作为一个近代水利机构,黄委会组织结构科层化的特点较为明显,委员会下依次设处、科等层级,各级部门职责清晰,分工明确。而委员会决策制和委员长执行制的相互结合,则既能收集思广益之效,又能杜决而不行之弊,有利于工作绩效提升。委员长在黄委会中据有重要地位,不论是对该会的日常管理,还是对治黄事业的发展规划,都有重要权责。历任委员长均为治黄事业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此外,黄委会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工作流程以及人事与财务管理制度,为该会的日常运行与业务开展提供了条件。黄委会在权限、人事与财务方面均受中央节制,又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其委员构成及会址确定都曾受到地方的影响,双方的行政博弈迹象明显。黄委会与黄河水灾救济委员会(简称黄灾会)、华北水利委员会及导淮委员会亦有密切联系。虽然黄灾会曾与黄委会发生工作冲突,但“华北水利”及“导淮”两委员会则与黄委会合作顺利,成效显着。黄委会不再仅凭经验治黄,而是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不再局限于整治黄河下游,而是着眼于整个黄河流域,坚持上中下游并重、干支流兼顾的方针。该会不仅在黄河堵口、修防等治标方面取得重要成就,而且不断探索黄河治本之策,诸如建立测量队、水文站、水位站,开展河道地形及水文测量,开展科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拟订各种专门及综合治本计划。该会还促成在德国举行治导黄河试验,并在中游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以期多管齐下,实现黄河的长治久安。在治理河患的同时,黄委会还致力于开发黄河水利事业。该会不仅关注与支持黄河下游的虹吸放淤工程,而且积极发展西北灌溉事业。为适应抗战及开发西北的需要,黄委会对黄河上游及其主要支流进行测勘,并对局部河道实施重点整治,以改善其通航条件。该会还勘查了黄河及其支流的水力资源,并拟订了一些发展黄河水利的计划,虽然未能付诸实施,却为此后的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黄委会对黄河标本兼治的各项探索,开辟了近代治黄的新趋向,将中国治黄事业推进到一个新阶段。黄委会虽然不同于普通衙署,但毕竟也是国民政府的行政性机构之一,后者的相关决策与政令无疑都会影响黄委会的工作。经费不足制约着治黄事业的开展,政府不当人事任免也给黄委会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抗战时期,黄委会被纳入战时体制,成为配合政府对敌斗争的工具;战后,在花园口堵口活动中,黄委会成为国民党方面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工程博弈的主要角色之一。随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式微及终结,黄委会的历史使命也很快结束。

鲍梦隐[7](2013)在《黄河决、堵口问题研究 ——1938年6月~1947年9月》文中认为黄河花园口事件是中国抗战史上的一件大事。黄河决口实现了一定的军事目的,以水代兵、阻止日军西进,掩护国民政府军主力西撤:达成了相应的战术意图,隔黄泛与敌对峙,滞后日据经济、破坏以战养战,屏障西北、持久抗战。然而黄河泛滥造成的后果比战争破坏还要惨重,既有村庄淹没、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巨大的即时性损害,又有难民逃亡、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经济衰退等继发性社会灾难。国民政府针对黄河水灾施行了一系列措施,既包含中国传统救灾模式,又具有现代救灾理念,更兼具战争特性。战时黄河决口的政府应对,一定程度地缓解了黄河水灾的危害,然缘于战争的长期性,其军事作用较为显着,于民生方面其功效还为有限。国民政府的黄灾善救措施,除中央政府主导的救灾事务外,最直接、具体的执行机构是省、县级政府,地方政府实施善救措施的好坏,直接关系中央政府制定政策的执行力度,影响政府救灾的功效。战时黄河决口所造成的灾难与政府作为形成两难景象,抗战与救灾使国民政府更趋于军事考量,但厄于时局,黄河决口堵塞未能实现。然而国民政府却为堵口做了诸多准备,为日后黄河工程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缘于水灾惨重,各阶层呼吁堵口,水利界针对堵口进行了技术性研讨并达成共识,将堵口视为战后治理黄河的首要工作。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大战的主要及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二战的胜利,中国的复员建设成为世界复兴运动的重要部分。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下文简称“联总”)作为世界性善救组织,对战后中国复兴问题,做出了一定贡献。事关粮食供应的战后黄河恢复工程即为典型一例,“联总”既主导参与黄河工程,又协调水利政治化歧议,国际社会亦以水利工程管窥中国政治形势的微妙。美国工程师塔德堪为战后黄河工程的灵魂人物,是“联总”与国民政府开展黄河堵复工程的纽带。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黄河决口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视为战后急需解决的复员建设问题。战后黄河堵复工程既是治理黄河的第一步,也是复兴豫皖苏泛区经济、稳定江淮秩序的前提,为此国民政府不仅做各项堵口准备,还为争取国际援助拟定完整的善后救济计划,更是在黄河堵口中全力以赴。政府成立专门堵复机构负工程职责,最高水利机构直接督导黄河工程,政府最大的善救组织调配物资工粮,同时其他相关机构奉命配合工程建设,并且在资金、设备器材等方面倾斜黄河工程。国民政府在战后黄河工程中,起到工程指挥调度、水利技术管理、资金支持、材料分配等重要作用。为抗战做出牺牲的黄泛区人民,对于黄河堵口的期盼是极为迫切的,地处黄泛中心的河南泛区,以地方政府为指导,广泛参与黄河工程,不仅提供庞大的工程建设队伍,还供应水利工程材料,既救济了难民,又完成了黄河工程,地方社会起到了提供劳动力及工程材料的基础性重要作用。国际社会、国家、地方等三方力量呈鼎足之势,融合于战后黄河工程之中,为黄河问题的成功解决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战后中国政治局势微妙,黄河问题关联中共政权利益,故而水利问题逐渐政治化,国共双方及联合国善救组织呈三方谈判态势,多次磨合协商获致协议,最终合作完成了战后黄河工程,从而为复兴豫皖苏泛区经济奠定基础。战时黄河决口肇始,至战后黄河工程结束,无论是黄河决口泛滥的洪流滔天,还是黄河堵口工程的惊险有余,甚或多方谈判的无形硝烟,都可谓惊涛骇浪,让人深思。研究黄河堵决口这个完整历史事件,可从战时黄河决口政府应对问题,得以管窥战争状态下政府救灾体制,即如何融合民生与国防的两面问题;从“联总”、政府、地方社会共同参与黄河工程,三方良性互动解决黄河决口这个战争遗留问题:战后中国政治局势变化亦折射于黄河工程之中,使得水利问题政治化,但最终国共、“联总”三方合作完成黄河工程。

庄宏忠[8](2012)在《清代黄淮流域志桩水报运作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认识清政府水环境观测、管理和控制的职能,考察清代水位测量工具志桩的设立、分布和水报功能情况,并以淮河上中游和黄河中游志桩水报为例,复原其志桩的设立和水报的具体运作情况,探析清政府水环境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过程,评价该体系在清代江河防洪中的效果,通过这一历史过程来展示清政府集权统治的特点。对于水环境的观察行为古已有之,随着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这一行为在观测工具、技术以及运用范围等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清代以来,不管从水资源调配的角度,还是对于洪水风险管控方面,对于水环境的观测逐渐成为一种政府实施的行为,被纳入到国家制度层面进行运作。本研究主要以清政府志桩水报体系的建立和运作为切入点,来探讨这一问题。首先,本文明确了清代河工领域“志桩”和“水报”的概念和两者的关系。“志桩”是用来测量河水或湖水水位涨落尺寸的工具,“水报”是指将江河湖泊工程、水势情况,向上级部门或其他地区进行传报的行为,其中水报的主要内容就是由志桩测量所得的水位情况。通过梳理有清一代关于志桩文献的记载,提取出多个常见志桩的名称,探究了它们的基本设立情况、功能应用和地理分布。研究认为,清代志桩可以分为测量式和预报式两种,二者都具备测量水位的功能,但区别在于,预报式志桩增加了向下游传报水情信息的任务,其防洪预警的作用较为突出。关于测量式志桩的分析,文章以山东境内北四湖和南四湖志桩水报为例,揭示了该类志桩水报指示当地水资源调配的特点。对于预报式志桩的管理和运作是本文探讨的重点。论文分别对淮河上游和黄河中游志桩设立及其水报运作情况进行了复原性研究。研究表明,这些志桩的设立过程,同时是清政府对于上述区域地理背景和洪水环境深入认识的过程。淮河上中游和黄河中游,清初以来是政府工程设计和职官配置上的“缺失”地带。但18世纪初,随着黄河上游宁夏府志桩水报的出现,清政府视野逐渐加强了对于黄淮上中游的关注,从而开启了清政府全流域水环境监控预警的序幕。至18世纪中期以来,淮河上中游和黄河中游都与其下游建立了水情传报联系,这一过程,是清政府政权力量和环境管理力度不断增强的表现。康熙朝以来寻求河道治理专业化的趋势,使管理河道的技术型官僚队伍不断成长,从而在清代治河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志桩水报体系构建思想就来源于这一群体。不过,在官员力量强化的同时,清政府有效地运用其强有力的制衡策略,在志桩水报过程中既调动了河官与印官的协同参与,又加强了对于两者施政行为的监督。关于清代志桩水报在防洪御险中的效果,本文认为,其主要表现为对于下游工程修防和调控的参考意义。由于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传递条件的制约性,以及政治环境等制度性因素的影响,志桩洪水预报效果不应做过高评价,其所发挥的政治作用更为关键。

石红波[9](2011)在《黄河流域水利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在人类发展史上,水作为生命之源,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近年来,在诸多社会突发事件中,水的问题也开始越来越凸显。水污染、水自然灾害等事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水突发事件,不断在显现出巨大的破坏力。因此,有必要加强水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工作,以最大限度降低社会损失。水利部在近年来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各种应急预案,以积极应对各种关乎水的突发公共事件(如: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有毒有害物质爆炸、泄露等导致的水污染事件)。尽管这些都有效减轻了损失,但在应对愈演愈烈的水突发事件中,仍显现出一些明显不足。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本文以黄河流域水利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为例,分析当前我国在水利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方面的现状和困境,比较和借鉴美国防洪应急管理方面的经验,提出了完善黄河流域水利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要完善黄河流域水利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第二,要利用高科技手段,实现数据共享,加强预警预报工作;第三,要重视水利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工作,从多角度深入探索强化舆论引导效果。具体来说,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创新点和难点。第二部分,是黄河流域水务管理概述,从黄河流域管理机构变迁、管理职能的角度,展现了黄河流域水务管理的总体现状。第三部分,是黄河流域水利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现状与困境,对黄河流域水利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展开了具体分析。第四部分,是从防洪角度介绍美国水利突发应急管理中的先进经验,并与中国水利突发应急管理现状作了比较。第五部分,从三个角度提出了完善黄河水利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对策。第六部分,是对我国水利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总结与展望。

贾士强[10](2009)在《黄河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运行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黄河公益性水利工程是黄河防洪的重要基础设施,随着党和国家的不断投入建设,形成了数额巨大的水利固定资产,下游初步建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这些工程在抗御水旱灾害,保障经济社会安全,促进工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保护水土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解决长期以来黄河水利工程管理运行机制中水管单位集“修、防、管、营”四位一体,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根据国务院《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精神,黄委所属水管单位水管体制改革分两个阶段分别于2005年6月和2006年6月全面完成,初步建立了“管养分离”的黄河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运行机制。但水管体制改革后,黄河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运行机制在运行过程中仍存在水管单位主体地位不稳固、基层人员思想意识缺位、管理运行经费不足、维修养护单位能力不够、规章制度不建全、用人机制上不理顺等问题,制约了工程管理和养护工作的有效开展,为保证改革达到预期目的,巩固改革成果,全面落实在新的管理体制下水管单位的责任,保证黄河工程防洪安全和效能发挥,分析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建立起适合黄河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水管单位管理运行机制,促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以分析水管体制改革后黄河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为突破口,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为切入点,以黄河黄河水利工程改革为契机,从新公共管理理论出发,借鉴国外工程管理经验,结合黄河工程管理特点,研究构建了新的黄河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运行机制。

二、中牟县黄河防洪形势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牟县黄河防洪形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黄河滩区地表水体动态监测与国土资源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地表水资源遥感
        1.2.2 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和水体提取
        1.2.3 黄河滩区土地资源监测
    1.3 研究内容与目的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数据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2.1.2 自然资源与经济条件
        2.1.3 河南省黄河滩区的黄河河情
    2.2 研究数据的获取与分析方法
        2.2.1 水体频率数据的提取
        2.2.2 河南省黄河滩区范围的获取
    2.3 研究区水体数据的处理和精度验证
    2.4 研究区数据的统计方法
        2.4.1 对研究区随时间变化的分析
        2.4.2 各地市空间变化分析
        2.4.3 研究区滩涂地变化及安全性分析
3 各地表水体类型时空变化分析
    3.1 研究区各地表水体类型面积变化与趋势分析
    3.2 研究区地表水体的时段分类和稳定区域
    3.3 研究区各地表水体类型的变化动态度
        3.3.1 单一地表水体类型变化动态度
        3.3.2 综合地表水体类型变化动态度
    3.4 研究区各地表水体类型间的相互转化
    3.5 章节小结
4 各地市地表水体变化的特征分析
    4.1 研究区各个地市地表水体的变化特征
    4.2 研究区各个地市对各地表水体类型面积波动影响的特征分析
    4.3 研究区各个地市的地表水体类型变化对整体变化的影响
    4.4 章节小结
5 研究区持续滩涂区域分布探讨
    5.1 稳定滩涂地空间分布
    5.2 滩涂地洪水漫滩风险分析
    5.3 章节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2)水沙情势变异对黄河下游湿地植被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水沙变化特征及趋势研究
        1.3.2 湿地研究进展
        1.3.3 湿地植被的监测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黄河下游流域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候特征
        2.1.3 下游河道特点
        2.1.4 社会背景
    2.2 重要水利枢纽和骨干水库调水调沙
        2.2.1 三门峡水利枢组
        2.2.2 小浪底水利枢组
        2.2.3 骨干水库拦沙及调水调沙
    2.3 黄河下游主要水文站概况
3 黄河下游水沙情势演变特征
    3.1 数据收集和研究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研究方法
    3.2 黄河下游水沙时空分布特征
        3.2.1 水沙地区分布特征
        3.2.2 水沙年内及年际分布特征
    3.3 黄河流域下游水沙变化特征
        3.3.1 水沙趋势性变化分析
        3.3.2 水沙突变性变化分析
        3.3.3 水沙周期性变化分析
        3.3.4 水沙关系变化分析
        3.3.5 突变前后月值径流量变化分析
    3.4 水沙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3.4.1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产流贡献率
        3.4.2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产沙贡献率分析
        3.4.3 人类活动对黄河下游水沙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黄河下游湿地植被演变特征分析
    4.1 黄河下游湿地动态演变分析
        4.1.1 下游典型河道湿地
        4.1.2 数据来源
        4.1.3 遥感解译操作步骤
        4.1.4 湿地时空变化统计分析
    4.2 黄河下游湿地植被时空演替
        4.2.1 湿地植被特征
        4.2.2 研究方法
        4.2.3 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水沙对黄河下游湿地植被的影响
    5.1 水沙对黄河下游湿地植被的影响
        5.1.1 水沙对黄河下游湿地面积的影响
        5.1.2 水沙演变对黄河下游湿地植被的影响
    5.2 黄河下游湿地生境现状评价
        5.2.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5.2.2 湿地生境评价样点选择
        5.2.3 湿地生境现状评价
        5.2.4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5.3 黄河下游湿地保护的对策和措施
        5.3.1 工程措施
        5.3.2 非工程措施
        5.3.3 管理措施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5)近代中国水文化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水文化
    第一节 中国历代对水资源的管理
        一、历代水官
        二、历代水利法规和制度
    第二节 中国历代对水文的记录和研究
        一、先秦文献中的水文记载
        二、正史中的水文记载
        三、地理着作中的水文记载
        四、历代水利专着
        五、其它着作中的水文记载
    第三节 中国历代水利与农耕文明
        一、治水传说与春秋战国时期水利事业的初步发展
        二、秦汉时期水利工程的蓬勃发展
        三、隋唐时期水利工程的普遍发展
        四、宋元时期水利事业的繁荣
        五、明至清前期的水利成就
    第四节 中国历代水崇拜
        一、水与水神家族、水神神话
        二、历代水神祭祀与水神庙
    第五节 中国历代“水”文学
        一、诸子论水
        二、诗词歌赋中的水
        三、祈雨文
    第六节 其它领域的水文化
        一、水与音乐
        二、水与绘画
        三、水与古典园林
        四、其它方面的“水”
    小结
第二章 近代中国的水政
    第一节 晚清对水资源及利用的管理
        一、晚清河政变化
        二、晚清漕运
        三、晚清水政其它方面的变化
    第二节 民国初期的国家水政
        一、北京政府时期的水政
        二、水政统一之前:南京政府时期的水政
    第三节 南京政府时期全国水利行政之统一
        一、建设委员会的努力
        二、水利行政统一之经过
        三、水政统一之后:南京政府时期的水政
    第四节 民国时期水利行政之评价与思考
        一、水利行政统一之评价
        二、水利行政建设之特点
        三、关于流域管理体制
    第五节 近代水法规
        一、晚清水法规和制度
        二、民国水法规
    小结
第三章 近代中国水教育
    第一节 近代中国水利教育的萌芽与确立(1875—1912)
        一、近代水利教育初露端倪
        二、晚清学制中的水利教育
    第二节 中国近代水利教育的确立(1912—1922)
        一、壬子癸丑学制的出台
        二、实业教育体系中的水利教育
    第三节 中国近代水利教育的发展(1922—1937)
        一、壬戌学制时期(1922—1927)
        二、壬戌学制颁布后相关法规的颁布和修正(1927—1937)
    第四节 抗战时期的中国水利教育(1937—1949)
        一、抗战时期水利教育的发展
        二、战后水利教育事业的艰难发展
    第五节 近代水利教育机构举例
        一、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
        二、河海工程专门学校
        三、河南水利工程专科学校
    小结
第四章 近代中国水利文化
    第一节 近代中国对水利的认识
        一、近代关于水利概念之认识
        二、近代关于水利作用之认识
        三、近代关于水利建设之认识
        四、近代关于古代水利之研究
        五、近代关于西方水利之介绍
    第二节 近代全国水利建设之研究
        一、近代关于各省水利建设之研究
        二、近代关于各流域水利建设之研究
    第三节 近代水利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早期外国传教士的传播
        二、西方新技术的引进及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
        三、聘请国外水利专家
        四、派遣留学生
        五、近代水利技术研究机构的设立
        六、近代关于水利技术书籍的出版
    第四节 近代主要水利人物研究
        一、林则徐兴办水利
        二、左宗棠督办水利
        三、张謇倡导治淮
        四、孙中山与近代水利
        五、李仪祉与近代水利发展
        六、冯玉祥水利实践与水利思想
        七、张含英与黄河治理
        八、近代其他水利专家
    小结
第五章 近代中国的水神崇拜
    第一节 近代中国水神崇拜
        一、晚清时期的水神崇拜
        二、民国时期的水神崇拜
    第二节 近代中国的水旱灾害与水神崇拜
        一、近代水灾和水神崇拜
        二、近代旱灾和水神崇拜
    第三节 近代水神之治水英雄崇拜
        一、近代大禹崇拜
        二、近代李冰与二郎神崇拜
    第四节 近代水神崇拜的社会功用和文化阐释
        一、近代水神崇拜的社会功用
        二、近代水神崇拜的文化阐释
        三、传统与现代撞击下的水神崇拜
    小结
第六章 近代中国的水认知
    第一节 近代国人对“水”的认识
        一、西方传教士对“水”的宣传
        二、近代外文报纸中的“水”
        三、近代国人眼中的“水”
        四、近代关于“水”的书籍
    第二节 近代中国社会对“江”的认识
        一、近代报刊杂志中的“江”
        二、近代报刊杂志中的“扬子江”
    第三节 近代中国社会对“河”的认识
        一、近代报刊杂志中“河”
        二、近代报刊杂志中的“黄河”
    第四节 近代中国社会对“湖”、“瀑”的认识
        一、近代报刊杂志中的“湖”
        二、近代报刊杂志中的“瀑”
    小结
第七章 近代海洋文化
    第一节 近代中国海防思想
        一、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海防思想的萌芽
        二、鸦片战争结束到辛亥革命前中国海防思想的发展
        三、民国时期中国海防思想的缓慢发展
    第二节 近代中国国民海洋意识的觉醒
        一、近代国民海防意识的觉醒
        二、近代国民海权意识的觉醒
    第三节 近代中国社会对“海”的认识
        一、关于“海”的自然常识
        二、近代报刊中关于“海”的文章
    第四节 中国近代海洋科学成就
        一、近代中国海洋学发展概况
        二、近代中国的海洋调查
        三、近代中国的物理海洋学
        四、近代中国的海洋地质学与海洋地理学
    小结
结语:中国水文化之近代化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后记

(6)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与分析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与本文创新
    四、研究方法、思路与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黄委会的成立
    第一节 近代水利科技在治黄中的运用
    第二节 早期的水利“海归”派与黄河治理
    第三节 黄委会的成立
        一、1933年前黄河下游的河防体制
        二、黄委会的成立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一节 黄委会的组织机构
        一、组织沿革
        二、机构设置
        三、组织结构特点
    第二节 黄委会委员长
        一、首任委员长李仪祉
        二、其他历任委员长
    第三节 内部管理
        一、建立日常工作管理制度
        二、人事管理
        三、财务管理
第三章 与各方的关系
    第一节 黄委会与中央及地方的关系
        一、中央的管理与控制
        二、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第二节 与其他相关机构的关系
        一、黄委会与黄灾会
        二、与华北水利委员会及导淮委员会的合作
第四章 治黄实践与探索
    第一节 黄委会的黄河治标实践
        一、从贯台堵口到董庄堵口
        二、黄委会与黄河修防
        三、严密黄河防汛
    第二节 黄委会对黄河治本的探索
        一、关于黄河治本的准备与初步设计
        二、恩格斯的黄河模型试验
        三、黄委会的水土保持思想和实践
        四、黄委会的黄河治本方略
第五章 黄委会与黄河水利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参与开发黄河流域灌溉事业
        一、对黄河中下游虹吸淤灌的关注与支持
        二、黄委会与西北地区的灌溉
    第二节 黄委会与黄河航运之发展
        一、整治黄河航道的必要性
        二、提出发展黄河航运的办法
        三、对黄河干支流河道的勘测与整治
    第三节 对黄河水力资源的勘测与开发设计
        一、注重黄河水力开发之原因
        二、对黄河水力资源的勘测与开发设计
第六章 黄委会与抗战
    第一节 黄委会与花园口事件
        一、被纳入战时体制
        二、花园口决堤前之战场形势
        三、黄委会参与并指导了花园口掘堤
    第二节 继续开展“以黄制敌”的斗争
        一、筑堤坝阻敌
        二、黄委会对敌伪处置黄泛办法之反制
        三、以水代兵的继续
        四、侦查新黄河两岸敌情,搜集提供相关情报
    第三节 黄委会与黄河花园口堵口
        一、花园口堵口问题的提出与准备
        二、关于黄河归故的谈判及第一次堵口的失败
        三、花园口合龙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黄河决、堵口问题研究 ——1938年6月~1947年9月(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ONTENTS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决口战略与损害
    第一节 黄河决口战略
        一、以水代兵 阻敌西进
        二、黄泛天堑 与敌对峙
        三、滞后日据经济 破坏以战养战
        四、屏障西北 持久抗战
    第二节 黄河决口损害
        一、黄泛区与农业经济衰退
        二、生态环境恶化
第二章 救灾与抗战:中国政府关于战时黄河决口的应对
    第一节 国民政府关于决口应对
        一、传统的政府救灾模式
        二、现代救灾理念
        三、政府应对的战争特性
    第二节 地方政府救灾与民意上达
        一、省级政府黄灾善救措施
        二、县级政府救灾与民意上达
    第三节 政府应对战时黄河决口的评价
第三章 呼吁与规划:国民政府关于黄河堵口的准备
    第一节 黄河堵口的呼声
    第二节 黄河堵口的准备
        一、计划性准备
        二、水利实践性准备
        三、技术研讨与共识
第四章 国际、国家与地方互动:战后黄河堵口的实现
    第一节 国际社会与黄河工程
        一、中国争取外援的准备
        二、国际社会的重视
        三、“联总”的主导性参与
        四、塔德:战后黄河工程的水利权威
    第二节 国民政府的全力以赴
        一、堵复机构的专设与资金的保障
        二、政府部门的配合与压力
    第三节 地方社会的多方参与
        一、黄河堵口中工赈
        二、工程地材的供应
        三、地方政府调度与加快工程的呼声
    第四节 黄河堵口的实现
        一、黄河堵口过程
        二、堵口工程的曲折性
        三、黄河堵口的现代化因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清代黄淮流域志桩水报运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 历史自然地理研究
        (二) 清代河政管理研究
    三、研究内容和资料情况
        (一) 研究内容
        (二) 资料情况
第一章 水环境的考量:清代的志桩与水报
    第一节 从水则到志桩:水汛预报的产生
        一、古代水位测量的发展
        二、水汛预报理念的形成
    第二节 清代志桩概况
        一、志桩的设立情况
        二、志桩的功能及其分布
第二章 清代淮河水报制度建立及其运作
    第一节 关注的缺失:清前期淮河的管理
    第二节 淮河水报管理制度的建立
        一、淮河流域志桩设立过程
        二、水报制度的设计和规定
    第三节 淮河水报制度的运作实态及其发展
        一、淮河水报的实效及志桩的增设
        二、水报传递:沿淮驿路体系的变革
        三、水报过程中主体官员的变化
第三章 清政府黄河中游水报预警体系构建(上)
    第一节 清代黄河中游洪水环境的认识过程
        一、清政府环境信息掌控意识的强化
        二、李宏对于豫西黄河环境的调查
    第二节 万锦滩等志桩的设立过程
        一、万锦滩等志桩的选址
        二、万锦滩等志桩水报制度规定
第四章 清政府黄河中游水报预警体系构建(下)
    第一节 中央与地方:水报的高层运作
        一、中央的关注——“三汛”呈报传统
        二、“三汛”呈报文本形式和水报内容的变化
    第二节 跨境域合作:河、印“协力料理”
    第三节 水报传递方式的嬗变
        一、“马上飞递”
        二、电报传递在水报中的运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黄河流域水利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相关文献综述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及阐述
        1.4.1 突发事件
        1.4.2 应急管理
        1.4.3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模式
    1.5 研究方法及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主要研究思路及框架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2章 黄河河务管理概述
    2.1 治河历史纵览
    2.2 黄河管理机构的历史沿袭
    2.3 黄河流域机构公共管理的内容及职能
第3章 黄河流域水利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现状与困境
    3.1 黄河流域水利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
        3.1.1 在黄河防洪方面,应急组织机构完备,应急措施日趋成熟
        3.1.2 应急预案不断完善,在处理水利突发公共事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1.3 应急保障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3.2 黄河流域水利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2.1 流域管理中监控权、执行权的乏力
        3.2.2 黄河水利系统内部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亟待加强
        3.2.3 流域机构与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执法事权划分不明晰
        3.2.4 应急处置能力不强,缺乏正确应对媒体的经验
第4章 美国防洪应急管理机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4.1 美国防洪应急管理体制
    4.2 美国防洪应急管理机制对我国的启发
第5章 加强黄河流域水利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对策
    5.1 完善黄河流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5.1.1 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5.1.2 提高应急预案编制质量,加强其可操作性
    5.2 利用高科技手段,加强预警预报工作,实现数据共享
    5.3 面对发生的突发事件要稳定人心、引导舆论
        5.3.1 积极建立事件处置新闻接待处,事前做好充分准备
        5.3.2 增强责任意识,大局意识,落实制度、强化培训,努力提高治黄工作舆论引导的能力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黄河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 主要理论和依据政策
    第四节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黄河公益性水利工程概况
    第一节 黄河基本情况
        2.1.1 黄河自然地理情况
        2.1.2 黄河社会经情况
    第二节 黄河公益性水利工程情况
        2.2.1 公益性水利工程的定义
        2.2.2 黄河公益性水利工程历史形成情况
        2.2.3 黄河公益性水利工程现状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黄河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的特点及重要性
    第一节 黄河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的特点
        3.1.1 黄河水利工程特点
        3.1.2 黄河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特点
        3.1.3 黄河水利工程管理技术特点
    第二节 黄河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3.2.1 黄河水利工程管理在工程使用过程中的重要性
        3.2.2 黄河水利工程管理对社会公益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性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黄河水利工程管理情况
    第一节 黄河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回顾
        4.1.1 1946年以前黄河水利工程管理情况
        4.1.2 1946年人民治黄以来工程管理情况
    第二节 黄河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过程
        4.2.1 黄河水利工程管理改革的依据
        4.2.2 黄河水利工程管理改革的过程
    第三节 黄河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现状
        4.3.1 黄河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基本情况
        4.3.2 黄河水利工程管理养护单位基本情况
        4.3.3 黄河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运行机制情况
    第四节 小节
第五章 黄河水利工程管理运行机制分析
    第一节 案例分析──济南黄河河务局工程管理运行机制情况
        5.1.1 济南黄河河务局情况简介
        5.1.2 济南黄河河务局改革前基本情况
        5.1.3 济南黄河河务局改革后情况
        5.1.4 济南黄河河务局改革前后对比
    第二节 黄河水利工程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
        5.2.1 黄河工程管理单位性质和责任的划分是水管体制改革的基础
        5.2.2 管理和养护两项经费的增加是水管体制改革的有力保障
        5.2.3 管养分离的推行是水管体制改的重要手段
    第三节 黄河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现行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5.3.1 黄河水管单位主体地位不稳固,权责不一,工程管理体制还需要完善
        5.3.2 基层工程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与改革的要求不符,思想意识存有缺位
        5.3.3 水管单位运行管理经费不足,制约工程管理的有效发展
        5.3.4 维修养护单位能力不够,履行维修养护合同能力有限
        5.3.5 黄河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与工程管理脱节,工程面貌差别大
        5.3.6 工程管理规章制度建设不全,缺乏规范的管理和运行
        5.3.7 用人机制不理顺,制约了黄河工程管理人才的流动管理
    第四节 存在问题的根源
        5.4.1 体制转型之症
        5.4.2 思想认识之困
        5.4.3 职能定位之惑
        5.4.4 操作程序之乏
    第五节 小节
第六章 国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分析
    第一节 德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
        6.1.1 德国水利工程管理情况
        6.1.2 可借鉴之处
    第二节 日本水利工程管理体制
        6.2.1 日本水利工程管理体制
        6.2.2 可借鉴之处
    第三节 荷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
        6.3.1 荷兰水利工程管理情况
        6.3.2 可借鉴之处
    第四节 小节
第七章 黄河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运行机制的完善和构建
    第一节 黄河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运行机制的完善
        7.1.1 明确职责、划分权限,巩固水管单位的工程管理主体地位
        7.1.2 抓好培训教育、促进观念更新,提高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人员思想认识
        7.1.3 多渠道筹集资金,弥补黄河水管资金缺口问题
        7.1.4 多措施并举,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黄河养护公司
        7.1.5 建设管理与工程管理相结合,逐步解决工程面貌差距较大的问题
        7.1.6 采取强有力措施、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工作程序
        7.1.7 建立灵活用人机制和内部分配机制,满足水管单位和养护公司的发展要求
        7.1.8 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好黄河水利工程管理职工的后顾之忧
    第二节 黄河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运行机制框架的构建
        7.2.1 黄河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
        7.2.2 黄河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推行政企分开、管养分离的模式
        7.2.3 黄河水管单位和养护单位机构的组成和职责的界定
        7.2.4 黄河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运行机制
        7.2.5 以人为本,落实相关的社会保障措施
    第三节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课题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中牟县黄河防洪形势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黄河滩区地表水体动态监测与国土资源利用研究[D]. 胡亚枫. 河南大学, 2020(02)
  • [2]水沙情势变异对黄河下游湿地植被影响研究[D]. 李萌萌.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3]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森林河南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的通知[J]. 河南省人民政府. 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8(18)
  • [4]大河上下[J]. 陈启文. 清明, 2016(02)
  • [5]近代中国水文化的历史考察[D]. 袁博.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
  • [6]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研究[D]. 胡中升. 南京大学, 2014(05)
  • [7]黄河决、堵口问题研究 ——1938年6月~1947年9月[D]. 鲍梦隐. 山东大学, 2013(10)
  • [8]清代黄淮流域志桩水报运作研究[D]. 庄宏忠. 陕西师范大学, 2012(02)
  • [9]黄河流域水利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D]. 石红波. 华中师范大学, 2011(05)
  • [10]黄河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运行机制研究[D]. 贾士强. 山东大学, 2009(S1)

标签:;  ;  ;  ;  ;  

中牟县黄河防洪形势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