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经营回归以人为本

100年经营回归以人为本

一、100年管理回归以人为本(论文文献综述)

甘翠萍[1](2021)在《ZY建筑公司专业技术人才流失原因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力资源逐渐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卓越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但可以促进企业运营效率的提升,还可以增加公司的整体绩效。建筑施工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正面临着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管理型转化的关键时期,然而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竞争,人才流失问题已经成为了建筑施工企业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ZY建筑公司作为中冶建工集团下属分公司,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逐渐扩大,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大,但从2017年开始,公司技术人才流失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甚至因为部分技术人员的离职,出现了项目人员临时调配困难的情况。本文以ZY建筑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法、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对其人才流失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本文首先以离职技术人才为切入点,初步找出公司技术人才流失的影响因素,然后以price-muller(2000)模型及访谈结果为调查问卷设计的依据,参照相关文献及成熟量表,设计出符合ZY建筑公司实际的调查问卷,针对在职专业技术人才的离职意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通过对变量程度的选择,以此实现对问题的量化。然后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对数据进行SPSS软件分析,以此找到公司目前存在的导致人才流失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鉴于施工企业的行业特性,针对企业中的薪酬福利、培训、工作参与度、职业发展路径、亲属责任、机会、社会支持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薪酬福利体系的改进和优化、创造双重职业发展路径、培训体系优化及增加对技术人才的人文关怀、构建包容性企业文化的对策建议。

邹婷婷[2](2020)在《人文精神视角下中国近代民族企业文化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就在于它的人文文化特质。人文精神贯穿于中华传统文化数千年的形成发展之中,其“天道”1和“人道”2相互补充的核心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美德的思想基础。传统人文精神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这种蕴含丰富人学思想的学问对企业文化建设亦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并在近代一批优秀的民族企业中得到彰显。作为中国现代工商业的本土源头,中国近代民族企业饱受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的双重排挤和压迫,在夹缝中举步维艰。卢作孚、范旭东、穆藕初和刘鸿生等一批近代民营企业家在企业管理上大刀阔斧、立志求新,他们开创了中国的新式工业,代表了近代企业的发展方向。几代企业家将人文精神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创造了优秀的企业文化,文化的强大力量支撑着近代民族企业在艰难困苦中不断发展壮大,其中的人文情怀和思想对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文章在鉴别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人文文化的解构为主线,依据大量文献史料,选取民生公司、荣家企业、“永久黄”企业、穆藕初和刘鸿生企业等典型的近代民族企业为案例,详细阐述近代民族企业文化中传统人文精神的具体内涵,并与国外东西方企业进行对比研究,探究近代民族企业人文文化的发展状况及历史定位,提出对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历史启示。研究包括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论述选题的依据和意义,通过对中国近代企业史的研究回顾,指出近代民族企业人文文化研究是非常重要却又十分薄弱的部分,在此基础上介绍研究的主题和范围,阐明研究的思路、方法和主要创新点。第二部分,主要概念辨析。在释义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传统文化和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涵,揭示中国近代民族企业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内在联系,展现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重要管理价值。第三部分,“人文化成”的第一部分——以人为本。由“以史为鉴”和“以天为则”两个传统文化来源入手,详细论述其中“民为本”、“敬德”和“诚”、“善”等优秀文化成果,结合近代民族企业实例,阐明“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第四部分,“人文化成”的第二部分——以礼乐教化。由“礼教”和“乐教”两个方面入手,详细论述其中制“礼”、教“礼”、“美育”和“榜样教育”等内容,结合近代民族企业实例,阐明“礼乐教化”对企业制度管理和职工教化的重要作用。第五部分,中日企业人文文化的比较分析。基于中日对“家”、“个人与集体”、“物质和精神”的观念差异,选取近代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典型代表——松下公司作为比较对象,探究中日两国企业文化中人文精神的异同,揭示我国近代民族企业文化的历史定位和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对中日近代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第六部分,中西方企业人文文化的比较分析。基于东西方对“家”、“人与自然”、“物质和精神”的观念差异,选取融合中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日本IBM公司为比较对象,探究中西方企业文化中人文精神的异同及融合,揭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在东西方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价值。第七部分,中国近代民族企业文化的评析与启示。集中探讨近代民族企业人文文化的闪光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当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历史启示,体现研究的现实价值。

丁雪萌[3](2020)在《中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供需研究》文中提出我国人口老龄化逐渐呈现出发展速度快、人口基数庞大以及地区差异显着等特点,加之计划生育等控制人口增长政策的附加效应,导致我国人口结构严重失衡;同时也使得老年人养老保障问题日益恶化,集中反映为长期照护服务资源供给与养老需求之间的错配。虽然我国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在养老政策制定与完善、养老产业发展与优化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努力,也取得了较为显着的成效。然而老年人口数量与预期寿命的不断增加,其对照护服务与养老设施的需求也在持续上升;与此同时家庭少子化与核心化的发展趋势,家庭照料方面人力供给资源的不断下降,致使养老资源供给方与需求方的矛盾日益增强。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供需视角,选取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长期照护服务的需求方即老年人群体,以及长期照护服务的供给方即家庭照护、社区照护以及机构照护三个层面探讨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供需均衡问题。因此,本研究遵循以下逻辑范式:(1)本文首先基于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理论以及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具体将长期照护服务的供给形式划分为家庭照护、社区照护以及机构照护。(1)整体角度,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家庭、社区与机构三个供给主体层面构建关于长期照护服务供给能力的评价体系,剖析我国地区间长期照护服务资源分配是否均衡有效;(2)分步评价,本文首次尝试基于CLASS数据库对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下家庭照护、社区照护以及机构照护三种服务供需信息的挖掘,能够较为全面地掌握与评价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供需状况,弥补了国内供需角度层面关于长期照护服务整体评价的空白。(2)其次,本文的实证分析逻辑框架是层层递进深入的关系,在有效需求理论即需求决定供给的理论下,确定了老年长期照护服务的供给应该以老年群体的需求为基础,因此本文的分析侧重点在于老年人的长期照护服务需求。并且采用安德森行为模型将家庭照护、社区照护以及机构照护三种长期照护服务方式全部融合进了一个实证分析框架,这也是本文最大的创新点。主要是鉴于长期照护服务与医疗服务具有非常相似特点的基础,即它们的使用都是以“消费能力”为中心的个人选择行为,因此本文参考广泛应用在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安德森行为模型(Andersen’s behavioral model);同时结合长期照护服务选择行为的特点对其进行了合理改造。其中,基于安德森行为模型框架下的长期照护服务选择行为(个人行为),是环境特征、个人特征和养老效果综合影响的结果。其理论模型有利于客观评析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供需匹配有效度,也在一定程度充实了国内关于该领域研究的不足。(1)家庭照护中,采用安德森行为模型侧重于个人行为一即长期照护方式意愿选择的分析;(2)社区照护中,采用安德森行为模型侧重于个人行为二即长期照护服务利用行为的分析,并且从供需角度出发即供给水平与客观需要相结合,探究影响老年人社区照护服务主观需求的相关因素;(3)机构照护中,采用安德森行为模型,结合上述个人行为(行为一:长期照护方式意愿选择与行为二:长期照护服务利用行为)进而分析对老年人养老效果即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其分析逻辑有助于将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需求行为与行为结果将联系,同时也有利于提出促进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供需匹配、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根据以上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长期照护服务供给能力的整体评价部分:本部分采用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中国民政统计年鉴(提供2017年数据),依据家庭照护、社区照护以及机构照护三种服务方式所对应的的责任主体,选取了反映我国地区长期照护服务供给能力的34个指标,主要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与主成分分析法,从而对其供给能力进行具体的剖析。研究发现:(1)我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的老年人口比例已经达到或者接近人口老龄化标准,同时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其长期照护服务的综合供给能力尚未满足老年人的整体养老需求;(2)与此同时,东部地区的长期照护服务供给能力最占优势,西部地区的供给劣势尤为明显,养老资源在地区间的分布也极为不均衡;(3)上述结果侧面说明地区经济实力强的省份,其长期照护服务综合供给能力也相对较强,因此更应重视养老服务资源在西部以及中部地区的倾斜与分配,以满足经济欠发达地区其老年人日益严峻的长期照护服务需求。第二,家庭照护服务的供需分析部分:(1)从需求层面而言,受儒家思想以及孝文化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九成老年人选择自己家或者子女家养老,而且农村地区老年人选择家庭成员养老的意愿更为强烈。为了进一步深入探析各类因素对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需求方式的影响,笔者采用2014年CLASS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同时基于安德森行为模型为分析框架,建立多项Logit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倾向因素、使能因素、需求因素对老年人家庭照护服务选择方式决策行为的影响,并比较各类因素影响的差异作用。其中老年人子女数量越多,其未来选择家庭照护模式的意愿会更强烈,同时儿子数量对父母未来选择家庭照护的倾向作用显示更强。(2)从供给层面而言,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家庭成员仍然是家庭照护服务的内部供给主体,同时也是老年人选择提供护理服务的首要倾向;政府、社区与社会组织作为家庭养老服务的外部供给主体的作用体现并不明显。但是,随着家庭规模的不断缩小,“空巢”老人数量的不断增加,自身工作、抚养孩童与照顾老人之间的突出矛盾,以及其他导致家庭照护功能弱化的因素,家庭照护功能会不断外溢到社会化照护服务体系中。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失能老年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长期照护服务的需求逐步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与此同时,老年人高龄化与失能化并存发展的局面,使得青壮年子女面临上有赡养义务、下有抚养责任的负担也会持续加剧。第三,社区照护服务的供需分析部分:(1)从需求层面而言,我国老年人关于社区照护服务呈现“高需求、低利用”的态势,其中加权需求结果显示最高的为“陪同看病”等医疗护理类服务,其次是“老年人服务热线”等精神慰藉类服务,最后则是生活照顾类服务。当前社区照护服务的供需不平衡现状仍然较为严峻,生活照顾类、医疗护理类以及精神慰藉类共三类服务九个项目下,有相应需求但未获供给的老年人比例几乎均超过三成。其中精神慰藉类服务的供需不平衡比例最高,其次则是医疗护理类以及生活照顾类服务。笔者采用2014年CLASS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以安德森行为模型为分析框架,具体探讨老年人关于社区照护服务的主观需求是基于其自身客观需求产生,还是源于现有供给导向;从倾向因素、使能因素、需求因素依次探索各因素对老年人社区照护服务需求的定量影响。(1)倾向因素中,年龄越大的老年人关于社区照护服务的主观需求则更为强烈;有配偶老人相比孤寡老人在社区照护服务方面的主观需求也更低;同时,城镇老年人相比农村老年人对社区照护服务的需求表达更为显着。(2)使能因素中主要考察了社区照护服务的供给水平,现有社区照护服务的供给水平对老年人关于其的主观需求正向影响显着。(3)需求因素中具体分析了老年人其自身的客观需求状况对社区照护服务的影响作用,其中自评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年人明显比健康一般或较差的老年人关于社区照护服务的主观需求低;收入越高的老年人其对社区照护服务的主观需求也更显强烈。(2)从供给层面而言,当前社区照护服务类型中供给水平最高的则是生活照顾类服务,其次是精神慰藉类以及医疗护理类服务,侧面说明生活照顾类服务的供给难度较低,因此社区在该项服务的提供则较为充分。然而,我国社区照护服务模式起步较晚,同时养老床位利用率一直在低水平浮动,说明其服务的使用发展远远滞后于社区养老机构与设施投资扩建。并且社区照护服务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软硬件环境支持基础薄弱、护理服务人员数量与质量结构性严重失衡以及社会资源整合能力欠佳等问题限制,使得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第四,机构照护服务的供需分析部分:(1)从需求层面而言,机构照护作为家庭照护的重要补充形式,其在社会大众中的接受度普遍偏低,并且老年人自身与家人关于选择养老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主观偏见。本部分采用2014年CLASS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并且根据安德森行为模型构建下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供需行为的最后一环节即老年人的养老效果的实证分析。(1)倾向因素中,居住在城市地区的老年人其生活满意度越高。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长期以来遭受着经济、教育和医疗方面的不利影响,这些不利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积累,使得在晚年期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效果满意度显着消极于城市老年人。(2)使能资源中,拥有房产数越多以及收入越高的老年人其生活满意度更为积极;学历越高以及工具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强的老年人其生活满意度更加积极;社会网络支持程度越高的老年人有利于促进其精神健康,外在给予的内心安全感将使老年人更好地应对老年身份所带来的生活变化与压力。(3)需求判断中,机构照护服务意愿对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呈现负向影响,说明选择机构照护服务的老年人,可能其获得的代际支持较匮乏,同时内心感受到的满足感与充实感也相对较低。因此有效推动积极老龄化进程的首要着力点仍是改善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应先满足其基本物质生活需要,进而再去解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与自我价值实现等矛盾。(2)从供给层面而言,首先,当前养老设施和机构床位的供应远远超过行业需求,并且自2011年开始机构养老的床位利用率却在逐年下降,说明养老床位存在资源浪费、有效利用率低等问题;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职业素养、文化程度与岗位需求的不匹配极大地限制了养老服务业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发展,护理队伍性别、年龄结构的失衡均严重制约养老护理质量的提升。再者,各地区机构照护服务供给效率结果显示,我国养老机构服务综合效率平均为0.944,全国平均纯技术效率为0.964,低于平均规模效率0.979;其中,综合效率未达到最佳的省份多位于中、西部地区。因此各相应地区应重视加强政府部门的养老投入,进而带动中西部地区机构照护服务供给的规模效率,同时注重东部以及东北部地区的平衡发展。

马梦迪[4](2020)在《急诊科护士人文管理感知、绩效薪酬、隐性缺勤与工作投入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法,旨在初步确定急诊科护士工作投入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的量性研究提供理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法,描述急诊科护士人文管理感知、绩效薪酬满意度、隐性缺勤与工作投入的现状,并深入探讨急诊科护士工作投入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护理管理者提高急诊科护士工作投入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确定急诊科护士工作投入影响因素的主题,筛选量性研究所需调查工具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19年1~3月选取14名急诊科护士进行访谈。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结合专家咨询,确定半结构式访谈提纲,并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2.急诊科护士工作投入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量性研究:在质性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本研究的研究工具为自行设计的急诊科护士一般资料调查表、护士人文管理感知量表、绩效薪酬满意度量表、隐性缺勤量表、工作投入量表,对山东省4座城市的7所三级甲等医院的急诊科护士进行整群抽样,于2019年4~6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急诊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所得数据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结果1.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分析,将对急诊科护士工作投入产生影响的因素进一步分为3个主题和10个亚主题,其中,3个主题分别为:个体因素、工作因素、医院管理。2.急诊科护士工作投入总分为(74.08±25.20)分,总均分为(4.36±1.48)分,各维度条目总分分别为活力(24.50±9.26)分、奉献(22.62±7.70)分、专注(26.97±9.33)分,各维度均分由低到高依次为活力(4.08±1.55)分、专注(4.49±1.55)分、奉献(4.52±1.54)分。按照工作投入程度等级划分,高度256人(67.90%),中度83人(22.00%),低度38人(10.10%)。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急诊科护士工作投入在年龄、职称、平均每月夜班数和健康状况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急诊科护士人文管理感知总分为(158.22±28.45)分,总均分为(3.68±0.66)分,其中,各维度均分分别为文化管理(3.66±0.72)分、情感管理(3.79±0.69)分、自主管理(3.96±0.59)分、民主管理(3.72±0.69)分、人才管理(3.45±0.77)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年龄、工作年限、平均每月夜班数和健康状况的急诊科护士人文管理感知得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急诊科护士绩效薪酬满意度总分为(60.55±17.22)分,总均分为(3.03±0.86)分,各维度均分分别为水平满意度(2.91±0.89)分、增长满意度(3.01±0.90)分、结构/管理满意度(3.09±0.91)分、政策满意度(3.26±0.92)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急诊科护士绩效薪酬满意度在健康状况、平均每月绩效薪酬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急诊科护士隐性缺勤总分为(16.24±4.78)分,总均分为(2.71±0.79)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急诊科护士隐性缺勤在年龄、平均每月夜班数和健康状况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Pearson相关性结果显示,急诊科护士人文管理感知、绩效薪酬满意度、隐性缺勤与工作投入之间均两两相关,其中人文管理感知、绩效薪酬满意度与工作投入呈正相关(r=0.525,r=0.534,P<0.01),隐性缺勤与工作投入呈负相关(r=-0.651,P<0.01)。7.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共有4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按照对急诊科护士工作投入的影响大小对各变量进行排序,由大到小依次为:隐性缺勤、健康状况、绩效薪酬满意度、人文管理感知,可共同解释急诊科护士工作投入50.70%的变异。结论1.急诊科护士工作投入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因素、工作因素、医院管理。2.健康状况、人文管理感知、绩效薪酬满意度和隐性缺勤对急诊科护士的工作投入具有预测作用。

赵番[5](2020)在《广西高校学生组织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困境与对策》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双一流”高校建设和高等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内涵式发展要求大学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得到全方位地提升,涉及大学内部各权力主体和治理内容、方式的变革发展。大学生作为核心利益相关者,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成为具备政治观念、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公民,在内部治理中的参与意愿和权利诉求也愈发强烈。正式学生组织是由高校党委、团委指导和管理,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在内部治理中充当着中介作用,是学生权力主体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主要依托。本文在梳理已有文献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基于治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从学校—教师—学生和管理者—正式学生组织成员—普通学生这两个利益关系链入手,以代表学生利益诉求和体现学生权力参与为出发点,从实际调研获取不同群体对正式学生组织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认知,对正式学生组织参与大学内部治理中的作用意义、现状困境和发展需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正式学生组织参与大学内部治理不仅有助于实现决策信息中学生权利诉求的上达,提高学生话语权和参与感,使得学校与师生减少摩擦、形成良性互动;还能够提高学生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提升治理能力等各方面素质,具有多方面价值意义。国内高校近年来开始逐步探索学生参与内部治理的本土化模式,但是由于主客观方面的限制,高校学生参与大学内部治理仍处于边缘化状态,正式学生组织在自身发展和参与治理中难以发挥实效。正式学生组织在参与内部治理存在的困境主要来源于理念认知、规章制度、管理引导、组织建构、角色定位五个层面。本文结合实际调研情况,在对现状困境分析的基础上,从转变治理观念、完善制度保障、加强引导管理、规范组织建设、培育治理文化五个方面对改善正式学生组织参与大学内部治理成效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大学内部治理中的学生组织参与实践提供参考。

安婷婷[6](2019)在《VG公司股权激励方案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从事与高新技术产品相关的活动,处于产业链的中高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发展速度快、创新能力强。对人才高度的依赖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显着特性,通过股权激励的方式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是其人才战略的主要手段。本文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及中国高端制造的细分领域龙头企业VG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VG公司现有股权激励方案的设计动机及内容,总结现有方案无法实施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通过对VG公司发展战略的分析,用管理熵数学模型优化企业战略目标的各项指标,制定企业长期发展战略指标完成率及个人绩效的权重,科学设定股权激励的行权条件,优化激励平台,扩展激励对象,选择组合激励模式以加强激励效果,重新设计合理的股权激励方案。希望能够通过股权激励计划的全面实施,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理顺委托代理关系,尊重人力资本产权,激发企业创新协作能力,为企业下阶段飞跃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管理基础。

侯燕[7](2019)在《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年,既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又是影响社会问题的不定因素。青年群体的发展方向与各种政治力量的走势存在一定内在联系,青年与青年问题也因此始终受到社会的关注。马克思主义者总是把世界的发展进步与青年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满腔热情地寄希望于青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把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由于曾从事共青团工作,胡锦涛对于青年和青年问题有着直观感受和深刻理解,他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的青年思想的基础上,坚持从事关国家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高度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与青年变化时代特征的科学认识与判断,从而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但凡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性。任何科学思想形成和发展都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独特的实践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胡锦涛青年思想,有着丰富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也有其内在根基,其产生、形成、发展和成熟都遵循社会历史基本规律。改革开放翻开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厚积薄发的新篇章,党领导全国人民以无限的智慧和热情投入这一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青年自身的特征与需求也呈现出相应的时代气息。随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胡锦涛青年思想,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坚持科学发展,强调以人为本,把青年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注重以服务青年发展促进青年理想信念的形成与生力军作用的发挥,指引着当代青年与青年工作的发展方向。本研究通过对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现实基础以及形成发展过程进行回溯和梳理,阐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的总体脉络和逻辑体系,探讨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在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中国化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如何以胡锦涛青年思想为指导,坚持服务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高青年素质,更好地为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提供人才保障进行了前瞻性分析。本研究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思想、列宁斯大林的青年思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青年思想以及中西方文化中的青年观点,是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理论和文化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党的青年工作面临的任务与挑战、胡锦涛自身成长和青年工作经历则构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现实依据。就其发展阶段来看,胡锦涛青年思想经历了由孕育到初步形成、再到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始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紧密相连。本研究也探讨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关于青年的地位和价值、青年的优势与不足、青年工作的旨归与要求等方面的基本观点,这些也恰恰构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立论基础。在总论其形成基础、发展阶段和基本出发点之后,本研究选取胡锦涛青年思想极具时代特征的政治视角、利益视角、人才视角、实践视角、全球视角等维度对其内容构成进行了分论。从坚持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突出价值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青年发展提供指引,实施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青年工作等方面论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政治视角;从为大局服务与为青年服务的一致性、寓引导教育于服务之中、着力服务青年的根本需求等方面讨论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利益视角;从人才强国与青年人才培养、科教兴国与青年教育、社会环境与青年成长、执政能力与干部选拔等方面剖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人才视角;从火热社会实践中的无悔青春、党和国家需要青春力量、伟大时代召唤创业者等方面分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实践视角;从青年要努力拓展世界眼光、青年是和谐世界的重要建设者、加强各国青年之间的交流等方面阐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全球视角。最后,提出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现实启示,即坚持党的领导,准确把握青年脉搏,积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青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激发青年的主体自觉,充分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搭建更为广阔的青年创新实践平台,引导青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续奋斗;坚持服务青年,注重青年的利益实现,增强服务青年的实效性,推进青年工作改革创新,牢牢把握青年工作的生命线。基于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胡锦涛青年思想系统且全面地回答了关于青年的基本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既有理论范畴,又是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胡锦涛青年思想内容丰富、时代感强,不仅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而且对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且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及其科学品质,开拓青年工作的思路、方法、手段,增强青年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为了阐明胡锦涛青年思想对于开展青年工作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选取了多个案例,从某一角度或某一形式印证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实践价值。比如,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例,简述了党和青年的特殊关系,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对于青年发展的重要意义,就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进行了论述;以大学青年教师为例,从剖析职业获得感生成入手,对于如何立足青年的基本特征、遵从青年成长的客观规律、正确分析青年的实际状况、在服务中赢得青年进行了探讨;以高校共青团发展路向为例,就共青团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凝聚青年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进行了分析;以21世纪以来蓬勃发展的青年自组织为例,讨论了新时期青年社会实践主体的拓展形式,得到的基本结论是,自组织这一随着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组织形式对于青年参与社会、投身实践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价值,但也存在着局限性,需要在实践中贴近青年、创新思路,充分发挥青年群体的主体作用,积极引领青年成长发展;以孔子学院的形成发展为例,简析青年国际交流状况,以此说明青年拓展世界眼光的重大意义,并印证青年对于促进国际交流、树立国际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积极作用。站在新的历史时期分析青年和青年工作,不难看到胡锦涛青年思想严谨而科学的理论品质及重大而深刻的时代价值。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国际青年争夺战愈演愈烈,党的青年工作也面临各种新情况与新挑战,但综观国际国内大势,中国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胡锦涛深刻指出,未来属于青年,未来取决于青年,未来更需要青年去创造。当代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与青年运动的主题,在根本上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完全一致,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从进一步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出发,全面梳理、分析胡锦涛青年思想对青年工作的指导价值和实践成效,对于引领当代中国青年自觉担负起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历史责任,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征程,无疑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与指导价值。

王拓[8](2019)在《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先秦法家思想为研究对象,以先秦法家思想中蕴含的法治、改革、富强精神为前提,以先秦法家思想的合理内核为逻辑起点,以历史性遵循与创造性转化为目的;运用管理学的方法,站在哲学的高度,全面审视先秦法家思想的内涵实质与核心要义,通过对先秦法家文献的梳理与综合,探究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主旨概念、生成过程、内在结构、作用机制、及当代转化,以求深入挖掘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在历史发展进程及人类管理实践活动中的作用与价值。深入研究以先秦法家管理哲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管理哲学理论,提炼中国传统管理文化的当代价值,在全球化进程中彰显中国管理哲学的魅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哲学思想体系,是本研究的宗旨与基本目标。法家作为先秦子学中的晚出学派,其生成过程包含了对于先秦诸子思想的吸纳和继承,在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应有的功用,在实践中充分展示了它的理论价值与管理效用。先秦法家管理哲学的核心是通过“法”的管理手段完成“治”的管理目标,主张“一断于法”,重视建章立制,强调破陈出新,提倡富国强兵,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之道、管理之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思想渊源来看,先秦法家管理哲学经历了由实用法学向法哲学演进的发展过程,李悝、吴起、商鞅等人的变法实践经由韩非的总结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而先秦诸子的学说也为法家管理哲学的形成提供了外在驱动: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儒家贵贱有等的治理模式为其提供了实践参照,墨家的尚同思想为其提供了方法论保障。就理论内涵来看,先秦法家遵循“一断于法”的管理准则,凭借“严罚厚赏”的管理手段,结合“循名责实”的管理权术,形成了“法、术、势”相结合的管理体系,从管理思想史角度来看,可将其视为当代依法治国思想的理论来源之一。就实践效用来看,通过对先秦法家思想的爬梳,系统审视其中涉及管理学的一般原理、原则、规律等内容,归纳总结出其独特的管理人性观、管理控制观、管理行为观以及管理认识论、管理方法论和管理价值论,能为我国新时代的管理实践提供一条可资借鉴的发展路径。先秦法家思想中包含的法治精神、改革精神、富强精神和权力制约观念在当下依然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本文基于如下逻辑线索:第一章是对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概念的简述;第二章在梳理了时代背景、内在基础、外在驱动之后总结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生成过程;第三章着重探讨先秦法家在管理人性观、管理控制观、管理行为观等维度的理论观点;第四章主要探讨先秦法家的管理认识论、管理方法论、管理价值论,用以指导实践;第五章基于上述对于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探讨,深入挖掘这一思想遗产的合理内核,并从价值层面对其进行反思、纠偏、补救,从而实现新时代背景下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对于当下中国的法治建设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构建而言,如果说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能提供某种启示,那么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是其中绕不过去的智识资源。以新时代的法治建设为语境,在对以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管理哲学思想的批判性继承和创造性转化的基础上,同时借鉴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的合理要素,对中国特色管理模式的构建具有理论参考与路径借鉴意义。在管理理论的发展进程中,中国管理哲学应有其相应的话语、理念和贡献。如果缺失中国传统管理文化的融合,那么世界管理思想将因局限于西方管理传统而欠缺丰富性与普世性。对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研究,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支撑新时代中国法治建设的文化自信,并为当代中国的管理实践提供传统智识资源,这亦是中国管理哲学学科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路径方法与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韩静雯[9](2019)在《基于自由现金流量法的中环股份公司价值评估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伴随着养老金基金不断投放于资本市场,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养老金入市带来的是人们对资本市场资金安全性与稳定性的关注,因此,科学评估公司的内在价值,不但有利于管理者制定更加完善的管理方式,而且有利于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做出正确决策。本文以中环股份为研究对象,运用自由现金流量法对其进行公司价值评估,并根据评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评估结果为管理者和投资者提供合理建议。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中环股份公司价值评估的研究意义及背景、价值评估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阐述了公司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础,包括公司价值的相关概念、影响因素和评估方法,并通过比较分析,选取自由现金流量法对中环股份进行公司价值评估。第三部分介绍了中环股份的基本情况、行业状况及竞争优势。第四部分为中环股份财务分析,根据历史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中环股份竞争优势,为下文自由现金流量的预测提供依据。第五部分为本文的核心部分,即运用自由现金流量法对中环股份公司价值进行评估,通过分析中环股份的成长性,结合非财务因素确定中环股份的公司价值。第六部分为结论和建议,确定自由现金流量法在中环股份公司价值评估中的可行性,建议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对象时准确掌握行业特点,并关注股票的内在价值,建议管理者以财务为基础提升公司价值创造能力,并且有效权衡投资与收益的关系。

陈兴德[10](2019)在《广东省河源市文化戒毒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毒品泛滥己成为人类最严重的公害之一,由毒品引发的各种问题已经成为危害我国治安的严峻社会问题。禁毒已成为当前维护社会治安的重大课题,近年来己上升为全民工程。而如何管控好庞大的吸毒人群,让他们戒断毒瘾,回归社会,世界各国都在研究探索当中。目前我国使用最广泛、管控人数最多的戒毒措施有三种,强制隔离戒毒、自愿戒毒和社区戒毒康复。总体来看,自愿戒毒、其他社会戒毒医疗机构和社区戒毒康复效果不太理想,戒毒人员反复性强。相比较而言,强制隔离戒毒是目前我国戒毒措施中管控最有效的举措之一。而加强对强制隔离戒毒管理模式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提升戒毒工作的成效,非常有必要。本文从当前我国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存在问题入手,阐述了本课题的重要研究意义。通过分析国际国内戒毒工作研究现状,借鉴国内外戒毒工作中常用的规范的戒毒康复治疗模式,提出了本文研究的主要理论观点。通过介绍强制隔离戒毒、戒毒所亚文化、文化戒毒的基本概念以及文化戒毒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分析文化戒毒的可行性。基于广东省河源市强制隔离戒毒所2012年至2016年5年时间内实行文化戒毒管理新模式进行实践探索,概括相关实施背景、实施过程及具体教育管理措施和内容,对河源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开展文化戒毒管理模式实际推行中获得的成效和社会影响进行系统科学评估检验,探明其管理方法中积极影响因素和有效举措,并总结梳理文化戒毒管理模式中存在问题,并从制度因素和实践困难等方面对上述问题存在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进一步完善文化戒毒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构建全民支持和参与的禁毒公益帮扶机制;通过创新管理理念、管理内容、管理手段,优化文化戒毒管理模式的策略,实现强制隔离戒毒所文化戒毒管理模式的长效运行机制,提高戒毒工作的实效性。

二、100年管理回归以人为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00年管理回归以人为本(论文提纲范文)

(1)ZY建筑公司专业技术人才流失原因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人才概念的界定
        2.1.2 技术人才概念的界定
        2.1.3 工作满意度的概念
        2.1.4 人才流失的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激励理论
        2.2.2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
        2.2.3 Price-Mueller(2000)模型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2.3.1 国外文献综述
        2.3.2 国内文献综述
        2.3.3 研究述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ZY建筑公司专业技术人才流失现状及分析
    3.1 公司简介
    3.2 ZY建筑公司人力资源现状
        3.2.1 员工性别结构
        3.2.2 员工年龄结构
        3.2.3 员工学历结构
        3.2.4 员工职称结构
    3.3 ZY建筑公司专业技术人才流失现状
        3.3.1 ZY建筑公司近四年专业技术人才离职情况
        3.3.2 ZY建筑公司离职专业技术人才年龄结构
        3.3.3 ZY建筑公司离职专业技术人才学历结构
        3.3.4 ZY建筑公司离职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结构
        3.3.5 ZY建筑公司离职专业技术人才岗位分布情况
        3.3.6 ZY建筑公司离职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年限情况
    3.4 ZY建筑公司专业技术人才流失的影响
        3.4.1 增加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成本
        3.4.2 削弱公司的竞争力
        3.4.3 降低公司的凝聚力
        3.4.4 损害公司的形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ZY建筑公司专业技术人才流失原因分析
    4.1 ZY建筑公司专业技术人才离职原因访谈调查
        4.1.1 访谈目的
        4.1.2 访谈设计及过程
        4.1.3 访谈结果
    4.2 ZY建筑公司专业技术人才离职意向问卷调查
        4.2.1 Price-Mueller(2000)模型适用性分析
        4.2.2 技术人员离职意向调查问卷设计
        4.2.3 调查问卷实施
    4.3 调查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
        4.3.1 信度分析
        4.3.2 效度分析
    4.4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2 相关性分析
        4.4.3 回归分析
    4.5 ZY建筑公司专业技术人才流失原因
        4.5.1 外部就业机会多
        4.5.2 社会支持低
        4.5.3 薪酬待遇低
        4.5.4 工作参与度低
        4.5.5 职业发展路径单一
        4.5.6 亲属责任缺失
        4.5.7 培训缺乏系统性
        4.5.8 工作环境艰苦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ZY建筑公司防范专业技术人才流失的对策
    5.1 树立人本管理理念
        5.1.1 强化沟通
        5.1.2 改善工作氛围
    5.2 薪酬福利体系的改进和优化
        5.2.1 优化现有薪酬福利方案
        5.2.2 保持薪酬具有行业竞争性
        5.2.3 依据项目情况调整绩效工资
        5.2.4 重视非现金性薪酬制度建设
    5.3 创造双重职业发展路径
        5.3.1 做好职业发展规划
        5.3.2 构建职业发展“双通道”
    5.4 培训体系优化
        5.4.1 做好培训需求调查
        5.4.2 建立人才储备库
        5.4.3 培训设计
        5.4.4 注重职业发展规划的培养模式
    5.5 增加对专业技术人才的人文关怀
    5.6 构建包容性企业文化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
    6.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人文精神视角下中国近代民族企业文化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1.1 重建文化自信
        1.1.2 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人文精神
        1.1.3 探寻中国现代工商业的本土源头
        1.1.4 近代民族资本企业研究回顾
    1.2 研究思路、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2.3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主要概念辨析
    2.1 文化与传统文化
        2.1.1 文化界说
        2.1.2 传统文化
    2.2 人文精神与中华人文精神
        2.2.1 人文精神释义
        2.2.2 中华人文精神
第3章 人文化成的第一部分——以人为本
    3.1 “以史为鉴”
        3.1.1 民为本
        3.1.2 敬德
    3.2 “以天为则”
        3.2.1 “诚”
        3.2.2 “善”
第4章 人文化成的第二部分——以礼乐教化
    4.1 以礼为教
        4.1.1 制“礼”
        4.1.2 教“礼”
    4.2 以乐为教
        4.2.1 美育
        4.2.2 榜样教育
第5章 中日企业人文文化的比较分析
    5.1 关于“家”的观念
        5.1.1 雇佣制度
        5.1.2 工资福利制度
    5.2 关于个人与集体的观念
        5.2.1 决策方式
        5.2.2 人才选用制度
    5.3 关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5.3.1 企业价值观
        5.3.2 精神教育
第6章 中西方企业人文文化的比较分析
    6.1 关于“家”的观念
        6.1.1 权责划分
        6.1.2 工资体系
    6.2 关于人与自然的观念
        6.2.1 管理者职责
        6.2.2 申请审批流程
        6.2.3 创新奖励制度
    6.3 关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6.3.1 制度建设
        6.3.2 机构设置
        6.3.3 评价体系
第7章 结论
    7.1 中国近代民族企业人文文化的评析与启示
        7.1.1 仁爱管理
        7.1.2 仁礼统一
        7.1.3 和谐管理
        7.1.4 先义后利
    7.2 不足之处
    7.3 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Ⅰ 典籍类
    Ⅱ 论着类
    Ⅲ 论文类
附录一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3)中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供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
    1.3 数据介绍与研究方法
        1.3.1 数据来源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贡献
第2章 理论基础、文献综述与国际经验启示
    2.1 理论基础
        2.1.1 公平理论
        2.1.2 需求层次理论
        2.1.3 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理论
        2.1.4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长期照护服务需求的相关研究
        2.2.2 长期照护服务供给的相关研究
        2.2.3 长期照护服务供需匹配的对策
        2.2.4 文献评述
    2.3 国际经验启示
        2.3.1 家庭照护服务模式的代表——日本
        2.3.2 社区照护服务模式的代表——英国
        2.3.3 机构照护服务模式的代表——美国
第3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设计
    3.1 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供需分析的理论模型
    3.2 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供需匹配的机制分析
        3.2.1 长期照护服务供需能力的整体评析
        3.2.2 家庭照护服务供需匹配的作用机制
        3.2.3 社区照护服务供需匹配的作用机制
        3.2.4 机构照护服务供需匹配的作用机制
    3.3 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供需分析的研究设计
        3.3.1 关于长期照护服务供给能力的整体评价
        3.3.2 关于长期照护服务供需匹配的分步评析
第4章 中国老年人家庭照护服务的供需分析
    4.1 老年人家庭照护服务的需求分析
        4.1.1 描述性分析
        4.1.2 实证分析
    4.2 老年人家庭照护服务的供给分析
        4.2.1 家庭层面
        4.2.2 政府层面
    4.3 家庭照护服务的供需矛盾与原因
        4.3.1 老年人失能化与高龄化并存发展
        4.3.2 家庭结构呈现核心化与少子化
        4.3.3 家庭照料者经济负担逐渐加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老年人社区照护服务的供需分析
    5.1 老年人社区照护服务的需求分析
        5.1.1 描述性分析
        5.1.2 实证分析
    5.2 老年人社区照护服务的供给分析
        5.2.1 社区层面
        5.2.2 政府层面
    5.3 社区照护服务的供需矛盾与原因
        5.3.1 社区照护缺乏硬软件环境支持
        5.3.2 社区照护服务人员数量与结构失衡
        5.3.3 社区照护关于社会资源整合能力欠佳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老年人机构照护服务的供需分析
    6.1 机构照护服务的需求分析
        6.1.1 描述性分析
        6.1.2 实证分析
    6.2 机构照护服务的供给分析
        6.2.1 机构层面
        6.2.2 地区层面
    6.3 机构照护服务的供需矛盾与原因
        6.3.1 养老机构整体床位利用率较低
        6.3.2 专业机构照护人员供给不足
        6.3.3 公办和民办养老机构供需失衡
        6.3.4 政府关于养老机构运营监管欠佳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我国历年人口分布情况统计
    附录2 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失能级别
    附录3 老年人工具性生活自理能力失能级别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急诊科护士人文管理感知、绩效薪酬、隐性缺勤与工作投入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急诊科护士工作投入现状的质性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工具
        4 资料收集
        5 质量控制
        6 访谈资料整理与分析
    结果
        1 访谈对象的一般资料
        2 访谈结果
    讨论
        1 急诊科护士的工作感受
        2 急诊科护士工作投入的影响因素较多
第二部分 急诊科护士工作投入现状的量性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工具
        4 资料收集与分析
        5 质量控制
    结果
        1 量表的信度检验及正态性检验
        2 急诊科护士的一般资料
        3 急诊科护士人文管理感知、绩效薪酬满意度、隐性缺勤与工作投入现状
        4 急诊科护士人文管理感知、绩效薪酬满意度、隐性缺勤与工作投入的单因素分析
        5 急诊科护士人文管理感知、绩效薪酬满意度、隐性缺勤与工作投入的关系分析
    讨论
        1 急诊科护士人文管理感知
        2 急诊科护士绩效薪酬满意度
        3 急诊科护士隐性缺勤
        4 急诊科护士的工作投入现状
        5 急诊科护士工作投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5)广西高校学生组织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困境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代化大学发展的时代要求
        1.1.2 高等教育改革的制度要求
        1.1.3 高校管理注入活力的现实诉求
        1.1.4 学生主体权利意识觉醒的需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概述
        1.3.2 国外研究概述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学生组织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内涵与意义
    2.1 学生组织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内涵
        2.1.1 学生组织
        2.1.2 大学内部治理
        2.1.3 学生权力
    2.2 学生组织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理论依据
        2.2.1 治理理论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 正式学生组织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意义
第三章 正式学生组织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调查研究
    3.1 调查问卷设计与信效度检验
        3.1.1 调查问卷设计
        3.1.2 问卷信效度检验
    3.2 调查样本的基本特征及分析
    3.3 正式学生组织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3.1 正式学生组织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认知
        3.3.2 正式学生组织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行为
        3.3.3 正式学生组织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环境
        3.3.4 正式学生组织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评价
        3.3.5 正式学生组织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效果
    3.4 正式学生组织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问题分析
        3.4.1 群体性思维定势导致正式学生组织的自主权力难以实现
        3.4.2 正式学生组织在内部治理中的参与能力和效果有待提高
        3.4.3 正式学生组织参与内部治理渠道不畅内容层次局限性大
        3.4.4 正式学生组织参与内部治理的资源投入与引导管理不足
        3.4.5 正式学生组织参与内部治理的规章制度与管理模式僵化
第四章 正式学生组织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困境
    4.1 正式学生组织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理念困境
        4.1.1 学校治理结构中对学生主体的忽视
        4.1.2 教师在管理中效率主导的价值取向
        4.1.3 学生对于参与治理仍存在错误认知
    4.2 正式学生组织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制度困境
        4.2.1 法律地位和权限范围边界不清
        4.2.2 权力运行保障机制建设不完善
    4.3 正式学生组织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管理困境
        4.3.1 教师对学生组织参与治理引导不足
        4.3.2 学生组织参与内部治理的渠道不畅
    4.4 正式学生组织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组织困境
        4.4.1 组织间和组织内部权利分配混淆与失衡
        4.4.2 组织内部人员选拔和管理体制不健全
    4.5 正式学生组织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角色困境
        4.5.1 学生对干部符号的排斥导致组织信赖度降低
        4.5.2 组织成员滥用和误用身份符号加剧信任危机
第五章 正式学生组织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对策建议
    5.1 转变治理观念,厘清学生组织在内部治理中的地位
        5.1.1 树立以生为本的治理观念,明确学生在内部治理中的主体性
        5.1.2 发挥正式学生组织代表性,内部治理过程中兼顾效率和公平
        5.1.3 界定内部治理的内涵范围,提高学生组织对参与治理的认识
    5.2 完善制度保障,为学生组织参与内部治理合理赋权
        5.2.1 落实学生组织法律地位,明确组织在内部治理中的权利义务
        5.2.2 优化治理监督问责机制,规范学生组织参与治理的运行程序
    5.3 加强引导管理,保障学生组织协商沟通的渠道畅通
        5.3.1 提高管理教师队伍素质,加强对学生组织能力的教育培训
        5.3.2 积极创建落实治理路径,实现与学生组织的双边对话合作
    5.4 规范组织建设,提升学生组织参与内部治理的能力
        5.4.1 施行组织分类管理,发挥不同组织在内部治理的参与作用
        5.4.2 优化组织内部建构,加强对组织成员选培与经费收支管理
    5.5 培育治理文化,正确树立学生组织成员的身份符号
        5.5.1 增强共治价值认同,培育校园内合作、互信的治理文化
        5.5.2 正确树立身份符号,化解正式学生组织面临的信任危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VG公司股权激励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股权激励动机方面的研究
        二、股权激励方案设计方面的研究
        三、股权激励效果方面的研究
        四、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五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第一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委托代理理论
        二、代理成本理论
        三、人力资本理论
        四、公司治理理论
    第二节 股权激励
        一、股权激励的内涵
        二、股权激励的要素
第三章 VG公司原股权激励方案分析
    第一节 VG股份公司概况
    第二节 VG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内外部动因
    第三节 VG公司原股权激励的方案
        一、激励目标及激励对象
        二、激励方案及实施现状
    第四节 VG公司原股权激励方案分析
        一、从公司战略及治理结构方面分析
        二、从公司内部管理机制及企业文化方面分析
        三、从公司原有的绩效评估体系方面分析
        四、原股权激励方案未实施的原因
第四章 VG公司股权激励优化方案设计
    第一节 VG公司战略目标的确定
        一、VG公司战略分析
        二、基于管理熵模型考核管理效率
        三、VG公司战略目标
    第二节 优化激励平台确定激励对象
        一、优化股权激励平台
        二、分析VG公司组织架构
        三、确定股权激励对象范围
    第三节 优化股权激励程序
        一、对被激励对象进行调研
        二、股权激励的模式及价格的确定
        三、基于熵值法构建员工绩效模型
    第四节 制定新的股权激励方案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致谢

(7)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基本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和主要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形成基础与发展阶段
    第一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理论文化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思想
        二、列宁斯大林的青年思想
        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青年思想
        四、中西方文化中的青年观点
    第二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现实依据
        一、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二、现实需求: 青年工作面临的任务与挑战
        三、个人因素: 胡锦涛自身的成长与青年工作经历
    第三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形成发展阶段
        一、胡锦涛青年思想孕育阶段
        二、胡锦涛青年思想初步形成阶段
        三、胡锦涛青年思想丰富完善阶段
第二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第一节 青年的地位与价值
        一、“青年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伟大力量”
        二、“党离不开青年,青年更离不开党”
        三、“未来属于青年,未来取决于青年,未来更需要青年去创造”
    第二节 青年的优势与不足
        一、青年“最具创造活力”
        二、青年“值得信赖、堪当重任、大有希望”
        三、青年要“认真克服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第三节 青年工作的旨归与要求
        一、培养目标: “四个新一代”
        二、实现路径: “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三、基本原则: “尊重青年、理解青年、相信青年、依靠青年”
第三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政治视角
    第一节 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
        一、扩大党在青年群体中的执政基础
        二、注重对青年的引导方式
    第二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青年发展提供指引
        一、强化青年理想信念教育
        二、青年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推进青年道德建设
    第三节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青年工作
        一、服务科学发展是青年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以青年为本
        三、发挥青年在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
    第四节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论析——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例
第四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利益视角
    第一节 “把为大局服务和为青年服务结合起来”
        一、“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
        二、服务青年是党的宗旨在青年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第二节 寓引导教育于服务之中
        一、全党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
        二、青年工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
    第三节 “竭诚服务青年”
        一、服务青年学习成才
        二、促进青年就业创业
        三、维护青年合法权益
    第四节 案例分析: 在服务青年中赢得青年——以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获得感生成为例
第五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人才视角
    第一节 人才强国与青年人才培养
        一、青年人才是最重要战略性资源
        二、“提高青年整体素质”
        三、完善青年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
    第二节 科教兴国与青年教育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科教兴国”
        二、以“人民满意”为衡量标准,持续促进教育公平
        三、以青年成才为终极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
    第三节 社会环境与青年成长
        一、树立“多样化人才”和“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
        二、“以事业感召、培养、造就人才”
        三、青年的成才路径
    第四节 执政能力与青年干部选拔
        一、青年干部应具备的素质
        二、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三、创新青年干部选拔机制
    第五节 案例分析: 共青团如何以改革凝聚青年人才——以高校共青团发展路向为例
第六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实践视角
    第一节 “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无悔、永恒的青春”
        一、社会实践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二、人民群众的实践是青年学习提高的大课堂
        三、“投身实践是青年成长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奉献是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青年要艰苦奋斗
        三、时代呼唤千千万万青年志愿者
    第三节 “做伟大时代的创业者”
        一、当代青年“生恰逢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青年汲取营养和力量的源泉”
        三、创新思维是青年发展的希望所在
    第四节 案例分析: 青年自组织——社会实践主体的新拓展
第七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全球视角
    第一节 青年要努力拓展世界眼光
        一、起点: 把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首要任务是学习
        二、任务: “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自己”
        三、基点: “始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节 青年是和谐世界的重要建设者
        一、“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
        二、青年是和平发展的生力军
        三、青年“肩负着开创世界人民美好未来之使命”
    第三节 加强各国青年之间的交流
        一、青年交流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重视留学工作
        三、构建青年交流的长效机制
    第四节 案例分析: 青年国际交流状况论析——以孔子学院为例
第八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现实启示
    第一节 坚持党的领导,促进青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青年运动要坚持党的领导
        二、准确把握青年脉搏
        三、优化青年发展的社会环境
    第二节 坚持以人为本,激发青年的主体自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青年接续奋斗
        二、充分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
        三、搭建更为广阔的青年创新实践平台
    第三节 坚持服务青年,把握青年工作的生命线
        一、注重青年的利益实现
        二、增强服务青年的实效性
        三、推进青年工作改革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基本思路与主要创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概述
    第一节 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界定
        一、管理哲学的内涵与中国管理哲学
        二、中国管理哲学的主要内容
        三、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内涵界定
    第二节 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分类与体系
        一、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分类
        二、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体系
    第三节 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理论特征
        二、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实践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生成过程
    第一节 时代背景:先秦时期的重要历史特征
        一、宗法制的特征
        二、历史文化特征
        三、氏族统治特征
    第二节 内在基础:先秦时期的重大社会变迁
        一、井田制瓦解促成了新的管理实践活动
        二、奴隶制崩溃催生了新的管理形态
        三、礼法分离、以法去礼形成了新的管理理念
        四、成文法运动总结了管理哲学的规律
    第三节 思想资源:先秦诸子思想的重要影响
        一、道家对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影响
        二、儒家及墨家对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影响
        三、名家及兵家对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理论维度
    第一节 “自利自为”的管理人性观
        一、“自利自为”管理人性观的逻辑起点
        二、“自利自为”管理人性观的主要内容
        三、“自利自为”管理人性观的总体评价
    第二节 “一断于法”的管理控制观
        一、“一断于法”管理控制观的逻辑起点
        二、“一断于法”管理控制观的主要内容
        三、“一断于法”管理控制观的总体评价
    第三节 “法、术、势”结合的管理行为观
        一、“法、术、势”结合的管理行为观的逻辑起点
        二、“法、术、势”结合的管理行为观的主要内容
        三、“法、术、势”结合的管理行为观的总体评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实践指向
    第一节 “事异备变”的管理认识论
        一、“事异备变”管理认识论的逻辑起点
        二、“事异备变”管理认识论的主要内容
        三、“事异备变”管理认识论的总体评价
    第二节 “不法常可”的管理方法论
        一、“不法常可”管理方法论的逻辑起点
        二、“不法常可”管理方法论的主要内容
        三、“不法常可”管理方法论的总体评价
    第三节 “贵法不贵义”的管理价值论
        一、“贵法不贵义”管理价值论的逻辑起点
        二、“贵法不贵义”管理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三、“贵法不贵义”管理价值论的总体评价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现实维度与创造性转化
        一、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现实维度
        二、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创造性转化
    第二节 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与深化改革及依法治国
        一、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二、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思想借鉴
    第三节 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与现代化国家治理
        一、先秦法家管理哲学与现代化宏观管理
        二、先秦法家管理哲学与现代化国家治理模式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基于自由现金流量法的中环股份公司价值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公司价值的含义
    2.2 公司价值的影响因素
        2.2.1 持续获利能力
        2.2.2 企业风险
        2.2.3 存续期
        2.2.4 其它因素
    2.3 公司价值评估方法
        2.3.1 现金流量折现法
        2.3.2 相对价值评估法
        2.3.3 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3 中环股份基本情况
    3.1 中环股份简介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新能源光伏产业领域
        3.2.2 半导体产业领域
    3.3 中环股份竞争优势分析
        3.3.1 技术创新理念
        3.3.2 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
        3.3.3 产业链的建设
4 中环股份财务分析
    4.1 偿债能力
        4.1.1 短期偿债能力
        4.1.2 长期偿债能力
    4.2 营运能力
    4.3 盈利能力
    4.4 现金能力
5 中环股份公司价值评估过程
    5.1 自由现金流量的预测
        5.1.1 税后经营净利润的预测
        5.1.2 折旧及摊销预测
        5.1.3 经营营运资本增加的预测
        5.1.4 资本支出预测
        5.1.5 自由现金流量的预测
    5.2 加权资本成本的估计
    5.3 中环股份公司价值评估结果
6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对于投资者的建议
        6.2.2 对于管理者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广东省河源市文化戒毒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境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结果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
        1.4.1 河源市文化戒毒管理模式现状
        1.4.2 河源市文化戒毒管理模式成效
        1.4.3 河源市文化戒毒管理模式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4.4 河源市文化戒毒管理模式优化策略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强制隔离戒毒
        2.1.2 戒毒所亚文化
        2.1.3 文化戒毒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文化心理学理论
        2.2.2 第三部门理论
        2.2.3 政府购买服务理论
第三章 河源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文化戒毒管理模式现状
    3.1 河源市文化戒毒管理模式实施背景
    3.2 河源市文化戒毒管理模式基本做法
        3.2.1 强化监所文化建设,营造健康戒毒环境
        3.2.2 丰富教育活动载体,营造浓厚文化氛围
        3.2.3 创新心理治疗技术,强化戒毒动机除心瘾
        3.2.4 开展同伴教育,增强成功戒毒信念
        3.2.5 以文化人、多管齐下,重塑戒毒学员人格
        3.2.6 开展回归适应训练,培养一技之长
第四章 河源市文化戒毒管理模式成效及存在问题
    4.1 河源市文化戒毒管理模式实施成效
        4.1.1 文化戒毒模式使戒毒人员道德观转变,影响其行为规范
        4.1.2 文化戒毒模式提升戒毒人员戒除毒瘾主观意愿
        4.1.3 文化戒毒模式使戒毒人员抗拒减少、管理压力减轻
        4.1.4 文化戒毒模式戒断巩固效果后,复吸率明显下降
    4.2 河源市文化戒毒管理模式经验总结
        4.2.1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教理念是实施文化戒毒模式的首要前提
        4.2.2 坚持规范化执法与人性化相结合是文化戒毒模式的必要保证
        4.2.3 强调保障戒毒人员合法权益是文化戒毒模式的基本要求
        4.2.4 脱毒治疗与心理文化教育双管齐下是文化戒毒模式的重要举措
        4.2.5 构建全民禁毒开放大格局是文化戒毒模式的必由之路
    4.3 河源市文化戒毒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4.3.1 文化戒毒基础建设设施、经费保障受限,戒毒效果受到影响
        4.3.2 专职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不利于工作深入开展
        4.3.3 工作机制不健全,文化戒毒模式难以形成长效机制
        4.3.4 戒毒学员就业率不高,影响文化戒毒成效巩固
    4.4 河源市文化戒毒管理模式问题原因分析
        4.4.1 部分领导和民警管理理念滞后,对文化戒毒管理模式认识不足
        4.4.2 吸毒人数增多,管理难度不断加大,警力严重不足
        4.4.3 现行管理教育模式存在缺陷
        4.4.4 文化戒毒管理成效评估机制健全完善需要循序渐进
第五章 河源市文化戒毒管理模式优化策略
    5.1 提高认识,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费保障投入
    5.2 遴选人才,定员定岗,加强文化戒毒队伍建设
    5.3 完善文化戒毒管理制度和创新管理机制
    5.4 构建全方位的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帮扶机制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100年管理回归以人为本(论文参考文献)

  • [1]ZY建筑公司专业技术人才流失原因与对策研究[D]. 甘翠萍.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2]人文精神视角下中国近代民族企业文化探究[D]. 邹婷婷. 中山大学, 2020(03)
  • [3]中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供需研究[D]. 丁雪萌.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4]急诊科护士人文管理感知、绩效薪酬、隐性缺勤与工作投入的关系研究[D]. 马梦迪. 青岛大学, 2020(01)
  • [5]广西高校学生组织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困境与对策[D]. 赵番. 广西大学, 2020(07)
  • [6]VG公司股权激励方案优化研究[D]. 安婷婷.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6)
  • [7]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D]. 侯燕. 扬州大学, 2019(06)
  • [8]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研究[D]. 王拓. 黑龙江大学, 2019(05)
  • [9]基于自由现金流量法的中环股份公司价值评估研究[D]. 韩静雯.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10]广东省河源市文化戒毒管理模式研究[D]. 陈兴德. 兰州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100年经营回归以人为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