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M管道电流检测系统介绍及应用

PCM管道电流检测系统介绍及应用

一、PCM管道电流检测系统介绍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庄鹏辉[1](2020)在《城镇埋地钢质燃气管道PCM防腐层检测技术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介绍了钢质埋地管道PCM检测系统中多频管中电流法和交流电位梯度法(ACVG)两种防腐层破损点检测方法的原理;结合雷迪公司PCM检测仪对市内埋地钢质燃气管道进行现场检测,验证了该PCM检测仪的准确性和便利性。同时根据现场经验,总结了PCM检测系统使用中对检测结果有重大影响的六大因素及其注意事项。

胡华胜,孙杰[2](2020)在《PCM技术在原油管道外防腐层完整性检测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由于埋地长输金属管道的外防腐层完整性能够直接影响管道本质安全,因此,对埋地管道外防腐层开展定期的检测意义重大。PCM(多频管中电流检测法)技术具有操作简单且更容易对外防腐层破损点进行精确定位等一系列优点,故采用该项技术对埋地金属管道防腐层进行完整性检测很有必要。通过现场埋地原油金属管道的实际检测案例,验证了采用PCM技术手段对埋地管道外防腐层结构完整性实施评价的有效性。

唐青[3](2019)在《输气管道河流穿越段外防腐层检测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气管网中穿越江河的管道数量正在逐年增加,穿越河流的管道主要依靠外防腐层和阴保系统进行保护。由于常规的路上埋地管道检测方法无法直接应用于河流穿越段管道,致使管道外防腐情况无法被准确掌握,这给管道的运行安全留下了一定的隐患。本文以输气管道河流穿越段为研究对象,对管道河流穿越段外防腐层检测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基于现有管道河流穿越段外防腐层检测系统,开展改进研究,并进行室内及现场试验。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调研国内外现有的输气管道水下穿越段外防腐层检测技术,及相应的检测系统,对其性能特点进行分析,并总结其发展方向。(2)分析管道水下穿越段外防腐层检测系统的原理,建立管地系统信号传输模型,对输气管道水下穿越段外防腐层评估方法进行分析,确定R(管地回路纵向电阻)、L(管地回路中的电感)、C(管地回路中的电容)、G(管地回路中的电导)等参数为测量的关键参数,并研究相关参数变量对管道上信号传输变化的影响。(3)分析现有输气管道河流穿越段外防腐层检测系统的性能特点、组成等,确定系统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输气管道水下穿越段外防腐层检测系统发射机、接收机及分析软件的改进方案,以及新增RTK定位测量集成改进方案。(4)对输气管道河流穿越段外防腐层检测系统进行实验室标定,并对系统进行现场试验研究,对仪器在功能和使用上的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以确保仪器在现场的适用性和功能的完整性,并通过实地测试验证改进方案的应用效果。

李瑚[4](2019)在《电动汽车锂电池液冷PCM复合热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汽车排放的尾气成为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而新能源汽车作为新型的产业,在节约能源和尾气排放方面有很大的优势。锂离子电池作为当前最重要的电化学储能元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锂离子电池工作过程中发热严重,会造成容量衰减、寿命减少以及热失控带来的火灾、爆炸等问题。因此需要一个良好的热管理系统以保障电池在安全温度范围内工作。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分析了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和特点,阐述了电池的生热和传热机理,并通过实验测试了环境温度为40℃时电池的内阻。实验结果表明,内阻会跟着放电深度的增大而变大。最后依据实验得到的数据,计算得到各材料的物性参数,编制了UDF程序,为后续章节的仿真计算提供可靠的依据。(2)在不同倍率放电条件下,对自然对流的单体锂离子电池进行生热仿真模拟。发现,该电池峰值温度大于电池最大安全工作温度,而且电池单体不同位置之间的温差也较大。如果单体电池应用于电池组时,可想而知温差会进一步加剧,针对这一情况设计了基于石蜡相变材料的热管理系统。运用FLUENT仿真分析了环境温度为40℃时,不同充放电倍率下电池组的温度分布,结果表明电池峰值温度在电池的最佳温度范围内,但单体电池之间温差相对较大。(3)运用相变材料和液冷复合的冷却方法设计热管理系统,考虑到相变材料的孔隙率、液体冷却板的厚度、冷却剂流速、冷却剂的种类以及放电倍率对电池组温度场的影响,为使该电池组热管理系统散热性能达到最优,设计了5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对该热管理系统进行温度场仿真模拟得到最优参数组合。对优化方案进行进一步散热效果的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电池组散热系统散热效果显着提升。(4)将优化后的电池组结构运用于电池包模型,将得到的最优参数组合应用于电池包的散热分析,仿真分析了2C倍率放电条件下电池包散热情况。结果显示,所用相变材料和液冷复合散热方式能够将电池温度控制在安全工作范围内,但电池温度分布不够均匀。通过改变液冷板的冷却液进出口顺序来进一步改善这一情况,分别研究了在2C倍率放电情况下,三种不同冷却液出入口顺序对电池包散热系统的影响得到最优的出入口排布方式。最后考虑到电池包温度分布不均和中心区域温度高,改变了管道布置并在中间加入一层冷却板,研究了2C倍率放电情况下的电池包散热情况,该系统能够将电池温度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且温度分布均匀。

周其鹏[5](2019)在《锂离子电池生热特性及电池组热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锂离子电池作为电动汽车及其他储能装置的核心备受关注,而其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锂离子电池需要保持在温度为293.15K323.15K时其充放电性能以及循环寿命都最佳,电池的寿命最佳,热管理系统能够为电池组解决充放电过程中的生热过高和内部电池组之间差异过大的问题,本文以LiNi0.5Co0.2Mn0.3O2(523)圆柱锂离子电池为实验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电池不同温度的充放电测试研究电池的放电和生热特性,其次基于CFD理论基础,根据电池的质量集中模型建立生热模型,并研究了电池组的静态工况和动态工况,最后进行电池组热管理设计和实验验证,具体内容如下:(1)通过搭建电池温度测试实验平台对单体电池进行在恒温箱温度为253.15K313.15K电池的充放电性能,结果表明电池的放电特性在低温时较差,低温时电池内部电解液和正负极材料活性降低,常温303.15K相比低温253.15K电池的容量和初始工作电压分别下降了45%和10%,由于低温时,电池内部的电解液中离子扩散速度缓慢,导致其内部电阻的增加和其整体容量的衰减;通过研究三元锂离子电池的可逆热和不可逆热来计算电池的产热速率,获得电池的单位体积产热速率,选择质量集中模型对单体电池进行建模和温度仿真,通过CFD技术来预测电池的温升大小及趋势,结果表明其仿真最大误差小于1.5K,具有较好的温度预测性。(2)对纯电动汽车电池组进行动态工况仿真,采用多个城市工况以及爬坡工况等进行研究,仿真结果表明正常的城市动态工况的强度不大,小于单体电池的2C恒流放电的功耗;此外针对电池组研究了不同的网格类型、不同倍率下、不同结构的多个静态工况的分析,结果表明在选择电池组的网格时对电池组的影响不大,选择结构时尽量选择矩形作为成组结构,针对不同倍率下的生热研究表明在2C及其以上倍率放电时,在只有自然对流无辅助散热的情况下,出现了内部温度达到327K超过了锂离子电池的合理温度,而且伴随着热集聚现象,其内部电池之间的差异较大,需要针对成组生热特性进行散热设计。(3)针对电池组中心区域温度较高,内部温差较大等建立液冷电池模型,并且选择了4×4的电池模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CFD技术对各个参数进行优化,获得最佳的入口速度,管道直径,冷却液温度等,并且仿真了多个高倍率静态工况下的产热分析,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散热方案的可行性。

袁新安[6](2019)在《水下结构物缺陷ACFM智能识别方法与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不断推进,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渐由浅海进入深海,促使各类高端海洋技术、海工装备及海洋产业迅速发展。海洋结构物长期在海水中服役,由于腐蚀、生物附着、复杂应力、外力破坏、风暴等原因,结构表面很容易产生裂纹、腐蚀等缺陷。在水下特殊工况及恶劣环境下,结构表面缺陷种类繁多,缺陷形貌复杂,经典交流电磁场检测(Alternating Current Field Measurement简称ACFM)理论对不规则裂纹、腐蚀缺陷检测存在不适应性,水下附着物造成提离扰动,引入各类干扰信号,为无损检测技术缺陷判定、识别与评估带来诸多挑战。本文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水下结构缺陷交流电磁场智能可视化检测系统”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交流电磁场的水下结构缺陷高精度智能定量识别方法与应用研究”资助,基于ACFM技术,围绕水下结构物缺陷自动判定、智能识别与可视化评估方法及系统开发的关键问题展开研究,在水下ACFM检测理论、数值仿真分析、高灵敏度探头开发、缺陷特征信号自动判定、缺陷智能识别与可视化评估、系统开发等方面均取得较大进展,可为水下结构物缺陷智能检测、安全评估及维修决策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成果总结如下:(1)海水环境ACFM理论模型建立与仿真分析在传统ACFM注入电流下裂纹缺陷检测理论模型基础上,引入海洋电磁学理论和漏磁场等效磁偶极子模型,构建海水环境结构物缺陷ACFM理论模型和有限元仿真模型,在考虑漏磁场基础上分析结构缺陷周围电磁场的分布规律,确定不同类型缺陷磁场畸变特征信号,揭示海水环境中激励磁场—缺陷形貌—扰动电流—畸变磁场的正反演化规律,进一步补充和完善ACFM理论模型,为水下结构缺陷ACFM自动判定、智能识别及可视化评估方法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水下ACFM高灵敏度检测探头设计与开发利用水下ACFM有限元仿真模型优化激励频率等关系探头检测灵敏度的关键参数,设计激励线圈、调理电路、高灵敏度隧道磁阻磁场传感器及水下封装结构,开发水下结构缺陷ACFM高灵敏度单探头、焊缝检测探头及平板阵列探头,搭建ACFM测试平台并开展探头测试,实现结构缺陷特征信号提取和C扫成像检测,为后续缺陷自动判定、智能识别及可视化评估方法提供可靠探头与测试平台。(3)提离扰动条件下缺陷自动判定方法研究以仿真和实验相结合手段揭示提离扰动条件下干扰信号畸变机理,确定Bz为提离不敏感的特征信号,提出阈值判定与智能识别结合的缺陷自动判定方法,首先利用特征信号Bz积分增强算法提高缺陷信号响应幅值并进行阈值判定,其次借助卷积神经网络(CNN)深度学习算法构建缺陷和提离扰动特征信号蝶形图智能识别算法,为避免微小缺陷漏检,最后提出基于特征信号Bz微分自适应滤波算法,实现水下结构物各类缺陷信号的实时自动判定,突破水下提离扰动下缺陷特征信号难以判定的技术瓶颈。(4)缺陷智能识别与可视化评估方法研究在不同类型缺陷与特征信号正反演化规律基础上,确定Bz是缺陷表面轮廓成像反演特征信号,提出基于特征信号Bz图像梯度场的缺陷表面轮廓成像反演算法,实现裂纹、不规则裂纹和腐蚀缺陷表面轮廓成像反演,通过仿真和实验建立以上三种类型缺陷表面轮廓图像数据库,利用CNN深度学习算法实现缺陷的智能分类识别。在此基础上,针对裂纹提出两步插值及分割插值算法,实现裂纹长度、深度及2D剖面形貌可视化评估,针对不规则裂纹,提出基于特征信号Bz图像双向梯度融合算法,实现任意走向裂纹表面轮廓可视化评估,针对腐蚀类缺陷,利用特征信号Bx提离敏感特性,基于图像分割技术提出腐蚀缺陷3D形貌重构算法,实现腐蚀缺陷3D形貌及任意剖面的可视化评估,为水下结构缺陷提供智能识别与可视化评估方法,推动视情维修理念的发展。(5)水下ACFM智能检测系统研发及测试以缺陷智能识别与可视化评估算法为核心,开发兼具在线传输和离线智能模式的智能识别软件,将激励模块、信号处理模块、采集模块、信号传输模块、电源控制模块等集成于水下舱体,构建完整的探头—水下舱体—智能识别软件为一体的500 m水深交流电磁场智能检测系统,针对不同类型结构缺陷开展水下检测系统测试,实现水下结构物缺陷自动判定、智能识别及可视化评估,为水下结构物智能检测、安全评估及维修决策提供系统支撑,提高水下结构物本质安全水平。

龚仕枫[7](2019)在《基于双侧声波的水下管道损伤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下管道是海上石油运输的关键通道,对水下管道损伤检测不仅能够有效预防石油、天然气等管道泄露事故发生,而且在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海上油田水下管道数量越来越多,服役时间越来越长,对水下管道损伤检测也尤为迫切,传统常用的检测方法存在工程难度较大,配套相应的设备检测价格偏高,检测效率低及要求技术人员专业技能高等缺点;同时潜水员人工检测也暴露出劳动强度大、经济性与安全性较差、受海况、作业水深影响较大的弊端。本文以含有外防腐蚀层的水下管道为研究对象,根据声波在无损伤和有脱落损伤回波特性,应用双侧声波成像技术,以水声图像中水下管道特征和损伤特征为检测目标,从而实现直观、快速、可靠、有效的损伤检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意义。研究得到了2017年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2017B010118002)、2018年广州市产业技术重大攻关项目(201802020031)的资金支持。论文主要工作包括:(1)介绍了水下规则圆柱体声散射机理和回波特性,讨论回波包含的几何声散射和弹性声散射成分,构建了外层弹性介质-内层刚性介质的有限长水下管道损伤声散射模型;分析了如何选择双侧声波技术指标以及双侧声波在水下环境的声学特性,确保更好的水下超声成像检测效果;提出了基于双侧声波的水下管道损伤超声成像检测方法,并阐述了水下管道损伤超声成像检测机理;基于双侧声波的特性与检测机理,对水下管道损伤检测平台进行了整体规划。(2)分析了双侧声波图像的特性,研究了水声图像规整化处理调整好水声图像整体灰度动态范围,利用双边滤波与多尺度RETINEX算法两种图像增强算法在水声图像方面的优势,取得了较好的水声图像增强处理效果;研究了水声图像管道损伤检测技术,应用HOG+SVM算法进行了水下管道检测识别,在水声图像中提取得到了水下管道的特征矩阵,进而提出了行灰度均值水下管道损伤检测方法,确定了水下管道损伤检测算法具体流程。(3)进行了水下管道损伤检测成像软件需求分析;解析了双侧声波数据以及进行双侧声波成像可视化设计,其中主要包括数据结构解析与读取、数据转换及显示设计;设计了水下管道损伤成像检测上位机软件框架和软件平台各个功能模块,并阐述了各功能模块具体实现过程。(4)搭建了智能无人船水下管道损伤检测实验平台;进行了水下管道损伤声散射特性回波仿真分析实验,为水下管道外防腐蚀层脱落损伤双侧声波成像检测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以水下管道悬空状态检测作为水下管道损伤检测的辅助手段,针对水下管道悬空状态进行实验设计与过程规划,经过多组实验对比分析,对水下管道悬空状态检测相对误差在10%以内,验证了悬空高度越大,声影区范围越大,声影区特征也越明显;对水下管道损伤进行双侧声波成像检测实验,对3组不同脱落大小的管道外防腐蚀层脱落损伤进行了对比实验,利用HOG+SVM算法将水下管道特征区域提取出来,再利用本文提出的行灰度均值管道损伤判别方法进行损伤检测识别,对比水下管道损伤传统直流电位梯度检测法,在本实验条件下,3组不同宽度损伤的管道均可以有效被检测出来,损伤检测率可达90%以上,对水下管道定位精度在正负0.1m左右,检测效率提升60%以上,验证了随着外防腐蚀层脱落宽度增加(脱落损伤尺寸增加),双侧声波成像检测效果更好。

李文文[8](2018)在《基于光微流体的小型化葡萄糖检测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透皮抽取式微创血糖连续检测技术有着无疼痛感、对人体的伤害小等优势,近年来成为了血糖连续检测方向的研究热点。本文针对原葡萄糖检测系统庞大,便携性差,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进行了基于光微流体的小型化葡萄糖检测系统的研究。首先,进行了光微流体葡萄糖检测系统的总体设计,确定了手机与外部设备通信的方式,音频通道的接线方式,研究了数字锁相放大器(Digital Lock-In Amplifier,DLIA)的原理和算法,设计了系统固定支架。然后,进行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具体研究:(1)光电检测模块的硬件电路设计。设计功率放大模块,实现了手机音频信号的功率放大,并通过光电二极管将透过样品池的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然后,对手机发出的不同频率和不同峰峰值的正弦电压信号进行了严密的测试,最终确定了满足系统要求的频率和峰峰值,分别为2100 Hz和284 mV。(2)光电检测模块中基于安卓手机的数字锁相放大应用程序设计。在Android Studio环境下设计了具有DLIA功能的应用程序,实现了对硬件电路模块所输出电信号的采集和数据处理功能。最终,测得DLIA(积分时间为100 ms)具有良好的线性(R2(28)0.9999)和重复性,以及对非参考信号频率的噪声信号的衰减作用,能够满足系统的测试要求。(3)微流体驱动控制模块的设计与优化。设计了具有清洗样品池、清洗待测液进液口管道、将待测液注入样品池三种工作模式的微流体驱动控制方案。优化了电极加工方案,通过在PI基底上喷墨打印电极的方式,制作了电极尖之间的距离为50μm的统一性更高的电极,改善了电极制作的效果。(4)小型化的葡萄糖检测系统的测试及评价。对整个系统进行了线性和重复性两个方面的测试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小型化的葡萄糖检测系统测量葡萄糖浓度最大相对误差仅为3.83%,且系统具有良好的线性,线性相关数为R2(28)0.9977,证明了本文设计小型化的葡萄糖检测系统能够实现对低浓度葡萄糖的高精度检测。

谢崇文[9](2018)在《河流穿越水下管道敷设状态检测的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对石油天然气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我国油气管道输送规模的不断发展,水下穿越管道在长输油气管道工程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多。为确保管道运行安全平稳,需定期对水下穿越管道进行检测。但随着大埋深水平定向钻等新铺管技术在水下管道的铺设施工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现有检测手段、方法等存在检测范围不足、精度不高等诸多问题。水下管道敷设状态检测已成为管道检测人员面临的新难题及挑战。针对现有问题,本文通过理论与现场试验相结合,着重对电磁法在定向钻穿越管段中运用展开研究,辅以声呐技术,拓宽河流穿越管段检测技术的应用范围。形成一套适用于分公司河流穿越管段敷设状态检测的技术规定,为河流穿越管段敷设状态检测技术的选择提供技术支撑,有针对性的开展穿越管段敷设状态检测,掌握河流穿越管段的敷设状态,提高管道安全管理水平。本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完成了现阶段水下穿越管道检测技术及设备调研分析,从原理上分析了各种检测方法适用范围及优缺点。(2)明确了影响检测结果的关键条件,提出了改进的检测流程,初步形成了现场试验的检测方案。(3)定向钻穿越管段推荐采用绝对电磁法;且对于检测界面到管道中心距离在10m-20m之间的穿越管段采用绝对电磁法检测法中的一般流程(即单次校准、单一增益,应用于全部管段),而对于检测界面到管道中心距离在20m-40m的河流穿越管段采用优化流程(即多次校准、多种增益、分段计算流程);(4)分析总结了不同的河流穿越管段检测方法的适用性和应用条件,并明确了各种方法的性能指标。(5)提出了河流穿越管段敷设状态检测的推荐做法,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穿越管段基本情况,应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6)形成了埋地输气管道河流穿越段敷设状态电磁法检测技术规定(含不同埋深、不同宽度及40m范围内的定向钻管段)。

赵冉[10](2018)在《天然气埋地金属管道检测项目优化分析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埋地天然气金属管道事故的发生,85%以上都与管体腐蚀有直接联系。目前对于埋地管道,主要采用防腐层与阴极保护两种防腐技术,其中防腐层能够为管道提供99%的保护,剩下的1%由阴极保护提供。PCM、ACVG、DCVG技术是目前最为常见、使用最多的检测技术,因其使用简单、检测效率高、检测准确性高等特点,在外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为都采用有源信号得检测方式,在检测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杂散电流、低频电流等因素的干扰,影响着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目前对于土壤腐蚀性的检测,还缺少针对性,盲目检测的成分较大,应根据实际的被检测对象进行优化分析。阴极保护的电位测量是保证阴极保护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在测量电位时,应根据环境条件分别进行通电电位和断电电位的技术的优化。由于埋地管网结构复杂,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在检测过程中应对检测技术、检测过程、检测对象进行合理优化分析,提高检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技术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检测技术门槛和检测成本,让中小型燃气公司能够积极的投入到管道检测之中。对于天然气经营者,全面进行埋地金属管道的检测与开挖检验,耗时、费用高,实际意义不大;优化管道检测方法及内容,重点关注管体腐蚀与阴极保护问题,就可以有效掌握管道状况,精准制定修复计划,保证管道的完整性。

二、PCM管道电流检测系统介绍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CM管道电流检测系统介绍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城镇埋地钢质燃气管道PCM防腐层检测技术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检测仪器及原理
    2.1 多频管中电流法检测原理
    2.2 交流电位梯度法检测原理
3 现场检测
    3.1 多频管中电流法检测案例
    3.2交流电位梯度法检测案例
4 检测结果影响因素
    4.1 信号加载点位置选择
    4.2 接地地极选择
    4.3 发射信号频率选择
    4.4 输出信号电流值选择
    4.5 非检测用电信号影响
    4.6 土壤电阻率因素
    4.7 牺牲阳极因素
5 结论

(2)PCM技术在原油管道外防腐层完整性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PCM技术完整性评价原理
    1.1 PCM检测系统
    1.2 PCM技术基本原理
2 管道外防腐层完整性检测案例
    2.1 检测数据收集
    2.2 数据开挖验证
3 结 语

(3)输气管道河流穿越段外防腐层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发展方向
    1.4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主要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河流穿越段外防腐层检测系统理论研究
    2.1 管道河流穿越段检测系统工作原理
        2.1.1 检测原理及步骤
        2.1.2 管道走向定位
        2.1.3 管线埋深测量及计算
        2.1.4 破损点定位
    2.2 管地系统电流信号传输特性模型
    2.3 管地模型系统参数的确定
        2.3.1 管地回路的纵向电阻
        2.3.2 管地回路中的电感
        2.3.3 管地回路中的电容
        2.3.4 管地回路中的电导
        2.3.5 防腐层绝缘电阻的计算方法
    2.4 河流穿越段外防腐层状况评估方法研究
        2.4.1 防腐层质量与电流传输变化关系研究
        2.4.2 检测用交流信号频率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管道河流穿越段检测系统的改进设计
    3.1 改进前检测系统
        3.1.1 系统特点及功能需求
        3.1.2 检测系统整体框架
        3.1.3 检测系统参数
    3.2 发射机改进方案
        3.2.1 硬件拓扑设计
        3.2.2 升压电路设计
        3.2.3 逆变电路设计
    3.3 接收机改进方案
        3.3.1 磁场传感器
        3.3.2 FPGA控制器件
        3.3.3 ARM嵌入式系统
    3.4 检测系统新增RTK定位测量集成
        3.4.1 RTK原理
        3.4.2 检测系统集成RTK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管道河流穿越段外防腐层检测系统的检测试验
    4.1 检测系统室内试验
        4.1.1 检测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
        4.1.2 磁场传感器的实验室校验
    4.2 检测系统现场试验
        4.2.1 穿越段A检测
        4.2.2 穿越段B检测
        4.2.3 穿越段C检测
        4.2.4 穿越段D检测
        4.2.5 穿越段E检测
        4.2.6 现场试验结论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电动汽车锂电池液冷PCM复合热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电池热管理系统的研究
        1.2.1 空气冷却
        1.2.2 液体冷却
        1.2.3 热管冷却
        1.2.4 相变材料冷却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锂离子电池的产热机理和参数测试
    2.1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1.1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
        2.1.2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2.2 锂电池生热机理
    2.3 单体电池测试实验和内阻拟合
        2.3.1 电池型号与参数
        2.3.2 实验设备
        2.3.3 电芯内阻测试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动力电池组热特性仿真分析
    3.1 锂电池热模拟计算模型
    3.2 锂电池热物性参数确定
        3.2.1 热物性参数的获取
        3.2.2 产热速率
    3.3 单体锂电池生热仿真
        3.3.1 电池单体的几何模型和网格模型
        3.3.2 边界条件设置及计算方法选用
        3.3.3 仿真结果及讨论
    3.4 基于相变材料电池模组仿真
        3.4.1 相变材料(PCM)选择
        3.4.2 电池组几何模型建立
        3.4.3 仿真结果及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液冷与PCM的电池组热管理系统散热特性分析
    4.1 石蜡导热性能的优化
    4.2 相变和液冷复合热管理系统
    4.3 电池组热管理系统CFD仿真
        4.3.1 网格模型
        4.3.2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的确定
    4.4 电池组热管理系统规律研究
        4.4.1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
        4.4.2 正交试验设计
    4.5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4.5.1 最大温差试验结果讨论
        4.5.2 峰值温度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液冷与PCM的电池包散热效果仿真
    5.1 电池包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5.1.1 几何模型
        5.1.2 网格模型
        5.1.3 边界条件设定
    5.2 仿真结果及分析
    5.3 冷却液流道入口排布对电池峰组值温度的影响
    5.4 电池包散热优化
        5.4.1 优化后几何模型与网格划分
        5.4.2 仿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5)锂离子电池生热特性及电池组热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电动汽车的研究现状
        1.2.1 电动汽车的发展史
        1.2.2 电动汽汽车用电池的发展状况
    1.3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发展现状
        1.3.1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特点
        1.3.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1.3.3 锂离子电池模型研究现状
    1.4 电池热管理方法
        1.4.1 锂离子电池高低温性能研究
        1.4.2 电池组风冷
        1.4.3 电池组液冷
        1.4.4 电池组相变材料冷却
        1.4.5 其他冷却方式
    1.5 本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所用材料、仪器及测试方法
    2.1 单体电池的选型
    2.2 单体电池特性实验平台搭建
        2.2.1 电池检测系统
        2.2.2 高低温试验箱
        2.2.3 温度传感器及温度记录仪
        2.2.4 实验平台的连接
    2.3 计算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理论
        2.3.1 CFD概述及求解过程
        2.3.2 CFD的基本控制方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体锂离子电池热特性研究及仿真分析
    3.1 引言
    3.2 单体电池的物性属性
    3.3 单体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性能
        3.3.1 单体电池充放电实验
        3.3.2 单体电池充放电性能分析
    3.4 单体锂离子电池放电温升特性
        3.3.1单体电池放电温升实验
        3.3.2 单体电池恒流放电温升分析
    3.5 单体电池过电压V_x和熵热系数
        3.5.1 电池的过电压值V_x
        3.5.2 熵热系数
    3.6 单体电池的产热功率计算
    3.7 单体锂离子电池仿真分析
        3.7.1 单体锂离子电池的有限元模型
        3.7.2 热源定义
        3.7.3 仿真结果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动力汽车电池模组产热分析及工况分析
    4.1 引言
    4.2 电动汽车整车技术参数
    4.3 电动汽车模型建立与分析
        4.3.1 纯电动汽车整车模型
        4.3.2 动力电池组模型
    4.4 纯电动汽车工况分析
    4.5 电池模组的极端工况热特性分析
        4.5.1 动力电池组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4.5.2 电池组多个极端工况下的仿真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液冷管理下的电池组放电散热仿真
    5.1 引言
    5.2 并行风冷散热模型下的锂离子电池组仿真分析
        5.2.1 几何模型及仿真条件
        5.2.2 仿真计算和结果分析
    5.3 液冷模型下的电池组放电散热仿真
        5.3.1 几何模型
        5.3.2 网格划分
        5.3.3 边界条件计算及设定
    5.4 电池组液冷管温度场仿真分析
        5.4.1 不同管道直径下的模组散热
        5.4.2 不同倍率下模组散热
        5.4.3 不同进口流量下模组散热
        5.4.4 不同冷却液温度下模组散热
    5.5 实验模型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1.1 本文的主要内容
        6.1.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
附录

(6)水下结构物缺陷ACFM智能识别方法与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常规水下无损检测技术
        1.2.2 交流电磁场检测技术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水下ACFM理论模型建立及仿真分析
    2.1 海水环境ACFM理论模型
        2.1.1 海洋电磁学基本理论
        2.1.2 海水环境ACFM理论模型建立
        2.1.3 漏磁场等效磁偶极子模型
    2.2 缺陷周围电磁场分布规律
    2.3 海水环境ACFM有限元仿真模型建立
        2.3.1 单裂纹ACFM仿真模型
        2.3.2 不规则裂纹ACFM仿真模型
        2.3.3 腐蚀缺陷ACFM仿真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下结构物缺陷高灵敏度ACFM探头设计与开发
    3.1 探头关键参数优化
        3.1.1 激励频率
        3.1.2 其他影响因素
    3.2 水下ACFM探头设计与开发
        3.2.1 水下单探头开发
        3.2.2 水下焊缝检测探头开发
        3.2.3 水下平板阵列探头开发
    3.3 ACFM探头测试
        3.3.1 单探头测试
        3.3.2 焊缝探头测试
        3.3.3 平板阵列探头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下结构物缺陷ACFM自动判定方法
    4.1 提离扰动干扰信号畸变机理
        4.1.1 探头提离仿真分析
        4.1.2 提离扰动干扰信号畸变机理
        4.1.3 提离扰动实验分析
    4.2 水下结构缺陷ACFM自动判定方法
        4.2.1 特征信号Bz积分增强算法
        4.2.2 CNN智能识别方法
    4.3 微分自适应滤波判定方法
    4.4 小结
第5章 水下结构物缺陷ACFM智能识别与可视化评估方法
    5.1 缺陷表面轮廓成像反演
        5.1.1 单一裂纹表面轮廓成像反演
        5.1.2 不规则裂纹表面轮廓成像反演
        5.1.3 腐蚀坑表面轮廓成像反演
    5.2 缺陷智能分类识别
    5.3 缺陷可视化评估
        5.3.1 裂纹尺寸评估
        5.3.2 裂纹2D剖面可视化评估
        5.3.3 腐蚀缺陷3D形貌可视化评估
    5.4 小结
第6章 水下结构物缺陷ACFM智能检测系统开发
    6.1 水下检测系统硬件开发
        6.1.1 硬件系统组成
        6.1.2 关键模块设计与选型
        6.1.3 水下舱体设计
    6.2 智能识别软件开发
        6.2.1 软件离线智能模式
        6.2.2 软件在线传输模式
    6.3 水下ACFM系统实验测试
        6.3.1 在线传输模式测试
        6.3.2 离线智能模式测试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建议今后开展的研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发表论文情况
    申请发明专利情况
    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荣誉及奖励

(7)基于双侧声波的水下管道损伤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论文相关内容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管道损伤检测技术动态
        1.2.2 水下声波成像技术研究进展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水下管道损伤双侧声波检测平台设计
    2.1 引言
    2.2 水下管道损伤声散射模型构建
        2.2.1 水下目标模型声散射理论
        2.2.2 管道损伤声散射模型构建
    2.3 水下管道损伤双侧声波指标选取
        2.3.1 双侧声波基本特性分析
        2.3.2 双侧声波技术指标选取
    2.4 水下管道损伤检测平台规划
        2.4.1 管道损伤双侧声波成像检测方案
        2.4.2 检测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HOG+SVM水下管道损伤检测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水下管道损伤水声图像特性分析
        3.2.1 双侧声波图像的成像
        3.2.2 双侧声波图像特性
    3.3 水下管道损伤水声图像预处理技术研究
        3.3.1 水声图像规整化处理
        3.3.2 水声图像增强算法研究
    3.4 水下管道损伤行灰度均值检测方法研究
        3.4.1 HOG管道损伤声散射特征提取
        3.4.2 SVM管道损伤分类检测
        3.4.3 行灰度均值损伤检测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下管道损伤检测成像软件系统设计
    4.1 引言
    4.2 双侧声波成像软件需求分析
    4.3 双侧声波数据解析及可视化设计
        4.3.1 数据结构解析与读取
        4.3.2 数据转换及显示设计
    4.4 管道损伤成像检测上位机软件设计
        4.4.1 软件框架设计
        4.4.2 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设计与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水下管道损伤检测平台搭建
    5.3 水下管道损伤声散射特性回波仿真分析
    5.4 水下管道悬空状态成像检测
        5.4.1 实验设计与过程
        5.4.2 实验结果分析
    5.5 水下管道损伤成像检测
        5.5.1 实验设计与过程
        5.5.2 实验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基于光微流体的小型化葡萄糖检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血糖连续检测的意义
    1.2 微创血糖连续检测技术
        1.2.1 皮下植入式微创血糖连续检测技术
        1.2.2 透皮抽取式微创血糖连续检测技术
    1.3 本论文的选题目的和意义
    1.4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光微流体葡萄糖检测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葡萄糖检测系统的整体设计
    2.2 硬件电路模块的搭建
        2.2.1 手机与外部设备通信的建立
        2.2.2 手机的耳机通信接口标准及耳机接头改装
        2.2.3 硬件电路模块设计
    2.3 锁相放大的工作原理和算法
    2.4 系统固定支架结构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微流体控制模块的设计与优化
    3.1 微流体驱动控制方案
    3.2 电极加工方案的优化
        3.2.1 原电极层的制作过程及问题分析
        3.2.2 优化后的电极层的制作流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小型化的葡萄糖浓度光谱检测模块
    4.1 以手机传感为信息处理中心的光电检测模块设计
        4.1.1 葡萄糖检测系统的光路设计
        4.1.2 手机外部硬件电路的具体实现
    4.2 小型化的葡萄糖检测系统光谱数据的处理
        4.2.1 手机音频编码方式的选择
        4.2.2 DLIA功能的APP设计
        4.2.3 DLIA功能APP的调试、打包及安装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光微流体葡萄糖检测系统的测试及评价
    5.1 手机的音频通道输出信号的测试
        5.1.1 一定峰峰值下不同频率的V_(audio)测试
        5.1.2 一定频率下不同峰峰值的V_(audio)测试
    5.2 DLIA功能APP的测试
        5.2.1 不同积分时间下DLIA的测试
        5.2.2 DLIA的线性及重复性测试
        5.2.3 DLIA对噪声信号的衰减作用的测试
    5.3 小型化的葡萄糖检测系统的测试及评价
        5.3.1 小型化的葡萄糖检测系统的测试方法
        5.3.2 测试结果分析及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河流穿越水下管道敷设状态检测的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河流穿越管道敷设状态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2.1 河流穿越管道施工技术现状
        1.2.2 河流穿越管道检测技术应用现状
        1.2.3 河流穿越管道检测设备研制现状
        1.2.4 河流穿越管道检测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河流穿越管道敷设状态检测技术原理及特点
    2.1 惯性导航法
    2.2 电磁法
        2.2.1 磁场沿管道分布特征
        2.2.2 相对电磁法探测设备原理及特点
        2.2.3 绝对电磁法探测设备原理及特点
    2.3 其他河流穿越管段敷设状态检测方法
        2.3.1 目视法
        2.3.2 声呐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绝对电磁法检测流程优化
    3.1 绝对电磁法检测流程
    3.2 绝对电磁法检测流程优化改进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河流穿越管道敷设状态检测现场试验
    4.1 目标管段概述
        4.1.1 选择原则
        4.1.2 目标管段基本情况
    4.2 定向钻河流穿越管段检测情况
        4.2.1 1#渠江穿越管段检测结果
        4.2.2 2#渠江穿越管段检测结果
        4.2.3 4#州河穿越管段检测结果
    4.3 大开挖河流穿越管段检测情况
        4.3.1 相对电磁法检测结果
        4.3.2 绝对电磁法检测结果
        4.3.3 侧扫声呐检测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河流穿越管段敷设状态检测推广应用效果分析
    5.1 检测结果验证分析
    5.2 绝对电磁法检测流程优化前后结果对比分析
        5.2.1 一次校准与多次校准比较
        5.2.2 多次校准相互比较
    5.3 各种检测方法的应用对比
    5.4 推广应用总结
        5.4.1 各种检测方法性能指标
        5.4.2 河流穿越管段敷设状态检测推荐做法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研究成果就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申请专利及参与课题

(10)天然气埋地金属管道检测项目优化分析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课题研究背景及思路
    1.1 我国天然气行业的发展概况
    1.2 管道防腐及检测国内外现状
    1.3 课题研究思路及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埋地金属管道的腐蚀原因及防护技术
    2.1 腐蚀原因与危害
    2.2 管道防腐技术
    2.3 阴极保护技术介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检测技术与应用
    3.1 PCM、ACVG技术
    3.2 DCVG检测技术
    3.3 土壤腐蚀评价技术
    3.4 综合应用案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检测技术优化
    4.1 PCM技术优化
        4.1.1 接地点的选择
        4.1.2 检测信号的选择
        4.1.3 针对防腐层类型的优化
        4.1.4 针对管道铺设方式的优化
    4.2 ACVG技术优化
        4.2.1 干扰因素的排除
        4.2.2 特殊路面的检测
    4.3 DCVG技术优化
        4.3.1 牺牲阳极的影响与排除
        4.3.2 杂散电流的影响与排除
        4.3.3 开挖修复的优化
    4.4 土壤腐蚀性检测评价技术优化
        4.4.1 管道材质针对性优化
        4.4.2 管道周围环境的优化检测
        4.4.3 检测方法的优化
    4.5 阴极保护电位测量技术优化
        4.5.1 直接测量优化
        4.5.2 试片测量优化
    4.6 阴极保护与防腐层的关系优化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检测技术优化建议与实践
    5.1 防腐层检测建议
    5.2 土壤腐蚀检测建议
    5.3 阴极保护异常检测建议
    5.4 检测数据对齐与成本优化
    5.5 技术适用性分析与推荐
    5.6 检测优化实践案例
        5.6.1 防腐层检测方案优化制定
        5.6.2 土壤腐蚀性评价方案制定
        5.6.3 阴极保护检测方案优化
        5.6.4 方案优化的前后对比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PCM管道电流检测系统介绍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城镇埋地钢质燃气管道PCM防腐层检测技术影响因素分析[J]. 庄鹏辉. 科学技术创新, 2020(33)
  • [2]PCM技术在原油管道外防腐层完整性检测中的应用[J]. 胡华胜,孙杰. 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 2020(02)
  • [3]输气管道河流穿越段外防腐层检测技术研究[D]. 唐青.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4]电动汽车锂电池液冷PCM复合热管理研究[D]. 李瑚.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5]锂离子电池生热特性及电池组热控制研究[D]. 周其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6]水下结构物缺陷ACFM智能识别方法与系统研究[D]. 袁新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
  • [7]基于双侧声波的水下管道损伤检测技术研究[D]. 龚仕枫.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8]基于光微流体的小型化葡萄糖检测系统研究[D]. 李文文. 天津大学, 2018(06)
  • [9]河流穿越水下管道敷设状态检测的技术研究与应用[D]. 谢崇文.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10]天然气埋地金属管道检测项目优化分析与实践[D]. 赵冉. 北京建筑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PCM管道电流检测系统介绍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