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瑞利面波探测应注意的问题

地震瑞利面波探测应注意的问题

一、地震瑞利面波测深应注意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王凯悦[1](2020)在《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上地壳各向异性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喜马拉雅造山带是印度-欧亚板块陆陆碰撞的前沿地带,其造山运动受到地球科学家的关注。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处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是喜马拉雅造山带东侧地壳大规模缩短和构造运动方向发生转变的轴心地区,地貌上山脉和水系的走向发生了90°的大转弯,构造断裂走向总体上发生了从北东向到北西向的转变,地球物理深浅探测结果显示GPS测量的地壳运动速度场和远震SKS波分裂测量得到的上地幔各向异性快波方向都围绕东构造结发生了顺时针90°的旋转,并且该区域地形变化剧烈,深部结构复杂,强震频发,是开展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场所。地震各向异性是揭示地球深部变形最直接的地震学手段。横波分裂是地震波在各向异性介质中最明显的表现形式,是研究地震各向异性最重要方法之一。横波分裂测量的两个参数,即快波偏振方向和快、慢波的到时延迟分别反映了介质的变形方向和强度,被广泛应用于大陆壳幔各向异性变形特征及动力学解释中。在上地壳各向异性研究中,主要利用近垂直入射的近震直达S波分裂测量的各向异性参数结果来分析上地壳各向异性变形特征。上地壳各向异性一般是由于微裂隙的定向排列引起的,其近震横波分裂特征揭示了研究区的断裂构造和应力场控制的微裂隙结构,经常被用来评估区域应力场分布和断裂的活动特性。本文拟利用近期在雅鲁藏布江下游布设的台阵开展近震横波分裂工作,分析东构造结上地壳各向异性特征,分析其与活动断裂和应力场特征的相关性,并讨论与板块碰撞相关的动力学特征。本文收集了雅鲁藏布江下游台阵的16个台站2016年度的近震数据,通过横波窗内的可视化横波分裂测量,在各台站总计得到了369个有效的横波分裂参数对,获得了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上地壳各向异性特征。空间上,各台站的快波偏振优势方向整体上自西向东由近EW方向,转为NE方向,然后转向近NS或NNE方向,最后转向NW方向。大部分靠近或位于活动断裂带上的台站的快波偏振优势方向与断裂的走向一致,主要体现在墨竹工卡断裂上的ZOS台,雅鲁藏布江断裂上的台站WOL、NYG、ZIB和DOJ,墨脱断裂上的台站BEB和DEX,以及迫龙-旁辛断裂的台站BAX和DAM,这些台站的快波偏振优势方向与断裂的走向一致;而距离雅鲁藏布江断裂西段和东段有一定距离的台站LAD和YIG,以及位于雅鲁藏布江断裂东段和嘉利断裂交汇处的TOM台的快波偏振优势方向与断裂走向存在一定角度,但是其与东构造结的NNW-SSW方向主压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整体上,体现了结构控制和应力控制的上地壳各向异性特征。时间上,各台站的横波分裂参数没有表现出随时间的规律变化特征,这可能与2016年度研究区地震活动强度较弱有关。研究区各台站间的横波分裂参数大的差异,以及自身离散度较大的特征,反映了东构造结复杂的构造特征和剧烈的变形作用。

周官群[2](2020)在《轨道交通地质隐患多地球物理场诊断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现阶段为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工期,盾构法施工已在我国城市地铁建设中运用比例高达70%以上。然而由于城市地质环境复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阶段地面塌陷、孤石等原因,造成地质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威胁,其引发的地质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地质安全隐患已成为制约我国轨道交通安全、高效建设的主要因素,是一项亟待解决的工程难题。城市地质隐患主要包含地下空洞和孤石两大类。地下空洞会导致地面塌陷,威胁人身财产安全;而地下孤石会磨损盾构机刀盘,影响隧道盾构机的施工进度。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由于具备经济、快速、无损等特点,在轨道交通地质隐患的探查及监测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地下空洞和孤石等地质隐患探测精度要求高,而且城市地面地球物理场探测的干扰大,因而极具挑战性。同时,单一地球物理场探测效果不确定性很大,也难以满足城市浅层地球物理精准探测的要求。本文提出一种多钻孔和地面同步布置的三维并行电法观测系统,该观测系统包括地面高密度电阻率三维测量的电极组以及多个钻孔中的垂直电极排列,形成地面和孔中全方位的三维观测系统,覆盖范围更广,数据信息量更大。地面高密度电阻率三维成像(CT)并同步多孔三维跨孔电法CT探测,有效提高了电法CT的纵向分辨率。该观测系统同样用于三维跨孔地震CT观测,实现了轨道交通沿线地质隐患多孔(大于3孔)、大间距(大于20m)三维地震CT和三维电法CT快速诊断,实现了城市地质隐患的精细结构探测。利用上下两个平行对偶发射线圈,发展了一套地面瞬变电磁数据的校正处理方法。该装置可有效减少发射接收线圈中的电流变化所引起的互感,提高信噪比,减小了地面各类管线和金属强感应体对瞬变电磁数据的影响,增强了目标异常体信号的响应特征,将瞬变电磁探测的盲区由正常的20m提升至在2m以内,显着提高了瞬变电磁法在城市轨道交通地质隐患探测中的应用效果。针对地下空洞和孤石的地球物理场异常特征,本文最后发展了一套基于浅层地震法、直流电法、电磁法及三维跨孔类方法的综合地球物理诊断技术。自主开发了一套适合城市轨道交通地质隐患多地球物理场勘探诊断系统。论文在整理中国大陆城市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基础上,进行沿线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类型的分区、分类与精细表达,总结出目前轨道交通沿线造成塌陷、孤石灾害源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其准确性与可靠性通过本文地震、直流电阻率三维数值模拟及实验室试验得到进一步验证。在自主开发了一种浅层地震、直流电法、瞬变电磁一体化的多地球物理场勘探系统及三维成像软件的基础上,首先利用地面浅层地震、直流电法以及多通道瞬变电磁进行多地球物理快速普查,进而通过三维电阻率跨孔CT或三维地震波跨孔CT法对地质隐患进行精准定位,形成适合轨道交通沿线地质隐患探查的快速、可靠、智能的多地球物理场专家诊断分析系统。该系统目前已在合肥、绍兴、厦门等新型城市的地质隐患探查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工程应用效果,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地质隐患探查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毕鹏程[3](2019)在《多物理量信息融合方法在复杂地质构造勘探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信息技术逐渐应用于土木工程勘察,设计及施工等各个领域。BIM及GIS等信息技术的开发推动了土木工程的信息化进程,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幅提高了工程中数据传输、处理及可视化的能力。在岩土工程中,地质构造通常具有多变性、复杂性,踏勘、测绘、钻探及地球物理勘探等调查方法提供了不同层次的信息,因此研究新信息技术对多物理量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复杂地质构造调查问题,在单一勘探方法方面研究三维高密度电法的数据采集方式及反演方法,解决其野外采集时间长、反演难度大的问题。在多方法联合勘探方面,提出了多物理量信息融合方法,在传统测绘、踏勘或钻探等手段的基础上,采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获取多物理量的地下信息,利用信息融合方法对采集的数据及图像进行综合分析及评价。首先分析了常见的复杂地质构造的类型及特点,分析现有的地质构造调查方法获取的信息和相关物理量,以及各种调查方法在探测深度、准确性及效率等方面的特点。然后针对二维高密度电法信息量不足导致异变体信息缺失的问题,开展了三维高密度电法的数据采集及反演方法研究;针对勘探中获取的多物理量信息(包括电阻率R,极化率η,弹性波波速v等),开展了信息融合方法研究。从尺度、精度及可靠性等方面对数据进行评估,利用信息融合算法对数据及图像进行融合,大大提高了勘探的识别精度。最后以福建省寿宁县溪乾村古银矿洞调查开发项目为背景,将三维高密度电法及多物理量信息融合方法应用于采空区地下洞室调查中。采用GPS定位标定露头洞口以及地形分布,三维激光扫描精确地描述可进入洞室空间分布状态,二维及三维高密度电法评价地下空间电阻率分布,通过信息融合获得了地下采空区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三维高密度电法排除了部分干扰信息,降低了结果的多解性;采用了信息融合方法之后,能根据已知区域的信息,评价广域的地下洞室分布,易于判断洞室的贯通性及走势。

赵祥[4](2018)在《塑性混凝土防渗墙质量无损检测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防渗墙工程是水利水电工程防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抵御洪水、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基本设施和屏障,保障防渗墙工程的质量对水利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墙体完整性(即有无孔洞、裂缝、夹泥夹砂等缺陷)与抗渗性,是塑性混凝土防渗墙质量检测与评价的重要指标,检测结果是否可靠直接关系到工程是否安全与正常运行,而检测方法的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结论的正确与否。墙体完整性检测目前多采用无损检测的方法(电法、电磁法、面波法、弹性波CT法等)。由于检测方法多样、程序复杂、成果多解,技术掌握较为困难,加之防渗墙具有一定埋深、薄壁厚、长轴线的特征,不同于常规的无损检测方法所适用的半无限空间对象。墙体抗渗性能主要通过渗透系数指标来体现,原位试验测定墙体的渗透系数对评价塑性混凝土防渗墙的抗渗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以往的工程实践,在原位试验的过程中遇到以下几个问题:钻孔垂直度难以保证,渗透系数计算公式不适用,注水过程繁琐且精度低等。本文介绍了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方法与质量控制方法,归纳和总结了目前面临的主要质量问题,系统研究了墙体完整性检测、渗透系数检测的基本方法和原理,重点阐述了弹性波CT法与注水试验法新方法。在此基础上,运用SIRT方法,结合Matlab数值仿真技术,开展了弹性波CT法的模拟试验。验算过程中建立了三种速度模型:一是模拟正常无缺陷的墙体,二是模拟有低速体存在(夹泥夹砂或者空洞)的墙体,三是模拟波速较高(内部混凝土凝聚较好,密度大)的墙体。模型计算以最短路径算法正演,SIRT法反演,并利用Surfer工具进行图形处理,理论上验证了弹性波CT方法在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无损检测中的适用性。本文分析了现有混凝土渗透性检测方法应用到塑性混凝土防渗墙中的局限性,通过算法改进,提出了一种注水试验新方法,并开发了注水实验现场自动工作装置,以及数据后处理软件,形成了一套针对防渗墙渗透性检测的注水试验新方法。通过一组实例,介绍了运用弹性波CT结合注水试验,对塑性混凝土防渗墙完整性与抗渗性能开展检测和评价的整套技术方案,钻孔开挖验证结果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本文对塑性混凝土防渗墙质量检测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研究,针对墙体完整性检测和渗透性测试,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案。作为一种典型的地下隐蔽工程,塑性混凝土防渗墙自身的工程特点决定了现有地球物理方法和现场渗透系数测试法的应用尚有一定局限,仍需结合工程特点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

高东攀[5](2017)在《堤坝隐患的背景噪声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家对水利工程中病害问题的重视,病害的探测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探测方法也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近几年来,直流电法、电磁波法、弹性波法、放射法等物理方法先后在堤坝病害的探测中得到了应用。微动探测是一种无“源”勘探方法,它的信号源来自各种自然现象引起的地球表面的微弱振动,这些复杂的信号中包含有一些有用的信号,从中提取面波信息,并对面波频散曲线进行反演以得到地下介质的横波速度结构。微动阵列勘探具有方法简单、成本低、使用场地小、对周边环境比较友好等特点。微动作为一种新的勘察方法被应用在堤坝隐患探测领域,论文针对微动这种方法做了以下研究:(1)对微动的基本原理和传统阵列形式做了研究,在其基础上对其扩展形式做了研究。(2)通过黄河模型堤微动探测试验,对几种特有的隐患类型进行针对性探测,从而找到此方法的优缺点。(3)通过长江大堤的微动实测,验证此方法的有效性。通过以上研究发现,微动方法对孔洞、软弱层的探测效果比较好,对于裂缝探测效果并不好。微动方法大多都是用基阶面波进行反演,建议将基阶面波和高阶面波联合反演,效果会更好。

邓小娟,酆少英,左莹,何银娟,季通宇[6](2017)在《利用反射地震资料中的面波研究剖面浅部结构》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利用浅层反射地震数据中的面波信息反演提取近地表横波速度结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浅部反射资料的缺失,进而提高近地表结构探测的可靠性,同时也实现了对地震资料的充分利用。

于文福[7](2017)在《点源横向非均匀介质瑞利面波波场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提出由于瑞利(Rayleigh)面波波速与横波波速相近且具有速度频散等运动学特征,而被广泛应用于天然地震研究、石油地震勘探等地质调查领域。除了速度外,瑞利面波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特征——椭圆极化,在均匀介质中,瑞利面波粒子运动轨迹是一个椭圆,椭圆的短轴与长轴之比称为椭圆极化率,它与介质的泊松比呈近似线性反比关系。在非均匀介质中,与速度频散相似,椭圆极化率也因频率而异,即具有频散特性。作为瑞利面波两个主要特性之一,速度频散早已在应用领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与成功,而椭圆极化频散,因缺乏完备的理论支撑,虽然在场地卓越频率测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效果,但是在工程勘探领域的应用仍处于起始阶段,尤其是对于工程地质中最常见的横向非均匀体探测方面,目前尚无明确记载。论文采用数值模拟手段,针对横向非均匀介质模型,从速度频散与椭圆极化率频散两个方面展开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研究内容:(1)瑞利面波速度频散与椭圆极化率频散的基础理论研究。首先从半无限均匀介质模型出发,研究均匀介质中瑞利面波速度、椭圆极化率与介质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然后基于水平层状介质模型,对瑞利面波的速度频散与椭圆极化率频散的解析计算方法展开详细论述;最后对瑞利面波频散分析中的傅里叶变换、τ-p变换、小波(包)变换、复道分析、时频域极化分析等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研究与分析。(2)瑞利面波速度频散与椭圆极化率频散的数值模拟研究。对于均匀半空间,分别以谐波信号与雷克子波信号作为震源进行全波场数值模拟,结合理论研究结果,对波场传播特征进行观察与分析,验证理论分析结果的正确性与数值模拟方法的准确性;对于横向非均匀介质,选取工程地质上常见的两种横向非均匀介质模型——局部非均匀体与垂直岩性接触面,分别研究速度频散与椭圆极化率频散对横向非均匀介质的响应特征,并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灵敏度与分辨能力。(3)横向非均匀介质反演方法适用性研究。针对目前基于层状介质正演模型的反演算法,以横波速度结构为反演目标,分别从速度频散与椭圆极化频散两个方面,分析研究遗传算法反演在横向非均匀体反演方面的适用性。(4)椭圆极化率的工程应用探索。分别将椭圆极化率分析方法应用于采空区探测和高速列车震动监测等两个工程实例中,对该方法的潜在应用领域与方向以及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通过以上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证明瑞利面波椭圆极化率与介质泊松比之间的内在联系:均匀介质中椭圆极化率与泊松比成线性反比关系,并且与频率无关;而在横向非均匀介质内,瑞利面波椭圆极化率与介质泊松比之间成高度非线性反比关系,并具有较强的频散特性。(2)瑞利面波速度频散或椭圆极化率频散可以用于探测横向非均匀介质,可以判断出非均匀介质的相对属性以及空间上的大体位置。与速度频散相比,椭圆极化率频散对横向非均匀介质的灵敏度更高,横向分辨能力更强。(3)对于局部非均匀体,因反演中采用的正演模型是水平层状介质,与真实模型不匹配,无论是速度频散还是椭圆极化率频散反演,反演误差均比较大,不适用于横向非均匀体的反演。(4)椭圆极化率能够直接反应工程地质参数的相对变化,可以用于采空区、破碎带等横向非均匀变化的工程地质目标的探测,以及高速铁路路基质量监测,场地适应性强。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深化了对瑞利面波速度频散与椭圆极化频散的认识,完善了瑞利面波在横向非均匀体探测方面的理论基础,为瑞利面波在工程中的应用提供更加完备的理论依据,对于完善该学科理论,促进学科发展,指导应用实践有极大帮助。

袁桂琴,熊盛青,孟庆敏,周锡华,林品荣,王书民,高文利,徐明才,史大年,李秋生[8](2011)在《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需求与保障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金属矿勘查已成为当前地质工作的重要任务。找矿深度的不断增加,使得找矿难度也随之加大,这就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提供了发展空间。本文对高精度航空磁测技术、航空电磁测量技术、航空放射性测量技术、航空重力测量技术、地面电磁测量技术、井中地球物理测量技术、金属矿地震勘探技术、天然地震流动台阵技术和深地震主动源剖面探测技术等进行了总结,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这些方法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现状。这些方法技术是当前矿产勘查有效的地球物理方法技术,或是近年来研发的新方法、新技术,在新一轮的矿产勘查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地球物理勘查观测结果的多解性,又困扰着资料的正确推断解释,因此,如何正确选择和合理运用这些方法,充分发挥方法技术各自的优势,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重点围绕方法技术概况、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应用范围和应用条件、应用实例及应用效果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对金属矿勘查实践有所指导。

李瑞芬,高伟[9](2009)在《《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创刊30年总目录(1980~2009年)》文中提出在《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创刊30周年之际,将30年论着文章总目录奉献给广大的作者,读者,审稿专家,及多年关心,支持期刊发展的各位同仁。30年来地震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观测技术的发展,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及防震减灾工作做出了贡献。30年来,本刊共发表各类文章2972篇,其中地震研究类860篇,地磁地电类367篇,观测技术类1189篇,计算机应用类293篇,专家讲座19篇,历史回顾23篇,其他221篇,本刊30年的文献就像燃烛,当你打开它,可以使你眼前一亮,照亮别人,燃烧自己。

苏有锦[10](2009)在《云南地区地震波衰减(Q值)结构反演成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震波衰减性质的研究是地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地震波传播的路径效应(地震波衰减),除了随距离存在几何衰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即介质的非弹性衰减,用介质品质因子Q值来度量。Q值是地球介质的基本物理参数之一,是对地震进行定量和研究震源性质(如震源参数的测定等)所必需的重要参数,在震源物理和工程地震研究中有重要应用。现有研究认为,地震波衰减Q值与地壳结构特征,如火山区的岩浆分布,地震活动,构造活动区的断层分布,壳内低速层等有密切关系。因而通过对地壳、上地幔衰减结构横向变化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认识其构造活动性、动力学特征、地幔中的热结构及粘滞结构等。地震波的衰减Q值比波速对地球结构和介质组成的变化更敏感,精细的三维衰减结构研究,能深化地壳结构和组成横向非均匀性的本质认识。云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隆起的东南边坡地带,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处于印度板块向中国大陆北东向挤压作用的前沿地带,使得这个地区构造复杂,强震活动频繁。云南历史强震活动图象的研究表明,破坏性强震活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主要集中在几个区(带)上。深化对这些破坏性大地震发生的深部介质和构造环境认识,以及大震多发区与无大震发生地区在深部介质和构造环境上的异同,对地震孕育发生的成因机制研究及其预测理论、技术方法等研究有重要意义。地震层析成像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一种技术,目前大量应用于地震波速度结构反演,将其应用到Q值研究中来,势必会大大促进地震波衰减特性的研究。近十年来,随着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建设的快速发展,获取了大量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为开展Q值的层析成像研究提供了条件。本研究应用云南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23个子台)的地震波形资料(1999年6月-2007年12月),分别采用一维(1D)、二维(2D)、三维(3D)的反演方法,开展了云南地区地震波(S波)衰减结构(Q值结构)的反演研究:(1)采用Atkinson方法和遗传算法反演计算得到了云南地区及分区S波非弹性衰减Q值与频率(1~15Hz)的关系(既Q(f)=Q0fη关系)。(2)用测定地震波(S波)高频衰减因子t*,再用t*数据进行地震波衰减结构成像的技术方法,进行了云南地区地震波衰减(Q值)结构二维成像反演。研究并给出了实现衰减(Q值)结构二维成像反演的算法,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用S波谱测定高频衰减因子t*的反演程序和衰减(Q值)结构二维成像反演程序的设计和编制(Matlab编程),反演得到了云南地区0.5°×0.5°网格的Q值结构二维成像结果。(3)采用地震层析成像技术,用与2D反演同样的数据,进行了云南地区地震波衰减(Q值)结构三维成像反演。研究并给出了实现衰减(Q值)结构三维成像反演的算法,并设计和编制了衰减(Q值)结构三维成像反演程序(Matlab编程)。反演得到了云南地区1°×1°网格(平面网格)、深度分层为0km、5km、15km、25km、45km共5个分层模型的Q值结构三维成像结果。通过本文的研究,获得了云南地区地壳介质衰减结构的基本认识。一维分区反演、二维成像反演和三维成像反演结果均表明,云南地区地壳S波衰减Q值横向变化显着,总体上金沙江-红河断裂带以东地区(云南东部地区)Q值相对较低,以西地区(云南西部地区)Q值相对较高;滇西北地区(丽江-永胜-大理-楚雄一带),滇中地区(东川-昆明-玉溪-华宁-建水一带)存在两个明显的低Q值区。二维成像反演和三维成像反演结果进一步显示出,保山—腾冲和思茅-景洪一带还存在两个低Q值区域;而澜沧-耿马地区存在较明显的高Q值区。三维成像反演结果还表明,滇西北低Q值区、思茅-景洪低Q值区和保山—腾冲低Q值区大致到10km左右深度:而滇中低Q值区延伸到了20km左右深度。云南地区Q值的横向变化及其分布特征与该区构造活动、地震活动、地壳速度结构及热活动状态的区域差异性有较好的一致性,活动强烈、高热活动、低速区为相对低Q值区,地震波衰减较快。本文的研究结果还表明,澜沧-耿马强震活动区在Q值结构上与滇西北、滇中两个强震活动区存在明显差异,前者为高Q值区,后者为低Q值区。这种差异性在速度结构特征、热结构特征及活动构造特征等方面也存在。这可能进一步表明,云南地区强震活动确实存在两种不同的介质构造环境。总之,本文的研究,建立了开展S波非弹性衰减(Q值)一维(1D)、二维(2D)、三维(3D)反演研究的方法;并利用云南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资料,实现了云南地区S波Q值1D、2D、3D反演,获得了云南地区地壳介质衰减结构的基本认识。1D反演结果(Q值与频率关系Q(f)=Q0fη)已被广泛应用于云南地区数字地震记录资料的分析、研究中,尤其是震源参数测定等方面的研究。2D、3D反演结果所揭示的云南地区地壳Q值结构特征,对深入认识云南地区强震发生的介质环境提供了新的资料和证据,进一步证实了云南地区强震活动存在两种不同的介质构造环境。

二、地震瑞利面波测深应注意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震瑞利面波测深应注意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上地壳各向异性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区地质构造背景
    1.3 研究区深部地球物理特征
        1.3.1 地震成像结果
        1.3.2 地震活动特征
        1.3.3 重力场变化特征
        1.3.4 大地电磁测深
        1.3.5 构造应力场
        1.3.6 现今地壳运动
    1.4 构造动力学模型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章节结构
第二章 地震各向异性研究进展
    2.1 地震各向异性基本理论
        2.1.1 地震各向异性的基本定义和成因
        2.1.2 地震各向异性的类型
    2.2 地震各向异性的研究方法
        2.2.1 横波分裂方法
        2.2.2 接收函数方法
        2.2.3 面波方法
        2.2.4 Pn波方法
    2.3 研究区横波分裂研究进展
        2.3.1 上地幔各向异性
        2.3.2 地壳各向异性
第三章 研究数据与方法
    3.1 数据
    3.2 研究方法
第四章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上地壳各向异性研究
    4.1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上地壳各向异性结果
    4.2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上地壳各向异性变形特征及其动力学含义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轨道交通地质隐患多地球物理场诊断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轨道交通地质隐患类型
        1.1.1 土洞塌陷地质灾害
        1.1.2 地下孤石地质灾害
    1.2 轨道交通地质隐患多地球物理场探测方法研究进展
        1.2.1 土洞塌陷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研究进展
        1.2.2 地铁隧道地层孤石的地球物理场探测方法研究进展
    1.3 论文主要内容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多地球物理场探测基本理论
    2.1 多地球物理场响应关键信号特征技术研究
        2.1.1 地面地震探测技术
        2.1.2 地面并行直流电法
        2.1.3 地面瞬变电磁方法
        2.1.4 地震波跨孔CT探测技术
        2.1.5 电阻率跨孔CT探测技术
    2.2 多地球物理场响应快速诊断模式的技术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轨道交通地质隐患数值模拟
    3.1 孤石模型数值模拟分析
        3.1.1 孤石模型的地震波跨孔CT模拟
        3.1.2 孤石模型的电阻率跨孔CT模拟
    3.2 土洞/溶洞模型数值模拟分析
        3.2.1 土洞/溶洞模型的地震波跨孔CT模拟
        3.2.2 土洞模型的电阻率跨孔CT模拟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地球物理场探测物理模型试验
    4.1 弹性波跨孔CT水槽模型试验
    4.2 电阻率跨孔CT水槽模型试验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地球物理场诊断技术应用
    5.1 地下人防空洞隐患多地球物理场快速诊断探测
        5.1.1 概况
        5.1.2 多地球物理场快速诊断技术路线
        5.1.3 现场探测布置
        5.1.4 现场施工的工艺
        5.1.5 探测成果与资料解释
    5.2 地下土洞、溶洞隐患探测
        5.2.1 工程概况
        5.2.2 地面多地球物理场快速普查
        5.2.3 多物理场跨孔CT探测
    5.3 地面、跨孔多地球物理场探测孤石
        5.3.1 地质概况
        5.3.2 地面多地球物理场快速普查
        5.3.3 多物理场跨孔CT探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地球物理场专家分析系统
    6.1 地面快速扫描系统
        6.1.1 地面浅层地震快速扫描系统
        6.1.2 地面多通道瞬变电磁快速扫描系统
    6.2 多地球物理场勘探系统
        6.2.1 多地球物理场勘探系统组成
        6.2.2 多地球物理场勘探常用测试方法及主要技术参数
        6.2.3 多地球物理场勘探跨孔CT探测
    6.3 多地球物理场专家分析软件系统
    6.4 勘探系统其他应用效果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3)多物理量信息融合方法在复杂地质构造勘探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复杂地质条件下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1.2.2 高密度电法勘探
        1.2.3 多物理量信息融合方法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复杂地质构造调查与多物理量信息融合方法
    2.1 复杂地质构造调查问题
        2.1.1 复杂地质构造
        2.1.2 复杂地质构造调查方法
    2.2 高密度电阻率法
        2.2.1 电阻率法勘探原理
        2.2.2 二维高密度电法
        2.2.3 三维高密度电法
    2.3 多物理量信息融合方法
        2.3.1 多物理量信息融合基本框架
        2.3.2 常用信息融合算法
        2.3.3 基于信息融合的地下洞室调查方法
    2.4 小结
第三章 复杂环境下采空区地下洞室调查
    3.1 工程背景与概况
        3.1.1 项目背景
        3.1.2 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
    3.2 现场数据采集
        3.2.1 GPS定位
        3.2.2 二维高密度电法
        3.2.3 三维高密度电法
        3.2.4 三维激光扫描
    3.3 数据处理结果
        3.3.1 二维高密度电法
        3.3.2 三维高密度电法
        3.3.3 三维激光扫描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信息融合方法的地下洞室空间分布评价
    4.1 三维高密度电法效果分析
    4.2 多物理量信息融合方法应用
        4.2.1 信息评估
        4.2.2 信息融合
    4.3 可视化处理及评价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建议及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4)塑性混凝土防渗墙质量无损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目前开展研究存在的问题
        1.3.1 从研究的技术方法来看
        1.3.2 从检测效果来看
        1.3.3 从检测成果推广来看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概况
    2.1 防渗墙施工方法
    2.2 防渗墙质量控制方法
    2.3 防渗墙质量检测存在的主要问题
3 常用检测方法
    3.1 完整性检测
        3.1.1 高密度电法
        3.1.2 电磁法
        3.1.3 面波法
        3.1.4 层析成像法
    3.2 抗渗性能检测
        3.2.1 钻孔常水头法
        3.2.2 钻孔降水头法
        3.2.3 围井法
4 注水试验方法改进
    4.1 现有方法的不足
    4.2 算法的改进
    4.3 软件的开发
        4.3.1 启动系统
        4.3.2 主画面
        4.3.3 参数设定
        4.3.4 数据浏览
    4.4 试验装置的开发
    4.5 注水试验新方法
        4.5.1 注水现场试验
        4.5.2 注水试验资料整理
5 弹性波CT正演与反演
    5.1 模拟实验理论基础
        5.1.1 物理基础
        5.1.2 数学基础
    5.2 模拟算法原理
        5.2.1 最短路径算法原理
        5.2.2 ART算法原理
        5.2.3 SIRT算法原理
    5.3 数值模拟应用软件介绍
    5.4 数值模拟实例
        5.4.1 观测系统
        5.4.2 速度模型介绍
        5.4.3 成果分析
6 弹性波CT结合注水试验法实例分析
    6.1 工程概况
    6.2 弹性波CT检测
        6.2.1 观测系统设置
        6.2.2 现场检测及工作量布置
        6.2.3 资料整理与分析
    6.3 渗透性检测
    6.4 检测成果
        6.4.1 钻孔注水试验
        6.4.2 弹性波CT检测
7 结论和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5)堤坝隐患的背景噪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探测堤坝隐患的研究现状
        1.2.2 微动理论的研究进展
        1.2.3 微动探测的实际应用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2 论文技术路线
2 微动探测原理
    2.1 微动信号
    2.2 微动勘探
    2.3 空间自相关法
        2.3.1 空间自相关系数的计算
        2.3.2 由空间自相关系数计算频散曲线相速度
    2.4 频率波数法
        2.4.1 瑞利波频散理论
        2.4.2 地下层状结构的反演
    2.5 小结
3 黄河模型堤微动探测试验
    3.1 模型堤位置
    3.2 试验堤坝的隐患模拟与设置
        3.2.1 堤坝隐患的位置设置
        3.2.2 隐患的模拟设置
    3.3 试验数据采集
        3.3.1 试验数据采集
        3.3.2 观测台阵
        3.3.3 实测数据
    3.4 试验数据处理
        3.4.1 空间自相关系数
        3.4.2 Espac法计算频散曲线
        3.4.3 频散曲线
    3.5 微动剖面
        3.5.1 微动剖面绘制原理
        3.5.2 测点布置
        3.5.3 探测试验
    3.6 本章小结
4 长江大堤张家港段微动实际探测
    4.1 一致性检验
    4.2 台阵布设
    4.3 现场观测
        4.3.1 南通灰场堤段
        4.3.2 朝东圩港堤段
    4.4 其它物探方法的探测成果
        4.4.1 地质雷达方法的效果分析
        4.4.2 瞬变电磁方法的效果分析
        4.4.3 地震CT成像方法的效果分析
    4.5 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利用反射地震资料中的面波研究剖面浅部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 利用浅层反射地震资料进行面波分析的可行性
    1.1 激发震源
    1.2 检波器
    1.3 道间距
    1.4 偏移距
2 利用浅层反射地震资料进行面波分析的数据处理方法及应用
    2.1 地震记录上的面波特征
    2.2 浅层反射地震资料面波处理
3 成果及认识
4 结语

(7)点源横向非均匀介质瑞利面波波场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瑞利面波速度频散研究与现状
        1.2.2 瑞利面波椭圆极化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
第2章 瑞利面波方法的理论基础
    2.1 波动方程
        2.1.1 弹性介质中的平面瑞利面波
        2.1.2 弹性波波动方程
        2.1.3 波动方程的位函数形式
        2.1.4 边界条件
    2.2 均匀半空间中的瑞利面波
        2.2.1 瑞利面波的速度
        2.2.2 瑞利面波的粒子运动
    2.3 水平层状介质的瑞利面波传播特征
        2.3.1 瑞利面波频散的物理机理
        2.3.2 瑞利面波速度频散
        2.3.3 瑞利面波的椭圆极化频散
    2.4 瑞利面波波场特征的有限元数值模拟
        2.4.1 有限元法简介
        2.4.2 弹性力学有限元分析中的虚功原理
        2.4.3 虚功原理与波动方程的等效性
        2.4.4 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时间瞬态分析算法
        2.4.5 震源的选取
        2.4.6 数值模拟参数选取
第3章 瑞利面波的频散分析方法
    3.1 多道面波速度频散分析
        3.1.1 一维傅里叶变换
        3.1.2 二维傅里叶变换—fk变换
        3.1.3 τ-p变换方法
    3.2 瑞利面波椭圆极化频散计算方法
        3.2.1 椭圆拟合法求取椭圆极化率
        3.2.2 H/V谱比法计算椭圆极化率
    3.3 单道瑞利面波时域极化滤波
        3.3.1 地震记录复道分析(CTA)方法
        3.3.2 地震记录时域极化特性分析
        3.3.3 时域极化滤波函数的选取
    3.4 单道瑞利面波时-频域极化滤波
        3.4.1 小波变换
        3.4.2 小波包变换
        3.4.3 平稳小波包变换
        3.4.4 时频域极化滤波算法实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点源均匀介质瑞利面波波场特征研究
    4.1 单频谐波点源的瑞利面波波场特征
        4.1.1 数值模型
        4.1.2 波场传播特征
        4.1.3 速度响应特征分析
        4.1.4 椭圆极化率响应特征分析
    4.2 雷克子波点源的瑞利面波波场特征研究
        4.2.1 数值模型与波场传播特征
        4.2.2 速度频散响应特征
        4.2.3 椭圆极化频散响应特征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横向非均匀介质的瑞利面波波场特征研究
    5.1 垂直岩性分界面的瑞利面波波场模拟
        5.1.1 数值模型
        5.1.2 波场传播特征
        5.1.3 速度频散响应特征
        5.1.4 椭圆极化频散响应特征
    5.2 单个局部异常体的瑞利面波波场模拟
        5.2.1 数值模型
        5.2.2 波场传播特征
        5.2.3 速度频散响应特征
        5.2.4 椭圆极化频散响应特征
    5.3 椭圆极化频散与速度频散的横向分辨率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横向非均匀介质反演适用性研究
    6.1 基于瑞利面波的地层横波速度反演理论
        6.1.1 反演的基本理论
        6.1.2 遗传算法基本原理
        6.1.3 瑞利面波频散反演横波速度的遗传算法
        6.1.4 反演参数设置
    6.2 基于瑞利面波速度频散反演(运动学特征反演)
        6.2.1 层状介质速度频散反演
        6.2.2 局部非均匀体速度频散反演
    6.3 基于瑞利面椭圆极化频散反演(动力学特征反演)
        6.3.1 层状介质瑞利面波椭圆极化频散反演
        6.3.2 局部非均匀体瑞利面椭圆极化频散反演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瑞利面波椭圆极化率频散的工程应用研究
    7.1 被动源面波椭圆极化率在采空区探测中的应用研究
        7.1.1 工作目的
        7.1.2 工区主要地层地球物理特征
        7.1.3 大地电磁测深结果
        7.1.4 瑞利面波椭圆极化率测深结果
    7.2 高速列车震动源场地评价与监测
        7.2.1 研究背景
        7.2.2 场地选取与实测
        7.2.3 资料处理与分析
    7.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航空磁测技术
    1.1 中高山区高精度航空磁测方法
        1.1.1 方法简介
        1.1.2 技术特点
        (1) 目前用于中高山区航磁测量系统有很多种。
        (2) 在数据处理和解释方法方面主要发展了以下技术。
        1.1.3 使用范围
        1.1.4 采样要求
        1.1.5 推广应用情况及效果
        1.1.6 问题讨论
    1.2 高分辨率航空磁测技术
        1.2.1 方法简介
        1.2.2 技术特点
        1.2.3 使用范围
        1.2.4 采样要求
        1.2.5 推广使用情况及效果
        1.2.6 问题讨论
2 航空电磁测量技术
    2.1 频率域航空电磁测量技术
        2.1.1 技术简介
        (1) 基本原理:
        (2) 技术特点:
        2.1.2 技术要点
        2.1.3 技术支持单位或知识产权情况
        2.1.4 应用范围和条件
        2.1.5 应用实例
        2.1.6 应用效果
    2.2 勘探深度更大的时间域航空电磁法
        2.2.1 技术简介
        (1) 基本原理:
        (2) 技术特点:
        2.2.2 技术要点
        2.2.3 研究现状
        2.2.4 应用范围和条件
        2.2.5 应用实例
        2.2.6 应用效果
    2.3 问题讨论
    2.4 结论
3 航空放射性测量技术
    3.1 技术简介
    3.2 基本原理、技术特点
        3.2.1 航空多道伽玛能谱仪
        3.2.2 飞机类型
    3.3 使用范围
        3.3.1 在区域铀矿勘查中的应用
        3.3.2 在石油天然气勘查中的应用
        3.3.3 在找金及多金属勘查中的应用
        3.3.4 在寻找钾盐中的应用
        3.3.5 在环境辐射水平评价中的应用
        3.3.6 在寻找地热和地下水中的应用
    3.4 采样要求, 样品制备
    3.5 推广应用情况及效果
    3.6 问题讨论
    3.7 结论
4 航空重力测量技术
    4.1 技术简介
    4.2 技术要点
        4.2.1 基本原理
        4.2.2 航空重力仪
        4.2.3 飞机类型
        4.2.4 导航定位系统
        4.2.5 数据处理软件
    4.3 使用范围
        4.3.1 在地球深部构造及地壳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4.3.2 在划分大地构造单元中的应用
        4.3.3 在石油及天然气勘探中的应用
        4.3.4 在寻找钾盐中的应用
        4.3.5 在金属矿勘探中的应用
        4.3.6 在寻找地热和地下水中的应用
    4.4 技术要求
    4.5 推广应用情况及效果
    4.6 问题讨论
    4.7 结论
5 大深度、高分辨率电磁法测量技术
    5.1 技术简介
        5.1.1 基本原理
        5.1.2 技术特点
        (1) 大功率发射机:
        (2) 分布式接收机:
        5.1.3 技术要点
    5.2 应用范围和条件
    5.3 应用实例
        5.3.1 在北京延庆石槽铜矿进行方法技术有效性 试验
        5.3.2 在西藏昂仁朱诺斑岩型铜矿区的应用
    5.4 讨论
    5.5 结论
6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
    6.1 技术简介
        6.1.1 CSAMT方法原理
        6.1.2 技术特点
        (1) 工作效率高。
        (2) 勘探深度大。
        (3) 垂向分辨率高。
        (4) 水平方向分辨能力强。
        (5) 地形影响小。
        (6) 高阻的屏蔽作用小。
        6.1.3 工作方法
        (1) 资料收集与现场踏勘:
        (2) 测网布置:
        (3) 装置与参数选择:
        (4) 场源布设:
        (5) 接收装置布设:
        (6) 质量检查与评价:
        (7) 使用的仪器设备:
        (8) 反演解释方法:
    6.2 应用条件和范围
    6.3 应用实例与效果
        6.3.1 CSAMT在金属矿勘查中的应用
        6.3.2 CSAMT在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6.3.3 CSAMT在工程勘查中的应用
        6.3.4 CSAMT法在石油天然气、铀矿等其他勘查 中的应用
    6.4 问题讨论
    6.5 结论
7 井中地球物理测量技术
    7.1 技术简介
        7.1.1 井中磁测
        (1) 基本原理:
        (2) 技术特点:
        (3) 技术要点:
        (4) 应用范围和条件:
        7.1.2 井中激发极化法
        (1) 基本原理:
        (2) 技术特点:
        (3) 技术要点:
        (4) 应用范围和条件:
        7.1.3 地-井瞬变电磁法
        (1) 基本原理:
        (2) 技术特点:
        (3) 技术要点:
        (4) 应用范围和条件:
        7.1.4 井中电磁波法
        (1) 基本原理:
        (2) 技术特点:
        (3) 应用范围和条件。
        7.1.5 井中声波透视法
        (1) 基本原理和特点。
        (2) 应用范围和条件:
    7.2 应用实例与效果
        7.2.1 井中磁测
        (1) 矿与矿化层总厚度47.10m, 共5层:
        (2) 井旁异常。
        7.2.2 井中激发极化法
        7.2.3 地-井瞬变电磁法 (TEM)
        7.2.4 井中电磁波法
        7.2.5 井中声波透视法
    7.3 问题讨论
    7.4 结论
8 金属矿地震勘探技术
    8.1 方法简介
    8.2 技术特点
        8.2.1 反射波法
        8.2.2 折射波方法
        8.2.3 散射波法
        8.2.4 地震层析成像方法
        8.2.5 VSP方法
    8.3 使用范围
        8.3.1 探测控矿构造
        8.3.2 探测沉积金属矿床或层控金属矿床
        8.3.3 寻找成矿地质体、侵入岩体和喷发岩筒
        8.3.4 研究基岩起伏
        8.3.5 探测深部构造
        8.3.6 探测块状硫化物矿体
    8.4 应用效果和实例
        8.4.1 探测似层状金属矿
        8.4.2 探测与金属矿有关的不均匀体
        8.4.3 探测控矿构造
        8.4.4 探测控矿断层
        8.4.5 探测不同岩性的接触带
        8.4.6 探测隐伏岩体、侵入岩体和喷发岩筒
        8.4.7 成矿区带勘查
        8.4.8 大尺度成矿构造调查
    8.5 问题讨论
    8.6 结论
9 天然地震流动台阵观测技术
    9.1 方法简介与技术特点
    9.2 基本原理
        9.2.1 地震层析成像方法
        9.2.2 接收函数成像方法
        9.2.3 震源机制解与地震定位方法
        9.2.4 地震波各向异性研究方法
    9.3 天然地震流动台阵观测研究工作流程与技术 要求
        9.3.1 天然地震流动观测台阵的设计
        9.3.2 野外地震观测仪器的选择与准备
        (1) 频带范围。
        (2) 检波器类型。
        (3) 时间精度。
        (4) 仪器一致性。
        9.3.3 野外数据采集
        (1) 台站架设:
        (2) 参数设置:
        (3) 日常维护:
        (4) 取数与编录:
        9.3.4 数据处理
        9.3.5 结果的地质解释
    9.4 应用实例
    9.5 技术的优缺点
        (1) 分辨率较低:
        (2) 研究周期较长:
    9.6 讨论与结论
10 深地震主动源剖面探测技术
    10.1 方法简介
    10.2 技术特点
        10.2.1 深地震反射剖面法
        10.2.2 宽角反射与折射法
    10.3 使用范围
        10.3.1 深地震反射剖面
        10.3.2 深地震宽角反射与折射剖面
    10.4 技术要求
        10.4.1 深地震反射剖面
        10.4.2 深地震宽角反射与折射剖面
    10.5 应用实例和效果
        10.5.1 深地震反射剖面
        10.5.2 深地震宽角反射与折射剖面
    10.6 问题讨论
    10.7 结论

(10)云南地区地震波衰减(Q值)结构反演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Q值理论及地球动力学意义
    1.1.1 地震波Q值的理论基础
    1.1.2 地震波衰减物理机制与实验研究
    1.1.3 地球介质Q值研究的地球动力学意义
1.2 地震波Q值研究的主要方法简介
    1.2.1 用地球自由振荡资料测量Q值的方法
    1.2.2 用长周期面波测资料测量Q值的方法
    1.2.3 用尾波资料测量Q值的方法
    1.2.4 用体波资料测量Q值的方法
1.3 地震波Q值层析成像反演研究现状
    1.3.1 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发展现状
    1.3.2 地震波Q值层析成像研究现状
1.4 云南地区Q值的已有研究及主要结果
1.5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云南地区Q值一维反演及分区特征研究
2.1 反演计算原理和方法
2.2 资料处理
2.3 反演计算过程及结果
    2.3.1 反演程序及流程
    2.3.2 全区及分区反演结果
2.4 分析与讨论 第三章 云南地区Q结构二维成像研究
3.1 Q结构二维反演成像原理和方法
3.2 衰减因子t~*反演计算
    3.2.1 波形数据处理
    3.2.2 多台记录观测谱联合反演
    3.2.3 t~*反演程序及流程
3.3 Q结构二维反演成像过程及结果
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四章 云南地区Q结构三维成像研究
4.1 地震层析成像原理和方法
4.2 三维Q结构反演成像
    4.2.1 三维速度结构反演
    4.2.2 三维Q结构反演
    4.2.3 反演结果
4.3 分析与讨论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云南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特征的主要研究和基本认识
5.2 本文研究得到的主要结果和基本认识
5.3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5.4 存在问题和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地震射线追踪三点扰动法简介 附录B:走时方程速度和震源解耦方法 附录C:QR分解和SVD分解 在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致谢

四、地震瑞利面波测深应注意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上地壳各向异性特征[D]. 王凯悦.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20(03)
  • [2]轨道交通地质隐患多地球物理场诊断技术研究与应用[D]. 周官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3]多物理量信息融合方法在复杂地质构造勘探中的应用研究[D]. 毕鹏程.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4]塑性混凝土防渗墙质量无损检测技术研究[D]. 赵祥.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8(01)
  • [5]堤坝隐患的背景噪声研究[D]. 高东攀.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7(03)
  • [6]利用反射地震资料中的面波研究剖面浅部结构[J]. 邓小娟,酆少英,左莹,何银娟,季通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7(03)
  • [7]点源横向非均匀介质瑞利面波波场数值模拟研究[D]. 于文福.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2)
  • [8]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应用研究[J]. 袁桂琴,熊盛青,孟庆敏,周锡华,林品荣,王书民,高文利,徐明才,史大年,李秋生. 地质学报, 2011(11)
  • [9]《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创刊30年总目录(1980~2009年)[J]. 李瑞芬,高伟.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9(05)
  • [10]云南地区地震波衰减(Q值)结构反演成像研究[D]. 苏有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01)

标签:;  ;  ;  ;  ;  

地震瑞利面波探测应注意的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