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历史经验推动行业协会建设发展

借鉴历史经验推动行业协会建设发展

一、借鉴历史经验,推进行业协会的建设和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郭立忠[1](2021)在《中国现代漆画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现代漆画是从中国传统漆绘发展而来的一个年轻的新画种,经过近百年、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探索,逐渐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发展体系,伴随现代漆画教育、官方展览、组织机构等诸多因素的推动,终于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文章主要从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产生、发展、繁荣四个方面进行展开,以中国传统漆艺术发展的历史传承性作为主线,系统的整理、研究中国现代漆画完整的发展脉络,理清其血脉基因联系。并将中国现代漆画放在世界范围内的漆艺术交流中整体去研究,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入手,将对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欧洲、日本和越南等国的漆画、漆艺术纳入到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研究过程中,从历史的纵向长度和横向宽度两条路径作系统分析研究,以提高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研究的全面性、完整性和科学性。文章主要运用设计学、美术学、考古学、艺术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来研究和探讨中国现代漆画所涉及的诸多内容,试图通过对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中的众多事件、人物、工艺、展览等等方面的全面分析,阐释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的完整路径,发掘其中必然联系和发展规律,进而对中国现代漆画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支持,以期逐步完善中国现代漆画的理论体系建设,为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历史经验和启迪意义。

杨方[2](2021)在《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研究(1949-1956) ——以江苏泰兴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性别歧视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问题,性别平等至今仍然是世界性的美好愿景。中国在这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我们不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妇幼健康高绩效十个国家之一,而且无论是在消除义务教育性别差距方面,或者女性在全社会就业人员中的占比,还是最近的互联网领域中女性创业者数量,都有相当可观的成绩;这跟两百年多前的封建社会相比,跟一百多前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相比,跟七十多年前的旧中国相比,都是翻天覆地的巨变。但“建设一个妇女免于被歧视的世界,打造一个包容发展的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付出更大努力”,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妇女解放事业的伟大成就和重要经验是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理论及其早期实践是研究新中国妇女事业的逻辑起点。实现妇女解放的前提是妇女接受教育,成为自身解放的主体。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特别注重妇女教育事业。党和国家有关妇女教育的方针、政策如何落地重要、发挥作用,需要对其进行具体的考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为指导,以局部区域为代表,以当事人为对象,运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口述史研究等多种方法,结合相关档案材料,既有利于挖掘、丰富新中国成立初期妇女教育的史料,也有利于发现、梳理妇女解放、妇女教育事业发展的特色、经验、历史贡献和当代启示。泰兴地处苏北,解放初期的广大农村有三种不同类型,即老解放区、恢复区和新解放区,由于战争频繁,男子人口比例长期低于妇女,而且还有不少缺乏劳动力或者劳动力不足的烈军工属。以泰兴为样本,研究这一时期妇女教育问题,具有典型性。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妇女教育。国民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思想的形成时期,基本确立了“人人平等,教育人人”、教育形式上不局限于学校、除了知识技能还要将革命思想融进教育并提高妇女政治参与能力的主要内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妇女人口中占绝大多数的农村妇女是决定中国革命胜败的重要力量,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苏区妇女教育模式,即妇女干部培养、妇女识字培训、女童学校教育、女工职业教育紧密结合;抗日战争时期,妇女解放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紧密结合,在民主根据地,妇女支前、妇女生产、妇女参政,无不体现出妇女的力量;解放战争时期的妇女教育主要围绕服务解放战争和解放区建设展开,重点是培养妇女干部和提高妇女觉悟。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对全国女性教育重新进行了制度化、规范化、大众化改革,使女性教育成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妇女教育问题,可以设立四个“观测点”,即:女童入学教育,识字扫盲教育,妇女社会教育,妇女干部教育。女童教育既是妇女解放和妇女教育的起点,也是从源头上阻隔农村文盲、半文盲妇女产生的重要途径。新中国初期泰兴当地政府加强女童入学教育的政策措施,满足了农村妇女的内在要求,切合了当地社会的具体实际,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新中国初期泰兴女童入学教育的基本经验就是提升学龄女童入学率、降低辍学率,具体教育实践中主要把握好了四个关键点,即:整体设计,协同推进;统筹兼顾,循序渐进;深入基层,有的放矢;创新教法,确保质量。泰兴的农村识字扫盲工作开展比较早,早在1941年冬,当时的泰兴抗日民主根据地就开展大规模的冬学运动。新中国成立以后,泰兴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积极动员农民继续参加冬学运动,并成立了专门的妇女识字班,开展识字扫盲;农村妇女在区乡妇联干部、村妇女干部和妇女代表的动员下,参与积极性远高于男性,不仅参加人数多,而且持续时间长,至1956年渐成高潮。泰兴妇女积极参与扫盲识字运动,宏观上讲为开展救灾备荒、实行土地改革、推进互助合作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具体而言,不仅使广大妇女能力素质得到了提高,而且切实增加了家庭收入,从而也为妇女地位的提升营造了氛围。通过社会教育活动促进女性从家庭走向社会,是促进妇女自身解放的重要路径。基于不同阶段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基于区域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新中国初期泰兴农村妇女社会教育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949-1952年,在苏北行署领导下,主要围绕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生产救灾、贯彻婚姻法等中心工作开展;1953-1956年,在江苏省委和扬州专区的领导下,主要结合基层普选、增产节约、农业合作化和统购统销运动等开展。但不管哪个阶段,形势政策、思想政治、生产劳动、卫生健康都是教育的重要方面和主要内容。苏北妇女社会教育促进了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农村妇女自我意识越发觉醒和增强,主体作用日益显现,社会地位显着提升。但也暴露出教育对象的局限性、教育过程的间歇性、教育内容的抽象性和教育形式的有限性等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妇女干部本身的素质和能力,以及社会整体氛围都是显着的影响因素。培养妇女干部、重视妇女参政是中国共产党促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最具特色的重要举措。泰兴属于革命老区,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许多妇女积极分子脱颖而出成长为妇女干部,为根据地和解放区经济发展和民主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成立妇女自己的组织动员机构,将妇女干部充实到各级党政机构,推举妇女干群模范,是这一时期泰兴妇女解放事业的三条战线。围绕这三条战绩,泰兴妇女干部规模迅速发展,培养路径更加多样,教育内容也日渐丰富;而通过开展文化教育,妇女干部的工作能力得以大幅度提高,通过学习时势政策,其业务水平也得到相当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妇女干部队伍的稳步发展,切实引导了社会舆论导向——她们不仅以其成功形象吸引着同辈人的效仿,而且影响、教育了守旧的父母及周遭“他者”,从而既在更大程度上获得社会认可,又反过来触动社会文化转型。但妇女干部教育同样也受到传统思维方式、现实社会环境甚至家庭方面的制约。新中国初期的泰兴农村妇女教育,不仅对农村社会秩序的重建、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妇女解放事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留下了可供新时代农村妇女教育借鉴的历史经验。女童教育构筑了男女性别平等的基础,扫盲教育提升了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社会教育提高了农村妇女的主体地位,干部教育促进了农村妇女的社会动员——其经验就在于,要以农村妇女素质的提升促进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要在推进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促进妇女解放。新中国初期泰兴妇女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妇女解放进程中的一个缩影,其经验对于加强与改善新时代农村妇女教育、对于实现《北京宣言》目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朱厢炜[3](2020)在《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分别是我国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代表性建筑作品,两座建筑的设计全过程所反映的内涵有着跨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大量详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呈现了两座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并从多个角度评析了这两座建筑的时代性意义和当代启示。论文共由七章组成,章节之间呈现顺序递进的关系。第一章绪论,表明了本研究的课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已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展现了本文的基本逻辑与框架。第二章,对我国1949年至1989年的建筑创作环境进行了概述,介绍了与两座建筑直接相关的自贡恐龙文化和彩灯文化。第三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展开建筑设计之前,包括前期策划等在内的诸多事件。第四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从建筑设计竞赛到建成的整个过程。第五章,呈现了自前期策划到建成后包括专业机构等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两座建筑的评价。第六章,从建筑策划、建筑后评估、建筑设计竞赛、建筑设计、建筑伦理、建筑与城市文化的维度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评析,揭示了其在这几个维度的意义和对当下建筑业的启示。第七章结论,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审视了此次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全文共约22万字,图片123幅,表格36个

帅欢欢[4](2020)在《增权理论视域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社区动员研究》文中认为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中国共产党进入乡村社会后进行社会建设探索的开端。九十多年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帮助群众、教育群众,形成了诸多富有成效的宝贵历史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今天仍有重要的价值。其中在动员群众方面,中国共产党通过促使根据地弱势群众觉醒意识,努力掌握自己的生活,有效实现个人成长,积极参与根据地的建设和管理,对于改变社会关系结构具有较大作用,对于推动根据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深远影响。增权理论作为社会工作常用理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通过“增权式”动员有效实现根据地弱势群众的改变。从增权理论视域下加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弱势群体动员的研究分析,有利于为促进社会工作与党群工作的协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对新时代背景下解决农村社区动员面临的困难,进一步实现群众共同参与,促进我国农村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研究以增权理论为视角,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为一个社区进行研究。在结合现存史料的基础上,主要从增权理论视角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社区动员的历史实践进行研究:一是对其动员价值理念进行研究,在动员过程中,其始终秉承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消除各种歧视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理念,以达到根据地群众助人自助,推动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二是对其动员目标研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社区动员目标主要可以分为实现个人增权,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促进组织增权,提升动员资源能力;推进社区增权,完善制度体系;三是对其动员方法进行研究,主要体现为建立合作关系,满足群众立即性需求;加强宣传教育,推进知识技能教导;推进集体行动,参与倡导社会行动等,最后对动员主体角色进行分析,动员主体主要承担着使能者、服务提供者和宣传教育者等角色。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社区动员是中国共产党在特殊历史时期开展群众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并经过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特别是在根据地弱势群体动员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面对新时代条件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社会动员所存在的动员主体较为单一、动员能力较弱、动员效果不明显等问题,通过借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社区动员的历史经验,对于新时代开展农村社区动员要始终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强化社区动员理念;注重实地调查研究,明确社区动员目标;创新社区宣传教育,改进社区动员方法;引导多方共同参与,形成社区动员合力等现实启示。

王薇[5](2020)在《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世界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领头雁,代表了国际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最高水准和最新动向,在美国本土乃至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大影响。而我国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学科种类较为单一,结构体系尚不完善,质量建设仍有待提升。如以追本溯源的方式,从历史的角度入手,对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源头、发展和变革作深刻的历史剖析和经验规律的探究,深入分析其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全面考察其制度建构及理论演进的基本规律,为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建设提出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政策建议,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本文应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以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迁及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内在发展呈现特点作为历史分期的主要依据,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梳理并分析了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实用主义哲学提倡的实用主义人才教育观铺垫了其成长的思想基础;《莫雷尔法案》颁布后专业学院的涌现直接催生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早期专业协会推动了专业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自身无法规避的局限性,使得创办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成为大势所趋。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专业化肇始阶段为20世纪初至二战结束。1908年哈佛大学首创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由此开启了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历史。1910年《弗莱克斯纳报告》的发布开启了专业认证活动,此后各专业协会陆续制定各专业认证标准并展开专业认证活动。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规范化推进阶段为二战后至1970年代末。该阶段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数量增长与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尤为重视对教育质量的提升。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复合化发展阶段为1980年代至今。这一阶段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呈现出复合化发展的特点,不仅出现了大量新兴应用性学科专业硕士,还出现了联合学位和交叉学科专业硕士学位。专业认证制度进一步完善,出现了全国性认证机构许可组织和社会评估媒介,评估指标呈现出学生结果导向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这一阶段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跃升至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地位,以强势的数量优势压倒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得更为成熟和完善。最后在归纳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总结出其对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经验及启示。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和产业结构特点,在具有鲜明职业背景的学科领域中开设,且与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紧密衔接,始终体现着职业导向;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专业学院实施教学,实现了理论性与应用性的高度统一,且通过专业认证和专业资格认定来引导和保障其培养方向和教育质量;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探索出灵活多样的学位类型、学制年限、课程种类和教学方法,高度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为此,我国在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程度,大力推进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的有效衔接,强调夯实理论基础与强化实践技能并重的培养方案,倡导探索灵活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建立健全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宏观管理与专业认证体系。

周宇[6](2020)在《江苏省体育舞蹈运动协会实体化改革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发展,体育社团作为体育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体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江苏省作为全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就省属体育社团改革方面明确提出体育社团应进行实体化改革,扩大会员数量和规模,增强社团自我造血功能。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江苏省体育舞蹈运动协会组织实体化、经济实体化和内部制度实体化改革进行深入探究,得出以下结论:(1)省体育舞蹈协会在组织实体化、经济实体化、内部制度实体化三个维度改革中均暴露出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制度体系不健全、“去行政化”进程缓慢以及市场化开发程度不高等方面。(2)江苏省体育舞蹈运动协会应依托本省独特的经济资源和人口资源,以市场化开发为抓手,制度改革为保证进行实体化改革,进一步加强协会内部建设和增强自身“造血”功能。(3)江苏省体育舞蹈运动协会实体化改革是需要将全民健身战略与体育强国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三者互哺互辅,相互依存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才能为江苏省体育舞蹈运动协会实体化改革服务。

李堃[7](2020)在《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强化党内监督研究》文中指出党内监督在现行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处于枢纽和核心地位,其监督效能直接影响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效。党内监督不仅是一个理论命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强化党内监督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注重党内监督,在长期的强化党内监督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总揽全局、运筹帷幄,直击管党治党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以壮士断腕的政治气魄和勇气,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党中央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不断强化党内监督,把全面从严治党推向纵深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中国共产党强化党内监督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不断加以完善和解决,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权威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强化党内监督,既是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必然要求。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本文提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继续强化党内监督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和路径。要坚持五个党内监督主体协调发力、坚持信任激励与严格监督相结合、坚持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配合、坚持依纪依规依法监督执纪问责。在遵循必要原则基础上,还必须通过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强化党内监督。一是优化整合党内监督要素资源。积极培育党内监督文化,转变党内监督价值理念,营造党内监督良好生态。二是完善党内监督配套制度。建立健全容错纠错制度,制定诬告陷害处理办法,健全完善党内质询制度,试点施行党内听证制度,推进纪法衔接双向互动。三是推动党内监督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对纪委监督以增强内生动力,优化派驻机构改革提升监督效能,健全完善党内监督配套工作机制。四是增强党内监督方式方法针对性。注重党内监督在精准上发力,拓宽党内监督技术手段空间,提高党内问责精准性、实效性,强化突发事件处置监督保障。五是健全党内监督的效能评估体系。党内监督效能评估需要遵循基本原则,建立科学系统的指标体系,采取有效的评估方法,加强组织实施,保障评估工作顺利开展。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原则和路径,中国共产党在发展和改革中继续强化党内监督,完善自身建设,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权威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王冬雪[8](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贫困是造成人类生活不幸的罪恶本源,是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障碍和藩篱。消除贫困是人类社会努力实现的理想,是国际社会一致认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和政治承诺。开发式扶贫是党和政府在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实践中始终坚持的根本方针。开发式扶贫的本质在于将自食其力和社会帮扶结合起来,将扶贫资源与贫困群体需求有效对接,更大程度地激发贫困群体的内生动力,帮助贫困群体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冲破贫困藩篱,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恶性循环,由内而外彻底摆脱贫困。要想从根本上彻底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单纯地进行物质救济式帮扶是有限的,而且容易助长贫困群体等靠要的思想。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只有通过发展贫困地区教育,提高贫困群体科学文化素质,帮助他们树立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脱贫致富的信心,通过坚持学习、努力奋斗才能彻底改变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前途和命运。因此,教育扶贫作为国家脱贫攻坚战略体系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不断显现,并被赋予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历史使命。一直以来,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兴学赈灾是民间社会的应尽责任。作为社会扶贫的重要主体之一,社会组织有责任有义务参与教育扶贫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国农村扶贫开发也相应地进入到脱贫攻坚阶段,社会组织扶贫成为国家扶贫开发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上升到国家顶层设计层面。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社会组织教育扶贫问题对于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扶贫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更好发挥社会组织在教育扶贫中的作用有着不言而喻的深远影响。为此,论文围绕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选题,运用历史研究、系统研究、综合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法,详细论述了我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理论资源、实践探索、实践模式等内容,以此明确了我国社会组织参与教育扶贫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深刻探讨了我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角色定位、基本经验、发展机遇、发展挑战和发展路径等问题,以助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实现教育扶贫教育脱贫的总体目标。具体来说,论文在结构安排上共分六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本章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学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现状、论文研究思路及在此过程中运用的研究方法、论文框架结构及论文创新和不足之处,为论文研究提供基本的逻辑起点。第二章是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问题概述。本章主要阐释了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基本概念、现实背景、发展脉络、总体成效。以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现实背景为出发点,爬梳了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发展脉络,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1978年—1989年探索阶段、1990年—2000年展开阶段、2001年—2011年深化阶段、2012年以来攻坚阶段。并从缓解了政府教育扶贫财政压力、填补了政府教育扶贫工作空隙、促进了政府教育扶贫效率提高、减轻了贫困家庭子女教育负担等四个方面阐释了社会组织教育扶贫取得的总体成效。第三章是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理论资源。本章主要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国外学者的相关理论以及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相关理论四个方面对论文的理论资源进行归纳,为第四章到第六章的实践探索、模式分析和未来展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第四章是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实践探索。本章主要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以资育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六个方面概括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涉足的主要领域和实践的具体内容。第五章是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主要模式。本章将社会组织教育扶贫实践模式大体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社会组织独立运作模式、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模式、产业+社会组织合作模式。其中,社会组织独立运作模式又包括筹款工具模式、项目运行模式、组织资助模式;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模式又包括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产业+社会组织合作模式又包括社会企业模式、公益创投模式、影响力投资模式。第六章是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未来趋向。这一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明确了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角色定位。论文科学合理地将社会组织在教育扶贫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定位为扶贫资源的链接者、扶贫服务的提供者、扶贫能力的建设者、扶贫行动的倡导者和扶贫工作的合作者。在此基础上,第二部分提出要发扬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基本经验。论文从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抓好教育扶贫品牌建设、重视舆论宣传引导作用、开展多种形式慈善募捐四个方面深刻总结了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四十年来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经验,为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指导意见。第三部分分析了当前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发展机遇,即经济与社会转型激发社会组织发展、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提供发展时机、政府职能转变需要社会组织承接工作、制度创新为社会组织创造发展环境四大机遇。第四部分检视了当前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所遇到的挑战。论文分析指出,当前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存在法律缺失、社会组织外部管理僵化、普遍资源短缺和内部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亟需尽快解决。第五部分建设性地提出了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优化性路径选择。论文提出,为继续推进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良性发展,必须构建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法律体系、改善社会组织外部治理环境、落实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政策并加强社会组织内部能力建设。总之,通过全面总结和分析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实践情况,论文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归纳概括了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主要模式,包括社会组织独立运作模式、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模式、产业+社会组织合作模式三种基本模式。其中社会组织独立运作模式包括筹款工具模式、项目运行模式、组织资助模式;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模式包括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产业+社会组织合作模式包括社会企业模式、公益创投模式、影响力投资模式。二是鉴于社会组织在大扶贫格局下社会扶贫中的重要主体地位,明确定位了中国社会组织在2020年后农村教育扶贫中的五种角色,即资源链接者、服务提供者、能力建设者、行动倡导者和扶贫工作合作者。三是高度总结了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四十年来的基本经验,包括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抓好教育扶贫品牌建设、重视舆论宣传引导作用、开展多种形式慈善募捐四个方面,为2020年后解决农村相对教育贫困问题提供了指导意见。四是全面分析了社会组织教育扶贫在当前以及2020年后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问题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建设性地提出了优化性路径选择。

高宏[9](2020)在《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志广泛编纂,积累了丰富的编纂理论和经验,本文以省级旅游志为研究对象,从编纂的角度考察了旅游志编修源流、背景和体例,对旅游志的内容、特点、价值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对旅游志内容梳理的基础上回顾了当代旅游的发展变迁。当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经四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当代旅游业白手起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遇挫折但徘徊前行,拨乱反正之后,在改革开放之初,旅游业开始崭露头角,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被国家确定为支柱产业。为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家不断调整管理体制,扩大对外开放,扩大旅游的空间和地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居民收入增加,旅游出行人数和旅游消费大幅度增长,旅游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旅游业资料的收集和汇编,总结旅游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反映旅游发展的历史进程已经成为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和部署下,各级政府开始编修旅游志。旅游类志书的编纂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地方志在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旅游元素就是志书记述的一个重要方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旅游类专志开始产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志书也愈来愈丰富,出现了包括山志、水志、寺庙志、湖泊志、名胜志等诸多的旅游类志书,民国时期,名胜、古迹被纳入志书定例,逐步奠定了当代旅游志的基础。当代志书编纂过程中,旅游起初是作为部分区域志的篇章之一,随着旅游发展,逐步单独成志,并成为省级志书中一个重要的分志。首轮省级旅游志各地启动时间不一,发展极不平衡,纂修部门多,既有旅游部门,也有外事部门,还有外事部门和旅游部门联动修志。20世纪90年代后期,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开始部署,省级旅游志的续修也开始启动,但由于首轮志书进展不一,故仅有7个省份完成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的编纂。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过程中呈现出工作体制的一致性、机构人员的趋同性、工作程序的相似性、志书编纂和旅游业发展不对称等特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根据各省旅游的实际情况和资料情况,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拟定的相关规定,对志书结构进行设计和规划。篇目主要采用篇(编)、章、节三级,涉及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经营与管理等篇章。两轮志书基本都采用了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设序言、凡例、概述、卷目等,为全书之纲。省级旅游志的文体,在遵循传统和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根据旅游志记述内容的情况,尤其景区景点景色的记述,略微有些创新和变通。两轮志书相比较,体例结构既有继承,也有变革和发展。篇章数量有所损益;篇目分类由“静”到“动”,与时俱进,更加科学;体裁运用更加丰富和合理;文风更加精炼、简洁和实用。省级旅游志主要记述了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线路与规划、旅游类型、旅游市场、旅游服务施设、旅游管理等事象。在这些记述的内容中,展现了当代旅游业的发展和变迁:旅游活动类型更加丰富、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后起勃发、消遣性旅游幅度增大、自费旅游和自助旅游增加;旅游的时空极大拓展,客源地和目的地全球化,旅游时间更加灵活;旅游业的属性从外事接待逐步向经营接待型转变,最终形成旅游产业;旅游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机构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旅游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得到极大的改善;旅游功能也更加多元。省级旅游志在多方面都具有价值,不仅是记录区域旅游发展的载体,也是经济和文化史料的重要来源;在旅游开发中,是旅游宣传的重要工具和信息来源,旅游规划与开发的重要参考,旅游商品开发的重要借鉴。对于旅游文化研究、旅游史研究、区域经济史研究意义重大。省级旅游志编纂成果丰硕,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在编纂组织时,存在组织机构的临设与调整、修志人员的不稳定性、内容不断调整和变化、编纂工作持续周期长等问题;在体例编排方面,篇目分类不够科学、篇目设置存在太“全”和太“简”等现象;在内容记述方面,存在遗漏、失真、地图运用不足、关联性不够等问题;在理论运用方面,对方志学理论和旅游学理论有待进一步融汇贯通。针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存在的问题,有待从资料收集、篇目设置、内容建构和理论创新四个方面进行着手,提高志书的编纂质量。在资料收集方面,加强微观资料、口述史料、网络资料和旧方志资料收集;在篇目的设置时,注意行业分工实际和发展、篇目标题客观简洁、篇目设置注意整体性和逻辑性;在内容建构上,凸显地域特色、彰显时代变化、突出专业性;在理论方面加强创新,尤其是加强对省级旅游志的续修理论的研究、正确处理旅游志和其他志之间的关系,力争早日构建形成旅游方志学。

王卉[10](2019)在《贸易强国建设路径及中国选择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自加入WTO以来对外贸易取得了飞速发展,连续多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表明中国已经是一个贸易大国。中美贸易战充分说明我国贸易抗压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诸多贸易和产业领域受到美国严重压制,我国仍然必须加强贸易强国建设。为此,党中央多次在发布的文件中提出要重点推进贸易强国建设,贸易强国建设的研究更是被纳入201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的选题,成为当今我国社会科学最高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和热点内容。推进贸易强国建设的研究,其重点在于研究贸易强国建设的路径及其演进的过程,即如何建设贸易强国。中国贸易强国建设需要从经典国际贸易理论的论述中梳理出贸易强国建设的路径及其演进过程的一般规律,并与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寻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贸易强国建设道路。为此,本文对贸易强国的内涵、贸易强国建设的路径以及中国的选择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如下:首先,梳理了贸易强国建设的理论基础。分别从晚期重商主义理论、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中,梳理了经典国际贸易理论中关于贸易强国建设内涵、路径、对策的理论观点。其次,从历史视角和逻辑视角对贸易强国建设的五大路径进行了重点分析,分“三步走”推进贸易强国的建设。贸易强国建设五大路径的“三步走”演进过程具体表现为:在培育贸易主体方面,从出于安全意图干预对外贸易到出于合作意图减少对对外贸易干预再到出于成为领导者意图,维护世界贸易公平,逐步调整国家政府对对外贸易的意图;从设立资源开发型和横向型跨国公司到设立加工制造型和垂直型跨国公司再到设立服务型和混合型跨国公司,逐步设立大型跨国公司。在提升贸易地位方面,从进入到专业化国际分工的核心到进入差异化国际分工的核心再到进入工序化国际分工的核心,逐步进入国际分工的核心;从边缘位置向半边位置移动到从半边缘位置向半中心位置移动再到从半中心位置到中心位置移动,逐步深入国际市场体系的中心。在打造贸易平台方面,从搭建综合型会展平台到搭建贸易型会展平台再到搭建消费型会展平台,逐步扩大会展平台的影响;从做实区域贸易合作平台到做实区域要素合作平台再到做实区域政策合作平台,逐步做实区域合作平台。在优化贸易结构方面,从做大出口贸易到开放进口贸易再到维持出口贸易略大于进口贸易,逐步合理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从初级商品贸易转向制造业商品贸易到商品贸易转向服务贸易再到狭义服务贸易转向广义服务贸易,逐步提高服务贸易的比重。在提高贸易效益方面,从改善商品贸易条件到改善收入贸易条件再到改善要素贸易条件,逐步改善贸易条件;从提高出口贸易依存度到提高进口贸易依存度再到降低外贸依存度,逐步保持适度外贸易依存度。再次,对世界主要贸易国家的贸易强国建设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一步,根据前文对贸易强国建设路径的探析,围绕着实现贸易强国建设的五条路径筛选了若干评价指标,构建了贸易强国建设水平的科学评价体系。第二步,通过客观修正主观的方法对各评价指标进行了组合赋权,采用基于TOPISIS的灰色多层次评价模型,对日本、美国、法国、德国、荷兰、俄罗斯、英国、中国等8个世界主要贸易国家2010-2017年间的贸易强国建设水平进行了评价。第三步,采用RST方法对贸易强国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有效性检验,其冗余度和灵敏度均符合要求。实证结果显示,美国、中国、德国的贸易强国建设水平排列前三,而且美国的贸易强国建设水平一直保持领先;法国、日本、英国等传统贸易强国的贸易强国建设水平下降明显,略低于中国。最后,运用比较分析法,为中国推进贸易强国建设选择合适的路径。根据贸易强国建设路径的“三步走”演进过程,当前中国贸易强国建设的五大路径处于不同阶段:贸易地位提升路径和贸易结构优化路径处于刚从第一步迈入第二步的状态,需要加速前进;贸易主体培育路径和贸易平台打造路径稳定在第二步的状态,需要持续推进;贸易效益提高路径刚跨入第三步的状态,需要稳步前进。为此,应该从建立自主的跨国生产和经营网络、实行贸易投资一体化的战略、培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持续培育贸易主体;从加强国际话语权的建设、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创造世界级的知名品牌等方面加速提升贸易地位;从强化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合作、争取国际经济组织的有力支持、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范围等方面持续打造贸易平台;从加大服务贸易的比重、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开拓国际多元市场等方面加速优化贸易结构;从改善贸易条件、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贸易规则、积极应对贸易摩擦等方面稳步提高贸易效益,实现中国的贸易强国建设。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在研究视角上有一定创新,更加全面地梳理了贸易强国建设的理论基础,从“三步走”的演进过程完善了对贸易强国建设路径的动态分析,并以此选择了合适中国的贸易强国建设路径。在研究方法上进一步完善,根据SMART指标体系设计准则构建贸易强国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客观修正主观的方法进行组合赋权,通过TOPSIS、灰色关联法和层次分析法等三种评价方法相结合的模型,进行贸易强国建设水平的综合评价,并使用RST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有效性检验。

二、借鉴历史经验,推进行业协会的建设和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借鉴历史经验,推进行业协会的建设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现代漆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现代漆画研究问题的提出及其理论梳理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研究的相关说明
    第四节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内容与结构框架
第一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
    第一节 中国古代传统漆绘
        一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历史源流
        二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工艺传承
        三、中国古代漆艺术的文化发展脉络与缺失
        四、中国古代漆绘的发展沿革
    第二节 东亚古代漆绘的源流
        一、汉四郡时代的朝鲜半岛漆艺术
        二 鉴真东渡与日本古代漆艺术的“师法中华”
        三 南洋漆艺术的“副中心”
        四 琉球与台湾的古代漆艺术
    第三节 欧洲近现代漆艺术的崛起
        一 十三世纪始始中欧漆艺交流简述
        二 欧洲新艺术运动与1900 年巴黎博览会
        三 欧洲装饰艺术运动与漆画代表人物
        四 近现代欧洲化学漆及其工艺价值与影响
第二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
    第一节 日本江户时代的漆艺术与明代“倭漆”的兴起
        一 飞鸟时代的漆艺术觉醒与镰仓时代漆艺术的成熟
        二 江户时代漆艺术的崛起
        三 中国明代漆艺术的退步
        四 福州沈家脱胎与薄料工艺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洋血统”
        一 密陀绘工艺
        二 螺钿镶嵌工艺的历史传承
        三 明清时期漆器的“和风”盛行
        四 近现代欧洲漆艺崛起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三位奠基人
        一 雷圭元:“代用品”与新观念的首倡者
        二 沈福文:西洋绘画与古代漆绘的合成者
        三 李之卿:古代漆艺现代化的推陈出新者
第三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
    第一节 越南磨漆画的影响
        一 越南磨漆画的源起
        二 抗法抗美战争中的越南漆画家
        三 越南磨漆画在“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系列美展的影响
        四 五十年代末越南磨漆画对中国美术界引起的轰动
    第二节 艺术魅力、时局影响与体制因素
        一 由“漆绘”到“漆画”、由“手艺人”到“画家”
        二 20 世纪新材料、新技法和新工艺的突破
        三 “美展体制”与政府主管部门的鼓励、扶植
        四 现代绘事与古代工艺的契合点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时期的人和事
        一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漆画创作群体
        二 领军人物乔十光
        三 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价值
        四 20 世纪后半叶的中国漆画展事活动
第四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繁荣
    第一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现状
        一 全国院校现代漆画教育现状评估
        二 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
        三 漆艺企业总体没落与工作坊的兴起
        四 “院体派”的艺术高度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得失谈
        一 “美展体制”退潮的巨大影响
        二 画廊的市场主导作用
        三 东西洋漆艺术的启示
        四 漆画家的“内修”与“外功”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评估与前瞻
        一 不可遏止的潮流:新材料、新工艺、新形式
        二 传统绘事技法的保留与革新
        三 漆艺术在艺术表现体系中的生存与定位
        四 坚守“以漆画世”的宗旨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成果
致谢

(2)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研究(1949-1956) ——以江苏泰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之前党的妇女教育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理论的形成
        一、传统中国妇女教育及其近代嬗变
        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三、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问题的基本主张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之前党的妇女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国民革命时期的妇女教育
        二、土地革命时期的妇女教育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妇女教育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妇女教育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女童教育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党领导下的学制改革与女童入学教育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根据地学制与女童入学教育
        二、新中国初期农村女童教育概述
        三、新中国初期学制改革与小学教育
        四、学校教育恢复中的女童入学教育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学龄女童学校教育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苏北农村小学教育
        二、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小学教育
        三、苏北农村学龄女童入学的基本状况
        四、影响女童入学教育的多元因素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女童入学教育成就
        一、苏北农村女童入学率的提升
        二、苏北农村女童辍学率的降低
        三、苏北农村女童教育环境的改善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识字扫盲教育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党领导下的识字扫盲教育政策与措施
        一、新中国初期农村妇女识字扫盲教育概述
        二、全国农村识字扫盲的方针政策
        三、江苏农村识字扫盲的具体措施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识字扫盲运动中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状况
        一、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文盲率
        二、“三区”并存下的妇女参与社会变革
        三、政府主导的升级识字扫盲教育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的识字扫盲教育成就
        一、苏北农村妇女能力素质的提高
        二、苏北农村妇女家庭收入的增加
        三、苏北农村妇女家庭地位的改善
        四、苏北农村识字扫盲教育的经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社会教育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党领导下的农村妇女社会教育
        一、新中国初期农村妇女社会教育概述
        二、农村妇女社会教育思想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社会教育的内容
        一、形势政策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
        三、生产劳动教育
        四、卫生健康教育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农村妇女社会教育的主要成效
        一、农村妇女主体作用的显现
        二、农村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三、农村妇女自我意识的增强
        四、农村妇女社会教育的经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干部教育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党领导下的农村妇女干部政策
        一、革命战争时期农村妇女干部政策
        二、新中国初期农村妇女干部政策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干部教育成就
        一、苏北农村妇女干部规模迅速发展
        二、苏北农村妇女干部培养路径多样
        三、苏北农村妇女干部教育内容丰富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干部教育的意义
        一、妇女干部教育与农村妇女解放
        二、妇女干部教育与农村社会进步
        三、妇女干部教育与妇女自身解放
        四、妇女干部教育的制约因素探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的历史贡献与当代启示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的历史贡献
        一、女童教育构筑了男女性别平等的基础
        二、扫盲教育提升了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
        三、社会教育提高了农村妇女的主体地位
        四、干部教育促进了农村妇女的社会动员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的当代启示
        一、为新时代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二、为新时代农村妇女教育改革提供方法
        三、为新时代农村妇女教育提供借鉴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口述材料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与意义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建筑历程层面
        1.3.2 地域建筑层面
        1.3.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1.3.4 国外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及地域文化的研究
    1.4 国内研究现状
        1.4.1 建筑历程层面
        1.4.2 地域建筑层面
        1.4.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1.4.4 国内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和地域文化的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5.2 本文的研究框架
    1.6 主要概念界定
        1.6.1 界定
    1.7 本论文写作说明
        1.7.1 本文对“历史”与“叙事”问题的回应
        1.7.2 阅读建议
2 建设背景
    2.1 中国建筑创作环境概述
        2.1.1 1949年至1964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1.2 1965年至1976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1.3 1977年至1989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2 自贡的地域文化
        2.2.1 自贡恐龙的故事
        2.2.2 自贡彩灯的故事
    2.3 本章小结
3 建筑设计组织策划
    3.1 我们为何建造
        3.1.1 兴建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设想
        3.1.2 兴建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设想
        3.1.3 讨论:兴建设想
    3.2 研究落实修建博物馆
        3.2.1 确定修建自贡恐龙博物馆
        3.2.2 确定修建中国彩灯博物馆
        3.2.3 讨论:不同的投资模式,不断努力得以确定兴建
    3.3 设计竞赛的组织安排
        3.3.1 自贡恐龙博物馆竞赛组织
        3.3.2 中国彩灯博物馆竞赛组织
        3.3.3 讨论:组织经验的延续和发展
    3.4 本章小结
4 建筑竞赛及后续进展
    4.1 方案评选与审定
        4.1.1 乱石——“恐龙群窟”与“洪荒时代”的抽象
        4.1.2 灯的群组——“南国灯城”的新星
        4.1.3 讨论:创作与评审
    4.2 方案确定及后续进展
        4.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4.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4.2.3 讨论:后续进展
    4.3 本章小结
5 建筑创作回响
    5.1 官方新闻媒体的关注
        5.1.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5.1.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5.1.3 讨论:媒体关注
    5.2 大众的声音
        5.2.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5.2.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5.3 业内人士的评价
        5.3.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评价
        5.3.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评价
    5.4 获奖情况
        5.4.1 自贡恐龙博物馆获奖情况
        5.4.2 中国彩灯博物馆获奖情况
    5.5 本章小结
6 建筑评析
    6.1 建筑策划
        6.1.1 可行性研究阶段
        6.1.2 设计任务书阶段
        6.1.3 自贡恐龙博物馆所带来的建筑策划启示
    6.2 建筑后评估
        6.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6.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6.2.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后评估带来的启示
    6.3 建筑设计竞赛
        6.3.1 建筑竞赛的方案组织
        6.3.2 建筑评选中的“长官意志”与“明星建筑师”问题
        6.3.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方案组织与评选带来的启示
    6.4 建筑设计
        6.4.1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
        6.4.2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
        6.4.3 建筑设计师
        6.4.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所带来的启示
    6.5 建筑伦理
        6.5.1 建筑精神与价值判断
        6.5.2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6.5.3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6.5.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表达的建筑伦理及其启示
    6.6 建筑与城市文化
        6.6.1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对自贡城市文化的意义
        6.6.2 自贡恐龙博物馆与中国彩灯博物馆带来的城市文化启示
        6.6.3 自贡城市文化及其认同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此两案例建筑设计全过程及其评析对当代的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论文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4)增权理论视域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社区动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绪论
    (一)研究依据及意义
        1.研究依据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增权理论研究现状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社区动员研究现状
    (三)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1.相关概念界定
        2.理论基础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社区动员概况
    (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社区动员前期阶段
        1.深入社区调查,密切联系群众
        2.做好动员规划,赢得群众支持
    (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社区动员实施概况
        1.加强政治参与动员
        2.开展经济建设动员
        3.做好军事斗争动员
    (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社区动员成效
三、增权理论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社区动员关系分析
    (一)增权理论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社区动员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二)增权理论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社区动员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三)增权理论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社区动员的结合分析
四、增权理论视域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社区动员的价值理念和目标
    (一)增权理论视域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社区动员的价值理念
        1.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
        2.消除各种歧视
        3.提升社会公平正义
    (二)增权理论视域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社区动员目标
        1.实现个人增权,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2.促进组织增权,提升动员资源能力
        3.推进社区增权,完善制度体系能力
五、增权理论视域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社区动员的方法和主体角色
    (一)增权理论视域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社区动员方法
        1.建立合作关系,满足群众立即性需求
        2.加强宣传教育,推进知识技能教导
        3.推进集体行动,参与倡导社会行动
    (二)增权理论视域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社区动员主体角色
        1.使能者
        2.服务提供者
        3.宣传教育者
六、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社区动员的现实启示
    (一)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强化社区动员理念
    (二)注重实地调查研究,明确社区动员目标
    (三)创新社区宣传教育,改进社区动员方法
    (四)引导多方共同参与,形成社区动员合力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完成实践项目及发表论文(着)情况
致谢

(5)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学位
        (二)专业硕士学位
        (三)第一职业学位
        (四)专业认证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四、主要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与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
第一章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产生的动因
    第一节 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
    第二节 实用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
    第三节 《莫雷尔法案》颁布后专业学院的涌现
    第四节 早期专业协会对专业教育的推动
    第五节 传统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局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专业化肇始(20世纪初~二战结束)
    第一节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理论的倡导
        一、艾略特对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张
        二、全美大学联合会对专业硕士教育体系的确立
    第二节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初创
        一、哈佛大学首创工商管理专业硕士
        二、密歇根大学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硕士
        三、其他学科门类专业硕士教育陆续出现
    第三节 专业认证活动的出现
        一、《弗莱克斯纳报告》开启专业认证活动
        二、专业协会成为专业认证主体
        三、各专业认证标准陆续出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规范化推进(二战后~1970 年代末)
    第一节 战后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的需求
        一、新型产业结构对高质量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联邦政府对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大力资助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专业硕士教育的推动
    第二节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系列标准的出台
        一、全美大学联合会建立专业硕士教育标准
        二、国际商学院促进协会规范工商管理硕士课程标准
    第三节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向规范化发展
        一、哈佛大学教学文硕士课程的规范
        二、康奈尔大学工程硕士计划及其标准化
        三、其他学科门类专业硕士教育扩张及规范
    第四节 专业认证制度的确立
        一、建立全国性专业协会许可制度
        二、制定统一的专业协会认证标准
        三、规范专业认证的程序和方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复合化发展(1980 年代至今)
    第一节 世纪之交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变革的需求
        一、高技术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二、联邦政府对跨学科教育提供政策支持
        三、学科高度融合推动跨学科教育发展
    第二节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革新政策的颁布
        一、《重塑科学家与工程师的研究生教育》推动跨学科发展
        二、《美国竞争法》之“专业科学硕士课程计划”
    第三节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向复合化发展
        一、凯克研究所开设“生物加商学”交叉学科学位
        二、芝加哥大学工商管理与工程硕士联合学位计划
        三、其他学科门类专业硕士教育多样发展
    第四节 专业认证制度的成熟
        一、设立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
        二、出现社会评估媒介
        三、强化学生学习结果评估指标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特点与经验
    第一节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特点
        一、始终体现鲜明的职业导向
        二、依托专业学院与专业协会
        三、灵活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
    第二节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经验
        一、充分考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程度
        二、大力推进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的有效衔接
        三、强调夯实理论基础与强化实践技能并重的培养方案
        四、倡导探索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
        五、建立健全专业硕士教育宏观管理与专业认证体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美国部分专业学位发展史概览
附录2 美国专业硕士学位类型一览表
附录3 美国专业认证机构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江苏省体育舞蹈运动协会实体化改革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体育社团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1.2 体育社团实体化改革是深化体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1.1.3 体育社团实体化改革遭遇“瓶颈”,亟需改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相关概念界定
        2.2.2 关于单项协会实体化改革动因研究
        2.2.3 关于单项协会实体化改革存在问题研究
        2.2.4 关于单项协会实体化改革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2.2.5 关于体育舞蹈协会实体化改革研究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江苏省体育舞蹈运动协会发展历程
    4.2 江苏省体育舞蹈运动协会组织实体化改革现状
        4.2.1 江苏省体育舞蹈运动协会组织目标
        4.2.2 江苏省体育舞蹈运动协会组织结构与机构设置
        4.2.3 江苏省体育舞蹈运动协会实体化改革组织人员现状
    4.3 江苏省体育舞蹈运动协会经济实体化改革现状
        4.3.1 江苏省体育舞蹈运动协会组织经费构成情况
        4.3.2 江苏省体育舞蹈运动协会组织经费支出情况
        4.3.3 江苏省体育舞蹈运动协会市场化开发现状
    4.4 江苏省体育舞蹈运动协会内部制度实体化改革现状
        4.4.1 江苏省体育舞蹈运动协会会员管理制度
        4.4.2 江苏省体育舞蹈运动协会会员代表大会制度
        4.4.3 江苏省体育舞蹈运动协会理事会制度
        4.4.4 江苏省体育舞蹈运动协会监事会制度
        4.4.5 江苏省体育舞蹈运动协会财务管理制度
    4.5 江苏省体育舞蹈运动协会实体化改革存在问题分析
        4.5.1 江苏省体育舞蹈运动协会组织实体化改革存在问题分析
        4.5.2 江苏省体育舞蹈运动协会经济实体化改革存在问题分析
        4.5.3 江苏省体育舞蹈运动协会制度实体化改革存在问题分析
    4.6 讨论
    4.7 江苏省体育舞蹈运动协会实体化改革发展对策研究
        4.7.1 基于协会组织实体化改革的发展对策研究
        4.7.2 基于协会经济实体化改革的发展对策研究
        4.7.3 基于协会制度实体化改革的发展对策研究
    4.8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7)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强化党内监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党内监督理论基础与文明成果借鉴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党内监督思想
        一、无产阶级政党须受监督
        二、依法撤换不称职领导人
        三、实行党的代表大会监督
        四、发挥党员民主监督作用
    第二节 列宁党内监督思想
        一、强化监督制约权力集中
        二、健全完善党内监督制度
        三、建立专门党内监督机构
    第三节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借鉴
        一、探索建立监察组织机构
        二、加强自上而下垂直监督
        三、推进监察制度立法建设
        四、加强监察官选任制度化
    第四节 国外政党党内监督借鉴
        一、严明党的纪律
        二、发扬党内民主
        三、注重法制建设
        四、党内党外协同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
        一、实现革命任务的监督
        二、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
        三、建立专门性监督机构
        四、以整风运动强化监督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
        一、一元化领导下的监督
        二、以政治运动强化监督
        三、党内民主监督遭挫折
    第三节 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前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
        一、重建党内监督体制机制
        二、推动监督制度化法治化
        三、创新党内监督方式方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强化党内监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一节 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保障
        一、有利于保持全党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有利于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三、有利于继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
    第二节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必然要求
        一、有利于提升党的执政本领和领导水平
        二、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权威和执政地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强化党内监督的创新
    第一节 严守党的纪律和规矩
        一、严肃规范党内政治生活
        二、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第二节 完善党内监督法规建设
        一、加强党内监督法规顶层设计
        二、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相协调
    第三节 加快党内监督体制改革
        一、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
        二、党内监督与国家监察相结合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强化党内监督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强化党内监督面临的挑战
        一、多元社会思潮影响党内团结统一
        二、国际敌对势力冲击党的执政地位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强化党内监督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党内监督政绩观出现某些偏差
        二、党内监督尚存在形式主义
        三、严管与厚爱结合相对不足
        四、执行党的纪律处分尚有疏漏
        五、基层监督存在“熟人社会”难题
        六、“一把手”监督依然存在难点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强化党内监督的路径研究
    第一节 新时代强化党内监督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五个党内监督主体协调发力
        二、坚持信任激励与严格监督相结合
        三、坚持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配合
        四、坚持依纪依规依法监督执纪问责
    第二节 优化整合党内监督要素资源
        一、积极培育党内监督文化
        二、转变党内监督价值理念
        三、营造党内监督良好生态
    第三节 完善党内监督配套制度
        一、建立健全容错纠错制度
        二、制定诬告陷害处理办法
        三、健全完善党内质询制度
        四、试点施行党内听证制度
        五、推进纪法衔接双向互动
    第四节 推动党内监督体制机制创新
        一、强化对纪委监督以增强内生动力
        二、优化派驻机构改革提升监督效能
        三、健全完善党内监督配套工作机制
    第五节 增强党内监督方式方法针对性
        一、注重党内监督在精准上发力
        二、拓宽党内监督技术手段空间
        三、提高党内问责精准性实效性
        四、强化突发事件处置监督保障
    第六节 健全党内监督的效能评估体系
        一、党内监督效能评估的基本原则
        二、党内监督效能评估的具体指标
        三、党内监督效能评估的基本方法
        四、党内监督效能评估的组织实施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框架结构和创新及不足
        1.4.1 框架结构
        1.4.2 创新之处
        1.4.3 不足之处
第2章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问题概述
    2.1 相关概念阐释
        2.1.1 社会组织
        2.1.2 教育扶贫
        2.1.3 社会组织教育扶贫
    2.2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现实背景
        2.2.1 贫困地区人力资本有待开发
        2.2.2 社会组织服务社会优势凸显
        2.2.3 精准扶贫要求多元力量参与
    2.3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历史进程
        2.3.1 1978 年—1989 年: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探索阶段
        2.3.2 1990 年—2000 年: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展开阶段
        2.3.3 2001 年—2011 年: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深化阶段
        2.3.4 2012 年以来: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攻坚阶段
    2.4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总体成效
        2.4.1 缓解了政府教育扶贫财政压力
        2.4.2 填补了政府教育扶贫工作空隙
        2.4.3 促进了政府教育扶贫效率提高
        2.4.4 减轻了贫困家庭子女教育负担
第3章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理论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3.1.1 发展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3.1.2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
        3.1.3 教育同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3.2.1 发展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举措
        3.2.2 发展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础
        3.2.3 发展教育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根本之策
    3.3 国外学者的相关理论
        3.3.1 人力资本理论
        3.3.2 文化贫困理论
        3.3.3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3.4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相关理论
        3.4.1 有教无类——教育的普惠性
        3.4.2 治乱学说——教育的教化性
        3.4.3 经学致用——教育的实用性
        3.4.4 教养兼施——教育的公益性
第4章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实践探索
    4.1 基础教育
        4.1.1 学前教育
        4.1.2 义务教育
        4.1.3 普通高中教育
        4.1.4 特殊儿童教育
        4.1.5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4.2 职业教育
        4.2.1 发展农村中高等职业教育
        4.2.2 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4.2.3 抓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4.2.4 培养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4.3 普通高等教育
        4.3.1 扶持大学生就业创业
        4.3.2 指导城市返乡青年创业
    4.4 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
        4.4.1 学前教育阶段学生资助
        4.4.2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
        4.4.3 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学生资助
        4.4.4 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生资助
        4.4.5 普通高等教育阶段学生资助
    4.5 以资育人
        4.5.1 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自立自强
        4.5.2 通过人文助困树立学生积极心态
        4.5.3 通过感恩教育培育学生责任意识
    4.6 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4.6.1 改善农村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4.6.2 提高农村学校信息化水平
第5章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主要模式
    5.1 社会组织独立运作模式
        5.1.1 筹款工具模式
        5.1.2 项目运行模式
        5.1.3 组织资助模式
    5.2 政府和社会组织合作模式
        5.2.1 政府购买服务模式
        5.2.2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5.3 产业+社会组织合作模式
        5.3.1 社会企业模式
        5.3.2 公益创投模式
        5.3.3 影响力投资模式
第6章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未来趋向
    6.1 明确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角色定位
        6.1.1 扶贫资源的链接者
        6.1.2 扶贫服务的提供者
        6.1.3 扶贫能力的建设者
        6.1.4 扶贫行动的倡导者
        6.1.5 扶贫工作的合作者
    6.2 发扬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基本经验
        6.2.1 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
        6.2.2 抓好教育扶贫品牌建设
        6.2.3 重视舆论宣传引导作用
        6.2.4 开展多种形式慈善募捐
    6.3 抓住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机遇
        6.3.1 经济与社会转型激发社会组织发展
        6.3.2 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提供发展时机
        6.3.3 政府职能转变需要社会组织承接工作
        6.3.4 制度创新为社会组织创造发展环境
    6.4 正视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挑战
        6.4.1 社会组织教育扶贫法律缺失
        6.4.2 社会组织外部管理僵化
        6.4.3 社会组织普遍资源短缺
        6.4.4 社会组织内部能力不足
    6.5 优化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路径选择
        6.5.1 构建社会组织教育扶贫法律体系
        6.5.2 改善社会组织外部治理环境
        6.5.3 落实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政策
        6.5.4 加强社会组织内部能力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后记

(9)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概念界定
    五、研究架构
第一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背景
    第一节 当代旅游业快速发展
    第二节 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第三节 居民收入与旅游消费增长
    小结
第二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概要
    第一节 旅游志编纂溯源
    第二节 首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第三节 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特点
    小结
第三章 省级旅游志体例安排
    第一节 省级旅游志结构设计
    第二节 省级旅游志的体裁
    第三节 省级旅游志的文体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体例比较
    小结
第四章 省级旅游志记述的事象
    第一节 旅游资源与开发
    第二节 旅游线路与规划
    第三节 旅游类型
    第四节 旅游市场
    第五节 旅游服务设施
    第六节 旅游管理
    小结
第五章 旅游志中旅游业的发展变迁
    第一节 旅游活动类型的变化
    第二节 旅游时空的拓展
    第三节 旅游业属性的变迁
    第四节 旅游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
    第五节 旅游设施的发展
    第六节 旅游功能多元化
    小结
第六章 省级旅游志的价值
    第一节 资料价值
    第二节 应用价值
    第三节 研究价值
    小结
第七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组织工作问题
    第二节 体例编排问题
    第三节 内容记述问题
    第四节 理论应用问题
    小结
第八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优化建议
    第一节 资料收集
    第二节 篇目设置
    第三节 内容建构
    第四节 理论创新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
    二、地方志
    三、资料汇编
    四、着述
    五、期刊论文
    六、硕博论文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10)贸易强国建设路径及中国选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与评述
        1.2.1 贸易强国内涵
        1.2.2 贸易强国建设理论
        1.2.3 贸易强国建设经验
        1.2.4 贸易强国衡量标准
        1.2.5 贸易强国建设对策
        1.2.6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2 贸易强国建设的理论基础
    2.1 晚期重商主义
    2.2 古典贸易理论
    2.3 新古典贸易理论
    2.4 新贸易理论
    2.5 新新贸易理论
    2.6 本章小结
3 贸易强国建设的路径:历史视角
    3.1 贸易主体培育的历史经验
        3.1.1 德国调整政府的干预推动贸易强国建设
        3.1.2 日本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助推贸易强国的建设
        3.1.3 美国通过跨国公司的全球网络经营建设贸易强国
    3.2 贸易地位提升的历史经验
        3.2.1 葡萄牙通过提升国际市场地位建设贸易强国
        3.2.2 日本通过提升国际分工地位推动贸易强国的建设
    3.3 贸易平台打造的历史经验
        3.3.1 欧洲一体化是德国实现贸易强国建设的重要平台
        3.3.2 会展为英国的贸易强国建设提供了宽广的平台
    3.4 贸易结构优化的历史经验
        3.4.1 英国通过不断优化贸易结构推进贸易强国的建设
        3.4.2 意大利提升服务贸易比重促进了贸易强国的建设
        3.4.3 美国通过调整出口贸易结构推动了贸易强国的建设
    3.5 贸易效益提高的历史经验
        3.5.1 改善贸易条件是发达国家实现贸易强国建设的重要手段
        3.5.2 保持适度对外依存度推动发达国家的贸易强国建设
    3.6 本章小结
4 贸易强国建设的路径:逻辑视角
    4.1 通过培育贸易主体建设贸易强国
        4.1.1 动态调整国家政府的政治意图
        4.1.2 积极设立大型跨国公司
    4.2 通过提升贸易地位建设贸易强国
        4.2.1 进入国际分工的核心
        4.2.2 深入国际市场体系的中心
    4.3 通过打造贸易平台建设贸易强国
        4.3.1 扩大会展平台影响
        4.3.2 做实区域合作平台
    4.4 通过优化贸易结构建设贸易强国
        4.4.1 合理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
        4.4.2 提高服务贸易的比重
    4.5 通过提高贸易效益建设贸易强国
        4.5.1 持续改善贸易条件
        4.5.2 保持适度的对外贸易依存度
    4.6 本章小结
5 贸易强国建设水平评价的实证分析
    5.1 贸易强国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5.1.2 评价指标选择的依据
    5.2 评价指标的数据处理
        5.2.1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5.2.2 评价指标的组合赋权
    5.3 基于TOPSIS的灰色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
        5.3.1 评价方法的选择
        5.3.2 世界主要国家的贸易强国建设水平评价
    5.4 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检验
    5.5 贸易强国建设水平评价结果的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中国贸易强国建设路径的选择
    6.1 加速提升贸易地位和优化贸易结构
        6.1.1 加速提升知识产权费用的出口地位和人民币的国际支付地位
        6.1.2 加快提高服务贸易比重和高技术产品比重
    6.2 持续培育贸易主体和打造贸易平台
        6.2.1 积极培育世界知名品牌和大型跨国公司
        6.2.2 积极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和创造知名商展品牌
    6.3 稳步提高贸易效益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及需要完善之处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 1:2010—2017 年世界主要国家贸易强国建设水平评价指标的标准化数据
    附表 2:2010—2017 年贸易强国建设水平评价量化层指标的正关联系数
    附表 3:2010—2017 年贸易强国建设水平评价量化层指标的负关联系数
    附表 4:2010—2017 年贸易强国建设水平评价量化层指标对准则层指标的正、负关联度
    附表 5:2010—2017 年贸易强国建设水平评价准则层指标的正、负关联系数
    附表 6:2010—2017 年贸易强国建设水平评价准则层指标对目标层指标的正、负关联度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四、借鉴历史经验,推进行业协会的建设和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现代漆画研究[D]. 郭立忠. 南京艺术学院, 2021(02)
  • [2]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研究(1949-1956) ——以江苏泰兴为例[D]. 杨方. 扬州大学, 2021(02)
  • [3]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D]. 朱厢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增权理论视域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社区动员研究[D]. 帅欢欢. 井冈山大学, 2020(02)
  • [5]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D]. 王薇. 河北大学, 2020(08)
  • [6]江苏省体育舞蹈运动协会实体化改革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 周宇. 南京体育学院, 2020(11)
  • [7]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强化党内监督研究[D]. 李堃.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研究[D]. 王冬雪. 吉林大学, 2020(08)
  • [9]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D]. 高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9)
  • [10]贸易强国建设路径及中国选择的研究[D]. 王卉.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借鉴历史经验推动行业协会建设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