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硕鼠”出场记录

六“硕鼠”出场记录

一、六“硕鼠”现形记(论文文献综述)

赵栢欣[1](2020)在《清中期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的古代神怪小说,源远流长,数量众多,它以神怪鬼魅等非人世、非现实事物为描写对象,以隐喻和折射现实生活的方式,寄寓创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态度和人类对天地万物的关注。神怪小说发展至清初、中期,受“世情书”的影响发生了蜕变,诞生了一批“变种之作”。此间神怪小说的创作意图,与之前真正“为神怪而神怪”的小说有别,多是借神怪讽刺世态人情、寓意喻事,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本文以清中期神怪小说为研究对象,拟从背景分析、内容呈现和表达方式三个方面对清中期神怪小说的寓意讽刺主题进行研究,挖掘潜藏在文本中的深层寓意,并探寻创作者在作品中寄寓的深沉的救世意识。清中期寓意讽刺主题神怪小说的作者,面对清中朝表面繁荣昌盛,而实则腐朽没落的现实社会,介于森严的文化政策的羁绊,不得不以“曲笔”的形式,抱着“以文为戏”和“以文为哭”的创作心态,借助神怪小说的外衣,寄寓对现实社会的种种讽刺和批判。这些神怪小说的讽刺锋芒,触及市井、官场、寺庙、道观等众多场景,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充满着小说创作者对世人卑劣癖性、畸形的宗教观、以及腐败的官场的嘲弄与揶揄。神怪小说的作者们在传达这一寓意讽刺主旨时,还借助荒诞式和解构式的独特表达,在“消解”和“颠覆”中展现各自对当时社会的认知和感受,既传达出他们对现实社会的愤懑与忧虑,也饱含其对未来朗朗乾坤、清明世界的殷切期望。

姜晓依[2](2019)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审计取证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随着数字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繁荣兴盛,全新的经济模式和全新的业态得到了发展,金融行业不断创新,与此同时矛盾交织化、问题隐蔽化、手法多样化趋势明显,审计人员往往需要从纷繁的数据中找到异常数据,从而确定审计疑点,摸清审计对象的关联关系能够找到审计线索。传统的审计方法可能会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无形中提高了审计的成本降低了审计的效率。因此如何更加有效率,更加清晰地理清审计对象的关联及互动将是信息化时代审计的重要课题。2014年度审计署绩效报告在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中提到要有序推进数据采集分析等相关工作,推广“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方式,有效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胡泽君审计长在2018年的部长通道中提出“积极推进大数据审计,坚持科技强审,通过信息化、数字化,努力提高审计监督的质量和效益”。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使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审计技术方法显得尤为迫切。审计主题应作为审计业务的核心要素。审计主题主要分为财务审计、合规审计、绩效审计。用社会网络的观念来理解的话,财务审计中的财务信息、绩效审计中的绩效信息、合规审计中的特定行为之间的互动和联系都是具体化的网,是社会网络的一个小的组成部分。社会网络的关注点主要是以下两种,一种关注的是社会个体的互动连接,第二种关注的是这种互动连接带来的社会影响。社会个体之间的互动和联系小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大到地域式国家之间人口、资金流动都可以实时反映在这张社会网络的网上。随着审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审计取证数据量大,数据关系复杂使得传统审计取证方法渐渐不适合。找到更注重主体互动和关联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审计取证方法变得极为重要。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能很好的解决传统审计面临的问题。本文将采取从实践中总结理论,再将理论规律应用到实践中的模式来开展。首先,提出在审计领域的关注点,这些关注点通过传统审计取证方法不易察觉,需要引入新的思路。然后展示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其它领域的具体应用,检验其在审计方面的可行性。通过大量真实审计案例,一方面验证审计对象社会网络天然具有存在性,另一方面,归纳总结了审计对象社会网络图的建网方法,即审计对象的社会网络如何构建。接着,具体阐述了本文用到的构建审计对象社会网络图的数据来源。最后是将理论回归到实践中的部分,验证审计对象社会网络在实践中具有应用价值。将给出一个具体的审计案例,通过总结的建网规则构建案例的社会网络,借助归纳的疑点总结发现案例中的疑点与结论做对比。

金伟[3](2019)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代小说选文衍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以及“统编本”初中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普及,关于语文教材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什么样的教材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需求,这是所有关心教材的人们一直在思索的问题。社会在不断进步,语文教材也需要不断地调整,适时地加以创新和改变。但创新并不等于颠覆,这也就意味着今天的教材建设在借鉴一些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也应吸取以往本土教材编写的经验和教训。一直以来,古代小说都凭借着其传世经典的地位,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窥一斑而知全豹”,通过厘清教材中古代小说选编的状况,总结古代小说选文在教材中衍变的规律,对于丰富语文教材建设的经验,以及更好地发挥古代小说的教育价值都有着一定的研究意义。本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人教社出版的20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代小说选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材中古代小说的数量、类别、价值取向和解读导向等方面的统计分析,了解其伴随着语文教材的发展而不断衍变的情况,尝试探讨这些变化背后潜在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选编建议。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概述了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发展历程以及古代小说概念的辨析,介绍了研究所需教材的版本来源。第二章从数量上对所选教材中古代小说选文的选编状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包括每版教材中的古代小说占所有选文的比重以及占所有古代作品的比重。第三章主要考察了古代小说选文的价值取向、朝代出处和解读导向三个要素,从这几个要素在纵向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来探讨和归纳这些衍变现象的因素。第四章针对前面分析总结出来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了几条教材选编古代小说的建议。

刘昱[4](2018)在《清廉文化熟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熟语是一种具有定型化形式的语言符号,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因而深深地植根于人们心中,反映着民族精神与民族心理。“清廉文化”在我国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健全的制度保障和丰富的社会实践,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清廉文化”熟语,作为汉语熟语的一个子系统,反映着我国清廉文化的精髓,体现了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本文以清廉文化熟语为研究内容,综合运用文化背景考察法、文化符号解析法及文化心理揭示法等文化语言学的多种研究方法,对“清廉”语义及清廉文化熟语进行界定,从语义内涵的角度对清廉文化熟语进行分类,将其分为反映廉洁修身、反映节俭淡泊、反映清廉从政以及反映贪腐现象四大类。在此基础上探究考察清廉文化熟语产生的历史背景,揭示熟语所蕴含的颂廉讽贪的传统观念、内外兼修的入世追求、清心寡欲的出世态度、保民忠君的爱国精神等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清廉文化熟语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语言形式,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文末从修辞角度对其进行了具体分析,以便探究熟语所反映的民族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

杨蕾[5](2017)在《中国网络官场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发达逐渐改变了当代文学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也给文学的内容和类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这样一种态势下,传统媒介环境中逐渐衰微的当代官场小说也在网络媒体世界乘势生长,作品激增,成为网络文学中引人注目的重要现象。网络官场小说是将人物和故事置于政治场域进行叙写的原创并首发于互联网的一种类型文学。网络官场小说的载体是以网络技术为特征的国际互联网络,它的传播形态也是借助于互联网的功能来实现的;网络官场小说要取材于政界,写国家或政府任职人员围绕他们的职务活动场所所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展示权力机构中的风物万象。网络官场小说虽说当下写作队伍混杂,作品也良莠不齐,而且由于其相对敏感复杂的内容,较其他领域题材创作受更多的制约,但也正是这一特殊的内容,使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殊的题材内容与日渐发达的网络自媒体互为促进,使网络官场小说创作与传播方兴未艾,成为当代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值得我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和审视。本文对于“网络官场小说”进行了比较完整的界定。首先,努力厘清“官场小说”与反腐小说、政治小说、问题小说的关系;其次,细致的辨析了“网络官场小说”与官场小说的联系与差异。认为网络官场小说是将人物和故事置于政治场域进行叙写的原创并首发于互联网的一种类型文学。并且进一步指出,网络官场小说并不是官场小说的网络移植,而是与网络传播路径和自媒体文化属性休戚相关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政治类小说。说到底,网络官场小说研究不能只着眼于文学传播方式的变化,而应该进一步探讨由于新的载体和场域所导致的文学内容与属性的变化。本文对于“网络官场小说”的渊源和流变以及未来发展态势,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和阐释,并对一些重要的作品做了比较深入的个案分析。中国文学有史以来就有写官吏、批官场、揭吏治的传统,小说的发展一直跟随着市民阶层的脚步,市民疾苦、市民生活与市民趣味是小说创作发展的一个风向标,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社会政治黑暗、反映黑暗统治之下的人民疾苦是小说的主题之一。从晚清四大谴责小说起我们看到了中国官场小说的发端与成型,这一时期的官场小说,大多写官僚的残暴昏聩、贪婪伪善,用可供大众理解的语言来叙说故事,用最接近平民生活的故事来唤起共鸣,用畅快的嬉笑怒骂来满足控诉黑暗的官场的社会需求。20世纪20至40年代的讽刺小说,承继了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审视社会、直面生活的传统,用启蒙、救亡、解放的思维带动着社会发展,在当时官场取材以暴露和讽刺阻碍时代革命进程的现实因素。20世纪80年代左右的改革小说把一部分目光也投向了官场,表达了改革派在党的支持和人民的拥护下一路向前,非常具有时代精神。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官场小说剖析了新时代官场现实,用反腐的主题呼应体制反腐倡廉,歌颂反腐的阶段性成果,推动现实社会的反腐进程。近年来的网络官场小说是互联网和官场小说的结晶。互联网使用的自由性、信息发布的匿名性、节点的中心性、阅读的非线性,给官场小说的创作带来惊人的成果。我们认为,网络官场小说流行的原因,一是文学应时发展的需要,网络官场小说的创作与新科技、新载体的诞生步调一致,传媒形态的丰富,使官场小说在互联网上找到了新的舞台,新的时代对于小说发展的带动与要求,使得网络官场小说的盛行成为一种必然;二是迎合了公众探知的需要,官场由来已久的神秘性,官场活动与社会个人生活的相关性,让公众对于官场知晓的渴望更加迫切,公众把小说官场与新闻官场互鉴,用小说官场的情节来弥补新闻官场中对于腐败官员的报道不足;三是消费市场的需要,网络官场小说对官场的写作使其具有与生俱来的商业价值,它的创作与发表从一开始就被商业化、产业化了,而其依托互联网的连载方式及其创作与阅读的模式、出版集结的运作,让其更加具有商业价值。网络官场小说从线上到线下,从虚拟到现实,成果丰硕。互联网下小说创作主体更加多元化,同时小说创作变得可以摆布。网络官场小说创作队伍中专业作家、业余作家、职业作家同时存在,专业壁垒被打破,正统与“草根”同行,写作不再神秘,官场小说的创作也走下了神坛,任何人只要有意愿就可以加入到小说创作中来。我们置身于一个人人都是作家的时代,创作传统被颠覆,创作行为充满了不确定性,网络官场小说的创作仿佛是一场浩大的文学实验,文学被随意处置,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经历的人共同尝试着一种越界行动,超验代替了经验,想象代替了观察,个体好恶代替价值判断。网络官场小说的创作改变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改变了创作和阅读的本质,改变了读者行为,在无形的商业的手的推动下,读者变成作家和网站的“金主”,读者被打造成“上帝”,读者行为常常直接影响了小说收益,作家创作常常受读者意愿的驱使。我们从主题、叙事、语言三个方面来分析网络官场小说的“非常规”创作。文学作品的主题是作家的秘密,是时代的密码,自有写官场的小说以来,常规之下,官场小说的主题基本都是因循着一个时代范式的路子,也就是说,尽管不同历史时期的官场小说主题各异,但同一时期的官场小说的主题都有它的近似性,时代决定了作家的格局,官场小说作家的主题受时代影响,政治体制、时代价值观、社会道德状态等都给作家设定了反映什么、反映的尺度、批判什么以及批判的尺度,这决定了小说主题。时代特性和个体的生活方式隐藏在官场小说创作中,在所有的文学体裁和文学样式中,官场小说最大的承继了“为国”立场以及由此而生的主题传统。我们认为网络官场小说的作家立场不明,某些观念的模糊,小说创作变得“任性”,主题缺乏俯视的批判性以及疗救的悲悯,这是网络官场小说创作的一个遗憾。网络官场小说的作品有的用“坏”的程度作为区分正邪的标准,小说里的官场人物有邪无正,有的则是哪怕人物最初是正的,最终也要顺应官场并“玩转”官场,我们只看到小说编织的利己主义者的“得到且快乐”,无法看到用故事去直接暴露主题,更无法看出模糊主题的含蓄,在同流合污之中,文学的兼济天下荡然无存,文学的教化变成教唆,批判的缺席成为网络官场小说创作的一个遗憾。我们认为,最可怕的不是有黑暗,而是对于黑暗的习以为常以及理所当然,批判的缺席使官场题材所能够达到的主题高度在网络官场小说这里被瓦解。网络官场小说的创作中体现了现代人的焦虑,小说中更多流露了失望、绝望、狂躁、利己、复仇,这可能与网络官场小说的作家构成、作家特质有关,神奇化的叙事让小说变得离奇,不再从内里、从精神上探讨怎么了,为什么,满眼全是实用主义的怎么办,非凡的气运、重生的技能、全能的主人公等让小说创作走向另类。在语言的使用上,有的作家作品有着极强的时代烙印,比如大量使用网络流行语,为了回避网络发表的审查,用特殊符号代替字码等等。不管怎样,网络官场小说气势磅礴的存在着,昭示着一个时代,也代表着一种潮流、一种方向,用它特殊的形态映射社会现实、提醒文学自省。网络官场小说给读者构筑了一个拟态官场。网络官场小说中的琐碎记事给人们营造了一个清晰的“身边”官场,人们用自己或他人的一些生活经历去印证官场,小说官场和现实世界互为延伸,加剧了世人对于官场的误读;有的作家由于缺乏对官场的了解,将官场事务儿戏化,使官场更显另类。小说中的官场正邪裁决手段表现为两个非常规,一种是来自无正有邪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一种是所谓正义平民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将计就计。在一个狂躁时代的非典型官场中,小说刻画了一个官场浮世绘,试图用活色生香的人物生活去展示小说所构筑的时代官场风貌。网络官场小说就目前发展来看困境重重,作家队伍与作品良莠不齐,主流与正统对它疏离,媒介上对其管理日趋严格,究其原因,一是其与文学发展的主流和社会发展的主流渐行渐远。网络官场小说的创作从总体上看,作家的立场不明,一些作家缺乏正义,作品有利己主义者不择手段的“奋斗颂歌”之嫌,作品中主要塑造的人物少有经得起法律、道德的推敲之人,架空生活杜撰严重,我们认为,文学始终表达着对于社会的关切,反映美好生活,歌颂人性至美,暴露社会弊病,揭露社会黑暗,反对苛政压榨,最终表达的是关心人民的命运,关心国家的命运,网络官场小说回归主流,需要走上文艺发展的正确道路。二是作家的分裂意识以及草根意识使网络官场小说的创作执行着双重标准,一方面痛恨社会中的不理想现实,另一方面又尽力粉饰不择手段的所谓成功以及展示既得利益者的洋洋自得,社会阶层的固化让草根意识更加根深蒂固,在官场和民间筑起的墙越来越坚固,我们认为网络官场小说的写作,关键不是结构、词语、句式,也不是与读者的沟通技巧,而是在政治、法律、道德三位一体的框架中深刻的认识社会,清醒的认识自己,理性的认识文学,否则,网络官场小说就走不出病态写作的囚牢。三是媒介对于网络官场小说的双重影响,网络媒介使网络官场小说的创作一度出现繁荣局面,但是其赋予作家与作者包括出版方的新的关系,又导致商业化与消费化笼罩下的网络官场小说创作走向歧路,文学的向市场的缴械以及专业作家对于网络官场小说的疏离,这些无不是官场小说发展的困境所在,要走出这个困境,还得从网络官场小说自身入手。本文将文学主题内容与文体审美研究相结合、生产与传播考察相结合、技术分析与文化分析相结合、历史描述与个案阐释相结合,从不同角度对网络官场小说进行系统的研究,在方法和视角上为网络文学做了一种立体分析的尝试。从我国文化的源流去寻找网络官场小说的渊源,结合传统与现实探讨网络官场小说流行的原因;从创作与接受分析了网络官场小说对于文学的影响以及小说官场的文化折射;从主题、叙事、语言的角度对网络官场小说进行文本分析。将基础概念、沿革、流行、文学影响、叙述方式、语言结构、创作体例、创作风格、文化折射、发展困境等纳入研究范围,对网络官场小说进行全面性、系统性的梳理,力求形成较有逻辑、比较系统的整体性观察,并试图为网络官场小说被主流文学轻视寻找原因,为其完成经典化过程回归主流寻找路径。

罗舒敏[6](2017)在《《儒林外史》“讽刺说”献疑》文中研究指明自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将《儒林外史》冠上“讽刺之书”一名,长期以来,读者、研究者往往在“讽刺小说”的视野下对《儒林外史》进行赏析阐释。但作为一部优秀的写实小说,讽刺不是《儒林外史》的全部内容。因此,本文对《儒林外史》作为“讽刺小说”的说法提出质疑。论文首先对中国讽刺文学进行探讨,结合古代文论与文学作品,通过对讽刺与讽刺文学的界定,寻找出讽刺文学的特征,并选取具体的讽刺文学作品进行文本分析。然后深入《儒林外史》小说文本,并结合作者其他作品赏析,发现作者受《诗经》及史书的影响,在小说中运用了高明的讽刺艺术。但讽刺只是小说的一部分,小说还有颂扬的一面。作者用白描手法进行描写,他的意图是以一种冷静客观的视角对人物社会进行实录。小说的主旨在于体现世人——尤其是儒士面对“功名富贵”的众生相,由于作者意图与小说主旨并不在讽刺上,不能满足讽刺文学的特征,因此不应该将《儒林外史》归至讽刺文学的行列中。最后论述《儒林外史》之所以作为讽刺小说,是因为鲁迅等学者借鉴采用了西方的小说类型划分及讽刺概念,对中国古典小说作出的阐释,这种做法对《儒林外史》小说本身而言得失并重。虽然《儒林外史》因而得到了在小说史上地位的确立以及学者们对它的重视与研究,但对小说而言也是一种限定。这种小说类型本身不仅存在着不合理之处,还使得研究者往往从“讽刺”的角度去探讨小说的内容价值而忽略甚至误读了“讽刺”之外的价值内容。本文对《儒林外史》“讽刺说”提出质疑,并不是为了否定小说中高超的讽刺艺术,也不是为了否定鲁迅等前人为小说研究所作的努力与价值,而是希望我们在论述中国古典小说时,不以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先入为主,能够抱以“同情之了解”心态,深入小说本身,全面感受作家表现的心态与作品反映的社会。

武全全[7](2016)在《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研究》文中指出晚清时期,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尤其是“庚子国变”前后,腐朽的清政府统治对外无以御敌,对内无力改善民生。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途径,他们运用手中的笔,将自己的政治见解融入到文学作品中,希望通过作品向社会传递自己的救国主张。特别是在梁启超“小说界革命”和“政治小说”论的引导之下,小说的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同时报刊媒介的兴起,为小说的广泛传播与发展提供了助力。晚清文坛开始出现了一批具有浓厚政治氛围的小说作品,他们大多针砭时弊、对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揭露和谴责,此类作品即清末的“谴责小说”。学界对“谴责小说”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二十年代,以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为源头,该书对“谴责小说”做出了比较客观的研究,提出了“清末四大谴责小说”这一概念,即《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四部作品。“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清末小说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它们成书于庚子国变时期,饱含着对清末社会的深刻担忧,以及对未来世界的种种探索,又随着清朝统治的灭亡而衰亡。独特的时代赋予了“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独特的艺术特色和精神价值。本文立足于清末这一历史背景,对“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及其作者,结合文本、文献、文化三位一体的分析。前三章是总论,整体观照这一小说流派的创作情况;后四章是分论,具体论析四部作品的个性化特征。力图通过有总有分、总分互补的整体框架,对这一小说流派有新的认识和评价。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综述“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研究现状,对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在与之前的学术成果进行对比的同时,力求在本篇论文中有所突破与创新。第二章,论述“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总体特征。鲁迅先生提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概念,就是将四部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笔者认为,这四部作品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其相同属性在于,它们都是在同一个时代背景之下,具有济世救民精神的知识分子,对晚清末世发出的呐喊,最终指向的都是腐朽的清末衰世;不同之处在于,四部作品对封建末世的态度,以及对未来中国的发展道路所持的观点是不同的。这些不同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个人的原因。同时,笔者认为,社会属性亦即清代末年的资本主义思想,对这些小说的影响力最大。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文化,我们不能用当今的眼光去评价一百年前的作者,但是,这些作品所表现的对国家和民族的拳拳之心,无论时光过去多久都具有无比光芒。第三章,考察“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源流,并且将其与《儒林外史》进行比较研究。“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成书于庚子国变前后,其内容主要表现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对封建专制统治和国家未来的探索。小说语言犀利,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内容上表现为对社会现象针砭时弊。这些特点标志着“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与《儒林外史》具有一定的传承关系。“晚清四大谴责小说”随着清朝的灭亡而消失了,但是其写作风格和创作主旨,又被五四时期的杂文所传承。此外,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认为“黑幕小说”是“谴责小说”的继承者,笔者则认为,“黑幕小说”只继承了“谴责小说”的糟粕的部分,是借助于当时的新兴事物来表述陈旧的低俗笑话,如此借尸还魂,使得“黑幕小说”沦为市井之徒的谈资。而近代杂文则继承了“谴责小说”的精华部分,即战斗性、诙谐性等等。第四章,论述李伯元与《官场现形记》。笔者认为,李伯元的人生历程和社会理想对《官场现形记》的思想价值有很大影响。《官场现形记》对末世官场的批判和抨击,具有重大的思想价值,这在当下仍然有其超时空的认识价值和警示作用。作者在人物塑造方面采用的是广而浅的写作方法,使整部作品呈现出一种舞台闹剧似的浮雕形象。第五章,论述吴趼人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笔者认为,吴趼人的作品与李伯元的最为相似,其作者的人生经历也具有一定的相同特点。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作品的思想内容中包含了传统的对“为善之道”的阐释和对“因果报应”的理解等,比之《官场现形记》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第六章,论述刘鹗与《老残游记》。笔者认为,该作品在写作手法上明显受到了西方文学的影响。另外,该部作品最大的成果之一,就是将景物描写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第七章,论述曾朴与《孽海花》。笔者认为,《孽海花》大胆的抨击了当时的社会现象,作品的写作角度,尤其是使用反面角色作为主角的写法是对传统小说的一大突破。另外,在写作中笔者发现了《海虞曾氏家谱》并对其进行了考察,这对作者家世的考察和对作品的深入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刘晓宁[8](2016)在《近代岭南报刊小说研究》文中认为中国近代报刊从19世纪初开始兴起,不久后,报刊上出现了文学性的内容。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报刊出现小说。而后,随着梁启超倡议“小说界革命”,小说在报刊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岭南地区,报刊及报刊小说在近代也经历了大致相同的发展过程。但对比其他地区,近代岭南报刊小说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域特色。同时对比本地区的古代小说,又体现出不可忽视的时代特征。论文以近代中国及近代岭南作为总体背景,重视报刊这一特殊的载体,关注报人作家的身份与活动,辅以横向与纵向的对比,以求对近代岭南报刊小说作出客观、全面的阐述与评价。论文除绪论及余论外,共分为五章。第一章首先梳理了近代岭南报刊的发展过程,并从各个方面探讨了近代岭南报刊小说兴盛的原因,总结近代岭南报刊小说的总体创作情况。第二章从小说作家入手,分析他们多重的职业身份,并概括他们的小说观念,探讨报人小说作家的多重身份对小说创作的影响。第三章关注近代岭南报刊小说的题材和内容,撷取了革命小说、侠客小说和农工商小说三种较为突出的题材内容作为分析对象。第四章以艺术特色为中心,从小说的修辞手法、文体变革、描写手法和语体特征四个方面去考察其艺术特色。第五章以地域特色为中心,同时以风俗民情为切入点,并将近代岭南社会与近代岭南报刊小说结合进行分析。

刘再复[9](2016)在《我的写作史》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为刘再复先生今年初在美国完成的最新书稿,是关于他的整个写作历程的回顾与思想的内在梳理。

胡珺[10](2014)在《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汉语动物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动物词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更多是被本民族独有的民俗习惯、价值观和思维模式所赋予的。汉语动物词特有的文化内涵使其本身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论文通过分析归纳动物词共时历时演变,揭示其文化意蕴同时针对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相关方面进行探讨分析。论文依托于HSK词汇等级大纲(1-6级),结合广西大学现行对外汉语教材中出现的动物词,增加了一些数据库中文化含义比较丰富的动物词,通过对其进行筛选和补充,搜集了18个动物词进行研究,本文首先从搜索汉语动物词方面的文献着手,利用文献及动物词资料数据库进行穷尽式检索,充分占有资料。总结其研究现状的同时,做出相关评述。其次对搜集的汉语动物词词义进行历时共时变化分析,进一步全面深入地探讨汉语动物词的文化含义。之后通过对对外汉语教学通行教材中出现的动物词进行分析,了解通行教材中动物词文化含义的分布情况,结合之前研究的18个动物词设计调查问卷,最后在留学生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基础上,将其调查结果汇总分析,针对其存在的具体问题,从教学目标、建议和教学技巧、原则这两个方面进行研讨。

二、六“硕鼠”现形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六“硕鼠”现形记(论文提纲范文)

(1)清中期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界定
    二、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三、论文研究思路与选题意义
第一章 清中期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背景分析
    第一节 文学传统:对前代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的因袭与发展
        一、对清代以前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的因袭
        二、对清代初年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的发展
    第二节 社会因素:为神怪小说寓意讽刺提供契机
        一、政治环境
        二、经济环境
        三、科技环境
        四、文化环境
    第三节 主观因素:创作主体的心态
        一、以文为哭,忧世愤世
        二、以文为戏,寓教于乐
第二章 清中期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的内容呈现
    第一节 讥诮世间卑劣癖性的众生相
        一、贪婪癖性:对世道人心的腐蚀
        二、淫欲癖性:堕入欲壑难填之渊
    第二节 讽刺统治者操控下腐败的官场世相
        一、统治者残暴无德,对寻常百姓的戕害
        二、统治者昏聩暗昧,对饱学士子的埋没
        三、统治者懦弱无能,对群众起义的镇压
    第三节 嘲弄世人畸形的宗教观
        一、揭露儒士群体欺世盗名的丑态行径
        二、戳穿佛道门徒清心寡欲的虚伪假象
第三章 清中期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的表达方式
    第一节 清中期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的荒诞式表达
        一、人物形象的荒诞色彩
        二、叙事情节的荒诞特质
        三、语言的荒诞风格
    第二节 清中期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的解构式表达
        一、解构之一:反传统、反神圣、反权威话语
        二、解构之二:反结构的逆向诉求,开放式结尾的不确定性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审计取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文献综述
        1.4.1 社会网络
        1.4.2 审计取证
        1.4.3 大数据时代审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4.4 基于社会网络的审计证据获取
        1.4.5 文献评述
2 审计的关注点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2.1 审计关注的问题
        2.1.1 特定角色
        2.1.2 间接关联
        2.1.3 密切往来的小群体
        2.1.4 被审计对象关系的全貌
    2.2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2.2.1 结构洞分析方法
        2.2.2 中心性分析方法
        2.2.3 凝聚子群分析方法
        2.2.4 核心-边缘结构分析方法
        2.2.5 平均最短路径分析方法
        2.2.6 按边的类型分类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2.2.7 按节点代表的实体分类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2.3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审计领域应用的可行性
        2.3.1 中心性理论的可行性
        2.3.2 弱联系、结构洞理论的可行性
        2.3.3 凝聚子群理论的可行性
        2.3.4 社会网络可视化的可行性
3 审计对象的社会网络
    3.1 基于社会网络的审计对象的建网规则
        3.1.1 审计对象的静态社会网络构建
        3.1.2 审计对象的动态社会网络构建
        3.1.3 建网规则总结
    3.2 基于社会网络的审计对象的分析方法总结
        3.2.1 结构洞方法
        3.2.2 角色识别方法
        3.2.3 凝聚子群方法
        3.2.4 可视化全貌分析
    3.3 构建审计对象社会网络的数据来源
        3.3.1 企业职员管理系统数据
        3.3.2 公安数据
        3.3.3 企业财务数据
        3.3.4 工商数据
        3.3.5 其他数据
4 基于社会网络的案例分析
    4.1 案例背景介绍
    4.2 国有电站集团社会网络图的数据来源及构建
        4.2.1 工商数据
        4.2.2 财务数据
        4.2.3 公安数据
        4.2.4 企业职员管理系统数据
        4.2.5 某电站集团社会网络图
    4.3 国有电站集团社会网络图的分析
        4.3.1 角色识别方法在某电站集团社会网络图中的应用
        4.3.2 结构洞方法在某电站集团社会网络图中的应用
        4.3.3 可视化全貌在某电站集团社会网络图中的应用
        4.3.4 基于某电站集团社会网络的发现结果验证
5 总结及未来研究方向
    5.1 论文总结
    5.2 创新之处
    5.3 不足之处
    5.4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3)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代小说选文衍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选题缘起及意义
    0.2 文献综述
    0.3 研究方法
    0.4 创新之处
第一章 古代小说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概述
    1.1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发展历程
    1.2 古代小说概念辨析和选文篇目的认定
        1.2.1 古代小说概念辨析
        1.2.2 古代小说选文篇目的认定
    1.3 选文的数据来源及处理
第二章 古代小说选文比重的衍变
    2.1 古代小说占所有选文比重的衍变
    2.2 古代小说占古代作品比重的衍变
第三章 古代小说选文要素的衍变
    3.1 选文价值取向的衍变
        3.1.1 小说篇目的价值取向概览
        3.1.2 小说选文价值取向的衍变
    3.2 选文朝代类别的衍变
        3.2.1 历版教材中各类小说选文的总体衍变
        3.2.2 各类小说的具体选编情况及其原因分析
    3.3 选文解读导向的衍变
        3.3.1 早期“文以载道”的解读导向
        3.3.2 大变革时期“文道统一”的解读导向
        3.3.3 新世纪以学生为中心的解读导向
第四章 关于古代小说选文选编的建议
    4.1 落实“文质兼美”,增加选文数量
    4.2 考虑学生兴趣,扩大选文来源
    4.3 重视助读练习系统,导向多元解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清廉文化熟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意义
    (三) 研究现状
    (四) 研究方法
    (五) 语料来源
一、“清廉”语义解析
    (一) “清”语义解析
    (二) “廉”语义解析
    (三) “清廉”及清廉文化熟语
二、清廉文化熟语语义类型
    (一) 反映廉洁修身的熟语
        1.反映廉洁不贪的熟语
        2.反映修身正己的熟语
    (二) 反映节俭淡泊的熟语
        1.反映节俭清贫的熟语
        2.反映淡泊寡欲的熟语
    (三) 反映清廉从政的熟语
        1.反映公正爱民的熟语
        2.喻指清官廉吏的熟语
    (四) 反映贪腐现象的熟语
        1.反映贪贿谋私的熟语
        2.反映搜刮盘剥的熟语
三、清廉文化熟语的文化背景及文化内涵
    (一) 清廉文化熟语产生的文化背景
        1.传统清廉思想的积淀
        2.官德的基本要求
        3.社会的褒扬与传诵
        4.法律制度的约束与规范
    (二) 清廉文化熟语的文化内涵
        1.颂廉讽贪的传统观念
        2.内外兼修的入世追求
        3.清心寡欲的出世态度
        4.保民忠君的爱国精神
四、清廉文化熟语的修辞
    (一) 比喻
    (二) 对偶
    (三) 借代
    (四) 夸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5)中国网络官场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网络官场小说的界定
    二、网络官场小说的研究现状
    三、网络官场小说研究的不足与思考
第一章 网络官场小说的概貌
    第一节 网络官场小说的发展脉络
    第二节 网络官场小说繁盛的缘因
    第三节 网络官场小说对文学崇高性的消解
第二章 网络官场小说的“非常规”创作
    第一节 创作者立场抉择与小说主题的灰色化
    第二节 狂欢性写作与反常规叙事
    第三节 时代性诉求与小说语言个性化表达
第三章 网络官场小说构筑的拟态官场审视
    第一节 黑幕、权谋:腐败的官场及官场亚文化
    第二节 “个人中心”下的“正义”裁决
    第三节 脸谱化的官场群像
第四章 网络官场小说的困境与反思
    第一节 情绪化的书写与价值观的悖论
    第二节 网络官场小说的双重标准
    第三节 媒介化生产与网络官场小说的两面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6)《儒林外史》“讽刺说”献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历史与现状
        一、20 世纪20至 40 年代的研究
        二、20 世纪50至 70 年代的研究
        三、20 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
    第二节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与价值
第一章 中国讽刺文学的基本概述
    第一节 讽刺文学的界定
        一、讽刺的定义
        二、讽刺文学的定义
    第二节 讽刺文学的特征
        一、对表现对象的贬斥否定
        二、通过修辞手法体现讽刺语气
        三、以讽刺为作品主旨
    第三节 讽刺文学代表性作品
        一、诗——以《硕鼠》为例
        二、寓言——以《说天鸡》为例
        三、小说——以《劳山道士》为例
第二章 《儒林外史》与中国讽刺文学
    第一节 《儒林外史》的讽刺性来源
        一、对《诗经》美刺观的借鉴
        二、对史书春秋笔法的吸收
    第二节 《儒林外史》与讽刺文学的差异
        一、小说人物与讽刺对象
        二、小说技法与讽刺语气
        三、小说主旨与作者意图
第三章 《儒林外史》与讽刺小说类型
    第一节 讽刺小说类型的源起与发展
        一、源起:鲁迅的确立与诠释
        二、发展:现当代学者的补充
    第二节 讽刺小说视野下的研究
        一、《史略》中的《儒林外史》
        二、现当代学者笔下的《儒林外史》
    第三节 《儒林外史》作为讽刺小说的得失
        一、得:小说史地位与文本研究价值
        二、失:讽刺小说框架下的局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概况
        二、国外研究概况
    第二节“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的创新点
    注释
第二章“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总述
    第一节“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共性特征
        一、对清末腐朽社会的深刻批判
        二、对清末官场的无情揭露
        三、对清末科举制度的无奈叹息
    第二节“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个性特征
        一、“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创作形式不同
        二、“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思想主旨不同
    第三节 清末衰世的腐朽与“谴责小说”的产生
        一、“谴责小说”产生的衰世社会文化特征
        二、“谴责小说”源流考
    注释
第三章“谴责小说”与“讽刺小说”比较论
    第一节“谴责小说”的出现与“讽刺小说”的衰微
        一、《儒林外史》的讽刺精神
        二、从“讽刺小说”到“谴责小说”
    第二节“讽刺小说”与“谴责小说”的异同点
        一、讽刺方法比较论
        二、思想内涵比较论
    注释
第四章 李伯元与《官场现形记》
    第一节 李伯元的人生历程与社会理想
        一、李伯元的人生历程
        二、李伯元的社会理想
    第二节 《官场现形记》中的“官场”现象
        一、“官场”小说的出现
        二、清末小说中的“官场”现象
        三、《官场现形记》对末世官场批判的思想价值
    第三节 《官场现形记》的艺术特征
        一、舞台闹剧式的讽刺手法
        二、广而浅的批判特征
        三、同中有异的人物塑造
    注释
第五章 吴趼人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第一节 吴趼人与小说杂志
        一、吴趼人其人
        二、小说杂志
    第二节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思想内涵
        一、对荒唐世界的批判
        二、对培养人才的看法
        三、对为善之道和“因果报应”的理解和阐释
    第三节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写作特色
        一、自传性质的小说
        二、讽刺多样化
    注释
第六章 刘鹗与《老残游记》
    第一节 刘鹗生平及思想
        一、刘鹗其人
        二、刘鹗与“太谷学派”
    第二节 《老残游记》的思想内涵
        一、《老残游记》的创作动机
        二、清官害民思想
    第三节 《老残游记》的写作特点
        一、游记体的叙事方式
        二、写实创新的景物描写
        三、情节及人物的不足
    第四节 《老残游记》与《续集》的异同
        一、创作宗旨:《续集》变《老残游记》的“哭”为“梦”
        二、《老残游记》与《续集》的思想分歧
    注释
第七章 曾朴与《孽海花》
    第一节 曾朴家世与家风传承
        一、曾朴与《海虞曾氏家谱》考
        二、曾朴家庭文化传承
    第二节 《孽海花》的成书过程及对思想文化价值的影响
        一、《孽海花》的成书过程
        二、《孽海花》的成书过程对思想价值的影响
    第三节 《孽海花》的思想文化价值
        一、对八股科举制度的批判
        二、对清末官员无能的嘲讽
        三、对专制统治者的讽刺
        四、对革命者的赞美
        五、对李鸿章的客观评价
    第四节 《孽海花》审美特征
        一、《孽海花》的人物形象塑造
        二、夸张幽默的叙事风格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近代岭南报刊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的界定
    二、选题的原因及选题的价值
    三、研究文献综述
    四、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
第一章 岭南报刊小说兴起原因及发展脉络
    第一节 近代岭南报刊的发展及兴盛原因
    第二节 近代岭南报刊小说兴起的原因
    第三节 近代岭南报刊小说创作发展脉络
第二章 岭南报刊小说作者研究
    第一节 兼具多重身份的小说创作群体
    第二节 岭南报刊小说作者的小说观
    第三节 报人身份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第四节 画家、戏曲作者身份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第三章 岭南报刊小说的题材内容
    第一节 旗帜鲜明的革命小说
    第二节 唐传奇风韵与革命精神结合的侠客小说
    第三节 以救国精神为指导的农工商小说
第四章 岭南报刊小说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讽喻手法与寓言小说
    第二节 短篇小说的变革与文体意义
    第三节 描写手法的新呈现
    第四节“俗气”的粤语小说
第五章 岭南报刊小说的地域特色
    第一节 岭南报刊与小说对风俗民情的记录
    第二节 岭南报刊小说对近代岭南风气的镜鉴
    第三节 记录怪象的《假夫妻》与《野蛮怪状》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近代岭南报刊小说统计表
附录二 近代岭南报刊统计表(粤港澳地区)
附录三 近代岭南报刊小说广告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9)我的写作史(论文提纲范文)

(一)写作的五个维度
(二)“我注鲁迅”和“鲁迅注我”的幼稚开端
(三)人性真实的第一次呼唤
(四)主体飞扬与超越惹起了纷争
(五)为了现实对话的传统批判
(六)走出共犯结构和中西文学的宏观比较
(七)第二人生的自救性写作
(八)告别革命两边不讨好
(九)返回古典与梦堕红楼
(十)两座地狱之门的发现
    1. 告别了曹丕。
    2. 告别了梁启超。
    3. 告别了鲁迅。
    4. 告别闻一多。
    5. 告别刘宾雁。

(10)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汉语动物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及其研究价值
    1.2 研究现状
        1.2.1 中外动物词比较与研究
        1.2.2 汉语中动物词本体的研究
    1.3 研究问题与目标
第二章 HSK词汇等级大纲汉语动物词分析
    2.1 汉语动物词词义历时变化分析
        2.1.1 较为常见的汉语动物词
        2.1.2 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汉语动物词
    2.2 汉语动物词的文化意义
        2.2.1 动物词具备的客观基础
        2.2.2 中国人思维方式、民族心理
        2.2.3 语言接触与谐音
第三章 通行对外汉语教材中动物词分布分析
    3.1 通行教材的确定
    3.2 动物词在《博雅汉语》系列教材中的分布情况
    3.3 动物词分布分析
第四章 留学生中使用动物词的现状
    4.1 留学生问卷设计与调查方案
    4.2 留学生问卷调查数据汇总
    4.3 留学生动物词掌握情况分析
        4.3.1 留学生国别差异与动物词文化意义掌握差异
        4.3.2 留学生动物词掌握的全面程度
        4.3.3 留学生学习动物词的难点
第五章 汉语动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研讨
    5.1 教学目标和原则
    5.2 教学技巧和建议
        5.2.1 注重在课堂上的提问
        5.2.2 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结合
        5.2.3 组织教学
        5.2.4 答疑和纠错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附录

四、六“硕鼠”现形记(论文参考文献)

  • [1]清中期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研究[D]. 赵栢欣. 江南大学, 2020(01)
  • [2]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审计取证中的应用[D]. 姜晓依. 南京审计大学, 2019(08)
  • [3]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代小说选文衍变研究[D]. 金伟.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4]清廉文化熟语研究[D]. 刘昱. 内蒙古大学, 2018(01)
  • [5]中国网络官场小说研究[D]. 杨蕾. 吉林大学, 2017(03)
  • [6]《儒林外史》“讽刺说”献疑[D]. 罗舒敏. 深圳大学, 2017(07)
  • [7]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研究[D]. 武全全.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05)
  • [8]近代岭南报刊小说研究[D]. 刘晓宁. 暨南大学, 2016(03)
  • [9]我的写作史[J]. 刘再复. 华文文学, 2016(03)
  • [10]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汉语动物词研究[D]. 胡珺. 广西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六“硕鼠”出场记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