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变化的意义

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变化的意义

一、肝硬变及肝癌患者血小板平均体积变化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蒋锐沅[1](2021)在《敷和备化方联合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及对血清CHI3L1、IL-6、IL-8等炎症因子影响的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出原发性肝癌相关的炎症因子,以数据挖掘技术证实敷和备化方中的中药均为各名老中医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的高频药物,以网络药理学技术证实敷和备化方中的中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改善原发性肝癌相关炎症微环境实现的,以临床前瞻性研究的方法观察敷和备化方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不可手术的肝郁脾虚型HCC患者的近期疗效、生活质量评分、术后栓塞综合征情况等相关临床疗效指标、安全性指标并观察对原发性肝癌相关炎症因子改善情况。方法:1、以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库中收录的对原发性肝癌相关炎症微环境的相关文献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解析与原发性肝癌关系密切的炎症因子,并以此作为临床研究的靶点。2、采集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库中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及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后的相关中药方剂,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库中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及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的高频中药、中药配伍规律等。3、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敷和备化方中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作为靶点,证实敷和备化方中的中药能够通过改善肝癌炎症微环境的方式治疗原发性肝癌。4、按照纳入标准,选取90例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及肝病科住院治疗,证型属于肝郁脾虚证并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治疗组予敷和备化方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对照组单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情况、术后栓塞综合征情况、中医证候积分、无进展生存期、血清甲胎蛋白水平、血清肝纤四项水平、FACT-Hep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分等近期疗效指标及血清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等血清炎症因子指标变化情况。结果:1、通过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发现,目前在原发性肝癌相关的炎症因子中,较为热门且关系密切的炎症因子为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2、肿瘤坏死因子-α,目前的体外实验及体验实验均以这些靶点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2、共计收集到153篇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库中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及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后的相关中药方剂,共计涉及203味中药,使用频次前10味的中药分别是柴胡、白术、白芍、枳实、当归、鳖甲、莪术、甘草、半夏、香附均为敷和备化方中的药物;使用频率前5的药对分为是柴胡—白术、柴胡—白芍、白术—白芍、白芍—当归、白芍—鳖甲;置信度排名前5的药物关联组合为柴胡—白术→白芍、白术—茯苓→白芍、柴胡—白芍→鳖甲、枳实—白芍→党参、枳实—莪术→鳖甲,分析所得数据均与敷和备化方的方剂配伍、药物组成基本相同。3、通过以敷和备化方中的17味中药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敷和备化方中药物的有效成分与原发性肝癌的作用靶点相匹配,共匹配到57个潜在靶点,其中部分靶点为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2或其上游蛋白。因此,敷和备化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炎症微环境中的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2等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实现的。4、两组患者在术前1天的年龄、性别、TNM分期、肝功能分级、有无乙肝、有无血管侵犯、有无动脉静脉瘘等基线资料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1)近期疗效情况:治疗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为43.4%,疾病控制率为86.7%;对照组患者客观缓解率为32.2%,疾病控制率88.9%为88.9%,两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栓塞综合征情况:两组患者术后未发生严重或致死的栓塞综合征案例,治疗组患者的发热、胃肠道反应、一过性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血清肝纤四项及甲胎蛋白水平:两组患者术后3月的血清肝纤四项及甲胎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前显着降低(P<0.05);且治疗组术后3月血清肝纤四项及甲胎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同期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4)FACT-Hep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分情况:两组患者术后3月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功能领域、肿瘤领域及总积分均较术前1天显着降低(P<0.05);且治疗组术后3月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功能领域、肿瘤领域及总积分较同期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5)中医证候积分:两组患者术后3月的各项肝郁脾虚相关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积分均较术前1天有显着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术后的肝郁脾虚相关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积分均较同期对照组降低更显着(P<0.05)。(6)无进展生存时间及治疗失败时间:治疗组中位PFS为6.2[95%CI(2.5,4.6)]个月;对照组中位PFS为4.2[95%CI(3.9,7.8)]个月。治疗组TTUP为14.2[95%CI(11.9,15.3)]个月,对照组TTUP为13.7[95%CI(12.8,14.2)]个月。两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失败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情况:两组患者术后血清白细胞介素-2、血清白细胞介素-12水平均较术前1天显着提高(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均较术前1天显着减低(P<0.05);且与同期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术后3月的血清白细胞介素-2水平提高更显着(P<0.05),血清血清白细胞介素-6、血清白细胞介素-8、血清白细胞介素-12、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降低更显着(P<0.05)。结论:1、通过文献计量学研究发现,原发性肝癌相关的炎症微环境中研究较为热门的炎症因子为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2及肿瘤坏死因子-α,并以此为靶点开展中医药改善原发性肝癌炎症微环境的相关实验研究。2、通过数据挖掘研究发现,治疗肝郁脾虚型肝癌及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的药物主要以健脾疏肝、清热利湿、化瘀解毒为根本大法,在组方时采用核心药对能够实现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3、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敷和备化方中的相关中药能够通过对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2等炎症因子及其上游蛋白的治疗效果达到改善原发性肝癌炎症微环境的目的,实现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4、敷和备化方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不可手术的原发性肝癌能够有效提高客观缓解率,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降低FACT-Hep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分,减少术后栓塞综合征的发生情况,降低血清肝纤四项及甲胎蛋白水平,改善血清白细胞介素-2、血清白细胞介素-6、血清白细胞介素-8、血清白细胞介素-12、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的表达水平,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和应用前景。

蔡碧莲[2](2020)在《基于蛋白质组学的荔枝核总黄酮抗大鼠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荔枝核总黄酮(total flavone of Litchi chinensis Sonn,TFL)对体外HSC-T6细胞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的研究,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荔枝核总黄酮、荔枝核总黄酮含药血清干预HSC-T6 14d后,提取细胞的蛋白,利用蛋白DDA建库和定量DIA技术筛选出表达的差异蛋白,并且利用GO数据库对差异蛋白进行富集分析和注释、Pathway数据库进行信号转导通路分析、蛋白互作分析、亚细胞定位;利用TCMSP数据库筛选TFL的有效成分,在STRING10.5数据库构建TFL化学成分靶点蛋白互作网络,通过Gene Cards数据库获得TFL与肝纤维化相关靶点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质谱数据检索鉴定出荔枝核总黄酮组与模型对照组共有6011个差异蛋白,上调蛋白有168个,下调蛋白有203个。通过GO分析差异蛋白主要参与了结合、催化活性、分子功能调节剂、转录调节活性等10种分子功能,细胞组件主要存在于细胞内、细胞器、细胞外、细胞膜上主要参与细胞过程、代谢过程、生物调节、调节生物过程等27种生物过程;通过KEGG分析,发现其主要涉及代谢途径、补体和凝血级联、肿瘤中的转录失调、NF-κB(核转录因子-κB)信号通路、PPAR(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信号通路、HIF-1(缺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等30条信号通路;通过对差异蛋白亚细胞定位发现上调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外、线粒体、过氧化物酶、内质网、细胞质溶胶-过氧化物酶中,下调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核、细胞质溶胶、细胞质膜、细胞质溶胶-核中。从TFL中筛选得到2个活性成分:分别为表儿茶素和槲皮素,共有72个潜在作用靶点,经与肝纤维化相关发病机制靶点进行核查对比,得出TFL与肝纤维化相关发病机制的15个作用靶点基因,其中包括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CCL2(趋化因子CC亚家族)、TP53(肿瘤抑制蛋白)、HMOX1(血红素加氧酶1)、IFNG(干扰素γ基因)等。上述靶点主要分布在细胞间质、分泌颗粒、蛋白质细胞外基质中,且主要通过免疫反应、趋化因子生物合成过程的正调控、T细胞增殖的正调控、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等分子功能来发挥对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上述靶点共涉及32条信号通路,其中基于目前研究显示与肝纤维化相关的信号通路有9条,分别为肿瘤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TNF(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癌症中的Micro RNA、PI3K-Akt信号通路、NOD(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MAP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TFL治疗肝纤维化的“成分-靶点-通路”网络中IL1B(重组人白介素1beta)、IL6(白细胞介素6)、IFNG等基因是TFL有效成分治疗肝纤维化网络中的核心靶点(节点度值≥15,介数中心性>0.8);肿瘤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信号通路是TFL有效成分治疗肝纤维化核心作用通路(节点度值≥5,介数中心性>0.001)。结论:蛋白DDA建库和定量DIA能快速筛选出差异蛋白,结合GO分析、KEGG分析能够以整体观阐释TFL体外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HMOX1、NQO1,ACACA、CDK1蛋白发生异常表达时,能起到抗肝纤维化的作用。由此可推测TFL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这4个差异蛋白的表达有关,这4个蛋白有可能是TFL抗肝纤维化的靶点蛋白。

莫志远[3](2020)在《血小板/脾最大径比值预测肝细胞癌术后远期复发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血小板计数/脾最大径比值(platelet count/spleen maximum diameter ratio,PSR)预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手术切除术后远期复发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间119例行肝切除术,同时术后病理结果为HCC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术前相关临床资料及术后病理学资料,并定期进行术后随访。使用Kaplan-Meier法和Cox 比例风险回归进行HCC术后无复发生存率分析和远期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HCC患者手术切除术后远期复发与PSR、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水平、脾最大径相关(P<0.05),与年龄、性别、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水平、肿瘤数量、门脉有无癌栓、肿瘤最大直径、是否合并HBV或HCV以及肿瘤位置等因素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PSR≤909(HR=3.142,95.0%CI 为 1.194~8.271,P=0.020)、AFP≥400 μg/L(HR=3.369,95.0%CI为 1.225~9.261,P=0.019)是HCC患者手术切除术后远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表明:HCC术后PSR≤909组的累计无复发生存率低于PSR>909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747,P<0.001)。结论1.PSR≤909、AFP≥400 μg/L是肝细胞癌手术切除后远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评估PSR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肝细胞癌的远期复发。2.脾最大径是肝细胞癌手术切除术后远期复发的相关因素。

刘畅,张晓赟,金谌,杨家印,吴泓,王文涛,卢强,李伟,焦河,严律南,文天夫,卢武胜[4](2019)在《肝静脉系统栓堵术在第二阶段根治性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初步探讨肝静脉系统栓堵术(liver venous deprivation,LVD)在乙肝背景的肝癌患者第二阶段根治性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1例术前诊断为中央型肝癌(Ⅴ、Ⅷ段交界处)的53岁男性患者,因剩余肝脏体积(future liver remnant, FLR)不足无法行标准右半肝切除术,而行LVD术诱导FLR增生。LVD术后1、2及3周评估患者一般情况并复查腹部CT评估FLR体积和剩余肝脏/体质量比。结果患者LVD术前FLR为24.2%,剩余肝脏/体质量比为0.459%;LVD术后第1、2及3周复查FLR,分别为29.5%、38.3%和44.4%,剩余肝脏/体质量比分别为0.545%、0.707%和0.820%。患者于LVD术后第25天顺利施行了标准右半肝切除术,术后安全康复出院。结论 LVD可使剩余肝脏体积快速增大,可让预计FLR不足的肝癌患者有接受第二阶段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机会,是一项有效诱导FLR增生的新技术。

李映节[5](2019)在《部分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影响因素及术前评估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Posthepatectomy Liver Failure简称PHLF)是部分肝切除术后出现的危及患者生命的主要并发症。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硬化、肝脂肪变性、药物性肝损伤、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等。目前术前评估因子包括:未来肝脏残留量、吲哚菁绿清除率、Child-Pugh分级、黄疸、肝硬度、血小板、抗凝血酶III等。以生化参数和成像特征的形式及时识别PHLF的术前预测因子对于肝脏外科医生是至关重要的。术后患者生存率的提高得益于个体化的术前评估、切除肝体积的精准性选择、全面了解术后可预期的病理和生理变化。本综述的目的是总结PHLF发生的影响因素及术前评估方法,探讨未来研究方向。

王海英[6](2018)在《乙肝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血小板四项参数的变化及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检测乙肝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血清中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容(PCT)、血小板的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的水平,探讨各项指标变化的意义,以及联合甲胎蛋白(AFP)水平,综合分析对乙肝肝硬化合并肝癌诊断的临床意义,以期提高肝癌的诊断。方法:选取确诊乙肝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组(以下简称肝癌组)43例,乙肝肝硬化以及对照组各收集36例;各组PLT、PCT、MPV、PDW的水平,经血细胞分析仪得出;AFP的水平,通过临床上常用的放射免疫法检测。结果:1、AFP在肝癌组中为351.93±95.53ng/m L,明显高于肝硬化组214.81±74.74ng/m L、对照组2.52±1.14ng/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同对照组相比较,肝硬化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LT在肝癌组中为222.49±75.72 x109/L,显着高于肝硬化组(65.83±27.42x109/L)和对照组(185.09±48.99x109/L);而PLT在肝硬化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CT在肝癌组中为0.23±0.84,高于对照组(0.19±0.04),但肝癌组与肝硬化组(0.19±0.08),差异无统计学(p>0.05),肝硬化组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上意义(p>0.05)。MPV在肝癌组中为14.59±2.83 fL,高于肝硬化组11.23±1.23 fL,和对照组10.25±1.46 fL,三组之间两两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W在肝癌组中为15.85±2.59 fL,在肝硬化组为15.32±2.74 fL,相较对照组19.97±5.42 fL偏低(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2、AFP阴性患者的MPV较AFP阳性患者低(p<0.05);PLT、PCT、PDW等参数,两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3、AFP诊断肝癌的敏感度为97.2%和特异度为73.6%;PLT诊断肝癌的敏感度为97.2%和特异度为55.6%;PCT诊断肝癌的敏感度为55.6%和特异度为75%;MPV诊断肝癌的敏感度为75%和特异度为89%;PDW诊断肝癌的敏感度为97.2%和特异度为9.7%。4、AFP与血小板四项的平行联合检测敏感性最高,可达到98.30%。AFP与血小板四项参数的系列联合检测的特异度最高为74.55%。结论:随着乙肝肝硬化逐步进展至肝癌的过程中,由于肝癌细胞能产生某些生物活性物质以及机体代偿反应,PLT、PCT、MPV水平,在肝硬化组相比合并肝癌组低。但PDW水平的变化,在肝硬化和肝癌组间并没有明显的差异。通过观察血小板四项参数在肝癌组与肝硬化组的差异变化可以看出,在甲胎蛋白水平的基础上联合血小板四项的结果,能够提高对肝癌的诊断。但关于AFP阴性肝癌患者的血小板相关参数的研究,仍需做进一步研究。

张淦,沈先锋,胡军,周平,江斌,黄林生[7](2017)在《ALPPS与TACE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LPPS)与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差异。方法将2014年8月1日至2015年8月1日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5例晚期肝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其中采用ALPPS治疗17例(ALPPS组),采用TACE治疗18例(TACE组)。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时的肝功能改善情况、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时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电话和门诊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 (1)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合并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ALPPS组较TACE组的肝功能有明显改善(P<0.05),生活质量也明显提高(P<0.05)。(3)术后ALPPS组发生并发症5例(胆汁漏2例、腹腔内出血1例、腹腔积液1例及肺部感染1例),TACE组发生并发症13例(恶心呕吐6例、肝功能损害4例、粒细胞减少2例及发热1例),ALPPS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TACE组(5/17比13/18,P=0.018),2组患者均无围治疗期死亡。(4)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8月1日,ALPPS组的总生存情况明显优于TACE组(P=0.024);在随访期内,ALPPS组3例患者死于肝癌,1例患者在随访3个月时因车祸死亡,1例患者在随访8个月时未死亡但此后失去联系,12例患者随访2年仍存活;TACE组中有10例患者在2年随访期内死于肝癌,1例患者在随访10个月时死于冠心病,1例患者在随访12个月时死于脑梗塞,6例患者随访2年仍存活。结论本研究有限病例的初步研究结果提示,采用ALPPS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优于TACE。

彭伟,李川,文天夫[8](2016)在《对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再认识》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定义、危险因素及术前评估方法进行总结。方法收集国内外关于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的文献并做综述。结果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定义并不统一,目前认可度较高的是"50-50标准"和国际肝脏外科学组(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f Liver Surgery,ISGLS)标准。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可大体分为患者相关、肝脏相关及手术相关三类。术前评估主要是基于肝脏功能以及肝脏体积两个方面。结论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是肝切除术后短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术前充分评估、术中采用积极有效的手段控制出血、缩短手术时间等均可以预防或减少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

吴冬梅[9](2015)在《SATB1表达调控肝癌转移能力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文中指出背景:核基质结合蛋白1(SATB1)的表达与T细胞的生长、分化和成熟密切相关,并且在多种肿瘤研究中得到证实,SATB1可通过其笼状结构与特定的DNA序列结合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参与肿瘤的生长及侵袭转移。目的:研究SATB1表达与肝癌转移之间的关系,并探讨SATB1表达在肝癌临床病理学中的实际意义。方法:1.、通过免疫组织化学、PCR及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肝癌组织及两种不同转移潜能肝癌细胞株MHCC-97H(高转移潜能)和Hep G2(低转移潜能)中SATB1的m RNA和蛋白表达。2、通过沉默质粒sh RNA及过表达质粒-up分别下调高转移潜能肝癌细胞株MHCC-97H和上调低转移潜能肝癌细胞株Hep G2中的SATB1表达量。3、通过Transwell小室和细胞划痕实验,研究调节SATB1表达前后肝癌细胞的转移能力。结果:1、SATB1表达水平在肝癌组织中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SATB1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组织是否伴出血坏死、肿瘤是否伴转移以及肿瘤的TNM分期密切相关。3、在高转移潜能肝癌细胞株MHCC-97H中SATB1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低转移潜能肝癌细胞株Hep G2。4、高转移潜能肝癌细胞株MHCC-97H在下调其SATB1表达后细胞迁移能力降低,低转移潜能肝癌细胞株Hep G2在上调其SATB1表达后细胞迁移能力增强。结论:1、SATB1的表达量与肝癌的转移能力呈正相关。2、肝癌的转移能力受SATB1表达的调控,SATB1对肝癌具有促进作用。3、SATB1表达的检测对肝癌的病理诊断和靶向治疗具有参考价值。

邰沁文[10](2013)在《自体肝移植的临床和相关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探讨离体全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术(Ex-vivo liver resection and autotransplantation, ELRA)治疗晚期肝脏泡球蚴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 AE)的适应症,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三维重建影像评估系统与个体化虚拟手术的临床意义;初步探讨ELRA术后移植物增生的规律;评价ELRA术经济和社会效益;2)建立Wistar大鼠极限肝切除模型,评价极限肝切除术后的肝再生和存活率;3)建立Wistar大鼠慢性肝损伤模型,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 BMSCs)和慢性肝纤维化肝再生修复的关系及可能机制;4)探讨TLR3通路与BMSCs在慢性肝纤维化中的相互作用和与肝纤维化肝再生修复的可能机制。方法:第一部分:1)总结2010年8月至2013年08月按纳入标准实施的10例ELRA术治疗晚期肝AE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资料,探讨临床适应症;2)通过术前CT与三维肝脏重建软件测量数据和手术探查所见与移植物实际质量结果分析,分析个体化虚拟手术设计的准确性和可行性。3)通过患者术中情况、并发症和住院总费用等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可行性和安全性。4)术后CT随访1,3和6月移植肝体积(GV)和受体标准肝体积(SLV)比,结合术后PET/CT检查结果,分析半年内肝脏增生变化。第二部分:对Wistar大鼠分别行70%、80%、90%肝体积极限切除,统计术后各组大鼠的存活率,并检测外周血清中ALT及AST浓度,对比术后14天存活大鼠肝脏质量。HE染色观察三组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第三部分:取雄性大鼠股骨和胫骨骨髓,提取、分离培养、纯化、扩增BMSCs,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BMSCs的形态,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BMSCs表面CD31、CD45、CD44、CD105、CDllb、CD29的表达阳性率。用二乙基亚硝胺(DEN)配成0.01%浓度饮用水供雌性大鼠饮用16周换正常水,建立慢性肝损伤模型,第4、8、12、16周经尾静脉输注1×106个BMSCs,并设置单纯造模组及空白对照组;20周核磁共振(MRI)检查大鼠肝脏;21周处死大鼠,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形态变化: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大鼠肝脏SrY表达;VG染色观察肝脏中胶原纤维量;IHC检测α-SMA、LR3; Western-blotting检测肝脏α-SMA、 TLR3、TRIF、NF-kBp65、IRF3表达,FQ-RT-PCR检测TLR3、IRF3mRNA表达。结果:第一部分:1)10例移植物均存活,符合纳入标准时手术安全性较高。2)术中探查与移植物体积和术前CT与肝脏三维重建结果一致,10例患者GV/SLV在41%-78%之间,平均60.6%,其中9例患者虚拟切除移植物体积695.11±142.14cm3,实际余肝脏体积687.78±130.81cm3(P>0.05);3)术中1例经脐静脉低温灌注外,余9例经门静脉灌注;2例无肝期下腔静脉未重建,3例行自体下腔静脉重建,5例人造血管暂时性门腔分流;手术11.5~20.5h,平均15.2h,无肝期200-435min,中位时间285.5min,术中输注红细胞悬液0~15u,术后住院时间21~58d,总并发症发生率6例(60%);住院总费用10.16~43.48万元,中位费用17.44万元;4)CT测术后第1月移植物体积平均增加14.75%;术后2~3月平均每月增加3.75%;术后4~6月平均每月增加3.08%;术后半年移植物/标准肝体积比平均87.5%;PET/CT测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的平均标准摄取率(SUVave)0.9~1.9;随访时间2~37个月,1例术后6个月死亡,最长存活时间27个月。第二部分:1)大鼠肝切术后6h开始出现死亡,术后8-12h为死亡高峰,70%、80%、90%肝体积切除组2周存活率分别为86.7%、80%、7%。2)80%及90%肝体积切除组术后8h、12h时血清ALT、AST浓度比70%组显着增高(P<0.05),而80%与90%组之间无差异(P>0.05);80%组术后24h、3天时血清ALT及AST浓度比70%肝体积切除组高(P<0.05);术后7天左右各组ALT及AST浓度基本恢复正常。3)术后14天80%组剩余肝体积明显大于70%肝体积切除组(P<0.05)。4)三组肝脏组织形态无明显异常。第三部分:1)P3代BMSCs细胞表面的CD31、CD45、CD44、CD105、CDllb、CD29的阳性率分别为(12.0%、8%、1.2%、62.2%、1.5%、16.7%);2)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示仅有BMSCs移植组表达SrY。3)核磁共振结果示BMSCs移植组肝脏上结节数量比单纯造模组多(P<0.05);4)HE染色显示单纯造模组8只轻度肝纤维化形成;BMSC移植组中9只形成明显的肝纤维化,1只形成肝癌;空白对照组无肝纤维化形成。5)免疫组化显示BMSCs移植组比单纯造模组α-SMA阳性表达率高(P<0.05);空白对照组无表达。TLR3主要表达于肝细胞包浆中;6)VG染色BMSCs移植组胶原区的百分比数比单纯造模组高(P<0.05)。7)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BMSCs移植组比单纯造模组α-SMA蛋白水平高(P<0.05),BMSCs移植组肝脏中TLR3、 NF-kBp65、IRF3蛋白水平及TLR3、IRF3mRNA表达比空白对照组和单纯造模组都高(P均<0.05),单纯造模组稍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而TRIF蛋白表达水平在三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对于外科原位手术切除极为困难或侵及下腔静脉无法切除的晚期肝AE可以通过ELRA术治疗,适应症为本研究纳入标准;CT和三维肝脏重建软件能够在术前准确评估肝脏病灶与主要管道关系,评价病灶侵犯程度和预测移植物体积,提高手术安全性;在无肝期个体化处理进行自体或人造血管腔静脉暂时性门体分流技术,下腔静脉重建技术和离体肝切除血管重建技术等综合应用安全、有效;术后移植肝再生主要发生在移植术后半年内,尤其是术后第1个月,术后2~6月逐渐放缓,半年后基本接近患者标准肝体积;ELRA术治疗晚期肝AE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独特的应用前景,有助于在国内外推广应用;2)大鼠肝切除量在80%以下是安全的,提示对于正常成人极限肝切体积有可能超越70%;且肝脏切除量越大,其增生体积越多;3)BMSCs在DEN所致的慢性肝损伤模型中具有促进肝纤维化的作用,并有致肝癌的可能;4)TLR3通路上的相关蛋白可能参与了慢性肝损伤肝再生修复过程,BMSCs在TLR3通路激活的微环境中可能倾向于分化为肝星状细胞、肌成纤维细胞,TLR3与BMSCs之间相互影响,并相互作用于对方,最终导致慢性肝损伤后肝纤维化形成。

二、肝硬变及肝癌患者血小板平均体积变化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硬变及肝癌患者血小板平均体积变化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敷和备化方联合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及对血清CHI3L1、IL-6、IL-8等炎症因子影响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背景及理论研究
    1 原发性肝癌相关炎症微环境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2 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及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辅助用药的数据挖掘研究
        2.1 资料来源
        2.2 结果
        2.3 讨论
    3 敷和备化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
        1 研究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及剔除标准
        1.6 样本量估算
        2 研究方案
        2.1 随机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随访检查
        2.4 观察指标
        3 统计学方法
        4 伦理学要求
        4.1 伦理规范
        4.2 质量保证
        5 数据保存和处理
    第二节 临床研究结果
        1.基线资料
        2.近期有效率情况对比
        3.术后栓塞综合征情况对比
        4.肝纤四项及AFP水平情况对比
        5.FACT-Hep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分情况对比
        6.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7.无进展生存时间及治疗失败时间对比
        8.外周血血清炎症因子对比
    第三节 临床研究结果讨论
        1.一般资料分析
        2.近期有效率情况分析
        3.术后栓塞综合征发生情况分析
        4.血清肝纤四项及甲胎蛋白水平分析
        5.FACT-Hep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分情况对比
        6.PFS及 TTUP情况对比
        7.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8.外周血血清炎症因子对比
        9.问题与展望
    第四节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肝癌西医诊断及分期标准
    附录2 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标准
    附录3 敷和备化方联合TACE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观察知情同意书
    附录4 基于肝癌TACE术后改造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
    附录5 中医肝郁脾虚证候积分表
    附录6 FACT-Hep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分量表
    附录7 WHO抗癌药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
    附录8 敷和备化方联合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CRF
缩略词表
综述 壳多糖酶3样蛋白1在肿瘤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基于蛋白质组学的荔枝核总黄酮抗大鼠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对象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主要试剂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与鉴定
        2.1.1 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
        2.1.2 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鉴定
    2.2 实验分组及用药
    2.3 HSC-T6细胞的培养
        2.3.1 准备工作
        2.3.2 HSC-T6细胞的传代
        2.3.3 HSC-T6细胞的换液
        2.3.4 HSC-T6细胞的冻存
        2.3.5 HSC-T6细胞的复苏
    2.4 细胞计数方法
    2.5 MTT法测定荔枝核总黄酮、荔枝核总黄酮含药血清对HSC最大无毒浓度(TC0)
    2.6 各组药物和含药血清对肝星形细胞的干预
    2.7 肝星形细胞蛋白的提取
    2.8 肝星形细胞蛋白提取质控
    2.9 肝星形细胞蛋白酶解
    2.10 DDA建库和DIA定量检测(Nano-LC-MS/MS)
    2.11 信息分析流程
    2.12 TFL有效成分及有效成分潜在靶点的筛选
    2.13 TFL化学成分靶点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的构建
    2.14 TFL与肝纤维化相关靶点的筛选
    2.15 TFL对肝纤维化作用靶点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16 TFL“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构建及核心靶点筛选
    2.17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肉眼及镜下对大鼠肝纤维化病变观察
    3.2 荔枝核总黄酮、荔枝核总黄酮含药血清对HSC-T6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3.3 荔枝核总黄酮组和模型对照组蛋白质组学
    3.4 荔枝核总黄酮组和模型对照组的差异蛋白基因功能GO分析
        3.4.1 荔枝核总黄酮组和模型对照组的差异蛋白基因生物过程(BP)分析
        3.4.2 荔枝核总黄酮组和模型对照组的差异蛋白基因细胞组件(CC)分析
        3.4.3 荔枝核总黄酮组和模型对照组的差异蛋白基因分子功能(MF)分析
    3.5 荔枝核总黄酮组和模型对照组差异蛋白Pathway富集分析
    3.6 荔枝核总黄酮组和模型对照组的差异蛋白互作分析(PPI)
    3.7 荔枝核总黄酮组和模型对照组的差异表达蛋白亚细胞定位
    3.8 TFL有效成分及有效成分潜在靶点的筛选
    3.9 肝纤维化靶点筛选及与TFL靶点的对比分析
    3.10 TFL对肝纤维化作用靶点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11 TFL“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分析及核心靶点
4 讨论
    4.1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4.2 荔枝核总黄酮抗肝纤维化的理论依据
    4.3 中医药对肝纤维化的防治
    4.4 网络药理学与中医药
    4.5 蛋白质组学与肝纤维化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蛋白质组学在中医药抗肝纤维化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血小板/脾最大径比值预测肝细胞癌术后远期复发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研究背景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5)部分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影响因素及术前评估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PHLF的影响因素
2 PHLF的预测因素
3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部分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6)乙肝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血小板四项参数的变化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肝硬化合并肝癌、乙肝肝硬化、对照组的血清标本检测结果
    2.2 AFP阴性组和AFP阳性组血小板的4项指标的变化
    2.3 血清中AFP、PLT、PCT、MPV、PDW的水平对肝硬化合并肝癌的诊断价值
    2.4 血清中AFP、PLT、PCT、MPV、PDW的联合检测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血小板与肝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8)对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 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定义
2 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率
3 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影响因素
    3.1 患者相关的危险因素
    3.2 肝脏相关的危险因素
    3.3 手术相关的危险因素
4 术前评估
    4.1 肝脏质量的评估
        4.1.1 传统血液学指标
        4.1.2 肝纤维化程度评价
        4.1.3 肝脏储备功能测定
    4.2 综合性评分系统
        4.2.1 Child-Pugh评分
        4.2.2 MELD评分系统
    4.3 肝脏体积的评估
5 小结

(9)SATB1表达调控肝癌转移能力的临床病理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一览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标本
        2.1.2 细胞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1.5 溶液配制
    2.2 方法
        2.2.1 免疫组组织化学 (SP 法)
        2.2.2 肝癌细胞的培养和传代
        2.2.3 肝癌细胞总RNA提取
        2.2.4 SATB1mRNA水平的RT-PCR检测
        2.2.4.1 引物合成
        2.2.4.2 逆转录
        2.2.4.3 PCR扩增
        2.2.4.4 电泳
        2.2.5 肝癌细胞核蛋白提取
        2.2.6 SATB1 蛋白水平的Western blot检测
        2.2.7 质粒提取
        2.2.8 细胞转染
        2.2.9 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
        2.2.10 细胞划痕实验
        2.2.11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SATB1 在肝癌组织及其对应的癌旁组织中的蛋白表达
    3.2 SATB1 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其相关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
    3.3 SATB1 在不同转移潜能肝癌细胞中的mRNA及蛋白表达
    3.4 过表达质粒转染上调低转移潜能细胞株HepG2 中的SATB1 表达
    3.5 沉默质粒转染下调高转移潜能细胞株MHCC-97H中 SATB1 的表达
    3.6 调控SATB1 表达水平前后对Transwell实验中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3.7 调控SATB1 表达水平前后对细胞划痕实验中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CCL5/RANTES、糖尿病与肝癌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0)自体肝移植的临床和相关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自体肝移植治疗晚期肝泡型包虫病临床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3 手术前准备与评估
        1.4 移植手术步骤
        1.5 围移植期指标和临床路径探讨
        1.6 病例随访
        1.7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肝切除与再生的大鼠实验观察
    1. 内容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和分组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3 大鼠肝部分切除
        1.4 术后观察指标
    2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慢性肝损伤与再生修复的大鼠实验研究
    实验一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慢性肝损伤与再生修复中的作用
        1. 内容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分组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的提取、分离培养、纯化、扩增
        1.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
        1.5 肝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1.6 大鼠肝脏的影像学检查
        1.7 标本采集与处理
        1.8 大鼠肝脏HE染色
        1.9 原位杂交检测大鼠肝脏SrY阳性细胞表达
        1.10 大鼠肝脏α-SMA免疫组织化学的检测
        1.11 VG染色检测大鼠肝纤维化情况
        1.12 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肝脏α-SMA表达水平
        1.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1.14 结果判定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二 TLR3通路在慢性肝损伤与再生修复中的作用
        1. 内容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分组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3 方法
        1.3.1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大鼠肝脏TLR3的表达
        1.3.2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肝脏细胞TLR3、NF-Kapa65、IRF3、TRIF的蛋白水平
        1.3.3 FQ-RT-PCR检肝脏组织TLR3、IRF3、mRNA表达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四、肝硬变及肝癌患者血小板平均体积变化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敷和备化方联合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及对血清CHI3L1、IL-6、IL-8等炎症因子影响的观察[D]. 蒋锐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基于蛋白质组学的荔枝核总黄酮抗大鼠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D]. 蔡碧莲.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血小板/脾最大径比值预测肝细胞癌术后远期复发的应用价值[D]. 莫志远. 郑州大学, 2020(02)
  • [4]肝静脉系统栓堵术在第二阶段根治性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J]. 刘畅,张晓赟,金谌,杨家印,吴泓,王文涛,卢强,李伟,焦河,严律南,文天夫,卢武胜.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9(07)
  • [5]部分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影响因素及术前评估研究进展[D]. 李映节.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6]乙肝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血小板四项参数的变化及价值[D]. 王海英. 山西医科大学, 2018(01)
  • [7]ALPPS与TACE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比较[J]. 张淦,沈先锋,胡军,周平,江斌,黄林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7(12)
  • [8]对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再认识[J]. 彭伟,李川,文天夫.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6(12)
  • [9]SATB1表达调控肝癌转移能力的临床病理学意义[D]. 吴冬梅. 南昌大学, 2015(01)
  • [10]自体肝移植的临床和相关实验研究[D]. 邰沁文.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变化的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