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 我们学到了什么

竞争 我们学到了什么

一、大赛 我们学到了什么?——全国质量与防伪知识电视大赛决赛现场实录(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照[1](2021)在《北京京剧票房运营调研报告 ——以“北京新荣春青年京剧社”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现代化进程加速、文化标准化日益严重,“国粹”京剧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深受冲击、发展式微。2006年,京剧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序号172,项目编号IV-28),2010年11月又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京剧的传承发展不仅依赖国家、社会及广大从业人员,更需要深厚的群众基础。而票友作为艺术欣赏领域的特殊群体,在京剧艺术发展演变历程中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并以其强大的艺术承载力助力了京剧的活态传承。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为研究视角,在当代北京京剧票界中选取有一定代表性的“北京新荣春青年京剧社”作为研究对象,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本原则、方法为指导开展调研。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活态性特点,深入票房推进调研活动,梳理票房的发展历史、日常活动,票友技艺学习与剧目传承情况。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政策框架下,开展历时多年、角度丰富的影像资料收集与口头采访工作,并以叙述性、纪实性方法表现采访过程。通过对票房、票友个案的探索与整理,展示这一民间戏曲团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开展京剧艺术活态传承、整体保护的过程,试图从共性分析中探寻可供京剧票界发展参详的个性特征。

张庭玮[2](2021)在《中国体育纪录片中生命意义的探寻与构建 ——兼论个人毕业作品《花毽传情》》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而不断发展的中国体育纪录片,聚焦新中国的体育事业,以弘扬中华民族体育精神和生命力量为己任,纪录了一幕幕为国争光的精彩瞬间,讲述了一代代奋力拼搏的体育健儿和默默无闻的体育工作者的感人故事,用一个个体育人物对生命意义不懈追求的精神力量影响人、激励人、引领人,使人在影像的纪录中感悟到身体的真、生命的善和人性的美。本研究以中国经典体育纪录片对体育人物生命意义的探索和构建为主题,总结体育纪录片如何更好地以人为核心,在人的生物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等不同层级上探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发掘体育运动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文章结合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范围广、内容碎片化、互动性强等特点,探究中国体育纪录片的创新发展方向,为我国体育纪录片的创作提供有价值的思考。第一章对中国体育纪录片进行历时性研究和社会价值探讨,以共和国的成长为背景,在分阶段讨论中国体育纪录片发展历程的同时,分析中国体育纪录片的类型、特点及社会影响,为深入剖析中国体育纪录片对体育精神和生命价值的塑造奠定基础。第二章对中国体育纪录片的主题类别和叙事方式进行研究,发掘中国体育纪录片所蕴含的力量之美和生命之美。同时,论述个人毕业作品《花毽传情》的主题建构和叙事方式,阐述个人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认识。第三章研究中国体育纪录片的视听语言表达,通过对纪录片中视觉语言、听觉语言的分析,探讨影视语言运用与体育人物生命意义构建的关系。同时,兼谈个人毕业作品《花毽传情》中视听语言运用与人物形象、主题意蕴塑造之间的关系。

栾金华[3](2021)在《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遗产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自2017年成都赛事名城计划提出以来,成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各大类型赛事精彩纷呈,为成都市留下了十分可观的赛事遗产,但因现今成都体育市场化程度相对不足以及国内体育产业建设与研究起步较西方晚,赛事遗产的建设与研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大型体育赛事成为耗时耗力却昙花一现的现象级产物,大型体育赛事为城市带来的资源未能在赛后实现有效的合理配置,因此成都在开发大型体育赛事遗产方面展现出了迫切的现实需求与群众需求,结合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重要国际影响力与大型体育赛事遗产研究热潮的到来,以成都大运会为例探索大型体育赛事的遗产开发与利用,促进赛事可持续发展,助力大型体育赛事高额投资合理化,以期为成都后续大型体育赛事遗产的开发提供参考,因地制宜的依托成都独特的功能优势建立别具一格无可替代的赛事名城。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可视化分析等方法对当前成都市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遗产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综合借鉴相关研究将成都大运遗产划分为体育遗产、经济遗产、社会遗产、文化遗产、环境遗产、城市发展遗产六大板块开展研究,又从运动竞技方面、场馆设施方面、体育人才队伍方面以及办赛规范和模式等方面细分化体育遗产板块;从培育体育企业、带动周边文旅及中小企业发展、搭建企业平台等方面分析经济遗产板块;从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建设“健康中国2030”、搭建志愿服务平台等方面阐述社会遗产板块;从普及体育文化、传播巴蜀文化、促进世界文化与巴蜀文化交融方面展开文化遗产板块;从城市绿化美化、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等方面论述环境遗产板块;从完善城市基础建设、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等方面研究了城市发展遗产板块。发现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遗产开发面临缺乏专门的赛事遗产机构、赛事遗产的管理及后续运营计划不明、大运遗产的评定标准尚未达成统一等障碍,并存在政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制约因素;提出设立专门服务于赛事名城计划的的赛事遗产机构、制定明确的大运赛事遗产的管理及后续运营规划、逐步探索完善大运遗产的评定标准等相关对策;以及提高“创造大运遗产”宣传力度,创建成都大运会遗产报告、进行大运遗产管理和利用的相关研究,尝试打造成都大运博物馆等发展思路。

吴昊桢[4](2021)在《中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全国中职院校教学能力大赛获奖作品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对中职教育要求的不断完善,中职院校教师也同样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新。可以说,中等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是关乎其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中职院校教学能力大赛的举办为职校老师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教学水平的有力平台。那么,大赛获奖作品中教师团队的教学能力情况如何?优秀教学作品对中职教师实际教学能力的提升有没有参考性的价值?本文从大赛获奖作品出发,对优秀中职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进行展开研究,并根据实验结果对中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提出建议与策略。本研究以全国中职院校教学能力大赛的获奖作品为数据分析对象,结合对大赛文件、评分标准、大赛动态新闻及大赛相关理论的解读,采用文献法、视频案例分析法、数据统计分析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获奖教师团队教学能力表现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比与概括。具体分析步骤是:首先,对大赛相关文件进行梳理与解读,阐述大赛的科学性、指导性地位;其次,对教学能力相关文献进行深入的归纳分析,结合大赛评分指标对中职教师教学能力构成因素进行归纳和分类;再次,对教师教学各项能力进行理论回顾,结合大赛评价指标分别编制适用于中职教师各项教学能力的编码体系表;最后,利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11对获奖作品的文本文件和教学视频文件分别进行编码,对编码结果进行整体分析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总体而言获奖教师各项教学能力表现较好,然而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批判教育、企业实践知识技能教育等有所忽略,教师板书使用能力、教学决策反思能力、自身行为反思能力等有待加强。而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公共基础课程教师进行政治和思想教育的频次较高,而专业技能课程教师对创新创造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比例较高;专业技能课程教师课程和教学设计能力都表现得更好;专业技能课程教师具有更强的教学实施与反思能力。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中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出相应的建议:对于立德树人教育能力,教师应明确内涵结构、针对性加强对薄弱能力的建设、运用新技术积极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对于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能力,教师应强化专业基础能力、切实加强设计素养、聚焦专业前沿理论、适应新型教学模式;对于教学实施与反思能力教师应创新实施用活各项教学资源、全面反思更要注重自我提升。

苏日那[5](2020)在《蒙古贞地区蒙古族语言生活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蒙古贞地区蒙古族语言生活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方法,获取蒙古贞地区蒙古族语言生活的第一手材料,据此分析该地区人文社会环境、日常生活领域、教育领域中的蒙古族语言生活现状和相关语言政策。在此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由以下六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等。第一章从蒙古贞的历史变迁(历史背景、人口变化)、文化传承与变迁(语言文化、媒体接触)、蒙古族教育概况(起步期、探索期、调整期)等几个方面,介绍、分析蒙古贞地区人文社会环境和语言生活环境,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对策建议。第二章审视和研究语言政策问题。首先,从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有关定义和目标着手,通过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的相关性,阐明了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如何影响语言实践;其次,基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政策、蒙古贞地区地方性法规(条例),从民族语文工作、民族教育工作、民族文化工作、民族干部培养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蒙古贞地区民族政策落实情况;最后,针对语言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第三章为分析和归纳日常生活领域部分。在蒙古族聚居区和蒙汉杂居区选择老、中、青三个不同年龄段的被试,从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语言使用状况、语言态度等方面对语言使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进一步阐明了语言价值观和语言实践的相互影响。其后,对日常生活领域语言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因素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第四章为教育领域部分,在了解教学概况的基础上,对教学现状和学习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其中包括对教师进行的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语言使用状况、语言态度等专项调查;对学生进行的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语言使用状况、学习态度等专项调查。在此之后,综合教育领域语言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第五章系结语部分,以“正常情况下,语言与生活的万千变化没有偶然性,都是必然发生”为题,在调查分析、综合研究基础上分总结、结论、余论三个部分进行了归纳与总结。总结部分,概括了蒙古贞地区蒙古族语言生活。结论部分,对蒙古语使用现状、语言态度、语言流失概况等进行研究反思,并对其语言文化发展提出几点重要启示。余论部分,针对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几点建议。

刘庆军[6](2020)在《现代汉语动宾式惯用语扩展情况研究》文中提出惯用语虽属于固定短语,却往往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插入一些成分。如“碰钉子——碰了个大钉子”“打交道——打过几次交道”。学界对此已有初步探索,但对于动宾式惯用语扩展使用的范围、扩展形式的种类和扩展的规律迄今尚无充分的考察。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现代汉语中三音节动宾式惯用语的扩展情况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全面考察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成分的类型。通过大规模语料调查,结合调查结果和语感判断,按可插入成分类型在动宾式惯用语中所作的句法成分归成三类,助词、动词的补语和宾语的定语。助词有“了、过、着、的”四个;动词的补语有趋向补语、数量补语、结果补语、表程度义补语和可能补语五种;宾语的定语有数量定语、涉指示词语、性状义定语、格关系定语、“什么”和其他定语六种。第二部分对动宾式惯用语扩展中插入助词的情况进行考察。我们发现“了”能够插入具有“实现过程”的动宾式惯用语中;“过”的表义特点“离散性质”要求所搭配的动宾式惯用语能够重复进行,有明确的“终结点”;能插入“着”的动宾式惯用语必有“时段持续”的语义特征;能插入“的”,动宾式惯用语本身必有“开始、持续、结束”等时间界限的特征。第三部分考察了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动词的补语的五种情况。趋向补语作为动宾式惯用语的扩展形式时,表示结果意义和状态意义,所以要求动宾式惯用语应该具有某种与之相配的语义特征。数量补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数量和时间,所以一些表示状态的动宾式惯用语不能插入此类。动宾式惯用语的动作行为可以持续或可以终结,可以插入结果补语“完”;当同时具备[+自主]的语义特征和“获得”之类的积极价值意义,可插入结果补语“好”。表程度义的补语要求动宾式惯用语在范围、数量上有程度意义。插入可能补语的动宾式惯用语,一般不能是结果已经确定或者是对事件发生后的评价。第四部分考察了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宾语的定语的六种情况。一部分动宾式惯用语的整体意义或者名词可以被量化,则可以插入数量定语。从语感上动宾式惯用语均可以插入涉指示词语限制宾语范围,基本属于开放类。插入性状义定语时,若动宾式惯用语的宾语部分是修饰语和名词构成,则插入的可能性较小。能插入格关系定语的动宾式惯用语,一般要兼有[+多向][+损益]两个语义特征。插入“什么”有两种,一种表示实义的疑问,存在限制条件;一种表示虚义,基本属于开放类。插入其他定语时,其组成成分主要有“非格关系的名词”“动词及动词性短语+的”和主谓短语,扩展使用频率较低。本文详尽地考察了289条三音节动宾式惯用语扩展情况,包括动宾式惯用语扩展的范围,每一个动宾式惯用语的扩展形式,以及扩展形式的限制条件,分析表达的语义以及内在规律。这一研究成果对汉语惯用语词典编撰和对外汉语教学均有参考意义。

柳虹宇[7](2020)在《新源县阿依特斯当代传承的调查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阿依特斯”,哈萨克语音译,含义为“诗人的对唱”,是哈萨克族的曲艺种类之一,主要盛行于伊犁、塔城、阿勒泰、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等哈萨克族聚居较多的地区。阿依特斯是一种“诗人的即兴对唱”,通过冬不拉伴奏,阿肯们即兴作词,以竞技类的对唱形式展开。阿肯,被誉为哈萨克族的“诗人”,也就是演唱阿依特斯的人。他们才华横溢,出口成章,有敏捷的思辨能力和即兴创作表现力,是备受欢迎、受爱戴的民间艺术家。改革开放之前,哈萨克族逐水草而居,他们是“游牧”文化的代表与象征,他们以村落为单位,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迁徙,转场,追水草而居,视草原为家,阿肯们通过阿依特斯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传递信息、传播文化、交流情感。随着社会的发展,游牧生活的缺陷逐渐显现出来;改革开放后,自1989年开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牧业会议中提出:“要有计划、有目标的变游牧为定居或半定居的生活方式”,于是,哈萨克族的生活方式有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定居与半定居生活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主流趋势,他们开始固定在一个乡镇或牧场长久的生活下去。随着当代生活方式的改变,阿肯们的行为方式也发生了转变。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中,近些年来旅游业也在逐步迅速的发展着。无论是旅游文化还是定居生活都对阿依特斯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阿依特斯的传承方式,阿依特斯的传承路径也逐渐丰富。新源县作为哈萨克族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阿依特斯文化也占据了重要位置。近年来,新源县倾力打造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春天的杏花沟,在阳光的照耀下生机勃勃;夏天,广袤无垠的那拉提空中草原,万马奔腾、一碧千里。这些旅游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对哈萨克族的生活生产、经济来源、传承方式都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这种环境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之下,当代阿肯们的行为方式,受教育程度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们的阿依特斯不仅仅局限于过去的山水草原,更多的是展现当代生活对他们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笔者从当下阿肯的生活变化入手,以自己的家乡新源县为田野调查对象,从旋律变化、对唱内容、对唱形式、传承现状等方向分析当代生活环境对阿依特斯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田野调研实践,站在当代社会变迁的视野下,对阿依特斯的变化发展与传承现状做出理论性思考,展望其发展未来,为这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赢得更大更好的生存空间。

郭享[8](2020)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问题串使用现状及教学建议 ——基于20节课堂教学视频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自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深化起,教师的课堂提问越来越成为教育家和广大一线教师关注的对象,提问与追问不仅仅是教师教的行为,同时也是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的过程,通过学生的对答及时强化认知作出理达有利于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和培养,促进学生关注课堂的学习重难点,深化自身的认知结构,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伴随着教育界大力提倡与推崇课堂对话理念,很多专家和一线教师对于课堂中提问及问题与问题之间关联性的紧密程度产生浓厚的研究热忱,在对传统课堂中教师提问进行了反思与追问后,发现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提问质量存在弊病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如何恰当、合理地使用“问题串”越来越成为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的重点。提高“问题串”设计的质量、关注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反思实施“问题串”教学中的可塑空间,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亟需重视的教学机智,因而,本论文主要的研究问题确定为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问题串的使用现状是什么样的、规范科学地使用问题串的策略是什么。本研究所选取的研究对象是20节图形与几何领域的视频课,这些课程从学生层面来说都保证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这20节课均来自于全国范围内的小学数学评比课中的获奖作品,在研究过程中采取了录像分析法、访谈法和专家咨询法,通过咨询一位大学教授、一位小学校长、两位小教专家和一位工作经验丰富的一线数学教师,获取了专家们的宝贵建议,修改并调整了本次研究的分析维度和研究目标。本研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界定了“问题串”的含义、类型、总结出问题串的作用和设计的原则方法,结合课堂需要和改革的背景确定研究问题及研究意义,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的心理理论、布鲁姆的教学提问模式和变式教学理论等现有理论确定了研究的方向和分析框架,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观察、统计与分析,从各类数学知识(数学概念、数学命题、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型问题)的教学层面分析20节视频课中“问题串”使用的现状。在本次研究过程中将20节视频课中其中的2位执教教师赵老师和李老师作为主要的访谈对象,通过访谈法重点关注了图形与几何领域这两位教师在问题串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的价值认知和判断标准,,以探寻所要研究的数学课堂中“问题串”设计与实施的现状,并为新手教师的教学实践提出参考性建议。从数学课堂的实然现状总结出应然规律,为实践奠定基础。研究结果中指出“问题串”设计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归因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问题串的提问内容中,在讲授数学概念时,要触碰本质、理解概念内涵;在讲授数学命题时,要反复强化、温故知新;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时,应该追根溯源;在讲授应用型问题时,应该让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最后指向于实践。2.问题串的提问目的应在事实记忆和概念记忆的基础上回忆经验、总结共性,进而深入到程序记忆和原理记忆,通过概括模式的方法提炼出数学规律。3.关于问题串的设计类型,在讲授数学概念时多使用对比式问题串,在讲授数学命题时多使用延伸式问题串,在讲授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型问题时多使用并列式和递进式问题串。4.在问题串的情境来源上多使用数学情境、游戏情境、故事情境,合理设计每个问题串的时间长度和子问题的个数。最后进行了建议的总结和设定,同时指出本研究中可以继续提升之处及改进建议:1.巧妙规划问题串内容,突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2.明确实施问题串的目的,着重培养问题意识;3.综合设计问题串类型,助力思维创新发展;4.恰当调整问题串数量,着力打造高效课堂;5.合理选择问题串情境,关注解决现实问题。

杨坤[9](2020)在《西藏当代声乐艺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特别是随着国家在各领域综合实力的日益渐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和合作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中心。而在向外传播过程中,在某些领域似乎出现了“身份认同”与“失序”“失语”的困境。声乐艺术具有启迪心智、陶冶情操、调节情绪、艺术享受的作用,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全民艺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快速发展的今天以及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当代语境下,地处中国西南边陲而具有区位和地缘优势的西藏,以“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南亚经济圈的构建为契机,推动着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而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西藏当代声乐艺术如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传达自我的“身份认同”“文化自信”,并构建符合自身特色的自洽性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使命。论文选择“西藏当代声乐艺术”这一命题,并在地域和时间上都进行了划分和界定。设定了“西藏声乐表演—西藏声乐教育—西藏声乐创作—西藏声乐出版”四个主要论域,进行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并列式、关联式研究。采用了音乐表演学、音乐教育学、民族音乐学等跨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西藏当代声乐艺术,以求体现其研究的承接性、渗透性、交叉性、互补性、涵变性,从而在继承、弘传西藏传统声乐艺术的基础上去发展和创新西藏当代声乐艺术。因此,论文在该领域理论研究的综合与比较以及相关观点和见解的学术阐释等方面作了新的探讨。论文对西藏当代音乐表演机构和歌唱家、西藏当代音乐教育机构和声乐教育家、西藏当代声乐创作和作曲家、西藏当代声乐理论和音像制品的出版以及代表性机构、人物、作品等进行了学理阐释,并对四个主要论域的现状进行了归纳,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和建议。结语部分对论文核心内容的共性特征—区域性和民族性、世界性和时代性进行了归类综述,并对西藏当代声乐艺术研究的空白和有待开发领域作了探讨和梳理,从客观事实的角度提出了构建西藏当代声乐艺术理论话语体系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李百艳[10](2019)在《走向现代学校治理的对话机制建设研究 ——以公办初中JS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笔者亲身工作20年的JS中学为基本案例,以上海市中小学学校领导管理变革为背景,以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政策依据,直面初中学校的诸多发展性矛盾和困境,聚焦学校办学实践中从“管理”到“治理”的理念转变,探索学校对话机制建设的路径及相关策略,从实践层面回应学校治理现代化的大趋势。论文以深度参与式观察和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辅以问卷调查、访谈、自然观察等方法,在系统梳理已有的关于对话理论、对话管理、对话机制、学校治理的相关研究基础上,针对当下普遍存在的重视课堂对话较多而关注学校管理对话较少、传统管理视角较多而治理视角较少、重视对话实践较多而关注对话机制建设较少等问题,以案例学校的个案研究为载体,基于案例学校的经验和问题,从实践逻辑和学理逻辑出发,全方位透视了学校管理形态演变中的对话实践和对话机制建设问题。论文根据现代治理理论、交往理性理论和对话理论,以透视学校管理中的对话实践、探寻学校治理背景下的对话机制建设、提炼治理理念下的对话决策模式、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以及课堂模式的探寻、家校共育中的互动机制建设为主要研究内容,重点围绕初中学校管理变革中对话机制的建设有无可能、这些机制在学校变革实践中呈现为何种样态、学校治理理念在课程开发、教学变革及家校共育等学校实践中如何应用等问题展开系统研究,探讨了学校治理过程中对话机制建设所涉及的前提、条件、思路、策略、辐射、拓展和延伸等诸多方面问题。通过梳理和总结案例学校20年办学历程中初创期的“绩效导向”、发展期的“专业导向”和转型期的“治理导向”三个阶段发展的演变,对建校以来历任校长的领导决策风格进行了归纳、提炼,对三种不同的决策模式即“领袖裁决式决策模式”、“项目统领式决策模式”和“对话决策模式”进行了特征归纳和得失分析,探讨了治理视角下对话机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及其可行性,提出了对话机制在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和家校共育等方面进行实际应用的思路和方法,并结合案例学校的实践进行了学理分析。对案例学校在对话机制建设中的若干治理问题,诸如参与的程度、化解冲突的协商、在利益与权力之间的共识内涵、决策合法性的审议机制以及商谈伦理与专业道德内在唤醒等进行了案例式的呈现和理论剖析。主要研究结论,一是对话机制是学校发展和实现治理的关键内生性力量,通过对话能够形成共识和共同愿景,促进师生、家长积极参与;二是对话机制的形成受组织发展阶段和学校领导个人风格影响,一般要经历从萌芽、培育到形成三个不同发展阶段;三是对话机制形成的生态氛围和治理效应有助于学校系统优化。论文的主要特点,一是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突出学校变革与发展进程中的不同阶段不同实践导向对对话管理性质及特征的影响,展示了对话机制建设的过程性和情境性;二是从理论与实践相融通的角度,分析了学校管理的对话层面、决策类型及实践应用,拓展了治理理论和对话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辐射空间;三是从历史与未来相贯通的角度,总结和提炼了绩效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成果与问题,重建治理理念下的对话管理实践和对话机制理论,不仅超越而且包容了历史上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的合理之处,开辟了现代学校治理的新理论和新境界。

二、大赛 我们学到了什么?——全国质量与防伪知识电视大赛决赛现场实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赛 我们学到了什么?——全国质量与防伪知识电视大赛决赛现场实录(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京剧票房运营调研报告 ——以“北京新荣春青年京剧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北京京剧票房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关于票房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北京京剧票房的近况
第二章 关于北京新荣春青年京剧社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票房的组建与成熟
    第二节 票友的加入与成长
    第三节 票房的组织与运营
        一、社团性质与规则
        二、人员结构与流动
        三、日常活动情况
        四、舞台演出情况
第三章 票房活动的发展与思考
    第一节 票房生存发展构想
        一、社员的代际更替
        二、票友“下海”
        三、票房的演出计划
    第二节 观众群的养成与社会评价
        一、观众养成
        二、社会评价
    第三节 京剧票房活动的再思考
        一、植根群众的活态传承
        二、公共文化空间的再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附录
    附录1 实地走访调研记录表(2016——2020)
    附录2 正式访谈记录表、访谈大纲、访谈实录
    附录3 北京新荣春青年京剧社演出汇总表(2016——2019)
    附录4 北京新荣春青年京剧社社费管理细则
    附录5 北京新荣春青年京剧社骨干社员名单(截至2021年4 月)
    附录6 调研照片及图示一览

(2)中国体育纪录片中生命意义的探寻与构建 ——兼论个人毕业作品《花毽传情》(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体育纪录片发展的历时和共时
    第一节 中国体育事业的倾情纪录
        一、萌芽时期(1949年--1965年)
        二、曲折时期(1966年--1976年)
        三、发展时期(1977年--2000年)
        四、多元时期(2001年至今)
    第二节 中国体育事业的影像表达
        一、中国体育纪录片的类型
        二、中国体育纪录片的特点
        三、中国体育纪录片的社会影响
第二章 探寻生命之美的主题和叙事
    第一节 中国体育纪录片的主题类别
        一、展现民族精神和力量
        二、彰显体育文化和价值
        三、再现人物命运与抗争
        四、讲述业内趣闻与故事
        五、表现团队合作与共赢
    第二节 中国体育纪录片的叙事方式
        一、断代史诗式叙事方式
        二、层层递进式叙事方式
        三、伞状放射式叙事方式
        四、板块衔接式叙事方式
第三章 构建生命意义的影像和声音
    第一节 塑造生命形象的视觉语言
        一、光线渲染的生命内涵
        二、色彩强调的生命活力
        三、景别构建的生命存在
        四、镜头调度的生命空间
    第二节 传递生命意蕴的听觉语言
        一、真实的心声——人物采访
        二、意义的强调——解说词
        三、情感的推动——音乐
        四、美好的和声——环境声
    第三节 呈现生命意义的视听语言剪辑
        一、提炼故事,突出主题
        二、注重镜头组接,巧用蒙太奇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遗产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赛事名城行动计划的提出
        1.1.2 大型体育赛事遗产研究热潮的到来
        1.1.3 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重要国际影响力
        1.1.4 开发大型体育赛事遗产的迫切需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遗产”概念的相关界定
        2.1.2 “赛事遗产”概念的相关界定
        2.1.3 “奥运遗产”概念的相关界定
        2.1.4 “大运遗产”概念的相关界定
    2.2 体育赛事遗产相关研究现状
        2.2.1 体育赛事遗产相关研究
        2.2.2 奥运遗产相关研究现状
        2.2.3 大运遗产相关研究现状
    2.3 综述小结
3 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遗产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3.1 体育遗产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3.1.1 运动竞技方面
        3.1.2 场馆设施方面
        3.1.3 体育人才队伍方面
        3.1.4 办赛规范和模式方面
    3.2 经济遗产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3.2.1 培育体育企业
        3.2.2 带动周边文旅发展
        3.2.3 促进周边中小企业发展
        3.2.4 助力科技进步
        3.2.5 搭建企业平台
    3.3 社会遗产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3.3.1 推广健康生活方式
        3.3.2 建设“健康中国2030”
    3.4 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3.4.1 搭建志愿服务平台
        3.4.2 普及体育文化
        3.4.3 传播巴蜀文化
    3.5 环境遗产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3.5.1 城市绿化美化建设
        3.5.2 生态环境质量提高
        3.5.3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合
    3.6 城市发展遗产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3.6.1 完善城市基础建设
        3.6.2 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
4 第三十一届大运会遗产开发面临障碍与制约因素
    4.1 面临障碍
        4.1.1 缺乏专门的赛事遗产机构
        4.1.2 赛事遗产的管理及后续运营计划不明
        4.1.3 大运遗产评定标准尚未完善
    4.2 制约因素
        4.2.1 政策因素
        4.2.2 经济因素
        4.2.3 社会因素
5 第三十一届大运会遗产开发相关对策与发展思路
    5.1 相关对策
        5.1.1 设立专门服务于赛事名城计划的赛事遗产机构
        5.1.2 制定明确的赛事遗产的管理及后续运营规划
        5.1.3 逐步探索完善大运遗产评定标准
    5.2 发展思路
        5.2.1 提高“创造大运遗产”宣传力度
        5.2.2 创建成都大运会遗产报告
        5.2.3 尝试打造成都大运会博物馆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件1:成都市体育赛事一览表(2011—2020)
附件2:成都大运会赞助计划公示名单

(4)中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全国中职院校教学能力大赛获奖作品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职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日益显露
        1.1.2 中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现实需求
        1.1.3 全国中职院校教学能力大赛方兴未艾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第2章 全国中职院校教学能力大赛的解读
    2.1 全国中职院校教学能力大赛的评述
        2.1.1 缘起与发展
        2.1.2 大赛的指导思想与时代背景
        2.1.3 大赛的精神内涵与特征
        2.1.4 大赛的价值追求
    2.2 全国中职院校教学能力大赛的现状分析
        2.2.1 赛事覆盖逐渐广泛
        2.2.2 赛项设计合理优化
        2.2.3 参赛作品形式丰富
        2.2.4 评价指标逐渐完善
    2.3 全国中职院校教学能力大赛的核心指向
        2.3.1 教学能力的内涵研究
        2.3.2 教学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
        2.3.3 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
        2.3.4 大赛对教学能力构成的新指向
第3章 立德树人教育能力的研究
    3.1 教学能力分析前期准备
        3.1.1 研究对象的选择与说明
        3.1.2 研究工具的选择与实施
    3.2 立德树人教育能力编码的形成
        3.2.1 立德树人教育能力内涵的回顾
        3.2.2 立德树人教育能力编码的构建
        3.2.3 立德树人教育能力编码的采样方法
    3.3 立德树人教育能力可视化分析
        3.3.1 立德树人教育能力的整体情况分析
        3.3.2 立德树人教育能力的对比分析
    3.4 立德树人教育能力的研究结论
第4章 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能力的研究
    4.1 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能力编码的形成
        4.1.1 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能力内涵的回顾
        4.1.2 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能力编码的构建
        4.1.3 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能力编码的采样方法和编码约定
    4.2 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能力可视化分析
        4.2.1 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能力的整体情况分析
        4.2.2 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能力的对比分析
    4.3 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能力的研究结论
第5章 教学实施与反思能力的研究
    5.1 教学实施与反思能力编码的形成
        5.1.1 教学实施与反思能力内涵的回顾
        5.1.2 教学实施与反思能力编码的构建
        5.1.3 教学实施与反思能力编码的采样方法和编码约定
    5.2 教学实施与反思能力可视化分析
        5.2.1 教学实施与反思能力的整体情况分析
        5.2.2 教学实施与反思能力的对比分析
    5.3 教学实施与反思能力的研究结论
第6章 中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
    6.1 立德树人教育能力的提升策略
        6.1.1 明确立德树人教育的内涵结构
        6.1.2 针对性加强对薄弱能力的建设
        6.1.3 积极创新立德树人教育方式方法
    6.2 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策略
        6.2.1 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强化专业基础能力
        6.2.2 切实加强设计素养,提高教学策略能力
        6.2.3 不断学习前沿理论,聚焦专业拓展能力
        6.2.4 适应新型教学模式,加强实践创新能力
    6.3 教学实施与反思能力的提升策略
        6.3.1 创新实施,用活各项教学资源
        6.3.2 全面反思,更要注重自我提升
    6.4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6.4.1 研究不足
        6.4.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蒙古贞地区蒙古族语言生活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
        0.1.1 选点原因
        0.1.2 选题原因
        0.1.3 选题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蒙古族语言生活概况
        0.2.2 蒙古贞语言生活概况
        0.2.3 研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0.3 研究思路和方法
        0.3.1 调查工作基本情况
        0.3.2 调查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人文社会环境
    1.1 历史变迁
        1.1.1 历史背景
        1.1.2 人口变化
    1.2 文化传承与变迁
        1.2.1 语言文化
        1.2.2 媒体情况
    1.3 蒙古族教育概况
        1.3.1 起步期
        1.3.2 探索期
        1.3.3 调整期
    1.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4.1 存在的问题
        1.4.2 对策建议
    小结
第二章 语言政策
    2.1 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
        2.1.1 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相关定义
        2.1.2 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目标
        2.1.3 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
    2.2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政策
        2.2.1 少数民族语言政策综述
        2.2.2 蒙古贞地区地方性法规(条例)
        2.2.3 政策落实情况
    2.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3.1 存在的问题
        2.3.2 对策建议
    小结
第三章 日常生活领域语言使用现状
    3.1 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
        3.1.1 语言习得和习得环境
        3.1.2 语言能力
        3.1.3 语言文字学习途径和动机
    3.2 语言使用状况
        3.2.1 家庭语言使用
        3.2.2 社区语言使用
        3.2.3 行政司法语言接触
        3.2.4 媒体接触
    3.3 语言态度
        3.3.1 语言的社会地位评价
        3.3.2 语言文字发展前景期望度
        3.3.3 行为倾向和双语教育态度
    3.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3.4.1 存在的问题
        3.4.2 因素分析
        3.4.3 对策建议
    小结
第四章 教育领域蒙古语文教学现状
    4.1 教育教学基本情况
        4.1.1 教育现状
        4.1.2 学校概述
    4.2 蒙古语文教学现状
        4.2.1 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
        4.2.2 语言使用状况
        4.2.3 语言文字学习动机和语言文字态度
        4.2.4 教学及科研
    4.3 蒙古语文学习现状
        4.3.1 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
        4.3.2 语言使用状况
        4.3.3 学习态度
    4.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4.4.1 存在的问题
        4.4.2 对策建议
    小结
总结与思考
    一、总结
    二、结论
    三、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田野采撷
    附录三 数据资料
致谢

(6)现代汉语动宾式惯用语扩展情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范围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语料来源
第一章 动宾式惯用语中可插入成分的类型
    第一节 助词
        一、助词“了”
        二、助词“过”
        三、助词“着”
        四、助词“的”
    第二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动词的补语
        一、趋向补语
        二、数量补语
        三、结果补语
        四、表程度义补语
        五、可能补语
    第三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宾语的定语
        一、数量定语
        二、涉指示词语
        三、性状义定语
        四、格关系定语
        五、“什么”
        六、其他定语
第二章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助词情况研究
    第一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了”的情况研究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了”的规律分析
    第二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过”的情况研究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过”的规律分析
    第三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着”的情况研究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着”的规律分析
    第四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的”的情况研究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的”的规律分析
        (一)插入时制助词“的”的规律分析
        (二)插入结构助词“的”的规律分析
第三章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动词的补语情况研究
    第一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趋向补语的情况研究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趋向补语的规律分析
        (一)插入趋向补语“起(起来)”的规律分析
        (二)插入趋向补语“上”的规律分析
        (三)插入趋向补语“下”的规律分析
        (四)插入趋向补语“出”的规律分析
    第二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数量补语的情况研究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数量补语的规律分析
        (一)插入通用量词的规律分析
        (二)插入自主量词“(一)下”的规律分析
        (三)插入情态量词的规律分析
    第三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结果补语的情况研究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结果补语的规律分析
        (一)插入结果补语“完”的规律分析
        (二)插入结果补语“好”的规律分析
    第四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表程度义补语的情况研究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表程度义补语的规律分析
        (一)插入表程度义补语“尽”的规律分析
        (二)插入表程度义补语“足”的规律分析
        (三)插入表程度义补语“够”的规律分析
        (四)插入表程度义补语“透”的规律分析
    第五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可能补语的情况研究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可能补语的规律分析
        (一)插入“得/不+C(结果补语/趋向补语)”的规律分析
        (二)插入“得/不+了(liǎo)”的规律分析
        (三)插入“不得”的规律分析
第四章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宾语的定语情况研究
    第一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数量定语的情况研究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数量定语的规律分析
        (一)插入数词的规律分析
        (二)插入“(一)+通用量词(个)”的规律分析
        (三)插入“(数词)+专用量词”的规律分析
        (四)插入数量词的规律分析
    第二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涉指示词语的情况研究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涉指示词语的规律分析
        (一)插入指示词的规律分析
        (二)插入“这/那+量词”的规律分析
    第三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性状义定语的情况研究
        一、性状义定语的构成情况
        二、语料及语感考察
        三、插入性状义定语的规律分析
    第四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格关系定语的情况研究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格关系定语的情况
        (一)插入格关系定语的定性分析
        (二)插入格关系定语的句法语义关系分析
        (三)插入格关系定语的规律分析
    第五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什么”的情况研究
        一、插入的“什么”表实义的情况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的“什么”表实义的规律分析
        二、插入的“什么”表虚义的情况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的“什么”表虚义的规律分析
    第六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其他定语的情况研究
        一、插入非格关系的名词作定语的情况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非格关系的名词的规律分析
        二、插入动词及动词性短语作定语的情况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动词及动词性短语的规律分析
        三、插入主谓短语作定语的情况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主谓短语的规律分析
        四、插入“人称代词+的”的情况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人称代词+的”的规律分析
第五章 总结
    第一节 内容总结
    第二节 本文创新之处
    第三节 本文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助词的语料实例
    附录二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动词的补语的语料实例
    附录三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宾语的定语的语料实例
后记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新源县阿依特斯当代传承的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目的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研究成果与研究意义
    1.4 相关成果研究论述
        1.4.1 关于当代社会主义建设与哈萨克定居问题的研究
        1.4.2 关于哈萨克族文化的专着类研究
        1.4.3 关于哈萨克族阿依特斯的研究
2 新源县阿依特斯概述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阿依特斯
        2.1.1 阿依特斯的“曲艺魅力”
        2.1.2 阿依特斯的“文学魅力”
    2.2 阿依特斯的源流与发展
        2.2.1 阿依特斯之乡
        2.2.2 新源县阿肯概括及人数分布
    2.3 新源阿依特斯的变迁
        2.3.1 哈萨克族的游牧生活
        2.3.2 哈萨克族的定居生活
        2.3.3 变迁中的阿依特斯
3 阿依特斯的文学特征和音乐形态
    3.1 阿依特斯的概念与分类
    3.2 阿依特斯的文学特征
    3.3 阿依特斯的音乐形态
        3.3.1 节奏节拍
        3.3.2 旋律
        3.3.3 调式
4 新源县阿依特斯的传承
    4.1 新源县阿依特斯传承现状
    4.2 阿依特斯的传承方式
        4.2.1 政府行为中的传承
        4.2.2 婚礼中的传承
        4.2.3 家族式传承
        4.2.4 师徒传承
5 阿依特斯的个案调查与研究
    5.1 伊犁州阿依特斯传承人培训班个案调查
    5.2 伊犁州第34届阿依特斯大会个案调查
        5.2.1 伊犁州第34届阿依特斯大赛全过程记录
        5.2.2 伊犁州第34届阿依特斯大赛实录表
        5.2.3 伊犁州第34届阿依特斯大赛经典片段
    5.3 新源县阿依特斯代表性传承人加尔肯别克·别尔德别克先生个案调查
        5.3.1 加尔肯别克·别尔德别克先生与阿依特斯的千丝万缕
        5.3.2 加尔肯别克·别尔德别克先生的阿依特斯
6 当代视野下阿依特斯的传承性思考
    6.1 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适应多变的社会生存环境
    6.2 充分发挥旅游业的优势,把阿依特斯推向更广阔的的空间
    6.3 在民间传承的基础上,让阿依特斯走进课堂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8)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问题串使用现状及教学建议 ——基于20节课堂教学视频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深化对教师提问提出更高的要求
        2.对传统问题设计存在问题的反思与追问
        3.基于个人的研究兴趣
    (二)文献综述
        1.核心概念界定
        2.相关概念界定
        3.关于问题的相关研究
        4.关于问题串的相关研究
        5.研究述评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一、研究设计与思路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1.研究框架的制定依据
        2.确定研究维度
    (三)研究方法
        1.录像分析法
        2.访谈法
        3.专家咨询法
    (四)研究对象
    (五)研究伦理
二、问题串使用的现状分析
    (一)问题串的内容
        1.数学概念
        2.数学命题
        3.数学思想方法
        4.应用型问题
    (二)问题串的提问目的
        1.强调理解:概念记忆,总结共性
        2.注重分析与综合:程序记忆,概括模式
        3.促进应用转化:原理记忆,提炼规律
        4.依旧一味强调知识的识记,片面重视经验记忆
    (三)问题串的类型
        1.讲授数学概念倾向设计对比式问题串
        2.讲授数学命题多实施延伸式问题串
        3.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设计并列式、递进式问题串
        4.讲授应用型问题实施并列式、递进式问题串
        5.并列式问题串在各类数学知识中使用过于频繁
    (四)问题串的时长和子问题的个数
    (五)问题串的情境来源
        1.创设数学情境,深挖数学本质
        2.创设生活情境,拉近学科与生活的距离
        3.创设跨学科情境,多学科知识相辅相成
        4.创设游戏情境与典型故事情境,寓教于乐
三、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问题串的内容指向本质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2.问题串的提问目的重视分析综合,片面追求经验记忆
        3.问题串的类型丰富多样,并列式问题串使用频繁
        4.问题串的时长和个数设计合理,详略得当
        5.问题串的情境来源贴近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建议
        1.巧妙规划问题串内容,突出渗透思想方法
        2.明确实施问题串目的,着重培养问题意识
        3.综合设计问题串类型,助力思维创新发展
        4.恰当调整问题串数量,着力打造高效课堂
        5.合理选择问题串情境,关注解决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西藏当代声乐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重要性和可行性论证
        (一)选题来源、选题依据、研究目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选题的特色和创新性
    二、相关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一)国外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二)国内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三)文献查阅范围及查阅手段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实施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四、选题的研究范畴
        (一)地理(空间)范畴—西藏自治区
        (二)断代(时间)范畴—当代
        (三)选题(内容)范畴—声乐艺术
第一章 西藏当代声乐艺术概述
    第一节 西藏当代音乐
    第二节 西藏当代声乐艺术
    第三节 西藏当代声乐艺术发展历程和发展特点
        一、和平解放时期的声乐艺术(1951∽1959)
        二、民主改革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声乐艺术(1959∽1978)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声乐艺术(1978∽2000)
        四、21世纪以来的声乐艺术(2000∽2020)
第二章 西藏当代声乐表演
    第一节 西藏当代文艺表演团体
    第二节 西藏当代歌唱家
    第三节 西藏当代声乐表演发展现状和对策建议
        一、西藏当代声乐表演发展现状
        二、西藏当代声乐表演对策建议
第三章 西藏当代声乐教育
    第一节 西藏当代声乐教育机构
    第二节 西藏当代声乐教育家
    第三节 西藏当代声乐教育发展现状和对策建议
        一、西藏当代声乐教育发展现状
        二、西藏当代声乐教育对策建议
第四章 西藏当代声乐创作
    第一节 西藏当代声乐作品创作
    第二节 西藏当代声乐作曲家
    第三节 西藏当代声乐创作发展现状和对策建议
        一、西藏当代声乐创作发展现状
        二、西藏当代声乐创作对策建议
第五章 西藏当代声乐出版
    第一节 西藏当代声乐学术理论
    第二节 西藏当代声乐音像制品
    第三节 西藏当代声乐出版发展现状和对策建议
        一、西藏当代声乐出版发展现状
        二、西藏当代声乐出版对策建议
结语
    一、西藏当代声乐艺术的区域性与民族性
        (一)西藏当代声乐艺术的区域性
        (二)西藏当代声乐艺术的民族性
    二、西藏当代声乐艺术的世界性与时代性
        (一)西藏当代声乐艺术的世界性
        (二)西藏当代声乐艺术的时代性
    三、西藏声乐理论话语体系构建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西藏声乐理论话语体系构建的可行性
        (二)西藏声乐理论话语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四、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走向现代学校治理的对话机制建设研究 ——以公办初中JS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走向现代化的学校治理需要对话机制?
        二、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呼唤对话机制?
        三、初中学校走出发展困境需要对话空间?
        四、学校发展的阶段性提升助推对话机制建设?
        五、个人的教育体悟及追求有待于聚焦对话研究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相关文献的数据分析
        二、关于对话、对话管理、对话机制的研究
        三、关于学校管理与治理的研究
        四、文献评论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标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问题、思路与框架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伦理
        七、论文的特色、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案例学校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发展背景
        一、应浦东开发而生
        二、借名校品牌而立
        三、随时势迁移而变
        四、因治理机制而兴
    第二节 发展阶段
        一、初创期:重质量的绩效管理
        二、发展期:重专业的项目管理
        三、转型期:重治理的对话管理
    第三节 研究空间
        一、案例学校现代化内涵发展问卷调查分析
        二、学校发展的成长空间
        三、战略选择的问题空间
        四、现代治理的探索空间
    小结:学校在转型中成长空间无限
第三章 绩效管理导向下的对话萌芽
    第一节 绩效导向的学校管理模式研究
        一、追求绩效的发展方向
        二、保障绩效的质量监控
        三、“以绩效为中心”的组织氛围
    第二节 “领袖裁决式”决策模式
        一、办学思想的高度统一
        二、干部选拔的特立独行
        三、行政意志的增值执行
    第三节 绩效中心氛围下的对话萌芽
        一、师生之间自发的对话
        二、同侪之间零散的对话
        三、干群之间少量的对话
    小结:绩效管理及决策模式的局限性
第四章 专业发展导向下的对话培育
    第一节 专业发展导向的学校管理模式研究
        一、转向专业发展的办学背景
        二、关注专业发展的管理理念
        三、促进专业发展的项目平台
    第二节 “项目统领式”决策模式
        一、项目驱动下的学校内涵建设
        二、专家引领下的骨干教师发展
        三、平台助推下的课程教学改革
        四、主体参与式的学生健康发展
    第三节 专业团队建设中的对话培育
        一、学习研讨平台上的开放对话
        二、交流展示平台上的延伸对话
        三、信息技术平台上的自由对话
    小结:专业导向管理及决策模式的利与弊
第五章 治理导向下的对话机制探寻
    第一节 治理导向的学校管理转型
        一、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
        二、对话治理的前提和条件
        三、学校治理的实践框架
    第二节 基于交往理性的对话决策模式
        一、对话决策模式的特点
        二、提升主体精神的对话参与机制
        三、践行商谈伦理的民主协商机制
        四、发现教育意义的共识达成机制
    第三节 植根对话的学校文化品牌创建
        一、对话品牌的孕育
        二、对话课题的选择
        三、对话文化的重铸
    小结:三种管理导向及决策模式的得与失
第六章 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对话实践研究
    第一节 基于对话的课程开发
        一、需求:课程开发的基本前提
        二、审议:课程开发的对话平台
        三、协同:课程开发的多方助力
    第二节 基于对话的教学改革
        一、教学改革中的“对话人”假设
        二、教学改革中的商谈逻辑
        三、共同体:教学组织的形式变革
        四、教学制度生成的对话逻辑
    第三节 基于治理的对话课堂实践
        一、聚焦对话素养培育的课题引领
        二、践行对话教学原则的课堂实践
        三、彰显对话精神特质的课堂文化
    小结:治理理念融入课程与教学
第七章 家校共育中的互动机制建设研究
    第一节 家长参与的制度建设
        一、家长体验课堂教学制度
        二、家长联系渠道畅通制度
        三、家长助力学生活动制度
        四、家长参与课程建设制度
        五、家长监督日常生活制度
        六、家长会形式的制度创新
    第二节 家校互动的机制探寻
        一、纳入学校规划的家长队伍建设
        二、指导家庭教育的家长学校建设
        三、推动家校合作的家长评价实施
    第三节 家校共育的生态营造
        一、共情:培育和谐关系的办学追求
        二、共享:助力幸福家庭的亲子工程
        三、共商:化解家校矛盾的协商机制
        四、共治:推动学生发展的契约教育
    小结:治理理念助推家校共育
结语
    一、对话机制是学校发展和实现治理的关键内生性力量
    二、对话机制的形成受组织发展阶段和学校领导个人风格影响
    三、对话机制形成的生态氛围和治理效应有助于学校系统优化
附录1 学校现代化内涵发展调查问卷
附录2 历任校长管理风格与对话机制建设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大赛 我们学到了什么?——全国质量与防伪知识电视大赛决赛现场实录(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京剧票房运营调研报告 ——以“北京新荣春青年京剧社”为例[D]. 王文照.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10)
  • [2]中国体育纪录片中生命意义的探寻与构建 ——兼论个人毕业作品《花毽传情》[D]. 张庭玮.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3]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遗产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D]. 栾金华.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4]中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全国中职院校教学能力大赛获奖作品的分析[D]. 吴昊桢. 扬州大学, 2021(09)
  • [5]蒙古贞地区蒙古族语言生活调查研究[D]. 苏日那. 内蒙古大学, 2020(12)
  • [6]现代汉语动宾式惯用语扩展情况研究[D]. 刘庆军. 沈阳师范大学, 2020
  • [7]新源县阿依特斯当代传承的调查与研究[D]. 柳虹宇.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8]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问题串使用现状及教学建议 ——基于20节课堂教学视频的分析[D]. 郭享.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9]西藏当代声乐艺术研究[D]. 杨坤. 西藏大学, 2020
  • [10]走向现代学校治理的对话机制建设研究 ——以公办初中JS中学为例[D]. 李百艳.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竞争 我们学到了什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