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侨乡经济发展的人文因素初探

晋江侨乡经济发展的人文因素初探

一、试析晋江侨乡经济发展中的人文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刘毅[1](2020)在《泉州传统民居文化区划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泉州是我国着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聚集了中原文化、海洋文化、闽台文化、华侨文化等多种文化类型,受此影响,泉州汇聚了多样化的民居类型,如官式大厝、番仔楼、土楼和石构民居等。从泉州传统民居的研究基础上来看,目前研究对象多以“红砖、燕尾脊”为特色的官式大厝和骑楼为主,对于其他类型民居关注较弱,研究视角多集中在民居单体或个别村落层面,结论往往具有局限性。因此,需要我们从更宏观的视角对泉州地区的传统民居类型进行概括与归纳,从而实现传统民居数据整合与基础资料的收集建设。文化地理学中的文化区相关概念为本文提供了理论支撑。文章主要有四个方面内容:(1)梳理泉州地区传统民居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通过较为广泛细致的调研与资料收集,构建泉州地区文化地理数据库,确定六大民居文化因子;(2)梳理出泉州地区民居文化因子属性特质,从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分析民居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运用主导因子法、小流域分析、GIS等手段划分民居文化区;划分结果为中部晋江与南部沿海文化区,西部九龙江文化区与北部闽江文化区,其中包括晋江中下游与沿海流域亚区和晋江晋江上游亚区;(3)分析文化区总体特征、各文化区特征、民居特征,并进行比较分析;(4)结合文化扩散与文化整合等地理现象,从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两大角度探索文化区分异的原因与居类型生成的影响因素。本文最后做了启发与初步展望研究,浅析邻域文化区之间的关系,同时对文化区的保护进行初步探索。通过以上系列研究,交叉运用文化区与建筑学等理论,能够充分掌握泉州的民居特色与文化地理概况,侧面折射出了历史各阶段的信息,本文的研究在理论上实现定量民居区划与建筑学科的融合、丰富了民居的研究成果,在实践上能够为泉州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梁楚虞[2](2019)在《闽南官式大厝非常规衍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闽南官式大厝中存在着非常规衍变现象,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建筑适应环境的营造经验。事实上,非常规衍变现象在我国其他民居类型当中也普遍存在,然而关于这一点,目前国内外学术界给予的关注很少。本文在研究中,首先探讨闽南官式大厝的常规拓变模式,在此基础上,重点深入解析其适应特殊的文化和自然环境的非常规营造经验,最后讨论其遗产对待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除了采取一般的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方法以外,还应用了历史景观侦察、空间行为分析、图说解析表达等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闽南官式大厝除了因为家庭规模需求、用地限制需求等而有常规的群落规模的增减拓变以外,由于受到了闽南周边或外域的干栏文化、土楼文化、洋楼文化等影响,出现了诸多的非常规衍变案例,比如“干栏式官式大厝”、“土楼式官式大厝”、“洋楼式官式大厝”等等,这些非常规的官式大厝中承载了闽南官式大厝与外域建筑文化之间的适应与交融经验,是弥足珍贵的遗产。此外,为了适应闽南各地特殊的自然环境,传统官式大厝的建设催生出很多灵活变通经验,它们当中承载着宝贵的生态文化经验遗产。本文研究成果,突破了既往的常规视野,完善了闽南官式大厝在非常规领域的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研究,并且引发了闽南官式大厝遗产保护工作的新思考,也对官式大厝的现代化改造有一定理念启示,对我国其他传统民居的拓展和深入认识有一定参考价值。

宋心梅[3](2019)在《清末民国时期广东梅州侨办教育研究》文中指出本文试图通过对清末民国时期梅州侨办教育的考察,探讨客家华侨与侨乡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对侨乡教育发展变迁的影响。侨办教育在广东侨乡的教育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清末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由传统走向近代的重要转型时期。这一时期,中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相互交流碰撞,中国传统教育与现代化的西式教育交汇交变,催生了新式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兴起。在华侨之乡梅州,大批出海的客家华侨,成为清末民国时期推动侨乡新式教育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捐资兴学活动,为侨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侨办教育成效显着,梅县的教育成绩在民国时期一度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的典范。在海外华侨的影响下,梅州的侨办学校吸收了更多现代化的因素,在办学方式、组织管理、学生学习、教育理念等方面显露出鲜明的华侨色彩。基于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清末民国时期的客家华侨保持了对梅州侨乡教育的长时性捐助。通过侨办教育,华侨积极参与到侨乡事务之中,增强了在侨乡的存在感和影响力,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自身对侨乡归属感的心理追求。在客家华侨的鼎力支持下,侨乡的教育现代化进程得以大大加快,社会面貌逐渐发生变化。侨办教育密切了华侨与侨乡的跨域联系,推动了侨乡国际化和地方化的进程,丰富了侨乡社会的历史文化内涵。

许春蕾[4](2017)在《福建晋江地区体育用品企业产品战略转型研究 ——以上市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阶段体育产业中,体育用品业仍占有重要地位。福建晋江地区是我国体育用品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在晋江体育用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大致经历了四次产品战略转型。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专家访谈、数理统计、比较分析、个案分析等方法,对晋江体育用品企业产品战略转型的动力机制、特点及存在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1.改革开放初期,晋江从事运动鞋生产的个体劳动者凭借区位优势和政府特殊优惠政策迅速成长。以安踏为代表的部分企业在完成资本和技术积累后,走上自创品牌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晋江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形态也从小企业集群演变为中心辐射式产业集群。2.晋江体育用品企业的成长与发展主要围绕产品战略的调整与转型。基于企业成长目标与产品生命周期阶段性特点,其过程划分为单一产品生产战略、产品多样化发展战略、产品紧缩调整战略及产品并购扩张战略四个阶段。3.晋江体育用品企业产品战略转型动力因素来源于企业、市场与外部环境。企业是产品战略转型的主体,消费需求是市场因素的核心动力,经济形势、政府政策及产业环境提供外在环境基础与发展条件。以上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驱动企业产品战略转型的动力机制。4.实证研究表明,从总体看,企业成长能力、组织资源、政府政策、产品生命周期是影响晋江体育用品企业产品战略转型的关键要素。从时间节点来看,2011年前,产业环境,尤其是政府政策影响明显。2011年后,企业组织资源与能力逐步成为企业产品战略转型的关键。5.晋江体育用品企业产品战略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企业缺乏主动性、尚未真正形成内部动力机制、对市场退出战略存在认识误区、组织资源、能力与企业成长目标不匹配以及滞后于产业集群阶段性发展要求等。未来体育用品企业的消费需求、政府政策与市场竞争等外部环境将产生一系列的新特点与新变化。这些变化对晋江体育用品企业未来产品战略转型提出新的要求。据此,本文围绕消费需求、产品创新、产业环境提出的建议是:第一,以消费需求为导向,构建市场信息分析系统,精准产品品类管理目标,建立产品供应链反馈机制。第二,遵循生命周期规律,合理规划产品战略,创新资源协同合作手段,加大原创研发与服务要素投入,提升综合产品创新能力。第三,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发挥龙头企业在集群内的带动与引导作用,形成纵向分工、有序协作的互补机制。进一步强化政府的支持与保障作用。

李玉茹[5](2017)在《试论涉侨文化的当代价值——以闽粤侨乡为案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利用粤东及闽南地区的文化现象和人文景观,阐述了华侨文化、侨乡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和区别,以及涉侨文化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华侨文化与侨乡文化概称为涉侨文化,其作为与地方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重要文化形态,在促进闽粤侨乡传统文化的复兴和社会和谐上产生了潜在的积极影响。由于地方党政部门重视和善于打造各种平台,涉侨文化为当代侨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奉献良多,并在维系海内外中华儿女民族文化认同和促进中外关系发展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毋庸讳言,在当前涉侨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利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应当引起各方重视。比如侨乡文化的完整理论体系亟待构建、侨乡文化遗产保护和整理迫在眉睫,而鉴于涉侨文化与当代中国侨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各级党政部门、侨务部门和高校科研院所应当重视对所在区域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工作的支持力度。

郑慧铭[6](2016)在《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及文化表达》文中研究表明闽南地区位于福建省的东南部,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主要包含泉州、厦门和漳州的文化核心区,还包含潮汕、台湾及东南亚的文化影响区。闽南传统民居历史悠久、结构独特、装饰丰富和内涵深厚。闽南传统建筑及装饰是自然、乡土文化的体现。城市化使得闽南传统民居面临着拆迁、被盗和倒塌等危机。传统建筑的装饰日益减少,对于传统民居的研究、保护和修缮十分重要。以往的闽南建筑研究多关注建筑形式和结构,对于技艺总结、装饰手法的整理很少,对文化内涵和影响的深入剖析更少。本文基于保护传统文化、传承文化遗产的目的,综合运用文化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环境行为学、建筑学、美学和艺术学等理论和方法。建筑装饰受自然环境、生产生活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共同影响。装饰蕴含匠艺思想,建筑装饰内涵与文化心理相对应,体现文化的多元性。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及第二章)为背景的阐述,分析课题的来源、国内外的研究背景。闽南传统民居装饰的文化根基包含:地理位置、山川地貌、气候条件、环境色彩、历史沿革、人口迁移、生产生活、工艺美术、民俗文化和宗教信仰等。以建筑适应性理论和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分析闽南传统民居装饰的文化适应性。第二部分(第三章和第四章)从建筑学和艺术学的角度分析闽南装饰的构件特征、乡土材料的运用和当地的工艺手法。各部位装饰与结构紧密结合,从名称、造型和工艺手法分析地域特征,进而窥视闽南地方文化特质。闽南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外檐装饰、细部装饰等透露文化的适应性。装饰工艺结合多样的手法和丰富的材料,石雕、砖雕、剪粘、交趾陶和彩绘是闽南建筑装饰的特色装饰。这部分详细论述装饰的工艺顺序、材料和措施,具有实践意义。第三部分(第五章和第六章)探讨闽南传统民居装饰的文化内涵。这部分分析装饰图像的空间建构、装饰的题材、三维空间的叙事手法、美学价值和表现手法。闽南传统建筑装饰通过审美形象表达内涵,装饰图像构成整体的空间氛围。从闽南民居装饰空间布局规律出发,探讨装饰与时空的关系,装饰符号与文化心理的对应。装饰美化建筑,结构与功能相联系,从空间布局和精神表达对应装饰的位置、题材、色彩、构图和文化内涵。装饰结合三维的空间,形成层次感、立体感、透视感和视觉效果。闽南传统建筑装饰美学受中国画的审美影响,表现手法结合谐音、寓意、象征和符号。文章重点分析装饰的文化心理、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念等。建筑装饰体现功能需要、审美需要、祖先崇拜、泛灵信仰、家族文化、社会交往、祈福心理和自我认同。闽南传统民居装饰美化建筑,蕴含风俗习惯、视觉语言、传达精神和表达文化内涵。装饰图像承载人们对平安幸福、祈福求财、多子多福、延年益寿和进取功名等理想。第四部分(第七章和第八章)以闽南传统建筑装饰的传承、保护和影响出发,认为建筑装饰是地域文化的视觉表现形式。在城市化过程中,闽南传统建筑及装饰随着时间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建筑装饰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需要对它们进行抢救式的保护和研究。文章探讨建筑装饰和整体建筑的统筹保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将传统建筑进行改造和利用,使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得以延续和留存。建筑装饰的运用,传承和发扬有利于提升地域建筑的文化特色。第八章以新加坡、马来西亚等闽南移民的传统民居为例。闽南移民传承闽南文化并影响台湾和东南亚等区域。海外的闽南移民通过建筑和装饰为依托的文化传承。寺庙建筑追求鲜艳精致、华丽繁复的装饰,趋向于现代材料的营造宫殿式的建筑审美。会馆建筑注重功能、议事和娱乐、有利于会员的集体感、排解乡愁。会馆建筑趋向简洁的布局,多元的功能。宗亲会馆建筑打破地域的划分,注重议事、会议和娱乐的需要,传承传统节庆、丧葬等风俗习惯。家庙祠堂注重传统建筑的修复,趋向公众化、扩大价值的影响,成为华人社区的公共场所。中国城为聚居的小商品经济,以中国的装饰元素标榜华人的身份和文化,有利于海外华人的团结、互助和文化传承。闽南传统民居装饰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文化遗产。本文力图构建闽南传统民居装饰理论体系,重点分析闽南传统建筑装饰特征、原因和文化内涵。闽南传统建筑装饰是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生产经济条件、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共同选择的结果。希望本文能够为闽南传统建筑保护、修复提供技术支持,为地域性建筑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借鉴,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的魅力。

周丽萍[7](2015)在《泉州民营企业利用海外华商资源“走出去”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泉州民营企业“走出去”受到来自海内外各种因素的阻碍,使得“走出去”进程停滞不前。而泉州作为着名侨乡,海外华侨华人遍布世界各地,拥有众多的海外华侨华人及华商资源。因此,研究泉州民营企业如何发挥侨乡优势,利用海外华商各项优势资源,对于国内民营企业“走出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在论述国内企业“走出去”以及利用海外华商资源及华商网络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侨乡泉州的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如何利用海外华商资源的问题。论文首先分析了泉州民营企业“走出去”发展态势,了解其“走出去”现状;其次,运用SWOT战略分析方法,对其“走出去”内部优劣势与外部的机会和挑战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在阐述海外泉籍(闽籍)华商可供企业“走出去”利用的各项优势资源的基础上,提出泉州民营企业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克服劣势、利用外部机会来规避海外投资风险的战略对策,包括海外投资的区位、行业和投资方式的选择方面的对策和建议。本论文主要特色和创新点在于:(1)不同于其他研究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整体战略研究为主,本文以具有自身发展特色的泉州民营企业为对象研究“走出去”战略问题;(2)从泉州民营企业具有的独特的海外资源优势的角度研究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从而使得提出的战略对策更加具体化和针对性。

李岳川[8](2015)在《近代闽南与潮汕侨乡建筑文化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闽南与潮汕地区是我国东南沿海着名的侨乡,二者气候相似、地缘相接、风俗相近,都具有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又皆以鲜明的商贸和海洋文化特色着称于世。从历史渊源来看,中原移民入闽后,再持续南下迁徙,直至潮汕地区,可见两地文化同根同脉,都是汉民族在不断的南迁过程中,与当地住民长期融合的结果。同样出于对生存空间的开拓,地处沿海的闽南和潮汕地区很早就有人向南洋移民,并在近代达到高潮,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侨乡文化,而建筑文化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侨乡文化中较为直观的表现形式。然而两地侨乡建筑的产生虽具有较近似的历史渊源,却因为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走向差异化的发展道路。本文以跨学科综合研究为方法定位,以建筑史学为基础,借鉴社会学、经济学、美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对这种差异性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揭示侨乡建筑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等互相之间的复杂多变关系,从而完善侨乡建筑的研究体系,深化建筑史学、建筑美学等方面的研究,并为当代侨乡城乡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为当代建筑创作提供思路和启发。近代闽南与潮汕侨乡表现出不同的社会组织变迁,这是导致两地建筑文化差异性发展的原动力。在闽南乡村,传统的宗族组织开始松弛,作为宗族组成单元的华侨家族和家庭的独立性增强,使民居建筑相应的呈现单体化演进的趋势,尤其是大量单体式洋楼的建造大为改变了乡村聚落的景观面貌。而潮汕乡村建筑大多呈现群体性的特征,这是由于潮汕华侨较为重视宗族内本房派的建设,其典型的“祠宅合一”的建筑群落形式是对古代潮州地区府第式建筑的调整,也是对新兴华侨家族结构特征的适应。侨乡化也使得大量人口迁往或停留于城市,促进了城市建筑文化的繁荣,由于社会构成等因素的不同,两地侨乡城市民居表现出享乐性与务实性的差异。与此同时,人口骤增使城市面临巨大的空间环境压力,成为城市改造的促因之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政府对地方社会的控制力度加强,又兼有华侨资金的支持,使得大规模城市改造得以实施,并以两地侨乡开埠城市为代表,表现出对原有城市空间结构重构和延续的差异。侨乡经济的驱动是近代闽南与潮汕侨乡建筑得以发展繁荣的物质基础。侨汇的大量涌入一方面促成侨批业这样具有鲜明侨乡特色的行业类型的产生,并伴随产生了侨批馆这一特殊的建筑类型,另一方面也使得侨乡发展成为消费型社会,建筑文化因此表现出娱乐性、商务性等特征。这些是侨汇之于建筑文化的间接作用。而在直接作用方面,房地产业是投资型侨汇的主要去向,而开埠城市则集中了两地侨乡绝大部分的房地产投资,与其近代城市建设相辅相成,并以骑楼建筑为典型代表。除了对气候的适应性和政府的推广外,骑楼下店上宅,灵活自由的开间布局也适应于“量少而分散”的华侨资本结构特点,因此得以作为闽南和潮汕侨乡房地产业的主要“商品”形式而大量生产,而房地产市场发育程度的不同则使两地建筑文化趋向于商业化与商品化的差异。在近代中外文化融合背景下,两地侨乡建筑发展也表现出审美文化的机制作用,并具体呈现于中外建筑文化的冲突、分化和整合现象中。根据接触程度的不同,两地侨乡建筑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出整体性和局部性的差异,由此导致在冲突结果上,闽南侨乡从城市到乡村都广泛表现出以外廊样式为代表的外来建筑文化的影响;而在潮汕侨乡,外来建筑文化的影响大体局限于汕头等城镇,而对乡村的影响并不明显,城乡建筑文化表现出不平衡性。而在建筑文化分化中,两地华侨在建筑样式选择、公益性的建筑活动、居住和环境观念等方面表现出变革性与改良性的价值取向区别,在建筑文化整合中,闽南侨乡倾向于以外来建筑文化的价值观念和形式对旧的建筑体系进行改造,呈现外向性的文化性格特征;而在潮汕侨乡,各种外来建筑要素则被吸收为本土建筑文化的组成部分,丰富了本土建筑的表现形式,表现出内敛性的文化性格。

钟碧忠[9](2014)在《“泉州模式”的形成:社会资本视角的分析》文中提出社会资本是解释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泉州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是我国制度转型背景下泉州地方政府、人文传统、海外联系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别是泉州社会资本在"泉州模式"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泉州侨乡的族缘社会资本、侨缘社会资本和业缘社会资本主要通过信任机制、信息机制和认同机制塑造了"泉州模式""以侨资、侨力为依托"、"以股份合作制为主体"、"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等特点。

郭惠杰,林竞君[10](2013)在《晋江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人文考察》文中研究说明运用文献资料法等考察人文因素在晋江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主要结论:本地文化传统是推动集群的内源动力;家族网络与拼搏精神孵化了集群分工的集聚与扩散;海外华侨网络助推了集群的萌芽与发展。此外,人文因素对产业集群的作用具有两面性,在特定阶段产生正面效应的人文因素,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同样可能会变为集群提升的制约因素。

二、试析晋江侨乡经济发展中的人文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析晋江侨乡经济发展中的人文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泉州传统民居文化区划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相关概念辨析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2.1 泉州传统民居研究
    2.2 文化区划相关研究
        2.2.1 文化地理
        2.2.2 文化区
        2.2.3 民居与文化区
    2.3 GIS在文化区中的运用
    2.4 研究现状与本文的期许
        2.4.1 研究的现状
        2.4.2 本文期许
第3章 泉州传统民居的历史演变与数据库建设
    3.1 泉州地理背景
        3.1.1 自然地理环境
        3.1.2 文化地理背景
    3.2 泉州传统民居的历史演变
        3.2.1 新石器至秦汉-原始时期
        3.2.2 两晋至隋唐-演进时期
        3.2.3 宋元至明中期-发展时期
        3.2.4 明中至清中期-衰落时期
        3.2.5 清中至民国-繁荣时期
        3.2.6 纵向-民居的发展与演变
    3.3 民居文化地理数据库构建
        3.3.1 数据库技术路线
        3.3.2 数据库构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泉州传统民居文化区划分
    4.1 区划原则与流程
        4.1.1 区划原则
        4.1.2 区划流程与区划重点
    4.2 传统民居文化区划分结果
        4.2.1 第一步:以多数原则为依据的初步划分
        4.2.2 第二步:以面邻域为原则的局部细分
        4.2.3 第三步:文化区归纳
        4.2.4 第四步:文化亚区划分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泉州传统民居文化区与民居特征研究
    5.1 文化区总体特征分析
        5.1.1 强核心——民居主导文化
        5.1.2 弱分异——民居亚文化
    5.2 中部晋江与南部沿海流域文化区
        5.2.1 文化区特征
        5.2.2 民居特征
    5.3 西部九龙江文化区
        5.3.1 文化区特征
        5.3.2 民居特征
    5.4 东北闽江文化区
        5.4.1 文化区特征
        5.4.2 民居特征
    5.5 横向-对比研究
        5.5.1 各区合院型民居比较
        5.5.2 各区围楼型民居比较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文化区分异与民居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6.1.1 地形的顺应
        6.1.2 水文的影响
        6.1.3 气候的适应
    6.2 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6.2.1 人文思想与朝代更迭
        6.2.2 人口变迁与文化扩散
        6.2.3 经济技术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启示与结语
    7.1 相关启示
        7.1.1 文化区与邻域文化区的关系
        7.1.2 文化区视角下的保护启示
    7.2 论文总结
    7.3 创新与不足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传统民居调研信息表
附录B 传统民居基本信息调查表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闽南官式大厝非常规衍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缘起与意义
        1.1.1 课题的缘起
        1.1.2 课题的意义
        1.1.3 研究特色及创新之处
    1.2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技术路线
第2章 闽南官式大厝的常规模式及其拓变
    2.1 “官式大厝”概念
    2.2 闽南官式大厝的基本模式
    2.3 闽南官式大厝的常规变化
    2.4 闽南官式大厝适应特殊环境的非常规变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干栏文化与闽南官式大厝非常规衍变
    3.1 干栏建筑文化及其在闽南的遗存
        3.1.1 干栏建筑定义
        3.1.2 干栏建筑在闽南的发展
    3.2 干栏式官式大厝的出现与分布
    3.3 干栏式官式大厝的内部空间与居家生活特点
    3.4 干栏式官式大厝的外观造型与场地适应性
    3.5 干栏式官式大厝的结构与材料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土楼文化与闽南官式大厝非常规衍变
    4.1 土楼文化及其对闽南的影响
    4.2 土楼院内围合的官式大厝
        4.2.1 土楼围合的单体官式大厝
        4.2.2 土楼围合的官式大厝聚落
    4.3 官式大厝与土楼附属建筑
        4.3.1 官式大厝与土楼分置
        4.3.2 官式大厝与土楼融合
    4.4 官式大厝规制中的土楼生长
        4.4.1 土楼作官式大厝顶落
        4.4.2 土楼作官式大厝后落
        4.4.3 土楼作官式大厝护厝
    4.5 官式大厝与红砖土楼
        4.5.1 官式大厝与闽南红砖工艺
        4.5.2 红砖土楼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洋楼文化与闽南官式大厝非常规衍变
    5.1 闽南与东南亚建筑文化交流
        5.1.1 闽南传统建筑在东南亚的影响
        5.1.2 归国华侨与闽南传统建筑体系变革
    5.2 洋楼与官式大厝结合形式的涌现
        5.2.1 返乡华侨与洋楼的大量涌现
        5.2.2 洋楼与官式大厝的形式结合
    5.3 洋楼与官式大厝结合形式的各种变化
        5.3.1 丰富的变化
        5.3.2 变化的原因
    5.4 洋楼化官式大厝平面布局的矛盾理念
    5.5 洋楼化官式大厝立面造型的自由创意
    5.6 洋楼化官式大厝结构形式的复合交杂
    5.7 骑楼建设与官式大厝的非常规变化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自然环境与闽南官式大厝非常规衍变
    6.1 自然因素变化与官式大厝变异
    6.2 山地适应与官式大厝变异
    6.3 水体考量与官式大厝异变
    6.4 地方材料应用与官式大厝变化
    6.5 受灾后的灵活处理
    6.6 在非闽南地区的异变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相关启示
    7.1 非常规官式大厝遗产价值及其保护
        7.1.1 非常规官式大厝遗产的价值
        7.1.2 非常规官式大厝遗产的保护
    7.2 官式大厝的非常规现代化
    7.3 我国非常规民居遗产研究展望
    7.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遗产保护国际公约列表
附录B 中国大陆民居分类主要相关文献列表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清末民国时期广东梅州侨办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意义
    1.2 学术史回顾
        1.2.1 民国以前的华侨教育研究
        1.2.2 民国时期的华侨教育研究
        1.2.3 建国后的华侨教育研究
        1.2.4 文献综述总结
    1.3 研究方法和材料
    1.4 基本概念界定
第2章 梅州侨乡社会的形成
    2.1 梅州概况
    2.2 华侨数量及分布
    2.3 侨乡的形成
        2.3.1 出国因素
        2.3.2 出洋风尚
        2.3.3 跨域联系
        2.3.4 事务参与
第3章 清末民国时期梅州侨办教育的历史考察
    3.1 鸦片战争之前(1840年以前):孕育期
    3.2 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前(1840-1911):初创期
    3.3 民国前期(1912-1937):发展期
    3.4 民国中期(1938-1945):低潮期
    3.5 民国后期(1946-1949):恢复期
第4章 清末民国时期梅州侨办学校特色分析
    4.1 兴学方式
        4.1.1 捐资助学
        4.1.2 独资办学
        4.1.3 支持就学
    4.2 组织管理
        4.2.1 校董会
        4.2.2 行政组织及管理
        4.2.3 师资管理
    4.3 学习特色
        4.3.1 学生来源
        4.3.2 学生组织
        4.3.3 教育理念
第5章 清末民国时期梅州侨办教育兴盛的内外因素
    5.1 外在因素
        5.1.1 客家地区崇文重教的风尚
        5.1.2 侨居国的推力
        5.1.3 政府侨教政策的推行
    5.2 内在因素
        5.2.1 文化认同
        5.2.2 身份认同
        5.2.3 侨乡的期待与回馈
第6章 客家华侨对侨乡教育事业的影响
    6.1 积极影响
        6.1.1 推动了侨乡教育的现代化
        6.1.2 改变了侨乡的社会风貌
        6.1.3 加强了侨乡与海外的交流互动
        6.1.4 促进了侨办教育的当代传承
    6.2 局限性
        6.2.1 传统观念阻碍新式教育发展
        6.2.2 对高等教育重视不够
    6.3 启示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4)福建晋江地区体育用品企业产品战略转型研究 ——以上市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本文的研究意义
        1.1.1 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1.1.2 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
    1.2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目的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目的和任务
    1.3 本文研究的创新与局限性
        1.3.1 本文的创新之处
        1.3.2 本文的局限性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2.1.1 企业产品战略转型研究
        2.1.2 制造企业产品战略转型研究
        2.1.3 体育用品企业产品创新研究
    2.2 国内研究成果综述
        2.2.1 制造企业产品战略转型研究
        2.2.2 制造企业产品创新影响因素研究
        2.2.3 体育用品企业产品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
        2.2.4 体育用品企业产品战略发展对策研究
        2.2.5 福建省晋江地区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研究
    2.3 简要评价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实地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比较分析法
        3.2.6 个案分析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理论基础和核心概念
        4.1.1 本文的理论基础
        4.1.2 本文的核心概念
    4.2 晋江地区体育用品企业产品战略转型的历史回顾
        4.2.1 晋江体育用品业的兴起与发展
        4.2.2 晋江体育用品企业产品战略转型的四个阶段
        4.2.3 晋江体育用品企业产品战略转型的特点
        4.2.4 本章小结
    4.3 晋江地区体育用品企业产品战略转型的动力机制
        4.3.1 外部环境因素
        4.3.2 市场因素
        4.3.3 企业因素
        4.3.4 多种因素的相关影响和相互作用
        4.3.5 实证分析——以产品并购扩张战略为例
        4.3.6 本章小结
    4.4 晋江地区体育用品企业产品战略转型存在的问题
        4.4.1 企业缺乏产品战略转型的主动性
        4.4.2 企业内部产品战略转型动力不足
        4.4.3 对产品退出市场的认识误区造成错失产品战略转型时机
        4.4.4 企业成长目标缺乏与之相应的组织资源和战略管理能力
        4.4.5 企业产品战略转型速度滞后于产业集群阶段性发展要求
        4.4.6 本章小结
    4.5 对晋江地区未来体育用品企业产品战略转型的形势研判
        4.5.1 未来晋江体育用品企业产品战略转型的外部环境
        4.5.2 未来晋江体育用品企业产品战略转型的政策环境
        4.5.3 未来晋江体育用品企业产品战略转型的市场环境
        4.5.4 未来晋江体育用品企业产品战略转型的内容及运营方向
        4.5.5 本章小结
    4.6 未来晋江地区体育用品企业产品战略转型的具体措施
        4.6.1 构建基于消费者需求的企业产品战略转型决策系统
        4.6.2 完善全面化、立体化的企业产品战略转型支撑内容
        4.6.3 进一步完善以大型龙头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生产布局
        4.6.4 强化政府在企业产品战略转型过程中的支持与引导作用
        4.6.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试论涉侨文化的当代价值——以闽粤侨乡为案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华侨文化、侨乡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一)华侨文化
        1. 潮州话
        2. 宗教、神明信仰及活动
        3. 宗族文化
        4. 慈善文化
        5. 文化艺术
        6. 风俗习惯
    (二)侨乡文化
        1. 思想意识
        2. 侨批文化
        3. 语言借词、构词和用词
        4. 俗语、过番歌
        5. 建筑艺术
        6. 饮食文化
        7. 社会风尚
        8. 涉侨遗址
        9. 涉侨习俗
二、华侨华人与侨乡传统文化的复兴
    (一)敦亲睦族
    (二)游神赛会
    (三)崇文重教
    (四)感恩慈善
三、涉侨文化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涉侨文化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在影响
    (二)地方党政宣传部门对涉侨文化的提炼和重视
    (三)涉侨文化在维系海内外族群文化认同和中外友好关系中的作用
四、问题与思考
    (一)涉侨文化研究方兴未艾,任重道远
    (二)关于侨乡文化的完整理论体系,亟待构建
    (三)侨乡文化遗产保护和整理,迫在眉睫

(6)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及文化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对象和范围
    1.4 闽南传统建筑装饰研究的理论体系
    1.5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第2章 闽南传统建筑装饰繁复风格的文化根基
    2.1. 地域装饰形成的地理原因
    2.2 地域装饰形成的历史原因
    2.3 地域装饰形成的经济因素
    2.4 地域文化形成的装饰审美差异
    2.5 闽南传统民居的基本类型和装饰分布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细部处理和特征
    3.1 传统民居外檐部分的装饰比较
    3.2 传统民居屋身部位的装饰
    3.3 石基装饰
    3.4 民居装饰内檐部分
    3.5 门窗隔断的装饰
    3.6 匾额与楹联
    3.7 室内装饰部分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工艺和手法
    4.1 木雕工艺
    4.2 石雕工艺
    4.3 砖雕工艺
    4.4 灰塑工艺
    4.5 剪粘工艺
    4.6 交趾陶工艺
    4.7 彩画、油饰和安金工艺
    4.8. 墙壁屋面的工艺
    4.9 瓦作和脊部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闽南传统民居装饰表现规律探讨
    5.1 闽南传统民居装饰空间分布规律
    5.2 装饰内容与三维空间的叙事格局
    5.3 传统民居装饰题材
    5.4 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审美
    5.5 传统民居装饰与时空关系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闽南传统民居装饰的文化内涵
    6.1 闽南传统民居装饰方法
    6.2 传统装饰符号与文化心理需求
    6.3 传统建筑装饰与中原的比较
    6.4 多元文化融合的装饰特色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闽南传统民居装饰的传承与运用
    7.1 传统建筑面临着濒危的处境
    7.2 传统民居的保护价值
    7.3 城市建设与传统建筑保护统筹发展
    7.4 闽南传统装饰的现代阐释
    7.5 闽南元素在实践的传承和运用
    7.6 闽南传统装饰在城市美化和乡村改造的运用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海外闽籍华人建筑由简至繁,由繁至简的演变
    8.1. 闽南籍移居东南亚的历史回顾
    8.2. 光鲜亮丽、精致繁复的宗教装饰审美
    8.3. 布局简洁、功能多样的会馆建筑文化
    8.4. 寄予乡愁、团结互助的宗亲建筑氛围
    8.5. 文化认同、普惠族人的家庙祠堂空间
    8.6. 民族工艺、文化窗口的华人商业街区
    8.7. 书法门楣、雕刻工艺的现代住宅建筑
    8.8 本章小结
结语与展望
    (一) 结语
    (二)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闽南传统建筑调查的主要地点、年代和装饰主题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7)泉州民营企业利用海外华商资源“走出去”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论文框架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研究特色及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
    2.1 跨国投资资源利用模式
    2.2 跨国投资经营管理模式
    2.3 相关研究现状
        2.3.1 国内研究综述
        2.3.2 国外研究综述
        2.3.3 文献综述小结
第3章 泉州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态势分析
    3.1 泉州民营企业“走出去”现状
        3.1.1 泉州民营企业出口现状
        3.1.2 泉州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现状
    3.2 泉州民营企业优势与劣势分析
        3.2.1 泉州民营企业总体地位
        3.2.2 泉州民营企业经济实力优势
        3.2.3 泉州民营企业产业优势
        3.2.4 泉州民营企业劣势分析
    3.3 泉州民营企业“走出去”机会与挑战分析
        3.3.1 “走出去”机会分析
        3.3.2 “走出去”挑战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泉州民营企业“走出去”独特优势研究
    4.1 海外社会网络资源优势
    4.2 海内外华商合作资源优势
    4.3 海外华商财富资源优势
    4.4 海内外华商产业互补优势
    4.5 小结
第5章 推进泉州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对策
    5.1 泉州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区域选择
    5.2 泉州民营企业海外投资行业选择
    5.3 泉州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方式选择
    5.4 泉州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模式选择
    5.5 泉州民营企业海外投资促进政策
    5.6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近代闽南与潮汕侨乡建筑文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近代侨乡建筑研究概况
        1.2.2 现有侨乡建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2.3 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对策与思路
    1.3 研究对象与范畴
        1.3.1 闽南与潮汕侨乡近代建筑发展的时空范围
        1.3.2 近代侨乡建筑概念的核心内涵探讨
    1.4 研究方法
        1.4.1 跨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定位
        1.4.2 实地调查与文献研究
        1.4.3 比较研究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近代社会组织变迁影响下的两地侨乡建筑文化差异
    2.1 近代闽南与潮汕侨乡建筑文化发展的社会背景
        2.1.1 近代闽南与潮汕侨乡宗族、家族、家庭组织的变迁
        2.1.2 近代闽南与潮汕侨乡城市社会组织的变迁
    2.2 宗族组织变迁影响下两地侨乡建筑文化的单体化与群体性差异
        2.2.1 近代两地侨乡的宗族、房派、家族与家庭
        2.2.2 宗族组织变迁影响下闽南侨乡建筑文化的单体化特征
        2.2.3 宗族组织变迁影响下潮汕侨乡建筑文化的群体性特征
        2.2.4 宗族组织变迁影响下两地侨乡建筑文化差异的对比总结
    2.3 华侨家庭城居化影响下两地侨乡建筑文化的享乐性与务实性差异
        2.3.1 近代闽南侨乡城市民居的享乐性特征
        2.3.2 近代潮汕侨乡城市民居的务实性特征
        2.3.3 两地城市民居发展反映的社会结构差异性变迁
    2.4 民间团体发展影响下两地侨乡建筑文化的依附性与专门化差异
        2.4.1 民间团体在两地城市空间分布的对比
        2.4.2 民间团体办事场所的建筑形态差异
    2.5 政府权力强化影响下两地侨乡建筑文化的重构性与延续性差异
        2.5.1 厦门与汕头近代城市改造之前的历史溯源
        2.5.2 近代厦门与汕头城市改造的迫切性
        2.5.3 开拓新区比较
        2.5.4 道路建设比较:破除束缚与扩展延伸
        2.5.5 地方政府与华侨合作关系差异对两地侨乡城市建筑文化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近代侨乡经济发展影响下的两地侨乡建筑文化差异
    3.1 近代闽南与潮汕侨乡建筑发展的经济背景
        3.1.1 近代两地侨乡的对外贸易发展
        3.1.2 近代两地侨乡房地产业的发展
        3.1.3 近代两地侨乡侨批业的发展
        3.1.4 近代两地侨乡服务业的发展
    3.2 对外贸易发展影响下两地侨乡内地城镇格局变迁
        3.2.1 闽南侨乡内地城市格局的变迁
        3.2.2 潮汕侨乡内地城市格局的变迁
        3.2.3 近代两地侨乡乡镇墟市的比较
        3.2.4 对外贸易发展影响下两地侨乡建筑文化差异的对比总结
    3.3 房地产业发展影响下两地侨乡建筑文化的商业化与商品化差异
        3.3.1 华侨房地产投资主要集中在开埠城市
        3.3.2 其他城镇华侨投资的房地产业
        3.3.3 骑楼建筑形式对房地产业发展的适应
        3.3.4 房地产商业化和商品化差异在骑楼建筑性质上的表现
        3.3.5 房地产商业化和商品化差异在两地侨乡发展规模上的表现
        3.3.6 房地产商品化和商业化差异在运作方式上的表现
        3.3.7 房地产业发展影响下两地侨乡建筑文化差异的对比总结
    3.4 侨批业发展影响下的两地侨乡建筑文化的地缘性与业缘性差异
        3.4.1 近代两地侨乡侨批馆的建筑特征
        3.4.2 两地侨乡批馆在建筑形态上的地缘性和业缘性差异
        3.4.3 两地侨乡批馆建筑空间分布的地缘性与业缘性差异
    3.5 服务业发展影响下两地侨乡建筑文化的娱乐性与商务性差异
        3.5.1 影剧院建筑的对比
        3.5.2 旅栈业建筑的对比
        3.5.3 其他服务业建筑的对比
        3.5.4 两地侨乡社会经济结构差异对服务业建筑发展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外文化融合背景下的两地侨乡建筑文化差异
    4.1 近代闽南与潮汕侨乡建筑发展的文化背景
        4.1.1 殖民文化的影响
        4.1.2 从士绅文化到华侨文化
        4.1.3 西风东渐下社会风尚的变迁
    4.2 整体性与局部性:近代两地侨乡的建筑文化冲突差异
        4.2.1 冲突内容的整体性与局部性差异
        4.2.2 冲突结果的整体性与局部性差异
        4.2.3 两地侨乡近代建筑文化冲突的对比总结
    4.3 变革性与改良性:近代两地侨乡的建筑文化分化差异
        4.3.1 变革性与改良性分化差异在两地华侨阶层建筑样式选择中的表现
        4.3.2 变革性与改良性分化差异在两地侨乡公益性建筑活动中的表现
        4.3.3 变革性与改良性分化差异在两地侨乡民众环境观念中的表现
        4.3.4 两地侨乡近代建筑文化分化的对比总结
    4.4 外向性与内向性:近代两地侨乡的建筑文化整合差异
        4.4.1 造型整合的外向性与内向性差异
        4.4.2 空间整合的外向性与内向性差异
        4.4.3 装饰整合的外向性与内向性差异
        4.4.4 两地侨乡近代建筑文化整合的对比总结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主要创新之处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泉州模式”的形成:社会资本视角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泉州模式”及其成因的文献回顾
    (一) “泉州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二) “泉州模式”成因的相关文献回顾
二、泉州的社会资本及其特征
    (一) 社会资本的含义
    (二) 泉州社会资本的特征
三、“泉州模式”形成过程中社会资本的作用
    (一) 族缘社会资本在“泉州模式”形成中的作用
    (二) 侨缘社会资本在“泉州模式”形成中的作用
    (三) 业缘社会资本在“泉州模式”形成中的作用
四、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10)晋江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人文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文化传统——集群的内源动力
2 族群认同、拼搏精神——集群分工的孵化器
    2.1 晋江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分工的集聚——宗族主义
    2.2 晋江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分工的扩散——拼搏精神
3 华侨关系—集群发展的助推器
    3.1 开拓思路
    3.2 资本支持
    3.3 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
    3.4 海外市场拓展
4 结论

四、试析晋江侨乡经济发展中的人文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泉州传统民居文化区划及影响因素研究[D]. 刘毅. 华侨大学, 2020(01)
  • [2]闽南官式大厝非常规衍变研究[D]. 梁楚虞. 华侨大学, 2019(01)
  • [3]清末民国时期广东梅州侨办教育研究[D]. 宋心梅. 南昌大学, 2019(02)
  • [4]福建晋江地区体育用品企业产品战略转型研究 ——以上市公司为例[D]. 许春蕾. 北京体育大学, 2017(06)
  • [5]试论涉侨文化的当代价值——以闽粤侨乡为案例的研究[J]. 李玉茹.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17(01)
  • [6]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及文化表达[D]. 郑慧铭. 中央美术学院, 2016(08)
  • [7]泉州民营企业利用海外华商资源“走出去”战略研究[D]. 周丽萍. 华侨大学, 2015(12)
  • [8]近代闽南与潮汕侨乡建筑文化比较研究[D]. 李岳川.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1)
  • [9]“泉州模式”的形成:社会资本视角的分析[J]. 钟碧忠.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05)
  • [10]晋江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人文考察[J]. 郭惠杰,林竞君. 体育文化导刊, 2013(02)

标签:;  ;  ;  ;  ;  

晋江侨乡经济发展的人文因素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