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转基因话题

冬季转基因话题

一、冬日里响起转基因话题(论文文献综述)

周丽威[1](2020)在《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文中指出教科书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小课本大启蒙已经成为教科书研究领域的共识。教科书不仅是知识载体,更是价值载体。习近平关于“教科书是国家事权”的重要论断为我国教科书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新时代教科书建设面临大众化、全球化等诸多困境,教科书建设必须积极回应时代挑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基础。因此,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地融入教科书建设,如何保持我国教科书建设方向的正确性等重要问题亟须各学科加强教科书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目前,语文、政治等科目的中小学教科书的价值溯源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研究尚处于缺位状态。习近平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上强调广泛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近年来,怀特海有机哲学日益受到学界关注。“怀特海全集翻译与研究”成为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选题之一,世界着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认为有机哲学是解决哲学乃至社会科学问题的突破口。再者,我国着名学者王南湜提到“将怀特海与马克思有机结合”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鉴于怀特海有机哲学价值理论深刻的洞见性,其对教科书理论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选择、确定和改进具有理论指导作用。本研究主要以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历史比较法为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进行梳理,提炼不同时期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通过内容分析法,依据构建的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分析框架,从教科书内容、教科书呈现方式、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主体四个维度,探寻不同时期教科书的价值取向。运用历史比较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做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概括其嬗变特点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指出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经历了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教科书、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教科书和走向多元取向的教科书三个阶段。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中学生物教科书,始于清朝末年,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在急于求成的应用心理下,教科书被赋予了“救世”的价值。这一时期国人主要将西方教科书的结构“舶来”,呈现出“依葫芦画瓢”的结构主义取向;之后,生物学经历了短暂的学科大发展,特别是实用主义在我国大行其道的时期,生物教科书的体验性、实用性理念被提出;自新中国成立到新课改前夕,生物教科书发展历经波折,从仿苏的一元取向到兼收并蓄各方文化,生物教科书也进行了一纲多本式的形态学和知识论的改变。纵观我国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变迁历程,呈现出典型的从本质到多元的发展特点:在课程目标取向上,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在生物教科书内容取向上,从博物到生物学;在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取向上,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在教科书呈现方式取向上,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在坚持的宏观理念上,政治取向贯穿始终。从目标、内容、编写者取向、呈现方式以及理念上均体现出了本质到多元的路向。通过文本分析,发现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问题:本质主义视阈下对结构的过度强调;反本质层面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在二者融合的视角下看,本质和反本质的均质化造成取向的平均主义。最后,本研究从有机哲学视阈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进行前瞻,提出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多种可能路径:在目标建构上,生物教科书要凸显生物圈命运共同体;在编写思维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注重关系性思维;在课程理解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在课程愿景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在此基础上,指出生物教科书的编写需要注重整体性维度、生态性维度、生活性维度和教育性维度。厘清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历程、特征及问题,不仅需要一种历史学视角的经验总结,更需要一种本体意义上的透视,从价值取向的视角进行一种有机哲学式的审思既能助益我国教科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理论的完善注入新的活力。

李晓宁[2](2020)在《交流与认同:北京市丰台区方庄小区居民关系的民俗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近郊兴建了大量的高层商品楼小区,众多居民从内城迁往城郊的商品楼住宅区。这些新兴城市社区是居民交流关系生成的重要文化空间,本文以北京的方庄小区为个案,采用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生动的个人叙事,主要从日常交流实践的视角探究社区居民的居住关系。地处南二环与南三环之间的方庄小区是北京市政府于1984年正式批准开发建设的高层集合住宅小区。1992年全部完工的方庄是当时北京市规模最大的住宅区,也是北京市最早对个人和外籍人士销售商品房的住宅区。它所代表的是在各个城市周边开始发生的城市居民与郊区农民集聚于同一社区的新型居住关系。方庄小区是由原地的农民、个人置业者、带有企业和单位分配住房政策性质的集团购房者所共同组成,这种居住关系的生成,意味着全体居民将要经历一个社区认同与文化融合的公共文化实践的过程。居民的共同体意识并不是像原来所在村落那样成为一种绝对的需要,不同的年龄群体或者性别群体会根据不同的需求构成各自的日常交流方式。在社区公共生活秩序的建构中,不同的交往行为具有不同的意义。本文设置了几个基本问题来进行研究:家庭生活需求的满足中居民的日常交流实践,个人娱乐需求满足中居民的日常交流实践,服务性的社区公益活动的参与和社区认同,基于社区生活的文艺创作对于社区认同的作用。从家庭层面来看,家庭的日常生活虽然不依赖但也不能完全离开居住社区。从个人层面来看,拥有不同的业余爱好与修养背景的居民结成形式多样的趣缘群体。参与个人喜爱的兴趣团体成为个人融入社区的重要方式。此外,社区新型居住关系的建构离不开居民自觉自愿进入公共领域从事公益活动,做出各种实际的奉献。居民自发创作关于社区生活的文艺作品包含居民的真实感受与想象,这些文艺作品激发了人们关于社区的想象,从而增进了对社区的认同。城市社区居民进行着形式多样的日常交流实践,这些交流既满足着家庭生活的需求,也满足着个人娱乐休闲的需要。居民在社区公益活动参与中获得个人成就感与社区认同感,活动参与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社区生活催生人们的文艺创作,这些包含真实与想象的创作促进对社区共同体的想象,从而达成认同。不管个人生活还是家庭生活都无法脱离社区,基于不同需求的交流实践构成对社区共同体的认同。虽然方庄小区具有特殊性,居民构成关系呈现多元特征,因其成立时间较早,人们经历了比较充分的社区公共生活秩序以及文化建构的过程,积累了丰富经验,值得我们去研究。我们注意到家庭在社区日常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也注意到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在未来城市社区的发展过程中,民俗学以城市居民小区为单元进行研究是可靠且具有操作性的一种方法。从文化交往的意义,关注居民如何积极建立互动合作和相互服务的关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传统的居住关系在蜕变为一种新型居住关系过程中,仍然保留了传统生活文化的核心价值和基本精神。如何通过交流实现认同是本文的核心问题,将个案置于整个中国城市发展中,民俗学应该关心人们的文化需求以及他们如何创造自己满意的生活,他们不断提出新需求从而建立了当前灵活多样的合作形式与日常生活交流方式。

叶冰[3](2019)在《货币权力视角下的美元本位制危机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货币权力的视角研究了美元本位制危机的源起和演进。就国际货币体系兴替的一般规律而言,本位货币制度出现危机具有两种表征:一是本位货币的价值弱化和权力流失,二是挑战货币的相对崛起和权力扩张。本位货币与挑战货币的权力此消彼长直至危机爆发、体系切换,这一周期性的兴替过程同样体现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即美元本位制体系的动态变化之中。美元本位制危机根植于国际货币体系的内生缺陷。20世纪70年代黄金“脱锚”赋予美元信用本位地位的同时,也将“双赤字问题”内化为美国必须履行的国际公共义务,由此造成的“新特里芬悖论”使美元信用危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显现。90年代之后,金融“脱嵌”于无限扩大的美元权力的同时,也因虚拟经济的过快发展而持续弱化美国工业制造硬实力,导致美国经济增长后继乏力、经济结构日益脆弱。“脱锚”与“脱嵌”是美元本位制的内在特征,从根本上消解着美元价值的现实基础。与此同时,美元本位制的内在缺陷及其负面影响也在思想意识上引发了离心力,并促使挑战货币陆续崛起。在美元本位制下,将国家主权货币作为国际公共产品的制度设计以及完全缺乏制约的信用本位制度,难以避免地会带来货币权力的滥用,由此造成的全球贸易失衡、资产泡沫高企、经济空心化、金融危机周期性爆发以及外汇储备价值下降等一系列问题,逐渐催生了新的“异质性思维”,并促使外围国家纷纷探索区域化货币合作,以寻求摆脱美元霸权。以欧元为代表的超主权区域货币一体化和亚洲区域货币多边合作机制的出现,从事实层面和意识上割裂了大一统的美元本位制,重塑着全球货币体系的权力结构。纵观牙买加体系四十余年历史,美元本位制从建立之初就埋下危机根源,并随着货币体系周期的兴替逐渐步入恶性循环,危机表征愈益明显。由于货币权力已代替资源、领土与市场成为国际关系博弈的核心领域,深入研究和分析该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赵永怡[4](2019)在《对外汉语电视教学节目的文化教学研究 ——以《快乐汉语》系列节目为例》文中认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一直强调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现代多媒体手段在文化教学过程中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外汉语电视教学节目作为多媒体教学形式中的一种,以其直观形象、方便快捷的特点得到了诸多海外汉语学习者的青睐。为汉语推广和中华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本文以对外汉语电视教学节目中的典型代表一一《快乐汉语》系列节目为研究对象,细致考察了其文化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并且借助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一般原则对该节目在文化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的优缺点进行了评析,最后针对其不足,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本文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有关概念进行了厘清,明确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定位,讨论了文化教学内容的分类和文化教学原则,为开展《快乐汉语》文化教学的研究提供对外汉语学科的理论基础。在第二章,本文先是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结合各季特点等量抽取了《快乐汉语》三季中的具体剧集,并在对样本视频进行转写的基础上,提炼出其中的文化内容;然后依照选取的文化点分类工具,即中山大学的《国际汉语教材文化点分类框架(研究版)》,对《快乐汉语》的样本视频中的文化点进行标注、统计和分析;最后参照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一般原则,对节目文化教学内容上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估。在第三章,本文摒弃了以往研究在形式研究层面都是从节目模式上泛泛而谈的做法,借鉴教育技术学的相关知识,从电视语言的角度考察和分析了《快乐汉语》节目的文化教学形式。文章细致分析了节目画面语言、声音语言和字幕语言对文化教学内容的具体呈现。随后又参照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相关原则,分析了节目在文化教学形式上具有的优点和不足。在第四章,本文针对该系列节目在文化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的不足提出了自己对于对外汉语电视教学节目的相关建议。本文认为,在内容上,节目的文化教学内容要在具有整体性的同时注意文化点分布的平衡性,要在具有阶段性的同时注意文化教学的适度性,要在各季都注意到文化教学的实用性。在形式上,节目在文化教学时要注意场景设置的多样性,保证声音语言和字幕语言的规范性。对于这些注意事项,本文也分别给出了一些具体操作建议。

谢超[5](2018)在《英国诗歌中的气候书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的事实下,气候变化已成为自然科学领域和人文社科领域共同关心的议题。“人类世”概念的提出使得人们对人为原因造成的气候变化有了深刻的认识。文学对认识和解决目前的气候变化危机究竟有何作用正成为文学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文学对气候的呈现由来已久,并在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来愈加明显,针对文学中气候书写的研究也呈兴起之势。本文以英国诗歌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批评的视角,重点考察18世纪至当代英国诗歌对气候现象的呈现。传统的文学批评在解读这些诗歌中的气候书写时往往将重心放在诗歌文本所呈现的气候的象征意义上,而忽略了气候的物质属性。本文参考英国环境史材料,结合英国各时期的文学文化思潮,以时间为线索,从单个诗人及其重点作品入手,对英国诗歌中的气候书写展开深入分析。18世纪英国诗歌凸显了气候的物质属性,气候不再是单纯的象征性背景,诗人们在作品中重点呈现了天气对城市造成的影响、气候中的规律、以及气候对农业和身体产生的直接作用。19世纪时,科学取得长足进步,工业革命纵深发展,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诗歌中的气候书写渗透着科学成分。同时,空气污染以及与此相关的对英国社会的批判、城市与自然的关系、身份问题也成为诗人们重点表现的主题。20世纪时,诗歌中的气候书写主要集中在现代主义作品中,该阶段的气候书写有意拆解了自然与文化、物质与精神的边界。诗人们在彰显气候物质属性的同时,还表达了对西方现代文明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当代诗歌中的气候书写流露出人们对气候变化的焦虑及反思,诗人们探讨了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末世主题,思考地方与全球的关系,并提出构建气候伦理的设想。基于对英国诗歌中气候书写的历史回顾和分析,本文提出,诗歌中气候的物质属性与文化属性不可分割,这种不可分割性显示出人与自然、自然与文化相互交融的关系,而意识到这一层关系,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有助于我们应对目前所面临的气候危机,从而寻找解决现实环境问题的出路。

孙惠芬[6](2017)在《寻找张展》文中提出上部寻找1寻找张展,是儿子提出来的。我和张展从未见过面,可当他在微信上提到这个名字,说妈妈,你还记得我的高中同学张展吗?我脑海里迅速就浮现出一个形象。这形象没有身高,没有五官,只有和飞机有关的一些连缀。他的名字有伸张和展翅的意思,容易让人联想到飞鸟和飞机,我记住他,正因为一次和飞机有关的事故。他的父亲死于2009年法航447空难,当时离高考只有不到一周时间。儿子在微信上提到他,很出我的意料。儿子在美国加州读生物信息学博士,因为学

杜文娟[7](2017)在《红雪莲》文中提出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陕西省委宣传部重点扶持作品国家电网公司重点选题东莞文学院签约作品李敬泽阿来刘醒龙贾平凹联袂推荐一、热血青年柳渡江并非孤儿,也不是穷得穿不起裤子的人家出身。他的父母高呼着"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随大部队挥师南下。父亲的部队在渡江战役中所向披靡,顺风顺水先期到达南方,急着接收并管理南方的大中等城市。他随母亲和保育

陈启文[8](2017)在《袁隆平的世界》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人就像一粒种子追溯一个生命的诞生追溯一个生命的诞生,如同探悉一粒种子。一切早已不再是悬念,只是我接下来叙述的前提。这是一个命定为种子而生的人,一个命定要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人。通过一粒种子,可以追溯物种的起源。"万物的原则,起始于根基",这是古希腊数学家、

孟夏韵[9](2016)在《拉美生态文学研究 ——以荷马·阿里德希斯与路易斯·塞普尔维达生态小说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自然环境恶化,生态危机愈演愈烈。生态文学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学思潮,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文学通过创作对现实生态危机的一种回应,旨在考察、表现自然生态环境、人类社会和精神环境,注重探究生态危机的根源,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生态文学作品的不断涌现推动了“生态批评”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生态批评的着述逐渐丰富,生态批评的研究规模扩大。生态批评通过对不同理论的借鉴和交叉整合,逐渐成为一种跨学科、跨文化、跨文明的国际化新的文艺理论研究领域,从不同视角探讨文学、文化、社会、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解决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深层关系问题。21世纪,对生态批评的理论研究更是如火如茶,学界相继出版了许多论着。在世界文化语境下,拉美文学生态作家以文学书写来树立人类的生态保护意识,批判破坏自然和社会生态的各种恶行,倡导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世界和谐、平等相处的新世界,并以各种文学手段表达各自的生态思想。本论文在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生态批评的跨学科、多视角、多文化为理论基础,从更广的文化、宗教、哲学、神话视角,结合生态女性主义和后殖民生态主义理论,运用文化批评、文本实证分析、归纳和推理、比较等方法,以拉丁美洲“文学爆炸后”小说发展进程中生态文学代表作家——墨西哥的荷马·阿里德希斯和智利的路易斯·塞普尔维达的作品为对象,对拉美生态文学进行研究。并且试图梳理和总结拉丁美洲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的产生、发展和现状,研究拉美生态文学的总体主题和特点。具体而言,本文将分别对荷马·阿里德希斯的小说《太阳的传说》和《做爱时你在想着谁?》,以及路易斯·塞普尔维达的小说《读爱情小说的老人》和《世界尽头的世界》的生态主题和生态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在创作中,荷马·阿里德希斯戏仿墨西哥的古老神话传说,运用“时代错乱”和“时空交错”以及奇幻意象的艺术手法,塑造了生态女权环保卫士和大自然的护卫女神等形象,创造出一部具有奇幻现实主义色彩的环境启示录文本:末日图景中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类的精神异化,并以末日后重生寄托希望。在作品中作者表达了自己的生态思想:展示、揭露和抨击墨西哥现实社会的弊端——极端恶化的自然生态、黑暗腐败的社会生态、因道德伦理沦丧而陷入危机的人类精神生态,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警示人类,让人类思考自身生存与自然环境恶化的因果关系。路易斯·塞普尔维达以文学想象中的乌托邦、隐喻和象征的艺术手法,塑造了生态抗争的斗士——自然守护者“老人”和生态保护者的形象。以“文明与野蛮”倒置、自然的报复、种族主义和物种主义以及殖民生态扩张文本的展示,描绘了后殖民语境下拉丁美洲的生态状况:智利和厄瓜多尔原始自然和独特的印第安文化与西方殖民统治的冲突以及造成的恶果。同时表达了作者的生态思想:密切关注当下地球生态环境、反对肆意破坏自然生态和虐杀动物的行为,唤醒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的意识,倡导人与动物、人与社会、人与世界平等和谐相处。通过对以上两位代表作家生态创作的共性与个性的分析,本文还对拉美生态文学作家的两种创作趋势作如下归纳:一种植根于本国生态,忠实再现本国的生态危机;另一种放眼于世界,透过虚构、假想之地的反乌托邦,反映整个人类社会的生态问题。同时,两位作家都以各自独特的文学想象表达对未来美好世界的希冀。本研究成果力图置身于世界文学生态批评发展前沿,对丰富和深化拉丁美洲“文学爆炸后”小说研究有推进意义;对世界生态文学研究和拉丁美洲生态文学研究作必要的补白;对中国文论家、译者以及拉丁美洲文学研究者多角度、多思维地理解和解读拉美文学作品有借鉴和启发意义;对当下中国提出发展生态文明、生态和谐理念具有启示意义;对破坏自然环境、残害动植物而导致社会精神双重异化和人类毁灭自身的行为,起到重大的警示作用。

周建新[10](2016)在《午夜阳光》文中认为草根出身没有后台,半生隐忍不善钻营,出身渔村的小公务员,如一尾离群的鱼苗,倍感孤独,却也算是独善其身。可惜,人性中自我道德约束的力量,比起追求财富和权力的欲望,实在是微不足道。当权力的诱惑来临,他很快陷入权钱交易的漩涡不能自拔。午夜阳光毕竟是海市蜃楼,"牵黄逐兔,岂可得乎"的觉悟,往往来得太迟。

二、冬日里响起转基因话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冬日里响起转基因话题(论文提纲范文)

(1)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事关国家事权的教科书建设需要加强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有助于某些社会及教育问题的解决
        (三)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研究缺位
        (四)有机哲学价值论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审视提供一种新视阈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教科书与生物教科书
        (二)价值取向
        (三)中学
    四、研究设计
        (一)时间范围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分析框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教科书研究文献综述
        (一)教科书研究综述
        (二)生物教科书研究综述
    二、有机哲学价值论研究综述
        (一)文献检索概览
        (二)有机哲学价值理论研究综述
    三、研究现状反思
        (一)生物教科书研究的理论基础还有待挖掘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迫在眉睫
        (三)对生物教科书的事实之思掩盖了价值之辨
        (四)有机哲学对于生物教科书研究有着强烈的可借鉴性
第二章 有机哲学价值理论
    一、价值理论生发背景及核心概念说明
        (一)价值理论生发的背景
        (二)核心概念说明
    二、价值的内涵
        (一)价值的本质:事件的内在实在性
        (二)价值的拓展:自然机体也具有自身的价值
    三、有机哲学价值论的核心范畴及构成
        (一)基本原理
        (二)事实与价值
        (三)模式理论
        (四)情感理论
        (五)有机哲学的价值构成或命题
    四、有机哲学知识价值论
        (一)知识的整体性
        (二)“认识”包含三个因素:主体、资料和主体形式
        (三)三种知觉方式:因果效验、直接表象、符号指称
        (四)科学与美不可分离
        (五)注重智慧生成
第三章 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02-1911)
    一、结构主义及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一)结构主义
        (二)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二)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
    四、对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四章 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12-1948)
    一、实用主义及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一)实用主义
        (二)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二)生物教科书的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四、对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五章 走向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49-2003)
    一、多元取向的总体特征
        (一)多元取向的内涵
        (二)多元取向的特征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及特点
        (二)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四、对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六章 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有机哲学审视
    一、价值取向嬗变的特点:从本质到多元
        (一)课程目标: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
        (二)生物教科书内容:从博物到生物学
        (三)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
        (四)教科书呈现方式: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
        (五)政治取向贯穿始终
    二、价值取向的问题:基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一种考察
        (一)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易于形成“呆滞的知识”
        (二)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
        (三)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均质化,忽略对比的和谐
第七章 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
    一、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应凸显命运共同体
        (一)整体宇宙观视阈下的生物圈命运共同体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整体性维度
    二、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重视关系性力量
        (一)生态观上的担当:关系力量思维下的共享生态观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态性维度
    三、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需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
        (一)有机哲学与生物学在生活观上的创新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活性维度
    四、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
        (一)有机思维下的智慧生成
        (二)教科书编写的教育性维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清末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2 民国时期生物教科书编着者的学科背景
    附录3 民国时期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4 民国时期教科书作者及其出版教科书的统计
    附录5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知识内容框架梳理
    附录6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梳理表
    附录7 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8 教科书文本汇总表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致谢

(2)交流与认同:北京市丰台区方庄小区居民关系的民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结构
    五、资料的来源
    六、创新点
第一章 北京城郊不同的居住关系
    第一节 北京内城居住关系
        一、北京城市空间格局
        二、胡同里的四合院和大杂院
        三、邻里之间的生活互助
        四、邻里之间的信仰结社
    第二节 近郊菜农村落
        一、近郊农村
        二、作为生产共同体的村落:蔬菜种植
        三、作为生活共同体的村落
    第三节 北京住宅:从平房到高楼
    小结
第二章 从蒲黄榆到方庄小区
    第一节 搬迁上楼:村落共同体的解体
    第二节 北京首个商品楼住宅区
        一、方庄地区的建立
        二、方庄地区的居民组成
        三、空间资本化与城市居住空间的高楼化
    小结
第三章 小区中家庭之间的交流
    第一节 以舞为媒:“越跳越熟,越跳越亲”
        一、舞队之中
        二、舞场之外
    第二节 共享养娃与家长社交:“快乐小陶子”公益绘本读书会
        一、扎根社区的亲子阅读
        二、社区之内的居民交流实践
        三、走出社区的儿童集体活动
    小结
第四章 休闲模式与社区认同
    第一节 方庄民间艺术馆
        一、从地下群租房到方庄民间艺术馆
        二、串珠手工艺术班
    第二节 美娘合唱团
    第三节 书画协会
        一、“这是我的另一个家”
        二、以书画结友
    第四节 围圈踢毽
        一、作为传统体育运动的踢毽
        二、结伴踢毽
    第五节 社区邻里节
    小结
第五章 作为公共服务的社区参与
    第一节 寻找地方历史、手绘方庄地图
        一、寻找“蒲黄榆”的由来
        二、手绘方庄地图
    第二节 “十姐妹”志愿环保服务队
    第三节 治安巡逻队
    第四节 八老议政团
    第五节 “掌上四合院”
        一、掌上四合院
        二、从网络社群到面对面交流
    小结
第六章 社区的想象与建构
    第一节 作为心理认同的集体想象
    第二节 “想象的共同体”:社区生成的重要方式
        一、社区小报《方庄生活》
        二、网络互动
        三、参与和旁观:个人叙事的社区活动
    第三节 社区的真实与想象:围绕社区生活的文艺创作
        一、文字书写:现代社区的重要认同方式
        二、观看与记录:方庄的光影记录
        三、歌唱“我们的社区”
        四、画中“方庄”
    小结
结语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货币权力视角下的美元本位制危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现状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结构安排、理论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结构安排
        三、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货币权力
    第一节 国际货币与国际货币权力
        一、货币与货币权力
        二、国际货币与国际货币权力
    第二节 国际货币体系的形成
        一、国际货币体系:格局与制度
        二、货币国际化:选择与推动
    第三节 国际货币体系的兴替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
        二、国际货币体系兴替的规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布雷顿森林体系与美元本位制危机的源起(1944-1973)
    第一节 从英镑体系到美元体系
        一、英美综合国力的消长
        二、英镑“合法性”的式微
        三、美元“合法性”的确立
    第二节 美元本位制的制度基础与内在缺陷
        一、布雷顿森林会议:美元权力的制度化
        二、战后的黄金时代:不完全承担的义务
    第三节 特里芬悖论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一、特里芬悖论:由隐及显
        二、美元本位制危机:初露端倪
        三、国际货币体系危机:由表及里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元本位制的建立与危机初现(1974-1999)
    第一节 美元“脱锚”与金融“脱嵌”
        一、美元本位制建立与美元“脱锚”
        二、美式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脱嵌”
        三、“脱锚”与“脱嵌”对美元权力的影响
    第二节 新特里芬悖论与美元权力的滥用
        一、“超级嚣张的特权”
        二、新特里芬悖论:危机的根本原因
        三、币权滥用:危机的驱动因素
    第三节 危机表征:亚洲金融危机
        一、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的历史背景
        二、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的关系
        三、亚洲金融危机对美元本位制的冲击
    第四节 危机表征:挑战货币崛起
        一、亚洲:挑战失败的日元
        二、欧洲:欧元的崛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融危机全球化与美元本位制危机加深(2000-2008)
    第一节 货币扩张与全球经济失衡
        一、失控的货币扩张
        二、币权滥用及其后果
    第二节 金融自由化与全球金融危机
        一、美式金融自由化及其后果
        二、从次贷危机到全球金融危机
    第三节 欧元的挑战与人民币的崛起
        一、欧元的挑战与挫折
        二、人民币崛起的现实基础与动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币权竞争及其前景(2008-2018)
    第一节 悬崖边缘的美元本位制
        一、伯南克冲击
        二、贸易赤字问题
        三、财政赤字与政府债务问题
        四、经济空心化问题
    第二节 欧债危机下欧元的退与进
        一、金融自由化与欧债危机
        二、欧元国际化的波折
        三、欧元区的持续改革
    第三节 全面推进的人民币国际化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国内基础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驱动
        三、中国的国际领导力与制度建设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资料
    二、英文资料
    三、网络资源
    四、官方网站
致谢
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4)对外汉语电视教学节目的文化教学研究 ——以《快乐汉语》系列节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零 绪论
    0.1 选题背景
        0.1.1 电视教学节目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0.1.2 《快乐汉语》在对外汉语电视节目中的重要地位
        0.1.3 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0.2 研究意义
        0.2.1 理论意义
        0.2.2 实践意义
    0.3 研究对象及简介
        0.3.1 《快乐汉语》第一季简介
        0.3.2 《快乐汉语》第二季简介
        0.3.3 《快乐汉语》第三季简介
    0.4 研究方法
        0.4.1 抽样调查法
        0.4.2 观察法
        0.4.3 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0.4.4 对比分析法
        0.4.5 跨学科研究法
    0.5 研究综述
        0.5.1 对外汉语电视教学节目研究概况
        0.5.2 对外汉语电视教学节目《快乐汉语》其文化教学的研究现状
第一章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1.1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定位
        1.1.1 文化
        1.1.2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
    1.2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内容
        1.2.1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分类
        1.2.2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分类大纲
    1.3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原则
        1.3.1 文化内容的选取和设置原则
        1.3.2 文化内容的呈现和教学原则
第二章 《快乐汉语》文化教学内容的考察与分析
    2.1 《快乐汉语》文化点的统计说明
        2.1.1 文化点的统计标准
        2.1.2 文化点的统计范围
        2.1.3 文化点的统计方法
    2.2 《快乐汉语》三季文化点的数据对比分析
        2.2.1 三季节目文化点总量对比分析
        2.2.2 三季节目一层文化点分布情况对比分析
        2.2.3 三季节目二层文化点分布情况对比分析
    2.3 《快乐汉语》文化教学内容的评估
        2.3.1 《快乐汉语》文化教学内容选取和设置上的优点
        2.3.2 《快乐汉语》文化教学内容选取和设置上的不足
第三章 《快乐汉语》文化教学形式的考察与分析
    3.1 画面语言与文化呈现
        3.1.1 画面中的场景与文化呈现
        3.1.2 画面中的人物与文化呈现
    3.2 声音语言与文化呈现
        3.2.1 人物同期声与文化呈现
        3.2.2 电视解说声与文化呈现
        3.2.3 音乐与文化呈现
    3.3 字幕语言与文化呈现
        3.3.1 标题字幕与文化呈现
        3.3.2 声音字幕与文化呈现
        3.3.3 标注字幕与文化呈现
    3.4 《快乐汉语》文化教学形式的评估
        3.4.1 《快乐汉语》文化教学形式上的优点
        3.4.2 《快乐汉语》文化教学形式上的不足
第四章 《快乐汉语》系列节目文化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4.1 文化教学内容设置建议
        4.1.1 具有整体性的同时注意文化点分布的平衡性
        4.1.2 具有阶段性的同时注意文化教学的适度性
        4.1.3 在各季都要注重文化点的代表性和实用性
    4.2 文化教学形式上的注意事项
        4.2.1 画面中的文化场景设置要多样
        4.2.2 保证声音语言规范性
        4.2.3 保证字幕语言规范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国际汉语教材文化点分类框架(研究版)
附录二 《快乐汉语》第一季样本视频文化点标注
附录三 《快乐汉语》第二季样本视频文化点标注
附录四 《快乐汉语》第三季样本视频文化点标注
致谢

(5)英国诗歌中的气候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文学中气候书写研究的两大类型
    第二节 英语文学中气候书写的研究状况
    第三节 英国诗歌中气候书写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章 物质气候与城乡秩序:18 世纪诗歌中的气候书写
    第一节 城市中的气候:《城市大雨纪实》和《特里维亚》
    第二节 气候中的秩序:《四季》
    第三节 农事诗里的反田园:《打谷者的劳作》与《女人的劳作》
第二章 科学话语与空气污染:19 世纪诗歌中的气候书写
    第一节 浪漫主义的乌托邦:《麦布女王》
    第二节 科学与浪漫的交织:《北极探险》
    第三节 空气污染与城市自然:《唐璜》与《威斯敏斯特桥上》
    第四节 空气污染与身份焦虑:《异教徒之地》
第三章 现代性思索与自我身份:20 世纪诗歌中的气候书写
    第一节 生态破坏与现代文明的衰败:《荒原》
    第二节 自我身份的探寻:《勃力格低地》
第四章 焦虑与反思:21 世纪诗歌中的气候书写
    第一节 末日启示录:《-273.15》
    第二节 地方与全球:阿格贝比、莫辛和希尼诗歌中的气候书写
    第三节 构建气候伦理:《地球上的生命》
余论诗歌触碰现实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拉美生态文学研究 ——以荷马·阿里德希斯与路易斯·塞普尔维达生态小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绪论
第一章 拉丁美洲生态文学的历史文化语境
    1.1 世界生态批评概述
        1.1.1 生态批评术语的界定
        1.1.2 生态批评研究成果及其主要观点
        1.1.3 生态批评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1.2 拉丁美洲生态文学发展概述
        1.2.1 拉丁美洲生态文学的渊源与发展
        1.2.2 当代拉美生态文学作品概论
    1.3 拉丁美洲生态批评现状
第二章 荷马·阿里德希斯的两部生态小说解析
    2.1 荷马·阿里德希斯的绿色人生和生态创作
        2.1.1 荷马·阿里德希斯的绿色成长道路
        2.1.1.1 荷马·阿里德希斯与大自然的渊源
        2.1.1.2 环境保护运动的先锋
        2.1.2 荷马·阿里德希斯的生态创作
        2.1.2.1 诗歌创作中的生态思想
        2.1.2.2 小说创作中的生态思想
    2.2 环境启示录与反乌托邦
        2.2.1 末日图景中的自然环境
        2.2.2 末日图景中的社会环境
        2.2.3 人类精神异化
        2.2.4 末日后的重生
    2.3 神话生态的文学表述
        2.3.1 戏仿阿兹特克文明的神话传说
        2.3.2 时代错乱与时空交错
        2.3.3 奇幻意象
    2.4 生态女性主义中的女性与自然
        2.4.1 生态女权环保卫士
        2.4.2 大自然的护卫女神
第三章 路易斯·塞普尔维达的两部生态小说解析
    3.1 后殖民生态批评视野下路易斯·塞普尔维达的生态召唤
        3.1.1 后殖民生态批评和生态扩张主义
        3.1.2 路易斯·塞普尔维达的创作与生态思想
        3.1.3 两部生态小说:《读爱情小说的老人》和《世界尽头的世界》
    3.2 后殖民生态文本的展示
        3.2.1 殖民生态扩张主义的文本展示
        3.2.2 种族主义和物种主义的文本展示
        3.2.3 “文明与野蛮”的倒置
        3.2.4 自然的报复
    3.3 生态抗争的斗士形象及文学想象
        3.3.1 保护自然的卫士形象
        3.3.1.1 自然守护者——“老人”
        3.3.1.2 生态环保者
        3.3.2 文学想象中的乌托邦
        3.3.3 象征与隐喻的文学抗争形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午夜阳光(论文提纲范文)

四、冬日里响起转基因话题(论文参考文献)

  • [1]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D]. 周丽威.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2]交流与认同:北京市丰台区方庄小区居民关系的民俗学研究[D]. 李晓宁. 山东大学, 2020(07)
  • [3]货币权力视角下的美元本位制危机研究[D]. 叶冰. 外交学院, 2019(10)
  • [4]对外汉语电视教学节目的文化教学研究 ——以《快乐汉语》系列节目为例[D]. 赵永怡.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5]英国诗歌中的气候书写研究[D]. 谢超.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6]寻找张展[J]. 孙惠芬.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7(03)
  • [7]红雪莲[J]. 杜文娟. 红豆, 2017(05)
  • [8]袁隆平的世界[J]. 陈启文. 芙蓉, 2017(02)
  • [9]拉美生态文学研究 ——以荷马·阿里德希斯与路易斯·塞普尔维达生态小说为例[D]. 孟夏韵.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6(12)
  • [10]午夜阳光[J]. 周建新. 啄木鸟, 2016(01)

标签:;  ;  ;  ;  ;  

冬季转基因话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