瘤胃环境控制对饲料消化率影响的研究

瘤胃环境控制对饲料消化率影响的研究

一、瘤胃内环境控制对饲料消化率影响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车涵洋[1](2021)在《瘤胃源酵母菌的诱变及其对体外发酵的影响》文中提出酵母菌能够调节瘤胃pH、改善瘤胃发酵模式、提高奶牛生产性能。目前反刍动物生产中,大多使用分离自外界环境的酵母菌,其对瘤胃环境适应性差,难以在瘤胃内定植。本实验室从奶牛瘤胃分离到一株Candida属假丝酵母菌,发现其具有促进体外发酵的作用,但活性较市售的酵母菌产品低。本文采用紫外线、硫酸二乙酯及二者复合处理对上述酵母菌进行诱变,以期提高其活性,为其应用于奶牛饲养实践奠定基础。1、实验设计(1)将菌株培养至对数生长期后,进行诱变处理。首先进行紫外线诱变,用20w紫外灯于20cm距离处照射菌液20s,获得紫外线诱变的菌株;然后取7ml菌液置于试管中,加入1ml5%硫酸二乙酯37℃摇床培养30min后,加入2ml25%硫代硫酸钠终止反应,获得硫酸二乙酯诱变的菌株;最后将获得的紫外线变异菌株进行硫酸二乙酯诱变。将三种诱变方式得到的菌涂布培养,挑选菌落较大的单个菌落接入麦芽汁培养基培养至对数期后,测定OD600值,保存OD600较高的菌株。(2)将筛选的变异菌株分别接种于pH值为5.5、6、6.5、7的麦芽汁培养基中,涂布培养,计数菌落数,观测其最适pH;将变异菌株连续传代9次,于1、3、6、9代涂布,计数菌落数,与原始菌菌落数对比,确定其遗传的稳定性。(3)变异菌株对体外发酵影响实验。体外发酵实验包括对照组、原始菌组(添加原始酵母菌)、紫外组(添加菌UV-2)、复合组(添加UV-2-3),每个组4次重复,发酵底物精粗比设为40:60和50:50。2、实验结果(1)诱变剂量紫外线诱变瘤胃源酵母菌的条件:紫外灯20w、照射距离20cm、照射时间20s;硫酸二乙酯诱变瘤胃源酵母菌条件:硫酸二乙酯浓度5%、添加量1ml、处理时间30min。(2)变异菌株性能检测除菌UV-2-5外,其余菌的最适pH为6.5,且pH为6和6.5时,变异菌株的菌落数均高于原始菌。通过原始菌和变异菌的连续传代培养,获得了具有遗传稳定性的菌株UV-2和UV-2-3。(3)变异菌株对体外发酵影响不同精粗比条件下,菌UV-2和UV-2-3显着提高了产气量(P<0.05)。UV-2-3可以显着提高发酵液pH,UV-2在底物精粗比为40:60时显着提高发酵液pH(P<0.05)。与对照组和原始菌相比,菌UV-2-3在不同精粗比条件下可以显着增加乙酸含量、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且提高乙酸/丙酸(P<0.05),菌UV-2在精粗比为50:50时显着增加乙酸和丙酸含量,且效果优于原始菌(P<0.05)。添加酵母菌后,可以降低乳酸含量,底物精粗比为40:60时,菌UV-2和菌UV-2-3可以显着降低乳酸含量(P<0.05)。不同精粗比条件下添加菌UV-2和菌UV-2-3后,可以使MCP含量明显提高(P<0.05),菌UV-2显着增加氨态氮含量(P<0.05)。菌UV-2-3降低LPS含量的效果显着(P<0.05)。酵母菌可以增加埃氏巨型球菌相对丰度,且底物精粗比为40:60时效果显着(P<0.05)。菌UV-2-3可显着增加白色瘤胃球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溶纤维丁酸弧菌相对丰度,显着降低牛链球菌和乳酸杆菌相对丰度,且在精粗比为40:60时显着增加埃氏巨型球菌相对丰度(P<0.05)。菌UV-2可显着降低牛链球菌和乳酸杆菌相对丰度,增加产琥珀酸丝状杆菌相对丰度(P<0.05),在精粗比为40:60时显着增加埃氏巨型球菌、白色瘤胃球菌和溶纤维丁酸弧菌相对丰度(P<0.05),原始菌可降低牛链球菌和乳酸杆菌相对丰度,在精粗比为40:60时显着增加埃氏巨型球菌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相对丰度(P<0.05)。根据以上结果可以看到,体外发酵实验中,底物精粗比为40:60和50:50时,菌UV-2和菌UV-2-3均显着提高MCP含量,降低乳酸含量,调节瘤胃菌群,菌UV-2-3显着提高了总挥发酸含量。

范玉洁[2](2021)在《精氨酸水平对离乳期梅花鹿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和菌群结构的影响》文中提出本试验研究了精氨酸水平对离乳期梅花鹿仔鹿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吸收、代谢规律及瘤胃发酵方式和瘤胃菌群结构的影响,为精氨酸更好地应用于梅花鹿产业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进一步研究梅花鹿仔鹿氨基酸代谢吸收规律及完善梅花鹿仔鹿理想氨基酸模型奠定基础。本试验共分为三个部分。一、选择3月龄健康离乳雄性梅花鹿仔鹿20只,平均体重为(20.68±4.26)kg,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其中,对照组(Ⅰ组)仔鹿饲喂蛋白质水平为14.55%的常规饲粮,试验组(Ⅱ~Ⅳ组)仔鹿饲喂蛋白质水平为12.28%的低蛋白质饲粮,各组精氨酸添加水平分别为0.26%(Ⅱ组)、0.46%(Ⅲ组)、0.66%(Ⅳ组)。试验期为50 d,其中预试期为15 d,正试期为35 d。二、三、选择12只体重相近、健康雄性梅花鹿仔鹿,随机分为3组,每组4只,沿用试验一试验组低蛋白质饲粮,其精氨酸水平分别为0.80%(0.80%组)、1.08%(1.08%组)、1.26%(1.26%组),饲养管理同试验一。试验第50天,采集仔鹿血液样本和瘤胃液样本,检测相关指标。试验结果表明:1、生长性能指标:各组间仔鹿ADG、ADFI和F/G均无显着差异(P>0.05),体高、体长和胸围亦均无显着差异(P>0.05);但数值上,末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ADFI则逐渐下降;ADG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F/G的趋势与ADG相反。Ⅲ组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表观消化率极显着高于对照组和Ⅱ、Ⅳ组(P<0.01),对照组的CP表观消化率与Ⅱ、Ⅳ组之间均无显着差异(P>0.05),而NDF、ADF表观消化率极显着低于Ⅱ、Ⅳ组(P<0.01);对照组的EE表观消化率极显着低于各试验组(P<0.01),Ⅲ组的EE表观消化率极显着高于Ⅳ组(P<0.01),显着高于Ⅱ(P<0.05)。Ⅲ组精氨酸表观消化率极显着高于对照组和Ⅱ组(P<0.01),显着高于Ⅳ组(P<0.05),同时Ⅱ组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2、血清生化指标:1.08%组血清中TP含量显着高于1.26%组(P<0.05);1.08%组血清中CHO含量显着高于0.80%组(P<0.05);1.08%组血清中LDL含量与0.80%、1.26%组均有显着差异(P<0.05),而1.26%组极显着高于0.80%组(P<0.01);0.80%组血清中HDL含量极显着低于1.08%、1.26%组(P<0.01);0.80%组血清中GH水平极显着低于1.08%组(P<0.01),显着低于1.26%组(P<0.05)。3、血清游离氨基酸浓度:1.26%组血清异亮氨酸、α-氨基己二酸含量极显着高于1.08%组(P<0.01),显着高于0.80%组(P<0.05);1.26%组血清苯丙氨酸、精氨酸、1-甲基组氨酸含量显着高于0.80%组(P<0.05);1.26%组血清赖氨酸、谷氨酸、氨含量极显着高于0.80%、1.08%组(P<0.01);1.08%组血清天冬氨酸、丙氨酸含量极显着高于0.80%、1.26%组(P<0.01),其中1.26%组天冬氨酸含量极显着高于0.80%组(P<0.01);1.08%组血清瓜氨酸含量极显着低于0.80%组(P<0.01);0.80%组血清α-氨基丁酸含量极显着高于1.08%、1.26%组(P<0.01),β-丙氨酸含量变化趋势则与之相反;1.08%组鸟氨酸含量显着低于1.26%组(P<0.05)。4、瘤胃发酵参数:1.08%组瘤胃液pH与0.80%、1.26%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1.08%组氨态氮含量极显着高于1.26%组(P<0.01);1.08%组乙酸、丁酸、异丁酸含量极显着低于0.80%组(P<0.01),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显着低于0.80%组(P<0.05)。1.08%组戊酸含量显着高于1.26%组(P<0.05);1.08%组的乙丙比极显着低于0.80%、1.26%组(P<0.01)。5、瘤胃菌群结构:1.08%组ACE指数显着高于1.26%组(P<0.05),Chao1指数显着高于0.80%、1.26%组(P<0.05),1.08%组 simpson 指数极显着高于 0.80%、1.26%组(P<0.01),shannon 指数则极显着低于0.80%、1.26%组(P<0.05),0.80%组细菌群落结构与1.08%、1.26%组差异显着(P<0.05)。在门水平上,三组的优势菌门均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其中,1.08%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极显着低于0.80%组(P<0.01),而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显着高于0.80%组(P<0.05);1.08%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极显着高于0.80%组(P<0.01),显着高于1.26%组(P<0.05);在属水平上,未分类普雷沃氏菌科(unidentifiedPrevotellaceae)相对丰度在三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0.80%组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相对丰度极显着高于1.08%、1.26%组(P<0.01);1.08%组琥珀酸弧菌属(Succinivibrio)相对丰度极显着高于0.80%组(P<0.01),显着高于1.26%组(P<0.05);1.08%组Dialister相对丰度显着高于0.80%组(P<0.05);1.26%组解琥珀酸菌属(Succiniclasticum)相对丰度极显着高于0.80%、1.08%组(P<0.01)。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精氨酸添加水平为0.46%(精氨酸水平为1.08%)时,能够提高体内蛋白质的合成效率,促进机体脂肪代谢;降低血氨浓度,提高氮利用率,维持体内氨基酸平衡;还能够增加瘤胃菌群种类以及提高优势菌群比例,促使仔鹿瘤胃发酵方式转变为丙酸型发酵,提高机体能量利用效率,并有效促进饲粮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从而加快仔鹿生长发育。

艾琪[3](2021)在《残次苹果与稻草发酵饲料的研制》文中提出本研究通过对10株乳酸菌进行筛选并与胶红酵母组合,确定微生物组合的添加量。并测定两种工艺制备的残次苹果与稻草混合发酵饲料的营养成分、发酵品质以及有氧暴露下p H值和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筛选出残次苹果与稻草适宜的发酵工艺,并测定其体外发酵降解特性,筛选出适宜的发酵比例,为残次苹果和稻草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一:微生物的筛选及组合本试验通过研究不同乳酸菌的产酸速度、生长曲线、耐酸性,以及乳酸菌组合再与胶红酵母组合对残次苹果发酵品质的影响,旨在确定微生物的组及其添加量。通过测定10株乳酸菌(L1、L2、L3、L4、L5、L6、L7、L8、L9、L10)的产酸速度和生长曲线,确定产酸快、生长快、耐酸性好的乳酸菌组合,再将乳酸菌组合按5个不同水平(1.05×104CFU·g-1、1.25×105CFU·g-1、1.52×106CFU·g-1、1.30×107CFU·g-1、1.42×108CFU·g-1)添加至粉碎的残次苹果中发酵,测定发酵物的发酵品质和有氧暴露下p H值及微生物数量确定乳酸菌组合的添加量,最后将乳酸菌组合与3个不同水平(1.15×101CFU·g-1、1.20×102CFU·g-1、1.25×103CFU·g-1)的胶红酵母添加到残次苹果中发酵,测定发酵物的发酵品质和有氧暴露下p H值及微生物数量。结果表明10株乳酸菌中L2、L4、L8产酸速度、生长速度均较快。且L4和L8组合比例为1:1时的产酸速度、生长速度最快。乳酸菌组合添加到残次苹果中随着添加水平的提高能显着改善残次苹果发酵物的感官品质、发酵品质。乳酸菌组合添加水平越高品质越好,综合考虑最终选择1.52×106CFU·g-1为乳酸菌组合的添加量。乳酸菌组合和胶红酵母添加到残次苹果中发现添加1.15×101CFU·g-1的胶红酵母能改善发酵物的色泽与气味。试验二:不同发酵工艺对残次苹果与稻草混合发酵品质的影响本试验为了探讨添加残次苹果发酵物和残次苹果两种工艺对稻草的青贮品质的影响,选出适宜的发酵工艺。以残次苹果发酵物与稻草混合发酵(A)和复合微生物、残次苹果与稻草混合发酵(B)为两种工艺制作混合发酵青贮,残次苹果发酵物、残次苹果与稻草的混合比例为Ⅰ全部为稻草、Ⅱ(1:9)、Ⅲ(3:7)、Ⅳ(5:5)、Ⅴ(7:3)、Ⅵ(9:1),共12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发酵90 d后测定两种饲料发酵前后的营养成分,发酵品质以及有氧暴露下p H值和微生物数量变化。结果表明,添加残次苹果发酵物、残次苹果均显着提高青贮原料的粗蛋白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含量(P<0.05);青贮90 d天后,未添加残次苹果发酵物、残次苹果的处理Ⅰ感官评分和综合评分均为劣等,处理Ⅲ和处理Ⅳ的感官评分和综合评分均为优等。A、B两种工艺发酵饲料的乳酸、乙酸含量随着残次苹果发酵物、残次苹果添加量的增多而增加;在有氧暴露期间,处理Ⅰ的乳酸菌数量显着低于其他各处理(P<0.05),酵母菌和霉菌数量显着高于其他各处理(P<0.05);而两种工艺中的处理Ⅲ、Ⅳ的乳酸菌数量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P<0.05),酵母菌和霉菌数量保持较低水平。试验三:残次苹果发酵物与稻草混合发酵饲料的体外降解特性本试验通过研究残次苹果发酵物与稻草混合发酵饲料的体外降解特性,旨在探讨残次苹果发酵物与稻草混合发酵饲料被动物的利用程度。将试验二中工艺A的发酵饲料进行体外发酵培养,分别记录培养2、4、8、12、24、36、48和72小时的产气量,测定发酵参数及降解率。结果表明,混合发酵饲料中随着残次苹果发酵物添加量的增多产气量逐渐增多,单一稻草青贮(Ⅰ)的处理在72h内产气量始终最低。各处理体外发酵液的p H值均在瘤胃正常p H值范围内(6-7),处理Ⅰ发酵液的p H值显着高于其他处理(P<0.05),处理Ⅵ发酵液的p H值为6.09,显着低于其他处理(P<0.05)。不同处理的干物质降解率、氨态氮浓度均随着残次苹果发酵物混合比例的增加逐渐增加,单一稻草青贮的处理(Ⅰ)干物质降解率最低,显着低于添加残次苹果发酵物的处理(P<0.05);各处理氨态氮浓度均在85~300 mg/L的范围内,处理Ⅰ的氨态氮浓度显着低于其他处理(P<0.05);体外培养液的总挥发性脂肪酸随着残次苹果发酵物混合比例的增加有上升的趋势,但处理Ⅴ、Ⅵ的总挥发性脂肪酸相较于处理Ⅲ、Ⅳ有略有降低。确定微生物组合及添加量为乳酸菌L4和L8的配比为1:1添加量为1.52×106cfu·g-1与1.15×101cfu·g-1的胶红酵母组合;在试验中以残次苹果发酵物与稻草混合发酵的工艺A更优;并测定其降解特性,确定残次苹果发酵物与稻草混贮的比例在3:7~5:5之间适宜。

葛文霞[4](2020)在《绵羊TMR颗粒饲料加工工艺及应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论文研究应对极端气候条件下,适用于妊娠母羊的全混合日粮(Total Mixed Diet,TMR)颗粒饲料加工技术及应用效果,旨在提高放牧绵羊抵御灾害的能力。方法:论文通过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品质及应用效果两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以TMR颗粒饲料为对象,研究饲料中不同的精粗饲料比对TMR颗粒饲料成型品质的影响。试验设计采用双因子多水平试验设计,因子A为饲料精粗比,水平分别为50:50、40:60、30:70,因子B为玉米秸秆与苜蓿干草比,水平分别为1:2、1:1、2:1,共9个试验组,按照TMR颗粒饲料生产工艺流程生产TMR颗粒饲料,比较不同精粗比和粗饲料组成对TMR颗粒饲料感官性质、含粉率、粉化率、硬度、容重、密度、长度和直径等物理指标的影响,综合评定TMR颗粒饲料的品质,确定适宜的精粗比。试验筛选出A1B1组TMR颗粒饲料,作为对照组,在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VE(20IU/kg、40 IU/kg、60 IU/kg)、VC(250 mg/kg、500 mg/kg、750 mg/kg)和乙氧喹(100mg/kg、200 mg/kg、300 mg/kg),按照TMR颗粒饲料生产工艺进行生产,室温下贮存,分别于生产后0 d、15 d、30 d、60 d、90 d、120 d,测定饲料中·O2-自由基活力、H2O2含量、·OH自由基活力、总抗氧化能力,研究不同时间点,不同种类不同水平抗氧化剂对TMR颗粒饲料的抗氧化能力,确定适宜的抗氧化剂的种类和添加量。以A1B1组TMR颗粒饲料为基础饲料,在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柠檬酸、乳酸钙和延胡索酸,按照TMR颗粒饲料生产工艺进行生产,室温下贮存,分别于生产后0 d,15 d、30 d、60 d、90 d、120 d、150 d,测定环境温湿度变化、饲料中水分、感官变化、霉菌总数和霉菌分布情况,确定适宜的防霉剂的种类和添加量。第二部分:用第一部分生产的TMR颗粒饲料进行饲喂试验,观察妊娠母羊采食行为和反刍行为、进行消化代谢试验和体外发酵试验、测定妊娠母羊血液中生化指标,评定TMR颗粒饲料的使用效果。结果:(1)随着饲料中精饲料比例的降低,粗饲料比例的增加,TMR颗粒饲料的感官品质下降、颗粒含粉率和粉化率显着增加(P<0.05)、硬度显着降低(P<0.05)、容重和密度显着降低(P<0.05)、颗粒长度显着增加(P<0.05),对颗粒直径没有显着影响(P>0.05);不同的粗饲料组成比例(因子B)对TMR颗粒饲料成型品质影响不显着(P>0.05);不同的精粗比与粗饲料的组成的交互作用对TMR颗粒容重和密度有显着影响(P<0.05)。(2)在贮存期0~120 d内,各氧化剂添加组可以有效清除饲料氧化过程中产生H2O2、·OH、·O2-,提高饲料的总抗氧化能力。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VC、VE和乙氧喹,各组饲料的抗氧化能力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时时间的推迟而减弱。在贮存期初始阶段15 d,30 d,60 d,各组抗氧化能力差异不显着(P>0.05);贮存前期和贮存中期不同剂量的抗氧剂的抗氧化效果产生差异,到了后期,又趋于接近,差异不显着(P>0.05)。(3)贮存期间,贮藏室温度变化范围在16.5℃~28℃,室内平均温度为22.02℃,相对湿度在33%~75%,平均相对湿度在46.04%。在贮存期的15 d,饲料中水分出现下降,到30 d开始回升,各组间饲料水分的变化差异不显着(P>0.05);在60~150 d之间,对照组饲料中的水分显着高于各试验组,差异显着(P<0.05)。在0~90 d期间,各组饲料外观保持良好颗粒饲料感官性状,无霉变。在贮存期120 d,对照组饲料表现出隐约霉变,其他各组饲料外观情况良好。在贮存期150d时,对照组饲料出现轻度发霉,各试验验组外观良好。15~120 d,对照组饲料中的霉菌数量多于各防霉剂组,差异不显着(P>0.05);120~150 d时,对照组饲料中的霉菌数量极显着高于各防霉剂组(P<0.01),各防霉剂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经PCR-DGGE分析,发现各饲料中主要存在的与饲料卫生有关的霉菌有:镰刀菌,曲霉菌和青霉菌。(4)不同精粗比影响母羊的采食量,精粗比为50:50时显着高于精粗比40:60组和30:70组,干物质采食量分别提高了14.76%和19.13%(P<0.05);TMR经制粒后可以缩短妊娠母羊采食时间,提供采食速度;高比例的精饲料,可提高妊娠母羊的饮水次数和排便次数;不同处理的饲料,对妊娠母羊的运动和休息时间没有显着影响(P>0.05);饲喂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的反刍行为的影响,差异不显着(P>0.05);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中CP和CF的消化率有显着影响(P<0.05),对钙磷消化率影响不显着(P>0.05)。(5)体外发酵2~8 h,培养液中的产气量、NH3-N浓度、MCP浓度、VFA浓度快速上升,p H值、乙酸/丙酸值随之下降,8~12 h变化速度变缓,24 h到达峰值;随着饲料中精饲料比例的提高,瘤胃液中p H值、乙酸/丙酸值随之降低,培养液中的产气量、NH3-N浓度、MCP浓度、VFA随着升高。(6)给妊娠母羊饲喂经颗粒化处理的TMR,饲料中苜蓿干草比例越高,母羊血清中的TP、ALP、BUN、Cre含量越高。不同精粗比和不同的玉米秸秆:苜蓿干草比对妊娠母羊血清中的Blu、TG、Ca、P没有显着影响(P>0.05),保证母羊营养需求的前提下,可维持血清中的Blu、TG、Ca、P浓度的平衡。结论:当饲料精粗比在50:50~30:70的范围内,精饲料比例越高越有利于TMR颗粒饲料的成型;相同精粗比的条件下,增加玉米秸秆比例降低苜蓿干草比例,颗粒容重和长度随之下降。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VC、VE、乙氧喹,可提高饲料的抗氧化能力。添加不同水平的柠檬酸、乳酸钙、延胡索酸,可以有效抑制霉菌的生长和繁殖,延长饲料保存期。饲喂TMR颗粒饲料可以保证妊娠母羊健康,生理生化指标正常,改善饲料适口性,提高干物质采食量和消化率。

毛文[5](2020)在《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CLA钙盐对绵羊生产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及瘤胃内环境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旨在研究绵羊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共轭亚油酸钙盐(Calcium salts of 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a-CLA)对其生产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及瘤胃内环境的影响。试验选用2个半月龄左右、遗传背景一致、平均体重16.49(±1.20)kg、健康状况良好的小尾寒羊18只,按照完全随机分组试验设计原则将绵羊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1.5%CLA组、3.5%CLA组,每组6只。各组所对应的日粮设计如下: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1.5%CLA组为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5%CLA;3.5%CLA组为在基础日粮中添加3.5%CLA。预饲期20天,正饲期60天,饲养期间均可自由饮水。论文分为三个部分:试验一: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Ca-CLA对绵羊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Ca-CLA对试验羊的阶段增重、阶段日增重和平均采食量均无显着性影响(P>0.05),但料重比显着降低(P<0.05)。三组绵羊的体重随日期的增加均在增加,符合育肥绵羊的生产性能。随Ca-CLA水平的添加,平均采食量数值会降低,可能Ca-CLA会影响日粮的适口性,但料重比显着性降低,增加了饲料报酬率。试验二: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Ca-CLA对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日粮营养物质消化率采用酸不溶灰分法(AIA)测定。结果表明:添加Ca-CLA对DM、Ca和P消化率无显着性影响(P>0.05);对CP、NDF、ADF、Ash、EE的消化率均有极显着的影响(P<0.01)。其中,与对照组相比,3.5%CLA组中CP、NDF、ADF极显着增加(P<0.01),而Ash和EE极显着降低(P<0.01);而1.5%CLA组Ash、EE与ADF均极显着降低(P<0.01),NDF则极显着增加(P<0.01)。两个试验组相比,3.5%CLA组的CP、NDF和ADF比1.5%CLA组均极显着性增加(P<0.01);Ash则显着性降低(P<0.05)。这说明,日粮中添加Ca-CLA能够影响绵羊对日粮营养物质的消化率。试验三: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Ca-CLA对瘤胃内环境的影响。(一)使用pH计测定瘤胃pH值,通过比色法测定氨氮的浓度,考马斯亮兰法测定瘤胃中菌体蛋白(BCP)的含量。结果表明:在pH值上,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不同剂量的Ca-CLA使瘤胃pH值极显着性降低(P<0.01),但1.5%CLA组与3.5%CLA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在氨氮和BCP上,添加不同剂量的CLA对氨氮和BCP均无显着性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随Ca-CLA添加量的增加,瘤胃中的氨氮含量有上升的趋势;而BCP的含量先增加后降低。(二)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Ca-CLA对瘤胃内挥发性脂肪酸(VFAs)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不同剂量的Ca-CLA使丙酸、丁酸显着性增加(P<0.05),对异戊酸、戊酸、乙酸/丙酸均无显着性影响(P>0.05),乙酸、TVFA趋于显着性增加(0.05<P<0.1)。总体来看,除乙酸外,1.5%CLA组的各种VFAs的浓度均大于对照组和3.5%CLA 组。在本试验条件下,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Ca-CLA对生产性能没有影响,但是降低了绵羊的料重比,增加了饲料报酬,提高了 CP及纤维物质的消化率,提高了丙酸、丁酸及TVFA的浓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瘤胃VFA发酵,促进丙酸生成,减少能量损失,可调控瘤胃代谢向能量更高效的丙酸转化。

阿依古丽·艾买尔[6](2020)在《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生长性能、血液生化及肉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甜高粱生物产量高、含糖量高,容易青贮,是生产青贮饲料的优质原料,但蛋白质含量偏低、粗纤维含量偏高。苜蓿蛋白质丰富、适口性好,是优质蛋白质粗饲料,但可发酵碳水化合物含量偏低,青贮过程蛋白质分解严重,不易青贮。把二者进行混合青贮可以克服各自缺点,实现营养互补,从而提高营养价值。因此,本试验以不同比例的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为原料,通过饲养试验、消化试验和屠宰试验探究不同比例混合青贮饲料对卡拉库尔羊(卡羊)生长性能、表观消化率、瘤胃发酵、血液生化指标、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研究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在卡羊饲粮中适宜的混合青贮比例,为混合青贮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选取30只4月龄左右体重25.95±1.37 kg相近,生长健康体况良好的卡羊,根据体重随机分为5个试验组,每个组6只羊,每个试验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公羊和母羊各3只。试验羊饲喂5个不同的试验日粮,第一组为全甜高粱青贮型日粮,第二组为80%甜高粱+20%苜蓿青贮型日粮,第三组为60%甜高粱+40%苜蓿青贮型日粮,第四组为40%甜高粱+60%苜蓿青贮型日粮,第五组为20%甜高粱+80%苜蓿青贮型日粮,并在此基础上补饲40%的精料。试验共85 d,试验预时期为15 d,正式期为70 d,饲养试验阶段,饲喂第1 d、30 d、60 d对试验羊用一次性采血针进行颈静脉采血,测定血液生化指标和抗氧化指标。饲养试验结束后采用全收粪法进行消化试验。消化试验结束后,进行屠宰试验,测定屠宰性能及肉品质。试验一不同比例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肉羊生长、消化率和瘤胃内环境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各组试验羊的初始体重差异不显着(P>0.05),平均总日增重第四组相比与第三组高14.28%(P>0.05),比第五组高19.04%(P>0.05),比第二组高23.8%(P<0.05),比第一组高42.85%(P<0.01);第一组的平均日采食量显着低于第三、第四和第五组(p<0.05),第一组的料肉比显着高于第三、第四和第五组(P<0.05)。2)不同比例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干物质(DM)和中性洗涤纤维(ADF)表观消化率无显着性影响(P>0.05);第三、第四和第五组粗蛋白(CP)消化率显着高于第一和第二组(P<0.05);第四组酸性洗涤纤维(NDF)表观消化率显着高于第二、第三和第五组(P<0.05)。3)各组试验羊的瘤胃液pH值随着混合青贮中苜蓿比例的增加而降低,但没有差异显着性(P>0.05)。瘤胃液氨态氮(NH3-N)浓度随着苜蓿比例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第一、第二和第三组氨态氮(NH3-N)浓度显着低于第四和第五组(P>0.05)。第一和第五组乙酸浓度显着低于第三和第四组(P<0.05),较低于第二组(P>0.05);第二、第三组和第四组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显着低于第一和第五组(P<0.05)。试验二不同比例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对卡羊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各组试验羊血清尿素氮(BUN),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第一和第五组肌酐(GR)含量显着低于第二、第三和第四组(P<0.05),随着饲喂时间的延长,总胆固醇(T-CHO)含量逐渐升高,饲喂第60 d时,第四组总胆固醇(T-CHO)含量显着高于第一和第五组(P<0.05),饲喂第60 d时,第一和第二组碱性磷酸酶(AKP)含量显着低于第三和第四组(P<0.05),饲喂第60 d时,第四组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显着高于第一、第二和第五组(P<0.05),随着饲喂时间的延长,丙二醛(MDA)含量逐渐升高,第一组丙二醛(MDA)含量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试验三不同比例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对卡羊屠宰性能及肉质的影响。试验结果发现:1)屠宰性能方面,第四组试验羊宰前活重、胴体重和GR值显着高于第一和第二组(P<0.05);第一和第五组瘤胃重量显着低于第二、第三和第四组(P<0.05)。2)肉品质方面,臀中肌:第四组臀中肌剪切力显着低于第三、第四和第五组(P<0.05),第三和第四组失水率显着低于第一和第五组(P<0.05),第三组肉色L*值显着高于第一、第二和第四组(P<0.05)。大腿肉:第三组大腿肉剪切力显着低于第一和第五组(P<P0.05)。背最长肌:第四组背最长肌剪切力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第三和第四组失水率显着低于第一组(P<0.05),第四组肉色L*值显着高于第二和第三组(P<0.05),第四组肉色a*值显着高于第二组(P<0.05)。第四和第五组谷氨酸含量显着高于各其他三组试验羊(P<0.05);第四组脯氨酸、苏氨酸、赖氨酸和半胱氨酸含量显着高于第一和第二组(P<0.05);第四组必须氨基酸含量极显着高于第一、第二和第五组(P<0.01);第四和第五组肉味氨基酸含量极显着高于第一、第二和第三组的含量(P<0.01);第四组总氨基酸含量极显着高于其他各组的含量(P<0.01)。综上所述,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时,随着苜蓿比例的增加,对卡羊的平均日增重,表观消化率,瘤胃内发酵参数,血液生化指标,屠宰性能有正面影响,当甜高粱与苜蓿比为40:60时效果最佳。

俞少博[7](2020)在《移植微生物改善断奶前后湖羊羔羊瘤胃微生物定植及功能》文中认为幼龄反刍动物的生长发育决定了反刍动物长期的生长性能。其中,开食料采食和断奶是幼龄反刍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大挑战,开食料适应性与断奶期间的生长性能水平直接决定了幼龄反刍动物能否健康发育。瘤胃是固体饲料消化的重要器官,其自身的器官发育和瘤胃中微生物的定植是瘤胃消化利用开食料等固体饲料的基础。因此,调控瘤胃微生物定植过程可能促进开食料消化并缓解断奶应激。本研究通过新鲜瘤胃液移植的方式,探究了移植的时间点、频率、方式对移植效果的影响。同时,通过添加瘤胃内容物冻干粉实现稳定、多次的移植刺激,探究其对断奶前和断奶期间幼龄反刍动物生长性能、健康、代谢和瘤胃微生物定植过程的影响。本研究为实现幼龄反刍动物早期微生物调控提供了理论和试验依据,进一步为实现微生物移植促进反刍动物高效生产提供了系统性指导。1瘤胃微生物移植时间窗口期和移植效果探究试验选取15只三胞胎羔羊并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包含5只不同胎的羔羊。出生后,羔羊与母羊立即分离,人工采集并使用奶瓶人工饲喂羔羊初乳。3日龄时,每天分三次饲喂代乳料。21日龄后,所有羔羊自由采食开食料,同时,在3天内将代乳料饲喂量减少至完全断奶。移植当天自口腔采集5只成年湖羊瘤胃液,混合后厌氧保存待用。一组羔羊在8、9、15、16日龄时移植当天采集的新鲜瘤胃液(IBW组),另一组羔羊在22、23日龄时移植新鲜瘤胃液(IDW组),剩余的一组羔羊在8、9、15、16、22、23日龄同样移植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C)。测定羔羊每周的平均采食量、日增重和粪便评分等。所有羔羊在28日龄屠宰,采集瘤胃、结肠内容物样品进行后续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无论是断奶前还是断奶后移植新鲜瘤胃液均不能显着改变羔羊的采食量、瘤胃发酵参数和日增重。此外,移植新鲜瘤胃液无法显着减少羔羊腹泻的发生频率。然而,微生物组成的结果表明,移植后来自Moryella、Acetitomaculum、Tyzzerella4、Succiniclasticum、Prevotella 1、Lachnospiraceae、Christensenellaceae R-7 group、Family ⅩⅢ AD3011 和 Bacteroidales S24-7 的 OTUs 在 IBW 组瘤胃中快速定植;来自 Succiniclasticum、Prevotellaceae UCG-003、Erysipelotrichaceae UCG-004、Prevotella 1、Bacteroidales S24-7 gut group uncultured bacterium和Family ⅩⅢ AD301 1的OTUs在IDW组瘤胃中快速定植。筛选成年动物瘤胃微生物与幼龄动物瘤胃微生物各自的标志微生物与移植后定植的微生物进行共现性分析发现,IBW组中快速定植的微生物之间、其与成年瘤胃标志微生物之间存在共现性。相比于IBW组,IDW组结肠内容物微生物发生相对较大的变化。上述结果表明,早期的瘤胃微生物调控,尤其是开食料采食前进行微生物移植,能够促进部分成熟瘤胃微生物在瘤胃中的定植,并加速瘤胃微生物区系的成熟过程。2饲喂富集成年瘤胃微生物冻干粉对羔羊断奶前后生长性能的影响反刍动物生长发育初期,机体对瘤胃液移植的接受度较好。在生长早期移植的条件下,进行连续、稳定的瘤胃微生物移植刺激可能能够提高移植微生物后的积极效果。此外,为消除瘤胃液中其他组成物质的影响,同时简化瘤胃微生物移植的操作难度,增加生产应用空间,试验二采用瘤胃微生物冻干粉作为添加剂以探究其移植效果。采集成年湖羊瘤胃液,离心去除上清和饲料颗粒,沉淀细胞重新悬浮于10%脱脂奶粉中,制备冻干粉。试验二共选取48只羔羊,随机分为两组,羔羊出生后立即与母羊分离,人工饲喂初乳3天。3日龄时,将母乳替换为代乳料。从5日龄开始,羔羊能够自由采食颗粒开食料并自由饮水。每天记录羔羊的采食量,同时每周测定羔羊的日增重。其中,一组羔羊在5~21日龄时,每天在代乳料中添加1 g提前制备的瘤胃液微生物冻干粉(Inoc);另一组羔羊同时添加1 g脱脂奶粉平衡养分作为对照(Con)。当羔羊连续3天且每天的开食料采食量超过200 g/d时,其代乳料在一周后停止饲喂并完成断奶。断奶前、断奶时(BW1)、断奶后一周(AW1)、断奶后两周(AW2)分别测定体重、饲料消化率、采食量等。BW1、AW1、AW2时在两组中各随机选取8只羔羊屠宰后,采集瘤胃内容物测定瘤胃发酵参数、瘤胃微生物酶活、消化道和器官发育指标等。结果显示,Inoc显着提高了断奶前干物质、粗蛋白消化率(P<0.05),有提高NDF(P=0.085)和半纤维素消化率的趋势(P=0.058)。断奶后,Inoc组粗蛋白消化率仍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且Inoc组羔羊的料重比相比于对照组有下降的趋势(P=0.086)。断奶后第二周,Inoc组羔羊淀粉消化率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P=0.056)。瘤胃发酵参数结果显示,断奶后Inoc组羔羊瘤胃中丙酸的比例显着高于对照组,且Inoc组乙酸丙酸比显着小于对照组(P<0.05);酶活结果显示,Inoc组瘤胃中微生物淀粉酶的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这些结果说明Inoc组羔羊断奶后瘤胃发酵以淀粉-丙酸发酵为主,促进了开食料中淀粉的利用。此外,Inoc组肝脏、瘤胃的重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因此,断奶前饲喂瘤胃微生物冻干粉能够显着提高断奶期间羔羊对开食料的利用率,促进开食料适应,增加瘤胃丙酸供应并缓解羔羊断奶应激。3饲喂富集成年瘤胃微生物冻干粉对羔羊断奶前后瘤胃微生物区系和机体代谢的影响采集中羔羊断奶期间的血液、肝脏组织和瘤胃内容物分别测定血液生化指标、肝脏基因表达和瘤胃微生物组成。血液代谢指标显示,对照组羔羊断奶后NEFA浓度显着降低(P<0.05),血糖浓度具有降低的趋势,而β-羟丁酸的浓度在断奶后一周时就显着提高(P<0.05);Inoc组羔羊断奶前后血糖和β-羟丁酸浓度没有显着差异,且β-羟丁酸直到断奶后第二周才显着高于断奶前(P<0.05)。然而,Inoc和断奶都对乳酸、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指标的浓度没有显着影响。血液指标表明,对照组羔羊在断奶后出现能量负平衡,可能由于对照组羔羊对开食料的利用率较低。肝脏基因表达量分析结果显示,断奶和Inoc均不影响PCK1、PCK2、MCM等基因的表达量,但是Inoc显着提高了断奶后G6PC的表达量,可能提高了肝脏糖异生过程的产糖量,并缓解Inoc组羔羊在断奶过程中的能量负平衡。微生物组成的结果显示,断奶后,对照组羔羊瘤胃微生物发生显着变化,而Inoc组羔羊的瘤胃微生物变化的程度小于对照组,说明Inoc可能促进了一些成熟微生物的定植,减小断奶前后瘤胃微生物的差异。此外,Inoc组羔羊断奶后瘤胃中Mitsukella、Olsenella、Succiniclasticum等微生物的丰度高于对照组,这些微生物与瘤胃中丙酸、血糖浓度都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q-value<0.1)。不仅如此,微生物的功能预测结果表明,断奶后Inoc组羔羊瘤胃中多糖利用相关的基因显着富集(P<0.05)。微生物网络分析的结果显示,Inoc组羔羊的瘤胃中比对照组羔羊多一个功能模块,该模块中的微生物主要有Prevotellaceae、Succinivibrionaceae、Erysipelotrichaceae等。以上结果表明,饲喂瘤胃微生物冻干粉能够促进多糖利用菌在瘤胃中定植,提高开食料利用率,增加瘤胃中丙酸产量,最终缓解断奶期间羔羊的能量负平衡和断奶应激。4饲喂富集成年瘤胃微生物冻干粉对羔羊瘤胃微生物基因组组成及功能的影响宏基因组分析结果显示,断奶前一周,Inoc组羔羊瘤胃中丰度显着高于对照组的差异基因共有1047个,而显着低于对照组的差异基因共98个。其中,丰度最高的前25个差异功能基因中,SusC、GHs等碳水化合物利用相关的基因丰度显着高于对照组。断奶后一周,Inoc组瘤胃中丰度显着高于对照组的差异基因共有829个,而显着低于对照组的差异基因共180个。其中,SusC、CBM等基因丰度在Inoc组羔羊瘤胃中保持较高水平,同时肽酶、果胶酶的功能基因丰度也在Inoc组中高于对照组。断奶后两周时,两组间差异的功能基因数差异减小,对照组中微生物功能的发育过程落后于Inoc组。碳水化合物相关的功能基因中,断奶前Inoc组GH5、GH13、GH43、GH141、GH142等家族的丰度显着高于对照组,然而断奶后,两组间这些差异的功能基因不再显着。对照组GH5、GH13、GH43、GH142的丰度在断奶后发生显着变化,而Inoc组中则保持相对稳定,与本研究此前的结果一致,Inoc加快了瘤胃微生物的定植过程,使得瘤胃微生物功能基因在断奶前后保持相对稳定。KEGG代谢通路富集结果表明断奶前瘤胃微生物的功能基因显着富集在淀粉和蔗糖利用通路和丙酮酸代谢通路,进一步说明了 Inoc能够提高瘤胃利用开食料的潜能,并在断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综上,早期连续、重复的瘤胃微生物调控能够促进成年湖羊的瘤胃微生物如Mitsukella、Olsenella、Succiniclastcum等微生物在羔羊瘤胃中的定植,促进瘤胃微生物功能的发育和成熟过程,增强断奶前羔羊瘤胃消化开食料的能力,促进开食料的利用并缓解断奶应激。一方面,早期移植应用于生产能够提高反刍动物早期的生长性能,缓解断奶应激导致的能量负平衡,促进幼龄反刍动物的健康发育;另一方面,早期羔羊的瘤胃微生物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后续试验进行早期调控可能改变瘤胃微生物地定植命运,实现长期的促进作用。

王硕[8](2020)在《盐穗木提取物对S.aureus抑菌方式及瘤胃纤维降解菌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盐穗木(Halostachys caspica)虽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牧草资源,但其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抑菌性,绵羊采食过多时会引发瘤胃疾病。为充分发挥盐穗木在畜牧业的应用价值,探索盐穗木对瘤胃微生物的影响。本试验通过研究盐穗木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细胞壁、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及其对瘤胃纤维降解菌的作用效果,为盐穗木饲料的合理应用奠定基础。本试验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结果如下:采用倍比稀释法研究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通过测定培养液中电解质和胞外蛋白含量的变化研究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再通过检测碱性磷酸酶(AKP)含量的变化和菌体细胞微观结构的观察研究其对细胞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分别为25mg/mL、50mg/mL,在培养液中加入萃取物后,培养液的电导率、蛋白质和AKP的含量都会显着增加,同时用扫描电镜观察到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可使菌体细胞形态发生变形,并出现细胞内容物外泄现象。说明盐穗木提取物是通过破坏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和细胞膜的完整性来发挥抑菌作用的。通过菌落的形态学观察和革兰氏染色法对瘤胃纤维降解菌进行分离纯化,再使用刚果红培养基检测其纤维降解能力,最后通过细菌的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瘤胃纤维降解菌的种类。从瘤胃液中共分离到5株纤维降解菌,在NCBI中GenBank数据库比对后,可将这5株纤维降解菌初步判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strain)、嗜盐芽孢杆菌(Bacillus halotolerans strain)、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strain)、特基拉芽孢杆菌(Bacillus tequilensis strain)和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 strain)。通过体外抑菌试验研究盐穗木提取物对5种瘤胃纤维降解菌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对分离得到的5种纤维降解菌均有明显的抑菌效果,初步测得它们的MIC均为25mg/mL。结果表明绵羊采食过多的盐穗木会抑制其瘤胃纤维降解菌的活性,易引起瘤胃积食等消化系统疾病。综合以上试验结果,为充分发挥盐穗木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应避免其作为单一饲料使用,可根据盐穗木的营养成分和卡拉库尔羊所需的营养水平配制盐穗木饲粮。

刘明丽[9](2020)在《饲喂方式对德州驴生长性能、饲料消化率和肉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毛驴规模化养殖起步晚,技术缺乏,因此多借鉴反刍动物的全混合日粮饲喂方式,但驴为单胃草食动物,与反刍动物消化道结构差异较大。试验选用体况接近,平均体重为(213.27±11.80)kg的健康德州公驴15头,分为先粗后精(FC)、先精后粗(CF)和全混合日粮组(TMR)三个处理,通过饲养试验、消化代谢试验、组织学试验和屠宰试验,全面系统地研究了饲喂方式对驴生长性能、饲料消化率、胃肠排空速度、小肠形态结构及内容物酶指标、血液生化指标、肉品质等多方面的影响,旨在为驴的规范化、精细化饲养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1.饲喂方式对德州驴生长性能、饲料消化率和胃肠排空速度的影响:FC组、CF组和TMR组平均每日精料、粗料和总采食量差异均不显着(P>0.05);CF组平均日增重极显着高于FC组和TMR组(P<0.01),FC组和TMR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CF组料重比分别比FC组和TMR组降低了52.37%和30.36%,具有降低的趋势(P=0.055)。FC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着高于CF组(P<0.05),其他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三组间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粗纤维、粗蛋白和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差异均不显着(P>0.05)。三种饲喂方式胃内液体排出速度均在8 h到38 h之间最快,在72 h达到最大;固体胃内容物从26 h后开始快速排出,到108 h基本达到平衡。说明CF饲喂方式可以得到最佳日增重、料重比及经济效益,但饲料消化率和胃肠排空速度不是引起该结果的因素。2.饲喂方式对德州驴小肠形态结构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FC组回肠绒毛高度极显着高于CF组(P<0.01),显着高于TMR组(P<0.05);绒毛宽度、隐窝深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值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TMR组空肠淀粉酶活性显着高于FC组和CF组(P<0.05),CF组回肠淀粉酶活性显着高于FC和TMR组(P<0.05),三组间十二指肠淀粉酶活性无显着性差异(P>0.05);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CF和TMR饲喂方式分别可以提高驴回肠和空肠淀粉酶活性,饲喂方式对小肠整体结构形态影响不大。3.饲喂方式对德州驴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均以CF组最高,FC组最低;尿素氮含量FC组最高,CF组最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血糖等各血清指标差异均不显着(P>0.05)。TMR组乳酸脱氢酶活性极显着低于其他两组(P<0.01),谷丙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显着或极显着低于FC组(P<0.05)和CF组(P<0.01),且CF组谷丙转氨酶活性显着高于FC组(P<0.05),碱性磷酸酶在FC组和CF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说明CF饲喂方式显着提高了乳酸脱氢酶和谷丙转氨酶的活性,一定程度提高了总蛋白和白蛋白的含量,降低了血尿素氮含量,且这些变化同生长性能趋势相符。4.饲喂方式对德州驴屠宰性能、脏器指数和肉品质的影响:CF组与TMR组净肉率均显着高于FC组(P<0.05),而CF组和TMR组相互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脏器指数在各处理组之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TMR组肉水分含量显着高于FC组(P<0.05),其他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剪切力以FC组最高,其他两组差异不显着(P>0.05);p H值以FC组最高,CF组最低;黄度值CF组显着高于FC组和TMR组(P<0.05),而两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其他各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说明在屠宰性能方面,CF饲喂方式最佳;肉品质方面,CF饲喂方式嫩度最佳,FC饲喂方式黄度值最佳,若综合考虑色度值,饲喂方式对驴肉色度影响不大。综上所述,生长性能方面,综合日增重、小肠消化酶活性和血液生化指标可以看出,CF饲喂方式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但FC组的总干物质消化率显着高于CF组的结果还需要进一步结合肠道微生物进行解释。屠宰性能方面,CF饲喂方式最佳。肉品质方面,CF饲喂方式嫩度最佳;FC饲喂方式黄度值最佳,若综合考虑色度值,饲喂方式对驴肉色度影响不大。

古力皮叶木·阿布都克然木[10](2019)在《不同生茸期塔里木马鹿瘤胃内环境和血液生化指标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旨在研究不同生茸期塔里木马鹿瘤胃内环境、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血液生化指标、激素水平、纤维素降解酶特性及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变化规律,为不同生茸期塔里木马鹿对饲料高效利用特性提供重要理论依据。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取5只成年雄性塔里木马鹿为试验动物,根据鹿茸的生长情况将生茸期分为脱盘前期、生茸前期、生茸高峰期、生茸后期和锯茸后期5个期。根据脱盘和鹿茸的生长速度每个试验期间隔20-25d,正试期5d。在整个试验期饲养方式和饲粮组成比例一致的条件下,结果如下所示:(1)塔里木马鹿瘤胃pH值、NH3-N含量在各生茸期无显着差异(P>0.05);瘤胃MCP含量、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随着采食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在生茸后期显着高于其余各期(P<0.05),进入锯茸后期后显着降低(P<0.05),恢复到与生茸前期相似水平。在脱盘前期异丁酸和异戊酸含量显着高于其余各期(P<0.05)。(2)塔里木马鹿瘤胃CP、OM和ADF的表观消化率随着采食量的增加显着下降,在各生茸期差异均显着(P<0.05),DM的表观消化率在逐渐下降趋势,而NDF的表观消化率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DM和NDF的表观消化率在各生茸期无显着差异(P>0.05)。(3)塔里木马鹿血液中维生素D、白蛋白和尿素氮含量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并在生茸后期显着高于其余各期(P<0.05),进入锯茸后期后显着下降(P<0.05),恢复到与生茸高峰期相似水平;而球蛋白含量呈显着性上升趋势(P<0.05),其中脱盘前期和生茸前期与生茸高峰期和生茸后期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4)血液中雌二醇、生长激素和褪黑激素含量呈显着上升趋势,在各生茸期差异均显着(P<0.05)。塔里木马鹿从脱盘前期进入生茸后期睾酮含量显着下降,进入锯茸后期后显着升高(P<0.05),随后恢复到与生茸高峰期相似水平;胰岛素含量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各个生茸期无显着差异(P>0.05)。(5)塔里木马鹿从脱盘前期进入生茸后期,瘤胃木聚糖酶、纤维二糖酶、羧甲基纤维素酶及微晶纤维素酶含量显着升高(P<0.05),进入锯茸后期后显着降低(P<0.05)。塔里木马鹿从脱盘前期进入生茸后期,瘤胃木聚糖酶、纤维二糖酶和微晶纤维素酶活性显着升高(P<0.05),进入锯茸后期后显着降低(P<0.05);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在生茸后期和锯茸后期显着高于其余各期(P<0.05)。(6)在门水平上,不同生茸期塔里木马鹿瘤胃微生物优势菌群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脱盘前期互养菌门(Synergistetes)的相对丰度显着高于其余各期(P<0.05),生茸前期、生茸高峰期和锯茸后期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除了互养菌门之外,其它菌门在各个生茸期差异无显着(P>0.05)。在属水平上,瘤胃微生物优势菌群为不明拟杆菌属(unidentified-Bacteroidales)、琥珀酸杆菌(Succiniclasticum)和甲烷杆菌(Methanobrevibacter)。除了厌氧弧菌属(Anaerovibrio)之外,其它菌门在各个生茸期差异无显着(P>0.05)。综上所述,瘤胃MCP含量、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饲粮消化率、纤维降解酶活性或浓度均随着采食量增加而呈现显着增加趋势;血液中部分激素含量显着影响到饲料消化率(与雌二醇呈正向变化,与睾酮呈负向变化);不同生茸生理期对塔里木马鹿瘤胃微生物种群结构(除了互养菌门和厌氧弧菌属)无显着影响。

二、瘤胃内环境控制对饲料消化率影响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瘤胃内环境控制对饲料消化率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瘤胃源酵母菌的诱变及其对体外发酵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瘤胃的发酵
        1.1.1 瘤胃内环境
        1.1.2 瘤胃微生物对发酵的作用
    1.2 瘤胃发酵的调控
        1.2.1 通过改变日粮进行调控
        1.2.2 通过添加剂进行调控
        1.2.3 通过生物技术进行调控
    1.3 酵母菌的研究进展
        1.3.1 酵母菌对瘤胃发酵的影响
        1.3.2 酵母菌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1.3.3 酵母菌的抗病及抗应激作用
    1.4 影响酵母菌作用的因素
        1.4.1 酵母菌的种类
        1.4.2 日粮
        1.4.3 其他因素
    1.5 酵母菌诱变育种
        1.5.1 物理诱变
        1.5.2 化学诱变
        1.5.3 复合诱变
        1.5.4 基因工程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仪器和设备
        2.1.2 用于诱变的酵母菌株
        2.1.3 试验试剂及培养基
        2.1.4 菌株活化及生长曲线的绘制
    2.2 酵母菌的诱变
        2.2.1 酵母菌诱变的紫外线剂量确定
        2.2.2 酵母菌诱变的硫酸二乙酯剂量确定
        2.2.3 酵母菌诱变试验设计
    2.3 变异酵母菌株筛选指标
    2.4 筛选变异酵母菌株对体外发酵影响试验
        2.4.1 菌株
        2.4.2 发酵底物的配制
        2.4.3 瘤胃液供体动物
        2.4.4 体外发酵液的配制
        2.4.5 体外发酵试验设计
        2.4.6 指标测定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瘤胃源酵母生长曲线
    3.2 酵母菌诱变结果
        3.2.1 紫外诱变
        3.2.2 硫酸二乙酯诱变
        3.2.3 复合诱变
        3.2.4 最适pH值考察
        3.2.5 遗传稳定性试验
    3.3 变异酵母菌株对体外发酵的影响
        3.3.1 对体外发酵产气量的影响
        3.3.2 对体外发酵液pH的影响
        3.3.3 对体外发酵液氨态氮含量的影响
        3.3.4 对体外发酵液MCP含量的影响
        3.3.5 对体外发酵液乳酸含量的影响
        3.3.6 对体外发酵液VFA含量的影响
        3.3.7 对发酵液中内毒素的影响
        3.3.8 对发酵液中几种瘤胃细菌的影响
4 讨论
    4.1 瘤胃源酵母菌的生长曲线及诱变
    4.2 变异酵母菌株对体外发酵的影响
        4.2.1 变异酵母菌株对产气量、pH值的影响
        4.2.2 变异酵母菌株对氨态氮和微生物蛋白质的影响
        4.2.3 变异酵母菌株对挥发酸和乳酸的影响
        4.2.4 变异酵母菌株对LPS和几种瘤胃细菌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精氨酸水平对离乳期梅花鹿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和菌群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梅花鹿生物学特性
        1.1.2 梅花鹿的经济价值
        1.1.3 梅花鹿仔鹿蛋白质和氨基酸营养需要
    1.2 精氨酸营养生理的研究进展
        1.2.1 精氨酸的理化特性与功能
        1.2.2 精氨酸在动物体内的合成与代谢机制
        1.2.3 精氨酸在动物营养生理中的作用
        1.2.4 精氨酸与赖氨酸的互作效应
    1.3 幼龄反刍动物的瘤胃发育过程
        1.3.1 幼畜瘤胃结构及消化特点
        1.3.2 瘤胃发酵功能的发育
        1.3.3 瘤胃细菌群落的构建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精氨酸水平对离乳期梅花鹿仔鹿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动物和试验设计
        2.1.2 试验饲粮及饲养管理
        2.1.3 粪样采集和指标测定
        2.1.4 体重及体尺指标测量
        2.1.5 统计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仔鹿生长性能的影响
        2.2.2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仔鹿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2.2.3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仔鹿氨基酸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2.3 讨论
        2.3.1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仔鹿生长性能的影响
        2.3.2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仔鹿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2.3.3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仔鹿氨基酸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精氨酸水平对离乳期梅花鹿仔鹿血清生化指标和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动物和试验设计
        3.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3.1.3 指标测定及方法
        3.1.4 统计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仔鹿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2.2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仔鹿血清游离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含量的影响
        3.2.3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梅花鹿仔鹿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3.3 讨论
        3.3.1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仔鹿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3.2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仔鹿血清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含量的影响
        3.3.3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梅花鹿仔鹿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精氨酸水平对离乳期梅花鹿仔鹿瘤胃菌群多样性和菌群结构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动物和试验设计
        4.1.2 样品采集
        4.1.3 瘤胃液样本的高通量测序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精氨酸水平对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影响
        4.2.2 精氨酸水平对瘤胃细菌组成的影响
    4.3 讨论
        4.3.1 精氨酸水平对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影响
        4.3.2 精氨酸水平对瘤胃细菌组成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全文结论
    5.1 总体结论
    5.2 创新点
    5.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残次苹果与稻草发酵饲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疆畜牧业的重要性
        1.1.2 新疆草地资源概况
        1.1.3 新疆残次苹果、稻草资源概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微生物发酵饲料的研究现状
        1.2.2 残次苹果和稻草混合发酵在饲料中的研究现状
        1.2.3 青贮发酵饲料品质及饲用价值评定方法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研究目的和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微生物组合的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乳酸菌及其组合的产酸特性、生长曲线
        2.2.2 乳酸菌组合不同配比的产酸速度、生长曲线及耐酸性
        2.2.3 乳酸菌组合对残次苹果发酵品质、有氧暴露下的p H值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2.2.4 微生物组合发酵残次苹果的发酵品质、有氧暴露下p H值与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2.3 讨论
        2.3.1 不同乳酸菌的产酸速度、生长曲线及耐酸性
        2.3.2 添加不同水平微生物对残次苹果发酵品质的影响
        2.3.3 不同水平微生物对残次苹果在有氧暴露下物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发酵工艺对残次苹果与稻草混合发酵品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发酵工艺发酵饲料的感官品质
        3.2.2 不同发酵工艺发酵饲料的营养成分
        3.2.3 不同发酵发酵饲料发酵品质及综合评价
        3.2.4 不同发酵工艺青贮发酵饲料有氧暴露后p H值和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3.3 讨论
        3.3.1 不同发酵工艺对感官品质和化学成分的影响
        3.3.2 不同发酵工艺对发酵品质的影响
        3.3.3 不同发酵工艺对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3.4 小结
第4 章 残次苹果发酵物与稻草混合发酵饲料的体外降解特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3 混合发酵饲料的体外产气、发酵参数
    4.3 讨论
        4.3.1 不同比例残次苹果发酵物与稻草对体外发酵产气量参数的影响
        4.3.2 不同比例残次苹果发酵物与稻草对体外发酵发酵参数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绵羊TMR颗粒饲料加工工艺及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我国及新疆养羊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2.2 我国羊饲养模式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3 羊用TMR颗粒饲料的研究进展
        2.4 羊用TMR颗粒饲料加工贮藏技术研究进展
        2.5 羊用TMR颗粒饲料的使用
        2.6 TMR颗粒饲料在极端气候情况下的应用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研究
    第一部分 精粗饲料比例对TMR颗粒饲料成型工艺影响的研究
        试验一 不同精粗饲料比例对TMR颗粒饲料成型品质影响的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TMR颗粒饲料的生产工艺
        1.3 试验方法
        1.4 测定项目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感官性状的影响
        2.2 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物理指标的影响
        3 讨论
        3.1 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感官性状的影响
        3.2 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含粉率和粉化率的影响
        3.3 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硬度的影响
        3.4 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容重和密度的影响
        3.5 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长度和直径的影响
        4 小结
        试验二 不同水平VE、VC和乙氧喹抗氧化效果对比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1.3 试验设计
        1.4 样品的采集
        1.5 氧化活性指标的测定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VC对饲料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2 VE对饲料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3 乙氧喹对饲料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 讨论
        3.1 氧化与抗氧化剂
        3.2 VC对饲料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3 VE对饲料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4 乙氧喹对饲料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 小结
        试验三 不同水平防霉剂对TMR颗粒饲料贮存效果的影响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仪器设备
        1.3 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1.4 试验设计
        1.5 样品的保存与采集
        1.6 测定指标及方法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贮藏室温湿度变化
        2.2 贮存期间水分的变化
        2.3 贮存期间饲料霉变情况
        2.4 贮存期间饲料中霉菌数量的变化
        2.5 饲料中霉菌菌群分布情况
        3 讨论
        3.1 环境对饲料防霉效果的影响
        3.2 贮存期内饲料水分的变化
        3.3 贮存期内饲料感官的变化
        3.4 贮存期内霉菌的变化
        3.5 饲料中霉菌菌群分布情况
        4 小结
    第二部分 TMR颗粒饲料饲养效果研究
        试验四 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采食行为、反刍行为和表观消化率的影响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地点
        1.3 试验设计
        1.4 饲养管理
        1.5 测定的指标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采食行为的影响
        2.2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反刍行为影响
        2.3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3 讨论
        3.1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采食行为的影响
        3.2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反刍行为的影响
        3.3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4 小结
        试验五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绵羊瘤胃体外发酵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供体动物与瘤胃液的采集
        1.3 人工瘤胃培养系统
        1.4 试验设计
        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p H的影响
        2.2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产气量的影响
        2.3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NH_3-N的影响
        2.4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MCP的影响
        2.5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VFA的影响
        3 讨论
        3.1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p H值的影响
        3.2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产气量的影响
        3.3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NH_3-N的影响
        3.4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MCP的影响
        3.5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VFA的影响
        4 小结
        试验六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饲养管理
        1.5 血样的采集
        1.6 测定指标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清总蛋白的影响
        2.2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清白蛋白的影响
        2.3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清尿素氮和肌酐的影响
        2.4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糖的影响
        2.5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清甘油三酯的影响
        2.6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钙和的血磷影响
        3 讨论
        3.1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的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3.2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糖的影响
        3.3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清甘油三酯的影响
        3.4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钙和血磷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章 结论
第四章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5)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CLA钙盐对绵羊生产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及瘤胃内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共轭亚油酸的定义
    1.2 CLA的合成途径
    1.3 CLA的生理功能
        1.3.1 抗动脉粥样硬化
        1.3.2 抑制肿瘤生长
        1.3.3 免疫调节作用
        1.3.4 抗氧化功能
        1.3.5 调节脂质代谢
        1.3.6 其他的生物功能
    1.4 CLA钙盐
        1.4.1 过瘤胃脂肪酸
        1.4.2 钙盐
    1.5 日粮中添加CLA对动物的影响
        1.5.1 在单胃动物上的应用
        1.5.2 在牛生产上的应用
        1.5.3 在羊生产上的应用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2 试验研究
    2.1 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Ca-CLA对绵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与分析
        2.1.3 讨论
        2.1.4 小结
    2.2 日粮中添加不用剂量的Ca-CLA对绵羊日粮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2.3 讨论
        2.2.4 小结
    2.3 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Ca-CLA对绵羊瘤胃内环境指标的影响
        2.3.1 材料与方法
        2.3.2 结果与分析
        2.3.3 讨论
        2.3.4 小结
3 总体讨论与结论
    3.1 总体讨论
    3.2 总体结论
4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生长性能、血液生化及肉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Abbreviations)
第1章 绪论
    1.1 甜高粱的概述
        1.1.1 甜高粱的简介
        1.1.2 甜高粱的生物学特性
    1.2 甜高粱的饲用价值
        1.2.1 饲料价值
        1.2.2 能源作物价值
        1.2.3 甜高粱的开发利用
    1.3 苜蓿及其营养价值
        1.3.1 苜蓿的简介
        1.3.2 苜蓿的营养价值
    1.4 青贮饲料及其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1.4.1 青贮及青贮发酵原理
        1.4.2 青贮饲料的营养价值
        1.4.3 青贮饲料在畜牧业的应用
    1.5 混合青贮的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2章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生长、消化率和瘤胃内环境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青贮饲料制作
        2.1.2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2.1.3 试验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2.1.4 试验期与饲养管理
        2.1.5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方法
        2.1.6 数据统计分析
    2.2 结果分析
        2.2.1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2.2.2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的影响
        2.2.3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的影响
        2.2.4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2.3 讨论
        2.3.1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2.3.2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2.3.3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瘤胃液发酵指标的影响
    2.4 小结
第3章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方法
        3.2.1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3.2.2 血常规指标的测定
        3.2.3 血液生理生化和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分析
        3.3.1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3.3.2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3.4 讨论
        3.4.1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3.4.2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肾脏功能和脂类代谢的影响
        3.4.3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血液中酶活性的影响
        3.4.4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血液总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5 小结
第4章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4.1.3 试验日粮
        4.1.4 试验期与饲养管理
    4.2 测定指标与方法
        4.2.1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4.2.2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分析
        4.3.1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4.3.2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内脏器官发育的影响
        4.3.3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肉品质的影响
        4.3.4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眼肌肉氨基酸的影响
    4.4 讨论
        4.4.1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屠宰性能和内脏器官发育的影响
        4.4.2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肉品质的影响
        4.4.3 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背最长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本试验总结论
    5.2 本试验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移植微生物改善断奶前后湖羊羔羊瘤胃微生物定植及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语一览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幼龄反刍动物饲养研究现状
        1. 反刍动物早期生长阶段特点
        2. 消化功能和营养物质代谢功能转变
        3. 固体饲料适应和断奶方式
    第二节 反刍动物胃肠道微生物的定植与演化
        1. 胃肠道微生物的定植和功能演化
        2. 影响幼龄反刍动物胃肠道微生物定植的因素
        3. 研究胃肠道微生物演化的方法
    第三节 幼龄反刍动物胃肠道微生物定植的调控方法
        1. 开食料
        2. 饲料添加剂
        3. 胃肠道微生物移植
    第四节 幼龄反刍动物瘤胃调控的优势和意义
        1. 早期瘤胃微生物调控的优势
        2. 幼龄反刍动物瘤胃调控的长效性
    第五节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鲜瘤胃液移植时间窗口期和移植效果探究
    一、断奶前后移植瘤胃液对羔羊表观性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试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二、断奶前后移植瘤胃液对胃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试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饲喂富集成年瘤胃微生物冻干粉对羔羊生长代谢的影响
    一、饲喂富集成年瘤胃微生物冻干粉对生长性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试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二、饲喂富集成年瘤胃微生物冻干粉对瘤胃发酵和器官发育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试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三、饲喂富集成年瘤胃微生物冻干粉对羔羊机体代谢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试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饲喂富集成年瘤胃微生物冻干粉对羔羊影响的机制探究
    一、饲喂富集成年瘤胃微生物冻干粉后羔羊瘤胃主要微生物的响应
        1. 材料与方法
        2. 试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二、饲喂富集成年瘤胃微生物冻干粉后羔羊瘤胃微生物组成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2. 试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三、饲喂富集成年瘤胃微生物冻干粉后羔羊瘤胃微生物功能发育
        1. 材料与方法
        2. 试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提示、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1. 提示
    2. 创新点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盐穗木提取物对S.aureus抑菌方式及瘤胃纤维降解菌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盐穗木的应用价值
        1.2.1 生态学价值
        1.2.2 分子生物学价值
        1.2.3 药用价值
        1.2.4 饲喂价值
    1.3 纤维素
    1.4 纤维素酶研究进展
        1.4.1 纤维素酶的来源
        1.4.2 纤维素酶的协同作用
        1.4.3 纤维素酶的应用
    1.5 瘤胃微生物的研究现状
        1.5.1 瘤胃纤维降解菌的研究现状
        1.5.2 瘤胃原虫研究现状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盐穗木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方式的研究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样品
        2.1.2 主要试剂
        2.1.3 菌种与培养基
        2.1.4 主要仪器
        2.1.5 菌液的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的制备
        2.2.2 生长曲线的测定
        2.2.3 MIC和 MBC的测定
        2.2.4 电导率的测定
        2.2.5 胞外蛋白的测定
        2.2.6 碱性磷酸酶(AKP)的测定
        2.2.7 扫描电镜样品的制备及观察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曲线的变化
        2.3.2 盐穗木提取物的MIC和 MBC
        2.3.3 盐穗木提取物对电导率的影响
        2.3.4 盐穗木提取物对蛋白质的影响
        2.3.5 盐穗木提取物对AKP的影响
        2.3.6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形态结构观察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瘤胃纤维降解菌的分离鉴定
    3.1 试验材料
        3.1.1 菌种的来源
        3.1.2 瘤胃内容物的采集
        3.1.3 培养基的配制
        3.1.4 试验试剂
        3.1.5 试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瘤胃纤维降解细菌的分离培养
        3.2.2 瘤胃细菌的纤维降解性试验
        3.2.3 细菌菌落的形态学观察
        3.2.4 菌体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3.2.5 瘤胃纤维降解细菌的生理生化鉴定
        3.2.6 瘤胃纤维降解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纤维降解菌的形态学鉴定
        3.3.2 菌株纤维素降解能力的分析
        3.3.3 瘤胃纤维降解菌的生理生化特征分析
        3.3.4 纤维降解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对纤维降解菌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
        4.1.1 菌种来源
        4.1.2 培养基
        4.1.3 试验仪器
        4.1.4 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的制备
    4.2 试验方法
        4.2.1 纤维降解菌菌液浓度的配制
        4.2.2 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对瘤胃纤维降解菌的作用效果
        4.2.3 影响瘤胃纤维降解菌活性时盐穗木摄入量的预测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正丁醇萃取物对瘤胃纤维降解菌的抑菌效果
        4.3.2 影响瘤胃纤维降解菌活性时盐穗木的摄入量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
    5.1 全文结论
    5.2 创新点
    5.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饲喂方式对德州驴生长性能、饲料消化率和肉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综述
    1.1 德州驴概述
    1.2 饲喂方式概述
    1.3 饲喂方式影响动物性能机理
    1.4 饲喂方式对草食动物的影响
    1.5 本研究的目的
第二章 饲喂方式对德州驴生长性能、饲料消化率和胃肠排空速度的影响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饲喂方式对德州驴小肠形态结构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饲喂方式对德州驴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饲喂方式对德州驴屠宰性能、脏器指数和肉品质的影响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不同生茸期塔里木马鹿瘤胃内环境和血液生化指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Abbreviations)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不同生茸期塔里木马鹿生理及营养特点
        1.2.1 脱盘前期生理及营养特点
        1.2.2 生茸前期生理及营养特点
        1.2.3 生茸高峰期生理及营养特点
        1.2.4 生茸后期生理及营养特点
        1.2.5 锯茸后期生理及营养特点
    1.3 瘤胃内环境指标及纤维素降解酶的研究
    1.4 动物血液生化指标研究进展
        1.4.1 血液白蛋白和球蛋白含量的研究
        1.4.2 血液尿素氮和维生素D含量的研究
    1.5 激素的研究概况
        1.5.1 血液睾酮和雌二醇含量的研究
        1.5.2 血液胰岛素、生长激素及褪黑激素含量的研究
    1.6 瘤胃微生物
        1.6.1 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区系的结构
        1.6.2 影响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因素
    1.7 本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7.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2 技术路线
第2章 不同生茸期塔里木马鹿瘤胃内环境和血液生化指标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2.1.2 试验动物
        2.1.3 试验设计
        2.1.4 试验饲粮及营养水平
        2.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2.1.6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生茸期塔里木马鹿瘤胃内环境指标的影响
        2.2.2 不同生茸期塔里木马鹿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2.2.3 不同生茸期塔里木马鹿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2.2.4 不同生茸期塔里木马鹿激素水平变化的影响
        2.2.5 不同生茸期塔里木马鹿瘤胃纤维素降解酶特性的影响
        2.2.6 不同生茸期塔里木马鹿瘤胃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
    2.3 讨论
        2.3.1 不同生茸期塔里木马鹿瘤胃内环境指标的影响
        2.3.2 不同生茸期塔里木马鹿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2.3.3 不同生茸期塔里木马鹿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2.3.4 不同生茸期塔里木马鹿激素水平变化的影响
        2.3.5 不同生茸期塔里木马鹿瘤胃纤维素降解酶特性的影响
        2.3.6 不同生茸期塔里木马鹿瘤胃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
第3章 全文结论
    3.1 总体结论
    3.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瘤胃内环境控制对饲料消化率影响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瘤胃源酵母菌的诱变及其对体外发酵的影响[D]. 车涵洋.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精氨酸水平对离乳期梅花鹿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和菌群结构的影响[D]. 范玉洁.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3]残次苹果与稻草发酵饲料的研制[D]. 艾琪.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4]绵羊TMR颗粒饲料加工工艺及应用效果研究[D]. 葛文霞. 石河子大学, 2020
  • [5]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CLA钙盐对绵羊生产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及瘤胃内环境的影响[D]. 毛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6]甜高粱与苜蓿混贮对卡羊生长性能、血液生化及肉质的影响[D]. 阿依古丽·艾买尔. 塔里木大学, 2020(12)
  • [7]移植微生物改善断奶前后湖羊羔羊瘤胃微生物定植及功能[D]. 俞少博. 浙江大学, 2020(01)
  • [8]盐穗木提取物对S.aureus抑菌方式及瘤胃纤维降解菌影响的研究[D]. 王硕. 塔里木大学, 2020
  • [9]饲喂方式对德州驴生长性能、饲料消化率和肉品质的影响[D]. 刘明丽. 聊城大学, 2020
  • [10]不同生茸期塔里木马鹿瘤胃内环境和血液生化指标的研究[D]. 古力皮叶木·阿布都克然木. 塔里木大学, 2019(04)

标签:;  ;  ;  ;  

瘤胃环境控制对饲料消化率影响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