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菇立体种植生长过程及效益分析

玉米菇立体种植生长过程及效益分析

一、玉米香菇立体种植生长过程与效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磊[1](2021)在《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第一条就为产业兴旺,在全国农业中,食用菌产业总产值排在粮、菜、果、油之后的第五位。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将“食用菌”写入特色优势产业中,作为特色优势产业的食用菌,同样面临着提档升级的重任。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保健意识增强,对具有较高营养和保健价值的珍稀食用菌的需求正逐年增加。目前,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到了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面临着产业链条短,消费者认知不够等问题。通过分析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对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做出正确评价,进而找出提升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对策,对于推进河北省食用菌产业供给侧改革和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首先对“珍稀食用菌”进行概念界定,“珍稀食用菌”是指近年来真菌研究科技人员在自然界发现一些相对容易驯化的野生菌种,通过人工驯化等途径,培育出一批具有食药用价值的食用菌。河北省目前主要珍稀菇种为白灵菇、姬菇、秀珍菇、滑子菇、栗磨、大球盖菇、鸡腿菇等。从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河北省珍稀食用菌栽培面积经过一段时间波动后稳定在新的水平,产量和产值呈不断增长趋势,生产集中度高,主要集中在燕山-太行山一带,生产效益大幅度提升。在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优势方面,气候条件、资源利用等方面竞争优势明显。其次,基于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实际发展情况,对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进行分析,然后运用频度分析法构建出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河北省主要珍稀菇种相关数据,对各珍稀菇种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整体综合效益较好且经济效益带动明显,但是两级差异化明显,具体表现为分布在河北省北部的珍稀菇种(栗蘑、北虫草、滑子菇)综合效益较高,南部的珍稀菇种(鸡腿菇、秀珍菇、姬菇)综合效益较低。为进一步探究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选取综合效益排名最高的栗蘑产业进行案例评价研究,研究得出2016年-2019年迁西县栗蘑产业综合效益在不断提升。为促进珍稀食用菌产业更好发展,首先要开拓珍稀食用菌产品市场,畅通销售渠道;其次通过建立种植示范园区把科技服务体系和良种繁育基地进行有机结合,做好人才支撑与技术保障;最后以加强监管为抓手,开发药用保健价值为重点,提升产品质量安全和附加值。本文的创新点是(1)构建出了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由大宗类食用菌品种分析转向珍稀菇种进行分析。(2)对河北省主要珍稀菇种进行综合效益评价。以河北省主要珍稀菇种的综合效益得分来客观地反映出河北省各珍稀菇种综合效益水平。

沈皓明[2](2021)在《泰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 ——以姜堰区桥头镇为例》文中提出香菇(Lentinusedodes)营养丰富、口感适宜,药食同源,营养价值极高,具有不与农争时、不与粮争地的特点,是一种高产高效栽培作物;属木腐菌,生长所需营养物质主要有碳源、氮源以及少量矿物盐类和维生素,大多数树木均可用于种植香菇。我国香菇栽培约有千年历史,自古以来是闽浙山区的特产,山区优良的气候环境和大量的菇木资源为香菇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姜堰区地处长江下游平原河网区,菇木资源短缺,市场上的香菇主要来自福建、浙江等地区,价格高,供需矛盾突出。1995年,姜堰区引进、吸收转化闽浙山区香菇栽培经验,成功利用本地资源丰富的胡桑枝条栽培香菇,在此基础上,持续选育香菇新品种、完善栽培技术、建设成品深加工生产线、主动提升管理水平,以点带面,助推泰州市形成了特色食用菌产业。2018年,泰州市菇业总产量达25880吨,其中姜堰区菇业产量达3350吨,产值达4856万元,鲜香菇1930吨、干香菇1420吨。桥头镇是姜堰区菇业主产地,经过20多年的发展,香菇种植面积达1300亩,建立有千亩香菇产业园,以及江苏省最大的香菇生产与交易基地。探究桥头镇香菇产业发展模式,对提升区域性香菇生产水平、加快高效农业发展、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提高农民纯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季节和生产场所,香菇栽培细分为层架栽培模式、林下栽培模式、覆土栽培模式、半覆土栽培模式等,栽培技术经历了砍花法栽培、段木栽培和木屑栽培3个阶段。香菇栽培需要选择优质菌种,配置培养基料时注意碳氢比,灭菌要及时、充分。香菇是低温和变温结实性的菇类,需要温差刺激才能结实,生长过程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通风顺畅,无杂菌感染和鼠害、虫害。香菇采摘后及时出售,干制时合理控制好烘干温度和时间。姜堰区桥头镇香菇产业发展呈现园区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特点,园区内龙头企业为菇农统一购置菌种和原料,统一市场销售,订单生产面积达1100亩,投入2000多万元购置菌棒制作流水线及冷藏保鲜库,可实现年制作菌棒800万袋。创立了“苏福”品牌,主持修订了泰州市无公害香菇标准化生产规程,每年培训菇农1500人次。改善了菇农年龄结构,45周岁及以下青壮年占比达30%,经济效益明显,种植香菇亩均纯收益23950元,远超传统稻麦种植收益1155元,科技含量增强,安全高效生产技术和周年栽培技术分别获得省、市农业推广奖项,获得各项专利、认证20多项。桥头香菇在取得上述成效的同时,仍然存在产业粗放程度高、产品价值链条短、营销方式不完善、服务管理不到位的问题,香菇生产仍处在初级加工阶段,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小,无延伸产业链,销售渠道较为传统,易造成产品滞压,市场竞争力不强,基层从事香菇专业人才断档等,影响了桥头香菇的进一步发展。提升桥头镇香菇产业优化发展策略为:优化提升香菇生产技术,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提高反季节香菇栽培比例,推广香菇—芋头轮作的栽培模式,拓展香菇精深加工业务,提高香菇干制储藏技术,实现废弃菌棒的综合利用,强化行政服务保障工作,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等。

陈慧碧[3](2019)在《黄泛平原地区杨树复合经营模式调查及典型林农经营效益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林农复合经营可充分利用林下空地,提高林地土壤肥力,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林农收入,促进林、农业高效稳定发展。杨树作为黄泛平原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种植面积广阔,充裕的林地资源为发展杨树复合经营提供了较好的空间。本文以山东省郓城县、梁山县、冠县、莘县、阳谷县、嘉祥县,河南省清丰县、尉氏县、中牟县,及河北省邱县、曲周县、临漳县等12个县为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收集、实地考察调研及室内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总结了黄泛平原地区杨树林农复合的主要模式类型,并将各类型分别取典型的具体经营模式,调查林木生长状况、分析其土壤速效养分及经济效益差异,得出以下结论:黄泛平原地区杨树复合经营模式呈现出多样化,主要包括杨树-农作物、杨树-食用菌、杨树-家禽、杨树-中药材、杨树-蔬菜、杨树-苗(花)等6个大类近30种复合经营模式。杨树林农复合经营可有效促进林木生长,与相对照的单作杨树林地相比林木高生长、胸径生长都有一定的提高,其中,2年生杨树-大豆复合经营下,林木生长胸径与单作林相比显着提高了 25%;杨树-蚯蚓复合经营下林木高生长与单作林相比显着提高了 12.9%。杨树林农复合各模式下土壤速效养分含量较对照的单作杨树林地均有所提高,不同的模式影响程度不同。其中,杨树-花生复合经营模式下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显着提高,速效N、P、K含量分别提高了 21.7%、64.7%、50.1%;杨树-鸭复合经营速效N、P、K含量显着提高,分别比单作提高了 61.4%、36.4%、85.2%。杨树林农复合经营各模式与对照单作杨树林地相比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更高,解决了杨树种植所获经济效益显现较慢的问题。其中,收益最高的杨树-鸭复合经营年经济效益达103097.2元/亩。

李真[4](2019)在《产业转型下陕南浅山丘陵地区乡村空间规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乡村产业转型是实现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的关键抓手,也是解决我国乡村经济发展、传统农业出路、第二三产业发展路径等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乡村产业转型离不开以乡村空间所提供的基础发展平台与物质支撑。所以,探索广泛而又差异化的乡村产业与空间协同作用的规划方式、方法也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然而,乡村空间规划在面对产业转型背景下的乡村发展问题上出现了一定的不适应性。陕南地区浅山丘陵地区乡村即是其中的典型之一。陕南浅山丘陵地区乡村的分布范围、数量及人口比例占陕南地区四种地理地貌类型(河谷川塬、浅山丘陵、中山和高山)中最高。由于自然、历史等诸多原因所致,现有村庄之间联系较为不便,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近年来,随着本地区乡村产业转型的加速,该地区乡村空间环境质量差、乡村空间规划无序、产业与空间的黏度低、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缺乏协同作用等乡村发展的重要问题日益突出。本论文以陕西南部广阔的浅山丘陵地区乡村为研究对象,籍此对产业转型背景下的乡村空间组成特征、发展规律、规划对策进行系统梳理与科学研究。首先,将该地区乡村现状产业进行基础调研归纳总结,分析传统格局下乡村产业与空间的组合规律;其次,分析归纳转型背景下产业的基本类型及乡村空间演变的特征及现实发展问题、困境;最后,针对产业转型的不同乡村类型,指出相对应的乡村空间规划策略,并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实践研究,以期为陕南浅山丘陵地区乡村空间规划发展提供较为完善的策略,进而推动浅山丘陵地区乡村发展。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陕南浅山丘陵地区在未来主要出现以农业生产型、工业带动型、旅游发展型三种代表性的产业转型乡村类型,其中以第一、三种乡村类型为主;(2)各转型类型乡村产业空间的布局,应结合该乡村传统产业转型趋势、转型可能性以及乡村空间承载力,产业空间布局与乡村生活空间布局协同发展;(3)产业转型背景下的乡村生活空间规划要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结合乡村生产空间布局、保障该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

杨文龙[5](2018)在《林下种植模式对核桃林土壤物理和生物化性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核桃是世界重要的木本粮油植物,具较高的经济价值,是优良水土保持生态经济林树种。随着退耕还林面积的不断扩大,农林争地矛盾逐渐突出。林木生长周期长,林地早期没有收益或收益少,林下种植可以短养长,能较好解决林地早期经济收益和劳动就业问题,且能有效解决农林争地矛盾。为筛选大渡河干热河谷区核桃林下适宜种植模式发展林下经济,本研究建立了核桃+莲花白+莲花白(HLL)、核桃+莲花白+土豆(HLT)、核桃+大白菜+大豆(HDD)和核桃对照(HCK,核桃林下不种植)四种林下种植模式及玉米+土豆(NCK)农地对照,研究核桃林下种植对土壤物理性质、生物化学性质等指标的影响,并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各林下种植模式的土壤改良效应。与NCK对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核桃林下种植使土壤非毛管孔隙、毛管孔隙和总孔隙分别增加2.414.8%、2.829.1%和2.623.1%,容重降低4.617.6%。(2)核桃林下种植使土壤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排水能力分别增加10.546.1%、7.649.2%、7.856.8%、9.168.9%和1.49.1%。(3)核桃林下种植使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5.114.9%、3.912.5%、25.1112.4%、-28.321.9%和-17.453.0%。(4)核桃林下种植使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和总微生物数量分别增加21.454.3%、19.258.1%、17.858.4%和21.254.6%。(5)核桃林下种植使土壤蔗糖酶、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增加9.357.8%、16.957.5%、6.432.0%、9.742.2%、4.114.2%和1.438.6%。(6)核桃林下种植使土壤性质(物理、生物和化学)综合值增加72.1491.8%,各模式大小顺序为HLL>HLT>HDD>HCK>NCK。综上所述,各模式总体上均能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持水能力、排水能力、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在大渡河干热河谷区发展核桃林下种植具有较好的培肥改土效果,其中以核桃林下种植两季莲花白为最好,对增加核桃林地总收益和解决劳动就业具有重要作用。

梁吉义[6](2018)在《林果地粮经立体种植生态农业模式与案例》文中指出林果地粮经立体种植生态农业模式是依据林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的原理,利用经济林地、果树园地、用材林地的空间地带,套种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态农业复合系统。在林果树下根据不同粮经作物的特点,实施立体种植,不仅可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还可以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获得较高的经济与生态效益。一、林果地粮食作物立体种植模式与案例1.模式林果与粮食构建的这一系统是根据不同作物的物候期和不同特点,通过错开生物生长的时间季节,合理

穆大伟[7](2017)在《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耕地紧张局势越加严重,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开展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城市建筑环境适应性与种植技术研究,能够有效补偿耕地面积,减少资源消耗,改善城市生态,使城市产生从单纯的资源消耗型向生产型的革新性转变,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和学术意义。课题以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实地调研、理论整合、种植试验、计算机模型建构等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面: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农业城市环境适应性、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品种选择技术研究、屋顶温室有农建筑范式研究。研究内容:(1)在生产性城市理论指导下,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有农建筑是在传统民用建筑基础上,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环境调控手段,系统耦合人居生活与农业生产活动,构筑“建筑—农业—人”一体化生态系统,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2)城市环境与传统农田环境差异较大,论文以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条件下蔬菜适应性为切入点进行种植试验研究,测量蔬菜光合速率、根系活力、维生素含量和重金属含量等蔬菜品质指标和生理指标,探讨农业在城市环境中的适应性。(3)对比分析蔬菜和人体对环境的要求,提出人菜共生空间光照、温度、湿度、气流等环境指标。测量客厅、办公室、阳台、屋顶的光照强度、温度、湿度、CO2浓度,分析蔬菜在建筑环境中的适应性。进行建筑蔬菜种植试验,测量生理指标与产量,计算蔬菜绿量和固碳吸氧量,探讨蔬菜生产建筑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4)结合设施农业技术和立体绿化技术,筛选建筑农业种植技术:覆土种植、栽培槽种植、栽培块种植、水培种植。提出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该技术可实现不更换栽培基质持续生产,是更加适宜建筑环境的农业种植技术。进行透气型砂栽培生菜种植试验研究,论证透气型砂栽培技术可行性。(5)提出建筑农业品种选择基本原则,系统整理120种蔬菜环境要求数据,建立建筑蔬菜品种选择专家系统。以建筑农业微空间和中国农业气候区划为基础,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6)进行屋顶温室有农建筑专题研究,探索日光温室、现代温室和建筑屋顶结合的具体模式,并将光伏与屋顶温室进行结合,使建筑具备能源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功能。利用Design Builder模拟屋顶温室、屋顶农业和普通建筑的能耗,探讨屋顶温室的节能性。论文阐述了有农建筑的内涵,通过调查研究、理论研究、试验研究、模拟研究对农业城市适应性、建筑适应性、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建筑蔬菜品种选择技术、屋顶温室有农建筑模型与能耗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1)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环境下的蔬菜生长势弱,商品产量低,营养品质较好,重金属As、Cd、Pb含量满足国家标准食品安全要求,城市雨水可作为农业灌溉用水,交通路口不宜进行蔬菜商品生产;在人菜共生建筑空间中,蔬菜要求光照强度3000lux以上,远高于人居环境要求,需要解决补光而不产生眩光的问题,人菜温度、湿度、通风环境要求范围较为接近,人菜CO2和O2具有互补作用;通过办公建筑和居住建筑环境测量试验和种植试验研究证明人菜共生是可行的,种植试验表明,南向窗台、南向阳台和西向阳台单株生物量分别为163.15g、138.08g、132.42g,显着高于北向窗台19.01g和屋顶31.67g,不同空间蔬菜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固碳吸氧量和绿量差异明显。(2)提出建筑农业三原则:对人工作和生活影响小、对建筑环境影响小、种植管理简单,筛选出建筑农业适宜技术:覆土栽培技术、栽培槽技术、栽培块种植技术、栽培箱种植技术、水培技术;提供新的建筑农业种植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证明透气型砂栽培技术是可行的;建立120种蔬菜环境指标数据库,建立品种选择专家系统,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解决了建筑蔬菜品种选择问题。(3)探索通过屋顶温室进行农业、能源复合式生产的有农建筑范式;Design Builder软件模拟表明屋顶现代温室和相连建筑顶层的全年能耗为80802 Kwh,露地现代温室+没有屋顶温室的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90429 Kwh,全年节能9627 Kwh,露地日光温室+普通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8806 Kwh,屋顶日光温室和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6924 Kwh,全年节能1882 Kwh,证明屋顶温室是节能的。论文为有农建筑和生产型建筑系统构筑做了部分工作,属于生产性城市理论体系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垂直农业的生产型民用建筑系统构筑》(项目批准号:51568017)的部分研究成果,为生态建筑设计探索新方法,为可持续城镇建设提供新思路。

赵依琼[8](2017)在《珙县桑枝食用菌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桑枝食用菌,指的是以优质桑枝条作为食用菌培养原料,经过科学配方栽培而成的各种食用菌,具有其它食用菌不可比拟的食用营养价值和药用保健价值。本文首先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对桑枝食用菌产业的相关研究,以系统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从发展规模、发展模式及生产效益、技术保障等方面,对珙县桑枝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然后从发展前景、资源基础、经济效益、营销推广、政策支持等方面对珙县发展桑枝食用菌产业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客观分析,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促进珙县桑枝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本文主要采用SWOT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同时借鉴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实地调查走访得到的数据,对珙县桑枝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具体分析。本文的研究内容对于贯彻落实党的五大发展理念、建设绿色家园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促进珙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蚕业+桑枝食用菌的综合发展,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增强县域经济,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探索产业发展模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实现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绿色珙县。同时,通过这一产业研究,求证珙县桑枝食用菌产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示范带动作用,力争为更多农业山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提供有益借鉴。经过采用SWOT分析法对珙县桑枝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可知,珙县桑枝食用菌产业在发展规模、技术水平、产品营销、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但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等方面存在着优势,加上食用菌市场需求量大、政府对桑枝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给予大力政策支持,为珙县桑枝食用菌产业的带来了发展机遇。因此,总的来说,珙县发展桑枝食用菌产业优势大于劣势,机遇与挑战并存,应从加强政府主导实现科学布局、多元化发展扩大产业规模、树立品牌意识加强技术创新、健全市场体系等方面着手,为珙县桑枝食用菌产业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

李敏[9](2016)在《山东省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的散户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用菌种植业是典型的生态循环农业,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的优良特性。近年来,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新兴的生产主体食用菌工厂化种植企业发展迅速。但是目前山东省85.7%的食用菌是由分散种植户生产的,散户依旧是食用菌产业最大的生产主体。基于山东省食用菌散户的生产经营现状,运用产业组织和农户行为等理论,本研究对散户的生产与销售行为、横向合作行为、与厂企竞合行为和生产经营绩效进行了分析。生产与销售行为方面,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发现山东省食用菌分散种植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生产设施简陋、组织化程度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散户生产与销售行为的缺陷进行了分析,认为议价能力弱、技术操作水平低、外部交易成本高、销售渠道有限、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等因素严重制约着散户生存能力的提升。为了克服经营困难、应对市场竞争,部分散户选择了合作行为,参与了各种形式的紧密产业组织。本文重点对散户的横向合作行为和与厂企竞合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横向合作行为方面,调研数据显示受访散户参与横向合作的比例为68.67%;大部分散户参与横向合作的年限较长;生产过程中,散户在生产原材料购买、技术支持方面的合作参与程度较高;契约约束方面,散户与合作社之间签订供销合同的比重较低,契约化程度不高。文章还对散户参与横向合作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样本散户的性别、文化程度、食用菌年产量、食用菌种植经验、专业化程度、所在地距农贸市场距离、政府宣传推广和周边散户参与横向合作的比例对散户是否参与横向合作有正向影响;其中,影响最为显着的是政府宣传推广、食用菌种植经验和食用菌年产量。与厂企竞合行为方面,构建了食用菌散户与工厂化种植企业竞合的理论模型,认为竞合行为产生的主要动因是资源依赖和利益最大化,通过有效竞合可以促进散户与厂企的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专业化分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份额、提升收入水平,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然而,竞合行为也会增加食用菌厂企的收益不确定性和管理协调成本,提高食用菌散户的行业退出成本,降低散户的自主性与灵活性。在此基础上利用双种群演化博弈模型对竞合行为的演化机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影响竞合关系演化方向的因素有竞合的成本、竞合的超额收益和超额收益的分配。基于调查数据,对现实中散户与厂企的竞合行为进行了分析,认为目前散户与厂企的整体竞合关系大致处于竞争主导型阶段,加强合作是当前的首要任务。食用菌散户的生产经营行为绩效方面,利用成本收益指标对样本散户的生产行为绩效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样本散户的平均生产成本和平均成本收益率分别为6.3674元/Kg和69.1800%;利用DEA数据包络模型对食用菌散户的技术效率进行了分析,发现散户的整体综合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均处于轻微无效状态,整体规模技术效率呈较为有效状态。基于此,对不同产业组织形式下散户的行为绩效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未参与紧密产业组织形式的散户单位收益、单位生产成本收益率、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低于参与紧密产业组织形式的散户,即参与紧密产业组织的散户行为绩效高于未参与紧密产业组织的散户。在绩效评价的基础上,对散户生产经营行为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一方面利用逐步回归模型对散户净收益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组织形式、参与技术培训的频率、食用菌年产量、食用菌销售价格和原材料成本是影响散户净收益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在技术效率估计结果的基础上,利用Tobit模型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显着影响综合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因素包括:专业化程度、技术培训频率、产业组织形式和散户的种植经验;显着影响散户规模效率的因素为:专业化程度、散户的种植经验、产业组织形式及散户的年龄。基于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和散户生产经营行为、绩效的分析,对散户的产业主体地位进行了论证。认为由于食用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散户具有成本和灵活性优势、且厂企的发展受限,食用菌散户将长期保持产业主体地位。根据以上研究结论,分别从食用菌散户和政府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促进山东省食用菌散户行为优化和健康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马璐,林衍铨,应正河,江晓凌[10](2015)在《竹荪间作套种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农作物、果蔬、林地与竹荪(Dictyophora sp.)间作套种,能有效解决因竹荪连作影响产量的问题,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单位面积土地经济效益,菌渣还田后还可改善土壤肥力,是循环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综述了农作物、果蔬、林地、其它食用菌类与竹荪间作套种的研究进展,为竹荪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玉米香菇立体种植生长过程与效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玉米香菇立体种植生长过程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5.1 相关概念界定
        1.5.2 理论基础
    1.6 创新点
2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2.1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在全国的地位
    2.2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生产现状分析
        2.2.1 栽培面积经过较大波动后稳定在新的水平
        2.2.2 产量波动较大但总体保持稳定
        2.2.3 产值呈不断增长的上升趋势
        2.2.4 珍稀菇种生产集中度高
        2.2.5 生产效益大幅度提升
    2.3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加工现状分析
        2.3.1 加工能力下降
        2.3.2 产品层次偏低
    2.4 河北省珍稀菇种市场现状分析
        2.4.1 栗磨价格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
        2.4.2 羊肚菌价格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
        2.4.3 大球盖菇价格总体保持稳定
        2.4.4 欧美地区对牛肝菌需求较大
        2.4.5 日本对珍稀类食用菌需求高
    2.5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2.5.1 气候条件优越
        2.5.2 生产原料丰富
        2.5.3 资源利用率高
        2.5.4 营养价值丰富
    2.6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6.1 栽培风险高,科技贡献度低
        2.6.2 机械程度低,基础设施薄弱
        2.6.3 经营主体弱,技术人才缺乏
        2.6.4 流通效率低,市场开拓不足
3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分析
        3.1.1 珍稀食用菌产业的经济效益分析
        3.1.2 珍稀食用菌产业的社会效益分析
        3.1.3 珍稀食用菌产业的生态效益分析
    3.2 综合效益指标选取的原则
    3.3 指标选取方法
    3.4 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
    3.5 综合效益评价指标说明
        3.5.1 经济效益指标
        3.5.2 社会效益指标
        3.5.3 生态效益指标
4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
    4.1 数据来源
    4.2 研究方法
        4.2.1 AHP层次分析法适用性分析
        4.2.2 建立问题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4.2.3 构造判断矩阵
        4.2.4 权重计算
    4.3 评价过程
    4.4 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4.4.1 经济效益
        4.4.2 社会效益
        4.4.3 生态效益
    4.5 主要珍稀菇种综合效益得分
    4.6 综合效益评价结果分析
5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典型案例研究
    5.1 河北省栗蘑产业发展现状
        5.1.1 产业规模
        5.1.2 产品流通
        5.1.3 品牌建设
        5.1.4 技术推广
    5.2 综合效益评价指标统计
        5.2.1 经济效益
        5.2.2 社会效益
        5.2.3 生态效益
    5.3 综合效益得分
    5.4 综合效益评价结果分析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科学规划,建立种植示范园区
        6.2.2 人才支撑,培育科技服务体系
        6.2.3 技术保障,建设良种繁育基地
        6.2.4 管理优化,加强产业组织建设
        6.2.5 加强监管,提升产品质量安全
        6.2.6 精深加工,开发药用保健价值
        6.2.7 开拓市场,畅通产品销售渠道
参考文献
附录A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重要性问卷调查
附录B
作者简介
致谢

(2)泰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 ——以姜堰区桥头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香菇的营养价值
    1.3 我国食用菌产业现状
    1.4 我国香菇产业发展现状
    1.5 典型省份香菇产业特征
        1.5.1 浙江省香菇产业
        1.5.2 甘肃省香菇产业
        1.5.3 河北省香菇产业
        1.5.4 辽宁省香菇产业
        1.5.5 湖北省香菇产业
        1.5.6 其他地区香菇产业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香菇的栽培技术
    2.1 菌种选育与栽培管理
        2.1.1 菌种选育
        2.1.2 栽培基料
        2.1.3 装袋、接种
        2.1.4 发菌管理
        2.1.5 转色管理
        2.1.6 出菇管理
        2.1.7 栽培模式
        2.1.8 栽培环境控制与过程管理
    2.2 香菇保鲜与加工
        2.2.1 保鲜与加工
        2.2.2 干香菇的分级标准
    2.3 栽培技术规程
    2.4 小结
第3章 泰州市农业基本情况
    3.1 泰州市概况
    3.2 泰州市农业发展现状
    3.3 泰州市农村产业发展模式
    3.4 姜堰区桥头镇概况
        3.4.1 桥头镇概况
        3.4.2 桥头镇农业基本现状
        3.4.3 桥头镇特色农业
第4章 桥头镇香菇产业特征
    4.1 桥头镇香菇产业发展现状
        4.1.1 香菇发展园区化
        4.1.2 香菇发展产业化
        4.1.3 香菇发展标准化
        4.1.4 香菇发展品牌化
    4.2 桥头镇香菇发展成效
        4.2.1 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4.2.2 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4.2.3 科技含量不断增强
    4.3 桥头镇香菇产业的现实挑战
        4.3.1 产业粗放程度高
        4.3.2 产品价值链条短
        4.3.3 营销方式不完善
        4.3.4 专业技术人才少
    4.4 小结
第5章 泰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5.1 优化出菇过程管理
    5.2 推广无公害生产集成技术
    5.3 提高反季节香菇栽培比例
    5.4 推广香菇—芋头轮作的栽培模式
    5.5 拓展香菇精深加工业务
    5.6 提高香菇干制储藏技术
    5.7 实现废弃菌棒的综合利用
    5.8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5.9 拓宽香菇销售渠道
    5.10 小结
第6章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黄泛平原地区杨树复合经营模式调查及典型林农经营效益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林农复合经营系统的概念和特征
        1.1.1 林农复合经营系统的概念
        1.1.2 林农复合经营系统的特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林农复合经营的研究进展
        1.2.2 林农复合经济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3 杨树林农复合经营的研究进展
2 调研目的及内容
    2.1 调研目的
    2.2 调研内容
        2.2.1 杨树林农复合模式种类调查研究
        2.2.2 杨树林农复合模式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2.2.3 杨树林农复合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2.2.4 杨树林农复合模式对农户获得短期经济效益的影响
    2.3 技术路线
3 调研方法
    3.1 调研地概况
    3.2 调研方法
        3.2.1 文献资料收集
        3.2.2 林农复合模式数据测定方法
        3.2.3 入户调查
        3.2.4 数据处理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黄泛平原地区杨树主要复合经营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
        4.1.1 黄泛平原地区杨树林农复合模式现状
        4.1.2 黄泛平原地区杨树林农复合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2 黄泛平原地区杨树林农复合经营典型模式调查分析
        4.2.1 杨树-农作物复合经营模式
        4.2.2 杨树-家禽复合经营模式
        4.2.3 杨树-中药材复合经营模式
        4.2.4 杨树-食用菌类复合经营模式
5 讨论
    5.1 杨树全周期林农复合经营模式
    5.2 杨树林农复合经营各模式存在的问题。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个人简介
导师介绍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4)产业转型下陕南浅山丘陵地区乡村空间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振兴战略——一个乡村发展的时代背景
        1.1.2 乡村产业转型——一个乡村发展的社会背景
        1.1.3 陕南浅山丘陵地区——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
    1.2 研究范围及对象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对象
    1.3 基本概念辨析
        1.3.1 产业及乡村产业
        1.3.2 产业转型
        1.3.3 乡村空间
        1.3.4 乡村空间规划
    1.4 研究意义
        1.4.1 完善陕南浅山丘陵地区乡村空间研究类型
        1.4.2 有助于差别化的进行乡村规划策略引导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1.1 乡村产业转型的相关研究
        2.1.2 乡村空间规划的相关研究
        2.1.3 产业转型下的乡村空间研究
    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乡村产业转型的相关研究
        2.2.2 乡村空间的相关研究
        2.2.3 产业转型下的乡村空间研究
    2.3 产业转型下乡村空间规划相关实践研究
        2.3.1 国外的乡村空间规划实践
        2.3.2 国内的乡村空间规划实践
        2.3.3 乡村规划实践经验总结
    2.4 既有研究有待改进之处
        2.4.1 乡村产业转型方面
        2.4.2 乡村空间规划方面
        2.4.3 产业转型与乡村空间关系方面
    2.5 本章小结
3 传统产业格局下陕南浅山丘陵地区乡村产业与空间组合规律研究
    3.1 乡村产业的生存背景
        3.1.1 自然环境
        3.1.2 经济社会
    3.2 乡村产业的类型特征
        3.2.1 产业基本类型
        3.2.2 地理分布特征
    3.3 产业与空间的匹配关系
        3.3.1 一产
        3.3.2 二产
        3.3.3 三产
    3.4 传统生产与生活空间的组合特征
        3.4.1 一产
        3.4.2 二产
        3.4.3 三产
    3.5 本章小结
4 产业转型背景下陕南浅山丘陵地区乡村产业与空间特征解读
    4.1 产业转型的时代背景
        4.1.1 转型的特征
        4.1.2 转型的分类
        4.1.3 空间发展趋势
    4.2 新产业类型与新生产空间特征
        4.2.1 农业生产型
        4.2.2 工业带动型
        4.2.3 旅游发展型
    4.3 新产业类型对生活空间新需求
        4.3.1 农业生产型
        4.3.2 工业带动型
        4.3.3 旅游发展型
    4.4 本章小结
5 产业转型背景下乡村空间规划策略与案例实践研究
    5.1 规划原则与思路
    5.2 农业生产型乡村空间规划策略
        5.2.1 总体空间规划
        5.2.2 产业空间规划
        5.2.3 生产与生活空间的组合方式
    5.3 旅游发展型乡村空间规划策略
        5.3.1 总体空间规划
        5.3.2 产业空间规划
        5.3.3 生产与生活空间的组合方式
    5.4 案例研究——紫阳县农安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实践
        5.4.1 农安村产业基础构成
        5.4.2 农安村空间本底
        5.4.3 产业转型下空间规划面临主要问题
        5.4.4 产业转型下农安村总体规划策略
        5.4.5 产业空间规划策略
        5.4.6 产业转型下生产与生活空间的组合方式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结论一
        6.1.2 结论二
        6.1.3 结论三
    6.2 研究的未尽之处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图录
表录
附表一 2003-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主旨及新农村建设相关政策
附表二 旅游资源分类统计表
附表三 农安村旅游资源类型统计表
附录一 村庄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调研乡村基本概况
附录三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5)林下种植模式对核桃林土壤物理和生物化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核桃林下种植模式
        1.1.1 林+农模式
        1.1.2 林+药模式
        1.1.3 林+草模式
        1.1.4 其他模式
    1.2 核桃林下种植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1.2.1 对土壤容重和团聚体的影响
        1.2.2 对土壤孔隙度的影响
        1.2.3 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1.3 核桃林下种植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1.3.1 对土壤pH值的影响
        1.3.2 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1.3.3 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3.4 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3.5 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主要研究内容
    2.2 研究区自然概况
    2.3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林下种植对土壤容重与孔隙度的影响
    3.2 林下种植对土壤持水性与排水性的影响
    3.3 林下种植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3.4 林下种植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3.5 林下种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6 林下种植对土壤性质影响的综合评价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致谢

(6)林果地粮经立体种植生态农业模式与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林果地粮食作物立体种植模式与案例
    1. 模式
    2. 案例
二、林果地中草药立体种植模式与案例
    1. 模式
    2. 案例
三、林果地食用菌立体种植模式与案例
    1. 模式
    2. 案例
四、林果地瓜果蔬菜立体种植模式与案例
    1. 模式
    2. 案例

(7)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都市农业
        1.2.2 设施农业
        1.2.3 立体绿化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创新点
第2章 有农建筑与产能建筑
    2.1 有农建筑
        2.1.1 垂直农场
        2.1.2 有农建筑
    2.2 产能建筑
        2.2.1 被动房
        2.2.2 产能房
    2.3 生产型建筑
第3章 农业的城市环境适应性研究
    3.1 城市雨水种菜可行性试验研究
        3.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3.1.2 材料与方法
        3.1.3 结果与分析
        3.1.4 结论
    3.2 城市道路环境生菜环境适应性研究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讨论
        3.2.4 结论
第4章 农业的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
    4.1 建筑农业环境理论分析
        4.1.1 蔬菜对环境的要求
        4.1.2 人菜共生环境研究
    4.2 建筑农业环境试验研究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3 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研究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结果与分析
        4.3.3 讨论
        4.3.4 结论
第5章 建筑农业种植技术研究
    5.1 建筑农业蔬菜种植技术
        5.1.1 覆土种植
        5.1.2 栽培槽
        5.1.3 栽培块
        5.1.4 栽培箱
        5.1.5 水培
        5.1.6 栽培基质
    5.2 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
        5.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 透气型砂栽培床
        5.2.3 砂的理化指标研究
        5.2.4 水肥控制技术研究
        5.2.5 砂栽培的特点
    5.3 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5.3.1 研究现状
        5.3.2 材料与方法
        5.3.3 结果与分析
        5.3.4 讨论与结论
第6章 建筑农业品种选择技术研究
    6.1 品种选择原则
        6.1.1 研究现状
        6.1.2 品种选择原则
    6.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6.2.1 蔬菜品种数据库
        6.2.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6.3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6.3.1 建筑农业空间微气候类型
        6.3.2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6.3.3 建筑农业气候区评述
第7章 温室与屋顶温室
    7.1 温室
        7.1.1 日光温室
        7.1.2 现代温室
        7.1.3 温室环境调控系统
    7.2 光伏温室:农业与能源复合式生产
        7.2.1 研究现状
        7.2.2 农业光伏电池
        7.2.3 光伏温室的光环境
        7.2.4 光伏温室设计
        7.2.5 实践案例
    7.3 温室环境试验研究
        7.3.1 材料与方法
        7.3.2 结果与分析
        7.3.3 结论
    7.4 屋顶温室
        7.4.1 研究现状
        7.4.2 实践案例
        7.4.3 屋顶温室类型
    7.5 屋顶温室模型构建
        7.5.1 生产性设计理念
        7.5.2 屋顶日光温室
        7.5.3 屋顶现代温室
        7.5.4 屋顶温室透明覆盖材料
    7.6 屋顶温室生产潜力研究
        7.6.1 评估模型的建立
        7.6.2 天津市屋顶温室面积
        7.6.3 屋顶温室的生产潜力
        7.6.4 自给率分析
        7.6.5 结果与讨论
    7.7 屋顶温室能耗模拟研究
        7.7.1 能耗模拟分析软件
        7.7.2 建筑能耗模型
        7.7.3 能耗模拟参数设置
        7.7.4 能耗模拟结果与分析
        7.7.5 能耗模拟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珙县桑枝食用菌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手段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2 桑枝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系统理论
    2.2 循环经济理论
3 国内外食用菌发展现状
    3.1 国外发展现状
    3.2 国内发展现状
4 珙县桑枝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4.1 种植规模现状
        4.1.1 珙县桑枝食用菌的地位
        4.1.2 珙县桑枝食用菌分布
        4.1.3 珙县桑枝食用菌的产业效益
    4.2 发展模式情况
    4.3 技术保障体系
5 珙县桑枝食用菌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5.1 发展优势
        5.1.1 资源优势
        5.1.2 劳动力优势
        5.1.3 产业基础优势
    5.2 发展劣势
        5.2.1 技术支撑不足
        5.2.2 品牌打造不够
        5.2.3 生产规模小
    5.3 面临机遇
        5.3.1 政策有支持
        5.3.2 市场有需求
        5.3.3 社会资本回流
        5.3.4 电子商务的兴起
    5.4 面临挑战
        5.4.1 市场竞争激烈,突破难度大
        5.4.2 地域条件较差,引入企业和资本较难
6 珙县桑枝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加强政府主导,科学规划管理
    6.2 多元化发展模式,扩大产业规模
    6.3 树立品牌意识,加强技术创新
    6.4 健全市场体系,解决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9)山东省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的散户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总结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食用菌
        2.1.2 食用菌种植户
        2.1.3 食用菌的工厂化种植
        2.1.4 食用菌散户行为
        2.1.5 紧密产业组织形式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组织理论
        2.2.2 交易成本理论
        2.2.3 不完全契约理论
        2.2.4 制度变迁理论
        2.2.5 农户行为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的散户处境
    3.1 生存空间扩大
    3.2 直接扶持政策匮乏
    3.3 市场风险高
    3.4 产业竞争加剧
    3.5 本章小结
4 食用菌散户的生产与销售行为分析
    4.1 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4.2 食用菌散户的生产与销售行为
        4.2.1 食用菌散户的个人特征
        4.2.2 食用菌散户的种植选择行为
        4.2.3 食用菌散户的生产要素投入行为
        4.2.4 食用菌散户的技术选择行为
        4.2.5 食用菌散户的销售行为
    4.3 食用菌散户生产与销售行为的缺陷
        4.3.1 议价能力低
        4.3.2 技术与操作水平低
        4.3.3 外部交易成本高
        4.3.4 销售渠道有限
        4.3.5 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
    4.4 本章小结
5 食用菌散户的横向合作行为分析
    5.1 研究假说
    5.2 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5.3 食用菌散户的横向合作行为现状分析
        5.3.1 食用菌散户横向合作参与比例
        5.3.2 食用菌散户横向合作关系的形成
        5.3.3 食用菌散户的生产原材料购买行为
        5.3.4 食用菌散户的技术获取行为
        5.3.5 食用菌散户的产品销售行为
        5.3.6 食用菌散户的契约行为
        5.3.7 食用菌散户参与横向合作的作用
    5.4 食用菌散户参与横向合作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5.4.1 数据来源
        5.4.2 研究假设
        5.4.3 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5.4.4 模型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食用菌散户与厂企的竞合行为分析
    6.1 研究假说
    6.2 食用菌产业竞合的业态转换及其动因
        6.2.1 食用菌产业竞合的业态转换
        6.2.2 食用菌产业竞合的资源依赖动因
        6.2.3 食用菌产业竞合的利益最大化动因
    6.3 食用菌产业竞合的正效应分析
    6.4 食用菌产业竞合的负效应分析
        6.4.1 食用菌厂企参与竞合的收益不确定性提高
        6.4.2 食用菌厂企的管理协调成本增加
        6.4.3 食用菌散户的行业退出成本提高
        6.4.4 食用菌散户的自主性与灵活性减少
    6.5 食用菌产业竞合关系的演化机制与方向
        6.5.1 食用菌产业竞合关系的演化机制——演化博弈分析
        6.5.2 食用菌产业竞合关系的分类和演化方向
    6.6 山东省食用菌散户的竞合行为现状分析
        6.6.1 食用菌产业竞合关系下散户的合作行为分析
        6.6.2 食用菌产业竞合关系下散户的竞争行为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食用菌散户的行为绩效分析
    7.1 食用菌散户的成本收益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7.1.1 食用菌散户的生产成本分析
        7.1.2 食用菌散户的成本收益率分析
        7.1.3 食用菌散户收益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7.2 食用菌散户的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7.2.1 研究方法
        7.2.2 数据来源
        7.2.3 变量选取
        7.2.4 技术效率结果分析
        7.2.5 食用菌散户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7.3 本章小结
8 食用菌散户未来地位和行为优化对策建议
    8.1 食用菌散户未来地位
        8.1.1 食用菌产业市场规模扩大
        8.1.2 食用菌散户相对工厂化种植企业的竞争优势
        8.1.3 工厂化种植企业发展的局限性
    8.2 食用菌散户行为优化的对策建议
        8.2.1 主体行为优化
        8.2.2 外部环境优化
    8.3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竹荪间作套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竹荪间作套种的科学依据
2 农作物与竹荪间作套种
3 果园与竹荪间作套种
4 蔬菜与竹荪间作套种
5 其他菌类与竹荪间作套种
6 林下间作套种竹荪
7 展望

四、玉米香菇立体种植生长过程与效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 李磊.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2]泰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 ——以姜堰区桥头镇为例[D]. 沈皓明. 扬州大学, 2021(05)
  • [3]黄泛平原地区杨树复合经营模式调查及典型林农经营效益的研究[D]. 陈慧碧.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4]产业转型下陕南浅山丘陵地区乡村空间规划策略研究[D]. 李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5]林下种植模式对核桃林土壤物理和生物化性质的影响[D]. 杨文龙.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3)
  • [6]林果地粮经立体种植生态农业模式与案例[J]. 梁吉义. 科学种养, 2018(09)
  • [7]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D]. 穆大伟. 天津大学, 2017
  • [8]珙县桑枝食用菌产业发展研究[D]. 赵依琼. 四川农业大学, 2017(01)
  • [9]山东省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的散户行为研究[D]. 李敏. 山东农业大学, 2016(08)
  • [10]竹荪间作套种研究进展[J]. 马璐,林衍铨,应正河,江晓凌. 中国食用菌, 2015(06)

标签:;  ;  ;  ;  ;  

玉米菇立体种植生长过程及效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