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1999年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送检样品评价我国优质稻米生产现状

分析1999年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送检样品评价我国优质稻米生产现状

一、析’99中国国际农博会送检样品评我国优质米生产发展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康俊莲[1](2020)在《中国食品安全的政府监管权力配置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如何对食品安全监管进行权力配置,实现对食品安全监管的科学协同有效治理,是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四个最严”要求,(1)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满意度、幸福感、安全感的具体体现。本文围绕“食品安全监管政府权力配置”这一核心问题,从政府监管权力配置的空间、时间、制度三维一体角度,探究政府监管权力的内在逻辑,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科学优化、系统完善的路径。本文遵循“四个最严”要求,依据协同治理和跨部门合作等理论,采用比较制度分析法,论域方面选择政府监管控管层次多、管理幅度宽泛的典型国家作为参照进行对比分析,剖析了制度背后权力配置结构及其演化方式,比较在不同制度下,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实现监管权力配置效用的最大化。同时,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政府权力配置存在的争议和挑战、政府监管权力配置采取的措施与体现的特征,从空间维度改革、时间维度改革、制度维度三维一体角度,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政府食品监管权力配置协同治理的建构路径。本文第一部分,介绍研究背景,包含食品安全监管、政府权力配置、协同治理等相关理论和制度架构,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回答了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在不同历史时期监管权力的现实配置,及监管权力行使产生的内在逻辑。从空间、时间、制度三个维度,阐释了不同历史时期食品安全监管政府权力配置的基本概况、监管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改革举措、政府权力配置的改革特征。基于此,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政府权力配置在改革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进行归纳提炼。同时,从府际关系角度,对食品安全政府纵向权力配置、横向权力配置进行分析,研究其结构转变中的内在联系,为推进食品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政府协同治理不断走向深入奠定基础。在协同治理等相关理论基础上,回答第二个问题,即食品安全监管权力由哪些因素导致变迁?从空间、时间、制度三个维度,阐释政府监管权力行政化,部门分割的高度集权,由于社会秩序的高度扩展,使得行政分割高度集权的政府权力,呈现出具体监管越来越属地化,抽象监管越来越集权的现象。此部分分析,以协同治理理论核心内涵为指导,以跨部门合作理论与政府协同理论为支撑,从政府失灵、市场失灵、社会监管缺失三个层次,阐述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在空间维度上,由于跨部门间食品安全监管权责利益均衡问题,导致“权力越位”,需要进一步通过协同治理优化提升食品监管政府权力配置;在时间维度由于监管权责不清、行政壁垒、监管遗漏导致“权力缺位”,会直接影响在危害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政府能否快速反应、迅速行动,从快将危害食品安全事件处理在萌芽状态,反映着政府的应急和统筹协同调度能力。因此,在时间维度要突出“早一步”“快一步”,必须通过实现制度做保障和空间维度跨部门的相互协同、配合;在制度维度由于监管中的权力异化、监管过程的渎职行为、监管中出现的违章违规导致“权力错位”,容易引发政企合谋、监管腐败等问题的产生。第三部分,分析了在大部制改革的背景下,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争议和挑战,以及通过域的选定,借鉴国内外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经验,依据“四个最严”的要求展开分析,结合我国实际,归纳提炼有益于我国政府协同治理的食品安全政府监管体系。空间维度改革,解决外部硬性边界跨部门间协同治理,出了问题谁说了算的问题;时间维度改革,解决内部构架基础降低危害食品带来的风险,实现早发现、早识别、快处置的问题;制度维度改革,解决单元间协商机制制度系统化、体系化、完整化的问题,形成以食品安全法为主干,各相关管理条例、管理办法体系化、完整化相互协同、互为补充的制度体系。通过研究,本文力求在以下几个层面做出努力,取得如下研究结论:其一,针对“权力越位”,解决跨部门间“政出多门”、相互协同的问题。通过强化中央一级政府食品监管,构建全国自上而下统筹监管“一盘棋”,实现危害食品安全事件的快速应对和处置。既而发挥中央政府监管权力灵活调度功能,实现“中央精神”掷地有声的贯彻、落实的同时,实现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实际,展开创新监管的实践。作为中央政府还肩负着全球食品监管风险治理中发挥多元治理的功能。通过发挥中央政府、食品跨国企业等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在参与国际事务食品安全治理规制的制定,主动参与,积极作为,化解中西方在食品监管领域文化认识的鸿沟,提升在国际食品监管中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另外构建起跨部门间食品安全协同机制和治理机制,通过部门间的责任分担、沟通协商、协同治理运行,实现食品监管的协同治理。其二,针对监管权责不清、行政壁垒、监管遗漏导致的“权力缺位”,解决危害食品带来的安全风险,需要通过建立食品安全预警监测机制,实现对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食品的早发现、早预警,同时提高科学防控的能力,做到快速反应,实现从快处置。建构公开透明的信息通报体系,不仅要形成日常检测公告制度,还要突出危害食品事件发生时,让公众及时了解实情,消除社会公众心理恐慌,有效参与积极应对食品风险,逐步引导社会公众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意识和能动力。在协同治理视域下,构建起对监管事前、事中、事后的协同治理权力监督机制,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其中。同时在时间维度下,还应将权力行使的重点,放在食品安全风险的预防上来,只有将风险点控制住,才能从源头上控管住,保障安全食品“产”出来的有效性。风险预防应突出其独立性、透明性以及全程采取的开放方式,实现过程的监督性。以此来保障食品安全风险预防的科学性和自然性。其三,针对监管中的权力异化、监管过程的渎职行为、监管中出现的违章违规导致的“权力错位”,引发政企合谋、监管腐败等问题的产生。从制度维度,认真梳理,提出解决《食品安全法》与各监管部门间出台相关管理办法、细则等,形成系统性、完整性、相互协同互补、衔接的制度化体系。通过协同治理导向的政府重塑,建构起彼此之间互为协作的服务型政府,以推动食品安全监管政府治理理念的质性转变。其四,本文认为,食品安全问题是事关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食品安全协同治理问题,说到底是加强党的领导,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问题。因此,应该将政府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上升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设层面,强化党对一切工作的统一领导,发挥党的引领作用,形成监管合力;同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大数据标准体系,将其作为国家管理的一项制度,打通政府跨部门监测的数据链,实现全链条数据关联的融合,实现日常监管的有序性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系统科学性;从完善体制机制上,建议完善食品召回制度,建立从生产到销售都可相互追溯、追查、倒查、溯源的机制,保障“以人民为中心”,为实现“健康中国”,助力食品企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刘婧琦,王安东,慕永红,孙桂芳,孔宇,杜明[2](2013)在《不同施钾水平对寒地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试验通过研究不同水平施用钾肥对寒地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确定适宜的施钾水平。试验以空育131为供试材料,采取随机区组设计进行试验研究。研究发现,不同施钾水平能够影响水稻植株体内的代谢情况和群体构成,并通过提高水稻的结实率、千粒重和平方米穗数,从而提高产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稻米品质。通过试验可知,在黑龙江省高寒地区常年种植水稻,每公顷施钾水平应以165.6~270.0kg为宜。

王勇[3](2006)在《不同水稻品种的群体质量及其对产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产量主要由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四因素组成。水稻群体质量是水稻科学工作者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也是水稻高产理论中正日趋成熟、集生理和生态特性于一体、能真实体现水稻生育状况优劣和产量高低的一组综合性数量性状。水稻个体性状主要决定于遗传基础,水稻群体特征主要受控于生境因子,两者的发展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要获得水稻高产优质,必须协调好两者的矛盾,使个体与群体的优势达到最大的统一。本课题选取30个不同熟期的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各品种的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叶面积指数、总干物质生产量、源(叶)库(粒)比率、单茎茎鞘重和株高,采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品种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其群体质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相互间以及与产量的关系,以确立可追求的最佳产量结构及群体结构,进一步找出源库协调的品种及改善群体结构的途径,为实现水稻栽培群体的高产、优质和高效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一、产量构成因素及群体质量比较1、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比较(1)30个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较大的差异,产量排在前四位的品种24,25,30和23号,其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也都排在了前五位。(2)早熟品种有效穗数和结实率显着高于晚熟品种,而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则显着低于晚熟品种。2、群体质量比较(1)株高、单茎茎鞘重、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生产和运转数、粒叶比排在前四位名的均为23、24、25和30号品种。(2)晚熟品种的株高、单茎茎鞘重、总干物质生产量、粒叶比显着高于早熟品种;晚熟品种分蘖期叶面积指数显着低于早熟品种,抽穗期显着高于早熟种,成熟期两者差异不显着。二、产量构成因素及群体质量与产量的关系1、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相关分析(1)有效穗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系数都较小,达不到显着水平。(2)两种水稻熟期的有效穗数与穗实粒数呈显着负相关,其中,晚熟品种的有效穗数与穗实粒数负相关系数大于早熟品种,达到了显着水平;两种熟期的水稻穗实粒数与结实率和千粒重均呈负相关关系,但穗实粒数与产量则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早熟品种的相关系数大于晚熟品种;两种熟期的水稻结实率均与千粒重呈负相关关系,与产量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两种熟期的水稻千粒重与产量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晚熟品种的相关系数达到了显着水平。2、不同水稻品种群体质量与产量的相关分析:(1)除粒叶比外,叶面积指数与总干物质生产量、单茎茎鞘重、株高和产量均呈正相关关系;总干物质生产量与粒叶比呈负相关关系,而与单茎重、株高和产量呈显着正相关,其中与单茎茎鞘重和株高的相关系数达到了显着水平;叶粒比与单茎茎鞘重、株高和产量均呈负相关关系;单茎茎鞘重与株高和产量呈正相关,其中与株高的相关系数达到了显着水平;株高与产量呈正相关关系。(2)早熟品种和晚熟品种的LAI与各因数的相关性相似,即均与粒叶比呈显着负相关关系,与总干物质生产量、株高和产量呈显着正相关,与单茎茎鞘重的正相关系数没达显着水平。晚熟品种的总干物质生产量与粒叶比、单茎茎鞘重、株高和产量均呈显着的相关,而早熟品种的总干物质生产量除了与产量呈显着正相关外,与其余因素的相关系数达不到显着水平。早熟品种和晚熟品种的粒叶比均与单茎茎鞘重、株高和产量呈正相关关系,其中与产量的相关系数达到显着水平。早熟品种和晚熟品种的单茎茎鞘重均与株高和产量呈正相关关系,其中只有晚熟品种的单茎茎鞘重与株高的相关系数达显着水平,其余均不显着。早熟品种和晚熟品种的株高均与产量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早熟品种株高与产量的相关系数达到了显着水平。3、不同熟期水稻品种群体质量与产量的通径分析:早熟品种有效穗数、穗实粒数对产量的直接影响显着大于晚熟品种,间接影响小于晚熟品种;早熟品种的穗实粒数与产量的直接和间接相关分别为1.799和-0.893,晚熟品种分别为-0.231和1.085;两熟期品种的叶面积与产量的直接相关分别为0.778和0.690,间接相关分别为-0.073和-0.016;早熟品种的直接相关为-0.369,而间接相关高达1.176。晚熟品种主要是直接作用(0.797),间接作用很小(0.016);早熟品种的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分别为0.274和0.254,但晚熟品种的直接相关为-0.33,间接相关0.826;早熟品种和晚熟品种株高与产量的直接相关均为负值-0.838和-0.599,间接相关均呈正相关关系,分别为1.542和1.120,都大于直接影响。

季红娟[4](2005)在《太湖流域水稻地方种资源稻米品质特性的研究》文中指出本试验通过对太湖地区农科所收藏的859份太湖流域地方品种资源(粳稻、糯稻和籼稻)的稻米品质及RVA谱进行测定与分析,系统地研究太湖地区地方种的稻米品质特点,分析了不同温光型、不同栽培型稻米品质的品质特征,探讨了稻米品质内的相关关系,并对不同种质的植株性状与其稻米品质性状的关系作了初步研究,重点就太湖流域晚粳稻的植株性状、稻米品质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评价,并筛选具有优异品质性状的种质资源,主要结果如下: 1.不同类型种质资源水稻植株性状及稻米品质性状的总体概述 种质资源水稻的生育特性、植株形态、穗部性状等农艺性状均具有极显着的差异性,如千粒重变化在19.67-40.9g,18种颖壳色中以褐斑黄色样本数最多,9种稃尖色中以无色最多。经测定结果表明,种质资源材料的加工品质均较优,粳、籼、糯稻的整精米率达国标优质稻谷一级标准的达标率分别为68.5696、59.59%,68.04%。外观品质则较差,粳、籼稻的垩白度平均为6.74%、20.06%。粳、籼稻的直链淀粉含量平均18.24%、22.89%,变化极差分别达13.9%、10.9%。不同种质类型的稻米RVA谱特征分化现象比较明显,例如粳、糯、籼稻不同种质问消减值的极差变幅分别达3368cp、4017cp、2439cp。 2.不同栽培类型品种稻米品质的差异性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粳、籼、糯稻不同的生态栽培型类群的品质有一定的差异,其中粳稻表现为随生育延长加工、外观品质提高的趋势特征,即整精米率以晚粳稻最高,迟熟中粳和中熟早粳次之,早熟中粳较低,垩白度呈现为迟熟晚粳<中熟晚粳<早熟中粳<中熟早粳<迟熟中粳。籼稻的整精米率以特早熟籼最好,早熟和中熟早籼次之,迟熟早籼最差,垩白度呈特早熟籼>迟熟早籼>中熟早籼>早熟早籼的趋势。糯稻整精米率呈迟熟晚糯>中熟晚糯>早熟晚糯>迟熟中糯>早糯的特征,趋势与粳稻类似。 3.粳稻、糯稻和籼稻不同种质资源的淀粉粘滞性谱(RVA谱)特征类群的分化 同一种质类型的稻米RVA谱特征的分异现象亦非常明显。研究结果表明,粳稻的RVA谱特征是兼具籼性与糯性RVA谱特征的连续变化体,呈5种特征类群,少量种质(如大红稻等)具有糯性淀粉RVA谱特征,即还有一些种质(如立更青等)表现出为籼性淀粉RVA谱特征,部分种质具有优质的RVA谱特征,即消减为负值(如摇矮子等),绝大多数种质的RVA谱特征(约占样本数的85%),其曲线的显着特征为消减值在250-1000cp。 籼稻的RVA谱特征的分化亦呈现为多态性,主要表现为峰值粘度、最终粘度与消减值的分异性,在籼稻种质材料中主体RVA谱类型的特征表现为消减值在1000-2000cp间(如太湖六十子等)。特异的分化出3种类型,第一类表现为峰值粘度与消减值均在2000cp,

翟虎渠,程式华[5](2003)在《发展稻米产业 造福中国百姓》文中提出

刘建,吴魁[6](2002)在《稻米品质的生态改良及优质稻保优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说明综述了水稻优质栽培方面的研究进展 :稻米的品质性状及其各性状指标间的相互关系 ;气候、土壤、施肥、土壤水分及灌溉、种植密度、收获及干燥等环境、栽培因子对稻米品质和影响。优质稻保优栽培要求选择优良环境 ,合理安排播期 ,优化肥料运筹 ,科学管理水分 ,病虫草综合防治 ,适时规范收割等

曹黎明,袁勤,倪林娟,吴月兰[7](2001)在《优质稻保优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温、光等环境因子和肥、水、病、虫等栽培因子对优质水稻品质形成的影响。阐述了在栽培中如何通过合理安排播种期、运筹肥水、防治病虫害等措施保持优质稻的优质特性。

仲维功,陈志德,杨杰[8](2000)在《从国内外稻米生产状况谈我省稻米生产的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苏是水稻的主产和高产省份之一。稻谷产量从 1 949年的 1 90 5kg·hm- 2 ,上升到 1 998年的 862 5kg· hm- 2 ,跨入了世界水稻生产的先进行列。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需求的变化 ,稻谷出现了结构性过剩。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 ,我省稻米生产的主要问题是 :1 )优质品种储备不足 ;2 )生产规模小 ,商品率低 ;3)粮食市场化程度不高。要使我省农民增收 ,农业增效 ,保持我省稻米生产的先进地位和适应国际竞争 ,应从源头抓起 :1 )调整育种策略 ,加大经费投入 ;2 )根据市场需求合理优化品种布局 ;3)实施优质米产业化工程。

罗玉坤[9](2000)在《析’99中国国际农博会送检样品评我国优质米生产发展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析’99中国国际农博会送检样品评我国优质米生产发展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析’99中国国际农博会送检样品评我国优质米生产发展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食品安全的政府监管权力配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的缘由
        (一)选题的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食品安全监管的研究
        (二)关于政府权力配置的研究
        (三)关于协同治理问题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基础理论
    一、相关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食品安全
        (二)食品监管
        (三)权力配置
        (四)政府权力配置
    二、政府权力配置的相关理论
        (一)权力政治学基本理论
        (二)协同治理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的分析
    一、中国食品监管政府责任与权力配置的发展轨迹
        (一)改革开放之前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的配置
        (二)改革开放之后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的配置
    二、现行中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的配置
        (一)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的横向配置
        (二)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的纵向配置
        (三)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的结构性变革
    三、现行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的综合分析
        (一)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的根据
        (二)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的原则
        (三)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的合理性
        (四)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的实效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与实效分析
    一、中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的成效
        (一)食品安全中央政府监管权力强化的效应
        (二)食品安全地方政府监管权力增强的效应
        (三)食品监管社会协同治理的实际效应
    二、中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与行使中问题的呈现
        (一)政府权力越位导致食品安全监管的政府失灵
        (二)政府权力缺位导致食品安全监管的市场失灵
        (三)政府权力错位导致食品安全的社会监管缺失
    三、政府监管权力配置不当引发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
        (一)政府权责失衡导致的食品安全风险
        (二)政府权力结构失衡导致的食品安全风险
        (三)政府与社会协同缺失导致的食品安全风险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食品安全监管权力配置的国际比较
    一、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典型国家的基本形态
        (一)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比较论域的选定
        (二)不同国家食品监管政府权力配置类型的比较分析
        (三)不同国家政府权力配置制度管理幅度的比较分析
    二、国外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一)国外食品安全政府法律体系的形成
        (二)国外食品安全政府监管体制的形成
        (三)国外食品安全监管政府权力的空间配置
    三、国外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与行使的综合分析
        (一)日本政府监管权力配置与行使
        (二)美国政府监管权力配置与行使
        (三)德国政府监管权力配置与行使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政府权力配置的体制改革
    一、食品安全监管政府权力配置的体制改革的目标
        (一)强化中央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的力度
        (二)保障食品安全监管权力的灵活调度
        (三)发挥食品安全监管多元治理功能
    二、构建跨部门食品监管政府权力配置结构
        (一)构建食品安全监管跨部门协同权力结构
        (二)建立食品监管跨地区协同治理的权力结构
        (三)建立食品监管政府多部门协同的权力结构
    三、构建跨部门食品监管政府权力配置治理机制
        (一)建立食品监管跨部门责任分担机制
        (二)建立食品监管跨部门沟通协商机制
        (三)建立跨部门治理运行机制
    本章小节
第六章 国家食品监管权力良性运行机制的建构
    一、食品监管政府权力配置的制度化建设
        (一)构建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的法规体系
        (二)设置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的行政权力配置制度
        (三)完善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的领导责任制度
    二、构建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与行使的倒查机制
        (一)建立食品监管协同治理的召回机制
        (二)建立食品监管政府履职制度化评估体系
        (三)优化食品监管政府权力协同治理水平
    三、建立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的监督机制
        (一)完善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行政问责机制
        (二)建构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的党内监督机制
        (三)建立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的社会监督机制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不同施钾水平对寒地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参试地点
    1.2供试品种
    1.3试验设计
    1.4栽培方式
    1.5调查测试内容及测试分析方法
2试验结果与分析
    2.1施钾水平与水稻叶片含氮量的关系
    2.2施钾水平与水稻叶面积指数的关系
    2.3不同施钾水平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2.4不同施钾水平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3小结

(3)不同水稻品种的群体质量及其对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 水稻生产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意义
    2 我国水稻品种的发展演化过程
    3 水稻群体质量概念、研究与应用进展
        3.1 水稻株型与产量的关系
        3.2 水稻叶面积指数(LAI)与产量的关系
        3.3 水稻的库源与产量的关系
        3.4 水稻单茎茎鞘重与产量的关系
    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不同水稻品种的群体质量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水稻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比较
        2.1.1 不同水稻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比较
        2.1.2 不同熟期水稻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比较
        2.2 不同水稻品种株高与单茎茎鞘重的比较
        2.2.1 不同水稻品种的株高与单茎茎鞘重比较
        2.2.2 不同熟期水稻品种的株高与单茎茎鞘重比较
        2.3 不同水稻品种叶面积指数的比较
        2.3.1 不同水稻品种的叶面积指数比较
        2.3.2 不同熟期水稻品种的叶面积指数比较
        2.4 不同水稻品种干物质生产与运转数量的比较
        2.4.1 不同水稻品种的干物质生产与运转数量的比较
        2.4.2 不同熟期水稻品种干物质生产与运转数量的比较
        2.5 不同水稻品种粒叶比的比较
        2.5.1 不同水稻品种粒叶比的比较
        2.5.2 不同熟期水稻品种粒叶比的比较
    3 水稻品种的群体质量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3.1 水稻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3.1.1 不同水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间及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3.1.2 不同熟期水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间及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3.2 水稻的群体质量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3.2.1 不同水稻品种群体质量间及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3.2.2 不同熟期水稻品种各群体质量间及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4 不同熟期水稻品种的群体质量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4.1 不同熟期水稻品种有效穗数与产量的通经分析
        4.2 不同熟期水稻品种穗实粒数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4.3 不同熟期水稻品种结实率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4.4 不同熟期水稻品种千粒重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4.5 不同熟期水稻品种叶面积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4.6 不同熟期水稻品种粒叶比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4.7 不同熟期水稻品种单茎茎鞘重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4.8 不同熟期水稻品种株高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第三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太湖流域水稻地方种资源稻米品质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稻米品质的评价指标体系概述
        1.1.1 加工、外观品质
        1.1.2 蒸煮食味品质
        1.1.3 淀粉糊化品质(淀粉粘滞性谱,RVA)
        1.1.4 营养品质
        1.1.5 稻米品质的综合评价
    1.2 稻米品质的研究进展
        1.2.1 稻米加工和外观品质研究进展
        1.2.2 RVA在稻米品质研究进展
    1.3 稻米品质的测定新技术
    1.4.本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4.1 稻米品质的改良是当今稻作的主体工程
        1.4.2 稻种资源多样性的评价与鉴定是品质改良基础
        1.4.2.1 中国水稻品种资源的多样性
        1.4.2.2 作物种质资源的重要性
        1.4.2.3 稻种资源的保存现状
        1.4.3 太湖稻作的历史与作用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来源
    2.2 主要测定与分析内容
        2.2.1 加工品质
        2.2.2 外观品质
        2.2.3 蒸煮食味品质
        2.2.3.1 稻米直链淀粉的测定
        2.2.3.2 稻米胶稠度的测定
        2.2.3.3 稻米淀粉粘滞性的测定
        2.2.3.4 蛋白质的含量
        2.2.4 稻米品质综合评价方法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种质资源的植株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的总体评价
        3.1.1 太湖地区地方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总体评价
        3.1.2 水稻籽粒外观特征的类型分化
        3.1.3 不同品种类型水稻的植株形态特征概述
        3.1.4 小结
    3.2 种质资源的稻米品质性状的总体概述
        3.2.1 粳稻品质性状的总体概述
        3.2.1.1 粳稻加工和外观品质性状的总体概述
        3.2.1.2 粳稻蒸煮食用品质性状的总体概述
        3.2.2 籼稻品质性状的总体概述
        3.2.2.1 籼稻加工和外观品质性状的总体概述
        3.2.2.2 籼稻蒸煮食用品质性状的概述
        3.2.3 糯稻品质性状的概述
        3.2.3.1 糯稻加工品质性状的总体概述
        3.2.3.2 糯稻RVA谱特征的概述
        3.2.4 稻米蛋白质的总体概述
        3.2.5 小结
    3.3 不同温光生态型种质的稻米品质差异性分析
        3.3.1 粳稻不同温光生态型种质的稻米品质差异性分析
        3.3.1.1 加工品质的差异性分析
        3.3.1.2 外观品质的差异性分析
        3.3.2 糯稻稻米加工品质的差异性分析
        3.3.3 籼稻稻米品质的差异性分析
        3.3.3.1 籼稻稻米品种的加工品质
        3.3.3.2 不同栽培型籼稻稻米品种的外观品质
        3.3.4 不同品种类型稻米直链淀粉和RVA谱特征值的差异性分析
        3.3.5 不同品种类型稻米RVA谱特征的分异性
        3.3.5.1 晚粳稻RVA谱曲线特征类型的分化
        3.3.5.2 晚粳稻稻米RVA谱特征值的变化差异性分析
        3.3.5.3 太湖地区糯稻地方种质资源稻米RVA谱曲线特征类型
        3.3.5.4 太湖流域籼稻地方种质稻米RVA谱特征类型的分化
        3.3.6 小结
    3.4 稻米品质性状间的关系及稻米品质的综合评价
        3.4.1 稻米品质性状间的关系
        3.4.1.1 稻米外观、加工品质的相关关系
        3.4.1.2 直链淀粉含量与RVA特征值的相关关系
        3.4.1.3 稻米品质关系的总体分析
        3.4.2 稻米品质的综合评价
        3.4.2.1 评价方法
        3.4.2.2 评价结果分析
        3.4.2.3 稻米品质综合评价指数与RVA谱特征值的相关分析
        3.4.3 太湖地区地方种质资源中特异类型品种资源的特征分析
        3.4.3.1 稻米RVA谱中特异类型品种资源的特征分析
        3.4.3.2 极端垩白率(度)品种资源的品质特征分析(以晚粳稻为例)
        3.4.4 小结
    3.5 植株农艺性状与品质相关分析
        3.5.1 生育期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3.5.1.1 生育期对稻米加工和外观品质的影响
        3.5.1.2 生育期对稻米直链淀粉和RVA的影响
        3.5.2 株高、单位着粒密度、剑叶长、剑叶宽、千粒重与稻米品质关系
        3.5.3 农艺性状与稻米品质的相关性
        3.5.4 籽粒形态特征与稻米品质关系分析
        3.5.4.1 不同稃尖色稻米品质的总体趋势
        3.5.4.1.1 不同稃尖色稻米品种加工和外观品质的总体趋势
        3.5.4.1.2 不同的稃尖色与RVA谱特征
        3.5.4.2 不同颖壳色稻米品质的总体趋势
        3.5.4.2.1 不同颖壳色稻米品种加工和外观品质的总体趋势
        3.5.4.2.2 水稻不同的颖壳色与RVA谱特征的关系
        3.5.5 小结
    3.6 稻米品质的遗传多样性及聚类分析
        3.6.1 稻米品质的遗传多样性
        3.6.1 太湖地区晚粳稻地方种质资源植株性状的遗传潜势及遗传多样性
        3.6.1.1 植株性状的遗传潜势及遗传多样性
        3.6.1.2 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潜势分析
        3.6.1.3 太湖流域晚粳稻地方种质的植株及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6.1.4 稻米RVA谱特征值的遗传潜势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3.6.2 太湖地区糯稻地方种质资源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潜势及遗传多样性
        3.6.2.1 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潜势及遗传多样性
        3.6.2.2 太湖流域地方种质稻米RVA谱特征值的遗传潜势分析
        3.6.3 不同品质性状的聚类分析
        3.6.4 太湖地区优异种质资源的选择和改良
        3.6.5 小结
4 小结与讨论
    4.1 小结
        4.1.1 不同类型种质资源水稻植株性状及稻米品质性状的总体概述
        4.1.2 不同栽培类型品种稻米品质的差异性分析
        4.1.3 粳稻、糯稻和籼稻不同种质资源的淀粉粘滞性谱(RVA谱)特征类群的分化
        4.1.4 稻米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特征与综合评价
        4.1.5 水稻植株性状与稻米品质关系的初步分析
        4.1.6 稻米品质性状的表型遗传多样性评价
    4.2 讨论
        4.2.1 关于太湖流域稻米品质的改良方向与途径
        4.2.2 太湖地区地方种中具有特异性状的种质资源的利用
        4.2.3 以RVA特征值评价稻米品质
        4.2.4 关于稻米品质与植株形态特性的关系
        4.2.5 关于稻米品质遗传多样性及种资源多样性
参考文献
致谢

(5)发展稻米产业 造福中国百姓(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期我国发展稻米产业的必要性
    1. 发展稻米产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2. 发展稻米产业是造福中国百姓的需要
    3. 发展稻米产业是致富中国稻米从业人员的需要
二、新时期我国发展稻米产业的对策
    1. 树立粮食安全重点是米面口粮安全的思想, 按市场机制调控产消
    2. 倡导绿色消费, 拉动高档稻米产业发展
    3. 加强扶持龙头, 带动千家万户生产组织化
    4. 实施因种补贴, 因时因地倾斜高产或优质生产
    5. 增强传统统计和新信息技术预警能力, 保障粮食安全
    6. 发展精深加工, 提高产品附加值
    7. 注重科技研推, 增强发展后劲
    8. 组建行业协会, 增强行业内的自律管理
    9. 列为优势农产品, 着力提升稻米竞争力
三、我国稻米生产发展展望

(6)稻米品质的生态改良及优质稻保优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稻米品质及其相互关系
2 影响水稻品质形成的环境与栽培因子
    2.1 气候
        2.1.1 温度的影响
        2.1.2 光照的影响
        2.1.3 湿度和风的影响
    2.2 土壤
    2.3 施肥
        2.3.1 氮、磷、钾
        2.3.2 微量元素
    2.4 土壤水分及灌溉
    2.5 种植密度
    2.6 收获及其干燥
        2.6.1 收获时期
        2.6.2 收获方法
        2.6.3 干燥方法及温度
3 优质稻的保优生产技术
    3.1 选择优良环境
    3.2 合理安排播期
    3.3 优化肥料运筹
    3.4 科学管理水分
    3.5 病虫草综合防治
    3.6 适时规范收割

(7)优质稻保优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水稻品质形成的因子
    1.1 环境因子
        1.1.1 生长环境
        1.1.2 温度
        1.1.3 光照
    2.2 栽培因子
        2.2.1 肥料
        2.2.2 水分
        2.2.3 病虫草害的防治
        2.2.4 收获
2. 优质稻的保优栽培技术
    2.1生产区域的环境
    2.2 合理安排播种期
    2.3 肥水运筹
    2.4 病
3. 讨 论

(8)从国内外稻米生产状况谈我省稻米生产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际稻米生产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1 世界稻米生产和贸易概况
    1.2 几个重点国家的稻米育种现状及趋势
2 国内稻米生产和育种现状
    2.1 品种布局状况
    2.2 稻米品质育种起步晚, 进展慢
    2.3 新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
3 我省稻米生产、育种现状以及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3.1 我省稻米生产与育种现状
    3.2 与国际先进水平的主要差距
        3.2.1 优质品种储备不足, 短期内难以参与国际竞争
        3.2.2 生产规模小, 商品率低
        3.2.3 粮食市场化程度低, 部门间矛盾突出
4 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4.1 调整育种策略, 加大经费投入
    4.2 根据市场需求, 合理优化品种布局
    4.3 实施优质米的产业化工程

四、析’99中国国际农博会送检样品评我国优质米生产发展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食品安全的政府监管权力配置问题研究[D]. 康俊莲.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2]不同施钾水平对寒地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刘婧琦,王安东,慕永红,孙桂芳,孔宇,杜明. 现代化农业, 2013(04)
  • [3]不同水稻品种的群体质量及其对产量的影响[D]. 王勇. 广西大学, 2006(05)
  • [4]太湖流域水稻地方种资源稻米品质特性的研究[D]. 季红娟. 扬州大学, 2005(05)
  • [5]发展稻米产业 造福中国百姓[J]. 翟虎渠,程式华. 中国稻米, 2003(06)
  • [6]稻米品质的生态改良及优质稻保优栽培技术[J]. 刘建,吴魁. 南京农专学报, 2002(03)
  • [7]优质稻保优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综述)[J]. 曹黎明,袁勤,倪林娟,吴月兰. 上海农业学报, 2001(02)
  • [8]从国内外稻米生产状况谈我省稻米生产的发展[J]. 仲维功,陈志德,杨杰. 南京农专学报, 2000(02)
  • [9]析’99中国国际农博会送检样品评我国优质米生产发展现状[J]. 罗玉坤. 中国稻米, 2000(01)

标签:;  ;  ;  ;  ;  

分析1999年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送检样品评价我国优质稻米生产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