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亚东、西藏与印度的贸易

近代亚东、西藏与印度的贸易

一、近代西藏亚东与印度的贸易往来(论文文献综述)

吴仕海,阎建忠,张镱锂,彭婷,苏康传[1](2021)在《喜马拉雅地区传统贸易通道演变过程及动力机制》文中提出喜马拉雅地区传统贸易通道是突破喜马拉雅山脉天然屏障、连接中国与南亚腹地两大市场的关键,对于南亚大通道建设和跨喜马拉雅互联互通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以喜马拉雅山脉断裂河谷为出发点,综合历史文献、实地调查及GIS技术手段,分析通道的空间分布特征、演变过程及动力机制。研究表明:(1)喜马拉雅地区的传统贸易通道主要有21条,其中中尼通道6条,中不通道4条,中印通道11条,在空间上形成了"一横多纵"的空间格局。(2)传统贸易通道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期(7世纪以前)、形成期(7世纪—842年)、发展期(842—1959年)、衰落期(1959—1962年)和恢复期(1962年至今)的演变过程。(3)货物交换和佛教传播促进了通道的萌芽和形成,西藏及中原地方政权稳定和边贸政策、英国的殖民扩张和商业利益推动了通道的发展,印度的战略误判和前进政策导致了通道的衰落,中国的战略需求将推动通道的恢复和建设。(4)战略互信和边界问题是通道恢复和建设面临的主要障碍,未来需要加强对通道的多视角调查和研究,制定通道的建设和管控策略,充分发挥通道的商贸、旅游和文化交流功能,积极服务于南亚大通道建设,促进西藏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刘再营[2](2019)在《清代西藏地方边防研究》文中提出清代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最终形成时期,其边防也由传统的封建王朝的边疆向近现代国家边防转变。清初,西藏边疆体系主要由和硕特蒙古和五世达赖喇嘛联合政权管理。康熙末年到雍正初年,清朝开始在西藏驻兵,以后遂成定制,初步建立西藏的边圉的安全防卫体系。乾隆末年,抗击廓尔喀两次入侵后,鉴于西藏边防体系的薄弱,清朝注重西藏边防体系建设。通过善后章程,规定西藏的常规驻军、操练、交通与日常供给等,西藏近代边防体系初步建立起来。清道光二十年(1840)后,西藏的边防制度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在英国侵略者的冲击下西藏边防安全受到威胁。尽管清廷在西藏推进改革,加强边防体系建设,但积弊较多,在当时的形势下很难取得效果。本文根据清代西藏边防的历史,拟分上、下篇展开研究:上篇对有清一代西藏地方边防历史进行梳理,划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康乾时期西藏边防的建立过程,包括梳理自元代以来西藏归属中央政府管理及边圉安全,特别是清朝建立后,对西藏边疆巩固及边防建设的不断加强。第二个阶段是英国自喜马拉雅山地区开展的侵略活动及对西藏边防造成的影响。主要分析英国及英印政府对喜马拉雅山地区诸国的控制,不断威胁西藏边防安全。并通过对英国两次入侵西藏及相关条约的研究,论述英国对西藏边界、边防安全产生深远的影响。最后,论述20世纪初,英、俄两国在西藏利益的争夺、经济侵略,在此严重形势下张荫棠、联豫在西藏推行边防制度的变革。下篇从西藏边防制度入手,首先分析清朝中央在西藏驻兵及演变过程:从清朝最初的军事力量介入,到之后的长期驻军。乾隆末年善后章程规定,西藏边防驻军主要清兵和藏兵组成。清末新政时期的驻军改革,体现了西藏驻军制度的与时俱进。第二,对于西藏边防有关的对内外交通与塘汛台站建设进行分析。第三,对驻藏官兵的战时、日常边防供应做了分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朝对加强西藏边防所做的努力。最后,在结语中,通过有清一代西藏边防的历史,得出几点重要的启示:一是军事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边防的安全,从西藏边防的发展得到印证;二是西藏边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巨大财力的长期投入。三是近代以来英国对西藏的侵略,给西藏边防安全冲击的同时,也给今天边防安全提供经验与教训。

许肖阳[3](2018)在《西藏与南亚经济交流的历史与现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史上,西藏作为"古南方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茶马古道的重要参与者,曾是中国通往南亚的重要门户。西藏与南亚地区自然地理条件、资源禀赋的差异促进了两个地区经济交流,而随着佛教由南亚传入西藏,不仅带来两地间的文化交流,更深刻影响了西藏的历史发展进程。西藏与南亚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是历代中央王朝建立的以朝贡贸易为基础的朝贡体系。这一体系通过开展垄断贸易、特许贸易的形式,形成了以西藏为中心的辐射周边克什米尔、拉达克、廓尔喀、锡金、不丹等地区的朝贡体系,而且在经济交流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了西藏与这些区域的宗教联系,形成了这一地区独特的贸易——宗教复合关系,这一关系维持了这一地区长期的政治、经济、宗教稳定状态。近代以来,英国殖民者以印度次大陆为中心,通过资本扩张、殖民掠夺、战争等方式,不断介入这一地区的羊绒、茶叶、白银贸易,并逐渐改变了这一地区传统的贸易——宗教复合关系,形成了以英印殖民贸易为基础的西藏南亚贸易结构。同时,以殖民贸易为基础的经济关系也导致了西藏与这一地区宗教关系、政治关系的变化。二战结束以后,地区格局的重大变化深刻地影响了地区间经济交流,特别是中印1962年边界冲突的发生更是导致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停滞。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中印关系的改善,西藏与南亚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才开始缓慢恢复与发展。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进一步深化西藏与南亚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对促进西藏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富边兴边、巩固国防、维护祖国统一、实现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都具有特殊意义。

王相伟,狄方耀[4](2018)在《近代中国西藏与印度的贸易》文中认为中国和印度是两个相互毗邻的亚洲大国,处在中国西南边疆的西藏与印度的边境贸易往来源远流长。早在唐朝的吐蕃,中国西藏地区就与天竺国(今印度)有贸易往来,通过贸易交往促进了双方在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到了近代,英印先后发动两次侵略中国西藏的战争,打开了西藏的门户,客观上保持并扩大了中国西藏与印度的边境贸易往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西藏地方与原英印方面的不平等贸易变成了中国与印度的正常贸易往来。但自1962年发生中国对印自卫反击战争后,双方的贸易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直到20世纪末,双方的边境贸易又逐渐地恢复发展起来。

高栋[5](2018)在《国内近三十年西藏近代经济史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藏学领域中有关西藏经济史的研究逐渐兴起,而相较于藏学研究中的政治、宗教、文化等领域,西藏经济史研究尚处于一种初级的起步阶段。西藏近代经济史是西藏经济史乃至中国经济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西藏近代经济史的研究,目前学界主要从西藏近代手工业、邮政通讯、货币、商贸等领域展开,业已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拟对国内近三十年有关西藏近代经济史汉文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总结,并根据学术界研究现状,对西藏近代经济史研究当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

张永攀[6](2017)在《从帕里到噶伦堡:清末西藏亚东关初建与近代西藏关贸肇始》文中研究指明亚东关从1894年设关通商后,戴乐尔成为首任税务司,其在亚东关贸的发展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卓木人"基本垄断了从帕里到噶伦堡的商贸之路,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亚东开关起初,商贸量极少,关贸凋敝。亚东关初建至今已百年有余,其名称被不断错讹。今日探讨亚东关的历史能为"一带一路"在西藏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参考意义。

徐伍达[7](2017)在《将西藏打造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面向南亚开放大通道的构想》文中认为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和克什米尔地区接壤,国境线长约4000公里,占全国陆地边境线1/6以上,是国家的安全屏障。南亚地区是我国周边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是通往南亚的重要门户,历史上与南亚国家和地区有着传统的贸易往来,在沿边地区开放格局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区位优势。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期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倡议,让古丝绸之路

王相伟,狄方耀[8](2017)在《近代中国西藏与印度的贸易》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和印度是两个相互毗邻的亚洲大国,处在中国西南边疆的西藏与印度的边境贸易往来源远流长。早在唐朝的吐蕃,中国西藏地区就与天竺国(今印度)有贸易往来,通过贸易交往促进了双方在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到了近代,英印先后发动两次侵略中国西藏的战争,打开了西藏的门户,客观上保持并扩大了中国西藏与印度的边境贸易往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西藏地方与原英印方面的不平等贸易变成了中国与印度的正常贸易往来。但自1962年发生中国对印自卫反击战争后,双方的贸易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直到20世纪末,双方的边境贸易又逐渐地恢复发展起来。

章杰宽[9](2017)在《民国时期青藏旅游地理研究(1912-1949)》文中研究表明民国时期是我国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青藏地区由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在民国时期吸引了诸多国内外人士前来探险、考察和交流。逐渐开展的旅游活动给民国时青藏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青藏地区的近代化转变。本文旨在运用历史旅游地理学研究方法对民国时期青藏地区的旅游地理进行相关的研究,分析历史时期旅游活动开展与旅游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关系。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个方面论述了民国时期青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背景。在自然环境方面,本文着重解释了旅游活动得以开展的地形地貌环境和水文环境;在人文环境方面,本文则重点关注政治环境、人口状况、宗教信仰、经济发展、交通状况等方面对旅游业的影响。概括了民国时期青藏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并根据现代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对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本文将民国时期青藏地区的旅游资源分为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人文活动类、建筑与设施类五个方面,进而对旅游资源的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是形成旅游资源分布的根本原因。此部分还以青海省塔尔寺为个案研究了民国时期青藏地区旅游资源的特征和旅游开发情况。考察了民国时期旅游者入藏的几条主要线路。研究显示,在旅游交通道路建设方面,西藏地区基本还是以随山逐水的羊肠小道为主,青海省则以西宁为中心,修建了西到若羌、东达兰州、北连敦煌、南通玉树的公路交通网络。但由于经费和维护不足,青海省的公路使用基本局限在西宁及其周边地区,青海省的其它大部分地区的交通则与西藏无异。西宁和拉萨是民国时期青藏旅游交通的两个最重要节点,其它重要的旅游交通节点还有玉树、江孜、亚东和昌都等。在交通工具方面,西藏地区仍然依赖于“乌拉牛马”,而青海则出现了汽车、飞机等现代化交通工具,公路交通日渐发达。总结了民国时期青藏旅游者的基本动机,认为政务交流、宗教朝拜、科学考察和政治探险是民国时期旅游者进入青藏地区的最主要动机,并且出于不同的动机,旅游者的行为也有着较大的区别。研究发现,在空间分布方面,政治探险型旅游者主要集中在西藏地区,而在西藏内部其活动区域基本局限在拉萨及其周边地区。西宁由于是青海省的省会,也是政务交流型旅游者的中心活动区。对于科学考察型旅游者而言,对西藏的重点关注区域一个是珠穆朗玛峰,另一是西藏东部的横断山脉和森林峡谷地区,还有则是以纳木错为中心的藏北高原。青海地区的地质科学考察则以阿尼玛卿峰及其周边和柴达木盆地为主。对于宗教朝拜型旅游者而言,其空间特征更为明显,各地的宗教场所成为这些旅游者的首选目的地。在旅游流特征上,亚东、昌都和享堂是民国时期旅游者进入青藏地区的主要入口,西藏和青海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旅游地,而布达拉宫和塔尔寺则成为各自旅游流的中心。本部分的个案研究是法国地质学家亨利·海登的西藏狩猎旅游和着名边疆学家马鹤天的青海考察旅游。研究了民国时期青藏地区旅游住宿业、娱乐业和餐饮业的发展状况。民国时期青藏地区的旅游住宿包括宾馆、客栈住宿,驿站住宿、帐篷住宿、寺院住宿等四种类型,其中以昆仑大旅社、湟中大厦、郑记客栈为代表的新兴旅游住宿设施的出现,标志了民国时期青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新成就。而在旅游住宿分布上,新兴旅游住宿设施主要分布在青海省西宁市,其它区域则主要依赖驿站住宿和寺院住宿。在青海省还建设了一些旅游娱乐设施,如公园、影院、剧场等,促进了当时青海省旅游休闲娱乐活动的发展。在旅游餐饮业方面,茶馆的发展较为突出。由上述研究发现,民国时期青藏地区旅游业发展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1)近代旅游业开始萌芽,一些近代化的旅游要素开始不断出现,而旅游业也已经开始由古代旅游向近代旅游转变。2)旅游活动以公务活动为主。尽管由于政治环境的变化,公务旅游活动的规模和类型也时有扩大,但其参加者多限于政府官员及受资助的各界名人,从总体规模而言,毕竟人数不多、比重较小,其旅游活动的开展及其所附带的消遣性旅游活动并不具备普遍的社会意义。3)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者数量、旅游资源分布和旅游意识觉醒等多个方面,青海与西藏之间以及各自区域内都有显着的差异性。4)旅游活动的时间特征显着。政治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变化,使得民国时期青藏地区旅游活动的时间特征较为显着。不同的旅游动机体现出不同的时间特征,旅游交通、旅游住宿以及其他旅游行业要素在时间变化上也较为明显。本研究一方面可以丰富历史地理学这一显学的研究方法、内容和领域,另一方面也可以彰显“有用于世”这一历史地理学的学科特色,进而对历史旅游地理这一新兴研究方向乃至学科的建立做出有意义的启迪。

才项卓玛(Tshewang Drolma)[10](2017)在《口岸贸易与近代西藏社会 ——以1894-1913年亚东关为中心》文中认为19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西方各国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列强之间为了争夺商业原料、商业资金、贸易市场等的垄断权而进行的强力斗争中,时处日薄西山的清政府可谓是他们的囊中之物。西藏虽远处祖国边陲,也并非平静之地,先后经历外强的数次凌辱,并最终随着1894年亚东关以“约开”的形式被迫向英国开放通商,从而沦落为英国殖民主义者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掠夺地。亚东的开放,一方面,是近代中国与西方国家进行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抗争失败的最直接表现。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给当时的西藏社会注入了有别于传统的新因素,引起了社会表象的一些变化。随着亚东的开放和藏英(印)贸易的急速增长,西藏地方逐步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漩涡。至此藏英(印)之间形成了新的具有殖民色彩的、畸形的贸易关系。这种畸形贸易关系,明显不同于藏印之间早在吐蕃时期就已形成传统的自由贸易关系。本文以亚东开关为中心,以进出口贸易结构及平衡状况为突破口,并试着运用发展学理论,探讨近代西藏社会在“约开口岸”的历史背景下,是否启动“现代化”之路。本文的主体内容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对西藏传统的贸易情况进行概括性的梳理。探讨西藏地方与印度之间历史上已形成的传统贸易形式、内容等情况,阐析近代大英帝国的崛起和殖民中心向东转移的历史原因,使得论题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合理性。最后对西藏地方面对列强的侵略所采取的保卫政策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和总结。第二章主要就亚东开关后近代西藏商事机构的出现及其职责、权限等进行较为详细交代。运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分析亚东开关前后藏英(印)贸易格局的演变情况,以及开关年间双方进出口商品结构、货值平衡状况等方面较为深入的分析。并以国际贸易学的角度,阐析数据分析结果所显示的贸易现象。最后根据相关文献和数据,总结近代藏英(印)贸易所呈现的特点。第三章主要就藏英(印)贸易对近代西藏社会所产生的正、反两面影响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并试着运用发展学理论,对口岸贸易是否启动西藏社会的现代化这一论题进行深入分析,将其同中国内地口岸贸易进行横断比较,以此得出较为可观的论断和观点。

二、近代西藏亚东与印度的贸易往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近代西藏亚东与印度的贸易往来(论文提纲范文)

(1)喜马拉雅地区传统贸易通道演变过程及动力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传统贸易通道的空间分布特征
        3.1.1 斯利那加至拉萨至康定通道
        3.1.2 西部通道
        3.1.3 中尼通道
        3.1.4 噶伦堡至拉萨通道
        3.1.5 中不通道
        3.1.6 藏南通道
    3.2 传统贸易通道的演变过程
        3.2.1 萌芽期(公元7世纪之前)
        3.2.2 形成期(7世纪—842年)
        3.2.3 发展期(842—1959年)
        3.2.4 衰落期(1959—1962年)
        3.2.5 恢复期(1962年至今)
    3.3 传统贸易通道演变的动力机制
        3.3.1 货物交换和佛教传播推动通道的萌芽和形成
        3.3.2 西藏及中原地区政权稳定和边贸政策、英国的殖民扩张和商业利益推动通道的发展
        3.3.3 印度的战略误判和前进政策导致通道的衰落
        3.3.4 中国的战略需求推动通道的恢复和建设
4 结论与启示
    4.1 结论
    4.2 启示

(2)清代西藏地方边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和选题意义
    二、研究概况
    三、研究思路与结构
    四、研究的难点和创新之处
上篇 清代西藏的边防
    第一章 清朝前期对西藏的治理与边防体系的创立
        第一节 元明以来中央对西藏地方的治理
        一、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治理
        二、明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治理
        第二节 清初维护西藏边疆安全及加强西藏地方管理
        一、清朝入关前后西藏的形势
        二、康熙年间平定西蒙古准噶尔对西藏的扰乱
        三、雍正年间出兵平乱及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第三节 十七世纪西藏西部拉达克边境的战争
        一、拉达克是中国西藏的一部分
        二、蒙藏联军抗击拉达克的进犯
        第四节 清朝反击廓尔喀入侵西藏及西藏近代边防的初建
        一、清朝平定廓尔喀对西藏的侵扰
        二、《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颁布及对西藏地方边防制度的建立
    第二章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藏边疆的边防
        第一节 英国对喜马拉雅诸国的入侵
        一、英国控制廓尔喀
        二、英国兼并哲孟雄(锡金)
        三、英国入侵布鲁克巴(不丹)
        第二节 森巴战争与西藏西部边防
        一、克什米尔道格拉(森巴人)侵占西藏拉达克
        二、1841年至1842年抗击道格拉入侵西藏阿里的战争
        三、1846--1847年中英关于西藏拉达克划界问题
        第三节 英国入侵下的西藏东南门珞地方的边防
        一、门瑜、珞瑜地区是中国西藏领土
        二、英国对门瑜、洛瑜的觊觎与入侵活动
        三、传统边界线与英印当局的谋划入侵
        第四节 西藏藩属地区的边防危机与廓尔喀第三次入侵及西藏
        一、西藏藩属地区的边防危机
        二、廓尔喀第三次入侵及其后果
    第三章 英国两次武装入侵下的西藏边防
        第一节 英国、俄国对西藏的渗透活动与较量
        一、英国在西藏早期渗透活动
        二、俄国早期在西藏的活动
        三、英、俄两国在西藏利益的争夺与妥协
        第二节 英国第一次入侵西藏战争及边界与边防
        一、1888年英国发发动第一次侵藏战争
        二、1890年中英藏印条约及1893年的续约
        三、英国第一次侵藏战争后的西藏边界与边防
        四、中英藏印续约的签订与西藏亚东开关后的边防
        第三节 英国第二次入侵西藏及边界与边防
        一、1903年至1904年英国发动第二次侵藏战争
        二、英军逼签《拉萨条约》及《中英续订藏印条约》
        三、英国第二次侵藏战争后的西藏边界与边防
        四、1908年《中英修订藏印通商章程》签订及英国经济入侵
    第四章 晚清西藏“新政”与边防危机的加深
        第一节 张荫棠查办藏事及其改革措施
        第二节 驻藏大臣联豫加强边防的措施
        第三节 赵尔丰巩固西藏东南地区边防的措施
        第四节 英国对西藏东南入侵及中英交涉
下篇 清代西藏的边防制度
    第五章 西藏边防驻军制度及设施
        第一节 清军与藏军边防驻军及其变化
        一、清军驻藏制度的确立与边防
        二、藏军制度的建立与驻防
        三、驻藏大臣巡边制度
        第二节 驻军的训练、边防设施及其变迁
        一、设防与训练
        二、边防设施及其变迁
        第三节 新政时期驻军制度的变革
        一、张荫棠联豫边防驻军改革
        二、赵尔丰加强西藏边防的军事措施
    第六章 交通、台站与边防
        第一节 交通与边防
        一、清前期入藏军事路线与边疆安全
        二、清后期西藏域外交通与边防安全
        第二节 台站、驿站与塘汛的设置及演变
        一、清朝初年的台站建设
        二、乾隆后期的台站、塘汛制度的完善
        三、新政时期台站裁撤及现代邮局的设立
    第七章 边防驻军的钱粮与补给
        第一节 战时驻防军队的钱粮与补给
        一、康熙、雍正时期清军入藏的钱粮、补给
        二、抗击廓尔喀入侵时期的钱粮与补给
        三、道光朝抗击森巴入侵时期的钱粮与补给
        第二节 边防驻军的军饷与补给
        一、清前期的日常供应
        二、清后期的日常供应
        三、新政时期的整顿与改革
        第三节 清朝在藏区的屯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国内近三十年西藏近代经济史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藏近代经济史的通论研究
    (一) 研究专着
    (二) 研究论文
二、近代西藏经济史专题研究
    (一) 西藏近代手工业及工业研究
    (二) 西藏近代邮政研究
    (三) 西藏近代货币研究
    (四) 西藏近代商贸研究
    (五) 西藏近代商人研究及西藏近代经济史研究的其它方面
结语

(6)从帕里到噶伦堡:清末西藏亚东关初建与近代西藏关贸肇始(论文提纲范文)

一、首任税务司戴乐尔与亚东关贸
二、亚东开关肇始的凋敝
三、亚东关与靖西关之关系

(7)将西藏打造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面向南亚开放大通道的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藏面向南亚开放大通道的历史渊源
二、在西藏建设面向南亚开放大通道的环境
     (一) 周边地缘对大通道建设的影响
     (二) 交通运输是大通道建设的载体
     (三) 边境贸易是大通道建设的核心
     (四) 旅游合作是大通道建设的支撑
三、西藏建设面向南亚开放大通道的建议
     (一) 探索边境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二) 加强与南亚周边旅游文化合作
     (三) 加大西藏的互联互通项目建设
     (四) 发挥优势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

(9)民国时期青藏旅游地理研究(1912-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历史旅游地理相关概念界定
        一、相关旅游学概念
        二、相关学科概念
    第三节 学术史回顾
        一、关于旅游史的研究
        二、关于历史旅游地理的研究
        三、关于民国时期旅游的研究
        四、关于民国时期青藏高原社会经济的研究
    第四节 历史旅游地理学研究探讨
    第五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六节 研究意义与资料来源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资料
第二章 民国青藏旅游业发展的自然人文环境状况
    第一节 自然环境状况
        一、地形地貌环境
        二、水文环境
    第二节 人文环境状况
        一、政治环境
        二、人口状况
        三、宗教信仰
        四、经济状况
        五、交通状况
第三章 民国青藏旅游资源
    第一节 民国青藏旅游资源的特点
        一、原真性
        二、宗教性
        三、封闭性
    第二节 民国青藏旅游资源的类型
        一、巍巍青藏、世界屋脊——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
        二、江河之源、湖泊密布——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
        三、种类丰富的高原生物——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
        四、异彩纷呈的民族风情——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
        五、独具一格的宗教风情——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
    第三节 民国青藏旅游资源的分布
        一、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的分布
        二、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的分布
        三、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的分布
        四、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的分布
        五、建筑设施类旅游资源的分布
    第四节 个案——民国时期塔尔寺旅游开发
第四章 民国青藏旅游交通
    第一节 民国青藏旅游交通线路分布
        一、传统交通的延续——西藏旅游交通线路分布
        二、现代交通的起源——青海旅游交通线路分布
    第二节 民国青藏旅游交通节点
        一、民国青藏一级旅游交通节点
        二、民国青藏二级旅游交通节点
    第三节 民国青藏旅游交通方式与工具
        一、主要旅游交通方式与工具
        二、特种旅游交通方式与工具
第五章 民国青藏旅游者
    第一节 民国青藏旅游者动机
        一、旅游动机及其分类
        二、政务交流:中央地方的沟通
        二、宗教朝拜:藏传佛教的昌盛
        三、科学考察:近代学术的兴起
        四、政治探险:侵略行为的猖獗
        五、其他动机
    第二节 民国青藏旅游者行为
        一、维护国家统一——政务交流型旅游者
        二、追寻心灵归宿——宗教朝拜型旅游者
        三、开展学术研究——科学考察型旅游者
        四、服务殖民战略——政治探险型旅游者
        五、民国青藏旅游者的时空特征
    第三节 民国青藏旅游流
        一、民国青藏旅游流入口分布
        二、民国青藏旅游流内部网络格局
    第四节 个案
        一、亨利·海登等之西藏狩猎旅游
        二、马鹤天之青海宦游
第六章 民国青藏旅游住宿及其它相关行业
    第一节 民国青藏旅游住宿
        一、旅游住宿设施类型
        二、旅游住宿设施的分布
    第二节 其它旅游要素
        一、旅游娱乐设施
        二、旅游餐饮设施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口岸贸易与近代西藏社会 ——以1894-1913年亚东关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史回顾
    三、写作思路与论文框架
第一章 藏英(印)贸易的历史背景
    1.1 西藏传统的对外贸易状况
        1.1.1 吐蕃时期的蕃印贸易
        1.1.2 吐蕃王朝崩溃以后的藏印贸易
    1.2 英国的殖民侵略与西藏的应对
        1.2.1 随着世界殖民体系而建立的“日不落帝国”
        1.2.2 英国殖民中心的东向转移
        1.2.3 西藏地方政府“闭关自守”的保卫政策
    1.3 英国武装侵略西藏与条约口岸的开放
        1.3.1 英(印)对藏政策的根本转变
        1.3.2 地方政府“抵制”下的划界与通商
第二章 亚东开关及藏英(印)贸易体系的形成
    2.1 近代西藏商事机构随之亚东开关而出现
        2.1.1 清政府在亚东的商事办理处--税务司
        2.1.2 西藏地方政府在各口岸的商务机构
        2.1.3 川军在亚东口岸的训务
    2.2 亚东开关后的对外贸易格局
        2.2.1 开关初期的外贸格局
        2.2.2 双方贸易货值及平衡状况分析
        2.2.3 隐藏在贸易“数字顺差”背后的实质
    2.3 藏英(印)贸易商品结构及其特点
        2.3.1 西藏地方进口贸易结构分析
        2.3.2 西藏地方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2.3.3 藏英(印)贸易商品结构的特点
第三章 口岸贸易与西藏社会的“新陈代谢”
    3.1 近代西藏社会的“繁荣”表象
        3.1.1 促进西藏近代商品经济的逐渐发展
        3.1.2 促使近代西藏商业从业者的急剧增长
        3.1.3 社会生活“新风尚”的出现
    3.2“繁荣”表象背后的动荡与停滞
        3.2.1 使得西藏民族经济的半殖民地化
        3.2.2 削弱传统汉藏贸易的交往和联系
        3.2.3 促使上层贵族中出现了离心倾向
    3.3 是否催化了西藏“现代化”的启动?
        3.3.1“现代化”的概念界定及其标准
        3.3.2 经济结构形态
        3.3.3 社会结构形态
        3.3.4 政治结构形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后记

四、近代西藏亚东与印度的贸易往来(论文参考文献)

  • [1]喜马拉雅地区传统贸易通道演变过程及动力机制[J]. 吴仕海,阎建忠,张镱锂,彭婷,苏康传. 地理学报, 2021(09)
  • [2]清代西藏地方边防研究[D]. 刘再营.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3]西藏与南亚经济交流的历史与现实[J]. 许肖阳.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18(04)
  • [4]近代中国西藏与印度的贸易[J]. 王相伟,狄方耀. 华西边疆评论, 2018(00)
  • [5]国内近三十年西藏近代经济史研究综述[J]. 高栋.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8(01)
  • [6]从帕里到噶伦堡:清末西藏亚东关初建与近代西藏关贸肇始[J]. 张永攀. 青海民族研究, 2017(03)
  • [7]将西藏打造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面向南亚开放大通道的构想[J]. 徐伍达. 华西边疆评论, 2017(00)
  • [8]近代中国西藏与印度的贸易[A]. 王相伟,狄方耀. 华西边疆评论(第五辑), 2017
  • [9]民国时期青藏旅游地理研究(1912-1949)[D]. 章杰宽.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 [10]口岸贸易与近代西藏社会 ——以1894-1913年亚东关为中心[D]. 才项卓玛(Tshewang Drolma). 西藏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近代亚东、西藏与印度的贸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